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1年 第1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1-07-25
    研究论文
    兴安落叶松林碳平衡和全球变化影响研究
    蒋延玲, 周广胜
    2001, (4):  481-484. 
    摘要 ( 0 )  
    利用CENTURY模型模拟兴安落叶松林的C循环并探讨全球变化对其C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林是一个C汇,年净吸收C 2.65t·hm-2.气候变化和大气CO2浓度增加将对北方森林的生长有利,使其净吸收C的能力增强.温度上升2℃时,兴安落叶松林的植物总生物量和生产力均增加,而土壤C含量降低.降水减少20%比降水增加20%时其植物总生物量、生产力和土壤C含量变化的幅度大,说明温度是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瓦屋山中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林窗形成特征
    包维楷, 刘照光, 袁亚夫, 刘仁东, 刘朝禄
    2001, 12(4):  485-490. 
    摘要 ( 147 )  
    调查了瓦屋山原生和次生的中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林窗形成特征,并对林窗形成特征、林窗制造者的死亡方式和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次生常绿阔叶林林窗面积均<10m2,1hm2仅9个,林下更新不明显.原生林林窗密度为1hm215个,<40m2的林窗占56%,>100m2的林窗只有4个;林窗平均面积59m2,扩展林窗平均面积105m2,林窗和扩展林窗总面积占被调查林分的比例分别为11.1%和19.8%;林窗大小分布表现出负指数分布,即小林窗多、大林窗少;林窗形状的变异较大,大多数因边界木的多少而成不规则的多边形;大多数林窗是多个林木死亡事件的结果,因而大多数林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林窗制造者;各林窗年龄大多数在10a以上,最近形成的林窗极少,估计林窗形成率是0.01·a-1;采用样地投影调查方法可提高测定精度,便于不同调查林分结果的有效比较.常绿阔叶林林窗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小径木的死亡是竞争被压所致,而大径的较高冠层木的死亡则可能是树木生长发育以及与地形、风等自然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鹤山人工林大叶相思种群遗传结构的AFLP分析
    张军丽, 王峥峰, 王伯荪, 李鸣光, 张炜银
    2001, 12(4):  491-495. 
    摘要 ( 229 )  
    AFLP分析种源相同、栽种时间相同的不同群落中的大叶相思种群.结果表明,其杂合度在纯林中最高,豆科混交林次之,非豆科混交林中最低.种群遗传多样性主要分布在种群内,达90.73%,不同种群间仅为9.27%.纯林与豆科混交林的大叶相思两种群间遗传结构关系较远,纯林与非豆科混交林种群间遗传关系较近,豆科混交林与非豆科混交林种群间遗传关系居中.表明人工林大叶相思种群总的遗传变化水平较高,但其遗传分化并非基因流作用所致,而是受人工选育与环境变化的影响.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对干旱胁迫的生态反应及生物量分配的初步研究
    王淼, 代力民, 姬兰柱, 李秋荣
    2001, 12(4):  496-500. 
    摘要 ( 223 )   PDF (1KB) ( 137 )  
    以组成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红松、水曲柳、胡桃楸、椴树和蒙古柞的幼苗,盆栽于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85%~100%(CK)、65%~85%(MW)和45%~65%(LW)条件下4个月.研究不同土壤水分亏缺对不同树种生态反应和生物量再分配,结果表明,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供试树种的单叶面积、侧根数、根长等,降低叶比重,增加根比重.不同种对干旱响应存在明显差异.椴树和水曲柳叶比重随水分亏缺的加剧而显著降低,蒙古柞和胡桃楸叶比重值在轻度水分亏缺时达到最高.但不同树种幼树茎比重并不随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而发生明显变化,各树种生物量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椴树、水曲柳、胡桃楸、红松幼树总生物量平均降低32.8、43.6、26.2和23.8%,蒙古柞幼树生物量平均增加4.8%,耐旱性比其它4个供试树种强.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中椴树叶分解进程的研究
    徐振邦, 代力民, 张扬建, 陈华, 李晓辉, 梁永军
    2001, (4):  501-504. 
    摘要 ( 0 )  
    研究结果表明,椴树叶分解过程适合用指数衰减方程来表达.随海拔和植被类型的上升,在1~5号标准地,椴树叶分解常数分别为-0.391、-0.339、-0.257、-0.198和-0.125,即随海拔升高,分解速度下降.光水条件的实验表明,60%~80%的庇荫条件下,分解较快.浇水多的比浇水少的分解快.在实验区条件下,水分条件比光照条件影响更明显.与红松针叶的分解实验相比,二者规律极为相似,而且分解速率相差甚微.
    温度和湿度对长白山两种林型下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周才平, 欧阳华
    2001, 12(4):  505-508. 
    摘要 ( 192 )  
    在实验室条件下,将不同含水量的两种森林类型的土柱分别置于5、15、25和35℃条件下培养30d,分析培养前后的NH4+-N和NO3--N含量,确定土壤的净矿化速率.结果表明,在温度为5~35℃范围内,N的矿化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在一定的含水量范围内(0.46~0.54kg·kg-1),净矿化速率随湿度的增加而升高,当含水量超过该范围,净矿化速率则随含水量的升高而降低.温度和湿度对土壤的矿化和硝化过程存在较明显的交互作用.建立了二维的方程(T,θ)来描述温度和湿度对土壤N矿化速率的影响.阔叶红松林土壤N矿化的最佳条件是温度35℃、含水量0.5lkg·kg-1;云冷杉林土壤N矿化的最佳条件是35℃、含水量0.52kg·kg-1.
    鼎湖山3种演替群落凋落物及其水分特征对比研究
    闫俊华, 周国逸, 唐旭利, 张德强
    2001, (4):  509-512. 
    摘要 ( 0 )  
    对鼎湖山3种演替群落凋落物及其水分特征研究表明,凋落物现存量为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年凋落量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说明针叶林凋落物分解较阔叶林迟缓;针叶林凋落物中叶所占的比例最大,而阔叶林最小,枝和花果所占的比例以阔叶林最大,针叶林最小,与它们的林木分枝多少以及林冠幅度大小有关;凋落物的最大持水率为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但差异不明显;凋落物含水量以阔叶林最大,混交林次之,针叶林最小,与凋落物最大持水率恰恰相反,说明凋落物的含水量受林地环境条件的制约;凋落物饱和含水时相对自由水面蒸发率阔叶林为78.95%,混交林为82.45%,针叶林为91.22%,说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阔叶林凋落物水分损失较难,而针叶林凋落物水分损失较容易.这也是阔叶林具有较小的最大持水量而却有较大的自然状态含水量的原因之一.
    南极地区苔藓地衣植物的地球化学元素营养富集特征
    李小梅, 赵俊琳, 孙立广
    2001, 12(4):  513-516. 
    摘要 ( 145 )   PDF (1KB) ( 161 )  
    研究南极苔藓地衣中地球化学元素的营养富集特征,发现K、Ca为苔藓地衣中最活跃元素,主要以主动吸收的方式累积于苔藓地衣植物中;P极易富集在地衣的藻层,参与藻类的有机合成过程;苔藓容易富集环境中的S;Al、Si以被动吸收的方式累积于地衣中,同时Fe、Mg以被动吸收的方式累积于苔藓体内.根据元素的含量和营养作用,研究认为K、Ca为苔藓地衣的大量无机营养元素,S、P为苔藓地衣的中等营养元素,Al、Si为苔藓地衣的环境累积元素.
    羊草叶片气孔导度特征及数值模拟
    王玉辉, 何兴元, 周广胜
    2001, (4):  517-521. 
    摘要 ( 0 )  
    对松嫩平原草地羊草叶片气孔导度特征及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羊草叶片气孔导度日变化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晴天表现为双峰曲线,阴天为单峰曲线;同时叶片气孔导度(gs)对瞬时光合有效辐射(PAR)、叶片与空气间的水汽压亏损(VPD)、空气温度(Ta)反应十分明显.依据野外实测资料,在对国际上两类代表性气孔导度模型验证比较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羊草草原的羊草叶片气孔导度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模型gs=PAR(2.01Ta2+147.74Ta-2321.11)/((444.62+PAR)(-38.04+VPD)).
    兴安落叶松林碳平衡和全球变化影响研究
    蒋延玲, 周广胜
    2001, (4):  481-484. 
    摘要 ( 877 )   PDF (217KB) ( 355 )  
    利用CENTURY模型模拟兴安落叶松林的C循环并探讨全球变化对其C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林是一个C汇,年净吸收C 2.65t·hm-2.气候变化和大气CO2浓度增加将对北方森林的生长有利,使其净吸收C的能力增强.温度上升2℃时,兴安落叶松林的植物总生物量和生产力均增加,而土壤C含量降低.降水减少20%比降水增加20%时其植物总生物量、生产力和土壤C含量变化的幅度大,说明温度是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瓦屋山中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林窗形成特征
    包维楷, 刘照光, 袁亚夫, 刘仁东, 刘朝禄
    2001, (4):  485-490. 
    摘要 ( 1232 )   PDF (689KB) ( 310 )  
    调查了瓦屋山原生和次生的中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林窗形成特征,并对林窗形成特征、林窗制造者的死亡方式和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次生常绿阔叶林林窗面积均<10m2,1hm2仅9个,林下更新不明显.原生林林窗密度为1hm215个,<40m2的林窗占56%,>100m2的林窗只有4个;林窗平均面积59m2,扩展林窗平均面积105m2,林窗和扩展林窗总面积占被调查林分的比例分别为11.1%和19.8%;林窗大小分布表现出负指数分布,即小林窗多、大林窗少;林窗形状的变异较大,大多数因边界木的多少而成不规则的多边形;大多数林窗是多个林木死亡事件的结果,因而大多数林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林窗制造者;各林窗年龄大多数在10a以上,最近形成的林窗极少,估计林窗形成率是0.01·a-1;采用样地投影调查方法可提高测定精度,便于不同调查林分结果的有效比较.常绿阔叶林林窗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小径木的死亡是竞争被压所致,而大径的较高冠层木的死亡则可能是树木生长发育以及与地形、风等自然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鹤山人工林大叶相思种群遗传结构的AFLP分析
    张军丽, 王峥峰, 王伯荪, 李鸣光, 张炜银
    2001, (4):  491-495. 
    摘要 ( 1328 )   PDF (826KB) ( 281 )  
    AFLP分析种源相同、栽种时间相同的不同群落中的大叶相思种群.结果表明,其杂合度在纯林中最高,豆科混交林次之,非豆科混交林中最低.种群遗传多样性主要分布在种群内,达90.73%,不同种群间仅为9.27%.纯林与豆科混交林的大叶相思两种群间遗传结构关系较远,纯林与非豆科混交林种群间遗传关系较近,豆科混交林与非豆科混交林种群间遗传关系居中.表明人工林大叶相思种群总的遗传变化水平较高,但其遗传分化并非基因流作用所致,而是受人工选育与环境变化的影响.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对干旱胁迫的生态反应及生物量分配的初步研究
    王淼, 代力民, 姬兰柱, 李秋荣
    2001, (4):  496-500. 
    摘要 ( 1323 )   PDF (700KB) ( 461 )  
    以组成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红松、水曲柳、胡桃楸、椴树和蒙古柞的幼苗,盆栽于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85%~100%(CK)、65%~85%(MW)和45%~65%(LW)条件下4个月.研究不同土壤水分亏缺对不同树种生态反应和生物量再分配,结果表明,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供试树种的单叶面积、侧根数、根长等,降低叶比重,增加根比重.不同种对干旱响应存在明显差异.椴树和水曲柳叶比重随水分亏缺的加剧而显著降低,蒙古柞和胡桃楸叶比重值在轻度水分亏缺时达到最高.但不同树种幼树茎比重并不随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而发生明显变化,各树种生物量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椴树、水曲柳、胡桃楸、红松幼树总生物量平均降低32.8、43.6、26.2和23.8%,蒙古柞幼树生物量平均增加4.8%,耐旱性比其它4个供试树种强.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中椴树叶分解进程的研究
    徐振邦, 代力民, 张扬建, 陈华, 李晓辉, 梁永军
    2001, (4):  501-504. 
    摘要 ( 1339 )   PDF (229KB) ( 238 )  
    研究结果表明,椴树叶分解过程适合用指数衰减方程来表达.随海拔和植被类型的上升,在1~5号标准地,椴树叶分解常数分别为-0.391、-0.339、-0.257、-0.198和-0.125,即随海拔升高,分解速度下降.光水条件的实验表明,60%~80%的庇荫条件下,分解较快.浇水多的比浇水少的分解快.在实验区条件下,水分条件比光照条件影响更明显.与红松针叶的分解实验相比,二者规律极为相似,而且分解速率相差甚微.
    温度和湿度对长白山两种林型下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周才平, 欧阳华
    2001, (4):  505-508. 
    摘要 ( 1445 )   PDF (597KB) ( 446 )  
    在实验室条件下,将不同含水量的两种森林类型的土柱分别置于5、15、25和35℃条件下培养30d,分析培养前后的NH4+-N和NO3--N含量,确定土壤的净矿化速率.结果表明,在温度为5~35℃范围内,N的矿化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在一定的含水量范围内(0.46~0.54kg·kg-1),净矿化速率随湿度的增加而升高,当含水量超过该范围,净矿化速率则随含水量的升高而降低.温度和湿度对土壤的矿化和硝化过程存在较明显的交互作用.建立了二维的方程(T,θ)来描述温度和湿度对土壤N矿化速率的影响.阔叶红松林土壤N矿化的最佳条件是温度35℃、含水量0.5lkg·kg-1;云冷杉林土壤N矿化的最佳条件是35℃、含水量0.52kg·kg-1.
    鼎湖山3种演替群落凋落物及其水分特征对比研究
    闫俊华, 周国逸, 唐旭利, 张德强
    2001, (4):  509-512. 
    摘要 ( 978 )   PDF (726KB) ( 371 )  
    对鼎湖山3种演替群落凋落物及其水分特征研究表明,凋落物现存量为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年凋落量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说明针叶林凋落物分解较阔叶林迟缓;针叶林凋落物中叶所占的比例最大,而阔叶林最小,枝和花果所占的比例以阔叶林最大,针叶林最小,与它们的林木分枝多少以及林冠幅度大小有关;凋落物的最大持水率为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但差异不明显;凋落物含水量以阔叶林最大,混交林次之,针叶林最小,与凋落物最大持水率恰恰相反,说明凋落物的含水量受林地环境条件的制约;凋落物饱和含水时相对自由水面蒸发率阔叶林为78.95%,混交林为82.45%,针叶林为91.22%,说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阔叶林凋落物水分损失较难,而针叶林凋落物水分损失较容易.这也是阔叶林具有较小的最大持水量而却有较大的自然状态含水量的原因之一.
    南极地区苔藓地衣植物的地球化学元素营养富集特征
    李小梅, 赵俊琳, 孙立广
    2001, (4):  513-516. 
    摘要 ( 1443 )   PDF (509KB) ( 268 )  
    研究南极苔藓地衣中地球化学元素的营养富集特征,发现K、Ca为苔藓地衣中最活跃元素,主要以主动吸收的方式累积于苔藓地衣植物中;P极易富集在地衣的藻层,参与藻类的有机合成过程;苔藓容易富集环境中的S;Al、Si以被动吸收的方式累积于地衣中,同时Fe、Mg以被动吸收的方式累积于苔藓体内.根据元素的含量和营养作用,研究认为K、Ca为苔藓地衣的大量无机营养元素,S、P为苔藓地衣的中等营养元素,Al、Si为苔藓地衣的环境累积元素.
    羊草叶片气孔导度特征及数值模拟
    王玉辉, 何兴元, 周广胜
    2001, (4):  517-521. 
    摘要 ( 960 )   PDF (820KB) ( 413 )  
    对松嫩平原草地羊草叶片气孔导度特征及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羊草叶片气孔导度日变化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晴天表现为双峰曲线,阴天为单峰曲线;同时叶片气孔导度(gs)对瞬时光合有效辐射(PAR)、叶片与空气间的水汽压亏损(VPD)、空气温度(Ta)反应十分明显.依据野外实测资料,在对国际上两类代表性气孔导度模型验证比较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羊草草原的羊草叶片气孔导度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模型gs=PAR(2.01Ta2+147.74Ta-2321.11)/((444.62+PAR)(-38.04+VPD)).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P、K分布特征及季节动态研究
    杨永兴, 王世岩, 何太蓉
    2001, (4):  522-526. 
    摘要 ( 1168 )   PDF (794KB) ( 345 )  
    对三江平原毛果苔草-狭叶甜茅(Carexlasiocarpa-Glyceriaspiculosa)湿地和小叶章(Deyeuxiaangusti-folia)湿地的植物、土壤和地表积水进行P、K含量测定,运用一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对P、K元素含量季节动态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湿地植物、同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其P、K含量存在差异,但总特点是K含量高于P含量,说明湿地植物具有富集K的特性.两类湿地土壤P、K全量、速效量的剖面分布特征也不同.各层土壤全K含量均高于全P含量.植物、土壤和地表积水中P、K含量均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一元非线性回归模拟均得到较理想的模拟模型,相关系数大多在0.9以上,F检验较显著.
    破碎化次生林斑块面积及斑块隔离对大山雀繁殖成功的影响
    邓文洪, 高玮, 宋晓东
    2001, (4):  527-531. 
    摘要 ( 1234 )   PDF (739KB) ( 292 )  
    研究了破碎化山地次生林中斑块面积及斑块隔离度对大山雀(Parus major)繁殖成功的影响.运用GPS定位系统确定了18块大、中、小3种类型的斑块及对照样点.观测了大山雀产第一枚卵时间、窝卵数、平均卵重、出雏量及雏鸟出飞量等生态指标.结果表明,斑块隔离度对大山雀繁殖成功没有影响;1999~2000年两年中,大山雀在连续分布次生林中的产卵时间平均早于各斑块中的产卵时间7.2d,各斑块间的产卵时间差异较小;连续分布次生林和较大面积斑块内的大山雀窝卵数略高于中、小面积斑块内的窝卵数;连续分布次生林中的平均卵重最大;斑块面积对出雏量及雏鸟出飞量没有影响;中、小面积斑块内的巢损失率较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巢址竞争较激烈.
    松嫩平原淡黄虻种群日吸血活动的时空动态研究
    金伟, 盛连喜, 高玮, 张冬梅
    2001, 12(4):  532-534. 
    摘要 ( 1484 )   PDF (974KB) ( 446 )  
    淡黄虻是松嫩平原虻虫中的优势种.对其吸血活动的观测发现,其种群数量与温度、湿度呈显著相关;吸血高峰时间出现在14:00左右,种群的聚集度和扩散度也在此时达到最大;种群不仅呈聚集分布,而且呈聚集型扩散;种群聚集分布以疏松的小集团形式存在,其个体呈随机分布.
    太行山中低山区河谷内农田斑块特征及其分布格局——以河北省阜平县胭脂河主流河谷为例
    王成, 武红, 徐化成, 郑均宝, 周怀军, 冯长红
    2001, (4):  535-540. 
    摘要 ( 1210 )   PDF (1088KB) ( 235 )  
    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调查了位于太行山中低山区的河北省阜平县胭脂河主流河谷,对河谷内农田斑块的特征及其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田斑块除河流源头外贯穿整个河谷,从上游向下游,人为活动的增加使农田的比重不断增加,导致自然景观减少,环境异质性降低,农田斑块破碎化程度减小.胭脂河河谷总面积为2297.09hm2,构成河谷景观主体的农田有117个斑块,面积为1027.78hm2,占河谷面积的44.74%.农田基本紧靠河岸分布,处在水分条件优越但易受洪水威胁的土地带上.农田在河流两侧是非对称分布,其中左岸农田面积587.58hm2,占57.17%.斑块的宽度呈增加的态势,但变化比较大,基本上以狭长的特征出现.
    侵蚀泥沙、有机质和全氮富集规律研究
    张兴昌, 邵明安
    2001, (4):  541-544. 
    摘要 ( 1230 )   PDF (561KB) ( 278 )  
    在自然降雨下,研究降雨、坡度、耕作和施肥对侵蚀泥沙、有机质和全N富集率的影响,分析土壤和泥沙颗粒组成、富集与泥沙有机质和全N富集的关系,揭示土壤有机质和全N在泥沙中的富集规律.结果表明,泥沙粘粒的富集导致有机质和全N的富集,泥沙粘粒、有机质和全N富集率分别平均为1.77、2.09和1.61.土壤侵蚀模数与泥沙有机质和全N富集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降雨、坡度、施肥和耕作措施对泥沙有机质富集作用的影响是通过减少土壤侵蚀模数来实现的,减少土壤侵蚀的措施可增加泥沙有机质和全N的富集.
    施加外源稀土元素对土壤中氮形态转化和有效性的影响
    刘定芳, 王子健
    2001, 12(4):  545-548. 
    摘要 ( 1586 )   PDF (229KB) ( 494 )  
    通过温室土培试验,测定了施加不同剂量农用稀土微肥(常乐)后不同采样时间的土壤有效N、NH4+-N、NO3--N含量和土壤脲酶活性.结果表明,当外源稀土施入量较大时,土壤有效N和NH4+-N含量明显降低,而土壤NO3--N的变化不显著.根据化学品安全性评价方法,实验确定外源稀土对土壤NH4+-N和有效N浓度影响的无观察效应浓度(NOEC)应为5mg·kg-1风干土.实验观察到土壤NH4+-N含量的降低与土壤脲酶活性的抑制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R2=0.87).外源稀土对土壤N形态转化和有效性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外源稀土施入量较高时抑制了土壤脲酶参与下的氨化作用.土壤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自适应过程进行自我调节,恢复N供给的能力.
    海南岛土壤质量的指标与量化表达研究
    张学雷, 张甘霖, 龚子同
    2001, (4):  549-552. 
    摘要 ( 1222 )   PDF (868KB) ( 284 )  
    在海南岛SOTER数据库基础上,结合联合国有关原则与规定,选取表征土壤质量的若干指标项目组成体系,在GIS环境中对图斑的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等级指数与空间数据库相连,根据用户需求将土壤质量的评价结果输出,结果得到当地有关专家的认可.建议通过当地实践结果,对模型进行必要的修订(适当修改评价指标及量化标准),使之更趋完善.
    不同耕作方法对水稻生长和土壤生态的影响
    李华兴, 卢维盛, 刘远金, 张新明, 陈喜崇, 李永锋, 霍锦添
    2001, (4):  553-556. 
    摘要 ( 1396 )   PDF (997KB) ( 421 )  
    1998~1999年在华南双季稻田研究了不同耕作方法对水稻生长和土壤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抛秧条件下,免耕水稻的分蘖数、有效穗数和实粒数减少,水稻产量比传统耕降低13.4%,经济效益减少10.9%.免耕土壤容重和硬度增大,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有效P、K降低,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减少,而土壤细菌数量增加,酶活性增强.轻耕和传统耕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相似,但轻耕水稻有效穗数和千粒重较高,水稻产量比传统耕增加2.1%.轻耕降低了耕作成本,经济效益比传统耕作提高11.0%.
    HCO3-对不同基因型水稻根生长及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
    徐晓燕, 杨肖娥, 杨玉爱
    2001, (4):  557-560. 
    摘要 ( 1226 )   PDF (224KB) ( 223 )  
    采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了缺Zn敏感(IR26)和耐性水稻品种(IR8192-31-2)根生长和养分吸收受HCO3-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HCO3-(20mmol·L-1)严重抑制敏感品种根系生长,特别是在低Zn或缺Zn条件下,而对耐性品种影响很小,在低Zn水平下,对根系生长甚至有轻微的促进作用.HCO3-不仅抑制敏感品种对Zn的吸收和分配,而且也抑制对Cu、Mn和Fe的吸收,表明HCO3-对Zn的吸收无专性抑制作用,HCO3-抑制敏感品种根系生长可能是其诱发缺Zn的最初作用.NCO3-处理下,耐性品种上位叶和下位叶Zn浓度以及比率高于敏感品种,表明耐性品种将Zn从下位叶向上位叶转运的效率高,Zn在植物体内的转运能力可能是耐性品种适应石灰性土壤缺Zn的主要机制之一.
    夏玉米植株及叶片生长发育热量需求的试验与模拟研究
    张银锁, 宇振荣, P. M. Driessen
    2001, (4):  561-565. 
    摘要 ( 1374 )   PDF (678KB) ( 347 )  
    通过比较国内外多种积温计算方法造成的结果差异,推荐一种有较强生物学意义和普适性的积温计算方法,并以此计算了不同播期、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以及不同水肥管理条件下夏玉米各生育阶段,从出苗到各叶片完全展开以及各叶片生活期的积温.讨论了影响植株及叶片生长发育期积温稳定性的主要因子,并模拟了单株出叶速度与出苗后温度累积以及叶片生活期积温需求与叶龄的定量关系.
    遮荫条件下草莓的光合特性变化
    迟伟, 王荣富, 张成林
    2001, 12(4):  566-568. 
    摘要 ( 1629 )   PDF (205KB) ( 541 )  
    对宝交早生和硕丰两个草莓品种遮荫处理后测定其光合特性变化结果表明,遮荫处理使两个草莓品种叶片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分别下降了20%和47%,而表观量子效率分别提高了13%和8%.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升高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光系统Ⅱ电子传递活性(PSⅡ活性)分别下降了22.5%和53.7%.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活性分别降低了19.6%和35.3%.进一步讨论了草莓光饱和速率下降的生理基础.
    长期单施化肥对土壤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吕家珑, 张一平, 王旭东, 赵高霞, 张春惠
    2001, 12(4):  569-572. 
    摘要 ( 1984 )   PDF (701KB) ( 606 )  
    1978~1998年在陕西关中地区农田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表明,长期单施化肥基本上可以维持土壤有机质和NP水平;单施化肥与化肥配合有机肥处理的作物产量基本相当.但是,单施化肥处理使土壤腐殖质能量水平降低,分子缩合程度和芳构化度增大,"老化”作用增强.
    施肥深度对旱地小麦花后根系衰老的影响
    石岩, 位东斌, 于振文, 余松烈
    2001, (4):  573-575. 
    摘要 ( 1304 )   PDF (175KB) ( 316 )  
    研究了施肥深度对旱地小麦花后根系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较深层次(20~40cm)施肥,其根中保护酶系SOD、CAT活性可保持较高水平,根系活力和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慢,抑制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产生,利于延迟根系衰老;施肥过浅(0~20cm)和施肥过深(60~80cm),根系衰老快,产量较低.从整体看,处理2(20~40cm施肥)与处理1(对照,0~20cm施肥)及处理4(60~80cm施肥)差异显著,与处理3(40~60cm施肥)差异较少.可以认为,延迟旱地小麦根系衰老的施肥深度应在20~40cm左右.据此制定管理方案,以获得旱地小麦的高产高效.
    转Bt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魏国树, 崔龙, 张小梅, 刘顺, 吕楠, 张青文
    2001, (4):  576-580. 
    摘要 ( 1121 )   PDF (883KB) ( 326 )  
    比较研究了转Bt基因棉--保铃棉、中棉30和常规棉常规防治、常规棉不防治4种类型棉田的节肢动物群落构成及结构.结果表明,保铃棉、中棉30的物种丰富度有一定降低(2.4%~16.3%),个体总量显著减小(71.0%~78.3%).其中植食性亚群落的优势种组成及次序改变,其个体总量降低最多,捕食性和寄生性亚群落的个体总量明显增加.中棉30、保铃棉与常规棉不防治处理群落的相似系数依次最高(0.8243)、次高(0.7320),保铃棉与常规棉常规防治居第三(0.3380),常规棉常规防治与常规棉不防治居第四(0.3128),中棉30与常规棉常规防治最小(0.2665).各处理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值的高低次序为中棉30(分别为2.3712和0.6428)>常规棉不防治(2.3654和0.6251)>保铃棉(2.1364和0.5791)>常规棉常规防治(1.0877和0.2949),优势度次序为常规棉常规防治(0.8726)>保铃棉(0.3528)>常规棉不防治(0.1178)>中棉30(0.1048).转Bt基因棉的害虫防治宜采取与常规棉不同的IPM策略和方法.
    不同营养层次挥发物对燕麦蚜茧蜂寄主搜寻行为的影响
    刘勇, 胡萃, 倪汉祥, 孙京瑞
    2001, (4):  581-584. 
    摘要 ( 1241 )   PDF (467KB) ( 335 )  
    "Y”型管嗅觉计及风洞测定试验表明,小麦植株、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对燕麦蚜茧蜂(Aphidius avenae)雌蜂的吸引作用较小,而有蚜植株及蚜害植株对其吸引作用较大,并以麦长管蚜有蚜植株的吸引作用最强.尽管该蜂对禾谷缢管蚜的寄生率极低,但由其危害诱导产生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对该蜂仍具有较强的吸引作用.GC-MS鉴定结果表明,麦蚜取食诱导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主要是2-莰烯、6-甲基-5-己烯-2-酮、6-甲基-5-己烯-2-醇、顺-3-己酰醋酸酯和水杨酸甲酯.其中6-甲基-5-己烯-2-酮和6-甲基-5-己烯-2-醇对燕麦蚜茧蜂的吸引作用最强,水杨酸甲酯无明显吸引作用.
    温湿度对安徽虫瘟霉在桃蚜居群中流行的影响
    李惠萍, 冯明光
    2001, (4):  585-589. 
    摘要 ( 1220 )   PDF (267KB) ( 215 )  
    用安徽虫瘟霉(Zoopphthora anhuiensis)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无翅成蚜3头和健蚜3头组成新的蚜群若干,在不同温湿组合条件下任其繁殖、发病和传染,以评价温湿度对该菌在蚜群中流行的影响.持续26d观察,在偏低温与各湿度(90~100%RH)的组合中均成功诱发了蚜病流行,其程度受湿度影响较小.在10℃与各湿度组合中,最终感病死亡率为72.9%~98.2%,15℃下为78.7%~94.4%,流行强度极大.而20℃下仅100%RH诱发了高强度流行病,其余湿度下感病死亡率仅为5.1%~12.8%.在25℃,100%RH下死亡率仅27.2%.与所有湿度组合中的对照蚜群相比,10℃下流行病控蚜效果为89.5%~96.9%,15℃下为96.1%~98.2%,20℃下为45.9%~85.7%,2℃下为56.4%~69.7%.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安徽虫瘟霉引发的蚜病流行与温度及其相对湿度和蚜群带菌后天数的互作项密切相关(r2=0.82,a<0.01),这些变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安徽虫瘟霉是否在蚜群中流行.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生态工程
    孙刚, 盛连喜
    2001, (4):  590-592. 
    摘要 ( 1449 )   PDF (398KB) ( 569 )  
    1996年对长春南湖的富营养化实施了生态治理工程.调查结果表明,通过收获水生高等植物和鱼产品带出湖体的P量分别为149.6和189.9kg,通过蚌体生长固定的P量为153.4kg,三者合计492.9kg,与湖体全年P输入量大体持平.生态工程运转后,水质明显好转,湖水中的总P浓度逐年下降,浮游植物个体密度减小、种类数增加.生态工程是城市湖泊富营养化治理较为理想的方法.
    泡囊丛枝(VA)菌根对玉米根际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宋勇春, 李晓林, 冯固
    2001, (4):  593-596. 
    摘要 ( 1376 )   PDF (589KB) ( 440 )  
    以玉米为材料,利用三室隔网培养方法,研究了缺P土壤上施用植酸和卵磷脂时接种几种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 Glmous versiformea, Gigaspora margarita)对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玉米生长70d后,收获测定距根表不同距离土壤中的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接种菌根真菌增加了根际土壤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Gigaspora margarita菌根菌的作用大于其它2个菌根菌.不同P源对磷酸酶活性有明显影响.
    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的多样性研究
    陈明周, 谢福莉, 周俊初
    2001, 12(4):  597-600. 
    摘要 ( 2341 )   PDF (216KB) ( 373 )  
    用大豆品种Willimas和黑龙33从多年种植大豆未接种根瘤菌的土壤中捕集大豆根瘤菌,从分离株中选出50株费氏中华根瘤菌,对供试菌株的培养特性、生长速度、耐酸、耐碱性、生长最终pH值、天然抗药性、CN源利用、刚果红吸收强度、产黑色素能力和质粒图谱类型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并通过聚类分析得到树状图谱,证实了不同土壤中费氏中华根瘤菌的多样性.
    辽宁省土地退化与景观生态建设
    李月辉, 赵羿, 关德新
    2001, 12(4):  601-604. 
    摘要 ( 1510 )   PDF (580KB) ( 533 )  
    利用1997~1998年1:25万辽宁省TM遥感影像及相应的GIS获取的数据,调查分析了辽宁省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和盐渍化3种类型土地退化程度、面积和分布.结果表明,全省92.52%的土地面积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蚀,3.39%的土地为沙化土地,2.22%土地为盐渍化土地.在此基础上,以新的角度进行全省土地退化分区:现代侵蚀退化区、地质侵蚀退化区和沙化盐渍化退化区,分析不同区域内不同类型的退化特点和原因,依据区域自身特点和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相应的景观生态建设恢复治理模式.
    上海西南城市干道两侧地带景观动态研究
    高峻, 宋永昌
    2001, 12(4):  605-609. 
    摘要 ( 1722 )   PDF (712KB) ( 481 )  
    以上海西南地区多时相的航空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建立上海西南地区景观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对1984~1994年上海西南城市干道两侧地带的景观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功能的道路两侧地带景观演替的速率和规模差异较大,而城市化的作用将导致城市干道逐渐向多种服务方向发展.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从上升到下降的变化,以及景观破碎度逐渐下降,是城市干道两侧地带景观动态的重要标志.
    粉煤灰改良砂姜黑土对麦田生态因子及重金属残留的影响
    马新明, 王小纯, 丁军, 高尔明, 杨青华
    2001, 12(4):  610-614. 
    摘要 ( 1641 )   PDF (268KB) ( 544 )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粉煤灰改良砂姜黑土对麦田生态因子及Cd、Cr、Pb、Hg和As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改良砂姜黑土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和土壤比重,减少土壤粘粒含量,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渗透系数,提高耕层地温,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养分转化;土壤含水量高时具有散湿作用,土壤含水量低于10%后,具有保墒作用;在粉煤灰用量为6×104~18×104kg·hm-2的条件下,土壤及小麦子粒中重金属元素的积累量远低于国际污染标准值,即在此范围内,施用粉煤灰改良砂姜黑土是安全可靠的.
    钩虾胆碱酯酶(ChE)和谷胱甘肽转硫酶(GS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研究
    尹大强, 金洪钧, 于红霞, 陈良燕
    2001, 12(4):  615-618. 
    摘要 ( 1898 )   PDF (220KB) ( 498 )  
    研究了有机磷农药甲基嘧啶硫磷、有机氯农药林丹、菊酯类农药氯菊酯、表面活性剂直链苯磺酸钠和重金属Zn对钩虾(Gammarus pulex L.)胆碱酯酶(ChE)和谷胱甘肽转硫酶(GST)活性变化以及毒性影响.结果表明,在暴露2h和8h后,仅有机磷农药甲基嘧啶硫磷显著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在暴露8h后,有机氯农药林丹和菊酯类农药氯菊酯能显著提高谷胱甘肽转硫酶活性,在暴露2h后,仅林丹导致谷胱甘肽转硫酶明显升高.作为生物标志物,胆碱酯酶比谷胱甘肽转硫酶具有更高的特异性;这两种生物标志物较毒性试验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有机酸对Pb、Cd的土壤化学行为和植株效应的影响
    林琦, 陈英旭, 陈怀满, 郑春荣
    2001, 12(4):  619-622. 
    摘要 ( 1724 )   PDF (243KB) ( 689 )  
    有机酸对Pb、Cd的络合作用将其对土壤吸附Pb、Cd的影响和植株效应差异的研究表明,柠檬酸、草酸与Pb、Cd络合能力的大小与重金属本身的性质有关,络合作用影响土壤对Pb、Cd的吸附量,柠檬酸降低土壤对Pb、Cd的吸附,草酸则增加土壤对Pb、Cd的吸附.水培试验表明,柠檬酸可减轻Pb对小麦、水稻幼苗的毒害.柠檬酸对Cd的植株外观毒性效应影响不显著,但能促使植株茎叶、根中Cd含量下降.Pb和Cd复合处理条件下,Cd存在促使水稻植株对Pb吸收量增加,Pb存在抑制水稻植株对Cd的吸收.
    土壤植物营养与农产品品质及人畜健康关系
    刘勤, 张新, 赵言文, 胡正义, 王校常, 曹志洪
    2001, 12(4):  623-626. 
    摘要 ( 1894 )   PDF (595KB) ( 388 )  
    综述了土壤中Ca、Mg、S、Zn、Fe等中微量营养元素及Se、I等有益元素的丰缺情况,概述了矿质营养元素和有机物质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及与人畜健康的关系,展望了今后应予以加强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开展土壤植物营养与产品品质的研究提供参考.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概念构架与指标选择
    袁兴中, 刘红, 陆健健
    2001, 12(4):  627-629. 
    摘要 ( 2657 )   PDF (374KB) ( 1045 )  
    在探讨生态系统健康概念构架的基础上,寻求对管理景观中的生态系统健康进行整体性评价的合适指标.健康的生态系统不仅在生态学意义上是健康的,并能维持健康的人类群体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健康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是恢复力、多样性和生产力.建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的第一步是指标选择原则的确定,根据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目的和指标筛选的原则,把生态系统健康指标体系(Ecosystem Health Indicaror,EHI)分为生物物理指标、生态学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
    转基因植物的基因漂流风险
    樊龙江, 周雪平, 胡秉民, 石春海, 吴建国
    2001, 12(4):  630-632. 
    摘要 ( 1803 )   PDF (426KB) ( 952 )  
    讨论了近10年有关转基因植物基因漂流方面的5个主要研究领域:转基因进入相关植物野生种或近缘种中的实证性研究、以花粉为媒体的基因漂流特性研究、基因漂流实验和风险评价方法研究、基因漂流风险安全性评价标准的争论和基因漂流的长期生态效应研究,提出了目前应进一步开展的研究课题.
    论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化感作用
    阎飞, 杨振明, 韩丽梅
    2001, 12(4):  633-635. 
    摘要 ( 1620 )   PDF (187KB) ( 576 )  
    综述了农业生产中的化感作用,建议应合理有效地运用化感作用中的相生相克效应,改进秸秆还田、栽培和耕作措施以及杂草和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为我国的农业持续发展提出新的对策.
    固定化微生物降解土壤中菲和芘的研究
    王新, 李培军, 巩宗强, 李彬, 鞠京丽, 何秀良, 台培东
    2001, 12(4):  636-638. 
    摘要 ( 1468 )   PDF (523KB) ( 586 )  
    pH对土壤中土著快、慢生大豆根瘤菌结瘤的影响
    杨江科, 周琴, 周俊初
    2001, 12(4):  639-640. 
    摘要 ( 1603 )   PDF (364KB) ( 5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