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9年 第1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1999-09-25
    研究论文
    红松阔叶林倒木贮量动态的研究
    代力民, 徐振邦, 杨丽韫, 曹玉明
    1999, 10(5):  513-517. 
    摘要 ( 1616 )   PDF (1233KB) ( 435 )  
    在森林倒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长白山红松阔叶林倒木贮量的动态,涉及红松阔叶林倒木分解及其贮量的动态规律。研究表明,倒木分解,除心腐木外,均由表及里进行;倒木分解速率在其它生态条件相同时因树种、直径和部位而异。红松阔叶林倒木贮量动态包括现有倒木贮量和倒木年输入量两个分解动态过程,现有倒木贮量在头100年其干重迅速减少,其中椴树比红松尤速,前者分解91%,后者为72%.林地倒木贮量动态与倒木年输入量分解动态相似,但前者在分解初期贮量增加较大,因为部分现有倒木未完全分解;100年后趋于一致,并恒定于16~17t·hm-2,直至群落的顶极阶段结束.
    三峡库区次生柏木林中物种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
    邓红兵, 周永斌, 王庆礼, 潘文斌
    1999, 10(5):  518-520. 
    摘要 ( 1489 )   PDF (450KB) ( 583 )  
    应用非线性科学中的分形几何理论,以三峡库区一移民安置示范区次生柏木林为对象,研究该群落中物种在中、小尺度上水平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主要应用计盒维数计算群落中一些重要物种分布格局的分维值,如柏木为1.588,地枇杷为1.617,莎草为1.627.得到的结果与用经典群落分析方法所得结果相符,表明分维计算在本研究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对一些物种分布分维值的进一步分析还能说明人类活动对物种分布格局或空间占有程度的影响.
    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序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动态
    郭全邦, 刘玉成, 李旭光
    1999, 10(5):  521-524. 
    摘要 ( 1476 )   PDF (699KB) ( 728 )  
    通过1986和1996年对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系列群落的重复调查,运用构成指数对这些群落进行演替排序,研究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动态。结果表明,构成指数(CI)可适当改变空间代替时间的局限;在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呈先变大后变小的趋势,物种均匀度没有明显的动态规律,这与种间(内)关系密切相关,因而适当干扰有利于群落内物种多样性的增大.
    长白山不同针叶树耐阴性的形态适应及内源激素调控
    周永斌, 姜萍, 王庆礼
    1999, 10(5):  525-528. 
    摘要 ( 1733 )   PDF (314KB) ( 449 )  
    在不同郁闭度的林分内,对红松、红皮云杉、长白落叶松的形态适应性和内源激素水平及其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松耐阴性的形态适应方式主要为促进顶枝生长和增大比叶面积;红皮云杉耐阴性的形态适应方式主要为增加侧枝数量和比叶面积。在弱光条件下,红松顶枝生长旺盛、比叶面积增大与其相应部位内源激素Z含量增加有关;云杉顶叶内源激素ZR含量增加与比叶面积增大有关,侧枝数量增加与分杈部位ABA含量降低有关。3个树种中红松最适合弱光生长.
    四川大头茶气候生态类型的多元分析及SDA判别分析
    柯文山, 钟章成
    1999, 10(5):  529-533. 
    摘要 ( 1766 )   PDF (457KB) ( 361 )  
    应用数量分类(CA)和排序(PCA、COA)方法分析了四川大头茶7个地理种群23个性状特征,并用判别分析(SDA)检验分类排序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四川大头茶不同地理种群可划为3个气候生态类型:云南文山型即Ⅰ型、广西型即Ⅱ型、四川型即Ⅲ型;同时据其判别分析之判别轴图可知,没有位点被错划。通过比较地理气候因子对各类型的贡献率,得知光照对3类生态类型的形成分化起主导作用.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与低层大气间的通量研究
    王汉杰
    1999, 10(5):  534-538. 
    摘要 ( 1422 )   PDF (634KB) ( 421 )  
    根据近年在黄淮海平原大面积农林复合区的观测资料,采用简单的一维模型,讨论了此类复合系统与低层大气之间的热量、动量和水汽通量,比较了不同的结构林网形成的通量差异。结果表明,由于林冠层的摩擦作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上空风速随高度增大较快,动量输送总是向下的。在层结稳定的夜间,其数值较大,而在湍流比较活跃的正午前后,由于垂直风切变减弱,动量输送也相应减小。夜间农林作物冠层的辐射冷却加强,近地层逆温梯度增大,加之作物冠层内部因辐射冷却而造成水汽凝结,冠层上部水汽大于冠层内部,此时热通量和水汽通量均向下。这一现象在白天日出后开始逆转,日出后,地面升温加快,并逐渐形成超绝热梯度,致使热量通量向上。此时农林作物蒸腾加剧,冠层高度范围内水汽含量增大,造成水汽向上输送。文中还讨论了一维模式的缺点,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生态系统与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东北地区蒙古栎群落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于顺利, 马克平, 陈灵芝
    1999, 10(5):  539-541. 
    摘要 ( 1709 )   PDF (383KB) ( 600 )  
    分析了东北地区蒙古栎群落192个属分布区类型,其中温带分布属占72%,热带分布属占9.7%.也比较了东北地区10个地点和河北省1个地点的蒙古栎群落物种所在属的分布区类型,统计了不同地点属的分布区类型占总属的比例,计算了温带属与热带属(T/R)的比值,结果发现蒙古栎群落的温带分布属和T/R值(温带属和热带属之比值)不仅受纬度地带性影响,也受垂直地带性影响;在海拔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蒙古栎群落T/R值随着纬度的递增而递增,热带分布属随着纬度递增而减少。垂直地带性对T/R之比率也有较大的影响,使得T/R值随纬度变化时出现波动。并给出了T/R值、纬度和海拔三者关系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T/R值与纬度、海拔有着比较精确的数量关系。最后对这种分布格局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环境优化调控技术研究
    包维楷, 陈庆恒, 陈克明
    1999, 10(5):  542-544. 
    摘要 ( 1638 )   PDF (372KB) ( 426 )  
    针对岷江上游植被恢复困难地段的主要限制因子,进行了3年的调控试验及其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大面积栽植的土壤环境优化调控技术措施是:头年雨季前水平沟整地,挖中等大小的植坑,同时点播绿肥沙打旺,第2年雨季施磷肥植苗;或头年雨季前水平沟整地,挖中等大小的植坑,第2年雨季施磷肥植苗同时用石块覆盖。该技术措施简单易行,已在该区推广应用.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废弃采石场植被自然恢复早期阶段的种群动态及生物量的研究
    王希华, 宋永昌
    1999, 10(5):  545-548. 
    摘要 ( 1457 )   PDF (337KB) ( 524 )  
    对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废弃采石场植被自然恢复早期阶段的种群动态及生物量研究表明,采石废弃地植被自然恢复早期阶段的群落种类组成非常简单,只有木荷、马尾松两个种;两种群的密度动态趋势为先升后降,最大密度分别出现在3龄、4龄;马尾松地上部分生长速度明显高于木荷;群落中马尾松总生物量是木荷的12倍多,木荷分配到叶和根中的生物量比例高于马尾松,而马尾松分配到茎中的比例高于木荷。这说明在采石迹地早期演替阶段马尾松以快速生长方式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对采石迹地和砍伐迹地演替早期阶段的群落特性进行了比较,并对植被有效恢复进行了讨论.
    不同时间火烧后草原一些特征的变化
    周道玮, 张宝田, 郭平, 岳秀泉, 田洪艳
    1999, 10(5):  549-552. 
    摘要 ( 1735 )   PDF (211KB) ( 492 )  
    草原不同时间火烧后,一些特征发生了明显的不同变化。秋烧后土壤含水量比未烧和春烧低,春季不同时间火烧后的差别不大。秋烧地产量及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都明显比未烧地和春烧地低,但一年生植物种类增多。春季不同时间火烧后产量变化差异不显着,但晚春火烧后顶芽植物种类减少。不同生活型的种类对同一次火烧的反应不同,这不仅表现在个体生长方面,也表现在种群产量方面。
    羊草种群生物量生殖分配的初步研究
    王仁忠, 祖元刚, 聂绍荃
    1999, 10(5):  553-555. 
    摘要 ( 1408 )   PDF (159KB) ( 565 )  
    对羊草种群生物量生殖分配的研究表明,在生殖生长过程中,种群用于根茎和营养生长的生物量生殖分配占有绝对优势比例,而用于有性生殖的生物量生殖分配比例较小,在10%以下。在羊草种群构件生物量生殖分配中,根茎和营养枝的叶占有较大比例(20%~40%),而用于有性繁殖体种子生产的比例很小,在1.5%以下。对有性繁殖的小比例投资是导致羊草种群有性繁殖体种子产量低的重要原因.
    冬季沙冬青细胞质中一种高电子密度结构的电镜观察
    韩善华, 张红, 王双
    1999, 10(5):  556-558. 
    摘要 ( 1516 )   PDF (1001KB) ( 323 )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冬季沙冬青的叶肉细胞。观察表明,其细胞质中有一种电子密度很高的结构,分布广,主要位于有一定解体现象并含有较多嗜锇小球叶绿体附近,有的甚至与叶绿体被膜贴在一起,很少存在于发育良好的叶绿体附近和液泡中。其大小不同,通常为椭圆形,有时也近似圆形。表面没有包围膜,泡状结构少,常有突起。这种结构的电子密度很高,染色较均匀,冬季大量出现可能与提高植物的抗寒性有关.
    茶稻间作系统的生态结构特征及生理特性研究
    黄义德, 张玉屏, 黄文江, 程希武
    1999, 10(5):  559-562. 
    摘要 ( 1483 )   PDF (207KB) ( 420 )  
    茶稻间作系统叶面积指数高于单作茶园,且上、下2层空间分布合理,水稻生长前期形成上部茶冠和下部水稻的生态边界层,生长后期则形成上部水稻和下部茶冠的生态边界层,有利于系统对光、热、水、气资源的充分利用。比之于单作茶园,茶稻间作系统内盛夏期相对光强减弱357%,午后温度降低09~19℃,相对湿度增加7%,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较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新梢生长速率有所提高。茶稻间作系统中的水稻比水田水稻水分利用率高,边际效应显着,有效穗数增加,结实率提高.
    谷子旱后的补偿效应研究
    郭贤仕
    1999, 10(5):  563-566. 
    摘要 ( 1481 )   PDF (705KB) ( 515 )  
    通过对谷子旱后的生理表现、干物质积累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经济系数的研究,认为谷子存在旱后补偿效应这一适应性生理生态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前期曾受旱的处理表现出超速生长的趋势,相对日均干物质增长速率显着高于一直处于同一供水水平的处理,经过加速生长能部分甚至全部补偿前期干旱所造成的干物质上的损失。前期干旱对谷子的生理影响具有延续性,后期增加供水水平后,同等供水水平的处理中曾经历干旱的表现出较高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谷子的旱后补偿效应还表现在能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水和干物质以形成种子。在我国西部半干旱区,相对夏季作物而言,秋季作物谷子的旱后加速生长这一生长特性更适应半干旱区自然降雨特征.
    冬小麦对有限水分高效利用的生理机制
    上官周平
    1999, 10(5):  567-569. 
    摘要 ( 1396 )   PDF (259KB) ( 467 )  
    通过对不同土壤供水条件下的孕穗开花期的冬小麦叶片CO2/H2O气体交换参数的系统测定,研究了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细胞间隙CO2浓度(Ci)、叶温(Tl)与水分利用效率(WUE)间的关系。结果表明,WUE并不随Pn的增长直线增长,而是呈现出二次曲线的变化趋势;只有当蒸腾达到一定程度时,Tr才对WUE产生影响,而Tr过大时WUE则有下降的趋势;WUE与Ci呈负相关,随Ci的增加WUE呈递减趋势;叶温升高对光合和蒸腾都有促进作用,当超过了某种限度则表现为抑制作用,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Tl升高对水分利用不利;随Gs的增大,WUE增大到一定程度则不再增加,甚至出现一种回落趋势.
    作物栽培试验非平衡资料的分析及应用
    蒋之埙, 李奕松, 黄仲青
    1999, 10(5):  570-572. 
    摘要 ( 1322 )   PDF (161KB) ( 371 )  
    运用混合线性模型和MINQUE(1)法对作物栽培试验非平衡资料进行分析,揭示了生态环境效应、处理组合与生态环境互作效应对作物产量等目标性状的影响;解决了长期困惑作物栽培试验的非平衡资料分析问题,为估算生态环境随机效应量开辟了新途径.
    酸性土壤上肥田萝卜和小麦对低品位磷矿粉的吸收差异
    赵冰, 张福锁, 毛达如
    1999, 10(5):  573-575. 
    摘要 ( 1570 )   PDF (168KB) ( 662 )  
    根据对肥田萝卜和小麦生长于不同P处理下的网膜分隔三室及二室模拟栽培系统的试验,分析了肥田萝卜和小麦对酸性土壤上低品位磷矿粉不同处理的吸收效果。结果表明,肥田萝卜对磷矿粉的吸收受到根系活动范围的限制,它可以有效利用施在根室区的低品位磷矿粉,干物重增加幅度达233%,比对照有极显着的提高;不论根室区是否施磷矿粉,肥田萝卜对于施在外室区(与根室区用网膜相隔)的低品位磷矿粉都具有微弱的利用能力,认为这是少量渗入到外室的根分泌的有机酸的活化作用。不过肥田萝卜对这一部分P的利用量不足以显着提高植株的干物重;小麦对于施在根室或外室区的低品位磷矿粉均不能有效利用.
    白浆土植物系统营养物质转化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Ⅴ.有机物对磷根际有效性的影响
    吴龙华, 高子勤
    1999, 10(5):  576-578. 
    摘要 ( 1573 )   PDF (169KB) ( 315 )  
    采用根盒试验研究了施用紫花苜蓿腐解物对白浆土小麦根际P素形态转化、有效性及小麦植株P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使土壤有效磷显着上升,铝磷、铁磷含量也显着升高,且培养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小麦植株含P量明显上升,且与非根际土壤铝磷、铁磷的变化显着相关.
    白浆土植物系统营养物质转化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Ⅳ.环境条件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李法云, 高子勤
    1999, 10(5):  579-582. 
    摘要 ( 1589 )   PDF (211KB) ( 422 )  
    根际试验研究表明,水分、有机质、土壤酸度是影响白浆土磷素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因子。调节土壤水分含量,能增强土壤中铁、铝磷酸盐的溶解,加速磷酸根离子从根际土壤向非根际土壤扩散。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了土壤对P素的吸附自由能(K值),提高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适量施用石灰,调节白浆土酸度,由于化学溶解作用的影响,促进了土壤中铁、铝磷酸盐的溶解,增强了土壤中磷素的生物有效性.
    酸性硫酸盐土中硫的形态含量分布和酸化特征
    王建武, 骆世明
    1999, 10(5):  583-588. 
    摘要 ( 1636 )   PDF (723KB) ( 476 )  
    对广东省台山市南部滨海平原酸性硫酸盐土(以下简称ASS)S的形态、含量、分布和酸化特征的研究表明,ASS全硫含量高达0.615%,比咸田高2~6倍,比砂泥田高3~9倍;其硫以无机硫为主,占全硫的82.3%~90.4%,其中,黄铁矿硫的含量最高,占全硫的30.3%~46.2%,黄铁矿硫在剖面中的分布与全硫含量同步。ASS硫含量的空间变异和剖面内部的分异十分显着。ASS发育过程中,适合黄铁矿累积的环境及其持续时间与地形地貌(山)的关系十分密切。ASS的主要致酸物质是黄铁矿的氧化,酸化的ASS的pH一般在5.5以下,最低达2.83.ASS可氧化总酸度一般比实际总酸度高2~3倍,潜在的环境风险极.
    钙、硅对酸雨胁迫下小麦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梁永超, 沈其荣, 张爱国, 沈振国
    1999, 10(5):  589-592. 
    摘要 ( 1671 )   PDF (359KB) ( 550 )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在模拟酸雨胁迫下施用碳酸钙和硅酸钠对红壤酸化、土壤活性铝和速效养分含量以及小麦生长、养分吸收与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内(2个月)喷施pH3.0的酸雨对红壤酸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小麦生长无显着不良影响,反而因酸雨中含有N、S、K等营养元素,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施用碳酸钙和硅酸钠具有抑制土壤酸化、降低活性铝的作用,但碳酸钙用量应控制在2.0g·kg-1以下,否则将降低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抑制小麦生长。与此相反,硅酸钠的施用则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促进小麦对P的吸收和利用,同时也有利于N、K等元素的利用,从而显着促进作物生长。此外,Si还具有显着提高作物抗麦蚜危害的能力.
    P、Zn在小麦细胞内的积累、分布及交互作用的研究
    杨志敏, 郑绍建, 胡霭堂, 赵秀兰
    1999, 10(5):  593-595. 
    摘要 ( 1690 )   PDF (178KB) ( 607 )  
    报道了小麦无性系细胞在含有3个P水平(0.5、1.5、3.5mmol·L-1)和2个Zn水平(0、60μmol·L-1)的M.S培养液中,细胞对P、Zn的积累、分布特性及交互作用的研究.P和Zn在细胞内的积累分别随外施P、Zn浓 度的提高而提高.与缺Zn比较,加Zn处理能抑制培养7d细胞中P的含量.营养液中0.5~1.5mmol·L-1 P能促进细胞的含Zn量,但高P处理即抑制细胞的含Zn量.小麦细胞壁固定了细胞83.9%~88.3%的P,而外施P浓度越高,则细胞壁中P分配的比例越大.在供Zn条件下,细胞壁截留了细胞中一半以上的Zn(52.0~60.5%).小麦液泡中P和Zn的含量较少,分别为2.2%~3.8%和10.6%~30%.
    Cd2+、Al3+作用下蚕豆UDS与微核相关性分析及高等植物UDS技术初探
    常学秀, 文传浩, 王焕校
    1999, 10(5):  596-598. 
    摘要 ( 1503 )   PDF (181KB) ( 585 )  
    为探讨金属离子对高等植物非按期DNA合成(UnscheduledDNASythesis,简称UDS)和微核(MCN)的诱导作用、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利用高等植物UDS技术检测环境诱变物的可行性,利用3HTdR前体掺入法研究了Cd2+、Al3+作用下蚕豆的UDS效应。结果表明,Cd2+、Al3+均能不同程度地诱导蚕豆UDS和MCN的发生;UDS量与微核率(MCNF)之间呈负相关(r<0),但相关不显着(|r|0.05),且二者间的相关程度在Cd2+和Al3+两种金属离子作用下没有显着差别(P>0.05);利用高等植物UDS技术检测环境诱变物质,在一定受检物剂量范围内是可靠的,但超过这个剂量范围,UDS技术无法检出.
    农药残留预测模型可靠性的检验与改良
    王玉杰, 张大克
    1999, 10(5):  599-602. 
    摘要 ( 1641 )   PDF (198KB) ( 398 )  
    对农药残留预测模型可靠性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矩阵的条件数理论,提供了检验预测模型可靠性的方法,基于岭回归和广义岭回归估计理论,建立了对不可靠预测模型改良的方法。最后通过氰戊菊酯在甘篮上的残留动态预测,对所建改良方法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的精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不同生态环境中中国猪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陈宏权, 蒋模有
    1999, 10(5):  603-605. 
    摘要 ( 1751 )   PDF (401KB) ( 354 )  
    采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了中国部分地方猪种血液蛋白质Tf、Am、Pa和Cp位点基因频率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Tf、Am和Cp位点分别被检测出存在3个等位基因,而Pa位点存在2个等位基因。4个位点的各种基因频率在不同猪种类型和生态区域之间均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显示出地理区域和生态类型对4个位点的基因频率和杂合度有明显的影响。洞庭-洪湖区-新安江-鄱阳湖区-太湖流域是各位点基因频率高低变化的起点.
    苜蓿切叶蜂授粉扩散行为及苜蓿种子增产效应的研究
    张青文, 张巍巍, 蔡青年, 陈合明
    1999, 10(5):  606-608. 
    摘要 ( 1784 )   PDF (295KB) ( 377 )  
    对苜蓿切叶蜂(Megachilerotundata)为苜蓿授粉的田间群体扩散行为和苜蓿种子增产效应研究表明,以授粉后苜蓿种子增产效应为指标,发现苜蓿切叶蜂以蜂箱为中心向四周扩散,随着距离增大,蜂的扩散及授粉效应逐渐降低。但不同方向其扩散及授粉效应不同,以苜蓿种子产量Y≥50g·m-2为高效区,50g·m-2>Y≥30g·m-2为中效区,30g·m-2>Y≥15g·m-2为低效区。在高效区和中效区内,东北方向扩散距离最远,分别为50和60m,其次是东和北;在低效区,向北扩散距离最远,可达100m,其次是东北和西北;西、南、西南和东南扩散距离较短。据此做出了高效区、中效区和低效区的苜蓿切叶蜂授粉扩散行为图,由此可直观地看到3个区的范围.
    曲阜孔林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
    刘红, 袁兴中
    1999, 10(5):  609-611. 
    摘要 ( 1826 )   PDF (172KB) ( 603 )  
    对曲阜孔林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获标本5456只,隶属于5门11纲24目,其中优势类群3类,常见类群8类,占总捕量的95.12%.4种生境土壤动物种类组成极为相似,在垂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在多样性分析中,H、E指标在各生境表现为杂木林>侧柏林>麻栎林>林缘草地;在整个孔林中大型土壤动物H、E远大于中小型土壤动物.
    施菌方式和寄主状态对白僵菌萌发与侵染的影响
    林华峰, 李增智, 胡萃
    1999, 10(5):  612-614. 
    摘要 ( 1482 )   PDF (355KB) ( 433 )  
    在白僵菌侵染的适宜温度下,菌液处理的侵染进程和寄主死亡速率都较菌粉处理的快,这是由于不同湿度引起的。在0~10℃的自然变温下,孢子不能萌发引起侵染。白僵菌在死虫体上的发展速度比在活虫体上快得多;经冷处理的活虫与新采活虫同样具有抵御侵染的能力。因此,林间不宜选择冬季放菌防治马尾松毛虫.
    三叶草体内磷通过菌丝桥向黑麦草的传递研究
    艾为党, 张俊伶, 李隆, 李晓林, 冯固
    1999, 10(5):  615-618. 
    摘要 ( 1520 )   PDF (488KB) ( 500 )  
    应用5室分隔法研究了供体三叶草体内的32P通过菌丝桥向受体黑麦草的传递作用。结果表明,菌根侵染供体三叶草根系之后,根外菌丝可穿过中室到达受体植株根室而再度侵染受体黑麦草的根系,从而形成三叶草-黑麦草根系之间的菌丝桥;供体三叶草体内的32P可通过根间菌丝桥传递给受体黑麦草,32P的传递量随受体植株施磷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基于GIS的生境类型及其与印度野牛生存关系的研究
    张洪亮, 王人潮, 李芝喜
    1999, 10(5):  619-622. 
    摘要 ( 1705 )   PDF (235KB) ( 403 )  
    在ARC/INFO和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构成生境的基本要素图形数据库进行叠加分析,研究了西双版纳纳板河自然保护区的生境格局。然后,运用Bayes决策和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的概念,试图定量化描述生境格局与印度野牛生存的关系。结果表明,目前印度野牛生境适宜区对热带季节雨林生境类型的适宜性概率为0.292,对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生境类型的适宜性概率为0.6,对亚热带苔藓常绿阔叶林生境类型的适宜性概率为0.108;暗示热带雨林景观的破坏已威胁着印度野牛的生存.
    山岳型风景旅游区生态负荷与环境建设研究:泰山实证分析
    崔凤军
    1999, 10(5):  623-626. 
    摘要 ( 1552 )   PDF (450KB) ( 656 )  
    运用旅游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提出了测算山岳型风景旅游区生态负荷综合分级指数的8项1级指标和6项2级指标及计算模式。以泰山风景旅游区为案例进行了应用研究,将13个地块单元(功能区)按生态负荷强度大小划分为3级,并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强负荷区生态补偿的方案,为山岳型风景旅游区寻求环境与旅游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方案和具体措施.
    黑鲪的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孙耀, 张波, 郭学武, 王俊, 唐启升
    1999, 10(5):  627-629. 
    摘要 ( 1620 )   PDF (196KB) ( 479 )  
    采用室内流水模拟实验法测定了黑鲪的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及其温度、摄食水平、体重和饵料生物种类的影响。黑鲪的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增大而减速增长;而特定生长率随温度升高或生态转换效率随温度和摄食水平增大均呈倒U型变化趋势;实验条件下的最大和最佳生长温度分别为16.3℃和15.8℃,维持摄食量和最佳摄食量分别为黑鱼君体重的0.79%和4.10%.黑鱼君的特定生长率和生态转换效率却随体重增长均呈减速降低趋势。摄食小型鱼类饵料,有利于加速黑鱼君生长速度,但对其生态转换效率却无显着性影响.
    稻田生态系统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与氮素损失
    俞慎, 李振高
    1999, 10(5):  630-634. 
    摘要 ( 2010 )   PDF (476KB) ( 1346 )  
    从土壤微生物生理学和土壤生物化学角度综述了稻田生态系统土壤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与氮素损失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土壤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在稻田生态系统氮素气态损失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以及土壤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的测度方法的比较.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
    欧阳志云, 王如松, 赵景柱
    1999, 10(5):  635-640. 
    摘要 ( 4553 )   PDF (638KB) ( 2905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及其它生产生活原料,更重要的是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生态学家、经济学家纷纷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与定量评价方法,并已成为当前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拟系统地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与趋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并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