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94年 第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4-10-24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林带的防护成熟与更新
姜凤岐, 朱教君, 周新华, 林鹤鸣
1994, 5(4): 337-341.
摘要
(
1454
)
PDF
(721KB) (
576
)
在详细探讨林带防护成熟概念的基础上,依据林带树木生长规律,建立了林带防护成熟龄与更新龄的确定方法,具体确定了北京杨、小钻杨等5个杨树品种林带的初始防护成熟龄、更新龄和更新期,并对林带不同更新方式进行了效益评价。
皖东松树纯林与复层混交林比较研究
潘国兴, 贺民
1994, 5(4): 342-348.
摘要
(
1566
)
PDF
(274KB) (
427
)
通过对皖东地区松树纯林和零星分布的复层林的调查,比较了单纯林和复层林的材积生长以及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情况,研究了林内的光环境和庇荫下的林木的生理生态特性,认为建立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的人工复层林施业体系是该地区林业经营的方向。
刺槐、国槐根际土壤生化成分及其对伴生杨树营养的影响
范俊岗
1994, 5(4): 349-354.
摘要
(
1659
)
PDF
(247KB) (
492
)
分析了杨树、刺槐和国槐的根面与根际土壤中的游离氨基酸及植物生长素IAA,测定了不同处理小区中杨树叶片的营养状况(N、P、K和叶绿素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和气孔阻力。结果表明,刺槐、国愧和杨树根面氨基酸组成和数量有很大差别;3个树种根际土壤中氨基酸含量显着低于根面。3个树种根面和根际土壤中IAA含量为刺槐>国槐>杨树。混交豆科树种后,杨树叶片营养状况有所改善,净光合速率明显提高,气孔阻力有所降低。
黄淮海平原豫北地区农林业系统的能量研究
吴刚, 冯宗炜
1994, 5(4): 355-359.
摘要
(
1382
)
PDF
(260KB) (
392
)
对黄淮海平原豫北地区农林业系统3种群落类型(沙兰杨-小麦·玉米(POTZ)、泡桐-小麦·玉米(PATZ)和苹果-小麦·花生(MTA))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OTZ类型的年群落净固定能量为43.6235×10
10
J·ha
-1
,PATZ为45.6426×10
10
J·ha
-1
,MTA为49.6000×10
10
J·ha
-1
.年群落现存能量分别为55.2174×10
10
,57.7595×10
10
和78.4699×10
10
J·ha
-1
;群落的光能利用率分别为1.000,1.047和1.138%.群落的能量效率分别比传统的农田系统增加11.83、14.45和28.25%.在农业林业系统中,苹果-小麦·花生群落类型为最佳群落类型。
苏南丘陵地区土地持续利用模式的建立
袁从祎, 赵强基, 郑建初, 赵剑宏, 刘华周
1994, 5(4): 360-364.
摘要
(
1557
)
PDF
(224KB) (
393
)
对苏南丘陵地区农田生物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表明,在荒丘荒坡上建立林地、茶园、果园人工草地及新辟鱼塘以形成农牧渔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提出土地持续利用的单元模式;丘岗坡地─-林茶果草立体利用,冲田地─-粮、饲、经、肥、作物合理布局,养殖业-猪、禽、奶牛、鱼全面发展。资源利用─-种养加工业配套成龙。在粮食稳产基础上,农林牧副渔收入增长2.3倍,农用土地收入及人均农业收入均增长2.7倍。
易旱地区褐土P、Zn形态转化特点及其与持续农业的关系
邹邦基, 王虹, 莫润苍
1994, 5(4): 365-370.
摘要
(
1577
)
PDF
(244KB) (
343
)
采用田间微区试验和分级提取测定的方法研究了褐土中P、Zn形态转化问题。发现褐土中Ca
2
-P和Ca
8
-P是转化最活跃的P素形态。而且Ca
8
-P的流通容量很大,可超过作物需P量9倍以上;在Zn的各种形态中转化最活跃的是EX-Zn和CARB-Zn,其中CARB-Zn的流通容量亦很大,可超过作物需Zn量19倍以上。Ca
8
-P库和CARB-Zn库形成了褐土中调控P、Zn养分供蓄以适应旱地水分波动的主要机构。合理施肥和培肥土壤以丰富Ca
8
-P和CARB-Zn库将有利于增强作物抵御干旱能力,提高水分养分利用效率,促使旱地农业持续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火烧对羊草草原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周道玮, 刘仲龄
1994, 5(4): 371-377.
摘要
(
1715
)
PDF
(289KB) (
446
)
在羊草草原正常能着火季节内,通过人为点烧的方法,对比研究了不同时间火烧对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羊草-杂类草草原早春火烧后,群落密度、种类丰富度和多样性提高,均匀性降低;羊草典型草原秋季火烧后,群落密度、多样性和均匀性降低,种类丰富度提高。连续2次火烧除羊草和几种1-2年生植物密度增加外,其它各种群密度降低,群落多样性也降低,一些种类退出群落。
试用多元分析方法研究植物形态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贺金生, 王勋陵, 陈伟烈
1994, 5(4): 378-384.
摘要
(
1893
)
PDF
(1232KB) (
547
)
应用多元分析方法对栎属高山栎组不同环境条件下的33个植物样品的形态解剖性状的17个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二元指示种分析(TWINSPAN)聚类的结果能很好地把相似生态环境条件下的样品聚在一起,对样品进行无趋势对应分析(DCA)和主成分分析(PCA)都得到了满意结果。植物形态解剖性状的聚类、排序分析也可用来研究个体性状之间变异的连续性和间断性,进而有助于分类学的研究。
不同原料栽培平菇的生态学转化特点研究
卞新民, 章熙谷, 朱普平
1994, 5(4): 385-388.
摘要
(
1571
)
PDF
(178KB) (
424
)
运用熟料袋栽方法对小麦杆和棉籽壳栽培平菇的转化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平菇生产转化率(Rc)无显着差异,剩余率(Rr)和耗出率(Rd)有极显着差异,Rc、Rr和Rd相互间有极显着的直线回归关系。不同处理中Rd对Rc的回归系数(b)一致,但回归截距(a)有较大差异,Rd对Rr的回归系数(b)和截距(a)都有显着差异,但b与a之比却十分接近。说明平菇生产中对原料的消耗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基础消耗,与平菇产量无关,二是生产直接消耗,与平菇的产出率呈正相关。
“秦油2号”油菜植株内含物与萝卜蚜有翅率的关系
邹运鼎, 胡丽娟, 孟庆雷, 黄世祥, 杨义和
1994, 5(4): 389-395.
摘要
(
1480
)
PDF
(302KB) (
485
)
通过对N、P、K不同施肥条件下的“秦油2号”油菜植株内含物等与萝卜蚜有翅率关系的研究,建立了8个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可溶性糖、总N、糖与蛋白质之比和丝氨酸与萝卜蚜有翅率有密切关系,其次是天门冬氨酸、苏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含水量、水溶性蛋白、酰胺氮和含P量等。
山东近海魁蚶资源增殖的研究
唐启升, 邱显寅, 王俊, 郭学武, 杨爱国
1994, 5(4): 396-402.
摘要
(
1679
)
PDF
(1230KB) (
866
)
报道了一种海洋贝类─-魁蚶资源增殖研究的全过程,包括人工育苗、中间培育、底播放流以及增殖生物学等。结果表明,对亲贝采用阴干、流水、升温、精液或漂白液刺激等诱导方法,苗种生产可实现全工厂化;风浪小、饵料丰富的内湾、虾池等是稚贝适宜的中间培育水域。当年稚贝主要生长期为7-11月,略高于成体适温上限的环境更利于生长,但越冬(12-2月)后的稚贝难以渡过26℃以上的高温;选择敌害生物少、海底表面稳定性好的海区是增殖成败的关键。放流苗种的理想规格为2.0-2.5cm,1年后回捕率在50%以上,1.5年后可达壳长5cm以上的商品规格,增殖效果显着。
凤眼莲及其根际微生物共同代谢和协同降酚机理的研究
郑师章, 乐毅全, 吴辉, 汪敏, 赵大君
1994, 5(4): 403-408.
摘要
(
1403
)
PDF
(431KB) (
493
)
研究表明凤眼莲在苯酚浓度不超过150μg·ml
-1
的水体中,不但可以在体内富集酚,而且可以通过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酚糖苷等途径降解水体中的酚类化合物;其根际微生物可以通过meta或orth途径降酚,起到共同降酚的作用。当两者结合构成生物系统,便会产生协同效应,其降酚效果可达97.5%,大大超过两者分别降酚效果之和(含酚50μg·ml
-1
的培养液中,10h内,无菌凤眼莲降酚仅为1.9%,假单胞菌No.5降酚37.9%).
澳大利亚森林火灾的管理与火生态的研究
D. M. Chapman, 高瑞平
1994, 5(4): 409-414.
摘要
(
1807
)
PDF
(240KB) (
774
)
澳大利亚是火灾频发的地区。每年因森林火灾的危害都要造成相当的社会、经济损失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故火生态的研究及火的管理在澳大利亚的生态学研究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讨论了澳洲森林大火起燃的物理过程和机制、可燃物的特征、林火的特点、习性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如何控制和减少火灾的危害性,达到对火进行利用、控制和管理的目的。
自然免耕下的稻田生态系统
谢德体, 魏朝富, 杨剑虹
1994, 5(4): 415-421.
摘要
(
1968
)
PDF
(1051KB) (
567
)
自然免耕是一种新型的稻田耕作法,通过人为改变地表微地形,建立了一个适合水旱作物复种轮作,鱼、萍、鸭周年共生的稻田生态系统。自然免耕促进了土壤内、外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水、热、气、肥谐调。并通过环境网络效应,强化了环境与生物区系间的缓冲-调节力。提高了土壤自调能力和土壤有序度。
马尾松的生长与气候关系的年轮分析
兰涛, 夏冰, 贺善安
1994, 5(4): 422-424.
摘要
(
1527
)
PDF
(352KB) (
877
)
林农复合系统汛期前后钉螺密度变化及其防治对策
彭镇华, 姚永康, 康忠铭, 孙启祥, 查明
1994, 5(4): 425-427.
摘要
(
1341
)
PDF
(145KB) (
400
)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牦牛体重和采食量动态模型的研究
黄大明, 赵松岭
1994, 5(4): 428-431.
摘要
(
1559
)
PDF
(213KB) (
562
)
循环冷却系统中杀菌灭藻剂的筛选和应用
张景媛, 孙宝盛, 张军, 佟淑敏
1994, 5(4): 432-434.
摘要
(
1548
)
PDF
(147KB) (
283
)
呼和浩特地区蔬菜污染现状综合评价
杨在中, 黄雅琴
1994, 5(4): 435-437.
摘要
(
1399
)
PDF
(213KB) (
695
)
重金属Cd-Zn对水稻的复合污染和生态效应
周启星, 吴燕玉, 熊先哲
1994, 5(4): 438-441.
摘要
(
1616
)
PDF
(576KB) (
496
)
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分析红松、云杉针叶中的维生素C
刘海玲, 杜英君, 杨志勇
1994, 5(4): 442-443.
摘要
(
1362
)
PDF
(371KB) (
1082
)
中国应用生态学研究的信息源──祝贺本刊创刊5周年和本所建所40周年
孙顺江, 宋凤兰, 李凤琴
1994, 5(4): 444-448.
摘要
(
1274
)
PDF
(174KB) (
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