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1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4-03-15
    书评
    秦岭山地华山松林群落学特征研究
    2004, 15(03):  357-362 . 
    摘要 ( 1433 )   PDF (380KB) ( 82 )  
    以秦岭南坡华山松群落为对象,分析了其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华山松群落共容纳种子植物166种,分属51科111属,区系组成丰富;在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上,属的分布类型以温带性质居多,共65个,占总属数的66.7%,表明了群落植物区系组成的温带亲缘;在群落外貌特征上,华山松群落高位芽植物最多,占75.9%,叶级以中型叶为主,共96种,占57.8%,叶型以单叶为主,共139种,占83.7%;群落可分为乔、灌、草3个层次,亦有层间植物伴生;随年龄增长,群落中华山松种群空间结构呈集群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变化,聚块指标变化不大,其聚块面积在100m^2左右波动;种群格局强度随年龄阶段变化缓慢,处于较弱的生境异质性变化状态中;尽管缺失某些年龄阶段的幼数、幼苗现象存在,华山松林作为一个稳定群落在该区域仍占有优势地位。
    研究论文
    秦岭山地华山松林群落学特征研究
    王得祥, 刘建军, 李登武, 雷瑞德, 兰国玉
    2004, (3):  357-362. 
    摘要 ( 0 )  
    以秦岭南坡华山松群落为对象,分析了其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华山松群落共容纳种子植物166种,分属51科111属,区系组成丰富;在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上,属的分布类型以温带性质居多,共65个,占总属数的66.7%,表明了群落植物区系组成的温带亲缘;在群落外貌特征上,华山松群落高位芽植物最多,占75.9%,叶级以中型叶为主,共96种,占57.8%,叶型以单叶为主,共139种,占83.7%;群落可分为乔、灌、草3个层次,亦有层间植物伴生;随年龄增长,群落中华山松种群空间结构呈集群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变化,聚块指标变化不大,其聚块面积在100m2左右波动;种群格局强度随年龄阶段变化缓慢,处于较弱的生境异质性变化状态中;尽管缺失某些年龄阶段的幼数、幼苗现象存在,华山松林作为一个稳定群落在该区域仍占有优势地位.
    川鄂连蕊茶种群生殖力分析
    操国兴[1] 钟章成[2] 谢德体[1] 刘芸[1]
    2004, 15(03):  363-366 . 
    摘要 ( 1025 )   PDF (242KB) ( 62 )  
    以空间代替时间,对缙云山三种群落类型中的川鄂连蕊茶种群的大小结构进行了调查,在编制静态生命表的基础上,研编了川鄂连蕊茶种群的生殖力表、生殖表,剖析了构成川鄂连蕊茶生态对策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结果表明,川鄂连蕊茶种群在常绿阔叶林中寿命最长,适合度最大;生殖值Vx极大值出现的时间与群落的稳定性相反,生殖值Vx、剩余生殖值RRV以及整个生活史总生殖值TRV的各累积值与r值变化一致、川鄂连蕊茶总体上属于k对策者,但在稳定性较差的生境中,各生殖参数发生变化,表现出r对策者的特征。
    研究论文
    川鄂连蕊茶种群生殖力分析
    操国兴, 钟章成, 谢德体, 刘芸
    2004, (3):  363-366. 
    摘要 ( 0 )  
    以空间代替时间,对缙云山三种群落类型中的川鄂连蕊茶种群的大小结构进行了调查.在编制静态生命表的基础上,研编了川鄂连蕊茶种群的生殖力表、生殖表,剖析了构成川鄂连蕊茶生态对策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结果表明,川鄂连蕊茶种群在常绿阔叶林中寿命最长,适合度最大;生殖值Vx极大值出现的时间与群落的稳定性相反.生殖值Vx、剩余生殖值RRV以及整个生活史总生殖值TRV的各累积值与r值变化一致.川鄂连蕊茶总体上属于k对策者,但在稳定性较差的生境中,各生殖参数发生变化,表现出r对策者的特征.
    书评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主要种的种间协变分析
    周先叶,王伯荪,李鸣光,陈章和
    2004, 15(03):  367-371 . 
    摘要 ( 955 )   PDF (340KB) ( 59 )  
    采用2×2列联表,通过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和Speaman秩相关系数对黑石顶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各阶段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协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演替初期的裸地恢复阶段,显著种间协变的种对较多,有14对(正协变9对负协变5对),在针阔混交林阶段,显著种间协变的种对较少,仅有5种。全为正协变,表现为主要种间对群落环境的相同要求,并形成了主要种间的竞争格局,在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显著种间协变的种对最少,只有4对,其中3对为负协变,这是主要种之间对群落环境相同要求的激烈竞争结果,在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显著种间协变的种对最多有20对,19对为正协变,主要表现为群落上层种和中下层种间形成了大量的正协变,但群落上层主要种间无显著的种间协变。
    研究论文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主要种的种间协变分析
    周先叶, 王伯荪, 李鸣光, 陈章和
    2004, (3):  367-371. 
    摘要 ( 0 )  
    采用2×2列联表,通过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黑石顶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各阶段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协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演替初期的裸地恢复阶段,显著种间协变的种对较多,有14对(正协变9对负协变5对).在针阔混交林阶段,显著种间协变的种对较少,仅有5种,全为正协变,表现为主要种间对群落环境的相同要求,并形成了主要种间的竞争格局.在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显著种间协变的种对最少,只有4对,其中3对为负协变,这是主要种之间对群落环境相同要求的激烈竞争结果.在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显著种间协变的种对最多有20对,19对为正协变,主要表现为群落上层种和中下层种间形成了大量的正协变,但群落上层主要种间无显著的种间协变.
    不同生态习性热带雨林树种的幼苗对光能的利用与耗散
    张教林 曹坤芳
    2004, 15(03):  372-376 . 
    摘要 ( 1052 )  
    研究了生长于100%、25%和8%光照条件下的热带雨林先锋树种团花、演替顶极阶段的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和中下层树种滇南风吹楠幼苗的光合能力及光能分配特性对光强的响应。与绒毛番龙眼和滇南风吹楠相比,团花具有较高的最大光合速率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从光能分配对光强的响应曲线可以看出,随着光强的增加,3个树种幼苗叶片吸收的光能分配到光化学反应的比例减少,分配到热耗散的比例增加,光能在光化学反应与热耗散之间的分配呈显著负相关,与其它两个种相比,100%光下的团花幼苗将较多的光能分配到光化学反应中,热耗散较弱且未达到饱和。过剩光能少,没有引起长期光抑制,绒毛番龙眼和滇南风吹楠将叶片吸收的较多光能分配到热耗散中,但生长于100%光下的幼苗过剩光能仍然较多,导致幼苗遭受长期光抑制,结果表明,不同生态习性热带雨林树种幼苗更新对光环境的要求与这些幼苗对光能的利用和耗散特性密切相关。
    研究论文
    不同生态习性热带雨林树种的幼苗对光能的利用与耗散
    张教林, 曹坤芳
    2004, (3):  372-376. 
    摘要 ( 0 )  
    研究了生长于100%、25%和8%光照条件下的热带雨林先锋树种团花、演替顶极阶段的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和中下层树种滇南风吹楠幼苗的光合能力及光能分配特性对光强的响应.与绒毛番龙眼和滇南风吹楠相比,团花具有较高的最大光合速率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从光能分配对光强的响应曲线可以看出,随着光强的增加,3个树种幼苗叶片吸收的光能分配到光化学反应的比例减少,分配到热耗散的比例增加,光能在光化学反应与热耗散之间的分配呈显著负相关.与其它两个种相比,100%光下的团花幼苗将较多的光能分配到光化学反应中,热耗散较弱且未达到饱和,过剩光能少,没有引起长期光抑制.绒毛番龙眼和滇南风吹楠将叶片吸收的较多光能分配到热耗散中,但生长于100%光下的幼苗过剩光能仍然较多,导致幼苗遭受长期光抑制.结果表明,不同生态习性热带雨林树种幼苗更新对光环境的要求与这些幼苗对光能的利用和耗散特性密切相关.
    热带雨林不同生态习性树种幼苗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对生长光环境的反应
    郭晓荣[2] 曹坤芳[1] 许再富[1]
    2004, 15(03):  377-381 . 
    摘要 ( 1256 )  
    于雨季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后期演替树种思茅木姜子(Litsea pierrei var.szemaois)、五桠果叶木姜子(L.alilleniifolia)和先锋树种毛果桐(Mallotus barbatus)幼苗的光合、荧光特征和抗氧化酶等对3种光水平(50%、25%和8%)的适应特性。结果表明,毛果桐的最大光合速率(Pmx)随光水平升高呈增加趋势,而两种木姜子则在50%光水平下Pmax最小,Fv/Fm的日变化表明,3个种在25%和50%光水平下发生可逆光抑制,两种木姜子较重,50%光水平下,五桠果叶木姜子受到长期光抑制.思茅木姜子和毛果桐的丙二醛(MDA)和H2O2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随光水平升高而增加,表明光水平升高,致使植物受光胁迫的影响加剧,增强抗氧化酶系统则减轻了其伤害,两种木姜子的濒危现状可能和它们对强光生境的适应性较差有一定关系。
    研究论文
    热带雨林不同生态习性树种幼苗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对生长光环境的反应
    郭晓荣, 曹坤芳, 许再富
    2004, (3):  377-381. 
    摘要 ( 0 )  
    于雨季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后期演替树种思茅木姜子(Litsea pierrei var.szemaois)、五桠果叶木姜子(Ldilleniifolia)和先锋树种毛果桐(Mallotusbarbatus)幼苗的光合、荧光特征和抗氧化酶等对3种光水平(50%、25%和8%)的适应特性.结果表明,毛果桐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随光水平升高呈增加趋势,而两种木姜子则在50%光水平下Pmax最小.F/v/Fm的日变化表明,3个种在25%和50%光水平下发生可逆光抑制,两种木姜子较重.50%光水平下,五桠果叶木姜子受到长期光抑制.思茅木姜子和毛果桐的丙二醛(MDA)和H2O2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随光水平升高而增加,表明光水平升高,致使植物受光胁迫的影响加剧,增强抗氧化酶系统则减轻了其伤害.两种木姜子的濒危现状可能和它们对强光生境的适应性较差有一定关系.
    遮荫和红膜处理对高山红景天根生物量及红景天甙含量季节变化的影响
    阎秀峰 王洋 郭盛磊 尚辛亥
    2004, 15(03):  382-386 . 
    摘要 ( 1005 )  
    采用纱布遮荫(覆以透明膜)和红色滤光膜处理人工种植生长3年和4年的高山红景天,观察了根生物量和红景天甙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纱布遮荫处理(相对光强为全光照的51.8%)下根的生物量显著下降;红景天甙含量略有增加,红景天甙产量(红景天甙含量与根生物量乘积)则有所降低,但差异均不显著,红色滤光膜处理(相对光强为全光照的51.8%)与纱布遮荫处理相比,根生物量减少但不显著,红景天甙的含量和产量则显著增加,生长季末前者的红景天甙含量为后者的1.63倍(生长3年)和1.55倍(生长4年),红景天甙产量为后者的1.44倍(生长3年)和1.45倍(生长4年)。
    研究论文
    遮荫和红膜处理对高山红景天根生物量及红景天甙含量季节变化的影响
    阎秀峰, 王洋, 郭盛磊, 尚辛亥
    2004, (3):  382-386. 
    摘要 ( 0 )  
    采用纱布遮荫(覆以透明膜)和红色滤光膜处理人工种植生长3年和4年的高山红景天,观察了根生物量和红景天甙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纱布遮荫处理(相对光强为全光照的51.8%)下根的生物量显著下降;红景天甙含量略有增加,红景天甙产量(红景天甙含量与根生物量乘积)则有所降低,但差异均不显著.红色滤光膜处理(相对光强为全光照的51.8%)与纱布遮荫处理相比,根生物量减少但不显著,红景天甙的含量和产量则显著增加,生长季末前者的红景天甙含量为后者的1.63倍(生长3年)和1.55倍(生长4年),红景天甙产量为后者的1.44倍(生长3年)和1.45倍(生长4年).
    杨树人工林下根系的氮素循环与动态特征
    范世华[1] 李培芝[2] 王力华[2] 许思明[2]
    2004, 15(03):  387-390 . 
    摘要 ( 1330 )  
    研究了辽宁沈阳地区人工林杨树细根及林下草本植物根系的N循环、积累和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杨树人工林分条件下活细根中N储量为20.3kg·h^-2,净积累量10kg·hm^-2,吸收量14.7kg·hm^-2,年存留量和归还量分别为9.6和5.1kg·hm^-2周转期4年,整个生长季节杨树细根中N含量与土壤中水解N、NH3-N无明显相关,杨树细根中N浓度与活细根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两者呈显著正相关。根据杨树活细根中N含量可以估测杨树活细根生物量,该林分下的草本植物根系主要吸收NH3-N,草根中N含量浓度变化与土壤中NH3-N的变化趋势相同,两者呈显著正相关。
    研究论文
    杨树人工林下根系的氮素循环与动态特征
    范世华, 李培芝, 王力华, 许思明
    2004, (3):  387-390. 
    摘要 ( 0 )  
    研究了辽宁沈阳地区人工林杨树细根及林下草本植物根系的N循环、积累和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杨树人工林分条件下活细根中N储量为20.3kg·hm-2,净积累量10kg·hm-2,吸收量14.7kg·hm-2,年存留量和归还量分别为9.6和5.1kg·hm-2.周转期4年.整个生长季节杨树细根中N含量与土壤中水解N、NH3-N无明显相关.杨树细根中N浓度与活细根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两者呈显著正相关.根据杨树活细根中N含量可以估测杨树活细根生物量.该林分下的草本植物根系主要吸收NH3-N,草根中N含量浓度变化与土壤中NH3-N的变化趋势相同,两者呈显著正相关.
    不同含水量下尖叶拟船叶藓光合速率对光温的响应及其模型
    李佑稷 李菁 陈军 黄国文
    2004, 15(03):  391-395 . 
    摘要 ( 1276 )  
    对不同大气温度、藓体含水量及光照条件下尖叶拟船叶藓光合速率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光合速率(Pn)与光照强度(PAR)、大气温度(Ta)及藓体含水量(PWC)之间密切相关,光合速率的光响应曲线为直角双曲线,温度、藓体含水量影响图形的曲度参数,在低含水量、高气温组合和高含水量、低气温组合的藓体高光强下都使光合速率降低.弱光下(PAR<200μmol·s^-1·m^-2),光合速率最大值Pmax出现在PWC:为50%~80%,但随着Ta的升高而增大,当Ta>25℃,Pmax随Ta升高而降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Pmax出现的PWC水平随之提高,当PAR<200μmol·s^-1·m^-2时,光合速率最大值Pmax出现在Ta比较高的范围(20~25℃),并随PWC的升高而增大,当PWC>80%时,Pmax随PWC升高而降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Pmax出现的Ta水平降低、在230
    研究论文
    不同含水量下尖叶拟船叶藓光合速率对光温的响应及其模型
    李佑稷, 李菁, 陈军, 黄国文
    2004, (3):  391-395. 
    摘要 ( 0 )  
    对不同大气温度、藓体含水量及光照条件下尖叶拟船叶藓光合速率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光合速率(Pn)与光照强度(PAR)、大气温度(Ta)及藓体含水量(PWC)之间密切相关,光合速率的光响应曲线为直角双曲线,温度、藓体含水量影响图形的曲度参数,在低含水量、高气温组合和高含水量、低气温组合的藓体高光强下都使光合速率降低.弱光下(PAR<200μmol·s-1·m-2),光合速率最大值Pmax出现在PWC为50%~80%,但随着Ta的升高而增大.当Ta>25℃,Pmax随Ta升高而降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Pmax出现的PWC水平随之提高.当PAR<200μmol·s-1·m-2时,光合速率最大值Pmax出现在Ta比较高的范围(20~25℃),并随PWC的升高而增大,当PWC>80%时,Pmax随PWC升高而降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Pmax出现的Ta水平降低.在230<PAR<270μmol·s-1·m-2条件下,光合速率对温度和含水量响应的灵敏度最大.Pn的温度和含水量响应图型为马鞍型,且曲面参数随PAR的变动而改变.
    西鄂尔多斯地区土壤与四合木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分析
    智颖飙[1] 杨持[1] 姚一萍[2] 高天云[2] 黄洁[2]
    2004, 15(03):  396-400 . 
    摘要 ( 1495 )  
    从西鄂尔多斯地区生境适宜性特征的角度,研究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a)的生态适应性,探讨迁地保护不易成活的原因,对不同生境条件下四合木分布区土壤和植株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四合木分布区土壤中Cu、Fe、Mn、Zn、B、Mo、Se、Co、CI9种微量元素中,除B的含量明显高于国内土壤平均含量水平和荒漠区土壤平均含量水平;其它元素都低于国内土壤的平均含量;迁地实验区土壤中除Cu的有效量略低于荒漠区土壤和四合木分布区土壤的含量外,Fe、Mn、Zn、B、Mo的有效量均略高于荒漠区土壤和四合木分布区土壤,四合木植株中Fe、Cu、Zn、B、Se、Co的含量远高于各种类型草原植物,而Mo含量高于植物体含量均值,但低于荒漠草原植物,仅为荒漠草原植物的50%,四合木分布区土壤与四合木成株、幼苗9种微量元素相关性不显著,而且植物体中9种元素含量远远大于土壤中的有效量,从四合木植株中各元素含量与各类型草原植物(包括荒漠草原植物)和土壤中含量比较表明,四合木在生长过程中对各种元素呈富集特征,可见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不是四合木迁地种植的制约因子。
    研究论文
    西鄂尔多斯地区土壤与四合木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分析
    智颖飙, 杨持, 姚一萍, 高天云, 黄洁
    2004, (3):  396-400. 
    摘要 ( 0 )  
    从西鄂尔多斯地区生境适宜性特征的角度,研究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a)的生态适应性,探讨迁地保护不易成活的原因.对不同生境条件下四合木分布区土壤和植株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四合木分布区土壤中Cu、Fe、Mn、Zn、B、Mo、Se、Co、CI9种微量元素中,除B的含量明显高于国内土壤平均含量水平和荒漠区土壤平均含量水平;其它元素都低于国内土壤的平均含量;迁地实验区土壤中除Cu的有效量略低于荒漠区土壤和四合木分布区土壤的含量外,Fe、Mn、Zn、B、Mo的有效量均略高于荒漠区土壤和四合木分布区土壤.四合木植株中Fe、Cu、Zn、B、Se、Co的含量远高于各种类型草原植物,而Mo含量高于植物体含量均值,但低于荒漠草原植物,仅为荒漠草原植物的50%.四合木分布区土壤与四合木成株、幼苗9种微量元素相关性不显著,而且植物体中9种元素含量远远大于土壤中的有效量.从四合木植株中各元素含量与各类型草原植物(包括荒漠草原植物)和土壤中含量比较表明,四合木在生长过程中对各种元素呈富集特征,可见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不是四合木迁地种植的制约因子.
    穿山甲洞穴生态学初步研究
    2004, 15(03):  401-407 . 
    摘要 ( 879 )  
    研究论文
    穿山甲洞穴生态学初步研究
    吴诗宝, 马广智, 陈海, 徐昭荣, 李友余, 刘迺发
    2004, (3):  401-407. 
    摘要 ( 0 )  
    2000年6月~2001年5月,在大雾岭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到61个穿山甲洞穴,并对其中的40个进行了解剖.结果发现,穿山甲的洞均为盲洞,没有分支;洞口径大小一般为长径14.20±2.79cm(n=61),短径12.50±2.83cm(n=61);洞穴可分为冬洞和夏洞.冬洞在冬春季节打造,洞穴较深(1.44±0.73m,n=28).夏洞在夏秋季节打造,洞穴较浅(0.32±0.11m,n=12);穿山甲多在冬春季打洞,夏季打洞少,并且主要选择在土质松软湿润、土层厚、地表有机质丰富的黄壤土中打洞,以获得食物白蚁,然后再利用它越冬、卧息、繁殖、隐藏和逃避敌害;穿山甲对新洞的平均利用时间为12.25±2.25d,而对旧洞的再次利用率极低(1/12=8.33%).文中还记录了61个洞穴所在的各种环境因子(分为9类,27种),并依据因子出现频次和系统聚类结果,对穿山甲的洞穴生境选择进行了分析.穿山甲喜爱将洞穴设置在干扰程度小(干扰源距离>1000m)、坡度较陡(30°~60°)、坡向为半阴半阳坡、针阔混交林、中低海拔(760~1500m)、洞口隐蔽程度好(全隐蔽或半隐蔽)、中坡或下坡位、离水源距离近(<500m)的生境内;不喜爱将洞穴设置在阴坡、洞口隐蔽程度差(裸露)、极陡坡(>60°)或缓坡.
    不同刈牧强度对冷蒿生长与资源分配的影响
    李金花[2] 李镇清[1] 刘振国[1]
    2004, 15(03):  408-412 . 
    摘要 ( 1142 )  
    利用野外实验与盆栽实验,对不同刈牧强度下冷蒿生长与资源分配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按比例刈割冷篙的再生生长大于留茬高度刈割,在生长季前期,不刈割冷蒿净生长高于刈割处理,而进入生长季中后期(8月中旬以后),轻度刈割净生长高于不刈割处理,冷篙种群生物量分配的总体格局是根>叶>茎,刈牧明显影响冷蒿生物量分配格局,尤其是叶和花的分配,3/4刈割或留茬4cm刈割叶生物量分配显著高于其它各处理,而花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显著低于其它处理,根、茎生物量分配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冷蒿有性生殖分配随刈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繁殖方式发生了改变,优先将光合产物分配给再生茎以及繁殖方式转向营养繁殖,通过克隆生长维持和扩大种群是冷蒿对强度放牧的生态适应对策。
    研究论文
    不同刈牧强度对冷蒿生长与资源分配的影响
    李金花, 李镇清, 刘振国
    2004, (3):  408-412. 
    摘要 ( 0 )  
    利用野外实验与盆栽实验,对不同刈牧强度下冷蒿生长与资源分配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按比例刈割冷蒿的再生生长大于留茬高度刈割.在生长季前期,不刈割冷蒿净生长高于刈割处理,而进入生长季中后期(8月中旬以后),轻度刈割净生长高于不刈割处理.冷蒿种群生物量分配的总体格局是根>叶>茎.刈牧明显影响冷蒿生物量分配格局,尤其是叶和花的分配.3/4刈割或留茬4cm刈割叶生物量分配显著高于其它各处理,而花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显著低于其它处理,根、茎生物量分配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冷蒿有性生殖分配随刈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繁殖方式发生了改变.优先将光合产物分配给再生茎以及繁殖方式转向营养繁殖,通过克隆生长维持和扩大种群是冷蒿对强度放牧的生态适应对策.
    不同积温和种植密度对饲用黑麦分蘖动态的影响
    李志坚[1] 周道玮[1] 胡跃高[2]
    2004, 15(03):  413-419 . 
    摘要 ( 933 )  
    应用回归均匀设计构造试验方案,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冬前积温、种植密度对饲用黑麦单株分蘖动态、群体分蘖动态以及有效茎数动态变化的影响,并建立了模拟模型。结果表明,饲用黑麦单株分蘖数量同时受播期、播量的影响,生长前期主要受播期早晚的影响,生长后期主要受播种密度的制约,总体来看,播期越早、播量越小,其单株分蘖数量就越多,反之就越少,饲用黑麦不论是在生长前期、中期,还是后期,随着播期推迟,各播量群体分蘖数不断下降;随着播量增大,各播期群体总蘖数不断上升,饲用黑麦群体有效茎数取决于播期和播量的共同作用,播期早,要控制播量不宜过大,合理的群体结构主要依靠单株有效茎数的增长潜力来保证;播期晚,要防止播量过小,合理的群体结构主要依靠主茎数量的增加来实现。
    研究论文
    不同积温和种植密度对饲用黑麦分蘖动态的影响
    李志坚, 周道玮, 胡跃高
    2004, (3):  413-419. 
    摘要 ( 0 )  
    应用回归均匀设计构造试验方案,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冬前积温、种植密度对饲用黑麦单株分蘖动态、群体分蘖动态以及有效茎数动态变化的影响,并建立了模拟模型.结果表明,饲用黑麦单株分蘖数量同时受播期、播量的影响,生长前期主要受播期早晚的影响,生长后期主要受播种密度的制约.总体来看,播期越早、播量越小,其单株分蘖数量就越多,反之就越少.饲用黑麦不论是在生长前期、中期,还是后期,随着播期推迟,各播量群体分蘖数不断下降;随着播量增大,各播期群体总蘖数不断上升.饲用黑麦群体有效茎数取决于播期和播量的共同作用.播期早,要控制播量不宜过大,合理的群体结构主要依靠单株有效茎数的增长潜力来保证;播期晚,要防止播量过小,合理的群体结构主要依靠主茎数量的增加来实现.
    放牧对沙质草地生态系统组分的影响
    赵哈林 张铜会 赵学勇 周瑞莲
    2004, 15(03):  420-424 . 
    摘要 ( 851 )  
    对内蒙古科尔沁沙质草地5年的放牧试验结果表明,过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危害很大,连续5年过牧使草地生物多样性、植被盖度、高度和初级生产力分别较禁牧区低87.9%、82.1%、94.0%和57.0%,草地现存生物量仅为禁牧区的2.1%,土壤粘粒、C、N含量和微生物、小型动物数量也较之降低6.0%、31.9%、25.0%、95.0%和75.9%,地表紧实度提高274.0%,特别是次级生产力从第3年转为负增长,使草地产出功能完全破坏,封育对沙质草地十分有益,封育5年草地各项指标均有大幅度增加,轻牧和中牧下的植被盖度、高度、土壤状况处于禁牧区和重牧区之间,其中轻牧区植被情况要好于中牧区,但次级生产力低于中牧区,根据多年调查和本次试验结果可以认为,内蒙古东部半干旱沙质草地牧草的利用率应为45%~50%,草地载畜量以3~4羊单位·hm^-2比较适宜。
    研究论文
    放牧对沙质草地生态系统组分的影响
    赵哈林, 张铜会, 赵学勇, 周瑞莲
    2004, (3):  420-424. 
    摘要 ( 0 )  
    对内蒙古科尔沁沙质草地5年的放牧试验结果表明,过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危害很大,连续5年过牧使草地生物多样性、植被盖度、高度和初级生产力分别较禁牧区低87.9%、82.1%、94.0%和57.0%,草地现存生物量仅为禁牧区的2.1%,土壤粘粒、C、N含量和微生物、小型动物数量也较之降低6.0%、31.9%、25.0%、95.0%和75.9%,地表紧实度提高274.0%,特别是次级生产力从第3年转为负增长,使草地产出功能完全破坏.封育对沙质草地十分有益,封育5年草地各项指标均有大幅度增加.轻牧和中牧下的植被盖度、高度、土壤状况处于禁牧区和重牧区之间,其中轻牧区植被情况要好于中牧区,但次级生产力低于中牧区.根据多年调查和本次试验结果可以认为,内蒙古东部半干旱沙质草地牧草的利用率应为45%~50%,草地载畜量以3~4羊单位·hm-2比较适宜.
    黄土高原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环境质量评价
    王丽梅[1] 孟范平[1] 郑纪勇[2] 王忠林[3]
    2004, 15(03):  425-428 . 
    摘要 ( 1045 )  
    在监测分析基础上,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及改进的标准赋权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权重确定方法,对黄土高原沟壑区果农型农业生态系统的单要素环境质量(包括土壤、径流水体、农副产品、社会经济环境及生态环境)和总体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径流水体、农副产品质量状况均为Ⅰ级;社会经济环境质量为Ⅱ级;生态环境质量为Ⅲ级;总体环境质量为Ⅰ级,单从生态效益角度来看,果农型农业生态系统并不是最佳选择,但其社会经济效益相对较好。
    研究论文
    黄土高原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环境质量评价
    王丽梅, 孟范平, 郑纪勇, 王忠林
    2004, (3):  425-428. 
    摘要 ( 0 )  
    在监测分析基础上,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及改进的标准赋权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权重确定方法,对黄土高原沟壑区果农型农业生态系统的单要素环境质量(包括土壤、径流水体、农副产品、社会经济环境及生态环境)和总体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径流水体、农副产品质量状况均为Ⅰ级;社会经济环境质量为Ⅱ级;生态环境质量为Ⅲ级;总体环境质量为Ⅰ级.单从生态效益角度来看,果农型农业生态系统并不是最佳选择,但其社会经济效益相对较好.
    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张永民 赵士洞
    2004, 15(03):  429-435 . 
    摘要 ( 1004 )  
    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是我国北方生存环境演变的敏感地区,也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之一,根据1985年和2000年2期土地利用空间图形数据,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建立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和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对该地区近15年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985~2000年间,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总变化的面积大小依次是草地>耕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其中,草地向耕地的转化和草地向林地的转化是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并且各土地利用及变化类型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
    研究论文
    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张永民, 赵士洞
    2004, (3):  429-435. 
    摘要 ( 0 )  
    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是我国北方生存环境演变的敏感地区,也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之一.根据1985年和2000年2期土地利用空间图形数据,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建立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和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对该地区近15年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985~2000年间,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总变化的面积大小依次是草地>耕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其中,草地向耕地的转化和草地向林地的转化是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并且各土地利用及变化类型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
    陕北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分布和分异特征
    王力[1] 邵明安[2] 张青峰[3]
    2004, 15(03):  436-442 . 
    摘要 ( 938 )  
    以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经大量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分布状况和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干层在陕北黄土高原从南到北大范围内普遍分布,根据干化程度可分为4个类型区:1)以宜君为代表的高原沟壑区南部;2)以富县、黄陵为代表的高原沟壑区北部;3)范围较广的丘陵沟壑区,该区又可分为南、西、北3个小区,南区以延安、延长为代表;西区以吴旗、安塞为代表;北区以绥德、米脂为代表;4)以神木为代表的风沙区,受降雨量的影响,土壤干化程度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异规律,即随着降雨量从南到北的减少,干化程度亦随之加重;受海拔高度、降雨入渗能力的影响,土壤干化程度在小范围的山地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异规律,海拔愈高,干化程度愈严重;因土地类型的不同,土壤干化程度在局地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分异规律。
    研究论文
    陕北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分布和分异特征
    王力, 邵明安, 张青峰
    2004, (3):  436-442. 
    摘要 ( 0 )  
    以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经大量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分布状况和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干层在陕北黄土高原从南到北大范围内普遍分布,根据干化程度可分为4个类型区:1)以宜君为代表的高原沟壑区南部;2)以富县、黄陵为代表的高原沟壑区北部;3)范围较广的丘陵沟壑区,该区又可分为南、西、北3个小区,南区以延安、延长为代表;西区以吴旗、安塞为代表;北区以绥德、米脂为代表;4)以神木为代表的风沙区.受降雨量的影响,土壤干化程度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异规律,即随着降雨量从南到北的减少,干化程度亦随之加重;受海拔高度、降雨入渗能力的影响,土壤干化程度在小范围的山地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异规律,海拔愈高,干化程度愈严重;因土地类型的不同,土壤干化程度在局地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分异规律.
    土壤翻耕影响坡地磷流失试验研究
    李裕元[1] 邵明安[2]
    2004, 15(03):  443-448 . 
    摘要 ( 1268 )  
    以黄绵土为试验材料,通过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翻耕与压实(分别代表大田条件下土壤翻耕与免耕两种休闲方式)条件下坡地土壤中不同形态P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翻耕条件下,由于坡面产流产沙量增加,流失径流中溶解态磷(DP)、泥沙浸提态磷(SEP)以及泥沙全磷(STP)的含量与流失量均明显增加,增幅达10倍以上,P的流失形态以泥沙结合态为主,压实条件下,DP/生物有效磷(BAP)与BAP/径流总磷(TP)比率分别为15%和2.4%;而翻耕条件下DP/BAP与BAP/TP比率分别为12%和2.6%,在黄土高原地区实行免耕或者夏季留茬休闲,可有效降低坡地土壤与养分的流失量,有效遏制土壤退化,对于保护下游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论文
    土壤翻耕影响坡地磷流失试验研究
    李裕元, 邵明安
    2004, (3):  443-448. 
    摘要 ( 0 )  
    以黄绵土为试验材料,通过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翻耕与压实(分别代表大田条件下土壤翻耕与免耕两种休闲方式)条件下坡地土壤中不同形态P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翻耕条件下,由于坡面产流产沙量增加,流失径流中溶解态磷(DP)、泥沙浸提态磷(SEP)以及泥沙全磷(STP)的含量与流失量均明显增加,增幅达10倍以上.P的流失形态以泥沙结合态为主.压实条件下,DP/生物有效磷(BAP)与BAP/径流总磷(TP)比率分别为15%和2.4%;而翻耕条件下DP/BAP与BAP/TP比率分别为12%和2.6%.在黄土高原地区实行免耕或者夏季留茬休闲,可有效降低坡地土壤与养分的流失量,有效遏制土壤退化,对于保护下游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添加玉米残体对土壤-植物系统中氮素转化的影响
    王淑平[1] 周广胜[1] 姜岩[2] 刘孝义[3]
    2004, 15(03):  449-452 . 
    摘要 ( 998 )  
    采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对黑土添加玉米残体(秸秆和根茬)土壤-植物系统中氮素转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残体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氮素含量,减轻因其作为燃烧材料而造成的氮素损失和对大气的污染,玉米残体施入土壤,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氮含量,提高土壤氮活性,有利于土壤氮素养分的协调供应,玉米残体配施氮肥与氮肥单施相比,玉米植株氮素累积量相近,但氮素在玉米植株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例不同;添加玉米残体能够促进氮素从营养器官向籽粒中转移,提高氮素养分的利用效率,同时,添加玉米残体还可以降低土壤NO^-3-N的累积,减少肥料氮的损失4.7%~5.6%。
    研究论文
    添加玉米残体对土壤-植物系统中氮素转化的影响
    王淑平, 周广胜, 姜岩, 刘孝义
    2004, (3):  449-452. 
    摘要 ( 0 )  
    采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对黑土添加玉米残体(秸秆和根茬)土壤植物系统中氮素转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残体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氮素含量,减轻因其作为燃烧材料而造成的氮素损失和对大气的污染.玉米残体施入土壤,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氮含量,提高土壤氮活性,有利于土壤氮素养分的协调供应.玉米残体配施氮肥与氮肥单施相比,玉米植株氮素累积量相近,但氮素在玉米植株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例不同;添加玉米残体能够促进氮素从营养器官向籽粒中转移,提高氮素养分的利用效率.同时,添加玉米残体还可以降低土壤NO3--N的累积,减少肥料氮的损失4.7%~5.6%.
    水氮运筹对干旱年型冬小麦旗叶生理性状及产量的交互效应
    2004, 15(03):  453-457 . 
    摘要 ( 830 )  
    在大田条件下,探讨了不同灌水和施氮处理对冬小麦叶片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年型条件下灌水和氮肥增产效应均显著,但灌水增产潜力更大,灌水两次(拔节和孕穗水),产量较高;灌水3次(拔节、孕穗和灌浆水)增产效果并不明显,氮肥全部底施产量下降,水分胁迫影响肥效发挥,降低产量,但可通过增加施氮量得到弥补,只有水氮合理搭配,才能有效协调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研究论文
    水氮运筹对干旱年型冬小麦旗叶生理性状及产量的交互效应
    郭天财, 冯伟, 赵会杰, 王化岑, 王永华, 夏国军, 马冬云
    2004, (3):  453-457. 
    摘要 ( 0 )  
    在大田条件下,探讨了不同灌水和施氮处理对冬小麦叶片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年型条件下灌水和氮肥增产效应均显著,但灌水增产潜力更大.灌水两次(拔节和孕穗水),产量较高;灌水3次(拔节、孕穗和灌浆水)增产效果并不明显,氮肥全部底施产量下降.水分胁迫影响肥效发挥,降低产量,但可通过增加施氮量得到弥补.只有水氮合理搭配,才能有效协调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减量施氮对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中氮利用与平衡的影响
    刘学军[2] 巨晓棠[1] 张福锁[1]
    2004, 15(03):  458-462 . 
    摘要 ( 1209 )  
    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中减量施N对作物N利用与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有高量施N处理(N240和N360)相比,在冬小麦季减半施N未引起产量和吸N量的变化。但在原有低量施N处理(N120)下减半施N显著降低了小麦产量和吸N量;在夏玉米季,在上季减半施N的基础上停止施N后作物产量和吸N量均比原固定施N处理显著下降,N平衡计算结果表明,减量施N条件下0~1m土壤N残留和表观损失的数量均显著低于原有施N量处理,作物N利用率显著提高,但在1~2m层次中累积的硝态氮却不因减量施N而下降,说明这一土层的硝态氮可能难以被作物吸收利用,由此可见,在前茬高施N量下减少氮肥用量有利于提高作物的氮肥利用率、减少N残留与表观损失。
    研究论文
    减量施氮对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中氮利用与平衡的影响
    刘学军, 巨晓棠, 张福锁
    2004, (3):  458-462. 
    摘要 ( 0 )  
    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中减量施N对作物N利用与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有高量施N处理(N240和N360)相比,在冬小麦季减半施N未引起产量和吸N量的变化,但在原有低量施N处理(N120)下减半施N显著降低了小麦产量和吸N量;在夏玉米季,在上季减半施N的基础上停止施N后作物产量和吸N量均比原固定施N处理显著下降.N平衡计算结果表明,减量施N条件下0~1m土壤N残留和表观损失的数量均显著低于原有施N量处理,作物N利用率显著提高,但在1~2m层次中累积的硝态氮却不因减量施N而下降,说明这一土层的硝态氮可能难以被作物吸收利用.由此可见,在前茬高施N量下减少氮肥用量有利于提高作物的氮肥利用率、减少N残留与表观损失.
    西藏中部地区退化土壤秸秆还田的微生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
    蔡晓布 钱成 张元 普琼
    2004, 15(03):  463-468 . 
    摘要 ( 872 )  
    于西藏中部地区秸秆还田条件下,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主要生理类群的变化特征和土壤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特别是秸秆覆盖和高茬方式较高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及其耦合效应,为土壤微生物繁殖与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土壤环境保障,有助于以细菌为主导的各类土壤微生物的相对均衡生长,对加速土壤有机残体分解,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和土壤养分转化均具重要作用,表明在西藏中部生态条件下,退化土壤具有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实现结构重建与肥力恢复的可能性及其潜力。
    研究论文
    西藏中部地区退化土壤秸秆还田的微生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
    蔡晓布, 钱成, 张元, 普琼
    2004, (3):  463-468. 
    摘要 ( 0 )  
    于西藏中部地区秸秆还田条件下,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主要生理类群的变化特征和土壤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特别是秸秆覆盖和高茬方式较高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及其耦合效应,为土壤微生物繁殖与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土壤环境保障,有助于以细菌为主导的各类土壤微生物的相对均衡生长,对加速土壤有机残体分解,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和土壤养分转化均具重要作用,表明在西藏中部生态条件下,退化土壤具有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实现结构重建与肥力恢复的可能性及其潜力.
    秸秆还田量对土壤CO2释放和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强学彩 袁红莉 高旺盛
    2004, 15(03):  469-472 . 
    摘要 ( 889 )  
    对玉米季、小麦季3种不同秸秆还田量的土壤生物学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在秸秆倍量还田中,随着秸秆量的增加,CO2释放量增加,而且倍量处理的增加量显著大于全量处理;在玉米和小麦季节中,不同量秸秆还田对土壤0~10和10~20cm的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不同,但均能增大土壤微生物量,全量和倍量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异、在土壤表层及下层,微生物量的最大值均落后于土壤呼吸的最大值,且土壤微生物量达到最大值即其最活跃状态后,下降缓慢,但土壤呼吸减少较快,说明微生物活动存在明显的合成性呼吸与维持性呼吸;综合评价不同秸秆量还田的效应,应采用秸秆全量还田,既能调节土壤物理环境,促进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利于养分的转化,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研究论文
    秸秆还田量对土壤CO2释放和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强学彩, 袁红莉, 高旺盛
    2004, (3):  469-472. 
    摘要 ( 0 )  
    对玉米季、小麦季3种不同秸秆还田量的土壤生物学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在秸秆倍量还田中,随着秸秆量的增加,CO2释放量增加,而且倍量处理的增加量显著大于全量处理;在玉米和小麦季节中,不同量秸秆还田对土壤0~10和10~20cm的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不同,但均能增大土壤微生物量,全量和倍量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异.在土壤表层及下层,微生物量的最大值均落后于土壤呼吸的最大值,且土壤微生物量达到最大值即其最活跃状态后,下降缓慢,但土壤呼吸减少较快,说明微生物活动存在明显的合成性呼吸与维持性呼吸;综合评价不同秸秆量还田的效应,应采用秸秆全量还田,既能调节土壤物理环境,促进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利于养分的转化,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非嗜食植物次生物质对小菜蛾产卵驱避和拒食作用的研究
    魏辉[1] 侯有明[2] 杨广[2] 尤民生[2]
    2004, 15(03):  473-476 . 
    摘要 ( 907 )  
    基于植物与昆虫的协同进化理论,利用25科37种小菜蛾非嗜食植物的茎、叶、花或根的乙醇提取物,研究其对小菜蛾成虫的产卵驱避作用和对幼虫的拒食作用。结果表明,供试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有不同程度的产卵驱避和拒食效果,羊蹄甲、细叶桉、飞扬草、假连翘、花椒、荷花玉兰、烟草的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成虫产卵有较好的驱避效果,驱避率均达80%以上,一品红、构树、艾蒿、茶枯、垂柳、飞扬草、羊蹄甲、狗尾草的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有较好的拒食作用,48h的拒食率达80%以上。
    研究论文
    非嗜食植物次生物质对小菜蛾产卵驱避和拒食作用的研究
    魏辉, 侯有明, 杨广, 尤民生
    2004, (3):  473-476. 
    摘要 ( 0 )  
    基于植物与昆虫的协同进化理论,利用25科37种小菜蛾非嗜食植物的茎、叶、花或根的乙醇提取物,研究其对小菜蛾成虫的产卵驱避作用和对幼虫的拒食作用.结果表明,供试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有不同程度的产卵驱避和拒食效果.羊蹄甲、细叶桉、飞扬草、假连翘、花椒、荷花玉兰、烟草的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成虫产卵有较好的驱避效果,驱避率均达80%以上.一品红、构树、艾蒿、茶枯、垂柳、飞杨草、羊蹄甲、狗尾草的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有较好的拒食作用,48h的拒食率达80%以上.
    利用离心法进行土壤颗粒分级
    2004, 15(03):  477-481 . 
    摘要 ( 1293 )  
    按照离心机Mandal RC5C的转子尺寸,根据Stocks公式对Anderson和Tiessen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中的离心时间重新设定,用新设计出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对3种黄土高原的土壤(黄绵土、灰褐土、黑垆土)和2种加拿大北美大草原的土壤(典型褐灰钙土、典型黑灰钙土)进行了分组,其结果与吸管法所得的结果相吻合,表明这一分级方法的分析误差小、适用的土壤范围广,可用于土壤有机质、土壤中N、P、S等元素在不同粒径中分布等研究,同时,讨论了利用超声波进行土壤颗粒分散技术的使用条件,建议针对特定土壤应对能量输入进行矫正。
    研究论文
    利用离心法进行土壤颗粒分级
    武天云, Jeff J. Schoenau, 李凤民, 钱佩源, 王方, Sukhadev S. Malhi
    2004, (3):  477-481. 
    摘要 ( 0 )  
    按照离心机MandalRC5C的转子尺寸,根据Stocks公式对Anderson和Tiessen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中的离心时间重新设定.用新设计出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对3种黄土高原的土壤(黄绵土、灰褐土、黑垆土)和2种加拿大北美大草原的土壤(典型褐灰钙土、典型黑灰钙土)进行了分组,其结果与吸管法所得的结果相吻合,表明这一分级方法的分析误差小、适用的土壤范围广,可用于土壤有机质、土壤中N、P、S等元素在不同粒径中分布等研究.同时,讨论了利用超声波进行土壤颗粒分散技术的使用条件,建议针对特定土壤应对能量输入进行矫正.
    乙酸对土壤胶体矿物吸附酸性磷酸酶的影响
    赵振华
    2004, 15(03):  482-486 . 
    摘要 ( 975 )  
    研究了不同pH值、不同浓度乙酸对酸性磷酸酶在土壤胶体和矿物表面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2~8的乙酸体系中,酶在胶体矿物表面的最大吸附pH一般出现在蛋白的等电点和矿物的零电荷点(PZC)之间,各土壤胶体和粘粒矿物对酶的吸附量大小顺序为针铁矿》黄棕壤>砖红壤>高岭石>二氧化锰,乙酸浓度对酶在胶体矿物表面的吸附量和吸附结合能具有较显著影响,在0~200mmol·L^-1范围内,随着乙酸浓度的增加,酶吸附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稳定的趋势,而吸附结合能的变化与此相反,并就乙酸对酶在胶体矿物表面吸附影响的可能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研究论文
    乙酸对土壤胶体矿物吸附酸性磷酸酶的影响
    赵振华, 黄巧云, 蒋新, 余贵芬, 王芳, 李学垣
    2004, (3):  482-486. 
    摘要 ( 0 )  
    研究了不同pH值、不同浓度乙酸对酸性磷酸酶在土壤胶体和矿物表面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2~8的乙酸体系中,酶在胶体矿物表面的最大吸附pH一般出现在蛋白的等电点和矿物的零电荷点(PZC)之间.各土壤胶体和粘粒矿物对酶的吸附量大小顺序为针铁矿黄棕壤>砖红壤>高岭石>二氧化锰.乙酸浓度对酶在胶体矿物表面的吸附量和吸附结合能具有较显著影响,在0~200mmol·L-1范围内,随着乙酸浓度的增加,酶吸附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稳定的趋势,而吸附结合能的变化与此相反.并就乙酸对酶在胶体矿物表面吸附影响的可能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有机物料种类及腐熟水平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孔维栋 刘可星 廖宗文
    2004, 15(03):  487-492 . 
    摘要 ( 875 )  
    应用Biolog方法研究了温室盆栽番茄条件下,施用不同种类及不同腐熟水平的有机物料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施用有机物料60d后取土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土壤微生物对Biolog微平板中胺、氨基酸、糖、羧酸、聚合物和其它类碳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可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施用新鲜酒糟的多样性指数略高于施用腐熟10d酒糟,牛粪不同腐熟水平对多样性影响显著,且对多样性具有正向或负向的影响;对照和施用酒糟的土壤微生物对聚合物的利用率高于施用牛粪处理,施用新鲜物料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对聚合物的利用率高于施用腐熟物料处理。
    研究论文
    有机物料种类及腐熟水平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孔维栋, 刘可星, 廖宗文
    2004, (3):  487-492. 
    摘要 ( 0 )  
    应用Biolog方法研究了温室盆栽番茄条件下,施用不同种类及不同腐熟水平的有机物料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施用有机物料60d后取土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土壤微生物对Biolog微平板中胺、氨基酸、糖、羧酸、聚合物和其它类碳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可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施用新鲜酒糟的多样性指数略高于施用腐熟10d酒糟,牛粪不同腐熟水平对多样性影响显著,且对多样性具有正向或负向的影响;对照和施用酒糟的土壤微生物对聚合物的利用率高于施用牛粪处理,施用新鲜物料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对聚合物的利用率高于施用腐熟物料处理.
    表面活性剂、酸雨和Cd^2+复合污染对蚕豆胚根细胞核的毒性
    刘红玉[1] 廖柏寒[1] 鲁双庆[2]
    2004, 15(03):  493-496 . 
    摘要 ( 1070 )  
    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研究了Cd^2+单因子以及与表面活性剂、模拟酸雨复合污染时对植物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Cd^2+浓度在0~10.0mg·L^-1范围内,对蚕豆胚根细胞微核的形成有强烈的诱导作用,Cd^2+浓度6.0mg·L^-1时的细胞微核率为13.85‰,对照组的微核率为4.53‰,此时污染影响指数(PI)为3.06;当环境中存在表面活性剂LAS1.0mg·L^-1或pH值降到4.5和3.5时,同-Cd^2+浓度下,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PI降低,同时伴有核变形,细胞中颗粒物增多,胚根组织不容易分散等症状,根的生长受到抑制,说明表面活性剂、酸雨对Cd^2+的毒性有协同作用。pH3.5的酸雨环境中Cd^2+对蚕豆细胞的损伤程度比pH4.5酸雨环境高,在检测高浓度、强毒性污染物的致突变效应时,应作至少3个稀释倍数,找出蚕豆根尖细胞最高微核率及PI。
    研究论文
    表面活性剂、酸雨和Cd2+复合污染对蚕豆胚根细胞核的毒性
    刘红玉, 廖柏寒, 鲁双庆
    2004, (3):  493-496. 
    摘要 ( 0 )  
    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研究了Cd2+单因子以及与表面活性剂、模拟酸雨复合污染时对植物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Cd2+浓度在0~10.0mg·L-1范围内,对蚕豆胚根细胞微核的形成有强烈的诱导作用,Cd2+浓度6.0mg·L-1时的细胞微核率为13.85‰,对照组的微核率为4.53‰,此时污染影响指数(PI)为3.06;当环境中存在表面活性剂LAS1.0mg·L-1或pH值降到4.5和3.5时,同一Cd2+浓度下,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PI降低,同时伴有核变形,细胞中颗粒物增多,胚根组织不容易分散等症状,根的生长受到抑制,说明表面活性剂、酸雨对Cd2+的毒性有协同作用.pH3.5的酸雨环境中Cd2+对蚕豆细胞的损伤程度比pH4.5酸雨环境高.在检测高浓度、强毒性污染物的致突变效应时,应作至少3个稀释倍数,找出蚕豆根尖细胞最高微核率及PI.
    两种污泥连续施用对潮土重金属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谭启玲[1] 胡承孝[1] 赵斌[1]
    2004, 15(03):  497-500 . 
    摘要 ( 1022 )  
    采用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了工业污泥(化工厂底泥)及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中重金属存在的形态与含量,以及两种污泥连续施用对潮土重金属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污泥中的重金属主要是以非交换态存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中总的重金属含量比工业污泥低,而重金属的有效性比工业污泥高;污泥的施用能增加潮土中脲酶的活性,多酚氧化酶及中性磷酸酶的活性与污泥的施用量有一定相关性,并与土壤中交换态Zn、Cu含量呈一定负相关,土壤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可作为土壤中重金属Zn污染的指示指标;污泥的施用有提高潮土中交换态Cu、Zn及Pb含量的趋势。
    研究论文
    两种污泥连续施用对潮土重金属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谭启玲, 胡承孝, 赵斌, R. G. Mclaren, 陈黎, 吴礼树
    2004, (3):  497-500. 
    摘要 ( 0 )  
    采用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了工业污泥(化工厂底泥)及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中重金属存在的形态与含量,以及两种污泥连续施用对潮土重金属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污泥中的重金属主要是以非交换态存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中总的重金属含量比工业污泥低,而重金属的有效性比工业污泥高;污泥的施用能增加潮土中脲酶的活性,多酚氧化酶及中性磷酸酶的活性与污泥的施用量有一定相关性,并与土壤中交换态Zn、Cu含量呈一定负相关.土壤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可作为土壤中重金属Zn污染的指示指标;污泥的施用有提高潮土中交换态Cu、Zn及Pb含量的趋势.
    农业废弃物分解产生CO2的影响因素研究
    杜静 林咸永 章永松
    2004, 15(03):  501-505 . 
    摘要 ( 962 )  
    在正交预备试验得出有机废弃物分解产生CO2适宜条件的基础上,逐一进行单因子试验,以获得利用农业废弃物分解产生的CO2进行棚室栽培CO2施肥的最适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利用有机废弃物(稻草+猪粪)生物发酵产生CO2的最佳条件分别为:温度50℃、含水量70%、初始pH6.0~7.0.初始C/N比因发酵目的不同有较大变化,以堆肥为目的时为30/1,而以产生CO2为目的时,则以40/1为宜,在4个因素中,初始C/N比和含水量对CO2释放的影响较大,其次是温度,初始pH的影响最小。
    研究论文
    农业废弃物分解产生CO2的影响因素研究
    杜静, 林咸永, 章永松
    2004, (3):  501-505. 
    摘要 ( 0 )  
    在正交预备试验得出有机废弃物分解产生CO2适宜条件的基础上,逐一进行单因子试验,以获得利用农业废弃物分解产生的CO2进行棚室栽培CO2施肥的最适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利用有机废弃物(稻草+猪粪)生物发酵产生CO2的最佳条件分别为:温度50℃、含水量70%、初始pH6.0~7.0.初始C/N比因发酵目的不同有较大变化,以堆肥为目的时为30/1,而以产生CO2为目的时,则以40/1为宜.在4个因素中,初始C/N比和含水量对CO2释放的影响较大,其次是温度,初始pH的影响最小.
    涠洲岛42年来海面温度变化及其对珊瑚礁的影响
    余克服[1] 蒋明星[3] 程志强[1] 陈特固[1]
    2004, 15(03):  506-510 . 
    摘要 ( 970 )  
    涠洲岛位于南海珊瑚礁分布的北缘温度是影响其珊瑚礁生态系统发育的重要因素,对器测温度分析发现,近42年来涠洲岛海面温度(SST)与全球气候变暖呈准同步变化趋势,存在3~4年与7~8年的变化周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涠洲岛SST上升比较明显。其月平均最高SST的持续上升将使本区珊瑚生长处于一种非常敏感的边缘,加上人类活动(建筑取材、炼油、旅游、捕鱼、养殖等)对涠洲岛珊瑚礁的潜在不利影响,则可能导致珊瑚礁的退化。此外,在系统的野外调查基础上,描述了涠洲岛现代珊瑚礁的分布范围。
    研究论文
    涠洲岛42年来海面温度变化及其对珊瑚礁的影响
    余克服, 蒋明星, 程志强, 陈特固
    2004, (3):  506-510. 
    摘要 ( 0 )  
    涠洲岛位于南海珊瑚礁分布的北缘.温度是影响其珊瑚礁生态系统发育的重要因素.对器测温度分析发现,近42年来涠洲岛海面温度(SST)与全球气候变暖呈准同步变化趋势,存在3~4年与7~8年的变化周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涠洲岛SST上升比较明显.其月平均最高SST的持续上升将使本区珊瑚生长处于一种非常敏感的边缘,加上人类活动(建筑取材、炼油、旅游、捕鱼、养殖等)对涠洲岛珊瑚礁的潜在不利影响,则可能导致珊瑚礁的退化.此外,在系统的野外调查基础上,描述了涠洲岛现代珊瑚礁的分布范围.
    植物氮代谢及其环境调节研究进展
    许振柱 周广胜
    2004, 15(03):  511-516 . 
    摘要 ( 816 )  
    氮代谢是植物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也是参与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氮素同化的主要途径是经过硝酸盐还原为铵后直接参与氨基酸的合成与转化,期间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酰胺合酶(GOGAT)、天冬酰胺转氨酶(AspAT)等关键酶参与了催化和调节,以氨基酸为主要底物在细胞中合成蛋白质,再经过对蛋白质的修饰、分类、转运及储存等,成为植物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同时与植物的碳代谢等协调统一,共同成为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文中概述了植物氮素同化的途径、几种关键酶的特性和调控机制,简述了氮素代谢的信号传导、植物细胞蛋白质的形成、转运、储存和降解过程,基于水分胁迫等关键生态因子对氮代谢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的评述,强调了未来需加强研究的7个方面。
    研究论文
    植物氮代谢及其环境调节研究进展
    许振柱, 周广胜
    2004, (3):  511-516. 
    摘要 ( 0 )  
    氮代谢是植物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也是参与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氮素同化的主要途径是经过硝酸盐还原为铵后直接参与氨基酸的合成与转化,期间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酰胺合酶(GOGAT)、天冬酰胺转氨酶(AspAT)等关键酶参与了催化和调节.以氨基酸为主要底物在细胞中合成蛋白质,再经过对蛋白质的修饰、分类、转运及储存等,成为植物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同时与植物的碳代谢等协调统一,共同成为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文中概述了植物氮素同化的途径、几种关键酶的特性和调控机制,简述了氮素代谢的信号传导、植物细胞蛋白质的形成、转运、储存和降解过程.基于水分胁迫等关键生态因子对氮代谢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的评述,强调了未来需加强研究的7个方面.
    草原植物的放牧抗性
    汪诗平
    2004, 15(03):  517-522 . 
    摘要 ( 1040 )  
    放牧抗性是指在放牧系统中,草原植物生存和生长的相对能力,包括避食性和耐牧性两部分,放牧避食性是指植物降低被牧食的机率和强度等机制,而耐牧性是指植物被牧食以后刺激植物再生长的机制,对物种抗性阈值和耐牧性阈值的研究将有利于解释放牧演替理论的原因和机制,不同的物种其抗性阈值和耐牧性阈值不同,这主要起决于它们放牧抗性策略,在草地管理中,认识植物将避食性和/或耐牧性机制作为诱导物种组成变化的优先抗性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论文
    草原植物的放牧抗性
    汪诗平
    2004, (3):  517-522. 
    摘要 ( 0 )  
    放牧抗性是指在放牧系统中,草原植物生存和生长的相对能力,包括避食性和耐牧性两部分.放牧避食性是指植物降低被牧食的机率和强度等机制,而耐牧性是指植物被牧食以后刺激植物再生长的机制.对物种抗性阈值和耐牧性阈值的研究将有利于解释放牧演替理论的原因和机制.不同的物种其抗性阈值和耐牧性阈值不同,这主要起决于它们放牧抗性策略.在草地管理中,认识植物将避食性和/或耐牧性机制作为诱导物种组成变化的优先抗性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水分亏缺下作物补偿效应类型及机制研究概述
    赵丽英 邓西平 山仑
    2004, 15(03):  523-526 . 
    摘要 ( 1179 )  
    总结了作物在水分亏缺下产生补偿效应的类型、机制及条件,补偿效应类型可分为生长补偿、生理生化补偿、代谢及产量补偿等;从渗透调节、脱水保护等方面对补偿效应的生化及分子机制作了探讨,并阐明了作物产生补偿效应的生物学基础,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研究论文
    水分亏缺下作物补偿效应类型及机制研究概述
    赵丽英, 邓西平, 山仑
    2004, (3):  523-526. 
    摘要 ( 0 )  
    总结了作物在水分亏缺下产生补偿效应的类型、机制及条件.补偿效应类型可分为生长补偿、生理生化补偿、代谢及产量补偿等;从渗透调节、脱水保护等方面对补偿效应的生化及分子机制作了探讨,并阐明了作物产生补偿效应的生物学基础,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城市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李锋 王如松
    2004, 15(03):  527-531 . 
    摘要 ( 1334 )  
    阐述了城市绿色空间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概念和内涵,对国内外城市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空间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休闲娱乐和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国内主要集中在绿色空间结构与功能、城市绿量与绿当量、评价指标体系、服务价值评估及CITYgreen模型应用等方面,城市绿色空间也有负面效应,如释放有害物质等,最后提出了城市绿色空间服务功能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研究论文
    城市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李锋, 王如松
    2004, (3):  527-531. 
    摘要 ( 0 )  
    阐述了城市绿色空间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概念和内涵,对国内外城市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空间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休闲娱乐和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国内主要集中在绿色空间结构与功能、城市绿量与绿当量、评价指标体系、服务价值评估及CITYgreen模型应用等方面.城市绿色空间也有负面效应,如释放有害物质等.最后提出了城市绿色空间服务功能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海水网箱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徐永健[1] 钱鲁闽[2]
    2004, 15(03):  532-536 . 
    摘要 ( 929 )  
    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网箱养殖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动态和成果,包括网箱养殖碳、氮、磷和悬浮物输出造成水体的污染及对沉积物的影响、养殖过程中使用化学药品的污染、养殖鱼类逃逸对渔场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外来种、定向育种生物甚至转基因生物养殖所造成的基因污染,以及导致了养殖海区各类生物多样性的改变等,并对海水网箱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研究论文
    海水网箱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徐永健, 钱鲁闽
    2004, (3):  532-536. 
    摘要 ( 0 )  
    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网箱养殖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动态和成果,包括网箱养殖碳、氮、磷和悬浮物输出造成水体的污染及对沉积物的影响、养殖过程中使用化学药品的污染、养殖鱼类逃逸对渔场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外来种、定向育种生物甚至转基因生物养殖所造成的基因污染,以及导致了养殖海区各类生物多样性的改变等.并对海水网箱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研究论文
    小麦不同抗蚜品种(系)中吲哚生物碱的含量变化
    蔡青年, 王宇, 张青文, 周明牂
    2004, (3):  537-539. 
    摘要 ( 0 )  
    研究论文
    秦岭山地华山松林群落学特征研究
    王得祥, 刘建军, 李登武, 雷瑞德, 兰国玉
    2004, (3):  357-362. 
    摘要 ( 1158 )   PDF (1176KB) ( 373 )  
    以秦岭南坡华山松群落为对象,分析了其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华山松群落共容纳种子植物166种,分属51科111属,区系组成丰富;在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上,属的分布类型以温带性质居多,共65个,占总属数的66.7%,表明了群落植物区系组成的温带亲缘;在群落外貌特征上,华山松群落高位芽植物最多,占75.9%,叶级以中型叶为主,共96种,占57.8%,叶型以单叶为主,共139种,占83.7%;群落可分为乔、灌、草3个层次,亦有层间植物伴生;随年龄增长,群落中华山松种群空间结构呈集群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变化,聚块指标变化不大,其聚块面积在100m2左右波动;种群格局强度随年龄阶段变化缓慢,处于较弱的生境异质性变化状态中;尽管缺失某些年龄阶段的幼数、幼苗现象存在,华山松林作为一个稳定群落在该区域仍占有优势地位.
    川鄂连蕊茶种群生殖力分析
    操国兴, 钟章成, 谢德体, 刘芸
    2004, (3):  363-366. 
    摘要 ( 961 )   PDF (1344KB) ( 351 )  
    以空间代替时间,对缙云山三种群落类型中的川鄂连蕊茶种群的大小结构进行了调查.在编制静态生命表的基础上,研编了川鄂连蕊茶种群的生殖力表、生殖表,剖析了构成川鄂连蕊茶生态对策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结果表明,川鄂连蕊茶种群在常绿阔叶林中寿命最长,适合度最大;生殖值Vx极大值出现的时间与群落的稳定性相反.生殖值Vx、剩余生殖值RRV以及整个生活史总生殖值TRV的各累积值与r值变化一致.川鄂连蕊茶总体上属于k对策者,但在稳定性较差的生境中,各生殖参数发生变化,表现出r对策者的特征.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主要种的种间协变分析
    周先叶, 王伯荪, 李鸣光, 陈章和
    2004, (3):  367-371. 
    摘要 ( 1040 )   PDF (1653KB) ( 320 )  
    采用2×2列联表,通过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黑石顶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各阶段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协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演替初期的裸地恢复阶段,显著种间协变的种对较多,有14对(正协变9对负协变5对).在针阔混交林阶段,显著种间协变的种对较少,仅有5种,全为正协变,表现为主要种间对群落环境的相同要求,并形成了主要种间的竞争格局.在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显著种间协变的种对最少,只有4对,其中3对为负协变,这是主要种之间对群落环境相同要求的激烈竞争结果.在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显著种间协变的种对最多有20对,19对为正协变,主要表现为群落上层种和中下层种间形成了大量的正协变,但群落上层主要种间无显著的种间协变.
    不同生态习性热带雨林树种的幼苗对光能的利用与耗散
    张教林, 曹坤芳
    2004, (3):  372-376. 
    摘要 ( 1012 )   PDF (679KB) ( 362 )  
    研究了生长于100%、25%和8%光照条件下的热带雨林先锋树种团花、演替顶极阶段的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和中下层树种滇南风吹楠幼苗的光合能力及光能分配特性对光强的响应.与绒毛番龙眼和滇南风吹楠相比,团花具有较高的最大光合速率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从光能分配对光强的响应曲线可以看出,随着光强的增加,3个树种幼苗叶片吸收的光能分配到光化学反应的比例减少,分配到热耗散的比例增加,光能在光化学反应与热耗散之间的分配呈显著负相关.与其它两个种相比,100%光下的团花幼苗将较多的光能分配到光化学反应中,热耗散较弱且未达到饱和,过剩光能少,没有引起长期光抑制.绒毛番龙眼和滇南风吹楠将叶片吸收的较多光能分配到热耗散中,但生长于100%光下的幼苗过剩光能仍然较多,导致幼苗遭受长期光抑制.结果表明,不同生态习性热带雨林树种幼苗更新对光环境的要求与这些幼苗对光能的利用和耗散特性密切相关.
    热带雨林不同生态习性树种幼苗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对生长光环境的反应
    郭晓荣, 曹坤芳, 许再富
    2004, (3):  377-381. 
    摘要 ( 1113 )   PDF (276KB) ( 255 )  
    于雨季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后期演替树种思茅木姜子(Litsea pierrei var.szemaois)、五桠果叶木姜子(Ldilleniifolia)和先锋树种毛果桐(Mallotusbarbatus)幼苗的光合、荧光特征和抗氧化酶等对3种光水平(50%、25%和8%)的适应特性.结果表明,毛果桐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随光水平升高呈增加趋势,而两种木姜子则在50%光水平下Pmax最小.F/v/Fm的日变化表明,3个种在25%和50%光水平下发生可逆光抑制,两种木姜子较重.50%光水平下,五桠果叶木姜子受到长期光抑制.思茅木姜子和毛果桐的丙二醛(MDA)和H2O2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随光水平升高而增加,表明光水平升高,致使植物受光胁迫的影响加剧,增强抗氧化酶系统则减轻了其伤害.两种木姜子的濒危现状可能和它们对强光生境的适应性较差有一定关系.
    遮荫和红膜处理对高山红景天根生物量及红景天甙含量季节变化的影响
    阎秀峰, 王洋, 郭盛磊, 尚辛亥
    2004, (3):  382-386. 
    摘要 ( 1024 )   PDF (654KB) ( 292 )  
    采用纱布遮荫(覆以透明膜)和红色滤光膜处理人工种植生长3年和4年的高山红景天,观察了根生物量和红景天甙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纱布遮荫处理(相对光强为全光照的51.8%)下根的生物量显著下降;红景天甙含量略有增加,红景天甙产量(红景天甙含量与根生物量乘积)则有所降低,但差异均不显著.红色滤光膜处理(相对光强为全光照的51.8%)与纱布遮荫处理相比,根生物量减少但不显著,红景天甙的含量和产量则显著增加,生长季末前者的红景天甙含量为后者的1.63倍(生长3年)和1.55倍(生长4年),红景天甙产量为后者的1.44倍(生长3年)和1.45倍(生长4年).
    杨树人工林下根系的氮素循环与动态特征
    范世华, 李培芝, 王力华, 许思明
    2004, (3):  387-390. 
    摘要 ( 885 )   PDF (530KB) ( 307 )  
    研究了辽宁沈阳地区人工林杨树细根及林下草本植物根系的N循环、积累和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杨树人工林分条件下活细根中N储量为20.3kg·hm-2,净积累量10kg·hm-2,吸收量14.7kg·hm-2,年存留量和归还量分别为9.6和5.1kg·hm-2.周转期4年.整个生长季节杨树细根中N含量与土壤中水解N、NH3-N无明显相关.杨树细根中N浓度与活细根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两者呈显著正相关.根据杨树活细根中N含量可以估测杨树活细根生物量.该林分下的草本植物根系主要吸收NH3-N,草根中N含量浓度变化与土壤中NH3-N的变化趋势相同,两者呈显著正相关.
    不同含水量下尖叶拟船叶藓光合速率对光温的响应及其模型
    李佑稷, 李菁, 陈军, 黄国文
    2004, (3):  391-395. 
    摘要 ( 923 )   PDF (1133KB) ( 286 )  
    对不同大气温度、藓体含水量及光照条件下尖叶拟船叶藓光合速率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光合速率(Pn)与光照强度(PAR)、大气温度(Ta)及藓体含水量(PWC)之间密切相关,光合速率的光响应曲线为直角双曲线,温度、藓体含水量影响图形的曲度参数,在低含水量、高气温组合和高含水量、低气温组合的藓体高光强下都使光合速率降低.弱光下(PAR<200μmol·s-1·m-2),光合速率最大值Pmax出现在PWC为50%~80%,但随着Ta的升高而增大.当Ta>25℃,Pmax随Ta升高而降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Pmax出现的PWC水平随之提高.当PAR<200μmol·s-1·m-2时,光合速率最大值Pmax出现在Ta比较高的范围(20~25℃),并随PWC的升高而增大,当PWC>80%时,Pmax随PWC升高而降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Pmax出现的Ta水平降低.在230<PAR<270μmol·s-1·m-2条件下,光合速率对温度和含水量响应的灵敏度最大.Pn的温度和含水量响应图型为马鞍型,且曲面参数随PAR的变动而改变.
    西鄂尔多斯地区土壤与四合木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分析
    智颖飙, 杨持, 姚一萍, 高天云, 黄洁
    2004, (3):  396-400. 
    摘要 ( 984 )   PDF (1303KB) ( 341 )  
    从西鄂尔多斯地区生境适宜性特征的角度,研究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a)的生态适应性,探讨迁地保护不易成活的原因.对不同生境条件下四合木分布区土壤和植株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四合木分布区土壤中Cu、Fe、Mn、Zn、B、Mo、Se、Co、CI9种微量元素中,除B的含量明显高于国内土壤平均含量水平和荒漠区土壤平均含量水平;其它元素都低于国内土壤的平均含量;迁地实验区土壤中除Cu的有效量略低于荒漠区土壤和四合木分布区土壤的含量外,Fe、Mn、Zn、B、Mo的有效量均略高于荒漠区土壤和四合木分布区土壤.四合木植株中Fe、Cu、Zn、B、Se、Co的含量远高于各种类型草原植物,而Mo含量高于植物体含量均值,但低于荒漠草原植物,仅为荒漠草原植物的50%.四合木分布区土壤与四合木成株、幼苗9种微量元素相关性不显著,而且植物体中9种元素含量远远大于土壤中的有效量.从四合木植株中各元素含量与各类型草原植物(包括荒漠草原植物)和土壤中含量比较表明,四合木在生长过程中对各种元素呈富集特征,可见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不是四合木迁地种植的制约因子.
    穿山甲洞穴生态学初步研究
    吴诗宝, 马广智, 陈海, 徐昭荣, 李友余, 刘迺发
    2004, (3):  401-407. 
    摘要 ( 2769 )   PDF (1495KB) ( 329 )  
    2000年6月~2001年5月,在大雾岭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到61个穿山甲洞穴,并对其中的40个进行了解剖.结果发现,穿山甲的洞均为盲洞,没有分支;洞口径大小一般为长径14.20±2.79cm(n=61),短径12.50±2.83cm(n=61);洞穴可分为冬洞和夏洞.冬洞在冬春季节打造,洞穴较深(1.44±0.73m,n=28).夏洞在夏秋季节打造,洞穴较浅(0.32±0.11m,n=12);穿山甲多在冬春季打洞,夏季打洞少,并且主要选择在土质松软湿润、土层厚、地表有机质丰富的黄壤土中打洞,以获得食物白蚁,然后再利用它越冬、卧息、繁殖、隐藏和逃避敌害;穿山甲对新洞的平均利用时间为12.25±2.25d,而对旧洞的再次利用率极低(1/12=8.33%).文中还记录了61个洞穴所在的各种环境因子(分为9类,27种),并依据因子出现频次和系统聚类结果,对穿山甲的洞穴生境选择进行了分析.穿山甲喜爱将洞穴设置在干扰程度小(干扰源距离>1000m)、坡度较陡(30°~60°)、坡向为半阴半阳坡、针阔混交林、中低海拔(760~1500m)、洞口隐蔽程度好(全隐蔽或半隐蔽)、中坡或下坡位、离水源距离近(<500m)的生境内;不喜爱将洞穴设置在阴坡、洞口隐蔽程度差(裸露)、极陡坡(>60°)或缓坡.
    不同刈牧强度对冷蒿生长与资源分配的影响
    李金花, 李镇清, 刘振国
    2004, (3):  408-412. 
    摘要 ( 972 )   PDF (1538KB) ( 329 )  
    利用野外实验与盆栽实验,对不同刈牧强度下冷蒿生长与资源分配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按比例刈割冷蒿的再生生长大于留茬高度刈割.在生长季前期,不刈割冷蒿净生长高于刈割处理,而进入生长季中后期(8月中旬以后),轻度刈割净生长高于不刈割处理.冷蒿种群生物量分配的总体格局是根>叶>茎.刈牧明显影响冷蒿生物量分配格局,尤其是叶和花的分配.3/4刈割或留茬4cm刈割叶生物量分配显著高于其它各处理,而花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显著低于其它处理,根、茎生物量分配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冷蒿有性生殖分配随刈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繁殖方式发生了改变.优先将光合产物分配给再生茎以及繁殖方式转向营养繁殖,通过克隆生长维持和扩大种群是冷蒿对强度放牧的生态适应对策.
    不同积温和种植密度对饲用黑麦分蘖动态的影响
    李志坚, 周道玮, 胡跃高
    2004, (3):  413-419. 
    摘要 ( 895 )   PDF (348KB) ( 240 )  
    应用回归均匀设计构造试验方案,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冬前积温、种植密度对饲用黑麦单株分蘖动态、群体分蘖动态以及有效茎数动态变化的影响,并建立了模拟模型.结果表明,饲用黑麦单株分蘖数量同时受播期、播量的影响,生长前期主要受播期早晚的影响,生长后期主要受播种密度的制约.总体来看,播期越早、播量越小,其单株分蘖数量就越多,反之就越少.饲用黑麦不论是在生长前期、中期,还是后期,随着播期推迟,各播量群体分蘖数不断下降;随着播量增大,各播期群体总蘖数不断上升.饲用黑麦群体有效茎数取决于播期和播量的共同作用.播期早,要控制播量不宜过大,合理的群体结构主要依靠单株有效茎数的增长潜力来保证;播期晚,要防止播量过小,合理的群体结构主要依靠主茎数量的增加来实现.
    放牧对沙质草地生态系统组分的影响
    赵哈林, 张铜会, 赵学勇, 周瑞莲
    2004, (3):  420-424. 
    摘要 ( 960 )   PDF (1003KB) ( 391 )  
    对内蒙古科尔沁沙质草地5年的放牧试验结果表明,过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危害很大,连续5年过牧使草地生物多样性、植被盖度、高度和初级生产力分别较禁牧区低87.9%、82.1%、94.0%和57.0%,草地现存生物量仅为禁牧区的2.1%,土壤粘粒、C、N含量和微生物、小型动物数量也较之降低6.0%、31.9%、25.0%、95.0%和75.9%,地表紧实度提高274.0%,特别是次级生产力从第3年转为负增长,使草地产出功能完全破坏.封育对沙质草地十分有益,封育5年草地各项指标均有大幅度增加.轻牧和中牧下的植被盖度、高度、土壤状况处于禁牧区和重牧区之间,其中轻牧区植被情况要好于中牧区,但次级生产力低于中牧区.根据多年调查和本次试验结果可以认为,内蒙古东部半干旱沙质草地牧草的利用率应为45%~50%,草地载畜量以3~4羊单位·hm-2比较适宜.
    黄土高原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环境质量评价
    王丽梅, 孟范平, 郑纪勇, 王忠林
    2004, (3):  425-428. 
    摘要 ( 1008 )   PDF (1378KB) ( 306 )  
    在监测分析基础上,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及改进的标准赋权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权重确定方法,对黄土高原沟壑区果农型农业生态系统的单要素环境质量(包括土壤、径流水体、农副产品、社会经济环境及生态环境)和总体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径流水体、农副产品质量状况均为Ⅰ级;社会经济环境质量为Ⅱ级;生态环境质量为Ⅲ级;总体环境质量为Ⅰ级.单从生态效益角度来看,果农型农业生态系统并不是最佳选择,但其社会经济效益相对较好.
    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张永民, 赵士洞
    2004, (3):  429-435. 
    摘要 ( 956 )   PDF (2069KB) ( 333 )  
    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是我国北方生存环境演变的敏感地区,也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之一.根据1985年和2000年2期土地利用空间图形数据,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建立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和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对该地区近15年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985~2000年间,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总变化的面积大小依次是草地>耕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其中,草地向耕地的转化和草地向林地的转化是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并且各土地利用及变化类型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
    陕北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分布和分异特征
    王力, 邵明安, 张青峰
    2004, (3):  436-442. 
    摘要 ( 1335 )   PDF (1331KB) ( 340 )  
    以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经大量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分布状况和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干层在陕北黄土高原从南到北大范围内普遍分布,根据干化程度可分为4个类型区:1)以宜君为代表的高原沟壑区南部;2)以富县、黄陵为代表的高原沟壑区北部;3)范围较广的丘陵沟壑区,该区又可分为南、西、北3个小区,南区以延安、延长为代表;西区以吴旗、安塞为代表;北区以绥德、米脂为代表;4)以神木为代表的风沙区.受降雨量的影响,土壤干化程度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异规律,即随着降雨量从南到北的减少,干化程度亦随之加重;受海拔高度、降雨入渗能力的影响,土壤干化程度在小范围的山地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异规律,海拔愈高,干化程度愈严重;因土地类型的不同,土壤干化程度在局地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分异规律.
    土壤翻耕影响坡地磷流失试验研究
    李裕元, 邵明安
    2004, (3):  443-448. 
    摘要 ( 852 )   PDF (1019KB) ( 237 )  
    以黄绵土为试验材料,通过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翻耕与压实(分别代表大田条件下土壤翻耕与免耕两种休闲方式)条件下坡地土壤中不同形态P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翻耕条件下,由于坡面产流产沙量增加,流失径流中溶解态磷(DP)、泥沙浸提态磷(SEP)以及泥沙全磷(STP)的含量与流失量均明显增加,增幅达10倍以上.P的流失形态以泥沙结合态为主.压实条件下,DP/生物有效磷(BAP)与BAP/径流总磷(TP)比率分别为15%和2.4%;而翻耕条件下DP/BAP与BAP/TP比率分别为12%和2.6%.在黄土高原地区实行免耕或者夏季留茬休闲,可有效降低坡地土壤与养分的流失量,有效遏制土壤退化,对于保护下游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添加玉米残体对土壤-植物系统中氮素转化的影响
    王淑平, 周广胜, 姜岩, 刘孝义
    2004, (3):  449-452. 
    摘要 ( 868 )   PDF (595KB) ( 380 )  
    采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对黑土添加玉米残体(秸秆和根茬)土壤植物系统中氮素转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残体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氮素含量,减轻因其作为燃烧材料而造成的氮素损失和对大气的污染.玉米残体施入土壤,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氮含量,提高土壤氮活性,有利于土壤氮素养分的协调供应.玉米残体配施氮肥与氮肥单施相比,玉米植株氮素累积量相近,但氮素在玉米植株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例不同;添加玉米残体能够促进氮素从营养器官向籽粒中转移,提高氮素养分的利用效率.同时,添加玉米残体还可以降低土壤NO3--N的累积,减少肥料氮的损失4.7%~5.6%.
    水氮运筹对干旱年型冬小麦旗叶生理性状及产量的交互效应
    郭天财, 冯伟, 赵会杰, 王化岑, 王永华, 夏国军, 马冬云
    2004, (3):  453-457. 
    摘要 ( 877 )   PDF (266KB) ( 282 )  
    在大田条件下,探讨了不同灌水和施氮处理对冬小麦叶片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年型条件下灌水和氮肥增产效应均显著,但灌水增产潜力更大.灌水两次(拔节和孕穗水),产量较高;灌水3次(拔节、孕穗和灌浆水)增产效果并不明显,氮肥全部底施产量下降.水分胁迫影响肥效发挥,降低产量,但可通过增加施氮量得到弥补.只有水氮合理搭配,才能有效协调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减量施氮对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中氮利用与平衡的影响
    刘学军, 巨晓棠, 张福锁
    2004, (3):  458-462. 
    摘要 ( 1018 )   PDF (1133KB) ( 398 )  
    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中减量施N对作物N利用与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有高量施N处理(N240和N360)相比,在冬小麦季减半施N未引起产量和吸N量的变化,但在原有低量施N处理(N120)下减半施N显著降低了小麦产量和吸N量;在夏玉米季,在上季减半施N的基础上停止施N后作物产量和吸N量均比原固定施N处理显著下降.N平衡计算结果表明,减量施N条件下0~1m土壤N残留和表观损失的数量均显著低于原有施N量处理,作物N利用率显著提高,但在1~2m层次中累积的硝态氮却不因减量施N而下降,说明这一土层的硝态氮可能难以被作物吸收利用.由此可见,在前茬高施N量下减少氮肥用量有利于提高作物的氮肥利用率、减少N残留与表观损失.
    西藏中部地区退化土壤秸秆还田的微生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
    蔡晓布, 钱成, 张元, 普琼
    2004, (3):  463-468. 
    摘要 ( 1035 )   PDF (722KB) ( 456 )  
    于西藏中部地区秸秆还田条件下,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主要生理类群的变化特征和土壤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特别是秸秆覆盖和高茬方式较高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及其耦合效应,为土壤微生物繁殖与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土壤环境保障,有助于以细菌为主导的各类土壤微生物的相对均衡生长,对加速土壤有机残体分解,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和土壤养分转化均具重要作用,表明在西藏中部生态条件下,退化土壤具有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实现结构重建与肥力恢复的可能性及其潜力.
    秸秆还田量对土壤CO2释放和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强学彩, 袁红莉, 高旺盛
    2004, (3):  469-472. 
    摘要 ( 1175 )   PDF (548KB) ( 743 )  
    对玉米季、小麦季3种不同秸秆还田量的土壤生物学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在秸秆倍量还田中,随着秸秆量的增加,CO2释放量增加,而且倍量处理的增加量显著大于全量处理;在玉米和小麦季节中,不同量秸秆还田对土壤0~10和10~20cm的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不同,但均能增大土壤微生物量,全量和倍量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异.在土壤表层及下层,微生物量的最大值均落后于土壤呼吸的最大值,且土壤微生物量达到最大值即其最活跃状态后,下降缓慢,但土壤呼吸减少较快,说明微生物活动存在明显的合成性呼吸与维持性呼吸;综合评价不同秸秆量还田的效应,应采用秸秆全量还田,既能调节土壤物理环境,促进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利于养分的转化,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非嗜食植物次生物质对小菜蛾产卵驱避和拒食作用的研究
    魏辉, 侯有明, 杨广, 尤民生
    2004, (3):  473-476. 
    摘要 ( 990 )   PDF (1243KB) ( 358 )  
    基于植物与昆虫的协同进化理论,利用25科37种小菜蛾非嗜食植物的茎、叶、花或根的乙醇提取物,研究其对小菜蛾成虫的产卵驱避作用和对幼虫的拒食作用.结果表明,供试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有不同程度的产卵驱避和拒食效果.羊蹄甲、细叶桉、飞扬草、假连翘、花椒、荷花玉兰、烟草的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成虫产卵有较好的驱避效果,驱避率均达80%以上.一品红、构树、艾蒿、茶枯、垂柳、飞杨草、羊蹄甲、狗尾草的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有较好的拒食作用,48h的拒食率达80%以上.
    利用离心法进行土壤颗粒分级
    武天云, Jeff J. Schoenau, 李凤民, 钱佩源, 王方, Sukhadev S. Malhi
    2004, (3):  477-481. 
    摘要 ( 1354 )   PDF (1009KB) ( 492 )  
    按照离心机MandalRC5C的转子尺寸,根据Stocks公式对Anderson和Tiessen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中的离心时间重新设定.用新设计出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对3种黄土高原的土壤(黄绵土、灰褐土、黑垆土)和2种加拿大北美大草原的土壤(典型褐灰钙土、典型黑灰钙土)进行了分组,其结果与吸管法所得的结果相吻合,表明这一分级方法的分析误差小、适用的土壤范围广,可用于土壤有机质、土壤中N、P、S等元素在不同粒径中分布等研究.同时,讨论了利用超声波进行土壤颗粒分散技术的使用条件,建议针对特定土壤应对能量输入进行矫正.
    乙酸对土壤胶体矿物吸附酸性磷酸酶的影响
    赵振华, 黄巧云, 蒋新, 余贵芬, 王芳, 李学垣
    2004, (3):  482-486. 
    摘要 ( 1028 )   PDF (269KB) ( 324 )  
    研究了不同pH值、不同浓度乙酸对酸性磷酸酶在土壤胶体和矿物表面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2~8的乙酸体系中,酶在胶体矿物表面的最大吸附pH一般出现在蛋白的等电点和矿物的零电荷点(PZC)之间.各土壤胶体和粘粒矿物对酶的吸附量大小顺序为针铁矿黄棕壤>砖红壤>高岭石>二氧化锰.乙酸浓度对酶在胶体矿物表面的吸附量和吸附结合能具有较显著影响,在0~200mmol·L-1范围内,随着乙酸浓度的增加,酶吸附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稳定的趋势,而吸附结合能的变化与此相反.并就乙酸对酶在胶体矿物表面吸附影响的可能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有机物料种类及腐熟水平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孔维栋, 刘可星, 廖宗文
    2004, (3):  487-492. 
    摘要 ( 1043 )   PDF (1310KB) ( 671 )  
    应用Biolog方法研究了温室盆栽番茄条件下,施用不同种类及不同腐熟水平的有机物料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施用有机物料60d后取土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土壤微生物对Biolog微平板中胺、氨基酸、糖、羧酸、聚合物和其它类碳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可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施用新鲜酒糟的多样性指数略高于施用腐熟10d酒糟,牛粪不同腐熟水平对多样性影响显著,且对多样性具有正向或负向的影响;对照和施用酒糟的土壤微生物对聚合物的利用率高于施用牛粪处理,施用新鲜物料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对聚合物的利用率高于施用腐熟物料处理.
    表面活性剂、酸雨和Cd2+复合污染对蚕豆胚根细胞核的毒性
    刘红玉, 廖柏寒, 鲁双庆
    2004, (3):  493-496. 
    摘要 ( 1082 )   PDF (441KB) ( 341 )  
    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研究了Cd2+单因子以及与表面活性剂、模拟酸雨复合污染时对植物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Cd2+浓度在0~10.0mg·L-1范围内,对蚕豆胚根细胞微核的形成有强烈的诱导作用,Cd2+浓度6.0mg·L-1时的细胞微核率为13.85‰,对照组的微核率为4.53‰,此时污染影响指数(PI)为3.06;当环境中存在表面活性剂LAS1.0mg·L-1或pH值降到4.5和3.5时,同一Cd2+浓度下,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PI降低,同时伴有核变形,细胞中颗粒物增多,胚根组织不容易分散等症状,根的生长受到抑制,说明表面活性剂、酸雨对Cd2+的毒性有协同作用.pH3.5的酸雨环境中Cd2+对蚕豆细胞的损伤程度比pH4.5酸雨环境高.在检测高浓度、强毒性污染物的致突变效应时,应作至少3个稀释倍数,找出蚕豆根尖细胞最高微核率及PI.
    两种污泥连续施用对潮土重金属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谭启玲, 胡承孝, 赵斌, R. G. Mclaren, 陈黎, 吴礼树
    2004, (3):  497-500. 
    摘要 ( 933 )   PDF (227KB) ( 334 )  
    采用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了工业污泥(化工厂底泥)及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中重金属存在的形态与含量,以及两种污泥连续施用对潮土重金属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污泥中的重金属主要是以非交换态存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中总的重金属含量比工业污泥低,而重金属的有效性比工业污泥高;污泥的施用能增加潮土中脲酶的活性,多酚氧化酶及中性磷酸酶的活性与污泥的施用量有一定相关性,并与土壤中交换态Zn、Cu含量呈一定负相关.土壤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可作为土壤中重金属Zn污染的指示指标;污泥的施用有提高潮土中交换态Cu、Zn及Pb含量的趋势.
    农业废弃物分解产生CO2的影响因素研究
    杜静, 林咸永, 章永松
    2004, (3):  501-505. 
    摘要 ( 930 )   PDF (668KB) ( 334 )  
    在正交预备试验得出有机废弃物分解产生CO2适宜条件的基础上,逐一进行单因子试验,以获得利用农业废弃物分解产生的CO2进行棚室栽培CO2施肥的最适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利用有机废弃物(稻草+猪粪)生物发酵产生CO2的最佳条件分别为:温度50℃、含水量70%、初始pH6.0~7.0.初始C/N比因发酵目的不同有较大变化,以堆肥为目的时为30/1,而以产生CO2为目的时,则以40/1为宜.在4个因素中,初始C/N比和含水量对CO2释放的影响较大,其次是温度,初始pH的影响最小.
    涠洲岛42年来海面温度变化及其对珊瑚礁的影响
    余克服, 蒋明星, 程志强, 陈特固
    2004, (3):  506-510. 
    摘要 ( 1076 )   PDF (625KB) ( 462 )  
    涠洲岛位于南海珊瑚礁分布的北缘.温度是影响其珊瑚礁生态系统发育的重要因素.对器测温度分析发现,近42年来涠洲岛海面温度(SST)与全球气候变暖呈准同步变化趋势,存在3~4年与7~8年的变化周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涠洲岛SST上升比较明显.其月平均最高SST的持续上升将使本区珊瑚生长处于一种非常敏感的边缘,加上人类活动(建筑取材、炼油、旅游、捕鱼、养殖等)对涠洲岛珊瑚礁的潜在不利影响,则可能导致珊瑚礁的退化.此外,在系统的野外调查基础上,描述了涠洲岛现代珊瑚礁的分布范围.
    植物氮代谢及其环境调节研究进展
    许振柱, 周广胜
    2004, (3):  511-516. 
    摘要 ( 2817 )   PDF (2456KB) ( 811 )  
    氮代谢是植物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也是参与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氮素同化的主要途径是经过硝酸盐还原为铵后直接参与氨基酸的合成与转化,期间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酰胺合酶(GOGAT)、天冬酰胺转氨酶(AspAT)等关键酶参与了催化和调节.以氨基酸为主要底物在细胞中合成蛋白质,再经过对蛋白质的修饰、分类、转运及储存等,成为植物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同时与植物的碳代谢等协调统一,共同成为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文中概述了植物氮素同化的途径、几种关键酶的特性和调控机制,简述了氮素代谢的信号传导、植物细胞蛋白质的形成、转运、储存和降解过程.基于水分胁迫等关键生态因子对氮代谢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的评述,强调了未来需加强研究的7个方面.
    草原植物的放牧抗性
    汪诗平
    2004, (3):  517-522. 
    摘要 ( 820 )   PDF (687KB) ( 487 )  
    放牧抗性是指在放牧系统中,草原植物生存和生长的相对能力,包括避食性和耐牧性两部分.放牧避食性是指植物降低被牧食的机率和强度等机制,而耐牧性是指植物被牧食以后刺激植物再生长的机制.对物种抗性阈值和耐牧性阈值的研究将有利于解释放牧演替理论的原因和机制.不同的物种其抗性阈值和耐牧性阈值不同,这主要起决于它们放牧抗性策略.在草地管理中,认识植物将避食性和/或耐牧性机制作为诱导物种组成变化的优先抗性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水分亏缺下作物补偿效应类型及机制研究概述
    赵丽英, 邓西平, 山仑
    2004, (3):  523-526. 
    摘要 ( 1072 )   PDF (513KB) ( 273 )  
    总结了作物在水分亏缺下产生补偿效应的类型、机制及条件.补偿效应类型可分为生长补偿、生理生化补偿、代谢及产量补偿等;从渗透调节、脱水保护等方面对补偿效应的生化及分子机制作了探讨,并阐明了作物产生补偿效应的生物学基础,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城市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李锋, 王如松
    2004, (3):  527-531. 
    摘要 ( 1496 )   PDF (747KB) ( 788 )  
    阐述了城市绿色空间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概念和内涵,对国内外城市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空间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休闲娱乐和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国内主要集中在绿色空间结构与功能、城市绿量与绿当量、评价指标体系、服务价值评估及CITYgreen模型应用等方面.城市绿色空间也有负面效应,如释放有害物质等.最后提出了城市绿色空间服务功能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海水网箱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徐永健, 钱鲁闽
    2004, (3):  532-536. 
    摘要 ( 1101 )   PDF (827KB) ( 656 )  
    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网箱养殖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动态和成果,包括网箱养殖碳、氮、磷和悬浮物输出造成水体的污染及对沉积物的影响、养殖过程中使用化学药品的污染、养殖鱼类逃逸对渔场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外来种、定向育种生物甚至转基因生物养殖所造成的基因污染,以及导致了养殖海区各类生物多样性的改变等.并对海水网箱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小麦不同抗蚜品种(系)中吲哚生物碱的含量变化
    蔡青年, 王宇, 张青文, 周明牂
    2004, (3):  537-539. 
    摘要 ( 830 )   PDF (186KB) ( 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