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2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11-09-18
    研究报告
    海拔梯度对长白山北坡岳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王庆伟,齐麟,田杰,周旺明,丁宏,于大炮,代力民
    2011, 22(09):  2227-2232. 
    摘要 ( 2918 )   PDF (706KB) ( 977 )  
    以分布于长白山北坡海拔1800~2050 m的岳桦林为对象,以叶片碳稳定同位素(δ13C)值作为岳桦长期水分利用效率指示值,探讨海拔梯度对岳桦林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岳桦林土壤体积含水量、比叶质量极显著增加,而叶片含水量和土壤温度显著降低;岳桦叶片δ13C值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增幅为1.013‰·(100 m)-1,与土壤体积含水量、比叶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生长季土壤平均温度、叶片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温度不是长白山林线的唯一限制性因子,海拔梯度上水热条件的差异及其交互作用可能造成岳桦生长期间的生理干旱.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冠层持水能力
    彭焕华,赵传燕,许仲林,彭守璋,王瑶
    2011, 22(09):  2233-2239. 
    摘要 ( 2238 )   PDF (616KB) ( 909 )  
    基于2008年祁连山大野口关滩流域青海云杉林冠截留观测数据和青海云杉林冠各组分持水能力实验室数据,采用直接测量和回归分析方法对青海云杉林冠层持水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不同因素影响,两种方法测得的青海云杉林冠层持水能力有一定差异.回归分析法主要受林内穿透雨观测方法的影响,所得林冠层最大持水能力为0.69 mm;直接测量法主要受样地内树高、胸径、植株密度、叶面积指数等影响,所得林冠层最大持水量为0.77 mm.直接测量法得到的青海云杉林冠各组分单位面积最大持水量依次为树皮(0.31 mm)>枝(0.28 mm)>叶(0.08 mm).
    沙地生境和平茬年限对沙柳叶功能特征的影响
    张萍萍,李秧秧,邵明安
    2011, 22(09):  2240-2246. 
    摘要 ( 2112 )   PDF (851KB) ( 803 )  
    研究了毛乌素沙地南缘水滨边丘间地和干旱丘顶两种生境下沙柳平茬后不同年限(1、2、3~4和5~6年)对沙柳叶片光合气体交换、水分利用效率、结构特性及氮、磷养分含量等叶功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滨边丘间地沙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瞬时和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丘顶,但N、P养分含量低于丘顶;两种生境下沙柳的叶结构性状无显著差异.干旱生境下沙柳主要通过增加养分含量、降低光合和水分利用来生存.随平茬年限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下降,氮含量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亦呈下降趋势,且二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平茬后1年的叶面积最高,比叶质量和叶干物质含量最低,此后比叶质量增加,叶面积和干物质含量不变;叶结构性状与光合及养分特性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叶光合活性和氮含量的下降是沙柳随平茬年限增加而衰败的重要原因.
    毛乌素沙地南缘沙柳灌丛土壤水分及水量平衡
    安慧,安钰
    2011, 22(09):  2247-2252. 
    摘要 ( 2073 )   PDF (537KB) ( 776 )  
    以毛乌素沙地南缘沙柳人工固沙灌丛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栽植密度(0.2、0.6 和0.8 株·m-2)沙柳灌丛生长季土壤水分动态和蒸散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植密度沙柳灌丛区土壤水分动态和蒸散量存在明显差异,土壤含水量随着栽植密度增加呈单峰型曲线;生长季内沙柳灌丛土壤含水量变化呈“S”形曲线,并与降雨存在密切的关系.蒸散量以栽植密度0.8 株·m-2的沙柳灌丛最高(114.5 mm),占同期降雨量的908%;以0.6 株·m-2的沙柳灌丛最低(109.7 mm).根据生长季土壤水分动态和水分平衡特征,毛乌素沙地南缘沙柳灌丛适种密度为0.6 株·m-2.
    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
    廖洪凯,龙健
    2011, 22(09):  2253-2258. 
    摘要 ( 1921 )   PDF (578KB) ( 807 )  
    研究了贵州西南部典型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常规土壤及小生境土壤中有机碳及不同粒径土壤颗粒有机碳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下,常规及小生境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裸地<草丛<灌木林<乔木林,常规土壤变幅在7.18~43.42 g·kg-1,土面和石坑土壤有机碳变幅分别为6.62~46.47 g·kg-1和9.01~52.07 g·kg-1;颗粒有机碳(POC)/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值均为:裸地<草丛<乔木林<灌木林,同一植被类型下,与常规及土面相比,石坑中土壤POC/MOC值最高;植被在由裸地-草丛-灌木林-乔木林的变化过程中,不同粒径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土壤有机碳主要以砂粒及粉砂粒有机碳形式存在,说明喀斯特地区土壤的固碳能力及有机碳稳定性较弱,土壤易受外界干扰而引发有机碳流失,土壤质量存在下降或退化的风险.
    生物土壤结皮对雨滴动能的响应及削减作用
    秦宁强,赵允格
    2011, 22(09):  2259-2264. 
    摘要 ( 1897 )   PDF (621KB) ( 758 )  
    在野外调查采样的基础上,采用单滴雨滴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对雨滴动能的响应及削减作用.结果表明:生物结皮对雨滴动能的响应与其生物组成密切相关,击穿1 cm厚浅色藻结皮和80%盖度藓结皮的累积雨滴动能分别为0.99 J和75.56 J;相同组成的生物结皮对雨滴动能的响应与其生物量有关,生物量越大,击穿生物结皮所需累积雨滴动能越大;当藻结皮叶绿素a含量(表征藻结皮生物量)从3.32 μg·g-1增至3.73 μg·g-1时,对应的雨滴动能则由0.99 J增至2.17 J;当藓结皮的生物量从2.03 g·dm-2升至4.73 g·dm-2时,其对应的雨滴动能由6.08 J增至75.56 J;生物结皮演替过程中对雨滴动能的响应呈“S”形曲线变化.不同生物量的藻结皮对雨滴动能耐受能力的差异不显著;随单位面积苔藓生物量的增加,藓结皮对雨滴动能的耐受能力显著增加.藓结皮对雨滴动能的耐受能力在生物量2.03~4.73 g·dm-2之间呈线性增加;当藓结皮平均生物量达3.70 g·dm-2时,可以抗击62.03 J的雨滴动能.生物结皮对雨滴动能有显著的削弱作用,且这种削弱作用随着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
    宁夏红寺堡扬黄灌区土壤沙化和盐渍化及其相互关系
    杨新国,宋乃平
    2011, 22(09):  2265-2271. 
    摘要 ( 1922 )   PDF (435KB) ( 603 )  
    采用控制取样和典型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红寺堡扬黄灌区玉米地和枸杞地、未利用地0~40 cm分层土壤质地、盐渍化特征、阳离子交换量(CEC)值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控制取样条件下,除未利用地0~10 cm土壤含盐量(TS)达1.74 g·kg-1外,3种利用方式下0~40 cm TS在0.69~1.30 g·kg-1之间变化,盐化特征不明显;枸杞地20~40 cm土壤钠吸附比(SAR)和土壤碱化度(ESP)分别达到12.18%和14.1%;玉米地0~20 cm粘粉粒和(CPS)为13.5%,枸杞地0~40 cm CPS达37.3%.控制取样条件下,20~40 cm土层玉米地土壤碱化和沙化指标间显著相关;典型取样条件下,上述相关性消失,但CEC与沙化指标及盐渍化指标均显著相关.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灌区土壤沙化和盐渍化呈复杂的交互关系,CEC可以作为土壤环境质量变化的综合指示因子.
    蒙古栎不同冠层部位叶片养分动态
    程徐冰,韩士杰,张忠辉,周玉梅,王树起,王学娟
    2011, 22(09):  2272-2278. 
    摘要 ( 2086 )   PDF (569KB) ( 719 )  
    以长白山原始针阔叶混交林优势树种蒙古栎为对象,研究了6—10月生长季不同冠层叶片单位叶面积质量(LMA)、单位质量和单位叶面积的C、N、P含量变化,以及N、P的再吸收效率与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蒙古栎冠层上、下部叶片的LMA和单位叶面积C含量(Carea)表现出明显的月动态变化;单位叶面积N、P含量(Narea、Parea)的月变化趋势与单位质量N、P含量(Nmass、Pmass)相似,而用单位叶面积与单位质量表示的N、P再吸收效率无明显差异.冠层位置对N的再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无明显影响,但冠层上部P的再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冠层下部.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蒙古栎较高的生存力和竞争力有助于促进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NaCl胁迫下高纬度移植桐花树幼苗的生理生态效应
    郑春芳,冀德伟,刘伟成,仇建标,伍锦姑,陈少波,黄丽,黄晓林
    2011, 22(09):  2279-2284. 
    摘要 ( 2197 )   PDF (717KB) ( 621 )  
    通过砂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0、100、200、300和400 mmol·L-1)处理对高纬度移植桐花树幼苗生物量、离子吸收、碳氮代谢、叶片光合色素和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 100 mmol·L-1NaCl处理对桐花树生长有轻微的促进作用,当NaCl浓度达到300 mmol·L-1时,桐花树根、茎、叶器官的干鲜质量、根冠比、株高和基径均显著下降.高盐胁迫抑制了叶片抗氧化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提高了丙二醛含量,降低了叶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总量以及根茎叶的可溶性总糖和游离氨基酸总量.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桐花树根茎叶中Na+含量快速上升,K+含量相对下降,K+/Na+快速下降,导致各器官中离子平衡失调.当NaCl浓度高于300 mmol·L-1时,桐花树根茎叶的碳氮代谢运转失调,抑制了植株的正常生长,导致各器官的生物量显著下降.
    铜胁迫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王松华,张华,何庆元
    2011, 22(09):  2285-2290. 
    摘要 ( 1957 )   PDF (1211KB) ( 897 )  
    采用1/4强度Hoagland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Cu处理(0、10、30、50、100 μmol·L-1 CuSO4 )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30、50、100 100 μmol·L-1 Cu处理使叶片中过氧化氢(H2O2)、羟基自由基(OH·)和丙二醛(MDA)含量升高;随Cu浓度的增加,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逐渐上升,过氧化氢酶(CAT)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的活性先上升后下降;30、50、100 μmol·L-1Cu处理增强Fe-SOD和酯酶(EST)的活性,使叶片中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A)含量显著升高.>10 μmol·L-1的Cu处理下,叶片中抗氧化系统清除活性氧的能力上升,以防止叶片在Cu诱导的氧化胁迫下受到伤害.
    地表覆盖对茶园土壤水分、养分变化及茶树生长的影响
    孙立涛,王玉,丁兆堂
    2011, 22(09):  2291-2296. 
    摘要 ( 2085 )   PDF (546KB) ( 729 )  
    以山东青岛2年生茶园为对象,设置对照(CK)、覆盖秸秆(T1)、覆盖地膜(T2)和覆盖秸秆+地膜(T3)4个处理,分析了不同覆盖模式对茶园土壤水分和养分以及茶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地表覆盖可以保持茶园土壤水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中T1、T3处理的茶树生长水分利用效率比CK提高43%~48%,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13%;T1和T3处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的含量显著增加,提高了土壤肥力;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强,叶片中硝态氮的含量增加,有效地促进茶树生长,茶叶产量比CK增加12%~13%,使茶树新梢生长高峰提前.从茶树生长、茶叶产量、水分和养分利用率、环境安全和经济效益等因素考虑,覆盖秸秆是幼龄茶园地表覆盖的有效方式.
    新疆地震断裂带次生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
    林青,曾军,马晶,王重,张涛,李珊,娄恺
    2011, 22(09):  2297-2302. 
    摘要 ( 1983 )   PDF (513KB) ( 703 )  
    利用BIOLOG技术研究了新疆富蕴地震断裂带6种次生植物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植物根际土壤养分显著高于对照.6种根际土壤的平均颜色变化率差异显著,且均高于对照.次生植物不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丰富度,但改变了其优势度和均匀度.不同处理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对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的利用上.断裂带上次生植物的出现使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类型由酚类向糖类、羧酸类转变.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土壤微生物对聚合物(r=-0.84)、胺类(r=-0.83)的利用呈负相关.新疆地震断裂带的次生植物能显著增强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能力,改变碳源利用类型.密刺蔷薇和蓍在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和改善土壤养分方面效果最佳.
    桃园生草对桃树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影响
    蒋杰贤, 万年峰,季香云,淡家贵
    2011, 22(09):  2303-2308. 
    摘要 ( 1970 )   PDF (563KB) ( 707 )  
    对种植白三叶草的桃园(生草桃园)和非生草桃园的桃树节肢动物群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生草桃园桃树天敌、中性类群和植食类群数量分别是非生草桃园的1.48、1.84和0.64倍,而节肢动物群落个体总数无显著差异;与非生草桃园相比,生草桃园桃树节肢动物群落丰富度(83.733±4.932)、多样性(4.966±0.110)和均匀性指数(0.795±0.014)均显著升高,而优势度指数(0.135±0.012)显著降低.稳定性指数S/NSd/Sp与非生草桃园均无显著差异,但Nn/NpNd/NpSn/Sp均显著高于非生草桃园.生草桃园桃树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指数Nd/NpSd/SpS/N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Nn/NpSn/Sp无相关性;非生草桃园多样性与稳定性指数Nn/NpNd/N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其他稳定性指数无显著相关性.
    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固沙群落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曹成有,姚金冬,韩晓姝,张颖
    2011, 22(09):  2309-2315. 
    摘要 ( 2020 )   PDF (648KB) ( 980 )  
    为探讨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上建立小叶锦鸡儿固沙植被后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变化,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研究了9、16和26年生人工群落以及流动沙丘和天然小叶锦鸡儿群落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的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培养的264 h内,流动沙丘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以及对羧酸类、糖类、多聚物类、氨基酸类、胺类和芳香类化合物类的代谢能力明显高于人工群落;随着人工群落年龄的增加,土壤微生物代谢碳源种类增加,26年生人工群落土壤微生物的碳源代谢模式已接近天然群落.流动沙丘建立小叶锦鸡儿植被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功能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下降;随着植物群落发育年龄的增长,微生物功能多样性逐渐提高.
    地表球囊霉诱发番茄抗早疫病的机理
    宋圆圆,王瑞龙,魏晓晨,卢永键,唐朝阳,吴国昭,苏贻娟,曾任森
    2011, 22(09):  2316-2324. 
    摘要 ( 2402 )   PDF (1248KB) ( 767 )  
    丛枝菌根可以改善植物营养状况,提高宿主植物的抗病性.本文研究了番茄幼苗预先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地表球囊霉后对番茄植株保护酶活性和防御反应基因表达,以及对番茄早疫病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被AMF侵染的番茄植株在接种早疫病病原菌茄链格孢菌后,其叶片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迅速提高.其中SOD酶活性在接种后18 h达到最高,比只接种地表球囊霉(G)、茄链格孢菌(A)以及未接种AMF和病原菌的对照(CK)分别高28.6%、79.2%和82.8%;POD酶活性在接种后65 h达到最高,分别比G、A处理和CK高762%、18.3%和1710%.经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AMF侵染后的番茄植株再接种病原菌,其叶片中PR1(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2(β-1,3-葡聚糖酶基因)和PR3(几丁质酶基因)基因的最高转录水平达到CK的9.67、8.54和13.4倍.与CK相比,先接种地表球囊霉再接种茄链格孢菌的番茄植株(GA)的早疫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36.3%和61.4%.预先接种AMF的番茄植株在遇到病原菌袭击时诱导的防御反应强而迅速,诱发(priming)可能是菌根真菌提高宿主植物抗病性的重要机制.
    不同核桃品种耐寒特性综合评价
    相昆,张美勇,徐颖,王晓芳,岳林旭
    2011, 22(09):  2325-2330. 
    摘要 ( 2427 )   PDF (621KB) ( 681 )  
    为加速核桃抗寒育种进程,提高栽培效率,进一步扩大核桃种植区域,以鲁果8号、N13-1、鲁果12号、N17-24、泰勒和香玲6个核桃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15 ℃、-20 ℃、-25 ℃、-30 ℃和-35 ℃下,分别测定其组织含水量、质膜相对透性、膜脂过氧化、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等指标,分析其耐寒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核桃品种(系)枝条的自由水/束缚水比值差异较大.低温处理后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现“升-降-升-降”的趋势,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增加,但不同品种(系)之间的变化幅度较大.低温处理后恢复生长,N17-24和鲁果12号的萌芽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系).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判,得出6个核桃品种(系)的抗寒顺序为:N17-24>鲁果12号>N13-1>鲁果8号>泰勒>香玲.
    施氮和肥料添加剂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的影响
    李文军,夏永秋,杨晓云,郭淼,颜晓元
    2011, 22(09):  2331-2336. 
    摘要 ( 1953 )   PDF (526KB) ( 703 )  
    在苏南太湖地区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和肥料添加剂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氮对水稻产量、各生育时期植株累积吸氮量、阶段氮累积量和花后氮素转运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1),当施氮量高于200 kg·hm-2时,增施氮肥的增产效应不显著(P>0.05);花后氮素转运率和氮肥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施用肥料添加剂可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累积吸氮量、花后氮素转运量和氮肥利用率,且该效应在高施氮量(≥200 kg·hm-2)条件下表现更明显.本试验条件下不施用肥料添加剂时,施氮150 kg·hm-2可同时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我国东北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品种积温需求及利用特征
    白彩云,李少昆,柏军华,张厚宝,谢瑞芝
    2011, 22(09):  2337-2342. 
    摘要 ( 2594 )   PDF (1231KB) ( 654 )  
    为研究玉米品种在年份间和地域间正常成熟所需积温特征及其对当地积温的利用效率,以广适性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2007—2009年在我国东北春播玉米区(40°—48° N),累计布置28个试验区,开展了55点次的玉米生长发育与产量表现联网试验.结果表明: 我国东北春播玉米种植区的气象条件差异较大,在同一试验区,不同年份玉米完成整个生育进程所需积温差异不显著(P>0.1);在同一年份,不同试验区所需积温呈极显著差异(P<0.001),其中从播种至出苗阶段地区间相对差异最大,其次是吐丝至成熟阶段,出苗至吐丝阶段差异最小.郑单958成熟度与研究区热量条件显著相关,当地积温的利用效率与纬度呈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该品种在生长季>3000 ℃活动积温的地区属于安全种植带,小于该值的地区将受到不能正常成熟的威胁.在一定气候条件下,玉米品种对积温的需求相对稳定.受热量条件的影响,在玉米品种自我生理反应调节下,地区间各生长发育时期所需积温差异显著.
    工厂化黄瓜穴盘育苗昼温适应性
    赵青松,李萍萍,王纪章,胡永光,高蓓
    2011, 22(09):  2343-2347. 
    摘要 ( 2081 )   PDF (386KB) ( 532 )  
    在人工气候室内以黄瓜穴盘苗为材料,测定不同昼温处理下(昼温分别为30 ℃、27 ℃、24 ℃、21 ℃、18 ℃、15 ℃,夜温均为15 ℃)黄瓜幼苗下胚轴长、下胚轴粗、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长和宽、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积累量、叶片含水率及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不同昼温处理下的黄瓜穴盘苗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昼温处理下黄瓜穴盘苗各生长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幼苗质量的昼温反应表现为24 ℃>21 ℃>27 ℃>30 ℃>18 ℃>15 ℃;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可以把各温度处理分为:最适温度处理(24 ℃/15 ℃)、适宜温度处理(21 ℃/15 ℃)和不适宜温度处理3类;不适宜温度处理又可分为高温抑制类(27 ℃/15 ℃,30 ℃/15 ℃)和低温抑制类(15 ℃/15 ℃,18 ℃/15 ℃)2类.
    交替隔沟灌溉与施氮量对日光温室黄瓜光合作用、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张利东,高丽红,张柳霞,王树忠,眭晓蕾,张振贤
    2011, 22(09):  2348-2354. 
    摘要 ( 2038 )   PDF (649KB) ( 706 )  
    以黄瓜“津育5号”为试材,研究了交替隔沟灌溉和施氮量(零氮肥、优化氮肥和常规氮肥)对日光温室黄瓜(冬春茬、秋冬茬)光合作用、生长特性、产量形成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替隔沟灌溉下,植株上、中、下叶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略低于常规灌溉下的相应叶位,而蒸腾速率(Tr)显著降低,上、中叶位叶片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有所提高;交替隔沟灌溉下植株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是气孔因素.交替隔沟灌溉下施氮量的增加有助于促进黄瓜功能叶片Pn和WUE的提高.与常规灌溉相比,交替隔沟灌溉下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植株总生物产量有所降低,但根生物产量、根冠比以及根和果实器官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增加,经济产量持平,经济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y)显著提高.交替隔沟灌溉有利于植株根系发育和果实形成.交替隔沟灌溉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比叶重、植株总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呈增加趋势,果实Vc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升高,但优化氮肥与常规氮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氮肥施用对WUEy无显著影响.冬春茬黄瓜的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显著高于秋冬茬.
    除草剂对葡萄叶片光合作用及贮藏营养的影响
    谭伟,王慧,翟衡
    2011, 22(09):  2355-2362. 
    摘要 ( 2644 )   PDF (700KB) ( 700 )  
    选择3个相邻的葡萄承包户,测定生长季使用除草剂对巨峰葡萄叶片光合机构及枝条贮藏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人工除草(CK)相比,2009年使用除草剂的葡萄园(T1和T2)葡萄叶片净光合速率(Pn)明显降低,其中T1园内第4节和T2园内第6节叶片Pn降幅最大,分别为40.5%和32.1%;而除草剂对叶片气孔导度(Gs)的影响较小.2010年继续喷施除草剂的T1葡萄园叶片Pn仍显著低于对照,而停止喷施除草剂、改为人工除草的T2葡萄园中上部叶片的PnGs稍高于T1,但Pn仍显著低于对照,表现为除草剂残留的后效作用.2009年,使用除草剂降低了葡萄叶片光系统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性能指数(PI),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中J点和K点荧光上升,叶片反应中心和放氧复合体破坏程度较高;喷施除草剂显著降低了葡萄中部叶片的色素含量,且浓度越大降幅越大.除草剂处理显著提高了所有部位叶片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了中部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而显著降低了上部和下部叶片的SOD活性;上部叶片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显著降低,而中、下部叶片显著提高.使用除草剂加剧了葡萄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导致枝条可溶性糖、淀粉、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下降.
    不同水旱轮作体系稻田土壤剖面N2O的分布特征
    刘平丽,张啸林,熊正琴,黄太庆,丁敏,王金阳
    2011, 22(09):  2363-2369. 
    摘要 ( 2212 )   PDF (567KB) ( 674 )  
    通过原位采集淹水和排水状态下土壤剖面4个层次的气体,研究氧化亚氮(N2O)在水旱轮作体系稻田土壤剖面中的动态分布特征.试验设置小麦-单季稻和油菜-双季稻两种轮作体系,包括施N和不施N两种施肥方式.结果表明:施用N肥极显著促进了土壤剖面N2O的产生(P<0.01),不同层次间N2O浓度相关性极显著(P<0.01),小麦、油菜生长期施N和无N处理下层30 cm和50 cm处N2O浓度均高于表层7 cm和15 cm处;早稻无N处理则为表层7 cm和15 cm处高于下层30 cm和50 cm处(P<0.05),其他水稻处理各层次间无显著差异.无N处理土壤N2O峰值出现在旱作向水稻的转变期,施N处理则出现在旱作第2次追肥后,季节转变期也有较高的N2O浓度.
    三种控释肥在赤红壤中的氧化亚氮排放
    杜亚琴,郑丽行,樊小林
    2011, 22(09):  2370-2376. 
    摘要 ( 1959 )   PDF (777KB) ( 555 )  
    采用静态箱收集和对比法,研究了无作物种植条件下包膜与否对高氮、均衡及高钾3种氮磷钾配比复合肥在华南赤红壤发育的菜园土中氧化亚氮(N2O)排放情况.结果表明:肥料氮磷钾配比不同,N2O排放量差异显著,3种类型复合肥N2O累积排放量表现为均衡型≥高氮型>高钾型;同一类型复合肥,包膜控释能显著降低N2O排放量,包膜控释高氮、均衡及高钾型复合肥N2O排放总量分别为不包膜复合肥N2O排放量的34.4%、30.5%和89.3%;与不包膜相比,复合肥包膜能降低肥料在土壤中的N2O日排放通量,滞后和削减N2O排放高峰,减少土壤氮素损失以及由N2O排放造成的全球增温潜势.
    海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
    白杨,郑华,欧阳志云,徐卫华,江波,方瑜
    2011, 22(09):  2377-2382. 
    摘要 ( 1980 )   PDF (1716KB) ( 787 )  
    从海河流域自身的特征出发,运用RS、GIS技术,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海河流域生态功能区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可划分为5个生态区、24个生态亚区和114个生态功能区;以流域尺度上占主导地位的4项生态功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依据,确定了对海河流域具有重要意义的11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域.该区划结果明确了对海河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可用于指导海河流域自然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和产业的合理布局,为海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维护海河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住区绿化生态效益及其可控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王伟武,戴企成,朱敏莹
    2011, 22(09):  2383-2390. 
    摘要 ( 2095 )   PDF (2191KB) ( 727 )  
    基于杭州城西2007年1 m×1 m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图像和夏季30 m×30 m Landsat TM数据,应用GIS和遥感图像解译方法定量计算了代表杭州城西30个典型城市住区总体生态效益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各样本住区6个可控生态效益的影响指标(复层结构高度、软硬比、绿化覆盖率、容积率、绿地面积、建筑密度),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对应分析方法得出6个影响因素对绿化生态效益的贡献度排序,以及提升住区生态效益的措施,分析了城市住区生态效益与典型可控影响因素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对城市住区生态效益贡献度依次为复层结构高度>软硬比>绿化覆盖率>容积率>绿地面积>建筑密度;复层结构高度的贡献率远超过其他因素,建筑密度对住区生态效益的影响极微弱.利用对应分析法所得的各影响因素改进二维图,可方便地用来制定提升住区绿化生态效益的决策方案.
    基于CLUE-S模型验证的海岸围垦区景观驱动因子贡献率
    孙永光,李秀珍,郭文永,何彦龙,贾悦
    2011, 22(09):  2391-2398. 
    摘要 ( 2267 )   PDF (2385KB) ( 598 )  
    基于1990、2000、2009年TM影像、社会统计数据、野外调查数据,采用冗余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长江口奉贤段围垦区海岸带景观动态变化驱动力因子的贡献度进行分析,并利用Kappa指数对CLUE-S模型所选驱动力模拟效力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海岸带围垦区景观动态变化的人为驱动因子贡献度(57.1%)大于自然驱动因子贡献度(42.9%).CLUE-S模型模拟的正确率达82%,研究区主要景观类型(耕地、未利用地和养殖塘)的Kappa指数均大于0.75,CLUE-S模型的模拟效果较理想,所选驱动力因子很好地模拟了规则景观突变的空间分布特征.
    果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莆田市为例
    陈菁,吴端旺
    2011, 22(09):  2399-2404. 
    摘要 ( 2139 )   PDF (460KB) ( 780 )  
    基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对莆田市果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2002—2008年,莆田市果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大幅上升趋势.其中,气体调节和水源涵养的价值出现先升后降的波动趋势,其他功能的服务价值呈迅速上升(2002—2006年)而后平缓发展的趋势;莆田市果园生态系统调节功能的价值高于直接利用功能的价值,说明只有在维护好生态系统各项功能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对果园生态系统进行索取和利用;莆田市的果园大多是山地果园,在果园建设和生态保护上存在明显的脱节,使果园变为裸地等其他用地类型,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地力衰退,既破坏了果园生态,又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莆田市未来果园的建设中,应实行山、水、田、林、路等综合规划治理,并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利用高新技术降低果园建设成本,综合利用资源与调节生物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果园系统结构趋于合理.
    扎龙湿地不同生境的昆虫多样性
    顾伟,马玲,丁新华,张静,韩争伟
    2011, 22(09):  2405-2412. 
    摘要 ( 1736 )   PDF (542KB) ( 655 )  
    为了探讨湿地不同生境对昆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对扎龙湿地8种生境的昆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共捕获昆虫5822只,分属11目58科143种,其中直翅目、双翅目、蜻蜓目为扎龙湿地的优势类群.不同生境中,草原草甸昆虫多样性最高,湖边生境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高,杂草甸均最低.聚类分析和主分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的昆虫群落相似性与水资源状况和植被类型有关,捕食性类群种类数和个体数量对昆虫群落稳定性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湖边生境昆虫群落稳定性最强,湿草甸稳定性最弱.湿地水资源状况能影响昆虫生存生境,进而影响昆虫群落的组成和分布格局.
    球孢白僵菌对桃蚜及其两种捕食性天敌的影响
    朱虹,骆绪美,宋仅星,樊美珍,李增智
    2011, 22(09):  2413-2418. 
    摘要 ( 1971 )   PDF (562KB) ( 594 )  
    从自然感病的温室桃蚜上分离到一株球孢白僵菌Bb21,测定了该菌株对桃蚜的致病性及其对两种捕食性天敌的影响.结果表明: Bb21菌株对桃蚜的致病力强,LD50为97孢子·mm-2,95%置信区间为45~191 孢子·mm-2;对草蛉2龄幼虫有较弱的致病性,LD50为1089 孢子·mm-2,是桃蚜的11.2倍;对异色瓢虫致病性极小,高浓度处理(5×108孢子·mL-1)的平均感染率仅为13%.该菌株低浓度处理对两种捕食性天敌的发育历期和生殖力均无显著影响,但高浓度处理(5×108孢子·mL-1)使异色瓢虫的幼虫期平均缩短1.4 d,羽化率降低33%,产卵量减少14%,使普通草蛉的幼虫期平均缩短0.7 d,羽化率降低24%, 产卵量减少11%.该菌株对桃蚜的半致死剂量远低于对两种捕食性天敌的半致死剂量,并且在防治桃蚜使用浓度下对两种捕食性天敌成虫羽化率和繁殖力的影响极小,可作为温室桃蚜的生物控制因子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应用.
    生防放线菌Fq24代谢产物对朱砂叶螨的生物活性
    陈红兵,马林,韩巨才,刘慧平,闫彦萍
    2011, 22(09):  2419-2423. 
    摘要 ( 2078 )   PDF (463KB) ( 576 )  
    菌株Fq24是从健康番茄植株分离得到的一株植物内生放线菌.为了研究它对朱砂叶螨生物活性的影响,通过萃取、柱层析、气相色谱-质谱(GC-MS)等技术对Fq24代谢产物中的杀螨活性物质进行了分离和结构鉴定,并采用玻片浸渍法和叶片残毒法测定了这些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石油醚萃取物对朱砂叶螨具有较强的触杀和产卵忌避作用.触杀作用的LC50为52.57 mg·L-1,产卵忌避作用的ODC50为43.18 mg·L-1.经GC-MS分析,流份S11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棕榈酸甲酯,分子式为C17H34O2,是代谢产物中的杀螨活性物质之一.质量浓度为5 mg·mL-1的棕榈酸甲酯对雌成螨的24 h校正死亡率为78.3%,对雌成螨24 h产卵驱避率为81.6%.
    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廖一波,寿鹿,曾江宁,高爱根
    2011, 22(09):  2424-2430. 
    摘要 ( 1953 )   PDF (863KB) ( 722 )  
    2006年11月、2007年1月、4月和8月在三门湾18个采样点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了其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24种,其中多毛类44种、软体动物34种、甲壳动物22种、棘皮动物11种、其他类动物13种;多毛类和软体动物种数占总种数的62.9%,二者构成了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双鳃内卷齿蚕、小头虫和不倒翁虫是春季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不倒翁虫、双鳃内卷齿蚕和海稚虫为夏季的优势种;不倒翁虫、小头虫、双鳃内卷齿蚕和白沙箸为秋季的优势种;双鳃内卷齿蚕、不倒翁虫、小头虫和海稚虫为冬季的优势种.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年均生物量为17.36 g·m-2,年均栖息密度为72 ind·m-2.不同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1.53~1.89,平均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在2.25~2.96,平均均匀度指数在0.83~0.94,3个指数在不同季节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经典范对应分析,影响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海水的温度、盐度、溶解性无机氮以及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总氮和总磷等,环境变量可以较好地解释主要类群的变化.
    嘉兴石臼漾湿地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张玮,王为东,王丽卿,张瑞雷,陈庆华
    2011, 22(09):  2431-2437. 
    摘要 ( 2243 )   PDF (1108KB) ( 591 )  
    2010年冬季对嘉兴石臼漾饮用水水源人工湿地水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以探索湿地净化措施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石臼漾湿地共发现浮游植物77种,隶属7门39属,其中硅藻门最多,为14属33种;优势种有变异直链藻、梅尼小环藻、菱形藻、色球藻、针晶蓝纤维藻、四尾栅藻、小型黄丝藻等,梅尼小环藻优势度最大,为0.144.石臼漾湿地冬季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28×106 cell·L-1;出水口密度最低,为6.80×105cell·L-1,并且出水口蓝藻细胞的密度仅为进水口的14.9%(P<0.05).各采样点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94~1.27.经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石臼漾湿地冬季浮游植物群落可分为根孔沿岸带群落、根孔植物床流水型群落(2种)、深度净化湖区静水型群落和湿地源水群落五大类;各采样点生态环境及水体流速的不同是五类群落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酸碱胁迫对不同体质量尼罗罗非鱼幼鱼能量代谢的影响
    强俊,王辉,李瑞伟,朱晓闻,彭俊
    2011, 22(09):  2438-2446. 
    摘要 ( 1902 )   PDF (829KB) ( 682 )  
    利用6×3析因试验设计,设置6组pH(5.、6.0、7.0、8.0、9.0和10.0)和3组体质量(1.02、5.13和10.31 g),在试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酸碱胁迫对不同体质量尼罗罗非鱼幼鱼的呼吸、排泄、乳酸脱氢酶(LDH)和Na+-K+ATPase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pH值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在pH 7.0~8.0时达到最高值.耗氧量与排氨量随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呈幂函数相关.体质量的一次和pH的一次、二次效应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体质量与pH之间无互作效应(P>0.05);建立了pH与体质量对耗氧率、排氨率之间的回归方程,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42和0.936;体质量对氧氮比(O∶N)值有显著影响(P<0.01),酸碱胁迫使尼罗罗非鱼幼鱼的能源物质利用模式发生改变.高pH条件不利于LDH活力的增加,但有利于Na+-K+ ATPase活力的上升,pH的一次和二次效应对酶活有极显著影响(P<0.01),体质量对Na+-K+ ATPase活力没有显著影响,且pH与体质量对酶活无互作效应(P>0.05).
    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中有机氯农药的积累和降解
    钟硕良,董黎明
    2011, 22(09):  2447-2456. 
    摘要 ( 1879 )   PDF (714KB) ( 682 )  
    利用气相色谱法(GC-ECD)对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海水、底质和养殖贝类)中有机氯农药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的含量进行了调查分析,初步探讨了贝类养殖环境中HCH和DDT的积累和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厦门海域不同种贝类养殖环境中HCH和DDT的积累和降解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与各种贝类的栖息环境和生理生活习性有关.贝类养殖环境中处于积累状态(Rx>1)的主要为β-HCH、δ-HCH和γ-HCH;处于降解状态(Rx<1)的主要为α-HCH.α-HCH/γ-HCH的比值≤1.0,贝类养殖环境中的HCH来源于工业品HCH和林丹,大部分HCH为长时间残留,但尚有少量林丹输入.贝类养殖区海水中DDT主要为好氧降解,底质中主要为厌氧降解.海水中的降解产物主要为DDE,(DDD+DDE)/DDTs(p,p-DDE+p,p-DDD+o,p-DDT+ p,p-DDT)的比值<0.5;底质和养殖贝类体中的降解产物主要为DDD,(DDD+DDE)/DDTs的比值>0.5,贝类养殖区底质和养殖贝类体中的DDT大部分已降解为DDD和DDE,海水中尚有少量新的DDT输入.贝类养殖环境中HCH异构体降解率的高低顺序存在一定差异,其在贝类养殖生态系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发生了构象变化.
    综合评述
    入侵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的相互作用
    柏艳芳,郭绍霞,李敏
    2011, 22(09):  2457-2463. 
    摘要 ( 2275 )   PDF (446KB) ( 842 )  
    入侵植物的入侵改变了入侵地生物群落的结构,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丛枝菌根真菌(AMF)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普遍的组成部分,它的种类和组成能够影响入侵植物的生长表现.这种真菌与寄主(入侵植物)特殊的关系也暗示了AMF能够影响入侵植物的入侵.反之,入侵植物的入侵同样也会影响AMF的群落结构和功能.本文在简要总结我国入侵植物种类及其危害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AMF与入侵植物入侵之间的关系,即AMF对入侵植物入侵过程中的作用、入侵植物入侵后如何影响AMF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研究简报
    箬竹叶片活性成分含量的季节变化
    苏春花,刘国华,王福升,丁雨龙,薛建辉
    2011, 22(09):  2471-2476. 
    摘要 ( 2054 )   PDF (441KB) ( 628 )  
    以2008年于南京地区采集的粽粑竹、美丽箬竹和阔叶箬竹竹叶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箬竹叶片中总黄酮、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 3个竹种叶片的总黄酮、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不同季节叶片中总黄酮含量为1.7%~2.7%,春季粽粑竹和美丽箬竹叶片中总黄酮含量最高,冬季阔叶箬竹叶片中总黄酮含量最高;茶多酚含量为5.5%~7.6%;可溶性糖含量在1.0%~8.5%,以春季最高.在展叶后3个月内, 粽粑竹和美丽箬竹叶片中各活性成分含量随叶龄的增加而增加.12月至翌年3月为箬竹叶的最佳采叶时期. 3个竹种中,阔叶箬竹叶片的3种活性成分含量均最高,是活性成分利用潜力较大的竹种.
    树木年龄和断面积对加拿大北方林树木死亡率的影响
    陈清,张令峰,傅松玲
    2011, 22(09):  2477-2481. 
    摘要 ( 2160 )   PDF (909KB) ( 573 )  
    以加拿大北部的杨树(Populus spp.)、斑克松(Pinus banksiana)、黑云杉(Picea mariana)为对象,采用长期定位试验,对134块固定样地的活立木及枯死木进行调查,并运用线性回归的方法研究树木年龄、断面积和林分类型对3种树木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树龄和断面积的增加,林木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杨树在斑克松林中的死亡率较高,而在黑云杉林中死亡率较低.在黑云杉林中,树龄是影响斑克松死亡率的主要因子;而在杨树林中,断面积是影响斑克松死亡率的重要因子;不同林分类型中树龄对黑云杉死亡率的影响显著.树种组成对树种的死亡率有显著影响;树木年龄、断面积和林分类型之间的交互效应对各树种的死亡率均有显著影响;不同林分类型中同一树种的死亡状况有明显差异.
    吡虫啉拌种对高产夏玉米幼苗生长及其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段强,姜兴印,鲍静,王冲,李向东,刘鹏,张吉旺
    2011, 22(09):  2482-2486. 
    摘要 ( 2103 )   PDF (520KB) ( 677 )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吡虫啉和种子质量比分别为6∶10000、9∶10000和12∶10000拌种处理对高产夏玉米幼苗生长及其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药种比为6∶10000处理幼苗株高、初生根长、次生根数、地上和地下部分鲜质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81 cm、2.31 cm、1.71、0.30 g和8.28 g,并较其他两个处理作用效果显著.与对照相比,药种比为6∶10000处理幼苗叶片和根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12.6%和27.9%,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提高了2.5%和11.5%,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了26.3%和60.9%,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提高了19.7%和5.6%,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活性分别提高了11.5%和13.2%,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了31.8%.药种比为6∶10000处理除对叶片POD活性没有促进作用外,能够显著提高其他相关酶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