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24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3-12-18
    目录
    目录
    2013, 24(12):  0. 
    摘要 ( 1084 )   PDF (469KB) ( 397 )  
    研究报告
    东北林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
    魏亚伟1,2,4,于大炮1,王清君3,周莉1,周旺明1,方向民1,4,谷晓萍1,2,4,代力民1**
    2013, 24(12):  3333-3340. 
    摘要 ( 2356 )   PDF (936KB) ( 701 )  
    2011年在东北林区研究了5种主要森林类型(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落叶松林和白桦林)4个林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过熟林)的土壤碳密度.结果表明: 东北林区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均以表层土壤最高,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而随森林类型和林龄的变化并不显著;森林土壤有机碳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其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森林0~20 cm土壤贮存了其剖面总有机碳密度的847%~86.1%、51.7%~59.8%和51.2%~53.4%.随纬度的增加,森林土壤总有机碳密度明显下降,可能与东北林区土壤发生层的厚度密切相关.
    林下植被抚育对樟树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
    吴亚丛,李正才**,程彩芳,刘荣杰,王斌,格日乐图
    2013, 24(12):  3341-3346. 
    摘要 ( 1174 )   PDF (516KB) ( 563 )  
    以我国亚热带东部地区48年生樟树人工林为对象,并以未抚育林分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林下植被处理对两种林分0~6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抚育林分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含量均下降,且在0~10和10~20 cm土层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水溶性有机碳(0~10 和10~20 cm土层除外)和轻组有机质含量升高,但差异不显著.抚育林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高于对照,而易氧化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则相反.两种林分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轻组有机质与总有机碳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抚育林分的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与总有机碳的相关系数大于对照,而水溶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则相反.两种林分中,易氧化碳、轻组有机质、总有机碳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抚育林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水解氮、速效磷、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的相关性不显著.
    川西亚高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活性氮库及净氮矿化的季节动态
    殷睿,徐振锋,吴福忠,杨万勤**,熊莉,肖洒,马志良,李志萍
    2013, 24(12):  3347-3353. 
    摘要 ( 2093 )   PDF (797KB) ( 535 )  
    研究了川西理县毕棚沟不同海拔梯度(3600 m、3300 m和3000 m)森林群落土壤活性氮库及土壤净氮矿化速率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 研究区森林土壤活性氮库(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及净氮矿化速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但不同形态土壤活性氮库的季节动态有一定差异.4个采样时期(非生长季与生长季初期、中期及末期)各海拔土壤硝态氮浓度(8.38~89.60 mg·kg-1)均显著高于铵态氮浓度(0.44~8.43 mg·kg-1).生长季初期各海拔梯度的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均表现为负值(-0.77~-0.56 mg·kg-1·d-1),而非生长季、生长季中期和末期均为正值.除硝态氮外,不同海拔的土壤铵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有机氮浓度的差异极显著,海拔对它们的影响与季节变化有关.该区土壤净氮矿化以硝化为主,且氮矿化过程不受海拔梯度的影响.冬季土壤净氮矿化明显(0.42~099 mg·kg-1·d-1),早春高的土壤无机氮可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基础养分,也可能通过淋溶方式从系统中丢失.
     
    土壤动物对川西高山/亚高山森林凋落物分解的贡献
    刘瑞龙1,李维民2,杨万勤1,谭波1,王文君1,徐振锋1,吴福忠1**
    2013, 24(12):  3354-3360. 
    摘要 ( 1936 )   PDF (578KB) ( 473 )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土壤动物对川西高山/亚高山森林代表性植物康定柳、方枝柏、红桦和岷江冷杉凋落物在分解第一年(2011年11月—2012年10月)不同关键时期质量损失的贡献.结果表明: 在凋落物第一年的分解过程中, 不同物种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大小依次为康定柳>红桦>岷江冷杉>方枝柏,且均为生长季节大于冻融季节.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Pfau)为方枝柏(26.7%)>岷江冷杉(18.8%)>红桦(15.7%)>康定柳(13.2%),其中康定柳和方枝柏的Pfau在生长季节大于冻融季节,而红桦和岷江冷杉的Pfau为冻融季节大于生长季节.冻融季节土壤动物的作用与凋落物初始C、P和N/P显著相关,而生长季节则与N、C/N、木质素、木质素/纤维素显著相关.
    神农架不同海拔典型森林凋落物的分解特征
    潘冬荣1,2,柳小妮1,申国珍2**,谢宗强2,罗璐2,刘蕾3
    2013, 24(12):  3361-3366. 
    摘要 ( 1625 )   PDF (461KB) ( 596 )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神农架不同海拔3种典型森林凋落物的分解动态.结果表明: 依据分解速率,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3种典型森林凋落物的分解过程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前期(0~360 d)凋落物的质量损失率为后期(361~720 d)的2.62~4.08倍,前期的分解速率分别为后期的2.71、1.72和2.69倍.凋落物分解95%所需的时间分别为3.84、4.54和4.16 a.分解后期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C/N及N、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均呈显著相关关系.

     
    沙埋对沙米幼苗生长及生理过程的影响
    赵哈林1**,曲浩2,周瑞莲2,王进2,李瑾1,云建英1
    2013, 24(12):  3367-3372. 
    摘要 ( 1384 )   PDF (702KB) ( 451 )  
    2010—2011年在科尔沁沙地,研究了不同沙埋深度下沙米幼苗生长特性及其逆境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 沙米幼苗的耐沙埋能力较强,当埋深超过其株高后生长才会受到严重抑制,而埋深超过其株高1.66倍时仍有部分幼苗存活.当埋深未超过株高时,其幼苗丙二醛含量和膜透性的变化不显著;随着埋深进一步增加,其膜质过氧化加剧,细胞膜受损.沙埋胁迫下,沙米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脯氨酸含量均显著增加,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沙埋使植株光合面积减少、细胞膜受损,导致沙米幼苗死亡率增加、生长受抑,但是SOD和POD活性的增强及脯氨酸含量的增加对于减轻沙埋危害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黄土丘陵区竹节式聚水沟的蓄水特性
    蔺君1,汪有科2,3**,卫新东3,4,肖森1,张雪3
    2013, 24(12):  3373-3380. 
    摘要 ( 1638 )   PDF (851KB) ( 441 )  
    竹节式聚水沟是近年来陕北黄土丘陵区大力推广应用的一种雨水集蓄利用新技术.为了研究不同填充物(树枝、秸秆、石子)聚水沟的蓄水特性,在自然状态和模拟降雨条件下对各聚水沟土壤水分状况和拦蓄水能力进行测定,研究各种填充物的持蓄水特性.结果表明: 自然状态下,5—10月各处理土壤储水量变化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5月,树枝沟、石子沟、秸秆沟和水平阶地30~200 cm土壤储水量分别为186.76、177.23、169.26和185.76 mm;与5月相比,10月树枝沟、石子沟和秸秆沟土壤储水量分别增加14.24、20.28和21.23 mm,水平阶地降低6.52 mm.10月各处理30~200 cm垂直剖面上土壤水分恢复深度不同,秸秆沟和树枝沟恢复深度最大,达到140 cm,石子沟次之,为110 cm,水平阶地恢复深度最小,仅为80 cm.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填充物聚水沟的拦蓄水总量为:秸秆沟(99.5 L)>石子沟(91 L)>树枝沟(71.5 L).浸水试验测得树枝和秸秆的持水率与浸水时间存在对数函数关系,而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存在幂函数关系,持水率与吸水速率之间呈负对数关系.秸秆的吸持水能力较树枝强;石子的吸持水能力很弱,随时间基本不发生变化,持水率与吸水速率之间呈线性负相关.3种聚水沟在黄土丘陵区均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以秸秆沟的拦蓄水、持水效果最好.
    平地无风条件下蒙古栎阔叶床层的火行为Ⅲ.火线强度、可燃物消耗和燃烧效率分析及预测模型
    张吉利,刘礴霏,邸雪颖,褚腾飞,金森**
    2013, 24(12):  3381-3390. 
    摘要 ( 1208 )   PDF (1071KB) ( 371 )  
    以东北地区针阔混交林重要建群种和伴生种蒙古栎为对象,在平地无风条件下进行室内点烧试验,分析含水率、载量和厚度对蒙古栎凋落叶床层火线强度、消耗量和燃烧效率的影响,并对相关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含水率、载量和床层厚度对蒙古栎凋落叶床层火线强度、消耗量和燃烧效率均有显著影响,并且3个指标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已有模型中,Byram模型需参数调整后方可用于本地凋落叶可燃物,其重新估计的α、β拟合值分别为98.009和1.099,得到的预测值均方根误差为8.676 kW·m-1,平均相对误差为21.0%, R2为0.745.对Albini提出的燃烧效率模型参数a、b的重新估计值分别为0.069和0.169,得到的预测值均在93.0%以上,绝大多数偏高.Consume模型适用性较强.新建立的火线强度、消耗量和燃烧效率的一般线性模型调整后的R2分别为0.82、0.73和0.53,均方根误差分别为8.266 kW·m-1、0.081 kg·m-2和0.203.在低强度地表火中,细小可燃物可能不会被完全消耗,现有一些系统中将凋落叶和细小可燃物按全部消耗处理,将高估碳的释放量.
    基于线性混合效应的红松人工林枝条生物量模型
    董利虎,李凤日**,贾炜玮
    2013, 24(12):  3391-3398. 
    摘要 ( 1326 )   PDF (867KB) ( 539 )  
    基于黑龙江省孟家岗林场60株红松解析木3643个枝条生物量的实测数据,利用全部子回归技术建立了枝条生物量模型(枝、叶和枝总生物量模型),最终选择lnw=k1+k2lnLb+k3lnDb为枝条生物量最优基础模型.利用SAS 9.3统计软件的PROC MIXED模块建立枝条生物量混合模型,并采用AIC、BIC、对数似然值和似然比等统计指标评价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 红松解析木的叶和枝总生物量混合模型以k1k2k3作为随机效应参数的拟合效果最好,而枝生物量混合模型以k1k2作为随机效应参数的拟合效果最好.最后将枝条生物量最优基础模型与最优混合模型进行模型检验.混合模型各项指标优于基础模型,能有效地提高模型的预估精度,并且通过方差协方差结构校正随机参数来反映树木之间的差异.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氮磷比的分布特征
    王建林1,钟志明2**,王忠红1,陈宝雄2,张宪洲2,沈振西2,胡兴祥1,大次卓嘎1
    2013, 24(12):  3399-3406. 
    摘要 ( 1765 )   PDF (1028KB) ( 522 )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N/P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N/P总体上呈现出西高东低、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N/P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腹地和喜马拉雅北麓湖盆区,不同草地类型和不同自然地带土壤N/P差异显著.不同草地类型土壤N/P自上而下可分为低高低高型、低-高-低型、低-高型、高-低-高-低型和高-低-高型等5个类型,表土层与底土层N/P差异显著.土壤N/P与0~20 cm土壤容重、20~30 cm土壤含水量、速效钾、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与20~30 cm土壤容重、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显著负相关.
    呼伦贝尔典型退化草原土壤理化与微生物性状
    林璐1,2,乌云娜2**,田村宪司3,霍光伟1,2,雒文涛4,5,吕建洲1
    2013, 24(12):  3407-3414. 
    摘要 ( 1484 )   PDF (996KB) ( 414 )  
    以内蒙古克鲁伦河流域呼伦贝尔典型草原为对象,设置了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3种类型样地,研究不同程度退化草原的物种组成、地上生物量、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中度退化样地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最大,轻度退化样地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重度退化样地.退化样地的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全氮),微生物量碳、氮,以及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显著下降,土壤容重显著增加.退化样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128~185和5.6~13.6 g·kg-1,土壤脱氢酶和脲酶活性均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全氮、有机质、微生物数量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呈显著正相关,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基于小波变换的土壤有机碳与其影响因子多尺度相关分析
    姜春1,2,3,4,钱乐祥1,吴志峰1**,文雅5,邓南荣3
    2013, 24(12):  3415-3422. 
    摘要 ( 2310 )   PDF (804KB) ( 468 )  
    基于GIS,采用小波变换和相关分析方法,以广东山区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子(包括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海拔、坡度和坡向)作为分析对象,选取4条样带,使用一维离散小波变换对分析对象进行多尺度分解,在栅格尺度上定量分析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其影响因子相关关系的多尺度响应特征.结果表明: 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其影响因子具有不同程度的尺度相关性.NDVI在2、8和16 km尺度、海拔在8和16 km尺度下的控制作用最强;坡度的控制作用极弱,尺度相关性不显著;坡向在大于2 km尺度表现为随尺度增加而增大的负相关作用.不同样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受不同影响因子的制约,NDVI和海拔是影响广东山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的主要因子,坡度和坡向仅在个别样带、较大尺度上起作用.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赤红壤生物学性状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张静,高云华,张池,周波,李静娟,杨小雪,许欢,戴军**
    2013, 24(12):  3423-3430. 
    摘要 ( 2125 )   PDF (517KB) ( 411 )  
    以我国华南地区典型坡地的赤红壤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新垦旱地、灌木林、桉树林及果园)下土壤微生物性状、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物学性质差异极显著.其中,果园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显著增加;新垦旱地土壤的呼吸速率显著增加,微生物数量、酶活性显著下降;灌木林和桉树林则介于果园和新垦旱地之间,且两者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大部分养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高有机质含量和高肥力水平的土壤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酶活性的提高.
     
    涪陵茎瘤芥种植区土壤肥力与产量的关系
    赵欢1,2,秦松2,王正银1**,李会合3,吕慧峰1
    2013, 24(12):  3431-3138. 
    摘要 ( 1286 )   PDF (469KB) ( 374 )  
    采用田间调查研究和室内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涪陵区主要茎瘤芥种植区土壤肥力因子及其与茎瘤芥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茎瘤芥种植区土壤有效钙、镁、铁、锰、铜和锌含量较丰富,分别为3034、260、11.2、26.1、1.15和1.50 mg·kg-1,有效磷适中,为19.3 mg·kg-1;但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硫含量较为缺乏,分别为9.05 g·kg-1、89.2 mg·kg-1、106 mg·kg-1和27.0 mg·kg-1.茎瘤芥产量与土壤pH、有效钙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有效铁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肥力因子对茎瘤芥产量的影响为:有效锰>有效铜>pH>有效铁>速效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硫>碱解氮>有效锌>有机质>有效磷;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剔除不显著变量,建立了土壤有效钙与茎瘤芥产量间的线性方程:Y=31636+3.63X6.

     
    上海市中心城区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
    胡瀚文1,魏本胜1,沈兴华1,李俊祥1,2**
    2013, 24(12):  3439-3445. 
    摘要 ( 2042 )   PDF (1648KB) ( 502 )  
    利用1989、1994、2000和2005年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城市扩展强度指数、梯度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快速城市化阶段上海市中心城区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上海城市用地扩展迅速,城市扩展呈现“摊大饼”式的形态,城市用地扩展存在各向异性,城市的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了2.62 km.城市用地扩展强度成倍增长,扩展强度存在城乡梯度差异,城市扩展最激烈的地区位于城乡交错带,边缘型增长是上海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方式,但城市用地在城市中心区域呈负增长.政府政策与决策支持、快速经济增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额、交通运输线路长度、城市非农业人口增加是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

     
    基于源汇指数的沈阳热岛效应
    李丽光1,许申来2,王宏博1,赵梓淇1,蔡福1,武晋雯1,陈鹏狮3,张玉书1**
    2013, 24(12):  3446-3452. 
    摘要 ( 1555 )   PDF (1764KB) ( 443 )  
    基于2001和2010年Landsat 遥感影像,利用GIS技术识别沈阳城市热岛源区和汇区,利用地表温度(LST)、源区和汇区面积比率指数(CI)和热岛强度指数(LI),评价分析了沈阳土地利用发展布局模式对热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2001—2010年,沈阳三环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导致热岛源、汇区面积变化明显,且主要发生在二环和三环.2001年,一环内热岛源、汇区面积比例分别为94.3%和5.7%,三环内分别为64.0%和36.0%;2010年,其比例在一环内分别为93.4%和6.6%,三环内分别为70.2%和29.8%,说明10年来“摊饼式”土地利用布局决定了沈阳热岛效应的“摊饼式”布局.研究期间,沈阳地表温度从一环至三环均呈递减趋势,热岛效应强度在2001年以单一中心为主,至2010年发展为多中心态势,热岛效应强度等级有所降低.从一环至三环,CI绝对值均呈增加趋势,LI值均小于1,说明期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布局变化对改善区域热岛效应没有明显作用.
    盐胁迫下施肥对棉花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代建龙1,2,卢合全1,李振怀1,段留生2,董合忠1**
    2013, 24(12):  3453-3458. 
    摘要 ( 1449 )   PDF (493KB) ( 551 )  
    利用海水配制不同含盐量(0、0.15%、0.3%)的土壤盆栽棉花,在可移动遮雨棚内研究了不同施肥(N、NK、NP、NPK)处理对棉花生长、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盐胁迫和施肥均影响棉花生物产量、棉株氮素农学利用效率、氮素生物利用效率和氮素积累量,且两者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施肥能提高盐胁迫下棉株氮素利用效率及氮素积累量,并显著增产,不同施肥处理中以N、P、K肥料配合施用的效果最好;施肥效果受盐胁迫程度的影响,低盐胁迫(0.15%)下的施肥效果好于中度盐胁迫(0.3%).
    水光互作对生姜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张永征,李海东,李秀,肖静,徐坤**
    2013, 24(12):  3459-3464. 
    摘要 ( 1481 )   PDF (792KB) ( 359 )  
    为探讨根系供水状况及叶面受光强度与生姜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关系,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与遮光50%交互处理,研究了自然强光正常供水(T1)、遮光50%正常供水(T2)、自然强光模拟干旱(T3)、遮光50%模拟干旱(T4)条件对生姜叶片活性氧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胁迫处理6 d时,生姜叶片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含量及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在午间均显著升高,但以T3升幅较大,T4次之,T1、T2较小;而抗氧化酶除T1、T2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中午较高外,各处理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T3、T4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在午间显著降低.持续处理过程中,T1、T2生姜叶片活性氧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基本稳定,但以T1高于T2,而T3、T4活性氧水平均持续升高,保护酶活性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明干旱胁迫尤其是强光干旱交互胁迫可引发生姜叶片活性氧积累,而遮光则有利于维持较高的保护酶活性,降低叶片活性氧水平,减轻干旱胁迫的伤害程度.
     
    不同施氮量对菜-稻轮作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李娟1,章明清1**,孔庆波1,姚宝全2
    2013, 24(12):  3465-3470. 
    摘要 ( 1290 )   PDF (424KB) ( 538 )  
    为了研究氮肥对菜-稻轮作的作物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开展了芥菜-结球甘蓝-早稻轮作制2年定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施氮量为芥菜和结球甘蓝各施N 150 kg·hm-2、早稻施N 90 kg·hm-2,净增收比其他施氮水平提高了0.2%~75.6%.施氮量与土壤硝态氮浓度及土柱渗漏水硝态氮浓度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蔬菜和水稻轮作降低了土壤氮素盈余数量;最佳施氮模式下,芥菜-结球甘蓝-早稻轮作时土壤硝态氮浓度平均为29.7 mg·kg-1,只有芥菜-结球甘蓝连作的84.4%;与基础土壤相比,菜-菜-稻轮作时的土柱渗漏水硝态氮平均浓度差异很小. 因此,菜-稻轮作结合最佳施氮模式在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土壤硝态氮累积,是菜田氮素面源污染控制的有效方法.
     
    夏闲期耕作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及植株氮素吸收、运转特性的影响
    任爱霞,孙敏**,赵维峰,邓联峰,邓妍,高志强
    2013, 24(12):  3471-3478. 
    摘要 ( 1332 )   PDF (436KB) ( 389 )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夏闲期耕作对旱地小麦播种前和各生育期0~300 cm土壤水分、植株氮素吸收和运转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夏闲期耕作可提高播种前和各生育期0~300 cm土壤蓄水量,且枯水年效果较好.夏闲期耕作可显著提高各生育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开花期叶片和茎秆+茎鞘氮素积累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茎秆+茎鞘氮素运转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叶片氮素运转量、花前氮素运转量、花后氮素积累量,最终提高氮素吸收效率,以前茬小麦收获后45 d深翻效果较好.夏闲期耕作条件下,土壤水分与花前氮素运转量及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相关,且枯水年关系更密切;播种至开花期土壤水分与花后氮素积累量在丰水年显著相关,而枯水年无显著相关关系.夏闲期耕作,尤其是雨后深翻有利于蓄水保墒及植株氮素吸收和转运.
     
    阴湿环境对玉米杂交种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晏庆九,霍仕平**,张芳魁,张兴端,张健,向振凡,余志江,冯云超
    2013, 24(12):  3479-3486. 
    摘要 ( 1175 )   PDF (480KB) ( 351 )  
    比较了在人工遮光增湿环境和自然环境下18个玉米杂交种生长发育特性的差异,研究了阴湿环境对玉米杂交种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遮光增湿环境使空气湿度比自然环境增加15.0%~16.4%,土壤湿度增加27.0%~78.4%,光照强度降低72.9%~77.9%,光量子减少72.8%~79.6%,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但不影响环境温度.阴湿环境导致玉米植株第7叶宽、有效功能叶数、成株叶片数、雄穗分枝数、茎粗、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株粒重13个性状表现为负向变异(表型值变小),其中单株粒重降幅达72.3%,株高降幅7.1%,其余性状降幅介于14.8%~53.8%之间;第7叶长、第7叶长宽比、散粉至抽丝间隔天数(ASI)、小斑病指数和纹枯病指数等5个性状表现为正向变异(表型值增大),分别增大39.8%、80.5%、114.3%、73.0%和54.8%.用ASI、雄穗分枝数、成株叶片数、株高、单株粒重、小斑病指数和纹枯病指数7个性状计算出的综合耐阴湿系数作为玉米杂交种耐阴湿鉴定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且简便易行.运用该指标可将18个杂交种划分为耐阴湿性强、耐阴湿性中等和耐阴湿性弱3类.
    花生品种耐盐性指标筛选与综合评价
    张智猛,慈敦伟,丁红,宋文武,符方平,康涛,戴良香**
    2013, 24(12):  3487-3494. 
    摘要 ( 1738 )   PDF (1141KB) ( 385 )  
    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同盐胁迫浓度,通过萌发至幼苗期的出苗速度、植株形态和生物量等指标对200个花生品种(系)进行耐盐性评价.结果表明: 随盐胁迫浓度的增加,花生出苗时间延长,对植株形态建成抑制加重,物质积累减少.鉴定花生品种耐盐性强弱的适宜盐胁迫浓度为0.30%~0.45%.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将10个指标归结为平均隶属函数值,根据不同胁迫浓度下各指标与平均隶属函数值之间的相关性大小,植株鲜质量、地上部鲜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地下部干质量、株高和主茎高均较大,可作为首选指标,植株干质量、地上部干质量、主根长和出苗速率均较小,可作为辅助指标综合判断品种的耐盐能力.200个品种(系)在不同盐胁迫浓度下均可分成高度耐盐型、耐盐型、盐敏感型和高度盐敏感型4组.随盐胁迫强度加大,耐盐品种数量下降,而盐敏感品种数量上升.部分品种在低、中、高盐胁迫强度下表现出统一性(均耐盐或均敏感);部分品种存在差异性,即低胁迫强度下表现耐盐性而在高胁迫强度下表现盐敏感性.
    收获期对BNS杂交小麦面粉和馒头品质的影响
    姜小苓,张自阳,冯素伟,董娜,陈向东,茹振钢**
    2013, 24(12):  3495-3500. 
    摘要 ( 1578 )   PDF (399KB) ( 275 )  
    以BNS低温敏感雄性不育系衍生的3个杂交种为材料,设置5月27日、5月31日和6月4日3个收获期,分析了不同收获时期对小麦面筋含量、面团流变学特性、淀粉糊化特性以及馒头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收获时期对BNS杂交小麦的面粉白度、蛋白质和干湿面筋含量均有一定影响.最佳收获期因品种而异,百杂1号和百杂2号的最佳收获期为5月27日,百杂3号的最佳收获期为6月4日,此时期收获的小麦面粉品质最好,馒头综合评分和口感也均最好.其中百杂2号于5月27日收获的小麦同时适合馒头和面条的加工.
     
    铃期增温对棉花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贺新颖,周治国,戴艳娇,强志英,陈兵林,王友华**
    2013, 24(12):  3501-3507. 
    摘要 ( 1357 )   PDF (472KB) ( 347 )  
    以泗棉3号棉花品种为材料,于2010和2011年在南京农业大学牌楼试验站设置铃期(7月13日—8月24日)增温试验,模拟全球增温条件下棉花产量、品质的变化趋势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 在铃期增温2~3 ℃(日均温31.1~35.2 ℃)条件下,植株总生物量下降约10%,单株皮棉及籽棉产量降低30%~40%.棉纤维品质变化显著,且不同纤维品质指标对增温的响应程度存在较大差异:马克隆值和断裂比强度显著升高,纤维长度下降,而整齐度指数和伸长率无显著变化.棉株光合能力、干物质累积能力和光合产物输出能力显著下降;可溶性氨基酸、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及碳氮比均显著下降,而淀粉含量显著上升;增温条件下营养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增多,生殖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相对减少,经济系数随之降低.棉株下部果枝受增温影响较小,中、上及顶部果枝受增温影响较大.表明在增温2~3 ℃条件下,棉株大部分时间处于热胁迫状态,不仅光合能力下降,而且光合产物向“库”端的转运能力下降,最终导致其减产.
     
    不同有机肥源及其与化肥配施对稻田
    刘婷,叶成龙,陈小云,冉炜,沈其荣,胡锋,李辉信**
    2013, 24(12):  3508-3516. 
    摘要 ( 1629 )   PDF (625KB) ( 345 )  
    比较了不同施肥方式对江苏金坛(31°39′41.8″ N, 119°28′23.5″ E)稻麦轮作体系下稻季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共设CK(不施肥)、F(100%化肥)、PF(猪粪堆肥配施50%化肥)、SF(秸秆全量还田配施100%化肥)、PSF(猪粪堆肥和秸秆全量还田配施50%化肥)和PMF(猪粪商品有机无机复合肥)6个处理,在秋季水稻收获后进行采样.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线虫种群在不同处理和年份间存在变化.配施有机肥能够增加线虫总数,降低食细菌线虫的丰度,显著提高杂食/捕食性线虫的丰度;各处理食真菌线虫的丰度无显著差异;单施化肥和猪粪商品有机无机复合肥对植食性线虫的抑制作用不明显.第二年配施有机肥的食细菌线虫丰度较第一年相对提高,植食性线虫(潜根属Hirschmanniella)丰度相对降低.从土壤线虫生态学指数来看,配施有机肥处理第二年的土壤线虫多样性均显著提高,丰富度指数有上升的趋势,而线虫通路比值几乎没有变化.第二年瓦斯乐斯卡指数较第一年相对提高,而植食性线虫成熟指数相对降低.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食微线虫的丰度,使土壤环境趋于健康.
    水稻二化螟内共生菌杀雄菌属和沃尔巴克氏体的检测与分析
    柴换娜,吴海燕,杜予州**
    2013, 24(12):  3517-3522. 
    摘要 ( 1600 )   PDF (855KB) ( 364 )  
    应用杀雄菌属(Arsenophonus)23S rDNA基因和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 wsp基因的特异引物,通过PCR扩增的方法对我国20个水稻二化螟地理种群感染两类内共生菌的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我国水稻二化螟不同地理种群的ArsenophonusWolbachia感染率不一致,哈尔滨、惠水、吉林、南阳和扬州5个地理种群的Arsenophonus感染率为5.0%~50.0%;汉中、南宁和扬州3个地理种群的Wolbachia感染率为25.0%~40.0%,其他地理种群中没有检测到这两种共生菌的存在.水稻二化螟不同地理种群感染的Arsenophonus 23S rDNA基因序列完全一致,将该基因株型命名为csArs.但所检测到的Wolbachia wsp基因序列不一致,分别为wChisup1、wChisup5和wChisup6,其中wChisup1属于A群,其他属于B群.这说明水稻二化螟感染的Arsenophonus为同一株型,而感染的Wolbachia株型较为复杂.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水稻二化螟体内的Arsenophonus23S rDNA基因和Wolbachia wsp基因与其他物种体内相关序列完全一致或高度相似.
    山东省花生主产区土壤和花生籽粒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分布特征
    崔明明1,王凯荣1,2**,王琳琳1,史衍玺1
    2013, 24(12):  3523-3530. 
    摘要 ( 1463 )   PDF (718KB) ( 355 )  
    在山东省四大花生主产区采集耕层土壤(0~20 cm)和花生籽粒,应用气相色谱测定样品中美国国家环保署(EPA)优先控制的6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 山东省花生主产区土壤中6种PAEs化合物累计(∑PAEs)含量范围为0.34~2.81 mg·kg-1,平均含量为1.22 mg·kg-1;四大花生主产区土壤∑PAEs含量为:鲁中南山区>鲁西平原>胶东半岛>鲁北平原;与美国土壤PAEs控制标准相比,山东省四大花生主产区土壤中的邻苯二甲酸正二丁酯(DBP)超标严重.花生籽粒中∑PAEs含量范围为0.17~0.66 mg·kg-1,平均含量为0.34 mg·kg-1,低于美国和欧洲的建议指标,健康风险很小.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和DBP在土壤和花生籽粒中占∑PAEs的百分比、检出率均较高,是主要的污染物组分.覆膜种植模式下土壤和花生籽粒中的∑PAEs显著高于露地种植模式.花生籽粒和土壤中的∑PAEs、DBP及DEHP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86、0.747和0.511.
     
    干湿交替条件下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汞形态变化
    张成1,2,宋丽1,王定勇1,2**,张金洋1,孙荣国1
    2013, 24(12):  3531-3536. 
    摘要 ( 1633 )   PDF (525KB) ( 417 )  
    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汞赋存形态变化、影响因素和生物可利用性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汞会发生形态转化和释放,总汞含量逐渐降低,两次“淹水-落干”后总汞含量降低了28.9%.土壤中不同汞形态所占比例分别为:水溶态汞(Hg-w)6.1%~16.8%;交换态汞(Hg-e)5.8%~12.9%;碳酸盐结合态汞(Hg-c)4.5%~17.7%;腐植酸结合态汞(Hg-h)12.5%~29.9%;有机质结合态汞(Hg-o)5.3%~12.8%,残渣态汞(Hg-r)34.5%~51.6%.土壤中汞形态以残渣态(Hg-r)为主,干湿交替条件下其所占比例有降低的趋势,腐植酸结合态汞(Hg-h)则逐渐增加,生物可利用态汞(Hg-w、Hg-e、Hg-c和Hg-h之和)总体呈增加趋势,易被水生生物利用并进入食物链,可能会增加水库生态系统的汞生态风险.
     
    神府东胜煤田弃土弃渣体径流产沙过程的野外试验
    李建明1,王文龙1,2**,王贞3,罗婷4,李宏伟5,金剑6
    2013, 24(12):  3537-3545. 
    摘要 ( 1285 )   PDF (924KB) ( 510 )  
    采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了神府东胜煤田开采造成的弃土弃渣体产流产沙规律及其减水减沙效益.结果表明: 随降雨强度的增大,弃土弃渣体产流的起始时间呈递减趋势,且差异达几倍至十几倍.弃渣体比弃土体更快到达稳定流速,平均流速大小为弃土体>沙多石少弃渣体>沙少石多弃渣体.弃土弃渣体产流6 min后的径流率达到稳定,与降雨强度呈显著相关.弃土弃渣体侵蚀主要发生在产流开始后的前6 min,弃土体产流后前6 min的平均含沙量是6 min后的0.43~4.27倍,弃渣体为1.43~54.93倍.弃土体和沙多石少弃渣体径流量与降雨强度呈线性函数关系,沙少石多弃渣体呈幂函数关系.弃土体和沙少石多弃渣体的次侵蚀量与降雨强度之间分别呈指数函数和幂函数相关.弃土体侵蚀量与径流量呈线性函数关系.在降雨强度为1.0和1.5 mm·min-1条件下,弃渣体采用鱼鳞坑及植被防护的产流滞后降雨时间为24 min,减水效益为29.5%~52.9%,减沙效益为85.7%~97.9%.
     
    椒江口海域春秋季虾类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齐海明1,2,孙岳3,徐兆礼1**,孙鲁峰1,高倩1,阙江龙1,田伟1
    2013, 24(12):  3546-3552. 
    摘要 ( 2314 )   PDF (858KB) ( 437 )  
    依据2010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椒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及多样性、相似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椒江口海域春秋两季共出现虾类16种,隶属于8科12属,其中春季14种,秋季12种;春季优势种有中国毛虾、鲜明鼓虾、哈氏仿对虾、细螯虾、日本鼓虾、葛氏长臂虾6种,秋季优势种依次为中华管鞭虾、哈氏仿对虾、周氏新对虾3种.椒江口海域虾类以广温广盐生态类群为主,其次为广温低盐生态类群.多样性分析表明,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较高的站位主要集中在大陈岛西侧海域,整个调查海域的均匀性指数较为稳定.运用聚类和多维标度对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合水深等环境因子对椒江口虾类的群聚类型进行了讨论,椒江口虾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明显、空间分异显著,水深是导致椒江口海域春秋季虾类群落结构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初秋南沙群岛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戴明1,刘华雪1,廖秀丽1,李开枝2,闫家国1,齐占会1,黄洪辉1**
    2013, 24(12):  3553-3560. 
    摘要 ( 2304 )   PDF (837KB) ( 491 )  
    根据2011年8—9月南沙群岛海域的生物和环境调查资料,对网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在鉴定的3门34属113种网采浮游植物中,甲藻门和硅藻门种类各占57.5%和40.7%,其中硅藻门的角藻属种类最多,占30.1%.网采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2.12×104 cell·m-3,丰度高值区出现在北部礼乐滩多涡区域和南部万安气旋涡附近海域.蓝藻门束毛藻属是网采浮游植物的主要功能群,占海域平均丰度的77.0%.主要优势种为铁氏束毛藻、红海束毛藻和夜光梨甲藻.优势种(类)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蓝藻门在S3、S5、S6和S10~S14站占优势;甲藻门在中部S4、S7~S9站占优势,硅藻门在南部S1和S2站占优势.网采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3.10和0.62.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重要环境因子有盐度、水温、铵氮、亚硝酸盐、磷酸盐和硅酸盐,以及南沙中尺度气旋涡和南沙西部沿岸流.典范对应分析排序图较好地显示了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九莲塘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结构的快速变化及其生态学机制
    牛翔翔,席贻龙**,李瑶,王爱民,刘桂云
    2013, 24(12):  3561-3566. 
    摘要 ( 1213 )   PDF (575KB) ( 368 )  
    自2011年7月16日起,通过每周1次的轮虫采集、实验室克隆培养、DNA提取、COI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和分析,研究了九莲塘水体中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结构的快速变化,并在28 ℃和32 ℃及1.0×106、3.0×106和5.0×106 cells·mL-1斜生栅藻密度下研究了轮虫两姊妹种的适合度特征.结果表明: 所得4批35条COI基因部分序列共定义22个单倍型,其中共享单倍型3个.基于COI基因部分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将22个单倍型聚合为2个支系(支系Ⅰ和支系Ⅱ);支系Ⅰ和支系Ⅱ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为14.8%~15.6%,它们应属不同的姊妹种(姊妹种Ⅰ和姊妹种Ⅱ).姊妹种Ⅱ的相对丰度较低(仅占1/35),出现时间较短(仅在第2批次出现);姊妹种Ⅰ种群内,3个共享单倍型所代表的克隆均存在重叠现象,而其他克隆存在替代现象.三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温度对轮虫的净生殖率、种群内禀增长率和后代混交率有显著影响,食物密度对轮虫的平均寿命、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著影响,姊妹种对轮虫的平均寿命、种群内禀增长率和后代混交率有显著影响,温度和姊妹种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的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著影响,温度和食物密度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的后代混交率有极显著影响,食物密度和姊妹种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著影响.姊妹种Ⅰ的种群内禀增长率显著高于姊妹种Ⅱ,平均寿命和后代混交率均显著短于或低于姊妹种Ⅱ.
    不同人工饲料对刀鲚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质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魏广莲1,徐钢春2,顾若波1,2,徐跑1,2**
    2013, 24(12):  3567-3573. 
    摘要 ( 1392 )   PDF (499KB) ( 666 )  
    试验选择体长、体质量基本一致的6月龄刀鲚,分别投喂日粮1(人工配合软颗粒饲料)、日粮2(人工配合饲料与鱼油混合的软颗粒饲料)及日粮3(人工配合缓沉硬颗粒料)3种配合饲料60 d,探讨不同人工饲料对刀鲚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质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日粮2组和日粮3组的幼鱼体质量、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显著高于日粮1组;日粮3组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日粮1组和日粮2组;各组间体长、体长/体高、体长/体厚、肝体比及脏体比等生长指标及总蛋白、白蛋白、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日粮1组的肉碱软脂酰基转移酶-Ⅰ(CPT-Ⅰ)含量显著高于日粮2组和日粮3组;日粮2组的肉碱软脂酰基转移酶-Ⅱ(CPT-Ⅱ)含量显著低于日粮1组和日粮3组;各组间淀粉酶、胃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及脂蛋白脂酶(LPL)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含量均值无显著差异.表明日粮中添加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刀鲚幼鱼的生长,缓沉饲料的利用效率最高,适合于刀鲚幼鱼驯养阶段使用.
    山美水库流域水量水质模拟的SWAT与CE-QUAL-W2联合模型
    刘梅冰1,2,3,陈冬平1,陈兴伟1,2,3**,陈莹1,2,3
    2013, 24(12):  3574-3580. 
    摘要 ( 2107 )   PDF (1207KB) ( 472 )  
    为更好地模拟分析流域非点源污染对山美水库水质的影响,联合运用流域日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和二维垂向水动力水质模型CE-QUAL-W2,将SWAT模型的时序输出作为CE-QUAL-W2模型的输入条件,构建了山美水库流域水量水质模拟联合模型,并对流域径流、输沙和污染物以及水库的水位、水温和无机氮等变量进行了率定.结果表明: 尽管受流域部分计算结果的影响,误差会累积到对下游水库水体的计算,但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吻合程度仍较高,说明联合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山美水库流域及库区水体的水动力和污染过程.模型的使用可以为定位流域关键污染源区及控制水库富营养化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法评估近岸海洋环境压力——以广西西部沿海为例
    邢永泽,周浩郎,吴斌,阎冰**
    2013, 24(12):  3581-3587. 
    摘要 ( 2179 )   PDF (805KB) ( 470 )  
    2011—2012年,在广西西部沿海设置5个站点,以野生文蛤作为指示生物进行3次采样监测.从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选择了钻沙所需时间、吞噬能力、溶酶体膜稳定性、血浆三价铁还原力、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及彗星率6项指标,利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模型(IBR),整合上述生物标志物指标,并转化为形象直观的星状图,对调查站点的环境状况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 各站点的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值(IBR/n)介于2.30~8.68,茅尾海的环境压力最大,北仑河口最小.虽然不同的生物标志物对污染压力的响应存在差异,但利用IBR可以有效区分文蛤所在区域的环境压力状况.利用生物标志物的监测结果与化学监测结果基本吻合.
     
    综合评述
    植物光合作用模型参数的温度依存性研究进展
    阿里穆斯1,2,3,于贵瑞3**
    2013, 24(12):  3588-3594. 
    摘要 ( 2475 )   PDF (552KB) ( 613 )  
    综述了植物光合作用与温度响应模型研究的进展,围绕光合作用生化模型的4个主要参数:胞间CO2浓度、RuBP最大碳同化速率(Vc max)的活化能、RuBP最大再生速率(Jmax)的活化能和Jmax/Vc max,讨论了影响光合作用温度响应曲线的内在机理.随着生长温度的升高,所有物种的Vc max活化能均呈增加趋势,而其他参数的变化因物种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说明Vc max的活化能可能是决定光合作用温度依存性的首要参数.最后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研究展望,认为应整合叶片与群落水平的光合作用模型,从叶面积、太阳辐射、冠层结构、冠层小气候和光合能力等方面研究植物群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理.这对于人们理解和准确估算植物生长、群落碳收支和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的影响研究进展
    解海翠1,彩万志2,王振营1,何康来1**
    2013, 24(12):  3595-3602. 
    摘要 ( 1409 )   PDF (501KB) ( 575 )  
    自世界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致使大气CO2浓度不断升高.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介导的农业生态系统内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的适应机制,对于阐明气候变化下农业害虫爆发危害规律,指导防控与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农业生态系统中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天敌的影响,主要包括:1)相关研究方法的改进;2)大气CO2浓度升高介导的寄主植物营养和次生代谢物质的变化;3)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以植物为食的昆虫的个体生长发育、种群数量、行为的影响;4)天敌昆虫的生物学及捕食量与寄生率变化.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森林积雪蒸发测算方法及研究进展
    李辉东1,2,关德新1**,金昌杰1,王安志1,袁凤辉1,吴家兵1
    2013, 24(12):  3603-3609. 
    摘要 ( 1903 )   PDF (453KB) ( 415 )  
    森林积雪蒸发(升华)动态的准确测算是正确理解森林积雪区地表能量和水量平衡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区域水文模型和气候模式的重要环节.本文综述了现有的森林积雪蒸发测算方法,分析了质量平衡法(包括雪水当量法、降雪和穿透降雪对比测量法、雪面蒸发器法、蒸渗仪法、单株称量法、树冠截雪称量法和γ射线减弱技术)和微气象法(包括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彭曼联合法、空气动力学法、表面温度技术和涡度相关法)的适用性.同时对不同森林类型积雪蒸发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回顾,并结合现有研究的不足对今后的森林积雪蒸发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未来的森林积雪蒸发相关研究提供指导.
    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翁伯琦1**,郑祥洲2,丁洪2,王煌平2
    2013, 24(12):  3610-3616. 
    摘要 ( 2395 )   PDF (470KB) ( 782 )  
    植被恢复重建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手段之一,能够有效地促进侵蚀土壤发育、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进一步影响土壤碳氮循环.因此,植被的恢复重建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库、氮库累积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一定作用.本文综述了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的影响以及土壤质量与植被修复之间的协同效应,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对评价植被恢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具有借鉴与参考价值,对促进土壤肥力改善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及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微生物甲烷氧化反硝化耦合反应研究进展
    朱静1,袁梦冬1,刘晶静2,黄孝肖1,吴伟祥**
    2013, 24(12):  3617-3624. 
    摘要 ( 3150 )   PDF (498KB) ( 487 )  
    甲烷氧化反硝化耦合过程是连接碳循环和氮循环的重要桥梁.该过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完善人们对全球碳氮生物化学循环的认识.甲烷作为反硝化外加气体碳源,既能调控大气甲烷平衡,有效减缓由甲烷引起的温室效应,又能降低反硝化工艺中因投入外加碳源带来的成本.因此近年来甲烷氧化反硝化耦合反应及其机理研究倍受关注.本文主要讨论了好氧和厌氧两种类型的甲烷氧化反硝化过程,重点对其微生物耦合反应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同时指出了其工程化应用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提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