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98年 第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8-03-2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人工桤柏混交林生态系统的能量特征
彭培好, 王金锡, 胡振宇, 高华东
1998, 9(2): 113-118.
摘要
(
1489
)
PDF
(257KB) (
437
)
对川中丘陵区11年生人工桤柏混交林生态系统能量特征的研究表明,植物热值含量随植物种类、器官、分布层次以及季节等的变化而变化;生态系统的能量现存量为237.53×10
10
J·hm
-2
,每年以凋落物形式归还的能量为7.55×10
10
J·hm
-2
·a
-1
,其中凋落叶是系统能量归还的主要形式,其能量归还量占能量归还总量的70.29%;生态系统能量净固定量为26.73×10
10
J·hm
-2
·a
-1
,能量转化效率为2.34%,可见人工桤柏混交林具有较高的能量固定能力和太阳能转化效率.
沙地云杉幼树对食叶害虫危害的补偿与超补偿效应
邹春静, 徐文铎, 张远, 刘广田
1998, 9(2): 119-122.
摘要
(
1564
)
PDF
(184KB) (
441
)
从沙地云杉食叶害虫优化管理出发,在植物与害虫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通过人工模拟摘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沙地云杉幼树在一定失叶率的条件下存在补偿和超补偿效应,进而以沙地云杉宏观生长指标组建了一组不同生长指标的补偿与超补偿效应模型,同时寻求了相应的补偿点与超补偿点.
红松、白桦的氮营养行为及其种间分异
崔晓阳
1998, 9(2): 123-127.
摘要
(
1556
)
PDF
(794KB) (
539
)
对红松、白桦的吸收空间和吸收N素的时间(季节)、数量、形态的研究表明,在混交情况下,白桦表现出较典型的浅根性特征,吸收根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红松则具有深根性趋势,其吸收根在下层土壤空间的分布明显增加.白桦吸收N素养分的季节比较集中,具有明显的峰期;而受白桦庇荫的红松则在整个生长季中一直比较平缓地吸收N素,峰期不甚明显.白桦对N的消耗量较大;而红松对N的消耗量则相对较小,N利用效率比白桦高34%.在对N素养分化学形态的偏向选择性方面,白桦较喜NO
3
-
-N,而红松则较偏好NH
4
+
-N.
香草醛对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马越强, 廖利平, 杨跃军, 汪思龙, 高洪, 陈楚莹, 刘更有
1998, 9(2): 128-132.
摘要
(
1824
)
PDF
(230KB) (
815
)
为了解杉木连栽土壤中有毒化感物质对杉木幼苗毒害作用,采用水培杉木幼苗方法,通过投加不同浓度香草醛,发现1mg·kg
-1
香草醛显著抑制杉木种子胚根的伸长(P<0.05),只为对照的70%;香草醛浓度达10mg·kg
-1
时,叶绿素总量明显下降到对照的80%;超过20mg·kg
-1
对杉木幼苗地径与高度生长产生明显抑制作用;50mg·kg
-1
以上将明显影响地上部分枝叶的正常生长发育,及至植株冠层的生长;超过100mg·kg
-1
,整个植株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香草醛是连栽土壤中毒性较大的一种有毒化感物质,是杉木存活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境内睫毛婆婆纳生态特征研究
郭水良, 李扬汉
1998, 9(2): 133-138.
摘要
(
1800
)
PDF
(264KB) (
448
)
睫毛婆婆纳是地中海周缘地区的重要农田杂草,对其个体生理生态学和种群生态位研究表明,睫毛婆婆纳种子在通气性良好的土壤中具有高的萌发率;含水量为10~20%的土壤,有利于其种子萌发;种子萌发对pH值要求并不严格;低温能促进其种子萌发;光合作用特征与波斯婆婆纳比较接近,属于耐阴植物;种子呼吸强度比同属其它杂草略低;种群在南京地区的实际生态位宽度比同属的波斯婆婆纳、婆婆纳要小.生态位重叠值计测表明,睫毛婆婆纳与同属的两种杂草有最为相似的生态要求.
光照条件对土壤-植物系统氮素状况影响的研究
曾希柏, 青长乐, 谢德体, 侯光炯
1998, 9(2): 139-144.
摘要
(
1544
)
PDF
(962KB) (
604
)
应用盆栽试验,通过调节不同光照强度并控制其它条件相互一致的条件下,研究了光照条件对土壤植物系统N素状况以及作物(莴笋)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强度的改变会引起作物生长状况的相应变化,同时也导致土壤N素(NH
4
+
-N、NO
3
-
-N)状况、作物吸收N量以及作物对N素吸收速度等的改变.在试验所处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照较强时,则作物吸收N素的速度较快、吸收N量增加,且产量高,但土壤中相应的N素含量(NH
4
+
-N、NO
3
-
-N)则只能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光照较弱时,则出现与此相反的情况.
野生大豆种子库中同工酶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李军, 钱波, 郑师章, 叶培宏
1998, 9(2): 145-149.
摘要
(
1462
)
PDF
(227KB) (
741
)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同一样地的不同时间和空间土壤中的野生大豆(
Glycinesoja
)种子库内的4种同工酶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数量分类学方法和统计学上的X
2
-测验,初步探讨了野生大豆种子库在此4种同工酶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的时空动态.研究表明野生大豆种子库在同工酶水平上呈现出遗传多样性,其主要来自于由时间引起的环境异质性.在时间变化上,同一层次的多样性呈现出极显著的差异.在空间变化上,不同层次的多样性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层与层之间同工酶的差异随时间的推移而加大,而且同一层次野生大豆种子库的平均杂合度也呈现出同样的变化规律.这说明在对野生大豆种子库同工酶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程度上,时间比空间起着更大的作用.
免耕法对棉田生态系统能流功能的影响
戈峰, 谢宝瑜, 丁岩钦
1998, 9(2): 150-154.
摘要
(
1465
)
PDF
(235KB) (
352
)
比较了常规与免耕法对棉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害虫、天敌、棉株及其整个棉田生态系统能流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棉田土壤微生物量与年呼吸耗氧量均明显高于常规棉田,分别为常规棉田的1.32倍和1.63倍;免耕棉田的苗蚜与秋蚜、2代与4代棉铃虫种群生产力下降,而伏蚜与3代棉铃虫种群生产力增加;免耕棉田内天敌种群生产力及其捕食利用效率下降;免耕可提高棉田系统的光能利用率和总生产力,减少辅助能的投入,具有低耗、高效的特点.
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杨武德, 王兆骞, 眭国平, 陈宝林, 徐锴, 张克中, 边卓平
1998, 9(2): 155-158.
摘要
(
1497
)
PDF
(349KB) (
615
)
应用定位土芯Eu(Europium)示踪新方法,研究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新方法对以片蚀和细沟侵蚀为主的红壤坡地是适用的;土壤侵蚀的时间分布与降雨量的年时间分布相一致,过程性暴雨期表现为全年土壤侵蚀的高峰期;在复合坡面,随坡面的陡、缓、凹,土壤侵蚀表现强、弱、沉积;相同坡度和坡长条件下,幼龄板栗园的土壤侵蚀速率>雷竹园>稀疏马尾松林地>茶园.
环境条件对不同品种小麦缺Mn的影响
吕世华, 张云龙, 刘学军, 张福锁
1998, 9(2): 159-162.
摘要
(
1546
)
PDF
(790KB) (
553
)
在温室和网室中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和杂草对冬小麦缺Mn的影响,同时探讨不同小麦品种对缺Mn的耐性,发现生长在温室中的小麦其缺Mn症尤为严重,而从网室转移到温室的小麦因苗期在网室中受降雨渍水影响吸收了较多Mn
2+
,缺Mn症就较轻,表明环境因子中降雨是影响小麦Mn营养的一个重要因素;供试的3个品种中3317较耐缺Mn,其Mn的吸收量明显高于敏感品种.此外,试验还发现与小麦伴生的杂草麦麦草对Mn吸收能力强,是小麦根际Mn营养的有力争夺者.
丹麦森林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动力学分析
于克伟, 陈冠雄, StenStruwe, AnneliseKjller
1998, 9(2): 163-167.
摘要
(
1852
)
PDF
(667KB) (
527
)
本项研究将乙炔和氯霉素抑制技术结合起来,对丹麦一森林土壤的反硝化作用进行了研究,并考察温度对其还原酶活性的影响.反硝化还原酶活性和合成过程受O
2
的抑制,厌氧培养时,需要一定时间消耗系统中残余的O
2
来解除这种抑制作用.在无抗生素抑制蛋白质合成时,硝酸还原酶只有少量合成,而N
2
O还原酶却显著地诱导产生.这一结果对土壤吸收N
2
O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各处理下,系统中未发生亚硝酸盐的明显积累,表明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大于硝酸还原酶.外加葡萄糖加速了反硝化作用,并能促进酶的合成和消除还原过程中的电子竞争.供试土壤表现出很强的厌氧呼吸作用,并受外加C源的促进.反硝化作用的活化能低于土壤厌氧呼吸的活化能,因此反硝化作用的Q
10
值较低,CO
2
和N
2
O的产生比例随温度升高而加大.
抑制剂及其组合对尿素
15
N在小麦土壤系统中的行为和归宿的影响
史奕, 徐星凯, 周礼恺, O. Van Cleemput
1998, 9(2): 168-170.
摘要
(
1365
)
PDF
(223KB) (
473
)
应用加有脲酶抑制剂(HQ)、硝化抑制剂(DCD)及其组合的标记尿素进行春小麦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结束时,小麦回收,土壤残留和损失的肥料N各占施入N量的17.65~23.69%、43.72~56.32%和19.99~36.77%.其中,与单施尿素相比,两种抑制剂配合使用处理的肥料N总回收率高16.78%,小麦回收高5.96%.施用氮肥对籽粒贡献最大,占吸收肥料N量43.3~62.0%.
冬季水分管理方式对稻田CH
4
排放量的影响
蔡祖聪, 徐华, 卢维盛, 廖宗文, 张建国, 魏朝富, 谢德体
1998, 9(2): 171-175.
摘要
(
1421
)
PDF
(230KB) (
572
)
在西南农业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农场的田间试验表明,长期淹水是我国西南地区冬灌田水稻生长期CH
4
排放通量高于一般水田的主要原因.土壤淹水前连续干燥的时间越长,水稻生长期CH
4
排放通量越低,但这种作用仅能维持一季水稻生长期.冬灌田冬季排干,种植冬小麦,次年水稻生长期CH
4
平均排放通量可减少63~72%.如果我国西南地区冬灌田的水利设施能够得到有效改善,改冬灌为冬排,一年一季水稻为一水一旱,将可提高该类土壤生产力和大大减少我国稻田CH
4
排放总量.
不同种类氮肥对土壤释放N
2
O的影响
侯爱新, 陈冠雄, O. Van Cleemput
1998, 9(2): 176-180.
摘要
(
1618
)
PDF
(458KB) (
613
)
用培养试验模拟研究了在正常水分(22%)、干旱(12%)和高含水量(32%)条件下,普通碳酸氢铵(普碳)、尿素及新型肥料长效碳酸氢铵(长碳)对土壤释放N
2
O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土壤NO
3
-
的形成时间和形成量.结果表明,农田中施加的无机氮肥是大气中N
2
O的重要来源,而长碳与普碳和尿素相比,不但可以明显延后N
2
O释放高峰期出现时间,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显著减少其释放量(P<0.01).在5个月的监测期内,与普碳和尿素相比其减少N
2
O释放的比例分别为80.23和88.41%(12%含水量),40.00和27.59%(22%含水量),无减少作用和45.88%(32%含水量).本研究结果提示长碳具有作为农田生态系统N
2
O减排措施的巨大潜力,同时暗示在农业中用长碳代替目前普遍应用的普碳,可以减少地下水中NO
3
-
引起的污染.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混合为害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
王荣富, 程遐年, 邹运鼎
1998, 9(2): 181-185.
摘要
(
1560
)
PDF
(800KB) (
507
)
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混合种群的取食为害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飞虱的成虫干重、水稻叶面积和其地上部干重因虫口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变化幅度与种间数量组合有关;水稻比叶重随为害程度的加重而加大;在褐飞虱与白背飞虱种间以1:3、2:2和3:1比例的3种组合处理中,虫体总干重(X)与稻株地上部损失量(Y)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分别是Y=69.17+30.43X、Y=172.48+36.51X和Y=87.59+37.67X,b值相应为30.43、36.51和37.67.
羊草草原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殷秀琴, 李建东
1998, 9(2): 186-188.
摘要
(
1484
)
PDF
(154KB) (
520
)
对东北羊草草原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表明,生境条件愈优越,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愈高,种类则愈丰富.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呈正相关,与pH呈负相关,与土壤自然含水量和全P含量关系不明显.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且表聚性明显.
寄主和分布区系不同的球孢白僵菌菌株近缘关系的研究
王成树, 李增智, 樊美珍, 韩宝瑜
1998, 9(2): 189-194.
摘要
(
1344
)
PDF
(268KB) (
345
)
观察、测定了来源不同的球孢白僵菌19个菌株的培养性状、产孢量、萌发中时、水分活性、紫外照射活率、水浴活率等指标,将培养性状编码后,由所得的8个指标对供试菌株求相关系数矩阵.分析表明,不同菌株近缘关系的远近主要由菌株原始分布区系距离远近所决定,受寄主不同的影响次之.来源于相同(或相近)地区的菌株相关系数可达极显著水平,而从相同寄主角度分析,得到菌株间的相关系数有高有低,多表现为相关不显著.
不同温湿度下白僵菌对松毛虫的侵染致病效应
林华峰, 樊美珍, 李增智, 胡萃
1998, 9(2): 195-200.
摘要
(
1431
)
PDF
(278KB) (
388
)
采用荧光显微技术和电镜扫描技术,对33个温湿度组合条件下球孢白僵菌孢子在马尾松毛虫活体上的萌发、侵染进程和致病效果进行了观察与测定,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孢子萌发速率与环境温度的关系:V=(T-4.25)/27.2.其中,孢子萌发的起点温度为4.25℃,有效积温为27.2日度.湿度是孢子萌发和侵染致病的主要制约因子,且温度和湿度具有互补与综合作用.温度达10℃以上,相对湿度达95%,侵染致病效应更为显著.
磷酸缓冲液对植物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及其与亚硫酸伤害的关系
韩阳, 刘荣坤
1998, 9(2): 201-205.
摘要
(
1743
)
PDF
(232KB) (
398
)
以亚硫酸模式处理不同类型植物,从脂质过氧化方面探讨了磷酸缓冲液的防护作用.结果表明,植物经磷酸缓冲液处理后,对亚硫酸伤害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磷酸缓冲液可稳定细胞膜结构,降低MDA含量,增强叶绿素——蛋白质的结合度,且与低浓度亚硫酸对SOD活性呈协同效应.磷酸缓冲液的防护作用因植物种类而异.同一污染环境下,MDA含量高,叶绿素结合度低者效应显著.在测试植物中,银杏>连翘>小麦苗.
镧-氨基酸络合物对牟氏角毛藻的影响
辛福言, 袁有宪, 曲克明
1998, 9(2): 206-208.
摘要
(
1801
)
PDF
(167KB) (
322
)
研究了镧脯氨酸和镧苯丙氨酸络合物对牟氏角毛藻(
Chaetocerosmulleri
)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络合物对牟氏角毛藻细胞繁殖和叶绿素的合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浓度为1~15mg·L
-1
时,至第6天细胞数分别提高13.2~19.2%、12.6~21.5%(P<0.05);叶绿素浓度分别提高25.2~33.9%、26.2~45.1%(P<0.05);其中以浓度为5mg·L
-1
的实验组最高.镧的氨基酸络合物对牟氏角毛藻的作用效果与镧相比是等同的,但最佳浓度明显降低.
微生物处理地下水石油污染的应用研究
赵荫薇, 王世明, 张建法
1998, 9(2): 209-212.
摘要
(
1748
)
PDF
(526KB) (
652
)
探讨中国淄博地区地下水源石油污染的微生物治理技术.从污染地分离筛选出10株除油菌,经测定单菌株的降油率在20~50%,混合菌群MZ9402的降油率可达71.4%.在含油地下水模拟反应器中,当投菌浓度保持在10
6
个·ml
-1
时,混合菌群MZ9402的降油率可达53.1%.在地下水石油污染的现场治理时,MZ9402的投菌量为10L·d
-1
(10
9
个·ml
-1
),11d后在地下水流段面形成较稳定的微生物带,降油率保持在35%左右.经初步鉴定,所投加的MZ9402菌群未发生变异.
害虫研究与防治中的生态学尺度
侯茂林, 盛承发
1998, 9(2): 213-216.
摘要
(
1488
)
PDF
(398KB) (
552
)
尺度已成为生态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研究热点,但在害虫防治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从生态学尺度概念和等级理论出发,分析了不同尺度水平上害虫研究的方法、内容、关键问题及研究成果对害虫防治的意义.在对害虫发生为害特征、害虫种群动力学原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演变、害虫防治的社会化、害虫防治技术的发展等因素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害虫防治策略在时空尺度上拓展的趋势和必要性.
景观分类与评价的生态原则
肖笃宁, 钟林生
1998, 9(2): 217-221.
摘要
(
1708
)
PDF
(487KB) (
963
)
在分析景观定义的基础上,概述了景观分类的生态学原则,提出了自然、经营和人工等不同景观类型的特性和研究重点,并对景观的独特性、多样性、功效性、宜人性及美学价值的评价进行了探讨.文章还介绍了景观保护的概念和实践
适合于咸宁基地生产的螺旋藻品系的选育研究
殷春涛, 龚小敏, 胡鸿钧, 李夜光, 耿亚红
1998, 9(2): 222-224.
摘要
(
1493
)
PDF
(276KB) (
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