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EB/OL]. (2021-03-13) [2024-07-16]. https://www.gov.cn [2] 宋帆, 杨晓华, 刘佟, 等. 城市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 环境生态学, 2019, 1(1): 53-61 [3] 许联芳, 杨勋林. 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 2006, 15(5): 1111-1116 [4] Park RE, Burgess EW.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IL, US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70-78 [5]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97-112 [6] 徐琳瑜, 杨志峰, 李巍.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评价方法. 生态学报, 2005, 25(4): 771-777 [7] 刘耕源, 王雪琪, 王宣桦, 等. 城市生态承载力理论与提升逻辑: 历史性/关联性与非线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1, 57(5): 733-744 [8] Odume EP. Fundamentals of Ecology. Philadelphia, PA, USA: W.B. Saundem Company, 1953: 78-91 [9] 陈紫君, 倪筱珈, 赵先超. 传统工业型城市综合生态承载力评价: 以株洲市为例.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21, 35(2): 88-98 [10] Rees WE. The ecolo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st, 1990, 20: 18-23 [11] 张津瑞, 施国庆.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承载力差异的比较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 29(8): 1694-1702 [12] 徐中民, 张志强, 程国栋. 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地理学报, 2000, 55(5): 607-616 [13] 江崇莲, 隋琦. 脱钩视域下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预测研究. 煤炭经济研究, 2021, 41(4): 32-37 [14] 杨雅情. 绿色发展视角下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的研究. 工程造价, 2023, 42(5): 39-41 [15] Mehmood U, Aslam MU, Javed MA. Associating economic growth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s through human capital and biocapacity in South Asia. World, 2023, 4: 598-611 [16] Niccolucci V, Bastianoni S, Tiezzi E, et al. How deep is the footprint? A 3D representation.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9, 220: 2819-2823 [17] 廖霞. 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硕士论文. 重庆: 重庆大学, 2021 [18] 谢鸿宇. 基于空间综合生态足迹分析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 博士论文. 武汉: 武汉大学, 2004 [19] 杨澜. 基于GIS与RS的包头市建成区扩张与生态承载力耦合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20] 赵红梅, 隋琦. 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与生态承载力耦合协调研究, 煤炭经济研究, 2022, 42(3): 37-43 [21] 刘淼, 胡远满, 常禹, 等. 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方法改进.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3): 447-457 [22] Pang J, Yin J, Li SM.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allocation of Guangxi Beibu Gulf Urban Agglomeration. Sustainability, 2022, 14: 15360 [23] Nakajima ES, Ortega E. Carrying capacity using emergy and a new calculation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6, 60: 1200-1207 [24] 高吉喜. 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 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66-76 [25] 冉启英, 李宁.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生态安全评价: 以新疆为例. 生态经济, 2015, 31(7): 114-117 [26] 崔昊天, 贺桂珍, 吕永龙, 等. 海岸带城市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 以连云港市为例. 生态学报, 2020, 40(8): 2567-2576 [27] 师跃华. 矿产资源型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估及时空分异研究. 硕士论文.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28] 孙萌萌, 蒋瑜函, 何云玲. 基于熵权法和CRITIC算法的滇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3, 35(3): 53-63 [29] 肖义, 黄寰, 邓欣昊.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生态承载力评价: 以成渝城市群为例. 生态经济, 2018, 34(10): 179-183 [30] 秦趣, 王艳红. 贵州省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9, 36(2): 1-12 [31] 朱晓青, 黄志豪, 章天成, 等. 资源型城市国土开发强度与生态承载力时空耦合特征及驱动要素解析. 水土保持研究, 2020, 27(4): 317-326 [32] 黄寰, 肖义, 王洪锦. 成渝城市群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评价. 软科学, 2018, 32(7): 113-117 [33] 郑亚光, 蒋瑛, 王琨岚. 四川省城市承载力评价.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7, 34(4): 18-26 [34] Qin W, Yan Z.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n Xiong’an New Area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2022, 22: 1737-1750 [35] 谭洁, 郝琪, 谭雪兰, 等. 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动态特征与趋势预测.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14): 24-29 [36] 毛汉英, 余丹林. 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4): 549-555 [37] Song F, Yang XH, Liu T, et al. Evalua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state-space method.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9, 237: 32106 [38] 沈威, 鲁丰先, 秦耀辰, 等.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生态学报, 2019, 39(11): 3937-3951 [39] 陈紫君, 倪筱珈, 赵先超. 传统工业型城市综合生态承载力评价: 以株洲市为例.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21, 35(2): 88-89 [40] 裴鹰, 杨俊, 李冰心, 等. 城市边缘区生态承载力时空分异研究: 以甘井子区为例. 生态学报, 2019, 39(5): 1715-1724 [41] Haberl H, Erb KH, Krausmann F. Human appropriatio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on: Patterns, trends, and lanetary boundaries.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2014, 39: 363-391 [42] 宫一路, 李雪铭. 城市中心区绿地系统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 生态经济, 2021, 37(3): 223-229 [43] 黄观荣, 杜晓阳, 郭永婷, 等. 粤北NPP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降水和气温的响应. 气象和环境科学, 2023, 46(3): 38-46 [44] 陈仔明, 岳春芳, 刘坤, 等. 基于数据融合的植被NPP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以拜城盆地为例. 节水灌溉, 2024(6): 11-18 [45] 赵雪瑞, 韩玲, 刘明, 等. 基于改进CASA模型的陕西省植被NPP遥感估算. 水土保持研究, 2024, 31(3): 247-256 [46] Ueno A, Kawai K, Kobayashi K, et al. Evaluation of visual methods for CO2, uptake by demolished concrete: Research activities by JSCE subcommittee 219. Construction & Building Materials, 2014, 67: 393-398 [47] 石铁矛, 王迪, 汤煜, 等. 城市生态系统碳汇固碳能力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2): 555-565 [48] 张茂, 莫东林, 王皓雪. 基于遥感和统计数据的成都市碳氧平衡分析.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7, 40(3): 61-65 [49] 鲁敏, 高鑫, 纪园园, 等. 济南市中心城区绿地固碳释氧能力研究.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7, 32(6): 511-516 [50] Yin K, Lu DS, Tian YC, et al. Evaluation of carbon and oxygen balances in urban ecosystems using land use/land cover and statistical data. Sustainability, 2014, 7: 195-221 [51] 张礼兵, 胡亚南, 金菊良, 等.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巢湖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动态预测与调控. 湖泊科学, 2021, 33(1): 252-254 [52] 孙斌, 杜松朴, 薛建春, 等. 黄河流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研究.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2): 16-26 [53] 旷开金, 胡典, 刘金福, 等. 不同生态系统管理情景下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仿真研究. 环境科学学报, 2021, 41(9): 3834-3846 [54] 赵晓霞. 基于土地生态敏感性的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以赣江流域为例. 博士论文. 南昌: 南昌大学, 2023 [55] 宋楚琳, 帅红. 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及预警研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0, 14(3): 45-55 [56] 吴艳霞, 邓楠. 基于RBF神经网络模型的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预警: 以榆林市为例. 生态经济, 2019, 35(5): 111-118 [57] 贾旭, 白云. 京津冀地区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研究: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视角.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 19(1): 83-86 [58] 鲍雅萍, 马金元, 宋强. 基于灰色神经网络的烧结矿碱度组合预测. 控制理论与应用, 2008, 25(4): 791-793 [59] 和萍, 黄兵, 肖卓.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增刊2): 259-268 [60] 黄智洵, 王飞飞, 曹文志. 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水平影响因素探析及预测: 基于VAR、GWR-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 经济地理, 2020, 40(3): 196-206 [61] 邓聚龙. 灰色系统理论与计量未来学. 未来与发展, 1983(3): 20-23 [62] 韩磊, 潘玉君, 高庆彦, 等. 基于 PSR 和无偏GM(1,1)模型的云南省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 生态经济, 2019, 35(2): 148-154 [63] 胡哲, 杨维宁. 基于被动微波遥感的城市土地生态承载力极限预警方法.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 21(4): 1674-1679 [64] 郭荣中, 刘华平, 谢露静. 长沙市生态足迹与脱钩效应变化及预测分析. 环境检测管理与技术, 2023, 35(1): 59-63 [65] 徐治明, 王鹏, 董晔. 基于PSR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的衡阳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0, 39(1): 59-56 [66] 于蕊, 于露, 侯茹青, 等. 基于PSR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 山西农经, 2023(15): 123-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