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1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5-06-15
    研究报告
    坡向对四川冶勒红豆杉种群分布格局的影响——基于斑块信息的分析
    胥晓1 苏智先2 严贤春1
    2005, 16(06):  985-990 . 
    摘要 ( 1375 )   PDF (583KB) ( 114 )  
    在斑块信息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分析了坡向对四川冶勒红豆杉种群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 冶勒红豆杉种群主要分布在西北向、东北向、东向和北向斑块上,这些斑块在分布面积、平均斑块大小、平均斑块周长以及红豆杉个体的分布数量方面均占绝对优势.红豆杉种群的分布同坡向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关联性,种群优先分布于北坡、东北坡、西北坡和东坡斑块,其次为西坡和西南坡斑块,最后为平地和东南坡斑块.冶勒红豆杉种群的分布格局绝大多数为聚集分布(除南向斑块外).其中, 种群聚集强度最大的是北向斑块,其CE值高达0.906,其次为东北向、西北向斑块,其CE值分别为0.797和0.563,而其余坡向斑块上的CE值均低于0.5.聚集强度CE值与斑块数量、斑块总周长以及斑块上分布的红豆杉个体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6、0.735和0.802),而与斑块面积、平均斑块大小、平均斑块周长、平均形状指数无显著相关.
    缺苞箭竹密度对其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
    吴福忠1,3 王开运1,2 杨万勤1 鲁叶江1,3
    2005, 16(06):  991-995 . 
    摘要 ( 1694 )   PDF (588KB) ( 66 )  
    研究了一个生长季节内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原始林下不同密度缺苞箭竹群落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结果表明,缺苞箭竹群落生物量、净生产量、平均单株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而缺苞箭竹地上部分净增长率却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一个生长季节内,缺苞箭竹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相关性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除指数生长期(7、8月)外,缺苞箭竹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比在生长季节内随密度增加而增大,但在缺苞箭竹生长的指数生长期,中等密度有较大的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比.缺苞箭竹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取决于密度和生长时期,密度对缺苞箭竹的生物量分配格局有显著影响.
    缺苞箭竹群落密度对土壤养分库的影响
    鲁叶江1,3 王开运1,2 杨万勤1 吴福忠1,3
    2005, 16(06):  996-1001 . 
    摘要 ( 1174 )   PDF (588KB) ( 57 )  
    研究了王朗自然保护区内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群落3个密度在1个生长季(5~10月)内不同土壤层次的养分贮量及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土壤(0~30 cm)总P、速效P贮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1);而土壤总Ca、Mg贮量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N、K(全量或速效)贮量密度间差异不大.在不同密度的箭竹群落样地内,除了D1样地土壤总钾贮量大于Ca外,土壤层(0~30 cm)不同养分贮量(全量)大小顺序均为Ca>K>Mg>N>P.表层(L1)速效N、P和K浓度在7月份均有显著降低的现象,随后又逐渐回升.养分的变化幅度则普遍存在着表层(L1)大于下层(L2、L3),高密度(D3)大于低密度(D1),速效P大于速效N、K的现象.土壤总养分贮量与浓度在土壤层次上的分布特征明显不同,3个密度样地中L1(0~10 cm)层的N、P、K、Ca、Mg贮量均低于L2(10~20 cm)和L3(20~30 cm)层.分析表明,箭竹群落土壤层养分贮量与密度密切相关,可能是由于密度影响到了箭竹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凋落物养分的归还、微生物活性等养分循环各个环节,从而导致了土壤养分贮量的改变.其中,密度对P、Ca贮量影响最大,Mg其次,对N、K影响最弱.随着箭竹密度的增加,越来越低的土壤总P、速效P贮量也表明,P素可能是箭竹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P不足可能是导致箭竹开花的重要诱因.
    天然林保护的神经网络分级规划
    罗传文1 陈焱1 胡海清1 沈海龙1 范少辉2
    2005, 16(06):  1002-1006 . 
    摘要 ( 1093 )   PDF (421KB) ( 86 )  
    总结了用神经网络进行天然林保护规划的实施步骤,阐述了规划举例、小斑标识归一、小斑标识还原、倾斜因子等概念.应用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对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树种组成多样性、树种稀有性、受干扰性、沟系保护特性和分类经营等因子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天然林保护分级与这些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将这些因子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经过人为确定训练样本,最终建立了规划神经网络.用研究区内的全部小斑检验了网络的泛化性能,结果较为满意.规划结果表明,神经网络兼顾了分类经营规划的成果,并保护了各种森林群落类型,对生态环境保护有所体现;网络中激励函数没有严重饱和,体现了倾斜因子对神经网络优化的引导作用.
    不同生境下刺五加金丝桃甙含量的季节变化
    曹建国 祖元刚 杨逢建 赵则海
    2005, 16(06):  1007-1010 . 
    摘要 ( 960 )   PDF (343KB) ( 65 )  
    采用高效液相技术对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金丝桃甙含量的季节动态和生境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五加金丝桃甙只存在于刺五加的叶、花和果实中,其中叶和花中的金丝桃甙量较高,果实中含量较低.刺五加叶中金丝桃甙含量随发育节律呈现明显的动态变化.刺五加芽中金丝桃甙含量较低,约为0.013%.随着芽的发育,金丝桃甙含量逐渐增加,5月中旬左右,刺五加幼叶中金丝桃甙的含量可达0087%,此后金丝桃甙含量迅速下降,8月中旬,叶中金丝桃甙的含量仅为0.008%.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刺五加叶中金丝桃甙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尽相同.林内生境刺五加叶中金丝桃甙含量较低,在整个生长季节中,只有幼叶中金丝桃甙含量最高,平均为0.15%,而在林隙生境和林缘生境,金丝桃甙含量较高,最高可分别达到0.42%和0.65%.不同生境刺五加花和果实中金丝桃甙含量也有明显的差异.林缘生境金丝桃甙的含量最高,林隙生境次之,林内生境含量最低.叶面积指数和叶片金丝桃甙含量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叶面积指数越大,金丝桃甙的含量越低.最后,对金丝桃甙含量的季节动态以及金丝桃甙含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红麻株高与茎粗性状的动态发育遗传分析
    陈幼玉1 祁建民1 林荔辉1 梁康迳1 周瑞阳2 吴建梅1
    2005, 16(06):  1011-1016 . 
    摘要 ( 1411 )   PDF (555KB) ( 104 )  
    红麻株高、茎粗是两个最重要的动态发育的经济性状.发育遗传学已探明生物个体的不同发育阶段基因是按一定的时空秩序有选择地表达的.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和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红麻株高与茎粗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遗传规律,即估算了株高与茎粗在某一生长发育时间(0→t)或某一特定生长发育时间段(t-1→t)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株高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非条件、条件遗传效应两者基本一致,均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较弱,但条件遗传效应的分析与实际更为相符;茎粗的非条件、条件遗传效应表现一致,各个生长发育时期均未检测到加性效应,而显性效应均达显著、极显著水平;在各个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中,株高与茎粗均在7月28日~8月9日(旺长期)、9月2~14日(纤维累积期)之间基因表达较活跃.株高与茎粗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均不存在加性相关,但8月21日之后的各期株高与茎粗之间均为显著或极著显正相关,该时期后进行相关选择比较有效.
    土壤垦复对山地麻竹林地表养分流失动态的影响
    邱尔发1 陈卓梅2 郑郁善3 洪伟3 尤志达4
    2005, 16(06):  1017-1021 . 
    摘要 ( 1294 )   PDF (453KB) ( 47 )  
    为了比较山地麻竹笋用林不同土壤垦复措施对养分流失动态的影响,在福建南靖国有林场设置径流场,进行了1年的观测、取样和氮磷钾浓度分析.结果表明,3种土壤垦复措施的氮、磷、钾流失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4~9月3种养分流失量占全年90%以上,且都呈现全翻>带翻>对照,但3种经营措施间氮、磷的年流失量差异均不显著,全翻的钾流失量差异水平达显著,带翻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
    低丘李园复合经营模式间作物生态效应研究
    章铁 黄显鹏 杨斌
    2005, 16(06):  1022-1025 . 
    摘要 ( 1612 )   PDF (330KB) ( 105 )  
    对沿江低丘李园4种优化模式的间作物生态效应分析表明,随重复种植的增加,4种间种模式土壤的有机质年均增加5%~20%;全N年增加7%~40%,全P年增加8%~70%,全K年增加15%~80%;全垦种植的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和地表径流第1年平均达1 415.2 t·hm-2和790.7 m3·hm-2;水土保持最好的是马铃薯+毛豆,其次为油菜+花生、马铃薯+西瓜、小麦;土壤平均侵蚀量和地表径流量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44.19%、38.24%、39.52%、37.56%和22.40%、9.28%、24.11%、21.16%.4种模式中油菜+花生生物量最高,年均达100 276 kg·hm-2,其次是马铃薯+西瓜,年均达73 692 kg·hm-2;生产力最高的是马铃薯+西瓜,年均达37 565 kg·hm-2,其次是马铃薯+毛豆,年均达25 934 kg·hm-2;投能效率最高的是油菜+花生,年均达到2.96.其次为马铃薯+西瓜、马铃薯+毛豆、小麦,分别为2.08、2.01、0.96.同时,有机、无机能输入效应表明,以生物能为主源输入进行转化利用太阳光能和水土资源,维护了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盈余,生态效益较高.
    亚种间杂交稻颖花受精率与温度的相关性及模型分析
    吕川根1 邹江石1 胡凝2 姚克敏2
    2005, 16(06):  1026-1032 . 
    摘要 ( 1189 )   PDF (606KB) ( 60 )  
    分析了籼粳杂种、中间型杂种、籼稻和粳稻4种类型水稻15个品种2年分期播种的观测结果,结合对应的逐日气象资料,探讨了温湿度等气象因子对亚种间杂交稻受精率的影响规律,证实了亚种间杂交稻的受精率及其稳定性一般低于籼稻和粳稻.在温度、湿度、日照的11项气象因子中,探明温度是影响受精率的主要气象因子,且以盛花前后5~7 d的日均温影响最大.建立了4种水稻受精率-温度拟合模型,计算出亚种间杂交稻的受精最适温度和安全温度分别为28.2~29.3和23.4~24.3 ℃,比籼稻和粳稻的平均值分别高2.2和1.5 ℃.用旬平均气温24~25 ℃作为亚种间杂交稻的安全齐穗期温度指标分析表明,亚种间杂交稻的安全齐穗期在华南双季稻区为9月下旬~10月上旬,长江中下游稻区提前至9月上旬,江淮一季稻区则在8月下旬~9月上旬.
    土施L-蛋氨酸、L-苯基丙氨酸、L-色氨酸对玉米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陈明昌 程滨 张强 丁玉川 杨治平 刘平
    2005, 16(06):  1033-1037 . 
    摘要 ( 1264 )   PDF (461KB) ( 64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前体物质对玉米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并确定了其适宜用量.结果表明,土施L-蛋氨酸(L-MET)、L-苯基丙氨酸(L-PHE)和L-色氨酸(L?TRP)能不同程度地增加玉米株高、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提高玉米根系活力、体内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促进玉米对氮、磷、钾、锌养分的吸收.在所有供试浓度中,以土施L-MET 0.0185~0.185 mg·kg-1、L-PHE 0.2 mg·kg-1和L-TRP 0.03~0.3 mg·kg-1效果最佳,而且L-PHE和L-TRP对玉米生长的促进作用和提高养分的吸收能力均优于L-MET.
    二氧化硫对小麦的氧化胁迫及其某些信号分子的调节
    郝林1 张惠文2 徐昕1 陶思源1 于龙1
    2005, 16(06):  1038-1042 . 
    摘要 ( 1588 )   PDF (443KB) ( 68 )  
    通过在密闭的培养箱中一次性通入不同体积浓度的SO2气体,研究了小麦幼苗超氧自由基O2-含量和3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探讨了信号分子水杨酸、乙烯和过氧化氢对SO2氧化胁迫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当通入10和40 μl·L-1 SO2时,小麦叶片中O2-含量递增,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强,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当SO2浓度达到50 μl·L-1时,POD和CAT活性也开始降低,此时叶片尖端出现坏死,叶片绿色部位滋生大量真菌.用1 mmol·L-1水杨酸(SA)(pH6.5)浸泡小麦干种子6 h,或用10 mmol·L-1 H2O2浸泡幼苗,O2-含量低于对照植株,而3种酶的活性高于对照植株,均可有效地减轻SO2的氧化胁迫.在SO2熏蒸下,乙烯显著抑制3种酶的活力,提高O2-的形成速率.SA与乙烯同时使用时,SA几乎完全消除了乙烯的负面作用.
    活性铝对小麦根生长及酶活性的影响
    朱雪竹1 黄耀1,3 宗良纲1 孔繁翔2
    2005, 16(06):  1043-1046 . 
    摘要 ( 1266 )   PDF (382KB) ( 126 )  
    利用铝形态分布与环境pH的相关性,通过改变染毒液pH条件,研究了不同浓度活性铝对小麦根生长、蛋白质含量及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形态活性铝植物毒性的差异.本实验染毒液中总铝浓度设置为0(CK)、25(T1)和75 μmol·L-1(T2)3组,各组pH分别调至4.0、4.5、5.0和5.5.结果表明,微量Ala与Alb对小麦根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但随染毒液中活性铝组分的改变,小麦根蛋白质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现相反变化趋势:T1和T2组在pH4.0,活性铝主要成分为Ala时(Ala浓度高于活性铝浓度的90%),小麦根细胞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上升;T1和T2组在pH5.0,Ala浓度降低至与Alb浓度接近,且Ala和Alb浓度均低于10 μmol·L-1时,根细胞蛋白质含量显著上升,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
    不同光强下高锰对黄瓜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
    史庆华 朱祝军 应泉盛 钱琼秋
    2005, 16(06):  1047-1050 . 
    摘要 ( 1413 )   PDF (352KB) ( 42 )  
    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光强下高锰对黄瓜植株生长、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锰处理抑制了黄瓜植株的生长,与弱光处理相比强光下抑制幅度更加显著.强光下,高锰处理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但降低光强却增加其含量.强光下,高锰处理显著降低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II)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弱光下,高锰处理对Fv/Fm和qP无显著影响.高锰处理使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下降.尤其是在强光下下降幅度更大.高锰处理使细胞间 CO2浓度(Ci)在强光下升高,而在弱光下则下降.与Ci相反,高锰处理使气孔限制值(Ls)在强光下下降,而在弱光下上升.因此,强光下高锰胁迫使净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非气孔限制引起的,而弱光下高锰处使净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气孔因子限制引起的.
    昼间亚高温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张洁 李天来 徐晶
    2005, 16(06):  1051-1055 . 
    摘要 ( 1616 )   PDF (477KB) ( 79 )  
    针对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中常出现的昼间温度偏高而带来的危害,以昼间适宜温度25 ℃为对照,在番茄第1花序开花后对其进行昼间30和35 ℃的温度处理,研究昼间亚高温对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5 ℃适宜昼温相比,在3 d短期35 ℃昼间亚高温处理下,番茄植株相对生长速率极显著提高,但在7 d以上长期35 ℃昼间亚高温处理下,番茄植株徒长,叶片变薄,并出现早衰现象;同时经35 ℃亚高温处理,番茄果实前期发育加快,成熟期提前,但果实空洞现象增加,糖酸比下降,平均单果重下降,总产量显著降低,第3花序各处理间差异最明显,第2花序次之.昼间30 ℃温度处理的结果介于昼间25和35 ℃处理之间,说明番茄植株长期生长在被认为是其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上限的35 ℃条件下,也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而且从花芽分化到果实成熟亚高温持续时间越长,番茄果实产量越低,品质越差.
    硒肥对豆科牧草圆叶决明生长和植株养分含量及其固氮能力的影响
    翁伯琦1 黄东风2 熊德中3 应朝阳1 黄毅斌1 罗涛2
    2005, 16(06):  1056-1060 . 
    摘要 ( 1471 )   PDF (437KB) ( 81 )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用不同量硒肥对种植于南方红壤的圆叶决明植株生长、牧草品质和根瘤固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 hm2施用硒肥75 g(S1)、150 g(S2)、225 g(S3)、300 g(S4)处理的圆叶决明植株株高、分枝数、根干重和茎叶干重分别比不施硒肥的对照(S0)处理提高0.3%~6.2%、65.1%~79.5%、155%~252%和23.5%~70.6%,其中以S2处理最佳.施用4种水平硒肥处理(S1~S4)的植株全氮、全磷和全钾吸收量分别比对照(S0)处理提高21.79%~41.46%、20.74%~34.67%和34.3%~62.4%;而圆叶决明植株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氨基酸含量则分别比对照(S0)处理提高了21.79%~41.46%、1.4%~89.6%、34.1%~56.6%和6.33%~63.24%,其中以S2处理对提高圆叶决明植株营养成分含量的效果最为明显.S4处理的圆叶决明植株体硒含量最高,达0.695 mg·kg-1,比不施硒肥的S0处理提高了0.658 mg·kg-1.在S2处理中,圆叶决明的根瘤重、根瘤数和根瘤固氮酶活性均呈现为最大值,分别比对照(S0)提高了131.7%、114.3%和1 417.9%.
    缺磷强光下脐橙的过剩能量耗散机制
    陈屏昭 王磊 代勋 刘忠荣 蒋彬 樊钦平
    2005, 16(06):  1061-1066 . 
    摘要 ( 1326 )   PDF (545KB) ( 93 )  
    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 对缺磷强光下脐橙的过剩能量耗散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强光下,用缺磷营养液处理脐橙后,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光呼吸速率Pr、最大荧光Fm、光化学效率Fv/Fm和电子传递速率ETR下降,初始荧光Fo和光呼吸/光合比Pr/Pn升高.叶绿素荧光的非光化学猝灭的快相qNf下降,中间相qNm和慢相qNs升高.用DTT处理后Fo升高,qNm和qNs下降,qNf无明显变化.缺磷强光胁迫加剧了脐橙光合作用的光抑制,进而启动了多种能量耗散机制.
    稻鸭共作及其它控草措施对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魏守辉1 强胜1 马波1 韦继光1 陈建卫2 吴建强2 谢桐洲2 沈晓昆3
    2005, 16(06):  1067-1071 . 
    摘要 ( 1352 )   PDF (506KB) ( 133 )  
    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稻鸭共作、人工除草、化学除草3种控草措施对稻田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及其对田间杂草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显著降低了田间杂草的发生密度,对稻田主要杂草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矮慈姑(Sagittaria pygmaea)的防效均达到95%以上,总体控草效果显著优于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稻鸭共作使稻田杂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略有降低,但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提高,表明群落物种组成有了很大的改变,降低了原来优势杂草的发生危害.在不同控草措施作用下,稻田杂草群落的结构组成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稻鸭共作区群落组成为陌上菜(Lindernia procumbens)+异型莎草+水虱草(Fimbristylis miliacea),Whittaker群落指数显著高于化学除草、人工除草及对照区,表明稻鸭共作对田间杂草群落结构影响较大.从Sorensen群落相似性指数及以其为距离测度指标的聚类分析结果中也可得到同样的结论.
    北方半干旱集雨补灌旱作区节水农业发展模式
    孙惠民1 程满金2 郑大玮3 张建新3
    2005, 16(06):  1072-1076 . 
    摘要 ( 1591 )   PDF (501KB) ( 57 )  
    内蒙古准格尔旗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地处黄土高原北部砒砂岩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集雨补灌是缓解当地干旱缺水的唯一途径.目前该区很多地方雨水收集利用缺乏整体研究,工程规划和生产布局有一定盲目性.在分析准格尔旗示范区生态、经济、社会等条件的基础上,总结出以集雨补灌为中心的旱作增产技术体系,确定了集雨高效种植型、集雨生态畜牧型和庭院集雨经济型3种模式,提出了示范区雨水综合利用需水量标准,并对3种模式在示范区运行3年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果进行了评价.
    石灰岩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土壤酶活性研究
    何跃军1,2 钟章成1 刘济明2 刘锦春1 金静1 李青雨1
    2005, 16(06):  1077-1081 . 
    摘要 ( 1471 )   PDF (442KB) ( 93 )  
    研究了石灰岩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石灰岩退化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在土壤剖面上无明显的递减规律;随着演替进展,土壤酶活性增强,土壤酶活性随植被特征、土壤类型以及酶本身的性质不同而表现各异.整体上石灰岩各阶段土壤酶活性:灌木林>柏木乔林>草本,同一植被类型下石灰岩柏木林>紫色砂岩柏木林.石灰岩退化生态系统土壤酶活之间以及酶活与pH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含水率和土壤全氮则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说明水分以及养分是石灰岩地区生态恢复的关键性因子.不同类型的土壤酶在同一植被-土壤系统中酶活性表现不一,同一种酶在同一土壤类型而不同的生态恢复阶段酶活性表现不一,同一植被类型下的不同土壤类型中酶活性也有分异.
    环境因素对黄曲条跳甲种群扩散的影响
    高泽正1,2 吴伟坚1 崔志新3 梁广文1
    2005, 16(06):  1082-1085 . 
    摘要 ( 1634 )   PDF (374KB) ( 64 )  
    应用标记-回收技术,研究了寄主及气象因素对黄曲条跳甲种群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曲条跳甲的自然扩散是由环境引起(τ≈1),温度、风速与之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高温不利于黄曲条跳甲的扩散,其扩散主要沿逆风或与风向垂直方向进行,而湿度与黄曲条跳甲成虫扩散无显著相关(P>0.05).寄主是影响黄曲条跳甲扩散的重要因子,在几种寄主植物中,菜心上收集的标记成虫数最多,其次为芥菜,再次为白菜,芥蓝上基本没有.
    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种群控制作用评价
    魏辉1 侯有明2 杨广2 傅建炜1 尤民生2
    2005, 16(06):  1086-1089 . 
    摘要 ( 1790 )   PDF (365KB) ( 88 )  
    通过建立实验种群生命表和自然种群生命表,应用种群趋势指数(index of population trend,I)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nterference index of population control,IIPC),评价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细叶桉(Eucalyptus tereticornis)、烟草(Nicotiana tabacum)、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a)、假莲翘(Duranta repens)、飞扬草(Euphorbia hirta)、茶枯(Camellia oleifera)8种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实验种群的控制作用,以及细叶桉、烟草、茶枯3种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及其混合液对小菜蛾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各种植物乙醇提取物作用下,I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4.4842(细叶桉)、 5.3702(花椒)、5.5199(飞扬草)、6.1609(假莲翘)、6.8937(羊蹄甲)8.0945(烟草)、9.8052(茶枯)、11.1382(构树),对照的I值为69.8964; IIPC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0.0642(细叶桉)、0.0768(花椒)、0.0790 (飞扬草)、0.0881 (假莲翘)、0.0986(羊蹄甲)、0.1158(烟草)、0.1403 (茶枯)、0.1594 (构树),说明供试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实验种群增长都有一定的抑制和干扰作用.小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植物乙醇提取物作用下,I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5.1997(细叶桉)、7.4160(烟草)、7.3644(茶枯)和3.1399(混合液),对照的I值为21.6232;IIPC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混合液(0.1608)、细叶桉(0.2405)、茶枯(0.3549)、烟草(0.3695),说明供试植物提取物都能明显降低种群趋势指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干扰小菜蛾自然种群增长,在生产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运用电子记录技术检测白背飞虱田间种群致害性
    沈君辉1 李平2 刘光杰1
    2005, 16(06):  1090-1094 . 
    摘要 ( 1660 )   PDF (476KB) ( 103 )  
    运用电子记录技术和蜜露量测定法,对浙江富阳和安徽长丰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进行了致害性检测.结果表明,在2、4和6 h 3种记录时间处理下,在感虫对照水稻品种Taichung Native 1 (TN1)和高抗白背飞虱水稻品种Rathu Heenati (RHT)上,韧皮部取食时间的TN1/RHT 比值相对稳定,将2 h确定为电子记录检测白背飞虱田间种群致害性的较短记录时间.富阳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在N22(Wbph1)、ARC10239 (ARC,Wbph2)、ADR52 (Wbph3)、N'Diang Marie (ND,Wbph5)上分泌的蜜露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且均显著低于在TN1上的;在ARC和ADR52上的韧皮部取食时间也没有显著差异,同时显著地短于在TN1上的.长丰的白背飞虱种群在N22和ARC上的蜜露量没有显著差异,在ADR52和ND上的蜜露量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前2个品种上的蜜露量显著高于后2个品种,在ADR52上的韧皮部取食时间(22.3 min·2 h-1)也显著地短于在ARC上的(49.8 min·2 h-1).浙江富阳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没有发生致害性的变化,而安徽长丰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则对N22和ARC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有致害性变化的趋势.电子记录技术为快速、准确检测白背飞虱种群致害性及监测其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印楝素乳油对斜纹夜蛾的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效研究
    戴建青1,2 黄志伟1,2 杜家纬1
    2005, 16(06):  1095-1098 . 
    摘要 ( 1670 )   PDF (366KB) ( 63 )  
    在室内测定了印楝素乳油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生物活性,并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印楝素乳油对斜纹夜蛾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主要表现在对幼虫的拒食作用、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和一定的毒杀活性,以及对成虫产卵的忌避作用.经印楝素处理后,幼虫平均发育历期延长、幼虫体重、蛹重、化蛹率和蛹羽化率显著低于对照,印楝素乳油12 μl·L-1浓度处理3龄幼虫5和7 d后的体重分别是对照组的36.8%和14.5%,而幼虫平均发育历期比对照组延长6 d左右,化蛹率和蛹羽化率分别是27.79%和37.23%,显著低于对照组85.66%和82.11%.印楝素对低龄幼虫有一定的毒杀活性,而对高龄幼虫活性则很低.田间防治试验表明,印楝素乳油对斜纹夜蛾种群有良好的控制作用,施药7 d后其防治效果要优于化学农药10%除尽悬浮剂.
    乙草胺和甲胺磷对农田黑土可培养真菌数量及种群结构的影响
    李新宇1,2 张惠文1 张晶1 苏振成1 张成刚1
    2005, 16(06):  1099-1103 . 
    摘要 ( 1442 )   PDF (469KB) ( 55 )  
    应用传统及PCR-DGGE方法(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分别对不同浓度乙草胺、甲胺磷胁迫下黑土中可培养真菌CFU(colony forming units)、种群丰富度(richness)及种群结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室微域条件下,乙草胺对黑土可培养真菌CFU的影响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抑制作用增强,表现出由低浓度(50 mg·kg-1)时的刺激生长到高浓度(250 mg·kg-1)时的长期抑制效应;250 mg·kg-1甲胺磷在8周处理过程中对土壤可培养真菌生长具有显著的刺激效应,使可培养真菌CFU比对照增加10倍,但50和150 mg·kg-1甲胺磷处理对土壤可培养真菌CFU无显著影响.种群丰富度系数分析结果表明,高、中浓度乙草胺处理可使土壤可培养真菌种群丰富度不可逆地降低.土壤真菌rDNA特异PCR-DGGE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浓度乙草胺、甲胺磷处理均不同程度地对土壤可培养真菌的种群组成和结构造成影响,其中甲胺磷尤为显著.
    尖角突脐孢菌与化学除草剂混用防治稻田稗草效果的研究
    陈勇1,2 倪汉文2 张宏军3 李晓晶2 李健强43 李晓晶2 李健强4
    2005, 16(06):  1104-1107 . 
    摘要 ( 1443 )   PDF (374KB) ( 57 )  
    用平板表面萌发法测定化学除草剂对尖角突脐孢菌菌株X27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在温室研究该菌分生孢子干粉与化学除草剂的相互作用,在田间评价其混剂的除稗效果.结果表明,二氯喹啉酸和苄嘧磺隆对分生孢子的萌发影响不明显,其它除草剂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温室条件下,菌X27干粉与二氯喹啉酸混用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与敌稗混用具有加成作用;在水田条件下,单用菌X27干粉防除稗草效果差,防效只有60%,而与低量的二氯喹啉酸混用,防效明显提高,达90%以上.
    三种兽药添加剂对土壤赤子爱胜蚓的毒理学研究
    曲甍甍1 徐韵1 陈海刚1 李兆利1 孙立伟1 徐迪今1 孔志明1 杉浦则夫2
    2005, 16(06):  1108-1111 . 
    摘要 ( 1956 )   PDF (379KB) ( 98 )  
    喹乙醇、阿散酸和土霉素是应用极广的兽药添加剂,在畜牧业的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但其使用不当或过量使用会给环境带来很大危害.采用土壤中的重要生物赤子爱胜蚓作为生物材料,分别研究了喹乙醇、阿散酸和土霉素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和对赤子爱胜蚓体腔细胞DNA的损伤.结果表明,喹乙醇溶液法LC50>2 000 mg·L-1,滤纸法LC50>5.71×10-2 mg·cm-2,而阿散酸和土霉素在所设最大受试剂量内没有毒性.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结果表明,阿散酸没有引起蚯蚓体腔细胞DNA明显损伤;喹乙醇和土霉素均能引起一定程度的DNA损伤,中、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以上兽药添加剂,特别是喹乙醇和土霉素的管理,控制用药时间和剂量,以确保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
    不同食细菌线虫取食密度下线虫对细菌数量、活性及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毛小芳 李辉信 龙梅 胡锋
    2005, 16(06):  1112-1116 . 
    摘要 ( 1279 )   PDF (453KB) ( 79 )  
    采用悉生培养微缩体系,探讨了不同食细菌线虫取食密度下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 对细菌(Bacillus subtilis)数量和活性及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线虫对细菌的取食,促进了细菌的增殖,并在不同线虫取食密度下对细菌的增殖促进作用总体表现为:接种20条·g-1>10条·g-1>40条线虫·g-1处理.线虫在促进细菌增殖的同时,明显提高了土壤呼吸强度和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但不同取食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明显.线虫与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和矿质态氮含量,促进了土壤氮的矿化.不同取食密度处理间,线虫对土壤氮素矿化的促进作用与对细菌的增殖促进作用趋势一致.
    额济纳天然绿洲景观健康评
    曹宇1 欧阳华1 肖笃宁2
    2005, 16(06):  1117-1121 . 
    摘要 ( 1356 )   PDF (486KB) ( 129 )  
    在景观尺度上开展健康评价研究,不但可提供一个将自然生态过程与社会经济价值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而且景观健康概念本身蕴含着在针对资源与环境问题开展研究时更为合适的时间和空间尺度.额济纳天然绿洲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内陆河黑河流域下游.近年来,随着黑河中、上游地区下泄地表径流量的减少,绿洲景观退化严重.基于研究区近十几年来的景观演变特征,分别从景观变化指标、生物物理指标、生态环境指标以及社会经济指标4个方面发展并构建了景观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评价标准,并分别赋予了各指标相应的权重值,运用综合评判方法,得到了具有动态性、定量性的绿洲景观健康评价结果.结果表明, 研究区景观近10多年来总体的景观健康指数为0.3042,健康等级紧邻“濒危的”级别.该结果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前额济纳天然绿洲景观的健康状况,说明近10多年来研究区的景观健康状况与较早时期相比趋于恶化, 发展态势表现出严重的不可持续性.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量
    何浩 潘耀忠 朱文泉 刘旭拢 张晴 朱秀芳
    2005, 16(06):  1122-1127 . 
    摘要 ( 1072 )   PDF (599KB) ( 207 )  
    利用遥感技术,结合生态学方法,在对生态参数遥感测量的基础上,计算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2000年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2000年所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为9.17×1012元,总体空间分布由东向西递减、由中部向东北和南部递增,与植被的地带性分布梯度基本一致; 森林的平均单位面积价值最高,为18 789元·hm-2,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0.80%; 其次是灌丛(13 789元·hm-2)和耕地(13 054元·hm-2),分别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10.79%和 24.23%.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来看,气体调节价值的贡献率最大,占总价值的45.16%; 其次是水土保持价值(28.83%)和涵养水源价值(14.44%);有机物质生产和营养物质循环的价值最小,其贡献率为11.57%.生态遥感测量方法克服了传统生态统计方法以点代面的缺点,计算结果能更加客观地反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空间分布,但该方法本身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对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的评估只是保守和粗略的估计,有待于深入研究.
    北京昌平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特征研究
    张峰 张新时
    2005, 16(06):  1128-1132 . 
    摘要 ( 1644 )   PDF (496KB) ( 133 )  
    城市化作为一种巨大而又毫无计划的蔓延过程,强烈地影响着全球的大面积土地,而且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和生态效应,因此全面了解城市化的生态学效应的研究已成为国际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基于昌平区1989、1996和2001年3期土地利用景观数据提取城镇用地信息,采用城镇扩展强度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对昌平平原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昌平平原区有3种主要的城镇化模式,即都市边缘带状城镇扩展模式、交通主轴线状城镇扩展模式和卫星城面状城镇扩展模式.昌平区城镇化过程主要集中在研究时段的前期(1989~1996年).都市边缘带状城镇扩展区内,前期以城镇斑块面积独立扩展和新的城镇斑块不断产生2种方式为主,而后期以城镇斑块面积的合并扩展为主;交通主轴线状城镇扩展区则为城镇斑块面积独立扩展、合并扩展,以及新城镇斑块的产生3种方式同步进行;最后,在卫星城面状城镇扩展区,前期以城镇用地的合并扩张为主,后期则表现为卫星城周边新的城镇用地不断涌现.城镇扩展强度指数和城镇景观格局指数结合使用,能较好地揭示昌平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特征.
    不同风浪条件下太湖梅梁湾光合有效辐射的衰减
    张运林1,2 秦伯强1 陈伟民1 胡维平1 高光1 朱广伟1 罗潋葱1
    2005, 16(06):  1133-1137 . 
    摘要 ( 1221 )   PDF (482KB) ( 100 )  
    基于2003年7月12~17日在太湖梅梁湾进行的连续6 d原位水下光场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风浪条件下光合有效辐射(PAR)的衰减和真光层深度,探讨了影响水下光合有效辐射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期间向下PAR衰减系数为2.63~4.71·m-1(均值为3.63±0.47·m-1),对应的真光层深度为0.98~1.75 m(均值为1.29±0.18 m),显示1.5 m以下深度浮游植物、沉水植物基本上无法获取足够的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从小风浪到中风浪、大风浪向下PAR衰减系数分别是2.63、3.72和4.37·m-1,衰减系数分别增加了41%、66%.透明度、PAR衰减系数、真光层深度与悬浮物浓度存在显著性线性相关,并且与悬浮物中无机颗粒物相关性最好,而与叶绿素a、脱镁叶绿素及溶解性有机碳相关性很低.多元逐步线性回归表明,叶绿素a和溶解性有机碳最先被剔除方程,说明在梅梁湾由于风浪扰动引起悬浮物浓度的改变是影响水下光场的主导因素.
    萼花臂尾轮虫培养滤液对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和小球藻群体形成及生长的影响
    杨州1,2,3 孔繁翔1 史小丽1 杨家新3
    2005, 16(06):  1138-1141 . 
    摘要 ( 1832 )   PDF (427KB) ( 115 )  
    为探索浮游动物和藻类之间可能存在的信息传递,研究了萼花臂尾轮虫培养滤液对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和小球藻的生长及群体形成的影响.把萼花臂尾轮虫按1 000个·L-1的初始密度置于小球藻中培养24 h后,用孔径0.15 μm的微孔滤膜抽滤,得到轮虫培养滤液,此滤液中含有轮虫在生活过程中释放的一些信息化学物质.将轮虫培养滤液以20%的比例分别加入纯培养的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和小球藻中,进行为期7 d的试验.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培养滤液能显著地促进斜生栅藻的群体形成,而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在群体形成方面没有显著作用.另外,该滤液能显著提高小球藻种群的增长,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生长无明显影响.3种藻类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潜在牧食采取了不同的生态策略:斜生栅藻形成群体,增大摄食阻力,从而降低被摄食的风险;小球藻通过提高增长率来抵消被取食的损失;铜绿微囊藻是通过其它方式来降低被牧食(例如毒素).这些方式分别是这些藻类维持种群规模的反牧食防御策略之一.
    除草剂草甘膦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的影响
    储昭霞 席贻龙 徐晓平 葛雅丽 董丽丽 陈芳
    2005, 16(06):  1142-1145 . 
    摘要 ( 1507 )   PDF (398KB) ( 106 )  
    采用生命表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10、0.50、3.00、5.50、8.00和10.50 mg·L-1)的除草剂草甘膦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甘膦对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幼体阶段历期、生殖期历期、平均寿命、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当草甘膦浓度为3.00和8.00 mg·L-1时,轮虫胚胎发育时间显著延长;达3.00 mg·L-1时,轮虫的幼体阶段历期开始显著延长;达8.00和0.50 mg·L-1时,轮虫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分别开始显著降低.在各参数中,种群内禀增长率是较敏感的指标,可用于监测草甘膦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的影响.
    综合评述
    老工矿区污染生态问题与今后研究展望
    周启星
    2005, 16(06):  1146-1150 . 
    摘要 ( 1480 )   PDF (505KB) ( 109 )  
    老工矿区的环境污染及其引发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当今制约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技术难题.对老工矿区这一概念的基本定义与范畴仍有争议,本文首先对这一概念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然后从剖析我国老工矿区现状尤其是其环境污染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入手,对老工矿区的区域二次污染这一科学前沿给予了重点关注;在深入阐述老工矿区环境污染问题复杂性与其特点的基础上,建议今后从国家层面上开展老工矿区二次污染发生机理与控制的系统研究,以及从分子生态毒理学角度系统开展有关新型疾病对环境污染响应的研究,是21世纪初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研究的两大关键科学问题,这无疑是今后我国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生物挥发性有机物释放速率研究进展
    郄光发1,2 王成1,2 彭镇华1,2
    2005, 16(06):  1151-1155 . 
    摘要 ( 1349 )   PDF (546KB) ( 143 )  
    森林是生态系统中主要的BVOC(生物挥发性有机物)来源.BVOC对于大气环境质量、对流层化学以及全球碳循环平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综述了森林BVOC释放的季节性和日变化特征,并对其影响因子(生境差异、环境变化、树木发育阶段、生理状况和外来干扰等)进行了分析,同时还进一步阐述了森林BVOC释放的生态学意义,并在树种选择和植物配置等方面,为生态保健型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城市森林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研究报告
    遥感信息应用于区域尺度水分限制条件下作物生长模拟的研究进展
    张黎 王石立 马玉平
    2005, 16(06):  1156-1162 . 
    摘要 ( 1299 )   PDF (789KB) ( 105 )  
    第2生产水平(即水分限制条件)下的大范围作物生长动态模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区域尺度上水分限制条件下作物生长模拟存在一定的难度,而遥感信息与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结合,可以为区域尺度水分限制条件下作物生长发育模拟及产量估算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简要回顾了遥感与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结合研究的发展概况,指出了区域尺度水分限制条件下作物生长模拟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已有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状况研究的基础上,简述了遥感信息应用于区域尺度水分限制条件下作物生长模拟的研究方法,并探讨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其他可能途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科学问题.
    综合评述
    植物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李鸿博1 史锟1 徐德应2
    2005, 16(06):  1163-1168 . 
    摘要 ( 1198 )   PDF (638KB) ( 119 )  
    从全球和生态系统角度,综述了植物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理,揭示了植物过程对土壤有机碳的源和汇的影响及对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影响,讨论了植物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研究的任务和发展前景,及减少土壤表层向空气呼出CO2的数量、维持现时的生态平衡的途径,指出了植物过程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研究方向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增加植物生物量,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贮量.
    湖泊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刘永 郭怀成 范英英 王丽婧
    2005, 16(06):  1169-1175 . 
    摘要 ( 1605 )   PDF (727KB) ( 101 )  
    从系统分析在湖泊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中的作用出发,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动力学建模过程、方法和软件等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湖泊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发展.从1960年代至今,湖泊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从简单的零维模型发展到复杂的水质-水动力学生态综合模型和生态结构动力学模型,如LakeWeb模型.中国的湖泊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滇池、太湖、东湖和巢湖等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以及其他水体.目前,已经开发一些软件用于湖泊生态系统动力学模拟,主要有CE-QUAL-ICM、WASP、AQUATOX、PAMOLARE、CAEDYM等,以及用来模拟湖泊能流的软件ECOPATH. 湖泊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还在监测、数据共享和模型结构、参数选取和不确定性分析等方面存在不足,需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研究简报
    芜湖市三种生境夏季鸟类多样性分析
    李永民 吴孝兵
    2005, 16(06):  1176-1179 . 
    摘要 ( 1034 )   PDF (361KB) ( 48 )  
    1,8-二羟基蒽醌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
    孙敬艳 黄丽萍 乔显亮 杨希川 陈景文
    2005, 16(06):  1180-1182 . 
    摘要 ( 1076 )   PDF (246KB) ( 63 )  
    研究论文
    坡向对四川冶勒红豆杉种群分布格局的影响——基于斑块信息的分析
    胥晓, 苏智先, 严贤春
    2005, 16(6):  985-990. 
    摘要 ( 1628 )   PDF (841KB) ( 407 )  
    在斑块信息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分析了坡向对四川冶勒红豆杉种群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冶勒红豆杉种群主要分布在西北向、东北向、东向和北向斑块上,这些斑块在分布面积、平均斑块大小、平均斑块周长以及红豆杉个体的分布数量方面均占绝对优势.红豆杉种群的分布同坡向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关联性,种群优先分布于北坡、东北坡、西北坡和东坡斑块,其次为西坡和西南坡斑块,最后为平地和东南坡斑块.冶勒红豆杉种群的分布格局绝大多数为聚集分布(除南向斑块外).其中,种群聚集强度最大的是北向斑块,其CE值高达0.906,其次为东北向、西北向斑块,其CE值分别为0.797和0.563,而其余坡向斑块上的CE值均低于0.5.聚集强度CE值与斑块数量、斑块总周长以及斑块上分布的红豆杉个体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6、0.735和0.802),而与斑块面积、平均斑块大小、平均斑块周长、平均形状指数无显著相关.
    缺苞箭竹密度对其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
    吴福忠, 王开运, 杨万勤, 鲁叶江
    2005, 16(6):  991-995. 
    摘要 ( 1579 )   PDF (602KB) ( 427 )  
    研究了一个生长季节内缺苞箭竹(Fargesiadenudata)紫果云杉(Piceapurpurea)原始林下不同密度缺苞箭竹群落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结果表明,缺苞箭竹群落生物量、净生产量、平均单株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而缺苞箭竹地上部分净增长率却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一个生长季节内,缺苞箭竹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相关性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除指数生长期(7、8月)外,缺苞箭竹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比在生长季节内随密度增加而增大,但在缺苞箭竹生长的指数生长期,中等密度有较大的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比.缺苞箭竹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取决于密度和生长时期,密度对缺苞箭竹的生物量分配格局有显著影响.
    缺苞箭竹群落密度对土壤养分库的影响
    鲁叶江, 王开运, 杨万勤, 吴福忠
    2005, 16(6):  996-1001. 
    摘要 ( 1506 )   PDF (724KB) ( 486 )  
    研究了王朗自然保护区内缺苞箭竹(Fargesiadenudata)群落3个密度在1个生长季(5~10月)内不同土壤层次的养分贮量及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土壤(0~30cm)总P、速效P贮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1);而土壤总Ca、Mg贮量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N、K(全量或速效)贮量密度间差异不大.在不同密度的箭竹群落样地内,除了D1样地土壤总钾贮量大于Ca外,土壤层(0~30cm)不同养分贮量(全量)大小顺序均为Ca>K>Mg>N>P.表层(L1)速效N、P和K浓度在7月份均有显著降低的现象,随后又逐渐回升.养分的变化幅度则普遍存在着表层(L1)大于下层(L2、L3),高密度(D3)大于低密度(D1),速效P大于速效N、K的现象.土壤总养分贮量与浓度在土壤层次上的分布特征明显不同,3个密度样地中L1(0~10cm)层的N、P、K、Ca、Mg贮量均低于L2(10~20cm)和L3(20~30cm)层.分析表明,箭竹群落土壤层养分贮量与密度密切相关,可能是由于密度影响到了箭竹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凋落物养分的归还、微生物活性等养分循环各个环节,从而导致了土壤养分贮量的改变.其中,密度对P、Ca贮量影响最大,Mg其次,对N、K影响最弱.随着箭竹密度的增加,越来越低的土壤总P、速效P贮量也表明,P素可能是箭竹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P不足可能是导致箭竹开花的重要诱因.
    天然林保护的神经网络分级规划
    罗传文, 陈焱, 胡海清, 沈海龙, 范少辉
    2005, 16(6):  1002-1006. 
    摘要 ( 1428 )   PDF (369KB) ( 297 )  
    总结了用神经网络进行天然林保护规划的实施步骤,阐述了规划举例、小斑标识归一、小斑标识还原、倾斜因子等概念.应用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对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树种组成多样性、树种稀有性、受干扰性、沟系保护特性和分类经营等因子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天然林保护分级与这些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将这些因子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经过人为确定训练样本,最终建立了规划神经网络.用研究区内的全部小斑检验了网络的泛化性能,结果较为满意.规划结果表明,神经网络兼顾了分类经营规划的成果,并保护了各种森林群落类型,对生态环境保护有所体现;网络中激励函数没有严重饱和,体现了倾斜因子对神经网络优化的引导作用.
    不同生境下刺五加金丝桃甙含量的季节变化
    曹建国, 祖元刚, 杨逢建, 赵则海
    2005, 16(6):  1007-1010. 
    摘要 ( 1478 )   PDF (221KB) ( 328 )  
    采用高效液相技术对刺五加(Acanthopanaxsenticosus)金丝桃甙含量的季节动态和生境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五加金丝桃甙只存在于刺五加的叶、花和果实中,其中叶和花中的金丝桃甙量较高,果实中含量较低.刺五加叶中金丝桃甙含量随发育节律呈现明显的动态变化.刺五加芽中金丝桃甙含量较低,约为0.013%.随着芽的发育,金丝桃甙含量逐渐增加,5月中旬左右,刺五加幼叶中金丝桃甙的含量可达0.087%,此后金丝桃甙含量迅速下降,8月中旬,叶中金丝桃甙的含量仅为0.008%.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刺五加叶中金丝桃甙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尽相同.林内生境刺五加叶中金丝桃甙含量较低,在整个生长季节中,只有幼叶中金丝桃甙含量最高,平均为0.15%,而在林隙生境和林缘生境,金丝桃甙含量较高,最高可分别达到0.42%和0.65%.不同生境刺五加花和果实中金丝桃甙含量也有明显的差异.林缘生境金丝桃甙的含量最高,林隙生境次之,林内生境含量最低.叶面积指数和叶片金丝桃甙含量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叶面积指数越大,金丝桃甙的含量越低.最后,对金丝桃甙含量的季节动态以及金丝桃甙含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红麻株高与茎粗性状的动态发育遗传分析
    陈幼玉, 祁建民, 林荔辉, 梁康迳, 周瑞阳, 吴建梅
    2005, 16(6):  1011-1016. 
    摘要 ( 1610 )   PDF (914KB) ( 413 )  
    红麻株高、茎粗是两个最重要的动态发育的经济性状.发育遗传学已探明生物个体的不同发育阶段基因是按一定的时空秩序有选择地表达的.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和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红麻株高与茎粗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遗传规律,即估算了株高与茎粗在某一生长发育时间(0→t)或某一特定生长发育时间段(t-1→t)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株高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非条件、条件遗传效应两者基本一致,均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较弱,但条件遗传效应的分析与实际更为相符;茎粗的非条件、条件遗传效应表现一致,各个生长发育时期均未检测到加性效应,而显性效应均达显著、极显著水平;在各个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中,株高与茎粗均在7月28日~8月9日(旺长期)、9月2~14日(纤维累积期)之间基因表达较活跃.株高与茎粗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均不存在加性相关,但8月21日之后的各期株高与茎粗之间均为显著或极著显正相关,该时期后进行相关选择比较有效.
    土壤垦复对山地麻竹林地表养分流失动态的影响
    邱尔发, 陈卓梅, 郑郁善, 洪伟, 尤志达
    2005, 16(6):  1017-1021. 
    摘要 ( 1474 )   PDF (264KB) ( 413 )  
    为了比较山地麻竹笋用林不同土壤垦复措施对养分流失动态的影响,在福建南靖国有林场设置径流场,进行了1年的观测、取样和氮磷钾浓度分析.结果表明,3种土壤垦复措施的氮、磷、钾流失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4~9月3种养分流失量占全年90%以上,且都呈现全翻>带翻>对照,但3种经营措施间氮、磷的年流失量差异均不显著,全翻的钾流失量差异水平达显著,带翻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
    低丘李园复合经营模式间作物生态效应研究
    章铁, 黄显鹏, 杨斌
    2005, 16(6):  1022-1025. 
    摘要 ( 1416 )   PDF (214KB) ( 609 )  
    对沿江低丘李园4种优化模式的间作物生态效应分析表明,随重复种植的增加,4种间种模式土壤的有机质年均增加5%~20%;全N年增加7%~40%,全P年增加8%~70%,全K年增加15%~80%;全垦种植的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和地表径流第1年平均达1415.2t·hm-2和790.7m3·hm-2;水土保持最好的是马铃薯+毛豆,其次为油菜+花生、马铃薯+西瓜、小麦;土壤平均侵蚀量和地表径流量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44.19%、38.24%、39.52%、37.56%和22.40%、9.28%、24.11%、21.16%.4种模式中油菜+花生生物量最高,年均达100276kg·hm-2,其次是马铃薯+西瓜,年均达73692kg·hm-2;生产力最高的是马铃薯+西瓜,年均达37565kg·hm-2,其次是马铃薯+毛豆,年均达25934kg·hm-2;投能效率最高的是油菜+花生,年均达到2.96.其次为马铃薯+西瓜、马铃薯+毛豆、小麦,分别为2.08、2.01、0.96.同时,有机、无机能输入效应表明,以生物能为主源输入进行转化利用太阳光能和水土资源,维护了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盈余,生态效益较高.
    亚种间杂交稻颖花受精率与温度的相关性及模型分析
    吕川根, 邹江石, 胡凝, 姚克敏
    2005, 16(6):  1026-1032. 
    摘要 ( 1461 )   PDF (353KB) ( 341 )  
    分析了籼粳杂种、中间型杂种、籼稻和粳稻4种类型水稻15个品种2年分期播种的观测结果,结合对应的逐日气象资料,探讨了温湿度等气象因子对亚种间杂交稻受精率的影响规律,证实了亚种间杂交稻的受精率及其稳定性一般低于籼稻和粳稻.在温度、湿度、日照的11项气象因子中,探明温度是影响受精率的主要气象因子,且以盛花前后5~7d的日均温影响最大.建立了4种水稻受精率-温度拟合模型,计算出亚种间杂交稻的受精最适温度和安全温度分别为28.2~29.3和23.4~24.3℃,比籼稻和粳稻的平均值分别高2.2和1.5℃.用旬平均气温24~25℃作为亚种间杂交稻的安全齐穗期温度指标分析表明,亚种间杂交稻的安全齐穗期在华南双季稻区为9月下旬~10月上旬,长江中下游稻区提前至9月上旬,江淮一季稻区则在8月下旬~9月上旬.
    土施L-蛋氨酸、L-苯基丙氨酸、L-色氨酸对玉米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陈明昌, 程滨, 张强, 丁玉川, 杨治平, 刘平
    2005, 16(6):  1033-1037. 
    摘要 ( 1698 )   PDF (625KB) ( 499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前体物质对玉米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并确定了其适宜用量.结果表明,土施L蛋氨酸(L-MET)、L-苯基丙氨酸(L-PHE)和L-色氨酸(L-TRP)能不同程度地增加玉米株高、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提高玉米根系活力、体内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促进玉米对氮、磷、钾、锌养分的吸收.在所有供试浓度中,以土施L-MET0.0185~0.185mg·kg-1、L-PHE0.2mg·kg-1和L-TRP0.03~0.3mg·kg-1效果最佳,而且L-PHE和L-TRP对玉米生长的促进作用和提高养分的吸收能力均优于L-MET.
    二氧化硫对小麦的氧化胁迫及其某些信号分子的调节
    郝林, 张惠文, 徐昕, 陶思源, 于龙
    2005, 16(6):  1038-1042. 
    摘要 ( 1466 )   PDF (582KB) ( 462 )  
    通过在密闭的培养箱中一次性通入不同体积浓度的SO2气体,研究了小麦幼苗超氧自由基O2含量和3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探讨了信号分子水杨酸、乙烯和过氧化氢对SO2氧化胁迫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当通入10和40μl·L-1SO2时,小麦叶片中O2含量递增,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强,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当SO2浓度达到50μl·L-1时,POD和CAT活性也开始降低,此时叶片尖端出现坏死,叶片绿色部位滋生大量真菌.用1mmol·L-1水杨酸(SA)(pH6.5)浸泡小麦干种子6h,或用10mmol·L-1H2O2浸泡幼苗,O2含量低于对照植株,而3种酶的活性高于对照植株,均可有效地减轻SO2的氧化胁迫.在SO2熏蒸下,乙烯显著抑制3种酶的活力,提高O2的形成速率.SA与乙烯同时使用时,SA几乎完全消除了乙烯的负面作用.
    活性铝对小麦根生长及酶活性的影响
    朱雪竹, 黄耀, 宗良纲, 孔繁翔
    2005, 16(6):  1043-1046. 
    摘要 ( 1565 )   PDF (238KB) ( 501 )  
    利用铝形态分布与环境pH的相关性,通过改变染毒液pH条件,研究了不同浓度活性铝对小麦根生长、蛋白质含量及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形态活性铝植物毒性的差异.本实验染毒液中总铝浓度设置为0(CK)、25(T1)和75μmol·L-1(T2)3组,各组pH分别调至4.0、4.5、5.0和5.5.结果表明,微量Ala与Alb对小麦根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但随染毒液中活性铝组分的改变,小麦根蛋白质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现相反变化趋势:T1和T2组在pH4.0,活性铝主要成分为Ala时(Ala浓度高于活性铝浓度的90%),小麦根细胞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上升;T1和T2组在pH5.0,Ala浓度降低至与Alb浓度接近,且Ala和Alb浓度均低于10μmol·L-1时,根细胞蛋白质含量显著上升,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
    不同光强下高锰对黄瓜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
    史庆华, 朱祝军, 应泉盛, 钱琼秋
    2005, 16(6):  1047-1050. 
    摘要 ( 1543 )   PDF (232KB) ( 391 )  
    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光强下高锰对黄瓜植株生长、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锰处理抑制了黄瓜植株的生长,与弱光处理相比强光下抑制幅度更加显著.强光下,高锰处理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但降低光强却增加其含量.强光下,高锰处理显著降低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II)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弱光下,高锰处理对Fv/FmqP无显著影响.高锰处理使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下降.尤其是在强光下下降幅度更大.高锰处理使细胞间CO2浓度(Ci)在强光下升高,而在弱光下则下降.与Ci相反,高锰处理使气孔限制值(Ls)在强光下下降,而在弱光下上升.因此,强光下高锰胁迫使净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非气孔限制引起的,而弱光下高锰处理使净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气孔因子限制引起的.
    昼间亚高温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张洁, 李天来, 徐晶
    2005, 16(6):  1051-1055. 
    摘要 ( 1512 )   PDF (580KB) ( 505 )  
    针对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中常出现的昼间温度偏高而带来的危害,以昼间适宜温度25℃为对照,在番茄第1花序开花后对其进行昼间30和35℃的温度处理,研究昼间亚高温对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5℃适宜昼温相比,在3d短期35℃昼间亚高温处理下,番茄植株相对生长速率极显著提高,但在7d以上长期35℃昼间亚高温处理下,番茄植株徒长,叶片变薄,并出现早衰现象;同时经35℃亚高温处理,番茄果实前期发育加快,成熟期提前,但果实空洞现象增加,糖酸比下降,平均单果重下降,总产量显著降低,第3花序各处理间差异最明显,第2花序次之.昼间30℃温度处理的结果介于昼间25和35℃处理之间,说明番茄植株长期生长在被认为是其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上限的35℃条件下,也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而且从花芽分化到果实成熟亚高温持续时间越长,番茄果实产量越低,品质越差.
    硒肥对豆科牧草圆叶决明生长和植株养分含量及其固氮能力的影响
    翁伯琦, 黄东风, 熊德中, 应朝阳, 黄毅斌, 罗涛
    2005, 16(6):  1056-1060. 
    摘要 ( 1616 )   PDF (279KB) ( 389 )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用不同量硒肥对种植于南方红壤的圆叶决明植株生长、牧草品质和根瘤固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hm2施用硒肥75g(S1)、150g(S2)、225g(S3)、300g(S4)处理的圆叶决明植株株高、分枝数、根干重和茎叶干重分别比不施硒肥的对照(S0)处理提高0.3%~6.2%、65.1%~79.5%、155%~252%和23.5%~70.6%,其中以S2处理最佳.施用4种水平硒肥处理(S1~S4)的植株全氮、全磷和全钾吸收量分别比对照(S0)处理提高21.79%~41.46%、20.74%~34.67%和34.3%~62.4%;而圆叶决明植株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氨基酸含量则分别比对照(S0)处理提高了21.79%~41.46%、1.4%~89.6%、34.1%~56.6%和6.33%~63.24%,其中以S2处理对提高圆叶决明植株营养成分含量的效果最为明显.S4处理的圆叶决明植株体硒含量最高,达0.695mg·kg-1,比不施硒肥的S0处理提高了0.658mg·kg-1.在S2处理中,圆叶决明的根瘤重、根瘤数和根瘤固氮酶活性均呈现为最大值,分别比对照(S0)提高了131.7%、114.3%和1417.9%.
    缺磷强光下脐橙的过剩能量耗散机制
    陈屏昭, 王磊, 代勋, 刘忠荣, 蒋彬, 樊钦平
    2005, 16(6):  1061-1066. 
    摘要 ( 1622 )   PDF (332KB) ( 365 )  
    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对缺磷强光下脐橙的过剩能量耗散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强光下,用缺磷营养液处理脐橙后,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光呼吸速率Pr、最大荧光Fm、光化学效率Fv/Fm和电子传递速率ETR下降,初始荧光Fo和光呼吸/光合比Pr/Pn升高.叶绿素荧光的非光化学猝灭的快相qNf下降,中间相qNm和慢相qNs升高.用DTT处理后Fo升高,qNmqNs下降,qNf无明显变化.缺磷强光胁迫加剧了脐橙光合作用的光抑制,进而启动了多种能量耗散机制.
    稻鸭共作及其它控草措施对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魏守辉, 强胜, 马波, 韦继光, 陈建卫, 吴建强, 谢桐洲, 沈晓昆
    2005, 16(6):  1067-1071. 
    摘要 ( 1394 )   PDF (1196KB) ( 557 )  
    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稻鸭共作、人工除草、化学除草3种控草措施对稻田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及其对田间杂草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显著降低了田间杂草的发生密度,对稻田主要杂草鸭舌草(Monochoriavaginalis)、异型莎草(Cyperusdifformis)、矮慈姑(Sagittariapygmaea)的防效均达到95%以上,总体控草效果显著优于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稻鸭共作使稻田杂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略有降低,但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提高,表明群落物种组成有了很大的改变,降低了原来优势杂草的发生危害.在不同控草措施作用下,稻田杂草群落的结构组成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稻鸭共作区群落组成为陌上菜(Linderniaprocumbens)+异型莎草+水虱草(Fimbristylismiliacea),Whittaker群落指数显著高于化学除草、人工除草及对照区,表明稻鸭共作对田间杂草群落结构影响较大.从Sorensen群落相似性指数及以其为距离测度指标的聚类分析结果中也可得到同样的结论.
    北方半干旱集雨补灌旱作区节水农业发展模式
    孙惠民, 程满金, 郑大玮, 张建新
    2005, 16(6):  1072-1076. 
    摘要 ( 1627 )   PDF (734KB) ( 514 )  
    内蒙古准格尔旗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地处黄土高原北部砒砂岩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集雨补灌是缓解当地干旱缺水的唯一途径.目前该区很多地方雨水收集利用缺乏整体研究,工程规划和生产布局有一定盲目性.在分析准格尔旗示范区生态、经济、社会等条件的基础上,总结出以集雨补灌为中心的旱作增产技术体系,确定了集雨高效种植型、集雨生态畜牧型和庭院集雨经济型3种模式,提出了示范区雨水综合利用需水量标准,并对3种模式在示范区运行3年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果进行了评价.
    石灰岩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土壤酶活性研究
    何跃军, 钟章成, 刘济明, 刘锦春, 金静, 李青雨
    2005, 16(6):  1077-1081. 
    摘要 ( 1518 )   PDF (829KB) ( 429 )  
    研究了石灰岩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石灰岩退化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在土壤剖面上无明显的递减规律;随着演替进展,土壤酶活性增强,土壤酶活性随植被特征、土壤类型以及酶本身的性质不同而表现各异.整体上石灰岩各阶段土壤酶活性:灌木林>柏木乔林>草本,同一植被类型下石灰岩柏木林>紫色砂岩柏木林.石灰岩退化生态系统土壤酶活之间以及酶活与pH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含水率和土壤全氮则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说明水分以及养分是石灰岩地区生态恢复的关键性因子.不同类型的土壤酶在同一植被土壤系统中酶活性表现不一,同一种酶在同一土壤类型而不同的生态恢复阶段酶活性表现不一,同一植被类型下的不同土壤类型中酶活性也有分异.
    环境因素对黄曲条跳甲种群扩散的影响
    高泽正, 吴伟坚, 崔志新, 梁广文
    2005, 16(6):  1082-1085. 
    摘要 ( 1509 )   PDF (678KB) ( 482 )  
    应用标记回收技术,研究了寄主及气象因素对黄曲条跳甲种群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曲条跳甲的自然扩散是由环境引起(τ≈1),温度、风速与之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高温不利于黄曲条跳甲的扩散,其扩散主要沿逆风或与风向垂直方向进行,而湿度与黄曲条跳甲成虫扩散无显著相关(P>0.05).寄主是影响黄曲条跳甲扩散的重要因子,在几种寄主植物中,菜心上收集的标记成虫数最多,其次为芥菜,再次为白菜,芥蓝上基本没有.
    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种群控制作用评价
    魏辉, 侯有明, 杨广, 傅建炜, 尤民生
    2005, 16(6):  1086-1089. 
    摘要 ( 1805 )   PDF (241KB) ( 424 )  
    通过建立实验种群生命表和自然种群生命表,应用种群趋势指数(indexofpopulationtrend,I)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nterferenceindexofpopulationcontrol,IIPC),评价花椒(Zanthoxylumbungeanum)、细叶桉(Eucalyptustereticornis)、烟草(Nicotianatabacum)、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羊蹄甲(Bauhiniavariegata)、假莲翘(Durantarepens)、飞扬草(Euphorbiahirta)、茶枯(Camelliaoleifera)8种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实验种群的控制作用,以及细叶桉、烟草、茶枯3种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及其混合液对小菜蛾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各种植物乙醇提取物作用下,I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4.4842(细叶桉)、5.3702(花椒)、5.5199(飞扬草)、6.1609(假莲翘)、6.8937(羊蹄甲)8.0945(烟草)、9.8052(茶枯)、11.1382(构树),对照的I值为69.8964;IIPC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0.0642(细叶桉)、0.0768(花椒)、0.0790(飞扬草)、0.0881(假莲翘)、0.0986(羊蹄甲)、0.1158(烟草)、0.1403(茶枯)、0.1594(构树),说明供试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实验种群增长都有一定的抑制和干扰作用.小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植物乙醇提取物作用下,I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5.1997(细叶桉)、7.4160(烟草)、7.3644(茶枯)和3.1399(混合液),对照的I值为21.6232;IIPC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混合液(0.1608)、细叶桉(0.2405)、茶枯(0.3549)、烟草(0.3695),说明供试植物提取物都能明显降低种群趋势指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干扰小菜蛾自然种群增长,在生产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运用电子记录技术检测白背飞虱田间种群致害性
    沈君辉, 李平, 刘光杰
    2005, 16(6):  1090-1094. 
    摘要 ( 1559 )   PDF (282KB) ( 314 )  
    运用电子记录技术和蜜露量测定法,对浙江富阳和安徽长丰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进行了致害性检测.结果表明,在2、4和6h3种记录时间处理下,在感虫对照水稻品种TaichungNative1(TN1)和高抗白背飞虱水稻品种RathuHeenati(RHT)上,韧皮部取食时间的TN1/RHT比值相对稳定,将2h确定为电子记录检测白背飞虱田间种群致害性的较短记录时间.富阳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在N22(Wbph1)、ARC10239(ARC,Wbph2)、ADR52(Wbph3)、N'DiangMarie(ND,Wbph5)上分泌的蜜露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且均显著低于在TN1上的;在ARC和ADR52上的韧皮部取食时间也没有显著差异,同时显著地短于在TN1上的.长丰的白背飞虱种群在N22和ARC上的蜜露量没有显著差异,在ADR52和ND上的蜜露量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前2个品种上的蜜露量显著高于后2个品种,在ADR52上的韧皮部取食时间(22.3min·2h-1)也显著地短于在ARC上的(49.8min·2h-1).浙江富阳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没有发生致害性的变化,而安徽长丰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则对N22和ARC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有致害性变化的趋势.电子记录技术为快速、准确检测白背飞虱种群致害性及监测其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印楝素乳油对斜纹夜蛾的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效研究
    戴建青, 黄志伟, 杜家纬
    2005, 16(6):  1095-1098. 
    摘要 ( 2040 )   PDF (565KB) ( 540 )  
    在室内测定了印楝素乳油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的生物活性,并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印楝素乳油对斜纹夜蛾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主要表现在对幼虫的拒食作用、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和一定的毒杀活性,以及对成虫产卵的忌避作用.经印楝素处理后,幼虫平均发育历期延长、幼虫体重、蛹重、化蛹率和蛹羽化率显著低于对照,印楝素乳油12μl·L-1浓度处理3龄幼虫5和7d后的体重分别是对照组的36.8%和14.5%,而幼虫平均发育历期比对照组延长6d左右,化蛹率和蛹羽化率分别是27.79%和37.23%,显著低于对照组85.66%和82.11%.印楝素对低龄幼虫有一定的毒杀活性,而对高龄幼虫活性则很低.田间防治试验表明,印楝素乳油对斜纹夜蛾种群有良好的控制作用,施药7d后其防治效果要优于化学农药10%除尽悬浮剂.
    乙草胺和甲胺磷对农田黑土可培养真菌数量及种群结构的影响
    李新宇, 张惠文
    2005, 16(6):  1099-1103. 
    摘要 ( 1536 )   PDF (283KB) ( 372 )  
    应用传统及PCRDGGE方法(denaturinggradientgelelectrophoresis),分别对不同浓度乙草胺、甲胺磷胁迫下黑土中可培养真菌CFU(colonyformingunits)、种群丰富度(richness)及种群结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室微域条件下,乙草胺对黑土可培养真菌CFU的影响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抑制作用增强,表现出由低浓度(50mg·kg-1)时的刺激生长到高浓度(250mg·kg-1)时的长期抑制效应;250mg·kg-1甲胺磷在8周处理过程中对土壤可培养真菌生长具有显著的刺激效应,使可培养真菌CFU比对照增加10倍,但50和150mg·kg-1甲胺磷处理对土壤可培养真菌CFU无显著影响.种群丰富度系数分析结果表明,高、中浓度乙草胺处理可使土壤可培养真菌种群丰富度不可逆地降低.土壤真菌rDNA特异PCRDGGE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浓度乙草胺、甲胺磷处理均不同程度地对土壤可培养真菌的种群组成和结构造成影响,其中甲胺磷尤为显著.
    尖角突脐孢菌与化学除草剂混用防治稻田稗草效果的研究
    陈勇, 倪汉文, 张宏军, 李晓晶, 李健强
    2005, 16(6):  1104-1107. 
    摘要 ( 1508 )   PDF (234KB) ( 343 )  
    用平板表面萌发法测定化学除草剂对尖角突脐孢菌菌株X27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在温室研究该菌分生孢子干粉与化学除草剂的相互作用,在田间评价其混剂的除稗效果.结果表明,二氯喹啉酸和苄嘧磺隆对分生孢子的萌发影响不明显,其它除草剂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温室条件下,菌X27干粉与二氯喹啉酸混用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与敌稗混用具有加成作用;在水田条件下,单用菌X27干粉防除稗草效果差,防效只有60%,而与低量的二氯喹啉酸混用,防效明显提高,达90%以上.
    三种兽药添加剂对土壤赤子爱胜蚓的毒理学研究
    曲甍甍, 徐韵, 陈海刚, 李兆利, 孙立伟, 徐迪今, 孔志明, 杉浦则夫
    2005, 16(6):  1108-1111. 
    摘要 ( 1851 )   PDF (502KB) ( 610 )  
    喹乙醇、阿散酸和土霉素是应用极广的兽药添加剂,在畜牧业的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但其使用不当或过量使用会给环境带来很大危害.采用土壤中的重要生物赤子爱胜蚓作为生物材料,分别研究了喹乙醇、阿散酸和土霉素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和对赤子爱胜蚓体腔细胞DNA的损伤.结果表明,喹乙醇溶液法LC50>2000mg·L-1,滤纸法LC50>5.71×10-2mg·cm-2,而阿散酸和土霉素在所设最大受试剂量内没有毒性.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结果表明,阿散酸没有引起蚯蚓体腔细胞DNA明显损伤;喹乙醇和土霉素均能引起一定程度的DNA损伤,中、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以上兽药添加剂,特别是喹乙醇和土霉素的管理,控制用药时间和剂量,以确保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
    不同食细菌线虫取食密度下线虫对细菌数量、活性及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毛小芳, 李辉信, 龙梅, 胡锋
    2005, 16(6):  1112-1116. 
    摘要 ( 1429 )   PDF (583KB) ( 630 )  
    采用悉生培养微缩体系,探讨了不同食细菌线虫取食密度下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对细菌(Bacillus subtilis)数量和活性及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线虫对细菌的取食,促进了细菌的增殖,并在不同线虫取食密度下对细菌的增殖促进作用总体表现为:接种20条·g-1>10条·g-1>40条线虫·g-1处理.线虫在促进细菌增殖的同时,明显提高了土壤呼吸强度和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但不同取食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明显.线虫与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和矿质态氮含量,促进了土壤氮的矿化.不同取食密度处理间,线虫对土壤氮素矿化的促进作用与对细菌的增殖促进作用趋势一致.
    额济纳天然绿洲景观健康评价
    曹宇, 欧阳华, 肖笃宁
    2005, 16(6):  1117-1121. 
    摘要 ( 1584 )   PDF (802KB) ( 570 )  
    在景观尺度上开展健康评价研究,不但可提供一个将自然生态过程与社会经济价值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而且景观健康概念本身蕴含着在针对资源与环境问题开展研究时更为合适的时间和空间尺度.额济纳天然绿洲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内陆河黑河流域下游.近年来,随着黑河中、上游地区下泄地表径流量的减少,绿洲景观退化严重.基于研究区近十几年来的景观演变特征,分别从景观变化指标、生物物理指标、生态环境指标以及社会经济指标4个方面发展并构建了景观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评价标准,并分别赋予了各指标相应的权重值,运用综合评判方法,得到了具有动态性、定量性的绿洲景观健康评价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近10多年来总体的景观健康指数为0.3042,健康等级紧邻“濒危的”级别.该结果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前额济纳天然绿洲景观的健康状况,说明近10多年来研究区的景观健康状况与较早时期相比趋于恶化,发展态势表现出严重的不可持续性.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量
    何浩, 潘耀忠, 朱文泉, 刘旭拢, 张晴, 朱秀芳
    2005, 16(6):  1122-1127. 
    摘要 ( 1831 )   PDF (707KB) ( 484 )  
    利用遥感技术,结合生态学方法,在对生态参数遥感测量的基础上,计算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2000年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2000年所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为9.17×1012元,总体空间分布由东向西递减、由中部向东北和南部递增,与植被的地带性分布梯度基本一致;森林的平均单位面积价值最高,为18789元·hm-2,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40.80%;其次是灌丛(13789元·hm-2)和耕地(13054元·hm-2),分别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10.79%和24.23%.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来看,气体调节价值的贡献率最大,占总价值的45.16%;其次是水土保持价值(28.83%)和涵养水源价值(14.44%);有机物质生产和营养物质循环的价值最小,其贡献率为11.57%.生态遥感测量方法克服了传统生态统计方法以点代面的缺点,计算结果能更加客观地反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空间分布,但该方法本身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对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的评估只是保守和粗略的估计,有待于深入研究.
    北京昌平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特征研究
    张峰, 张新时
    2005, 16(6):  1128-1132. 
    摘要 ( 1774 )   PDF (655KB) ( 463 )  
    城市化作为一种巨大而又毫无计划的蔓延过程,强烈地影响着全球的大面积土地,而且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和生态效应,因此全面了解城市化的生态学效应的研究已成为国际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基于昌平区1989、1996和2001年3期土地利用景观数据提取城镇用地信息,采用城镇扩展强度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对昌平平原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昌平平原区有3种主要的城镇化模式,即都市边缘带状城镇扩展模式、交通主轴线状城镇扩展模式和卫星城面状城镇扩展模式.昌平区城镇化过程主要集中在研究时段的前期(1989~1996年).都市边缘带状城镇扩展区内,前期以城镇斑块面积独立扩展和新的城镇斑块不断产生2种方式为主,而后期以城镇斑块面积的合并扩展为主;交通主轴线状城镇扩展区则为城镇斑块面积独立扩展、合并扩展,以及新城镇斑块的产生3种方式同步进行;最后,在卫星城面状城镇扩展区,前期以城镇用地的合并扩张为主,后期则表现为卫星城周边新的城镇用地不断涌现.城镇扩展强度指数和城镇景观格局指数结合使用,能较好地揭示昌平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特征.
    不同风浪条件下太湖梅梁湾光合有效辐射的衰减
    张运林, 秦伯强, 陈伟民, 胡维平, 高光, 朱广伟, 罗潋葱
    2005, 16(6):  1133-1137. 
    摘要 ( 1549 )   PDF (1028KB) ( 675 )  
    基于2003年7月12~17日在太湖梅梁湾进行的连续6d原位水下光场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风浪条件下光合有效辐射(PAR)的衰减和真光层深度,探讨了影响水下光合有效辐射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期间向下PAR衰减系数为2.63~4.71·m-1(均值为3.63±0.47·m-1),对应的真光层深度为0.98~1.75m(均值为1.29±0.18m),显示1.5m以下深度浮游植物、沉水植物基本上无法获取足够的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从小风浪到中风浪、大风浪向下PAR衰减系数分别是2.63、3.72和4.37·m-1,衰减系数分别增加了41%、66%.透明度、PAR衰减系数、真光层深度与悬浮物浓度存在显著性线性相关,并且与悬浮物中无机颗粒物相关性最好,而与叶绿素a、脱镁叶绿素及溶解性有机碳相关性很低.多元逐步线性回归表明,叶绿素a和溶解性有机碳最先被剔除方程,说明在梅梁湾由于风浪扰动引起悬浮物浓度的改变是影响水下光场的主导因素.
    萼花臂尾轮虫培养滤液对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和小球藻群体形成及生长的影响
    杨州, 孔繁翔, 史小丽, 杨家新
    2005, 16(6):  1138-1141. 
    摘要 ( 1816 )   PDF (511KB) ( 587 )  
    为探索浮游动物和藻类之间可能存在的信息传递,研究了萼花臂尾轮虫培养滤液对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和小球藻的生长及群体形成的影响.把萼花臂尾轮虫按1000个·L-1的初始密度置于小球藻中培养24h后,用孔径0.15μm的微孔滤膜抽滤,得到轮虫培养滤液,此滤液中含有轮虫在生活过程中释放的一些信息化学物质.将轮虫培养滤液以20%的比例分别加入纯培养的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和小球藻中,进行为期7d的试验.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培养滤液能显著地促进斜生栅藻的群体形成,而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在群体形成方面没有显著作用.另外,该滤液能显著提高小球藻种群的增长,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生长无明显影响.3种藻类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潜在牧食采取了不同的生态策略:斜生栅藻形成群体,增大摄食阻力,从而降低被摄食的风险;小球藻通过提高增长率来抵消被取食的损失;铜绿微囊藻是通过其它方式来降低被牧食(例如毒素).这些方式分别是这些藻类维持种群规模的反牧食防御策略之一.
    除草剂草甘膦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的影响
    储昭霞, 席贻龙, 徐晓平, 葛雅丽, 董丽丽, 陈芳
    2005, 16(6):  1142-1145. 
    摘要 ( 1676 )   PDF (239KB) ( 465 )  
    采用生命表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10、0.50、3.00、5.50、8.00和10.50mg·L-1)的除草剂草甘膦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甘膦对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幼体阶段历期、生殖期历期、平均寿命、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当草甘膦浓度为3.00和8.00mg·L-1时,轮虫胚胎发育时间显著延长;达3.00mg·L-1时,轮虫的幼体阶段历期开始显著延长;达8.00和0.50mg·L-1时,轮虫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分别开始显著降低.在各参数中,种群内禀增长率是较敏感的指标,可用于监测草甘膦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的影响.
    老工矿区污染生态问题与今后研究展望
    周启星
    2005, 16(6):  1146-1150. 
    摘要 ( 1434 )   PDF (262KB) ( 685 )  
    老工矿区的环境污染及其引发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当今制约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技术难题.对老工矿区这一概念的基本定义与范畴仍有争议,本文首先对这一概念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然后从剖析我国老工矿区现状尤其是其环境污染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入手,对老工矿区的区域二次污染这一科学前沿给予了重点关注;在深入阐述老工矿区环境污染问题复杂性与其特点的基础上,建议今后从国家层面上开展老工矿区二次污染发生机理与控制的系统研究,以及从分子生态毒理学角度系统开展有关新型疾病对环境污染响应的研究,是21世纪初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研究的两大关键科学问题,这无疑是今后我国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生物挥发性有机物释放速率研究进展
    郄光发, 王成, 彭镇华
    2005, 16(6):  1151-1155. 
    摘要 ( 1649 )   PDF (729KB) ( 696 )  
    森林是生态系统中主要的BVOC(生物挥发性有机物)来源.BVOC对于大气环境质量、对流层化学以及全球碳循环平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综述了森林BVOC释放的季节性和日变化特征,并对其影响因子(生境差异、环境变化、树木发育阶段、生理状况和外来干扰等)进行了分析,同时还进一步阐述了森林BVOC释放的生态学意义,并在树种选择和植物配置等方面,为生态保健型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城市森林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遥感信息应用于区域尺度水分限制条件下作物生长模拟的研究进展
    张黎, 王石立, 马玉平
    2005, 16(6):  1156-1162. 
    摘要 ( 1516 )   PDF (372KB) ( 574 )  
    第2生产水平(即水分限制条件)下的大范围作物生长动态模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区域尺度上水分限制条件下作物生长模拟存在一定的难度,而遥感信息与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结合,可以为区域尺度水分限制条件下作物生长发育模拟及产量估算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简要回顾了遥感与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结合研究的发展概况,指出了区域尺度水分限制条件下作物生长模拟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已有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状况研究的基础上,简述了遥感信息应用于区域尺度水分限制条件下作物生长模拟的研究方法,并探讨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其他可能途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科学问题.
    植物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李鸿博, 史锟, 徐德应
    2005, 16(6):  1163-1168. 
    摘要 ( 1890 )   PDF (809KB) ( 436 )  
    从全球和生态系统角度,综述了植物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理,揭示了植物过程对土壤有机碳的源和汇的影响及对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影响,讨论了植物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研究的任务和发展前景,及减少土壤表层向空气呼出CO2的数量、维持现时的生态平衡的途径,指出了植物过程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研究方向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增加植物生物量,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贮量.
    湖泊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刘永, 郭怀成, 范英英, 王丽婧
    2005, 16(6):  1169-1175. 
    摘要 ( 2138 )   PDF (1075KB) ( 885 )  
    从系统分析在湖泊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中的作用出发,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动力学建模过程、方法和软件等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湖泊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发展.从1960年代至今,湖泊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从简单的零维模型发展到复杂的水质水动力学生态综合模型和生态结构动力学模型,如LakeWeb模型.中国的湖泊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滇池、太湖、东湖和巢湖等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以及其他水体.目前,已经开发一些软件用于湖泊生态系统动力学模拟,主要有CEQUALICM、WASP、AQUATOX、PAMOLARE、CAEDYM等,以及用来模拟湖泊能流的软件ECOPATH.湖泊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还在监测、数据共享和模型结构、参数选取和不确定性分析等方面存在不足,需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芜湖市三种生境夏季鸟类多样性分析
    李永民, 吴孝兵
    2005, 16(6):  1176-1179. 
    摘要 ( 1391 )   PDF (515KB) ( 481 )  
    1,8-二羟基蒽醌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
    孙敬艳, 黄丽萍, 乔显亮, 杨希川, 陈景文
    2005, 16(6):  1180-1182. 
    摘要 ( 1616 )   PDF (205KB) ( 3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