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2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11-05-18
    研究报告
    地形因子对粤北山地森林不同生长型地表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
    区余端,苏志尧,李镇魁,林义辉
    2011, 22(05):  1107-1113. 
    摘要 ( 2734 )   PDF (647KB) ( 1020 )  
    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研究了小地形变化对广东省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常绿阔叶林不同生长型地表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向、坡度和坡位3个地形因子的综合作用对4种生长型地表植物(蕨类、木质藤本、草本和灌木)的分布格局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坡向对4种生长型地表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均显著,坡度对灌木分布格局的影响显著,坡位对4种生长型地表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均不显著.从阴坡到半阴坡再到半阳坡,4种生长型地表植物的总个体数均逐渐减小,表明阴性植物在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地表植物中占优势.大部分灌木属于阴性植物,其丰富度和多样性随坡向的变化趋势与总个体数一致.灌木对坡度的变化较敏感,在缓坡上数量较多.丘陵低山的坡位变化范围不大,对地表植物分布的影响不显著.在林分尺度上,地形因子在水平方向(坡向)上对地表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比垂直方向(坡度和坡位)大,反映出坡向是亚热带山地森林中影响水热条件的主要因子.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公路对路域植被物种组成的影响
    冯丽,李新荣,郭群,张景光,张志山
    2011, 22(05):  1114-1120. 
    摘要 ( 2497 )   PDF (624KB) ( 740 )  
    沿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省道201线沙坡头-景泰段2侧设置48条垂直于公路的样线,调查距路缘不同距离处植被的物种分布特征,研究干旱荒漠区公路建设和运营对植被物种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距路缘距离的增加,草本植物的种数、盖度、生物量和α多样性均逐渐减小,5 m后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高度在0~6 m处较大,密度变化不显著.0~2 m处草本植物的物种周转速率较低,2~5 m处最高,10 m后物种组成与对照相似.路缘处的草本植物群落以禾本科植物占优势,抗干扰能力较强的白草、虎尾草和冰草占草本植物总个体数的68.6%.其中,虎尾草在距路缘1 m后,白草和冰草在距路缘2 m后数量和频度迅速减小,而菊科植物茵陈蒿和冷蒿急剧增加,距路缘2 m后占草本植物总个体数的70%.路缘处灌木植物的盖度和密度显著小于对照,物种组成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化土地砂生槐群落结构特征
    杨兆平,沈渭寿,孙明,孙俊,李海东
    2011, 22(05):  1121-1126. 
    摘要 ( 1957 )   PDF (569KB) ( 757 )  
    基于样方调查和等级聚类分析,研究了雅鲁藏布江中游风沙化土地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砂生槐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风沙化土地植物群落可分为砂生槐群落、固沙草群落、砂生槐<固沙草群落、砂生槐-固沙草群落、藏沙蒿+砂生槐群落和砂生槐+藏沙蒿群落6种类型.自然恢复演替从流动沙丘上分布的砂生槐对流沙的初步固定开始,随后固沙草开始侵入群落,逐渐形成了砂生槐-固沙草群落.另一种演替途径开始于固沙草群落,砂生槐在演替过程中出现在固沙草群落中,最后亦达到砂生槐-固沙草群落阶段.在一些半固定沙地阶段,藏沙蒿开始侵入群落,形成砂生槐+藏沙蒿群落.雅鲁藏布江风沙化土地的顶极群落是以砂生槐为优势种的灌丛群落.随着坡度增加,砂生槐群落盖度和高度有降低的趋势.生物结皮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结皮覆盖处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演替阶段的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流动沙地砂生槐灌丛冠幅、株高和萌蘖枝数量最高,其次是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最低.各阶段枯死枝数量说明固定沙地阶段以后砂生槐种群有衰退的趋势.
    极端干旱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植物的影响
    熊红福,王世杰,容丽,程安云,李阳兵
    2011, 22(05):  1127-1134. 
    摘要 ( 1885 )   PDF (479KB) ( 863 )  
    基于2010年贵州省旱灾中喀斯特地区受损植被的调查资料,分析受损植被的物种组成、植物区系、生活型、叶质及其立地环境条件.结果表明:调查的6个样地中,因旱受损植物达31种,杉木、南蛇藤、密花树、齿叶铁仔、青冈和云南樟的受损数量最多,受损物种以热带中型革质单叶的常绿小乔木为主.受损植物主要分布在坡度较陡的顺倾坡中上部和水平产状碳酸盐岩发育的薄层石灰土上,土厚<30 cm和石土面小生境植物受损最多,分别占87.4%和40.0%.建议喀斯特地区适当增加温带性质小型叶耐旱落叶乔木及灌木的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应选择石沟和土面等土层较厚、立地条件较好的小生境.
    华西雨屏区白夹竹分株种群的点格局分析
    宋会兴,江明艳,陈其兵
    2011, 22(05):  1135-1140. 
    摘要 ( 1760 )   PDF (545KB) ( 760 )  
    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华西雨屏区白夹竹分株种群的分布格局以及不同龄级分株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夹竹分株种群在0~0.32 m空间尺度上呈集群分布,0.64~4.48 m空间尺度上呈均匀分布,>4.48 m空间尺度上呈随机分布.各龄级分株种群在0~8.00 m空间尺度上主要呈随机分布,龄级间略有差别.其中,Ⅰ龄级与Ⅱ、Ⅲ龄级分别在1.76~4.16 m、0.32~4.16 m尺度上接近或达到空间负关联,与Ⅳ龄级在0.32~3.04 m尺度上呈显著空间负关联,表现为随着龄级差距的加大,幼龄分株与高龄级分株的空间负关联增加.白夹竹分株种群的空间格局及不同龄级分株之间的相互关系由尺度、分株龄级及环境因素共同决定.
    黄连木和黄山栾树的抗寒性
    冯献宾,董倩,李旭新,路丙社
    2011, 22(05):  1141-1146. 
    摘要 ( 2079 )   PDF (649KB) ( 725 )  
    以黄连木和黄山栾树当年生休眠枝条为试材,以北方乡土树种栾树为对照,采用人工冷冻的方法,研究了3种树木枝条膜脂过氧化作用、抗氧化酶活性和有机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分析其抗寒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3种树木的电解质外渗率呈“S”型上升,SOD和POD活性均先升后降;黄山栾树和栾树的MDA、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先上升后下降,而黄连木则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利用电解质外渗率结合Logistic方程推算的栾树、黄山栾树和黄连木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27.2 ℃、-23.7 ℃和-27.0 ℃.3种树木的抗寒性强弱顺序为:栾树>黄连木>黄山栾树.
    短期UV-B辐射对青藏高原美丽风毛菊PSⅡ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师生波,尚艳霞,朱鹏锦,杨莉
    2011, 22(05):  1147-1154. 
    摘要 ( 2270 )   PDF (749KB) ( 1074 )  
    通过短期增补UV-B辐射模拟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典型天气(晴天、多云、阴天)下高山植物美丽风毛菊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结果表明: 随天气由晴变阴,美丽风毛菊叶片暗适应3 min的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显著升高,实际PSⅡ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也升高,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则降低,可见光辐射(PAR)是影响PSⅡ光能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增补UV-B辐射后,3种典型天气下,美丽风毛菊叶片的Fv/Fm和NPQ略有降低,ΦPSⅡqP略微增加,但对光合气体交换过程没有产生负影响.叶片净光合速率PnΦPSⅡ的增高趋势与增补UV-B辐射下相对较多的UV-A成分有关,同时也得益于叶片厚度的增加. UV-B辐射对叶片光合机构具有潜在负影响.
    NaCl胁迫对4种豆科树种幼苗生长和K+、Na+含量的影响
    莫海波,殷云龙,芦治国,魏秀君,徐建华
    2011, 22(05):  1155-1161. 
    摘要 ( 1895 )   PDF (660KB) ( 794 )  
    以合欢、刺槐、国槐和皂荚4种豆科树种盆栽实生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NaCl胁迫下4个树种幼苗的生长、耐盐临界浓度和Na+、K+含量的变化,并对其耐盐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NaCl胁迫抑制了4个树种幼苗的生长,苗木的干物质积累量减小、根冠比增大,尤其对合欢和皂荚的影响较大;以相对干质量降至对照组50%时的NaCl浓度作为生长临界NaCl浓度(C50)指标,4个树种的耐盐强弱顺序为:刺槐(5.0‰)>国槐(4.5‰)>皂荚(3.9‰)>合欢(3.0‰);随NaCl浓度的增加,各树种幼苗根、茎、叶中Na+含量逐渐增加,K+含量先增加后减小(合欢根除外),而K+/Na+差异较大.相同浓度NaCl胁迫下,幼苗器官的Na+分布为根>茎>叶,K+因树种和NaCl浓度不同而各异,以叶片中较多,K+/Na+为叶>茎>根.NaCl胁迫下,刺槐的K+含量和K+/Na+较高,地上部分Na+含量较低,幼苗干物质量大,耐盐性较强;而合欢的K+/Na+较小,高浓度NaCl胁迫下地上部分的Na+含量较高,幼苗干物质量小,耐盐性较差.苗木地上部分对K+的积累和根部对Na+的滞留是影响豆科树种耐盐性能的主要因素.
    冻融末期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水解酶活性特征
    谭波,吴福忠,杨万勤,余胜,杨玉莲,王奥
    2011, 22(05):  1162-1168. 
    摘要 ( 1898 )   PDF (647KB) ( 723 )  
    冻融末期是连接冬季与生长季节的关键时期,期间强烈的温度变化可能深刻影响土壤生态过程.为了解冻融末期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的生化过程,2009年3月5日—4月25日土壤融化期间,研究了该区典型冷杉原始林、针阔混交林和冷杉次生林土壤转化酶、脲酶和磷酸酶(中性、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在土壤完全冻结期,3个森林群落各水解酶的活性仍相对较高.在土壤融化前期,随土壤温度升高,除中性磷酸酶外,其他水解酶活性均出现了一个爆发性增高然后迅速降低的过程.随后,除转化酶外,其他水解酶活性均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持续增高.相对于矿质土壤层,冻融末期土壤有机层的水解酶活性更高,对土壤温度变化的响应更加明显.
    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1F9群体低磷耐性鉴定及其生理机制
    陈小荣,陈明,贺浩华,朱昌兰,彭小松,贺晓鹏,傅军如,欧阳林娟
    2011, 22(05):  1169-1174. 
    摘要 ( 2229 )   PDF (574KB) ( 682 )  
    通过水培法对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1F9群体221个株系低磷耐性进行了鉴定,测定了株高、叶龄、黄叶数、地上部干物质量等形态指标及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地上部磷含量等生理指标,计算了磷效率,并对各指标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21个株系的7个指标均显示出差异性,耐性株系在低磷胁迫下表现为相对叶龄、相对株高、相对地上部干物质量和相对可溶性糖含量较高,相对黄叶数和相对MDA含量较低,相对地上部磷含量差异不明显;磷效率与磷利用效率和磷吸收效率均呈正相关,其中磷利用效率与磷效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东乡野生稻回交重组自交系中耐性株系低磷耐性原因主要是具有高磷利用效率,即其单位吸磷量干物质合成力较高.
    硫加树脂包膜尿素控释肥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满建国,周杰,王东,于振文,张民,胡志颖,侯秀涛
    2011, 22(05):  1175-1182. 
    摘要 ( 2074 )   PDF (505KB) ( 621 )  
    在田间高产条件下,设置硫加树脂包膜尿素控释肥(SRCU)、树脂包膜尿素控释肥(RCU)、普通尿素加硫磺粉(SU)、普通尿素(U)处理,研究硫和SRCU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RCU处理的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与分期施氮不施硫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在土壤有效硫含量为43.2 mg·kg-1的条件下,施硫量为91.4 kg·hm-2的SRCU处理与相同施硫量分期施氮处理相比,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无显著差异;与无硫的RCU处理相比,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籽粒灌浆中期的灌浆速率、千粒重和产量均显著提高.在土壤有效硫含量为105.1 mg·kg-1的条件下,施硫量为120 kg·hm-2的SRCU处理籽粒产量显著高于相同施硫量分期施氮处理,与不施硫分期施氮处理和RCU处理无显著差异.说明SRCU释放的氮素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调节作用与速效氮素分期施用的效果一致.SRCU释放的硫素对冬小麦的调节作用受土壤有效硫含量高低的影响,在有效硫含量为43.2 mg·kg-1的条件下,能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和籽粒灌浆,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在有效硫含量为105.1 mg·kg-1的条件下,则无显著增产作用,过多施用硫磺粉还可导致产量显著降低.
    保护性耕作和杂草管理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及有机碳的影响
    韩惠芳,宁堂原,李增嘉,田慎重,王瑜,仲惟磊,田欣欣
    2011, 22(05):  1183-1188. 
    摘要 ( 1930 )   PDF (396KB) ( 689 )  
    在秸秆全量还田的试验田中(从2004年起),于2008—2009年及2009—2010年冬小麦生育期间,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旋耕、耙耕、免耕、深松和常规耕作)和杂草管理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及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除草条件下,免耕、深松的杂草总密度显著提高;而在除草条件下,杂草密度显著下降.小麦从拔节期到灌浆期0~60 cm土层水分含量呈明显波动变化,田间保留一定量的杂草可增加不同耕作方式0~20 cm的土壤水分含量,表现出一定的土壤水分保持效应.保留杂草仅提高了拔节期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而在抽穗期和灌浆期,0~20、20~40和40~6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均低于去除杂草处理.去除杂草条件下,深松显著提高了冬小麦籽粒产量;保留杂草条件下,旋耕的籽粒产量最高,常规耕作产量最低.
    氮磷钾配施对填充型烤烟烟碱含量的影响
    尹鹏达,朱文旭,赵丽娜,许楠,张会慧,焦玉生,赵光伟,孙广玉
    2011, 22(05):  1189-1194. 
    摘要 ( 1859 )   PDF (425KB) ( 687 )  
    以东北填充型烤烟品种“龙江911”为试验材料,通过正交回归田间试验,建立了氮、磷、钾肥与烤烟上部叶片烟碱含量的回归效应模型,并对各因子和交互作用进行了分析,模拟计算得出以降低上部叶片烟碱含量为目标的优化施肥方案.对模型解析表明,随施氮量增加,上部叶片烟碱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随施磷量增加,烟碱含量呈上升趋势;随施钾量增加,烟碱含量呈急剧下降趋势.双因素效应大小依次为:氮钾>磷钾>氮磷,在一定范围内,氮磷、磷钾与烟碱含量表现为负相关,存在拮抗作用;而氮钾则相反,存在促进作用.对氮、磷、钾肥与烤烟上部叶片烟碱含量模型的综合分析得出:在植烟土壤为河淤土的生产区,烟田的基础施肥量建议为:氮肥33.5~47.8 kg·hm-2,磷肥40.2~63.6 kg·hm-2,钾肥78.0~119.6 kg·hm-2.
    外源钙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光系统Ⅱ功能的影响
    张会慧,张秀丽,许楠,贺国强,金微微,岳冰冰,李鑫,孙广玉
    2011, 22(05):  1195-1200. 
    摘要 ( 1895 )   PDF (604KB) ( 1042 )  
    以叶绿素快相荧光动力学曲线(OJIP)为探针,研究了外源钙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光系统Ⅱ(PSⅡ)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降低了烤烟幼苗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电子传递速率(ETR),抑制了光合作用的原初过程,烤烟幼苗叶片发生了明显的光抑制.叶面喷施10.0 mmol·L-1CaCl2溶液后烤烟叶片的光合电子传递能量比例(φEo)在干旱胁迫下的降低幅度明显小于对照(喷施清水),电子转运效率(ETo/RC)在干旱胁迫下明显高于对照.叶面喷施CaCl2溶液增加了PSⅡ捕获光能用于光合电子传递的比例、剩余有活性反应中心的效率和电子传递链中的能量传递,使烤烟叶片的光系统Ⅱ在干旱胁迫下保持相对较高的活性,从而提高了烤烟幼苗的抗旱能力.
    滴灌条件下温室番茄需水量估算模型
    刘浩,孙景生,梁媛媛,王聪聪,段爱旺
    2011, 22(05):  1201-1206. 
    摘要 ( 2535 )   PDF (725KB) ( 1132 )  
    基于修正后的Penman-Monteith方程,通过分析作物系数与积温的关系,构建了基于常规气象资料的滴灌条件下温室番茄需水量估算模型,并分别采用2009年5月2—13日(开花坐果期)和6月9—20日(成熟采摘期)2个时段内的实测蒸腾量和实测棵间土壤蒸发量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修正后的Penman-Monteith方程适用于温室参考作物需水量(ET0)的计算;温室番茄作物系数与积温呈抛物线关系;所建需水量模型模拟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0%,可用于估算滴灌条件下温室番茄需水量.
    菇床废料对设施栽培土壤盐害下小白菜生长的影响
    王秋灵,吴良欢,董兰学,陈再鸣,王忠强
    2011, 22(05):  1207-1211. 
    摘要 ( 2226 )   PDF (400KB) ( 677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菇床废料对缓解设施栽培土壤次生盐渍化及小白菜盐胁迫的影响.结果表明:盐渍化土壤添加菇床废料(0~30 g·kg-1)栽培60 d后,土壤pH趋于中性,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水溶性盐总量的增加幅度小于不加菇床废料的对照土壤;当菇床废料添加量为10 g·kg-1时,土壤盐分增加幅度最小,说明适量添加菇床废料可以减少设施栽培土壤的盐分积累.加入菇床废料后,小白菜的种子发芽率、株高、鲜质量、叶绿素SPAD值和维生素C含量均有所提高,脯氨酸含量显著下降,说明菇床废料能改善小白菜生长环境,有效缓解盐胁迫对小白菜的危害.
    万木林保护区毛竹林土壤呼吸特征及影响因素
    王超,杨智杰,陈光水,范跃新,刘强,田浩
    2011, 22(05):  1212-1218. 
    摘要 ( 1970 )   PDF (725KB) ( 793 )  
    2009年1—12月,利用Li-Cor 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系统测定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毛竹林土壤呼吸速率,分析毛竹林土壤呼吸动态变化及其与凋落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毛竹林土壤呼吸月变化呈明显的双峰型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6.83 μmol·m-2·s-1)和9月(5.59 μmol·m-2·s-1).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较明显,最大值出现在夏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5 cm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含水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毛竹林凋落物量月变化呈单峰型曲线.毛竹林土壤呼吸速率与当月凋落物归还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温度和凋落物量的双因素模型可以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93.2%.
    扎龙芦苇湿地生长季的甲烷排放通量
    黄璞祎,于洪贤,柴龙会,柴方营,张万峰
    2011, 22(05):  1219-1224. 
    摘要 ( 2138 )   PDF (591KB) ( 861 )  
    为研究高寒地区天然淡水芦苇湿地的甲烷排放特征,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扎龙不同水位芦苇湿地生长季的甲烷排放通量.结果表明:观测期内,扎龙芦苇湿地甲烷排放通量平均为7.67 mg·m-2·h-1(-21.18~46.15 mg·m-2·h-1),其中深水区(平均水深100 cm)和浅水区(平均水深25 cm)的平均甲烷排放通量分别为5.81和9.52 mg·m-2·h-1,排放峰值分别出现在8月和7月,最低值均出现在10月.深水区夏季(6—7月)的甲烷排放通量显著低于浅水区,而春(5月)、秋(8—10月)季节显著高于浅水区.生长季甲烷排放通量的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昼夜排放量为12:00和14:00最高,0:00最低.温度和水位是高寒地区淡水芦苇湿地甲烷排放通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晋西黄土区果农间作的种间主要竞争关系及土地生产力
    云雷,毕华兴,田晓玲,崔哲伟,周晖子,高路博,刘李霞
    2011, 22(05):  1225-1232. 
    摘要 ( 2104 )   PDF (941KB) ( 909 )  
    以晋西黄土区核桃×花生、核桃×大豆、苹果×花生和苹果×大豆4种典型果农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果农间作模式中作物光合有效辐射(PAR)、净光合速率(Pn)、土壤水分和产量情况.结果表明:与农作物单作相比,间作模式中作物的PAR和Pn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且离树体越近,PAR和Pn越小;Pn与作物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光照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整体趋势来看,核桃间作农作物0~100 cm土壤水分与相应单作模式间无明显差异,而苹果间作农作物0~100 cm土壤水分与相应单作模式间差异显著,说明苹果对作物土壤水分的竞争比核桃剧烈.研究区果农间作的土地利用效率平均提高70%,经济效益平均提高14%,且核桃间作模式优于苹果间作模式.为了提高间作作物产量,应加强水肥管理、增加树体与作物的间作距离或设置根障、定期适当修剪果树并种植耐荫作物.
    6-BA和ABA缓解棉纤维发育低温胁迫的生理机制
    王友华,刘佳杰,陈兵林,周治国
    2011, 22(05):  1233-1239. 
    摘要 ( 1832 )   PDF (698KB) ( 1123 )  
    以科棉1号棉花品种为材料,于2006、2007年在江苏南京(长江流域下游棉区)设置播期(4月25日、5月25日)和生长调节剂(6-BA、ABA)试验,研究低温条件下,外施6-BA、ABA对棉铃及棉纤维发育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常温和低温条件下,6-BA处理均能使相应部位棉铃铃质量增加、纤维品质提高;ABA处理在常温条件下会导致品质下降,而在低温逆境条件下可使纤维品质下降幅度减小;6-BA显著提高了棉铃蔗糖含量及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而ABA则可诱导β-1,3-葡聚糖酶活性;6-BA、ABA对纤维发育关键酶蔗糖转化酶活性的作用效果均不显著.低温条件下外施6-BA、ABA均可提高棉纤维品质,但两者作用机制不尽相同:6-BA主要通过提高纤维素合成相关酶的活性, 而ABA则主要通过诱导棉株抗逆性来提高纤维品质.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森林火险天气指标动态
    邸雪颖,李永福,孙建,杨光
    2011, 22(05):  1240-1246. 
    摘要 ( 2607 )   PDF (994KB) ( 681 )  
    基于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1974—2008年森林火灾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结合加拿大火险天气系统(CFFWIS),定量和定性分析了该区森林火险天气指标动态.结果表明:1974—2008年,研究区森林火灾年均发生次数呈增加趋势,2000—2008年森林火灾年均发生次数比1974—1999年增加了72.2%;可燃物湿度码、火行为指标和火灾控制难易度指标总体呈增加趋势,且这种增加趋势随着时间的推进更加明显.未来该区森林火灾发生概率将显著递增,可燃物将更加干燥,林火强度增强,控制火灾将更加困难,火险天气状况更加严峻.该区应重点加大森林火灾的防控,尤其是夏季火灾的防控;并应加大计划可燃物的烧除,减少可燃物载量,从可燃物这一源头上减少火灾发生概率和降低火灾强度.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Ⅴ.宁夏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袁海燕,张晓煜,徐华军,杨晓光
    2011, 22(05):  1247-1254. 
    摘要 ( 1692 )   PDF (1653KB) ( 697 )  
    基于1961—2009年宁夏21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宁夏各区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宁夏各地气温逐渐升高,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年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4 ℃·(10 a)-1;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呈逐渐减少趋势,年降水量的气候倾向率为4.26 mm·(10 a)-1;无霜期和作物生长季天数随着气候变暖逐渐延长;≥10 ℃积温在3200 ℃·d以上的区域向南扩展,宁夏适宜种植中晚熟水稻的区域有所扩大;2001—2009年,宁夏大部分地区适宜种植冬小麦,全区各地几乎都适宜种植春小麦;宁夏南部山区各地7月平均气温≤20 ℃的区域面积逐渐缩小,适宜种植马铃薯的地域也随之缩小.
    城市带状绿地结构类型与温湿效应的关系
    朱春阳,李树华,纪鹏
    2011, 22(05):  1255-1260. 
    摘要 ( 2081 )   PDF (747KB) ( 654 )  
    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方法,选择北京典型的城市带状绿地——西四环旁侧4种不同内部结构以及5种不同郁闭度带状绿地(绿地宽度42 m)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带状绿地结构类型与温湿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草坪的降温增湿效应不显著,灌-草、乔-草和乔-灌-草绿地的降温增湿效果显著.当郁闭度为10%~31%时,绿地具有一定的降温增湿效应,但效应不显著;当郁闭度超过44%时,绿地降温增湿效应显著;当郁闭度超过67%时,绿地降温增湿效应显著且趋于稳定.
    反坡水平阶对坡耕地径流和泥沙的调控作用
    王萍,王克勤,李太兴,李云蛟
    2011, 22(05):  1261-1267. 
    摘要 ( 2073 )   PDF (651KB) ( 727 )  
    基于天然降雨径流小区,动态监测了澄江抚仙湖一级支流尖山河小流域坡耕地降雨-径流过程及水土流失量,研究了反坡水平阶对云南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反坡水平阶对研究区地表径流调控率在49.5%~87.7%,产沙调控率在56.7%~96.1%,平均可削减地表径流65.3%、减少泥沙流失80.7%,产流产沙调控作用显著,且产沙调控作用更明显;原状坡面和反坡水平阶处理中各参数的变异系数均依次为:泥沙流失量>径流量>产径流降雨量.与原状坡面相比,反坡水平阶处理下径流量、泥沙量的相对偏离程度较小,说明反坡水平阶对研究区坡耕地水土流失调控作用显著.
    基于重心、中心地理论的广东省主体功能分区
    钟晓青,叶大青
    2011, 22(05):  1268-1274. 
    摘要 ( 1866 )   PDF (785KB) ( 716 )  
    基于2008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各项指标,采用空间重心法、中心地理论和模糊聚类分析法研究了广东省主体功能分区.结果表明:2008年,广州、深圳、汕头、佛山、东莞、潮州是优化开发区,位于广东省的重心区,很好地发挥了其经济辐射能力,是广东省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区;河源、汕尾、江门、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是限制开发区,中心性指数较低,经济基础较差,需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以将其建设成为广东省的生态效益保障区;珠海、韶关、梅州、惠州、中山、清远、揭阳、云浮是重点开发区,应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和限制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逐步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承载区域.
    三种森林生态系统昆虫病原真菌优势种生态位比较
    陈名君,黄勃,李增智
    2011, 22(05):  1275-1279. 
    摘要 ( 2075 )   PDF (381KB) ( 720 )  
    研究了天然阔叶林、天然阔叶次生林和马尾松人工纯林3种不同森林生态系统中昆虫病原真菌优势种的数量组成及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结果表明: 球孢白僵菌在这3种森林生态系统中分别为第三、第一和第二优势种.该菌在3种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和时间生态位宽度均最大,远大于环链棒束孢、粉棒束孢和细脚棒束孢等优势种;该菌与其他优势种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较大,而营养生态位重叠值较小.球孢白僵菌在3种森林生态系统中都是发生时间最长、寄主昆虫最丰富、适应环境能力最强的昆虫病原真菌.
    共代谢条件下光合细菌对2-氯苯酚的生物降解
    董怡华,胡筱敏,和英滇,李亮
    2011, 22(05):  1280-1286. 
    摘要 ( 2009 )   PDF (926KB) ( 715 )  
    光合细菌PSB-1D不能利用2-氯苯酚(2-CP)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选用苹果酸、丙酸钠、乙酸钠、柠檬酸钠、苯酚、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等7种不同碳源作为光合细菌PSB-1D降解2-CP的共代谢基质,考察了在黑暗好氧培养条件下,不同共代谢基质对PSB-1D生长及降解2-CP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能够很好地促进PSB-1D的大量繁殖,提高降解效果,缩短降解周期,为最佳共代谢基质.对葡萄糖的投加浓度进行了优化,当葡萄糖的投加浓度为3 g·L-1时,菌株PSB-1D培养168 h后的菌体生长浓度ΔD560为1.749,2-CP的半衰期为3.9 d,降解速率常数为0.00864 h-1.采用SDS-PAGE对微生物全细胞蛋白质进行分析发现,在共代谢过程中当菌株PSB-1D利用葡萄糖作为底物提供能源和碳源时,可诱导产生2-CP特异性降解酶.
    温度对矩形龟甲轮虫生命表统计学参数和形态特征的影响
    葛雅丽,席贻龙,马杰,许丹丹
    2011, 22(05):  1287-1294. 
    摘要 ( 2207 )   PDF (566KB) ( 731 )  
    应用单个体培养方法研究了温度(10 ℃、15 ℃、20 ℃和25 ℃)对双后棘刺、单后棘刺和无后棘刺矩形龟甲轮虫的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世代时间、平均寿命和后代混交率等生命表统计学参数以及后代体长、体宽、前中棘刺长、左右两前侧棘刺长、左右两后棘刺长、后棘刺数目等形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命表统计学参数和后代形态参数在3种形态型轮虫间的差异因温度的不同而异,它们对温度升高的反应也因轮虫形态型的不同而异.温度显著影响轮虫的内禀增长率、世代时间、平均寿命和后代所有的形态参数(P<0.05);形态型显著影响轮虫后代的体长、前中棘刺长和左右两后棘刺长(P<0.05),但对轮虫的生命表统计学参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而温度和形态型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轮虫的世代时间和后代的形态参数(P<0.05).3种形态型轮虫间,双后棘刺轮虫后代的体长(122.1±0.6 μm)显著短于无后棘刺和单后棘刺轮虫后代的体长(分别为126.3±0.7 μm和125.1±0.7 μm),前中棘刺长(32.5±0.3 μm)显著长于无后棘刺和单后棘刺轮虫后代的前中棘刺长(分别为31.1±0.3 μm和30.8±0.3 μm),左后棘刺长(31.2±1.0 μm)和右后棘刺长(32.3±0.9 μm)均与单后棘刺轮虫后代的(分别为29.5±0.8 μm和31.5±0.6 μm)相似,但显著短于无后棘刺轮虫后代(分别为36.7±1.5 μm和37.3±1.6 μm).矩形龟甲轮虫后代的棘刺长、体宽和体长之间的关系也受温度和形态型的影响.
    甜槠凋落叶分解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动态及其对森林片段化的响应
    罗媛媛,袁金凤,沈国春,赵谷风,于明坚
    2011, 22(05):  1295-1301. 
    摘要 ( 1939 )   PDF (675KB) ( 751 )  
    选取浙、闽、赣交界山地5个不同的常绿阔叶林群落(1处连续森林和4处片段化森林),对优势种甜槠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节肢动物动态进行了研究.5个研究样地共获得土壤节肢动物899头,分属9纲25目,其中鳞翅目占个体总数的10%以上,为优势类群;膜翅目、弹尾目、双翅目、前气门亚目和地蜈蚣目为常见类群.凋落叶分解速率与土壤节肢动物的类群数、个体数随季节动态呈现相一致的变化趋势.8月凋落物分解最快,土壤节肢动物类群和个体数最多;而4至6月和12月情况与之相反.片段化森林和连续森林在土壤节肢动物的类群数、个体数和物种多样性方面均显示出差异,面积效应和边缘效应在其中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B型烟粉虱为害烟草后对斜纹夜蛾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行为的影响
    王洪涛,薛明,陈会娜,周方园
    2011, 22(05):  1302-1308. 
    摘要 ( 2067 )   PDF (640KB) ( 650 )  
    为明确外来入侵害虫B型烟粉虱取食诱导的烟草防御反应对斜纹夜蛾的影响,探讨其与斜纹夜蛾的种间竞争机制,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B型烟粉虱取食后的烟草对斜纹夜蛾成虫产卵选择、幼虫取食选择、拒食作用和其他取食行为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斜纹夜蛾成虫在B型烟粉虱为害后的植株上的落卵量较对照植株降低了40.9%.B型烟粉虱为害的虫体叶对斜纹夜蛾初孵化幼虫具有明显的驱避作用,而中间叶和系统白脉叶有一定的吸引作用,心叶不影响幼虫对寄主的选择性.B型烟粉虱为害叶片对斜纹夜蛾幼虫具有显著的拒食作用,虫体叶拒食作用明显大于系统白脉叶片.与对照相比,B型烟粉虱为害的虫体叶和系统白脉叶降低了斜纹夜蛾幼虫单位时间取食次数或取食比例,虫体叶还显著延长了幼虫开始取食时间,总取食面积显著减少.表明B型烟粉虱为害烟草对斜纹夜蛾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行为均产生不利影响.研究结果对了解烟田害虫种群变动规律和指导害虫治理具有较大意义.
    广西防城港湾周年浮游植物生态特征
    庄军莲,许铭本,张荣灿,陈波
    2011, 22(05):  1309-1315. 
    摘要 ( 1862 )   PDF (574KB) ( 600 )  
    2007年3、6、9和12月,对防城港湾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群落结构、丰度分布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丰度、生物指数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4属138种.其中硅藻门37属112种;甲藻门12属21种;绿藻门和金藻门各2种,蓝藻门1种.全年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浮游植物种数呈现湾内低于湾外、由春至冬减少的趋势,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则呈由湾内向湾外递减的趋势.不同季节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面分布格局具有显著差异,夏季(6月)浮游植物丰度最高,达151.39×104 cells·dm-3,冬季(12月)丰度最低,为0.35×104 cells·dm-3.春季防城港湾海域的浮游植物多样性较高,物种较丰富.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群落分布与营养盐、水温、盐度等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西湾内的S1和S2测站,受防城江径流及潮汐等水动力条件的作用,盐度较低,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夏季时中肋骨条藻会大量增殖,甚至具有发生赤潮的隐患.
    长江口低氧区异养细菌及氮磷细菌分布
    杜萍,刘晶晶,曾江宁,陈全震,江志兵,朱旭宇
    2011, 22(05):  1316-1324. 
    摘要 ( 2699 )   PDF (2421KB) ( 675 )  
    2009年8月15—28日,对长江口低氧高发海域的异养细菌、无机磷细菌、有机磷细菌、反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氨化细菌数量最高,表层水、底层水和表层沉积物的数量均值分别为307.52×104 个·L-1、184.50×104 个·L-1和199.97×102 个·g-1;其次为异养细菌,数量均值分别为87.35×104 cfu·L-1、86.85×104 cfu·L-1和64.26×102 cfu·g-1;再次为有机磷细菌,数量均值分别为19.26×104 cfu·L-1、18.82×104cfu·L-1和19.56×102 cfu·g-1;无机磷细菌只分布在长江口内和河口南槽至舟山海域,数量均值分别为18.50×104 cfu·L-1、31.00×104 cfu·L-1和7.17×102 cfu·g-1;反硝化细菌分布广,但数量较低,均值分别为3.94×104 个·L-1、23.08×104 个·L-1和6.22×102 个·g-1.相关性分析结果说明:盐度、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和pH是影响水体和表层沉积物异养细菌、磷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分布的主要因子;底层水和表层沉积物异养细菌、磷细菌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底层水异养细菌和有机磷细菌与溶解氧(DO)呈显著正相关;表层沉积物无机磷细菌与DO呈显著正相关,氨化细菌与DO呈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说明:低氧对表层沉积物的细菌群落结构产生影响.
    大黄鱼池塘不同混养模式生态学特征比较
    卢光明,徐永健,陆慧贤
    2011, 22(05):  1325-1331. 
    摘要 ( 1817 )   PDF (864KB) ( 677 )  
    利用菊花江蓠、双齿围沙蚕和大黄鱼在陆基围隔中构建鱼+藻(FG)、鱼+藻+沙蚕(FGP)以及鱼+沙蚕(FP)3种复合养殖模式,以单养鱼(F)模式为对照,探讨不同模式系统的沉积物、水体环境状况、养殖效益及氮、磷元素的回收效率.结果表明:菊花江蓠主要作用于系统水体中氮和磷的净化,具藻处理中氮、磷含量均显著低于无藻处理,对于水体环境中磷的利用效率达到投入量的33.8%~34.0%;沙蚕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沉积物环境的改善,具沙蚕处理中氮、磷含量低于不具沙蚕处理,且在沉积物表层(1~2 cm)和次表层(2~4 cm)差异均显著.相对于F处理,FGP及FP处理总氮(TN)、总磷(TP)和无机磷(IP)分别下降了8.9%~9.2%、6.1%~6.3%和8.0%~8.1%.沙蚕对于沉积物中磷的回收达到投入量的7.5%~7.8%,有效减缓了磷在沉积物中的积累.FGP系统具有最佳的物质利用率及资源效益.
    枸杞岛潮下带沙地生境鱼类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
    汪振华,王凯,赵静,章守宇
    2011, 22(05):  1332-1342. 
    摘要 ( 2093 )   PDF (1382KB) ( 693 )  
    为了解岛礁水域沙地生境的鱼类群落结构特征,评估该生境对鱼类资源养护的潜在作用,于2009年采用多网目组合刺网对枸杞岛潮下带沙质区域进行了逐月采样,同步设置岩礁为对照生境.应用α和β多样性指数结合相对重要性指数、相对渔获率、ABC曲线和聚类排序方法对两种生境中的鱼类组成、多样性变化和群落格局与变化进行了全面探讨.全年在沙地和岩礁生境共采集鱼类63种,隶属11目38科56属,2种生境各自出现的鱼类皆为46种.受暖水种频繁出现在沙地生境的影响,潮下带沙质区域鱼类区系比岩礁生境略显丰富,且春夏季的渔获量普遍高于岩礁生境;由于种类组成均匀度较低,沙地生境各季节的α多样性普遍较低,夏季显著低于岩礁生境.日本须鳎是沙地生境的指示种,为早春、夏末和秋冬季沙地底层优势鱼种.5—7月鳀、多数月份鲻和10月份鳗鲇等种类对沙地生境的阶段性利用,使其形成了区别于以趋礁性鱼类为优势类群的岩礁生境的群落格局和季节动态.沙地是多种鱼类幼鱼阶段的庇护所和饵料场,是鲆鲽类的良好栖息地.沙地生境在维持鱼类区系和养护鱼类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综合评述
    中国矿区土壤种子库研究的必要性与挑战
    常青,张大维,李雪,彭建,关爱农,刘晓斯
    2011, 22(05):  1343-1350. 
    摘要 ( 2058 )   PDF (1084KB) ( 661 )  
    土壤种子库是土壤及其表面凋落物中所有具生命活力的种子,可反映区域特有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其多数存在于表层土壤.作为植被恢复生长的基础和潜在的绿化材料,表土和土壤种子库是矿区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土壤种子库研究是我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领域的热点之一.由于矿业生产的特殊性,矿区土壤种子库研究不能仅仅关注土壤种子库中种子类型、数量及其与地表植被相互关系等常规静态内容,还需要借鉴特殊生境下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矿区土地利用特征,在研究体系和思路上寻求突破.本文总结了矿区土壤种子库研究的特殊性及相关研究进展,综述了特殊生境下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进展及启示,并提出了我国矿区土壤种子库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为强化我国矿区土壤种子库研究、提高我国矿区土地复垦中表土及土壤种子库利用效率、加快植被恢复进程提供参考.
    分形理论及其在土壤空间变异研究中的应用
    张法升,刘作新
    2011, 22(05):  1351-1358. 
    摘要 ( 2051 )   PDF (563KB) ( 1226 )  
    土壤具有不同程度的空间变异性,土壤空间变异研究对于土壤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综述了分形理论及其在土壤空间变异研究中的应用,重点讨论了利用矩方法计算土壤属性分形维,多重分形分析土壤空间变异性及基于多重分形谱参数的土壤属性尺度转换.早期研究验证了分形理论在分析土壤空间变异中的有效性和应用潜力,国内外近期研究则报道了利用分形及多重分形理论分析土壤空间变异的最新进展.分形理论可以成为量化土壤属性空间变异性及尺度转换的重要工具.
    梯级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和景观影响研究进展
    杨昆,邓熙,李学灵,闻平
    2011, 22(05):  1359-1367. 
    摘要 ( 2041 )   PDF (560KB) ( 1227 )  
    作为水资源和水能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河流梯级开发在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河流水资源开发的要求和推动流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对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可避免的人为影响.本文根据河流梯级开发的过程和流域生态系统的特征,分别综述了梯级开发对坝址区生态系统、流域库区小气候、河岸带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河流湿地和流域景观生态的主要影响,并提出了研究展望,如加强梯级开发对各生态因子影响后的连锁反应和累积效应研究;在水库群运行和联合调度时期,应加强正负生态效应综合影响作用的研究以及不同时空尺度条件下对流域生态系统演替发展和稳定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简报
    大蒜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
    周艳丽,王艳,李金英,薛艳杰
    2011, 22(05):  1368-1372. 
    摘要 ( 5207 )   PDF (445KB) ( 1020 )  
    以苍山白蒜和蔡家坡紫蒜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收集根系分泌物,研究了2个大蒜品种的根系分泌物对莴苣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及对黄瓜枯萎病菌、西瓜枯萎病菌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2个大蒜品种的根系分泌物对莴苣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均表现为低浓度(0.1、0.2 g·mL-1)促进、高浓度(0.4、0.6 g·mL-1)抑制,高浓度时蔡家坡紫蒜的抑制作用大于苍山白蒜;对黄瓜枯萎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均表现为抑制作用,随着根系分泌物浓度的提高,抑制作用增强,其中黄瓜枯萎病菌较敏感,且蔡家坡紫蒜的抑制作用大于苍山白蒜.
    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与乡土植物芦苇的相互化感作用
    李愈哲,樊江文,尹昕,杨恩毅,魏维,田志慧,达良俊
    2011, 22(05):  1373-1380. 
    摘要 ( 2107 )   PDF (750KB) ( 903 )  
    以加拿大一枝黄花和芦苇的共优群落和各自单优群落的种子为化感受体,分析其分别在加拿大一枝黄花和芦苇5个浓度梯度(12.5、25、50、100和200 mg·mL-1)浸提液处理下的发芽率和芽长差异,研究2种植物的相互化感作用规律.结果表明:2种植物在共优群落中的千粒重和蒸馏水培养下的发芽率均比单优群落大.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浸提液对自身种子发芽率在单优和共优群落中均具有在低浓度下(12.5、25 mg·mL-1)轻微促进、中高浓度下(50、100和200 mg·mL-1)强烈抑制的作用,其中对共优群落种子的抑制作用尤为显著;而芦苇浸提液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子芽长在单优和共优群落中均随自身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趋于减小,随芦苇浸提液浓度的升高呈波动减小趋势.在芦苇和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处理下,芦苇种子发芽率在单优群落中均显著大于共优群落(P<0.05),但2种浸提液处理间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