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1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10-09-18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凋落物组成及其季节动态
原作强,李步杭,白雪娇,蔺 菲,师 帅,叶 吉,王绪高,郝占庆
2010, 21(09): 2171-2178.
摘要
(
2254
)
PDF
(754KB) (
1056
)
为了解群落尺度上凋落物组成及其时空变化,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
2
样地内2008年度收集的凋落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一年间,150个收集器内收集的凋落叶分属35种树木,占样地内胸径≥1 cm树种数(52种)的67.3%;凋落物总量为29.39 kg,折合3918.4 kg·hm
-2
,其中,阔叶、杂物、针叶和枝条凋落量分别占凋落物总量的61.7%、18.0%、11.7%和 8.6%;紫椴、水曲柳、蒙古栎、色木槭和春榆5个树种的叶凋落量占阔叶总凋落量的83.8%;不同树种的凋落量季节差异很大,61.9%的凋落物产生于9月13日至10月10日.其中,红松和紫椴叶凋落高峰出现在9月13—26日,蒙古栎、春榆和色木槭叶凋落高峰出现在9月27日—10月10日.收集器间凋落物量差异较大,其中68个收集器的年凋落量在150~200 g,1个收集器大于500 g;单个收集器全年最多可收集到18个树种的凋落叶,凋落叶种数为12种的收集器最多(32个).叶凋落量与样地内该树种的胸高断面积总和成正比.样地内凋落叶的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收集器内凋落物的收集量与其所处的位置有关.
择伐对阔叶红松林主要组成树种种内、种间竞争的影响
蒋子涵,金光泽
2010, 21(09): 2179-2186.
摘要
(
2268
)
PDF
(836KB) (
891
)
以择伐37 年后的阔叶红松林为对象,研究择伐对林内主要树种种内、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择伐对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的种群结构、分布格局和竞争指数均产生了极显著影响.各树种的竞争指数变化值与其耐荫性指数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r
=-0.8821).种内竞争强度与聚集强度、个体数呈极显著线性关系,择伐区内枫桦、紫椴等阳性树种的聚集强度最大,种内竞争强度远大于种间竞争,有利于树种之间的共存.择伐降低了红松对其伴生树种的竞争,而阳性树种对其他树种的竞争压力有所上升.择伐37 年后,红松所受的竞争压力变化较小,有利于红松的稳定生长;由于自疏作用,枫桦、紫椴的优势度将有所下降;冷杉所受的竞争压力有所减弱,有利于其种群数量的恢复.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雪斑地段牛皮杜鹃群落的土壤氮矿化与净初级生产力
张国春,刘琪璟,徐倩倩,刘 燕
2010, 21(09): 2187-2193.
摘要
(
2219
)
PDF
(514KB) (
658
)
采用土壤温度连续观测和土壤原位培养,研究了长白山高山苔原带雪斑地段牛皮杜鹃群落的土壤温度、土壤氮矿化及净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 在非生长季的积雪期(10月下旬—5月上旬),土壤养分呈上升趋势,土壤以氮矿化为主,为翌年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氮素.其中雪斑地段土壤(平均温度-3.0 ℃)的氮矿化能力更强,速效氮增加量为3.88 g·m
-2
,非雪斑地段(平均温度-7.5 ℃)为1.21 g·m
-2
. 在生长季节(5月中旬—8月下旬),土壤氮素含量下降,以固持为主;秋季植物停止生长后,土壤速效氮又呈上升趋势;到冬季,由于积雪的作用,雪斑地段土壤温度维持在0 ℃左右或略低,促进了土壤氮的矿化,而非雪斑地段土壤温度则处于冻结状态.氮素矿化能力的差异是雪斑地段牛皮杜鹃群落净初级生产力高于非雪斑地段群落的主要原因,也是植被空间分异的重要驱动因子.
水肥耦合效应对毛白杨苗木生物量的影响
董雯怡,赵 燕,张志毅,李吉跃,聂立水
2010, 21(09): 2194-2200.
摘要
(
2345
)
PDF
(591KB) (
859
)
水和肥是促进毛白杨速生高产的两大重要因素,研究水肥耦合效应对毛白杨苗木的生物量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毛白杨杂种无性系87号嫁接苗为试材,采用水、氮、磷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于2008年3—10月在北京林业大学苗圃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肥耦合水平对毛白杨苗木生物量的影响,并建立了毛白杨生物量的水肥耦合回归模型.结果表明: 土壤水分是影响毛白杨生物量的主要因素,其次为氮肥和磷肥.随着三者投入量的增加,毛白杨生物量增加;当三者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投入则使其生物量下降.土壤水分与氮肥交互作用显著,且有较好的正效应;而氮肥与磷肥、土壤水分与磷肥交互作用不明显.经模型寻优,水肥调控的最佳组合为: 土壤水分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73.37%,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分别为4.14 和1.41 g·plant
-1
;此时的毛白杨苗木生物量达到68.30 g·plant
-1
.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中国沙棘雌雄株叶片形态结构及生理生化特征
高 丽,杨 劼,刘瑞香
2010, 21(09): 2201-2208.
摘要
(
2524
)
PDF
(5714KB) (
770
)
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对中国沙棘雌雄株叶片的形态结构以及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差时,中国沙棘雌雄株的叶片结构旱化特征较明显,并且雌株的叶片厚度、上下表皮厚度、侧脉维管束距离均较小,而下表皮毛厚度、密度和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值均较大,表现出较强的干旱适应性和生态可塑性;雌雄株叶片的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升高,其中雌株叶片的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上升幅度大于雄株,而雄株叶片的丙二醛含量上升幅度明显大于雌株.随着土壤水分条件的改变,雌雄株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较大.在干旱胁迫下,中国沙棘雌株的生理生化指标多元隶属度值大于雄株.雌株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和生理调节能力更强.
小兴安岭典型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凋落物分解及养分变化
陈金玲,金光泽,赵凤霞
2010, 21(09): 2209-2216.
摘要
(
2234
)
PDF
(534KB) (
715
)
2006年10月—2008年11月,以小兴安岭地区典型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白桦次生林、择伐后的阔叶红松林(简称择伐林)、原始阔叶红松林]的混合凋落叶以及阔叶红松林优势树种(枫桦、紫椴和红松)的凋落叶为对象,采用网袋分解法分析阔叶红松林演替阶段中凋落叶的残留率和养分元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各种凋落叶的残留率与时间均呈指数关系,凋落叶年分解系数(
k
)在0.137~0.328,其分解50%和95%的时间分别在2.340~4.989 a和9.360~21.796 a;不同演替阶段凋落叶的
k
值差异不显著,其中混合凋落叶
k
值的大小顺序为阔叶红松林>择伐林>白桦林,而其他凋落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C、P和K不断释放,且形式有所差异,其中C为线性衰减模式,P和K为一元多次方程模式;N虽有不同程度的积累,但无明显规律性.
温度和CO
2
浓度升高对荒漠藻结皮光合作用的影响
苏延桂,李新荣,陈应武,崔 艳,鲁 艳
2010, 21(09): 2217-2222.
摘要
(
2041
)
PDF
(601KB) (
872
)
2007年,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1956年(51龄)和1981年(26龄)人工植被区及自然植被区的藻结皮净光合速率(
P
n
)变化,及其与结皮含水量(>100%、40%~60%和<20%)、大气CO
2
浓度(360和700 mg·L
-1
)和温度(13 ℃、24 ℃ 和28 ℃)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1龄、26龄人工植被区和自然植被区的藻结皮
P
n
分别为3.4、4.4和3.2 μmol·m
-2
·s
-1
,且51龄人工植被区藻结皮的
P
n
显著高于26龄人工植被区和自然植被区;藻结皮含水量对其
P
n
影响显著,且中等含水量(40%~60%)藻结皮的
P
n
显著高于低含水量(<20%)和高含水量(>100%);CO
2
倍增(700 mg·L
-1
)后,中等和高含水量藻结皮的
P
n
增加了1.8~3.3倍,而低含水量时,藻结皮的
P
n
变化不明显;高含水量和中等含水量处理时,24 ℃和28 ℃条件下藻结皮的
P
n
较13 ℃时提高27%~66%,而在低含水量时,不同温度的藻结皮
P
n
值无显著差异.
盐胁迫对三角叶滨藜根选择透性和反射系数的影响
邹 日,柏新富,朱建军
2010, 21(09): 2223-2227.
摘要
(
2048
)
PDF
(555KB) (
767
)
以Hoagland溶液培养的三角叶滨藜幼苗为材料,分别采用电导率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和压力室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盐胁迫下三角叶滨藜根的质膜透性、离子吸收和根系反射系数,分析其抗盐特点和机制.结果表明: 随着盐胁迫强度的增加,三角叶滨藜根细胞质膜透性增大、根系反射系数减小;盐胁迫导致三角叶滨藜根系对K
+
的总吸收量减少、对Na
+
的总吸收量增多,但对Na
+
的相对吸收量减少、对K
+
的相对吸收量增加.盐胁迫条件下,三角叶滨藜根系对离子吸收有较强的调节能力;而根系反射系数的减小有利于根系用较小的负压力吸收水分,减小木质部空化的危险.说明三角叶滨藜具有较高的抗盐能力.
白榆-刺槐混交林叶片养分与光合生理特性
秦 娟,上官周平
2010, 21(09): 2228-2234.
摘要
(
5042
)
PDF
(685KB) (
686
)
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不同生长时期白榆、刺槐纯林及其不同比例混交林[白榆∶刺槐分别为1∶1(1B1C)、1∶2(1B2C)和2∶1(2B1C)]植物叶片的N、P含量、叶绿素(Chl)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 5—9月,2种纯林和3种混交林植物叶片N、P含量均呈减小趋势,到植物生长末期,1B2C混交林中刺槐叶片的N含量和白榆叶片的P含量均较其纯林有明显提高;3种混交林中,白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刺槐, 且1B2C混交的白榆叶片Chl值在7月达到最大;3种混交林刺槐和白榆的光合速率(
P
n
)均大于其纯林,1B2C混交的刺槐叶片
P
n
在7月达到18.54 μmol·m
-2
·s
-1
;不同比例混交林刺槐叶片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较其纯林有明显改善,为1B2C>1B1C>2B1C.至9月,3种混交林中白榆叶片的PSII电子传递量子效率明显大于纯林;2种纯林与3种混交林叶片光化学淬灭系数差异较小,而纯林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显著高于1B2C混交林.白榆刺槐混交林可以显著提高植物叶片的养分含量和光合作用能力,其最优混交比例为1B2C.
杉木、木荷纯林及其混交林凋落物量和碳归还量
杨智杰,陈光水,谢锦升,杨玉盛
2010, 21(09): 2235-2240.
摘要
(
2103
)
PDF
(474KB) (
784
)
2005年5月—2007年4月,研究了福建省建瓯市水土保持科教园内19年生杉木人工林、木荷人工林和杉-荷混交林凋落物量和碳归还量.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的年均凋落物量分别为2470.85、4171.96和4285.99 kg·hm
-2
·a
-1
,不同人工林中凋落物均以落叶为主,占林分年总凋落量的68.62%~87.26%.杉木人工林凋落物量在每年的4—5月、7月和12月出现3次较大峰值,而木荷人工林和杉-荷混交林凋落物量的峰值仅出现在每年的3月份.与人工纯林相比,混交林促进了阔叶树种的单株凋落物量增加,但抑制了针叶树种的凋落物量.落叶是3种人工林凋落物碳归还的主体,人工林碳年归还总量大小顺序与年均凋落量相同,其中杉-荷混交林最高(2.12 t·hm
-2
·a
-1
),杉木人工林最低(1.19 t·hm
-2
·a
-1
).与针叶和阔叶人工纯林相比,针阔混交林的凋落量大、碳归还量高,具有良好的碳吸存能力.
1950—2008年江西省森林火灾的碳损失估算
黄 麟,邵全琴,刘纪远
2010, 21(09): 2241-2248.
摘要
(
2048
)
PDF
(611KB) (
684
)
1950—2008年间江西省年均发生森林火灾762次、年均过火面积1.578×10.4 hm
2
.本文利用江西省森林火灾统计数据,结合气象、森林分布和历次森林清查数据,分析了该省林火的特征,估算历年的林火碳释放量和碳转移量.结果表明: 1950—2008年江西省森林火灾导致的森林生物量总损失约61.155 Tg,活生物量碳库损失约30.993 Tg C,占全省植被碳库的15.92%.20世纪70年代以前林火生物量碳损失率约占1950—2008年生物量总碳损失的74.3%;90年代以后,年均林火生物量碳损失小于0.097 Tg C.森林火灾释放的CO
2
、CH
4
和CO气体分别为5.408 Tg、0.047 Tg和0.486 Tg,有22.436 Tg C活生物量碳进入土壤碳库.2008年初雨雪冰冻灾害引发的高频率次生林火灾害导致森林活生物量碳损失(0.463 Tg C)是前5年平均值(0.181 Tg C)的2.56倍.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时空分异及成因
刘淑娟,张 伟,王克林,陈洪松,韦国富
2010, 21(09): 2249-2256.
摘要
(
1987
)
PDF
(1485KB) (
731
)
运用经典统计方法,以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4个植被演替阶段(草地、灌木林、次生林、原生林)土壤表层(0~15 cm)和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冗余分析(RDA)方法分析土壤物理性质的时空分异成因.结果表明: 灌木林和原生林表土的粘粒(<0.002 mm)和粉粒(0.002~0.05 mm)含量分别与其他3个演替阶段有显著差异;草地与次生林之间各粒级颗粒含量差异不显著;各演替阶段土壤砂粒(0.05~2.0 mm)含量均无显著差异;草地的容重与其他3个演替阶段差异极显著.草地粘粒含量随坡位升高而增加,其他植被类型为中坡位粘粒含量最高,且同一植被类型下不同坡位之间差异不显著.原生林0~30 cm土壤各层次间的粘粒含量变化幅度(14.55%)大于草地(7.12%)、灌木林(11.24%)和次生林(13.77%),人类干扰对表层土壤颗粒组成有很大影响.土壤物理性质主要受土壤有机碳和各演替阶段植被类型的影响,其中砂粒含量受裸岩率的影响较大.
哀牢山两类山地森林林冠及林下腐殖质微生物群落比较
刘永杰,刘文耀,陈 林,张汉波,王高升
2010, 21(09): 2257-2266.
摘要
(
1938
)
PDF
(942KB) (
820
)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山顶苔藓矮林是云南哀牢山高海拔山地主要的原生森林植被类型.本文对哀牢山徐家坝地区两类森林林冠及各自林下地表腐殖质的理化特性、微生物组成、数量、生化活性、代谢活性及其季节动态,以及两类森林不同优势树种林冠腐殖质微生物数量及代谢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两类森林林冠腐殖质的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微生物生物量C、N、固氮作用和纤维素分解作用的强度均显著高于林下地表腐殖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林冠腐殖质的纤维素分解菌、纤维素分解强度、微生物生物量C、N、有机碳、土壤呼吸强度等指标均显著高于苔藓矮林.在季节变化方面,湿季林冠腐殖质中真菌、细菌及好氧性固氮菌的数量以及呼吸强度均高于干季,放线菌则相反,纤维素分解菌干湿季间差异不显著.两类森林林冠腐殖质微生物数量及生化活性的季节变化幅度均大于林下地表腐殖质.不同树种之间冠层腐殖质的微生物数量差异显著,其中湿季的差异比干季更为明显.林冠层腐殖质的微生物在维系林冠附生植物多样性以及为林冠繁茂的附生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的养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微生物菌剂对干旱区城市防护绿地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郑 路,尹林克,姜逢清,胡秀琴,李燕红,邱文成
2010, 21(09): 2267-2272.
摘要
(
1745
)
PDF
(523KB) (
762
)
为探寻促进干旱区城市防护绿地凋落物分解的途径,2007年10月下旬,分别采用青贮复合菌剂、秸秆腐熟剂和速腐增效剂3种微生物菌剂,对克拉玛依市区北郊防护绿地内的凋落物进行为期198 d的堆腐试验.结果表明: 堆腐前期(0~30 d),微生物菌剂处理能够加快堆腐凋落物的分解,其中速腐增效剂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随堆腐时间的延长,堆腐凋落物中N、P和Ca浓度均持续上升;试验结束时,各营养元素浓度均比初始值高14.2%~252.9%;在整个堆腐过程中,堆腐凋落物有机碳分解率持续升高,C/N值逐渐下降.添加微生物菌剂加快了堆腐凋落物的腐熟速度,提高了堆腐凋落物养分浓度,其中以秸秆腐熟剂处理效果最佳.
退化红壤区人工林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物、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
江玉梅,陈成龙,徐志红,刘苑秋,欧阳菁,王 芳
2010, 21(09): 2273-2278.
摘要
(
2225
)
PDF
(662KB) (
757
)
以江西省泰和县退化红壤区18年生马尾松纯林(Ⅰ)、马尾松枫香木荷混交林(Ⅱ)、木荷纯林(Ⅲ)和枫香纯林(Ⅳ)4种人工林林分为对象,并以自然恢复的无林荒草地为对照(CK),研究其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碳(SOC)、氮(SO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0~10 cm土层,各林分类型的土壤SOC、SON含量分别为354~1007 mg·kg
-1
和24~73 mg·kg
-1
,MBC、MBN含量分别为203~488 mg·kg
-1
和24~65 mg·kg
-1
,脲酶和天门冬酰胺酶活性分别为95~133 mg·kg
-1
·d
-1
和58~113 mg·kg
-1
·d
-1
.不同林分类型之间SOC、SON含量为Ⅳ>CK > Ⅲ>Ⅰ>Ⅱ,MBC、MBN含量为CK>Ⅳ>Ⅲ>Ⅰ>Ⅱ,天门冬酰胺酶活性为Ⅳ>CK>Ⅲ>Ⅱ>Ⅰ,差异显著,而脲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随着土层加深,SOC、SON、MBC、MBN、脲酶及天门冬酰胺酶活性下降.在0~20 cm土层,SOC、SON、MBC、MBN、全碳和全氮两两之间达极显著相关.天门冬酰胺酶活性与SOC、SON、MBC、MBN、TSN、全碳、全氮极显著相关;而脲酶活性与SON、MBCMBN、TSN、全碳显著相关.
上海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碳氮特征
史利江,郑丽波,梅雪英,俞立中,贾正长
2010, 21(09): 2279-2287.
摘要
(
2067
)
PDF
(635KB) (
1046
)
在野外采样和试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上海市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变化对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及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上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及有机碳密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大小依次为:水稻田(3.86 kg·m
-2
)>旱地(3.17 kg·m
-2
)>林地(3.15 kg·m
-2
)>撂荒地(2.73 kg·m
-2
)>城市草坪(2.65 kg·m
-2
)>园地(2.13 kg·m
-2
)>滩涂(1.38 kg·m
-2
).通过相邻样地法,分析了水田转变为旱地、农田撂荒及水田转变为人工林地等3种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总氮的影响.由水田转化为旱地将导致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及有机碳密度显著降低;在水热充足、土壤肥沃、农田管理水平较高的长三角平原地区,农田撂荒并不是一种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有效方式;水田转变为人工林地4~5年后,林地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及有机碳密度均低于相邻的水稻田,表明水田转变为林地并未引起土壤碳、氮的增加,从短期来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汇集效应因植被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还处于较低水平.
被动式夜间增温设施设计及其增温效果
陈 金,杨 飞,张 彬,田云录,董文军,张卫建
2010, 21(09): 2288-2294.
摘要
(
1987
)
PDF
(1172KB) (
849
)
为了建立一套简便节能的野外夜间增温设施,参照国际上夜间被动式增温系统(passive nighttime warming, PNW),在江苏丹阳设计了稻麦系统夜间被动式增温设施.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保证15.75 m
2
的有效采样区域,温度增幅均匀,水稻冠层全生育期夜间平均温度升高1.1 ℃,冬小麦冠层和5 cm土层全生育期夜间平均温度分别提高1.3 ℃和0.8 ℃;该增温系统在运行期间,水稻和冬小麦全生育期的冠层和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趋势与非增温对照区基本一致.该系统使麦田土壤含水量略微降低,但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不明显.将该系统在我国水稻和冬小麦主要产区应用时发现,该夜间增温系统可以使水稻和冬小麦始花期分别平均提前3 d和5 d.该系统的增温效果在不同区域和季节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综合考虑该系统的增温均匀性和增温区域有效性,及其对稻麦生育期的影响效果,该设施不仅节能,而且可以满足野外增温试验研究的基本要求.
融入植被连续性因子的生态单元制图法在城市生物多样性维护中的应用
高 天,邱 玲,陈存根
2010, 21(09): 2295-2303.
摘要
(
1919
)
PDF
(1814KB) (
730
)
基于一个以植被结构为构建框架的生态单元分类系统,构建了融入了植被覆盖连续性因子的改良城市生态单元制图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瑞典赫尔辛堡市的绿色空间研究.使用原生林地指示种或林地连续性指示种(AWIS)鉴定长、短连续性林地的分布,对比其含有维管束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对植被覆盖的连续性因子进行评估检验.结果表明: 长连续性林地中含有较多的AWIS;在建群种均龄大于30年的林地中,长连续性林地相对于结构相似的短连续性林地通常含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融入植被连续性因子的生态单元制图模型是调查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工具,通过图谱中各生态单元所含有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可对今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提出相应策略.
控释肥料对桔梗生长的影响
祝丽香,王建华
2010, 21(09): 2304-2308.
摘要
(
2022
)
PDF
(378KB) (
664
)
2008年在山东农业大学药用植物栽培基地,采用盆栽技术研究控释复合肥(N∶P
2
O
5
∶K
2
O = 14∶14∶14)对桔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普通复合肥(N∶P
2
O
5
∶K
2
O = 15∶15∶15)处理相比,等养分用量控释复合肥处理能够提高桔梗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根体积和根系活力,增加根粗,但降低了根长度;氮素施用量在0.24和0.32 g·kg
-1
时,控释复合肥的桔梗根产量分别提高了26.78%和22.50%;可溶性糖、蛋白质和总皂苷含量分别提高了9.77%和6.99%、11.38%和2.20%、8.85%和5.47%.施氮量增加使桔梗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总皂苷含量上升.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0.24 g·kg
-1
的控释复合肥效果最佳.
控释氮钾肥对海棠氮、磷、钾利用率的影响
邵 蕾,王丽霞,张 民,孙治军
2010, 21(09): 2309-2316.
摘要
(
1946
)
PDF
(573KB) (
664
)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控释氮钾肥对海棠实生苗生长、磷钾利用率及土壤作物系统中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肥的释放与海棠苗对养分的需求一致;控释氮肥显著提高了植株钾素的利用率;控释钾肥显著提高了植株氮素的利用率.施钾量相同情况下,控释氮肥(CN)和控释氮钾肥(NK)的株高、茎粗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普通肥料(SF).植株干物质量、磷的利用率、钾的吸收量和利用率大小顺序均为:NK>CN>SF.施钾量对株高、茎粗无明显影响,但对NK处理的干物质量有显著影响.磷素利用率随控释钾肥施用量增加而显著提高,而普通钾肥施用量对其无明显影响.钾素利用率随施钾量提高而降低.氮素利用率大小顺序为NK>CN>SF,损失率顺序则相反,NK和CN的残留率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SF.控释钾肥施用量对氮素利用率、损失率有显著影响,对残留率无明显影响.
嫁接对铜胁迫下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
张自坤,张 宇,黄治军,刘素慧,刘世琦
2010, 21(09): 2317-2322.
摘要
(
2141
)
PDF
(556KB) (
677
)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嫁接(以黑籽南瓜为砧木)对铜胁迫下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种群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铜胁迫下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显著下降,基础呼吸和代谢熵显著上升,但嫁接黄瓜根际土壤MBC和MBN含量显著高于自根黄瓜,而基础呼吸和代谢熵则显著低于自根黄瓜.铜胁迫下,根际土壤放线菌和自生固氮菌的数量显著下降,真菌数量显著上升,而细菌数量变化不显著;嫁接黄瓜根系土壤细菌、放线菌、自生固氮菌的数量显著高于自根黄瓜,而真菌数量显著低于自根黄瓜.嫁接黄瓜根际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铜胁迫下显著高于自根黄瓜.试验结果证明嫁接使铜胁迫下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环境和酶活性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从而提高了黄瓜植株对铜胁迫的抵抗力.
不同种植方式对花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活性的影响
林英杰,高 芳,张佳蕾,周录英,张新民,李宝龙,赵华建,李向东
2010, 21(09): 2323-2328.
摘要
(
2156
)
PDF
(613KB) (
898
)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春播覆膜(CBFM)、春播露地(CBLD)、麦田套种(MT)、麦田套种露地对照(MTLD)、夏播覆膜(XBFM)和夏播露地(XBLD)6种花生种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 花生生育期和种植方式均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活性.从始花期开始,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生物量和呼吸速率逐渐升高,到结荚期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露地栽培花生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呼吸速率,但是降低了活跃微生物生物量,对土壤养分的转化和吸收不利;覆膜花生提高了活跃微生物生物量,促进土壤养分的分解和有效化;麦田套种花生比同期播种的露地对照花生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呼吸速率,固结养分较多,不利于花生生长.
套袋对番茄果实表面光系统Ⅱ光能吸收利用的影响
王 梅,高志奎薛占军
2010, 21(09): 2329-2334.
摘要
(
1836
)
PDF
(613KB) (
717
)
用白纸淋膜袋对温室番茄‘保罗塔’果实进行套袋处理,采用光纤光谱仪和叶绿素成像荧光仪测定了番茄果实的吸收光谱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了套袋对番茄果实光系统Ⅱ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套袋后的前20 d内,与对照(CK)相比,套袋果实表面的叶绿素a (Chl a)含量和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
F
v
/
F
m
)无明显变化,但是套袋降低了果实表面的相对吸光系数
A
670/780
和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
Y
Ⅱ
),此时番茄果实主要以PSⅡ调节性能量耗散机制为主.随后,番茄果实表面的Chl a和Chl b含量开始明显下降,但是套袋果实的
F
v
/
F
m
、
Y
Ⅱ
和
A
670/780
与CK无显著差异.在套袋后的第40天,套袋果实表面的Chl a和Chl b含量分别比CK降低了35.2%和52.8%,
F
v
/
F
m
和
Y
Ⅱ
仍然维持较高水平,分别比CK增加了24.5%和35.4%,表明此时番茄果实PSⅡ具有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通过进一步降低非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额
Y
NO
为果实的早熟奠定了能量基础.
氮素形态对樱桃番茄果实发育中氮代谢的影响
李庆余,徐新娟,顾海龙,高虹艳,朱毅勇,董彩霞,沈其荣
2010, 21(09): 2335-2341.
摘要
(
1921
)
PDF
(887KB) (
849
)
以樱桃番茄为材料,采用基质营养液共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全硝态氮(NO
3
-
)、铵态氮和硝态氮配施(75%NO
3
-
∶25%NH
4
+
)及全铵态氮(NH
4
+
)营养对樱桃番茄果实氮代谢及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 铵态氮和硝态氮配施处理下樱桃番茄的单果质量比全硝态氮处理略有增加,且果实中NH
4
+
、总氨基酸、氮含量和氮素累积量均显著高于全硝态氮处理;全硝态氮及铵态氮和硝态氮配施处理下果实NR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没有明显差异,但都显著高于全铵态氮处理;铵态氮和硝态氮配施处理下果实GS活性都高于全硝态氮处理.不同形态氮素及配施处理下,同工酶GS1(胞质型GS)和GS2(叶绿体型GS)的表达与GS的活性不一致,说明氮素对GS活性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转录后水平.
氮素对高大气CO
2
浓度下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于显枫,张绪成,郭天文,于 佳
2010, 21(09): 2342-2346.
摘要
(
2097
)
PDF
(541KB) (
721
)
通过测定小麦拔节期叶片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光强-光合速率(
P
n
)响应曲线,研究了氮素对长期高大气CO
2
浓度(760 μmol·mol
-1
)下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长期高大气CO
2
浓度下,增施氮肥能提高小麦叶片
P
n
、蒸腾速率(
T
r
)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
WUE
i
);与正常大气CO
2
浓度相比,高大气CO
2
浓度下小麦叶片的
P
n
和
WUE
i
增加,气孔导度(
G
s
)和胞间CO
2
浓度(
C
i
)降低.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强,高大气CO
2
浓度下小麦叶片的
P
n
和
WUE
i
均高于正常大气CO
2
浓度处理,
G
s
则较低,而
C
i
和
T
r
无显著变化.高氮水平下小麦叶片
G
s
与
P
n
、
T
r
、
WUE
i
呈线性正相关,
G
s
与
C
i
在正常大气CO
2
浓度下呈线性负相关,但高大气CO
2
浓度下二者无相关性;低氮水平下小麦叶片的
G
s
与
P
n
、
WUE
i
无相关性,而与
C
i
和
T
r
呈线性正相关,表明高大气CO
2
浓度下低氮水平的小麦叶片
P
n
由非气孔因素限制.
高浓度臭氧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李彩虹,李 勇,乌云塔娜,吴光磊,蒋高明
2010, 21(09): 2347-2352.
摘要
(
2136
)
PDF
(723KB) (
660
)
采用开顶式同化箱(open-top chambers,OTCs)装置,设置活性碳过滤大气(CF,[O
3
]<10 μg·kg
-1
)和高臭氧(O
3
)浓度(HO,约为80 μg·kg
-1
)两个处理,研究开花后高浓度O
3
对大豆农艺性状、叶面积、叶绿素、抗氧化系统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CF)同期相比,HO处理植株的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
P
<0.05);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极显著增强(
P
<0.01),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其活性逐渐降低;HO处理下植株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和抗坏血酸(AsA)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表明膜脂过氧化进程加快;大豆的单株干物质量、有效结荚数、籽粒数、百粒重和产量都有所降低,其中产量降低了47%,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P
<0.01).
沼渣与化肥配合施用对温室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谢景欢,陈 钢,袁巧霞,林贵英,王志山,郭聪颖,钟 辉
2010, 21(09): 2353-2357.
摘要
(
2057
)
PDF
(445KB) (
665
)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沼渣与化肥配合施用对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沼渣与化肥配合施用有利于番茄生长发育,其中60%沼渣+40%化肥处理的植株生长发育状况良好,产量高于其他处理;60%沼渣+40%化肥处理果实Vc含量为91.09 mg·kg
-1
,比对照高21.32 mg·kg
-1
,总糖含量比对照高2.13%,果实品质有明显改善.在试验组合中,60%沼渣与40%化肥配合施用为设施番茄的最佳配比.
烟草形态和光合生理对减弱UV-B辐射的响应
钟 楚,王 毅,陈宗瑜,董卓娅,颜 侃,简少芬
2010, 21(09): 2358-2366.
摘要
(
2158
)
PDF
(858KB) (
633
)
在云南较高海拔烟区,通过大棚覆膜减弱UV-B辐射,研究了烟草品种K326生理成熟期、工艺成熟期和生理成熟向工艺成熟的过渡期形态和光合生理对减弱UV-B辐射(T
1
75.74%、T
2
70.08%、T
3
30.39%)的响应.结果表明: 减弱UV-B辐射显著增加了K326的茎高和节间距,在T
2
下茎高和节间距较大;与自然环境处理(CK)相比,T
1
和T
2
降低了K326的净光合速率、同化能力、水分利用率、内在水分利用率、光合色素和类黄酮含量及比叶重等,但T
1
各指标大于T
2.
影响T
1
和T
2
净光合速率的因素有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以非气孔因素为主,气孔调节能力较低导致的蒸腾速率增大是造成两处理水分利用率较低的主要原因.T
3
处理在生理成熟期和过渡期对净光合速率、同化能力、水分利用率、内在水分利用率和光合色素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比叶重和类黄酮则处于最低水平,工艺成熟期的光合色素降解也较其他处理快.
不同坡位下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赵 瑜,钟 宇,张 健,杨万勤
2010, 21(09): 2367-2374.
摘要
(
2050
)
PDF
(680KB) (
617
)
为了解坡位对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09年1—10月,调查了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不同坡位巨桉人工林的土壤动物群落.从3个巨桉人工林共获取土壤动物34741只,鉴定出146个类群,隶属于7门16纲31目;巨桉人工林下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营养类群、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基本都存在坡位变化,大型和中小型干生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大型土壤动物的腐食性类群和中小型干生土壤动物的杂食性类群数量表现出随坡位的下降而逐渐增多的趋势,说明土壤动物响应了坡位引起的土壤生态因子的变化.其中大型土壤动物的腐食性类群和中小型湿生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显示出显著的坡位差异,表明这两个指标能指示巨桉人工林不同坡位生境的异质性.总的看来,巨桉人工林坡位因子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分布及结构特征具有一定影响,但作用尚不显著.
盐池四墩子拟步甲昆虫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杨贵军,贺 奇,王新谱
2010, 21(09): 2375-2382.
摘要
(
2286
)
PDF
(610KB) (
744
)
2009年3—10月,对宁夏盐池四墩子不同植被类型和人工干扰强度的荒漠草地的拟步甲昆虫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因子特征进行了调查, 采用多样性指数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昆虫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共收集拟步甲10属20种,5431只,以弯齿琵甲、克小鳖甲和蒙古漠王占优势,分别占总数的47.30%、39.90%和3.59%.CCA分析表明:拟步甲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高达100%,提示盐池四墩子环境因子变化影响拟步甲的分布,植物群落多样性、植物生物量和土壤含水量对拟步甲昆虫群落的分布影响最大;从物种的分布状况看,谢氏宽漠王对环境最为敏感;小丽东鳖甲、宽突东鳖甲、尖尾东鳖甲、宽腹东鳖甲次之,与植物生物量、植被盖度呈负相关,戈壁琵甲、中华砚甲、网目土甲和淡红毛隐甲与植被密度和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蒙古漠王、克小鳖甲、小皮鳖甲和异距琵甲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呈正相关,奥氏真土甲、弯齿琵甲和达氏琵甲与植物生物量和植被盖度呈正相关;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拟步甲群落的活动密度与土壤含水量极显著正相关(
r
=0.943,
P
=0.005).同时,排序反映了拟步甲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以及其在不同资源维上的生态分化现象.
基于水蚀预报模型的丹江口坡地农田植物篱防蚀效应评价
熊勤学,刘章勇,姚桂枝,李本洲
2010, 21(09): 2383-2388.
摘要
(
1997
)
PDF
(678KB) (
652
)
基于丹江口坡地农田的田间试验数据,建立了WEPP模型坡面版所需的作物特性和种植管理措施参数、土壤物理特性参数、坡面特征参数等文件,并结合当地气象观测数据,模拟了丹江口地区4种植物篱(紫穗槐、金银花、黄花菜、龙须草)的坡面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结果表明: WEPP模型坡面版能准确模拟研究区植物篱对坡面径流与土壤侵蚀的影响,该方法不仅可减少田间试验次数,而且省时省力,并能为植物篱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4种植物篱中,紫穗槐的防蚀效果最好.在坡度5°下,研究区紫穗槐(1 m宽)的最佳种植间距为15 m;坡度15°下,最佳种植间距为10 m;坡度25°下,最佳种植间距为3 m.
数据处理方法不确定性对CO
2
通量
组分估算的影响
刘 敏,何洪林,于贵瑞,孙晓敏,朱旭东,张 黎,赵新全,王辉民,石培礼,韩士杰
2010, 21(09): 2389-2396.
摘要
(
1960
)
PDF
(676KB) (
899
)
基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4个站点(2个森林站和2个草地站)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CO
2
通量数据处理过程中异常值剔除参数设置、夜间摩擦风速(
u
*)
临界值(
u
*
c
)确定及数据插补模型选择对CO
2
通量组分估算的影响.结果表明: 3种数据处理方法均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年总量估算有显著影响,其中
u
*
c
确定是影响NEE估算的重要因子;异常值剔除、
u
*
c
确定及数据插补模型选择导致NEE年总量估算偏差分别为0.62~21.31 g C·m
-2
·a
-1
(0.84%~65.31%)、4.06~30.28 g C·m
-2
·a
-1
(3.76%~21.58%)和0.69~27.73 g C·m
-2
·a
-1
(0.23%~55.62%),草地生态系统NEE估算对数据处理方法参数设置更敏感;数据处理方法不确定性引起的总生态系统碳交换量和生态系统呼吸年总量估算相对偏差分别为3.88%~11.41%和6.45%~24.91%.
设施菜地重金属的剖面分布特征
李树辉,曾希柏,李莲芳,白玲玉,王道龙
2010, 21(09): 2397-2402.
摘要
(
1951
)
PDF
(680KB) (
676
)
以山东省寿光市种植1~12年的蔬菜大棚及相邻的小麦地为对象,研究了设施菜地中As、Cd、Cu、Zn、Cr、Ni 6种重金属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0~150 cm土层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设施菜地与小麦地中6种重金属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与小麦地相比,相同土层设施菜地中6种重金属的含量均明显较高,设施菜地0~20 cm土层中As、Cd、Cu、Zn、Cr、Ni的含量分别比小麦地相同土层高出35.0%、146.2%、65.6%、36.4%、21.5%和14.0%,120~150 cm土层分别高出10.6%、.5%、19.4%、20.2%、15.2%和9.3%,20~120 cm各土层中的含量亦高于小麦地.设施菜地0~20 cm土层中,Cd、Cu、Zn含量与种植年限呈显著正相关,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其累积速率分别为0.027、1.153和2.830 mg·kg
-1
·a
-1
;设施菜地中6种重金属的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正相关,除Ni和As外的4种重金属含量亦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极显著相关,有机肥等的施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设施菜地中重金属的累积.
1980—2007年大亚湾鱼类物种多样性、区系特征和数量变化
王雪辉,杜飞雁,邱永松,李纯厚,孙典荣,贾晓平
2010, 21(09): 2403-2410.
摘要
(
2895
)
PDF
(900KB) (
887
)
根据2004—2005年大亚湾海域底拖网鱼类调查数据,并结合1980—2007年的历史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多样性、优势种和数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2004—2005年,大亚湾海域共记录鱼类107种,分属13目50科,以中下层鱼类的种类最多,为48种,其次是中上层和底层种类,分别为37种和21种.大亚湾鱼类区系具热带和亚热带特性,以暖水性种类占绝对优势,为97种,暖温性种类为10种.多样性指数以夏季最高(3.82),其次是冬季(3.37)和秋季(3.00),春季最低(2.40).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季节变化情况与多样性指数相似.1980—2007年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鱼类种类数减少,优势种更替明显.鱼类种类数由1980年的157种减少至1990年的110种,2004—2005年继续减少至107种;鱼类优势种由1980年以带鱼和银鲳等优质鱼为主,更替为以小型和低值的小沙丁鱼、小公鱼和二长棘鲷幼鱼为主.用包含年际变化趋势和季节性周期变化的回归模型模拟1980—2007大亚湾鱼类资源密度的变化,鱼类资源密度在1980—1999年和1990—2007年两个时期均呈下降趋势,但1990—2007年间下降幅度比1980—1999年间大;1980—1999年鱼类资源密度的季节波动幅度较平缓(振幅为0.099),而1990—2007年的季节波动较大(振幅为0.420),说明1990—2007年阶段大亚湾鱼类数量的季节变化更为显著.
盐度对大麻哈鱼幼鱼血液生化指标及肝组织的影响
刘 伟,支兵杰,战培荣,关海红,覃东立
2010, 21(09): 2411-2417.
摘要
(
1959
)
PDF
(8602KB) (
684
)
模拟大麻哈鱼幼鱼降海洄游水域环境盐度,设0(淡水对照)、5、10、15、20共5个盐度组,以体质量(26.57±6.32)g、全长(14.44±1.05)cm幼鱼分别进行130 d饲养试验,通过血液生化指标分析及肝组织观察,研究了大麻哈鱼降海期对不同盐度适应过程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 血清渗透压和血清Na
+
、Cl
-
变化趋势与水体盐度变化基本一致.高盐度(15、20)组血清Na
+
、Cl
-
、Mg
2+
含量与低盐度(5)组和淡水组差异显著;各盐度处理组血清K
+
含量均显著低于淡水组.盐度10组的血糖浓度显著高于盐度5和20组;各盐度处理组总胆汁酸与淡水组差异显著;幼鱼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含量随盐度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淡水组TP和GLB含量显著高于盐度15和20组.淡水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与高盐度组差异显著.低盐度(盐度0、5)下试验幼鱼肝细胞有部分破裂现象,肝组织空泡化严重.各组试验鱼生长和成活率无明显差异,生理生化指标显示大麻哈鱼幼鱼降海期适应盐度以10~20为宜.
综合评述
我国农田生态系统重金属的循环与调控
曾希柏,苏世鸣,马世铭,白玲玉,李树辉,李莲芳
2010, 21(09): 2418-2426.
摘要
(
2240
)
PDF
(623KB) (
985
)
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的含量状况,探讨了农田生态系统中重金属的输入、输出及其平衡.农田生态系统中重金属存在一定的累积效应,但整体上超标风险较小,而部分作物、特别是蔬菜可能存在一定的超标风险.在采矿区和冶炼厂周边地区,以及废弃物利用强度较大的农区,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属超标的风险较大,是普通农区的十倍甚至数十倍以上.针对我国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提出了调控农田生态系统重金属循环的有效措施,并对相关领域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土层浅薄地区植物水分来源研究方法
聂云鹏,陈洪松,王克林
2010, 21(09): 2427-2433.
摘要
(
2143
)
PDF
(457KB) (
857
)
植物水分来源取决于环境中有效水的分布及植物获取水分的能力.旱季,土层浅薄地区土壤水无法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植物能否利用风化基岩层水分是其能否维持正常水分消耗的关键.本文综述了4种土层浅薄地区植物水分来源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和分析植物根系生长与分布特征、监测地表以下各层次水分变化、监测并分析植物体水分指标季节变化以及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区分植物水分来源,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及其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植物水分来源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寄主植物信息化合物对苹果蠹蛾行为的影响及其在防控中的应用
周 文,刘万学,万方浩,申建茹
2010, 21(09): 2434-2440.
摘要
(
2221
)
PDF
(449KB) (
816
)
苹果蠹蛾(
Cydia pomonella
)是仁果类水果的重要世界性害虫,也是我国的重要检疫性对象,在我国的发生、危害及潜在扩张的趋势十分严峻.有关寄主植物气味对苹果蠹蛾特异性引诱方面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苹果蠹蛾和植物源气味之间的互作关系,主要包括寄主植物气味影响苹果蠹蛾成虫寄主定位、求偶交配和产卵等行为,幼虫取食对寄主植物气味释放以及寄主植物气味对性信息素的影响;同时还介绍了主要植物源化合物梨酯的研究和田间应用概况,以期为我国苹果蠹蛾的防控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我国土壤动物与土壤环境要素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王 移,卫 伟,杨兴中,陈利顶,杨 磊
2010, 21(09): 2441-2448.
摘要
(
2262
)
PDF
(781KB) (
986
)
土壤动物与土壤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密切相关,探明土壤动物与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深刻认识土壤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评价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土壤动物的环境要素可以分为土壤性质和土壤外部环境两方面,前者主要指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土壤水分和土壤污染状况,后者包括植被、土地利用、地貌和气候等环境要素.本文从以上角度对我国土壤动物与土壤环境要素关系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认为当前我国相关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若干问题:与环境指示作用整合性研究较少,研究方法有待改进,对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及其时空变异性认识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实际研究需要相结合,借鉴国外先进方法经验,进行多要素综合研究以及开展大区域长期监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