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1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5-02-15
    研究报告
    岷江上游祁连山圆柏群落结构研究
    陈文年;吴宁;罗鹏
    2005, 16(02):  197-202 . 
    摘要 ( 1362 )   PDF (581KB) ( 97 )  
    应用样方调查方法,对祁连山圆柏群落外貌和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生活型谱中以地面芽植物为主,但一年生植物也占有较大比率,具有一些温带植物群落特征.该群落垂直结构简单,只有乔、灌、草3层,无层间植物及地被层.乔木层只有祁连山圆柏1种;灌木层以高山绣线菊的重要值最大,为153.3;草本层以丛生苔草重要值最大,达到36.8.在不同坡度样地中,大坡度样地上具有相对较多的幼苗和幼树,而低坡度样地有刺灌木和适口性差的草本较多,这主要是由于坡度不同导致样地上放牧强度不同造成的.由年龄结构和高度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祁连山圆柏种群总体上为衰退种群,如果任由放牧等干扰继续下去,群落将向灌丛草甸方向演替.群落上层盖度对下层盖度影响较大,且各层盖度大小与其多样性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特征与生产力间的相互关系
    周才平;欧阳华;宋明华
    2005, 16(02):  203-206 . 
    摘要 ( 1389 )   PDF (371KB) ( 118 )  
    为了更好地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与氮循环之间的关系,本文对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中净初级生产力(NPP)、枯落物氮、植被年氮积累量和土壤氮矿化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与枯落物氮、植被年氮积累量和土壤氮矿化速率之间均存在比较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相关性最显著的是净初级生产力与氮矿化速率之间的相关关系(R2=0.74,n=37),其次是净初级生产力与植被年氮积累量之间的相关关系(R2=0.60,n=37).
    太白山太白红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张文辉1;王延平1;康永祥1;刘祥君2
    2005, 16(02):  207-212 . 
    摘要 ( 1415 )   PDF (516KB) ( 100 )  
    针对研究区太白红杉种群分布特点,设置了15个20 m×20 m样地,采用离散分布理论拟合和聚集强度测定方法,对太白红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比较分析.太白红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属于聚集型,在25 m2和100 m2面积上聚集强度较大.随海拔上升,聚集强度降低;在分布下限地区,聚集最强的尺度较小,中下部地区较大;阴坡的种群分布聚集强度大于阳坡.随着年龄增加,种群分布由聚集型向随机型过渡,强度减弱;聚集性最强的格局尺度在幼、老龄期为150 m2,中龄期则为100 m2.分布格局受生物学特性、年龄阶段、群落组成、环境因素等影响.在未来保护与利用中,低海拔和阴坡应该适度间伐乔木层非目的树种;在高海拔和阳坡地区,适度间伐灌木,促进群落内团块状更新;育林作业面积应该与聚集性最强的面积相适应.
    外源钙、磷、氮对铝胁迫下杉木幼苗生长影响的调控研究
    张帆1,2;罗承德1;张健1
    2005, 16(02):  213-217 . 
    摘要 ( 1652 )   PDF (452KB) ( 77 )  
    为缓解Al胁迫对杉木人工林更新的影响,本文采用水培模拟Al胁迫,引入Ca、P、NH4+-N、NO3--N营养调控因子,探讨Al胁迫对杉木幼苗根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Ca或P浓度,能促进根、茎的正常生长发育,根系的形态特征明显变化,降低组织内MDA含量和POD活性.增加NH4+-N浓度只能促进茎的生长,对根系发育影响不明显.增加NO3--N浓度对根茎生长均无明显的规律性影响.增加NH4+-N和NO3--N浓度,能抑制MDA含量增加,并在一定范围内降低POD活性,但效果不及Ca或P明显.经回归方程拟合,得出本试验条件下营养因子有效缓解Al胁迫的阈值是:Ca/Al≥2.8,P/Al≥4.4,NH4+-N/Al≥4.5(摩尔比).
    外源一氧化氮对干旱胁迫下杨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王淼1;李秋荣2;付士磊1;董百丽1
    2005, 16(02):  218-222 . 
    摘要 ( 1149 )   PDF (515KB) ( 168 )  
    NO是生物体中一种自由基分子,其NO对树木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外源NO对杨树叶片水分状况、光合作用和抗氧化物酶活力的调节作用.不同浓度SNP处理对杨树叶片含水量具有显著影响,杨树叶片含水率随着SNP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当SNP浓度增加到500 μmol·L-1后各处理杨树叶片含水率变化趋于稳定.外源NO能提高水分胁迫下杨树叶片的光合、原初光能转化率Fv/Fm、Fm/Fo和Fv/Fo等的比值.其效果随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与此对应的是,短时间水分处理(1 h)的杨树叶片SOD和POD抗氧化物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长时间(3h)水分胁迫处理.SNP能显著提高不同干旱时间处理组的POD活性,而对SOD活性影响不明显.同时,随SNP浓度的增加,POD和SOD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因此,干旱胁迫可引起杨树叶片光合效率降低,出现氧化伤害症状,外源NO可诱导抗氧化物酶POD和SOD活性的升高,缓解原初光能转化率Fv/Fm、Fm/Fo和Fv/Fo等值的降低,从而延缓活性氧积累,减轻水分胁迫对杨树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渝东山地黄壤肥力变化与植物群落演替的关系
    宋会兴1;苏智先2;彭远英1
    2005, 16(02):  223-226 . 
    摘要 ( 1722 )   PDF (346KB) ( 105 )  
    从土壤的理化因子出发,利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渝东地区城口县坪坝区大巴山南坡山地黄壤的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与地上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林、杉木林、落叶栎类林、茶树林和常绿阔叶林下土壤肥力的综合指标值分别为0.1256、0.2085、0.3514、0.2479、0.9329.阔叶林(落叶栎类林、茶树林和常绿阔叶林)下山地黄壤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均大于针叶林(马尾松林、杉木林)下山地黄壤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即使在同一植被类型下,由于建群种的不同,其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也不相同.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以断定土壤的发育与植物群落演替是两个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过程.
    秦岭太白红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动态及分形特征研究
    郭华;王孝安;肖娅萍
    2005, 16(02):  227-232 . 
    摘要 ( 1817 )   PDF (544KB) ( 109 )  
    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采集数据,应用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研究了太白红杉种群空间格局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太白红杉种群有较高的计盒维数(1.8087)和信息维数(1.7931),表明其对空间占据程度较高.用分布系数法和Morisita格局指数法检验格局类型,发现不同年龄组太白红杉种群均呈聚集分布.运用Greig-Smith的方法研究格局规模,发现太白红杉种群在128 m2和512 m2处聚集,不同年龄组在不同规模尺度聚集.以区组分布格局强度(PI)检测聚集强度,发现太白红杉种群格局强度随尺度变化程度较高,个体分布不均匀,随着年龄的增大,其聚集强度呈下降趋势.太白红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是其对严酷生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同龄纯林自然稀疏过程的经验模型研究
    吴承祯;洪伟;闫淑君
    2005, 16(02):  233-237 . 
    摘要 ( 1617 )   PDF (482KB) ( 51 )  
    应用-3/2法则及广义Schumacher生长方程导出同龄纯林自然稀疏过程中密度随时间变化规律新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非线性模型参数进行最优估计.以山杨、云南松、杉木等树种同龄纯林自疏过程中密度随时间变化资料对新模型进行了验证,并与前人提出的主要森林自疏过程密度随时间变化规律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同龄纯林自疏规律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实际观测资料,具有良好的使用价值;新模型拟合效果较前人提出的自疏规律模型效果均更佳,说明新模型是一个描述同龄纯林自疏过程密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理想经验模型,可在森林自疏规律研究中应用.杉木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为南方林区杉木林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脲酶硝化抑制剂对减缓尿素转化产物氧化及淋溶的作用
    陈振华1,2;陈利军1;武志杰1
    2005, 16(02):  238-242 . 
    摘要 ( 1460 )   PDF (419KB) ( 98 )  
    利用原状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脲酶抑制剂氢醌(HQ),硝化抑制剂包被碳化钙(ECC)和双氰胺(DCD)以及它们的不同组合对尿素转化产物土壤持留、氧化以及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它抑制剂处理相比,HQ+DCD组合能有效抑制尿素水解产物的氧化,使其以交换态NH4+的形式在土壤中长时间持留;氧化作用的抑制不仅减少了氧化产物NO3-的累积,也降低了NO3-淋溶潜势,使其淋入下层土壤的深度仅限在5~10 cm范围内,且淋溶量显著降低.
    秸秆在土壤内分解初期氮素矿化与固持的模拟测定
    胡希远1;Kuehne R.F.2
    2005, 16(02):  243-248 . 
    摘要 ( 1080 )   PDF (508KB) ( 131 )  
    利用模拟软件Modelmaker对3种作物秸秆在土壤内分解初期氮素循环转化过程进行了模拟,取得了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氮及其15N丰度等6个变量模拟值和测定值的良好一致性.模型模拟对氮转化速率测定的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主要固持铵态氮,对硝态氮固持非常微弱.氮矿化主要发生于作物秸秆,腐殖质氮的矿化极其微弱.一级动力学方程对秸秆氮素矿化过程的描述优于零级动力学方程.微生物固持氮的再矿化过程落后于氮固持过程,假定再矿化不发生或认为再矿化与固持化同时进行可导致氮矿化与固持速率测定的严重误差.忽略氮硝化过程和挥发损失将导致氮矿化和固持速率的测定值偏低.净固持或净矿化的产生不仅与秸秆碳氮比有关,而且与秸秆在土壤内分解时间有关.
    施用尿素引起红壤pH及铝活性的短期变化
    曾清如;廖柏寒;蒋朝辉;周细红;汤灿;钟宁
    2005, 16(02):  249-252 . 
    摘要 ( 1312 )   PDF (371KB) ( 126 )  
    酸性红壤在我国南方广泛分布,其酸性是限制大多数作物生长的一个主要环境胁迫因子,主要原因是低pH条件下土壤中Al的溶解所导致的毒性.对3种红壤施用不同浓度的尿素,其pH值在短期内都随着施入尿素浓度的增大而急剧上升,交换性Al随着施用尿素浓度的增大而急剧下降.交换性Al含量与土壤pH值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动态试验表明,pH值上升的现象是短期的,pH值在达最大值后缓慢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阶段在第2~4周.短期内,施用尿素能显著降低酸性土壤对玉米的铝毒效应.
    施肥对雷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姜培坤;徐秋芳
    2005, 16(02):  253-256 . 
    摘要 ( 1162 )   PDF (411KB) ( 53 )  
    采用重施肥料试验研究了不同重施肥习惯对雷竹林土壤碳库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有机肥、化肥混合处理土壤总有机碳(TOC)、水溶性碳(WSOC)、微生物量碳(MBC)、矿化态碳(MC)及WSOC/TOC、MBC/TOC和MC/TOC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各处理.3个有机肥、化肥混施处理中,随着有机肥用量减少,TOC、WSOC、MBC和MBC/TOC显著下降,有机肥用量减少一半,上述各类碳分别下降10.75%、12.02%、30.94%和22.61%.单施化肥处理中,氮素用量超过1009.5 kg·hm-2·年-1会使土壤WSOC、MBC、MBC/TOC明显降低.雷竹土壤TOC、WSOC、MBC和MC两两之间相关性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进一步通过6个处理变异系数分析发现,土壤MBC、MBC/TOC是衡量雷竹土壤碳库质量的最佳指标.
    黄瓜霜霉病菌侵染若干因子的研究
    石延霞1;李宝聚1;刘学敏2
    2005, 16(02):  257-261 . 
    摘要 ( 1047 )   PDF (451KB) ( 149 )  
    研究了温、湿度条件对黄瓜霜霉病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5~35 ℃最适宜黄瓜霜霉病的发生,15/35 ℃的交替温度变化最有利于霜霉病菌的侵染,但35 ℃以上的高温对霜霉病菌具有杀伤作用;2 h的湿度条件就足以引起侵染,一旦侵入寄主,环境湿度条件对病害的发展影响不大.-20 ℃低温冷冻保存10个月和干燥放置7 d的霜霉菌种仍具致病力.发病的黄瓜叶片可以连续产生孢子囊,但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产生孢子囊量逐渐减少.活体叶片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孢子囊量比离体叶片大,且显症天数与叶片单位面积产生孢囊量呈抛物线型关系.
    黄土高原中南部农果复合型生态农业生产力特征
    吴发启1;周正立2;刘海斌1
    2005, 16(02):  262-266 . 
    摘要 ( 1317 )   PDF (415KB) ( 53 )  
    以黄土高原中南部的西坡、飞马河和南沟3村为对象,研究了农果复合型生态农业的生产力特征.结果表明,(1)同一植物各器官的生产力果实最大,茎叶次之,根最小;(2)农果复合型生态农业中,农业子系统越发达,系统生物生产力越高,经济生产力越小,经济产值越低;果业子系统越发达,系统生物生产力越小,经济生产力越高,经济产值越高;(3)畜牧业子系统生产力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制约了系统总生产力的提高.
    外源钙对不同钙敏感型番茄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董彩霞1,3;周健民1;赵世杰2;王火焰1
    2005, 16(02):  267-272 . 
    摘要 ( 1588 )   PDF (545KB) ( 102 )  
    利用钙不敏感型番茄品种(江蔬1号)和钙敏感型番茄品种(L402)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外源钙对其根系活力、钙调素含量、叶绿素a、b含量和比值及活性氧清除酶系统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系钙调素(CaM)含量随介质钙浓度增加而增加,不敏感品种江蔬1号高于敏感品种L402.根系活力、生长点和真叶chla/b比值在低钙强度下(1和4 mg·L-1)以江蔬1号显著高于L402,在充足供钙时(100 mg·L-1)L402显著高于江蔬1号,表明江蔬1号品种具有较强的耐低钙和光胁迫的能力.对活性氧清除酶系统活性来说,在三个钙浓度下敏感品种L402的POD、CAT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江蔬1号,降钙使两酶活性升高,SOD酶活性下降,且L402下降的幅度高于江蔬1号,表明低钙造成的胁迫对L402品种影响较大,江蔬1号较耐受缺钙胁迫.
    不同生态稻区覆膜旱作稻氮营养生理及抗逆生理特性探讨
    路兴花1;吴良欢1;郑寨生2;孔向军2;张福锁3
    2005, 16(02):  273-278 . 
    摘要 ( 1282 )   PDF (548KB) ( 88 )  
    不同生态稻区生态环境和栽培管理方式不同,覆膜旱作稻氮营养生理和抗逆生理与常规水作稻有些异同,尤其是体内NO3--N和NH4+-N含量及分布差异很大.杭嘉湖平原区覆膜旱作稻生长前期受干热天气影响,其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体内NO3--N含量较水作稻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NH4+-N含量则极显著提高;金衢盆地覆膜旱作稻孕穗期体内NO3--N含量比常规水作稻高,根部NH4+-N含量则显著降低,茎基部和叶片NH4+-N含量有一定增加.正常气候条件下两生态稻区覆膜旱作稻孕穗期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较水作稻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及脯氨酸(Pro)含量与水作稻相差不大,表明不同生态稻区的覆膜旱作稻可以通过不同的栽培管理模式,促进生长发育,达到高产目的.
    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淑平1,2;周广胜1;高素华3;郭建平3
    2005, 16(02):  279-283 . 
    摘要 ( 1551 )   PDF (412KB) ( 122 )  
    根据2001年中国东北样带土壤全氮和有效氮的实测数据,结合CO2浓度倍增与不同土壤湿度的模拟试验数据,对土壤全氮和有效氮的梯度分布、影响因子分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样带土壤表层全氮和有效氮的梯度分布与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基本一致:沿经度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局部由于土壤退化而出现低谷.土壤全氮的剖面分布和土壤有机碳相似,而土壤有效氮则有所不同.样带土壤全氮和有效氮与土壤pH、有机碳、全磷、全硫、全锌、土壤活性碳、有效磷、有效钾、有效锰、有效锌、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总孔度等因子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样带土壤全氮和有效氮与降雨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82,P<0.001和0.688,P<0.001).短期培养试验中,CO2浓度倍增和不同土壤湿度下土壤全氮和有效氮的变异较小(变异系数分别是5.55%和3.84%),但可反映一定的变化趋势.
    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及气候因子相关起伏型时间序列变化分析
    毕晓丽;王辉;葛剑平
    2005, 16(02):  284-288 . 
    摘要 ( 1272 )   PDF (411KB) ( 100 )  
    利用中国大陆1km分辨率的月NDVI数据和相应的400个国家标准气象站点的月降水、月均温数据,依据中国气象局提出的气候分区,探讨了不同气候区NDVI与气候因子之间的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各月份降水与NDVI相关性均显著相关; 起伏型时间序列模型能很好地拟合相关性的时间序列的动态变化,NDVI与降水的相关性拟合结果好于与温度相关性的拟合结果,全国范围内,与降水相关性拟合的R2为0.91,与温度相关性拟合的R2为0.86.
    三江平原流域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研究
    刘红玉;吕宪国;张世奎;杨青
    2005, 16(02):  289-295 . 
    摘要 ( 1441 )   PDF (1555KB) ( 116 )  
    以流域为研究单元,利用历史图件和遥感数据资料及GIS技术,系统分析了该区典型流域50年来湿地景观的破碎化过程.结果表明,该区湿地景观破碎化在斑块个体和空间结构两方面变化极大.景观斑块个体变化主要表现为最大斑块、平均斑块面积不断缩小,斑块密度不断增大,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不断增大,景观内部生境面积破碎化指数不断上升;空间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湿地景观由初始基质景观逐渐变为河岸带景观;同时,随着农田面积逐渐扩大,隔离湿地斑体数量不断上升,隔离度不断增大;景观空间分布模式由“大陆-岛屿模式”向“卫星型模式”转变,最后变化为“完全隔离型模式”.导致该区湿地景观破碎化的主导因素是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反映了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的巨大影响.
    向海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分类研究
    韩敏1;程磊1;唐晓亮1;王教河2
    2005, 16(02):  296-300 . 
    摘要 ( 1426 )   PDF (2725KB) ( 90 )  
    探讨了Fuzzy ARTMAP神经网络在向海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分类中的应用.全文阐述了Fuzzy ARTMAP网络结构及其采用的算法,提出一种引入遥感图像判读结果的警戒系数自动调整方法,能够解决人为选择警戒参数效率低、难以取得合适数值的问题.结果表明,具有警戒系数调整功能的Fuzzy ARTMAP神经网络能够有效的对向海自然保护区的TM影像进行分类,它与最大似然法和传统的Fuzzy ARTMAP神经网络相比对样本的依赖程度较低,分类精度较高.警戒系数自动调整方法根据遥感影像判读结果自动调整网络参数,提高了网络的运行速度.从分类结果可以看出,向海自然保护区目前开荒现象比较严重,草场有所退化,沼泽有荒漠化迹象,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向海湿地资源.
    沈阳市庭院绿地的结构特征与异质性分析
    代保清1,2;肖笃宁1;王艳1,3;纪凯2
    2005, 16(02):  301-306 . 
    摘要 ( 1431 )   PDF (556KB) ( 120 )  
    对沈阳城区庭院绿地的景观结构和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城市庭院绿地景观斑块以居住区最多,占研究区庭院总数的32.2%,但绿地面积只占19.5%.各类庭院占地平均为4.04 hm2,庭院绿地面积平均为0.93 hm2,绿地率为23%.研究区内62.7%的庭院绿地率在15%以下,绿地率达到30%以上的庭院仅占总数的13.3%.庭院绿地以微型斑块为主,占庭院总数的70%以上.景观多样性指数以居住区绿地最高,而医院和部队绿地最低.在7个城区中不同庭院绿地类型的优势度差异较大,尤其是于洪区的工厂绿地优势度是和平区的31.23倍.各区庭院绿地均匀度指数变化幅度较大,其中居住区绿地的均匀度指数最大,部队绿地最小.居住区绿地斑块破碎化程度最大, 部队绿地最小;老城区较新城区破碎化程度严重,其中沈河区破碎化程度最重.
    梅园昆虫群落特征、动态及优势种生态位
    黄保宏1;邹运鼎2;毕守东2;李恒奎1;朱巧丽1
    2005, 16(02):  307-312 . 
    摘要 ( 1320 )   PDF (598KB) ( 107 )  
    系统调查梅园昆虫群落并对群落组织水平和时空生态位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群落结构较丰富,有昆虫6目23科,群落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在害虫中桃蚜和桃小食心虫空间生态位宽度最大,朝鲜球坚蚧时间生态位宽度最大;在天敌中黑缘红瓢虫时间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均最大,异色瓢虫、红点唇瓢虫及寄生蜂次之.黑缘红瓢虫与朝鲜球坚蚧的生态位重叠值在时空二维上均较大,且二者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和空间上的同域性均优于其它天敌,为优势种群,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研究
    冼继东;梁广文;沈叔平;庞雄飞
    2005, 16(02):  313-316 . 
    摘要 ( 1628 )   PDF (342KB) ( 66 )  
    应用作用因子生命表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法评价了几种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非寄主植物的乙醇提取物(浓度为0.01 g·ml-1)即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马缨丹(Lantana camara)和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对保护菜心免受小菜蛾为害起着明显的作用,这些作用物质在处理区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110、0.136和0.165,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可达89.0%、86.4%和83.5%.可见,3种供试作用物质对小菜蛾种群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松褐天牛触角感器电镜扫描和触角电位反应
    王四宝1,2;周弘春1;苗雪霞1;樊美珍2;李增智2;司胜利1;黄勇平1
    2005, 16(02):  317-322 . 
    摘要 ( 1300 )   PDF (1821KB) ( 164 )  
    应用扫描电镜对松褐天牛的触角感器进行扫描观察,并测定了触角对松树主要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松褐天牛触角上共有7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指形感器、棒形感器、瓶形感器、芽形感器以及刺形感器,以毛形和锥形感器的数量最丰富.其中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各有3个型,指形感器有2个型.毛Ⅱ、毛Ⅲ型和锥Ⅰ、锥Ⅱ型感器表皮结构具有深的纵刻纹,具有嗅觉感器的典型特征.同时对各种感器的数量、长度及分布特点等作了描述.电生理研究结果表明,几种供试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均能引起松褐天牛雌、雄成虫较强的电生理反应;松褐天牛触角不同部位的EAG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剂量试验表明,松褐天牛成虫触角对不同浓度的α-Pinene的EAG反应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日本菟丝子对寄主的选择行为
    胡飞1;孔垂华1,2;张朝贤3;梁文举2;王朋2
    2005, 16(02):  323-327 . 
    摘要 ( 1313 )   PDF (1648KB) ( 109 )  
    在野外对日本菟丝子(Cuscuta japonica)选择寄主的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植物群落中,日本菟丝子在不同寄主上发生缠绕的数量多少、发生吸器时间的先后和缠绕比率的大小顺序为:枸树、蟛蜞菊、五爪金龙和马缨丹,而从缠绕发生至吸器发生期间日本菟丝子生长点伸长量的大小顺序则相反,且差异显著.日本菟丝子生长点在与聚氯乙烯塑料(PVC)棒接触后24 h内发生明显的偏离,而在接触不同寄主后12 h内则发生左旋3圈缠绕.多寄主共存的群落比单一寄主群落对日本菟丝子及其寄主的生存均有利.日本菟丝子选择寄主的行为与不同寄主N的含量关系不明显,推测这种选择行为与不同寄主次生物质的差异有关.
    冶炼厂污灌区土壤铜和锌污染与土壤酶活性
    王广林1,2;王立龙1;王育鹏1;刘登义1
    2005, 16(02):  328-332 . 
    摘要 ( 1376 )   PDF (451KB) ( 65 )  
    通过对冶炼厂污灌区土壤和水稻中Cu、Zn含量分析以及土壤酶活性的测定,研究了距冶炼厂不同距离土壤Cu、Zn含量状况、水稻对它们的吸收和分配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冶炼厂造成了周围农田土壤的Cu、Zn污染,其中Cu污染较严重,距离冶炼厂100 m处的全量和提取态Cu分别为182.45和81.91 mg·kg-1,是对照的103和35倍.污灌区水稻各器官Cu、Zn的分布规律是,Cu:根>茎叶>米;Zn:茎叶>根>米.Zn在水稻体内的移动能力大于Cu,Cu主要累积在水稻根部,根可作为一种屏障阻碍Cu向地上部分迁移,使地上部分免受其害.水稻茎叶Cu含量和土壤中Cu的浓度密切相关.对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测定表明,脲酶活性变化最显著,其活性与土壤中Cu的浓度显著相关,建议用脲酶活性作为污灌区Cu污染指标.
    酸雨对温州三土羊湿地水体氮营养盐数量的影响
    张修峰;何文珊;陆健健
    2005, 16(02):  333-336 . 
    摘要 ( 1215 )   PDF (368KB) ( 71 )  
    为了解酸雨对温州三羊湿地水体氮营养盐数量的影响,本文测定了三土羊湿地水体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其中氨氮2.90~10.75 mg·L-1,平均538 mg·L-1、硝态氮0.16~0.44 mg·L-1,平均0.31 mg·L-1;总氮34.04~63.20 mg·L-1,平均55.75 mg·L-1和水体的pH值,6.1~6.5,平均6.4;并测算了近两年通过降水输入到三羊湿地和三羊湿地水体中不同形态氮的数量及其占湿地现有水体中各形态氮的比例,其中输入到三羊湿地氨氮、硝态氮和总氮的量分别为2.48~2.86×104 kg、2.87×104~4.96×104 kg和5.35×104~7.82×104 kg,分别占湿地水体现有量的56%~64%、11.21~19.38倍和12%~17%;直接输送到三羊湿地水体各形态氮的数量0.72×104~0.84×104 kg、0.83×104~1.44×104 kg和1.55×104~2.27×104,分别占现有量的16%~19%,3.24~5.63倍和3%~5%.结果表明,酸雨是三,羊湿地水体氮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对三羊湿地水体富营养化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营养状态下金鱼藻的生理响应
    王俊;顾宇飞;朱增银;武斌;尹大强
    2005, 16(02):  337-340 . 
    摘要 ( 1172 )   PDF (331KB) ( 368 )  
    通过静态模拟实验,比较研究了不同营养水平(中营养、富营养、重富营养和Hoagland植物培养液)下培养的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的蛋白质、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及超氧化物酶(SOD)活性变化.研究发现,总N、总P 的变化会影响金鱼藻的生物合成,当水环境总氮浓度低于1 mg·L-1,总磷浓度低于0.1 mg·L-1时,金鱼藻茎叶的叶绿素合成较低,其茎蛋白含量迅速下降.金鱼藻在富营养水平(1 mg TN·L-1, 0.1 mg TP·L-1)下抗氧化防御酶活跃,POD、SOD活性增高.研究表明,金鱼藻较适应于富营养水环境,水体营养盐继续增加对金鱼藻有胁迫作用,过高营养盐浓度(重富营养和Hoagland培养液)影响金鱼藻的抗逆能力.
    龙脑香科植物对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
    石兆勇1,2;孟祥霞2;陈应龙1;刘润进2
    2005, 16(02):  341-344 . 
    摘要 ( 1360 )   PDF (339KB) ( 110 )  
    在天然林地和温室盆栽条件下,比较研究了龙脑香科植物对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s, AM)真菌孢子密度、相对多度、频度、属的组成、丰度和侵染状况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坡垒作盆栽寄主加富培养后,菌根侵染率、泡囊、丛枝和侵入点都低于原采样植物,以原坡垒土壤中栽植苗木的侵染率为最高,可达203%;而以望天树根围土壤栽植的苗木为最低,仅为106%;坡垒还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原采样植物根围土壤中AM真菌孢子的密度、相对多度、频度、属的组成、丰度等.在4种土壤中,栽植坡垒苗木后,AM真菌的孢子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采用与原采样相同种类的植物作为AM真菌加富培养的寄主更有利于促进AM真菌的生长发育、保持AM的多样性.
    旱区流域水土环境质量的综合定量评价模型
    宋松柏;蔡焕杰
    2005, 16(02):  345-349 . 
    摘要 ( 1579 )   PDF (427KB) ( 117 )  
    现有流域水土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大多根据评价区评价指标量化值与评价等级标准建立评价模型.评价区不同,评价模型也不相同,计算工作量较大.本文根据给定的水土环境质量评价等级标准,采用随机技术模拟生成足够数量的评价指标序列,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以评价指标生成序列和其所属的评价等级值建立一种通用的评价模型,其特点是不需要构造评价指标集和评价等级值间的函数关系和计算权重值,减少了建立模型的工作量.以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石羊河流域进行实例研究,表明该模型可操作性强,可用于流域水土环境质量评价.
    薇甘菊对内伶仃岛植被危害的相关分析
    周先叶1;王伯荪2;李鸣光2;廖文波2;周云龙1;昝启杰3;王勇军3
    2005, 16(02):  350-354 . 
    摘要 ( 1370 )   PDF (426KB) ( 82 )  
    对广东内伶仃岛群落受薇甘菊危害的植物种类分析表明,58种乔木、小乔木和灌木种不同程度地受薇甘菊的影响,约占样地中木本种类的67%;其中受薇甘菊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小乔木和阳生性灌木.薇甘菊危害与群落类型的关系表现为,由5、6个优势种组成的结构复杂的具有较大郁蔽度的群落受薇甘菊的危害轻微,而仅由2个优势种组成结构简单且郁蔽度很小的群落受薇甘菊的危害较严重.薇甘菊危害与群落结构的相关分析表明,群落垂直高度越大、片层越丰富,群落中薇甘菊的盖度越小;群落物种越丰富,群落密度越大,个体受害比例越小;群落中其他藤本盖度越大,个体受薇甘菊危害的程度越高.
    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对当地居民毛发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高云芳;张小燕;张富昌
    2005, 16(02):  355-359 . 
    摘要 ( 1693 )   PDF (417KB) ( 81 )  
    测定了秦巴山区136例健康儿童及22例成人毛发中Zn、Fe、Ca、Cu、Mg、Al、Se、Mn、Pb、Cr共10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在所测10种元素中,除Mg外,其余9种元素均有不同程度的缺乏或超标,其中Al、Mn与Cr含量严重超标,其均值分别是正常含量上限的2.04、1.67及2.07倍,超标人数比例分别高达83.54%、77.85%和72.78%;Zn和Se含量均值则比正常含量下限低,仅为正常含量下限的91.96%和68.33%,缺乏人数比例分别为69.62%和79.11%.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与地球化学背景,对微量元素缺乏或超量的原因及危害进行了分析.
    综合评述
    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颜昌宙1,2;金相灿2;赵景柱1;叶春2;王中琼2
    2005, 16(02):  360-364 . 
    摘要 ( 1444 )   PDF (503KB) ( 137 )  
    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在湖泊流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湖滨带的功能包括:缓冲带功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及生境保护功能、护岸功能和经济美学价值.湖滨带退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生物群落结构的逆向演替及生态功能下降,退化湖滨带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是恢复生态学,其生态恢复技术可划分为三大类:湖滨带生境恢复与重建技术、湖滨带生物恢复与重建技术、湖滨带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云南洱海湖滨带近3年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试验的生态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区水生植被得到恢复,水质净化作用明显,藻类得到抑制,浮游动物的构成和数量发生变化,湖滨带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增加.
    森林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的响应研究进展
    陈圣宾;宋爱琴;李振基
    2005, 16(02):  365-370 . 
    摘要 ( 1678 )   PDF (639KB) ( 157 )  
    在分析森林光环境异质性特点的基础上,从幼苗的光合、热耗散、生物量累积和分配、形态特征、萌发和种群动态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在森林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响应的研究进展.从森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森林演替和植被恢复角度探讨了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不同响应的生态学意义,并对今后该方面研究提出建议.
    土壤氧化还原酶催化动力学研究进展
    张丽莉1,2;陈利军1;张玉兰1,2;武志杰1
    2005, 16(02):  371-374 . 
    摘要 ( 1117 )   PDF (452KB) ( 58 )  
    土壤氧化还原酶是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重要酶类,参与土壤中为数众多的重要生物化学反应,与土壤中有机物质的转化、腐殖质的形成以及土壤肥力变化密切相关.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常用来阐明其催化过程的特性、酶的本质属性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研究土壤氧化还原酶动力学特征对探讨其来源、性质及影响因素,对进一步调控多种营养元素参与的反应过程有重要意义.文中概述了土壤氧化还原酶动力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了土壤氧化还原酶催化动力学研究的进展和影响因素,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研究报告
    冗余理论及其在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
    韩明春1,3;吴建军1;王芬2
    2005, 16(02):  375-378 . 
    摘要 ( 1807 )   PDF (425KB) ( 175 )  
    冗余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个生态学理论.本文扼要介绍了冗余的概念、冗余假说和冗余度的含义,对近年来国内外物种冗余、层次冗余、基因冗余和生长冗余等有关冗余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回顾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作物最佳生长冗余度假说:在一定的栽培管理条件下,农作物存在着一个与最高产量相对应的生长冗余度(最佳生长冗余度),在生产中,如果能通过各种栽培管理措施使农作物的生长冗余度达到最佳值,就能获得高产.用水稻高产栽培实例,对这一假说作了分析和验证.
    综合评述
    多溴二苯醚的环境暴露与生态毒理研究进展
    孙福红;周启星
    2005, 16(02):  379-384 . 
    摘要 ( 1299 )   PDF (594KB) ( 149 )  
    多溴二苯醚(PBDEs)是一类具有生态风险的新型环境有机污染物.作为阻燃剂,PBDEs已经被愈来愈广泛地添加到工业产品中,并因此对大气、水体、沉积物和土壤等环境介质及相关生态系统产生日益广泛的污染.鉴于这一环境新问题的产生,本文基于有限的资料,初步探讨了PBDEs的人为来源和环境暴露途径,大致给出了PBDEs在不同生物和人体不同组织器官中可能的存在及含量水平;在扼要介绍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从甲状腺、神经系统和生殖发育毒性等三个方面分析了PBDEs对动物和人体可能产生的毒性效应与生态影响,以及PBDEs在生态系统中可能具有的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风险;并对今后研究PBDEs的环境暴露与生态效应以及人体健康影响等方面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
    微卫星标记在分子生态学中的应用及其位点的分离策略
    薛辉;吴孝兵;晏鹏
    2005, 16(02):  385-389 . 
    摘要 ( 1316 )   PDF (491KB) ( 166 )  
    微卫星DNA作为一种优良的遗传标记在分子生态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其在分子种群生物学、分子环境遗传学、分子适应等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微卫星位点的获得是开展各项研究的前提,传统的构建微卫星文库再杂交筛选的方法工作量大、效率低,因而在实践过程中又产生了富集文库法、PIMA法、FIASCO法等新的分离策略.本文对几种微卫星位点分离技术进行介绍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为分子生态学研究过程中微卫星位点筛选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研究简报
    广州黄埔区夜鹭和池鹭体内汞浓度和分布特性
    邹发生1;杨琼芳1;李艳红1;崔昆燕2
    2005, 16(02):  390-392 . 
    摘要 ( 1014 )   PDF (306KB) ( 57 )  
    免耕套种与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阮慧芳
    2005, 16(02):  393-396 . 
    摘要 ( 1189 )   PDF (391KB) ( 172 )  
    研究论文
    岷江上游祁连山圆柏群落结构研究
    陈文年, 吴宁, 罗鹏
    2005, 16(2):  198-202. 
    摘要 ( 1350 )   PDF (312KB) ( 326 )  
    应用样方调查方法,对祁连山圆柏群落外貌和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生活型谱中以地面芽植物为主,但一年生植物也占有较大比率,具有一些温带植物群落特征.该群落垂直结构简单,只有乔、灌、草3层,无层间植物及地被层.乔木层只有祁连山圆柏1种;灌木层以高山绣线菊的重要值最大,为153.3;草本层以丛生苔草重要值最大,达到36.8.在不同坡度样地中,大坡度样地上具有相对较多的幼苗和幼树,而低坡度样地有刺灌木和适口性差的草本较多,这主要是由于坡度不同导致样地上放牧强度不同造成的.由年龄结构和高度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祁连山圆柏种群总体上为衰退种群,如果任由放牧等干扰继续下去,群落将向灌丛草甸方向演替.群落上层盖度对下层盖度影响较大,且各层盖度大小与其多样性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特征与生产力间的相互关系
    周才平, 欧阳华, 宋明华
    2005, 16(2):  203-206. 
    摘要 ( 1660 )   PDF (800KB) ( 473 )  
    为了更好地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与氮循环之间的关系,本文对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中净初级生产力(NPP)、枯落物氮、植被年氮积累量和土壤氮矿化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与枯落物氮、植被年氮积累量和土壤氮矿化速率之间均存在比较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相关性最显著的是净初级生产力与氮矿化速率之间的相关关系(R2=0.7,n=37),其次是净初级生产力与植被年氮积累量之间的相关关系(R2=0.60,n=37).
    太白山太白红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张文辉, 王延平, 康永祥, 刘祥君
    2005, 16(2):  207-212. 
    摘要 ( 1397 )   PDF (798KB) ( 641 )  
    针对研究区太白红杉种群分布特点,设置了15个20 m×20 m样地,采用离散分布理论拟合和聚集强度测定方法,对太白红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比较分析.太白红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属于聚集型,在25m2和100m2面积上聚集强度较大.随海拔上升,聚集强度降低;在分布下限地区,聚集最强的尺度较小,中下部地区较大;阴坡的种群分布聚集强度大于阳坡.随着年龄增加,种群分布由聚集型向随机型过渡,强度减弱;聚集性最强的格局尺度在幼、老龄期为150m2,中龄期则为100m2.分布格局受生物学特性、年龄阶段、群落组成、环境因素等影响.在未来保护与利用中,低海拔和阴坡应该适度间伐乔木层非目的树种;在高海拔和阳坡地区,适度间伐灌木,促进群落内团块状更新;育林作业面积应该与聚集性最强的面积相适应.
    外源钙、磷、氮对铝胁迫下杉木幼苗生长影响的调控研究
    张帆, 罗承德, 张健
    2005, 16(2):  213-217. 
    摘要 ( 1547 )   PDF (626KB) ( 486 )  
    为缓解Al胁迫对杉木人工林更新的影响,本文采用水培模拟Al胁迫,引入Ca、P、NH4+-N、NO3--N营养调控因子,探讨Al胁迫对杉木幼苗根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Ca或P浓度,能促进根、茎的正常生长发育,根系的形态特征明显变化,降低组织内MDA含量和POD活性.增加NH4+-N浓度只能促进茎的生长,对根系发育影响不明显.增加NO3--N浓度对根茎生长均无明显的规律性影响.增加NH4+-N和NO3--N浓度,能抑制MDA含量增加,并在一定范围内降低POD活性,但效果不及Ca或P明显.经回归方程拟合,得出本试验条件下营养因子有效缓解Al胁迫的阈值是:Ca/Al≥2.8,P/Al≥4.4,NH4+-N/Al≥4.5(摩尔比).
    外源一氧化氮对干旱胁迫下杨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王淼, 李秋荣, 付士磊, 董百丽
    2005, 16(2):  218-222. 
    摘要 ( 1518 )   PDF (777KB) ( 452 )  
    NO是生物体中一种自由基分子,其NO对树木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外源NO对杨树叶片水分状况、光合作用和抗氧化物酶活力的调节作用.不同浓度SNP处理对杨树叶片含水量具有显著影响,杨树叶片含水率随着SNP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当SNP浓度增加到00μmol·L-1后各处理杨树叶片含水率变化趋于稳定.外源NO能提高水分胁迫下杨树叶片的光合、原初光能转化率Fv/Fm、Fm/FoFv/Fo等的比值.其效果随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与此对应的是,短时间水分处理(1 h)的杨树叶片SOD和POD抗氧化物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长时间(3h)水分胁迫处理.SNP能显著提高不同干旱时间处理组的POD活性,而对SOD活性影响不明显.同时,随SNP浓度的增加,POD和SOD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因此,干旱胁迫可引起杨树叶片光合效率降低,出现氧化伤害症状,外源NO可诱导抗氧化物酶POD和SOD活性的升高,缓解原初光能转化率Fv/Fm、Fm/FoFv/Fo等值的降低,从而延缓活性氧积累,减轻水分胁迫对杨树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渝东山地黄壤肥力变化与植物群落演替的关系
    宋会兴, 苏智先, 彭远英
    2005, 16(2):  223-226. 
    摘要 ( 1643 )   PDF (248KB) ( 340 )  
    从土壤的理化因子出发,利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渝东地区城口县坪坝区大巴山南坡山地黄壤的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与地上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林、杉木林、落叶栎类林、茶树林和常绿阔叶林下土壤肥力的综合指标值分别为0.1256、0.2085、0.351、0.2479、0.9329.阔叶林(落叶栎类林、茶树林和常绿阔叶林)下山地黄壤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均大于针叶林(马尾松林、杉木林)下山地黄壤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即使在同一植被类型下,由于建群种的不同,其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也不相同.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以断定土壤的发育与植物群落演替是两个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过程.
    秦岭太白红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动态及分形特征研究
    郭华, 王孝安, 肖娅萍
    2005, 16(2):  227-232. 
    摘要 ( 1679 )   PDF (633KB) ( 688 )  
    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采集数据,应用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研究了太白红杉种群空间格局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太白红杉种群有较高的计盒维数(1.8087)和信息维数(1.7931),表明其对空间占据程度较高.用分布系数法和Morisita格局指数法检验格局类型,发现不同年龄组太白红杉种群均呈聚集分布.运用Greig-Smith的方法研究格局规模,发现太白红杉种群在128m2和512m2处聚集,不同年龄组在不同规模尺度聚集.以区组分布格局强度(PI)检测聚集强度,发现太白红杉种群格局强度随尺度变化程度较高,个体分布不均匀,随着年龄的增大,其聚集强度呈下降趋势.太白红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是其对严酷生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同龄纯林自然稀疏过程的经验模型研究
    吴承祯, 洪伟, 闫淑君
    2005, 16(2):  233-237. 
    摘要 ( 1600 )   PDF (270KB) ( 425 )  
    应用-3/2法则及广义Schumacher生长方程导出同龄纯林自然稀疏过程中密度随时间变化规律新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非线性模型参数进行最优估计.以山杨、云南松、杉木等树种同龄纯林自疏过程中密度随时间变化资料对新模型进行了验证,并与前人提出的主要森林自疏过程密度随时间变化规律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同龄纯林自疏规律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实际观测资料,具有良好的使用价值;新模型拟合效果较前人提出的自疏规律模型效果均更佳,说明新模型是一个描述同龄纯林自疏过程密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理想经验模型,可在森林自疏规律研究中应用.杉木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为南方林区杉木林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脲酶-硝化抑制剂对减缓尿素转化产物氧化及淋溶的作用
    陈振华, 陈利军, 武志杰
    2005, 16(2):  238-242. 
    摘要 ( 1560 )   PDF (583KB) ( 541 )  
    利用原状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脲酶抑制剂氢醌(HQ),硝化抑制剂包被碳化钙(ECC)和双氰胺(DCD)以及它们的不同组合对尿素转化产物土壤持留、氧化以及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它抑制剂处理相比,HQ+DCD组合能有效抑制尿素水解产物的氧化,使其以交换态NH4+的形式在土壤中长时间持留;氧化作用的抑制不仅减少了氧化产物NO3-的累积,也降低了NO3-淋溶潜势,使其淋入下层土壤的深度仅限在5~10 cm范围内,且淋溶量显著降低.
    秸秆在土壤内分解初期氮素矿化与固持的模拟测定
    胡希远, Kuehne R.F.
    2005, 16(2):  243-248. 
    摘要 ( 1561 )   PDF (371KB) ( 440 )  
    利用模拟软件Modelmaker对3种作物秸秆在土壤内分解初期氮素循环转化过程进行了模拟,取得了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氮及其15N丰度等个变量模拟值和测定值的良好一致性.模型模拟对氮转化速率测定的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主要固持铵态氮,对硝态氮固持非常微弱.氮矿化主要发生于作物秸秆,腐殖质氮的矿化极其微弱.一级动力学方程对秸秆氮素矿化过程的描述优于零级动力学方程.微生物固持氮的再矿化过程落后于氮固持过程,假定再矿化不发生或认为再矿化与固持化同时进行可导致氮矿化与固持速率测定的严重误差.忽略氮硝化过程和挥发损失将导致氮矿化和固持速率的测定值偏低.净固持或净矿化的产生不仅与秸秆碳氮比有关,而且与秸秆在土壤内分解时间有关.
    施用尿素引起红壤pH及铝活性的短期变化
    曾清如, 廖柏寒, 蒋朝辉, 周细红, 汤灿, 钟宁
    2005, 16(2):  249-252. 
    摘要 ( 1538 )   PDF (583KB) ( 603 )  
    酸性红壤在我国南方广泛分布,其酸性是限制大多数作物生长的一个主要环境胁迫因子,主要原因是低pH条件下土壤中Al的溶解所导致的毒性.对3种红壤施用不同浓度的尿素,其pH值在短期内都随着施入尿素浓度的增大而急剧上升,交换性Al随着施用尿素浓度的增大而急剧下降.交换性Al含量与土壤pH值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动态试验表明,pH值上升的现象是短期的,pH值在达最大值后缓慢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阶段在第2~4周.短期内,施用尿素能显著降低酸性土壤对玉米的铝毒效应.
    施肥对雷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姜培坤, 徐秋芳
    2005, 16(2):  253-256. 
    摘要 ( 1394 )   PDF (618KB) ( 501 )  
    采用重施肥料试验研究了不同重施肥习惯对雷竹林土壤碳库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有机肥、化肥混合处理土壤总有机碳(TOC)、水溶性碳(WSOC)、微生物量碳(MBC)、矿化态碳(MC)及WSOC/TOC、MBC/TOC和MC/TOC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各处理.3个有机肥、化肥混施处理中,随着有机肥用量减少,TOC、WSOC、MBC和MBC/TOC显著下降,有机肥用量减少一半,上述各类碳分别下降10.75%、12.02%、30.94%和22.61%.单施化肥处理中,氮素用量超过1009.5 kg·hm-2·年-1会使土壤WSOC、MBC、MBC/TOC明显降低.雷竹土壤TOC、WSOC、MBC和MC两两之间相关性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进一步通过6个处理变异系数分析发现,土壤MBC、MBC/TOC是衡量雷竹土壤碳库质量的最佳指标.
    黄瓜霜霉病菌侵染若干因子的研究
    石延霞, 李宝聚, 刘学敏
    2005, 16(2):  257-261. 
    摘要 ( 1422 )   PDF (283KB) ( 306 )  
    研究了温、湿度条件对黄瓜霜霉病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5~35℃最适宜黄瓜霜霉病的发生,15/35℃的交替温度变化最有利于霜霉病菌的侵染,但35℃以上的高温对霜霉病菌具有杀伤作用;2 h的湿度条件就足以引起侵染,一旦侵入寄主,环境湿度条件对病害的发展影响不大.-20℃低温冷冻保存10个月和干燥放置7 d的霜霉菌种仍具致病力.发病的黄瓜叶片可以连续产生孢子囊,但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产生孢子囊量逐渐减少.活体叶片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孢子囊量比离体叶片大,且显症天数与叶片单位面积产生孢囊量呈抛物线型关系.
    黄土高原中南部农果复合型生态农业生产力特征
    吴发启, 周正立, 刘海斌
    2005, 16(2):  262-266. 
    摘要 ( 1597 )   PDF (256KB) ( 508 )  
    以黄土高原中南部的西坡、飞马河和南沟3村为对象,研究了农果复合型生态农业的生产力特征.结果表明,(1)同一植物各器官的生产力果实最大,茎叶次之,根最小;(2)农果复合型生态农业中,农业子系统越发达,系统生物生产力越高,经济生产力越小,经济产值越低;果业子系统越发达,系统生物生产力越小,经济生产力越高,经济产值越高;(3)畜牧业子系统生产力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制约了系统总生产力的提高.
    外源钙对不同钙敏感型番茄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董彩霞, 周健民, 赵世杰, 王火焰
    2005, 16(2):  267-272. 
    摘要 ( 1495 )   PDF (306KB) ( 438 )  
    利用钙不敏感型番茄品种(江蔬1号)和钙敏感型番茄品种(L-402)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外源钙对其根系活力、钙调素含量、叶绿素a、b含量和比值及活性氧清除酶系统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系钙调素(CaM)含量随介质钙浓度增加而增加,不敏感品种江蔬1号高于敏感品种L-402.根系活力、生长点和真叶chla/b比值在低钙强度下(1和4 mg·L-1)以江蔬1号显著高于L-402,在充足供钙时(100 mg·L-1)L-402显著高于江蔬1号,表明江蔬1号品种具有较强的耐低钙和光胁迫的能力.对活性氧清除酶系统活性来说,在三个钙浓度下敏感品种L-402的POD、CAT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江蔬1号,降钙使两酶活性升高,SOD酶活性下降,且L-402下降的幅度高于江蔬1号,表明低钙造成的胁迫对L-402品种影响较大,江蔬1号较耐受缺钙胁迫.
    不同生态稻区覆膜旱作稻氮营养生理及抗逆生理特性探讨
    路兴花, 吴良欢, 郑寨生, 孔向军, 张福锁
    2005, 16(2):  273-278. 
    摘要 ( 1442 )   PDF (867KB) ( 348 )  
    不同生态稻区生态环境和栽培管理方式不同,覆膜旱作稻氮营养生理和抗逆生理与常规水作稻有些异同,尤其是体内NO3--N和NH4+-N含量及分布差异很大.杭嘉湖平原区覆膜旱作稻生长前期受干热天气影响,其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体内NO3--N含量较水作稻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NH4+-N含量则极显著提高;金衢盆地覆膜旱作稻孕穗期体内NO3--N含量比常规水作稻高,根部NH4+-N含量则显著降低,茎基部和叶片NH4+-N含量有一定增加.正常气候条件下两生态稻区覆膜旱作稻孕穗期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较水作稻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及脯氨酸(Pro)含量与水作稻相差不大,表明不同生态稻区的覆膜旱作稻可以通过不同的栽培管理模式,促进生长发育,达到高产目的.
    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淑平, 周广胜, 高素华, 郭建平
    2005, 16(2):  279-283. 
    摘要 ( 1633 )   PDF (660KB) ( 392 )  
    根据2001年中国东北样带土壤全氮和有效氮的实测数据,结合CO2浓度倍增与不同土壤湿度的模拟试验数据,对土壤全氮和有效氮的梯度分布、影响因子分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样带土壤表层全氮和有效氮的梯度分布与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基本一致:沿经度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局部由于土壤退化而出现低谷.土壤全氮的剖面分布和土壤有机碳相似,而土壤有效氮则有所不同.样带土壤全氮和有效氮与土壤pH、有机碳、全磷、全硫、全锌、土壤活性碳、有效磷、有效钾、有效锰、有效锌、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总孔度等因子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样带土壤全氮和有效氮与降雨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82,P<0.001和0.688,P<0.001).短期培养试验中,CO2浓度倍增和不同土壤湿度下土壤全氮和有效氮的变异较小(变异系数分别是5.55%和3.84%),但可反映一定的变化趋势.
    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及气候因子相关起伏型时间序列变化分析
    毕晓丽, 王辉, 葛剑平
    2005, 16(2):  284-288. 
    摘要 ( 1705 )   PDF (829KB) ( 376 )  
    利用中国大陆1km分辨率的月NDVI数据和相应的400个国家标准气象站点的月降水、月均温数据,依据中国气象局提出的气候分区,探讨了不同气候区NDVI与气候因子之间的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各月份降水与NDVI相关性均显著相关;起伏型时间序列模型能很好地拟合相关性的时间序列的动态变化,NDVI与降水的相关性拟合结果好于与温度相关性的拟合结果,全国范围内,与降水相关性拟合的R2为0.91,与温度相关性拟合的R2为0.86.
    三江平原流域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研究
    刘红玉, 吕宪国, 张世奎, 杨青
    2005, 16(2):  289-295. 
    摘要 ( 1444 )   PDF (208KB) ( 359 )  
    以流域为研究单元,利用历史图件和遥感数据资料及GIS技术,系统分析了该区典型流域50年来湿地景观的破碎化过程.结果表明,该区湿地景观破碎化在斑块个体和空间结构两方面变化极大.景观斑块个体变化主要表现为最大斑块、平均斑块面积不断缩小,斑块密度不断增大,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不断增大,景观内部生境面积破碎化指数不断上升;空间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湿地景观由初始基质景观逐渐变为河岸带景观;同时,随着农田面积逐渐扩大,隔离湿地斑体数量不断上升,隔离度不断增大;景观空间分布模式由"大陆-岛屿模式"向"卫星型模式"转变,最后变化为"完全隔离型模式".导致该区湿地景观破碎化的主导因素是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反映了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的巨大影响.
    向海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分类研究
    韩敏, 程磊, 唐晓亮, 王教河
    2005, 16(2):  296-300. 
    摘要 ( 1471 )   PDF (946KB) ( 404 )  
    探讨了FuzzyARTMAP神经网络在向海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分类中的应用.全文阐述了FuzzyARTMAP网络结构及其采用的算法,提出一种引入遥感图像判读结果的警戒系数自动调整方法,能够解决人为选择警戒参数效率低、难以取得合适数值的问题.结果表明,具有警戒系数调整功能的FuzzyARTMAP神经网络能够有效的对向海自然保护区的TM影像进行分类,它与最大似然法和传统的FuzzyARTMAP神经网络相比对样本的依赖程度较低,分类精度较高.警戒系数自动调整方法根据遥感影像判读结果自动调整网络参数,提高了网络的运行速度.从分类结果可以看出,向海自然保护区目前开荒现象比较严重,草场有所退化,沼泽有荒漠化迹象,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向海湿地资源.
    沈阳市庭院绿地的结构特征与异质性分析
    代保清, 肖笃宁, 王艳, 纪凯
    2005, 16(2):  301-306. 
    摘要 ( 1653 )   PDF (752KB) ( 778 )  
    对沈阳城区庭院绿地的景观结构和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城市庭院绿地景观斑块以居住区最多,占研究区庭院总数的32.2%,但绿地面积只占19.5%.各类庭院占地平均为4.04 hm2,庭院绿地面积平均为0.93 hm2,绿地率为23%.研究区内62.7%的庭院绿地率在15%以下,绿地率达到30%以上的庭院仅占总数的13.3%.庭院绿地以微型斑块为主,占庭院总数的70%以上.景观多样性指数以居住区绿地最高,而医院和部队绿地最低.在7个城区中不同庭院绿地类型的优势度差异较大,尤其是于洪区的工厂绿地优势度是和平区的31.23倍.各区庭院绿地均匀度指数变化幅度较大,其中居住区绿地的均匀度指数最大,部队绿地最小.居住区绿地斑块破碎化程度最大,部队绿地最小;老城区较新城区破碎化程度严重,其中沈河区破碎化程度最重.
    梅园昆虫群落特征、动态及优势种生态位
    黄保宏, 邹运鼎, 毕守东, 李恒奎, 朱巧丽
    2005, 16(2):  307-312. 
    摘要 ( 1541 )   PDF (313KB) ( 440 )  
    系统调查梅园昆虫群落并对群落组织水平和时空生态位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群落结构较丰富,有昆虫6目23科,群落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在害虫中桃蚜和桃小食心虫空间生态位宽度最大,朝鲜球坚蚧时间生态位宽度最大;在天敌中黑缘红瓢虫时间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均最大,异色瓢虫、红点唇瓢虫及寄生蜂次之.黑缘红瓢虫与朝鲜球坚蚧的生态位重叠值在时空二维上均较大,且二者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和空间上的同域性均优于其它天敌,为优势种群,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研究
    冼继东, 梁广文, 沈叔平, 庞雄飞
    2005, 16(2):  313-316. 
    摘要 ( 1463 )   PDF (210KB) ( 452 )  
    应用作用因子生命表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法评价了几种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非寄主植物的乙醇提取物(浓度为0.01 g·ml-1)即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马缨丹(Lantana camara)和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对保护菜心免受小菜蛾为害起着明显的作用,这些作用物质在处理区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110、0.136和0.165,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可达89.0%、86.4%和83.5%.可见,3种供试作用物质对小菜蛾种群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松褐天牛触角感器电镜扫描和触角电位反应
    王四宝, 周弘春, 苗雪霞, 樊美珍, 李增智, 司胜利, 黄勇平
    2005, 16(2):  317-322. 
    摘要 ( 1678 )   PDF (883KB) ( 794 )  
    应用扫描电镜对松褐天牛的触角感器进行扫描观察,并测定了触角对松树主要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松褐天牛触角上共有7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指形感器、棒形感器、瓶形感器、芽形感器以及刺形感器,以毛形和锥形感器的数量最丰富.其中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各有3个型,指形感器有2个型.毛Ⅱ、毛Ⅲ型和锥Ⅰ、锥Ⅱ型感器表皮结构具有深的纵刻纹,具有嗅觉感器的典型特征.同时对各种感器的数量、长度及分布特点等作了描述.电生理研究结果表明,几种供试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均能引起松褐天牛雌、雄成虫较强的电生理反应;松褐天牛触角不同部位的EAG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剂量试验表明,松褐天牛成虫触角对不同浓度的α-Pinene的EAG反应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日本菟丝子对寄主的选择行为
    胡飞, 孔垂华, 张朝贤, 梁文举, 王朋
    2005, 16(2):  323-327. 
    摘要 ( 1574 )   PDF (561KB) ( 475 )  
    在野外对日本菟丝子(Cuscuta japonica)选择寄主的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植物群落中,日本菟丝子在不同寄主上发生缠绕的数量多少、发生吸器时间的先后和缠绕比率的大小顺序为:枸树、蟛蜞菊、五爪金龙和马缨丹,而从缠绕发生至吸器发生期间日本菟丝子生长点伸长量的大小顺序则相反,且差异显著.日本菟丝子生长点在与聚氯乙烯塑料(PVC)棒接触后24 h内发生明显的偏离,而在接触不同寄主后12 h内则发生左旋3圈缠绕.多寄主共存的群落比单一寄主群落对日本菟丝子及其寄主的生存均有利.日本菟丝子选择寄主的行为与不同寄主N的含量关系不明显,推测这种选择行为与不同寄主次生物质的差异有关.
    冶炼厂污灌区土壤铜和锌污染与土壤酶活性
    王广林, 王立龙, 王育鹏, 刘登义
    2005, 16(2):  328-332. 
    摘要 ( 1434 )   PDF (722KB) ( 463 )  
    通过对冶炼厂污灌区土壤和水稻中Cu、Zn含量分析以及土壤酶活性的测定,研究了距冶炼厂不同距离土壤Cu、Zn含量状况、水稻对它们的吸收和分配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冶炼厂造成了周围农田土壤的Cu、Zn污染,其中Cu污染较严重,距离冶炼厂100 m处的全量和提取态Cu分别为182.4和81.91 mg·kg-1,是对照的10.3和3倍.污灌区水稻各器官Cu、Zn的分布规律是,Cu:根>茎叶>米;Zn:茎叶>根>米.Zn在水稻体内的移动能力大于Cu,Cu主要累积在水稻根部,根可作为一种屏障阻碍Cu向地上部分迁移,使地上部分免受其害.水稻茎叶Cu含量和土壤中Cu的浓度密切相关.对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测定表明,脲酶活性变化最显著,其活性与土壤中Cu的浓度显著相关,建议用脲酶活性作为污灌区Cu污染指标.
    酸雨对温州三土羊湿地水体氮营养盐数量的影响
    张修峰, 何文珊, 陆健健
    2005, 16(2):  333-336. 
    摘要 ( 1491 )   PDF (570KB) ( 429 )  
    为了解酸雨对温州三垟湿地水体氮营养盐数量的影响,本文测定了三垟湿地水体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其中氨氮2.90~10.75 mg·L-1,平均5.38 mg·L-1、硝态氮0.16~0.44 mg·L-1,平均0.31 mg ·L-1;总氮34.04~63.20 mg·L-1,平均55.75 mg·L-1和水体的pH值,6.1~6.5,平均6.4;并测算了近两年通过降水输入到三垟湿地和三垟湿地水体中不同形态氮的数量及其占湿地现有水体中各形态氮的比例,其中输入到三垟湿地氨氮、硝态氮和总氮的量分别为2.8~2.86× 10 kg、2.87×104~4.96×104kg和5.35×104~7.82×104 kg,分别占湿地水体现有量的56%~6%、11.21~19.38倍和12%~17%;直接输送到三垟湿地水体各形态氮的数量0.72×104~0.8×104 kg、0.83×104~1.44×104 kg和1.55×104~2.27×104,分别占现有量的16%~19%,3.24~5.63倍和3%~5%.结果表明,酸雨是三垟湿地水体氮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对三垟湿地水体富营养化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营养状态下金鱼藻的生理响应
    王珺, 顾宇飞, 朱增银, 武斌, 尹大强
    2005, 16(2):  337-340. 
    摘要 ( 1592 )   PDF (508KB) ( 465 )  
    通过静态模拟实验,比较研究了不同营养水平(中营养、富营养、重富营养和Hoagland植物培养液)下培养的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的蛋白质、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及超氧化物酶(SOD)活性变化.研究发现,总N、总P的变化会影响金鱼藻的生物合成,当水环境总氮浓度低于1 mg·L-1,总磷浓度低于0.1 mg·L-1时,金鱼藻茎叶的叶绿素合成较低,其茎蛋白含量迅速下降.金鱼藻在富营养水平(1 mg TN·L-1,0.1 mg TP·L-1)下抗氧化防御酶活跃,POD、SOD活性增高.研究表明,金鱼藻较适应于富营养水环境,水体营养盐继续增加对金鱼藻有胁迫作用,过高营养盐浓度(重富营养和Hoagland 培养液)影响金鱼藻的抗逆能力.
    龙脑香科植物对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
    石兆勇, 孟祥霞, 陈应龙, 刘润进
    2005, 16(2):  341-344. 
    摘要 ( 1419 )   PDF (626KB) ( 365 )  
    在天然林地和温室盆栽条件下,比较研究了龙脑香科植物对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s,AM)真菌孢子密度、相对多度、频度、属的组成、丰度和侵染状况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坡垒作盆栽寄主加富培养后,菌根侵染率、泡囊、丛枝和侵入点都低于原采样植物,以原坡垒土壤中栽植苗木的侵染率为最高,可达20.3%;而以望天树根围土壤栽植的苗木为最低,仅为10.6%;坡垒还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原采样植物根围土壤中AM真菌孢子的密度、相对多度、频度、属的组成、丰度等.在4种土壤中,栽植坡垒苗木后,AM真菌的孢子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采用与原采样相同种类的植物作为AM真菌加富培养的寄主更有利于促进AM真菌的生长发育、保持AM的多样性.
    旱区流域水土环境质量的综合定量评价模型
    宋松柏, 蔡焕杰
    2005, 16(2):  345-349. 
    摘要 ( 1387 )   PDF (265KB) ( 319 )  
    现有流域水土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大多根据评价区评价指标量化值与评价等级标准建立评价模型.评价区不同,评价模型也不相同,计算工作量较大.本文根据给定的水土环境质量评价等级标准,采用随机技术模拟生成足够数量的评价指标序列,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以评价指标生成序列和其所属的评价等级值建立一种通用的评价模型,其特点是不需要构造评价指标集和评价等级值间的函数关系和计算权重值,减少了建立模型的工作量.以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石羊河流域进行实例研究,表明该模型可操作性强,可用于流域水土环境质量评价.
    薇甘菊对内伶仃岛植被危害的相关分析
    周先叶, 王伯荪, 李鸣光, 廖文波, 周云龙, 昝启杰, 王勇军
    2005, 16(2):  350-354. 
    摘要 ( 1459 )   PDF (265KB) ( 341 )  
    对广东内伶仃岛群落受薇甘菊危害的植物种类分析表明,58种乔木、小乔木和灌木种不同程度地受薇甘菊的影响,约占样地中木本种类的67%;其中受薇甘菊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小乔木和阳生性灌木.薇甘菊危害与群落类型的关系表现为,由5、6个优势种组成的结构复杂的具有较大郁蔽度的群落受薇甘菊的危害轻微,而仅由2个优势种组成结构简单且郁蔽度很小的群落受薇甘菊的危害较严重.薇甘菊危害与群落结构的相关分析表明,群落垂直高度越大、片层越丰富,群落中薇甘菊的盖度越小;群落物种越丰富,群落密度越大,个体受害比例越小;群落中其他藤本盖度越大,个体受薇甘菊危害的程度越高.
    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对当地居民毛发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高云芳, 张小燕, 张富昌
    2005, 16(2):  355-359. 
    摘要 ( 1454 )   PDF (328KB) ( 366 )  
    测定了秦巴山区136例健康儿童及22例成人毛发中Zn、Fe、Ca、Cu、Mg、Al、Se、Mn、Pb、Cr共10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在所测10种元素中,除Mg外,其余9种元素均有不同程度的缺乏或超标,其中Al、Mn与Cr含量严重超标,其均值分别是正常含量上限的2.04、1.67及2.07倍,超标人数比例分别高达83.54%、77.85%和72.78%;Zn和Se含量均值则比正常含量下限低,仅为正常含量下限的91.96%和68.33%,缺乏人数比例分别为69.62%和79.11%.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与地球化学背景,对微量元素缺乏或超量的原因及危害进行了分析.
    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颜昌宙, 金相灿, 赵景柱, 叶春, 王中琼
    2005, 16(2):  360-364. 
    摘要 ( 1605 )   PDF (772KB) ( 944 )  
    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在湖泊流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湖滨带的功能包括:缓冲带功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及生境保护功能、护岸功能和经济美学价值.湖滨带退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生物群落结构的逆向演替及生态功能下降,退化湖滨带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是恢复生态学,其生态恢复技术可划分为三大类:湖滨带生境恢复与重建技术、湖滨带生物恢复与重建技术、湖滨带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云南洱海湖滨带近3年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试验的生态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区水生植被得到恢复,水质净化作用明显,藻类得到抑制,浮游动物的构成和数量发生变化,湖滨带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增加.
    森林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的响应研究进展
    陈圣宾, 宋爱琴, 李振基
    2005, 16(2):  365-370. 
    摘要 ( 1636 )   PDF (816KB) ( 691 )  
    在分析森林光环境异质性特点的基础上,从幼苗的光合、热耗散、生物量累积和分配、形态特征、萌发和种群动态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在森林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响应的研究进展.从森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森林演替和植被恢复角度探讨了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不同响应的生态学意义,并对今后该方面研究提出建议.
    土壤氧化还原酶催化动力学研究进展
    张丽莉, 陈利军, 张玉兰, 武志杰
    2005, 16(2):  371-374. 
    摘要 ( 1558 )   PDF (129KB) ( 708 )  
    土壤氧化还原酶是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重要酶类,参与土壤中为数众多的重要生物化学反应,与土壤中有机物质的转化、腐殖质的形成以及土壤肥力变化密切相关.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常用来阐明其催化过程的特性、酶的本质属性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研究土壤氧化还原酶动力学特征对探讨其来源、性质及影响因素,对进一步调控多种营养元素参与的反应过程有重要意义.文中概述了土壤氧化还原酶动力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了土壤氧化还原酶催化动力学研究的进展和影响因素,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冗余理论及其在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
    韩明春, 吴建军, 王芬
    2005, 16(2):  375-378. 
    摘要 ( 1960 )   PDF (227KB) ( 567 )  
    冗余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个生态学理论.本文扼要介绍了冗余的概念、冗余假说和冗余度的含义,对近年来国内外物种冗余、层次冗余、基因冗余和生长冗余等有关冗余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回顾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作物最佳生长冗余度假说:在一定的栽培管理条件下,农作物存在着一个与最高产量相对应的生长冗余度(最佳生长冗余度),在生产中,如果能通过各种栽培管理措施使农作物的生长冗余度达到最佳值,就能获得高产.用水稻高产栽培实例,对这一假说作了分析和验证.
    多溴二苯醚的环境暴露与生态毒理研究进展
    孙福红, 周启星
    2005, 16(2):  379-384. 
    摘要 ( 1694 )   PDF (1195KB) ( 655 )  
    多溴二苯醚(PBDEs)是一类具有生态风险的新型环境有机污染物.作为阻燃剂,PBDEs已经被愈来愈广泛地添加到工业产品中,并因此对大气、水体、沉积物和土壤等环境介质及相关生态系统产生日益广泛的污染.鉴于这一环境新问题的产生,本文基于有限的资料,初步探讨了PBDEs的人为来源和环境暴露途径,大致给出了PBDEs在不同生物和人体不同组织器官中可能的存在及含量水平;在扼要介绍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从甲状腺、神经系统和生殖发育毒性等三个方面分析了PBDEs对动物和人体可能产生的毒性效应与生态影响,以及PBDEs在生态系统中可能具有的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风险;并对今后研究PBDEs的环境暴露与生态效应以及人体健康影响等方面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
    微卫星标记在分子生态学中的应用及其位点的分离策略
    薛辉, 吴孝兵, 晏鹏
    2005, 16(2):  385-389. 
    摘要 ( 1440 )   PDF (691KB) ( 843 )  
    微卫星DNA作为一种优良的遗传标记在分子生态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其在分子种群生物学、分子环境遗传学、分子适应等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微卫星位点的获得是开展各项研究的前提,传统的构建微卫星文库再杂交筛选的方法工作量大、效率低,因而在实践过程中又产生了富集文库法、PIMA法、FIASCO法等新的分离策略.本文对几种微卫星位点分离技术进行介绍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为分子生态学研究过程中微卫星位点筛选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广州黄埔区夜鹭和池鹭体内汞浓度和分布特性
    邹发生, 杨琼芳, 李艳红, 崔昆燕
    2005, 16(2):  390-392. 
    摘要 ( 1423 )   PDF (199KB) ( 314 )  
    免耕套种与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刘世平,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阮慧芳
    2005, 16(2):  393-396. 
    摘要 ( 1410 )   PDF (766KB) ( 6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