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1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0-01-25
    研究论文
    黑石顶针阔叶混交林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动态
    昝启杰, 李鸣光, 王伯荪, 周先叶
    2000, (1):  2-5. 
    摘要 ( 1296 )   PDF (183KB) ( 431 )  
    分析了黑石顶针阔叶混交林在10年演变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群落垂直分层日益明显;群落水平结构指标,盖度、密度、胸高断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增加;群落物种组成结构总体上变幅不大,但针叶树马尾松、杉木的优势地位明显衰弱,阔叶树木荷、腺叶山矾、鸭脚木等种的优势地位显著增强,整个群落由针叶阔叶混交林朝着阔叶针叶混交林演变;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在增加,生态优势度在降低,群落向着复杂化、多层化方向发展.
    天然赤松个体生物量的研究
    王成, 金永焕, 金春德, 刘继生, 金玉善
    2000, (1):  6-9. 
    摘要 ( 1195 )   PDF (162KB) ( 338 )  
    对延边地区不同密度天然赤松林中不同生长势的赤松个体地上部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势赤松生物量变化受密度影响的顺序为:优势木<平均木<被压木;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受密度影响的顺序为:干>枝>叶>皮.不同生长势赤松的生物量结构在林分密度达到Ⅲ级时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平均木的变化与林分基本相同.不同生长势赤松的生物量垂直分布虽然各具特点,但都表现为:树干和树皮生物量主要分布在6m树高范围内,树枝则集中在6~10m范围,针叶在上、中、下3层林冠中均分,上层林冠的枝叶量受密度影响最小.
    白皮松种子休眠特性的种源变异
    王小平, 刘晶岚, 王九龄
    2000, (1):  10-13. 
    摘要 ( 1349 )   PDF (192KB) ( 455 )  
    对7个具有代表性种源的白皮松种子的休眠特性研究表明,白皮松种子种皮的透水性在种源间差异明显,表现出随地理纬度的增高而逐渐增大的趋势,分布越是偏北的种源透水性趋于加强.根据种皮的透水性,7个种源可被分为差异明显的2组,组间以秦岭为界.不同种源种子种皮的透气性以外种皮造成的差异为最大,内种皮次之.种子的透气性与透水性表现出的变化趋势相同.不同种源种子浸提液的抑制能力显著不同,而且这种差异随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依据种皮浸提液的抑制能力7个种源可分为2组,而依据胚乳浸提液的抑制能力则可被分为3组.种子的发芽能力有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种子发芽率越低的种源则其平均发芽时间也越长.依据不同标准所划分的种群组均表现出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的特点,组间种源产地之间的距离也大于组内.白皮松种子休眠特性在种源间的差异是气候及地理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黄山松群落林隙光能效应与黄山松的更新
    吴泽民, 黄成林, 韦朝领
    2000, (1):  14-19. 
    摘要 ( 1586 )   PDF (351KB) ( 530 )  
    研究安徽黄山海拔1400~1600m垂直带自草甸发育的黄山松林分的林隙,采用林隙周边树木年轮生长序列分析方法来推测林隙形成的时间,结果表明林隙形成与更新发生的时间基本相近.通过对林隙太阳辐射日变化的动态观测,建立了林隙中不同位置接受辐射总量及光合有效辐射与林冠空隙面积、扩展林隙面积、扩展林隙上方树冠郁闭状况的相关模型.结果表明,在观测时间段内,林隙中心点的总辐射量与光合有效辐射分别为全光照条件的90%及71%;扩展林隙中接受的总辐射及光合有效辐射分别为全光照条件的30%~40%及25%~33%,而林冠下的光照下足全光照的10%.林冠空隙面积40m2或扩展林隙面积110m2的林隙,其光照基本能满足黄山松的生长,林隙更新能够发生.通过人工方法造成适当面积的小块林隙来促使更新发生,可作为风景区黄山松林在维持景观基础上的经营措施.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太阳辐射分光谱特征
    金昌杰, 关德新, 朱廷曜
    2000, (1):  20-22. 
    摘要 ( 1456 )   PDF (98KB) ( 521 )  
    根据对林冠上方和林下太阳辐射的观测及气象站资料,分析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太阳辐射分光谱特征.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区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的光合有效辐射系数有一定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年平均值分别为0.46、0.43、0.56.阔叶红松林中不同树种的单叶对于太阳总辐射的反射率、透射率、吸收率的平均值分别为27.0%、23.4%、49.6%.单叶的分光谱反射、透射和吸收的特点是,单叶对紫外辐射几乎全部吸收;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吸收也很大(71.8%),透射很小(9.6%),有一定的反射(18.6%);对近红外辐射、反射率和透射率接近吸收率小些(26.9%).林冠分光谱辐射特点是,可见光和紫外辐射主要被林冠吸收(93.9%、94.1%),有少量反射和透过;林冠对近红外辐射的吸收较大(59.2%),有一定的反射(26.3%),透过较少(14.4%).
    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建群种种子雨、种子库研究
    彭军, 李旭光, 付永川, 刘玉成
    2000, (1):  23-25. 
    摘要 ( 1483 )   PDF (103KB) ( 512 )  
    对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建群种种子雨、种子库的研究表明,建群种早期和晚期的种子雨无活力;种子偏早或偏晚成熟及大籽粒的树种,其种子雨被取食的比例大;种子雨、有活力种子雨、种子库三者的数量变化不一致;有活力种子雨量较大的栲、石栎、小叶青冈、扁刺栲、香桂等,其种子库密度在早期以近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元江栲、银木荷种子库小,存在时间短,翌年无一年生萌发苗;种子库数量动态、消减率动态决定于种子被取食的强度、种子衰老的速度以及种子对病菌、逆境的抗性和种子萌发的整齐性.
    安徽长江滩地杨树人工林个体生长与水淹状况的关系
    吴泽民, 孙启祥, 段文秀
    2000, (1):  26-30. 
    摘要 ( 1259 )   PDF (205KB) ( 346 )  
    通过对长江滩地连续7年的水文动态以及滩地杨树人工林年轮生长序列的研究,分析杨树人工林个体生长与水淹时间、水淹深度以及气候因子的相应关系,建立相关模型.结果表明,林分个体胸径分布格局与滩地的高程具显著的相关性,水淹深度对直径生长的影响大于水淹的时间,而当年的径向生长与前一年8、9月水淹情况以及气候因子的关系明显.在滩地营造杨树人工林,以丰产为目的宜选择水淹深度小于2m的地域造林,淹水深度超过2m的地域宜适当密植,以培养小径材为主.
    尾叶桉人工林种群密度的研究
    黄宝灵, 吕成群, 蒙钰钗, 张连芬
    2000, (1):  31-33. 
    摘要 ( 1246 )   PDF (135KB) ( 364 )  
    探讨了5.6年生尾叶桉种群密度与冠幅、胸径、树高、立木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木材性质及保存率等的作用规律和相关模型.结果表明,密度对胸径、立木单株材积、冠幅及枝下高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对蓄积量、木材纤维宽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对树高、木材气干密度和木材纤维长度虽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其中,密度与蓄积量、枝下高、木材纤维宽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与胸径、立木单株材积、冠幅呈负相关关系.此外,尾叶桉具有较宽的合理密度范围;作为短周期浆纸林,其最佳密度应确定为2000株·hm-2.
    杉楠混交与人工杉木林自养机制的恢复
    汪思龙, 廖利平, 邓仕坚, 高洪, 黄志群
    2000, (1):  34-37. 
    摘要 ( 1348 )   PDF (317KB) ( 365 )  
    自养机制的形成是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之一.本研究通过混交模拟杉木人工林不同恢复阶段林分,观察比较发现从退化的杉木林阶段到地带性树种比例较低的混交林、地带性树种比例较高的混交林和地带性树种纯林阶段凋落量、N、P、K、Ca和Mg5种元素的归还量逐渐增加,特别是5种养分元素的循环速率也不断增大,其中N、Mg的循环速率由杉木纯林的0.1左右增大到火力楠纯林的0.5以上,与此同时林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含量也不断增加,表明退化杉木人工林在恢复过程中随着林内地带性火力楠树种混交比例的增加,林分的自养机制逐渐获得重建.从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角度来看,杉阔混交比例的确定应以林分自养机制的形成和土壤养分状况的改善为标准.
    渭北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根系分布特征的研究
    赵忠, 李鹏, 王乃江
    2000, (1):  38-40. 
    摘要 ( 1384 )   PDF (226KB) ( 624 )  
    采用土钻法研究了油松、刺槐、樟子松、华山松、侧柏和山杏6个树种的垂直根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立地条件对刺槐根系分布特征有明显的影响,林地土壤水分状况的差异是造成这种影响的关键所在;土壤种类、结构等对刺槐根系的分布特征也有很大影响;油松在幼年期(8年生)即可达到根系分布的最大深度,但根系密度却随着林龄的增大呈明显的增大趋势;不同树种在根系垂直分布特征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其中刺槐根系分布最深.根据各树种根系垂直分布特征,在黄绵土阳向立地上各树种生产力的大小次序为:刺槐>山杏>油松>樟子松>华山松>侧柏.
    杉木根桩分解过程及几种主要营养元素的变化
    黄志群, 廖利平, 高洪, 汪思龙, 于小军
    2000, (1):  41-43. 
    摘要 ( 1252 )   PDF (155KB) ( 428 )  
    基于以空间代替时间的原则,初步研究了杉木树桩在分解过程中边桩和心桩密度的变化及根桩分解过程中几种养分元素的释放过程.结果表明,边桩每年密度损失率k为2.767×10-2,而心桩为2.255×10-2;不同采伐年代的根系和边桩中N、P含量随分解年限的增加而下降,而心桩中N、P含量随分解年限的增加而出现先增加后下降的的趋势,根桩中K浓度在分解过程中的前两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根桩中有机质含量在其分解过程中都是单调降低的,对根系和树桩中养分元素含量进行比较发现,在分解初期,根系中N、P、K含量都高于边桩和心桩,而有机质含量边桩和心桩高于根系.
    全球气候变化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影响的动态模拟研究
    邓慧平, 吴正方, 周道玮
    2000, (1):  44-47. 
    摘要 ( 1517 )   PDF (200KB) ( 458 )  
    应用林窗模型(Forest Gap Model)及4种大气环流模式(General Girculation Models,GCMs) CO2加倍"平衡响应"数值试验结果模拟了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过程.结果表明,在美国高达空间研究实验室(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简记GISS)和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 State University,简记OSU)GCMs预测的CO2倍增未来气候情景下,与本底生物量(目前气候条件下)相比,阔叶红松林生物量逐渐升高,目前云冷杉阔叶红松林将逐渐向枫桦、紫椴和裂叶榆阔叶红松林演变;但在普林斯顿大学地球流体动力学实验室(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boratory,Princeton University,简记GFDL)和英国气象局(United Kindom Meteorological Office,简记UKMO)GCMs预测的未来情景下,由于较大幅度的增温,云冷杉红松林将向以蒙古栎、紫椴和裂叶榆为主要树种的阔叶林演变.未来增温速率决定了阔叶红松林未来的演替方向.
    内蒙古主要植被类型与气候因子关系的研究
    牛建明
    2000, (1):  48-53. 
    摘要 ( 1485 )   PDF (226KB) ( 652 )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以最新的植被类型图为依据,在统计、建模和空间模拟区域气候因子的基础上,对内蒙古主要植被类型与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获得适宜的气候范围.结果表明,内蒙古植被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一方面,随着距离海洋的远近变化,无论是地带性植被,还是山地垂直带、沙地及低湿地植被,从东向西均反映出地带分异,水分对于这种东西向更替更为重要.另一方面,热量的差异导致纬向上的变化.此外,热量成为大兴安岭东西两麓发育的林缘草甸、草原、灌丛和低湿地等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
    草原地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
    台培东, 郭书海, 宋玉芳, 孙铁珩, 李培军, 姜恕
    2000, (1):  54-57. 
    摘要 ( 1416 )   PDF (274KB) ( 502 )  
    比较研究了4种不同水分生态型植物在不同水分胁迫下的光合作用、叶片含水量和气孔阻力等生理指标的反应.结果表明,不同水分生态型植物抵御干旱的机制是不同的.中生植物主要是通过增加气孔阻力限制蒸腾失水,而旱生植物则依靠高浓度的细胞原生质减少水分的散失,后者保水效率远高于前者.植物从中生种到旱生种,生理特性亦显示出规律性的种间差异,叶片含水量和气孔阻力水平降低,而单位叶面积的净光合速率增加.
    刈割对植被组成及土壤有关性质的影响
    曾希柏, 刘更另
    2000, (1):  58-61. 
    摘要 ( 1259 )   PDF (185KB) ( 436 )  
    在红壤地区生长良好的自然植被(白茅)条件下设计了不同的刈割期试验,结果表明,每次刈割时的生物量以6年刈割1次处理最高,而以1年刈割1次处理最低,但6年累计生物量则以1年刈割1次处理最高,每块样地达399.1kg;各处理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生物量的比例亦与刈割期长短有关,至试验第6年时,6年刈割1次处理中木本植物生物量所占比例达41.5%,而每年刈割1次处理草本植物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9.0%;再次,刈割期的长短还影响土壤剖面的层次发育及有关理化性质的变化,6年刈割1次处理土壤容重较小,有机质和N、P、K含量较高,而1年刈割1次处理则土壤容重较大,有机质和N、P、K含量较低.
    半荒漠藻结皮中藻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
    胡春香, 刘永定, 宋立荣, 黄泽波
    2000, (1):  62-66. 
    摘要 ( 1552 )   PDF (243KB) ( 632 )  
    对宁夏沙坡头半荒漠藻结皮中22种藻(其中蓝藻10种,绿藻4种,硅藻6种,裸藻2种)进行了分离、鉴定;利用土壤磨片和电子探针揭示了藻体与基质间的结合方式;通过光镜、扫描电镜观察,从8个层次研究了藻类在结皮中的分布,并发现它们在微米间也呈"层片"分布规律,藻结皮由表及里依次为无机矿物质保护层(ca.0.02mm)、富藻层(ca.0.02~2.5mm)及疏藻层(2.5~5.0mm);藻丝通过胶鞘中多糖、蛋白质与粘土矿物质直接结合,或直接伸入矿物质内而网络、粘结着砂粒和土粒.
    数量化理论I在评价牧草与杂草关系中的应用
    涂修亮, 骆世明
    2000, (1):  67-69. 
    摘要 ( 1311 )   PDF (155KB) ( 403 )  
    运用数量化理论I评价了华南地区两个典型人工草地中人工管理措施对牧草与杂草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强度对东方示范牧场的牧草优势度、施肥水平对粤北第一示范牧场的牧草优势度有重要的影响,其主要危害杂草分别为飞机草(E.odoratum)、赤才(E.rubiginosum)、牛筋果(H.perforata)和白茅(I.anlindrica)、一年蓬(E.annus),并确定其草地适宜载畜量为1~4头牛·hm-2,适宜施肥水平为过磷酸钙500~1000kg·hm-2,KCl150~250kg·hm-2.
    湿润亚热带峰丛洼地岩溶土壤系统中碳分布及其转移
    潘根兴, 孙玉华, 滕永忠, 陶于祥, 韩富顺, 曹建华, 何师意
    2000, (1):  70-73. 
    摘要 ( 1605 )   PDF (218KB) ( 545 )  
    以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为例,研究了湿润亚热带峰丛洼地表层岩溶带生物量碳库、凋落物碳库、土壤有机碳库(SOM)及其活泼性、有机碳分解速率、土壤中CO2浓度和土壤呼吸CO2排放,表明岩溶系统中丰富的碳库提供了系统中CO2的来源,并用D13C证实春夏岩溶活跃季节中岩溶输出C约60%来自土壤CO2.由此认为,驱动岩溶作用的CO2并非直接来自大气CO2,而是大气-植物-土壤-水碳素转移的结果,因而揭示了土壤作为碳环境地球化学界面对于表生带岩溶作用的驱动意义.
    长效碳酸氢铵对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和NO与N2O排放的影响
    黄斌, 陈冠雄, OswaldVanCleemput
    2000, (1):  74-78. 
    摘要 ( 1339 )   PDF (226KB) ( 410 )  
    室内实验(25℃和50%WFPS)比较研究了碳酸氢铵(普碳)和长效碳酸氢铵(长碳)对粘质土壤(粘土)和壤质土壤(壤土)硝化反硝化过程和NO与N2O排放的影响.长碳中的DCD在粘土中的硝化抑制作用很弱,在壤土中显著,与普碳处理相比,NH4+持续时间分别延长7d和33d.15d内,施普碳(100μgN·g-1)情况下,粘土和壤土NO排放量分别占施N量的0.60%和1.06%,分别是相应土壤N2O排放量的30和12倍.施长碳后,粘土和壤土NO排放量分别减少67%和95%,N2O排放量分别减少64%和55%.有氧培养39d后,外加硝酸盐(200μgKNO3-N·g-1),接着淹水厌氧培养7d,壤土长碳处理较普碳处理反硝化总损失减少50%,但N2O排放量增加113%.
    籼粳杂交稻穗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
    梁康迳
    2000, (1):  79-83. 
    摘要 ( 1314 )   PDF (222KB) ( 373 )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了不同环境下籼粳杂交稻穗部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除了主穗粒数的加性与环境互作和二次枝梗数的显性与环境互作不显著外,其他性状均存在显著和极显著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其中均以显性效应为主,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对枝梗性状的影响较为明显.遗传率分析表明,各性状的普通广义遗传率最大,互作遗传率也有一定作用.杂种优势预测表明,除了一次、二次枝梗数外,其他性状均表现正向的杂种优势,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只影响杂种优势表达的程度,而不改变其方向.遗传效应预测值结果表明,IR66158-37、IR65600-85、明恢63和R6694个亲本可以明显改良杂交后代多数穗部性状,且环境影响程度较小,可作为优良亲本列于育种计划中.
    苗期刈割伤害对春小麦影响的盆栽实验研究
    原保忠, 赵松岭, 孙颉
    2000, (1):  84-87. 
    摘要 ( 1288 )   PDF (150KB) ( 423 )  
    盆栽实验研究了春小麦在苗期(三叶期)受到不同强度刈割伤害(模拟动物的采食)后的补偿作用.结果表明,在保持田间持水量60%和90%两种水分梯度下,春小麦苗期的刈割伤害均可刺激生长,出现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的超越补偿,而且受到重度刈割伤害春小麦(E、F)的补偿作用大于受到轻度刈割伤害春小麦(B、D)的补偿作用.这一超越补偿作用是以耗费较多的水分为基础的.
    作物籽粒中NO3--N和NO2--N的积累与氮肥种类和数量的关系
    秦玉川
    2000, (1):  88-91. 
    摘要 ( 1243 )   PDF (156KB) ( 307 )  
    1996~1997在芸豆(云南)、红小豆(河北)、大豆(黑龙江)和花生(山东)绿色食品产地,研究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这些作物籽粒中NO3-、NO2-的累积特点.结果表明,芸豆和红小豆不论施用有机肥还是尿素,土壤中的速效氮与籽粒中NO2-的灰色关联最好;施用有机肥的最大关联度分别出现在土壤库内部(全氮与速效氮之间)或籽粒库内部(NO3-、NO2-之间);而施用化肥的最大关联度分别出现在土壤库与籽粒库的全氮与NO3-之间.芸豆和红小豆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籽粒中NO3-/NO2-比值动态变化趋势因施用有机肥和施用化肥而不同.这4类作物籽粒中的NO3-与NO2-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直线相关关系和极显著的直线回归关系.
    不同铁源对哺乳仔猪生长、代谢和环境的影响
    张彬, 李丽立, 李铁军, 李海屏
    2000, (1):  92-95. 
    摘要 ( 1343 )   PDF (160KB) ( 494 )  
    为了探索不同铁源对哺乳仔猪生长、代谢和环境的影响,选用15窝共158头哺乳仔猪随机分为Ⅰ、Ⅱ、Ⅲ组,分别饲喂含硫酸亚铁、柠檬酸铁和蛋氨酸铁的3种饲粮(饲粮铁含量为146mg·kg-1)进行补铁效果试验.结果表明,Ⅱ、Ⅲ组仔猪在35日龄试验结束时的体重、日增重、体况行为等级、血液血红蛋白值、血浆转铁蛋白含量、血浆和肝脏铁含量等指标均显著(P<0.05或P<0.01)高于Ⅰ组;饲料消耗、腹泻发生率、排粪量、粪中含铁量和排铁量则显著(P<0.05或P<0.01)低于Ⅰ组.Ⅲ组35日龄体重和日增重也显著(P<0.05)高于Ⅱ组,但其余指标在Ⅱ组和Ⅲ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蛋氨酸铁和柠檬酸铁可明显改善仔猪的健康状况、生长发育、饲料报酬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促进铁在猪体内的吸收和利用,降低排粪量和粪中排铁量,不失为给哺乳仔猪补铁的高效而安全的铁源.
    英罗港红树林昆虫群落及其多样性的研究
    蒋国芳, 颜增光, 岑明
    2000, (1):  96-99. 
    摘要 ( 1473 )   PDF (190KB) ( 507 )  
    用1995~1996年在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取样所得的资料探讨了英罗港红树林昆虫群落及其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英罗港红树林昆虫种类有195种;主要优势种为黑褐举腹蚁(Crematogaster rogenhoferi)、东京弓背蚁(Camponotus tokioensis)和三条螟蛾(Dichocrocris chorophanta);内滩昆虫群落多样性高于中滩、外滩.潮汐和风暴对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是决定群落结构水平的重要因素;内滩、中滩和外滩影响多样性的主要成分是均匀性.
    枣粘虫交配行为生态学研究
    韩桂彪, 杜家纬, 李捷
    2000, (1):  100-103. 
    摘要 ( 1410 )   PDF (184KB) ( 469 )  
    研究了枣粘虫(Ancylis sativa)成虫交配行为生态学.结果表明,越冬代成虫的交配高峰期为暗期6.0~8.0h,交配活动以羽化后2~3d表现强烈.环境温度越高,成虫开始交配的时间越迟.成虫交配持续时间多为3~4h,雌雄蛾均有多次交配习性,雄蛾平均交配3.3次,雌蛾平均交配1.59次.2日龄成虫从14L◇10D光周期转移到连续黑暗下时,表现的交配行为与14L◇10D下相似,均表现明显的节律,转移到连续光照下时,交配行为变得不活泼和不规则.处女雌蛾交配后1h,其性信息素滴度显著降低,48h未见恢复.
    稻田节肢动物群落优势功能集团的垂直分布、数量动态及天敌作用估计
    郝树广, 张孝羲, 程遐年
    2000, (1):  104-108. 
    摘要 ( 1351 )   PDF (710KB) ( 452 )  
    研究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中优势功能集团的垂直空间分布和数量动态规律.结果表明,狼蛛的分布范围不象过去认识的那样广,而是主要分布在稻株的中下部.蛸蛛也不仅仅限制在稻株叶冠层,其在受到农药干扰后,向下部转移.顶位物种与基位物种垂直空间分布的相关性不大.在稻田内影响天敌对褐飞虱种群动态控制作用大小的因素,除了天敌的数量之外,尚有天敌与褐飞虱的空间分布特征,褐飞虱占天敌食谱中的比例等.提出了包含天敌、褐飞虱、中性昆虫的数量动态、空间分布、取食特性等信息的评价天敌作用的模型.
    植物保护剂防治害虫效果的评价方法
    庞雄飞, 张茂新, 侯有明, 焦懿, 岑依静
    2000, (1):  109-111. 
    摘要 ( 1744 )   PDF (159KB) ( 560 )  
    在以作用因子组建的生命表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的基础上建立植物保护剂的研究方法和综合评价指标,以表示驱避成虫选择寄主,干扰成虫的产卵行为,对卵孵化的影响,以及干扰幼虫的行为,包括逃避、拒食、幼虫特别是初孵幼虫中毒死亡的作用.采用所建立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的试验结果表明,菜田附近大多数非寄主植物的乙醇抽提物(干重1g·100ml-1)如大叶桉(Eucalytus rubusta)、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等对保护十字花科蔬菜免受小菜蛾为害起着明显的作用.印楝油对小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相当显著.机油乳剂(CAL TEX产品)对桔全爪螨具有明显的控制效果.
    温度和食料对斜纹夜蛾种群的影响
    祝树德, 陆自强, 陈丽芳, 郁伟, 张绍军
    2000, (1):  112-115. 
    摘要 ( 1710 )   PDF (982KB) ( 429 )  
    用正弦模型V(T)=A+Bsin(C0+C1eC3T+C2e-C3T)拟合了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发育与温度的关系,并用直接最优法估算了斜纹夜蛾不同发育阶段的温度阈值和所需热量.根据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资料,拟合了斜纹夜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存活率与温度关系的模型,卵、低龄幼虫、高龄幼虫、蛹的理论最适温度分别为26.7、24.7、24.9、25.8℃.本文研究了甘蓝、荷藕、山芋、大豆等不同食料条件下斜纹夜蛾的龄年发育结构的两性生命表参数,在25℃下,这4种食料条件下的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1836、0.1719、0.1778、0.1206.
    辣椒拟种群对模拟昆虫捕食行为的反应
    刘川华, 钟章成, 吕俊强
    2000, (1):  116-119. 
    摘要 ( 1278 )   PDF (155KB) ( 317 )  
    基于拟种群理论,运用方差分析法、主分量分析法及植物生长分析法,研究7月高温期辣椒拟种群不同程度的剪叶对模拟短期虫害的反应.结果表明,辣椒具有较强的补偿能力;老叶的数量、干重和叶面积随剪叶程度的增加而下降,新叶则相反,但总叶数量相近;总叶面积和干重受老叶影响大,差异显著;枝的数量、干重、长度差异不显著;果、花、花蕾的数量差异也不显著,但干重差异显著;用数量指标代替干重、叶面积和长度等指标来进行植物的生长分析,仅对组元个体间干重极差小的拟种群适用;高温期一定程度的虫害对辣椒生长和果实产量的提高有益.
    混合培养中巨大芽孢杆菌对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作用
    冯树, 张舟, 张成刚, 张忠泽
    2000, (1):  120-123. 
    摘要 ( 1704 )   PDF (170KB) ( 458 )  
    为查明维生素C二步发酵混合培养中巨大芽孢杆菌与氧化葡萄糖酸杆菌间的关系,通过生长曲线测定、静息细胞实验及摇瓶发酵实验研究了巨大芽孢杆菌对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生长和产生2-酮基-L-古龙酸作用的影响;采用超滤分离、凝胶层析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巨大芽孢杆菌胞外液中具有促进氧化葡萄糖酸杆菌产酸作用的活性物质进行了分离和纯化.结果表明,大菌胞内液和胞外液均可促进小菌生长,大菌胞外液中具有该作用的组分分子量在100KDa以上;大菌胞外液具有促进小菌转化L-山梨糖生成2-酮基-L-古龙酸的作用,其胞内液无该作用;大菌胞外液中具有该活性作用的组分为30~50KDa和大于100KDa两个部分.其中30~50KDa范围的大菌胞外液中的活性组分为一种蛋白质,其表观分子量约为35KDa,由一种亚基构成,且该蛋白含金属铁和锌元素.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及其保护
    穆从如, 杨林生, 王景华, 胡远满, 林恒章
    2000, (1):  124-127. 
    摘要 ( 1541 )   PDF (264KB) ( 597 )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的野外调查,利用TM陆地卫星影像图的判读,结合黄河尾闾变动的历史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是多泥沙的黄河淤积和海岸蚀退所形成.受区域气候、地貌、地质沉积、土壤、植被的相互作用和互相影响,形成4.5×105hm2的湿地,其中有6.84×104hm2的人工湿地.湿地生态类型随着黄河尾闾摆动和海退陆进程度而变化,自海洋向陆地依次为潮下带水生生态系统潮间带湿地生态系统潮上带盐生生态系统芦苇獐茅湿地生态系统草甸湿地生态系统陆上农田生态系统.该系统资源丰富,共有野生动物1524种,鸟类300种,鱼类1040种.石油开发和近年来黄河断流对湿地产生一定影响,应在开发利用中加强管理和保护.
    广州城市绿地系统景观异质性分析
    李贞, 王丽荣, 管东生
    2000, (1):  128-131. 
    摘要 ( 1382 )   PDF (224KB) ( 561 )  
    选用景观多样性等7个指数对广州城市绿地景观异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州绿地斑块密度和绿廓道密度分别为11.8和1.87km·km-2,在老城区绿地具有斑块小,破碎度大,多样性高,以随机分布为主的高异质性空间结构;在新城区,绿地斑块大,以均匀分布为主,因此,在同等大小的区域内,这类绿地空间结构更能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更有效地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
    绢丝丽蚌寄生变态发育的研究
    杨学芬, 龚世园, 张训蒲, 王明学, 朱子义
    2000, (1):  132-135,152. 
    摘要 ( 1447 )   PDF (212KB) ( 347 )  
    绢丝丽蚌钩介幼虫在雌蚌外鳃中发育成熟后于冬季排放到体外,而后寄生到宿主鱼的鳃丝进行变态发育,寄生期历时近4个月.寄生后3d,内、外足丝消失;35d后,肉足形成;90d后,肠、闭壳肌、肾脏和鳃原基等生成;壳面加厚且外凸.次年春季,钩介幼虫变态发育成大小为253.37×273.26×179.96μm的稚蚌,脱离鱼鳃营独立生活.
    生态因子的波动对多刺裸腹溞雄体发生的影响
    王金秋, 张佳忆, 黄博
    2000, (1):  136-138. 
    摘要 ( 1596 )   PDF (161KB) ( 323 )  
    采用克隆培养法,研究了几种主要生态因子的波动对多刺裸腹溞雄体发生的影响和该溞对上述生态因子波动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无论是一次性剧烈刺激,还是持续性渐进刺激,该溞均未能直接产生雄体,即溞的孤雌生殖雌体不能直接转变为混交雌体(两性生殖雌体);在光照、温度、饵料密度、pH值持续性渐进波动时,该溞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7748、0.7481、0.6539和0.6310d-1ind-1,比对照组降低0.9%、4.0%、16.4%和19.3%,表明该溞对饵料密度和pH值的波动较为敏感,对温度的敏感性次之.
    对虾综合养殖生态系底泥细菌的数量动态
    刘国才, 李德尚, 董双林, 王坤
    2000, (1):  139-141. 
    摘要 ( 1406 )   PDF (159KB) ( 489 )  
    1997年5~9月于山东海阳市黄海集团公司养虾场,用5个实验围隔研究了对虾综合养殖生态系底泥细菌的数量动态.结果表明,底泥细菌数量波动在4.10×108~12.36×108cells·g-1之间,平均为8.09×108±2.17×108cells·g-1.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底泥细菌数量逐渐增加.底泥细菌数量最大值出现在表层1cm之内,2~3cm以下泥层,细菌数量明显减小.
    含盐化工废水生物净化与藻类学指标变化
    高玉荣
    2000, (1):  142-146. 
    摘要 ( 1287 )   PDF (188KB) ( 229 )  
    室内模拟净化实验结果表明,从实验槽的入水口至出水口,随流程和净化时间的延长,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藻类的种类、种类多样性指数、初级生产力不断上升,出水口最高.藻类的优势种由耐物种变为中污种,藻类的数量、叶绿素含量也不断上升,经过32d的净化到第3级池出水,藻类的数量、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与水体BOD5、COD、NH3-N、PO4-P含量关系可用一元二次方程表达.污水净化和藻类生长受温度的影响,水温20~25℃范围内,是汉沽含盐化工废水净化及藻类生长的最适温度.
    CdCl2对质粒的生态效应及质粒在其宿主抗镉性中的作用
    孟玲, 王焕校, 谭德勇
    2000, (1):  147-149. 
    摘要 ( 1356 )   PDF (134KB) ( 244 )  
    用CdCl2处理体外或大肠杆菌体内质粒pWH58后,通过琼脂糖电泳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研究了Cd对质粒DNA结构的影响.通过比较带质粒与不带质粒大肠杆菌在含不同浓度CdCl2的氨苄LB与无抗LB培养液中的生长量,研究了Cd对大肠杆菌体内质粒的影响及质粒在其宿主Cd耐性的作用.结果表明,体外、体内CdCl2处理对质粒pWH58DNA结构无明显诱变性.Cd胁迫下大肠杆菌体内质粒pWH58可进行复制传代和基因表达.质粒pWH58降低了其宿主———大肠杆菌HB101的Cd耐性,使其宿主Cd耐性最高从75μg·ml-1降至50μg·ml-1.Cd驯化处理可提高大肠杆菌HB101的Cd耐性,但经修复培养后其Cd耐性趋于回复原有水平,表明大肠杆菌HB101的Cd耐性是可诱导的,但此诱导的Cd耐性尚无遗传基础.
    不同地区绞股蓝中几种生化成分动态特征
    何维明, 钟章成
    2000, (1):  150-152. 
    摘要 ( 1448 )   PDF (95KB) ( 413 )  
    连作障碍与根际微生态研究Ⅱ.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物质
    张淑香, 高子勤
    2000, (1):  153-157. 
    摘要 ( 3582 )   PDF (120KB) ( 745 )  
    阐述了作物主要根系分泌物与作物种类、生长期以及与所处环境的关系.并从植物的残体分解、作物根系的分泌等方面论述了土壤中酚酸物质的来源、存在形态、吸附机理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与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与机制.
    论城市污泥农用资源化与可持续发展
    莫测辉, 吴启堂, 蔡全英, 李桂荣, 蒋成爱
    2000, (1):  158-161. 
    摘要 ( 2245 )   PDF (186KB) ( 873 )  
    根据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在对城市污泥的特征、处理现状及其对农业和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城市污泥的农用资源化对于城市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紧迫性,也是未来城市污泥处置的根本出路,关键在于控制污泥中毒性污染物的含量,科学合理地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