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19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08-06-2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沈阳城市森林三维绿量模拟及其影响因子
刘常富
1,2
;何兴元
1
;陈玮
1
;赵桂玲
2
;徐文铎
1
2008, 19(06): 1173-1178 .
摘要
(
1989
)
PDF
(320KB) (
1356
)
为探求便捷有效的小面积城市森林三维绿量的测算方法,根据林木生长的分形原理,采用逐步回归方法获取了沈阳城市森林三维绿量的13个模拟方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个模拟方程的决定系数(
R
2
)在0.612~0.842,残差分析没有呈现明显图样,模型精度均在87%(
α
=0.05)和83%(
α
=0.01)以上,其中最便捷的模拟方程是ln
Y
=7.468+0.926ln
x
1[
Y
为模拟三维绿量,
x
1
为每公顷胸高断面积(SDB)].模拟方程的标准回归系数与16个树木特征间的相关关系显示,影响沈阳城市森林三维绿量的最主要因素是每公顷胸高断面积(SDB).
模拟酸雨胁迫下硅对髯毛箬竹光合特性的影响
谢寅峰;杨万红;陆美蓉;蔡贤雷;周坚
2008, 19(06): 1179-1184 .
摘要
(
2124
)
PDF
(582KB) (
1113
)
以髯毛箬竹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模拟酸雨胁迫(pH 3.0)下硅对髯毛箬竹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合作用日变化以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20和100 mg·L
-1
Na
2
SiO
3
预处理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酸雨胁迫下髯毛箬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显著下降,且以100 mg·L
-1
浓度处理效果最佳,叶绿素含量可提高22.7%,而高浓度(500 mg·L
-1
)预处理则无缓解作用-酸雨胁迫下,髯毛箬竹光合“午休”现象加重,日平均净光合速率(
P
n
)、气孔导度(
G
s
)和气孔限制值(
L
s
)明显降低,而胞间CO
2
浓度(
C
i
)增大,经过20~100 mg·L
-1
硅预处理后,
P
n
、
G
s
、
L
s
不同程度增加,而
C
i
有所降低,且以100 mg·L
-1
硅预处理效果最佳,日平均
P
n
增加39.2%.酸雨胁迫下,箬竹PSⅡ最大荧光(
F
m
)、最大光化学效率(
F
v
/
F
m
)、潜在活性(
F
v
/
F
o
)、有效光化学效率(
F
v
′/
F
m
′)、最大荧光产额(
F
m
′)、光化学淬灭系数(
q
P
)、非光化学淬灭系数(
q
N
)、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
Φ
PSⅡ
)降低,暗适应和光适应下的最小荧光产额
F
o
、
F
o
′ 则升高;而100 mg·L
-1
硅预处理明显抑制了胁迫下各荧光参数的变化,
F
v
/
F
m
、
F
v
/
F
o
、
F
v
′/
F
m
′和
Φ
PSⅡ
分别增加35.2%、146.2%、55.0%和24.3%.说明外源适宜浓度硅预处理能有效地缓解酸雨胁迫导致的髯毛箬竹光合活性下降和光合系统损伤,从而提高胁迫下植物的光合能力.
辽东楤木光合和蒸腾作用对光照和土壤水分的响应过程
陈建
1
;张光灿
1
;张淑勇
2
;王梦军
1
2008, 19(06): 1185-1190 .
摘要
(
2096
)
PDF
(624KB) (
1374
)
应用CIRAS-2型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了不同土壤含水量下辽东楤木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的光响应过程,探讨了辽东楤木对光照环境和土壤水分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辽东楤木的净光合速率(
P
n
)、蒸腾速率(
T
r
)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
WUE
)对光量子通量密度(
PFD
)的响应过程不同;在强光范围内(
PFD
800~1 800 μmol·m
-2
·s
-1
),随着光强增加,辽东楤木的
P
n
变化较小,而
T
r
逐渐减小,
WUE
明显提高.辽东楤木的光饱和点(
LSP
)和光补偿点(
LCP
)分别在800和30 μmol·m
-2
·s
-1
左右,且受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较小;但其光合量子效率(
Ф
)和暗呼吸速率(
R
d
)受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较大.辽东楤木的
P
n
和
WUE
对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有明显的阈值响应,其高效用水的土壤相对含水量(
RWC
)在44%~79%;在此范围内,辽东楤木能同时获得较高的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
贡嘎山原始森林区苔藓植物重金属含量及其对汞的吸附特征
梁鹏
1
;杨永奎
1
;何磊
2
;王定勇
1,3
2008, 19(06): 1191-1196 .
摘要
(
2259
)
PDF
(366KB) (
1405
)
采集了贡嘎山海螺沟原始森林区的7种主要苔藓,分析了其重金属(Hg、Cr、Cd、Ni、Pb、Cu、Mn、Zn和Fe)含量,并选择两种分布较广的赤茎藓和多枝砂藓进行汞吸附试验.结果表明,贡嘎山海螺沟原始森林区7种苔藓的重金属含量均较低,除Cd含量与欧美地区背景值相当外,其他均低于欧美地区的背景含量,表明该地区大气未受重金属污染,大气环境质量良好. 两种苔藓对汞的吸附是一个主动快速的过程,2 h左右即达到吸附平衡,其吸附特征能很好地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由Langmuir方程计算的两种苔藓对汞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5.24和8.19 mg·g
-1
,表明它们具有较强的汞吸附能力,可用作大气汞污染的指示生物.
人工榆树林对温带草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杨洪晓
1
;王学全
2,3
;杨文斌
2,3,4
;卢琦
2,3
2008, 19(06): 1197-1203 .
摘要
(
2112
)
PDF
(469KB) (
1022
)
在样线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内蒙古四子王旗人工榆树林对温带草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榆树林对草原的物种多样性有明显影响.随榆树林树木密度的提高,林下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等指数均呈降低趋势.靠近榆树林的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等指数高于远离榆树林的草原群落.喜生于树林内部的草本植物有旱麦瓶,喜生于榆树林周边草原的草本植物有阿尔泰狗娃花、扁蓄豆、二裂委陵菜、赖草和糙隐子草等.可见,盲目排斥草原地区造林并非科学之举,应选择土壤水分相对丰富的地段营造适当规模的人工林,以促进草原地区的植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覆盖对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林木生长的影响
刘久俊;方升佐;谢宝东;郝娟娟
2008, 19(06): 1204-1210 .
摘要
(
2282
)
PDF
(809KB) (
1353
)
研究了不同覆盖材料和不同覆盖量对杨树人工林根际微生物和酶活性动态变化及杨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4种材料对杨树林地表进行覆盖后,其根际细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对照,其中白茅和白栎的效果最佳,分别为对照的3.56和2.43倍.随覆盖量的增加,细菌、真菌数量增多,7.5 kg·m
-2
处理的细菌平均数量分别比对照高49.58%,真菌数量是对照的6.14倍.生物覆盖后,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年变化趋势相似,均与土壤温度的变化同步,且7月最大,12月最小.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也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强.不同覆盖材料间,脲酶、磷酸酶活性变化均为马桑>蕨类>白茅>白栎>CK.根际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年动态变化与细菌与真菌的年变化相似,且7月最高,12月最低.生物覆盖对杨树的树高、胸径和生物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水肥耦合对橡胶树产胶量的影响
华元刚;陈秋波;林钊沐;罗微
2008, 19(06): 1211-1216 .
摘要
(
2187
)
PDF
(410KB) (
1125
)
水分和养分是限制橡胶树生长和产胶量的重要因子.以17年生的7-33-97橡胶树为试验材料,采用施氮量、灌水量、施磷量和施钾量四因素五水平(1/2实施)的二次回归通用旋转设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水肥耦合水平对橡胶树产量和干胶含量的影响,并建立了橡胶树干胶产量的水肥回归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水肥耦合水平对橡胶树橡胶产量和干胶含量都有显著影响;各因素对橡胶产量的效应顺序为:施氮量>灌水量>施磷量>施钾量;各因素间耦合效应顺序为:氮、水>氮、磷>磷、水>钾、水,且施钾量和土壤水分呈负交互效应;水肥调控的最佳组合为:尿素用量为476.39 kg·hm
-2
,过磷酸钙用量为187.70 kg·hm
-2
,氯化钾用量为225.77 kg·hm
-2
,土壤相对含水量控制在82.78%左右.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枯落物初期分解动态
秦胜金
1,2
;刘景双
1
;周旺明
1,2
;程莉
3
2008, 19(06): 1217-1222 .
摘要
(
2243
)
PDF
(441KB) (
1116
)
通过4周淋洗分解试验,探讨了微生物活动和淋洗作用对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沼泽化草甸小叶章和湿草甸小叶章枯落物初期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小叶章植物初期分解的质量损失分别占当年分解物质损失量的59%和22%,28 d分解后枯落物残留量明显降低,并呈先快后慢的变化过程.两种枯落物中N、P含量均有明显下降,N含量分别下降了约3265%和2455%,P下降了36.71%和45.15%.抑制微生物处理的枯落物N、P含量较不抑制处理高,但差异不显著;抑制和不抑制微生物处理下枯落物释放到淋洗液N、P含量变化也不相同,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小叶章初期分解主要受淋洗作用的影响.两种小叶章植物的分解速率和养分损失速率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马蔺体内主要阳离子含量月变化及分布
王咏
1,2
;郭继勋
1
;崔喜燕
1
;韩德复
1
2008, 19(06): 1223-1228 .
摘要
(
2029
)
PDF
(709KB) (
998
)
在自然盐碱生境下,通过测定不同月份土壤和马蔺体内主要阳离子Na
+
、K
+
、Ca
2+
、Mg
2+
的含量,研究了主要阳离子的吸收、转运变化及其在马蔺体内的分布.结果表明: 不同月份马蔺体内阳离子含量变动很大.在6月以后,随着马蔺的生长, Na
+
、K
+
、Ca
2+
和Mg
2+
4种离子在植物体内累积量逐渐增加.其中,根中Ca
2+
、Na
+
含量峰值出现在7月,分别为2.30%和0.51%,K
+
、Mg
2+
的含量峰值分别出现在9、10月,分别为0.27%和0.28%;叶片中Na
+
含量在7月达到最大值(0.57%);K
+
、Ca
2+
和Mg
2+
在8月分别达到1.30%、2.69%和0.47%.与Na
+
相比, 7、8月时马蔺对K
+
的选择吸收能力较低,但转运能力较强.马蔺对所测离子有很强的富集能力,各种离子在植物体内的含量都明显高于土壤背景值,且不同部位对离子的利用和累积能力不同,马蔺对各阳离子的累积主要集中在地上30 cm到地下40 cm范围内.马蔺地上部分平均单株K
+
、Na
+
、Ca
2+
和Mg
2+
含量分别是地下部分的9.11、4.07、0.98和2.27倍.
水淹对秋华柳幼苗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陈芳清
1
;郭成圆
1
;王传华
1
;许文年
1
;樊大勇
2
;谢宗强
2
2008, 19(06): 1229-1233 .
摘要
(
2304
)
PDF
(243KB) (
1191
)
秋华柳广泛分布于三峡库区河谷与溪流坡岸,对水土保持及稳固堤岸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模拟水淹试验,研究了秋华柳幼苗对水淹的适应能力及机理.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秋华柳植株全部存活.水淹对秋华柳幼苗的最大光合速率、蒸腾强度、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都有显著影响.水淹初期(20 d),植株的各项生理指标值变化较小,其中最大光合速率和蒸腾强度分别比对照下降18.5%和2.2%;30 d后,分别下降53.4%和23.7%,随后又趋于稳定.植株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其比值均随水淹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在4.873~6.883,而叶绿素a/b比值则在2.855~3.912之间变动.水淹还诱导秋华柳幼苗产生不定根,有利于植株氧气的补给.说明秋华柳幼苗对水淹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作为库区水位消落带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先锋物种.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降水年型下土壤水分动态
张北赢
1,2
;徐学选
1,3
;刘文兆
1,3
;陈天林
1,3
2008, 19(06): 1234-1240 .
摘要
(
2263
)
PDF
(449KB) (
1038
)
采用定位监测法,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降水年型下旱农坡地、刺槐林、沙棘灌丛和白羊草地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年型对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和剖面垂直变化均有一定影响.旱农坡地平水年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平缓;枯水年雨季前土壤水分缓慢减小,雨季后显著增加;丰水年则整体增加,且雨季后增加明显.刺槐林、沙棘灌丛和白羊草地平水年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整体降低;枯水年沙棘灌丛土壤水分先减后增,刺槐林与白羊草地呈“W”型曲线变化,两个最低值均出现在6月和8月;丰水年沙棘灌丛和刺槐林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呈“V”型,白羊草地的波动较大,最低值出现在8月.旱农坡地枯水年的土壤水分活跃层和次活跃层深度较平水年下移,丰水年次活跃层消失;丰水年和枯水年,刺槐林和白羊草地土壤水分活跃层深度均较平水年下移,沙棘灌丛则上移.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水分时空变异
王俊
1,2
;刘文兆
1
;胡梦珺
3
2008, 19(06): 1241-1247 .
摘要
(
2211
)
PDF
(968KB) (
1065
)
采用定位监测法,对2002—2005年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均土壤水分剖面呈倒“L”型,水分最低点出现在1.0 m深处.表层(0~0.2 m)和下层(2.4 m以下)土壤水分年际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而季节间的显著差异则表现在土壤表层和中层(1.0~2.4 m);干旱年的降水不足显著提高了中、下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而丰水年的降水补充作用则显著降低了上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对中、下层土壤水分变异的影响不大.坡向对土壤水分变异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土地利用类型,坡位的影响最小.在干旱年或每年雨季开始时,坡向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弱,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则随之增强;在丰水年或每年雨季结束时,土地利用类型只对上层土壤水分状况具有显著影响,且其影响程度小于坡向的影响.
玉米和大豆条带间作模式下的光环境特性
高阳;段爱旺;刘祖贵;申孝军
2008, 19(06): 1248-1254 .
摘要
(
2138
)
PDF
(540KB) (
1045
)
于2006—2007年对玉米/大豆窄条带间作系统的光环境特性进行观测,研究间作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
PAR
)的空间分布,并分析光环境改变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育早期,大豆条带边行(与玉米相邻行)底部光的透射率高于大豆内行,而玉米条带内行底部光的透射率高于边行;进入生殖生长后,冠层底部光的透射率变化不明显,平均透射率小于7%.在生育早期,内行大豆接收到的日平均光量子通量密度(
PPFD
)比边行高约10%;1∶3间作模式(I
1
处理)下,大豆边行和内行光的透射率均比2∶3间作模式(I
2
处理)高15%,表明I
2
处理的玉米条带对大豆的遮荫程度大于I
1
处理.在大豆开花之后,内行大豆接收到的日平均
PPFD
与两侧边行有显著差异,但边行之间差异不显著;内行和外行大豆光的透射率分别为38%和27%,但I
1
和I
2
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两种间作模式下玉米条带对大豆的遮荫程度相近.大豆内行的生物量高于边行,而边行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在充分供水条件下,不同窄条带间作模式对作物生物量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作物光环境的改变所致.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演变特征
王士红;荆奇;戴廷波;姜东;曹卫星
2008, 19(06): 1255-1260 .
摘要
(
2102
)
PDF
(566KB) (
1177
)
选用20世纪50年代的望水白(WSB)和碧玛1号(BM1)、70年代的郑引1号(ZY1)和扬麦1号(Y1)及90年代的豫麦34(Y34)和宁麦9号(N9)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与其他年代品种相比,90年代品种灌浆期旗叶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
P
n
)、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
F
v
/
F
m
) 和实际光量子效率(
Φ
PSⅡ
),以及较高的光化学淬灭(
q
P
)和非光化学淬灭(
q
N
),并且其光合叶面积功能期长,衰老较慢.90年代品种收获指数高于50和70年代品种,平均群体产量分别比50和70年代品种提高了25.90%和11.29%.因此,在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花后光合能力的提高及光合持续期的延长是小麦产量增长的重要生理基础.
水稻氮素营养高光谱遥感诊断模型
谭昌伟
1
;周清波
2
;齐腊
3
;庄恒扬
1
2008, 19(06): 1261-1268 .
摘要
(
2354
)
PDF
(743KB) (
1202
)
对水稻氮素含量与原始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光谱以及高光谱特征参数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构建和验证了以遥感参数为自变量的水稻氮素营养诊断模型.结果表明:氮素含量在水稻各器官中总的变化趋势为茎<鞘<穗<叶;各器官在可见光波段的光谱反射能力为叶<穗<鞘<茎,在近红外波段则与此相反.以波长796.7 nm处的光谱反射率和738.4 nm处的一阶微分光谱反射率为自变量的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的决定系数(
R
2
)分别为0.7996和0.8606,二者均能较好地诊断水稻氮素营养,但最适合诊断水稻氮素含量的拟合模型是以植被指数的归一化变量(
SD
r
-
SD
b
)/(
SD
r
+
SD
b
)为自变量构建的水稻氮素营养高光谱遥感诊断模型[
y
=365871+639323(
SD
r
-
SD
b
)/(
SD
r
+
SD
b
),
R
2
=0.8755,
RMSE
=0.2372,相对误差=11.36%],该模型可定量诊断水稻氮素营养.
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林杉
1
;冯明磊
1
;阮雷雷
1
;胡荣桂
1
;彭业轩
2
;肖宏宇
1
;卢兰
1
2008, 19(06): 1269-1276 .
摘要
(
2258
)
PDF
(630KB) (
1303
)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菜地、旱地、林地、果园、水改旱土壤N
2
O排放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
2
O的排放通量在-21~435 μg·m
-2
·h
-1
之间变化,N
2
O年排放总量为菜地>果园>旱地>水改旱>林地,分别为447.14、313.57、167.00、124.87和7.24 mg·m
-2
.土壤N
2
O排放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以春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并与对应的大气及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N
2
O排放通量与5 cm土壤温度及土壤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水分及土壤铵态氮含量无明显相关关系.
成都平原水稻-油菜轮作系统氧化亚氮排放
于亚军
1,2
;朱波
1
;王小国
1
;项虹艳
1
;郑循华
3
2008, 19(06): 1277-1282 .
摘要
(
2362
)
PDF
(547KB) (
1262
)
2005年6月—2006年6月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成都平原水稻油菜轮作系统氧化亚氮(N
2
O)排放进行定位观测, 研究了该系统N
2
O排放特征及土壤水热状况、氮肥施用、作物参与对N
2
O排放的影响. 结果表明: 成都平原水稻-油菜轮作系统N
2
O排放总量为(8.3±2.8)kg·hm
-2
·a
-1
, 水稻季、油菜季和休闲期对整个轮作周期N
2
O排放总量的贡献分别为30%、65%和5%. 水稻季N
2
O平均排放速率表现为排灌交替期最大, 持续淹水期和排水晒田期相当;氮肥施用是N
2
O排放高峰出现的主要驱动力;土壤表层含水量偏低是旱季出现土壤N
2
O吸收现象的主要原因. 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施用氮肥和作物参与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N
2
O排放, 土壤水分是影响N
2
O排放的关键因子, 避免水稻季土壤频繁干湿交替或控制旱季土壤水分(表层土壤含水孔隙率介于50%~70%)可有效抑制N
2
O排放.
二氧化碳和臭氧浓度升高对春小麦生长及次生代谢的影响
李果梅
1,2
;史奕
1
;陈欣
1
2008, 19(06): 1283-1288 .
摘要
(
2214
)
PDF
(417KB) (
1052
)
通过开顶式气室(OTCs)研究了OTC对照(自然CO
2
浓度约342 μmol·mol
-1
,O
3
浓度约30 nmol·mol
-1
)、高浓度CO
2
(550 μmol·mol
-1
)、高浓度O
3
(浓度为80 nmol·mol
-1
)及其交互作用(CO
2
550 μmol ·mol
-1
,O
3
80 nmol·mol
-1
)对春小麦不同发育时期生物量、总酚量、黄酮含量及成熟期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CO
2
浓度增加条件下,春小麦生物量和产量性状都显著高于OTC对照(
P
<0.05);而O
3
浓度升高条件下,小麦生物量降低,株高、穗长、穗粒质量及千粒重也显著低于对照;CO
2
和O
3
交互作用下各项指标处于二者之间.说明CO
2
可以缓解O
3
对小麦的负效应,而O
3
对CO
2
的正效应具有削弱作用,但二者的作用并非简单的叠加.CO
2
、O
3
浓度增加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增加了春小麦叶片中的总酚含量,其中两者交互作用的效应更大,但在小麦生长后期,总酚含量增加量比对照有所降低.在小麦生长前期,各处理总黄酮含量均低于对照;而在成熟期,各处理都显著高于对照.
不同灌溉方式对玉米根毛生长发育的影响
胡田田
1
;康绍忠
1,2
;原丽娜
1
;李志军
1
;张富仓
1
2008, 19(06): 1289-1295 .
摘要
(
2453
)
PDF
(308KB) (
1174
)
在盆栽条件下,采用分根装置,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对均匀灌水、固定部分根区灌水和根系分区交替灌水3种方式下各1/2根区的根毛发育状况进行观察并采样照相,研究不同根区根毛的生长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处理40 d时,固定部分根区灌水条件下,非灌水区的根毛有明显退化脱落现象,退化区所占比例为20.96%,明显大于其他根区;灌水区的根系发黄,有腐烂斑,且根分枝有退化现象,根毛密集区的密集程度不如非灌水区,但根毛退化区所占比例小(15.72%),退化程度轻.均匀灌水根系的根毛发育状况与固定灌水的灌水区类似.交替灌水条件下,先灌水区和后灌水区根毛密集区的密集程度均较高,根毛退化脱落区分别占9.77%和10.38%,明显小于均匀灌水和固定灌水.说明采用交替灌水方式可促进根系根毛的生长发育,而持续湿润或干燥不利于根系根毛的生长发育.
基于遥感图像不同辐射校正水平的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
顾祝军
1,2,3
;曾志远
2
;史学正
1,3
;于东升
1
;郑伟
2
;张振龙
2
;胡子付
2
2008, 19(06): 1296-1302 .
摘要
(
2402
)
PDF
(727KB) (
1365
)
选用南京市SPOT 5 HRG图像的地物反射率(
PAC
)、表观反射率(
TOA
)和灰度值(
DN
)影像,提取了4种植被指数(
VI
),即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
)、转换植被指数(
TVI
)、土壤调节植被指数(
SAVI
)和修正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
MSAVI
),与地面实测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建立了36个
VI-VFC
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在所有模型中,基于
PAC
级影像提取的
NDVI
和T
VI
的3次多项式模型最优;其次为基于
DN
级影像提取的
SAVI
和
MSAVI
的3次多项式模型,在
VFC
>0.8时其精度略高于前两种模型.这4个模型在植被中等密集区域(
VFC
=0.4~0.8)的精度高于植被稀疏区域(
VFC
=0~0.4).所建模型可通过中间模型的联结,进行推广使用.在基于
VI
-
VFC
关系建模过程中,基于遥感影像不同辐射校正水平提取植被指数,有利于充分挖掘遥感影像信息,进而提高
VFC
估算的精度.
黄土塬区不同地形部位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李志
1,2
;刘文兆
2
;王秋贤
3
2008, 19(06): 1303-1308 .
摘要
(
2413
)
PDF
(303KB) (
1139
)
在黄土塬区王东沟流域采集不同地形部位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样品,测定其颗粒组成、容重和饱和导水率,借助变异系数、非参数检验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地形部位和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质在水平方向和沿垂直剖面都存在变异,但在同一地形部位或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内,容重和颗粒组成基本相似.水平方向,饱和导水率属强变异,粘粒和砂粒含量属中等变异,粉粒含量和容重属弱变异;沿垂直剖面,土壤的粒级分布具有连续性,但0~25 cm的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与下层土壤差异显著.沿坡面从上向下,土壤趋向粘重,但饱和导水率增大;其中上坡位和中坡位的土壤性质相似,在相关研究中可以进行合并.草地与其他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性质差异显著,主要受地形部位的影响;耕地和果园的土壤性质相似且不同于其他利用类型,表明人为干扰对土壤物理性质有重要影响.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测定土壤氨基酸手性异构体
13
C富集比例
何红波
1
;张威
1,2
;丁雪丽
1,2
;白震
1,2
;刘宁
1
,2张旭东
1
2008, 19(06): 1309-1316 .
摘要
(
2245
)
PDF
(612KB) (
1189
)
氨基酸手性异构体的转化与更新程度在表征土壤有机质的循环转化机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有效区分土壤中原有的和利用外加碳源新合成的氨基酸,本文建立了稳定同位素培养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测定土壤氨基酸手性异构体
13
C富集比例的方法.由于培养过程中加入的
13
C葡萄糖被迅速利用形成氨基酸碳骨架,因而利用质谱技术可检测同位素的富集强度的变化.外加葡萄糖直接合成氨基酸的比例可利用质谱碎片(
F+n
)的相对强度变化来评价(
n
为质谱碎片
F
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而源于葡萄糖的
13
C同位素在氨基酸分子中的富集程度是所有同位素峰相对强度变化的总和.
13
C在目标化合物中的富集比例用原子百分超(APE)评价,D氨基酸的APE还需进一步利用水解诱导的外消旋化系数校正.
13
C在目标化合物中的富集程度可反映各氨基酸手性异构体的碳循环速率大小,是研究土壤氨基酸动态变化的有力工具.
洞庭湖流域中上游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
刘明
1,2
;王克林
1
2008, 19(06): 1317-1324 .
摘要
(
2004
)
PDF
(1056KB) (
1258
)
基于GIS、RS技术,对1980—2000年洞庭湖流域中上游地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该区景观演变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0—2000年,研究区不同景观类型间的面积变化差异较大,其中,面积变化显著的景观类型从大到小依次为有林地、山地水田和疏林地;景观面积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山地区和丘陵区,且由东往西呈减少趋势,即湘水流域的景观面积变化最大,然后依次为资水流域、沅水流域和澧水流域.1980—1995年,各类景观的斑块形状大多呈现简单和规则化趋势,1995年后其复杂程度逐步增加.农村人口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流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为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功能进行的投入以及农业产业政策调整是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
温度对棉大卷叶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吴建辉
1,2
;黄振
1,2
;任顺祥
1,2
;周慧平
1,2
2008, 19(06): 1325-1330 .
摘要
(
2140
)
PDF
(466KB) (
1202
)
本文利用生命表方法评价了温度对棉大卷叶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7 ℃~26 ℃温度范围内,棉大卷叶螟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显著缩短;当温度超过32 ℃时,其发育历期延长.棉大卷叶螟的世代起点发育温度为12.08 ℃,有效积温为436.2日·度.在17 ℃~35 ℃温度范围内,棉大卷叶螟的存活率在26 ℃下最高,其他温度下的存活率随温度的升高或降低而降低.在17 ℃~35 ℃之间,棉大卷叶螟实验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世代净增殖率、周限增长率分别在29、26和32 ℃下最大,其值分别为0.1268、415.65和1.185.世代平均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17 ℃下最长,为89.11 d;在35 ℃下最短,为28.68 d.
小麦间作大蒜或油菜对麦长管蚜及其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王万磊;刘勇;纪祥龙;王光;周海波
2008, 19(06): 1331-1336 .
摘要
(
2158
)
PDF
(671KB) (
1157
)
麦长管蚜是我国冬小麦产区的重要害虫.试验探索了不同间作方式对麦长管蚜及其主要天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调查期内,麦-油(油菜)间作田和麦-蒜(大蒜)间作田中麦长管蚜无翅蚜的种群密度多显著低于单作田;麦-油间作田中有较高的瓢虫种群密度和瓢蚜比;5月2日前,麦-油间作田中蚜茧蜂的种群密度高于单作田和麦-蒜间作田;5月5日后,麦-油间作田的僵蚜率和蜂/蚜比也显著高于单作田和麦-蒜间作田;麦-蒜间作田有翅蚜的种群数量较高,但瓢虫和蚜茧蜂的种群数量无明显变化.麦-油间作和麦-蒜间作均能对麦田中麦长管蚜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
盐碱地渗水盐度与钠钾比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刘存歧;王军霞;张亚娟;刘丽静
2008, 19(06): 1337-1342 .
摘要
(
2118
)
PDF
(365KB) (
1185
)
为广泛利用滨海盐碱地渗水开展对虾养殖,本文研究了盐碱地渗水不同盐度及钠钾比(Na
+
/ K
+
)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生长、代谢及体内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和Na
+
-K
+
-ATPase等3种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用水盐度分别为5、10和15,各盐度组Na
+
/K
+
分别为20、40、50、60、70和90,试验周期为20 d.结果表明,盐度为15的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生长、代谢及酶活性表现最佳,在此盐度条件下,Na
+
/K
+
保持在40和50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存活、生长、代谢及酶活力较高.表明盐碱地渗水经适当调配可用于凡纳滨对虾的养殖.
DDT对多刺裸腹溞的急性毒性和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刘晓波
1,2
;席贻龙
1
;王金霞
1
;胡柯
1
2008, 19(06): 1343-1348 .
摘要
(
2557
)
PDF
(395KB) (
1050
)
采用48 h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DDT对多刺裸腹溞的48小时LC
50
值,采用生命表试验方法研究了暴露于不同浓度(1、8、16、24、32和40 μg·L
-1
)DDT溶液中的多刺裸腹溞的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结果表明:DDT对多刺裸腹溞48小时LC
50
值为324 μg·L
-1
;浓度在1~40 μg·L
-1
的 DDT对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净生殖率、世代时间和总繁殖率均没有显著影响(
P
>0.05),但对种群内禀增长率(
r
m
)影响显著 (
P
<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浓度为8、16和40 μg·L
-1
的DDT显著地提高了多刺裸腹溞种群
r
m
.在使用多刺裸腹溞的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监测亚致死浓度的DDT的生态影响时,
r
m
是较敏感的指标.
长柔毛委陵菜对锌的吸收动力学特性
应蓉蓉
1
;杜锁军
1
;胡鹏杰
1
;赵芝灏
1
;周小勇
1
;汤叶涛
1
;仇荣亮
1,2
2008, 19(06): 1349-1354 .
摘要
(
2112
)
PDF
(476KB) (
982
)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不同Zn处理水平和处理时间下长柔毛委陵菜对锌的吸收动力学特性. 结果表明,在10 mg·L
-1
Zn处理下,植株地上部和根系的Zn含量均在第8天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49×10
3
mg·kg
-1
和2.21×10
3
mg·kg
-1
;在100 mg·L
-1
Zn处理下,植株地上部的Zn含量在第16天达最高值1.23×10
3
mg·kg
-1
,而根系Zn含量不存在饱和现象. 在0~160 mg·L
-1
Zn处理下,植株叶片和叶柄Zn含量随Zn处理水平的提高显著增加,Zn浓度大于160 mg·L
-1
后, 植株叶片和叶柄Zn含量不再随介质中Zn浓度的提高而增加(甚至减少), 根系含Zn含量与介质中的Zn浓度和培养时间呈正相关,且根系Zn吸收动力学曲线具有二型性,即开始为快速的线性吸收,随后是较缓慢的饱和吸收,两者分界点约在1~2 h,这可能分别与根细胞壁吸附Zn和Zn跨根细胞膜运输有关.
镉对灵芝菌丝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王松华
1
;张华
2
;崔元戎
1
;何庆元
1
;张强
1
2008, 19(06): 1355-1361 .
摘要
(
1943
)
PDF
(355KB) (
1159
)
研究了不同浓度镉(Cd) (0、10、50、100、200和400 μmol·L
-1
)对灵芝菌丝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浓度增加,菌丝鲜质量、脯氨酸、总糖和还原糖含量逐渐下降,非蛋白巯基化合物(NPT)水平逐渐上升,当Cd浓度达到400 μmol·L
-1
时,NPT含量急剧上升至对照组的6.7倍.在试验浓度范围内,灵芝菌丝体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显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并均在Cd浓度为100 μmol·L
-1
时达峰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脂氧合酶(LOX)活性则随着Cd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在Cd浓度为400 μmol·L
-1
时达峰值.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Cd胁迫下灵芝菌丝抗氧化酶的同工酶谱发现,100~400 μmol·L
-1
Cd处理诱导出2条Mn-SOD型同工酶带;10~200 μmol·L
-1
浓度Cd上调组成型CAT、SOD、POD和LOX同工酶的表达强度;而400 μmol·L
-1
Cd的则显著抑制了POD同工酶的表达.
珠江三角洲典型肝癌高发区土壤锰形态及其生态效应
窦磊
1,2
;周永章
1,2
;李勇
1,2
;马瑾
1,2
;安燕飞
1,2
;杜海燕
3
;李展强
4
2008, 19(06): 1362-1368 .
摘要
(
2264
)
PDF
(374KB) (
991
)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典型肝癌高发区及低发区表层、深层土壤样品和作物样品的系统采集,分别对土壤中各化学形态Mn含量及其与土壤Mn全量、土壤理化性质、蔬菜Mn富集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土壤Mn主要来自成土母质,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小,肝癌高发区土壤Mn平均含量为577.65 mg·kg
-1
,显著低于肝癌低发区(718.04 mg·kg
-1
)和全国土壤Mn平均含量(710 mg·kg
-1
);肝癌高发区土壤Mn以残渣态和铁锰态为主,水溶态和交换态等生物有效态含量较少,二者分配系数之和不超过4%,低发区土壤Mn形态分布也有相似的分布特征,但其绝对含量显著高于肝癌高发区.Mn全量负荷水平和pH对各形态Mn的含量有重要影响,尤其是铁锰结合态、腐植酸结合态、碳酸盐态和残渣态的含量与土壤Mn全量呈显著正相关;水溶态、有机态Mn与pH呈显著负相关.5类蔬菜中,肝癌高发区油麦菜和大白菜Mn含量及富集系数显著低于肝癌低发区,其它蔬菜品种无显著差异.Mn在蔬菜中的累积量与土壤中有效态Mn(水溶态Mn与离子交换态Mn之和)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Mn全量和其他形态均无显著相关性.
不同作物与玉米间作对玉米吸收积累镉的影响
李凝玉
1,2
;李志安
1
;丁永祯
1,2
;邹碧
1
;庄萍
1
2008, 19(06): 1369-1373 .
摘要
(
2582
)
PDF
(450KB) (
1498
)
采用盆栽技术,研究了7种间作作物对玉米吸收积累镉(Cd)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间作作物对玉米生物量没有明显影响,只有扁豆对玉米生长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使玉米生物量降至对照的67.8 %.间作豆科作物大幅提高玉米的Cd积累总量,其中鹰嘴豆的作用最为明显,使玉米对Cd的累积量增加1倍以上.7种间作植物对Cd也有不同水平的吸收,其中,油菜与籽粒苋可在地上部大量积累Cd(油菜地上部Cd浓度达53.9 mg·kg
-1
,籽粒苋达51.0 mg·kg
-1
),且籽粒苋根的Cd含量高达91.8 mg·kg
-1
(土壤Cd为3 mg·kg
-1
).间作植物与玉米对Cd的吸收具有不同的交互作用特征,豆科作物在自身较少吸收Cd的条件下,显著提高了玉米对Cd的积累;籽粒苋在自身大量累积Cd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与其间作的玉米的Cd累积量;油菜地上部分吸收较多的Cd,但降低了玉米地上部分Cd含量.研究表明,如果将玉米作为大生物量的Cd污染修复植物来应用,可将其与豆科植物间作,以提高Cd清除效率;籽粒苋与油菜具有大量积累Cd的能力,可作为Cd污染土壤的修复植物.
受损河岸生态修复工程的土壤生物学评价
张宇博
1
;杨海军
1
;王德利
1
;肖志坚
2
;韩吉玥
3
2008, 19(06): 1374-1380 .
摘要
(
2083
)
PDF
(533KB) (
1447
)
为探索受损河岸生态修复的理论与技术,以修复4年的河岸生态修复工程为研究对象,从土壤生物学角度评价了人工构建的河岸生境缀块对受损河岸生态系统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经过4年的恢复,修复区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区;修复区土壤动物种类、数量、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及土壤有机质、N、P、K含量均高于对照区.修复后,受损河岸的土壤性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土壤生物多样性及河岸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到了提高.人工构建生境缀块的河岸生态修复工程不仅经济成本低,而且具有生态、景观和社会价值,为已建混凝土河岸的生态改造和受损河岸的近自然修复提供了新模式.
综合评述
氨氧化细菌的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董莲华;杨金水;袁红莉
2008, 19(06): 1381-1388 .
摘要
(
2482
)
PDF
(581KB) (
1963
)
氨氧化细菌(AOB)在全球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目前AOB的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AOB的种类和系统发育,基于16S rRNA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AOB的系统发育比较简单,均属于变形菌纲的β和γ亚纲.还介绍了目前研究AOB主要采用的分子生态学方法,如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等,总结了生态因子的改变对AOB群落结构和数量的影响,并对今后氨氧化细菌的应用分子生态学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土壤硝化作用的抑制剂调控及其机理
孙志梅
1,2
;武志杰
1
;陈利军
1
;贾立斌
3
2008, 19(06): 1389-1395 .
摘要
(
2130
)
PDF
(275KB) (
1791
)
既要保证氮肥在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中的促进作用,又要保证农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减轻氮肥污染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氮素在土壤中的生物化学转化过程入手,通过抑制剂的施用来调控氮素的转化,减缓硝化过程的进行,是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有效措施.本文从硝化抑制剂的定义、筛选硝化抑制剂的条件、国内外较受关注的硝化抑制剂品种以及硝化抑制机理等几个方面对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研究简报
基于小麦种子发芽和根伸长的麝香酮污染毒性效应
范飞
1,2
;周启星
1,3
;王美娥
1
2008, 19(06): 1396-1400 .
摘要
(
2124
)
PDF
(418KB) (
1282
)
研究了新型污染物麝香酮对小麦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麝香酮(10 mg·kg
-1
)污染对小麦发芽率抑制作用达到显著水平(
P
<0.05),对小麦根长和芽长的抑制作用达极显著水平(
P
<0.01),并且芽长、根长与土壤中麝香酮浓度之间存在极显著(
P
<0.01)的剂量效应关系.表明小麦根和芽伸长可以指示土壤麝香酮的污染程度.在土壤麝香酮污染条件下,小麦幼苗的根长和芽长之间呈极显著(
P
<0.01)的正相关性,发芽率和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
P
<0.01)的负相关性.有机污染物的毒性除了与它在水中的溶解度有关外,还与其化学性质及对靶标生物的毒性机制有关.
滨海电厂冷却水余热和余氯对中华哲水蚤的影响
江志兵
1,3
;曾江宁
1,2
;陈全震
1
;廖一波
1,3
;徐晓群
1
;寿鹿
1
;刘晶晶
1
;高爱根
1
2008, 19(06): 1401-1406 .
摘要
(
1924
)
PDF
(352KB) (
1046
)
依据滨海电厂冷却系统的实际运作情况,模拟研究了滨海电厂冷却水余热和余氯对中华哲水蚤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的热忍受能力随暴露时间延长而降低,随驯化温度升高而升高.驯化温度为16 ℃~27 ℃的中华哲水蚤在持续受到15、30、45 min热冲击及持续升温暴露24和48 h的致死温度分别为29.9 ℃~31.7 ℃、29.4 ℃~31.0 ℃、28.9 ℃~30.3 ℃和26.9 ℃~28.5 ℃、26.4 ℃~28.0 ℃.当驯化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其热忍受能力不再上升.电厂冷却水中余氯对中华哲水蚤的毒性随驯化温度升高、升温幅度增大及暴露时间延长而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