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1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4-04-15
    松嫩平原朝鲜碱茅无性系种群构件生物量结构及相关模型分析
    刘佩勇;张庆灵;杨允菲
    2004, 15(04):  543-548 . 
    摘要 ( 921 )   PDF (338KB) ( 104 )  
    从构件水平对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朝鲜碱茅无性系种群各功能构件的生物量结构,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与丛径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均建立相应的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孕穗和果后营养两个生育期,朝鲜碱茅无性系种群各功能构件生物量及所占总生物量的比率具有相同的规律;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与丛径之间的定量关系在孕穗期以直线函数模型相关性最大,在果后营养期以幂函数模型相关性最大;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之间的定量关系除光合构件与支持构件在孕穗期以直线函数模型相关性最大外,其他各构件生物量之间在两个生长期均以幂函数模型相关性最大。
    研究论文
    松嫩平原朝鲜碱茅无性系种群构件生物量结构及相关模型分析
    刘佩勇, 张庆灵, 杨允菲
    2004, (4):  543-548. 
    摘要 ( 0 )  
    从构件水平对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朝鲜碱茅无性系种群各功能构件的生物量结构,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与丛径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均建立相应的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孕穗和果后营养两个生育期,朝鲜碱茅无性系种群各功能构件生物量及所占总生物量的比率具有相同的规律;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与丛径之间的定量关系在孕穗期以直线函数模型相关性最大,在果后营养期以幂函数模型相关性最大;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之间的定量关系除光合构件与支持构件在孕穗期以直线函数模型相关性最大外,其他各构件生物量之间在两个生长期均以幂函数模型相关性最大.
    塔里木河中游植物种群在四种环境梯度上的生态位特征
    刘加珍;陈亚宁;张元明
    2004, 15(04):  549-555 . 
    摘要 ( 924 )   PDF (439KB) ( 105 )  
    分析了塔里木河中游19种植物在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和土壤总含盐量各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按照各资源维上生态位宽度平均值的大小可把19种植物分成3类,第一类群的物种是该流域植物群落中的建群种,对荒漠河岸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第二类群的物种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弱于第一类群的物种;第三类群的物种中,大部分植物对流域环境的生态适应性较弱.但个别植物生态位宽度变窄有其特定的原因.从4个资源维、19种植物生态位重叠指数的变化上可以看出。该地区物种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资源需求分化或者物种的生态位发生位移,致使种对间生态位重叠程度降低,而土壤水和土壤盐分则是许多物种的限制因子。
    研究论文
    塔里木河中游植物种群在四种环境梯度上的生态位特征
    刘加珍, 陈亚宁, 张元明
    2004, (4):  549-555. 
    摘要 ( 0 )  
    分析了塔里木河中游19种植物在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和土壤总含盐量各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按照各资源维上生态位宽度平均值的大小可把19种植物分成3类,第一类群的物种是该流域植物群落中的建群种,对荒漠河岸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第二类群的物种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弱于第一类群的物种;第三类群的物种中,大部分植物对流域环境的生态适应性较弱,但个别植物生态位宽度变窄有其特定的原因.从4个资源维、19种植物生态位重叠指数的变化上可以看出,该地区物种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资源需求分化或者物种的生态位发生位移,致使种对间生态位重叠程度降低,而土壤水和土壤盐分则是许多物种的限制因子.
    短命植物分布与沙垄表层土壤水分的关系——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例
    王雪芹;蒋进;雷加强;赵从举
    2004, 15(04):  556-560 . 
    摘要 ( 850 )   PDF (336KB) ( 69 )  
    于2002年3月至2002年8月,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短命植物分布和沙垄表层30cm厚土壤水分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早春表层土壤水分在个体沙丘表面的分异直接影响到短命植物的分布.4月下旬,垄间、两坡和垄顶土壤含水率依次为4.62%、3.98%和2.01%,相应的短命植物平均盖度于5月中上旬依次为51.8%、38.2%和4.4%.5月中旬后,短命植物的分布又改变了表层土壤水分分布,上述各地貌部位的土壤含水率依次为1.0096、1.9096和2.45%,形成垄顶最高、两坡次之、垄间最差的新的空间分布格局。
    研究论文
    短命植物分布与沙垄表层土壤水分的关系——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例
    王雪芹, 蒋进, 雷加强, 赵从举
    2004, (4):  556-560. 
    摘要 ( 0 )  
    于2002年3月至2002年8月,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短命植物分布和沙垄表层30cm厚土壤水分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早春表层土壤水分在个体沙丘表面的分异直接影响到短命植物的分布.4月下旬,垄间、两坡和垄顶土壤含水率依次为4.62%、3.98%和2.01%,相应的短命植物平均盖度于5月中上旬依次为51.8%、38.2%和4.4%.5月中旬后,短命植物的分布又改变了表层土壤水分分布,上述各地貌部位的土壤含水率依次为1.00%、1.90%和2.45%,形成垄顶最高、两坡次之、垄间最差的新的空间分布格局.
    独叶草种群年龄结构及动态分析
    张文辉;李景侠;李红;刘祥君
    2004, 15(04):  561-565 . 
    摘要 ( 893 )   PDF (312KB) ( 51 )  
    对太白山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独叶草种群年龄结构、生命表及存活曲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境的独叶草种群在3~6年生阶段个体数量最多。幼年个体和老年个体数量较少,生命表中。幼龄级的dx、qx、Kx等为负数,可以反映种群幼龄个体缺乏程度.以无性繁殖独叶草不同与以有性生殖为主的植物,它可产生不同龄级的无性系分株,幼龄个体少的年龄结构并不代表种群必然衰退.随海拔升高,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寿命延长,反映了种群在适应性方面的调整.独叶草种群根状茎生存于腐殖质层中,仅有叶片露出地面;种群所在的牛皮桦、巴山冷杉和太白红杉群落人为干扰较少。生境相对稳定,种群可以长期维持.对种群保护应注重所处的环境及森林群落保护。
    研究论文
    独叶草种群年龄结构及动态分析
    张文辉, 李景侠, 李红, 刘祥君
    2004, (4):  561-565. 
    摘要 ( 0 )  
    对太白山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独叶草种群年龄结构、生命表及存活曲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境的独叶草种群在3~6年生阶段个体数量最多,幼年个体和老年个体数量较少.生命表中,幼龄级的dx、qx、Kx等为负数,可以反映种群幼龄个体缺乏程度.以无性繁殖独叶草不同与以有性生殖为主的植物,它可产生不同龄级的无性系分株,幼龄个体少的年龄结构并不代表种群必然衰退.随海拔升高,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寿命延长,反映了种群在适应性方面的调整.独叶草种群根状茎生存于腐殖质层中,仅有叶片露出地面;种群所在的牛皮桦、巴山冷杉和太白红杉群落人为干扰较少,生境相对稳定,种群可以长期维持.对种群保护应注重所处的环境及森林群落保护.
    侵染天南星科植物病毒的分子鉴定及其生态学研究
    刘文洪;陈集双;李永伟
    2004, 15(04):  566-570 . 
    摘要 ( 848 )   PDF (348KB) ( 63 )  
    通过病毒粒子部分提纯和形态学观察,发现侵染我国南方天南星科植物的病毒主要有线状和球状两种形态.经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确定线状病毒为芋花叶病毒(DsMV);经血清学反应和序列分析确定球状病毒为黄瓜花叶病毒(CMV).CMV CP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侵染天南星科的CMV是相对独立的种内变异类型,归属于亚组L同时,CMV存在对天南星科植物的适应性变异.对采自我国海南、湖南、浙江、上海等地的126个天南星科植物样品进行RNA核酸斑点杂交检测,获得病毒检测结果。海南省样品DsMV的检出率为73.3%,CMV的检出率为46.7%;湖南省样品DsMV的检出率为100%,CMV的检出率为38.5%;浙江省样品DsMV的检出率为93.0%,CMV的检出率为7.0%;上海市样品DsMV的检出率为100%,尚没有检测到CMV,首次证实了自然条件下CMV作为天南星科植物主要病毒的存在,在我国南方地区,该病毒对天南星科植物的自然侵染受到气候、季节和寄主等生态因子的影响。DsMV则在天南星科植物上普遍存在。
    研究论文
    侵染天南星科植物病毒的分子鉴定及其生态学研究
    刘文洪, 陈集双, 李永伟
    2004, (4):  566-570. 
    摘要 ( 0 )  
    通过病毒粒子部分提纯和形态学观察,发现侵染我国南方天南星科植物的病毒主要有线状和球状两种形态.经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确定线状病毒为芋花叶病毒(DsMV);经血清学反应和序列分析确定球状病毒为黄瓜花叶病毒(CMV).CMVCP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侵染天南星科的CMV是相对独立的种内变异类型,归属于亚组I.同时,CMV存在对天南星科植物的适应性变异.对采自我国海南、湖南、浙江、上海等地的126个天南星科植物样品进行RNA核酸斑点杂交检测,获得病毒检测结果.海南省样品DsMV的检出率为73.3%,CMV的检出率为46.7%;湖南省样品DsMV的检出率为100%,CMV的检出率为38.5%;浙江省样品DsMV的检出率为93.0%,CMV的检出率为7.0%;上海市样品DsMV的检出率为100%,尚没有检测到CMV.首次证实了自然条件下CMV作为天南星科植物主要病毒的存在,在我国南方地区,该病毒对天南星科植物的自然侵染受到气候、季节和寄主等生态因子的影响.DsMV则在天南星科植物上普遍存在.
    东莞莲花山自然保护区蝴蝶群落多样性研究
    刘桂林;庞虹; 周昌清
    2004, 15(04):  571-574 . 
    摘要 ( 910 )   PDF (265KB) ( 76 )  
    记述了东莞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的蝴蝶9科36属50种;分析了不同季节蝴蝶群落的特点和在科、属、种级分类下的多样性指数[H′(GS)、H′(G)、H′G(S)].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以6月份最高为34,9、4、12月则分别为18、14、2;多样性指数也是以6月份最高为2.9041,9、4、12月则分别为2.5547、2.4842、0.1085;均匀度指数以4月份最高为0.9413,9、6、12月则分别为0.8827、0.8235、0.1565:优势种以12月份最明显,报喜斑粉蝶的优势度指数高达0.9773,其次,9月份为宽边黄凤蝶(0.2571)、6月份为巴黎凤蝶(0.2263)、4月亦为巴黎凤蝶(0.2174);各科蝴蝶物种丰富度、科、属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以蛱蝶科为最高,分别为12、2.3992、1.9231、0.9655,凤蝶科、弄蝶科次之,个体数量以斑蝶科最大,粉蝶科、凤蝶科次之,而属内种的多样性指数则以凤蝶科最高(1.5456),蛱蝶科次之(0.4761)。
    研究论文
    东莞莲花山自然保护区蝴蝶群落多样性研究
    刘桂林, 庞虹, 周昌清, 温瑞贞, 陈海东, 贾凤龙, 莫震球
    2004, (4):  571-574. 
    摘要 ( 0 )  
    记述了东莞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的蝴蝶9科36属50种;分析了不同季节蝴蝶群落的特点和在科、属、种级分类下的多样性指数[H'(GS)、H'(G)、H'G(S)].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以6月份最高为34,9、4、12月则分别为18、14、2;多样性指数也是以6月份最高为2.9041,9、4、12月则分别为2.5547、2.4842、0.1085;均匀度指数以4月份最高为09413,9、6、12月则分别为0.8827、0.8235、0.1565;优势种以12月份最明显,报喜斑粉蝶的优势度指数高达0.9773,其次,9月份为宽边黄凤蝶(0.2571)、6月份为巴黎凤蝶(0.2263)、4月亦为巴黎凤蝶(0.2174);各科蝴蝶物种丰富度、科、属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以蛱蝶科为最高,分别为12、2.3992、1.9231、0.9655,凤蝶科、弄蝶科次之,个体数量以斑蝶科最大,粉蝶科、凤蝶科次之,而属内种的多样性指数则以凤蝶科最高(1.5456),蛱蝶科次之(0.4761).
    吉林省莫莫格泡1500年来的孢粉组合与古环境
    介冬梅;王升忠;郭继勋;吕金福;李津
    2004, 15(04):  575-578 . 
    摘要 ( 892 )   PDF (273KB) ( 75 )  
    通过对莫莫格泡人工剖面14个样品的孢粉分析笔者划分了3个孢粉带:孢粉贫乏带、蒿-藜麻黄孢粉带和蒿-藜孢粉丰富带,根据孢粉组合,HC测年和沉积相的综合分析认为莫莫格泡是1500aB.P.由古河道洼地为砂丘所堵塞形成的,它经历了河湖转换期、湖泊发育早期和湖泊稳定期,其周围植被由菊科-蒿藜草甸草原逐渐过渡为蒿藜为主的疏林草甸草原和草甸草原,古气候由冷干、温凉偏干向温凉转化,近50年来有暖干化趋势。
    研究论文
    吉林省莫莫格泡1500年来的孢粉组合与古环境
    介冬梅, 王升忠, 郭继勋, 吕金福, 李津
    2004, (4):  575-578. 
    摘要 ( 0 )  
    通过对莫莫格泡人工剖面14个样品的孢粉分析笔者划分了3个孢粉带:孢粉贫乏带、蒿-藜麻黄孢粉带和蒿-藜孢粉丰富带,根据孢粉组合,14C测年和沉积相的综合分析认为莫莫格泡是1500aB.P.由古河道洼地为砂丘所堵塞形成的,它经历了河湖转换期、湖泊发育早期和湖泊稳定期,其周围植被由菊科蒿-藜草甸草原逐渐过渡为蒿藜为主的疏林草甸草原和草甸草原,古气候由冷干、温凉偏干向温凉转化,近50年来有暖干化趋势.
    基于能流物流理论的农牧交错带生态治理模式研究——以内蒙古后山旱农区为例
    范锦龙;潘志华;赵举;等
    2004, 15(04):  579-583 . 
    摘要 ( 822 )   PDF (337KB) ( 81 )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经过多年的攻关研究。以能物流理论为指导,根据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后山旱农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提出了以丘陵为单元的生态治理模式,1999年对传统顺坡种植模式、人工草地模式和生态治理模式进行观测.能物流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治理模式与传统的种植模式相比,能提高太阳能利用率8.3%,提高能量输出量8.7%,提高能量转化效率19.4%,N的输出量提高26.5%,转化效率提高57.1%,P的输出量提高12.1%,转化效率提高45.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7%.人工草地模式与传统模式和生态治理模式相比,其太阳能利用率、能量输出量、能量转化效率都是最低的.治理模式产出最多,盈利最多,是经济效益最好的模式,经济效率比传统模式提高16.1%。
    研究论文
    基于能流物流理论的农牧交错带生态治理模式研究——以内蒙古后山旱农区为例
    范锦龙, 潘志华, 赵举, 郑大玮, 妥德宝, 赵沛义
    2004, (4):  579-583. 
    摘要 ( 0 )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经过多年的攻关研究,以能物流理论为指导,根据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后山旱农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提出了以丘陵为单元的生态治理模式.1999年对传统顺坡种植模式、人工草地模式和生态治理模式进行观测.能物流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治理模式与传统的种植模式相比,能提高太阳能利用率8.3%,提高能量输出量8.7%,提高能量转化效率19.4%,N的输出量提高26.5%,转化效率提高57.1%,P的输出量提高12.1%,转化效率提高45.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7%.人工草地模式与传统模式和生态治理模式相比,其太阳能利用率、能量输出量、能量转化效率都是最低的.治理模式产出最多,盈利最多,是经济效益最好的模式,经济效率比传统模式提高16.1%.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农业生产力的评估与预测
    贾丙瑞;周广胜
    2004, 15(04):  584-588 . 
    摘要 ( 836 )   PDF (340KB) ( 47 )  
    运用伊金霍洛旗40年的气象与农业统计资料,分析了气候与化肥使用量对于粮食产量的综合影响.选取综合模型为基础,将化肥对粮食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考虑为调节因子,建立了基于气候和化肥使用量的粮食产量评估模型.同时,基于伊金霍洛旗地区人口、气候以及化肥的未来变化情景,预测了未来30年的粮食需求增长量,指出在满足当地人民对粮食作物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从目前到2010年期间退耕面积达622~5948hm^2,相当于原有耕地的3%~31%;从2010年到2020年期间退耕面积最大,达3263~8164hm^2,相当于原有耕地的17%42%;随后10年由于土地单位面积的增产是有限度的,而人口继续增长,将导致耕地面积有所回升,但变动幅度不会太大,基本维持在2020年的水平。
    研究论文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农业生产力的评估与预测
    贾丙瑞, 周广胜
    2004, (4):  584-588. 
    摘要 ( 0 )  
    运用伊金霍洛旗40年的气象与农业统计资料,分析了气候与化肥使用量对于粮食产量的综合影响,选取综合模型为基础,将化肥对粮食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考虑为调节因子,建立了基于气候和化肥使用量的粮食产量评估模型.同时,基于伊金霍洛旗地区人口、气候以及化肥的未来变化情景,预测了未来30年的粮食需求增长量,指出在满足当地人民对粮食作物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从目前到2010年期间退耕面积达622~5948hm2,相当于原有耕地的3%~31%;从2010年到2020年期间退耕面积最大,达3263~8164hm2,相当于原有耕地的17% 42%;随后10年由于土地单位面积的增产是有限度的,而人口继续增长,将导致耕地面积有所回升,但变动幅度不会太大,基本维持在2020年的水平.
    近50年冀北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生境效应
    盛学斌;刘云霞;孙建中
    2004, 15(04):  589-592 . 
    摘要 ( 856 )   PDF (256KB) ( 57 )  
    区域性土壤生境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土地利用及其覆被的变化.通过冀北高原近50年不同时段的资料分析证实,大片天然草场无序垦为耕地的利用变化及伴随的管理粗放,致土壤生境发生系列负面效应,土壤养分逐年下降.50年中,该区土壤有机质,N、P、K全量及速效态量分别以36.90%、67.77%、44.44%、34.15%、32.22%、58.90%、35.29%的降幅趋势性地下降;砂、粉、粘三项表征土壤物性特征的不同土粒含量则以18.24%、19.55%和12.29%升降皆有的幅度变化.这一结果揭示,为确保区位重要、生境脆弱区的土地质量不因利用变化和随时间推移而下降,永续处于动态平衡,务必科学管理,技术举措到位。
    研究论文
    近50年冀北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生境效应
    盛学斌, 刘云霞, 孙建中
    2004, (4):  589-592. 
    摘要 ( 0 )  
    区域性土壤生境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土地利用及其覆被的变化.通过冀北高原近50年不同时段的资料分析证实,大片天然草场无序垦为耕地的利用变化及伴随的管理粗放,致土壤生境发生系列负面效应,土壤养分逐年下降.50年中,该区土壤有机质,N、P、K全量及速效态量分别以36.90%、67.77%、44.44%、34.15%、32.22%、58.90%、35.29%的降幅趋势性地下降;砂、粉、粘三项表征土壤物性特征的不同土粒含量则以18.24%、19.55%和12.29%升降皆有的幅度变化.这一结果揭示,为确保区位重要、生境脆弱区的土地质量不因利用变化和随时间推移而下降,永续处于动态平衡,务必科学管理,技术举措到位.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
    吴建国;张小全; 徐德应
    2004, 15(04):  593-599 . 
    摘要 ( 894 )   PDF (461KB) ( 116 )  
    通过对比分析六盘山林区典型天然次生林(杂灌林、山杨和辽东栎林)与农田、草地及农田、草地与人工林(13、18和25年生华北落叶松)邻近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及其在土壤剖面上分布的差异,研究了天然次生林变成农田或草地及农田或草地造林后对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方面,农田和草地比天然次生林分别低54%和27%,差异主要在0~50cm土层;农田和草地比人工林分别低42%和26%,差异主要在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方面,农田和草地比天然次生林分别低35%和14%,差异主要在0~50cm土层;农田比人工林低23%,草地比人工林高4%,差异主要在0~30cm土层.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比农田或草地大.这些差异主要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土壤有机碳输入与输出及根系分布的变化所致.结果说明六盘山林区天然次生林破坏变成草地或农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主要是0~50cm土层)将下降,而农田中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主要是0~30cm土层)又将增加,草地上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密度变化不大。另外,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也将随土地利用变化而发生改变。
    研究论文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
    吴建国, 张小全, 徐德应
    2004, (4):  593-599. 
    摘要 ( 0 )  
    通过对比分析六盘山林区典型天然次生林(杂灌林、山杨和辽东栎林)与农田、草地及农田、草地与人工林(13、18和25年生华北落叶松)邻近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及其在土壤剖面上分布的差异,研究了天然次生林变成农田或草地及农田或草地造林后对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方面,农田和草地比天然次生林分别低54%和27%,差异主要在0~50cm土层;农田和草地比人工林分别低42%和26%,差异主要在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方面,农田和草地比天然次生林分别低35%和14%,差异主要在0~50cm土层;农田比人工林低23%,草地比人工林高4%,差异主要在0~30cm土层.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比农田或草地大.这些差异主要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土壤有机碳输入与输出及根系分布的变化所致.结果说明六盘山林区天然次生林破坏变成草地或农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主要是0~50cm土层)将下降,而农田中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主要是0~30cm土层)又将增加,草地上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密度变化不大.另外,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也将随土地利用变化而发生改变.
    下辽河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柯欣; 梁文举;宇万太;等
    2004, 15(04):  600-604 . 
    摘要 ( 823 )   PDF (295KB) ( 108 )  
    2000年10月~2001年10月对下辽河平原地区撂荒、林地、旱田、水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微节肢动物进行了调查。应用个体数密度、类群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4个群落参数,研究了土壤微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撂荒中土壤微节肢动物的4个群落参数均为最高,旱田均为最低,季节变化影响土壤微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但土地利用方式不影响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型,下辽河平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共鉴定出土壤微节肢动物12个类群,撂荒、林地、旱田中弹尾目(Collembola)和蜱螨目(Acarina)为优势类群,双翅目(Di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和膜翅目(Hymenoptera)为常见类群,水田中弹尾目、蜱螨目和双翅目为优势类群,鞘翅目为常见类群,各土地利用方式、各季节均在表层土壤出现的类群最多、密度最高,中层次之,底层最少。
    研究论文
    下辽河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柯欣, 梁文举, 宇万太, 谢荣栋, 翁朝联, 杨毅明, 尹文英
    2004, (4):  600-604. 
    摘要 ( 0 )  
    2000年10月~2001年10月对下辽河平原地区撂荒、林地、旱田、水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微节肢动物进行了调查.应用个体数密度、类群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4个群落参数,研究了土壤微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撂荒中土壤微节肢动物的4个群落参数均为最高,旱田均为最低,季节变化影响土壤微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但土地利用方式不影响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型.下辽河平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共鉴定出土壤微节肢动物12个类群,撂荒、林地、旱田中弹尾目(Collembola)和蜱螨目(Acarina)为优势类群,双翅目(Di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和膜翅目(Hymenoptera)为常见类群,水田中弹尾目、蜱螨目和双翅目为优势类群,鞘翅目为常见类群.各土地利用方式、各季节均在表层土壤出现的类群最多、密度最高,中层次之,底层最少.
    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对水稻田土壤中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吕镇梅;闵航; 叶央芳
    2004, 15(04):  605-609 . 
    摘要 ( 863 )   PDF (307KB) ( 235 )  
    对好氧微生物采用平板稀释法,厌氧微生物采用最大或然计数法和滚管法研究土壤中施入0.33、0.67、1.00、1.33、2.00μg·g^-1干土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后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微生物对二氯喹啉酸的反应随其施加浓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二氯喹啉酸对水稻田土壤中好氧性细菌、水解发酵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都是短暂的,第33d时均能恢复至接近对照水平,浓度在1.33μg·g^-1干土以下时二氯喹啉酸促进真菌数量增加,高于该浓度时则具有抑制作用.施用各浓度二氯喹啉酸初期,对土壤中放线菌和产甲烷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效应,但低浓度时抑制效应在培养后期消失.正常土壤施用量的二氯喹啉酸(即0.67μg·g^-1干土)对水田土壤微生物各种群无实质危害级农药。
    研究论文
    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对水稻田土壤中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吕镇梅, 闵航, 叶央芳
    2004, (4):  605-609. 
    摘要 ( 0 )  
    对好氧微生物采用平板稀释法,厌氧微生物采用最大或然计数法和滚管法研究土壤中施入0.33、0.67、1.00、1.33、2.00μg·g-1干土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后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微生物对二氯喹啉酸的反应随其施加浓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二氯喹啉酸对水稻田土壤中好氧性细菌、水解发酵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都是短暂的,第33d时均能恢复至接近对照水平.浓度在1.33μg·g-1干土以下时二氯喹啉酸促进真菌数量增加,高于该浓度时则具有抑制作用.施用各浓度二氯喹啉酸初期,对土壤中放线菌和产甲烷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效应,但低浓度时抑制效应在培养后期消失.正常土壤施用量的二氯喹啉酸(即0.67μg·g-1干土)对水田土壤微生物各种群无实质危害级农药.
    二化螟种群空间格局的经典分析与地统计学比较研究
    袁哲明;付威;李方一
    2004, 15(04):  610-614 . 
    摘要 ( 913 )   PDF (357KB) ( 61 )  
    为揭示二化螟幼虫空间格局特征并阐明经典格局分析的局限性与地统计分析的优越性,从2个原始样本出发,另构建了一系列格栅样本、随机样本和顺序样本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经典格局分析不能有效区分频次分布相同但分布型或聚集程度不同的样本,存在受样方大小、格栅初始点位置和样本容量大小影响等许多局限性,其中受格栅初始点位置影响是首次报道;而地统计学半变异函数能有效刻划二化螟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表征其聚集强度和空间异质性,且受样方大小、格栅初始点位置和样本容量大小的影响较小,二化螟种群在低密度下呈随机分布;在高密度下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为0.1056,空间依赖范围为193cm,在高密度下二化螟种群空间分布存在几何异向性,行方向上的聚集强度(0.2716)明显高于列方向(0.0867),但行方向上的空间依赖范围(115cm)小于列方向(264cm)。
    研究论文
    二化螟种群空间格局的经典分析与地统计学比较研究
    袁哲明, 付威, 李方一
    2004, (4):  610-614. 
    摘要 ( 0 )  
    为揭示二化螟幼虫空间格局特征并阐明经典格局分析的局限性与地统计分析的优越性,从2个原始样本出发,另构建了一系列格栅样本、随机样本和顺序样本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经典格局分析不能有效区分频次分布相同但分布型或聚集程度不同的样本,存在受样方大小、格栅初始点位置和样本容量大小影响等许多局限性,其中受格栅初始点位置影响是首次报道;而地统计学半变异函数能有效刻划二化螟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表征其聚集强度和空间异质性,且受样方大小、格栅初始点位置和样本容量大小的影响较小.二化螟种群在低密度下呈随机分布;在高密度下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为0.1056,空间依赖范围为193cm.在高密度下二化螟种群空间分布存在几何异向性,行方向上的聚集强度(0.2716)明显高于列方向(0.0867),但行方向上的空间依赖范围(115cm)小于列方向(264cm).
    桃蚜对吡虫啉次亚致死用量反应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拟分析
    顿玉慧;冯明光
    2004, 15(04):  615-618 . 
    摘要 ( 837 )   PDF (285KB) ( 62 )  
    采用电动弥雾法测定了桃蚜对吡虫啉次亚致死浓度(0.01~1.0μg·ml^-1)为期1周的反应。所获数据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拟分析,获得了根据不同期望杀蚜水平的致死浓度和致死时间,且二者互为函数关系,即达到同一期望杀蚜水平的时间越长,所需药液浓度越低,反之亦然.以弥雾后第1d和第5d为例,LC50及其95%置信限分别为2.8(1.8~4.6)和0.5(0.4~0.6)μg·ml^-1,LC90分别为7.1(3.8~13.0)和1.2(1.0~1.5)μg·ml^-1,LC99分别为11.9(6.0~23.9)和2.0(1.5~2.8)μg·ml^-1,当药液浓度为1.0、2.0和3.0μg·ml^-1时,LT50分别为2.9、1.4和1.0d,L1、90分别为5.8、3.6和2.4d。结果表明,吡虫啉的田间常规使用浓度(~33μg·ml^-1)是按快速击倒要求确定的,它比24h内LC99的上限还高;稍放宽时间要求,达到特定杀蚜水平所需的药液浓度可大幅降低。
    研究论文
    桃蚜对吡虫啉次亚致死用量反应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拟分析
    顿玉慧, 冯明光
    2004, (4):  615-618. 
    摘要 ( 0 )  
    采用电动弥雾法测定了桃蚜对吡虫啉次亚致死浓度(0.01~1.0μg·ml-1)为期1周的反应.所获数据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拟分析,获得了根据不同期望杀蚜水平的致死浓度和致死时间,且二者互为函数关系,即达到同一期望杀蚜水平的时间越长,所需药液浓度越低,反之亦然.以弥雾后第1d和第5d为例,LC50及其95%置信限分别为2.8(1.8~4.6)和0.5(0.4~0.6)μg·ml-1,LC90分别为7.1(3.8~13.0)和1.2(1.0~1.5)μg·ml-1,LC99分别为11.9(6.0~23.9)和2.0(1.5~2.8)μg·ml-1.当药液浓度为1.0、2.0和3.0μg·ml-1时,LT50分别为2.9、1.4和1.0d,LT90分别为5.8、3.6和2.4d.结果表明,吡虫啉的田间常规使用浓度(~33μg·ml-1)是按快速击倒要求确定的,它比24h内LC99的上限还高;稍放宽时间要求,达到特定杀蚜水平所需的药液浓度可大幅降低.
    两种杀虫真菌制剂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评价
    濮小英;冯明光
    2004, 15(04):  619-622 . 
    摘要 ( 881 )   PDF (283KB) ( 91 )  
    于2002年盛夏在浙江遂昌一高山茶园对茶小绿叶蝉(Empoasca spp.)进行了真菌杀虫剂的田间药效试验。所用菌剂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的纯孢子悬乳剂及其与3%吡虫啉10%可湿剂的混配剂.各菌剂稀释500倍喷雾2次,间隔12d.结果表明。两种真菌的混配剂明显优于纯菌剂,其中球孢白僵菌混配剂的最高防效达83.4%,而玫烟色拟青霉的最高防效为71.3%.根据25d期间历次调查结果计算平均防效,球孢白僵菌混配剂达66.8%,玫烟色拟青霉混配剂为62.1%,含微量吡虫啉的矿物油为50.3%,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拟青霉的纯菌剂分别为49.5%和19.0%,结合试验期间气候及田间种群结构特征,讨论了各处理问差异的来源及提高真菌杀虫剂控制茶小绿叶蝉效果的可能途径。
    研究论文
    两种杀虫真菌制剂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评价
    濮小英, 冯明光
    2004, (4):  619-622. 
    摘要 ( 0 )  
    于2002年盛夏在浙江遂昌一高山茶园对茶小绿叶蝉(Empoasca spp.)进行了真菌杀虫剂的田间药效试验.所用菌剂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的纯孢子悬乳剂及其与3%吡虫啉10%可湿剂的混配剂.各菌剂稀释500倍喷雾2次,间隔12d.结果表明,两种真菌的混配剂明显优于纯菌剂,其中球孢白僵菌混配剂的最高防效达83.4%,而玫烟色拟青霉的最高防效为71.3%.根据25d期间历次调查结果计算平均防效,球孢白僵菌混配剂达66.8%,玫烟色拟青霉混配剂为62.1%,含微量吡虫啉的矿物油为50.3%,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拟青霉的纯菌剂分别为49.5%和19.0%.结合试验期间气候及田间种群结构特征,讨论了各处理间差异的来源及提高真菌杀虫剂控制茶小绿叶蝉效果的可能途径.
    茶梢和茶花主要挥发物对门氏食蚜蝇和大草蛉引诱效应
    韩宝瑜;周成松
    2004, 15(04):  623-626 . 
    摘要 ( 828 )   PDF (284KB) ( 88 )  
    用Y形嗅觉仪进行的生测表明茶二叉蚜和蚜害茶梢复合体挥发物显著引诱门氏食蚜蝇和大草蛉.剂量为10^-4g·ml^-1时,在味源和空气对照之间,食蚜蝇对源于复合体的香叶醇和水杨酸甲酯、源于完整茶梢的正辛醇、源于茶花的橙花醇有极显著趋性(P<0.01),对源于复合体的反-2-己烯-1-醇、反-2-己烯醛、罗勒烯和芳樟醇有显著趋性(P<0.05);大草蛉则显著趋向源于完整茶梢的正辛醇和己醛(P<0.05).剂量为10^-2g·ml^-1时,食蚜蝇对己醛、橙花醇及源于复合体的苯甲醛有显著趋性,大草蛉显著趋向于苯甲醛、己醛、香叶醇和反-2-己烯-1-醇.结果表明,除了醛类和水杨酸甲酯外,香叶醇、正辛醇和反-2-己烯-1-醇等也有显著引诱效应。2种天敌对信息物的反应是有阈值的,两种剂量的己醛均显著引诱大草蛉,橙花醇是引导食蚜蝇朝茶花定向的信息物。
    研究论文
    茶梢和茶花主要挥发物对门氏食蚜蝇和大草蛉引诱效应
    韩宝瑜, 周成松
    2004, (4):  623-626. 
    摘要 ( 0 )  
    用Y形嗅觉仪进行的生测表明茶二叉蚜和蚜害茶梢复合体挥发物显著引诱门氏食蚜蝇和大草蛉.剂量为10-4g·ml-1时,在味源和空气对照之间,食蚜蝇对源于复合体的香叶醇和水杨酸甲酯、源于完整茶梢的正辛醇、源于茶花的橙花醇有极显著趋性(P<0.01),对源于复合体的反-2-己烯-1-醇、反-2-己烯醛、罗勒烯和芳樟醇有显著趋性(P<0.05);大草蛉则显著趋向源于完整茶梢的正辛醇和己醛(P<0.05).剂量为10-2g·ml-1时,食蚜蝇对己醛、橙花醇及源于复合体的苯甲醛有显著趋性,大草蛉显著趋向于苯甲醛、己醛、香叶醇和反-2-己烯-1-醇.结果表明,除了醛类和水杨酸甲酯外,香叶醇、正辛醇和反-2-己烯-1-醇等也有显著引诱效应.2种天敌对信息物的反应是有阈值的.两种剂量的己醛均显著引诱大草蛉,橙花醇是引导食蚜蝇朝茶花定向的信息物.
    聚果榕榕果小蜂种群分布格局及其生境和季节差异比较
    张光明;谷海燕;宋启示;
    2004, 15(04):  627-633 . 
    摘要 ( 927 )   PDF (540KB) ( 48 )  
    采用多个指数对西双版纳地区聚果榕榕果小蜂的种群分布格局进行了检测,并重点运用基于方差/均值比率法的t值测度比较了其生境和季节差异.结果表明,6种聚果榕榕果小蜂的种群分布格局皆呈聚集分布;传粉小蜂聚集强度在生境序列上,原始雨林≈严重干扰地段>>中度干扰地段。在季节序列上,雨季>干热季>雾凉季;非传粉小蜂不同种类不同性别随着生境和季节变化皆表现出明显的聚集强度差异。对各种聚集强度变化的发生机理与其对聚果榕-传粉者互惠共生体进化稳定性进行了讨论,认为保护榕树、保护榕树和传粉昆虫互惠共生体的重点应放在保护其原始森林生境方面。
    研究论文
    聚果榕榕果小蜂种群分布格局及其生境和季节差异比较
    张光明, 谷海燕, 宋启示, 徐磊, 彭艳琼, 杨大荣
    2004, (4):  627-633. 
    摘要 ( 0 )  
    采用多个指数对西双版纳地区聚果榕榕果小蜂的种群分布格局进行了检测,并重点运用基于方差/均值比率法的t值测度比较了其生境和季节差异.结果表明,6种聚果榕榕果小蜂的种群分布格局皆呈聚集分布;传粉小蜂聚集强度在生境序列上,原始雨林≈严重干扰地段中度干扰地段,在季节序列上,雨季>干热季>雾凉季;非传粉小蜂不同种类不同性别随着生境和季节变化皆表现出明显的聚集强度差异.对各种聚集强度变化的发生机理与其对聚果榕传粉者互惠共生体进化稳定性进行了讨论,认为保护榕树、保护榕树和传粉昆虫互惠共生体的重点应放在保护其原始森林生境方面.
    水稻适宜播种期设计的动态知识模型研究
    严定春;朱艳;曹卫星
    2004, 15(04):  634-638 . 
    摘要 ( 844 )   PDF (335KB) ( 58 )  
    在查阅研究大量文献资料和咨询作物栽培专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和提炼水稻生长发育特性与品种类型、生态环境和耕作制度的动态关系,运用知识工程和系统建模方法,提出了具有广泛时空适应性的水稻适宜播期动态知识模型,该模型可用于精确设计不同环境和生产条件下水稻品种的适宜播期,为了验证模型的通用性,利用南京、天津、广州、昆明、沈阳、常德和乌鲁木齐等7个代表性生态点的常年、偏暖年和偏冷年每日气象资料以及各点典型品种资料、不同育秧方式和不同稻作制度,对播期设计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从而证明知识模型能有效地利用好决策地点的光温水等自然资源,模型具有较好的广适性和决策性。
    研究论文
    水稻适宜播种期设计的动态知识模型研究
    严定春, 朱艳, 曹卫星
    2004, (4):  634-638. 
    摘要 ( 0 )  
    在查阅研究大量文献资料和咨询作物栽培专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和提炼水稻生长发育特性与品种类型、生态环境和耕作制度的动态关系,运用知识工程和系统建模方法,提出了具有广泛时空适应性的水稻适宜播期动态知识模型,该模型可用于精确设计不同环境和生产条件下水稻品种的适宜播期.为了验证模型的通用性,利用南京、天津、广州、昆明、沈阳、常德和乌鲁木齐等7个代表性生态点的常年、偏暖年和偏冷年每日气象资料以及各点典型品种资料、不同育秧方式和不同稻作制度,对播期设计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从而证明知识模型能有效地利用好决策地点的光温水等自然资源,模型具有较好的广适性和决策性.
    稻鸭共作对稻田营养生态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王强盛;黄丕生;甄若宏;等
    2004, 15(04):  639-645 . 
    摘要 ( 935 )   PDF (444KB) ( 135 )  
    通过稻、鸭之间的共生互作,共生期不施用任何农药和化肥,进行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的除草效果达到99.4%以上,病虫害基数明显降低;水体营养物质和溶解氧增大;土壤速效养分有一定提高,但成熟后土壤速效P、速效K较基础肥力有一定降低;植株N、P、K吸收量增加;产量明显提高,构成因素中成穗率、实粒数和结实率增加;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及蒸煮品质得到改善,尤以降低垩白率效果最为明显;稻田生态系统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研究论文
    稻鸭共作对稻田营养生态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王强盛, 黄丕生, 甄若宏, 荆留明, 唐和宝, 张春阳
    2004, (4):  639-645. 
    摘要 ( 0 )  
    通过稻、鸭之间的共生互作,共生期不施用任何农药和化肥,进行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的除草效果达到99.4%以上,病虫害基数明显降低;水体营养物质和溶解氧增大;土壤速效养分有一定提高,但成熟后土壤速效P、速效K较基础肥力有一定降低;植株N、P、K吸收量增加;产量明显提高,构成因素中成穗率、实粒数和结实率增加;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及蒸煮品质得到改善,尤以降低垩白率效果最为明显;稻田生态系统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杨长明;杨林章;颜廷梅;欧阳竹
    2004, 15(04):  646-650 . 
    摘要 ( 915 )   PDF (325KB) ( 106 )  
    大田试验下,通过对水稻茎秆基部物理性状、形态特征和硅、钾含量的测定和比较,系统研究了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特别是秸秆与化肥配施(CS)养分模式可明显提高水稻植侏茎秆粗度、茎壁厚度和茎重,从而有效提高了基部茎秆的抗折力(RS)和明显降低了水稻的倒伏指数(LI),秸秆与化肥配施(CS)养分模式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效果在干湿交替(AWD)和控水模式(DRA)下表现更为明显。有机无机肥配施,特别是秸秆与化肥配施(CS)的养分模式在干湿交替(AWD)和控水模式(DRA)下更有助于提高水稻茎秆的硅、钾含量、相关分析表明,水稻基部茎秆茎壁厚度、茎重和抗折力与茎秆硅、钾含量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
    研究论文
    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杨长明, 杨林章, 颜廷梅, 欧阳竹
    2004, (4):  646-650. 
    摘要 ( 0 )  
    大田试验下,通过对水稻茎秆基部物理性状、形态特征和硅、钾含量的测定和比较,系统研究了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特别是秸秆与化肥配施(CS)养分模式可明显提高水稻植株茎秆粗度、茎壁厚度和茎重,从而有效提高了基部茎秆的抗折力(RS)和明显降低了水稻的倒伏指数(LI),秸秆与化肥配施(CS)养分模式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效果在干湿交替(AWD)和控水模式(DRA)下表现更为明显.有机无机肥配施,特别是秸秆与化肥配施(CS)的养分模式在干湿交替(AWD)和控水模式(DRA)下更有助于提高水稻茎秆的硅、钾含量.相关分析表明,水稻基部茎秆茎壁厚度、茎重和抗折力与茎秆硅、钾含量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
    镧对水稻根质膜透性和根分泌物中几种营养离子含量的影响
    郜红建;常江; 张自立; 蒋新;赵振华
    2004, 15(04):  651-654 . 
    摘要 ( 890 )   PDF (265KB) ( 129 )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系列浓度La在不同处理时间内对水稻根质膜透性和根分泌物中几种营养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La在低浓度时(≤50μg·ml^-1),可以稳定细胞膜,减少电解质外渗率,在此浓度下,根系分泌物中K^+、Ca^2+、P和H^+的含量比对照低,La的浓度升高(100~400μg·ml^-1),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电解质外渗率呈现短时间抑制,长时间促进的规律.La在高浓度时(c≥500μg·ml^-1),即使短时间的处理,也会使根细胞原生质膜破坏,电解质外渗率提高.此时根分泌物中K^+、Ca^2+、P和H^+含量均比对照高.由此可以得出在水培条件下,La^3+≤50μg·ml^-1对水稻生长是安全的。
    研究论文
    镧对水稻根质膜透性和根分泌物中几种营养离子含量的影响
    郜红建, 常江, 张自立, 蒋新, 赵振华
    2004, (4):  651-654. 
    摘要 ( 0 )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系列浓度La在不同处理时间内对水稻根质膜透性和根分泌物中几种营养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La在低浓度时(≤50μg·ml-1),可以稳定细胞膜,减少电解质外渗率.在此浓度下,根系分泌物中K+、Ca2+、P和H+的含量比对照低.La的浓度升高(100~400μg·ml-1),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电解质外渗率呈现短时间抑制,长时间促进的规律.La在高浓度时(c≥500μg·ml-1),即使短时间的处理,也会使根细胞原生质膜破坏,电解质外渗率提高.此时根分泌物中K+、Ca2+、P和H+含量均比对照高.由此可以得出在水培条件下,La3+≤50μg·ml-1对水稻生长是安全的.
    氮素形态对不同专用型小麦根系及氮素利用率影响的研究
    马新明;王志强;王小纯;王书丽
    2004, 15(04):  655-658 . 
    摘要 ( 870 )   PDF (257KB) ( 269 )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3种氮素形态对不同专用型小麦根系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以后,强筋型小麦豫麦34在酰胺态氮处理下,根系生物量、根系活力、氮素利用率、氮收获指数和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铵态氮处理次之,硝态氮处理最低.中筋型小麦豫麦49的各测定指标以铵态氮处理最高,其它指标在酰胺态氮和铵态氮间的趋势不同;弱筋型小麦豫麦50在酰胺态氮处理下各项指标最高,而铵态氮处理下蛋白质含量最低,符合品种优质和专用,氮收获指数与籽粒蛋白质含量之间呈现极显著正相关。
    研究论文
    氮素形态对不同专用型小麦根系及氮素利用率影响的研究
    马新明, 王志强, 王小纯, 王书丽
    2004, (4):  655-658. 
    摘要 ( 0 )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3种氮素形态对不同专用型小麦根系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以后,强筋型小麦豫麦34在酰胺态氮处理下,根系生物量、根系活力、氮素利用率、氮收获指数和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铵态氮处理次之,硝态氮处理最低.中筋型小麦豫麦49的各测定指标以铵态氮处理最高,其它指标在酰胺态氮和铵态氮间的趋势不同;弱筋型小麦豫麦50在酰胺态氮处理下各项指标最高,而铵态氮处理下蛋白质含量最低,符合品种优质和专用.氮收获指数与籽粒蛋白质含量之间呈现极显著正相关.
    低温胁迫对嫁接西瓜耐冷性和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
    刘慧英;朱祝军;吕国华
    2004, 15(04):  659-662 . 
    摘要 ( 884 )   PDF (274KB) ( 239 )  
    研究了西瓜实生苗和以黑籽南瓜、超丰F1为砧木的嫁接苗的耐冷性及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差异.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嫁接苗的耐冷性明显高于实生苗,表现为以黑籽南瓜为砧木的嫁接苗的耐冷性>以超丰F1为砧木的嫁接苗>实生苗,此外嫁接苗和实生苗均表现为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丙二醛(MDA)含量上升,非酶促抗氧化剂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含量和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R)活性下降,说明低温逆境降低了植物体防御活性氧有关的酶促和非酶促保护系统能力,提高了体内自由基浓度,加剧了膜脂过氧化.嫁接苗的活性氧清除能力均高于自根苗,且嫁接苗中耐冷性越强的活性氧清除能力越高,说明西瓜嫁接后耐冷性的提高是与植物体内活性氧清除系统中抗氧化剂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有关。
    研究论文
    低温胁迫对嫁接西瓜耐冷性和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
    刘慧英, 朱祝军, 吕国华
    2004, (4):  659-662. 
    摘要 ( 0 )  
    研究了西瓜实生苗和以黑籽南瓜、超丰F1为砧木的嫁接苗的耐冷性及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差异.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嫁接苗的耐冷性明显高于实生苗,表现为以黑籽南瓜为砧木的嫁接苗的耐冷性>以超丰F1为砧木的嫁接苗>实生苗.此外嫁接苗和实生苗均表现为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丙二醛(MDA)含量上升,非酶促抗氧化剂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含量和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R)活性下降,说明低温逆境降低了植物体防御活性氧有关的酶促和非酶促保护系统能力,提高了体内自由基浓度,加剧了膜脂过氧化.嫁接苗的活性氧清除能力均高于自根苗,且嫁接苗中耐冷性越强的活性氧清除能力越高,说明西瓜嫁接后耐冷性的提高是与植物体内活性氧清除系统中抗氧化剂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有关.
    钾对番红花球茎膨大的生理生态效应
    刘芸;龙云;朱利泉; 操国兴; 钟章成
    2004, 15(04):  663-666 . 
    摘要 ( 902 )   PDF (295KB) ( 95 )  
    名贵中药番红花球茎的大小是决定其入药器官—柱头多少的关键,用4个不同K水平的营养液培养番红花,结果表明,随着施钾水平的提高,叶片中的钾含量、叶绿素含量、ATP相对含量及叶片净光合速率也相应提高,使得叶片作为“代谢源”的能力加强.随着施钾水平提高,新球茎富集钾的能力、可溶性糖含量、Vc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也增加,致使新球茎作为“代谢库”的功能也增强,球茎膨大速率加快,本文对钾元素通过加强“源”和“库”的功能来提高番红花球茎膨大速率的机理进行探讨,为番红花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了新的依据。
    研究论文
    钾对番红花球茎膨大的生理生态效应
    刘芸, 龙云, 朱利泉, 操国兴, 钟章成
    2004, (4):  663-666. 
    摘要 ( 0 )  
    名贵中药番红花球茎的大小是决定其入药器官—柱头多少的关键.用4个不同K水平的营养液培养番红花,结果表明,随着施钾水平的提高,叶片中的钾含量、叶绿素含量、ATP相对含量及叶片净光合速率也相应提高,使得叶片作为“代谢源”的能力加强.随着施钾水平提高,新球茎富集钾的能力、可溶性糖含量、Vc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也增加,致使新球茎作为“代谢库”的功能也增强,球茎膨大速率加快..本文对钾元素通过加强“源”和“库”的功能来提高番红花球茎膨大速率的机理进行探讨,为番红花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了新的依据.
    氮和钙交互作用对番茄氮素吸收的影响
    娄春荣; 韩晓日; 肖千明;等
    2004, 15(04):  667-672 . 
    摘要 ( 839 )   PDF (370KB) ( 79 )  
    以沈阳草甸土为栽培基质,采用二次D-饱和最优设计,进行番茄N、Ca两因素效应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番茄茎、叶、果实中氮素含量随生育期的进展而下降,氮肥对番茄果实中NO3^--N含量影响呈直线正效应,但各处理番茄果实中NO3^--N含量均不超过可生食标准.适量施用钙肥有利于控制果实中NO3^--N含量,氮肥对番茄植株地上部分和果实中N含量影响均符合报酬递减律.氮肥和钙肥对番茄N素积累符合报酬递减律;番茄从开花期到果实膨大期属N素最大效应期.番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受氮素影响较大.N、Ca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番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钙素可降低硝酸还原酶活性,土壤中NO3^--N含量和电导率EC值均随氮肥施用增加而提高。
    研究论文
    氮和钙交互作用对番茄氮素吸收的影响
    娄春荣, 韩晓日, 肖千明, 孙文涛, 邱卫文, 付仲鑫
    2004, (4):  667-672. 
    摘要 ( 0 )  
    以沈阳草甸土为栽培基质,采用二次D-饱和最优设计,进行番茄N、Ca两因素效应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番茄茎、叶、果实中氮素含量随生育期的进展而下降,氮肥对番茄果实中NO33--N含量影响呈直线正效应,但各处理番茄果实中NO33--N含量均不超过可生食标准.适量施用钙肥有利于控制果实中NO33--N含量.氮肥对番茄植株地上部分和果实中N含量影响均符合报酬递减律.氮肥和钙肥对番茄N素积累符合报酬递减律;番茄从开花期到果实膨大期属N素最大效应期.番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受氮素影响较大.N、Ca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番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钙素可降低硝酸还原酶活性.土壤中NO33--N含量和电导率EC值均随氮肥施用增加而提高.
    米草生态工程加环效益能值分析
    刘金娥;钦佩;周虹霞;谢民
    2004, 15(04):  673-677 . 
    摘要 ( 839 )   PDF (355KB) ( 130 )  
    根据生态工程加环原理,在互花米草生态工程(Spartina alterniflora Ecological Engineering,SAEE)基础上设计一个深度开发的增益环,选取天然植物纤维与互花米草提取物——生物矿质液(Biological Mineral Liquid,BML)共同制成降脂胶囊,并应用能值分析的方法对SAEE+胶囊的加环设计(SAE Eand Capsule SAEEC)进行了经济、生态、社会复合效益评估,与SAEE相比,加环设计(SAEEC)的经济投入增加,能值投资比率(Emergy investment ratio,EIR)是SAEE的1.37倍;经济收益是SAEE的2.13倍,经济收益产投比是SAEE的1.46倍;净能值效益(Netemergy yield,NEY)是SAEE的3.18倍,净能值产出率(Evaergy yield ratio,EYR)是SAEE的2.20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得到提高,体现了生态工程加环增益的基本设计原则。
    研究论文
    米草生态工程加环效益能值分析
    刘金娥, 钦佩, 周虹霞, 谢民
    2004, (4):  673-677. 
    摘要 ( 0 )  
    根据生态工程加环原理,在互花米草生态工程(Spartina alterniflora Ecological Engineering,SAEE)基础上设计一个深度开发的增益环,选取天然植物纤维与互花米草提取物———生物矿质液(Biological Mineral Liquid,BML)共同制成降脂胶囊,并应用能值分析的方法对SAEE+胶囊的加环设计(SAEE and Capsule SAEEC)进行了经济、生态、社会复合效益评估.与SAEE相比,加环设计(SAEEC)的经济投入增加,能值投资比率(Emergy investment ratio,EIR)是SAEE的1.37倍;经济收益是SAEE的2.13倍,经济收益产投比是SAEE的1.46倍;净能值效益(Net emergy yield,NEY)是SAEE的3.18倍,净能值产出率(Emergy yield ratio,EYR)是SAEE的2.20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得到提高,体现了生态工程加环增益的基本设计原则.
    不同温度对中国对虾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田相利;董双林;王芳
    2004, 15(04):  678-682 . 
    摘要 ( 842 )   PDF (352KB) ( 116 )  
    研究了18~34℃6个不同恒温下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生长、饵料转化率及能量收支。结果表明,中国对虾的体重及能量特定生长率分别变动在1.22%~3.27%和1.33%~1.45%之间,在18~31℃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升高,34℃下则显著下降.对虾的摄食量及对饵料的消化率总体上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但在34℃下则有所降低;饵料重量转化率和能量转化率分别在28.99%~53.09%和15.70%~7.24%之间,总体上随温度升高而有所下降.根据拟合的多项式方程推算得到的中国对虾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9.7℃,生长能和呼吸能的变化主导着中国对虾的能量收支模式,随温度升高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逐渐降低,而呼吸能比例则逐渐升高。本研究表明,对虾在适宜温度下获得的较高生长率主要归因于较高的摄食量和食物消化率。
    研究论文
    不同温度对中国对虾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田相利, 董双林, 王芳
    2004, (4):  678-682. 
    摘要 ( 0 )  
    研究了18~34℃6个不同恒温下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生长、饵料转化率及能量收支.结果表明,中国对虾的体重及能量特定生长率分别变动在1.22%~3.27%和1.33%~1.45%之间,在18~31℃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升高,34℃下则显著下降.对虾的摄食量及对饵料的消化率总体上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但在34℃下则有所降低;饵料重量转化率和能量转化率分别在28.99%~53.09%和15.70%~7.24%之间,总体上随温度升高而有所下降.根据拟合的多项式方程推算得到的中国对虾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9.7℃.生长能和呼吸能的变化主导着中国对虾的能量收支模式,随温度升高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逐渐降低,而呼吸能比例则逐渐升高.本研究表明,对虾在适宜温度下获得的较高生长率主要归因于较高的摄食量和食物消化率.
    东海区底层及近底层鱼类资源的空间异质性
    苏奋振;周成虎;史文中;杜云艳
    2004, 15(04):  683-686 . 
    摘要 ( 890 )   PDF (227KB) ( 74 )  
    运用空间自相关指数和变异函数分析东海区底层及近底层鱼类资源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变异.其空间分布平均场的Geary c和Moran Ⅰ指数分别为0.38和0.52,各向同性随机变异占总变异的59.9%。表明其空间分布具有中等自相关特性,空间变异中由随机引起的变异大于由空间相关尺度过程引起的变异;各方向变异属于几何异向性,资源密度的年际变化与C、C0和C+C0均呈正相关,说明年际平均密度的增加由空间自相关变异和随机变异共同引起,随机变异略强于空间自相关变异。
    研究论文
    东海区底层及近底层鱼类资源的空间异质性
    苏奋振, 周成虎, 史文中, 杜云艳
    2004, (4):  683-686. 
    摘要 ( 0 )  
    运用空间自相关指数和变异函数分析东海区底层及近底层鱼类资源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变异.其空间分布平均场的Geary c和Moran I指数分别为0.38和0.52,各向同性随机变异占总变异的59.9%,表明其空间分布具有中等自相关特性,空间变异中由随机引起的变异大于由空间相关尺度过程引起的变异;各方向变异属于几何异向性.资源密度的年际变化与C、C0和C+C0均呈正相关,说明年际平均密度的增加由空间自相关变异和随机变异共同引起,随机变异略强于空间自相关变异.
    上海地区绿化树种重金属污染防护特性的研究
    杨学军;唐东芹; 许东新; 王新华;潘高红
    2004, 15(04):  687-690 . 
    摘要 ( 873 )   PDF (277KB) ( 109 )  
    通过测定土壤样品的重金属含量,调查了上海七宝镇污染水系两侧与上海宝钢集团厂区的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在污染水系两侧重金属含量较对照稍高,而上海宝钢厂区各样点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存在较严重的污染.同时在这两处重金属污染地带观察记录了绿化树种的生长状况,采集植物样品以ICP仪进行树木样品的重金属含量分析,综合两方面数据对近20种常见绿化树种的重金属污染的防护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法国冬青、紫薇、木芙蓉、女贞和龙柏等植物种类富集重金属能力较强,且生长状况较为良好,最适于作为重金属污染厂区的生态防护绿化的主要树种;而蚊母、夹竹桃和石楠等植物种类虽然富集重金属能力较低,但有较强的耐性,能良好生长。也适于作为污染区绿化美化树种。
    研究论文
    上海地区绿化树种重金属污染防护特性的研究
    杨学军, 唐东芹, 许东新, 王新华, 潘高红
    2004, (4):  687-690. 
    摘要 ( 0 )  
    通过测定土壤样品的重金属含量,调查了上海七宝镇污染水系两侧与上海宝钢集团厂区的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在污染水系两侧重金属含量较对照稍高,而上海宝钢厂区各样点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存在较严重的污染.同时在这两处重金属污染地带观察记录了绿化树种的生长状况,采集植物样品以ICP仪进行树木样品的重金属含量分析,综合两方面数据对近20种常见绿化树种的重金属污染的防护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法国冬青、紫薇、木芙蓉、女贞和龙柏等植物种类富集重金属能力较强,且生长状况较为良好,最适于作为重金属污染厂区的生态防护绿化的主要树种;而蚊母、夹竹桃和石楠等植物种类虽然富集重金属能力较低,但有较强的耐性,能良好生长,也适于作为污染区绿化美化树种.
    宜昌城区绿地景观格局与大气污染的关系
    邵天一; 周志翔;王鹏程;等
    2004, 15(04):  691-696 . 
    摘要 ( 944 )   PDF (331KB) ( 122 )  
    在湖北省宜昌市中心城区4种景观绿地分布格局分析的基础上,对比观测了各景观中的环境噪声和大气SO2、NOx、TSP含量。结果表明,以无绿化道路廊道和建筑铺装斑块为主要景观构成的对照景观绿地破碎化指数最高(18.1253ind·hm^-2),绿化覆盖率仅为1.00%,其景观中环境噪声较大、大气TSP含量高(0.4918mg·m^-3);大面积绿地斑块占优势的景观绿化覆盖率高(达43.59%),绿地破碎度指数最小(0.4539 ind·hm^-2),与对照景观相比,大气噪声减弱28.12%,TSP含量降低86.42%;中小面积绿地斑块和绿化廊道呈均匀分布的景观绿化覆盖率(11.34%)和绿地破碎度指数(2.7511 ind·hm^-2)均较低,与对照景观相比平均滞尘率为46.62%;以绿化廊道占绝对优势的景观绿化覆盖率仅为6.13%,绿地破碎度指数均较高(6.8700 ind·hm^-2),绿化廊道密度指数最大(0.8443hm·hm^-2),其景观中环境噪声、TSP和NOx含量分别比对照景观增加21.47%、5.08%和9.06%.可见,在城市景观中绿地斑块平均面积越大、破碎度指数越低,则其对大气污染净化的作用越大。
    研究论文
    宜昌城区绿地景观格局与大气污染的关系
    邵天一, 周志翔, 王鹏程, 唐万鹏, 刘学全, 胡兴宜
    2004, (4):  691-696. 
    摘要 ( 0 )  
    在湖北省宜昌市中心城区4种景观绿地分布格局分析的基础上,对比观测了各景观中的环境噪声和大气SO2、NOx、TSP含量.结果表明,以无绿化道路廊道和建筑铺装斑块为主要景观构成的对照景观绿地破碎化指数最高(18.1253ind·hm-2),绿化覆盖率仅为1.00%,其景观中环境噪声较大、大气TSP含量高(0.4918mg·m-3);大面积绿地斑块占优势的景观绿化覆盖率高(达43.59%),绿地破碎度指数最小(0.4539ind·hm-2),与对照景观相比,大气噪声减弱28.12%,TSP含量降低86.42%;中小面积绿地斑块和绿化廊道呈均匀分布的景观绿化覆盖率(11.34%)和绿地破碎度指数(2.7511 ind·hm-2)均较低,与对照景观相比平均滞尘率为46.62%;以绿化廊道占绝对优势的景观绿化覆盖率仅为6.13%,绿地破碎度指数均较高(6.8700 ind·hm-2),绿化廊道密度指数最大(0.8443hm·hm-2),其景观中环境噪声、TSP和NOx含量分别比对照景观增加21.47%、5.08%和9.06%.可见,在城市景观中绿地斑块平均面积越大、破碎度指数越低,则其对大气污染净化的作用越大.
    镉和增强紫外线-B辐射复合作用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强维亚;杨晖;陈拓; 安黎哲;王勋陵
    2004, 15(04):  697-700 . 
    摘要 ( 909 )   PDF (284KB) ( 96 )  
    研究了Cd^2+和增强紫外线-B(UV-B)辐射以及二者复合胁迫(Cd+UV-B)对大豆生长、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活性和吲哚乙酸(IAA)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对大豆生长较CA^2+有更明显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降低了光合作用,生物量减小;抑制节间的分化和伸长,节间减少,株高降低。UV-B辐射对POD、SOD活性有显著诱导作用,而Cd^2+明显颉颃UV-B对POD活性的诱导并抑制IAA氧化酶活性.在复合作用下,植物体内IAA氧化酶和POD活性较UV-B单独作用下显著降低,这两种酶活性降低会引起植物体内IAA含量升高,同时光合作用略有升高,这是株高和生物量较UV-B作用下有所增加的重要原因,复合胁迫还增强了对根伸长生长的抑制作用,根长度较对照显著降低(P<0.05)。IAA氧化酶和POD活性变化以及光合强度变化与大豆株高和生物量变化密切相关,这也是复合胁迫影响大豆生长状况的重要因素。
    研究论文
    镉和增强紫外线-B辐射复合作用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强维亚, 杨晖, 陈拓, 安黎哲, 王勋陵
    2004, (4):  697-700. 
    摘要 ( 0 )  
    研究了Cd2+和增强紫外线B(UV-B)辐射以及二者复合胁迫(Cd+UV-B)对大豆生长、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活性和吲哚乙酸(IAA)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对大豆生长较Cd2+有更明显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降低了光合作用,生物量减小;抑制节间的分化和伸长,节间减少,株高降低.UV-B辐射对POD、SOD活性有显著诱导作用,而Cd2+明显颉颃UV-B对POD活性的诱导并抑制IAA氧化酶活性.在复合作用下,植物体内IAA氧化酶和POD活性较UV-B单独作用下显著降低,这两种酶活性降低会引起植物体内IAA含量升高,同时光合作用略有升高,这是株高和生物量较UV-B作用下有所增加的重要原因.复合胁迫还增强了对根伸长生长的抑制作用,根长度较对照显著降低(P<0.05).IAA氧化酶和POD活性变化以及光合强度变化与大豆株高和生物量变化密切相关,这也是复合胁迫影响大豆生长状况的重要因素.
    景观空间动态模型研究现状和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李书娟;曾辉;夏洁;张磊
    2004, 15(04):  701-706 . 
    摘要 ( 864 )   PDF (423KB) ( 180 )  
    分析了景观空间动态模型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论文重点介绍了随机景观模型、邻域规则模型和景观过程模型(包括渗透模型、个体行为模型和空间生态系统模型)3类景观空间模型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这些模型途径进行完善的有关工作,并从确证性分析、有效性分析与敏感性分析等3个方面阐述了模型检验技术的发展现状。最后,总结了未来景观空间动态模型发展中应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即模型算法的优化、尺度转换、模型的复杂化与简化、模型检验与评价,通用模型的建立以及传统模型与社会经济因素衔接问题。
    研究论文
    景观空间动态模型研究现状和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李书娟, 曾辉, 夏洁, 张磊
    2004, (4):  701-706. 
    摘要 ( 0 )  
    分析了景观空间动态模型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论文重点介绍了随机景观模型、邻域规则模型和景观过程模型(包括渗透模型、个体行为模型和空间生态系统模型)3类景观空间模型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这些模型途径进行完善的有关工作,并从确证性分析、有效性分析与敏感性分析等3个方面阐述了模型检验技术的发展现状.最后,总结了未来景观空间动态模型发展中应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即模型算法的优化、尺度转换、模型的复杂化与简化、模型检验与评价,通用模型的建立以及传统模型与社会经济因素衔接问题.
    外来杂草入侵的化学机制
    王朋;梁文举;孔垂华;等
    2004, 15(04):  707-711 . 
    摘要 ( 843 )   PDF (391KB) ( 141 )  
    由外来杂草入侵引发的严重生态和经济问题已倍受关注,外来杂草在新生境成功入侵,除了具备一些基本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外,还应具备一些特有的入侵机制,阐明外来杂草的各种入侵机制可以为入侵杂草的预测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外来杂草只有在新生境中与原产地生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中取得优势,才能定植并扩增种群而成功入侵.在这些外来杂草和原产地生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化学关系是不可忽视的方面.目前研究已经证实:植物的化感作用在外来杂草成功入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植物也可以通过合成和释放特定的化学物质防御或抑制新生境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外来杂草入侵的化学机制涉及到植物化学生态学的各个方面。因此,外来杂草的化学生态学特征应作为入侵种预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外来杂草入侵的化学机制应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研究论文
    外来杂草入侵的化学机制
    王朋, 梁文举, 孔垂华, 姜勇, 张茂新, 张朝贤
    2004, (4):  707-711. 
    摘要 ( 0 )  
    由外来杂草入侵引发的严重生态和经济问题已倍受关注.外来杂草在新生境成功入侵,除了具备一些基本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外,还应具备一些特有的入侵机制.阐明外来杂草的各种入侵机制可以为入侵杂草的预测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外来杂草只有在新生境中与原产地生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中取得优势,才能定植并扩增种群而成功入侵.在这些外来杂草和原产地生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化学关系是不可忽视的方面.目前研究已经证实:植物的化感作用在外来杂草成功入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植物也可以通过合成和释放特定的化学物质防御或抑制新生境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外来杂草入侵的化学机制涉及到植物化学生态学的各个方面.因此,外来杂草的化学生态学特征应作为入侵种预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外来杂草入侵的化学机制应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植物高效利用磷机制的研究进展
    马祥庆;梁霞
    2004, 15(04):  712-716 . 
    摘要 ( 830 )   PDF (398KB) ( 186 )  
    缺磷是限制目前农林业产量的一个重要因子,传统的农林业生产主要通过施肥和土壤改良来满足植物对磷的需求,近年来人们开始发掘磷高效利用植物来替代传统方法提高磷的利用效率。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植物高效利用磷的形态学、生理学及遗传学作用机制,植物高效利用磷的机制主要包括:(1)磷高效利用植物能通过根系形态变化(包括根伸长、根轴变细、根毛数量和密度增大、侧根幼根数量增加及形成排根等)和根冠问的物质分配改变等形态学机制来适应磷胁迫;(2)在缺磷环境下磷高效利用植物能通过根系分泌物增加、菌根侵染、根系吸收动力学特征变化及植物磷素内循环加强等生理学机制来适应磷胁迫;(3)在磷亏缺的长期选择压力下,植物可通过某些“沉默”基因的诱导表达或DNA序列的特定形成相对稳定的磷营养遗传性状,由此通过遗传学机制来增加对土壤难溶态性磷的利用,使植物表现出较高的磷素利用效率。
    研究论文
    植物高效利用磷机制的研究进展
    马祥庆, 梁霞
    2004, (4):  712-716. 
    摘要 ( 0 )  
    缺磷是限制目前农林业产量的一个重要因子,传统的农林业生产主要通过施肥和土壤改良来满足植物对磷的需求,近年来人们开始发掘磷高效利用植物来替代传统方法提高磷的利用效率.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植物高效利用磷的形态学、生理学及遗传学作用机制.植物高效利用磷的机制主要包括:(1)磷高效利用植物能通过根系形态变化(包括根伸长、根轴变细、根毛数量和密度增大、侧根幼根数量增加及形成排根等)和根冠间的物质分配改变等形态学机制来适应磷胁迫;(2)在缺磷环境下磷高效利用植物能通过根系分泌物增加、菌根侵染、根系吸收动力学特征变化及植物磷素内循环加强等生理学机制来适应磷胁迫;(3)在磷亏缺的长期选择压力下,植物可通过某些“沉默”基因的诱导表达或DNA序列的特定形成相对稳定的磷营养遗传性状,由此通过遗传学机制来增加对土壤难溶态性磷的利用,使植物表现出较高的磷素利用效率.
    土壤有机质概念和分组技术研究进展
    武天云; JeffJ.Schoenau; 李凤民;等
    2004, 15(04):  717-722 . 
    摘要 ( 885 )   PDF (432KB) ( 206 )  
    土壤有机质一直是土壤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在过去的50年里,对土壤质量可持续性观念的增强和寻找快速判断人为因素对土壤质量影响方向指标的强烈愿望导致了土壤有机质的研究重点发生了急剧变化:对农业措施反映慢的土壤腐殖质类物质的研究正在退出土壤有机质研究领域,而侧重点逐渐转向了土壤中未受微生物作用或正在受微生物降解的有机残体;也出现了新的土壤有机质研究概念和对应测试手段:土壤有机质的比重分组、与有机质结合的土壤颗粒大小分组、土壤团聚体中的POM和iPOM以及土壤水溶性有机质和微生物体C等概念和测试手段被相继提了出来,土壤有机质的研究重点正在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产物(腐殖质)向土壤微生物作用前的、具有部分生物活性的有机质(轻组有机质、砂粒组和粗粉砂粒组中的有机质、POM和iPOM)和完全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机质(微生物体C和水溶性有机质)转移,这一过程与土壤有机质概念的拓展密不可分。
    研究论文
    土壤有机质概念和分组技术研究进展
    武天云, Jeff J. Schoenau, 李凤民, 钱佩源, 张树清, Sukhadev S. Malhi, 王方
    2004, (4):  717-722. 
    摘要 ( 0 )  
    土壤有机质一直是土壤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在过去的50年里,对土壤质量可持续性观念的增强和寻找快速判断人为因素对土壤质量影响方向指标的强烈愿望导致了土壤有机质的研究重点发生了急剧变化:对农业措施反映慢的土壤腐殖质类物质的研究正在退出土壤有机质研究领域,而侧重点逐渐转向了土壤中未受微生物作用或正在受微生物降解的有机残体;也出现了新的土壤有机质研究概念和对应测试手段:土壤有机质的比重分组、与有机质结合的土壤颗粒大小分组、土壤团聚体中的POM和iPOM以及土壤水溶性有机质和微生物体C等概念和测试手段被相继提了出来.土壤有机质的研究重点正在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产物(腐殖质)向土壤微生物作用前的、具有部分生物活性的有机质(轻组有机质、砂粒组和粗粉砂粒组中的有机质、POM和iPOM)和完全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机质(微生物体C和水溶性有机质)转移,这一过程与土壤有机质概念的拓展密不可分.
    饥饿对甲壳动物生理生态学影响的研究进展
    吴立新; 董双林;姜志强;等
    2004, 15(04):  723-727 . 
    摘要 ( 839 )   PDF (370KB) ( 149 )  
    作为一种主要的环境胁迫因子,饥饿对甲壳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影响极其广泛。本文概述了饥饿对甲壳动物发育与存活、代谢、消化腺结构与消化酶、机体化学组成以及恢复生长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即补偿生长及其生理学机制、饥饿与抗病免疫力之间关系的研究。
    研究论文
    饥饿对甲壳动物生理生态学影响的研究进展
    吴立新, 董双林, 姜志强
    2004, (4):  723-727. 
    摘要 ( 0 )  
    作为一种主要的环境胁迫因子,饥饿对甲壳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影响极其广泛.本文概述了饥饿对甲壳动物发育与存活、代谢、消化腺结构与消化酶、机体化学组成以及恢复生长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即补偿生长及其生理学机制、饥饿与抗病免疫力之间关系的研究.
    不同NH4^+/NO3^-比例的氮素营养对棉花氮素代谢的影响
    董海荣;李金才;李存东
    2004, 15(04):  728-730 . 
    摘要 ( 888 )   PDF (220KB) ( 96 )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NH4^+/NO3^- ratios on nitrogen metabolism of cotton was studied under controlled hydroponic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single nitrate nutrition, solutions with 25/75, 50/50, 75/25 and 100/0 of NH4^+/NO3^-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oluble protein accumulation in leaves and roots of cotton, and the maximum content of soluble protein in leaves and roots appeared respectively in the solution with 50/50 and 75/25 of NH4^+/NO3^- The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in roots wa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NH4+ percentage, but was slightly less in the solution of 100/0 than 75/25, which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excess NH4^+ limiting boot metabolism. With the increase of NH4+ percentage, the nitrate content in petiole and the 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 in functional blade declined, but ammoniac nitrogen content increased in every organ of cotton.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eign nitrogen affected the nitrogen metabolism of cotton in a different way, and the nitrogen absorption by cotton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different forms of foreign nitrogen.
    研究论文
    不同NH4+/NO3-比例的氮素营养对棉花氮素代谢的影响
    董海荣, 李金才, 李存东
    2004, (4):  728-730. 
    摘要 ( 0 )  
    小黑瓢虫与其竞争种作用系统研究:种间竞争
    荆英;黄建;马瑞燕;韩巨才
    2004, 15(04):  731-733 . 
    摘要 ( 866 )   PDF (184KB) ( 116 )  
    Delphastus catalinae and Serangium japonicum are the important natural enemies of Bemisia tabaci, of which, the former is exotic, and the latter is indigenous. 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e of interspecies competition on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D. catalinae and S .japonicum was studied under conditions of single and mixed rearing, and Lotka-Volterra equation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competition when more and less preys provided for the two ladybir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D. catalinae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S. japonicum when single rearing, and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S. japonicum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D. catalinae when mixed rearing. In the competition system of the two ladybirds, S. japonicum was dominant, while D. catalinae could exist simultaneously.
    研究论文
    小黑瓢虫与其竞争种作用系统研究:种间竞争
    荆英, 黄建, 马瑞燕, 韩巨才
    2004, (4):  731-733. 
    摘要 ( 0 )  
    不同生态因子对黄鳝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
    尹绍武; 周工健; 刘筠
    2004, 15(04):  734-736 . 
    摘要 ( 843 )   PDF (165KB) ( 111 )  
    This paper studied the effects of some ecological factors (temperature, pH, hatching method and ammonia) on the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ricefield eel.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um hatching temperature of ricefield eel was 25~28℃,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about the effects of pH within the range of pH 5.5~9.5 on the hatching rate of oosperm. Dripping water incubation had a higher hatching rate of oosperm than staticing water incubation, and the hatching rate of oosperm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mmonia content.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d an available suggestion for the all-artificial and half-artificial breeding of ricefield eel.
    研究论文
    不同生态因子对黄鳝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
    尹绍武, 周工健, 刘筠
    2004, (4):  734-736. 
    摘要 ( 0 )  
    松嫩平原朝鲜碱茅无性系种群构件生物量结构及相关模型分析
    刘佩勇, 张庆灵, 杨允菲
    2004, (4):  543-548. 
    摘要 ( 806 )   PDF (300KB) ( 272 )  
    从构件水平对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朝鲜碱茅无性系种群各功能构件的生物量结构,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与丛径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均建立相应的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孕穗和果后营养两个生育期,朝鲜碱茅无性系种群各功能构件生物量及所占总生物量的比率具有相同的规律;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与丛径之间的定量关系在孕穗期以直线函数模型相关性最大,在果后营养期以幂函数模型相关性最大;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之间的定量关系除光合构件与支持构件在孕穗期以直线函数模型相关性最大外,其他各构件生物量之间在两个生长期均以幂函数模型相关性最大.
    塔里木河中游植物种群在四种环境梯度上的生态位特征
    刘加珍, 陈亚宁, 张元明
    2004, (4):  549-555. 
    摘要 ( 842 )   PDF (1940KB) ( 406 )  
    分析了塔里木河中游19种植物在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和土壤总含盐量各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按照各资源维上生态位宽度平均值的大小可把19种植物分成3类,第一类群的物种是该流域植物群落中的建群种,对荒漠河岸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第二类群的物种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弱于第一类群的物种;第三类群的物种中,大部分植物对流域环境的生态适应性较弱,但个别植物生态位宽度变窄有其特定的原因.从4个资源维、19种植物生态位重叠指数的变化上可以看出,该地区物种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资源需求分化或者物种的生态位发生位移,致使种对间生态位重叠程度降低,而土壤水和土壤盐分则是许多物种的限制因子.
    短命植物分布与沙垄表层土壤水分的关系——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例
    王雪芹, 蒋进, 雷加强, 赵从举
    2004, (4):  556-560. 
    摘要 ( 957 )   PDF (1081KB) ( 377 )  
    于2002年3月至2002年8月,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短命植物分布和沙垄表层30cm厚土壤水分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早春表层土壤水分在个体沙丘表面的分异直接影响到短命植物的分布.4月下旬,垄间、两坡和垄顶土壤含水率依次为4.62%、3.98%和2.01%,相应的短命植物平均盖度于5月中上旬依次为51.8%、38.2%和4.4%.5月中旬后,短命植物的分布又改变了表层土壤水分分布,上述各地貌部位的土壤含水率依次为1.00%、1.90%和2.45%,形成垄顶最高、两坡次之、垄间最差的新的空间分布格局.
    独叶草种群年龄结构及动态分析
    张文辉, 李景侠, 李红, 刘祥君
    2004, (4):  561-565. 
    摘要 ( 906 )   PDF (1858KB) ( 378 )  
    对太白山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独叶草种群年龄结构、生命表及存活曲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境的独叶草种群在3~6年生阶段个体数量最多,幼年个体和老年个体数量较少.生命表中,幼龄级的dx、qx、Kx等为负数,可以反映种群幼龄个体缺乏程度.以无性繁殖独叶草不同与以有性生殖为主的植物,它可产生不同龄级的无性系分株,幼龄个体少的年龄结构并不代表种群必然衰退.随海拔升高,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寿命延长,反映了种群在适应性方面的调整.独叶草种群根状茎生存于腐殖质层中,仅有叶片露出地面;种群所在的牛皮桦、巴山冷杉和太白红杉群落人为干扰较少,生境相对稳定,种群可以长期维持.对种群保护应注重所处的环境及森林群落保护.
    侵染天南星科植物病毒的分子鉴定及其生态学研究
    刘文洪, 陈集双, 李永伟
    2004, (4):  566-570. 
    摘要 ( 858 )   PDF (292KB) ( 341 )  
    通过病毒粒子部分提纯和形态学观察,发现侵染我国南方天南星科植物的病毒主要有线状和球状两种形态.经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确定线状病毒为芋花叶病毒(DsMV);经血清学反应和序列分析确定球状病毒为黄瓜花叶病毒(CMV).CMVCP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侵染天南星科的CMV是相对独立的种内变异类型,归属于亚组I.同时,CMV存在对天南星科植物的适应性变异.对采自我国海南、湖南、浙江、上海等地的126个天南星科植物样品进行RNA核酸斑点杂交检测,获得病毒检测结果.海南省样品DsMV的检出率为73.3%,CMV的检出率为46.7%;湖南省样品DsMV的检出率为100%,CMV的检出率为38.5%;浙江省样品DsMV的检出率为93.0%,CMV的检出率为7.0%;上海市样品DsMV的检出率为100%,尚没有检测到CMV.首次证实了自然条件下CMV作为天南星科植物主要病毒的存在,在我国南方地区,该病毒对天南星科植物的自然侵染受到气候、季节和寄主等生态因子的影响.DsMV则在天南星科植物上普遍存在.
    东莞莲花山自然保护区蝴蝶群落多样性研究
    刘桂林, 庞虹, 周昌清, 温瑞贞, 陈海东, 贾凤龙, 莫震球
    2004, (4):  571-574. 
    摘要 ( 1041 )   PDF (888KB) ( 342 )  
    记述了东莞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的蝴蝶9科36属50种;分析了不同季节蝴蝶群落的特点和在科、属、种级分类下的多样性指数[H'(GS)、H'(G)、H'G(S)].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以6月份最高为34,9、4、12月则分别为18、14、2;多样性指数也是以6月份最高为2.9041,9、4、12月则分别为2.5547、2.4842、0.1085;均匀度指数以4月份最高为09413,9、6、12月则分别为0.8827、0.8235、0.1565;优势种以12月份最明显,报喜斑粉蝶的优势度指数高达0.9773,其次,9月份为宽边黄凤蝶(0.2571)、6月份为巴黎凤蝶(0.2263)、4月亦为巴黎凤蝶(0.2174);各科蝴蝶物种丰富度、科、属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以蛱蝶科为最高,分别为12、2.3992、1.9231、0.9655,凤蝶科、弄蝶科次之,个体数量以斑蝶科最大,粉蝶科、凤蝶科次之,而属内种的多样性指数则以凤蝶科最高(1.5456),蛱蝶科次之(0.4761).
    吉林省莫莫格泡1500年来的孢粉组合与古环境
    介冬梅, 王升忠, 郭继勋, 吕金福, 李津
    2004, (4):  575-578. 
    摘要 ( 867 )   PDF (545KB) ( 310 )  
    通过对莫莫格泡人工剖面14个样品的孢粉分析笔者划分了3个孢粉带:孢粉贫乏带、蒿-藜麻黄孢粉带和蒿-藜孢粉丰富带,根据孢粉组合,14C测年和沉积相的综合分析认为莫莫格泡是1500aB.P.由古河道洼地为砂丘所堵塞形成的,它经历了河湖转换期、湖泊发育早期和湖泊稳定期,其周围植被由菊科蒿-藜草甸草原逐渐过渡为蒿藜为主的疏林草甸草原和草甸草原,古气候由冷干、温凉偏干向温凉转化,近50年来有暖干化趋势.
    基于能流物流理论的农牧交错带生态治理模式研究——以内蒙古后山旱农区为例
    范锦龙, 潘志华, 赵举, 郑大玮, 妥德宝, 赵沛义
    2004, (4):  579-583. 
    摘要 ( 979 )   PDF (271KB) ( 231 )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经过多年的攻关研究,以能物流理论为指导,根据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后山旱农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提出了以丘陵为单元的生态治理模式.1999年对传统顺坡种植模式、人工草地模式和生态治理模式进行观测.能物流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治理模式与传统的种植模式相比,能提高太阳能利用率8.3%,提高能量输出量8.7%,提高能量转化效率19.4%,N的输出量提高26.5%,转化效率提高57.1%,P的输出量提高12.1%,转化效率提高45.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7%.人工草地模式与传统模式和生态治理模式相比,其太阳能利用率、能量输出量、能量转化效率都是最低的.治理模式产出最多,盈利最多,是经济效益最好的模式,经济效率比传统模式提高16.1%.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农业生产力的评估与预测
    贾丙瑞, 周广胜
    2004, (4):  584-588. 
    摘要 ( 867 )   PDF (1557KB) ( 311 )  
    运用伊金霍洛旗40年的气象与农业统计资料,分析了气候与化肥使用量对于粮食产量的综合影响,选取综合模型为基础,将化肥对粮食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考虑为调节因子,建立了基于气候和化肥使用量的粮食产量评估模型.同时,基于伊金霍洛旗地区人口、气候以及化肥的未来变化情景,预测了未来30年的粮食需求增长量,指出在满足当地人民对粮食作物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从目前到2010年期间退耕面积达622~5948hm2,相当于原有耕地的3%~31%;从2010年到2020年期间退耕面积最大,达3263~8164hm2,相当于原有耕地的17% 42%;随后10年由于土地单位面积的增产是有限度的,而人口继续增长,将导致耕地面积有所回升,但变动幅度不会太大,基本维持在2020年的水平.
    近50年冀北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生境效应
    盛学斌, 刘云霞, 孙建中
    2004, (4):  589-592. 
    摘要 ( 866 )   PDF (899KB) ( 283 )  
    区域性土壤生境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土地利用及其覆被的变化.通过冀北高原近50年不同时段的资料分析证实,大片天然草场无序垦为耕地的利用变化及伴随的管理粗放,致土壤生境发生系列负面效应,土壤养分逐年下降.50年中,该区土壤有机质,N、P、K全量及速效态量分别以36.90%、67.77%、44.44%、34.15%、32.22%、58.90%、35.29%的降幅趋势性地下降;砂、粉、粘三项表征土壤物性特征的不同土粒含量则以18.24%、19.55%和12.29%升降皆有的幅度变化.这一结果揭示,为确保区位重要、生境脆弱区的土地质量不因利用变化和随时间推移而下降,永续处于动态平衡,务必科学管理,技术举措到位.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
    吴建国, 张小全, 徐德应
    2004, (4):  593-599. 
    摘要 ( 1152 )   PDF (1930KB) ( 793 )  
    通过对比分析六盘山林区典型天然次生林(杂灌林、山杨和辽东栎林)与农田、草地及农田、草地与人工林(13、18和25年生华北落叶松)邻近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及其在土壤剖面上分布的差异,研究了天然次生林变成农田或草地及农田或草地造林后对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方面,农田和草地比天然次生林分别低54%和27%,差异主要在0~50cm土层;农田和草地比人工林分别低42%和26%,差异主要在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方面,农田和草地比天然次生林分别低35%和14%,差异主要在0~50cm土层;农田比人工林低23%,草地比人工林高4%,差异主要在0~30cm土层.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比农田或草地大.这些差异主要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土壤有机碳输入与输出及根系分布的变化所致.结果说明六盘山林区天然次生林破坏变成草地或农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主要是0~50cm土层)将下降,而农田中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主要是0~30cm土层)又将增加,草地上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密度变化不大.另外,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也将随土地利用变化而发生改变.
    下辽河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柯欣, 梁文举, 宇万太, 谢荣栋, 翁朝联, 杨毅明, 尹文英
    2004, (4):  600-604. 
    摘要 ( 939 )   PDF (1625KB) ( 346 )  
    2000年10月~2001年10月对下辽河平原地区撂荒、林地、旱田、水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微节肢动物进行了调查.应用个体数密度、类群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4个群落参数,研究了土壤微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撂荒中土壤微节肢动物的4个群落参数均为最高,旱田均为最低,季节变化影响土壤微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但土地利用方式不影响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型.下辽河平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共鉴定出土壤微节肢动物12个类群,撂荒、林地、旱田中弹尾目(Collembola)和蜱螨目(Acarina)为优势类群,双翅目(Di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和膜翅目(Hymenoptera)为常见类群,水田中弹尾目、蜱螨目和双翅目为优势类群,鞘翅目为常见类群.各土地利用方式、各季节均在表层土壤出现的类群最多、密度最高,中层次之,底层最少.
    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对水稻田土壤中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吕镇梅, 闵航, 叶央芳
    2004, (4):  605-609. 
    摘要 ( 1025 )   PDF (268KB) ( 275 )  
    对好氧微生物采用平板稀释法,厌氧微生物采用最大或然计数法和滚管法研究土壤中施入0.33、0.67、1.00、1.33、2.00μg·g-1干土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后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微生物对二氯喹啉酸的反应随其施加浓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二氯喹啉酸对水稻田土壤中好氧性细菌、水解发酵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都是短暂的,第33d时均能恢复至接近对照水平.浓度在1.33μg·g-1干土以下时二氯喹啉酸促进真菌数量增加,高于该浓度时则具有抑制作用.施用各浓度二氯喹啉酸初期,对土壤中放线菌和产甲烷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效应,但低浓度时抑制效应在培养后期消失.正常土壤施用量的二氯喹啉酸(即0.67μg·g-1干土)对水田土壤微生物各种群无实质危害级农药.
    二化螟种群空间格局的经典分析与地统计学比较研究
    袁哲明, 付威, 李方一
    2004, (4):  610-614. 
    摘要 ( 868 )   PDF (353KB) ( 248 )  
    为揭示二化螟幼虫空间格局特征并阐明经典格局分析的局限性与地统计分析的优越性,从2个原始样本出发,另构建了一系列格栅样本、随机样本和顺序样本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经典格局分析不能有效区分频次分布相同但分布型或聚集程度不同的样本,存在受样方大小、格栅初始点位置和样本容量大小影响等许多局限性,其中受格栅初始点位置影响是首次报道;而地统计学半变异函数能有效刻划二化螟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表征其聚集强度和空间异质性,且受样方大小、格栅初始点位置和样本容量大小的影响较小.二化螟种群在低密度下呈随机分布;在高密度下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为0.1056,空间依赖范围为193cm.在高密度下二化螟种群空间分布存在几何异向性,行方向上的聚集强度(0.2716)明显高于列方向(0.0867),但行方向上的空间依赖范围(115cm)小于列方向(264cm).
    桃蚜对吡虫啉次亚致死用量反应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拟分析
    顿玉慧, 冯明光
    2004, (4):  615-618. 
    摘要 ( 1043 )   PDF (230KB) ( 269 )  
    采用电动弥雾法测定了桃蚜对吡虫啉次亚致死浓度(0.01~1.0μg·ml-1)为期1周的反应.所获数据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拟分析,获得了根据不同期望杀蚜水平的致死浓度和致死时间,且二者互为函数关系,即达到同一期望杀蚜水平的时间越长,所需药液浓度越低,反之亦然.以弥雾后第1d和第5d为例,LC50及其95%置信限分别为2.8(1.8~4.6)和0.5(0.4~0.6)μg·ml-1,LC90分别为7.1(3.8~13.0)和1.2(1.0~1.5)μg·ml-1,LC99分别为11.9(6.0~23.9)和2.0(1.5~2.8)μg·ml-1.当药液浓度为1.0、2.0和3.0μg·ml-1时,LT50分别为2.9、1.4和1.0d,LT90分别为5.8、3.6和2.4d.结果表明,吡虫啉的田间常规使用浓度(~33μg·ml-1)是按快速击倒要求确定的,它比24h内LC99的上限还高;稍放宽时间要求,达到特定杀蚜水平所需的药液浓度可大幅降低.
    两种杀虫真菌制剂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评价
    濮小英, 冯明光
    2004, (4):  619-622. 
    摘要 ( 1037 )   PDF (1504KB) ( 358 )  
    于2002年盛夏在浙江遂昌一高山茶园对茶小绿叶蝉(Empoasca spp.)进行了真菌杀虫剂的田间药效试验.所用菌剂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的纯孢子悬乳剂及其与3%吡虫啉10%可湿剂的混配剂.各菌剂稀释500倍喷雾2次,间隔12d.结果表明,两种真菌的混配剂明显优于纯菌剂,其中球孢白僵菌混配剂的最高防效达83.4%,而玫烟色拟青霉的最高防效为71.3%.根据25d期间历次调查结果计算平均防效,球孢白僵菌混配剂达66.8%,玫烟色拟青霉混配剂为62.1%,含微量吡虫啉的矿物油为50.3%,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拟青霉的纯菌剂分别为49.5%和19.0%.结合试验期间气候及田间种群结构特征,讨论了各处理间差异的来源及提高真菌杀虫剂控制茶小绿叶蝉效果的可能途径.
    茶梢和茶花主要挥发物对门氏食蚜蝇和大草蛉引诱效应
    韩宝瑜, 周成松
    2004, (4):  623-626. 
    摘要 ( 1184 )   PDF (232KB) ( 355 )  
    用Y形嗅觉仪进行的生测表明茶二叉蚜和蚜害茶梢复合体挥发物显著引诱门氏食蚜蝇和大草蛉.剂量为10-4g·ml-1时,在味源和空气对照之间,食蚜蝇对源于复合体的香叶醇和水杨酸甲酯、源于完整茶梢的正辛醇、源于茶花的橙花醇有极显著趋性(P<0.01),对源于复合体的反-2-己烯-1-醇、反-2-己烯醛、罗勒烯和芳樟醇有显著趋性(P<0.05);大草蛉则显著趋向源于完整茶梢的正辛醇和己醛(P<0.05).剂量为10-2g·ml-1时,食蚜蝇对己醛、橙花醇及源于复合体的苯甲醛有显著趋性,大草蛉显著趋向于苯甲醛、己醛、香叶醇和反-2-己烯-1-醇.结果表明,除了醛类和水杨酸甲酯外,香叶醇、正辛醇和反-2-己烯-1-醇等也有显著引诱效应.2种天敌对信息物的反应是有阈值的.两种剂量的己醛均显著引诱大草蛉,橙花醇是引导食蚜蝇朝茶花定向的信息物.
    聚果榕榕果小蜂种群分布格局及其生境和季节差异比较
    张光明, 谷海燕, 宋启示, 徐磊, 彭艳琼, 杨大荣
    2004, (4):  627-633. 
    摘要 ( 1058 )   PDF (362KB) ( 304 )  
    采用多个指数对西双版纳地区聚果榕榕果小蜂的种群分布格局进行了检测,并重点运用基于方差/均值比率法的t值测度比较了其生境和季节差异.结果表明,6种聚果榕榕果小蜂的种群分布格局皆呈聚集分布;传粉小蜂聚集强度在生境序列上,原始雨林≈严重干扰地段中度干扰地段,在季节序列上,雨季>干热季>雾凉季;非传粉小蜂不同种类不同性别随着生境和季节变化皆表现出明显的聚集强度差异.对各种聚集强度变化的发生机理与其对聚果榕传粉者互惠共生体进化稳定性进行了讨论,认为保护榕树、保护榕树和传粉昆虫互惠共生体的重点应放在保护其原始森林生境方面.
    水稻适宜播种期设计的动态知识模型研究
    严定春, 朱艳, 曹卫星
    2004, (4):  634-638. 
    摘要 ( 877 )   PDF (258KB) ( 331 )  
    在查阅研究大量文献资料和咨询作物栽培专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和提炼水稻生长发育特性与品种类型、生态环境和耕作制度的动态关系,运用知识工程和系统建模方法,提出了具有广泛时空适应性的水稻适宜播期动态知识模型,该模型可用于精确设计不同环境和生产条件下水稻品种的适宜播期.为了验证模型的通用性,利用南京、天津、广州、昆明、沈阳、常德和乌鲁木齐等7个代表性生态点的常年、偏暖年和偏冷年每日气象资料以及各点典型品种资料、不同育秧方式和不同稻作制度,对播期设计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从而证明知识模型能有效地利用好决策地点的光温水等自然资源,模型具有较好的广适性和决策性.
    稻鸭共作对稻田营养生态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王强盛, 黄丕生, 甄若宏, 荆留明, 唐和宝, 张春阳
    2004, (4):  639-645. 
    摘要 ( 1213 )   PDF (1497KB) ( 401 )  
    通过稻、鸭之间的共生互作,共生期不施用任何农药和化肥,进行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的除草效果达到99.4%以上,病虫害基数明显降低;水体营养物质和溶解氧增大;土壤速效养分有一定提高,但成熟后土壤速效P、速效K较基础肥力有一定降低;植株N、P、K吸收量增加;产量明显提高,构成因素中成穗率、实粒数和结实率增加;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及蒸煮品质得到改善,尤以降低垩白率效果最为明显;稻田生态系统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杨长明, 杨林章, 颜廷梅, 欧阳竹
    2004, (4):  646-650. 
    摘要 ( 1077 )   PDF (1053KB) ( 329 )  
    大田试验下,通过对水稻茎秆基部物理性状、形态特征和硅、钾含量的测定和比较,系统研究了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特别是秸秆与化肥配施(CS)养分模式可明显提高水稻植株茎秆粗度、茎壁厚度和茎重,从而有效提高了基部茎秆的抗折力(RS)和明显降低了水稻的倒伏指数(LI),秸秆与化肥配施(CS)养分模式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效果在干湿交替(AWD)和控水模式(DRA)下表现更为明显.有机无机肥配施,特别是秸秆与化肥配施(CS)的养分模式在干湿交替(AWD)和控水模式(DRA)下更有助于提高水稻茎秆的硅、钾含量.相关分析表明,水稻基部茎秆茎壁厚度、茎重和抗折力与茎秆硅、钾含量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
    镧对水稻根质膜透性和根分泌物中几种营养离子含量的影响
    郜红建, 常江, 张自立, 蒋新, 赵振华
    2004, (4):  651-654. 
    摘要 ( 894 )   PDF (515KB) ( 314 )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系列浓度La在不同处理时间内对水稻根质膜透性和根分泌物中几种营养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La在低浓度时(≤50μg·ml-1),可以稳定细胞膜,减少电解质外渗率.在此浓度下,根系分泌物中K+、Ca2+、P和H+的含量比对照低.La的浓度升高(100~400μg·ml-1),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电解质外渗率呈现短时间抑制,长时间促进的规律.La在高浓度时(c≥500μg·ml-1),即使短时间的处理,也会使根细胞原生质膜破坏,电解质外渗率提高.此时根分泌物中K+、Ca2+、P和H+含量均比对照高.由此可以得出在水培条件下,La3+≤50μg·ml-1对水稻生长是安全的.
    氮素形态对不同专用型小麦根系及氮素利用率影响的研究
    马新明, 王志强, 王小纯, 王书丽
    2004, (4):  655-658. 
    摘要 ( 908 )   PDF (1137KB) ( 420 )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3种氮素形态对不同专用型小麦根系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以后,强筋型小麦豫麦34在酰胺态氮处理下,根系生物量、根系活力、氮素利用率、氮收获指数和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铵态氮处理次之,硝态氮处理最低.中筋型小麦豫麦49的各测定指标以铵态氮处理最高,其它指标在酰胺态氮和铵态氮间的趋势不同;弱筋型小麦豫麦50在酰胺态氮处理下各项指标最高,而铵态氮处理下蛋白质含量最低,符合品种优质和专用.氮收获指数与籽粒蛋白质含量之间呈现极显著正相关.
    低温胁迫对嫁接西瓜耐冷性和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
    刘慧英, 朱祝军, 吕国华
    2004, (4):  659-662. 
    摘要 ( 997 )   PDF (1614KB) ( 396 )  
    研究了西瓜实生苗和以黑籽南瓜、超丰F1为砧木的嫁接苗的耐冷性及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差异.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嫁接苗的耐冷性明显高于实生苗,表现为以黑籽南瓜为砧木的嫁接苗的耐冷性>以超丰F1为砧木的嫁接苗>实生苗.此外嫁接苗和实生苗均表现为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丙二醛(MDA)含量上升,非酶促抗氧化剂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含量和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R)活性下降,说明低温逆境降低了植物体防御活性氧有关的酶促和非酶促保护系统能力,提高了体内自由基浓度,加剧了膜脂过氧化.嫁接苗的活性氧清除能力均高于自根苗,且嫁接苗中耐冷性越强的活性氧清除能力越高,说明西瓜嫁接后耐冷性的提高是与植物体内活性氧清除系统中抗氧化剂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有关.
    钾对番红花球茎膨大的生理生态效应
    刘芸, 龙云, 朱利泉, 操国兴, 钟章成
    2004, (4):  663-666. 
    摘要 ( 1090 )   PDF (486KB) ( 306 )  
    名贵中药番红花球茎的大小是决定其入药器官—柱头多少的关键.用4个不同K水平的营养液培养番红花,结果表明,随着施钾水平的提高,叶片中的钾含量、叶绿素含量、ATP相对含量及叶片净光合速率也相应提高,使得叶片作为“代谢源”的能力加强.随着施钾水平提高,新球茎富集钾的能力、可溶性糖含量、Vc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也增加,致使新球茎作为“代谢库”的功能也增强,球茎膨大速率加快..本文对钾元素通过加强“源”和“库”的功能来提高番红花球茎膨大速率的机理进行探讨,为番红花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了新的依据.
    氮和钙交互作用对番茄氮素吸收的影响
    娄春荣, 韩晓日, 肖千明, 孙文涛, 邱卫文, 付仲鑫
    2004, (4):  667-672. 
    摘要 ( 1081 )   PDF (1464KB) ( 383 )  
    以沈阳草甸土为栽培基质,采用二次D-饱和最优设计,进行番茄N、Ca两因素效应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番茄茎、叶、果实中氮素含量随生育期的进展而下降,氮肥对番茄果实中NO33--N含量影响呈直线正效应,但各处理番茄果实中NO33--N含量均不超过可生食标准.适量施用钙肥有利于控制果实中NO33--N含量.氮肥对番茄植株地上部分和果实中N含量影响均符合报酬递减律.氮肥和钙肥对番茄N素积累符合报酬递减律;番茄从开花期到果实膨大期属N素最大效应期.番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受氮素影响较大.N、Ca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番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钙素可降低硝酸还原酶活性.土壤中NO33--N含量和电导率EC值均随氮肥施用增加而提高.
    米草生态工程加环效益能值分析
    刘金娥, 钦佩, 周虹霞, 谢民
    2004, (4):  673-677. 
    摘要 ( 1232 )   PDF (1488KB) ( 307 )  
    根据生态工程加环原理,在互花米草生态工程(Spartina alterniflora Ecological Engineering,SAEE)基础上设计一个深度开发的增益环,选取天然植物纤维与互花米草提取物———生物矿质液(Biological Mineral Liquid,BML)共同制成降脂胶囊,并应用能值分析的方法对SAEE+胶囊的加环设计(SAEE and Capsule SAEEC)进行了经济、生态、社会复合效益评估.与SAEE相比,加环设计(SAEEC)的经济投入增加,能值投资比率(Emergy investment ratio,EIR)是SAEE的1.37倍;经济收益是SAEE的2.13倍,经济收益产投比是SAEE的1.46倍;净能值效益(Net emergy yield,NEY)是SAEE的3.18倍,净能值产出率(Emergy yield ratio,EYR)是SAEE的2.20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得到提高,体现了生态工程加环增益的基本设计原则.
    不同温度对中国对虾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田相利, 董双林, 王芳
    2004, (4):  678-682. 
    摘要 ( 1069 )   PDF (1028KB) ( 452 )  
    研究了18~34℃6个不同恒温下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生长、饵料转化率及能量收支.结果表明,中国对虾的体重及能量特定生长率分别变动在1.22%~3.27%和1.33%~1.45%之间,在18~31℃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升高,34℃下则显著下降.对虾的摄食量及对饵料的消化率总体上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但在34℃下则有所降低;饵料重量转化率和能量转化率分别在28.99%~53.09%和15.70%~7.24%之间,总体上随温度升高而有所下降.根据拟合的多项式方程推算得到的中国对虾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9.7℃.生长能和呼吸能的变化主导着中国对虾的能量收支模式,随温度升高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逐渐降低,而呼吸能比例则逐渐升高.本研究表明,对虾在适宜温度下获得的较高生长率主要归因于较高的摄食量和食物消化率.
    东海区底层及近底层鱼类资源的空间异质性
    苏奋振, 周成虎, 史文中, 杜云艳
    2004, (4):  683-686. 
    摘要 ( 877 )   PDF (997KB) ( 311 )  
    运用空间自相关指数和变异函数分析东海区底层及近底层鱼类资源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变异.其空间分布平均场的Geary c和Moran I指数分别为0.38和0.52,各向同性随机变异占总变异的59.9%,表明其空间分布具有中等自相关特性,空间变异中由随机引起的变异大于由空间相关尺度过程引起的变异;各方向变异属于几何异向性.资源密度的年际变化与C、C0和C+C0均呈正相关,说明年际平均密度的增加由空间自相关变异和随机变异共同引起,随机变异略强于空间自相关变异.
    上海地区绿化树种重金属污染防护特性的研究
    杨学军, 唐东芹, 许东新, 王新华, 潘高红
    2004, (4):  687-690. 
    摘要 ( 942 )   PDF (481KB) ( 380 )  
    通过测定土壤样品的重金属含量,调查了上海七宝镇污染水系两侧与上海宝钢集团厂区的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在污染水系两侧重金属含量较对照稍高,而上海宝钢厂区各样点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存在较严重的污染.同时在这两处重金属污染地带观察记录了绿化树种的生长状况,采集植物样品以ICP仪进行树木样品的重金属含量分析,综合两方面数据对近20种常见绿化树种的重金属污染的防护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法国冬青、紫薇、木芙蓉、女贞和龙柏等植物种类富集重金属能力较强,且生长状况较为良好,最适于作为重金属污染厂区的生态防护绿化的主要树种;而蚊母、夹竹桃和石楠等植物种类虽然富集重金属能力较低,但有较强的耐性,能良好生长,也适于作为污染区绿化美化树种.
    宜昌城区绿地景观格局与大气污染的关系
    邵天一, 周志翔, 王鹏程, 唐万鹏, 刘学全, 胡兴宜
    2004, (4):  691-696. 
    摘要 ( 1139 )   PDF (1245KB) ( 329 )  
    在湖北省宜昌市中心城区4种景观绿地分布格局分析的基础上,对比观测了各景观中的环境噪声和大气SO2、NOx、TSP含量.结果表明,以无绿化道路廊道和建筑铺装斑块为主要景观构成的对照景观绿地破碎化指数最高(18.1253ind·hm-2),绿化覆盖率仅为1.00%,其景观中环境噪声较大、大气TSP含量高(0.4918mg·m-3);大面积绿地斑块占优势的景观绿化覆盖率高(达43.59%),绿地破碎度指数最小(0.4539ind·hm-2),与对照景观相比,大气噪声减弱28.12%,TSP含量降低86.42%;中小面积绿地斑块和绿化廊道呈均匀分布的景观绿化覆盖率(11.34%)和绿地破碎度指数(2.7511 ind·hm-2)均较低,与对照景观相比平均滞尘率为46.62%;以绿化廊道占绝对优势的景观绿化覆盖率仅为6.13%,绿地破碎度指数均较高(6.8700 ind·hm-2),绿化廊道密度指数最大(0.8443hm·hm-2),其景观中环境噪声、TSP和NOx含量分别比对照景观增加21.47%、5.08%和9.06%.可见,在城市景观中绿地斑块平均面积越大、破碎度指数越低,则其对大气污染净化的作用越大.
    镉和增强紫外线-B辐射复合作用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强维亚, 杨晖, 陈拓, 安黎哲, 王勋陵
    2004, (4):  697-700. 
    摘要 ( 886 )   PDF (239KB) ( 283 )  
    研究了Cd2+和增强紫外线B(UV-B)辐射以及二者复合胁迫(Cd+UV-B)对大豆生长、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活性和吲哚乙酸(IAA)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对大豆生长较Cd2+有更明显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降低了光合作用,生物量减小;抑制节间的分化和伸长,节间减少,株高降低.UV-B辐射对POD、SOD活性有显著诱导作用,而Cd2+明显颉颃UV-B对POD活性的诱导并抑制IAA氧化酶活性.在复合作用下,植物体内IAA氧化酶和POD活性较UV-B单独作用下显著降低,这两种酶活性降低会引起植物体内IAA含量升高,同时光合作用略有升高,这是株高和生物量较UV-B作用下有所增加的重要原因.复合胁迫还增强了对根伸长生长的抑制作用,根长度较对照显著降低(P<0.05).IAA氧化酶和POD活性变化以及光合强度变化与大豆株高和生物量变化密切相关,这也是复合胁迫影响大豆生长状况的重要因素.
    景观空间动态模型研究现状和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李书娟, 曾辉, 夏洁, 张磊
    2004, (4):  701-706. 
    摘要 ( 889 )   PDF (940KB) ( 322 )  
    分析了景观空间动态模型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论文重点介绍了随机景观模型、邻域规则模型和景观过程模型(包括渗透模型、个体行为模型和空间生态系统模型)3类景观空间模型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这些模型途径进行完善的有关工作,并从确证性分析、有效性分析与敏感性分析等3个方面阐述了模型检验技术的发展现状.最后,总结了未来景观空间动态模型发展中应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即模型算法的优化、尺度转换、模型的复杂化与简化、模型检验与评价,通用模型的建立以及传统模型与社会经济因素衔接问题.
    外来杂草入侵的化学机制
    王朋, 梁文举, 孔垂华, 姜勇, 张茂新, 张朝贤
    2004, (4):  707-711. 
    摘要 ( 999 )   PDF (664KB) ( 522 )  
    由外来杂草入侵引发的严重生态和经济问题已倍受关注.外来杂草在新生境成功入侵,除了具备一些基本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外,还应具备一些特有的入侵机制.阐明外来杂草的各种入侵机制可以为入侵杂草的预测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外来杂草只有在新生境中与原产地生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中取得优势,才能定植并扩增种群而成功入侵.在这些外来杂草和原产地生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化学关系是不可忽视的方面.目前研究已经证实:植物的化感作用在外来杂草成功入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植物也可以通过合成和释放特定的化学物质防御或抑制新生境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外来杂草入侵的化学机制涉及到植物化学生态学的各个方面.因此,外来杂草的化学生态学特征应作为入侵种预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外来杂草入侵的化学机制应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植物高效利用磷机制的研究进展
    马祥庆, 梁霞
    2004, (4):  712-716. 
    摘要 ( 1051 )   PDF (241KB) ( 682 )  
    缺磷是限制目前农林业产量的一个重要因子,传统的农林业生产主要通过施肥和土壤改良来满足植物对磷的需求,近年来人们开始发掘磷高效利用植物来替代传统方法提高磷的利用效率.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植物高效利用磷的形态学、生理学及遗传学作用机制.植物高效利用磷的机制主要包括:(1)磷高效利用植物能通过根系形态变化(包括根伸长、根轴变细、根毛数量和密度增大、侧根幼根数量增加及形成排根等)和根冠间的物质分配改变等形态学机制来适应磷胁迫;(2)在缺磷环境下磷高效利用植物能通过根系分泌物增加、菌根侵染、根系吸收动力学特征变化及植物磷素内循环加强等生理学机制来适应磷胁迫;(3)在磷亏缺的长期选择压力下,植物可通过某些“沉默”基因的诱导表达或DNA序列的特定形成相对稳定的磷营养遗传性状,由此通过遗传学机制来增加对土壤难溶态性磷的利用,使植物表现出较高的磷素利用效率.
    土壤有机质概念和分组技术研究进展
    武天云, Jeff J. Schoenau, 李凤民, 钱佩源, 张树清, Sukhadev S. Malhi, 王方
    2004, (4):  717-722. 
    摘要 ( 1600 )   PDF (852KB) ( 731 )  
    土壤有机质一直是土壤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在过去的50年里,对土壤质量可持续性观念的增强和寻找快速判断人为因素对土壤质量影响方向指标的强烈愿望导致了土壤有机质的研究重点发生了急剧变化:对农业措施反映慢的土壤腐殖质类物质的研究正在退出土壤有机质研究领域,而侧重点逐渐转向了土壤中未受微生物作用或正在受微生物降解的有机残体;也出现了新的土壤有机质研究概念和对应测试手段:土壤有机质的比重分组、与有机质结合的土壤颗粒大小分组、土壤团聚体中的POM和iPOM以及土壤水溶性有机质和微生物体C等概念和测试手段被相继提了出来.土壤有机质的研究重点正在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产物(腐殖质)向土壤微生物作用前的、具有部分生物活性的有机质(轻组有机质、砂粒组和粗粉砂粒组中的有机质、POM和iPOM)和完全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机质(微生物体C和水溶性有机质)转移,这一过程与土壤有机质概念的拓展密不可分.
    饥饿对甲壳动物生理生态学影响的研究进展
    吴立新, 董双林, 姜志强
    2004, (4):  723-727. 
    摘要 ( 936 )   PDF (664KB) ( 455 )  
    作为一种主要的环境胁迫因子,饥饿对甲壳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影响极其广泛.本文概述了饥饿对甲壳动物发育与存活、代谢、消化腺结构与消化酶、机体化学组成以及恢复生长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即补偿生长及其生理学机制、饥饿与抗病免疫力之间关系的研究.
    不同NH4+/NO3-比例的氮素营养对棉花氮素代谢的影响
    董海荣, 李金才, 李存东
    2004, (4):  728-730. 
    摘要 ( 828 )   PDF (706KB) ( 402 )  
    小黑瓢虫与其竞争种作用系统研究:种间竞争
    荆英, 黄建, 马瑞燕, 韩巨才
    2004, (4):  731-733. 
    摘要 ( 815 )   PDF (188KB) ( 218 )  
    不同生态因子对黄鳝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
    尹绍武, 周工健, 刘筠
    2004, (4):  734-736. 
    摘要 ( 935 )   PDF (755KB) ( 2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