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19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08-07-2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不同经度天山云杉群落物种丰富度随海拔梯度变化
刘贵峰
1,2
;臧润国
1
;郭仲军
3
;巴哈尔古丽·阿尤甫
3
;张新平
3
;成克武
4
;白志强
3
2008, 19(07): 1407-1413 .
摘要
(
2362
)
PDF
(753KB) (
1132
)
选择我国新疆境内天山山脉81°05′—93°415′E约12 个经度范围的昭苏、巩留、乌苏、乌鲁木齐和哈密5 个地点的天山云杉林进行垂直样带调查,分析不同经度位置天山云杉群落物种丰富度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各经度的天山云杉群落是以天山云杉为优势树种的纯林,乔木和灌木种类很少,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主要由优势树种天山云杉控制.天山云杉在中等海拔范围分布最集中、郁闭度最大、生长最好、蓄积量最高,致使林下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最低.天山云杉群落草本物种丰富度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呈山谷型曲线,可以用二次曲线方程
y
=
ax
2
-
bx
+
c
(
a,b,c
>0)进行描述.
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油松林不同龄级立木的空间点格局
牛丽丽;余新晓;岳永杰
2008, 19(07): 1414-1418 .
摘要
(
2447
)
PDF
(368KB) (
1309
)
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油松不同龄级个体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不同龄级密度差异较大,高龄级密度较大(龄级Ⅰ密度为15 株·hm
-2
,龄级Ⅲ密度为924 株·hm
-2
).油松各龄级的分布格局以及龄级间的空间关联与尺度(40 m内)密切相关,在小尺度上油松各龄级趋于聚集分布,龄级间有较强的相关关联;当空间尺度大于临界值(30 m或40 m)时,油松各龄级趋于随机分布,龄级间的空间关联性减弱.
不同林龄桤-柏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分配
吴鹏飞
1,2,3
;朱波
1
;刘世荣
3
;王小国
1
2008, 19(07): 1419-1424 .
摘要
(
2445
)
PDF
(349KB) (
1254
)
选取代表性的10、15、20和25年生桤(
Alnus cremastogyne
)柏(
Cupressus funebris
)混交林及由桤-柏混交林演替而来的30年生纯柏林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川中丘陵区人工桤-柏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动态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桤-柏混交林的植被碳储量在10~30年间持续增加,30年时达到52.40 t·hm
-2
,5个林龄中乔木层碳储量所占比例均在85.59%以上;桤-柏混交林的土壤碳储量(0~40 cm)在10~15年间显著增加(
P
<0.05),15年时达最大值84.79 t·hm
-2
,15~25年间显著下降(
P
<0.05),25~30年间趋于稳定(
P
>0.05);桤-柏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在15年时达最大值118.13 t·hm
-2
,15~25年间缓慢下降,25~30年间有所增加;植被碳储量所占比例在10~30年间持续增加,土壤碳储量则相反.与我国其他类型人工林相比,桤-柏混交林的碳储量偏低.
麻疯树幼苗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窦新永
1
;吴国江
2
;黄红英
1,3
;侯雨佳
1
;顾群
4
;彭长连
1
2008, 19(07): 1425-1230 .
摘要
(
2435
)
PDF
(565KB) (
1528
)
以不同浓度(5%~25%)的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麻疯树三叶期幼苗,研究了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麻疯树叶片光合特性及其对干旱的耐受能力.结果表明:在较低浓度PEG(≤15%)处理下,随PEG浓度的增加,麻疯树叶片净光合速率(
P
n
)、气孔导度(
G
s
)、胞间CO
2
浓度(
C
i
)、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
Φ
PSⅡ
)、光化学猝灭(
q
P
)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
ETR
)下降,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
F
v
/
F
m
)轻微下降,水分利用效率(
WUE
)则逐渐升高,非光化学猝灭(
NPQ
)明显上升,初始荧光(
F
o
)无显著变化(
P
>0.05);在高浓度PEG(>15%)处理下,
C
i
随PEG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上升,
P
n
、
G
s
和
WUE
持续下降,
F
v
/
F
m
、
Φ
PSⅡ
、
q
P
和
ETR
下降幅度明显增大,
F
o
显著上升,而
NPQ
下降.低浓度PEG处理导致麻疯树叶片
P
n
下降主要是由气孔因素造成的;在高浓度PEG处理下,
P
n
的下降则是由非气孔和气孔因素的共同限制作用造成的.当PEG浓度<20%时,虽然出现
P
n
下降,但光合机构未受损伤.经15 d高浓度PEG处理的植株叶片,在胁迫解除后光合活性能够迅速恢复,且植株可以存活.说明麻疯树对干旱胁迫有较强的耐受能力.
小兴安岭主要乔、灌木燃烧过程的烟气释放特征
胡海清;李敖彬
2008, 19(07): 1431-1436 .
摘要
(
2663
)
PDF
(305KB) (
978
)
测定了小兴安岭林区凉水林场10种乔木和9种灌木可燃物燃烧过程中释放的CO
2
、CO、xHy、SO
2
和NO等气体含量,计算了不同可燃物的气体释放量及排放因子.结果表明:乔木和灌木可燃物试样燃烧过程中释放的CO
2
、含碳气体总量和5种气体总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 277.04和1 149.06 mg·g
-1
、1 476.27和1 147.18 mg·g
-1
、1 486.21和1 459.67 mg·g
-1
,乔木均大于灌木;乔木和灌木的CO、NO和SO
2
释放量平均值分别为231.58和282.93 mg·g
-1
、3.61和5.03 mg·g
-1
、6.32和7.46 mg·g
-1
,灌木均大于乔木;乔木和灌木的CO
2
、CO排放因子分别为2.8853和2.7718、0.4558和0.2425,乔木大于灌木.
三维可视化软件在辽东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
冷文芳
1
;代力民
1
;贺红士
1,2
;于大炮
1
;周莉
1
2008, 19(07): 1437-1442 .
摘要
(
2323
)
PDF
(321KB) (
1111
)
利用三维可视化软件WCS 6.0,结合林相图信息,构建了辽东山区普乐堡乡的虚拟森林景观,并模拟了4种经营管理方案(封育未成林幼抚、小面积皆伐、择伐和二次渐伐)下研究区林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对幼龄林采取保育措施后,10~30龄长白落叶松的生长速度较快,大约以0.6 m·a
-1
的速度生长,蒙古栎的生长速度稍慢,约为0.4 m·a-
1
;小面积皆伐对林分的影响较大,二次渐伐其次,低强度的择伐对林分的影响最小.WCS 能够直观地显示各种森林经营管理方案的后果,可以为森林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林龄马尾松针叶凋落前后养分含量及回收特征
李荣华
1,3
;汪思龙
1,2
;王清奎
1,2
2008, 19(07): 1443-1447 .
摘要
(
2550
)
PDF
(320KB) (
1028
)
以湖南会同地区10、23和4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参数(单位质量养分含量、单位长度养分含量和单叶养分含量)分析了针叶凋落前后养分含量及回收特征.结果表明:3个林龄马尾松针叶凋落后的单叶质量、单叶长度和单位长度质量平均分别下降了15.9%、4.6%和13.9%;不同林龄针叶养分含量不同;凋落前马尾松单叶N、P、K回收平均在50%以上;养分再吸收效率和转移度均随林龄先增后减.除N外,基于不同参数计算所得养分再吸收效率差异不明显.
土壤盐分对高寒草甸主要植物生态位的影响
王鑫
1,2
;胡玉昆
1
;热合木都拉·阿迪拉
1
;柳妍妍
1,2
;李凯辉
1
;王吉云
3
2008, 19(07): 1448-1454 .
摘要
(
2291
)
PDF
(248KB) (
1065
)
采用Levins生态宽度指数和Cowell生态位相似性公式,计算了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主要物种在4个盐分梯度上土壤水分、有机质、速效钾3个资源维的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相似性.结果表明:在3个资源维上,随着土壤盐分含量的增加,主要建群种细果苔草的平均生态位由0.4433降至0.1740,伴生种鹅绒委陵菜的平均生态位由0.1263升至0.2215,说明耐盐性较差的物种生态位宽度逐渐减小,耐盐性较好的物种逐渐增大,可能成为重要的演替种.随土壤盐分含量的增加,耐盐性较差物种间的生态位相似性逐渐升高, 而耐盐性较好的物种则逐渐降低.细果苔草和线叶嵩草的生态位相似比例由0.701升至0.842, 而鹅绒委陵菜和山地蒲公英的生态位相似比例由1降至0.708.物种的生物学特性是物种对土壤盐分响应不同的主要原因.
不同海拔云南黄连生物量和主要有效成分变化
张霁
1,2
;蔡传涛
1
;蔡志全
1
;刘贵周
1
;罗媛
1
;杨志雄
3
2008, 19(07): 1455-1461 .
摘要
(
2426
)
PDF
(679KB) (
1129
)
研究了不同海拔(2 100~2 700 m)下,野生和人工栽培云南黄连的生物量、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及产量.结果表明:野生云南黄连根茎和根生物量沿海拔梯度呈上升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05);人工栽培云南黄连根茎生物量平均值在海拔2 600 m和2 700 m处分别为87.5 kg·hm
-2
和97.0 kg·hm
-2
,显著高于海拔2 300 m处(34.8 kg·hm
-2
,
P
<0.05),且海拔2 300、2 600和2 700 m的人工栽培云南黄连根茎和根生物量均大于野生云南黄连,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野生云南黄连的根茎和根生物量均与全株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 野生云南黄连根茎和根小檗碱含量在海拔2 700 m处最高,分别为4.60%和1.93%; 根茎巴马汀和药根碱含量、根药根碱含量在海拔2 600~2 700 m处最高;根巴马汀含量在2 300 m处最高.人工云南黄连根茎和根小檗碱含量在海拔2 600 m处最高,分别为4.41%和1.90%; 根茎巴马汀含量,根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含量在海拔2 600~2 700 m处最高;根茎药根碱含量在海拔2 300 m处最高.海拔2 600~2 700 m处野生云南黄连根茎和根中各有效成分产量显著高于海拔2 100和2 300 m处(
P
<0.05). 野生云南黄连分株的根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叶生物量、总生物量、高度和冠幅沿海拔梯度呈先升后降趋势.增大种植密度和加强人工管理可以提高云南黄连生物量和主要有效成分产量.
淹水对甜樱桃根系呼吸强度和呼吸酶活性的影响
陈强
1
;郭修武
2
;胡艳丽
1
;毛志泉
1,2
2008, 19(07): 1462-1466 .
摘要
(
2333
)
PDF
(511KB) (
1264
)
以美早/东北山樱桃(
Prunus serrulata
G.Don)和美早/马哈利(
P. mahaleb
L.)为试材,研究了淹水对甜樱桃根系(生长根和褐色木质根)呼吸强度和呼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过程中,两种甜樱桃砧木生长根和褐色木质根呼吸强度均呈下降趋势,生长根降幅更大;东北山樱桃生长根和褐色木质根呼吸强度降幅分别是马哈利的1.47和1.36倍.丙酮酸脱羧酶(PDC)、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在两类根系中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乙醇脱氢酶(ADH)活性在生长根中亦先升后降,而在褐色木质根中为上升趋势,3种酶活性变化幅度表现为生长根大于褐色木质根;东北山樱桃ADH和LDH活性增幅大于马哈利,但PDC活性则相反.两类根系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均下降,且生长根降幅大于褐色木质根;东北山樱桃MDH活性降幅大于马哈利.说明生长根对淹水的敏感性强于褐色木质根;与马哈利相比,东北山樱桃对淹水更敏感.
不同耕作措施下春小麦和豌豆叶水势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张鸣;张仁陟;蔡立群
2008, 19(07): 1467-1474 .
摘要
(
2393
)
PDF
(1052KB) (
1107
)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对不同耕作措施下春小麦和豌豆叶水势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水分饱和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豌豆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叶水势都明显高于春小麦,它们在不同生育期的日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均为清晨最高,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在持续一段低谷后逐渐回升.春小麦各处理的叶水势在拔节和抽穗期相对较高,孕穗和开花期次之,灌浆期最低;豌豆各处理的叶水势在现蕾期达到最大值,分枝和开花期次之,结荚鼓粒期最低.春小麦各处理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在抽穗期最高,拔节和开花期次之,灌浆期最低,水分饱和亏的变化正好相反;豌豆各处理的叶片相对含水量随生育进程呈下降趋势,水分饱和亏的变化也与之相反.春小麦和豌豆各处理的叶水势与土壤含水量、气温、太阳辐射、大气相对湿度、大气水势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表明,对春小麦和豌豆叶水势日变化影响最强的气象因子分别为大气水势和大气温度.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免耕秸秆覆盖、传统耕作秸秆还田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不同程度地提高作物叶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其中免耕秸秆覆盖的优势最明显.
干旱条件下花铃期棉花对氮素的生理响应
刘瑞显;郭文琦;陈兵林;周治国
2008, 19(07): 1475-1482 .
摘要
(
2286
)
PDF
(900KB) (
1048
)
于2005—2006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卫岗试验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花铃期土壤干旱及复水后棉花光合与蒸腾特性及水分利用率对氮素的响应.结果表明:与正常灌水处理(CK)相比,干旱处理棉花随土壤相对含水量(
SRWC
)的减少,其净光合速率(
P
n
)和蒸腾速率(
T
r
)迅速降低;在干旱处理前期,由于棉花
T
r
下降幅度高于
P
n
,水分利用率(
WUE
)表现为上升趋势,而后随
SRWC
和
P
n
的降低,
WUE
呈逐渐下降趋势.土壤干旱改变了
P
n
和
T
r
的日变化趋势,干旱处理棉花
P
n
和
T
r
从8:00到16:00一直呈下降趋势,而CK则呈单峰曲线,
P
n
和
T
r
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11:00和12:00;干旱处理和CK的
WUE
日变化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谷值出现在12:00.干旱条件下棉花的
P
n
和
T
r
随氮素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而
WUE
则表现为相反趋势;复水后,干旱处理棉花
P
n
、
T
r
及
WUE
日变化趋势与CK一致,但其值低于CK,该趋势在施氮肥条件下表现尤为明显.可见,棉花花铃期土壤干旱条件下增施氮肥虽然有利于
WUE
的提高,但却降低了棉花的光合性能.
施氮水平对水稻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的影响
陈刚;徐阳春;沈其荣
2008, 19(07): 1483-1488 .
摘要
(
2209
)
PDF
(530KB) (
1245
)
采用温室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开花后地上部氨挥发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水稻开花后地上部日氨挥发量和开花至成熟期的氨挥发总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不同施氮水平间存在一定差异.花期和成熟期水稻地上部氨挥发量(
y
)与功能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
x
1
)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功能叶片质外体NH
4
+
浓度(
x
2
)呈显著正相关:
y
=-0.37846
x
1
+0.41821
x
2
+0.04925(
R
2
=0.9471,
n
=16).水稻氮素收获指数(
x
1
)和氮肥生理利用率(
x
2
)均与地上部氨挥发总量(
y
)呈显著负相关:
y
=-0.02117
x
1
+0.75186(
R
2
=0.8426,
n
=8)和
y
=-1.10386
x
2
+35.52676(
R
2
=0.8489,
n
=8),说明高氮水平下水稻氮肥利用率的下降与水稻地上部氨挥发量的增加有关.
不同施肥措施下亚热带稻田土壤碳、氮演变特征及其耦合关系
刘畅
1,2
;唐国勇
1,2
;童成立
1
;夏海鳌
3
;蒋平
3
;林蕴华
4
2008, 19(07): 1489-1493 .
摘要
(
2383
)
PDF
(417KB) (
1385
)
在湖南省稻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点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下稻田土壤碳、氮演变及其耦合特征.结果表明:1986—2003年,无肥处理(对照,CK)稻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略呈下降趋势;化肥(NPK)处理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基本保持稳定,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与对照相比,化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13%和18%,低量有机肥(LOM)处理分别提高54%和45%,高量有机肥(HOM)处理分别提高89%和67%.统计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P
<0.01).稻田土壤C/N为8.5~12.9,多数分布在10左右.研究表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稻田土壤碳、氮的固定与积累;稻田土壤碳、氮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陈涛
1
;郝晓晖
1
;杜丽君
2
;林杉
1
;冯明磊
1
;胡荣桂
1
;高璟贇
1
2008, 19(07): 1494-1500 .
摘要
(
2300
)
PDF
(728KB) (
1457
)
以湖南省3个国家级稻田肥力变化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土壤为材料,通过室内分析和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监测点各施肥处理的土壤CO
2
累积排放量为448.64~1 516.77 μg·g
-1
,CH
4
累积排放量为15.60~33.34 μg·g
-1
,在58 d的培养期内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占总有机碳的3.59%~5.57%;不同处理CO
2
的产生速率均在前期保持较高水平,之后迅速下降,后期较慢并趋于平稳,CH
4
的产生速率表现为先缓慢升高后迅速降低的变化趋势;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CO
2
和CH
4
的累积排放量;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量与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与矿化量所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无明显相关关系.
有机肥对桃园土壤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王艳萍
1
;高吉喜
2
;刘尚华
3
;杜相革
1
2008, 19(07): 1501-1505 .
摘要
(
2171
)
PDF
(359KB) (
1155
)
于2004—2005年在北京市平谷区有机桃园设置不同有机肥处理:2年连续施有机肥,年均67 500 kg·hm
-2
(T
1
);第一年不施肥,第二年施有机肥135 000 kg·hm
-2
(T
2
);第一年不施肥,第二年施有机肥67 500 kg·hm
-2
(T
3
);不施肥对照(CK),并于2006年对0~120 cm土层土壤进行取样分析,研究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硝态氮分布和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土壤中硝态氮分布较均匀,T
1
和T
3
在0~120 cm土层硝态氮浓度变化呈单峰曲线,其中60 cm以上较高,在60~120 cm逐渐降低;而T
2
土壤硝态氮浓度由浅到深逐渐增加,峰值出现在100~120 cm土层,其在60 cm以下土层的硝态氮浓度在所有处理中最高,说明过量施用有机肥易导致硝态氮的淋失.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硝态氮的浓度和分布与多年施氮总量、最近一年施氮量和检测点与树的距离呈显著相关关系,并据此建立了有机肥施用与土壤剖面硝态氮浓度之间的相关模型.
不同耕作方式下黑土的渗透特性和优先流特征
李文凤
1,2
;张晓平
1
;梁爱珍
1,2
;申艳
1,2
;时秀焕
1,2
;罗金明
1,2
;杨学明
3
2008, 19(07): 1506-1510 .
摘要
(
2246
)
PDF
(312KB) (
1190
)
用染料示踪法和双环法相结合,对连续6年的免耕与秋翻中层黑土进行水分入渗与优先流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入渗过程中,免耕土壤的渗透率都大于秋翻土壤,达到稳渗时,免耕土壤的稳渗率是秋翻土壤的1.35倍,累积渗透量是秋翻土壤的1.44倍.从亚甲基蓝溶液的渗透深度来看,免耕土壤的渗透深度(43 cm)明显大于秋翻土壤(27 cm).与秋翻土壤相比,免耕土壤具有更好的孔隙发育和更多的生物孔隙,具有良好的优先流特征,这对水分入渗和水土保持有重要作用.
间歇降雨和多场次降雨条件下黄土坡面土壤水分入渗特性
李毅
1,2
;邵明安
2
2008, 19(07): 1511-1516 .
摘要
(
2312
)
PDF
(452KB) (
1102
)
基于可控的坡面间歇降雨和多场次降雨试验,对黄土坡面土壤水分入渗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歇降雨条件下,两次降雨期间的累积径流量均随降雨历时的延长呈近似线性增加,湿润锋也随降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两次降雨的间歇期,湿润锋增加缓慢.入渗率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减小,第2次降雨的入渗率随时间而减小的趋势更明显;15°坡面的累积入渗量比25°大,分别为178和88 mm.多场次降雨条件下,各场次降雨的初始入渗率均较高,其中第1场降雨的土壤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在各时段均明显高于其他场次,后3场降雨的入渗率差异不大;降雨场次越多,湿润锋越深.
沈阳城市土壤全钾和碱解氮的空间变异性
张宏伟;魏忠义;王秋兵
2008, 19(07): 1517-1521 .
摘要
(
2376
)
PDF
(340KB) (
1228
)
采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沈阳城市土壤全钾、碱解氮2种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全钾的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碱解氮的最佳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其块金值/基台值[
C
0
/(
C
0
+
C
)]分别为10.65%和17.96%,说明沈阳城市土壤全钾和碱解氮的空间相关性较强,其空间变异主要是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的.通过克立格插值对沈阳城市土壤全钾和碱解氮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全钾的空间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碱解氮的空间分布则为周边高、城区中部低.
突变级数法在厦门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魏婷
1
;朱晓东
1
;李杨帆
1
;孙翔
1
;陈彬
2
;王金坑
2
2008, 19(07): 1522-1528 .
摘要
(
2236
)
PDF
(832KB) (
1766
)
针对港湾快速城市化地区存在的潜在突变特性,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和突变级数法,构建了评价城市生态安全的突变模型,并对1996—2006年厦门城市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96—1998年,快速城市化对厦门市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不大,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呈上升趋势;1998—2001年,由于大范围高强度的填海造地、人口激增等生态干扰远远超过了生态系统自身的修复能力,导致厦门城市生态安全状况呈快速下降趋势;2001—2006年,厦门城市生态安全整体水平回升,主要受其海湾型生态城市重大战略转变的影响;2006年,研究区系统压力安全级别为Ⅲ,说明厦门市还存在着生态安全隐患.突变级数法反映了单一指标极值情况对生态系统突变的影响,弥补了现有方法在此方面的不足,它既减小了权重赋值的主观性,又避免了主观判断安全标准的不确定性,可准确地反映城市生态安全的发展趋势.
营口市城市及村镇聚落增长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预测
郗凤明
1,2
;贺红士
1
;胡远满
1
;吴晓青
3
;包丽
4
;田颖
1,2
;王晋年
5
;马文军
6
2008, 19(07): 1529-1536 .
摘要
(
2733
)
PDF
(652KB) (
1319
)
基于辽宁省营口市1988、1992、1997、2000和2004年5期Landsat 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城市增长和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SLEUTH模拟预测了6种预案(当前趋势预案、无保护预案、适当保护预案、管理增长预案、生态可持续预案和区域及城市规划预案)下2005—2030年营口市城市及农村聚落的增长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88—2004年,营口市城市及村镇聚落的增长面积为14.93 km
2
;1997—2004年,研究区水域、园地、矿山、耕地等土地类型面积的变化较大.2005—2030年,生态可持续预案下,营口市城市及村镇聚落的面积将缓慢增长,较好地保护耕地、林地等资源,但在一定程度上将限制城市及村镇聚落的增长;无保护预案下研究区城市及农村聚落的增长速度最快,耕地流失面积较大;当前趋势预案下,耕地流失面积与无保护预案相近,但耕地流失的格局不同;适当保护预案和管理增长预案下,耕地的流失面积较小;区域与城市规划预案下,城市及村镇聚落增长主要分布在城市开发区和城市周边地区.利用不同预案下的SLEUTH模型可以模拟不同土地管理政策对城市及村镇聚落增长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对我国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指导意义.
上海轨道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李铖
1
;李俊祥
1,2
;李蓉
1
;徐明策
1
;秦海
1
2008, 19(07): 1537-1543 .
摘要
(
2333
)
PDF
(549KB) (
1556
)
利用1989、2005年上海市1∶50 000彩红外航空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基于GIS技术,定量研究了上海轨道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影响,并用Markov模型对研究区2010—202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初步预测.结果表明:轨道交通加快了上海市土地利用的转化,促进了以耕地为主的自然景观向居住、公共设施用地等土地获益较高的人工景观转化;轨道交通增加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程度;1989—2005年,研究区其他用地(以在建用地为主,下同)、公共设施用地、绿地、耕地、水域的转化率较大,其中,其他用地的变化速度最快,水域的变化速度最慢;2010—2025年,耕地、水域的面积和比例将继续减少,居住、公共设施用地等人工景观的面积则呈继续增加的趋势.从提高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获益的角度,轨道交通沿线的这种土地利用结构仍需要进一步调整,以增加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基于生理发育时间的加工番茄生育期模拟模型
王冀川
1,2
;马富裕
1
;冯胜利
1
;陈远良
3
;何为
4
;庞胜群
1
2008, 19(07): 1544-1550 .
摘要
(
2543
)
PDF
(426KB) (
1232
)
综合考虑温度和光照对加工番茄生理发育效应的影响,引入了品种基本发育因子(IDF),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加工番茄的生育期与环境因素的动态关系,建立了基于生理发育时间(PDTv)的加工番茄生育期模拟模型,并利用不同年份、生态区、品种、种植方式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对加工番茄从播种到各个发育阶段(出苗、开花、坐果、红熟和拉秧)天数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回归估计标准误差(
RMSE
)分别为1.09、2.03、2.05、2.77和2.53 d,该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基于有效积温的发育模型(其
RMSE
分别为1.90、6.63、6.33、9.36 和6.84 d).
完达山东部地区东北虎主要猎物种群的时空动态模拟
国庆喜;高梅香;王化儒
2008, 19(07): 1551-1558 .
摘要
(
2141
)
PDF
(746KB) (
1095
)
基于能体现直接与间接人为干扰的不同意外死亡率和环境容纳量情景,使用景观尺度的动物种群模型(LAPS)模拟了1990—2009年完达山东部地区东北虎主要猎物种群的时空动态,研究了意外死亡率和环境容纳量对种群动态的影响,并直观展现了研究区内动物集群的时空分布状况,比较了不同生境斑块类型中个体密度的差异.结果表明:意外死亡率对研究区动物种群动态的影响较环境容纳量大;灌丛中动物种群的密度高于阔叶林中的密度.研究结果为有效进行东北虎主要猎物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但相关的定量验证还需深入研究.
小麦-蚕豆间作条件下氮肥施用量对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董艳
1
;汤利
1
;郑毅
1
;朱有勇
1
;张福锁
2
2008, 19(07): 1559-1566 .
摘要
(
2453
)
PDF
(1026KB) (
1351
)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条件下4种施氮水平(0、90、180和270 kg·hm
-2
)对根际微生物区系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微生物数量有一定的波动,但均以开花期数量最高.与单作相比,间作显著增加了小麦和蚕豆根际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而显著降低了开花期和成熟期蚕豆根际的微生物多样性.在不施氮(N
0
)和低氮(N
90
)水平下,间作与单作在微生物数量上的差异较大.间作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促进效应在分蘖期和开花期最大,成熟期显著降低.小麦根际的微生物数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常规施氮处理(N
180
)的微生物数量最多,氮肥用量对单作小麦的影响大于间作小麦. 施氮量对蚕豆根际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降低了间作蚕豆根际微生物总量.适量施用氮肥能有效调节根际微生物区系,间作系统地上部植物多样性与地下部微生物区系间存在紧密联系.
长期磷肥处理农田黑土细菌群落特征
白震
1,2
;张明
3
;张旭东
1
;朱平
4
;彭畅
4
2008, 19(07): 1567-1573 .
摘要
(
2325
)
PDF
(923KB) (
1142
)
研究了公主岭国家黑土长期定位站不同施肥处理(对照、磷、氮磷、氮磷钾、有机肥-磷、有机肥-氮-磷、有机肥-氮-磷-钾等)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OM)、总氮(TN)、有效磷(AP)、碱解氮(AN)、速效钾(AK)等养分含量显著增加,而单施化肥各处理OM、AN含量无明显变化.与未施肥对照处理相比,有机肥-氮-磷配施与有机肥-氮-磷-钾配施处理总细菌磷脂脂肪酸分别增加34%和62%,G
+
菌磷脂脂肪酸分别增加58%和74%,G
-
菌磷脂脂肪酸分别增加64%和69%.各化肥处理细菌脂肪酸含量均有所下降,以磷处理最低.除G
+
菌磷脂脂肪酸外(有机肥-磷配施显著大于氮-磷-钾肥配施),氮-磷肥配施、氮-磷-钾肥配施与有机肥-磷肥配施三者间细菌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各细菌磷脂脂肪酸与OM、AP、AN、AK、NO
3
-
-N含量呈极显著相关.
土壤抑真菌作用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
吴敏娜
1,2
;张惠文
1
;李新宇
1
;张彦
1,2
;苏振成
1
;张成刚
1
2008, 19(07): 1574-1578 .
摘要
(
2328
)
PDF
(254KB) (
1376
)
自然清洁土壤所具有的抑真菌作用,是健康土壤的一种自然属性,也是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控制农作物土传病原真菌的爆发具有积极的生态学意义.本试验以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近10年未受农药和肥料影响的撂荒地土壤作为自然清洁土壤样品,通过高温(对照、100 ℃、110 ℃、121 ℃)处理得到具有不同抑真菌作用的土壤模型,采用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方法对上述土壤样品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抑真菌作用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紧密相关;对照清洁土壤抑真菌作用最强,处理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偏离自然清洁土壤愈远,土壤抑真菌能力愈差;DGGE特异性条带切胶测序结果表明,
Sphingomonas asaccharolytica、Nitrospira
sp.、
Hyphomicrobiaceae
sp.、
Bacillus megaterium
和
Micrococcus
sp.可能与土壤抑真菌作用密切相关.
两种纯培养外生菌根真菌对柴油的降解效率
礼晓;黄艺;魏志成
2008, 19(07): 1579-1584 .
摘要
(
2202
)
PDF
(761KB) (
1268
)
采用紫外法和GC-MS,研究了柴油污染情况下(10 g·L
-1
)外生菌根真菌铆钉菇和双色蜡蘑的生长特点及对柴油的降解效率.结果表明:铆钉菇和双色蜡蘑均能利用柴油作为唯一碳源生长.经过14 d培养,在柴油含量为10 g·L
-1
液体培养基内,铆钉菇和双色蜡蘑的质量降解率分别为31.32%和39.90%,且主要减少的是16~21碳烃.不同培养基对外生菌根真菌的降解能力也有显著影响.虽然外生菌根真菌在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上的生物量是对照(未添加葡萄糖)的2~5 倍,但其对柴油的降解能力明显受到抑制.高浓度的无机氮对外生菌根真菌的降解效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但效果不明显.
乙草胺的微生物降解及其对土壤磷脂脂肪酸特性的影响
冯慧敏
1,2
;何红波
1
;白震
1
;武叶叶
1
;郭柏栋
1
;张明
3
;张旭东
1
2008, 19(07): 1585-1590 .
摘要
(
2667
)
PDF
(465KB) (
1227
)
通过监测不同培养条件下(灭菌、加选择抑菌剂、未灭菌)土壤中乙草胺残留数量和培养期间微生物标识物磷脂脂肪酸(PLFAs)含量的变化,探讨了以田间推荐量施用乙草胺时,不同微生物群落对乙草胺降解的相对贡献以及乙草胺对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乙草胺易于被微生物降解,其中,细菌对乙草胺的降解作用显著大于真菌,而真菌对乙草胺有更强的耐受能力.施入乙草胺后,各磷脂脂肪酸数量发生了显著变化,C14∶0、C16∶0和C18∶0所指示的土壤微生物量均有所下降;细菌PLFAs数量在培养初期显著降低,而后与对照的差异显著减小,表明细菌活性随着乙草胺的降解有所恢复;在施用乙草胺后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土壤真菌PLFAs数量始终低于对照,暗示着乙草胺对真菌的抑制可能是长期而不可逆的.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灌溉及覆土土质对填埋场氧化亚氮释放的影响
何品晶;陈淼;张后虎;邵立明
2008, 19(07): 1591-1596 .
摘要
(
2280
)
PDF
(575KB) (
948
)
采用静态箱法,现场监测黏土和砂土覆盖层生活垃圾填埋场N
2
O释放通量的春夏季节及昼夜变化,研究渗滤液灌溉、覆土土质对填埋场N
2
O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砂土和黏土覆盖层填埋场N2O夏季的释放通量均值分别为(242±576)和(591±767) μg N
2
ON·m
-2
·h
-1
,是春季[分别为(74.4±314)和(269±335) μg N
2
ON·m
-2
·h
-1
]的3.2(
P
>0.05)和2.2倍(
P
<0.05).渗滤液灌溉促进了砂土填埋场覆土N
2
O的释放,填埋场中灌溉区N
2
O的释放通量为无灌溉区的2倍(
P
>0.05).渗滤液灌溉的砂土覆盖层填埋场N
2
O春夏两季释放通量均值[(211±460) μg N
2
ON·m
-2
·h
-1
]仅为无渗滤液灌溉的黏土覆盖层填埋场[(430±605) μg N
2
ON·m
-2
·h
-1
]的1/2(
P
>0.05).无论渗滤液灌溉与否,选择贫瘠的砂性覆盖土均有助于减少生活垃圾填埋场N
2
O释放.
白洋淀水生植被初步调查
李峰
1,2
;谢永宏
1
;杨刚
1
;任勃
1
;侯志勇
1
;秦先燕
1,2
2008, 19(07): 1597-1603 .
摘要
(
2317
)
PDF
(649KB) (
1490
)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白洋淀水生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类型、分布格局及物种生物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白洋淀湿地共有水生植物39种,隶属于21科32属,其中挺水植物16种,沉水植物14种,浮叶根生植物6种,漂浮植物3种.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水生植物共减少了9种,群落类型也由原来的16种变为现在的13种,大面积轮叶黑藻、大茨藻等优势群落消失,物种分布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群落生物量较1980年大幅下降.人工养殖、污染物随意排放和水位的变化可能是造成白洋淀湿地退化、水生植被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
捕捞对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陈作志
1,2,3
;邱永松
1
;贾晓平
1
;钟智辉
1
2008, 19(07): 1604-1610 .
摘要
(
2553
)
PDF
(507KB) (
1491
)
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EwE) 5.1软件构建了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1959—1960年的Ecosim模型,包含渔业、海洋哺乳动物、海鸟、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底栖无脊椎动物等20个功能组,通过与1997—1999年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捕捞活动对北部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年来在捕捞强度不断增加的压力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显著变化,长寿命、高营养级的肉食性鱼类生物量下降明显,系统以短寿命、小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占优势.1999年的大中型鱼类的生物量仅为1960年的6%,而小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则明显上升,尤其是头足类生物量上升了2.7倍,渔获物的营养级则从1960年的3.2降低到1999年的298,体现了“捕捞降低海洋食物网”的特点,目前的开发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利用20世纪90年代数据预测了降低捕捞压力后生态系统的变化.本研究证实了可以使用Ecosim模型预测捕捞压力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综合评述
硝化抑制剂的施用效果、影响因素及其评价
孙志梅
1,2
;武志杰
1
;陈利军
1
;马星竹
1,3
2008, 19(07): 1611-1618 .
摘要
(
2592
)
PDF
(309KB) (
1494
)
硝化抑制剂施用后其显著的农学效应、环境效应和生态效应已得到许多研究的证实,但其施用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从硝化抑制剂施用对土壤氮素转化、硝酸盐淋溶损失和温室气体排放、作物氮素利用、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以及其他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分析影响其施用效果的因素和评价标准.
光质对植物光合作用的调控及其机理
郑洁;胡美君;郭延平
2008, 19(07): 1619-1624 .
摘要
(
4020
)
PDF
(264KB) (
2403
)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光质对植物光合作用的调控主要包括可见光对植物气孔器运动、叶片生长、叶绿体结构、光合色素、D1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和光合碳同化等的调节,以及紫外光对植物光系统Ⅱ的影响.蓝光和红光能促进气孔的开张,而绿光能够逆转这种作用.蓝光有利于叶绿体的发育,红、蓝、绿复合光有利于叶面积的扩展,而红光更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不同光质对不同植物、不同组织器官叶绿素积累的影响不同.蓝光和远红光可以促进psbA基因转录物质的积累.大多数高等植物和绿藻在橙、红光下光合速率最高,蓝紫光其次,绿光最低.紫外光可以导致光系统Ⅱ的电子传递活性下降.此外,针对光质与光合作用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以昆虫作为指示生物评估森林健康的生物学与生态学基础
王义平;吴鸿;徐华潮
2008, 19(07): 1625-1630 .
摘要
(
2348
)
PDF
(232KB) (
2217
)
昆虫是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生态系统主体群落中,昆虫与植物密切关联.森林害虫胁迫及昆虫多样性变动,对于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具有重要价值.昆虫多样性可用于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快速评估,如基于昆虫指示生物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的毒害水平、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水平、靶标昆虫的地位和特有种水平等.针对影响森林环境健康的重要干扰因子,本文阐述了应用昆虫作为指示性生物监测与评估森林健康状况的生物与生态学依据,讨论了昆虫种群,特别是珍稀物种种群在生境破碎干扰下的种群波动,以及大气污染、干旱和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等对昆虫种群密度与分布的影响等.同时,分析了昆虫作为指示性生物监测与评估森林环境健康所存在的问题.
研究简报
分根交替灌溉对桃树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宋磊
1
;岳玉苓
1
;狄方坤
2
;魏钦平
3
;高照全
3
;张继祥
1
2008, 19(07): 1631-1636 .
摘要
(
2253
)
PDF
(734KB) (
1081
)
以12年生桃树为对象,研究了分根交替灌溉(APRI)对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桃树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APRI处理的桃树湿润一侧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而干旱一侧则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二者含水量最大差值出现在土壤表层(0~25 cm);每2周和每4周交替灌溉1次的APRI处理在黎明前叶水势明显低于常规对照(充分灌溉),但随着时间(白天)的推移,所有处理的叶水势都趋于降低,下午APRI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APRI处理桃产量比对照降低10%,但供水量减少了50%,水分利用率提高了75%;APRI处理明显降低了桃树植株的新梢生长量,但对果实直径没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