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94年 第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4-07-2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长白落叶松成片枯死原因的研究
钟兆康, 袁志文, 杨金宽, 戴洪才, 赵敏, 范竹华, 牟强, 薛世清, 李金普, 王永魁, 李成彦
1994, 5(3): 226-231.
摘要
(
1624
)
PDF
(560KB) (
470
)
对长白落叶松成片枯死的原因进行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的成片枯死与病虫害没有直接关系,由于林地高位沼泽的形成,导致根部缺氧呼吸受阻,是落叶松大片枯死的直接诱因。
Markov 过程在森林资源结构动态预测中的应用──以福建省南平地区的树种结构为例
陈建忠, 周世勇, 徐福余
1994, 5(3): 232-236.
摘要
(
1458
)
PDF
(384KB) (
372
)
根据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理论和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固定样地调查资料,对南平地区的树种结构进行了预测与调整,结果表明,按现状发展,针阔比例将日趋严重,并且毛竹、经济林的占有率呈下降趋势,最终达到以杉木28.05%、马尾松16.63%、阔叶树19.01%、毛竹5.43%、经济林2.26%、其它类28.71%的树种结构。经调整后稳定状态的树种结构基本趋于合理,即各树种的占有率分别为杉木18.72%、马尾松13.24%、阔叶树26.98%、毛竹10.84%、经济林5.45%、其它类24.77%.
刺五加种群生态学的研究 Ⅱ.刺五加的种群统计
祝宁, 臧润国
1994, 5(3): 237-240.
摘要
(
1426
)
PDF
(358KB) (
606
)
在3种天然次生林类型中,以刺五加的无性系小株为统计单位,编制该种群的生命表,分析其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刺五加种群有2个死亡率高峰,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其死亡强度有较明显差异。种群的总亏损度不同,这些都与群落生境有关。该种群的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Ⅲ型。
杉木连栽土壤对其幼树生长的影响
张家武, 邓仕坚, 廖利平, 高洪
1994, 5(3): 241-244.
摘要
(
1470
)
PDF
(423KB) (
551
)
在会同林区采用3种不同连栽杉木次数的土壤,进行杉木幼树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杉木连栽不利其幼树生长。连裁使幼树高生长下降37-40%,基径下降19-28%,冠幅下降21-29%,总生物量减少45-50%.杉木连栽还造成土壤养分递减,即腐殖质减少7-28%,速效养分下降23-28%,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也大大降低。因此,杉木纯林连栽经营方式应尽快改变。
世界主要桃产区气候条件模糊聚类分析与基因资源生态型的研究
李载龙, 罗卫红, 庞振潮
1994, 5(3): 245-250.
摘要
(
1601
)
PDF
(638KB) (
517
)
选择影响桃树生长与分布的关键气候因于─-越冬温度、生长期日照百分率和降水量,利用计算机对世界主要桃产区分别进行空间点之间的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世界主要桃产区根据12-2月休眠期平均气温可分为冷冬区(<3.0℃)、温冬区(3.0-10℃)和暖冬区(>10℃);根据4-10月平均日照百分率和同期降水量可分为光照充足的干燥区(63-92%,<400mm)、光照较充足的半湿润区(55-71%,432-1001mm)和光照不足的湿润区(<55%,717-1727mm).对桃的区域分布和区域间相互引种结果所作的分析表明,世界桃的主要产量集中在生长季阳光充足、少雨、冬季不很冷的地区。在温度条件适宜的范围内,桃的地区间引种向着夏季少雨、光照改善的方向进行,成功的把握性较大。
林带疏透度模型及其应用
姜凤岐, 周新华, 付梦华, 朱教君, 林鹤鸣
1994, 5(3): 251-255.
摘要
(
1626
)
PDF
(537KB) (
500
)
在应用数字图象处理法测定东北西部典型杨树林带疏透度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和推理方法分别构筑了疏透度与林带结构因子相关的主导因子模型和因配置方式和树种而异的机理模型,并阐述了两种模型在林带结构调控中的作用。
农业系统中磷肥残效及磷循环研究 Ⅳ.农业系统磷循环的一个简单模型及其验证
陈实, 殷秀岩, 张璐, 沈善敏
1994, 5(3): 256-262.
摘要
(
1411
)
PDF
(834KB) (
663
)
根据辽西易旱区碳酸盐褐土上进行的6年P肥试验资料,建立和验证了一个简化的农业系统P循环模型。对4种施P对策进行长时间尺度的模拟预测表明,6年三次大剂量施P并辅以每年有机肥还田的施P模式固土壤有效P水平和施P利用率较高而优于其它模式。
灰喜鹊的行为生态学研究Ⅰ.生殖行为
尚玉昌, 李留彬, 王飞, 王昊
1994, 5(3): 263-268.
摘要
(
2732
)
PDF
(682KB) (
701
)
在从南到北的地理分布上,灰喜鹊的繁殖期相应有所推迟。在它们的繁殖区域,人类的影响越大,其巢也建得越高、越隐蔽。这种很强的适应性使得它们在城区和近郊区能够更好地生存和繁殖。北京地区的灰喜鹊在4月中、下旬开始建巢,5月底是产卵高峰期。在孵卵期它们不断地翻动卵,以使其受热均匀。灰喜鹊对卵的数量比对卵的颜色和大小更敏感。孵卵期约15-17天,幼鸟18-20天出巢。在北京大学校园内的灰喜鹊的繁殖成功率约为69.05%.建立了灰喜鹊的发育行为谱。在繁殖期,灰喜鹊的巢彼此靠得较近,形成一个集体生殖领域,共同进行集体防御。
舟山岛自然栖息地的变化及其对兽类物种绝灭影响的初步研究
李义明, 李典谟
1994, 5(3): 269-275.
摘要
(
1765
)
PDF
(755KB) (
345
)
舟山岛自然栖息地和物种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占总面积56.3%的自然栖息地已经消失,自然栖息地已破碎成许多碎片,碎片面积不断变小,碎片数量在增加。自然栖息地的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自然栖息地的易破碎带与其地理特征有关,破碎易发生于被开垦和开发的地带。由于自然栖息地面积损失、破碎、质量下降和过度捕杀,已有5种兽绝灭,3种兽正走向绝灭,绝灭速度高于临近大陆。人口增长是舟山岛自然栖息地损失、破碎、质量下降和物种绝灭的根本原因。本文还讨论了保护自然栖息地和物种多样性的一些措施和原则。
“8455”小麦植株化学成分与麦蚜(长管蚜、二叉蚜)种群消长的关系
邹运鼎, 孟庆雷, 马飞, 黄世祥, 胡丽娟
1994, 5(3): 276-280.
摘要
(
1585
)
PDF
(352KB) (
486
)
通过对两种肥力条件下的“8455”小麦植株化学成分与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种群消长关系的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钾量、含水量是影响麦二叉蚜种群消长的主要因子,胱氨酸是影响麦长管蚜种群消长的主要因子。
三化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张宣达, 古德祥, 周汉辉
1994, 5(3): 281-286.
摘要
(
1535
)
PDF
(462KB) (
707
)
1984-1988年,在广东省四会县以生命表方法,进行了三化螟自然种群动态的研究,共获9个生命表。从生命表看出,各世代均以初孵幼虫入侵死亡率为最高,中后期幼虫转株死亡率次之.其自然种群生存曲线属Slobodkin第Ⅳ型.各世代死亡因素k值中,均以初孵幼虫入侵死亡率(k
5
)为最大,冲后期幼虫转株死亡率(k
9
)次之,但经图解法和回归法分析结果证实,中后期幼虫转株死亡率是影响三化螟种群数量变动的第1关键因素,而初孵幼虫入侵死亡率乃是第2关键因素。
棉蚜种群动态预报模型
吴孔明, 赵炳宜
1994, 5(3): 287-291.
摘要
(
1369
)
PDF
(371KB) (
491
)
对1980-1989年河南棉区棉蚜种群动态分析表明,棉蚜为害可分为苗蚜和伏蚜两个时期,根据环境因子(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和不同危害期,建立了2个模糊预报模型,并取得了较满意的预测效果。
以转座子Tn5作弗氏中华根瘤菌的可识别生态学标记的研究──Tn5的水平转移及其对R.fredii Tn5突变株运动的影响
蔺继尚, 崔明学, 靳素英, 李明祺, 李宁, 赵巍
1994, 5(3): 292-298.
摘要
(
1531
)
PDF
(610KB) (
507
)
将一株弗氏中华根瘤菌(R.fredii)QB1130 的Tn5插入突变株ON-2用于生态学研究,以评估Tn5在自然环境中的水平转移以及各种水势下Tn5对突变株ON-2在土壤中运动的影响。试验表明,在自然潮湿的土壤中,Tn5本身的水平转移频率很低,且与Tn5插入相关的突变株卡那霉素抗性表型标记在非选择性平板上连续传40代后仍然稳定。突变株ON-2与相对应的野生型菌株QB1130在各种相同水势的土壤中的运动无明显差异(P=0.01),表明Tn5的插入不影响突变株的运动。因此,Tn5可作为研究R.fredii基因工程菌大回应用的一个稳定有效的生态学标记。
沙棘 Frankia 的侵染特性
张成刚, 张忠泽, 李维光, 王育英, 苏凤岩
1994, 5(3): 299-302.
摘要
(
1435
)
PDF
(316KB) (
377
)
比较了3株沙棘Frankia菌感染能力,Hr16可与野生菌作用互补。测定了不同接种方式和多种环境因子对回接的影响。土壤表层施菌接种,菌龄8周,苗龄4周,接种量每株0.01mlPCV,可产生高效共生效果。
蚕豆监测大气SO
2
污染的指标筛选研究
陈小勇, 宋永昌
1994, 5(3): 303-308.
摘要
(
1462
)
PDF
(491KB) (
429
)
熏气和暴露试验表明,蚕豆叶片可见伤害症状不宜作为监测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抗坏血酸(ASA)含量和游离氨基酸(AA)含量作为监测指标,其指示效果优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其中又以SOD活性为最好,而根据以上5个指标综合评价的效果又要优于任何单个指标。
凤眼莲与其根际细菌相互作用的研究
汪敏, 郑师章
1994, 5(3): 309-313.
摘要
(
1714
)
PDF
(586KB) (
707
)
凤眼莲及其根际细菌的相互关系明显地受营养条件的影响,生长在含糖培养基中的凤眼莲根分泌物不改变其根际细菌的生长动态,但在含酚和无机营养条件下生长的凤眼莲根分泌物分别使其根际细菌出现2次和3次增长;而且在含酚环境中,根际细菌对凤眼莲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根际效应。细菌的代谢产物能提高凤眼莲体内的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却抑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减少其体内酚的富集量;然而接菌后的凤眼莲,其体内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同时得到激活,且酚富集量增加。
初析赤潮成因研究的围隔实验结果Ⅱ.浮游植物群落演替与甲藻赤潮
林昱, 庄栋法, 陈孝麟, 唐森铭
1994, 5(3): 314-318.
摘要
(
1984
)
PDF
(510KB) (
739
)
探讨了甲藻赤潮与浮游植物演替的关系。多次国隔生态系实验结果表明,在水体相对稳定的生态系中,富营养后总是先发生硅藻的水华或赤潮。随后浮游植物会演替成占优势的甲藻,甚至形成甲藻赤潮。维生素B
12
的异常增多可能加速这种演替的进程。但这种稳定水体若受到扰动,将干扰演替,使硅藻水华持续不断地发展,阻碍甲藻形成优势。这可以防止甲藻赤潮的生成。
武汉东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杨宇峰, 黄祥飞
1994, 5(3): 319-324.
摘要
(
1601
)
PDF
(560KB) (
725
)
对1991年武汉东湖不同湖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表明,Ⅰ、Ⅱ、Ⅲ站浮游动物的数量为122782、70415和18184个·L
-1
,并随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增加而增加。生物量分别为8.639、5.872和2.082mg·L
-1
.大于1mm的甲壳动物个体频度为0.15、0.30、0.41.其体长随鱼产量的增加而缩小。最后,对影响东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生态因子进行了讨论。
转基因微生物生态学及大田释放风险评价研究
张尚通, 许崇任
1994, 5(3): 325-330.
摘要
(
1563
)
PDF
(523KB) (
466
)
向环境中释放转基因微生物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在大面积释放之前必须对转基因微生物在环境中发生基因转移的潜力、存活能力、扩散能力及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等进行生态学研究和风险评价,同时还要探索有效的检测方法和风险评价策略。该研究有助于分子生态学的发展和生物技术的安全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生态位理论研究中的数学方法
黄英姿
1994, 5(3): 331-337.
摘要
(
1536
)
PDF
(650KB) (
1240
)
各种不同的生态位参数测定公式,从不同的侧面揭示物种之间及物种的个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多元统计方法的引用,为H-生态位的分析提供了合适的数学模型;运用集合论方法研究群落生态位,为深入探讨群落中物种间的竞争、共存及互作机制提供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