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19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08-08-2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模拟增温对川西亚高山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呼吸的影响
潘新丽
1,2
;林波
1
;刘庆
1
2008, 19(08): 1637-1643 .
摘要
(
2409
)
PDF
(664KB) (
1289
)
采用原位OTCs模拟增温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酶活性对温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在2005年11月—2007年7月的模拟增温试验期间,林下空气平均温度和土壤平均温度分别比对照提高了042 ℃和025 ℃.增温1年和2年后的0~10 cm和10~20 cm层土壤有机碳、C/N均比对照有所降低:增温1年后,在0~10 cm层分别降低了869%和852%;增温2年后的降低幅度比增温1年后有所缓解.与对照相比,增温1年后土壤呼吸速率显著提高;2年后,土壤呼吸没有明显差异,表现出对温度升高的适应性.增温1年后,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增强,其中0~10 cm土层的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对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增温2年后,蔗糖酶、蛋白酶和脲酶活性仍有所增强,但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则呈下降趋势.
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
黄从德;张健;杨万勤;张国庆
2008, 19(08): 1644-1650 .
摘要
(
2150
)
PDF
(269KB) (
1331
)
利用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标准地实测数据估算了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碳储量及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61.16 Mg C·hm
-2
,各层碳密度从大到小排序为土壤层(141.64 Mg C·hm
-2
)>乔木层(17.95 Mg C·hm
-2
)>枯落物层(1.06 Mg C·hm
-2
)>灌草层(0.52 Mg C·hm
-2
).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573.57 Tg C,其中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分别为63.88、1.836、3.764和504.09 Tg C,分别占总碳量的11.14%、0.32%、0.66%和87.88%.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差异较大,分别介于1.21~99.44 Tg C和75.50~251.74 Mg C·hm
-2
之间,其空间分配也表现为土壤层最大、灌草层最小.但四川省人工林生态系统乔木层碳密度较低,幼、中龄林分比重大,如果对现有人工林加以更好的管理,碳吸存潜力较大.从生态系统水平监测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有助于提高森林碳吸存估算的精度.
河水漫溢对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地表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李吉玫
1
;徐海量
1
;张占江
2
;叶茂
3
;王增如
1
;李媛
1
2008, 19(08): 1651-1657 .
摘要
(
2078
)
PDF
(690KB) (
1027
)
采用种子萌发法,研究了河水漫溢对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地表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影响.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漫溢区地表植被分属8科13属14种,非漫溢区为10科21属26种植物;与非漫溢区相比,漫溢区地表植被中出现了一些浅根系和喜湿的草本植物;漫溢区单位面积物种数、植被盖度、植株密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比非漫溢区有明显增加.漫溢区土壤种子库中有物种19种,比非漫溢区增加了5种;漫溢区土壤种子库总密度比非漫溢区增加了3.94倍;与非漫溢区相比,漫溢区1年生草本植物种子的比例增加了23.07%,而灌木植物种子比例减少了20.99%;多年生草本的变化则不明显;河水漫溢提高了土壤种子库的生物多样性.漫溢区和非漫溢区土壤种子库与地表植被的共有物种分别为18和9种,土壤种子库与地表植被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842和 0.667.
光照和氮交互作用对水曲柳幼苗生长、生物量和氮分配的影响
霍常富
1,2
;王政权
1
;孙海龙
1
;范志强
1
;赵晓敏
1
2008, 19(08): 1658-1664 .
摘要
(
2103
)
PDF
(733KB) (
1062
)
采用温室沙培方式,对水曲柳幼苗进行了不同光强(2个水平)和氮浓度(4个水平)处理,分析了其生长、生物量和氮分配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全光照处理相比,低光处理下水曲柳幼苗冠根比(S/R)和净氮吸收速率(NNUR)极显著提高(
P
<0.01),但相对生长速率(RGR)和净同化速率(NAR)极显著下降(
P
<0.01);低光处理下的幼苗根、茎、叶和整株生物量分别较全光照处理降低了36.8%(
P
<0.01)、1.7%、12.7%(
P
<0.05)和24.3%(
P
<0.01);低光处理使幼苗分配到根系的氮比例明显下降,而叶片的分配比例增加.无论光强大小,氮对幼苗生长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幼苗S/R和叶片的氮分配比例都随氮供给浓度的增加而明显提高.光强和氮浓度对水曲柳幼苗的基径、S/R、RGR和生物量(根和叶)分配比例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P
<0.05).
不同钙盐对温州蜜柑抗冻性的影响
李新国
1,2
;曾斌
1
;杨晓红
1
;何利刚
1
;王会良
1
;孙中海
1,3
2008, 19(08): 1665-1669 .
摘要
(
2319
)
PDF
(457KB) (
1122
)
用20 mmol·L
-1
氯化钙(CaCl
2
)、醋酸钙(CaAc
2
)和硝酸钙(Ca(NO
3
)
2
)喷施“国庆1号”温州蜜柑叶片,研究3种钙盐对其叶片抗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钙盐降低了叶片半致死温度(LT
50
),提高了温州蜜柑的抗冻性,CaCl
2
处理的LT
50
比对照降低了0.54 ℃,而CaAc
2
和Ca(NO
3
)
2
处理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34 ℃和1.35 ℃,表明CaCl
2
处理效果较差,CaAc
2
和Ca(NO
3
)
2
处理效果较好.钙盐处理还提高了“国庆1号”温州蜜柑叶片在低温(-9 ℃)胁迫下的SOD、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减少了叶片MDA的积累.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地理分布特征
张殷波
1,2
;马克平
1
2008, 19(08): 1670-1675 .
摘要
(
2424
)
PDF
(414KB) (
1462
)
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有关濒危物种分布区的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和濒危机制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和标本记录,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所列物种(包括即将发布的物种)为研究对象,从全国尺度上对我国保护植物的区系成分组成以及地理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共计2 177种,隶属于130个科、484个属;2)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多样,既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起源古老,同时也有明显的温带过渡性,且特有成分丰富;3)水平地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和台湾,其中云南、四川、广西、西藏、贵州、台湾为保护植物分布的热点地区;4)垂直分布范围很广,主要集中于800~1 600 m的低山和中山的海拔范围内,海拔梯度呈现单峰规律.本研究将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的确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太白山独叶草无性系分株营养元素含量对异质环境的响应
李育花;刘晓;岳明
2008, 19(08): 1676-1681 .
摘要
(
2147
)
PDF
(240KB) (
983
)
以分布在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3个海拔高度的游击型克隆植物独叶草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了不同分株营养器官中C、N、P、K和Mg含量.结果表明:分株年龄、海拔梯度以及分株年龄与海拔梯度的交互作用对独叶草分株各营养器官全碳含量的影响不显著(
P
>0.05),对全氮、全磷、K和Mg含量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说明独叶草无性系分株通过自身的生理代谢调整了各器官中营养元素的分配.在高海拔生境中,分株年龄显著影响独叶草无性系分株各器官的K含量、根状茎和根中的全氮含量(
P
<0.05).除了中海拔(2 800~2 900 m) 独叶草无性系分株的K与全氮、全磷和Mg含量相关性不明显外,其他海拔各元素两两间均呈显著相关(
P
<0.05).这表明高海拔生境中生理可塑性对克隆植物生长的贡献可能比低海拔更大,强的生理可塑性有助于克隆植物在高山环境中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种群扩展、开拓新的生境.这也可能是独叶草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对异质生境的一种生理响应.
补偿能力和适口性对放牧群落植物优势度的影响
潘声旺
1,2
;王海洋
2,3
;杜国祯
3
;雷抒情
2
;魏世强
1
2008, 19(08): 1682-1687 .
摘要
(
2087
)
PDF
(397KB) (
1103
)
通过模拟刈割试验和样方调查,研究了9种植物的补偿能力及其在放牧群落中优势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多数植物的补偿能力与适口性有一定的相关性,适口性较好的多枝黄芪、金花苜蓿、矮嵩草及珠芽蓼的补偿指数较高,分别为1.013、0.907、0.849和0.802,垂穗披碱草(0.668)次之,适口性差的藏蒲公英、獐牙菜及细叶亚菊的补偿指数较低,分别为0.649、0.587和0.553;中华羊茅的适口性较好,但其补偿指数最低,为0.473.优势度变化呈增加型、减少型、中性3种放牧反应类型,其中,中华羊茅为减少型,多枝黄芪、珠芽蓼、垂穗披碱草为中性型,其余5种为增加型.补偿能力、适口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植物在放牧群落中优势度的变化趋势.
营养元素亏缺对人参根分泌物主成分的影响
李勇;黄小芳;丁万隆
2008, 19(08): 1688-1693 .
摘要
(
2247
)
PDF
(610KB) (
1310
)
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氮、磷、钾元素亏缺对生长发育初期人参根系分泌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钾元素亏缺处理的人参根系分泌物组分与对照相当,分别检测到28、29和27个强色谱峰,磷元素缺失处理人参根系分泌物组分相对较少,检测到22种强色谱峰.用化学标准品分别对上述4种处理的根系分泌物中的14、14、11和10个化合物进行了鉴定.与对照相比,氮、磷元素亏缺处理人参根系分泌物有机酸和酚酸类化合物种类增多,磷元素缺失处理人参根系分泌物种类减少.说明人参生长发育初期对氮、钾元素需求比较旺盛,而对磷元素需求较少,氮、钾元素亏缺会促进根对有机酸和酚酸物质的分泌.
青海沙珠玉人工植被系统土壤放线菌生态分布及拮抗性
杨斌
1,2
;薛泉宏
1
;陈占全
3
;郭志英
1
;张晓鹿
2
;周永强
2
;许英俊
2
;孙德福
4
2008, 19(08): 1694-1701 .
摘要
(
2264
)
PDF
(302KB) (
933
)
为探索人工植被重建对土壤放线菌的影响,采用稀释平板法及琼脂块法对青海沙珠玉地区植被重建后沙土中放线菌的生态分布及拮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寒干旱沙地植被重建和覆盖度的提高:土壤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其中退耕还草地土壤中放线菌总数较沙地提高145.4%,小单孢菌数量约为沙地的6倍;拮抗性放线菌平均筛出率大幅度增加,退耕还草地土壤中拮抗性放线菌、天然草地土壤中抗细菌放线菌及林地土壤中抗病原真菌放线菌的平均筛出率约分别为沙地的2、3.2及1.5倍;地表植被盖度与土壤养分对放线菌数量以及拮抗性放线菌数量有很大影响,其中有机质、碱解氮含量以及鲜草产量与放线菌总数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P
<0.01),有机质含量、鲜草产量与拮抗性放线菌株数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P
<0.01).此外,植被盖度、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全盐以及速效钾含量与放线菌总数、链霉菌数、小单孢菌数的相关性也达到显著水平(
P
<0.05).
硅对生姜叶片水、二氧化碳交换特性的影响
张国芹;徐坤;王兴翠;张晓艳;董灿兴
2008, 19(08): 1702-1707 .
摘要
(
2352
)
PDF
(530KB) (
987
)
为探讨硅对生姜植株的生理效应,以莱芜大姜为试材,研究了水培营养液中不同硅素水平对生姜植株生长、硅含量及叶片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各器官硅含量及生物量均随营养液硅素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增加,1.0 (T
1
)、1.5 (T
2
)、2.0 (T
3
) mmol·L
-1
硅(Si)处理植株叶片硅 (SiO
2
) 含量分别比CK增加604.4%、834.8%和1130.4%,单株生物量分别比CK增加9.4%、19.4%和22.8%.随着硅素水平的升高,叶片Mg
2+
TPase、Ca
2+
ATPase活性及光合速率(
P
n
)和水分利用效率(
WUE
)提高,蒸腾速率(
T
r
)降低.一天中在11:00时,T
1
、T
2
、T
3
处理的生姜叶片
P
n
和
WUE
分别比CK提高11.2%、21.8%、28.2%和23.1%、55.9%、54.8%,
T
r
分别比CK降低6.3%、17.1%和19.2%.此外,硅素还显著提高了生姜叶片光合作用饱和光强、CO2羧化效率及类胡萝卜素含量,但对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影响.本试验条件下,以15~20 mmol·L-1硅素(Si)处理效果最好.
营养和光照对不同生态幅风毛菊属植物幼苗形态可塑性的影响
武高林;陈敏;杜国祯
2008, 19(08): 1708-1713 .
摘要
(
2185
)
PDF
(356KB) (
1129
)
以青藏高原东部4种不同生态幅的风毛菊属植物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营养和光照条件对风毛菊幼苗相对生长率、根冠比和比叶面积的可塑性影响.结果表明: 营养和光照条件对4个物种幼苗的3个形态特征变化呈现显著影响并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这些形态特征的可塑性及其对营养和光照变化的响应模式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物种与营养、光照的交互作用对风毛菊属幼苗的根冠比和比叶面积(
P
<0.001)存在一定的显著影响.4种植物幼苗的平均形态表型可塑性指数的大小与其生态分布相关,风毛菊幼苗的平均表型可塑性指数最大(0.71),是分布生境最多的一个物种.风毛菊属植物形态可塑性与其分布生态幅呈一定正相关关系.
模拟氮沉降对湿地植物生物量与土壤活性碳库的影响
窦晶鑫
1,2
;刘景双
1
;王洋
1
;赵光影
1
2008, 19(08): 1714-1720 .
摘要
(
2102
)
PDF
(682KB) (
1413
)
在两种水分条件下(W
1
:非淹水,W
2
:淹水)分4个氮处理(分别相当于氮沉降率0、1、3、5 g N·m
-2
·a
-1
)模拟了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植物湿草甸小叶章(
Deyeuxia angustifolia
)植株及土壤活性碳库对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模拟氮沉降下小叶章的生物量(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根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其中根生物量的增长程度最大;根中碳含量及分配比例均显著提高,而地上部位的碳含量则显著降低(
P
<0.05).氮沉降对土壤活性碳库具有显著影响,各活性碳库含量均以5 g N·m
-2
·a
-1
处理最高,氮沉降对各活性碳库的影响程度依次为CHC(碳水化合物碳)>LBC(易氧化有机碳)>DOC(水溶性有机碳)>MBC(微生物量碳),氮沉降与淹水条件的耦合作用有利于活性碳的释放;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活性碳库与小叶章相关参数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氮沉降显著提高了小叶章植株生物量及土壤的活性碳含量.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宗海英
1
;王凯荣
1
;谢小立
2
2008, 19(08): 1721-1726 .
摘要
(
2128
)
PDF
(276KB) (
1330
)
通过1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化肥处理对土壤各氮素含量的作用不明显;有机物料循环特别是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矿质氮和有机氮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55.2%和38.8%.有机物料循环处理显著提高了酸解性氮组分,其对土壤铵态氮、氨基糖氮和未知氮含量的提高幅度分别为36.5%、68.4%和73.9%;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后,氨基酸氮含量也显著提高,提高幅度达71.1%,但是降低了未知氮含量,降低幅度为34.5%.此外,各施肥处理土壤累积矿化氮量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有机物循环或配施化肥处理土壤矿化氮量均高于单施化肥处理.
纬度变化对不同冬小麦品种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张学林;王志强;郭天财;王晨阳;朱云集
2008, 19(08): 1727-1732 .
摘要
(
2122
)
PDF
(234KB) (
1099
)
选用6个有代表性的冬小麦品种在河南省5个不同纬度试验点(32°—36°N)进行种植,研究纬度变化对冬小麦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纬度变化对冬小麦清蛋白、麦谷蛋白含量和谷/醇比值有显著影响,而基因型差异对蛋白质组分的影响不显著.随着纬度的升高,清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呈降低趋势,而麦谷蛋白含量、谷/醇比值、蛋白质组分之和及小麦产量呈递增趋势.与其他试验点相比,信阳种植的6个小麦品种的清蛋白含量相对较高,驻马店和许昌的醇溶蛋白含量较高,而武陟和汤阴的麦谷蛋白含量较高.5月份平均气温、总日照时数和降雨量与小麦蛋白质组分地点间变化关系密切.因此,生产上选择适宜的小麦种植区,同时可在5月份采取改善光合作用、延长灌浆时间等栽培措施,以提高小麦籽粒品质.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中筋冬小麦蛋白质组分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闫翠萍
1
;张永清
2
;张定一
1
;党建友
1
2008, 19(08): 1733-1740 .
摘要
(
2121
)
PDF
(449KB) (
1280
)
采取裂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临优145和中筋小麦临优2018蛋白质组分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播种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均最高;推迟播期,强筋品种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明显增加,而中筋品种变化不明显;强筋品种的品质性状受播期影响程度高于中筋品种.适期播种,小麦籽粒蛋白质、麦谷蛋白与湿面筋、沉降值、稳定时间、软化度和评价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推迟播期,醇溶蛋白与湿面筋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播期变化引起的蛋白质各组分所占比例的改变是改善小麦品质性状的重要原因.在试验种植密度范围内(225万株·hm-2、300万株·hm
-2
和375万株·hm
-2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化不明显,密度对强筋品种的品质性状有一定调节作用;在低密度条件下(225万株·hm
-2
)中筋品种的品质性状最佳.
超高产夏玉米田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的动态变化
侯鹏
1
;王永军
1
;王空军
1
;杨今胜
2
;李登海
2
;董树亭
1
;柳京国
2
2008, 19(08): 1741-1746 .
摘要
(
2251
)
PDF
(454KB) (
1080
)
为揭示超高产夏玉米田(产量>15 000 kg·hm
-2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特性,在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试验场进行夏玉米生长季农田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研究. 在连续3年产量15 000 kg·hm
-2
以上的超高产夏玉米田中选择一块超高产田(HF, 产量为20 322 kg·hm
-2
)与常规生产田(CF, 产量为8920.1 kg·hm
-2
)进行对比分析,主要测定0~20 cm土层土壤细菌、真菌与放线菌数量及脲酶和转化酶活性. 结果表明:播种后超高产田与常规生产田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与放线菌)数量均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超高产田在玉米生长后期土壤微生物数量低于常规生产田,细菌与放线菌表现尤其明显,收获期超高产田B/F值(细菌与真菌数量比)比播种期高2.03倍,比常规生产田高3.02倍,常规生产田收获期与播种期的B/F值变化不显著;超高产田土壤脲酶活性在播种31 d(拔节期)后低于常规生产田,转化酶活性播种58 d(开花期)后快速下降,低于常规生产田.
两个大豆品种在暗棕壤和黑土中的根系形态和根瘤性状
金剑
1,2
;王光华
1
;刘晓冰
1
;徐艳霞
1
;刘俊杰
1
;米亮
1
;王程
1
;Stephen James Herbert
3
2008, 19(08): 1747-1753 .
摘要
(
2290
)
PDF
(854KB) (
1026
)
选取黑龙江省2种主要农田土壤类型(暗棕壤和黑土)和2个大豆品种(滴2003-1和合丰25),采用盆栽试验,分别于大豆第5片复叶展开期、初花期、结荚初期、结荚盛期、鼓粒初期、鼓粒期和完熟期取样,进行根系形态(根干质量、根长、根表面积和平均根直径等)和根瘤性状(根瘤数、根瘤鲜质量和单个根瘤质量)的动态分析,以研究品种和土壤类型对大豆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对大豆根系形态及结瘤性状均有显著影响,在第5片复叶展开期和初花期,暗棕壤的根系干质量、根长和根表面积低于黑土,而在鼓粒初期后高于黑土,暗棕壤的平均根直径在鼓粒初期后也高于黑土,但土壤类型对根冠比的影响不大;暗棕壤的根瘤数在初花期后明显低于黑土,但根瘤鲜质量和单个根瘤质量高于黑土.不同品种的根系性状在2种土壤上的差异程度不同,与合丰25相比,滴2003-1的根系性状受土壤条件的影响较大.在鼓粒期,根干质量(
P
<0.05)、根表面积(
P
<0.05)、根瘤数(
P
<0.01)及单个根瘤质量(
P
<0.001)在不同品种与土壤类型间表现出显著的互作效应.
氯化钠胁迫下嫁接黄瓜叶片
SOD
和
CAT
mRNA基因表达及其活性
高俊杰;张琳;秦爱国;于贤昌
2008, 19(08): 1754-1758 .
摘要
(
2183
)
PDF
(546KB) (
1159
)
研究了NaCl胁迫下嫁接和自根黄瓜叶片
Cu/Zn-SOD、
Mn-
SOD
和
CAT
mRNA的表达与其酶活性变化及其MDA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变化.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条件下,嫁接黄瓜叶片
Cu/Zn-SOD
mRNA、
Mn-SOD
mRNA和
CAT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自根黄瓜,
SOD、Cu/Zn-
SOD、
Mn-
SOD和CAT活性也均高于自根黄瓜,说明与自根黄瓜相比,嫁接黄瓜叶片较高的
Cu/Zn-SOD
mRNA、
Mn-SOD
mRNA和
CAT
mRNA相对表达量是其维持较高
Cu/Zn-SOD
、
Mn-
SOD和CAT活性的重要原因;随着NaCl胁迫时间的延长,嫁接和自根黄瓜叶片
Cu/Zn-SOD-
mRNA、
Mn-SOD
mRNA和
CAT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呈上升趋势,但其酶活性变化并不完全一致,说明还有其他因素参与相关酶活性的调控;嫁接黄瓜叶片MDA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均低于自根黄瓜,说明嫁接黄瓜具有较高的活性氧清除系统,可以减少活性氧物质的危害,提高其耐盐性.
啮齿动物和鸟类对红松种子的消耗
姚晓琳
1,2
;朴正吉
3
;李步杭
1,2
;张健
1,2
;王绪高
1
;叶吉
1,2
;郝占庆
1
2008, 19(08): 1759-1763 .
摘要
(
2075
)
PDF
(319KB) (
1058
)
2006—2007年在长白山相同海拔的阔叶红松林和白桦林样地内研究了啮齿动物和鸟类对红松球果种子的消耗情况.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中啮齿动物对红松球果种子的消耗量明显大于鸟类(
P
<0.01),而白桦林中鸟类的消耗量明显大于啮齿动物(
P
<0.01);两林型中啮齿动物的总消耗量明显大于鸟类,二者差异极显著(
P
<0.01).啮齿动物对阔叶红松林中埋藏种子的消耗量显著多于白桦林,两林型中啮齿动物对埋藏种子的消耗量均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麦红吸浆虫滞育发生和解除过程中保护酶活力动态
成卫宁
1
;王洪亮
2
;李怡萍
1
;李建军
1
;李修炼
1
;仵均祥
1
2008, 19(08): 1764-1768 .
摘要
(
2114
)
PDF
(386KB) (
977
)
采用保护酶活性测试盒分别测定了麦红吸浆虫滞育前、滞育期及滞育解除后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3种保护酶的活力.结果表明:幼虫从老熟到进入滞育的初期,3种保护酶的活力均呈下降趋势.滞育年周期中,SOD和CAT活力对环境温度的反应相同,即低温促进其活力升高,高温导致其活力下降;POD活力与环境温度和滞育发育有关;整个滞育期间,裸露幼虫和结茧幼虫3种保护酶的活力随季节变化趋势相同,但同期的裸露幼虫活力略高于结茧幼虫;不同滞育年限幼虫3种保护酶的活力差异不显著.滞育解除后,3种保护酶的活力均随生长发育进程逐渐升高.
寿光市不同棚龄温室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董博
1
;张仁陟
1
;荆世杰
2
;谢永
1
;姚骅
1
2008, 19(08): 1769-1774 .
摘要
(
2028
)
PDF
(302KB) (
1009
)
为研究不同棚龄温室与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分布之间的关系,对寿光市不同棚龄温室内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手拣法、Tullgren法和Baermann 法对获得的土壤动物进行分离、分类,共获得20 966个土壤动物标本,分别隶属于3门12纲.调查结果显示,弹尾目、线虫纲、真螨目和甲螨目动物为温室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占总个体数的82.3%,构成了该地区温室土壤动物的主体.温室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具有一定的表聚性,0~5 cm、5~10 cm土层分别占土壤动物总数量的75.4%和14.6%.该地区温室内,土壤动物数量的高峰期出现在3—5月和10—12月,8月土壤动物的数量最低,与露地土壤动物的季节分布规律不同.露地中土壤动物的数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7—9月是土壤动物数量的高峰期,1月土壤动物的数量最少.该地区温室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较高,但随着温室利用年限的增加,土壤动物优势种的密度显著增加,多样性指数降低.
不同针阔树种造林比例下小兴安岭森林景观的动态模拟
周宇飞
1,2
;贺红士
1,3
;布仁仓
1
;金龙如
1,2
;李秀珍
1
2008, 19(08): 1775-1778 .
摘要
(
2304
)
PDF
(516KB) (
1083
)
采用空间直观森林景观模型(LANDIS)模拟了不同针、阔树种造林比例(P1,100%阔叶树;P2,70%阔叶树、30%针叶树;P3,50%阔叶树、50%针叶树;P4,30%阔叶树、70%针叶树;P5,100%针叶树)和采伐后完全依赖天然更新(P6)6种预案下2001—2201年小兴安岭友好林业局森林景观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人工更新造林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研究区森林资源的恢复,但单一营造针叶树的预案会使其阔叶树的面积百分比低于P6预案,而单一地营造阔叶树会导致该预案下针叶树的面积百分比低于P6预案;随着针叶树种造林比例的增加,针叶树(红松和落叶松)所占面积比例随之增加;随着阔叶树种造林比例的增加,阔叶树(蒙古栎)所占面积亦随之增加;人工更新造林措施减少了研究区白桦的分布面积.不同的造林措施不仅改变树种所占的面积百分比,还影响其空间格局:随着针叶树种造林比例的增加,针叶树(红松和落叶松)的聚集度指数随之增加;随着阔叶树种造林比例的增加,阔叶树(蒙古栎)的聚集度指数随之增加;人工更新造林措施对白桦的聚集度指数无明显影响.
基于遥感及突变理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演变——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例
王瑞燕
1
;赵庚星
1
;姜曙千
1
;王瑷玲
1
;王静
2
2008, 19(08): 1782-1788 .
摘要
(
2186
)
PDF
(352KB) (
1305
)
本文应用熵、突变论等非线性科学理论研究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借助遥感手段,设置生态环境样方,对黄河三角洲垦利县典型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时空演变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分析与判断方法.结果表明:在1987—2005年间,样方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其生态环境脆弱性在1997年和2004年发生了两次突变,前者主要源于风暴潮和黄河来水量的减少,主要表现为生境的变化和优势种的更替;后者主要源于黄河来水量的减少和蒸降比的升高及水库的大量修建、道路和人口密度的增加,生态环境脆弱性主要表现为植被类型和覆盖率的变化.在空间层面,从与黄河和海洋不同距离的两个方向上,分析了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空间变化,证明了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上的渐变性.该研究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定量化研究是一个新的尝试,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基于环境污染账户核算的生态足迹模型优化——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白钰
1
;曾辉
1,2
;魏建兵
1
;张文娟
1
;赵宏伟
1
2008, 19(08): 1789-1796 .
摘要
(
2303
)
PDF
(689KB) (
1215
)
针对传统的生态足迹分析模型在账户设置中忽略对环境污染核算的缺陷,本文提出了涵盖污染账户的生态足迹模型,将污染物进行合理转化进而纳入核算账户,在生态足迹核算中增加了污染足迹的计算,在生态承载力核算中增加了环境承载力的计算,并通过2005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生态足迹对优化的生态足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模型计算得出的2005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生态足迹结果与该区的实际发展特征和空间结构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说明优化的模型在内涵上为环境污染在生态足迹模型中进行了较准确的定位,使结果能更全面地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核算的完整性和客观性上均优于传统的生态足迹核算体系.
上海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夏季小气候及舒适度
曹丹
1,2
;周立晨
1,2
;毛义伟
1,2
;李胤
1,2
;刘益宁
1,2
;王天厚
1,2
2008, 19(08): 1797-1802 .
摘要
(
2244
)
PDF
(339KB) (
1268
)
基于2006年5—8月上海城区5种类型公共开放空间(广场、喷泉、草坪、廊道、林地)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辐射强度等小气候指标,分析了各空间类型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并采用体感气象指数(discomfort index, DI)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了各空间类型对人体舒适程度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上海市5种类型公共开放空间的平均温度、相对湿度等小气候因子存在一定差异;平均气温依次为广场>草坪>喷泉>廊道>林地;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依次为林地>廊道>喷泉>草坪>广场;广场面积、喷泉水体附近的风速及风向、草坪的草种类型、廊道的宽度及乔木盖度、林地的盖度及乔木林冠层高度等非气候指标分别与各自空间的气候指标呈显著相关.与其他3种空间类型相比,林地和廊道具有明显的遮荫、降温、增湿作用,对小气候的调节能力更佳.
城市化对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植被物候的影响
韩贵锋
1
;徐建华
2
;袁兴中
3
2008, 19(08): 1803-1809 .
摘要
(
2252
)
PDF
(930KB) (
1399
)
基于长三角地区1998—2005年
NDVI
时间序列影像,利用移动平均法计算了上海、杭州、南京、常州、无锡和苏州6个城市的城区与各缓冲带的平均植被物候,并分析了城区与各缓冲带平均物候的差异及其与距城区距离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8—2005年间,研究区的城市化导致城区内植被始绿期提前、终绿期推后、生长期变长、
NDVI
的年内极差减小,离城区越近的缓冲带这些变化越明显.总体看来,城市化导致城区周围4 km范围内的植被始绿期明显提前,而终绿期推后、生长期变长、
NDVI
年内极差减小的趋势在离城区约10 km范围内的变化显著;城区与缓冲带植被的生长期差值和
NDVI
年内极差差值均与离城区距离存在显著的对数关系.
1978年前、后中国≥10 ℃年积温对比
柏秦凤
1
;霍治国
1
;李世奎
1
;杜海江
2
;贺楠
1
;姜燕
1
2008, 19(08): 1810-1816 .
摘要
(
2785
)
PDF
(1228KB) (
1077
)
利用620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平均气温分别计算了1951—1978和1979—2005年≥10 ℃年积温及其初日、终日,并对比分析了1978年前、后≥10 ℃年积温及其初日、终日和持续天数.结果表明:与1951—1978年相比,1979—2005年全国大部分地区≥10 ℃年积温有所增加,其增幅以东北、华北、华南地区较大;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的≥10 ℃年积温初日提前0~5 d,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则推迟0~5 d;除华南沿海和西南小部分地区的≥10 ℃年积温终日推迟5 d以上外,其余地区则推迟0~5 d;全国≥10 ℃年积温日数总体呈增加趋势,以0~5 d和5~10 d的增幅为主,各地区的差异大且连片性差.对积温变化趋势的准确掌握可为农业结构布局调整以及农业生产潜力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牲畜粪便与麦秆混合厌氧发酵的产气量、发酵时间及最优温度
张翠丽
1,3
;李轶冰
2,3
;卜东升
4
;杨改河
2,3
2008, 19(08): 1817-1822 .
摘要
(
2415
)
PDF
(587KB) (
1217
)
探索牲畜粪便与作物秸秆混合发酵的产气量和发酵时间与发酵温度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农村户用沼气原料选择、确定最优发酵温度和提高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效率的关键.采用可控型恒温发酵装置,以猪粪、牛粪和麦秆作为发酵原料,以常温厌氧发酵池的底物为接种物,在总固体(total solid,TS)质量分数为8%的条件下进行批量试验,研究了混合发酵的产气量、发酵时间及最优温度.结果表明:粪便与麦秆混合发酵明显提高了原料的产气效率,其中猪粪与麦秆混合发酵的累积产气量比猪粪作为单一发酵原料高24倍,而牛粪与麦杆混合发酵的累积产气量与单一牛粪无显著差异.猪粪、牛粪与麦秆混合发酵的最优温度均在30 ℃以上,发酵时间在60 d左右.厌氧发酵的发酵时间不总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单一以温度来断定厌氧发酵时间的长短是不可行的.
固化技术在农村河道生态护岸中的应用
付融冰
1
;陈小华
1
;罗启仕
1
;章树久
2
;李小平
1
;耿春女
1
2008, 19(08): 1823-1828 .
摘要
(
2257
)
PDF
(329KB) (
1114
)
基于自主开发的固化剂,采用建筑垃圾固化桩(+植被)和土壤整体固化(+植草)技术对上海市田山庄村河道实施了护岸工程,并结合其他生态工程技术对村中污塘进行了生态重建.结果表明:由建筑垃圾制成的固化桩的抗压强度高达73 MPa,具有一定孔隙率,且硬化快、干缩小,符合生态安全性要求,在添加抗冻剂后固化桩可在-18 ℃时使用;固化桩护岸的强度较高、土壤抗侵蚀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的水力通透性,其土壤湿度与裸露河岸基本一致,对植物根系生长无明显影响;土壤整体固化后,其表面抗剪切强度比裸露河岸增加了50倍,土壤流失量仅为裸露河岸的5%;在工程实施后第10天,固化面上狗牙根草皮中部分根系开始向固化土中伸展,1个月后60%的根系深入土中,11个月后狗牙根草与固化土融为一体.固化技术与植被重建相结合,既可以满足河岸稳定性的要求,也有助于重建河岸生境.
黔中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氧化亚氮的释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刘芳
1,2
;刘丛强
1
;王仕禄
1
;吕迎春
1,2
2008, 19(08): 1829-1834 .
摘要
(
2360
)
PDF
(428KB) (
1001
)
利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于2006—2007年对黔中地区退耕荒草地、灌丛、马尾松林和阔叶林土壤氧化亚氮的释放通量进行原位观测,初步研究了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N
2
O释放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除个别月份土壤表现为大气N2O的吸收汇,各观测点均为N
2
O的源,植被条件和土壤类型对土壤N
2
O的释放具有明显影响.退耕荒草地、灌丛N
2
O释放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 春夏季节高于秋冬季节,通量范围分别在-20.7~103.0 μg N·m
-2
·h
-1
和 -33.0~67.3 μg N·m
-2
·h
-1
.马尾松林、阔叶林春季土壤N
2
O释放量最高,其他季节变化规律不明显,通量范围分别在-5.3~35.0 μg N·m
-2
·h
-1
和-14.4~152.8 μg N·m
-2
·h
-1
.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水分与N
2
O释放通量显著负相关,是影响土壤N
2
O释放通量季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温度通过影响土壤水分而间接影响土壤N
2
O的释放通量.
五节芒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呼吸的影响
王江
1
;张崇邦
1
;常杰
2
;柯世省
1
;张磊
1
2008, 19(08): 1835-1840 .
摘要
(
2251
)
PDF
(512KB) (
1191
)
选择3个五节芒在重金属污染地的定居点作为研究样地,其中两个为Pb/Zn矿尾矿砂堆积地(W:黄岩铅锌尾矿;Y:三门铅锌尾矿),一个为冶炼厂附近污染农田(N),分别测定其根围与根际土壤微生物基础呼吸、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土壤理化特性和土壤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根际土壤微生物基础呼吸和微生物量氮均显著地高于根围土壤(
P
<0.05),除了N样地外,微生物量碳在根围与根际之间差异不显著(
P
>0.05).根际土壤有机碳、总氮(Y样地除外)和离子交换量(N样地除外)低于根围土壤.根际重金属(Pb、Zn、Cu、Cd)总量与DTPA(二乙三胺五乙酸)可提取量普遍低于根围土壤.冗余分析(RDA)表明,根围和根际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特性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而与土壤重金属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负相关.主分量及回归分析同样证明土壤微生物总体变化与土壤理化特性呈正相关(根围
R
2
=0.653;根际
R
2
=0.690),而与重金属含量呈负相关(根围
R
2
=0.610;根际
R
2
=0.662).
镉、汞复合污染对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于寿娜;廖敏;黄昌勇
2008, 19(08): 1841-1847 .
摘要
(
2334
)
PDF
(270KB) (
1222
)
通过土壤培养试验, 研究了重金属镉(Cd)、汞(Hg)复合污染对小粉土和黄红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培养过程中,Cd、Hg单一及复合污染都对两种土壤中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随重金属浓度增强而增强(浓度≤1 mg·kg
-1
Cd除外).与单一Cd或Hg污染相比,同剂量Cd和Hg复合污染时两种酶活性的净变化量均大于0,表明Cd和Hg复合污染在两种土壤中对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均表现为一定的协同作用.所有处理黄红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小粉土,这可能与黄红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相对较高有关.
综合评述
大型真菌重金属污染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周启星
1,2
;安鑫龙
2
;魏树和
1
2008, 19(08): 1848-1853 .
摘要
(
2297
)
PDF
(252KB) (
1470
)
大型真菌是生物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生态资源,在自然界物质循环和维持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环境重金属污染对大型真菌的生态毒性效应、大型真菌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作用、大型真菌对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适应机制、大型真菌对重金属污染的指示和生态修复作用等方面,较为全面地总结、评述了大型真菌重金属污染生态学的研究进展.随着重金属污染的加剧,加强研究大型真菌重金属污染生态学,对于大型真菌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简报
黄瓜幼苗对氯化钠和碳酸氢钠胁迫的生理响应差异
张丽平
1
;王秀峰
1,2
;史庆华
1,2
;高青海
1
;刘泽洲
1
2008, 19(08): 1854-1859 .
摘要
(
2262
)
PDF
(836KB) (
1414
)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0、25、50和75 mmol·L
-1
)的NaCl和NaHCO
3
对黄瓜幼苗进行胁迫处理,研究黄瓜幼苗对NaCl和NaHCO
3
胁迫的生理响应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黄瓜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相对含水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NaHCO
3
处理下降幅度大于NaCl处理.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黄瓜地上部Na
+
含量显著上升,K
+
含量显著下降,在相同的Na
+
浓度下,NaHCO
3
处理比NaCl处理下降幅度更大,具有更低的K
+
/Na
+
.与NaCl处理相比,NaHCO
3
处理的黄瓜叶片电解质渗漏率、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幅度更大.NaCl和NaHCO
3
处理使黄瓜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活性受到显著诱导,而使过氧化物酶活性受到明显抑制.
基于修正的亚像元模型的植被覆盖度估算
阳小琼;朱文泉;潘耀忠;宋国宝
2008, 19(08): 1860-1864 .
摘要
(
1990
)
PDF
(379KB) (
1285
)
植被覆盖度是陆地生态过程模型、气象和气候模型的一项重要参数.通过消除植被类型分类精度以及遥感影像噪声带来的误差,结合实际测量值确定了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修正了亚像元模型,并通过计算北京市植被覆盖度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 修正后模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非常接近,尤其是对植被类型一致但密度有不同变化的草本植被, 但对乔木植被覆盖度的估算误差相对较大,这可能与遥感影像分辨率、植被破碎度及采用的混合像元模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