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姜丽霞, 李帅, 李秀芬, 等. 黑龙江省近三十年气候变化对大豆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11, 30(6): 921-926 [2] 刘景利, 杨扬, 梁涛, 等. 气象要素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分析.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5): 136-139 [3] He L, Jin N, Yu Q.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crop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soybean phenology changes in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0, 707: 135638 [4] Wang XY, Zhang L. Analysis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soybean yield in Keshan county and research on meteorological model of yield. Academic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cience, 2020, 3: 46-54 [5] 郭世博, 张方亮, 张镇涛, 等.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的可能影响XIV.东北大豆高产稳产区及农业气象灾害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2022, 55(9): 1763-1780 [6] 郝兴宇, 韩雪, 居煇, 等. 气候变化对大豆影响的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10): 2697-2706 [7] 李玖颖, 王欣亮, 王忠波, 等. 黑龙江省近50 年大豆需水量与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2020, 51(8): 223-237 [8] 何亮, 毛留喜.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大豆种植区气候适宜性变化.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23, 31(5): 690-698 [9] 李秀芬, 郭昭滨, 朱海霞, 等. 黑龙江省大豆生长季旱涝时序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4): 1223-1232 [10] 罗海平, 邹楠, 胡学英, 等. 1980—2019年中国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与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资源科学, 2021, 43(6): 1234-1247 [11] 王倩. 气候变化背景下黑龙江省黑土区大豆气候生产潜力研究. 硕士论文.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14 [12] 王晓煜, 杨晓光, 孙爽,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潜力及资源利用效率比较.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10): 3091-3102 [13] 宫丽娟, 姜蓝齐, 李秀芬, 等. 基于气候生产潜力的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空间优化. 大豆科学, 2021, 40(5): 643-652 [14] Gong LJ, Liu D, Jiang LQ, et 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soybean in frigid region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1, 29: 7452-7464 [15] 朱海霞, 李秀芬, 陈健, 等. 基于作物种植角度的黑龙江省热量资源时空格局.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12): 107-113 [16] 张玉书, 纪瑞鹏. 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模拟与专题区划.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4-5 [17] 李秀芬, 赵慧颖, 朱海霞, 等. 黑龙江省玉米气候生产力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8): 2561-2570 [18] 陈立亭, 孙玉亭. 黑龙江省气候与农业.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0: 71-87 [19] 中国气象局. QX/T 81—2007 小麦干旱灾害等级. 北京: 中国气象局, 2007 [20] 马树庆. 吉林省农业气候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6: 33-82 [21] 李秀芬, 朱海霞, 宫丽娟, 等. 黑龙江省寒地大豆气候适宜度演变特征.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28) : 93-100 [22] 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第2版).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 36-44 [23] Guo JP, Zhao JF, Wu DR, et al. Attribution of maize yield increase in China to climate change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between 1980 and 2010.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14, 28: 1168-1181 [24] 周波涛, 徐影, 韩振宇, 等. “一带一路”区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大气科学学报, 2020, 43(1): 255-264 [25] 张晨霞, 陈方正, 黄明霞, 等. 基于CMIP6气候模式的东北三省农业水热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3, 39(3): 94-103 [26] 刘博, 杨晓光, 王式功. 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估算与分析. 吉林农业科学, 2012, 37(3): 57-60 [27] 王铭, 李秀军, 刘兴土, 等. 东北三省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及气候资源满足率的研究. 土壤与作物, 2012, 1(1): 27-33 [28] 何英彬, 姚艳敏, 李建平, 等. 大豆种植适宜性精细评价及种植合理性分析:以东北三省为例.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2, 33(1): 11-17 [29] 肖风劲, 张旭光, 廖要明, 等. 中国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0): 92-100 [30] 初征, 郭建平, 赵俊芳. 东北地区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 地理学报, 2017, 72(7): 1248-1260 [31] 初征, 郭建平. 东北地区玉米适应气候变化措施对生产潜力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6): 1885-1892 [32] 徐雨晴, 於琍, 周波涛,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中国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动态格局.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 33(3): 72-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