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1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0-03-25
    研究论文
    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建群种种子雨、种子库研究
    彭军, 李旭光, 付永川, 刘玉成
    2000, 11(2):  23-25. 
    摘要 ( 199 )   PDF (1KB) ( 130 )  
    对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建群种种子雨、种子库的研究表明,建群种早期和晚期的种子雨无活力;种子偏早或偏晚成熟及大籽粒的树种,其种子雨被取食的比例大;种子雨、有活力种子雨、种子库三者的数量变化不一致;有活力种子雨量较大的栲、石栎、小叶青冈、扁刺栲、香桂等,其种子库密度在早期以近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元江栲、银木荷种子库小,存在时间短,翌年无一年生萌发苗;种子库数量动态、消减率动态决定于种子被取食的强度、种子衰老的速度以及种子对病菌、逆境的抗性和种子萌发的整齐性.
    安徽长江滩地杨树人工林个体生长与水淹状况的关系
    吴泽民, 孙启祥, 段文秀
    2000, 11(2):  26-30. 
    摘要 ( 218 )   PDF (1KB) ( 101 )  
    通过对长江滩地连续7年的水文动态以及滩地杨树人工林年轮生长序列的研究,分析杨树人工林个体生长与水淹时间、水淹深度以及气候因子的相应关系,建立相关模型.结果表明,林分个体胸径分布格局与滩地的高程具显著的相关性,水淹深度对直径生长的影响大于水淹的时间,而当年的径向生长与前一年8、9月水淹情况以及气候因子的关系明显.在滩地营造杨树人工林,以丰产为目的宜选择水淹深度小于2m的地域造林,淹水深度超过2m的地域宜适当密植,以培养小径材为主.
    尾叶桉人工林种群密度的研究
    黄宝灵, 吕成群, 蒙钰钗, 张连芬
    2000, 11(2):  31-33. 
    摘要 ( 169 )   PDF (1KB) ( 164 )  
    探讨了5.6年生尾叶桉种群密度与冠幅、胸径、树高、立木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木材性质及保存率等的作用规律和相关模型.结果表明,密度对胸径、立木单株材积、冠幅及枝下高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对蓄积量、木材纤维宽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对树高、木材气干密度和木材纤维长度虽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其中,密度与蓄积量、枝下高、木材纤维宽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与胸径、立木单株材积、冠幅呈负相关关系.此外,尾叶桉具有较宽的合理密度范围;作为短周期浆纸林,其最佳密度应确定为2000株·hm-2.
    杉楠混交与人工杉木林自养机制的恢复
    汪思龙, 廖利平, 邓仕坚, 高洪, 黄志群
    2000, 11(2):  34-37. 
    摘要 ( 151 )  
    自养机制的形成是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之一.本研究通过混交模拟杉木人工林不同恢复阶段林分,观察比较发现从退化的杉木林阶段到地带性树种比例较低的混交林、地带性树种比例较高的混交林和地带性树种纯林阶段凋落量、N、P、K、Ca和Mg5种元素的归还量逐渐增加,特别是5种养分元素的循环速率也不断增大,其中N、Mg的循环速率由杉木纯林的0.1左右增大到火力楠纯林的0.5以上,与此同时林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含量也不断增加,表明退化杉木人工林在恢复过程中随着林内地带性火力楠树种混交比例的增加,林分的自养机制逐渐获得重建.从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角度来看,杉阔混交比例的确定应以林分自养机制的形成和土壤养分状况的改善为标准.
    渭北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根系分布特征的研究
    赵忠, 李鹏, 王乃江
    2000, 11(2):  38-40. 
    摘要 ( 191 )   PDF (1KB) ( 273 )  
    采用土钻法研究了油松、刺槐、樟子松、华山松、侧柏和山杏6个树种的垂直根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立地条件对刺槐根系分布特征有明显的影响,林地土壤水分状况的差异是造成这种影响的关键所在;土壤种类、结构等对刺槐根系的分布特征也有很大影响;油松在幼年期(8年生)即可达到根系分布的最大深度,但根系密度却随着林龄的增大呈明显的增大趋势;不同树种在根系垂直分布特征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其中刺槐根系分布最深.根据各树种根系垂直分布特征,在黄绵土阳向立地上各树种生产力的大小次序为:刺槐>山杏>油松>樟子松>华山松>侧柏.
    杉木根桩分解过程及几种主要营养元素的变化
    黄志群, 廖利平, 高洪, 汪思龙, 于小军
    2000, 11(2):  41-43. 
    摘要 ( 174 )   PDF (1KB) ( 166 )  
    基于以空间代替时间的原则,初步研究了杉木树桩在分解过程中边桩和心桩密度的变化及根桩分解过程中几种养分元素的释放过程.结果表明,边桩每年密度损失率k为2.767×10-2,而心桩为2.255×10-2;不同采伐年代的根系和边桩中N、P含量随分解年限的增加而下降,而心桩中N、P含量随分解年限的增加而出现先增加后下降的的趋势,根桩中K浓度在分解过程中的前两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根桩中有机质含量在其分解过程中都是单调降低的,对根系和树桩中养分元素含量进行比较发现,在分解初期,根系中N、P、K含量都高于边桩和心桩,而有机质含量边桩和心桩高于根系.
    全球气候变化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影响的动态模拟研究
    邓慧平, 吴正方, 周道玮
    2000, 11(2):  44-47. 
    摘要 ( 217 )   PDF (1KB) ( 96 )  
    应用林窗模型(Forest Gap Model)及4种大气环流模式(General Girculation Models,GCMs) CO2加倍"平衡响应"数值试验结果模拟了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过程.结果表明,在美国高达空间研究实验室(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简记GISS)和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 State University,简记OSU)GCMs预测的CO2倍增未来气候情景下,与本底生物量(目前气候条件下)相比,阔叶红松林生物量逐渐升高,目前云冷杉阔叶红松林将逐渐向枫桦、紫椴和裂叶榆阔叶红松林演变;但在普林斯顿大学地球流体动力学实验室(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boratory,Princeton University,简记GFDL)和英国气象局(United Kindom Meteorological Office,简记UKMO)GCMs预测的未来情景下,由于较大幅度的增温,云冷杉红松林将向以蒙古栎、紫椴和裂叶榆为主要树种的阔叶林演变.未来增温速率决定了阔叶红松林未来的演替方向.
    内蒙古主要植被类型与气候因子关系的研究
    牛建明
    2000, 11(2):  48-53. 
    摘要 ( 199 )   PDF (1KB) ( 149 )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以最新的植被类型图为依据,在统计、建模和空间模拟区域气候因子的基础上,对内蒙古主要植被类型与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获得适宜的气候范围.结果表明,内蒙古植被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一方面,随着距离海洋的远近变化,无论是地带性植被,还是山地垂直带、沙地及低湿地植被,从东向西均反映出地带分异,水分对于这种东西向更替更为重要.另一方面,热量的差异导致纬向上的变化.此外,热量成为大兴安岭东西两麓发育的林缘草甸、草原、灌丛和低湿地等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
    草原地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
    台培东, 郭书海, 宋玉芳, 孙铁珩, 李培军, 姜恕
    2000, 11(2):  54-57. 
    摘要 ( 152 )  
    比较研究了4种不同水分生态型植物在不同水分胁迫下的光合作用、叶片含水量和气孔阻力等生理指标的反应.结果表明,不同水分生态型植物抵御干旱的机制是不同的.中生植物主要是通过增加气孔阻力限制蒸腾失水,而旱生植物则依靠高浓度的细胞原生质减少水分的散失,后者保水效率远高于前者.植物从中生种到旱生种,生理特性亦显示出规律性的种间差异,叶片含水量和气孔阻力水平降低,而单位叶面积的净光合速率增加.
    刈割对植被组成及土壤有关性质的影响
    曾希柏, 刘更另
    2000, 11(2):  58-61. 
    摘要 ( 136 )  
    在红壤地区生长良好的自然植被(白茅)条件下设计了不同的刈割期试验,结果表明,每次刈割时的生物量以6年刈割1次处理最高,而以1年刈割1次处理最低,但6年累计生物量则以1年刈割1次处理最高,每块样地达399.1kg;各处理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生物量的比例亦与刈割期长短有关,至试验第6年时,6年刈割1次处理中木本植物生物量所占比例达41.5%,而每年刈割1次处理草本植物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9.0%;再次,刈割期的长短还影响土壤剖面的层次发育及有关理化性质的变化,6年刈割1次处理土壤容重较小,有机质和N、P、K含量较高,而1年刈割1次处理则土壤容重较大,有机质和N、P、K含量较低.
    半荒漠藻结皮中藻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
    胡春香, 刘永定, 宋立荣, 黄泽波
    2000, 11(2):  62-66. 
    摘要 ( 200 )   PDF (1KB) ( 401 )  
    对宁夏沙坡头半荒漠藻结皮中22种藻(其中蓝藻10种,绿藻4种,硅藻6种,裸藻2种)进行了分离、鉴定;利用土壤磨片和电子探针揭示了藻体与基质间的结合方式;通过光镜、扫描电镜观察,从8个层次研究了藻类在结皮中的分布,并发现它们在微米间也呈"层片"分布规律,藻结皮由表及里依次为无机矿物质保护层(ca.0.02mm)、富藻层(ca.0.02~2.5mm)及疏藻层(2.5~5.0mm);藻丝通过胶鞘中多糖、蛋白质与粘土矿物质直接结合,或直接伸入矿物质内而网络、粘结着砂粒和土粒.
    数量化理论I在评价牧草与杂草关系中的应用
    涂修亮, 骆世明
    2000, 11(2):  67-69. 
    摘要 ( 183 )   PDF (1KB) ( 309 )  
    运用数量化理论I评价了华南地区两个典型人工草地中人工管理措施对牧草与杂草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强度对东方示范牧场的牧草优势度、施肥水平对粤北第一示范牧场的牧草优势度有重要的影响,其主要危害杂草分别为飞机草(E.odoratum)、赤才(E.rubiginosum)、牛筋果(H.perforata)和白茅(I.anlindrica)、一年蓬(E.annus),并确定其草地适宜载畜量为1~4头牛·hm-2,适宜施肥水平为过磷酸钙500~1000kg·hm-2,KCl150~250kg·hm-2.
    长效碳酸氢铵对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和NO与N2O排放的影响
    黄斌, 陈冠雄, OswaldVanCleemput
    2000, 11(2):  74-78. 
    摘要 ( 186 )   PDF (1KB) ( 71 )  
    室内实验(25℃和50%WFPS)比较研究了碳酸氢铵(普碳)和长效碳酸氢铵(长碳)对粘质土壤(粘土)和壤质土壤(壤土)硝化反硝化过程和NO与N2O排放的影响.长碳中的DCD在粘土中的硝化抑制作用很弱,在壤土中显著,与普碳处理相比,NH4+持续时间分别延长7d和33d.15d内,施普碳(100μgN·g-1)情况下,粘土和壤土NO排放量分别占施N量的0.60%和1.06%,分别是相应土壤N2O排放量的30和12倍.施长碳后,粘土和壤土NO排放量分别减少67%和95%,N2O排放量分别减少64%和55%.有氧培养39d后,外加硝酸盐(200μgKNO3-N·g-1),接着淹水厌氧培养7d,壤土长碳处理较普碳处理反硝化总损失减少50%,但N2O排放量增加113%.
    籼粳杂交稻穗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
    梁康迳
    2000, 11(2):  79-83. 
    摘要 ( 183 )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了不同环境下籼粳杂交稻穗部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除了主穗粒数的加性与环境互作和二次枝梗数的显性与环境互作不显著外,其他性状均存在显著和极显著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其中均以显性效应为主,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对枝梗性状的影响较为明显.遗传率分析表明,各性状的普通广义遗传率最大,互作遗传率也有一定作用.杂种优势预测表明,除了一次、二次枝梗数外,其他性状均表现正向的杂种优势,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只影响杂种优势表达的程度,而不改变其方向.遗传效应预测值结果表明,IR66158-37、IR65600-85、明恢63和R6694个亲本可以明显改良杂交后代多数穗部性状,且环境影响程度较小,可作为优良亲本列于育种计划中.
    英罗港红树林昆虫群落及其多样性的研究
    蒋国芳, 颜增光, 岑明
    2000, 11(2):  96-99. 
    摘要 ( 184 )   PDF (1KB) ( 138 )  
    用1995~1996年在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取样所得的资料探讨了英罗港红树林昆虫群落及其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英罗港红树林昆虫种类有195种;主要优势种为黑褐举腹蚁(Crematogaster rogenhoferi)、东京弓背蚁(Camponotus tokioensis)和三条螟蛾(Dichocrocris chorophanta);内滩昆虫群落多样性高于中滩、外滩.潮汐和风暴对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是决定群落结构水平的重要因素;内滩、中滩和外滩影响多样性的主要成分是均匀性.
    稻田节肢动物群落优势功能集团的垂直分布、数量动态及天敌作用估计
    郝树广, 张孝羲, 程遐年
    2000, 11(2):  104-108. 
    摘要 ( 192 )  
    研究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中优势功能集团的垂直空间分布和数量动态规律.结果表明,狼蛛的分布范围不象过去认识的那样广,而是主要分布在稻株的中下部.蛸蛛也不仅仅限制在稻株叶冠层,其在受到农药干扰后,向下部转移.顶位物种与基位物种垂直空间分布的相关性不大.在稻田内影响天敌对褐飞虱种群动态控制作用大小的因素,除了天敌的数量之外,尚有天敌与褐飞虱的空间分布特征,褐飞虱占天敌食谱中的比例等.提出了包含天敌、褐飞虱、中性昆虫的数量动态、空间分布、取食特性等信息的评价天敌作用的模型.
    植物保护剂防治害虫效果的评价方法
    庞雄飞, 张茂新, 侯有明, 焦懿, 岑依静
    2000, 11(2):  109-111. 
    摘要 ( 196 )  
    在以作用因子组建的生命表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的基础上建立植物保护剂的研究方法和综合评价指标,以表示驱避成虫选择寄主,干扰成虫的产卵行为,对卵孵化的影响,以及干扰幼虫的行为,包括逃避、拒食、幼虫特别是初孵幼虫中毒死亡的作用.采用所建立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的试验结果表明,菜田附近大多数非寄主植物的乙醇抽提物(干重1g·100ml-1)如大叶桉(Eucalytus rubusta)、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等对保护十字花科蔬菜免受小菜蛾为害起着明显的作用.印楝油对小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相当显著.机油乳剂(CAL TEX产品)对桔全爪螨具有明显的控制效果.
    辣椒拟种群对模拟昆虫捕食行为的反应
    刘川华, 钟章成, 吕俊强
    2000, 11(2):  116-119. 
    摘要 ( 140 )   PDF (1KB) ( 57 )  
    基于拟种群理论,运用方差分析法、主分量分析法及植物生长分析法,研究7月高温期辣椒拟种群不同程度的剪叶对模拟短期虫害的反应.结果表明,辣椒具有较强的补偿能力;老叶的数量、干重和叶面积随剪叶程度的增加而下降,新叶则相反,但总叶数量相近;总叶面积和干重受老叶影响大,差异显著;枝的数量、干重、长度差异不显著;果、花、花蕾的数量差异也不显著,但干重差异显著;用数量指标代替干重、叶面积和长度等指标来进行植物的生长分析,仅对组元个体间干重极差小的拟种群适用;高温期一定程度的虫害对辣椒生长和果实产量的提高有益.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及其保护
    穆从如, 杨林生, 王景华, 胡远满, 林恒章
    2000, 11(2):  124-127. 
    摘要 ( 275 )   PDF (1KB) ( 391 )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的野外调查,利用TM陆地卫星影像图的判读,结合黄河尾闾变动的历史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是多泥沙的黄河淤积和海岸蚀退所形成.受区域气候、地貌、地质沉积、土壤、植被的相互作用和互相影响,形成4.5×105hm2的湿地,其中有6.84×104hm2的人工湿地.湿地生态类型随着黄河尾闾摆动和海退陆进程度而变化,自海洋向陆地依次为潮下带水生生态系统潮间带湿地生态系统潮上带盐生生态系统芦苇獐茅湿地生态系统草甸湿地生态系统陆上农田生态系统.该系统资源丰富,共有野生动物1524种,鸟类300种,鱼类1040种.石油开发和近年来黄河断流对湿地产生一定影响,应在开发利用中加强管理和保护.
    广州城市绿地系统景观异质性分析
    李贞, 王丽荣, 管东生
    2000, 11(2):  128-131. 
    摘要 ( 212 )  
    选用景观多样性等7个指数对广州城市绿地景观异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州绿地斑块密度和绿廓道密度分别为11.8和1.87km·km-2,在老城区绿地具有斑块小,破碎度大,多样性高,以随机分布为主的高异质性空间结构;在新城区,绿地斑块大,以均匀分布为主,因此,在同等大小的区域内,这类绿地空间结构更能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更有效地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
    人工混交林中杉木、桤木和刺楸细根养分迁移的初步研究
    廖利平, 高洪, 于小军, 韩士杰
    2000, 11(2):  161-164. 
    摘要 ( 134 )   PDF (1KB) ( 22 )  
    比较分析了杉木-桤木和杉木-刺楸混交林中杉木、桤木和刺楸活细根、死细根的N、P、K含量.结果表明,桤木细根N迁移能力较强,刺楸较弱,杉木细根N不迁移;P在桤木和刺楸细根中迁移能力较强,而在杉木细根中基本不迁移;3个树种细根脱落前都将K迁移回树体内.比较分析 2个混交林中活细根N、P、K在树种间的差异,发现在杉木-桤木混交林中桤木根部N可能向杉木迁移,而在杉木-刺楸混交林中刺楸根部K可能向杉木根部迁移,但迁移机制还有待于从根-土界面生态过程进行研究.
    元宝山南方红豆杉种群分布格局及动态
    李先琨, 黄玉清, 苏宗明
    2000, 11(2):  169-172. 
    摘要 ( 182 )   PDF (1KB) ( 129 )  
    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取样数据,应用方差 /均值比的t检验法、负二项参数、格林指数、Cassie指标、扩散型指数、丛生指标、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性指数等方法及分布模型,研究了南方红豆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种群空间格局为集群分布,从幼苗到大树,其集群程度减小,大树呈随机分布.
    盐度对木榄幼苗某些金属元素累积的影响及钙的效应
    李银鹏, 林鹏
    2000, 11(2):  177-180. 
    摘要 ( 173 )   PDF (1KB) ( 196 )  
    通过对 40 0mmol·L-1NaCl及不同浓度CaCl2 溶液处理的沙基培养的红树植物木榄幼苗各器官的K、Ca、Na、Mg含量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木榄幼苗在 40 0mmol·L-1NaCl培养时各器官中积累大量的Na,造成K/Na和Ca/Na比值降低,幼苗干物质积累下降.补充Ca能减少Na在幼苗体内的累积,提高K/Na和Ca/Na,增加干物质积累,从而缓解盐胁迫,10~15mmol·L-1CaCl2 为适宜浓度.本文的结论是在高盐度培养时木榄幼苗能够吸收大量的无机离子,增强渗透调节能力,保持对K/Na的高选择吸收性.这些特性是木榄对河口、海岸高盐度生境适应的主要生理机制,而生境土壤中适宜的Ca/Na也是其能够生存繁衍的重要原因之一.
    几种红树植物木材热值和灰分含量的研究
    林益明, 林鹏, 王通
    2000, 11(2):  181-184. 
    摘要 ( 336 )  
    在夏季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一些红树植物木材的灰分含量和热值进行了测定,并研究了夏季不同纬度的秋茄 (Kandelia candel)木材热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红树植物木材的灰分含量较低,在2.43%~5.17%之间;干重热值在17.23~19.21kJ·g-1之间,去灰分热值在 17.70~20.10kJ·g-1之间;嗜热窄布种无瓣海桑 (Sonneratia apetala)木材的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均是最低;在夏季秋茄木材的热值随纬度升高而下降.
    银杏枝、花、种子在树冠上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王建, 魏刚, 刘昌迎, 马连宝
    2000, 11(2):  185-189. 
    摘要 ( 190 )  
    采用分层调查的方法研究了14年生银杏嫁接植株树冠上枝、花、种子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长枝、短枝、短果枝和花主要分布在树冠中部,且分布比较均匀.树冠上从上到下,长枝平均年龄逐渐增大,分枝角度逐渐升高.种子主要集中分布在距地面180~320cm的体积冠层中,这一冠层中的种子数占植株种子总数的51.3%.不同冠层中枝、花、种子数量之间密切相关.
    杉木根桩和周围土壤酚含量的变化及其化感效应
    黄志群, 廖利平, 汪思龙, 刘应迪
    2000, 11(2):  190-192. 
    摘要 ( 218 )  
    研究了杉木根桩在分解过程中酚类物质的释放规律及其化感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分解程度的加深,根桩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减少.根桩中酚类物质含量的梯度为根系>心桩>边桩;根桩在分解过程中酚类物质向外释放并会在土壤中积累,根桩周围土壤中酚类物质含量高于非根桩周围土壤.盆栽试验说明酚类物质会影响杉木种子的萌芽率.将田间调查的杉木树高、地径与根桩密度进行相关分析证明杉木根桩保留在造林地上,不利于下一代杉木的生长.建议改革杉木人工林的传统作业方式,造林前将根桩从造林地中清除.
    不同水肥条件对马铃薯肥料N利用率的影响
    何华, 赵世伟, 陈国良
    2000, 11(2):  235-239. 
    摘要 ( 185 )   PDF (1KB) ( 180 )  
    在旱棚控制条件下,用五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水肥施用分配,补水量,施N量,施K量,有机肥施用量的综合作用效应.结果表明,五因素对肥料N利用率的作用顺序为施N量>补水量>水肥施用分配>有机肥施用量>施K量.水肥施用分配相对于不同水、化肥 (N、K)、有机肥量的选择,可以大大地提高肥料N利用率;量少应重前施用,量多重后施或均施为好.补水量与施N量的耦合规律为:高水高肥效果最佳,肥料N利用率可达57.83%,中水中N及低水低N次之,为29.17%~40.99%;高水低N或低水高N导致最低的利用率,为22.87%或 22.51%.
    半干旱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硝态氮的淋失
    李世清, 李生秀
    2000, 11(2):  240-242. 
    摘要 ( 210 )  
    在不同深度的渗漏池,连续6年(11季作物)研究了半干旱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硝态氮的淋失.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地区,硝态氮的淋失仍可发生.淋失量和降水量有密切关系:降水多,淋失量大,不同降水年际间表现出显著差异.氮肥用量决定着淋失量的大小,而尿素和碳酸氢铵的淋失量却无本质差别.不同深度的土壤有着不同的贮水量,因而也有着不同的淋失量.实行夏季休闲,会增加硝态氮淋失的潜在危险.
    棉花植株中的单宁测定方法研究
    武予清, 郭予元
    2000, 11(2):  243-245. 
    摘要 ( 358 )  
    通过 3种方法测定棉花组织中单宁含量比较表明,Folin酚还原法测定的 4个品种不同组织和不同生育期顶叶的含量显著高于正丁醇盐酸法 (即花色素反应,专门用于缩合单宁的测定)近 2倍,说明这种方法测定出的是相对总酚含量,用于表达棉花缩合单宁的含量是不合适的,而香草醛法测定结果与正丁醇盐酸法差异不显著,可用于棉花组织单宁含量的测定.在棉花各个组织中,花萼、铃皮和叶片缩合单宁含量较高,陆地棉中一般达 5%~10%;花瓣、花柱子房和铃心中含量较低 (2%左右).顶端嫩叶缩合单宁含量从苗期 (1%以下)起不断增加,至吐絮期达最高 (10%左右),表明缩合单宁含量与植物组织成熟衰老和木质化程度密切相关.
    转基因抗虫棉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研究
    林毅
    2000, 11(2):  246-248. 
    摘要 ( 136 )   PDF (1KB) ( 70 )  
    选用7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WH1、WH2 、WH3 、WH4 、WH5、WH6、BG2 和一个常规种泗棉 3号 (CK),在10个生态环境不同的试验点,对它们的抗虫特性和产量性状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棉红铃虫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抗性很强,并且不受生态环境差异的影响,稳定程度较高.但其产量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品种和试验点的互作效应显著.与对照相比,WH6和BG2 的抗虫性和丰产性较好,可以在生产上应用.
    降解有机氯农药的微生物菌株分离筛选及应用效果
    方玲
    2000, 11(2):  249-252. 
    摘要 ( 202 )   PDF (1KB) ( 160 )  
    以有机氯农药 (666、DDT)作为唯一碳源的Tonomura培养基分离筛选后,得到降解 666(BHC)的主要菌株有153号 (芽孢菌属Bacillus)、411号(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和 512号 (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其对 666总量的降解率分别为 59.6%、56.9%和 56%,对 β-666的降解率分别为 55.9%、57.6%和56.9%.降解DDT的主要菌株有:288号(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410号和 411号 (均为无色杆菌属),其对DDT总量的降解率分别达 5 9.0%、47.5%和 45.1%,对PP′-DDT的降解率为 59.9%、57.6%和 49.6%.将这些分离出的菌株制成复合菌剂,应用于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所得到的降解效应类似于纯培养试验,表明田间应用复合菌剂,对降解农药残留是可行的.
    烟草根际土壤硒、硫形态相互作用与烟草对硒、硫吸收的研究
    马友华, 丁瑞兴, 张继榛, 竺伟民
    2000, 11(2):  253-257. 
    摘要 ( 222 )  
    通过烟草根际营养试验研究发现,烟草根际土壤Se总量及可溶态Se、交换态Se及有机Se均表现出明显的亏缺.而根际土中S总量及吸附性S、有机S则表现明显的富集.施S对根际土Se亏缺程度的影响与施Se处理有关,而施Se对根际土S富集程度的影响随施S的水平而有一定差异.未施Se处理时,施S降低了烟草根际土中相应几种Se形态的亏缺率,施Se处理时施S的影响则相反.不施S时,加入Se可以增加根际土全S量的富集程度;施S时,加入Se则减少根际全S量的富集程度.前期烟草的Se含量主要受根际土壤可溶态Se的影响,而Se积累量除受土壤可溶态Se的影响外,还受到根际土壤交换态Se、有机Se及酸溶态Se的影响.前期烟草地上部分中S含量主要受根际土壤可溶性S及有机S影响.
    人工混交林中杉木、桤木和刺楸细根养分迁移的初步研究
    廖利平, 高洪, 于小军, 韩士杰
    2000, (2):  161-164. 
    摘要 ( 1195 )   PDF (520KB) ( 272 )  
    比较分析了杉木-桤木和杉木-刺楸混交林中杉木、桤木和刺楸活细根、死细根的N、P、K含量.结果表明,桤木细根N迁移能力较强,刺楸较弱,杉木细根N不迁移;P在桤木和刺楸细根中迁移能力较强,而在杉木细根中基本不迁移;3个树种细根脱落前都将K迁移回树体内.比较分析 2个混交林中活细根N、P、K在树种间的差异,发现在杉木-桤木混交林中桤木根部N可能向杉木迁移,而在杉木-刺楸混交林中刺楸根部K可能向杉木根部迁移,但迁移机制还有待于从根-土界面生态过程进行研究.
    鄂西三峡库区大老岭珍稀树木群落特征研究
    蔡晟, 刘学全, 张家来, 周兴成, 张鲜艳
    2000, (2):  165-168. 
    摘要 ( 1221 )   PDF (216KB) ( 250 )  
    在群落数量特征、群落层次频度、群落物种多种性等 3个层次上对分布在宜昌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的光叶珙桐 (Davidia involucrata var vilmoriniana)、领春木 (Euptelea pleiosperma)、紫茎 (Stewartia sinensis)、白辛 (Pterostyrax psilophyila)等珍稀群落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弄清了群落组成、结构,揭示了群落演替过程、演替阶段,分析了以上几种珍稀树木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地位及濒危原因,为三峡库区珍稀树木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元宝山南方红豆杉种群分布格局及动态
    李先琨, 黄玉清, 苏宗明
    2000, (2):  169-172. 
    摘要 ( 1361 )   PDF (1495KB) ( 340 )  
    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取样数据,应用方差 /均值比的t检验法、负二项参数、格林指数、Cassie指标、扩散型指数、丛生指标、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性指数等方法及分布模型,研究了南方红豆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种群空间格局为集群分布,从幼苗到大树,其集群程度减小,大树呈随机分布.
    珍稀濒危植物青钩栲种群数量特征研究
    吴承祯, 洪伟, 陈辉, 刘金福, 何东进, 林成来
    2000, (2):  173-176. 
    摘要 ( 1269 )   PDF (500KB) ( 292 )  
    提出自适应种群增长新模型S=exp(αln2 (1+ce-rt) +βln(1+ce-rt) +γ),该模型包融了Logistic模型、Smith模型、Gompertz模型、崔-Lawson模型、张-Logistic模型和刘-Logistic模型.运用遗传算法对自适应新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拟合青钩栲种群增长规律比其它种群增长模型更符合青钩栲种群增长的实际增长趋势,说明新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盐度对木榄幼苗某些金属元素累积的影响及钙的效应
    李银鹏, 林鹏
    2000, (2):  177-180. 
    摘要 ( 1137 )   PDF (533KB) ( 249 )  
    通过对 40 0mmol·L-1NaCl及不同浓度CaCl2 溶液处理的沙基培养的红树植物木榄幼苗各器官的K、Ca、Na、Mg含量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木榄幼苗在 40 0mmol·L-1NaCl培养时各器官中积累大量的Na,造成K/Na和Ca/Na比值降低,幼苗干物质积累下降.补充Ca能减少Na在幼苗体内的累积,提高K/Na和Ca/Na,增加干物质积累,从而缓解盐胁迫,10~15mmol·L-1CaCl2 为适宜浓度.本文的结论是在高盐度培养时木榄幼苗能够吸收大量的无机离子,增强渗透调节能力,保持对K/Na的高选择吸收性.这些特性是木榄对河口、海岸高盐度生境适应的主要生理机制,而生境土壤中适宜的Ca/Na也是其能够生存繁衍的重要原因之一.
    几种红树植物木材热值和灰分含量的研究
    林益明, 林鹏, 王通
    2000, (2):  181-184. 
    摘要 ( 1727 )   PDF (499KB) ( 447 )  
    在夏季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一些红树植物木材的灰分含量和热值进行了测定,并研究了夏季不同纬度的秋茄 (Kandelia candel)木材热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红树植物木材的灰分含量较低,在2.43%~5.17%之间;干重热值在17.23~19.21kJ·g-1之间,去灰分热值在 17.70~20.10kJ·g-1之间;嗜热窄布种无瓣海桑 (Sonneratia apetala)木材的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均是最低;在夏季秋茄木材的热值随纬度升高而下降.
    银杏枝、花、种子在树冠上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王建, 魏刚, 刘昌迎, 马连宝
    2000, (2):  185-189. 
    摘要 ( 1262 )   PDF (488KB) ( 323 )  
    采用分层调查的方法研究了14年生银杏嫁接植株树冠上枝、花、种子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长枝、短枝、短果枝和花主要分布在树冠中部,且分布比较均匀.树冠上从上到下,长枝平均年龄逐渐增大,分枝角度逐渐升高.种子主要集中分布在距地面180~320cm的体积冠层中,这一冠层中的种子数占植株种子总数的51.3%.不同冠层中枝、花、种子数量之间密切相关.
    杉木根桩和周围土壤酚含量的变化及其化感效应
    黄志群, 廖利平, 汪思龙, 刘应迪
    2000, (2):  190-192. 
    摘要 ( 1208 )   PDF (419KB) ( 339 )  
    研究了杉木根桩在分解过程中酚类物质的释放规律及其化感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分解程度的加深,根桩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减少.根桩中酚类物质含量的梯度为根系>心桩>边桩;根桩在分解过程中酚类物质向外释放并会在土壤中积累,根桩周围土壤中酚类物质含量高于非根桩周围土壤.盆栽试验说明酚类物质会影响杉木种子的萌芽率.将田间调查的杉木树高、地径与根桩密度进行相关分析证明杉木根桩保留在造林地上,不利于下一代杉木的生长.建议改革杉木人工林的传统作业方式,造林前将根桩从造林地中清除.
    闽北毛竹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规律的研究
    蓝斌, 何东进, 吴承祯, 洪伟
    2000, (2):  193-195. 
    摘要 ( 1328 )   PDF (179KB) ( 277 )  
    通过在建瓯市设置的40块标准地的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毛竹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规律是秆、枝叶和地下部分的平均能量依次为4.2322×108、0.9230×108和1.7643×108kJ·hm-2,所占比例分别为61.32%、13.11%和25.57%,从而为毛竹林的经营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橡籽仁可利用价值的研究
    何瑞国, 汪康民, 王玉莲, 熊统安
    2000, (2):  196-198. 
    摘要 ( 1314 )   PDF (177KB) ( 242 )  
    以京白种鸡作试验动物,以玉米、稻谷作对照,采用鸡真代谢能 (TME)法研究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橡籽仁的可利用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橡籽仁1kg含总能(GE)16.53MJ,表观代谢能 (AME)11.13MJ,真代谢能(TME)11.66MJ,含粗蛋白(CP)10.63%,CP的表观利用率(CPAA)45.55%,真利用率CPTA)49.83%,17种氨基酸(AA)总含量9.23%,必需氨基酸(EAA)和半必需氨基酸4.84%,氨基酸真利用率 (TAAA)60.85%,氨基酸真利用含量[TAAA]6.09%,单宁4.55%,氢氰酸0.98%.橡籽仁的可利用营养价值接近或略低于玉米,但略优于稻谷,是一良好的可利用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但其含有比较高的抗营养和有毒的物质单宁和氢氰酸.
    氮对苹果幼树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曲桂敏, 王鸿霞, 束怀瑞
    2000, (2):  199-201. 
    摘要 ( 1432 )   PDF (176KB) ( 281 )  
    以2年生盆栽新红星/平邑甜茶苹果树为试材,初步探讨了土壤不同水分状况下氮肥对植株水分利用效率(WUE)及有关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充足供水时,随施N量的增加,植株WUE降低,施N导致气孔导度(Gs)增大,对蒸腾(Tr)的提高幅度大于光合(Pn);供水不足时,施N植株的WUE明显高于对照,不同施N水平的WUE表现为:高N>中N>低N,WUE改善是由于叶肉羧化能力提高,导致光合增强.
    树冠结构参数及附近风场特征的风洞模拟研究
    关德新, 朱廷曜
    2000, (2):  202-204. 
    摘要 ( 1383 )   PDF (567KB) ( 352 )  
    根据风洞模型实验,分析了树冠结构参数 (疏透度β、透风系数α)和附近的风速场特征.结果表明,透风系数与疏透度之间符合幂函数关系α=β0.6,树冠附近的风速减弱区为椭球形立体空间,减弱区随树高、冠幅的增大而增大,随透风系数(或疏透度)的增大而减小,在水平和垂直剖面上,等风速线分别为椭圆形和椭圆线段.
    中国热带静风区林缘水平热力特征的初步分析
    张一平, 马友鑫, 刘玉洪, 张克映
    2000, (2):  205-209. 
    摘要 ( 1292 )   PDF (255KB) ( 232 )  
    利用我国热带静风区——西双版纳橡胶林西南向边缘 1月的温度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缘区域热力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林缘存在着明显的热力效应;对地面温度的影响深度可至林内约 13m处,地面温度在林外 4.5m处达最高,气温则在林缘(0m)出现最大;林缘附近热量的输送在数值和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异,即林外热量从地面向空中输送;林内在午后与林外相反,热量由上 (林冠)向下 (地面)输送;林缘附近则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河流两侧坡面非对称采伐森林对流域暴雨-径流过程的影响
    陈军锋, 裴铁璠, 陶向新, 刘四旦, 牛丽华
    2000, (2):  210-214. 
    摘要 ( 1406 )   PDF (480KB) ( 266 )  
    通过模拟实验比较了河流两侧坡面采伐与非采伐森林对流域暴雨径流的影响,并建立了模型.结果表明,森林坡面地表径流的出流时间和峰现时间均比采伐坡面迟缓,径流历时延长,峰值流量和地表径流总量较低.坡度越大,影响越显著.当雨强 1.98mm·min-1,降雨量108.8mm时,15°两侧森林坡面比其采伐坡面峰值流量削减5%,径流总量降低4%.
    冬作季节土地管理对水稻土CH4排放季节变化的影响
    徐华, 蔡祖聪, 李小平, 鹤田治雄
    2000, (2):  215-218. 
    摘要 ( 1347 )   PDF (398KB) ( 317 )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对水稻土CH4 排放的季节变化及冬作季节土地管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作季节种植紫云英、淹水休闲及干燥休闲但泡水前施用稻草处理泡水后30dCH4 排放量分别高达133d观测期总排放量的67.5%、35.5%及33.3%,且在泡水后第13天及水稻移栽后第 7、40、91天分别出现 4个CH4 排放高峰;而种植小麦和干燥休闲但冬作前施用稻草处理泡水后55dCH4 排放量才占观测期总排放量的6.74%和 0.27%,随后至水稻收获CH4 排放通量也不高.冬作季节土地管理引起的水稻生长期土壤Eh季节变化的差异是造成CH4 排放通量季节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不同培肥措施的节水增产效应研究
    张忠学, 温金祥, 吴文良
    2000, (2):  219-222. 
    摘要 ( 1300 )   PDF (389KB) ( 256 )  
    根据山东省桓台县农业水资源日趋减少的现状,开展了以减少土壤水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目的的不同培肥措施的节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增施有机肥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应.在相同灌溉水量(250mm)的情况下,玉米秸与小麦秸全部还田较玉米秸小麦秸均不还田(对照)增产 885kg·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3.13,在全还基础上增施有机肥较对照增产 1875kg·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3.60;仅小麦秸全部还田较对照增产 675kg·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24,在麦秸还田基础上增施有机肥较对照增产1200kg·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28.
    农田合理投能区域与最优投能配比的研究
    尹钧, 周乃健, 高志强, 杨武德, 苗果园
    2000, (2):  223-227. 
    摘要 ( 1184 )   PDF (244KB) ( 216 )  
    研究表明,农田人工辅助能投入有一个合理的投能区域,在该区域内增加水肥投能可增加总产出能和产投比.总产出能的合理投能区域大于产投比的合理投能区域;低产农田的合理投能区域大于高产农田,通过人工辅助能的增加,可使低产农田与高产农田一样达到作物的最高产量水平.在合理投能区域内存在水分投入高效线和肥料投入高效线,在两条线上相应的水分和肥料投入效益最高;也存在最优投能配比线和最优经济投入配比线,在两条线上的水肥投入,其能量产投比和经济产投比最高,是水肥投入的最优值.农业资源投入可以通过资源代换达到等同产出,但将会降低产投效益.
    鄂南棕红壤农田生态系统B素平衡分析
    曹凑贵, 蔡崇发, 张光远, 王运华
    2000, (2):  228-230. 
    摘要 ( 1266 )   PDF (166KB) ( 289 )  
    以湖北省咸宁市贺胜桥镇上孟村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地油 /豆-稻、麦 /瓜-稻、油 /玉米-大豆、小麦-芝麻、大豆-芝麻等 5种种植方式的B素平衡.结果表明,农田B素的输出主要是径流和淋溶,它们分别占总输出的48%~53%和41%,由产品输出的量相对较小,只占总输出的 3.4%~10.1%.当地农田B素输入主要有降雨、灌溉、施肥、种子种苗和自然归还.
    水蚀条件下不同土壤氮素和有机质流失规律
    张兴昌, 邵明安
    2000, (2):  231-234. 
    摘要 ( 1391 )   PDF (417KB) ( 318 )  
    人工模拟放水冲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放水冲刷强度的增大,不同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有机质和全氮流失加剧,泥沙全氮和有机质富集程度减少;当给不同土壤施等量的硝酸铵时,发现随径流流失化肥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分别占施入量的 0.9%~3.5%和 8.2%~19.7%,硝酸铵主要随径流流失,以泥沙颗粒流失量甚微;土壤侵蚀、有机质和全氮流失量与>20μm团聚体相关系数分别为-0.8935-0.7928和-0.8151,20μm直径的团聚体是区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流失的标准.
    不同水肥条件对马铃薯肥料N利用率的影响
    何华, 赵世伟, 陈国良
    2000, (2):  235-239. 
    摘要 ( 1314 )   PDF (519KB) ( 290 )  
    在旱棚控制条件下,用五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水肥施用分配,补水量,施N量,施K量,有机肥施用量的综合作用效应.结果表明,五因素对肥料N利用率的作用顺序为施N量>补水量>水肥施用分配>有机肥施用量>施K量.水肥施用分配相对于不同水、化肥 (N、K)、有机肥量的选择,可以大大地提高肥料N利用率;量少应重前施用,量多重后施或均施为好.补水量与施N量的耦合规律为:高水高肥效果最佳,肥料N利用率可达57.83%,中水中N及低水低N次之,为29.17%~40.99%;高水低N或低水高N导致最低的利用率,为22.87%或 22.51%.
    半干旱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硝态氮的淋失
    李世清, 李生秀
    2000, (2):  240-242. 
    摘要 ( 1278 )   PDF (394KB) ( 443 )  
    在不同深度的渗漏池,连续6年(11季作物)研究了半干旱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硝态氮的淋失.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地区,硝态氮的淋失仍可发生.淋失量和降水量有密切关系:降水多,淋失量大,不同降水年际间表现出显著差异.氮肥用量决定着淋失量的大小,而尿素和碳酸氢铵的淋失量却无本质差别.不同深度的土壤有着不同的贮水量,因而也有着不同的淋失量.实行夏季休闲,会增加硝态氮淋失的潜在危险.
    棉花植株中的单宁测定方法研究
    武予清, 郭予元
    2000, (2):  243-245. 
    摘要 ( 1597 )   PDF (435KB) ( 577 )  
    通过 3种方法测定棉花组织中单宁含量比较表明,Folin酚还原法测定的 4个品种不同组织和不同生育期顶叶的含量显著高于正丁醇盐酸法 (即花色素反应,专门用于缩合单宁的测定)近 2倍,说明这种方法测定出的是相对总酚含量,用于表达棉花缩合单宁的含量是不合适的,而香草醛法测定结果与正丁醇盐酸法差异不显著,可用于棉花组织单宁含量的测定.在棉花各个组织中,花萼、铃皮和叶片缩合单宁含量较高,陆地棉中一般达 5%~10%;花瓣、花柱子房和铃心中含量较低 (2%左右).顶端嫩叶缩合单宁含量从苗期 (1%以下)起不断增加,至吐絮期达最高 (10%左右),表明缩合单宁含量与植物组织成熟衰老和木质化程度密切相关.
    转基因抗虫棉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研究
    林毅
    2000, (2):  246-248. 
    摘要 ( 1192 )   PDF (463KB) ( 314 )  
    选用7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WH1、WH2 、WH3 、WH4 、WH5、WH6、BG2 和一个常规种泗棉 3号 (CK),在10个生态环境不同的试验点,对它们的抗虫特性和产量性状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棉红铃虫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抗性很强,并且不受生态环境差异的影响,稳定程度较高.但其产量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品种和试验点的互作效应显著.与对照相比,WH6和BG2 的抗虫性和丰产性较好,可以在生产上应用.
    降解有机氯农药的微生物菌株分离筛选及应用效果
    方玲
    2000, (2):  249-252. 
    摘要 ( 1224 )   PDF (946KB) ( 486 )  
    以有机氯农药 (666、DDT)作为唯一碳源的Tonomura培养基分离筛选后,得到降解 666(BHC)的主要菌株有153号 (芽孢菌属Bacillus)、411号(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和 512号 (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其对 666总量的降解率分别为 59.6%、56.9%和 56%,对 β-666的降解率分别为 55.9%、57.6%和56.9%.降解DDT的主要菌株有:288号(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410号和 411号 (均为无色杆菌属),其对DDT总量的降解率分别达 5 9.0%、47.5%和 45.1%,对PP′-DDT的降解率为 59.9%、57.6%和 49.6%.将这些分离出的菌株制成复合菌剂,应用于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所得到的降解效应类似于纯培养试验,表明田间应用复合菌剂,对降解农药残留是可行的.
    烟草根际土壤硒、硫形态相互作用与烟草对硒、硫吸收的研究
    马友华, 丁瑞兴, 张继榛, 竺伟民
    2000, (2):  253-257. 
    摘要 ( 1379 )   PDF (607KB) ( 263 )  
    通过烟草根际营养试验研究发现,烟草根际土壤Se总量及可溶态Se、交换态Se及有机Se均表现出明显的亏缺.而根际土中S总量及吸附性S、有机S则表现明显的富集.施S对根际土Se亏缺程度的影响与施Se处理有关,而施Se对根际土S富集程度的影响随施S的水平而有一定差异.未施Se处理时,施S降低了烟草根际土中相应几种Se形态的亏缺率,施Se处理时施S的影响则相反.不施S时,加入Se可以增加根际土全S量的富集程度;施S时,加入Se则减少根际全S量的富集程度.前期烟草的Se含量主要受根际土壤可溶态Se的影响,而Se积累量除受土壤可溶态Se的影响外,还受到根际土壤交换态Se、有机Se及酸溶态Se的影响.前期烟草地上部分中S含量主要受根际土壤可溶性S及有机S影响.
    复合微量元素缓释丸对放牧反刍动物Cu、Co、Se营养价值的研究
    何瑞国, 王胜林, 姚艳平, 王玉莲, 刘振武, 董才万
    2000, (2):  258-260. 
    摘要 ( 1503 )   PDF (396KB) ( 264 )  
    从放牧生态环境大群体的大别山黄牛和英山白山羊中选择年龄、体重相近的 20头牛和 20头羊,各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10头,雌、雄均匀搭配.以复合微量元素缓释丸为试验材料.每Ⅰ组投丸为试验组,每Ⅱ组不投丸为对照组.牛的两组每组以 5头补料、5头不补料,试验期 135d.羊的两组均不补料,为全放牧方式,试验期60d.试验结束时对羊Ⅰ、Ⅱ组各随机抽取3头屠宰,取样测定肝、肾、脾、肌肉、心、血和瘤胃内容物测定Cu、Co和Se含量,牛未屠宰.结果表明,牛投丸的补料组、不补料组、不投丸的补料组和不补料组日增重分别为 483.00、302.83、445.84和 282.23g,表明投丸与不投丸增重效果差异显著 (P<0.05).山羊投丸组与不投丸组日增重分别为 68.83和 50.67g,增重效果差异极显著 (P<0.01),羊体组织中的Cu、Co和Se含量也极显著提高.
    辽河三角洲盘锦湿地防洪功能研究
    赵羿, 李月辉, 曹宇
    2000, (2):  261-264. 
    摘要 ( 1404 )   PDF (467KB) ( 314 )  
    对辽河三角洲盘锦湿地洪水特征、洪灾的演变、湿地的防洪功能进行分折研究,揭示了洪水对湿地形成的生态意义以及湿地在抗洪减灾中的作用.为减少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加大对天然湿地的保护力度,充分发挥湿地在减灾中的功能.并根据盘锦湿地的水文地质特征和防洪减灾中的景观功能将湿地规划分为重点防护区、洪水地下存储区、泄洪区、紧急分洪区和防洪排涝区,可作为当地区域发展规划时参考.
    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
    王仰麟, 韩荡
    2000, (2):  265-269. 
    摘要 ( 1269 )   PDF (590KB) ( 620 )  
    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出发,探讨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原理及方法.认为因涉及问题的宏观空间性、关联性及综合性等特点,使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成为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应用领域.进而以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带的冀西北涿鹿盆地进行了案例实践.
    辽东湾芦苇湿地对陆源营养物质净化作用的初步研究
    曲向荣, 贾宏宇, 张海荣, 李秀珍, 李培军
    2000, (2):  270-272. 
    摘要 ( 1310 )   PDF (436KB) ( 322 )  
    通过廊道系统自净和lysimeter渗滤实验进行了辽东湾芦苇湿地对陆源营养物质净化作用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物质N、P和CODcr在廊道系统中的自净率为 41.7%~64.71%.不同深度的土壤-芦苇系统对陆源营养物质N、P和CODcr的净化率为 60.0%~75.92%.N、P营养物质经湿地系统过滤后可满足海水水质 2类标准.通过收获地上部分生物量可使营养物质在陆地和湿地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不会造成污染物在湿地系统的过度积累.
    种群起始密度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形成的影响
    席贻龙, 黄祥飞
    2000, (2):  273-276. 
    摘要 ( 1266 )   PDF (614KB) ( 267 )  
    应用群体累积培养法,研究了种群起始密度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的形成及与之相关的混交雌体百分率和受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 11d的培养中,轮虫休眠卵的产量和形成效率以及种群中的平均混交雌体百分率以种群起始密度为1.0~10.0ind·mL-1组最大,20.0ind·mL-1组次之,50.0ind·mL-1组最小.各组间的平均混交雌体受精率则无显著差异.对轮虫休眠卵最大形成效率及其出现的时间以及到达此时休眠卵产量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进行休眠卵的规模化生产时,宜选择种群起始密度为 10.0ind·mL-1,培养时间在 6d左右,以获得较大的休眠卵产量和形成效率.
    根据分子连接性指数和基团校正因子预测有机化合物在鱼体中的生物富集因子
    卢晓霞, 陶澍, 胡海瑛
    2000, (2):  277-282. 
    摘要 ( 1216 )   PDF (1523KB) ( 285 )  
    研究了239种有机化合物的BCF预测模型,结果显示仅根据分子连接性指数 (MCI)的线性模型不能准确计算极性化合物的BCF,也不适用于超疏水性化合物.在模型中引入基团校正因子后,极性化合物的计算误差明显降低.对数据进行曲线拟合,所得模型的估算精度进一步提高.最终确定以 (0χv) 2 、(2χv)1/22χ、3χc0χv及OH、NH2 、NO2 、NCOO等 10个基团校正因子为参数建立预测模型,并对研究化合物logBCF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运用Jackknifed法按随机分组和化合物分类两种方式,对预测模型的稳健性进行了检验.
    金鱼(Carassiusauratus)鳃对颗粒吸附态铅的吸收
    刘长发, 陶澍, 曹军, 李本纲, 林健枝
    2000, (2):  283-286. 
    摘要 ( 1210 )   PDF (231KB) ( 248 )  
    研究了金鱼 (Carassiusauratus)鳃在悬浮水铝矿吸附态Pb暴露实验中对Pb吸收过程.结果表明,在保持水中游离态Pb浓度不变 (0.1mg·L-1)、吸附态Pb浓度增加的条件下,鳃中Pb、Al浓度均随暴露浓度增加而增加,血液中Pb浓度随鳃中Pb浓度的增加率 (直线斜率0.171)低于溶解态Pb暴露实验的增加率 (直线斜率0.343),附着在鳃上的部分Pb未转移至血液中,鳃中Pb/Al比较水相Pb/Al比 (0.0039)高 1~2个数量级,并且在组织切片中观察到积聚在粘液上的矿物颗粒,从而证实了颗粒态Pb对鱼鳃吸收的生物有效性.金鱼鳃吸收颗粒态Pb的主要机理是:流经鳃丝表面的悬浮颗粒物吸附态Pb在鳃表面解离并被动扩散或载体转运穿过鳃部细胞进入血液循环,颗粒物在鳃丝表面短时间停留后与脱落粘液一起随水流从鳃部排出.
    黑鲷的胃排空率
    张波, 孙耀, 唐启升
    2000, (2):  287-289. 
    摘要 ( 1246 )   PDF (922KB) ( 275 )  
    在实验室内,18℃条件下测量了体重在 2 0~40g的黑鲷的胃排空率,并用 3种数学模型拟合了黑鲷的排空率.结果表明,3种模型都能很好地拟合实验数据,但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不论是用湿重还是用干重表示胃含物,线性模型都拟合得最好.用湿重表示时模型为Y=1.14-0.06t(r2=0 82,p<0.001);而用干重表示时模型为Y=1.36-0.07t(r2=0.62,p<0.001).实验还得出体重20~40g的黑鲷在 18℃的胃排空率为每小时排出摄入食物量的 6%~7%.
    生态系统服务的物质量与价值量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赵景柱, 肖寒, 吴刚
    2000, (2):  290-292. 
    摘要 ( 1456 )   PDF (267KB) ( 651 )  
    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物质量评价和价值量评价这两类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了这两类评价方法的优点和缺点.结果表明,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两种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个生态系统进行服务评价,往往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对于不同的评价目的和不同的评价空间尺度,这两类评价方法的作用是有较大区别的,同时这两类评价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又是互相促进和互为补充的.
    马尾松地理种源遗传变异规律研究的综述与分析
    李丹, 彭少麟
    2000, (2):  293-296. 
    摘要 ( 1372 )   PDF (485KB) ( 270 )  
    对我国重要的亚热带林木树种马尾松的分布范围及地理种源遗传变异研究,从形态水平、生理生态水平、染色体水平、分子水平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马尾松遗传多样性各种研究方法和马尾松地理种源遗传变异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对马尾松分子生态学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植被与侵蚀控制:坡面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探索
    周跃
    2000, (2):  297-300. 
    摘要 ( 1254 )   PDF (1027KB) ( 380 )  
    在与近地面大气和与表层至浅层土壤的相互作用中,植被表现出相应的水文-机械效应,形成一定的抗蚀护坡工程性状.坡面生态工程把这些植被性状和土壤结合起来,用于斜坡的保护工程.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对植被-土壤相互作用及其侵蚀控制意义认识的深化,使坡面生态工程应用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工程坡面保护的重要手段.这个生物学途径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土壤-植被系统”的概念,以及由此推导出的系统生物学和工程学内涵.土壤-植被系统概念是一个理论实体,其生物生态学属性、工程性能和系统的内在关系是该实体的理论假设.它们是坡面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本植物水力结构与抗旱性
    李吉跃, 翟洪波
    2000, (2):  301-305. 
    摘要 ( 1711 )   PDF (547KB) ( 628 )  
    着重介绍了水力结构及其各种参数 (即导水率Kh、比导率Ks、叶比导率LSC、胡伯尔值Hv以及水容量C)的生理意义、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的水力结构格局以及树木水力结构研究发展趋势,并试图从机理上阐述树木水力结构和抗旱性之间的关系.
    固氮植物的菌根研究
    赵淑清, 田春杰, 何兴元
    2000, (2):  306-310. 
    摘要 ( 1242 )   PDF (514KB) ( 400 )  
    综述了固氮植物菌根研究的概况,并对固氮植物形成菌根的普遍性、固氮植物联合共生的增效作用及逆境条件下菌根技术在固氮植物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初步探讨了联合共生体中菌根菌促进固氮植物结瘤固氮的机理.
    PGPR与AMF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龙伟文, 王平, 冯新梅, 胡正嘉, 李阜棣
    2000, (2):  311-314. 
    摘要 ( 1331 )   PDF (222KB) ( 317 )  
    深入研究和揭示植物促生根圈细菌 (PGPR)与丛枝状菌根真菌 (AMF)在植物根圈内的相互关系,对于进一步利用和调控根圈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促进和保护植物生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PGPR与AMF之间表现出互利作用.AMF对PGPR在根部散布过程中可起转移和媒介的作用;PGPR也能为AMF在根部的感染创造有利条件.而且它们可通过各自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以间接提高对方在根圈的定殖或感染能力.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对营养及生态位的竞争,并可能产生一些次生代谢产物,从而给对方造成不利影响,但它们这种互利或竞争的相互作用存在着明显的种间特异性.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它们相互关系的研究虽然面广,但在很多方面尚不系统,也不深入.但可以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先进检测手段的不断应用,对于它们的研究和认识必将出现新的突破.
    根分泌作用与植物对金属毒害的抗性
    常学秀, 段昌群, 王焕校
    2000, (2):  315-320. 
    摘要 ( 1328 )   PDF (781KB) ( 440 )  
    在金属污染物进入体内之前将其有效性和毒性降低是植物的主要抗金属机制之一.根系是金属等土壤污染物进入植物的门户,它能分泌有机酸、氨基酸、糖、生长物质等根分泌物到根际环境.根分泌物在植物吸收金属的过程中影响很大,它们可以通过改变根际环境的pH、Eh等物理、化学性质而影响根系对金属的吸收;通过螯合、络合、沉淀等作用将金属污染物滞留于根外;通过改变根际微生物的组成、活性和分泌作用而改变根际环境中金属的数量和活度等.本文就国内外根分泌物与植物的金属抗性研究状况作一归纳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