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子辉, 张亚, 巴永, 等. 云南省植被固碳能力与产水、土壤保持服务冷热点识别. 中国环境科学, 2023, 44(2): 1007-1019 [2] 孙传谆, 李鹏, 邓羽, 等. 基于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的美丽中国生态建设分区. 地理学报, 2022, 77(11): 2902-2919 [3] Li XY, Li Y, Chen AP, et al. The impact of the 2009/2010 drought on vegetation growth and terrestrial carbon balance in Southwest China.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19, 269: 239-248 [4] Sun R, Chen SH, Su HB. Trend analysi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vegetation dynamics in Northern China from 1982 to 2015. Remote Sensing, 2022, 14: 6163 [5] Cao FF, Li JX, Fu X, et al. Impacts of land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semi-arid grassland.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2020, 6: 1749010 [6] Liu X, Wang P, Song H, et al. Determinants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Low-carbo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21, 172: 121006 [7] 潘竟虎, 黄克军, 李真. 2001—2010年疏勒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生态学报, 2017, 37(6): 1888-1899 [8] Evans J, Geerken R. Discrimination between climate and human-induced dryland degradation.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4, 57: 535-554 [9] 孙高鹏, 刘宪锋, 王小红, 等. 2001—2020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沙漠, 2021, 41(4): 205-212 [10] 唐志红, 尉秋实, 刘虎俊, 等. 祁连山东段高寒植被群落特征及其与地形气候因子关系研究. 生态学报, 2020, 40(1): 223-232 [11] Feng HP, Kang P, Deng ZC, et al.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o vegetation carbon sequestration variation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3, 238: 117138 [12] 陈晓玲, 曾永年. 亚热带山地丘陵区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以湖南省为例. 地理学报, 2016, 71(1): 35-48 [13] 茆杨, 蒋勇军, 张彩云, 等. 近20年来西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态工程响应. 生态学报, 2022, 42(7): 2878-2890 [14] 王福海, 陈丹, 李辉.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山地城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贵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4, 41(4): 19-27 [15] 邓玉娇, 王捷纯, 徐杰, 等. 广东省植被固碳量时空变化及气象贡献率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31(1): 1-8 [16] Liu HY, Jiao FS, Yin JQ, et al. Nonlinear relationship of vegetation greening with nature and human factors and its forecast: A case study of Southwest China.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0, 111: 106009 [17] 李雪银, 张志强, 孙爱芝. 1982—2021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地球环境学报, 2022, 13(4): 428-436 [18] 贺忠华, 张育慧, 何月, 等. 浙江省近20年植被变化趋势及驱动因子分析. 生态环境学报, 2020, 29(8): 1530-1539 [19] 刘启兴, 董国涛, 景海涛, 等. 2000—2016年黄河源区植被NDVI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水土保持研究, 2019, 26(3): 86-92 [20] 曹鸿兴, 郑艳, 虞海燕, 等. 气候检测与归因的格兰杰检验法.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4(1): 37-41 [21] 丁裕国. 气象时间序列的自相关性对抽样相关系数的影响.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86(3): 239-248 [22] 钱琛, 陈海滨, 侯现慧. 生态建设背景下陕西省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干旱区地理, 2020, 43(2): 425-433 [23] 崔茜琳, 何云玲, 李宗善. 青藏高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变化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6): 1525-1532 [24] 李传华, 周敏, 王玉涛, 等. 西北干旱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际变化及其时空和气候因子的贡献: 以河西走廊为例. 生态学杂志, 2020, 39(10): 3265-3275 [25] 周玉科. 青藏高原植被NDVI对气候因子响应的格兰杰效应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718-730 [26] 姚江春, 朱江, 姜浩, 等. 基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生态型地区城乡融合路径研究: 以粤北生态发展区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8): 2169-2183 [27] 燕翃翔.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粤北地区自然保护地空间优化研究. 硕士论文. 广州: 广州大学, 2023 [28] 李瑞萍, 郭雪梅, 李智才. 影响山西省气温变化的可能原因分析与检验.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5, 38(2): 77-81 [29] 朱玉祥, 赵亮. 中国近百年地面温度变化自然因子的因果链分析. 气象科技进展, 2014, 4(3): 36-40 [30] 季民河, 武占云, 姜磊.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设定问题分析.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1, 26(6): 3-9 [31] 靳庭良, 郭建军. 面板数据模型设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10): 131-135 [32] 徐勇, 郑志威, 戴强玉, 等. 顾及时滞效应的西南地区植被NPP变化归因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2022, 38(9): 297-305 [33] 宋每慧, 辛景峰, 黄诗峰, 等.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吉林省微波土壤水分降尺度研究. 水电能源科学, 2024, 42(2): 23-25 [34] 陈晨, 王义民, 黎云云, 等. 黄河流域1982—2015年不同气候区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2, 39(2): 56-62 [35] 张浚茂, 臧传富. 东南诸河流域1990—2015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生态学报, 2019, 39(24): 9339-9350 [36] 张虹, 李超骕, 曾献君.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城市用地结构与空气质量关联性研究: 以粤闽浙三省市县为例. 现代城市研究, 2024(2): 9-16 [37] 张宏思, 陈之光, 翔张, 等. 1977—2017年三江源区植被固碳量及影响因素评估. 南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1, 54(4): 87-107 [38] 张明祥, 田鹏举, 谷晓平. 贵州乌江流域植被NPP的时空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2, 46(4): 34-39 [39] 刘虹涛, 秦新永, 何华, 等. 2000—2017年白龙江流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甘肃林业科技, 2022, 47(1): 47-51 [40] 张凯选, 范鹏鹏, 王军邦, 等. 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2019, 38(6): 1080-1091 [41] 韩秋萍. 流域生态屏障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以及生态补偿研究. 博士论文.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