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3年 第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3-10-25
    研究论文
    宁蒙特大沙暴科学考察报告
    姜凤岐, 朱教君
    1993, 4(4):  343-352. 
    摘要 ( 1338 )   PDF (836KB) ( 494 )  
    在对1993年5月5日宁蒙两区发生特大沙暴考察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特大沙暴形成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沙暴的运行规律。结果表明,特大沙暴发生是在大气候条件控制下,由大风、干旱和土地严重沙漠化不断扩大的综合作用结果,这次特大沙暴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为惨重的损失。沙暴运行规律表明,防护林和治沙工程对防止沙暴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同时针对沙暴易发区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特点,提出了预防、整治和合理开发利用该区资源的综合防治对策。
    受干扰的生态系统Ⅰ.柞蚕林的养分循环
    杨思河, 文诗韵, 李敦求, 温达志, 姜波, 王昌杰
    1993, 4(4):  353-358. 
    摘要 ( 1448 )   PDF (347KB) ( 361 )  
    本文通过田间实验与测试揭示了柞蚕林养分循环状态和干扰因素对养分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部储存的养分占总积累的比重较大。同时叶部养分向树体转移能力较强。柞蚕林二级生产力是以收获蚕茧为主要形式,其养分输出水平对系统的养分平衡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对树体养分内循环方面。林木养分储量的下降是造成生产力衰退的重要原因。对养分循环格局的认识有助于对该系统干扰强度进行调控,以增强柞蚕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凋落物动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张家武, 廖利平, 李锦芳, 苏勇
    1993, 4(4):  359-363. 
    摘要 ( 1637 )   PDF (445KB) ( 431 )  
    55年生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年凋落物总量为6284kg.ha-1,比同龄马尾松纯林增加11.2%,其中叶凋落物量占69.5%.春季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凋落量占全年总量的32.4%,夏季为19.1%。灌木和草本的年凋落物量在混交林中占凋落总量的3.6%,而在纯林中占18%。和纯林相比,混交林林下土壤养分状况有所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6.7%。
    次生林下栽植红松及其调控的研究
    李昕, 戴洪才, 章依平, 郭杏芬, 庞亚文, 刘海堂, 范竹华
    1993, 4(4):  364-367. 
    摘要 ( 1427 )   PDF (418KB) ( 440 )  
    研究了次生林下栽植红松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其生长优越于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次生林下的红松的天然更新。次生林下栽植红松生长的最适生态条件是无灌,距大立木2m以远及林冠郁闭度0.5—0.6。
    内蒙古沙地云杉生长与生态条件关系的研究
    徐文铎, 郑元润, 刘广田
    1993, 4(4):  368-373. 
    摘要 ( 1693 )   PDF (493KB) ( 388 )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和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沙地云杉生长状况与生态条件的关系。沙地云杉的日高生长为昼夜生长类型,夜间生长高于昼间的146—279%。6月份高生长占全年生长量的65%,年高生长量大小取决于6月份的水热条件,在正常的年份,树高生长量较大,反之较小。沙地云杉高生长与土壤含水量有密切关系,沙丘上部比下部含水量少,高生长较低。沙地云杉为耐阴性树种,在幼年期一定程度的遮阴条件可以促进树高生长。20年以后,随年龄的增加,光强达到45%时为树高生长最大值。
    不同地区村落系统的生态分布特征
    王智平
    1993, 4(4):  374-380. 
    摘要 ( 1632 )   PDF (595KB) ( 658 )  
    本文应用地图作业和调查方法,分析和比较了不同地区影响村落系统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山麓平原村落呈均匀分布,低平原呈随机分布,滨海平原呈集聚分布。山区丘陵村落集聚分布在谷底、山脚、山麓边缘以及丘岗地带。村落规模因不同地形而异。自然资源、水系、农田生产力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影响村落系统分布。河北村落系统分布可划分为8个类型区。
    黄土区土壤放射性的生物循环
    张钟先, 王农, 郝玉怀, 刘普灵
    1993, 4(4):  381-387. 
    摘要 ( 1365 )   PDF (544KB) ( 422 )  
    研究了不同类型土壤中放射性物质的生物学循环和平衡问题。结果表明,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剖面分布的总趋势是沿发生层往下逐步减少。其生物积聚系数因不同核素而变动在1.06—1.44间。放射性物质在各类植物体内的含量顺序是:牧草>农业作物≥灌木≥果树>乔木。植物对α放射性的富集系数一般均小于0.10,而β放射性的富集系数大都处于0.5—1.0间.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土壤放射性可分为积累、消耗和中间3种平衡类型。
    比利时北部近海岸草地沙土非饱和水传导特性
    刘作新
    1993, 4(4):  388-392. 
    摘要 ( 1343 )   PDF (372KB) ( 466 )  
    用“内排水法”实地测定了比利时北部近海岸草地沙土的非饱和导水率K(θ)和扩散率D(θ).并求得其经验公式。协方差分析表明,0—30.30—60和60—90cm土层的导水率及扩散率回归方程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它们分别与90—120cm土层的方程间差异显著,须用两组不同的公式描述。用以描述的幂函数和指数函数类型间无明显差异。
    沙面结皮形成与微环境变化
    凌裕泉, 屈建军, 胡玟
    1993, 4(4):  393-398. 
    摘要 ( 1538 )   PDF (521KB) ( 385 )  
    研究结果表明沙坡头地区的大气年降尘(d<O.063mm)厚度平均为0.144mm.降尘中的悬浮盐粒、碳酸钙、微量元素以及低等植物、微生物和植物残体所提供的有机质可促进微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综合作用,降雨量及其频率对结皮形成与成土过程影响较大.在粒径为0.250—0.125mm的沙丘中,降雨渗透率为1:7—1:10。结皮形成可改变近地层的水热状况,以致沙层含水量下降到2%以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植物固沙的功能。
    山楂叶螨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应用的研究Ⅰ.成螨在苹果树上的三维空间格局
    张庆国, 李桂亭, 徐丽
    1993, 4(4):  399-403. 
    摘要 ( 1487 )   PDF (349KB) ( 370 )  
    考察了山楂叶螨成螨在树内的三维空间格局及其聚集与扩散的趋势,并用聚块性指标研究了其聚集强度的时序变化。结果表明,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山楂叶螨成螨在树内的空间格局均为聚集型,呈单个个体或小的个体群分布,以下层树冠的聚集强度为最高。根据种群的空间格局,给出了上、中、下3层树冠的数据代换公式。
    罗非鱼对微型生态系统营养物水平的影响
    阮景荣, 刘衢霞, 王少梅, 戎克文
    1993, 4(4):  404-409. 
    摘要 ( 1602 )   PDF (478KB) ( 709 )  
    本文总结了罗非鱼不同放养密度的微型生态系统中N、P浓度及P分布动态观测结果。在罗非鱼的影响下,微型生态系统中氨氮、颗粒磷和总磷浓度不同程度地高于对照组,而正磷酸盐浓度和沉积物磷的量显著地低于对照组。不同密度组某些指标的观测值虽有显著差异,但未见任何指标依罗非鱼放养密度而有规律地变动。微型生态系统中正磷酸盐浓度同浮游动、植物密度和初级生产力显著相关,氨氮浓度与浮游植物密度之间亦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然而,浮游植物密度与总磷浓度之间不存在营养级联假说所预见的下行影响,相反有前者决定于后者的上行影响的趋向。微型生态系统中P分布的变化可揭示罗非鱼促进系统中营养物循环,从而加速其富营养化的主要机制。
    福建东山岛西埔湾港养斑鲦的年龄、生长和生殖力研究
    张其永, 洪万树, 胡卫江, 袁骐, 金彬明
    1993, 4(4):  410-417. 
    摘要 ( 1933 )   PDF (620KB) ( 336 )  
    本文研究福建东山岛西埔湾港养1099尾斑(鱼祭)的鳞片年轮、渔获年龄结构和体长频率分布,并结合周年逐月的生物学资料,对其体长与鳞长、体长与体重、肥满度、相对增长率和生长指标以及个体绝对生殖力和相对生殖力作了分析。生长参数拟合的生长方程能够反映其生长规律。依据生活史生态学参数,斑(鱼祭)应归属于r选择型。文中还讨论了西埔湾港养斑(鱼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增养殖措施。
    氟乐灵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安琼
    1993, 4(4):  418-422. 
    摘要 ( 1448 )   PDF (568KB) ( 453 )  
    本文介绍了除草剂氟乐灵在室内外条件下不同土壤中的降解动力学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氟乐灵在土壤中的降解主要形成脱烷基和硝基还原产物,降解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分布均受土壤条件控制;各种处理中氟乐灵的降解半衰期t1/2多集中于30—90天,但在有机质含量较高或水份含量≤6%的土壤中具有较长的t1/2。适当增加土壤水份含量和提高土壤温度可促进微生物活性,有利于氟乐灵的生物降解。
    高浓度Cd、Pb污染水域中的微生物生态
    张春桂, 许华夏, 姜晴楠, 张素纯, 李琳, 刘期松
    1993, 4(4):  423-429. 
    摘要 ( 1837 )   PDF (476KB) ( 626 )  
    用选择性培养基和滤纸片法研究了Cd、Pb污染水域中的微生物生态分布、对Cd、Pb的抗性及富集力。结果表明,污水中微生物量的变化与Cd、Pb浓度不相关。抗性微生物生物量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微生物对Cd、Pb的抗性是霉菌>酵母和细菌,Pb>Cd。霉菌最高抗Cd、Pb浓度可达2×104mg·L-1。酵母和细菌最高抗Cd浓度为5000mg·L-1、Pb浓度为1×104mg·L-1,抗性微生物对Cd、Pb的富集力与其抗性及Cd、Pb的毒性密切相关。含Cd、Pb污水中的优势菌有欧文氏菌、产碱杆菌、节细菌、假丝酵母、曲霉和枝孢霉。
    微生物净化电镀铬废水的研究
    李福德, 谭红, 安慕晖, 赵晓红, 汪频, 何宗英, 张永地
    1993, 4(4):  430-435. 
    摘要 ( 1401 )   PDF (497KB) ( 432 )  
    用厌氧技术从电镀铬淤泥中分离出SRⅠ高效菌株。对SRⅠ菌净化电镀铬废水的研究表明,电镀废水中的Zn2+、UO22-和Sr2+对SRⅠ菌净化铬有促进作用,Ag+、CA2+和SiF62-对其有抑制作用,SO42-、CO32-和Cl-无影响。在铬(Ⅵ)浓度5—600μg·ml-1、pH6—7,20—30℃,SRⅠ菌对铬(Ⅵ)的净化率达99.6%。
    区域生态环境预警的理论及其应用
    傅伯杰
    1993, 4(4):  436-439. 
    摘要 ( 1421 )   PDF (411KB) ( 383 )  
    本文讨论了区域生态环境预警的原理,提出了以区域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区域生态环境预警的综合指标,进一步用承载力、稳定性、缓冲力、生产力和调控力作为衡量区域持续发展的能力。选取自然资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社会经济指标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和预警的指标体系,对我国各省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排序和预警。
    迁飞过程中昆虫的行为
    翟保平, 张孝羲
    1993, 4(4):  440-446. 
    摘要 ( 1498 )   PDF (687KB) ( 510 )  
    根据国内外对昆虫迁飞的雷达观测结果,综述了迁飞过程中昆虫的成层、定向和集聚行为及其生态学意义。昆虫在迁飞过程中不完全是被动地随风飘流,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了自己的运行轨迹。它们选择在气温最高、风力最大和风向最适的高度成层,并通过定向进一步修饰位移方位,从而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气动力到达新的栖息地。同时,不同尺度的大气辐合过程使得迁飞昆虫集聚成足以在某种条件下引起局地爆发的高密度种群,而地面大发生种群形成与否取决于大气辐合的发生频率、强度和寿命,以及集聚起来的昆虫是否降落,在何时何地降落,是否还会再迁出等。阐明昆虫在迁飞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机制是迁飞性害虫测报和防治的关键所在。
    长白山红松云冷杉林林内降水的养分输入
    程伯容, 许广山, 耿晓源, 张国梁
    1993, 4(4):  447-449. 
    摘要 ( 1402 )   PDF (403KB) ( 446 )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量与生产量研究Ⅴ.昆虫食叶量
    陈章和, 张宏达, 王伯荪
    1993, 4(4):  450-453. 
    摘要 ( 1470 )   PDF (323KB) ( 371 )  
    柳牡蛎蚧生命表的研究
    姬兰柱, 杨金宽, 邵玉华
    1993, 4(4):  454-455. 
    摘要 ( 1664 )   PDF (209KB) ( 311 )  
    人-工湿地处理重金属Pb、Cd污水的机理探讨
    黄淦泉, 杨昌凤, 靳立军, 郑桥飞
    1993, 4(4):  456-459. 
    摘要 ( 1399 )   PDF (325KB) ( 4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