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1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4-05-15
    长白山暗针叶林苔藓植物生物量的研究
    叶吉;郝占庆;戴冠华
    2004, 15(05):  737-740 . 
    摘要 ( 841 )   PDF (260KB) ( 97 )  
    在长白山北坡暗针叶林对地面和树附生苔藓植物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地面生苔藓采取样带调查取样法测定,树附生苔藓应用McCune方法对树干和树枝的附生苔藓生物量都做了细致的测定.结果表明,长白山暗针叶林中的苔藓植物分布很不均匀,随海拔变化差异很大,海拔1100m最低,仅为543kg·hm^-2;海拔1250m最高,达5097kg·hm^-2.苔藓植物生物量的变化对生境有很好的指示作用,特别是塔藓和拟垂枝藓的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与森林系统的群落学特点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海拔1100~1700m,塔藓的生物量与臭冷杉的重要值变化趋势相近,随海拔升高而减少;拟垂枝藓的生物量与鱼鳞云杉重要值的变化趋势相似,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此外,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表明了不同苔藓植物对环境条件要求的差异,拟垂枝藓比塔藓水分条件要求更高.因此,生物量的研究在植物生理上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研究论文
    长白山暗针叶林苔藓植物生物量的研究
    叶吉, 郝占庆, 戴冠华
    2004, (5):  737-740. 
    摘要 ( 0 )  
    在长白山北坡暗针叶林对地面和树附生苔藓植物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地面生苔藓采取样带调查取样法测定,树附生苔藓应用McCune方法对树干和树枝的附生苔藓生物量都做了细致的测定.结果表明,长白山暗针叶林中的苔藓植物分布很不均匀,随海拔变化差异很大,海拔1100m最低,仅为543kg·hm-2;海拔1250m最高,达5097kg·hm-2.苔藓植物生物量的变化对生境有很好的指示作用,特别是塔藓和拟垂枝藓的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与森林系统的群落学特点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海拔1100~1700m,塔藓的生物量与臭冷杉的重要值变化趋势相近,随海拔升高而减少;拟垂枝藓的生物量与鱼鳞云杉重要值的变化趋势相似,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此外,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表明了不同苔藓植物对环境条件要求的差异,拟垂枝藓比塔藓水分条件要求更高.因此,生物量的研究在植物生理上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内蒙古毕拉河林区近十年森林景观变化及驱动力浅析
    陈文波;肖笃宁;郑蕉;郭福良;姜英鹏
    2004, 15(05):  741-747 . 
    摘要 ( 906 )   PDF (1043KB) ( 95 )  
    基于遥感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总体和斑块个体两个层次上,从景观总体特征、斑块个体特征及斑块相间相关特征等3个方面对大兴安岭毕拉河林区近10年来森林景观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近10年来人类对森林生态系统干扰的不断增强,研究区森林景观在类型、景观总体特征、斑块个体与相关特征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近10年林区森林景观的发展趋势是:受人为干扰正逐步加强,作为人工景观标志的耕地、居民点面积正逐步增加.面积转移矩阵分析结果表明,1997年耕地面积增加主要是由柞树林转化而来的,占耕地构成的30.87%.景观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景观耕地斑块数量增加68.80%,平均面积减少4.82%,景观的优势度减少,多样性增加,斑块之间的聚集程度减弱,1988年由柞树林和针叶林等少数几种斑块在景观中占绝对优势的情况有所改变.对研究区和相关地区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研究表明,火干扰、森林采伐与毁林开荒等是森林景观变化的关键性趋动力.
    研究论文
    内蒙古毕拉河林区近十年森林景观变化及驱动力浅析
    陈文波, 肖笃宁, 郑蕉, 郭福良, 姜英鹏
    2004, (5):  741-747. 
    摘要 ( 0 )  
    基于遥感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总体和斑块个体两个层次上,从景观总体特征、斑块个体特征及斑块相间相关特征等3个方面对大兴安岭毕拉河林区近10年来森林景观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近10年来人类对森林生态系统干扰的不断增强,研究区森林景观在类型、景观总体特征、斑块个体与相关特征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近10年林区森林景观的发展趋势是:受人为干扰正逐步加强,作为人工景观标志的耕地、居民点面积正逐步增加.面积转移矩阵分析结果表明,1997年耕地面积增加主要是由柞树林转化而来的,占耕地构成的30.87%景观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景观耕地斑块数量增加68.80%,平均面积减少4.82%,景观的优势度减少,多样性增加,斑块之间的聚集程度减弱,1988年由柞树林和针叶林等少数几种斑块在景观中占绝对优势的情况有所改变.对研究区和相关地区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研究表明,火干扰、森林采伐与毁林开荒等是森林景观变化的关键性趋动力
    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中生物量和材积动态研究
    <A href=
    2004, 15(05):  748-752 . 
    摘要 ( 843 )   PDF (326KB) ( 75 )  
    研究了近70年不同林龄亚高山人工云杉林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及材积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年林龄前的云杉单株生物量增长缓慢,以小枝和叶生长为主,约占50%;20年以后,单株生物量增长加快,以树干积累为主,大体上超过60%;30年后增长速度相对减慢,自40年开始并保持快速增长.云杉种群生物量表现出类似的增长,但林龄在30至50年间增长速度减慢.群落生物量总体上持续增长,但灌木层生物量在初期快速增长,从20年林龄后逐渐减少;草本层生物量则一直减少,到70年时仅占不足0.2%.在近70年人工恢复过程中,云杉单株材积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都逐渐增大,越在后期生长越迅速;林分蓄积则在30至50年林龄之间有一段连年生长量相对减小的时期.根据树干解析资料,建立了70年人工云杉林的单株材积与胸径和树高的数学模型.
    研究论文
    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中生物量和材积动态研究
    何海, 乔永康, 刘庆, 吴彦, 林波
    2004, (5):  748-752. 
    摘要 ( 0 )  
    研究了近70年不同林龄亚高山人工云杉林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及材积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年林龄前的云杉单株生物量增长缓慢,以小枝和叶生长为主,约占50%;20年以后,单株生物量增长加快,以树干积累为主,大体上超过60%;30年后增长速度相对减慢,自40年开始并保持快速增长.云杉种群生物量表现出类似的增长,但林龄在30至50年间增长速度减慢.群落生物量总体上持续增长,但灌木层生物量在初期快速增长,从20年林龄后逐渐减少;草本层生物量则一直减少,到70年时仅占不足0.2%.在近70年人工恢复过程中,云杉单株材积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都逐渐增大,越在后期生长越迅速;林分蓄积则在30至50年林龄之间有一段连年生长量相对减小的时期.根据树干解析资料,建立了70年人工云杉林的单株材积与胸径和树高的数学模型.
    不同生育时期增铵营养对小麦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孙传范;戴廷波;荆奇;曹卫星
    2004, 15(05):  753-757 . 
    摘要 ( 788 )   PDF (287KB) ( 60 )  
    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增铵营养(EAN)对小麦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增铵营养促进了小麦植株的生长和氮素吸收.其中基肥、分蘖期、拔节期EAN提高了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地上部氮积累量、有效穗数、叶面积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小麦的籽粒产量;孕穗期EAN效果不明显;全生育期EAN在促进生长方面的效果并无明显优势,但可有效降低土壤NO3^--N的淋溶损失.与对照相比,EAN提高了氮流效率和吸收效率,但以拔节前处理最为明显.拔节期EAN主要在于改善后期的叶片光合性能,并促进同化物向籽粒的再分配,而基肥和分蘖期EAN主要在于提高有效分蘖数.
    研究论文
    不同生育时期增铵营养对小麦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孙传范, 戴廷波, 荆奇, 曹卫星
    2004, (5):  753-757. 
    摘要 ( 0 )  
    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增铵营养(EAN)对小麦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增铵营养促进了小麦植株的生长和氮素吸收.其中基肥、分蘖期、拔节期EAN提高了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地上部氮积累量、有效穗数、叶面积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小麦的籽粒产量;孕穗期EAN效果不明显;全生育期EAN在促进生长方面的效果并无明显优势,但可有效降低土壤N3--N的淋溶损失.与对照相比,EAN提高了氮流效率和吸收效率,但以拔节前处理最为明显.拔节期EAN主要在于改善后期的叶片光合性能,并促进同化物向籽粒的再分配,而基肥和分蘖期EAN主要在于提高有效分蘖数.
    黄土丘陵区旱地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系统评价
    王龙昌;谢小玉; 王立祥;卞新民
    2004, 15(05):  758-762 . 
    摘要 ( 870 )   PDF (309KB) ( 53 )  
    根据调查资料和田间试验结果,系统地分析了旱地不同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的时序关系、旱地作物水分潜在利用率和旱地主要作物水分供需平衡与错位特征,并利用水分生态适应性数学模型,对宁南黄土丘陵区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秋熟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好,夏熟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差.不同作物的降水潜在利用率存在差异。其基本规律是:多年生牧草>薯类作物>谷类作物;秋熟作物>夏熟作物.作物的水分满足率和生态适应性,秋熟作物优于夏熟作物,丰水年份优于干旱年份.旱地6种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排序依次为:谷子>马铃薯>糜子>胡麻>豌豆>春小麦.
    研究论文
    黄土丘陵区旱地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系统评价
    王龙昌, 谢小玉, 王立祥, 卞新民
    2004, (5):  758-762. 
    摘要 ( 0 )  
    根据调查资料和田间试验结果,系统地分析了旱地不同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的时序关系、旱地作物水分潜在利用率和旱地主要作物水分供需平衡与错位特征,并利用水分生态适应性数学模型,对宁南黄土丘陵区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秋熟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好,夏熟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差.不同作物的降水潜在利用率存在差异,其基本规律是:多年生牧草>薯类作物>谷类作物;秋熟作物>夏熟作物.作物的水分满足率和生态适应性,秋熟作物优于夏熟作物,丰水年份优于干旱年份.旱地6种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排序依次为:谷子>马铃薯>糜子>胡麻>豌豆>春小麦.
    土壤施钙诱导水稻幼苗抗低温和抗病生理机制研究
    刘峰;张军;张文吉; 王洪刚
    2004, 15(05):  763-766 . 
    摘要 ( 853 )   PDF (945KB) ( 104 )  
    试验发现,以干土重1%的CaO混土处理培育水稻秧苗,能显著提高幼苗的抗低温和抗立枯病能力.对其生理机制研究表明,该处理对水稻幼苗体内活性氧清除酶系统具有显著影响,与空白对照处理相比。施钙处理的水稻幼苗根部和地上部SOD活性增强;根部POD活性显著增强,地上部POD活性下降;根部和地上部CAT活性则先下降,后上升;根部和地上部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所上升.POD同工酶PAGE电泳结果表明,CaO处理的水稻幼苗地上部POD同工酶谱带明显减弱和减少,而根部POD同工酶谱带增强和增多.这些结果揭示了土壤施加CaO可提高水稻幼苗抗低温和抗病能力的部分原因.
    研究论文
    土壤施钙诱导水稻幼苗抗低温和抗病生理机制研究
    刘峰, 张军, 张文吉, 王洪刚
    2004, (5):  763-766. 
    摘要 ( 0 )  
    试验发现,以干土重1%的CaO混土处理培育水稻秧苗,能显著提高幼苗的抗低温和抗立枯病能力.对其生理机制研究表明,该处理对水稻幼苗体内活性氧清除酶系统具有显著影响.与空白对照处理相比,施钙处理的水稻幼苗根部和地上部SOD活性增强;根部POD活性显著增强,地上部POD活性下降;根部和地上部CAT活性则先下降,后上升;根部和地上部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所上升.POD同工酶PAGE电泳结果表明,CaO处理的水稻幼苗地上部POD同工酶谱带明显减弱和减少,而根部POD同工酶谱带增强和增多.这些结果揭示了土壤施加CaO可提高水稻幼苗抗低温和抗病能力的部分原因.
    塑料大棚渗灌灌水下限对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诸葛玉平; 张玉龙; 张旭东
    2004, 15(05):  767-771 . 
    摘要 ( 799 )   PDF (325KB) ( 72 )  
    利用土壤水分张力计监测土壤水分吸力的变化,以灌水时3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吸力表示渗灌灌水下限,研究灌水下限为10、16、25、40和63kPa时对塑料大棚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株高、生物量分别随灌水下限的增大而减小.番茄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与灌水下限间的关系曲线为抛物线,而茎粗/株高比与灌水下限间的关系曲线为三次多项式曲线.灌水下限不同,番茄的根/冠比(R/S)动态不同,番茄根系与株冠的生长状况不同.灌水下限在25~33kPa时,番茄植株生长健壮,根冠比例协调,产量大,水分利用率高.此指标作为渗灌灌水下限,灌水时土壤水分的含量比常规灌水低,灌水次数少,有利于提高保护地番茄栽培的水分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研究论文
    塑料大棚渗灌灌水下限对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诸葛玉平, 张玉龙, 张旭东, 冯永军, 李军, 黄毅, 刘鸣达
    2004, (5):  767-771. 
    摘要 ( 0 )  
    利用土壤水分张力计监测土壤水分吸力的变化,以灌水时3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吸力表示渗灌灌水下限,研究灌水下限为10、16、25、40和63kPa时对塑料大棚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株高、生物量分别随灌水下限的增大而减小.番茄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与灌水下限间的关系曲线为抛物线,而茎粗/株高比与灌水下限间的关系曲线为三次多项式曲线.灌水下限不同,番茄的根/冠比(R/S)动态不同,番茄根系与株冠的生长状况不同.灌水下限在25~33kPa时,番茄植株生长健壮,根冠比例协调,产量大,水分利用率高.此指标作为渗灌灌水下限,灌水时土壤水分的含量比常规灌水低,灌水次数少,有利于提高保护地番茄栽培的水分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利用CENTURY模型研究东北黑土有机碳的动态变化Ⅰ.自然状态下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高鲁鹏;梁文举; 姜勇; 闻大中
    2004, 15(05):  772-776 . 
    摘要 ( 871 )   PDF (316KB) ( 72 )  
    应用CENTURY模型,对自然状态下的黑土有机碳库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黑土有机碳库经历了一个由快到慢的增长过程,经过长时间积累,趋向于稳定状态.0~20cm表层土壤有机碳总量最后稳定在7914.72~11672.78g·m^-2.黑土有机碳从北向南总的趋势是逐渐降低.达到稳定状态时,活性土壤有机碳库、慢分解土壤有机碳库和惰性土壤有机碳库分别占土壤全碳的3.36%~4.62%、50.54%~55.47%和36.47%~41.95%,可见慢分解和惰性组分库的增长对土壤有机碳库的积累起到了重要作用.模型模拟结果与已发表的实测结果比较接近,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开垦后黑土有机碳变化提供依据.
    研究论文
    利用CENTURY模型研究东北黑土有机碳的动态变化Ⅰ.自然状态下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高鲁鹏, 梁文举, 姜勇, 闻大中
    2004, (5):  772-776. 
    摘要 ( 0 )  
    应用CENTURY模型,对自然状态下的黑土有机碳库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黑土有机碳库经历了一个由快到慢的增长过程,经过长时间积累,趋向于稳定状态.0~20cm表层土壤有机碳总量最后稳定在7914.72~11672.78g·m-2.黑土有机碳从北向南总的趋势是逐渐降低.达到稳定状态时,活性土壤有机碳库、慢分解土壤有机碳库和惰性土壤有机碳库分别占土壤全碳的3.36%~4.62%、50.54%~55.47%和36.47%~41.95%,可见慢分解和惰性组分库的增长对土壤有机碳库的积累起到了重要作用.模型模拟结果与已发表的实测结果比较接近,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开垦后黑土有机碳变化提供依据.
    棉花氮肥和水分运筹的动态知识模型
    张怀志;朱艳;曹卫星;周治国;张立祯
    2004, 15(05):  777-781 . 
    摘要 ( 851 )   PDF (351KB) ( 39 )  
    通过分析和提炼棉花氮肥运筹和水分管理的最新研究资料,在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土壤理化性质、产量目标、品种特性等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根据养分平衡原理和水分需求规律,建立了棉花氮肥和水分运筹的动态知识模型.模型可用于精确定量不同环境和不同产量目标下的氮肥和水分需求总量及其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分配比例等.利用不同生态点、不同品种、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产量目标等资料对氮肥和水分运筹知识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决策性和适应性.
    研究论文
    棉花氮肥和水分运筹的动态知识模型
    张怀志, 朱艳, 曹卫星, 周治国, 张立祯
    2004, (5):  777-781. 
    摘要 ( 0 )  
    通过分析和提炼棉花氮肥运筹和水分管理的最新研究资料,在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土壤理化性质、产量目标、品种特性等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根据养分平衡原理和水分需求规律,建立了棉花氮肥和水分运筹的动态知识模型.模型可用于精确定量不同环境和不同产量目标下的氮肥和水分需求总量及其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分配比例等.利用不同生态点、不同品种、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产量目标等资料对氮肥和水分运筹知识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决策性和适应性.
    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孔宏敏;何圆球;吴大付;李成亮
    2004, 15(05):  782-786 . 
    摘要 ( 860 )   PDF (305KB) ( 111 )  
    历时1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表明,红壤旱地磷素最为缺乏,施用磷肥对提高作物产量效果最好;施用石灰和微量元素对作物产量没有明显增产作用.施肥可以提高花生植株磷、钾的浓度,表明作物的养分含量受土壤养分供应水平的影响.土壤中赢余(亏损)的养分在养分库重建中的作用可以用速效养分库重建效率来表示.研究表明,当红壤旱地N、P2O5、K2O养分赢余1kg·hm^-2时,可分别使土壤中水解氮、有效磷、交换性钾含量提高0.6~6.26、0.20~0.28和1.1~8.5mg·kg^-1.红壤旱地氮和磷通过径流等损失较大,不同处理之间的变化幅度也较大.红壤每年可固定磷43.5kg·hm^-2,通过自身风化作用每年可提供氮48.1kg·hm^-2和钾40.5kg·hm^-2,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
    研究论文
    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孔宏敏, 何圆球, 吴大付, 李成亮
    2004, (5):  782-786. 
    摘要 ( 0 )  
    历时1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表明,红壤旱地磷素最为缺乏,施用磷肥对提高作物产量效果最好;施用石灰和微量元素对作物产量没有明显增产作用.施肥可以提高花生植株磷、钾的浓度,表明作物的养分含量受土壤养分供应水平的影响.土壤中赢余(亏损)的养分在养分库重建中的作用可以用速效养分库重建效率来表示.研究表明,当红壤旱地N、P2O5、K2O养分赢余1kg·hm-2时,可分别使土壤中水解氮、有效磷、交换性钾含量提高0.6~6.26、0.20~0.28和1.1~8.5mg·kg-1.红壤旱地氮和磷通过径流等损失较大,不同处理之间的变化幅度也较大.红壤每年可固定磷43.5kg·hm-2,通过自身风化作用每年可提供氮48.1kg·hm-2和钾40.5kg·hm-2,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
    长期施肥对石灰性土壤磷素肥力的影响Ⅰ.有机质、全磷和速效磷
    谢林花;吕家珑;张一平;刘选卫; 刘利花
    2004, 15(05):  787-789 . 
    摘要 ( 828 )   PDF (196KB) ( 42 )  
    在陕西关中黄土区连续23年进行了不同施肥、小麦-玉米轮作定位试验。研究了0~10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长期单施化肥或有机肥与化肥且配施均可增加耕层(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长期施用厩肥并配施化肥处理对土壤总磷库及无机磷库、速效磷的贡献大于玉米秸秆处理.长期单施化肥可增加土壤全磷、无机磷和速效磷含量,增加幅度低于厩肥和休闲处理,与秸秆处理对全磷、速效磷含量的影响效应相近.23年的不同施肥处理,与无肥处理相比,其理土壤磷素增量在0~100cm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点是:全磷增量剖面分布可为3层——耕层(0~20cm)为显著累积层,20~60cm土层为微增一亏损层,60~100cm土层为轻度累积层.速效磷增量剖面分布趋势与全磷增量分布趋势基本相同,仅在60~100cm土层累积较弱.
    研究论文
    长期施肥对石灰性土壤磷素肥力的影响 Ⅰ.有机质、全磷和速效磷
    谢林花, 吕家珑, 张一平, 刘选卫, 刘利花
    2004, (5):  787-789. 
    摘要 ( 0 )  
    在陕西关中黄土区连续23年进行了不同施肥、小麦玉米轮作定位试验,研究了0~10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长期单施化肥或有机肥与化肥且配施均可增加耕层(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长期施用厩肥并配施化肥处理对土壤总磷库及无机磷库、速效磷的贡献大于玉米秸秆处理.长期单施化肥可增加土壤全磷、无机磷和速效磷含量,增加幅度低于厩肥和休闲处理,与秸秆处理对全磷、速效磷含量的影响效应相近.23年的不同施肥处理,与无肥处理相比,其理土壤磷素增量在0~100cm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点是:全磷增量剖面分布可为3层———耕层(0~20cm)为显著累积层,20~60cm土层为微增-亏损层,60~100cm土层为轻度累积层.速效磷增量剖面分布趋势与全磷增量分布趋势基本相同,仅在60~100cm土层累积较弱.
    长期施肥对石灰性土壤磷素肥力的影响Ⅱ.无机磷和有机磷
    谢林花;吕家珑;张一平;刘利花
    2004, 15(05):  790-794 . 
    摘要 ( 912 )   PDF (272KB) ( 55 )  
    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无机磷分级方法和灼烧法、Bowman-Cole的土壤有机磷分组方法,研究了定位试验23年的0~100cm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形态组成.结果表明。无机磷含量为厩肥>休闲>化肥>低秸>高秸>中秸>无肥.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无机磷各组分的IPi值呈现以下特点:Ca2-P、Ca8-P、Al-P的IP值较低,Ca10-P、Fe-P、O-P的IPi值较高.与无肥处理的无机磷各组分IPi值相比,厩肥与休闲处理Ca2-P、Ca8-P、Al-P的IPi值显著增大,Ca10-P、Fe-P、O-P的IPi值减小,其中以Ca10-P的IPi值减小较大.单施化肥处理Ca2-P、Ca8-P、Al-P、O-P的IPi值也增大,Ca10-P、Fe-P的IPi值减小,显示长期单施化肥不仅可明显提高Ca2-P、Ca8-P、Al-P含量,而且对O-P的增长有显著作用.3种秸秆处理基本上呈现Ca2-P、Ca8-P、Al-P的IPi值增大,Ca10-P、Fe—P、O-P的IPi值减小趋势.从就有效磷(Ca2-P、Ca8-P、Al-P)含量而言,厩肥处理高于化肥处理,而单施化肥处理高于玉米秸秆处理.玉米秸秆配施化肥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磷含量.对土壤有机磷库的贡献。玉米秸秆处理大于厩肥处理.施入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磷各组分的含量,而化肥则主要是促进土壤稳定性有机磷向活性、中活性有机磷转化.长期不施肥处理的土壤活性、中活性有机磷含量较低,而稳定性有机磷含量相对较高;休闲处理土壤有机质和有机磷含量均较低,而其活性有机磷、高稳性有机磷含量相对较高.
    研究论文
    长期施肥对石灰性土壤磷素肥力的影响 Ⅱ.无机磷和有机磷
    谢林花, 吕家珑, 张一平, 刘利花
    2004, (5):  790-794. 
    摘要 ( 0 )  
    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无机磷分级方法和灼烧法、Bowman-Cole的土壤有机磷分组方法,研究了定位试验23年的0~100cm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形态组成.结果表明,无机磷含量为厩肥>休闲>化肥>低秸>高秸>中秸>无肥.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无机磷各组分的IPi值呈现以下特点:Ca2-P、Ca8-P、Al-P的IPi值较低,Ca10-P、Fe-P、O-P的IPi值较高.与无肥处理的无机磷各组分IPi值相比,厩肥与休闲处理Ca2-P、Ca8-P、Al-P的IPi值显著增大,Ca10-P、Fe-P、O-P的IPi值减小,其中以Ca10-P的IPi值减小较大.单施化肥处理Ca2-P、Ca8-P、Al-P、O-P的IPi值也增大,Ca10-P、Fe-P的IPi值减小,显示长期单施化肥不仅可明显提高Ca2-P、Ca8-P、Al-P含量,而且对O-P的增长有显著作用.3种秸秆处理基本上呈现Ca2-P、Ca8-P、AlP的IPi值增大,Ca10-P、Fe-P、O-P的IPi值减小趋势.从就有效磷(Ca2-P、Ca8-P、Al-P)含量而言,厩肥处理高于化肥处理,而单施化肥处理高于玉米秸秆处理.玉米秸秆配施化肥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磷含量.对土壤有机磷库的贡献,玉米秸秆处理大于厩肥处理.施入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磷各组分的含量,而化肥则主要是促进土壤稳定性有机磷向活性、中活性有机磷转化.长期不施肥处理的土
    放牧对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防护林下草地的影响
    何念鹏;吴泠;周道玮
    2004, 15(05):  795-798 . 
    摘要 ( 801 )   PDF (248KB) ( 38 )  
    针对当前防护林草地已成为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牲畜主要放牧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不同放牧强度对防护林草地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放牧防护林草地严重退化,与极度放牧防护林草地最为相似.未放牧和极度放牧均抑制了防护林草地的生长,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却促进了防护林草地的生长,草地产量和质量均明显提高,并合理地利用了杨树叶资源.未放牧防护林草地质量指数仅为15.51。属严重退化草地范畴;轻度放牧草地质量指数为86.4,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草地质量逐渐下降.因此,应提倡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防止未放牧和极度放牧现象出现,促进防护林草地生长,并充分利用杨树叶资源增加畜牧业牧草的来源.
    研究论文
    放牧对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防护林下草地的影响
    何念鹏, 吴泠, 周道玮
    2004, (5):  795-798. 
    摘要 ( 0 )  
    针对当前防护林草地已成为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牲畜主要放牧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不同放牧强度对防护林草地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放牧防护林草地严重退化,与极度放牧防护林草地最为相似.未放牧和极度放牧均抑制了防护林草地的生长,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却促进了防护林草地的生长,草地产量和质量均明显提高,并合理地利用了杨树叶资源.未放牧防护林草地质量指数仅为15.51,属严重退化草地范畴;轻度放牧草地质量指数为86.4,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草地质量逐渐下降.因此,应提倡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防止未放牧和极度放牧现象出现,促进防护林草地生长,并充分利用杨树叶资源增加畜牧业牧草的来源.
    河北坝上草原东沟植物群落生态梯度的数量分析
    朱源;邱扬;傅伯杰; 张英
    2004, 15(05):  799-802 . 
    摘要 ( 867 )   PDF (283KB) ( 101 )  
    运用DCCA排序轴分类,将河北坝上草原东沟的植物群落划分为8类,效果较好.排序图表达了植物群落的环境梯度、结构梯度和人为干扰.第1轴反映了群落在海拔和坡度方面的空间梯度,第2轴反映了群落的坡向分异格局,两轴综合反映了群落沿水分梯度的空间分异.群落的层片构成和各层片物种组成也表现出相应的空间分布格局.白桦局限在阴坡高海拔陡峭处.阴坡灌木与草本层片优势种分别为金露梅与细叶苔草,阳坡则为蒿类和冰草.阳坡群落各层片优势种还存在海拔和坡度分布格局.另外,放牧、耕作和伐树等人为干扰对群落时空分布也有显著影响.一般来说,生境条件较好的群落,人为干扰较严重.
    研究论文
    河北坝上草原东沟植物群落生态梯度的数量分析
    朱源, 邱扬, 傅伯杰, 张英
    2004, (5):  799-802. 
    摘要 ( 0 )  
    运用DCCA排序轴分类,将河北坝上草原东沟的植物群落划分为8类,效果较好.排序图表达了植物群落的环境梯度、结构梯度和人为干扰.第1轴反映了群落在海拔和坡度方面的空间梯度,第2轴反映了群落的坡向分异格局,两轴综合反映了群落沿水分梯度的空间分异.群落的层片构成和各层片物种组成也表现出相应的空间分布格局.白桦局限在阴坡高海拔陡峭处.阴坡灌木与草本层片优势种分别为金露梅与细叶苔草,阳坡则为蒿类和冰草.阳坡群落各层片优势种还存在海拔和坡度分布格局.另外,放牧、耕作和伐树等人为干扰对群落时空分布也有显著影响.一般来说,生境条件较好的群落,人为干扰较严重.
    中国主要苜蓿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多样性研究
    孙建华;王彦荣
    2004, 15(05):  803-808 . 
    摘要 ( 865 )   PDF (334KB) ( 60 )  
    对28个4龄苜蓿品种单株产量性状及其相关性和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单株干物质产量及各产量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单株干物质产量最高和较高的分别是新疆大叶(452.8g·株^-1)和甘农3号(373.0g·株^-1);叶片最宽和最长者均为新疆大叶和甘农3号;单株枝条数增加最多是第3茬,3茬单株枝条数最高和较高的品种是新牧1号、图牧2号、肇东和北疆;苜蓿株高生长高峰期在第1茬,生长最快的品种为甘农3号和新疆大叶.相关分析表明,单株干物质产量与株高及枝条数等构成因素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1、3茬株高及3茬单株枝条数等性状相关最好,呈显著相关的品种达19~22个,且相关系数亦最高.产量性状变异分析表明,品种内变异大于品种间变异,前者占总变异的76.0%~93.8%,而后者仅占6.1%~24.0%.各性状变异程度表现依次为3茬单株枝条数>单株干物质产量>1茬单株枝条数>2茬单株枝条数>春季株高>3茬株高>2茬株高>叶宽>现蕾期株高>叶长>1茬株高.
    研究论文
    中国主要苜蓿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多样性研究
    孙建华, 王彦荣
    2004, (5):  803-808. 
    摘要 ( 0 )  
    对28个4龄苜蓿品种单株产量性状及其相关性和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单株干物质产量及各产量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单株干物质产量最高和较高的分别是新疆大叶(452.8g·株-1)和甘农3号(373.0g·株-1);叶片最宽和最长者均为新疆大叶和甘农3号;单株枝条数增加最多是第3茬,3茬单株枝条数最高和较高的品种是新牧1号、图牧2号、肇东和北疆;苜蓿株高生长高峰期在第1茬,生长最快的品种为甘农3号和新疆大叶.相关分析表明,单株干物质产量与株高及枝条数等构成因素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1、3茬株高及3茬单株枝条数等性状相关最好,呈显著相关的品种达19~22个,且相关系数亦最高.产量性状变异分析表明,品种内变异大于品种间变异,前者占总变异的76.0%~93.8%,而后者仅占6.1%~24.0%.各性状变异程度表现依次为3茬单株枝条数>单株干物质产量>1茬单株枝条数>2茬单株枝条数>春季株高>3茬株高>2茬株高>叶宽>现蕾期株高>叶长>1茬株高.
    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植被土壤水环境
    王克勤;沈有信; 陈奇伯;王震洪
    2004, 15(05):  809-813 . 
    摘要 ( 875 )   PDF (335KB) ( 63 )  
    金沙江干热河谷异常干热的气候特点,普遍存在水分亏缺问题,人工植被土壤水环境问题比其它干旱、半干旱地区更加突出.在干热河谷典型地段——元谋的试验观测表明,现有的乔木林明显表现出“土壤干化”的特点,土壤水分持续长时间亏缺,雨季结束之后的11月份。2m土层内的土壤含水量只有15%(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35%)左右,之后持续下降,直到5月份达到最低点(9%左右),几乎接近林木的凋萎湿度(元谋表蚀燥红壤的凋萎湿度为9.O%).由此而导致林木生长缓慢.车桑子(Radonaea wiscosa)灌木林同层土壤含水率相对比乔木林高42.68%,自然草坡的土壤水分明显优于乔木和灌木林,分别比乔木林和灌木林高34.36%和22.22%.这种人工乔木林的“土壤干化”问题在干热河谷地区的植被恢复中还没有引起重视,将极大地制约人工植被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论文
    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植被土壤水环境
    王克勤, 沈有信, 陈奇伯, 王震洪
    2004, (5):  809-813. 
    摘要 ( 0 )  
    金沙江干热河谷异常干热的气候特点,普遍存在水分亏缺问题,人工植被土壤水环境问题比其它干旱、半干旱地区更加突出.在干热河谷典型地段———元谋的试验观测表明,现有的乔木林明显表现出“土壤干化”的特点,土壤水分持续长时间亏缺,雨季结束之后的11月份,2m土层内的土壤含水量只有15%(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35%)左右,之后持续下降,直到5月份达到最低点(9%左右),几乎接近林木的凋萎湿度(元谋表蚀燥红壤的凋萎湿度为9.0%).由此而导致林木生长缓慢.车桑子(Radonaeawiscosa)灌木林同层土壤含水率相对比乔木林高42.68%,自然草坡的土壤水分明显优于乔木和灌木林,分别比乔木林和灌木林高34.36%和22.22%.这种人工乔木林的“土壤干化”问题在干热河谷地区的植被恢复中还没有引起重视,将极大地制约人工植被的可持续发展.
    不同演替阶段鼢鼠土丘群落植物多样性变化研究
    江小雷;张卫国;杨振宇; 杜国祯
    2004, 15(05):  814-818 . 
    摘要 ( 833 )   PDF (339KB) ( 78 )  
    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高寒草甸不同演替阶段高原鼢鼠土丘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鼠丘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外貌特征与原生植被(对照)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演替的早期阶段,r对策者如萼果香薷、灰绿藜、鹅绒委陵菜、细叶亚菊等演替先锋种在群落中占相对重要地位.随着演替的进展,k对策者如长毛风毛菊、垂穗披碱草、甘肃嵩草、线叶嵩草等在群落中的比例增加.α多样性分析表明,随着演替的进展,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O)显著增加,其排列顺序为:阶段1<阶段2<阶段3<阶段4<原生植被;均匀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与丰富度指数相同;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D和Shannon-.Wiener指数H’)按群落的演替梯度呈增加趋势.卢多样性分析表明,阶段1与原生植被及阶段1与阶段4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相似系数最小,为0.18;阶段1与阶段2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相似系数最大,为0.62.同时,群落生活型功能群组成也随鼠丘的演替进展而发生变化,反映出不同演替阶段的鼠丘植物群落和微生境都发生了改变.
    研究论文
    不同演替阶段鼢鼠土丘群落植物多样性变化研究
    江小雷, 张卫国, 杨振宇, 杜国祯
    2004, (5):  814-818. 
    摘要 ( 0 )  
    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高寒草甸不同演替阶段高原鼢鼠土丘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鼠丘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外貌特征与原生植被(对照)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演替的早期阶段,r对策者如萼果香薷、灰绿藜、鹅绒委陵菜、细叶亚菊等演替先锋种在群落中占相对重要地位.随着演替的进展,k对策者如长毛风毛菊、垂穗披碱草、甘肃嵩草、线叶嵩草等在群落中的比例增加.α多样性分析表明,随着演替的进展,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O)显著增加,其排列顺序为:阶段1<阶段2<阶段3<阶段4<原生植被;均匀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与丰富度指数相同;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D和Shannon-Wiener指数H')按群落的演替梯度呈增加趋势.β多样性分析表明,阶段1与原生植被及阶段1与阶段4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相似系数最小,为0.18;阶段1与阶段2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相似系数最大,为0.62.同时,群落生活型功能群组成也随鼠丘的演替进展而发生变化,反映出不同演替阶段的鼠丘植物群落和微生境都发生了改变.
    恢复措施对退化草地羊草种群有性生殖数量特征的影响
    李红;杨允菲
    2004, 15(05):  819-823 . 
    摘要 ( 812 )   PDF (338KB) ( 33 )  
    在封育和翻耙处理的退化羊草草地上,对羊草种群有性生殖的数量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翻耙样地羊草种群密度下降显著,生殖蘖密度变化不显著,生殖蘖穗长、节间长、生殖生长比率、穗节数、小穗数、小花数、饱满籽实数和结实率都有显著增长,籽实产量、净籽实重和千粒重分别是封育样地的2.68、3.49和1.3倍.在翻耙样地中,羊草种群发育有复小穗的生殖蘖比封育样地多16%,生殖蘖上复小穗的数量也显著增加,生殖蘖以相对少的小穗,生产了较多的小花和更多的籽实来提高种群的籽实产量.两个样地中羊草种群的生物量生殖分配在种群对生殖蘖RA1、生殖蘖对穗序RA4、穗序对籽实RA6 3个层次上无显著差异,而种群对穗序RA2、生殖蘖对籽实RA5的生殖分配差异显著,种群对籽实RA3的生殖分配差异极显著.
    研究论文
    恢复措施对退化草地羊草种群有性生殖数量特征的影响
    李红, 杨允菲
    2004, (5):  819-823. 
    摘要 ( 0 )  
    在封育和翻耙处理的退化羊草草地上,对羊草种群有性生殖的数量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翻耙样地羊草种群密度下降显著,生殖蘖密度变化不显著,生殖蘖穗长、节间长、生殖生长比率、穗节数、小穗数、小花数、饱满籽实数和结实率都有显著增长,籽实产量、净籽实重和千粒重分别是封育样地的2.68、3.49和1.3倍.在翻耙样地中,羊草种群发育有复小穗的生殖蘖比封育样地多16%,生殖蘖上复小穗的数量也显著增加,生殖蘖以相对少的小穗,生产了较多的小花和更多的籽实来提高种群的籽实产量.两个样地中羊草种群的生物量生殖分配在种群对生殖蘖RA1、生殖蘖对穗序RA4、穗序对籽实RA63个层次上无显著差异,而种群对穗序RA2、生殖蘖对籽实RA5的生殖分配差异显著,种群对籽实RA3的生殖分配差异极显著.
    草原及开垦后土壤有机质性质研究
    平立凤;窦森;张晋京;关松
    2004, 15(05):  824-826 . 
    摘要 ( 865 )   PDF (196KB) ( 87 )  
    从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腐殖质结合形态和腐殖质组成等方面,研究了供试土壤(草原淡黑钙土、草原风沙土和已开垦的风沙土)有机质的性质.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及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性质的影响有很大的差异.与风沙土相比,淡黑钙土的全土碳、生物量碳、重组碳、可提取腐殖物质(HE)、松结态腐殖质的含量和全土腐殖化度较高.风沙土种向日葵后其全土碳、生物量碳、重组碳和HE含量及各种结合形态腐殖质含量均下降,但腐殖化程度相差不大.
    研究论文
    草原及开垦后土壤有机质性质研究
    平立凤, 窦森, 张晋京, 关松
    2004, (5):  824-826. 
    摘要 ( 0 )  
    从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腐殖质结合形态和腐殖质组成等方面,研究了供试土壤(草原淡黑钙土、草原风沙土和已开垦的风沙土)有机质的性质.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及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性质的影响有很大的差异.与风沙土相比,淡黑钙土的全土碳、生物量碳、重组碳、可提取腐殖物质(HE)、松结态腐殖质的含量和全土腐殖化度较高.风沙土种向日葵后其全土碳、生物量碳、重组碳和HE含量及各种结合形态腐殖质含量均下降,但腐殖化程度相差不大.
    甘肃省河西绿洲农业区生态足迹动态研究
    蔺海明;颉鹏
    2004, 15(05):  827-832 . 
    摘要 ( 847 )   PDF (360KB) ( 90 )  
    研究了甘肃省河西绿洲农业区1949~2000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结果表明,河西全区的人均生态足迹在1949~2000年呈递增趋势,从0.426hm^2增加到2.158hm^2。1949~1970年平均为0.693hm^2,1975~1980年平均为1.029hm^2,1985~2000年平均为2.28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49年的0.550hm^2增加到2000年的1.762hm^2,与人均生态足迹相比,增幅较小,增速亦慢.1949~1970年平均为0.782hm^2,1975~2000年平均为1.715hm^2;1949—1975年为生态盈余阶段,平均盈余为0.088hm^2,1980年首次出现赤字,1985年又恢复为盈余,到1991年后持续出现生态赤字。且赤字程度为加速度负增长,1991~2000年平均赤字为0.258hm^2.河西全区的区域经济正朝远离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且已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研究论文
    甘肃省河西绿洲农业区生态足迹动态研究
    蔺海明, 颉鹏
    2004, (5):  827-832. 
    摘要 ( 0 )  
    研究了甘肃省河西绿洲农业区1949~2000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结果表明,河西全区的人均生态足迹在1949~2000年呈递增趋势,从0.426hm2增加到2.158hm2,1949~1970年平均为0.693hm2,1975~1980年平均为1.029hm2,1985~2000年平均为2.28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49年的0.550hm2增加到2000年的1.762hm2,与人均生态足迹相比,增幅较小,增速亦慢.1949~1970年平均为0.782hm2,1975~2000年平均为1.715hm2;1949~1975年为生态盈余阶段,平均盈余为0.088hm2,1980年首次出现赤字,1985年又恢复为盈余,到1991年后持续出现生态赤字,且赤字程度为加速度负增长,1991~2000年平均赤字为0.258hm2.河西全区的区域经济正朝远离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且已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土地覆被变化的水文响应模拟研究
    陈军锋;李秀彬
    2004, 15(05):  833-836 . 
    摘要 ( 813 )   PDF (582KB) ( 94 )  
    采用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水文模型模拟的手段,应用SWAT模型模拟了长江上游梭磨河流域不同土地覆被情景下的多年降水径流关系,定量地评估了梭磨河流域的土地覆被变化对径流、蒸发和洪峰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地覆被状况由无植被到全是有林地覆被,径流深减小,蒸发量增加,枯季径流深减小幅度明显小于雨季的减小幅度,而且雨季初期径流深减小的幅度大于雨季后期.相同的洪水重现期,流域全为有林地覆被的情景比无植被的情景洪峰流量减小31.2%.现状覆被与未来最佳覆被之间在较大洪水上的差别不大,在较小洪水上的差别稍大.
    研究论文
    土地覆被变化的水文响应模拟研究
    陈军锋, 李秀彬
    2004, (5):  833-836. 
    摘要 ( 0 )  
    采用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水文模型模拟的手段,应用SWAT模型模拟了长江上游梭磨河流域不同土地覆被情景下的多年降水径流关系,定量地评估了梭磨河流域的土地覆被变化对径流、蒸发和洪峰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地覆被状况由无植被到全是有林地覆被,径流深减小,蒸发量增加,枯季径流深减小幅度明显小于雨季的减小幅度,而且雨季初期径流深减小的幅度大于雨季后期.相同的洪水重现期,流域全为有林地覆被的情景比无植被的情景洪峰流量减小31.2%.现状覆被与未来最佳覆被之间在较大洪水上的差别不大,在较小洪水上的差别稍大.
    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 Ⅰ.运行机制
    徐崇刚;胡远满;常禹
    2004, 15(05):  837-844 . 
    摘要 ( 811 )   PDF (1159KB) ( 46 )  
    空间直观景观模型是指在异质景观中模拟景观尺度上生态过程的空间直观模型.LANDIS是一个用于模拟森林景观干扰、演替和管理的空间直观景观模型.通过在样地尺度上跟踪以10年为间隔的物种年龄级,半定量化地描述火和风倒,及使用位数组表示物种年龄结构,LANDIS能同时在物种、样地和景观尺度上模拟各种生态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详细论述了LANDIS模型对种子传播、火、风倒和砍伐等生态过程的模拟,并讨论了模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研究论文
    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 Ⅰ.运行机制
    徐崇刚, 胡远满, 常禹, 李秀珍, 布仁仓, 贺红士
    2004, (5):  837-844. 
    摘要 ( 0 )  
    空间直观景观模型是指在异质景观中模拟景观尺度上生态过程的空间直观模型.LANDIS是一个用于模拟森林景观干扰、演替和管理的空间直观景观模型.通过在样地尺度上跟踪以10年为间隔的物种年龄级,半定量化地描述火和风倒,及使用位数组表示物种年龄结构,LANDIS能同时在物种、样地和景观尺度上模拟各种生态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详细论述了LANDIS模型对种子传播、火、风倒和砍伐等生态过程的模拟,并讨论了模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棉田棉铃虫寄生峰对常规棉及转Bt棉品种的趋性反应
    余月书;杨益众;陆宴辉
    2004, 15(05):  845-848 . 
    摘要 ( 814 )   PDF (262KB) ( 36 )  
    连续4年采用人工定期释放棉铃虫卵、幼虫和定期回收法,研究了不同棉花品种与棉铃虫卵期、幼虫期寄生蜂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通过对卵、幼虫寄生率反正弦转换后进行方差分析表明,无论是在棉铃虫卵期还是在其幼虫期,转基因棉田中棉铃虫卵和幼虫的被寄生率始终显著低于其亲本对照棉.运用“Y”型嗅觉仪测定转基因棉及其亲本对照棉对棉铃虫幼虫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的选择性行为反应,用成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并进行了“T”测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棉对棉铃虫寄生蜂有较强的忌避反应,且取食转基因棉的棉铃虫幼虫与被害转基因棉两者的共同组合与单独被害棉之间对寄生蜂的忌避效应基本一致.
    研究论文
    棉田棉铃虫寄生峰对常规棉及转Bt棉品种的趋性反应
    余月书, 杨益众, 陆宴辉
    2004, (5):  845-848. 
    摘要 ( 0 )  
    连续4年采用人工定期释放棉铃虫卵、幼虫和定期回收法,研究了不同棉花品种与棉铃虫卵期、幼虫期寄生蜂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通过对卵、幼虫寄生率反正弦转换后进行方差分析表明,无论是在棉铃虫卵期还是在其幼虫期,转基因棉田中棉铃虫卵和幼虫的被寄生率始终显著低于其亲本对照棉.运用“Y”型嗅觉仪测定转基因棉及其亲本对照棉对棉铃虫幼虫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的选择性行为反应,用成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并进行了“T”测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棉对棉铃虫寄生蜂有较强的忌避反应,且取食转基因棉的棉铃虫幼虫与被害转基因棉两者的共同组合与单独被害棉之间对寄生蜂的忌避效应基本一致.
    虫害对不同水分条件胡杨披针形叶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万东石; 李红玉;周攻克
    2004, 15(05):  849-852 . 
    摘要 ( 869 )   PDF (974KB) ( 123 )  
    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了胡杨披针形叶叶片遭受虫害胁迫时活性氧释放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单纯的土壤水分亏缺并不导致O2·^-、H2O2的释放增加以及SOD、CAT活性上升;但土壤水分亏缺条件下的虫害胁迫却导致胡杨披针形叶叶片O2·^-、H2O2的释放增加,SOD、CAT活性上升.在人工灌溉生境下,虫害胁迫却使二者均呈下降趋势.可以认为,土壤水分亏缺条件下的虫害胁迫是造成胡杨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论文
    虫害对不同水分条件胡杨披针形叶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万东石, 李红玉, 周攻克, 梁厚果, 张立新
    2004, (5):  849-852. 
    摘要 ( 0 )  
    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了胡杨披针形叶叶片遭受虫害胁迫时活性氧释放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单纯的土壤水分亏缺并不导致H2O2、H2O2的释放增加以及SOD、CAT活性上升;但土壤水分亏缺条件下的虫害胁迫却导致胡杨披针形叶叶片O2·-、H2O2的释放增加,SOD、CAT活性上升.在人工灌溉生境下,虫害胁迫却使二者均呈下降趋势.可以认为,土壤水分亏缺条件下的虫害胁迫是造成胡杨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温度对转基因741杨抗虫性的影响
    刘军侠; 高宝嘉;张炬红; 王永芳;王进茂
    2004, 15(05):  853-855 . 
    摘要 ( 849 )   PDF (201KB) ( 90 )  
    在不同温度下测定转基因741杨的抗虫性,发现转抗虫基因741杨的抗虫性与温度密切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舞毒蛾幼龄幼虫的总死亡率、累计死亡率均明显升高,且随着昆虫龄级的增加,幼虫对转基因株系和温度的敏感性逐渐降低.温度对取食对照株系的昆虫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温度高,舞毒蛾幼虫的生长发育明显加快,历期缩短,各龄期体重、排粪量增长快,而以转基因杨饲喂的昆虫发育进度随温度变化差异不显著.对1998~2000年温度资料和相应的杨扇舟蛾死亡率建立了回归方程,各高抗和中抗株系的温度-昆虫死亡率曲线均表现为明显的回归关系.
    研究论文
    温度对转基因741杨抗虫性的影响
    刘军侠, 高宝嘉, 张炬红, 王永芳, 王进茂
    2004, (5):  853-855. 
    摘要 ( 0 )  
    在不同温度下测定转基因741杨的抗虫性,发现转抗虫基因741杨的抗虫性与温度密切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舞毒蛾幼龄幼虫的总死亡率、累计死亡率均明显升高,且随着昆虫龄级的增加,幼虫对转基因株系和温度的敏感性逐渐降低.温度对取食对照株系的昆虫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温度高,舞毒蛾幼虫的生长发育明显加快,历期缩短,各龄期体重、排粪量增长快,而以转基因杨饲喂的昆虫发育进度随温度变化差异不显著.对1998~2000年温度资料和相应的杨扇舟蛾死亡率建立了回归方程,各高抗和中抗株系的温度昆虫死亡率曲线均表现为明显的回归关系.
    白蝴蝶挥发油对蚜虫的驱避作用及其化学成分
    周琼;梁广文;孔垂华; 黄寿山
    2004, 15(05):  856-858 . 
    摘要 ( 837 )   PDF (208KB) ( 80 )  
    室内用四臂嗅觉仪测试白蝴蝶(Syngonium podophyllum)挥发油对红桃蚜(Myzus persicae)、萝卜(Lipaphis erysimi)和瓜蚜(A[jos gossypii)无翅蚜行为选择的干扰作用.结果表明,在所测试的浓度下,白蝴蝶挥发油对瓜蚜和萝卜蚜有显著的驱避效果,与对照比较,供试蚜虫较少选择处理区,在处理区的停留时间比对照明显缩短;所测试的浓度对红桃蚜无驱避作用.进一步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白蝴蝶挥发油进行了成份分析.表明该挥发油小分子主要成份是羰基化合物、脂肪酸和烃.
    研究论文
    白蝴蝶挥发油对蚜虫的驱避作用及其化学成分
    周琼, 梁广文, 孔垂华, 黄寿山
    2004, (5):  856-858. 
    摘要 ( 0 )  
    室内用四臂嗅觉仪测试白蝴蝶(Syngoniumpodophyllum)挥发油对红桃蚜(Myzuspersicae)、萝卜蚜(Lipaphiserysimi)和瓜蚜(Aphisgossypii)无翅蚜行为选择的干扰作用.结果表明,在所测试的浓度下,白蝴蝶挥发油对瓜蚜和萝卜蚜有显著的驱避效果,与对照比较,供试蚜虫较少选择处理区,在处理区的停留时间比对照明显缩短;所测试的浓度对红桃蚜无驱避作用.进一步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白蝴蝶挥发油进行了成份分析,表明该挥发油小分子主要成份是羰基化合物、脂肪酸和烃.
    东亚飞蝗行为和形态型变的判定指标
    郭志永;石旺鹏;张龙;王贵龙
    2004, 15(05):  859-862 . 
    摘要 ( 904 )   PDF (261KB) ( 67 )  
    通过田间、室外罩笼、室内行为测试等一系列实验,研究了东亚飞蝗群居型和散居型之间的行为和形态差异。确立了东亚飞蝗不同生态型个体的形态和行为指标.结果表明,雌雄散居型蝗蝻每分钟的跳跃次数均在1.4以下,转向次数分别在1.3和1.4以下;雌雄群居型蝗蝻每分钟的跳跃次数均在1.6以上,转向次数分别在1.6和1.5以上.群居型蝗虫的跳跃次数、转向次数显著高于散居型蝗虫。所以跳跃次数、转向次数可作为东亚飞蝗行为型变判定指标.在同型不同性别的蝗虫之间行为型变指标没有显著差异.F/C值可作为4龄以上东亚飞蝗的形态型变判定指标。而E/F值可作为东亚飞蝗成虫的形态型变判定指标.两型的F/C值都随龄期的增长而增加,且同龄期雄虫F/C均大于雌虫F/C.F/C、E/F值在不同型态和同型不同性别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因此,确定两型形态型变标准时应将雌、雄虫分开,即雌性和雄性散居型第4、5龄及成虫的F/C值分别大于2.5、2.8、3.3和2.6、2.9、3.5;雌性和雄性群居型第4、5龄及成虫的F/C值分别小于2.5、2.7、3.1和2.5、2.8、3.3.成虫的E/F值也可以作为成蝗形态型变的判断指标.
    研究论文
    东亚飞蝗行为和形态型变的判定指标
    郭志永, 石旺鹏, 张龙, 王贵龙
    2004, (5):  859-862. 
    摘要 ( 0 )  
    通过田间、室外罩笼、室内行为测试等一系列实验,研究了东亚飞蝗群居型和散居型之间的行为和形态差异,确立了东亚飞蝗不同生态型个体的形态和行为指标.结果表明,雌雄散居型蝗蝻每分钟的跳跃次数均在1.4以下,转向次数分别在1.3和1.4以下;雌雄群居型蝗蝻每分钟的跳跃次数均在1.6以上,转向次数分别在1.6和1.5以上.群居型蝗虫的跳跃次数、转向次数显著高于散居型蝗虫,所以跳跃次数、转向次数可作为东亚飞蝗行为型变判定指标.在同型不同性别的蝗虫之间行为型变指标没有显著差异.F/C值可作为4龄以上东亚飞蝗的形态型变判定指标,而E/F值可作为东亚飞蝗成虫的形态型变判定指标.两型的F/C值都随龄期的增长而增加,且同龄期雄虫F/C均大于雌虫F/C.F/CE/F值在不同型态和同型不同性别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因此,确定两型形态型变标准时应将雌、雄虫分开,即雌性和雄性散居型第4、5龄及成虫的F/C值分别大于2.5、2.8、3.3和2.6、2.9、3.5;雌性和雄性群居型第4、5龄及成虫的F/C值分别小于2.5、2.7、3.1和2.5、2.8、3.3.成虫的E/F值也可以作为成蝗形态型变的判断指标.
    球孢白僵菌Bb174固态发酵产几丁质酶产酶及酶学特征研究
    张洁;蔡敬民;吴克
    2004, 15(05):  863-866 . 
    摘要 ( 853 )   PDF (264KB) ( 64 )  
    对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174产几丁质酶进行了固态发酵条件及酶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以4:1麸皮:蚕蛹粉、蛋白胨1g·L^-1作为产酶最适培养基,在7.5g培养基中接种3ml液态种子,自然pH下28℃培养2d,酶活可达最高,为126U·g^-1(干培养基).粗酶液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反应pH5.0,在30-70℃保温1h,得半失活温度48℃.在30--40℃、pH4~6范围内,酶的性质最稳定.根据Lineweaver-Burk作图法,得到该酶的动力学参数Km为0.52mg·ml^-1,Vm为0.7△E680·h^-1.
    研究论文
    球孢白僵菌Bb174固态发酵产几丁质酶产酶及酶学特征研究
    张洁, 蔡敬民, 吴克, 金胜先, 潘仁瑞, 樊美珍
    2004, (5):  863-866. 
    摘要 ( 0 )  
    对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174产几丁质酶进行了固态发酵条件及酶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以4:1麸皮:蚕蛹粉、蛋白胨1g·L-1作为产酶最适培养基,在75g培养基中接种3ml液态种子,自然pH下28℃培养2d,酶活可达最高,为126U·g-1(干培养基).粗酶液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反应pH5.0,在30~70℃保温1h,得半失活温度48℃.在30~40℃、pH4~6范围内,酶的性质最稳定.根据Lineweaver-Burk作图法,得到该酶的动力学参数Km为0.52mg·ml-1,Vm为0.7△E680·h-1.
    有机物料减轻设施连作黄瓜苗期病害的微生物效应
    袁飞;彭宇;张春兰;沈其荣
    2004, 15(05):  867-870 . 
    摘要 ( 855 )   PDF (250KB) ( 51 )  
    在黄瓜已感染立枯病、枯萎病的连作土壤上,接种病原菌菌丝,施入3种不同组分有机物料(稻草、木屑、猪粪),分别用1%、2%、3%3种用量研究不同有机物料减轻黄瓜枯萎病、立枯病的效果.结果表明,抗病效果为稻草>猪粪>木屑处理,并随其用量的增加抗病效果更好.土培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有机物料后土壤中细菌、氨化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增加.中稻草和猪粪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大于木屑.施用稻草后不仅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增加,而且放线菌数量最高,青霉、木霉成为真菌的优势种属.施用猪粪后土壤细菌数最多,以假单孢菌、芽孢杆菌为优势种属,真菌数也增多.木屑处理的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增加较少,但随着施入时间延长效果增强.
    研究论文
    有机物料减轻设施连作黄瓜苗期病害的微生物效应
    袁飞, 彭宇, 张春兰, 沈其荣
    2004, (5):  867-870. 
    摘要 ( 0 )  
    在黄瓜已感染立枯病、枯萎病的连作土壤上,接种病原菌菌丝,施入3种不同组分有机物料(稻草、木屑、猪粪),分别用1%、2%、3%3种用量研究不同有机物料减轻黄瓜枯萎病、立枯病的效果.结果表明,抗病效果为稻草>猪粪>木屑处理,并随其用量的增加抗病效果更好.土培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有机物料后土壤中细菌、氨化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增加.中稻草和猪粪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大于木屑.施用稻草后不仅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增加,而且放线菌数量最高,青霉、木霉成为真菌的优势种属.施用猪粪后土壤细菌数最多,以假单孢菌、芽孢杆菌为优势种属,真菌数也增多.木屑处理的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增加较少,但随着施入时间延长效果增强.
    降解性细菌对菲诱导的蛋白及酶活性应答反应
    钟鸣;周启星; 许华夏; 吴晓丹;李玉双
    2004, 15(05):  871-874 . 
    摘要 ( 821 )   PDF (655KB) ( 76 )  
    测定了3株以菲为唯一碳源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菌株(BA11、BA19和BA27)的降解能力、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及蛋白变化.结果表明,当菲浓度在200mg·L^-1以下时,3株菌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随菲浓度的提高变化不大,其中BA19和BA27菌株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当菲浓度为200mg·L^-1时,BA27诱导表达了一条分子量为27000道尔顿的新蛋白条带,同时有些蛋白的合成受到抑制.因此可以认为,诱导产生的新蛋白与其污染条件下的细菌降解能力及稳定性有关.
    研究论文
    降解性细菌对菲诱导的蛋白及酶活性应答反应
    钟鸣, 周启星, 许华夏, 吴晓丹, 李玉双
    2004, (5):  871-874. 
    摘要 ( 0 )  
    测定了3株以菲为唯一碳源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菌株(BA11、BA19和BA27)的降解能力、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及蛋白变化.结果表明,当菲浓度在200mg·L-1以下时,3株菌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随菲浓度的提高变化不大,其中BA19和BA27菌株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当菲浓度为200mg·L-1时,BA27诱导表达了一条分子量为27000道尔顿的新蛋白条带,同时有些蛋白的合成受到抑制.因此可以认为,诱导产生的新蛋白与其污染条件下的细菌降解能力及稳定性有关.
    茶园节肢动物类群多样性和稳定性研究
    陈亦根;熊锦君; 黄明度;古德就
    2004, 15(05):  875-878 . 
    摘要 ( 910 )   PDF (257KB) ( 151 )  
    对常年用人工或除草剂除草的茶园和地面种植长节耳草(Hedyotis uncinella)的茶园茶树生境节肢动物类群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复合茶园节肢动物类群主要特征的丰富度值除一次低于4外,其他都在4~8之间,最高达7.7403.单一园丰富度值大部分在4~6之间,最高的为6.7810;复合园丰富度值平均值为5.4672±0.3483,高于单一园相应值4.8809±0.3175.复合园节肢动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3.8535±0.1232,比单一园相应值3.4654±0.1856高.复合园均匀度指数平均值0.8781±0.012,高于单一园均匀度值0.8261±0.038.相反,复合园节肢动物优势集中度平均值(0.0992±0.009)低于单一园值(0.1636±0.038).复合园稳定性指标Ss/Si和Sn/Sp比单一园的高,而复合园多样性变异系数ds/dm值(0.1107)比单一园相应值(0.1855)低.研究表明,复合茶园生态系统有比单一茶园生态系统更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更高的系统稳定性.
    研究论文
    茶园节肢动物类群多样性和稳定性研究
    陈亦根, 熊锦君, 黄明度, 古德就
    2004, (5):  875-878. 
    摘要 ( 0 )  
    对常年用人工或除草剂除草的茶园和地面种植长节耳草(Hedyotis uncinella)的茶园茶树生境节肢动物类群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复合茶园节肢动物类群主要特征的丰富度值除一次低于4外,其他都在4~8之间,最高达7.7403.单一园丰富度值大部分在4~6之间,最高的为6.7810;复合园丰富度值平均值为5.4672±0.3483,高于单一园相应值4.8809±0.3175.复合园节肢动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3.8535±0.1232,比单一园相应值3.4654±0.1856高.复合园均匀度指数平均值0.8781±0.012,高于单一园均匀度值0.8261±0.038.相反,复合园节肢动物优势集中度平均值(0.0992±0.009)低于单一园值(0.1636±0.038).复合园稳定性指标Ss/SiSn/Sp比单一园的高,而复合园多样性变异系数ds/dm值(0.1107)比单一园相应值(0.1855)低.研究表明,复合茶园生态系统有比单一茶园生态系统更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更高的系统稳定性.
    福建不同生态类型鸭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肖天放;曾显成;吴其文
    2004, 15(05):  879-882 . 
    摘要 ( 891 )   PDF (237KB) ( 37 )  
    用40个10碱基随机引物对福建2个生态类型的7个地方鸭种的基因组池DNA进行了RAPD分析,从扩增产物表现为多态的引物筛选出9个特异性强的引物进行个体DNA的RAPD分析,并利用Shannon指数估算了2个生态区域鸭群的遗传多样性,探讨了它们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福建境内的地方鸭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闽东沿海地区鸭群有67.97%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32.03%来自于群体间;闽西山地丘陵地区鸭群有59.05%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40.95%来自于群体间;闽东地区鸭群的遗传变异明显高于闽西地区鸭群.同时,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对各种群的聚类分析表明,闽西地区的连城白鸭、泰宁麻鸭、龙岩山麻鸭和三明麻鸭归为一类;闽东地区的龙海金定鸭和莆田黑鸭聚为一类.不同生态区域内鸭群的遗传变异与地理位置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研究论文
    福建不同生态类型鸭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肖天放, 曾显成, 吴其文
    2004, (5):  879-882. 
    摘要 ( 0 )  
    用40个10碱基随机引物对福建2个生态类型的7个地方鸭种的基因组池DNA进行了RAPD分析,从扩增产物表现为多态的引物筛选出9个特异性强的引物进行个体DNA的RAPD分析,并利用Shannon指数估算了2个生态区域鸭群的遗传多样性,探讨了它们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福建境内的地方鸭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闽东沿海地区鸭群有67.97%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32.03%来自于群体间;闽西山地丘陵地区鸭群有59.05%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40.95%来自于群体间;闽东地区鸭群的遗传变异明显高于闽西地区鸭群.同时,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对各种群的聚类分析表明,闽西地区的连城白鸭、泰宁麻鸭、龙岩山麻鸭和三明麻鸭归为一类;闽东地区的龙海金定鸭和莆田黑鸭聚为一类.不同生态区域内鸭群的遗传变异与地理位置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皖大别山区虫生真菌群落多样性研究
    王四宝; 刘竞男;王成树;樊美珍;李增智
    2004, 15(05):  883-887 . 
    摘要 ( 872 )   PDF (303KB) ( 106 )  
    选用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E)和优势度曲线(K—dominance)等指标,对安徽大别山区虫生真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群落的多样性指标能较客观地反映群落的结构状态,揭示各群落间的关系.利用极点排序和系统聚类,可将安徽大别山区虫生真菌区系划分为3个垂直生态类群:温湿低山气候类型(海拔900m以下)、凉湿中山气候类型(海拔900~1200m)和寒湿山顶气候类型(海拔1200m以上).
    研究论文
    皖大别山区虫生真菌群落多样性研究
    王四宝, 刘竞男, 王成树, 樊美珍, 李增智
    2004, (5):  883-887. 
    摘要 ( 0 )  
    选用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E)和优势度曲线(K-dominance)等指标,对安徽大别山区虫生真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群落的多样性指标能较客观地反映群落的结构状态,揭示各群落间的关系.利用极点排序和系统聚类,可将安徽大别山区虫生真菌区系划分为3个垂直生态类群:温湿低山气候类型(海拔900m以下)、凉湿中山气候类型(海拔900~1200m)和寒湿山顶气候类型(海拔1200m以上).
    三种农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生物浓缩系数
    丁中海;杨怡;金洪钧;等
    2004, 15(05):  888-890 . 
    摘要 ( 844 )   PDF (203KB) ( 106 )  
    采用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为试验生物,研究了吡虫啉、三唑磷和哒螨灵的急性毒性和生物浓缩系数.通过毒性试验,获得了这3种农药对斑马鱼的24、48、72和96h LC50值.这3种农药的96h LC50值分别为281.37mg·L^-1、8.37mg·L^-1和11.66μg·L^-1.根据急性毒性数据和有关技术指南,确定生物浓缩试验浓度和持续暴露时间为14d.经0.5和5mg·L^-1吡虫啉暴露后的生物浓缩系数(BCFs)分别为1.52和0.97.经0.02和0.2mg·L^-1三唑磷暴露后的BCFs分别为9.00和8.45.经0.1和1μg·L^-1哒螨灵暴露后的BCFs分别为5600和4920.
    研究论文
    三种农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生物浓缩系数
    丁中海, 杨怡, 金洪钧, 单正军, 于红霞, 冯建舫, 张晓峰, 周家艳
    2004, (5):  888-890. 
    摘要 ( 0 )  
    采用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为试验生物,研究了吡虫啉、三唑磷和哒螨灵的急性毒性和生物浓缩系数.通过毒性试验,获得了这3种农药对斑马鱼的24、48、72和96hLC50值.这3种农药的96h LC50值分别为281.37mg·L-1、8.37mg·L-1和11.66μg·L-1.根据急性毒性数据和有关技术指南,确定生物浓缩试验浓度和持续暴露时间为14d.经0.5和5mg·L-1吡虫啉暴露后的生物浓缩系数(BCFs)分别为1.52和0.97.经0.02和0.2mg·L-1三唑磷暴露后的BCFs分别为9.00和8.45.经01和1μg·L-1哒螨灵暴露后的BCFs分别为5600和4920.
    绿色食品生产中土壤作物系统铅的积累与迁移研究
    李丽光;何兴元;曹志强; 陈玮
    2004, 15(05):  891-894 . 
    摘要 ( 842 )   PDF (589KB) ( 74 )  
    研究了Pb在土壤-作物生态系统中的积累和迁移,并结合水稻绿色食品生产,进行了无机肥、有机肥和生物菌肥及其配比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全Pb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递减,收获后土壤全Pb含量在0~15和15~30cm分别为11.14和9.37mg·kg^-1.水稻根从土壤中吸收Pb,并向茎、叶和籽粒中迁移.在同一生长期,水稻植株不同部位全Pb累积态势为:根>茎叶>籽粒.在不同生长期,随水稻生长发育,全Pb含量缓慢增加,至收获时,606—14和辽粳294籽粒中全Pb含量分别为0.008和0.007mg·kg^-1,均低于绿色食品标准.方差分析表明,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不同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表明。可以用有机肥或生物菌肥来代替无机肥进行水稻生产.
    研究论文
    绿色食品生产中土壤作物系统铅的积累与迁移研究
    李丽光, 何兴元, 曹志强, 陈玮
    2004, (5):  891-894. 
    摘要 ( 0 )  
    研究了Pb在土壤作物生态系统中的积累和迁移,并结合水稻绿色食品生产,进行了无机肥、有机肥和生物菌肥及其配比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全Pb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递减,收获后土壤全Pb含量在0~15和15~30cm分别为11.14和9.37mg·kg-1.水稻根从土壤中吸收Pb,并向茎、叶和籽粒中迁移.在同一生长期,水稻植株不同部位全Pb累积态势为:根>茎叶>籽粒.在不同生长期,随水稻生长发育,全Pb含量缓慢增加,至收获时,606-14和辽粳294籽粒中全Pb含量分别为0.008和0.007mg·kg-1,均低于绿色食品标准.方差分析表明,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不同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表明,可以用有机肥或生物菌肥来代替无机肥进行水稻生产.
    砷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和文祥;马爱生; 武永军;朱铭莪
    2004, 15(05):  895-898 . 
    摘要 ( 874 )   PDF (237KB) ( 61 )  
    采用模拟方法对As污染土壤脲酶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As浓度在0~200mg·kg^-1浓度范围内,反应初期脲酶活性变化无明显规律;一年后砷激活土壤脲酶活性,二者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随As浓度增加,土壤脲酶Km值基本不变或略有增加,Vmax增大,从机制上揭示出As加速脲酶-尿素复合物的解离.厩肥和无肥土样脲酶对As的反应类似,只是变化幅度有所差异.
    研究论文
    砷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和文祥, 马爱生, 武永军, 朱铭莪
    2004, (5):  895-898. 
    摘要 ( 0 )  
    采用模拟方法对As污染土壤脲酶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As浓度在0~200mg·kg-1浓度范围内,反应初期脲酶活性变化无明显规律;一年后砷激活土壤脲酶活性,二者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随As浓度增加,土壤脲酶Km值基本不变或略有增加,Vmax增大,从机制上揭示出As加速脲酶尿素复合物的解离.厩肥和无肥土样脲酶对As的反应类似,只是变化幅度有所差异.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钟文辉;蔡祖聪
    2004, 15(05):  899-904 . 
    摘要 ( 981 )   PDF (441KB) ( 129 )  
    概述了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法.传统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依赖于培养技术,使用各种培养基最大限度地培养各种微生物群体,但仍只能培养和分离出一小部分土壤微生物群落.使用Biolog分析、磷脂脂肪酸分析和核酸分析等方法,可研究和表征那些现在还不能够被培养的土壤微生物。从而获取关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更多和更完整的信息.
    研究论文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钟文辉, 蔡祖聪
    2004, (5):  899-904. 
    摘要 ( 0 )  
    概述了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法.传统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依赖于培养技术,使用各种培养基最大限度地培养各种微生物群体,但仍只能培养和分离出一小部分土壤微生物群落.使用Biolog分析、磷脂脂肪酸分析和核酸分析等方法,可研究和表征那些现在还不能够被培养的土壤微生物,从而获取关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更多和更完整的信息.
    寄生植物对寄主的选择和影响
    胡飞;孔垂华
    2004, 15(05):  905-908 . 
    摘要 ( 823 )   PDF (292KB) ( 211 )  
    寄生植物对寄主的选择性与寄主营养物质的含量、合成的次生物质和硬度有关.多寄主存在的条件下,有利于寄生植物的生长发育.通过改变寄主光合产物的流向和影响寄主叶片的气孔调节,寄生植物对寄主生理和形态产生显著的影响.寄生植物的存在使植物群落的生物量、组成多样性和动态发生改变.大量研究显示.寄生植物对寄主的选择和影响与植食性动物对取食植物的选择和影响有很多相似之处.气候变化对寄生植物与寄主关系影响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寄生植物对寄主选择和影响的研究对有害寄生植物的防除和有益寄生植物的利用有重要的价值,应该重视和加强.
    研究论文
    寄生植物对寄主的选择和影响
    胡飞, 孔垂华
    2004, (5):  905-908. 
    摘要 ( 0 )  
    寄生植物对寄主的选择性与寄主营养物质的含量、合成的次生物质和硬度有关.多寄主存在的条件下,有利于寄生植物的生长发育.通过改变寄主光合产物的流向和影响寄主叶片的气孔调节,寄生植物对寄主生理和形态产生显著的影响.寄生植物的存在使植物群落的生物量、组成多样性和动态发生改变.大量研究显示,寄生植物对寄主的选择和影响与植食性动物对取食植物的选择和影响有很多相似之处.气候变化对寄生植物与寄主关系影响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寄生植物对寄主选择和影响的研究对有害寄生植物的防除和有益寄生植物的利用有重要的价值,应该重视和加强.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史光华;孙振钧; 高吉喜
    2004, 15(05):  909-912 . 
    摘要 ( 794 )   PDF (298KB) ( 75 )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不仅有助于了解目前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程度,而且对于预测畜牧业发展的趋势,制定畜牧产业政策及相应的法律法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简述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然后,在分析现有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针对畜牧业发展的特点,提出了以环境经济学为手段,以生态承载能力理论为基础,借助生态资源、环境功能价值的货币化表达。评价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整套评价理论和方法.最后,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指标的选取作了简要的阐述.
    研究论文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史光华, 孙振钧, 高吉喜
    2004, (5):  909-912. 
    摘要 ( 0 )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不仅有助于了解目前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程度,而且对于预测畜牧业发展的趋势,制定畜牧产业政策及相应的法律法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简述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然后,在分析现有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针对畜牧业发展的特点,提出了以环境经济学为手段,以生态承载能力理论为基础,借助生态资源、环境功能价值的货币化表达,评价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整套评价理论和方法.最后,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指标的选取作了简要的阐述.
    长白山暗针叶林苔藓植物生物量的研究
    叶吉, 郝占庆, 戴冠华
    2004, (5):  737-740. 
    摘要 ( 930 )   PDF (217KB) ( 279 )  
    在长白山北坡暗针叶林对地面和树附生苔藓植物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地面生苔藓采取样带调查取样法测定,树附生苔藓应用McCune方法对树干和树枝的附生苔藓生物量都做了细致的测定.结果表明,长白山暗针叶林中的苔藓植物分布很不均匀,随海拔变化差异很大,海拔1100m最低,仅为543kg·hm-2;海拔1250m最高,达5097kg·hm-2.苔藓植物生物量的变化对生境有很好的指示作用,特别是塔藓和拟垂枝藓的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与森林系统的群落学特点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海拔1100~1700m,塔藓的生物量与臭冷杉的重要值变化趋势相近,随海拔升高而减少;拟垂枝藓的生物量与鱼鳞云杉重要值的变化趋势相似,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此外,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表明了不同苔藓植物对环境条件要求的差异,拟垂枝藓比塔藓水分条件要求更高.因此,生物量的研究在植物生理上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内蒙古毕拉河林区近十年森林景观变化及驱动力浅析
    陈文波, 肖笃宁, 郑蕉, 郭福良, 姜英鹏
    2004, (5):  741-747. 
    摘要 ( 1004 )   PDF (1283KB) ( 351 )  
    基于遥感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总体和斑块个体两个层次上,从景观总体特征、斑块个体特征及斑块相间相关特征等3个方面对大兴安岭毕拉河林区近10年来森林景观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近10年来人类对森林生态系统干扰的不断增强,研究区森林景观在类型、景观总体特征、斑块个体与相关特征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近10年林区森林景观的发展趋势是:受人为干扰正逐步加强,作为人工景观标志的耕地、居民点面积正逐步增加.面积转移矩阵分析结果表明,1997年耕地面积增加主要是由柞树林转化而来的,占耕地构成的30.87%景观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景观耕地斑块数量增加68.80%,平均面积减少4.82%,景观的优势度减少,多样性增加,斑块之间的聚集程度减弱,1988年由柞树林和针叶林等少数几种斑块在景观中占绝对优势的情况有所改变.对研究区和相关地区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研究表明,火干扰、森林采伐与毁林开荒等是森林景观变化的关键性趋动力
    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中生物量和材积动态研究
    何海, 乔永康, 刘庆, 吴彦, 林波
    2004, (5):  748-752. 
    摘要 ( 791 )   PDF (859KB) ( 310 )  
    研究了近70年不同林龄亚高山人工云杉林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及材积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年林龄前的云杉单株生物量增长缓慢,以小枝和叶生长为主,约占50%;20年以后,单株生物量增长加快,以树干积累为主,大体上超过60%;30年后增长速度相对减慢,自40年开始并保持快速增长.云杉种群生物量表现出类似的增长,但林龄在30至50年间增长速度减慢.群落生物量总体上持续增长,但灌木层生物量在初期快速增长,从20年林龄后逐渐减少;草本层生物量则一直减少,到70年时仅占不足0.2%.在近70年人工恢复过程中,云杉单株材积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都逐渐增大,越在后期生长越迅速;林分蓄积则在30至50年林龄之间有一段连年生长量相对减小的时期.根据树干解析资料,建立了70年人工云杉林的单株材积与胸径和树高的数学模型.
    不同生育时期增铵营养对小麦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孙传范, 戴廷波, 荆奇, 曹卫星
    2004, (5):  753-757. 
    摘要 ( 817 )   PDF (940KB) ( 348 )  
    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增铵营养(EAN)对小麦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增铵营养促进了小麦植株的生长和氮素吸收.其中基肥、分蘖期、拔节期EAN提高了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地上部氮积累量、有效穗数、叶面积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小麦的籽粒产量;孕穗期EAN效果不明显;全生育期EAN在促进生长方面的效果并无明显优势,但可有效降低土壤N3--N的淋溶损失.与对照相比,EAN提高了氮流效率和吸收效率,但以拔节前处理最为明显.拔节期EAN主要在于改善后期的叶片光合性能,并促进同化物向籽粒的再分配,而基肥和分蘖期EAN主要在于提高有效分蘖数.
    黄土丘陵区旱地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系统评价
    王龙昌, 谢小玉, 王立祥, 卞新民
    2004, (5):  758-762. 
    摘要 ( 895 )   PDF (1222KB) ( 356 )  
    根据调查资料和田间试验结果,系统地分析了旱地不同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的时序关系、旱地作物水分潜在利用率和旱地主要作物水分供需平衡与错位特征,并利用水分生态适应性数学模型,对宁南黄土丘陵区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秋熟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好,夏熟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差.不同作物的降水潜在利用率存在差异,其基本规律是:多年生牧草>薯类作物>谷类作物;秋熟作物>夏熟作物.作物的水分满足率和生态适应性,秋熟作物优于夏熟作物,丰水年份优于干旱年份.旱地6种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排序依次为:谷子>马铃薯>糜子>胡麻>豌豆>春小麦.
    土壤施钙诱导水稻幼苗抗低温和抗病生理机制研究
    刘峰, 张军, 张文吉, 王洪刚
    2004, (5):  763-766. 
    摘要 ( 918 )   PDF (731KB) ( 375 )  
    试验发现,以干土重1%的CaO混土处理培育水稻秧苗,能显著提高幼苗的抗低温和抗立枯病能力.对其生理机制研究表明,该处理对水稻幼苗体内活性氧清除酶系统具有显著影响.与空白对照处理相比,施钙处理的水稻幼苗根部和地上部SOD活性增强;根部POD活性显著增强,地上部POD活性下降;根部和地上部CAT活性则先下降,后上升;根部和地上部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所上升.POD同工酶PAGE电泳结果表明,CaO处理的水稻幼苗地上部POD同工酶谱带明显减弱和减少,而根部POD同工酶谱带增强和增多.这些结果揭示了土壤施加CaO可提高水稻幼苗抗低温和抗病能力的部分原因.
    塑料大棚渗灌灌水下限对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诸葛玉平, 张玉龙, 张旭东, 冯永军, 李军, 黄毅, 刘鸣达
    2004, (5):  767-771. 
    摘要 ( 929 )   PDF (264KB) ( 316 )  
    利用土壤水分张力计监测土壤水分吸力的变化,以灌水时3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吸力表示渗灌灌水下限,研究灌水下限为10、16、25、40和63kPa时对塑料大棚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株高、生物量分别随灌水下限的增大而减小.番茄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与灌水下限间的关系曲线为抛物线,而茎粗/株高比与灌水下限间的关系曲线为三次多项式曲线.灌水下限不同,番茄的根/冠比(R/S)动态不同,番茄根系与株冠的生长状况不同.灌水下限在25~33kPa时,番茄植株生长健壮,根冠比例协调,产量大,水分利用率高.此指标作为渗灌灌水下限,灌水时土壤水分的含量比常规灌水低,灌水次数少,有利于提高保护地番茄栽培的水分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利用CENTURY模型研究东北黑土有机碳的动态变化Ⅰ.自然状态下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高鲁鹏, 梁文举, 姜勇, 闻大中
    2004, (5):  772-776. 
    摘要 ( 918 )   PDF (852KB) ( 521 )  
    应用CENTURY模型,对自然状态下的黑土有机碳库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黑土有机碳库经历了一个由快到慢的增长过程,经过长时间积累,趋向于稳定状态.0~20cm表层土壤有机碳总量最后稳定在7914.72~11672.78g·m-2.黑土有机碳从北向南总的趋势是逐渐降低.达到稳定状态时,活性土壤有机碳库、慢分解土壤有机碳库和惰性土壤有机碳库分别占土壤全碳的3.36%~4.62%、50.54%~55.47%和36.47%~41.95%,可见慢分解和惰性组分库的增长对土壤有机碳库的积累起到了重要作用.模型模拟结果与已发表的实测结果比较接近,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开垦后黑土有机碳变化提供依据.
    棉花氮肥和水分运筹的动态知识模型
    张怀志, 朱艳, 曹卫星, 周治国, 张立祯
    2004, (5):  777-781. 
    摘要 ( 852 )   PDF (985KB) ( 406 )  
    通过分析和提炼棉花氮肥运筹和水分管理的最新研究资料,在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土壤理化性质、产量目标、品种特性等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根据养分平衡原理和水分需求规律,建立了棉花氮肥和水分运筹的动态知识模型.模型可用于精确定量不同环境和不同产量目标下的氮肥和水分需求总量及其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分配比例等.利用不同生态点、不同品种、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产量目标等资料对氮肥和水分运筹知识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决策性和适应性.
    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孔宏敏, 何圆球, 吴大付, 李成亮
    2004, (5):  782-786. 
    摘要 ( 937 )   PDF (838KB) ( 508 )  
    历时1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表明,红壤旱地磷素最为缺乏,施用磷肥对提高作物产量效果最好;施用石灰和微量元素对作物产量没有明显增产作用.施肥可以提高花生植株磷、钾的浓度,表明作物的养分含量受土壤养分供应水平的影响.土壤中赢余(亏损)的养分在养分库重建中的作用可以用速效养分库重建效率来表示.研究表明,当红壤旱地N、P2O5、K2O养分赢余1kg·hm-2时,可分别使土壤中水解氮、有效磷、交换性钾含量提高0.6~6.26、0.20~0.28和1.1~8.5mg·kg-1.红壤旱地氮和磷通过径流等损失较大,不同处理之间的变化幅度也较大.红壤每年可固定磷43.5kg·hm-2,通过自身风化作用每年可提供氮48.1kg·hm-2和钾40.5kg·hm-2,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
    长期施肥对石灰性土壤磷素肥力的影响 Ⅰ.有机质、全磷和速效磷
    谢林花, 吕家珑, 张一平, 刘选卫, 刘利花
    2004, (5):  787-789. 
    摘要 ( 1133 )   PDF (482KB) ( 496 )  
    在陕西关中黄土区连续23年进行了不同施肥、小麦玉米轮作定位试验,研究了0~10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长期单施化肥或有机肥与化肥且配施均可增加耕层(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长期施用厩肥并配施化肥处理对土壤总磷库及无机磷库、速效磷的贡献大于玉米秸秆处理.长期单施化肥可增加土壤全磷、无机磷和速效磷含量,增加幅度低于厩肥和休闲处理,与秸秆处理对全磷、速效磷含量的影响效应相近.23年的不同施肥处理,与无肥处理相比,其理土壤磷素增量在0~100cm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点是:全磷增量剖面分布可为3层———耕层(0~20cm)为显著累积层,20~60cm土层为微增-亏损层,60~100cm土层为轻度累积层.速效磷增量剖面分布趋势与全磷增量分布趋势基本相同,仅在60~100cm土层累积较弱.
    长期施肥对石灰性土壤磷素肥力的影响 Ⅱ.无机磷和有机磷
    谢林花, 吕家珑, 张一平, 刘利花
    2004, (5):  790-794. 
    摘要 ( 1167 )   PDF (726KB) ( 392 )  
    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无机磷分级方法和灼烧法、Bowman-Cole的土壤有机磷分组方法,研究了定位试验23年的0~100cm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形态组成.结果表明,无机磷含量为厩肥>休闲>化肥>低秸>高秸>中秸>无肥.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无机磷各组分的IPi值呈现以下特点:Ca2-P、Ca8-P、Al-P的IPi值较低,Ca10-P、Fe-P、O-P的IPi值较高.与无肥处理的无机磷各组分IPi值相比,厩肥与休闲处理Ca2-P、Ca8-P、Al-P的IPi值显著增大,Ca10-P、Fe-P、O-P的IPi值减小,其中以Ca10-P的IPi值减小较大.单施化肥处理Ca2-P、Ca8-P、Al-P、O-P的IPi值也增大,Ca10-P、Fe-P的IPi值减小,显示长期单施化肥不仅可明显提高Ca2-P、Ca8-P、Al-P含量,而且对O-P的增长有显著作用.3种秸秆处理基本上呈现Ca2-P、Ca8-P、AlP的IPi值增大,Ca10-P、Fe-P、O-P的IPi值减小趋势.从就有效磷(Ca2-P、Ca8-P、Al-P)含量而言,厩肥处理高于化肥处理,而单施化肥处理高于玉米秸秆处理.玉米秸秆配施化肥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磷含量.对土壤有机磷库的贡献,玉米秸秆处理大于厩肥处理.施入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磷各组分的含量,而化肥则主要是促进土壤稳定性有机磷向活性、中活性有机磷转化.长期不施肥处理的土
    放牧对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防护林下草地的影响
    何念鹏, 吴泠, 周道玮
    2004, (5):  795-798. 
    摘要 ( 873 )   PDF (218KB) ( 238 )  
    针对当前防护林草地已成为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牲畜主要放牧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不同放牧强度对防护林草地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放牧防护林草地严重退化,与极度放牧防护林草地最为相似.未放牧和极度放牧均抑制了防护林草地的生长,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却促进了防护林草地的生长,草地产量和质量均明显提高,并合理地利用了杨树叶资源.未放牧防护林草地质量指数仅为15.51,属严重退化草地范畴;轻度放牧草地质量指数为86.4,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草地质量逐渐下降.因此,应提倡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防止未放牧和极度放牧现象出现,促进防护林草地生长,并充分利用杨树叶资源增加畜牧业牧草的来源.
    河北坝上草原东沟植物群落生态梯度的数量分析
    朱源, 邱扬, 傅伯杰, 张英
    2004, (5):  799-802. 
    摘要 ( 1116 )   PDF (1629KB) ( 277 )  
    运用DCCA排序轴分类,将河北坝上草原东沟的植物群落划分为8类,效果较好.排序图表达了植物群落的环境梯度、结构梯度和人为干扰.第1轴反映了群落在海拔和坡度方面的空间梯度,第2轴反映了群落的坡向分异格局,两轴综合反映了群落沿水分梯度的空间分异.群落的层片构成和各层片物种组成也表现出相应的空间分布格局.白桦局限在阴坡高海拔陡峭处.阴坡灌木与草本层片优势种分别为金露梅与细叶苔草,阳坡则为蒿类和冰草.阳坡群落各层片优势种还存在海拔和坡度分布格局.另外,放牧、耕作和伐树等人为干扰对群落时空分布也有显著影响.一般来说,生境条件较好的群落,人为干扰较严重.
    中国主要苜蓿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多样性研究
    孙建华, 王彦荣
    2004, (5):  803-808. 
    摘要 ( 934 )   PDF (1628KB) ( 352 )  
    对28个4龄苜蓿品种单株产量性状及其相关性和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单株干物质产量及各产量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单株干物质产量最高和较高的分别是新疆大叶(452.8g·株-1)和甘农3号(373.0g·株-1);叶片最宽和最长者均为新疆大叶和甘农3号;单株枝条数增加最多是第3茬,3茬单株枝条数最高和较高的品种是新牧1号、图牧2号、肇东和北疆;苜蓿株高生长高峰期在第1茬,生长最快的品种为甘农3号和新疆大叶.相关分析表明,单株干物质产量与株高及枝条数等构成因素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1、3茬株高及3茬单株枝条数等性状相关最好,呈显著相关的品种达19~22个,且相关系数亦最高.产量性状变异分析表明,品种内变异大于品种间变异,前者占总变异的76.0%~93.8%,而后者仅占6.1%~24.0%.各性状变异程度表现依次为3茬单株枝条数>单株干物质产量>1茬单株枝条数>2茬单株枝条数>春季株高>3茬株高>2茬株高>叶宽>现蕾期株高>叶长>1茬株高.
    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植被土壤水环境
    王克勤, 沈有信, 陈奇伯, 王震洪
    2004, (5):  809-813. 
    摘要 ( 1051 )   PDF (258KB) ( 262 )  
    金沙江干热河谷异常干热的气候特点,普遍存在水分亏缺问题,人工植被土壤水环境问题比其它干旱、半干旱地区更加突出.在干热河谷典型地段———元谋的试验观测表明,现有的乔木林明显表现出“土壤干化”的特点,土壤水分持续长时间亏缺,雨季结束之后的11月份,2m土层内的土壤含水量只有15%(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35%)左右,之后持续下降,直到5月份达到最低点(9%左右),几乎接近林木的凋萎湿度(元谋表蚀燥红壤的凋萎湿度为9.0%).由此而导致林木生长缓慢.车桑子(Radonaeawiscosa)灌木林同层土壤含水率相对比乔木林高42.68%,自然草坡的土壤水分明显优于乔木和灌木林,分别比乔木林和灌木林高34.36%和22.22%.这种人工乔木林的“土壤干化”问题在干热河谷地区的植被恢复中还没有引起重视,将极大地制约人工植被的可持续发展.
    不同演替阶段鼢鼠土丘群落植物多样性变化研究
    江小雷, 张卫国, 杨振宇, 杜国祯
    2004, (5):  814-818. 
    摘要 ( 1344 )   PDF (277KB) ( 284 )  
    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高寒草甸不同演替阶段高原鼢鼠土丘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鼠丘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外貌特征与原生植被(对照)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演替的早期阶段,r对策者如萼果香薷、灰绿藜、鹅绒委陵菜、细叶亚菊等演替先锋种在群落中占相对重要地位.随着演替的进展,k对策者如长毛风毛菊、垂穗披碱草、甘肃嵩草、线叶嵩草等在群落中的比例增加.α多样性分析表明,随着演替的进展,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O)显著增加,其排列顺序为:阶段1<阶段2<阶段3<阶段4<原生植被;均匀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与丰富度指数相同;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D和Shannon-Wiener指数H')按群落的演替梯度呈增加趋势.β多样性分析表明,阶段1与原生植被及阶段1与阶段4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相似系数最小,为0.18;阶段1与阶段2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相似系数最大,为0.62.同时,群落生活型功能群组成也随鼠丘的演替进展而发生变化,反映出不同演替阶段的鼠丘植物群落和微生境都发生了改变.
    恢复措施对退化草地羊草种群有性生殖数量特征的影响
    李红, 杨允菲
    2004, (5):  819-823. 
    摘要 ( 822 )   PDF (535KB) ( 318 )  
    在封育和翻耙处理的退化羊草草地上,对羊草种群有性生殖的数量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翻耙样地羊草种群密度下降显著,生殖蘖密度变化不显著,生殖蘖穗长、节间长、生殖生长比率、穗节数、小穗数、小花数、饱满籽实数和结实率都有显著增长,籽实产量、净籽实重和千粒重分别是封育样地的2.68、3.49和1.3倍.在翻耙样地中,羊草种群发育有复小穗的生殖蘖比封育样地多16%,生殖蘖上复小穗的数量也显著增加,生殖蘖以相对少的小穗,生产了较多的小花和更多的籽实来提高种群的籽实产量.两个样地中羊草种群的生物量生殖分配在种群对生殖蘖RA1、生殖蘖对穗序RA4、穗序对籽实RA63个层次上无显著差异,而种群对穗序RA2、生殖蘖对籽实RA5的生殖分配差异显著,种群对籽实RA3的生殖分配差异极显著.
    草原及开垦后土壤有机质性质研究
    平立凤, 窦森, 张晋京, 关松
    2004, (5):  824-826. 
    摘要 ( 1026 )   PDF (768KB) ( 369 )  
    从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腐殖质结合形态和腐殖质组成等方面,研究了供试土壤(草原淡黑钙土、草原风沙土和已开垦的风沙土)有机质的性质.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及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性质的影响有很大的差异.与风沙土相比,淡黑钙土的全土碳、生物量碳、重组碳、可提取腐殖物质(HE)、松结态腐殖质的含量和全土腐殖化度较高.风沙土种向日葵后其全土碳、生物量碳、重组碳和HE含量及各种结合形态腐殖质含量均下降,但腐殖化程度相差不大.
    甘肃省河西绿洲农业区生态足迹动态研究
    蔺海明, 颉鹏
    2004, (5):  827-832. 
    摘要 ( 849 )   PDF (624KB) ( 313 )  
    研究了甘肃省河西绿洲农业区1949~2000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结果表明,河西全区的人均生态足迹在1949~2000年呈递增趋势,从0.426hm2增加到2.158hm2,1949~1970年平均为0.693hm2,1975~1980年平均为1.029hm2,1985~2000年平均为2.28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49年的0.550hm2增加到2000年的1.762hm2,与人均生态足迹相比,增幅较小,增速亦慢.1949~1970年平均为0.782hm2,1975~2000年平均为1.715hm2;1949~1975年为生态盈余阶段,平均盈余为0.088hm2,1980年首次出现赤字,1985年又恢复为盈余,到1991年后持续出现生态赤字,且赤字程度为加速度负增长,1991~2000年平均赤字为0.258hm2.河西全区的区域经济正朝远离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且已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土地覆被变化的水文响应模拟研究
    陈军锋, 李秀彬
    2004, (5):  833-836. 
    摘要 ( 946 )   PDF (621KB) ( 314 )  
    采用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水文模型模拟的手段,应用SWAT模型模拟了长江上游梭磨河流域不同土地覆被情景下的多年降水径流关系,定量地评估了梭磨河流域的土地覆被变化对径流、蒸发和洪峰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地覆被状况由无植被到全是有林地覆被,径流深减小,蒸发量增加,枯季径流深减小幅度明显小于雨季的减小幅度,而且雨季初期径流深减小的幅度大于雨季后期.相同的洪水重现期,流域全为有林地覆被的情景比无植被的情景洪峰流量减小31.2%.现状覆被与未来最佳覆被之间在较大洪水上的差别不大,在较小洪水上的差别稍大.
    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 Ⅰ.运行机制
    徐崇刚, 胡远满, 常禹, 李秀珍, 布仁仓, 贺红士
    2004, (5):  837-844. 
    摘要 ( 938 )   PDF (900KB) ( 407 )  
    空间直观景观模型是指在异质景观中模拟景观尺度上生态过程的空间直观模型.LANDIS是一个用于模拟森林景观干扰、演替和管理的空间直观景观模型.通过在样地尺度上跟踪以10年为间隔的物种年龄级,半定量化地描述火和风倒,及使用位数组表示物种年龄结构,LANDIS能同时在物种、样地和景观尺度上模拟各种生态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详细论述了LANDIS模型对种子传播、火、风倒和砍伐等生态过程的模拟,并讨论了模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棉田棉铃虫寄生峰对常规棉及转Bt棉品种的趋性反应
    余月书, 杨益众, 陆宴辉
    2004, (5):  845-848. 
    摘要 ( 867 )   PDF (222KB) ( 308 )  
    连续4年采用人工定期释放棉铃虫卵、幼虫和定期回收法,研究了不同棉花品种与棉铃虫卵期、幼虫期寄生蜂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通过对卵、幼虫寄生率反正弦转换后进行方差分析表明,无论是在棉铃虫卵期还是在其幼虫期,转基因棉田中棉铃虫卵和幼虫的被寄生率始终显著低于其亲本对照棉.运用“Y”型嗅觉仪测定转基因棉及其亲本对照棉对棉铃虫幼虫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的选择性行为反应,用成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并进行了“T”测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棉对棉铃虫寄生蜂有较强的忌避反应,且取食转基因棉的棉铃虫幼虫与被害转基因棉两者的共同组合与单独被害棉之间对寄生蜂的忌避效应基本一致.
    虫害对不同水分条件胡杨披针形叶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万东石, 李红玉, 周攻克, 梁厚果, 张立新
    2004, (5):  849-852. 
    摘要 ( 860 )   PDF (260KB) ( 210 )  
    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了胡杨披针形叶叶片遭受虫害胁迫时活性氧释放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单纯的土壤水分亏缺并不导致H2O2、H2O2的释放增加以及SOD、CAT活性上升;但土壤水分亏缺条件下的虫害胁迫却导致胡杨披针形叶叶片O2·-、H2O2的释放增加,SOD、CAT活性上升.在人工灌溉生境下,虫害胁迫却使二者均呈下降趋势.可以认为,土壤水分亏缺条件下的虫害胁迫是造成胡杨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温度对转基因741杨抗虫性的影响
    刘军侠, 高宝嘉, 张炬红, 王永芳, 王进茂
    2004, (5):  853-855. 
    摘要 ( 859 )   PDF (314KB) ( 316 )  
    在不同温度下测定转基因741杨的抗虫性,发现转抗虫基因741杨的抗虫性与温度密切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舞毒蛾幼龄幼虫的总死亡率、累计死亡率均明显升高,且随着昆虫龄级的增加,幼虫对转基因株系和温度的敏感性逐渐降低.温度对取食对照株系的昆虫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温度高,舞毒蛾幼虫的生长发育明显加快,历期缩短,各龄期体重、排粪量增长快,而以转基因杨饲喂的昆虫发育进度随温度变化差异不显著.对1998~2000年温度资料和相应的杨扇舟蛾死亡率建立了回归方程,各高抗和中抗株系的温度昆虫死亡率曲线均表现为明显的回归关系.
    白蝴蝶挥发油对蚜虫的驱避作用及其化学成分
    周琼, 梁广文, 孔垂华, 黄寿山
    2004, (5):  856-858. 
    摘要 ( 899 )   PDF (745KB) ( 391 )  
    室内用四臂嗅觉仪测试白蝴蝶(Syngoniumpodophyllum)挥发油对红桃蚜(Myzuspersicae)、萝卜蚜(Lipaphiserysimi)和瓜蚜(Aphisgossypii)无翅蚜行为选择的干扰作用.结果表明,在所测试的浓度下,白蝴蝶挥发油对瓜蚜和萝卜蚜有显著的驱避效果,与对照比较,供试蚜虫较少选择处理区,在处理区的停留时间比对照明显缩短;所测试的浓度对红桃蚜无驱避作用.进一步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白蝴蝶挥发油进行了成份分析,表明该挥发油小分子主要成份是羰基化合物、脂肪酸和烃.
    东亚飞蝗行为和形态型变的判定指标
    郭志永, 石旺鹏, 张龙, 王贵龙
    2004, (5):  859-862. 
    摘要 ( 1002 )   PDF (224KB) ( 407 )  
    通过田间、室外罩笼、室内行为测试等一系列实验,研究了东亚飞蝗群居型和散居型之间的行为和形态差异,确立了东亚飞蝗不同生态型个体的形态和行为指标.结果表明,雌雄散居型蝗蝻每分钟的跳跃次数均在1.4以下,转向次数分别在1.3和1.4以下;雌雄群居型蝗蝻每分钟的跳跃次数均在1.6以上,转向次数分别在1.6和1.5以上.群居型蝗虫的跳跃次数、转向次数显著高于散居型蝗虫,所以跳跃次数、转向次数可作为东亚飞蝗行为型变判定指标.在同型不同性别的蝗虫之间行为型变指标没有显著差异.F/C值可作为4龄以上东亚飞蝗的形态型变判定指标,而E/F值可作为东亚飞蝗成虫的形态型变判定指标.两型的F/C值都随龄期的增长而增加,且同龄期雄虫F/C均大于雌虫F/C.F/CE/F值在不同型态和同型不同性别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因此,确定两型形态型变标准时应将雌、雄虫分开,即雌性和雄性散居型第4、5龄及成虫的F/C值分别大于2.5、2.8、3.3和2.6、2.9、3.5;雌性和雄性群居型第4、5龄及成虫的F/C值分别小于2.5、2.7、3.1和2.5、2.8、3.3.成虫的E/F值也可以作为成蝗形态型变的判断指标.
    球孢白僵菌Bb174固态发酵产几丁质酶产酶及酶学特征研究
    张洁, 蔡敬民, 吴克, 金胜先, 潘仁瑞, 樊美珍
    2004, (5):  863-866. 
    摘要 ( 1092 )   PDF (226KB) ( 282 )  
    对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174产几丁质酶进行了固态发酵条件及酶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以4:1麸皮:蚕蛹粉、蛋白胨1g·L-1作为产酶最适培养基,在75g培养基中接种3ml液态种子,自然pH下28℃培养2d,酶活可达最高,为126U·g-1(干培养基).粗酶液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反应pH5.0,在30~70℃保温1h,得半失活温度48℃.在30~40℃、pH4~6范围内,酶的性质最稳定.根据Lineweaver-Burk作图法,得到该酶的动力学参数Km为0.52mg·ml-1,Vm为0.7△E680·h-1.
    有机物料减轻设施连作黄瓜苗期病害的微生物效应
    袁飞, 彭宇, 张春兰, 沈其荣
    2004, (5):  867-870. 
    摘要 ( 869 )   PDF (678KB) ( 399 )  
    在黄瓜已感染立枯病、枯萎病的连作土壤上,接种病原菌菌丝,施入3种不同组分有机物料(稻草、木屑、猪粪),分别用1%、2%、3%3种用量研究不同有机物料减轻黄瓜枯萎病、立枯病的效果.结果表明,抗病效果为稻草>猪粪>木屑处理,并随其用量的增加抗病效果更好.土培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有机物料后土壤中细菌、氨化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增加.中稻草和猪粪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大于木屑.施用稻草后不仅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增加,而且放线菌数量最高,青霉、木霉成为真菌的优势种属.施用猪粪后土壤细菌数最多,以假单孢菌、芽孢杆菌为优势种属,真菌数也增多.木屑处理的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增加较少,但随着施入时间延长效果增强.
    降解性细菌对菲诱导的蛋白及酶活性应答反应
    钟鸣, 周启星, 许华夏, 吴晓丹, 李玉双
    2004, (5):  871-874. 
    摘要 ( 1016 )   PDF (594KB) ( 325 )  
    测定了3株以菲为唯一碳源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菌株(BA11、BA19和BA27)的降解能力、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及蛋白变化.结果表明,当菲浓度在200mg·L-1以下时,3株菌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随菲浓度的提高变化不大,其中BA19和BA27菌株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当菲浓度为200mg·L-1时,BA27诱导表达了一条分子量为27000道尔顿的新蛋白条带,同时有些蛋白的合成受到抑制.因此可以认为,诱导产生的新蛋白与其污染条件下的细菌降解能力及稳定性有关.
    茶园节肢动物类群多样性和稳定性研究
    陈亦根, 熊锦君, 黄明度, 古德就
    2004, (5):  875-878. 
    摘要 ( 956 )   PDF (838KB) ( 319 )  
    对常年用人工或除草剂除草的茶园和地面种植长节耳草(Hedyotis uncinella)的茶园茶树生境节肢动物类群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复合茶园节肢动物类群主要特征的丰富度值除一次低于4外,其他都在4~8之间,最高达7.7403.单一园丰富度值大部分在4~6之间,最高的为6.7810;复合园丰富度值平均值为5.4672±0.3483,高于单一园相应值4.8809±0.3175.复合园节肢动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3.8535±0.1232,比单一园相应值3.4654±0.1856高.复合园均匀度指数平均值0.8781±0.012,高于单一园均匀度值0.8261±0.038.相反,复合园节肢动物优势集中度平均值(0.0992±0.009)低于单一园值(0.1636±0.038).复合园稳定性指标Ss/SiSn/Sp比单一园的高,而复合园多样性变异系数ds/dm值(0.1107)比单一园相应值(0.1855)低.研究表明,复合茶园生态系统有比单一茶园生态系统更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更高的系统稳定性.
    福建不同生态类型鸭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肖天放, 曾显成, 吴其文
    2004, (5):  879-882. 
    摘要 ( 920 )   PDF (491KB) ( 373 )  
    用40个10碱基随机引物对福建2个生态类型的7个地方鸭种的基因组池DNA进行了RAPD分析,从扩增产物表现为多态的引物筛选出9个特异性强的引物进行个体DNA的RAPD分析,并利用Shannon指数估算了2个生态区域鸭群的遗传多样性,探讨了它们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福建境内的地方鸭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闽东沿海地区鸭群有67.97%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32.03%来自于群体间;闽西山地丘陵地区鸭群有59.05%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40.95%来自于群体间;闽东地区鸭群的遗传变异明显高于闽西地区鸭群.同时,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对各种群的聚类分析表明,闽西地区的连城白鸭、泰宁麻鸭、龙岩山麻鸭和三明麻鸭归为一类;闽东地区的龙海金定鸭和莆田黑鸭聚为一类.不同生态区域内鸭群的遗传变异与地理位置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皖大别山区虫生真菌群落多样性研究
    王四宝, 刘竞男, 王成树, 樊美珍, 李增智
    2004, (5):  883-887. 
    摘要 ( 1044 )   PDF (263KB) ( 205 )  
    选用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E)和优势度曲线(K-dominance)等指标,对安徽大别山区虫生真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群落的多样性指标能较客观地反映群落的结构状态,揭示各群落间的关系.利用极点排序和系统聚类,可将安徽大别山区虫生真菌区系划分为3个垂直生态类群:温湿低山气候类型(海拔900m以下)、凉湿中山气候类型(海拔900~1200m)和寒湿山顶气候类型(海拔1200m以上).
    三种农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生物浓缩系数
    丁中海, 杨怡, 金洪钧, 单正军, 于红霞, 冯建舫, 张晓峰, 周家艳
    2004, (5):  888-890. 
    摘要 ( 1432 )   PDF (459KB) ( 410 )  
    采用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为试验生物,研究了吡虫啉、三唑磷和哒螨灵的急性毒性和生物浓缩系数.通过毒性试验,获得了这3种农药对斑马鱼的24、48、72和96hLC50值.这3种农药的96h LC50值分别为281.37mg·L-1、8.37mg·L-1和11.66μg·L-1.根据急性毒性数据和有关技术指南,确定生物浓缩试验浓度和持续暴露时间为14d.经0.5和5mg·L-1吡虫啉暴露后的生物浓缩系数(BCFs)分别为1.52和0.97.经0.02和0.2mg·L-1三唑磷暴露后的BCFs分别为9.00和8.45.经01和1μg·L-1哒螨灵暴露后的BCFs分别为5600和4920.
    绿色食品生产中土壤作物系统铅的积累与迁移研究
    李丽光, 何兴元, 曹志强, 陈玮
    2004, (5):  891-894. 
    摘要 ( 842 )   PDF (496KB) ( 276 )  
    研究了Pb在土壤作物生态系统中的积累和迁移,并结合水稻绿色食品生产,进行了无机肥、有机肥和生物菌肥及其配比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全Pb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递减,收获后土壤全Pb含量在0~15和15~30cm分别为11.14和9.37mg·kg-1.水稻根从土壤中吸收Pb,并向茎、叶和籽粒中迁移.在同一生长期,水稻植株不同部位全Pb累积态势为:根>茎叶>籽粒.在不同生长期,随水稻生长发育,全Pb含量缓慢增加,至收获时,606-14和辽粳294籽粒中全Pb含量分别为0.008和0.007mg·kg-1,均低于绿色食品标准.方差分析表明,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不同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表明,可以用有机肥或生物菌肥来代替无机肥进行水稻生产.
    砷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和文祥, 马爱生, 武永军, 朱铭莪
    2004, (5):  895-898. 
    摘要 ( 1033 )   PDF (823KB) ( 409 )  
    采用模拟方法对As污染土壤脲酶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As浓度在0~200mg·kg-1浓度范围内,反应初期脲酶活性变化无明显规律;一年后砷激活土壤脲酶活性,二者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随As浓度增加,土壤脲酶Km值基本不变或略有增加,Vmax增大,从机制上揭示出As加速脲酶尿素复合物的解离.厩肥和无肥土样脲酶对As的反应类似,只是变化幅度有所差异.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钟文辉, 蔡祖聪
    2004, (5):  899-904. 
    摘要 ( 1917 )   PDF (799KB) ( 860 )  
    概述了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法.传统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依赖于培养技术,使用各种培养基最大限度地培养各种微生物群体,但仍只能培养和分离出一小部分土壤微生物群落.使用Biolog分析、磷脂脂肪酸分析和核酸分析等方法,可研究和表征那些现在还不能够被培养的土壤微生物,从而获取关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更多和更完整的信息.
    寄生植物对寄主的选择和影响
    胡飞, 孔垂华
    2004, (5):  905-908. 
    摘要 ( 938 )   PDF (683KB) ( 421 )  
    寄生植物对寄主的选择性与寄主营养物质的含量、合成的次生物质和硬度有关.多寄主存在的条件下,有利于寄生植物的生长发育.通过改变寄主光合产物的流向和影响寄主叶片的气孔调节,寄生植物对寄主生理和形态产生显著的影响.寄生植物的存在使植物群落的生物量、组成多样性和动态发生改变.大量研究显示,寄生植物对寄主的选择和影响与植食性动物对取食植物的选择和影响有很多相似之处.气候变化对寄生植物与寄主关系影响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寄生植物对寄主选择和影响的研究对有害寄生植物的防除和有益寄生植物的利用有重要的价值,应该重视和加强.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史光华, 孙振钧, 高吉喜
    2004, (5):  909-912. 
    摘要 ( 817 )   PDF (427KB) ( 418 )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不仅有助于了解目前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程度,而且对于预测畜牧业发展的趋势,制定畜牧产业政策及相应的法律法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简述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然后,在分析现有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针对畜牧业发展的特点,提出了以环境经济学为手段,以生态承载能力理论为基础,借助生态资源、环境功能价值的货币化表达,评价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整套评价理论和方法.最后,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指标的选取作了简要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