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剑武, 徐森, 季碧勇, 杜群. 地形和林分空间结构对浙江省天然阔叶混交林主要先锋树种胸径生长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2): 298-306. | 
											
																																																																																											
												| [2] | 
												赵怡, 李福明, 朱景康, 常晨隆, 冯泳翰, 梁文俊, 魏曦.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隙大小对其更新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8): 2039-2046. | 
											
																																																																																											
												| [3] | 
												崔成乘, 查同刚, 张晓霞, 陈瑜佳, 高连炜, 白凌然, 马子澳, 于洋. 北京通州平原生态林空间结构特征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8): 2088-2096. | 
											
																																																																																											
												| [4] | 
												尉文, 闫琰, 刘晓云, 张硕新. 太白山锐齿栎林群落结构特征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6): 1923-1932. | 
											
																																																																																											
												| [5] | 
												毛沂新, 张慧东, 王睿照, 颜廷武, 魏文俊, 尤文忠. 辽东山区原始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空间结构特征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9): 2933-2940. | 
											
																																																																																											
												| [6] | 
												逯永清, 代阳, 于秀英, 于福兰, 江守林, 周宗元, 陈法军. CO2浓度倍增影响转Bt水稻非靶标害虫褐飞虱的生长发育及取食行为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2): 651-658. | 
											
																																																																																											
												| [7] | 
												郑许松, 田俊策, 钟列权, 徐红星, 吕仲贤. “秕谷草-伪褐飞虱-中华淡翅盲蝽”载体植物系统的可行性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28(3): 941-946. | 
											
																																																																																											
												| [8] | 
												王宏翔,惠刚盈**,张弓乔,李远发,刘恩. 												
												基于空间结构调查的林分密度估计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7): 1912-1918. | 
											
																																																																																											
												| [9] | 
												李向冬1,2,杨亚军1,田俊策1,徐红星1,郑许松1,吕仲贤1,2**. 												
												转Bt基因及其亲本水稻上褐飞虱对三唑磷和溴氰菊酯的反应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10): 3006-3010. | 
											
																																																																																											
												| [10] | 
												杨洪,王召,金道超**. 												
												氯虫苯甲酰胺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2): 549-555. | 
											
																																																																																											
												| [11] | 
												陈燕1,吴碧球2,黄所生2,黄凤宽2**,凌炎2,龙丽萍2,3. 												
												中国南宁和越南褐飞虱不同地理种群比较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1): 190-196. | 
											
																																																																																											
												| [12] | 
												苗进,武予清,郁振兴,陈华爽,蒋月丽,段云. 												
												麦红吸浆虫及其卵寄生蜂混合种群空间格局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03): 779-784. | 
											
																																																																																											
												| [13] | 
												朱猛蒙,蔡凤环,张蓉,张怡,陈宏灏,高立原,赵紫华,惠仓. 												
												基于GIS的瓜蚜种群空间结构和分布模拟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10): 2691-2696. | 
											
																																																																																											
												| [14] | 
												卢海燕, 刘芳, 祝树德, 张青. 												
												印楝素对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植株挥发物释放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01): 197-202. | 
											
																																																																																											
												| [15] | 
												王翠花;翟保平;包云轩. 												
												“海棠”台风气流场对褐飞虱北迁路径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10): 2506-2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