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99年 第1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9-03-2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应用神经网络和多元回归技术预测森林产量
浦瑞良, 宫鹏, R. Yang
1999, 10(2): 129-134.
摘要
(
1643
)
PDF
(688KB) (
678
)
应用传统统计技术常会因样本小和测量数据不符某种分布而受到限制。本文评价一种前馈型神经网络算法以预测落叶阔叶林产量。另外,还介绍一种由定性变为定量的数据变换方法,以用相对小的样本建立多元回归预测模型。数据变换方法有助于改善多元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在本实验的条件下,研究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技术能够产生最好的预测效果.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植被不同抚育方式下的群落学分析
唐建维, 张建侯, 宋启示, 冯志立
1999, 10(2): 135-139.
摘要
(
1597
)
PDF
(257KB) (
613
)
对西双版纳勐仑地区的热带雨林刀耕火种撩荒后在不同抚育方式下恢复起来的次生植被进行了群落数量特征、种群年龄结构及立木材积与蓄积量的比较分析,并探讨了热带次生植被的抚育管理方式及途径。结果表明,在900m
2
的固定样地上,天然更新的次生群落计有维管束植物73种,分属于36科59属。其科、属、种组成比经人工抚育的次生群落分别高24.14%、43.90%和75.56%,其结构层次也较复杂,但材积量仅为后者的1/4.
黑龙江省东部森林群落β多样性的研究
孟庆繁, 胡隐月, 王庆贵, 张凤斌
1999, 10(2): 140-142.
摘要
(
1761
)
PDF
(168KB) (
562
)
以连续带指数和集合环境梯度作为植物群落演替动态和环境质量的定量指标,探讨了黑龙江省东部森林群落β多样性随环境梯度和演替动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森林群落中植物种的β多样性β
Z
和昆虫种的β多样性β
K
都随环境梯度的增加而升高,即随着环境质量升高群落间物种更替速率降低,且β
K
的变化滞后于β
Z
.β
Z
和β
K
与连续带指数(
CI
)呈非线性相关,在演替初期群落间物种更替速率较高,在演替中后期群落间物种的更替速率最小。β
K
曲线的峰值出现滞后于β
Z
曲线,说明森林昆虫群落多样性变化对植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的依赖性.
兰考泡桐生物量积累规律的定量研究
杨修, 吴刚, 黄冬梅, 杨长群
1999, 10(2): 143-146.
摘要
(
2428
)
PDF
(216KB) (
616
)
对农桐复合经营兰考泡桐的干物质生产、积累和归还规律的系统研究表明,兰考泡桐生物量随树龄增大而增加,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依次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花;兰考泡桐年干物质生产主要集中在5~7月,占全年干物质生产总量的77.3%;兰考泡桐凋落物绝大部分为落叶,占凋落物总量的87.1%,凋落伴随年生长季节的全过程,且每年出现两次高峰;兰考泡桐干物质积累主要发生在5~7月,占全年干物质积累总量的72.7%;兰考泡桐全生育期的干物质归还率为33.73%.
黄山松年轮生长和气候的关系
吴泽民, 黄成林, 马青山
1999, 10(2): 147-150.
摘要
(
1762
)
PDF
(216KB) (
526
)
对黄山山顶面区黄山松林分中个体年轮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黄山松年轮生长的特点。求算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年轮生长的时间模型,建立年轮指数,通过与各相关气候因子的逐步回归,最终获得黄山松年轮指数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方程,为研究黄山松的生长及建立黄山地区气候的历史变化提供了基础资料。分析表明,黄山地区黄山松具有较宽范围的年轮敏感度(MS).其年轮生长模型揭示,影响直径生长主要因子是生长当年>10℃积温期间的太阳辐射,其次为积温,与降水量无显着相关性;当年4月份的气候因子与年轮生长有显着相关关系。年轮生长与当年4、7月的辐射呈正相关,与当年4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当年4月降水与年轮生长有一定关系,但其相关性不十分显着。
缙云山四川大头茶树木年轮生长动态与气候因子关系的研究
孙凡, 钟章成
1999, 10(2): 151-154.
摘要
(
1806
)
PDF
(447KB) (
511
)
应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数字滤波以及功率谱方法对四川缙云山四川大头茶年轮生长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数学模型滤除树木本身生长的遗传因素及定年后,建立了缙云山青龙寨和香炉峰的树木年轮年表。结果表明,四川大头茶年轮中保存的信息量较大,两地点年轮年表与其生长环境重庆地区的年降水量相关密切,可以用该年表表征重庆地区的降水情况。气象因子与四川大头茶年轮宽度间的统计数学模型为:
Y
=-2.19+0.00747
J
1
+0.00612
J
2
+0.00140
J
3
+0.00384
J
4
+0.00371
J
5
+0.0731
T
1
+0.0564
T
5
,年轮的功率谱密度值随波数的分布不均匀,由年轮宽度变异的功率谱周期分析揭示了树木生长环境2、11~12、22年左右的降水波动周期。树木年轮表的建立与分析,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动态及环境历史变迁的重要途径.
刺旋花种群形态参数的通径分析与亚灌木个体生物量建模
孙书存, 钱能斌
1999, 10(2): 155-158.
摘要
(
1487
)
PDF
(441KB) (
466
)
对刺旋花4种形态参数的通径分析表明,冠幅(C)对种群生物量作用最大,其它依次为分枝数(BN)、基径(BD)和高度(H).在此基础上,选取CH和常用变量D
2
H,就7种常规方程对生物量建模的效果进行比较,并同时建立营养器官和单株总生物量的预测方程。结果表明,选取变量CH较D
2
H合适,线性回归方程较其它方程准确直观,其中单株生物量择优预测方程为Y=12.10+0.0105CH(R=0.983,P<0.01).
造林整地对栗钙土钙积层化学性质干扰的研究
陈立新, 赵雨森, 张岩, 任启玉, 王丽和
1999, 10(2): 159-162.
摘要
(
1930
)
PDF
(215KB) (
572
)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不同年龄杨树人工林地整地与未整地土壤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犁沟整地破除钙积层后,土壤化学性质约在107年恢复到整地前状态,随后土壤养分迅速减小,以至低于整地前水平。20年后随着林地有机物质的积累,养分开始回升,最终林地养分高于整地前水平。土壤养分恢复的先后顺序为有机质、CaCO
3
、有效N、全P、全N、速效K和有效P,恢复周期分别为6、7、75、9、10、17、17.5年。钙积层部位恢复周期为11.4年,恢复先后顺序为有效N、全P、有机质、速效K、CaCO
3
、全N和有效P,恢复周期为55、6、6、85、95、10、34年。
人类活动影响下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动态的敏感性分析及灰色预测
张佳华, 王长耀
1999, 10(2): 163-166.
摘要
(
1645
)
PDF
(545KB) (
610
)
利用90年代1◊25万和1◊50万的TM遥感影像及GIS获得的数据,结合该区70、80年代遥感调查数据,分析了科尔沁地区6个县的土地覆盖类型和潜在沙漠化动态及敏感因子。结果表明,1980~1990年该区的沙化面积从53%扩大到70%,林地下降10.7%,草地增加8.38%,主要为低覆盖草地。由于10年来人口密度增加了10人·km
-2
,耕地平均增加了7%,人口增加和活动是土地覆盖变化的敏感性因子。分析该区沙漠化的自然因素表明气候变化导致沙漠化的正逆过程,人类活动是近代该区沙漠化加剧的直接原因。灰色预测表明该地区2000年以后人口增加,而沙漠化呈增加和减少两种趋势.
关帝山森林景观异质性及其动态的研究
郭晋平, 阳含熙, 薛俊杰, 王毅敏, 魏信
1999, 10(2): 167-171.
摘要
(
1736
)
PDF
(1768KB) (
668
)
以4期航片为基础资料,在ARC/INFO支持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通过景观要素优势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斑块密度、景观边缘密度、景观镶嵌度指数和景观聚集度指数5类指标,对关帝山林区50年代末以来的景观异质性及其动态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介绍了各指标的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分析了各指标的实用性。在GIS支持下,上述各指标可以从不同侧面描述和反映景观异质结构特征,用于景观异质性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研究表明,自50年代末以来,关帝山森林景观受环境异质性、植被自然演替和人为活动的共同控制,总体异质性发生了很大变化,3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动态特征。对人为活动频繁的次生林区的森林景观异质性动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和控制因素进行了讨论.
我国热带地区胶-茶-鸡农林复合系统能流分析
孟庆岩, 王兆骞, 姜曙千
1999, 10(2): 172-174.
摘要
(
1906
)
PDF
(808KB) (
545
)
以海南省文昌市典型的胶茶鸡农林复合系统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热带地区单作胶园、胶茶间作园及养鸡胶园的能流路径、能量输入、输出结构及能流转化效率。结果表明,单作、间作及养鸡胶园的光能利用率逐渐提高,其能量产投比为1.50、1.88、0.20;有机能投入比为0.138、0.119、0.977,养鸡胶园最高;无机能投入比分别为0.862、0.881、0.023;养鸡胶园中人工辅助能投入比相对减少,其产出能最大.
土壤侵蚀对土壤肥力及土地生物生产力的影响
杨武德, 王兆骞, 眭国平, 陈宝林, 徐锴
1999, 10(2): 175-178.
摘要
(
1784
)
PDF
(318KB) (
651
)
通过对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及土地生物生产力的空间分异研究,揭示了土壤侵蚀对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力的负面影响。即侵蚀导致N、P、K等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减少及其在坡面上部的相对贫乏和下部的相对富集;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机械组成中砂、粉、粘粒比率发生变化,表现为土壤沙化,土地生物生产力下降。
土壤施Mn深度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缺Mn的影响
刘学军, 吕世华, 张福锁, 毛达如
1999, 10(2): 179-182.
摘要
(
1433
)
PDF
(210KB) (
435
)
以缺Mn土壤为基质进行的小麦模拟土柱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Mn深度条件下3317和川麦222个小麦基因型的缺Mn症、产量、根系分布和体内Mn含量均存在着显着差异。随着施Mn深度的增加,Mn肥的增产效果更为明显,川麦22施Mn的增产幅度高于3317.初步认为,3317耐缺Mn能力高于川麦22,与其根系在中下部土层分布比例高,吸Mn能力强有关。土柱试验发现小麦苗期的缺Mn症在中下部土层供Mn时明显恢复,表明中后期供Mn对小麦产量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双氰胺对碳酸氢铵在土壤中氮素转化的影响
商照聪, 高子勤
1999, 10(2): 183-185.
摘要
(
1686
)
PDF
(435KB) (
744
)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双氰胺对碳酸氢铵中的铵态氮在土壤中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碳铵与双氰胺的机械混施,还是含双氰胺的长效碳铵,在抑制铵态氮硝化产生硝态氮的同时对氨挥发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土壤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更高的铵态氮含量,并对碳铵施入后土壤的酸碱化强度起到了缓冲作用。添加双氰胺不但提高了碳铵的氮肥利用率,还减少了肥料氮素损失.
土壤水分状况和氮肥施用及品种对稻田N
2
O排放的影响
徐华, 邢光熹, 蔡祖聪, 鹤田治雄
1999, 10(2): 186-188.
摘要
(
1518
)
PDF
(408KB) (
585
)
土壤水分状况和氮肥施用及品种对稻田N
2
O排放有明显影响。当稻田持续淹水时,几乎没有N
2
O排放,而当稻田经历干湿交替循环特别是烤田时,有较高的N
2
O排放通量。稻田持续淹水、干湿交替及烤田期间5个处理的平均N
2
O排放通量分别为1.02、23.87和47.99μg·m
-2
·h
-1
.化学氮肥的施用增加了稻田N
2
O的排放量,且硫铵能比尿素排放更多的N
2
O.施用硫铵氮100和300kg·hm
-2
引起的N
2
ON损失率分别为0.04%和0.26%,而施用尿素氮的分别为0.03%和0.15%.
氢醌和双氰胺对种稻土壤N
2
O和CH
4
排放的影响
周礼恺, 徐星凯, 陈利军, 李荣华, Oswald Van Cleemput
1999, 10(2): 189-192.
摘要
(
1615
)
PDF
(355KB) (
942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脲酶抑制剂氢醌(HQ)、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及二者的组合(HQ+DCD)对种稻土壤N
2
O和CH
4
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施麦秸粉时,所有施抑制剂的处理均较单施尿素的能显着减少水稻生长期供试土壤N
2
O和CH
4
的排放。特别是HQ+DCD处理,其N
2
O和CH
4
排放总量分别约为对照的1/3和1/2.而在施麦秸粉后,该处理的N
2
O排放总量为对照的1/2,但CH
4
排放总量却较少差别。不论是N
2
O还是CH
4
的排放总量,施麦秸粉的都比未施的高出1倍和更多。因此,单从土壤源温室气体排放的角度看,将未腐熟的有机物料与尿素共施,并不是一种适宜的施肥制度。供试土壤的N
2
O排放通量,与水稻植株的NO
3
-
-N含量和土表水层中的矿质N量分别呈显着的指数正相关和线性正相关;CH
4
的排放通量则与水稻植株的生长量和土表水层中的矿质N量呈显着的线性负相关。在N
2
O与CH
4
的排放间,未施麦秸粉时存在着定量的相互消长关系;施麦秸粉后,虽同样存在所述关系,但难以定量化。
不同生育期遮光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蔡昆争, 骆世明
1999, 10(2): 193-196.
摘要
(
2699
)
PDF
(137KB) (
1021
)
研究了不同生育期遮光45%(水稻生长的前期、中1期、中2期、后期)对水稻形态发育、光合产物积累、稻株养分含量、产量构成等的影响,并重点研究了植株对N、P、K养分的吸收规律。结果表明,各期遮光后均使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植株N、P、K养分吸收量减少,对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植株体内N、P、K养分含量上升。前期遮光主要使分蘖数急剧下降,有效穗数减少,叶面积系数下降,产量下降11.56%,但株高增加;中1期遮光后对水稻生长影响不大,产量仅降低5.46%;中2期遮光主要使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较大,降低幅度达30.80%;后期遮光主要影响结实粒和千粒重,其产量最低,降低55.40%.文中还对弱光照条件下的生育期安排和施肥决策提出了建议.
小麦/大豆间作中作物种间的竞争作用和促进作用
李隆, 杨思存, 孙建好, 李晓林, 张福锁
1999, 10(2): 197-200.
摘要
(
2021
)
PDF
(472KB) (
844
)
春小麦/春大豆间作是西北一熟制灌区广泛采用的高产种植形式。本文采用田间小区和微区根系分隔试验研究了这种种植形式作物种间的竞争作用和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小麦/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为1.23~1.26.小麦为优势种,竞争力强于大豆,具有明显的间作边行优势。小麦边行优势的1/3贡献来自于地下部。小麦收获后,大豆生长具有恢复作用,认为这种恢复作用是间作优势的机制之一。间作相对于单作两种作物的收获指数均有显着提高。收获指数的种间促进作用是间作优势的另一机制。
咸阳大穗麦84(加)79-3-1的引种研究
刘思衡, 刘文炳, 陈炳坤, 郭媛贞, 柯炳南, 吴晋春, 吴国雄
1999, 10(2): 201-205.
摘要
(
1553
)
PDF
(377KB) (
471
)
在福建不同生态区对陕西咸阳大穗麦84(加)7931进行了3年引种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种为春性,其幼穗分化发育进程及生育期与福建品种类似,可以正常抽穗成熟;矮秆大穗,株高80~88cm,穗长18~20cm,每穗22~23个小穗46~48粒,千粒重50~60g,小穗排列稀疏,顶部小穗较易退化,分蘖力较弱,单株成穗数少;较耐肥,在高肥条件下产量可达6000kg·hm
-2
,比对照增产20%左右;耐旱性和耐湿性较差,抗锈病,中抗白粉病,重感赤霉病;在福建沿海高产区可搭配种植,并可作为大穗亲本在育种上应用.
彩色豆马勃子实体的化感作用及其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
曾任森, 骆世明, 石木标, 涂从勇, 曾强, 谭惠芬
1999, 10(2): 206-208.
摘要
(
1874
)
PDF
(983KB) (
693
)
彩色豆马勃能与松树、桉树形成外生菌根,研究其次生代谢产物对植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用水、乙醇和丙酮抽提彩色豆马勃的子实体,发现这些抽提物对稗草和水稻幼苗生长有极显着的抑制作用。丙酮抽提物对狼尾草和油菜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子实体的丙酮抽提物用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2个纯化合物,可鉴定为豆马勃内酯(Pisolactone)和麦角甾醇。该2个化合物在400μg·ml
-1
浓度下均显着抑制稗草幼苗根生长。豆马勃内酯在100μg·ml
-1
浓度下仍然极显着抑制稗草幼苗根生长.
连作大豆植株化感作用的模拟研究
杜英君, 靳月华
1999, 10(2): 209-212.
摘要
(
1801
)
PDF
(449KB) (
732
)
使用组培技术在无菌条件下研究了大豆根系分泌物和大豆组织水浸液对大豆苗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大豆根系分泌物和大豆组织水浸液对“下茬”大豆苗的生长和某些生理活性均有显着影响。这种影响与大豆苗生长激素代谢紊乱有关。从根系分泌物和植株水浸液中均分离出了已知酚酸类化感物质香草酸、香草醛和对羟基苯甲酸。这类物质的影响对大豆连作障碍有直接关系.
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以张掖绿洲为例
蒙吉军, 龙花楼, 刘松
1999, 10(2): 213-217.
摘要
(
1724
)
PDF
(516KB) (
662
)
通过分析张掖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现其种群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空间结构脆弱,决定了绿洲功能较差,产投比低下的特点,并据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改善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提高其功能的对策与建议.
草莓贮藏保鲜最佳生态条件及其效果研究
蔡永萍, 严景华, 葛惠民, 李文忠, 褚明杰
1999, 10(2): 218-220.
摘要
(
1672
)
PDF
(336KB) (
537
)
探讨了常温下草莓贮藏保鲜的适宜环境条件及其贮藏过程中草莓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通过改善贮藏的环境因子,保持贮藏库内较稳定的空气湿度、温度(RH为80%左右,T℃为20℃左右)、库内消毒和小盒包装是常温贮藏草莓的关键一步,可使草莓贮藏时间延长到2d.草莓表面保鲜液膜处理使草莓的贮藏时间延长到5d左右,其中LF
1
和LF
3
处理的草莓在贮藏第5d时好果率为69.27%、69.94%.保鲜液膜能抑制草莓呼吸代谢,提高草莓SOD活性和ASA含量,延缓果实衰老,延长贮藏时间,增加好果率.
家蝇幼虫集约化生产的初步研究
孙刚, 王振堂, 宋榆钧
1999, 10(2): 221-224.
摘要
(
1952
)
PDF
(220KB) (
356
)
对家蝇幼虫在人工条件下的集约化饲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40m
2
场地(日生产单元60m
2
)上得到鲜蛆日产量最高超过200kg,平均约150kg;蝇蛆自卵孵出的第2天是蝇蛆生长的最关键阶段,此时要严格控制环境条件和饲料质量;同日龄的成蝇群体开始产卵后,约3d便进入产卵高峰期并维持3~4d;雌蝇一生产卵10~14次,每产100~200粒,最多900多粒;蝇卵约1d即孵化成幼蛆,由卵到成品蛆的时间需5~6d;蝇蛆体重的增长过程符合Logistic曲线;蛆料比0.4~0.5,产投比2.1~3.3;试验条件下,家蝇经过一个世代后个体数的实际倍增为理论倍增的25.5%.利用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副产品和废弃物进行蝇蛆的集约化生产,以获得高质量的动物蛋白和精饲料是可行的途径.
植物法生物修复PAHs和矿物油污染土壤的调控研究
孙铁珩, 宋玉芳, 许华夏, 张海荣, 杨桂芬
1999, 10(2): 225-229.
摘要
(
2055
)
PDF
(475KB) (
665
)
选择苜蓿草为供试植物,以污染物含量水平、专性细菌和真菌及有机肥为调控因子,进行了植物法生物修复多环芳烃(PAHs)和矿物油污染土壤的调控研究。结果表明,PAHs和矿物油的降解率与有机肥含量呈正相关,增加有机肥5%,可提高矿物油降解率17.6%~25.6%,PAHs降解率9%.在植物存在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降解功能增强。多环芳烃总量的平均降解率比无植物对照土壤提高2.0%~4.7%.投加特性降解真菌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PAHs总量和矿物油的降解率。真菌对萤蒽、芘和苯(a)蒽/(艹屈)的降解有明显促进作用。而细菌能明显提高苊稀/芴、蒽和苯(a)萤蒽/苯(k)萤蒽的降解率。
表面活性剂TW-80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生物降解的影响
宋玉芳, 孙铁珩, 许华夏
1999, 10(2): 230-232.
摘要
(
2377
)
PDF
(417KB) (
811
)
以表面活性剂TW80为供试物,进行了为期150d的实验研究,并分别在30、60和150d间隔采样监测PAHs降解率。结果表明,30d后,土壤中PAHs的降解率达90%,比对照提高约30%.60d后,浓度为10000mg·kg
-1
表面活性剂的土壤和对照中,PAHs降解率从65.1%和60%迅速提高到93.8%和79.2%.其它处理中,PAHs的平均降解率仅比30d的结果提高4%.150d后,所有处理中PAHs的降解率均达到90%以上。可以认为,表面活性剂能提高PAHs的生物可利用性,加快PAHs的降解速率,从而减少污染暴露时间。但表面活性剂浓度过高可抑制微生物活性。研究还发现,TW80土壤中含有优势真菌。经鉴定为常见青霉、蠕形青霉、淡紫青霉和顶孢头孢霉。它们是土壤PAHs迅速降解的动因.
生态功益:自然生态过程对人类的贡献
董全
1999, 10(2): 233-240.
摘要
(
1891
)
PDF
(898KB) (
840
)
大自然是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维持文明发展的生命之舟,为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提供必不可少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及生态服务。生态功益是这些由自然生物过程产生和维持的环境资源方面的条件和服务的统称。本文从自然生产,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象过程、气候变化和地球化学物质循环,调节水循环和减缓旱涝灾害,改善与保持土壤,净化环境,为作物与自然植物传粉播种,控制病虫害,维护改善人的身心健康和激发人的精神文化追求等方面探讨和介绍生态功益及生态功益的经济评价。迅猛的人口增长、社会变化和技术发展已使承载人类社会的生命之舟受到严重破坏和巨大威胁。减少这些破坏和威胁是整个社会,特别是生态学エ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
土壤-植物下垫面对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李全胜, 吴建军, 叶旭君, 王兆骞
1999, 10(2): 241-244.
摘要
(
1657
)
PDF
(447KB) (
568
)
综述了土壤植物下垫面对辐射平衡、热量条件、土壤侵蚀、土壤肥力、光能利用率等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植被下垫面的反射率、有效辐射、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幅和感热通量均小于荒坡裸地;坡地植草和减少翻耕次数有利于水土保持;下垫面栽种牧草可提高土壤肥力和光能利用率。这对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农田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对害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侯茂林, 盛承发
1999, 10(2): 245-250.
摘要
(
2733
)
PDF
(926KB) (
1665
)
着重分析植物多样性影响害虫发生为害及种群数量的生态学机制,综合评述了关于这种机制的两种主要假说,即天敌假说和资源集中假说。同时总结了植物多样性增大和减少对害虫控制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研究表明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多样性的增大在多数情况下能导致某些害虫种群数量的下降,但是目前很难就不同栖境中所有类型的害虫形成一般性的结论.
铝的生物可给性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刘文新, 栾兆坤, 汤鸿霄
1999, 10(2): 251-254.
摘要
(
1583
)
PDF
(142KB) (
455
)
严重的酸雨污染和大量排放的废矿水导致Al从土壤和沉积物中溶出释放,进而对多种生物构成潜在威胁;同时,Al盐净水剂、饮食添加剂以及Al制器具的广泛采用使得人体日常接触Al的机率大大增加。随着环境地球化学和生物毒理学的深入研究,公众开始日益关注Al的生态效应和生物毒性。本文依据最新的数据资料和实验结果,综合论述了Al化学形态的生物可给性及其生态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研究的焦点和发展趋势.
剑叶龙血树树脂中的植物防卫素
王锦亮, 阮德春, 程治英, 周立刚
1999, 10(2): 255-256.
摘要
(
1660
)
PDF
(227KB) (
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