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13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02-08-15
    研究论文
    重牧退化草地的植被、土壤及其耦合特征
    侯扶江, 南志标, 肖金玉, 常生华
    2002, (8):  915-922. 
    摘要 ( 0 )  
    重牧退化的肃南高山草原和环县典型草原,群落的α多样性、Cody指数描述的β多样性、营养功能群多样性和生活型功能群多样性随牧压下降呈上升趋势,固N功能群多样性和高山草原Bray-Curtis指数描述的β多样性呈相反变化趋势.2种草地0~40cm土壤全N、速效N、有机质含量和高山草原土壤速效P含量与牧压呈负相关,高山草原土壤全P含量与牧压呈正相关.典型草原土壤全N、速效N和速效P含量以及速效P/全P和C/N比值低于高山草原,但速效N/全N比值和全P含量高于后者.重牧草地土壤要素与群落活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格局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与牧压呈正相关,土壤要素与毒杂草和劣质牧草的关系密切.草地退化不仅是植被与土壤的衰退,也是2个子系统耦合关系的丧失和系统相悖的发展,可用耦合度与相悖度定量.综合分析,环县草原退化较肃南严重.
    黄土高原退耕地的生态恢复
    侯扶江, 肖金玉, 南志标
    2002, (8):  923-929. 
    摘要 ( 0 )  
    在刈割干扰下,黄土高原退耕地恢复进程中植被从沙蓬(Agriophyllum arenarium)单优群落向以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为优势种的群落演替.物种增加速度初期快,后期慢.退耕后恢复初期的新增物种主要是沙蓬和白草(Pennisetum flaccidum);中前期主要是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可成为群落的次优势种;中后期新增物种主要是多年生豆科植物,只是群落的伴生种.群落中1年生和多年生植物地上生物量分别以8.8%的年平均速率减少或增加,豆科植物地上生物量及所占比例上升.在退耕地恢复过程中,上层土壤中植物地下生物量比例与变化幅度增加,表现出浅层化趋势.沙蓬种群和达乌里胡枝子种群株高、冠幅直径、分枝数和生殖枝数随恢复时间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退耕地恢复演替1~7年,土壤粘粒和粉粒减少,砂粒增加,7年后变化趋势相反.退耕地0~100cm土壤含水量在恢复期间呈逐渐上升趋势,中期增幅显著.全N和速效N在恢复前期减少,后期增加.在刈割利用下,退耕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全P、速效P和有机C持续衰竭.退耕地恢复到当前稳定的群落所需时间分别为优势种群8~9年、群落9~11年和土壤11~12年.
    混播草地不同种群再生性的研究
    于应文, 蒋文兰, 冉繁军, 徐震, 王元素
    2002, (8):  930-934. 
    摘要 ( 0 )  
    在不同刈割频率和时间尺度下,对混播草地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分蘖数和叶片生长、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分枝数和匍匐茎生长及不同种群年产量和组分进行了连续3年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刈割能刺激黑麦草叶片、白三叶匍匐茎生长和分枝数发生,保持混播草地黑麦草和白三叶的适宜比和稳定共存,提高草地年生产力,但不同刈割频率和刈割时间对其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黑麦草叶片生长对6月刈割效果比8月明显,而白三叶匍匐茎生长则与之相反,黑麦草产量主要取决于叶片生长,白三叶产量主要取决于匍匐茎分枝数.刈割的黑麦草、白三叶产量组分比分别为50%、15%,比试验前约低10%、5%,而CK为39%、6%.
    黄土高原土壤紧实度对蚕豆生长的影响
    南志标, 赵红洋, 聂斌
    2002, (8):  935-938. 
    摘要 ( 0 )  
    通过盆栽试验、连续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和农户生产试验,研究了土壤紧实状况对蚕豆(Vicia faba)生长的影响,讨论了当地土壤容重较高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结果表明,随着0~7cm土层土壤容重的增加,蚕豆植株每株的茎与根干重降低,根腐病(Fusarium spp.)引起的死亡率增加,种子产量减少.田间试验条件下,与生长于容重为1.55和1.64g·cm-3小区内的植株相比,生长于容重1.84g·cm-3小区内的植株每株茎与根干重可分别减少27.9%和30.8%,植株累计死亡率增加21.0%~48.7%,种子产量每公顷减少19.8%.在8户蚕豆田中进行的多点生产试验表明,春季土壤容重与蚕豆幼苗的根与茎干重、秋季土壤容重与种子产量均呈显著负相关.
    供肥对小麦间作蚕豆群体产量及根系的调控
    张恩和, 李玲玲, 黄高宝, 黄鹏, 柴强
    2002, (8):  939-942. 
    摘要 ( 0 )  
    利用田间、池栽、盆栽等方法,对不同N、P水平下小麦间作蚕豆群体根系的时空分布及产量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P对小麦蚕豆间作系统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与不供P相比,田间试验中供P处理间作小麦和蚕豆分别提高了48.39%和16.69%,池栽试验中群体产量增产幅度为20.07%~43.14%,间作蚕豆经济产量增幅为58.46%~78.78%.小麦间作蚕豆多作系统2种作物根密度生长高峰期交错出现,小麦的峰值出现早于蚕豆.其中,小麦和蚕豆根干重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抽穗期和成熟期,而根长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拔节期和成熟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共生期2种作物对水肥的竞争,也是此群体增产增效的原因之一.施P处理间作小麦的根重、根长和根表面积分别比不施P处理提高54.33%、48.88%和47.00%;施N处理间作小麦的根重、根长和根表面积分别比不施N的增加15.25%、11.61%和11.46%.间作小麦根重的57.61%和蚕豆的69.20%分布在0~30cm土层,随施P水平的提高,总根干重及根密度都趋于增加,且深层土壤中根系增加明显.
    数种农药对蚕豆根腐病的田间防效
    南志标, 葛高祖, 李春杰
    2002, (8):  943-947. 
    摘要 ( 0 )  
    在实验室内探讨了三唑酮、甲基硫菌灵、福美双、恶霜灵和甲霜灵等5种杀菌剂单用或混用对蚕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据此,在田间开展了杀菌剂拌种和杀菌剂与杀虫剂混用防治蚕豆根腐病的研究.第1年的结果表明,在11个处理中,三唑酮单独拌种效果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在0.01ga.i·kg-1种子的剂量下,使6周龄植株的根腐病指数降低51.5%,成株累计死亡率减少36%,单株种子产量提高21%,每公顷种子产量增加97.6%,其他处理未取得显著防效.第2年开展的三唑酮拌种试验,亦成株累计死亡率比对照减少31.9%,种子产量增加19.6%.连续2年的研究均证明,三唑酮拌种是防治蚕豆根腐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杀菌剂拌种应与其他防治措施综合应用,方可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草地早熟禾种子产量构成因素的品种差异
    孙建华, 王彦荣, 郭玉霞
    2002, (8):  948-952. 
    摘要 ( 0 )  
    对草地早熟禾28个品种种子产量及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8个品种间种子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最高的品种为Balin和Monoply,其产量达643.4~650.2kg·hm-2,为最低品种Elysee(90.1kg·hm-2)的7.1倍.生产性状相关分析表明,生殖枝数/株、生殖枝高、花序长及小穗数/生殖枝4个性状为影响早熟禾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依据对种子产量及上述4个性状测定值的聚类分析,可将28个品种的种子生产性能分为极强、很强、强、中等、差和极差6个类群,其中Monoply等6品种为极强类群;Baronie、Balin和Sydsport、Entopper分别为很强和强类群;Nublue等12品种为中等类群;Broadway等4品种和Ram1、Elysee分别为差和极差类群.
    几种旱生灌木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曾彦军, 王彦荣, 萨仁, 田雪梅
    2002, (8):  953-956. 
    摘要 ( 0 )  
    以不同渗透势的PEG(6000)溶液(-0.3~-2.7MPa)为模拟干旱胁迫条件,研究了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和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和累积吸水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讨论了参试种子发芽特性、初生根长度与幼苗建植成活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柠条发芽率最高,其次为花棒,白沙蒿最低.-0.3~-0.6MPa渗透势下白沙蒿发芽10d的初生根长度显著大于花棒和柠条(P<0.05),三者的测量值依次为7.9、4.5和3.1cm.干旱胁迫条件下参试种子发芽率与种子72h累积吸水率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
    紫花苜蓿种子对逆境贮藏条件的反应
    李春杰, 王彦荣, 朱廷恒, 余玲
    2002, (8):  957-961. 
    摘要 ( 0 )  
    以陇东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cv.“Longdong”)种子为材料,在室温、35℃和35℃+10%的种子含水量(SMC)3种贮藏、接种或不接种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Fr.)Sacc.)的条件下,1年贮藏期内对各逆境处理的种子每隔60d进行1次标准发芽试验,20℃恒温、第10d统计种子的发芽率和死亡率,试验结束时计测种子幼苗的长度和感病率;在大田条件下观测各处理种子的出苗率,确定催腐(CD)与各种贮藏条件下的苜蓿种带真菌种类和检出率.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温度和种子含水量等逆境贮藏条件胁迫的加剧,苜蓿种带真菌检出率逐渐增高,从室温、35℃条件下的10%上升到CD+35℃+10%SMC条件下的29%;抗病性逐渐减弱,35℃+10%SMC条件下幼苗的感病率和种子死亡率显著(P<0.05)高于室温和35℃下的感病率和种子死亡率;室内种子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逐渐下降,35℃+10%SMC条件下的种子的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显著(P<0.05)低于在室温和35℃下的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幼苗生长受到抑制,35℃+10%SMC条件下的苗长和根长显著(P<0.05)低于在室温和35℃下的幼苗长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种子真菌检出率和田间出苗率下降,幼苗感病率增加.与未接种的对照相比,接种燕麦镰刀菌的种子.
    不同退化红砂荒漠草地的水分分配格局
    王彦荣, 曾彦军, 张宝林, 塔拉腾
    2002, (8):  962-966. 
    摘要 ( 0 )  
    研究了内蒙古阿拉善盟不同过牧退化红砂草地的土壤植物大气系统的水分分配格局、不同退化草地和主要植物种的水分利用效率.2001年降雨量124.3mm,其中试验期119.4mm.1m深土壤水分结果表明,10~40cm土层受蒸散影响最大;由于主要共存种红砂和无芒隐子草根系分布和蒸腾强度不同等,含水量在10~20cm土层以中度退化区显著低于其它样区(P<0.05),而20~40cm土层以轻度退化区较低.样地年均蒸发量为30.6mm,红砂种群的年均蒸腾量为11.9mm.随着草地退化加剧,裸地的蒸发量和退化指示种匍根骆驼蓬种群的蒸腾量增加,而红砂种群的蒸腾量降低.与较轻度退化区比,中度和重度退化区的水分利用率分别下降了14.6%和46.1%,红砂水分利用率分别下降了37.8%和73.8%.
    高山草地绵羊放牧生态系统草畜营养供需动态
    肖金玉, 侯扶江, 郭正刚, 李峻成, 王钦, 安玉峰
    2002, (8):  967-970. 
    摘要 ( 0 )  
    为了探讨放牧生态系统草畜间动态关系,缓减草畜营养供需的季节性不平衡,分别在高山草地春、夏、秋和冬季,进行了绵羊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春季牧草消化能、粗蛋白质含量及粗蛋白质消化能比值最高,分别为9.76MJ、21.53%和22.06g·MJ-1,有效能不足;高山草地牧草产量低,绵羊采食干物质量最低(60.51±3.42g·W0.75kg-1·d-1);应补充饲料,尤其补饲能量饲料.夏季牧草粗蛋白质消化能比值为17.62g·MJ-1,偏高,能量仍略显不足;补饲能量饲料,可提高绵羊对牧草N的利用率.秋季与其它3季牧地相比,草畜间的营养供需较平衡,放牧能满足绵羊的营养需要,其体内N存留率较高.冬季牧草质差,消化能、粗蛋白质含量最低,分别为4.30MJ、4.63%,绵羊干物质采食量亦低,N代谢呈负平衡,应补饲干物质、有效能及粗蛋白质不足的部分.为改善此现状,要实行季节畜牧业,建立植物生产与动物生产的耦合系统.
    重牧退化草地的植被、土壤及其耦合特征
    侯扶江, 南志标, 肖金玉, 常生华
    2002, (8):  915-922. 
    摘要 ( 2746 )   PDF (1317KB) ( 499 )  
    重牧退化的肃南高山草原和环县典型草原,群落的α多样性、Cody指数描述的β多样性、营养功能群多样性和生活型功能群多样性随牧压下降呈上升趋势,固N功能群多样性和高山草原Bray-Curtis指数描述的β多样性呈相反变化趋势.2种草地0~40cm土壤全N、速效N、有机质含量和高山草原土壤速效P含量与牧压呈负相关,高山草原土壤全P含量与牧压呈正相关.典型草原土壤全N、速效N和速效P含量以及速效P/全P和C/N比值低于高山草原,但速效N/全N比值和全P含量高于后者.重牧草地土壤要素与群落活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格局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与牧压呈正相关,土壤要素与毒杂草和劣质牧草的关系密切.草地退化不仅是植被与土壤的衰退,也是2个子系统耦合关系的丧失和系统相悖的发展,可用耦合度与相悖度定量.综合分析,环县草原退化较肃南严重.
    黄土高原退耕地的生态恢复
    侯扶江, 肖金玉, 南志标
    2002, (8):  923-929. 
    摘要 ( 1071 )   PDF (862KB) ( 500 )  
    在刈割干扰下,黄土高原退耕地恢复进程中植被从沙蓬(Agriophyllum arenarium)单优群落向以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为优势种的群落演替.物种增加速度初期快,后期慢.退耕后恢复初期的新增物种主要是沙蓬和白草(Pennisetum flaccidum);中前期主要是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可成为群落的次优势种;中后期新增物种主要是多年生豆科植物,只是群落的伴生种.群落中1年生和多年生植物地上生物量分别以8.8%的年平均速率减少或增加,豆科植物地上生物量及所占比例上升.在退耕地恢复过程中,上层土壤中植物地下生物量比例与变化幅度增加,表现出浅层化趋势.沙蓬种群和达乌里胡枝子种群株高、冠幅直径、分枝数和生殖枝数随恢复时间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退耕地恢复演替1~7年,土壤粘粒和粉粒减少,砂粒增加,7年后变化趋势相反.退耕地0~100cm土壤含水量在恢复期间呈逐渐上升趋势,中期增幅显著.全N和速效N在恢复前期减少,后期增加.在刈割利用下,退耕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全P、速效P和有机C持续衰竭.退耕地恢复到当前稳定的群落所需时间分别为优势种群8~9年、群落9~11年和土壤11~12年.
    混播草地不同种群再生性的研究
    于应文, 蒋文兰, 冉繁军, 徐震, 王元素
    2002, (8):  930-934. 
    摘要 ( 1052 )   PDF (277KB) ( 237 )  
    在不同刈割频率和时间尺度下,对混播草地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分蘖数和叶片生长、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分枝数和匍匐茎生长及不同种群年产量和组分进行了连续3年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刈割能刺激黑麦草叶片、白三叶匍匐茎生长和分枝数发生,保持混播草地黑麦草和白三叶的适宜比和稳定共存,提高草地年生产力,但不同刈割频率和刈割时间对其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黑麦草叶片生长对6月刈割效果比8月明显,而白三叶匍匐茎生长则与之相反,黑麦草产量主要取决于叶片生长,白三叶产量主要取决于匍匐茎分枝数.刈割的黑麦草、白三叶产量组分比分别为50%、15%,比试验前约低10%、5%,而CK为39%、6%.
    黄土高原土壤紧实度对蚕豆生长的影响
    南志标, 赵红洋, 聂斌
    2002, (8):  935-938. 
    摘要 ( 936 )   PDF (238KB) ( 314 )  
    通过盆栽试验、连续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和农户生产试验,研究了土壤紧实状况对蚕豆(Vicia faba)生长的影响,讨论了当地土壤容重较高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结果表明,随着0~7cm土层土壤容重的增加,蚕豆植株每株的茎与根干重降低,根腐病(Fusarium spp.)引起的死亡率增加,种子产量减少.田间试验条件下,与生长于容重为1.55和1.64g·cm-3小区内的植株相比,生长于容重1.84g·cm-3小区内的植株每株茎与根干重可分别减少27.9%和30.8%,植株累计死亡率增加21.0%~48.7%,种子产量每公顷减少19.8%.在8户蚕豆田中进行的多点生产试验表明,春季土壤容重与蚕豆幼苗的根与茎干重、秋季土壤容重与种子产量均呈显著负相关.
    供肥对小麦间作蚕豆群体产量及根系的调控
    张恩和, 李玲玲, 黄高宝, 黄鹏, 柴强
    2002, (8):  939-942. 
    摘要 ( 981 )   PDF (220KB) ( 319 )  
    利用田间、池栽、盆栽等方法,对不同N、P水平下小麦间作蚕豆群体根系的时空分布及产量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P对小麦蚕豆间作系统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与不供P相比,田间试验中供P处理间作小麦和蚕豆分别提高了48.39%和16.69%,池栽试验中群体产量增产幅度为20.07%~43.14%,间作蚕豆经济产量增幅为58.46%~78.78%.小麦间作蚕豆多作系统2种作物根密度生长高峰期交错出现,小麦的峰值出现早于蚕豆.其中,小麦和蚕豆根干重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抽穗期和成熟期,而根长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拔节期和成熟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共生期2种作物对水肥的竞争,也是此群体增产增效的原因之一.施P处理间作小麦的根重、根长和根表面积分别比不施P处理提高54.33%、48.88%和47.00%;施N处理间作小麦的根重、根长和根表面积分别比不施N的增加15.25%、11.61%和11.46%.间作小麦根重的57.61%和蚕豆的69.20%分布在0~30cm土层,随施P水平的提高,总根干重及根密度都趋于增加,且深层土壤中根系增加明显.
    数种农药对蚕豆根腐病的田间防效
    南志标, 葛高祖, 李春杰
    2002, (8):  943-947. 
    摘要 ( 1162 )   PDF (770KB) ( 367 )  
    在实验室内探讨了三唑酮、甲基硫菌灵、福美双、恶霜灵和甲霜灵等5种杀菌剂单用或混用对蚕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据此,在田间开展了杀菌剂拌种和杀菌剂与杀虫剂混用防治蚕豆根腐病的研究.第1年的结果表明,在11个处理中,三唑酮单独拌种效果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在0.01ga.i·kg-1种子的剂量下,使6周龄植株的根腐病指数降低51.5%,成株累计死亡率减少36%,单株种子产量提高21%,每公顷种子产量增加97.6%,其他处理未取得显著防效.第2年开展的三唑酮拌种试验,亦成株累计死亡率比对照减少31.9%,种子产量增加19.6%.连续2年的研究均证明,三唑酮拌种是防治蚕豆根腐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杀菌剂拌种应与其他防治措施综合应用,方可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草地早熟禾种子产量构成因素的品种差异
    孙建华, 王彦荣, 郭玉霞
    2002, (8):  948-952. 
    摘要 ( 927 )   PDF (712KB) ( 295 )  
    对草地早熟禾28个品种种子产量及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8个品种间种子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最高的品种为Balin和Monoply,其产量达643.4~650.2kg·hm-2,为最低品种Elysee(90.1kg·hm-2)的7.1倍.生产性状相关分析表明,生殖枝数/株、生殖枝高、花序长及小穗数/生殖枝4个性状为影响早熟禾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依据对种子产量及上述4个性状测定值的聚类分析,可将28个品种的种子生产性能分为极强、很强、强、中等、差和极差6个类群,其中Monoply等6品种为极强类群;Baronie、Balin和Sydsport、Entopper分别为很强和强类群;Nublue等12品种为中等类群;Broadway等4品种和Ram1、Elysee分别为差和极差类群.
    几种旱生灌木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曾彦军, 王彦荣, 萨仁, 田雪梅
    2002, (8):  953-956. 
    摘要 ( 1190 )   PDF (578KB) ( 521 )  
    以不同渗透势的PEG(6000)溶液(-0.3~-2.7MPa)为模拟干旱胁迫条件,研究了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和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和累积吸水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讨论了参试种子发芽特性、初生根长度与幼苗建植成活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柠条发芽率最高,其次为花棒,白沙蒿最低.-0.3~-0.6MPa渗透势下白沙蒿发芽10d的初生根长度显著大于花棒和柠条(P<0.05),三者的测量值依次为7.9、4.5和3.1cm.干旱胁迫条件下参试种子发芽率与种子72h累积吸水率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
    紫花苜蓿种子对逆境贮藏条件的反应
    李春杰, 王彦荣, 朱廷恒, 余玲
    2002, (8):  957-961. 
    摘要 ( 957 )   PDF (685KB) ( 339 )  
    以陇东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cv.“Longdong”)种子为材料,在室温、35℃和35℃+10%的种子含水量(SMC)3种贮藏、接种或不接种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Fr.)Sacc.)的条件下,1年贮藏期内对各逆境处理的种子每隔60d进行1次标准发芽试验,20℃恒温、第10d统计种子的发芽率和死亡率,试验结束时计测种子幼苗的长度和感病率;在大田条件下观测各处理种子的出苗率,确定催腐(CD)与各种贮藏条件下的苜蓿种带真菌种类和检出率.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温度和种子含水量等逆境贮藏条件胁迫的加剧,苜蓿种带真菌检出率逐渐增高,从室温、35℃条件下的10%上升到CD+35℃+10%SMC条件下的29%;抗病性逐渐减弱,35℃+10%SMC条件下幼苗的感病率和种子死亡率显著(P<0.05)高于室温和35℃下的感病率和种子死亡率;室内种子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逐渐下降,35℃+10%SMC条件下的种子的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显著(P<0.05)低于在室温和35℃下的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幼苗生长受到抑制,35℃+10%SMC条件下的苗长和根长显著(P<0.05)低于在室温和35℃下的幼苗长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种子真菌检出率和田间出苗率下降,幼苗感病率增加.与未接种的对照相比,接种燕麦镰刀菌的种子.
    不同退化红砂荒漠草地的水分分配格局
    王彦荣, 曾彦军, 张宝林, 塔拉腾
    2002, (8):  962-966. 
    摘要 ( 873 )   PDF (273KB) ( 242 )  
    研究了内蒙古阿拉善盟不同过牧退化红砂草地的土壤植物大气系统的水分分配格局、不同退化草地和主要植物种的水分利用效率.2001年降雨量124.3mm,其中试验期119.4mm.1m深土壤水分结果表明,10~40cm土层受蒸散影响最大;由于主要共存种红砂和无芒隐子草根系分布和蒸腾强度不同等,含水量在10~20cm土层以中度退化区显著低于其它样区(P<0.05),而20~40cm土层以轻度退化区较低.样地年均蒸发量为30.6mm,红砂种群的年均蒸腾量为11.9mm.随着草地退化加剧,裸地的蒸发量和退化指示种匍根骆驼蓬种群的蒸腾量增加,而红砂种群的蒸腾量降低.与较轻度退化区比,中度和重度退化区的水分利用率分别下降了14.6%和46.1%,红砂水分利用率分别下降了37.8%和73.8%.
    高山草地绵羊放牧生态系统草畜营养供需动态
    肖金玉, 侯扶江, 郭正刚, 李峻成, 王钦, 安玉峰
    2002, (8):  967-970. 
    摘要 ( 911 )   PDF (510KB) ( 350 )  
    为了探讨放牧生态系统草畜间动态关系,缓减草畜营养供需的季节性不平衡,分别在高山草地春、夏、秋和冬季,进行了绵羊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春季牧草消化能、粗蛋白质含量及粗蛋白质消化能比值最高,分别为9.76MJ、21.53%和22.06g·MJ-1,有效能不足;高山草地牧草产量低,绵羊采食干物质量最低(60.51±3.42g·W0.75kg-1·d-1);应补充饲料,尤其补饲能量饲料.夏季牧草粗蛋白质消化能比值为17.62g·MJ-1,偏高,能量仍略显不足;补饲能量饲料,可提高绵羊对牧草N的利用率.秋季与其它3季牧地相比,草畜间的营养供需较平衡,放牧能满足绵羊的营养需要,其体内N存留率较高.冬季牧草质差,消化能、粗蛋白质含量最低,分别为4.30MJ、4.63%,绵羊干物质采食量亦低,N代谢呈负平衡,应补饲干物质、有效能及粗蛋白质不足的部分.为改善此现状,要实行季节畜牧业,建立植物生产与动物生产的耦合系统.
    沙地土壤种植杨树-刺槐混交林后持水特性变化的研究
    张鼎华, 翟明普, 贾黎明, 林平
    2002, (8):  971-974. 
    摘要 ( 1567 )   PDF (571KB) ( 322 )  
    通过对比法研究了沙地土壤种植杨树刺槐混交林后持水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沙地土壤种植杨树、刺槐纯林和混交林后,土壤持水特性、孔隙分布状况和水容量得到了改善和提高,提高和改善的幅度均以混交林最大.无林地植被覆盖后土壤持水性能改善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从而改善了土壤的孔隙状况.
    甘肃临泽绿洲景观的空间结构与生产特性
    刘学录, 任继周, 张自和
    2002, (8):  975-978. 
    摘要 ( 1252 )   PDF (224KB) ( 263 )  
    绿洲景观生态系统包括居民点、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岩漠、砾漠、沙漠、道路、水系10种景观组分;基质为耕地,成因类型为引入型;斑块包括居民点、林地、草地、水域、岩漠、砾漠、沙漠7种类型.成因类型可以分为3类:居民点、林地、耕地为引入型,岩漠、砾漠、沙漠为残留型,草地为环境资源型及残留型;廊道包括水系和道路2种类型,道路的廊道密度为水系的1.03倍.耕地以植物生产为主,在利用上应增加生产层次,发展动物生产,避免扩大面积,以维持景观生态系统的景观异质性和景观多样性.对于具有环境资源型和残留型成因特征的景观要素,适当减少生产层次,开发前植物生产,发挥水土涵养、旅游休闲、防风固沙的生态功能,有利于景观异质性与多样性的维持与稳定.对于以残留型为主的成因类型,利用上应发掘前植物生产的潜力,适当发展植物生产,可以避免景观结构的恶化.
    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耦合的景观生态学机制
    刘学录, 任继周
    2002, (8):  979-984. 
    摘要 ( 1246 )   PDF (591KB) ( 381 )  
    系统耦合的基础为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基本条件为具有类型相同并且相互连通的廊道.系统耦合的景观生态学机制为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分异和各种干扰导致的景观异质化,各种干扰是系统耦合的介质.系统耦合从本质上可以被看作尺度变大过程中景观组分的融合与性质转换的过程.系统耦合根据干扰的性质可以分为自然耦合和人为耦合2类.自然耦合是人为耦合的基础,系统生态生产力的提高取决于人为耦合的优化过程.
    沙漠地区盐水灌溉对牧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周瑞莲, Pasternak Dov, 赵哈林
    2002, (8):  985-989. 
    摘要 ( 1335 )   PDF (261KB) ( 225 )  
    在以色列南部内盖夫沙漠农业实验站,采用较为先进的双管重叠水喷灌系统,研究了不同浓度盐水灌溉下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L.)6个品种的(Suwannee、Coastcross、Tifton44、Tifton68、Tifton78、Tifton85)牧草产量、粗蛋白、灰分、纤维素含量的变化,同时,采用较为先进的瘤胃胃液消化法分析了不同盐水灌溉的牧草干草在山羊体内的消化率.结果表明,在Eci小于10ds·m-1条件下,6个狗牙根品种维持较高产草量,尤其是Eci=4.4ds·m-1,Coastcross、Suwannee、Tifton44、Tifton68、Tifton78和Tifton85的产量分别较淡水(Eci=1.2)灌溉的产量增加了141%、61.1%、136%、121.2%、202.3%和109.7%,干物质产量也随灌溉水盐浓度增加而提高,而牧草纤维素含量无明显增加.饲养及消化实验表明,盐水灌溉的干草更为山羊喜食,干草消化率也随灌溉水盐浓度增加而增加,表明适当浓度的盐水灌溉不仅不会引起牧草产量下降,而且可提高牧草品质和喜食性,在农业和牧业上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苜蓿人工草地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格局
    刘长仲, 王万雄, 吴小刚, 尚进文
    2002, (8):  990-992. 
    摘要 ( 1145 )   PDF (197KB) ( 271 )  
    调查了甘肃省庄浪县苜蓿人工草地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变化,应用主分量分析和最优分割法对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苜蓿人工草地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标在时间过程中的变化有明显的差异和规律性.6月下旬害虫和天敌的物种丰富度均达到最大值,但天敌的个体数量高峰明显落后于害虫.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影响节肢动物群落的主导因素和时间格局分化明显.根据研究结果,将苜蓿人工草地节肢动物群落在时间动态中的变化划分为5月上旬以前、5月中旬~6月上旬、6月中旬~7月中旬、7月中旬以后4个阶段,并结合气候、物候变化,分析了各阶段内主要害虫和天敌的发生特点,提出了害虫的治理对策.
    苹果园二斑叶螨种群的空间格局
    刘长仲, 王刚, 王万雄, 周淑荣
    2002, (8):  993-996. 
    摘要 ( 1198 )   PDF (630KB) ( 280 )  
    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是昆虫生态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揭示出种群的空间结构特征,而且还是确定抽样技术和资料代换的基础.二斑叶螨是苹果园的重要害螨,应用4种聚集度指标和Iwao法分别考查了该螨在苹果树内的空间格局及动态规律.结果表明,二斑叶螨在树内不同方向和高度上均以个体群的形式存在,个体群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其中上层和南面树冠的聚集度最高,而下层和内部树冠的聚集度最低.造成这种差异与该螨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的异质性有关.不论螨体在上层、中层或下层树冠,都明显地表现出前期高聚块,6月中旬以后聚集强度逐渐降低的趋势.
    苗期遮荫对棉花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
    周治国, 孟亚利, 施培
    2002, (8):  997-1000. 
    摘要 ( 1196 )   PDF (564KB) ( 293 )  
    为揭示棉麦两熟共生期遮荫对棉花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在棉花苗期利用模拟棉麦两熟共生期遮荫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遮荫对棉铃形成的影响因果枝、果节部位而异,遮荫有利于棉株下(1~3果枝)、中(4~6果枝)、上(7~9果枝)部果枝内围(1~2果节)铃的形成,对外围(≥3果节)尤其顶部果枝(≥10果枝)外围铃形成不利,从而决定铃重也随果枝、果节部位相应地变化,但遮荫对单株平均铃重的影响较小.就遮荫棉花籽棉产量而论,下、中部果枝的内围铃籽棉产量高于常规棉,在上、顶部果枝则相反,各部位果枝外围铃的籽棉产量均低于常规棉.遮荫棉花内、外围铃分布为1:0.36(常规棉为1:0.58),产量分布为1:0.42(常规棉为1:0.72).苗期遮荫对棉纤维、棉籽品质性状的影响也主要在顶部果枝和上部果枝外围铃.综合分析遮荫棉花产量与品质的形成,棉花苗期耐遮荫性品种间存在差异,在本研究中以中9418耐遮荫性最强,中棉所19和春矮早次之.
    天然水体中生物膜及悬浮颗粒物的元素含量研究
    王文军, 张学林, 王文华, 王东红
    2002, (8):  1001-1006. 
    摘要 ( 1393 )   PDF (707KB) ( 285 )  
    应用一种简便的生物膜采样装置,分别于1999年7和10月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水体中采集生物膜、悬浮颗粒物和湖水样品,研究了天然水体中生物膜及悬浮颗粒物的元素含量.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生物膜的形态和结构表明,生物膜内存在着棒形或球形的细菌、藻类、有机碎屑、原生动物和甲壳类动物等.对生物膜样品的重量分析表明,在实验期间,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生物膜样品的干重明显增加.生长78d时,1m水深处的生物膜样品干重可达5.19mg·cm-2.用电感藕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定了生物膜、悬浮颗粒物和湖水中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实验期间生物膜中元素含量高于悬浮颗粒物.同一时间、相同地点、不同水层深度生物膜样品中的元素含量无明显的规律性.在3个采样点,1及1.5m水深处的生物膜样品中Ca、Mg、K、Na、Al、Fe和S的含量基本相近,Mn、Sr、Ti、P、La、Co、Cu、Pb、Li、Ni、B、Ce、V、Be和Cr的含量存在差异.生长时间越长,生物膜样品的元素含量相对较高.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紫花苜蓿品种间根系发育能力的初步研究
    郭正刚, 张自和, 肖金玉, 侯扶江, 陆妮
    2002, (8):  1007-1012. 
    摘要 ( 1160 )   PDF (633KB) ( 329 )  
    研究了9个紫花苜蓿品种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根系的发育能力.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侧根发生的主要部位在距地表10~20cm的主根段,50cm以下没有侧根发生,品种间侧根发生总数以Sandili和Ameristand201最大,陇东苜蓿最低;品种间根系体积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除Sandili,Amerigraze401,Ameristand201在土壤20~30cm层的根系体积和生物量大于10~20cm层的根系体积和生物量外,其余品种表现为从土壤表层到深层逐次递减;品种间根系生物量以Ameristand201最大,为170.54g,陇东苜蓿最低,仅为38.25g,是Ameristand201的22.4%;品种占有的地下资源空间Ameristand201和Sandili较大,陇东苜蓿最小.经聚类分析,参试的9个品种可分为3类,其中Sandili,Amerigraze401和Ameristand201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根系发育良好.
    生物的时间地带性及其农学涵义
    任继周, 刘学录, 侯扶江
    2002, (8):  1013-1016. 
    摘要 ( 1239 )   PDF (492KB) ( 321 )  
    生物的时间地带性可表述为生物有机体为谋求生存阈限的扩展,突破地理地带性(暂称为空间地带性)的局限,对地理地带性加以剪裁、连缀,排除不适宜自身生存的环境时段,截取适宜自身生存的环境时段所构建的生存时空体;生物的时间地带性是生物对地球运动(自转与公转)造成的节律适应的结果.时间地带性依赖于空间地带性,不同的空间地带内,时间带谱的基带不同,并在空间地带性的基础上呈现为螺旋状往复循环,是生态要素的时间周期性变化规律的体现;时间地带性与空间地带性一样,都是依赖于尺度(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的生态要素分布过程,带谱的成分、范围均随着尺度的变化而变化,生物通过不同的生态策略来适应这种变化;人类农业活动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但只能在小尺度上调节时间地带性,不能改变空间地带性.
    草地农业生态学研究进展与趋势
    任继周, 李向林, 侯扶江
    2002, (8):  1017-1021. 
    摘要 ( 1248 )   PDF (649KB) ( 694 )  
    阐述了草地农业生态学的内涵、发展过程、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界面理论、结构与功能、系统耦合与系统相悖以及系统健康评价是该学科的4个前沿领域.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存在3个基本界面,即草丛地境、草地动物以及草畜生产经营管理界面,研究发生于各个界面的一系列生态学过程,是揭示系统行为特征的关键.草地农业生态系统有4个生产层,即前植物、植物、动物和外生物生产层,系统耦合与系统相悖是生产层之间互作的2个重要概念.不同生产层之间的系统耦合,可产生系统进化,多方面释放系统潜势.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是其结构和功能的反映,健康评价是对其有序度和服务价值的度量.
    21世纪初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方向
    梁文举, 武志杰, 闻大中
    2002, (8):  1022-1026. 
    摘要 ( 1224 )   PDF (717KB) ( 470 )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是指农业生态系统免受发生“失调综合症”、处理胁迫的状态和满足持续生产农产品的能力.目前,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土壤质量和水质与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联系、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害虫生态管理对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贡献、杂草综合管理在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中的作用、从生态病理学到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线虫群落作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指示生物的研究、转基因作物对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影响评价、农业投入政策对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景观生态学在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与绿色食品开发等.首先论述了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现状,介绍了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实例———土壤健康的生物指标,最后提出了今后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方向,为保障农产品安全和增进人类健康提供依据.
    APSIM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沈禹颖, 南志标, Bill Bellotti, Michael Robertson, 陈文, 邵新庆
    2002, (8):  1027-1032. 
    摘要 ( 2175 )   PDF (804KB) ( 428 )  
    土壤作物模拟模型已成为向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一个有效工具.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 Simulator)模型是澳大利亚科学家开发研制的,用于模拟农业系统各生物过程,特别是气候风险下系统各组分生态和经济输出的机理模型.APSIM已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干旱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带下的粘土、胀缩土(duplex)、变性土(vertisol)、粉粒砂壤、粉粒壤土和粉粒粘壤土等土壤上进行了验证和应用,可以用于小麦等20余种作物的模拟.APSIM模型在作物结构和轮作序列调整、作物产量、质量预测和控制及不同种植方式下水土流失调控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描述能力.
    土壤侵蚀预报模型中的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研究进展
    张岩, 袁建平, 刘宝元
    2002, (8):  1033-1036. 
    摘要 ( 1361 )   PDF (669KB) ( 364 )  
    植被覆盖和土地管理措施是土壤侵蚀的主要抑制因素之一.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中的植被覆盖与田间管理因子(C)是评价这种抑制作用的有效指标,并被广泛采用和深入研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能满足土壤侵蚀预报和水土保持规划的要求.在系统回顾该因子的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介绍了USLE和RUSLE中C因子估计方法及其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并概述了中国的覆盖与田间管理因子的研究进展.此外,总结国内在(C)因子估计值以及植被覆盖度、地面覆盖物和植被根系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等方面研究成果,分析了目前我国覆盖与田间管理因子研究中存在的3个方面问题,并提出了前景展望.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分子反应
    宋松泉, 王彦荣
    2002, (8):  1037-1044. 
    摘要 ( 1316 )   PDF (299KB) ( 554 )  
    干旱胁迫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渗透保护剂的合成和积累、脱水伤害的修复、自由基清除酶和LEA蛋白基因表达的增量调节能增加植物的耐干旱性.植物在干旱条件下至少有4条信号转导途径,其中2条信号途径是依赖ABA的,另外2条途径是不依赖ABA的.在植物干旱胁迫的信号转导中,双组分的组氨酸激酶可能起渗透感受器的作用,Ca2+和IP3可能是脱水信号的第2信使.转基因植物是一种评价编码蛋白功能的良好系统.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水分生态环境研究
    胡良军, 邵明安
    2002, (8):  1045-1048. 
    摘要 ( 1261 )   PDF (513KB) ( 545 )  
    水分是制约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重建的决定性因子.在分析现有关于该区植被建设中的水分生态环境的各项研究的基础上,从水资源、土壤水分背景、土壤水分动态、土壤干层、土壤水分的林草生产力、水分性质分区、林草对策等7个方面,对黄土高原的土壤水分环境进行了阐述,针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放牧草地健康管理的生理指标
    侯扶江, 李广, 常生华
    2002, (8):  1049-1053. 
    摘要 ( 1420 )   PDF (793KB) ( 305 )  
    依据草地对放牧的生理响应,用牧草生理低限(PLL)、生理上限(PUL)和再生长期(R期)长度/放牧期(G期)长度的比值(R/G)等指标,构建了放牧草地健康评价的生理阈限双因子法,并以光合作用及其相关参数分析了多年生黑麦草轮牧草地的健康指标.维持草地适宜的双因子生理阈限和R/G比值,旨在放牧后草地功能与健康的完全恢复,是放牧草地可持续经营的目标.
    模糊聚类法在小翅雏蝗种群动态分析中的应用
    刘长仲, 周淑荣, 王刚, 王万雄
    2002, (8):  1054-1056. 
    摘要 ( 1180 )   PDF (522KB) ( 259 )  
    土壤湿度和植被盖度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海春兴, 刘宝元, 赵烨
    2002, (8):  1057-1058. 
    摘要 ( 1170 )   PDF (136KB) ( 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