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2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11-07-18
    研究报告
    秦岭山地油松群落更新特征及影响因子
    康冰,王得祥,崔宏安,迪玮峙,杜焰玲
    2011, 22(07):  1659-1667. 
    摘要 ( 2304 )   PDF (793KB) ( 1246 )  
    采用样方法,对秦岭山地油松次生林群落更新特性和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油松次生林更新层乔木树种共36种,占总种数的51.4%;优势种有短柄枹栎、锐齿栎和榛子等;幼苗库丰富,高度级及龄级较小;更新方式以实生为主,该森林群落处于演替中期、林分密度对林下乔木幼苗、幼树数量影响极显著(P<0.01),当林分密度从580株·hm-2增加到1500株·hm-2时,林下更新的幼苗、幼树密度呈增加趋势,随着林分密度的继续增加,其密度逐渐减少;坡向对幼苗、幼树密度的影响显著(P<0.05),当坡向由南偏西10°到南偏西40°,林下幼树密度逐渐减少,至阴坡(北偏东10°)幼树数量又逐渐增加.不同坡位林分更新特征各异,平坡林分中幼苗、幼树密度均较大;从坡下向上,幼苗密度逐渐减少,而幼树密度逐渐增大;海拔从1159 m增至1449 m,幼树密度逐渐增加,至1658 m时,幼树密度逐渐减小,而幼苗密度则一直呈现增加趋势.处于阴坡的中密度林分更新效果最佳.合理调整林分密度是加快林分更新的有效途径之一.
    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与种群分布格局
    王鹏,陈丽华,卞西陈,武巧英
    2011, 22(07):  1668-1674. 
    摘要 ( 1980 )   PDF (604KB) ( 928 )  
    以河北省围场县北沟林场4 hm2固定大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点格局分布、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和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乔木层共有11个种群,其中山杨和白桦占明显优势,为该层的优势种和建群种;在空间分布上,优势种山杨和白桦呈显著聚集分布,且两个种群之间竞争激烈,而作为主要伴生树种的华北落叶松和五角枫虽也呈聚集分布,但在密度和蓄积量上无法与优势种竞争;受优势种较低的混交度影响,整个天然次生林的平均混交度仅为0.40,伴生树种混交度则表现为中等强度、强度和极强度;天然次生林平均胸径大小比数为0.49,分布较均匀,其中山杨、白桦、华北落叶松和蒙古栎在空间结构单元中较占优势,其他伴生树种优势度不明显.
    庐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分布特征
    杜有新,吴从建,周赛霞,黄良,韩世明,徐雪峰,丁园
    2011, 22(07):  1675-1681. 
    摘要 ( 3002 )   PDF (656KB) ( 1011 )  
    为阐明地处中亚热带北部的庐山森林土壤有机碳沿海拔梯度的分布特征,2010年7—8月,分别在庐山的南、北坡按200 m的高差选择6个和5个不同海拔采样点,分层(0~10、10~20、20~30、30~40和>40 cm)采集土样,测定土壤容重、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海拔和坡向显著影响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在北坡,随海拔升高, 土壤有机碳呈逐渐增加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和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南坡则没有明显规律.随土层加深,土壤有机碳逐渐下降.北坡和南坡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7.07~10.34 kg·m-2和6.03~12.89 kg·m-2.南坡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梯度和土层深度变化的变异性较大,原始植被的破坏和人工林的建立可能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光照对辽东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闫兴富,王建礼,周立彪
    2011, 22(07):  1682-1688. 
    摘要 ( 2174 )   PDF (984KB) ( 862 )  
    研究了不同光照梯度[55.4%自然全光照(natural sunlight, NS)、18.9%NS、5.5%NS、2.2%NS、0.5%NS和0.3%NS]对辽东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辽东栎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在55.4%NS处理达到最大,分别为72.5%和0.22,然后随着光照减弱而逐渐减小,在0.3%NS处理下最小,分别为42.5%和0.11;强光照对种子萌发进程有一定的延迟作用,萌发活力指数随着光照的减弱而增大(0.5%NS处理最大);强光下种子萌发的延迟可能是其对多种命运的权衡性选择.强光照有利于辽东栎幼苗基径和根系生长,以及幼苗干物质的积累,但株高最小(6.06 cm);不同光强处理的辽东栎幼苗具有较大的形态学可塑性,其幼苗阶段对光环境的适应性较强,0.5%NS处理的幼苗比叶面积、比枝长、比根长、叶片叶绿素b含量及叶绿素总量均最大,分别为142.57 cm2·g-1、156.86 cm·g-1、271.87 cm·g-1、0.07 g·cm-2和0.24 g·cm-2,55.4%NS处理下最小,分别为44.89 cm2·g-1、52.84 cm·g-1、101.98 cm·g-1、0.04 g·cm-2和0.15 g·cm-2;不同光照强度下幼苗根冠比的变化可能是光照和水分共同影响的结果.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
    彭守璋,赵传燕,郑祥霖,许仲林,何磊
    2011, 22(07):  1689-1694. 
    摘要 ( 2844 )   PDF (1026KB) ( 1056 )  
    根据野外调查资料、祁连山地区青海云杉林相图和气象资料,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估算了祁连山地区青海云杉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2008年,研究区青海云杉林平均生物量为209.24 t·hm-2,总生物量为3.4×107 t;研究区水热条件的差异使青海云杉生物量在地理空间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经度每增加1°,青海云杉生物量增加3.12t·hm-2;纬度每增加1°,生物量减少3.8 t·hm-2;海拔每升高100 m,生物量减少0.05 t·hm-2;2008年,研究区青海云杉林碳密度在70.4~131.1 t·hm-2,平均碳密度为109.8 t·hm-2,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的平均碳密度分别为83.8、109.6、122、124.2和117.1 t·hm-2,研究区青海云杉林总碳储量为1.8×107 t.
    落叶松人工林树干形状模型和可变参数
    胡春祥,杨胜利,贾炜玮
    2011, 22(07):  1695-1701. 
    摘要 ( 2008 )   PDF (700KB) ( 1027 )  
    对以往树木干形的一系列可变参数削度方程进行比较,根据模型拟合统计量(残差平方和及相关指数),选出其中对落叶松干形拟合效果较好(残差平方和较小、相关指数较高)的模型,并根据模型中可变参数的意义提出了5种描述干形的指数.结果表明:Lee等提出的削度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以用来描述落叶松人工林的树干形状;5种描述干形的指数分别为根部梢头削度率、影响点、圆柱体和抛物线体范围值、最小可变参数、最小可变参数所在的相对高度,这些指数可以作为比较干形的方法和工具.较大密度(870株·hm-2)和较小密度林分(275株·hm-2)的林木干形质量都较差,只有适中密度林分(487株·hm-2)的落叶松干形质量较好.
    松嫩平原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张永芳,邓珺丽,关德新,金昌杰,王安志,吴家兵,袁凤辉
    2011, 22(07):  1702-1710. 
    摘要 ( 2114 )   PDF (2076KB) ( 720 )  
    利用松嫩平原及周边地区72个气象站1961—2003年逐日气象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潜在蒸散量,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累积距平法,对松嫩平原地区潜在蒸散量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并应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03年,松嫩平原年均潜在蒸散量在330~860 mm, 总体呈减小趋势, 空间分布总体特征为西南高、四周低,呈环带状向西南方向增加;年潜在蒸散量的气候倾向率为-0.21 mm·a-1;年潜在蒸散量在1982年达最大值,形成突变点,而后下降,至1995年降至最低,此后呈增加趋势;春、夏、秋、冬季潜在蒸散量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19、0.01、-0.05、0.03 mm·a-1,表明春、秋季潜在蒸散量呈微弱减小趋势,夏、冬呈微弱增加趋势.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原生梭梭根区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杨艳凤,周宏飞,徐利岗
    2011, 22(07):  1711-1716. 
    摘要 ( 1951 )   PDF (1941KB) ( 738 )  
    研究原生梭梭根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对深入理解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水文过程与植被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利用TDR土壤水分测定系统测定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梭梭林地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分析梭梭根区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梭梭根区土壤存在“湿岛”效应,根区60 cm土层水分储量是裸地的1.49倍,这种差异夏季比春季、降雨后比降雨前明显.春季积雪融化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土壤水分最丰富,而冬季的土壤水分含量最低.土壤水分年内变化可分为春季(3—5月)土壤水分迅速补充-消耗期、夏秋(6—9月)土壤水分缓慢消耗期和秋冬(10月至次年2月)土壤水分稳定期.经小波计算,根区和裸地土壤水分含量分别出现43 d、40 d的小周期和110 d、103 d的大周期.树冠的遮荫和自集水效应,以及根区土壤良好的渗透性是梭梭根区土壤水分相对丰富的主要原因.
    扎龙季节性湿草甸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特性
    马玲,丁新华,顾伟,马伟
    2011, 22(07):  1717-1724. 
    摘要 ( 2102 )   PDF (1095KB) ( 721 )  
    以扎龙自然湿地典型季节性湿草甸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土壤养分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微生物群落数量、微生物量碳、氮均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土壤酶活性的空间分布因受多种因素影响而表现复杂.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分别与β-葡萄糖苷酶、脲酶、磷酸酶显著相关(P<0.05);有机碳与放线菌数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相关(P<0.05);速效钾、全氮、水解性氮、C/N分别与放线菌数量、细菌数量、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显著相关(P<0.05);全P、pH与土壤微生物活性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采用主成分分析构建了湿地土壤养分的评价模型及微生物学预测模型.
    科尔沁沙地不同演替阶段冷蒿群落的结构特征
    李衍青,孙英杰,张铜会,赵爱芬,连杰
    2011, 22(07):  1725-1730. 
    摘要 ( 2054 )   PDF (427KB) ( 646 )  
    采用空间序列替代时间序列的方法,对科尔沁沙地不同演替阶段3个冷蒿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处于3个演替阶段的冷蒿群落为杠柳-冷蒿群落、杠柳-冷蒿+差巴嘎蒿群落及冷蒿-糙隐子草群落.3个冷蒿群落均以菊科、禾本科和藜科植物占优势.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植物种数和科数逐渐减小,禾本科植物的种数逐渐减小,但菊科和禾本科植物种数所占比例逐渐增大.3个冷蒿群落中物种多样性顺序为:杠柳-冷蒿+差巴嘎蒿群落>杠柳-冷蒿群落>冷蒿-糙隐子草群落.3个冷蒿群落间的物种组成差异不大,群落间物种相似度较高.3个群落中冷蒿的盖度最大,其盖度随着群落的演替逐渐增大.
    缓释肥和有机肥对长白落叶松容器苗养分库构建的影响
    魏红旭,徐程扬**,马履一,江俐妮
    2011, 22(07):  1731-1736. 
    摘要 ( 1814 )   PDF (655KB) ( 619 )  
    采用每株施入供氮(N)量为36.36或18.18 mg的缓释肥,并增施0或1.82 g FM有机肥的2×2析因设计,对长白落叶松容器幼苗施肥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对苗高、地径、生物量和钾(K)的吸收均无显著影响.增施有机肥显著提高了长度>1 cm的一级侧根数量(P=0.040)、主根长(TRL,P=0.012)和主根长与苗高比(P=0.008).高量缓释肥处理下,苗木根N浓度(P=0.035)以及苗干(P=0.005)、根(P=0.037)和苗干+根(P=0.030)中N含量以及苗干中磷(P)含量(P=0.047)均高于低量缓释肥处理;高量缓释肥处理下,增施有机肥使叶片和苗干+根中N浓度提高了137%(P=0.040)和21%(P=0.013);增施有机肥提高了苗干(P=0.020)、根(P=0.017)和苗干+根(P=0.013)中N浓度.经矢量养分分析,高量缓释肥供给可引起苗体N、P的过量,增施有机肥能明显克服N、P的缺乏,但导致K的损耗.对长白落叶松播种苗的培育,建议采用每株供氮18 mg的缓释肥并配施182 g FM有机肥的施肥方法.
    控释肥对菊花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及观赏品质的影响
    宋旭旭,郑成淑,孙霞,马海燕
    2011, 22(07):  1737-1742. 
    摘要 ( 1998 )   PDF (511KB) ( 753 )  
    以切花菊品种‘白马’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控释肥对菊花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和养分含量及观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施肥处理(对照)的菊花叶片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和PSⅡ量子效率(ΦPSⅡ)与施肥处理相比显著下降;两种普通复合肥CCFA(N∶P∶K=20∶8∶10)和CCFB(N∶P∶K=14∶14∶14)处理的Fv/FmFv/FoΦPSⅡ在前期(30~60 d)比两个控释肥CRFA(N∶P∶K=20∶8∶10)和CRFB(N∶P∶K=14∶14∶14)处理有所增高,但在中后期(75~120 d)比两个控释肥处理显著下降.CRFA处理的Fv/Fm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比CRFB处理有所增高.两种控释肥处理的非化学猝灭系数(NPQ)与对照和两种普通复合肥处理相比显著下降.各处理叶绿素含量变化规律与Fv/FmFv/FoΦPSⅡ基本一致.切花采收期CRFA和CRFB处理的叶片N、P、K含量以及花梗长、花梗粗、花径、花鲜质量和干质量均高于CCFA、CCFB和对照,而且CRFA处理的花鲜质量和干质量比CRFB处理显著增高.表明控释肥可以通过提高菊花叶片叶绿素含量、光能转化效率和养分吸收能力提高菊花观赏品质,其中CRFA处理效果好于CRFB.
    遮荫处理对红叶石楠和洒金桃叶珊瑚光合特性的影响
    张聪颖,方炎明,姬红利,马成涛
    2011, 22(07):  1743-1749. 
    摘要 ( 2218 )   PDF (517KB) ( 701 )  
    研究不同遮荫处理(透光率分别为20%、40%、60%、100%)对红叶石楠和洒金桃叶珊瑚两种观叶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处理6周后,与遮荫状态下原位测定相比,自然状态下两种植物异位测定的光合作用增强,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强, 叶片净光合速率呈增大趋势, 红叶石楠和洒金桃叶珊瑚的最大值分别为9.7和8.3 μmol·m-2·s-1;两种植物的蒸腾速率显著提高.遮荫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两种植物叶片叶绿素a、b含量、叶绿素a+b总量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值,降低了叶绿素a/b值,但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显著变化.在自然状态下,红叶石楠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表型可塑性指数(PPI)分别为2.08和3.21;洒金桃叶珊瑚的相应指标仅为0.55和1.60.两种植物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相对稳定,受外界环境因子影响相对较小.洒金桃叶珊瑚的耐荫性高于红叶石楠.
    渭北旱塬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春玉米轮作田蓄水保墒效果和产量的影响
    张丽华,李军,贾志宽,刘冰峰,赵洪利,尚金霞
    2011, 22(07):  1750-1758. 
    摘要 ( 2111 )   PDF (634KB) ( 721 )  
    通过2007—2010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平衡施肥、常规施肥和无肥(或低肥)条件下,免耕、深松和翻耕处理对渭北旱塬冬小麦-春玉米轮作田土壤贮水量、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纯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免耕处理蓄水保墒效果最好,深松次之,翻耕最差;轮作田生育期内免耕和深松处理0~200 cm平均土壤贮水量分别较翻耕提高6.7%和1.9%;各施肥条件下作物产量、WUE和纯收益均以深松处理最高,且以平衡施肥深松处理表现最好,2007—2008年冬小麦、2009年春玉米、2009—2010年冬小麦产量分别为6909、9689、5589 kg·hm-2,WUE分别为18.5、25.2、23.0 kg·hm-2·mm-1,纯收益分别为5034、5045、7098 元·hm-2.因此,平衡施肥与深松组合处理的蓄水保墒和增产增收效果最好,是渭北旱塬冬小麦-春玉米轮作田较适合的施肥耕作模式.
    冬小麦生长季不同灌溉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王海霞,李玉义,任天志,逄焕成
    2011, 22(07):  1759-1764. 
    摘要 ( 1914 )   PDF (462KB) ( 717 )  
    在华北平原黑龙港流域对冬小麦实行3种灌溉模式,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浇底墒水+拔节水处理(W2,75 mm+90 mm)和浇底墒水+拔节水+灌浆水处理(W3,75 mm+90 mm+60 mm)周年总产量均显著高于只浇底墒水处理(W1,75 mm),增幅分别为8.7%和12.5%.冬小麦全生育期对土壤水的消耗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减少,夏玉米季总耗水量随冬小麦季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W2处理冬小麦水分利用效(WUE)比W3处理高11.1%,而其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与W3处理差异不显著.W2和W1处理的周年水分利用效率(WUET)分别为21.28和21.60 kg·mm-1·hm-2,比W3处理分别高7.8%和9.4%.综合周年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2是较好的节水丰产灌溉模式.
    基于过程的小麦茎鞘夹角动态模拟
    张文宇,汤亮,朱相成,杨月,曹卫星,朱艳
    2011, 22(07):  1765-1770. 
    摘要 ( 1982 )   PDF (873KB) ( 728 )  
    基于不同株型品种和不同密度处理的小麦田间试验,连续观察并记录各处理不同叶位叶鞘与主茎之间的夹角,进一步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和动态建模技术,构建基于过程的小麦叶片茎鞘夹角的动态模拟模型.结果表明:小麦茎鞘夹角随叶片生育进程不断加大,并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从第2叶开始,最大茎鞘夹角随叶位的增加而减小.所建模型利用Logistic方程描述叶片茎鞘夹角随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过程,使用分段函数描述最大茎鞘夹角随叶位的动态变化,引入品种参数(第2叶茎鞘夹角的最大值)量化了茎鞘夹角在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并利用基本苗量化了密度对茎鞘夹角的影响.基于独立的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测试与检验,结果显示茎鞘夹角模拟值与观测值之间的均方根差为1.7°.表明模型对小麦主茎叶片茎鞘夹角的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为小麦生长过程的可视化表达奠定了技术基础.
    土壤盐分对棉花功能叶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的影响
    张国伟,张雷,唐明星,周玲玲,陈兵林,周治国
    2011, 22(07):  1771-1781. 
    摘要 ( 2258 )   PDF (1043KB) ( 781 )  
    2007—2008年在南京农业大学牌楼试验站进行盆栽试验,选择耐盐品种中棉所44和盐敏感品种苏棉12号为材料,试验设置5个土壤盐分水平(0、0.35%、0.60%、0.85%和1.00%),研究土壤盐分对棉花功能叶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壤盐分水平的升高,棉花功能叶中Na+、Cl-和Mg2+含量升高,K+和Ca2+含量降低.低于0.35%盐分处理对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较小,高于0.35%的盐分处理显著降低了棉花功能叶的净光合速率(Pn),提高了棉花功能叶对日间光辐射强度和温度的敏感程度,导致光温抑制现象加重,并改变了Pn和气孔导度(Gs)的日变化趋势,使其由单峰曲线逐渐变为持续下降趋势.随日间光辐射强度和温度的变化,棉花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系统Ⅱ(PSⅡ)量子产量(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的日变化趋势呈“V”型曲线,最低值出现在12:00—13:00,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的日变化趋势呈单峰曲线;盐分处理降低了棉花功能叶Fv/FmΦPSⅡqP,提高了qN,且增大了其变化幅度.耐盐品种中棉所44功能叶片中较低的Na+、Cl-含量及相对较高的K+、Ca2+含量保证了PSⅡ的相对稳定性,相对较高的热耗散能力是其在盐胁迫下保持相对较高Pn的重要原因之一.
    逆境下玉米果穗形状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李娜娜,杨锦忠,郝建平
    2011, 22(07):  1782-1788. 
    摘要 ( 1836 )   PDF (519KB) ( 702 )  
    为量化玉米果穗形状并明确逆境对其生长的影响,借助图像处理,用矩形度(E)、体积差(V)、纵向质心(L)、偏轴距(T)和球体度(S)分别表示矩形相似性、体积均等性、纵向及横向对称性和圆球相似性,对2种生长条件、2个玉米品种和2种去叶处理的试验结果进行聚类、典型变量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吐丝后2周内形状变化明显,E(0.72~0.78)和S(0.40~0.48)上升,L(0.56~0.51)、T(0.02~0.01)和V(0.25~0.21)下降,以后各特征都趋于稳定.逆境(高种植密度, 不施肥)使成熟期的E降低了4.5%,V扩大了17.7%,它们与穗长和穗粗结合,能够解释产量变化的87%~97%.纵观玉米果穗生长全过程,LVS 3个形状参数对逆境较敏感,可作为逆境胁迫的量化指标.
    干旱胁迫下尖果沙枣幼苗的根系活力和光合特性
    齐曼·尤努斯,木合塔尔·扎热,塔衣尔·艾合买提
    2011, 22(07):  1789-1795. 
    摘要 ( 2065 )   PDF (786KB) ( 855 )  
    以尖果沙枣1年生实生苗为材料,研究了自然干旱时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对幼苗叶片细胞质膜相对透性、叶片相对含水量、根系活力、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参数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相对含水量从70%(CK)降到40%时,幼苗根系活力和净光合速率均逐渐上升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78 μg·g-1·h-1和21.9 μmol·m-2·s-1;光合色素含量稳步上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保持稳定;叶片细胞质膜相对透性保持较低水平.土壤相对含水量从40%降到20%时,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仍在50%以上,叶片细胞质膜相对透性仍保持较低水平;根系活力和光合色素含量仍较高;但其他光合参数开始缓慢下降.土壤相对含水量从10%降到5%时,幼苗叶片细胞质膜相对透性急剧上升;叶片相对含水量、根系活力、总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均极显著下降;而土壤相对含水量为10%时幼苗表现出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尖果沙枣土壤相对含水量最好控制在40%~50%,其1年生实生苗的永久萎蔫系数为4.3%(土壤相对含水量).
    缺硫对镉胁迫下水稻幼苗非蛋白巯基物质含量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高可辉,葛滢,张春华
    2011, 22(07):  1796-1802. 
    摘要 ( 2617 )   PDF (809KB) ( 759 )  
    通过设置缺硫(S)处理,研究了镉(Cd)胁迫下水稻生长情况、幼苗Cd和非蛋白巯基含量以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Cd胁迫明显抑制了水稻生长,显著诱导了巯基物质[非蛋白巯基(NPT)、谷胱甘肽(GSH)、植物螯合肽(PC)]的合成,GST活性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缺S处理下,尽管水稻根部对Cd的吸收和向地上部的转运都有所增加,但Cd胁迫程度并未明显增强,巯基物质含量明显降低,根部GST活性提高.表明巯基物质和GST在水稻抗Cd胁迫过程中互为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Cd的毒性效应.
    蚕沙有机肥的养分特性及其肥效
    陈晓萍,谢亚军,罗光恩,石伟勇
    2011, 22(07):  1803-1809. 
    摘要 ( 2574 )   PDF (526KB) ( 809 )  
    将废弃蚕沙进行无害化处理和适度发酵开发出蚕沙有机肥,分析了其养分特点,并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蚕沙有机肥的肥效.结果表明:发酵蚕沙有机肥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与堆肥前相比显著提高,分别比堆肥前提高了58.0%、84.4%和29.7%;添加微生物菌剂可有效缩短发酵时间,并能减少堆肥过程的碳、氮损失.施用发酵后蚕沙的小白菜和番茄种子的发芽指数均大于80%,对作物发芽没有抑制作用.施用发酵蚕沙有机肥不仅可提高小白菜产量、营养养分、Vc含量,减少硝酸盐积累量,还可提高土壤pH值,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酶活性,其效果优于发酵羊粪有机肥处理.
    西安城市路边土壤重金属来源与潜在风险
    陈景辉,卢新卫,翟萌
    2011, 22(07):  1810-1816. 
    摘要 ( 2119 )   PDF (490KB) ( 974 )  
    应用X-Ray荧光光谱仪对西安城市路边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了路边土壤的重金属来源,并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西安城市路边土壤中Co、Cr、Cu、Mn、Ni、Pb和Zn的平均含量均高于陕西土壤背景值.路边土壤中As、Mn和Ni主要来自于自然源和交通源,Cu、Pb和Zn主要来自交通源,Co和Cr主要来源于工业源.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西安城市路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属于中等污染程度,具有中等潜在生态风险.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Ⅶ.青藏高原干旱半干旱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徐华军,杨晓光,王文峰,徐超
    2011, 22(07):  1817-1824. 
    摘要 ( 2184 )   PDF (3802KB) ( 1367 )  
    基于青藏高原干旱半干旱区1961—2007年55个气象站点地面观测资料,利用五日滑动平均法及GIS软件的IDW模块进行栅格处理,对比分析了研究区1961—1980年(时段Ⅰ)和1981—2007年(时段Ⅱ)各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候倾向率.结果表明:1961—2007年,研究区喜凉作物生长季内日照时数的变化不明显,喜温作物生长季内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但空间分布的变化较小;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喜温作物生长季内积温值≥1500 ℃·d的地区面积扩大33.9%;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由东南低地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研究期间青藏高原东南部喜凉作物生长季内降水量均达到800 mm,其他地区喜凉作物生长季内降水量的气候倾向率有正有负,变幅相对较小,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喜温作物生长季内降水量≥400 mm的分布面积扩大了40%;参考作物蒸散量(ET0)总体略有增加,其空间分布格局与日照时数和积温的分布相似,时段Ⅱ较时段Ⅰ喜温作物生长季内ET0≥400 mm的分布面积扩大了35.7%.研究期间,青藏高原作物生长季内的热量与降水资源有一定幅度增加,这对农牧业生产非常有利,但ET0的增大表明潜在蒸发增大,需进一步加强研究气候变化对该区域农牧业生产带来的可能影响.
    典型红壤侵蚀景观的时空变化——以福建长汀为例
    武国胜,林惠花,朱鹤健,沙晋明,戴文远
    2011, 22(07):  1825-1832. 
    摘要 ( 1994 )   PDF (1971KB) ( 589 )  
    基于典型红壤侵蚀区——福建长汀县1988、2000和2007年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获取侵蚀景观类型数据,并利用空间数学模型分析了1988—2007年研究区侵蚀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1988—2007年,研究区不同强度的侵蚀景观类型具有互相转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由侵蚀强度较重的景观向侵蚀强度较轻的景观转移,同时存在少量侵蚀强度较轻景观向侵蚀强度较重景观转移的情形,研究区侵蚀景观空间质心的变化不大,河田镇一直是研究区侵蚀核心区域;研究期间,景观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反映出研究区景观的低异质性、低破碎化和规则化趋势;斑块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反映出低侵蚀强度、易治理的斑块整体好转,且合并变大,而高侵蚀强度、难治理的斑块则局部好转而破碎化.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大洋河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变化
    吴涛,赵冬至,张丰收,卫宝泉
    2011, 22(07):  1833-1840. 
    摘要 ( 1912 )   PDF (1941KB) ( 742 )  
    综合考虑遥感数据源的高分辨率特性以及大洋河河口湿地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现状,建立了适合不同分辨率的河口湿地景观分类体系,并通过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计算了研究区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格局转移矩阵,分析了1984—2008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动态.结果表明:1984—2008年,研究区湿地景观组分变化剧烈,湿地景观由天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化,湿地核心区域面积缩减,天然湿地最大斑块面积指数下降,破碎化程度加剧;人工湿地分布面积扩大,斑块数下降,聚合度增大,且最大斑块面积指数的增大趋势明显.研究期间,人类活动对湿地影响的加大以及河堤的修筑和围海养殖面积的增加是大洋河河口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也是该地区湿地功能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制定科学合理的长期发展规划、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河道、制定严格的围海养殖用地监管制度和大力发展资源型旅游产业是河口湿地保护的主要措施.
    近岸海域生态质量状况综合评价方法——以同安湾为例
    陈朝华,吴海燕,陈克亮,陈庆辉,吴吉春,张景飞
    2011, 22(07):  1841-1848. 
    摘要 ( 2220 )   PDF (851KB) ( 1134 )  
    基于国外近岸海域生态质量状况综合评价方法,结合我国海洋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从生物要素以及水质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要素中筛选出11个指标构成近岸海域生态质量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国内外的评价标准,确定了优、良、中、差、劣5个生态质量状况等级的评价标准;采用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的方法构建近岸海域生态质量状况综合评价方法,并通过同安湾生态质量状况等级与较大的人为扰动以及污染物浓度分布的相关分析对该评价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同安湾生态质量状况综合评价等级为中级,处于向差过渡的状态,受人为扰动较大;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主要的人为环境压力和风险因子,同时对未超标的污染因子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城市居民对城市近自然园林的态度——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
    杨玉萍,周志翔,蔡绍平,高凯,贾若
    2011, 22(07):  1849-1856. 
    摘要 ( 1981 )   PDF (873KB) ( 648 )  
    近自然园林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园林建设理念,市民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和接受近自然园林理念是决定其能否成功应用于实践的关键.通过半结构访谈式调查,研究了武汉市洪山区市民对园林近自然设计和管理的态度,并探讨受访者社会经济特征及其对近自然园林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赞同园林近自然设计和管理各项措施的人数比例偏低,支持率分别为10.3%~46.9%和7.4%~34.9%;市民对园林近自然设计的态度主要受受访者年龄的影响,受访者对近自然管理的态度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所从事职业呈显著的相关性.市民重视绿地视觉效果,欣赏干净、整洁的绿地环境是导致他们对近自然园林支持率偏低的直接原因,是否具备相关生态学知识和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影响市民对近自然园林态度的根本原因.通过建立近自然园林示范基地和加强近自然园林理念及相关生态学知识的宣传等措施可促使大部分市民接受并支持近自然园林建设.
    三株降解芘的戈登氏菌鉴定及其降解能力
    胡凤钗,李新宇,苏振成,王秀娟,张惠文,孙军德
    2011, 22(07):  1857-1862. 
    摘要 ( 2205 )   PDF (1981KB) ( 690 )  
    从沈抚灌区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中筛选出的芘降解菌D44、D82S和D82Q,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均为戈登氏菌属(Gordonia sp.).3株菌的最适生长pH值均为7,当pH值低于5或高于9时,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降解试验表明,3株菌能以芘、苯并芘、蒽、萘、菲和荧蒽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经过7 d的培养,3株菌对初始浓度为100 mg·L-1的芘的降解率均在65%以上,对初始浓度为50 mg·L-1的苯并芘的降解率分别为79.6%、91.3%和62.8%.通过PCR检测发现D82Q和D82S含有烷烃单加氧酶基因alkB.
    薇甘菊入侵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
    结构特征的影响
    全国明,章家恩,谢俊芳,毛丹鹃,徐华勤,姜万兵,文杜娟
    2011, 22(07):  1863-1870. 
    摘要 ( 2091 )   PDF (618KB) ( 857 )  
    薇甘菊是菊科假泽兰属的恶性杂草,在我国华南地区已成功入侵并造成严重危害.为了解薇甘菊入侵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效应,采用野外样地试验法对广州市火炉山森林公园薇甘菊入侵群落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2009年4次采样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5206头,隶属于4门10纲19类,其中线虫类为优势类群,蜱螨目、弹尾目和轮虫是常见类群.薇甘菊入侵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发生了改变,与其他样区相比,入侵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总个体数以及线虫类、蜱螨目的个体数显著增加,但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的变化不明显;在群落多样性方面,薇甘菊入侵区土壤动物群落的密度-类群指数显著提高,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亦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明显,而均匀度、Shannon指数趋于下降;在群落相似性方面,薇甘菊入侵区与群落交错区的相似程度较高,与土著植物区的相似程度较低.薇甘菊入侵所引起的局部气候环境、凋落物、根系分泌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可能是造成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改变的主要原因.
    荒漠地区柠条种实害虫对寄主斑块质量与格局的反应
    张大治,贺达汉
    2011, 22(07):  1871-1877. 
    摘要 ( 1777 )   PDF (928KB) ( 793 )  
    以宁夏中东部荒漠区为景观背景,选择人工固沙次生林地、流动风积沙地和沙壤土质丘陵地3种生境类型共18块天然或人工种植的柠条林斑块,研究了柠条豆象、豆荚螟和柠条种子小蜂3种柠条种实害虫对寄主植物斑块质量、斑块面积和空间格局的反应.结果显示:3种柠条种实害虫对寄主植物的为害率与斑块质量、斑块格局和昆虫自身迁移能力有关.对斑块质量的反应受到斑块尺度大小的影响,在不同的生境类型间,种实害虫的为害率差异显著(P<0.05),以人工固沙次生林地的为害率最高,其次为沙壤土质丘陵地,流动风积沙地相对较低.在小斑块格局中,柠条种实害虫数量的发生与寄主植物斑块的面积、破碎化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斑块面积减少、生境破碎化程度增加能够降低移动能力较强的豆荚螟(r=0.365)的为害率,而对移动能力较弱的柠条豆象(r=0.160)、柠条种子小蜂(r=0.193)则没有明显影响.斑块边缘效应强度和景观斑块周边资源互补对种群密度具有正相关的影响.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翡翠贻贝抗氧化酶及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
    秦洁芳,陈海刚,蔡文贵,杨涛,贾晓平
    2011, 22(07):  1878-1884. 
    摘要 ( 1923 )   PDF (785KB) ( 792 )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长期胁迫(15 d)对翡翠贻贝内脏团和外套膜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脂质过氧化(LPO)水平(以MDA含量表示)的影响,以及受胁迫翡翠贻贝在清洁海水中恢复阶段上述生化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胁迫阶段,0.5和2.5 mg·L-1DBP下翡翠贻贝内脏团SOD活性表现为先抑制后逐渐恢复,12.5和62.5 mg·L-1下则持续受到显著抑制;不同浓度组CAT活性均明显被抑制.LPO水平明显升高.外套膜中,2.5 mg·L-1下SOD活性受到持续诱导,其他浓度组则先被抑制,后随曝露时间延长逐渐被诱导;各浓度组CAT的变化波动较大,没有明显规律;而LPO水平明显升高.净化恢复阶段,12.5和62.5 mg·L-1DBP胁迫下的内脏团SOD和CAT活性恢复较慢,其LPO水平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外套膜中SOD活性呈持续升高趋势,CAT活性和LPO水平则随时间延长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胶州湾西北部潮滩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
    辛俊宏,任一平,徐宾铎,张崇良,薛莹,纪毓鹏
    2011, 22(07):  1885-1892. 
    摘要 ( 2016 )   PDF (578KB) ( 719 )  
    2009年2、5、8和11月进行了7个断面35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选取高潮区(A)、中潮区(B、C、D)和低潮区(E)研究了胶州湾西北部潮滩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组成及其时空变化.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71种,主要种类为软体动物(31种)、环节动物(20种)和节肢动物(14种).潮区A、B、C、D、E物种数分别为26、33、35、38、31.依据食性将主要底栖动物划分为肉食者、浮游生物食者、碎屑食者和杂食者4个功能群.各功能群物种数占总物种数的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肉食者、浮游生物食者、碎屑食者和杂食者.各功能群中肉食者的多样性指数最高,杂食者最低.各功能群的丰度、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一般都是中潮区较高,高潮区和低潮区较低.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分布随潮区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是对生境状况的综合反映.
    转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鲤表型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刘春雷,常玉梅,梁利群,徐丽华,刘金亮,池炳杰,吴学工
    2011, 22(07):  1893-1899. 
    摘要 ( 2059 )   PDF (383KB) ( 689 )  
    随机选取二龄转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鲤和对照鲤各30尾,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全长、体长、体高、尾柄高、尾柄长、头长、吻长、眼径、眼间距、体厚10个表型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程度,以此确定影响二龄转基因鲤和对照鲤体质量的主要表型参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转基因鲤和对照鲤的大部分表型性状与体质量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显示:体长和体高可以作为预测转基因鲤体质量的主要表型参数,转基因鲤体长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为0.572,体高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为0.415, 体长和体高直接决定体质量;而体厚和头长可以作为预测对照鲤体质量的主要表型参数,对照鲤体厚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为0.610,头长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为0.377, 体厚和头长对体质量具有决定作用.
    红裸须摇蚊幼虫生物标志物系统对苯酚的响应
    葛士林,曹传旺,方国飞,王志英
    2011, 22(07):  1900-1906. 
    摘要 ( 2357 )   PDF (921KB) ( 802 )  
    以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为对象,测定了苯酚对摇蚊幼虫急性毒性、体质量、化蛹率及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苯酚对摇蚊4龄幼虫6、24、48、72和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22.52、134.86、67.74、47.39 和35.76 mg·L-1;亚致死剂量苯酚(0.4、4和40 mg·L-1)处理降低摇蚊4龄幼虫干湿质量和化蛹率;摇蚊4龄幼虫暴露于苯酚液72 h,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羧酸酯酶(CarE)均对苯酚暴露做出响应,且随着浓度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呈现一定的剂量-时间效应,而摇蚊体内酸性磷酸酯酶(ACP)和碱性磷酸酯酶(ALP)对苯酚暴露响应较迟钝,仅高浓度(40 mg·L-1)长时间(48 h和72 h)的胁迫才会产生显著抑制作用.表明摇蚊体质量、化蛹率和CAT、SOD、GST、CarE可作为监测苯酚水体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白洋淀流域大鸨越冬栖息地的适宜性评价
    赵志轩,严登华,翁白莎,张彪
    2011, 22(07):  1907-1913. 
    摘要 ( 2207 )   PDF (1782KB) ( 836 )  
    基于大鸨越冬期生境选择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专家意见和近年来白洋淀流域大鸨的分布点记录,选择3项一级指标和13项二级指标,用以表征影响大鸨越冬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并通过构建适宜性评价模型,对白洋淀流域大鸨越冬生境的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5年,白洋淀流域内大鸨越冬适宜栖息地面积11907.25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4.1%;其中,最适宜生境面积4596.25 km2,仅占流域总面积的13.2%.研究区最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主要位于流域东部的白洋淀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I区)和流域西南部的行唐、曲阳2县(II区).I区和II区中最适宜生境面积之和达2803.55 km2,占流域内最适宜生境面积的61.0%.为保护流域内大鸨的越冬生境,须重点针对上述2个区域的特点,分别采取适当措施加以保护.
    阜阳机场鸟类多样性及其危险性
    李永民,姜双林,聂传朋,周厚龙,李焰焰,陈乃堂,赵志华
    2011, 22(07):  1914-1920. 
    摘要 ( 2018 )   PDF (479KB) ( 1293 )  
    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对阜阳机场及其周围5种生境(草地、农田、城镇、湿地、林地)的鸟类进行调查,并对不同季节、不同生境的鸟类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22种,隶属于15目40科;阜阳机场夏、秋季的鸟类种数显著高于冬、春季,秋季鸟类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夏季的鸟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其他季节;在阜阳机场及其周边的5种生境中,林地的鸟类种数、密度均显著大于其他生境,林地、湿地、农田的鸟类多样性较高;对阜阳机场鸟击最危险的鸟种是麻雀、白头鹎、家燕、家鸽、喜鹊、珠颈斑鸠、灰椋鸟等.
    综合评述
    土壤有机碳分组方法及其在农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张国,曹志平,胡婵娟
    2011, 22(07):  1921-1930. 
    摘要 ( 2707 )   PDF (528KB) ( 1069 )  
    农田土壤有机碳成分复杂,活性有机碳对管理措施具有敏感性,而惰性有机碳具有固碳作用.碳分组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学技术.物理分组的依据是密度、粒径大小和空间分布,可分离出有机碳的活性组分和惰性组分.化学分组基于土壤有机碳在各种提取剂中的溶解性、水解性和化学反应性从而分离出各种组分:溶解性有机碳是生物可代谢有机碳,包括有机酸、酚类和糖类等;酸水解方法可将有机碳分成活性和惰性成分;利用KMnO4模拟酶氧化可分离出活性碳和非活性碳.利用生物技术可测定出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潜在可矿化碳.在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有机碳组分的化学组成和库容会发生不同变化,对土壤有机碳沉积速率产生不同影响.为了探明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碳沉积之间的定性或定量关系,今后应该加强对各种分组方法的标准化研究,探索不同分组方法的整合应用,针对不同农田管理措施,总结出适合的有机碳分组方法或联合分组方法.
    农地整理中路沟渠生态化设计研究进展
    叶艳妹,吴次芳,俞婧
    2011, 22(07):  1931-1938. 
    摘要 ( 2050 )   PDF (1165KB) ( 1041 )  
    农地整理是人类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强烈干扰.传统农地整理中路沟渠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是方便生产通行和调配水资源以及提高水的利用率,尚缺少系统化、生态化考量,已经影响了农田物种扩散,导致生物栖息地环境的退化,并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竞争机制、缓冲和补偿能力、抵御虫害能力产生了显著的负效应.本文系统总结了路沟渠生态化的功能,着重介绍了近年来生态化路沟渠的形式与结构设计、路沟渠生态工法参数的试验以及路沟渠生态材料选择的技术和方法.未来的相关研究应根据各级道路、灌排沟渠的不同功能要求和规格,按照田间不同生物的习性和栖息要求,精确设计能够满足大多数生物需求的农田路沟渠形态、结构和控制性尺寸,切实解决农地整理带来的上述问题.
    城市生态系统中AM真菌侵染与群落结构特征
    史立君,刁志凯,刘润进
    2011, 22(07):  1939-1943. 
    摘要 ( 1970 )   PDF (398KB) ( 759 )  
    丛枝菌根(AM)真菌作为土壤微生物的重要成员之一,对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城市生态系统中AM真菌着生状况和群落结构特点,探讨了城市生态因子,如人类行为、植被重建与维护、城市土壤状况等对AM真菌着生状况和群落结构的影响,认为今后应加强城市生态系统中AM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如关键城市生态因子(如水资源匮乏、热岛效应等)改变AM真菌群落结构的效应与机制.
    研究简报
    广西喀斯特地区割草结合植树方法对飞机草的控制效果
    唐赛春,吕仕洪,潘玉梅,韦春强,刘明超,蒲高忠
    2011, 22(07):  1944-1948. 
    摘要 ( 1900 )   PDF (567KB) ( 648 )  
    基于树种、植树密度、割草频率3种因素3个水平共9种处理的正交试验,研究了广西喀斯特地区机械割草结合植树的方法对飞机草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2006—2008年,9种处理下飞机草的相对盖度、高度、密度和生物量均逐年减小,减幅分别为89.7%~99.3%、41.6%~81.2%、61.4%~83.2%、91.7%~97.8%.头状花序的数量在各处理中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3种因素对飞机草生长影响的顺序为:割草频率>树种>植树密度.控制飞机草的最佳组合方式为每个样方(4 m×4 m)种植茶条木4株、每年割草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