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1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0-07-2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估初探——以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森林为例
肖寒, 欧阳志云, 赵景柱, 王效科
2000, 11(4): 481-484.
摘要
(
268
)
以尖峰岭地区为研究区域,探讨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并使用市场价值、影子工程、机会成本和替代花费等方法评价了海南岛尖峰岭地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经济价值.结果表明,在尖峰岭地区,面积为44667.00hm
2
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平均每年66438.49万元,其中林产品价值为7164.11万元,涵养水源价值为39429.21万元,保持土壤减少侵蚀价值为247.26万元,固定CO
2
减轻温室效应的价值为1316.24万元,营养物循环价值为428.55万元,净化空气的价值为17853.12万元.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大小和发育阶段林隙的树种多样性研究
臧润国, 王伯荪, 刘静艳
2000, 11(4): 485-488.
摘要
(
260
)
分析了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大小和发育阶段林隙内树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多样性指数在<400m
2
的林隙中变化不大,但在400~500m
2
的林隙中达到最大,而在500~600m
2
的林隙中最小,在>600m
2
的林隙中又有所增大.树种多样性指数随林隙年龄的变化趋势是中间高两端低,即在20~50年期间的多样性最大,其次是20年以下的,50年以后的多样性相对最小.林隙更新层中树种多样性指数在500~600m
2
的林隙中达到最大,在>600m
2
和200~300m
2
的林隙中最小.林隙更新层树种多样性指数在林隙形成最初的10年内达到最大值,但随着林隙年龄的增加,总体上表现出下降趋势,在30~40年和50~60年左右又分别形成两个相对的峰值.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与树种多样性指数相一致.不同大小和发育阶段的林隙通过其生态因子的改变,对不同树种的更新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从而使得不同大小和发育阶段的林隙中树种的多样性特征不同.林隙是维持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机制.
云南楚雄彝族的“神树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刘爱忠, 裴盛基, 陈三阳
2000, 11(4): 489-492.
摘要
(
266
)
所述的“神树林”是广泛意义上的概念,包括多种因文化信仰而保护的各种森林块.这些森林块不仅有多种的生态功能,也是村社水平生物多样性相对集中的地方.通过对云南楚雄彝族的“神树林”进行了广泛调查,取样比较了自然保护区、村社集体林和“神树林”3种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森林群落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神树林”群落的物种总数(67)、样方特有种(17)、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2.96)都显著高于自然保护区群落(分别为44、8、2.17)和集体林群落(分别为34、4、2.39),表明云南楚雄彝族的“神树林”在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的生存与人为活动的关系
吴刚, 肖寒, 李静, 马克明
2000, (4): 493-496.
摘要
(
0
)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区域开发项目的增多,致使珍稀濒危树种珙桐的天然分布面积和天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现天然分布种群已濒临灭绝.为此,本文系统分析了珙桐在不同地质阶段和不同历史阶段的地理分布状况,探讨了促使其地理分布及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大面积的野外调查和查阅资料,提出了珙桐的保护措施.
暖温带地区几种木本植物碳稳定同位素的特点
韩兴国, 严昌荣, 陈灵芝, 梅旭荣
2000, (4): 497-500.
摘要
(
0
)
通过对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主要乔、灌木植物叶片、树干、花、果实碳稳定性同位素比率(δ
13
C值)测定和比较,发现这些植物叶片的δ
13
C值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种间差异及时空异质性.主要表现在不同植物δ
13
C值不同;种内δ
13
C值变化也很大,以荆条的差异最大,为6.549‰(-22.226‰~-28.775‰);其次是大叶白蜡5.706‰(-23.687‰~-29.393‰);核桃楸5.229‰(-26.146‰~-31.375‰);辽东栎3.333‰(-24.324‰~-27.657‰);北京丁香2.414‰(-25.655‰~-28.070‰),山杏δ
13
C值的种内差异最小,为2.296‰(-23.436‰~-26.432‰).同种植物的不同器官的δ
13
C值也存在差异,皮的δ
13
C值低,木质部的δ
13
C值高.通过对山杏树干木质部δ
13
C值与环境因子的分析发现,年平均温度和山生杏木质部δ
13
C值的大小最为密切,其次分别是年降水量、生长季平均温度和生长季降水量.
不同代数杉木林养分积累和分布的比较研究
马祥庆, 刘爱琴, 马壮, 范少辉
2000, 11(4): 501-506.
摘要
(
271
)
PDF
(1KB) (
122
)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选择不同栽植代数(1、2、3代)、不同年龄阶段(5、10、15、20年)、不同立地(14、16、18地位指数)的杉木人工林,进行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养分积累和分布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栽植代数对杉木林养分积累和分布有较大影响.随栽植代数增加,杉木林乔木层养分积累及养分利用效率均呈逐代递减趋势,表现为3代<2代<1代,而林下植被养分积累呈逐代增加趋势,2、3代杉木林乔木层养分积累分别比1代下降17.62%和36.28%,3代比2代下降22.65%,同时多代连栽杉木林养分利用效率下降,生产单位干物质所需养分增加,增加了杉木生长对林地肥力的压力,不利于林地肥力的维持,但有利于其林下植被的养分积累.
银杏种子生长特性及其生理变化的研究
王建, 王九龄, 辛学兵
2000, 11(4): 507-512.
摘要
(
276
)
从纵径、横径、体积、重量等方面分析了银杏种子的生长特性及其生长过程中水分、糖类物质、脂肪酸、氨基酸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银杏种子的生长过程曲线为典型的单“S”型,种子纵径、横径、体积、重量、绝对含水量随生长过程呈“S”形变化.各种生理物质含量随种子生长过程呈规律性变化,且各有其特点.其中在种子生长后期糖类物质总量表现出上升的趋势,表明它们是种子中主要的营养储存物质.成熟种子含淀粉8.4%、葡萄糖6.7%、果糖4.2%、多糖0.02%、二糖0.01%;含肉豆蔻酸10.6%、棕榈烯酸4.1%、亚麻酸2.4%、硬脂酸1.9%、油酸1.1%、亚油酸0.4%.银杏种子富含15种氨基酸,成熟种子中总含量为1.56g·100g
-1
FW,其中以赖氨酸、天门冬氨酸、丙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谷氨酸、异亮氨酸的含量较高,它们的含量依次为0.287%、0.163%、0.136%、0.133%、0.123%、0.115%、0.095%.
林窗模型BKPF模拟伊春地区红松针阔叶混交林采伐迹地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反应
陈雄文, 王凤友
2000, 11(4): 513-517.
摘要
(
167
)
用森林演替模型BKPF研究黑龙江省伊春地区红松针阔叶混交林采伐迹地上森林演替在未来50年气候变化和CO
2
浓度增加的反应得出:伊春地区采伐迹地演替50年后红松和硬阔叶树的数量增加,落叶松、山杨与白桦减少;林分密度略有降低;林分生产力增加约7%~28%;林分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增加15%~24%;叶面积指数增加约5%~8%.气候变化有利于采伐迹地阔叶红松林恢复.
淹水胁迫对I-69/55杨蒸腾作用的影响
高健, 侯成林, 吴泽民
2000, 11(4): 518-522.
摘要
(
198
)
对I-69/55杨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淹水胁迫试验,在对照和淹水下分别测定其叶片的蒸腾速率(Tr)和净光合速率(Pn).结果表明,在胁迫条件下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都有所下降,但在测定的时间期限内净光合速率基本不变,而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则随淹水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对照条件下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双峰曲线和季节变化,夏季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最高;水分利用率的季节变化明显,秋季最高;不同年龄的I-69/55杨蒸腾速率变化明显,1年生>3年生>7年生;春、夏、秋三季的蒸腾比均高于此地区其他一些落叶阔叶树种,尤其是夏季,高的蒸腾比意味着高的耗水量,即有利于水分的散失;夏季和秋季滩地条件下叶片表面温度是影响I-69/55杨蒸腾速率的最主要因子,降低叶表面温度有利于提高蒸腾速率,在淹水后两日内叶片表面温度依然是影响蒸腾的主要因子.
黄土高原荒坡与林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孙长忠, 黄宝龙, 刘淑明, 陈海滨
2000, (4): 523-526.
摘要
(
0
)
为探讨黄土高原有、无林地土壤水分全年变化规律之异同,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采用中子水分测定仪定位测定方法,对无林沟坡(荒坡)与林地土壤水分储量变化进行了连续3年的定点测定.结果表明,在0~320cm的测定深度内,阴坡上、下部与阳坡下部荒坡土壤储水增量分别为-165.7mm、-115.2mm和-74.9mm;阴坡上部的油松林地,在0~320cm深度内,林地却在林木每年蒸腾消耗大量水分(达380mm以上)后,增加储水量17.2mm,年际收支基本平衡或略有盈余.林地与荒坡水分收支关系有着本质的差异.提出了开展林地有效水分获取途径研究的必要性.
黄淮海平原林网保护区夏玉米生长过程的数值模拟
宋帅, 周林, 王汉杰
2000, (4): 527-531.
摘要
(
0
)
利用改进了的产量生态学模型SUCROS,对黄淮海平原林网保护区夏玉米的生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田间监测资料做了比较,分析了影响夏玉米生长的各种生理、生态学因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能成功模拟夏玉米的生长过程,考虑病虫害、杂草影响后,模型输出的叶面积指数、器官生物量与生长监测资料十分一致.与单作农田比较,由于林网地区小气候条件的改善,夏玉米单产提高6.8%左右.播种密度、播种日期与籽粒产量关系的数值试验显示该区高产密度标准为6.75~7.50(高肥水田块可达9.00)株·m
-2
,最佳播种期为5月21日~6月5日.模拟“凉夏”天气对黄淮海平原南部地区夏玉米生长的影响时发现,气温每降低1℃,生育期延长3~4d,与“低温”伴随的“寡照”是减产的直接原因.
土壤保肥-供肥机理及其调节Ⅳ.棕壤型菜园土肥力的调节与培育及其作用实质
陈利军, 周礼恺
2000, 11(4): 532-534.
摘要
(
166
)
棕壤型菜园土肥、瘦地盆栽试验对土壤肥力的调节培育及作用实质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培肥措施下,肥、瘦地的营养物质含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普遍提高,而土壤微团聚体的团聚度增加,不同粒级微团聚体的比例更趋合理.土壤生产力水平与土壤肥力水平的本质代表-特征微团聚体比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试验证明土壤肥力培育的实质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而基于土壤本质属性的土壤特征微团聚体的比例比土壤营养物质含量与土壤生产力水平更适于作为土壤肥力水平及培肥效果评价的指标.
辽西半干旱区农田水肥耦合作用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李法云, 宋丽, 官春云, 葛旦之, 刘作新
2000, (4): 535-539.
摘要
(
0
)
最优饱和设计试验建立的春小麦产量回归数学模型表明,水分是影响辽西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最为重要的因子,但在自然降水条件下,灌水量上、下限分别为45mm和360mm时,N对春小麦产量影响更为敏感,其次为水与P因子,三因子对小麦产量影响统计分析达显著水平,并且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符合报酬递减率.获得最大利润时N、P和水三因素最佳经济配比模式为施N量186kg·hm
-2
,施P量63kg·hm
-2
,灌水量300mm,在缺水条件下适量增施P肥有利于增强春小麦的抗旱作用.
辽西半干旱区小麦、玉米水肥耦合效应研究
刘作新, 郑昭佩, 王建
2000, 11(4): 540-544.
摘要
(
175
)
PDF
(1KB) (
147
)
采用312-D最优饱和设计和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通过8年连续试验,对辽西半干旱区影响农业生产的水、肥因素的耦合作用进行了田间试验.讨论分析了N、P、水及其耦合作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施N、施P、灌水和覆盖秸秆的合理匹配能够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否则,不仅增加成本,而且由于加重作物的水分或养分胁迫,造成减产.根据试验结果进行了生产要素的产量效益分析,提出了该地区小麦、玉米生产的水肥最佳经济配比:小麦为生育期供水120.2mm,N58.5kg·hm
-2
,P
2
O
5
123.0kg·hm
-2
;玉米为生育期灌水173.3mm,N256.5kg·hm
-2
,P
2
O
5
85.5kg·hm
-2
,覆秸秆8509.5kg·hm
-2
.
不同土壤类型和肥力玉米地土壤养分根际效应研究
吴龙华, 张素君, 刘兰民, 杨跃, 张国忠
2000, 11(4): 545-548.
摘要
(
202
)
采集吉林省玉米植株及土壤样品,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和肥力、玉米不同品种和生育时期土壤植物系统根际养分动态变化及植物吸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玉米地土壤NH
4
+
-N、NO
3
-
-N在根际富集,其变化主要与化肥供应有关.高肥力土壤根际有效磷亏缺,种植密度越大,根际亏缺率越大;低肥力土壤则有效磷在根际略高.高肥力土壤有效钾较高,根际有效钾富集也更明显.茎叶、根对养分的吸收量顺序为:N≈K>P,籽实的吸收量大小为:N>K>P.化学肥料在本地区玉米产量的贡献率仅1/5~1/3,其余2/3~4/5来自施用的有机肥料如鸡粪、牛粪等以及土壤有机、矿质养分的供应.
水旱轮作下长期免耕和施用有机肥对土壤某些肥力性状的影响
徐阳春, 沈其荣, 雷宝坤, 储国良, 王全洪
2000, (4): 549-552.
摘要
(
0
)
1983年6月至1997年10月进行的水旱轮作下连续免耕并配合施用有机肥料的长期定位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免耕和施肥造成土壤养分的表层富集,0~5cm土层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含量显著增加,而5~10cm和10~20cm土层上述养分含量明显低于常规耕翻处理;免耕对土壤结构破坏少,使0~20cm土层水稳性团粒结构增多.综合各项肥力性状,不同施肥处理对提高土壤肥力的贡献为:猪粪>秸秆>绿肥>化肥>不施肥.
广东省主要母质发育水稻土对磷的吸附特性
张新明, 李华兴, 刘远金
2000, 11(4): 553-556.
摘要
(
187
)
PDF
(1KB) (
126
)
对广东省5种不同母质上发育的水稻土进行了P素等温吸附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土壤的等温吸附数据与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 3个方程都能很好地拟合,但以Langmuir方程拟合程度最好(相关系数从0.995
**
到0.999
**
).利用Langmuir方程计算的P最大吸附量(Xm)和吸附强度因子(K)的乘积(KXm:P吸附特性值)可以作为水稻土吸附P素的综合指标,KXm的大小可以表明水稻土施P次序.试验结果还表明供试水稻土对P素吸附存在两种不同的吸附区.
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以河北省遵化市为例
郭旭东, 傅伯杰, 马克明, 陈利顶, 杨福林
2000, (4): 557-563.
摘要
(
0
)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研究了河北省遵化市土壤表层(0~20cm)碱解氮、全氮、速效钾、速效磷和有机质等5种养分要素的空间变异规律.应用GIS能够将系统变量的属性数据同地理数据相结合,使大区域范围内进行地统计学分析变得较为方便.研究表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变异函数曲线的理论模型符合球状模型,速效钾的理论模型表现为指数模型和有基台值的线性模型的套合结构;碱解氮、全氮、速效磷、有机质的空间变异主要是由随机性因素引起的,但程度有所差异,全氮和有机质由随机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程度较高,碱解氮和速效磷较低;速效钾的空间变异则主要是由结构性因素引起;5种养分要素的空间自相关程度都属于中等的空间自相关,但空间变异的尺度范围不同,碱解氮和速效磷变异尺度基本相近,为5和5.5km;全氮较大,为14.5km;有机质为8.5km;速效钾的变异尺度有两个,0~3.5km主要以指数模型为主,3.5~25.5km范围内以有基台值的线性模型为主.5种养分要素的各向同性的范围不同,碱解氮和速效磷在整个范围(0~28km)都表现出各向同性,全氮和有机质的其次,为0~10km;速效钾的较小,为0~8km.
生态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研究
孙玉军, 王如松
2000, (4): 564-566.
摘要
(
0
)
对五指山生态旅游区游客量、服务环境容量与生态环境容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定量分析表明,五指山山上游览区正常日游客量为1918游客时,极端游客量为2301游客时,其生态环境容量为2400游客时,服务环境容量6000游客时.由于景区生态脆弱、生物群落对游客可能的干扰承载力弱、生态系统退化后恢复缓慢等原因,生态环境容量小于服务环境容量,会首先成为游客量逐年增加的限制因素.
深圳市龙华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结构研究——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及异质性特征分析
曾辉, 江子瀛
2000, (4): 567-572.
摘要
(
0
)
利用多时段景观遥感制图信息和景观格局研究方法,对深圳市龙华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建成区和新开发区两种建设用地类型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类型研究期间斑块数量、平均面积大幅度增加,碎裂化程度不断降低;建成区增长主要有大型居民点持续扩张和独立小斑块不断产生两种模式,开发区建设的高峰时期是1990~1994年;受地形和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建成区一直表现出显著宏观异质性分布特征,但孔隙度水平不断降低,中小尺度的分布差异仍然比较明显;新开发区受与建成区相同的约束条件限制,同样表现为宏观异质性特征,空间不均匀分布的表现尺度大于建成区.工作区内因城建用地快速膨胀引起的各种生态问题急需通过土利用政策的调整加以解决.
遥感和GIS支持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例
赵庚星, 李玉环, 徐春达
2000, (4): 573-576.
摘要
(
0
)
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例,对比分析了目视解译、机助分类等遥感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方法,采用1981、1991和1995年3时相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研究确定了统一的监测分类系统,提出了土地利用面积及其空间分布动态监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垦利县地类面积增减变化,在GIS支持下分析了1981~1995年土地利用空间动态变化,同时进行了实地监测点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探明了该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
华东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冬小麦田NO排放观测研究
郑循华, 王明星, 王跃思, 李老土, 金继生
2000, (4): 577-581.
摘要
(
0
)
在采用基于箱法的自动观测技术对华东稻麦轮作生态系统的整个小麦生育期进行NO排放全天候连续观测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华东麦田NO排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以及温度、土壤湿度、施肥和植物生长的影响.华东冬小麦田的NO排放很明显地表现为“春高、秋低、冬无”的季节变化趋势,温度是决定其季节变化基本形式的首要因素,尽管施氮肥可以增加当季NO排放5~7倍,但却不能改变NO排放的季节变化格局.在植物生长活动较弱的情况下,温度是决定NO排放日变化形式的主要因素,日排放极大值发生在9◇00~14◇00.植物生长很旺盛时,NO排放的日变化形式取决于植物吸收和微生物硝化过程竞争土壤铵态氮的结果,通常日排放极大值发生在傍晚18◇00至次日4◇00之间,白天8◇00~16◇00出现极小值.
重迎茬大豆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的初步鉴定及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
韩丽梅, 阎飞, 王树起, 鞠会艳, 扬振明, 阎吉昌
2000, (4): 582-586.
摘要
(
0
)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鉴定了用无水乙醇浸提的结荚期重迎茬大豆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并对其化感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重迎茬大豆根际土壤中主要含有有机酸类、酯类、醇类、酮类、醛类、苯类、酚类、烃类及萘、呋喃类等有机化合物;其中包含很多曾被报道过的化感物质.在本试验的根际土壤用量条件下,其醇提液对大豆种子萌发及胚根生长未表现出化感作用,这可能与其致害浓度有关.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化感作用与大豆重迎茬障碍的有关问题.
科尔沁沙地主要植物种的生理生态学特性
周海燕
2000, (4): 587-590.
摘要
(
0
)
对科尔沁沙地主要植物种小叶锦鸡儿、差不嘎蒿、冷蒿和杂交杨进行了光合和水分生理生态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差不嘎蒿和杂交杨的光合速率在6◇00最高,至8◇00剧降,在8◇00~16◇00内处于低水平,16◇00以后有回升现象;冷蒿由于6◇00光合速率低,下降幅度较小.一日内光合速率降低冷蒿在6◇00~8◇00、小叶锦鸡儿在8◇00~10◇00、杂交杨和差不嘎蒿在6◇00~10◇00以气孔限制为主,其余时间均以非气孔限制为主.4种植物对干旱适应机制有所不同,其中小叶锦鸡儿和冷蒿蒸腾低、水势低、束缚水含量高、束缚水/自由水比值大,自身潜在的抗旱性强;杂交杨虽然水势高,但在干旱时气孔导度大幅度降低使蒸腾降到较低水平,同时体内束缚水含量较高,束缚水/自由水比值亦大;差不嘎蒿则为高蒸腾、高耗水,水分利用效率最低,抗旱性最差.
羊草种群能量生殖分配的研究
王仁忠
2000, (4): 591-594.
摘要
(
0
)
对羊草种群能量生殖分配规律研究表明,在羊草种群中,各构件热值的大小顺序为穗>营养枝叶鞘>生殖枝叶鞘>营养枝叶>营养枝茎>生殖枝茎>生殖枝叶>凋落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能量分配比例的大小顺序为营养枝>根茎>凋落物>生殖枝;各构件能量分配比例的季节动态也有差异.在羊草种群的生殖枝构件中,茎和叶鞘的分配比例较大,而穗和叶的能量分配比例较小.
盐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水分和养分状况的影响
冯固, 李晓林, 张福锁, 李生秀
2000, (4): 595-598.
摘要
(
0
)
在NaCl胁迫下无论接种AM真菌与否玉米植株生物产量均减少,但不接种处理的减少幅度比接种处理的高10个百分点左右.盐胁迫下接种AM真菌的玉米根系和地上部的干重、叶片水势均高于不接种处理、叶片脯氨酸含量低于不接种处理.在盐胁迫下真菌菌丝对玉米植株磷营养的贡献由45.3%降为42.6%,AM真菌对植株生长的效应反而由30.9%提高到63.5%,说明AM真菌提高玉米耐盐性的机理与改善植物的水分状况和P营养状况都有关系.试验同时还发现无论有无盐胁迫,接种AM真菌的玉米植株根系累积P量与地上部累积P量之比值均高于不接种的,即AM真菌侵染改变了P在植物体内的分配规律,这一特征对提高植物耐盐性是有利的.
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流行的时间动态
蒋杰贤, 梁广文, 曾玲
2000, (4): 599-602.
摘要
(
0
)
通过对感病幼虫进行跟踪观察,研究了病毒不同浓度处理下,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的田间流行动态.结果表明,在试验病毒浓度范围(3.1×10
5
~3.1×10
8
PIBs·ml
-1
)内,幼虫大多在喷施病毒后第4天开始发病,第5~7天为发病高峰,第5~6天开始病死,第6~8天为病死高峰.宿主现患高峰与发病高峰基本一致.宿主种群发病和病死时间分布可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较好地拟合,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有较好的吻合(Hosmer-Lemoshow统计量检验不显著),方程中各项系数经t检验达极显著水平;现患时间分布经Holliday模型拟合,方程经F检验显著,方程中的各项系数达到或接近显著水平.应用模型可以预测病毒不同浓度处理下的宿主当代种群每天发病、现患和病死率.
棉铃虫飞行能力和兼性迁飞的初步研究
郑祖强, 张孝羲, 谢俊英, 密秀云
2000, (4): 603-608.
摘要
(
0
)
应用吊飞装置研究比较了成虫的飞行能力,按飞行节律和时间区分出长飞型、短飞行和中间型3种类型.研究了温度和食料对生殖前期、产卵量、寿命等的影响,证实在28℃下生殖前期仅2.13±0.67d,温度、食料等对成虫生殖前期的影响不明显,可见适合其迁飞的生理时期较短,仅为1~2个夜晚.用雌蛾卵巢连续解剖的方法比较了江苏丰县和辽宁朝阳两地2、3代的虫源性质,证实朝阳2~3代成虫全部或部分从外地迁入,而丰县种群则以本地繁育为主.与多种迁飞性和非迁飞性害虫比较,讨论了中国棉铃虫兼性迁飞特性和迁飞潜能的评估.
越冬代尖钩宽黾蝽耐饥力的研究
陈建明, 俞晓平, 吕仲贤, 郑许松
2000, (4): 609-611.
摘要
(
0
)
研究了越冬代尖钩宽黾蝽成虫的耐饥力大小.结果表明,在14~32℃范围内,尖钩宽黾蝽不同翅型雌、雄成虫的耐饥力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各温度间差异显著.14℃时,尖钩宽黾蝽成虫的耐饥时间最长,达32.10d(无翅型)和29.58d(有翅型),32℃时,则分别为9.46d和7.82d;无翅型成虫耐饥力高于有翅型,同一翅型雌成虫的耐饥力又高于雄成虫,而且温度越低,二者间的差异越大.不同密度下尖钩宽黾蝽成虫的耐饥力差异显著,1雌1雄/瓶的耐饥力显著高于5雌5雄/瓶和10雌10雄/瓶,而后二者间的差异则不明显.另外,尖钩宽黾蝽1龄若虫的耐饥力在各温度间的差异也显著,14℃和20℃的耐饥力显著高于26℃和32℃.
梨锈病病菌生态位研究
李瑶, 承河元
2000, (4): 612-614.
摘要
(
0
)
安徽主栽梨树品种对锈病菌的抗性差异显著,而对感病品种以病情指数和病叶数为依据的锈菌寄主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生态位宽度依次是0.7555和0.7951;各品种水平空间和垂直空间生态位宽度均接近于1.此研究表明梨锈病菌是以随机扩散传播侵染的.
温度和体重对中国对虾碳收支的影响
张硕, 董双林, 王芳
2000, (4): 615-617.
摘要
(
0
)
于1996年5~9月,测定了3种规格(0.271±0.041g、3.509±0.301g、11.062±1.027g)池塘养殖中国对虾(
Penaeus chinensis
)在20℃、25℃和30℃下,摄食日本刺沙蚕(
Neanthes japonica
)的C收支.结果表明,温度和体重对摄食C有显著影响,随温度升高和体重的下降,C的摄食量显著增大,在20℃、25℃和30℃下的平均C摄食量分别为12.41、19.12和26.08mg·g
-1
·d
-1
,在3个规格下的平均C摄食量分别为36.06、12.17和9.38mg·g
-1
·d
-1
.不同规格中国对虾对摄食C的分配比例无显著影响,温度是影响中国对虾摄食C分配的主要因素.在3个温度下摄食沙蚕的生长C、排粪C、蜕壳C和代谢C占摄食C的平均分配比例分别为31.23%、4.38%、7.94%、56.45%;26.83%、2.92%、6.69%、65.79%;16.86%、2.38%、5.99%和74.76%.
温度对台湾红罗非鱼能量收支的影响
雷思佳, 李德尚
2000, (4): 618-620.
摘要
(
0
)
于1996年7~8月在盐度为14的条件下,测定了台湾红罗非鱼(体重25.334~26.225g)在水温为22、28和34℃时的能量收支.结果表明,温度对台湾红罗非鱼的特定生长率,转化效率和最大摄食率均有显著影响,28℃时上述各值均达到最大,分别为1.79,60.01%和2.59%B·W·d
-1
;对吸收率无显著影响,对干物质的吸收率的平均值为64.58%.温度对食物能分配于能量支出各部分的比例有显著影响,28℃时生长能所占比率最高,为26.49%,代谢能所占比率为37.23%.
铜铅被鱼吸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梁涛, 陶澍, 曹军
2000, (4): 621-624.
摘要
(
0
)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彩虹方头鱼(
Paracheirodon innesvi
)对人工河水中共存的Cu、Pb的吸收以及经过Cu驯化后的彩虹方头鱼对人工河水中Pb的吸收.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Cu、Pb的混合体系,还是先经Cu预暴露后再投放到含Pb体系中,彩虹方头鱼对Cu和Pb的吸收均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
污染作物籽实中As的分布及其结合形态初探
何孟常, 杨居荣, 查燕, 宋薇
2000, (4): 625-628.
摘要
(
0
)
对水稻和小麦籽实中As的分布、结合形态及加工去除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As在谷物各结构部位中的分布不均,在水稻籽实中浓度分布顺序为胚>种皮>颖壳>胚乳,小麦中As的浓度分布顺序为胚>种皮>胚乳;As在各形态部位的累积量不同,主要存留在胚乳中;As主要与蛋白质相结合的形态存在;在稻谷去颖壳、粗米糠和精米糠的过程中,可分别去除As16.51%、12.41%和10.26%.小麦也随着加工深度的升级,随粗麦麸和细麦麸的去除,可分别去除总As的22.0%和45.6%.
小麦和油菜中Cu和Zn的化学结合形态初步研究
汪金舫, 朱其清, 刘铮
2000, (4): 629-630.
摘要
(
0
)
植物种群研究中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张军丽, 王峥峰, 李鸣光, 王伯荪
2000, (4): 631-636.
摘要
(
0
)
综述了植物种群分子生态研究中各种标记法及其应用,包括等位酶、AFLP、RAPD、SSR及RFLP等方法.并根据所涉及的有关研究论述及研究工作总结比较了各种方法应用在植物种群学研究中的利弊.强调应依不同的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的分子标记方法,各种标记方法对解决不同的问题在质和量上是不同的.
矿区生态规划的思考
汤万金, 吴刚
2000, (4): 637-640.
摘要
(
0
)
在总结国内外生态规划研究现状、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矿区生态规划的必要性、意义,提出了矿区生态规划的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论述了矿区生态规划研究的特色.同时指出,矿区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提出与建立既是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在矿区的应用与发展,需要多学科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估初探——以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森林为例
肖寒, 欧阳志云, 赵景柱, 王效科
2000, (4): 481-484.
摘要
(
1669
)
PDF
(435KB) (
612
)
以尖峰岭地区为研究区域,探讨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并使用市场价值、影子工程、机会成本和替代花费等方法评价了海南岛尖峰岭地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经济价值.结果表明,在尖峰岭地区,面积为44667.00hm
2
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平均每年66438.49万元,其中林产品价值为7164.11万元,涵养水源价值为39429.21万元,保持土壤减少侵蚀价值为247.26万元,固定CO
2
减轻温室效应的价值为1316.24万元,营养物循环价值为428.55万元,净化空气的价值为17853.12万元.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大小和发育阶段林隙的树种多样性研究
臧润国, 王伯荪, 刘静艳
2000, (4): 485-488.
摘要
(
1383
)
PDF
(555KB) (
348
)
分析了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大小和发育阶段林隙内树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多样性指数在<400m
2
的林隙中变化不大,但在400~500m
2
的林隙中达到最大,而在500~600m
2
的林隙中最小,在>600m
2
的林隙中又有所增大.树种多样性指数随林隙年龄的变化趋势是中间高两端低,即在20~50年期间的多样性最大,其次是20年以下的,50年以后的多样性相对最小.林隙更新层中树种多样性指数在500~600m
2
的林隙中达到最大,在>600m
2
和200~300m
2
的林隙中最小.林隙更新层树种多样性指数在林隙形成最初的10年内达到最大值,但随着林隙年龄的增加,总体上表现出下降趋势,在30~40年和50~60年左右又分别形成两个相对的峰值.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与树种多样性指数相一致.不同大小和发育阶段的林隙通过其生态因子的改变,对不同树种的更新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从而使得不同大小和发育阶段的林隙中树种的多样性特征不同.林隙是维持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机制.
云南楚雄彝族的“神树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刘爱忠, 裴盛基, 陈三阳
2000, (4): 489-492.
摘要
(
1282
)
PDF
(806KB) (
406
)
所述的“神树林”是广泛意义上的概念,包括多种因文化信仰而保护的各种森林块.这些森林块不仅有多种的生态功能,也是村社水平生物多样性相对集中的地方.通过对云南楚雄彝族的“神树林”进行了广泛调查,取样比较了自然保护区、村社集体林和“神树林”3种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森林群落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神树林”群落的物种总数(67)、样方特有种(17)、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2.96)都显著高于自然保护区群落(分别为44、8、2.17)和集体林群落(分别为34、4、2.39),表明云南楚雄彝族的“神树林”在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的生存与人为活动的关系
吴刚, 肖寒, 李静, 马克明
2000, (4): 493-496.
摘要
(
953
)
PDF
(490KB) (
466
)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区域开发项目的增多,致使珍稀濒危树种珙桐的天然分布面积和天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现天然分布种群已濒临灭绝.为此,本文系统分析了珙桐在不同地质阶段和不同历史阶段的地理分布状况,探讨了促使其地理分布及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大面积的野外调查和查阅资料,提出了珙桐的保护措施.
暖温带地区几种木本植物碳稳定同位素的特点
韩兴国, 严昌荣, 陈灵芝, 梅旭荣
2000, (4): 497-500.
摘要
(
1154
)
PDF
(549KB) (
346
)
通过对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主要乔、灌木植物叶片、树干、花、果实碳稳定性同位素比率(δ
13
C值)测定和比较,发现这些植物叶片的δ
13
C值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种间差异及时空异质性.主要表现在不同植物δ
13
C值不同;种内δ
13
C值变化也很大,以荆条的差异最大,为6.549‰(-22.226‰~-28.775‰);其次是大叶白蜡5.706‰(-23.687‰~-29.393‰);核桃楸5.229‰(-26.146‰~-31.375‰);辽东栎3.333‰(-24.324‰~-27.657‰);北京丁香2.414‰(-25.655‰~-28.070‰),山杏δ
13
C值的种内差异最小,为2.296‰(-23.436‰~-26.432‰).同种植物的不同器官的δ
13
C值也存在差异,皮的δ
13
C值低,木质部的δ
13
C值高.通过对山杏树干木质部δ
13
C值与环境因子的分析发现,年平均温度和山生杏木质部δ
13
C值的大小最为密切,其次分别是年降水量、生长季平均温度和生长季降水量.
不同代数杉木林养分积累和分布的比较研究
马祥庆, 刘爱琴, 马壮, 范少辉
2000, (4): 501-506.
摘要
(
1198
)
PDF
(296KB) (
324
)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选择不同栽植代数(1、2、3代)、不同年龄阶段(5、10、15、20年)、不同立地(14、16、18地位指数)的杉木人工林,进行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养分积累和分布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栽植代数对杉木林养分积累和分布有较大影响.随栽植代数增加,杉木林乔木层养分积累及养分利用效率均呈逐代递减趋势,表现为3代<2代<1代,而林下植被养分积累呈逐代增加趋势,2、3代杉木林乔木层养分积累分别比1代下降17.62%和36.28%,3代比2代下降22.65%,同时多代连栽杉木林养分利用效率下降,生产单位干物质所需养分增加,增加了杉木生长对林地肥力的压力,不利于林地肥力的维持,但有利于其林下植被的养分积累.
银杏种子生长特性及其生理变化的研究
王建, 王九龄, 辛学兵
2000, (4): 507-512.
摘要
(
1452
)
PDF
(708KB) (
388
)
从纵径、横径、体积、重量等方面分析了银杏种子的生长特性及其生长过程中水分、糖类物质、脂肪酸、氨基酸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银杏种子的生长过程曲线为典型的单“S”型,种子纵径、横径、体积、重量、绝对含水量随生长过程呈“S”形变化.各种生理物质含量随种子生长过程呈规律性变化,且各有其特点.其中在种子生长后期糖类物质总量表现出上升的趋势,表明它们是种子中主要的营养储存物质.成熟种子含淀粉8.4%、葡萄糖6.7%、果糖4.2%、多糖0.02%、二糖0.01%;含肉豆蔻酸10.6%、棕榈烯酸4.1%、亚麻酸2.4%、硬脂酸1.9%、油酸1.1%、亚油酸0.4%.银杏种子富含15种氨基酸,成熟种子中总含量为1.56g·100g
-1
FW,其中以赖氨酸、天门冬氨酸、丙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谷氨酸、异亮氨酸的含量较高,它们的含量依次为0.287%、0.163%、0.136%、0.133%、0.123%、0.115%、0.095%.
林窗模型BKPF模拟伊春地区红松针阔叶混交林采伐迹地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反应
陈雄文, 王凤友
2000, (4): 513-517.
摘要
(
1455
)
PDF
(1052KB) (
386
)
用森林演替模型BKPF研究黑龙江省伊春地区红松针阔叶混交林采伐迹地上森林演替在未来50年气候变化和CO
2
浓度增加的反应得出:伊春地区采伐迹地演替50年后红松和硬阔叶树的数量增加,落叶松、山杨与白桦减少;林分密度略有降低;林分生产力增加约7%~28%;林分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增加15%~24%;叶面积指数增加约5%~8%.气候变化有利于采伐迹地阔叶红松林恢复.
淹水胁迫对I-69/55杨蒸腾作用的影响
高健, 侯成林, 吴泽民
2000, (4): 518-522.
摘要
(
1190
)
PDF
(1052KB) (
363
)
对I-69/55杨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淹水胁迫试验,在对照和淹水下分别测定其叶片的蒸腾速率(Tr)和净光合速率(Pn).结果表明,在胁迫条件下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都有所下降,但在测定的时间期限内净光合速率基本不变,而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则随淹水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对照条件下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双峰曲线和季节变化,夏季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最高;水分利用率的季节变化明显,秋季最高;不同年龄的I-69/55杨蒸腾速率变化明显,1年生>3年生>7年生;春、夏、秋三季的蒸腾比均高于此地区其他一些落叶阔叶树种,尤其是夏季,高的蒸腾比意味着高的耗水量,即有利于水分的散失;夏季和秋季滩地条件下叶片表面温度是影响I-69/55杨蒸腾速率的最主要因子,降低叶表面温度有利于提高蒸腾速率,在淹水后两日内叶片表面温度依然是影响蒸腾的主要因子.
黄土高原荒坡与林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孙长忠, 黄宝龙, 刘淑明, 陈海滨
2000, (4): 523-526.
摘要
(
910
)
PDF
(217KB) (
394
)
为探讨黄土高原有、无林地土壤水分全年变化规律之异同,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采用中子水分测定仪定位测定方法,对无林沟坡(荒坡)与林地土壤水分储量变化进行了连续3年的定点测定.结果表明,在0~320cm的测定深度内,阴坡上、下部与阳坡下部荒坡土壤储水增量分别为-165.7mm、-115.2mm和-74.9mm;阴坡上部的油松林地,在0~320cm深度内,林地却在林木每年蒸腾消耗大量水分(达380mm以上)后,增加储水量17.2mm,年际收支基本平衡或略有盈余.林地与荒坡水分收支关系有着本质的差异.提出了开展林地有效水分获取途径研究的必要性.
黄淮海平原林网保护区夏玉米生长过程的数值模拟
宋帅, 周林, 王汉杰
2000, (4): 527-531.
摘要
(
949
)
PDF
(266KB) (
332
)
利用改进了的产量生态学模型SUCROS,对黄淮海平原林网保护区夏玉米的生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田间监测资料做了比较,分析了影响夏玉米生长的各种生理、生态学因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能成功模拟夏玉米的生长过程,考虑病虫害、杂草影响后,模型输出的叶面积指数、器官生物量与生长监测资料十分一致.与单作农田比较,由于林网地区小气候条件的改善,夏玉米单产提高6.8%左右.播种密度、播种日期与籽粒产量关系的数值试验显示该区高产密度标准为6.75~7.50(高肥水田块可达9.00)株·m
-2
,最佳播种期为5月21日~6月5日.模拟“凉夏”天气对黄淮海平原南部地区夏玉米生长的影响时发现,气温每降低1℃,生育期延长3~4d,与“低温”伴随的“寡照”是减产的直接原因.
土壤保肥-供肥机理及其调节Ⅳ.棕壤型菜园土肥力的调节与培育及其作用实质
陈利军, 周礼恺
2000, (4): 532-534.
摘要
(
1171
)
PDF
(182KB) (
373
)
棕壤型菜园土肥、瘦地盆栽试验对土壤肥力的调节培育及作用实质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培肥措施下,肥、瘦地的营养物质含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普遍提高,而土壤微团聚体的团聚度增加,不同粒级微团聚体的比例更趋合理.土壤生产力水平与土壤肥力水平的本质代表-特征微团聚体比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试验证明土壤肥力培育的实质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而基于土壤本质属性的土壤特征微团聚体的比例比土壤营养物质含量与土壤生产力水平更适于作为土壤肥力水平及培肥效果评价的指标.
辽西半干旱区农田水肥耦合作用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李法云, 宋丽, 官春云, 葛旦之, 刘作新
2000, (4): 535-539.
摘要
(
980
)
PDF
(673KB) (
386
)
最优饱和设计试验建立的春小麦产量回归数学模型表明,水分是影响辽西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最为重要的因子,但在自然降水条件下,灌水量上、下限分别为45mm和360mm时,N对春小麦产量影响更为敏感,其次为水与P因子,三因子对小麦产量影响统计分析达显著水平,并且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符合报酬递减率.获得最大利润时N、P和水三因素最佳经济配比模式为施N量186kg·hm
-2
,施P量63kg·hm
-2
,灌水量300mm,在缺水条件下适量增施P肥有利于增强春小麦的抗旱作用.
辽西半干旱区小麦、玉米水肥耦合效应研究
刘作新, 郑昭佩, 王建
2000, (4): 540-544.
摘要
(
1169
)
PDF
(775KB) (
402
)
采用312-D最优饱和设计和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通过8年连续试验,对辽西半干旱区影响农业生产的水、肥因素的耦合作用进行了田间试验.讨论分析了N、P、水及其耦合作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施N、施P、灌水和覆盖秸秆的合理匹配能够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否则,不仅增加成本,而且由于加重作物的水分或养分胁迫,造成减产.根据试验结果进行了生产要素的产量效益分析,提出了该地区小麦、玉米生产的水肥最佳经济配比:小麦为生育期供水120.2mm,N58.5kg·hm
-2
,P
2
O
5
123.0kg·hm
-2
;玉米为生育期灌水173.3mm,N256.5kg·hm
-2
,P
2
O
5
85.5kg·hm
-2
,覆秸秆8509.5kg·hm
-2
.
不同土壤类型和肥力玉米地土壤养分根际效应研究
吴龙华, 张素君, 刘兰民, 杨跃, 张国忠
2000, (4): 545-548.
摘要
(
1225
)
PDF
(737KB) (
445
)
采集吉林省玉米植株及土壤样品,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和肥力、玉米不同品种和生育时期土壤植物系统根际养分动态变化及植物吸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玉米地土壤NH
4
+
-N、NO
3
-
-N在根际富集,其变化主要与化肥供应有关.高肥力土壤根际有效磷亏缺,种植密度越大,根际亏缺率越大;低肥力土壤则有效磷在根际略高.高肥力土壤有效钾较高,根际有效钾富集也更明显.茎叶、根对养分的吸收量顺序为:N≈K>P,籽实的吸收量大小为:N>K>P.化学肥料在本地区玉米产量的贡献率仅1/5~1/3,其余2/3~4/5来自施用的有机肥料如鸡粪、牛粪等以及土壤有机、矿质养分的供应.
水旱轮作下长期免耕和施用有机肥对土壤某些肥力性状的影响
徐阳春, 沈其荣, 雷宝坤, 储国良, 王全洪
2000, (4): 549-552.
摘要
(
1210
)
PDF
(214KB) (
579
)
1983年6月至1997年10月进行的水旱轮作下连续免耕并配合施用有机肥料的长期定位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免耕和施肥造成土壤养分的表层富集,0~5cm土层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含量显著增加,而5~10cm和10~20cm土层上述养分含量明显低于常规耕翻处理;免耕对土壤结构破坏少,使0~20cm土层水稳性团粒结构增多.综合各项肥力性状,不同施肥处理对提高土壤肥力的贡献为:猪粪>秸秆>绿肥>化肥>不施肥.
广东省主要母质发育水稻土对磷的吸附特性
张新明, 李华兴, 刘远金
2000, (4): 553-556.
摘要
(
1520
)
PDF
(355KB) (
572
)
对广东省5种不同母质上发育的水稻土进行了P素等温吸附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土壤的等温吸附数据与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 3个方程都能很好地拟合,但以Langmuir方程拟合程度最好(相关系数从0.995
**
到0.999
**
).利用Langmuir方程计算的P最大吸附量(Xm)和吸附强度因子(K)的乘积(KXm:P吸附特性值)可以作为水稻土吸附P素的综合指标,KXm的大小可以表明水稻土施P次序.试验结果还表明供试水稻土对P素吸附存在两种不同的吸附区.
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以河北省遵化市为例
郭旭东, 傅伯杰, 马克明, 陈利顶, 杨福林
2000, (4): 557-563.
摘要
(
1295
)
PDF
(562KB) (
1247
)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研究了河北省遵化市土壤表层(0~20cm)碱解氮、全氮、速效钾、速效磷和有机质等5种养分要素的空间变异规律.应用GIS能够将系统变量的属性数据同地理数据相结合,使大区域范围内进行地统计学分析变得较为方便.研究表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变异函数曲线的理论模型符合球状模型,速效钾的理论模型表现为指数模型和有基台值的线性模型的套合结构;碱解氮、全氮、速效磷、有机质的空间变异主要是由随机性因素引起的,但程度有所差异,全氮和有机质由随机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程度较高,碱解氮和速效磷较低;速效钾的空间变异则主要是由结构性因素引起;5种养分要素的空间自相关程度都属于中等的空间自相关,但空间变异的尺度范围不同,碱解氮和速效磷变异尺度基本相近,为5和5.5km;全氮较大,为14.5km;有机质为8.5km;速效钾的变异尺度有两个,0~3.5km主要以指数模型为主,3.5~25.5km范围内以有基台值的线性模型为主.5种养分要素的各向同性的范围不同,碱解氮和速效磷在整个范围(0~28km)都表现出各向同性,全氮和有机质的其次,为0~10km;速效钾的较小,为0~8km.
生态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研究
孙玉军, 王如松
2000, (4): 564-566.
摘要
(
1535
)
PDF
(214KB) (
706
)
对五指山生态旅游区游客量、服务环境容量与生态环境容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定量分析表明,五指山山上游览区正常日游客量为1918游客时,极端游客量为2301游客时,其生态环境容量为2400游客时,服务环境容量6000游客时.由于景区生态脆弱、生物群落对游客可能的干扰承载力弱、生态系统退化后恢复缓慢等原因,生态环境容量小于服务环境容量,会首先成为游客量逐年增加的限制因素.
深圳市龙华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结构研究——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及异质性特征分析
曾辉, 江子瀛
2000, (4): 567-572.
摘要
(
1080
)
PDF
(833KB) (
241
)
利用多时段景观遥感制图信息和景观格局研究方法,对深圳市龙华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建成区和新开发区两种建设用地类型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类型研究期间斑块数量、平均面积大幅度增加,碎裂化程度不断降低;建成区增长主要有大型居民点持续扩张和独立小斑块不断产生两种模式,开发区建设的高峰时期是1990~1994年;受地形和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建成区一直表现出显著宏观异质性分布特征,但孔隙度水平不断降低,中小尺度的分布差异仍然比较明显;新开发区受与建成区相同的约束条件限制,同样表现为宏观异质性特征,空间不均匀分布的表现尺度大于建成区.工作区内因城建用地快速膨胀引起的各种生态问题急需通过土利用政策的调整加以解决.
遥感和GIS支持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例
赵庚星, 李玉环, 徐春达
2000, (4): 573-576.
摘要
(
957
)
PDF
(220KB) (
354
)
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例,对比分析了目视解译、机助分类等遥感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方法,采用1981、1991和1995年3时相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研究确定了统一的监测分类系统,提出了土地利用面积及其空间分布动态监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垦利县地类面积增减变化,在GIS支持下分析了1981~1995年土地利用空间动态变化,同时进行了实地监测点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探明了该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
华东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冬小麦田NO排放观测研究
郑循华, 王明星, 王跃思, 李老土, 金继生
2000, (4): 577-581.
摘要
(
872
)
PDF
(763KB) (
237
)
在采用基于箱法的自动观测技术对华东稻麦轮作生态系统的整个小麦生育期进行NO排放全天候连续观测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华东麦田NO排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以及温度、土壤湿度、施肥和植物生长的影响.华东冬小麦田的NO排放很明显地表现为“春高、秋低、冬无”的季节变化趋势,温度是决定其季节变化基本形式的首要因素,尽管施氮肥可以增加当季NO排放5~7倍,但却不能改变NO排放的季节变化格局.在植物生长活动较弱的情况下,温度是决定NO排放日变化形式的主要因素,日排放极大值发生在9◇00~14◇00.植物生长很旺盛时,NO排放的日变化形式取决于植物吸收和微生物硝化过程竞争土壤铵态氮的结果,通常日排放极大值发生在傍晚18◇00至次日4◇00之间,白天8◇00~16◇00出现极小值.
重迎茬大豆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的初步鉴定及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
韩丽梅, 阎飞, 王树起, 鞠会艳, 扬振明, 阎吉昌
2000, (4): 582-586.
摘要
(
940
)
PDF
(263KB) (
360
)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鉴定了用无水乙醇浸提的结荚期重迎茬大豆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并对其化感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重迎茬大豆根际土壤中主要含有有机酸类、酯类、醇类、酮类、醛类、苯类、酚类、烃类及萘、呋喃类等有机化合物;其中包含很多曾被报道过的化感物质.在本试验的根际土壤用量条件下,其醇提液对大豆种子萌发及胚根生长未表现出化感作用,这可能与其致害浓度有关.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化感作用与大豆重迎茬障碍的有关问题.
科尔沁沙地主要植物种的生理生态学特性
周海燕
2000, (4): 587-590.
摘要
(
852
)
PDF
(624KB) (
286
)
对科尔沁沙地主要植物种小叶锦鸡儿、差不嘎蒿、冷蒿和杂交杨进行了光合和水分生理生态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差不嘎蒿和杂交杨的光合速率在6◇00最高,至8◇00剧降,在8◇00~16◇00内处于低水平,16◇00以后有回升现象;冷蒿由于6◇00光合速率低,下降幅度较小.一日内光合速率降低冷蒿在6◇00~8◇00、小叶锦鸡儿在8◇00~10◇00、杂交杨和差不嘎蒿在6◇00~10◇00以气孔限制为主,其余时间均以非气孔限制为主.4种植物对干旱适应机制有所不同,其中小叶锦鸡儿和冷蒿蒸腾低、水势低、束缚水含量高、束缚水/自由水比值大,自身潜在的抗旱性强;杂交杨虽然水势高,但在干旱时气孔导度大幅度降低使蒸腾降到较低水平,同时体内束缚水含量较高,束缚水/自由水比值亦大;差不嘎蒿则为高蒸腾、高耗水,水分利用效率最低,抗旱性最差.
羊草种群能量生殖分配的研究
王仁忠
2000, (4): 591-594.
摘要
(
910
)
PDF
(613KB) (
323
)
对羊草种群能量生殖分配规律研究表明,在羊草种群中,各构件热值的大小顺序为穗>营养枝叶鞘>生殖枝叶鞘>营养枝叶>营养枝茎>生殖枝茎>生殖枝叶>凋落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能量分配比例的大小顺序为营养枝>根茎>凋落物>生殖枝;各构件能量分配比例的季节动态也有差异.在羊草种群的生殖枝构件中,茎和叶鞘的分配比例较大,而穗和叶的能量分配比例较小.
盐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水分和养分状况的影响
冯固, 李晓林, 张福锁, 李生秀
2000, (4): 595-598.
摘要
(
982
)
PDF
(480KB) (
428
)
在NaCl胁迫下无论接种AM真菌与否玉米植株生物产量均减少,但不接种处理的减少幅度比接种处理的高10个百分点左右.盐胁迫下接种AM真菌的玉米根系和地上部的干重、叶片水势均高于不接种处理、叶片脯氨酸含量低于不接种处理.在盐胁迫下真菌菌丝对玉米植株磷营养的贡献由45.3%降为42.6%,AM真菌对植株生长的效应反而由30.9%提高到63.5%,说明AM真菌提高玉米耐盐性的机理与改善植物的水分状况和P营养状况都有关系.试验同时还发现无论有无盐胁迫,接种AM真菌的玉米植株根系累积P量与地上部累积P量之比值均高于不接种的,即AM真菌侵染改变了P在植物体内的分配规律,这一特征对提高植物耐盐性是有利的.
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流行的时间动态
蒋杰贤, 梁广文, 曾玲
2000, (4): 599-602.
摘要
(
950
)
PDF
(298KB) (
417
)
通过对感病幼虫进行跟踪观察,研究了病毒不同浓度处理下,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的田间流行动态.结果表明,在试验病毒浓度范围(3.1×10
5
~3.1×10
8
PIBs·ml
-1
)内,幼虫大多在喷施病毒后第4天开始发病,第5~7天为发病高峰,第5~6天开始病死,第6~8天为病死高峰.宿主现患高峰与发病高峰基本一致.宿主种群发病和病死时间分布可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较好地拟合,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有较好的吻合(Hosmer-Lemoshow统计量检验不显著),方程中各项系数经t检验达极显著水平;现患时间分布经Holliday模型拟合,方程经F检验显著,方程中的各项系数达到或接近显著水平.应用模型可以预测病毒不同浓度处理下的宿主当代种群每天发病、现患和病死率.
棉铃虫飞行能力和兼性迁飞的初步研究
郑祖强, 张孝羲, 谢俊英, 密秀云
2000, (4): 603-608.
摘要
(
949
)
PDF
(1038KB) (
239
)
应用吊飞装置研究比较了成虫的飞行能力,按飞行节律和时间区分出长飞型、短飞行和中间型3种类型.研究了温度和食料对生殖前期、产卵量、寿命等的影响,证实在28℃下生殖前期仅2.13±0.67d,温度、食料等对成虫生殖前期的影响不明显,可见适合其迁飞的生理时期较短,仅为1~2个夜晚.用雌蛾卵巢连续解剖的方法比较了江苏丰县和辽宁朝阳两地2、3代的虫源性质,证实朝阳2~3代成虫全部或部分从外地迁入,而丰县种群则以本地繁育为主.与多种迁飞性和非迁飞性害虫比较,讨论了中国棉铃虫兼性迁飞特性和迁飞潜能的评估.
越冬代尖钩宽黾蝽耐饥力的研究
陈建明, 俞晓平, 吕仲贤, 郑许松
2000, (4): 609-611.
摘要
(
921
)
PDF
(1301KB) (
210
)
研究了越冬代尖钩宽黾蝽成虫的耐饥力大小.结果表明,在14~32℃范围内,尖钩宽黾蝽不同翅型雌、雄成虫的耐饥力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各温度间差异显著.14℃时,尖钩宽黾蝽成虫的耐饥时间最长,达32.10d(无翅型)和29.58d(有翅型),32℃时,则分别为9.46d和7.82d;无翅型成虫耐饥力高于有翅型,同一翅型雌成虫的耐饥力又高于雄成虫,而且温度越低,二者间的差异越大.不同密度下尖钩宽黾蝽成虫的耐饥力差异显著,1雌1雄/瓶的耐饥力显著高于5雌5雄/瓶和10雌10雄/瓶,而后二者间的差异则不明显.另外,尖钩宽黾蝽1龄若虫的耐饥力在各温度间的差异也显著,14℃和20℃的耐饥力显著高于26℃和32℃.
梨锈病病菌生态位研究
李瑶, 承河元
2000, (4): 612-614.
摘要
(
872
)
PDF
(159KB) (
266
)
安徽主栽梨树品种对锈病菌的抗性差异显著,而对感病品种以病情指数和病叶数为依据的锈菌寄主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生态位宽度依次是0.7555和0.7951;各品种水平空间和垂直空间生态位宽度均接近于1.此研究表明梨锈病菌是以随机扩散传播侵染的.
温度和体重对中国对虾碳收支的影响
张硕, 董双林, 王芳
2000, (4): 615-617.
摘要
(
944
)
PDF
(461KB) (
309
)
于1996年5~9月,测定了3种规格(0.271±0.041g、3.509±0.301g、11.062±1.027g)池塘养殖中国对虾(
Penaeus chinensis
)在20℃、25℃和30℃下,摄食日本刺沙蚕(
Neanthes japonica
)的C收支.结果表明,温度和体重对摄食C有显著影响,随温度升高和体重的下降,C的摄食量显著增大,在20℃、25℃和30℃下的平均C摄食量分别为12.41、19.12和26.08mg·g
-1
·d
-1
,在3个规格下的平均C摄食量分别为36.06、12.17和9.38mg·g
-1
·d
-1
.不同规格中国对虾对摄食C的分配比例无显著影响,温度是影响中国对虾摄食C分配的主要因素.在3个温度下摄食沙蚕的生长C、排粪C、蜕壳C和代谢C占摄食C的平均分配比例分别为31.23%、4.38%、7.94%、56.45%;26.83%、2.92%、6.69%、65.79%;16.86%、2.38%、5.99%和74.76%.
温度对台湾红罗非鱼能量收支的影响
雷思佳, 李德尚
2000, (4): 618-620.
摘要
(
1025
)
PDF
(196KB) (
295
)
于1996年7~8月在盐度为14的条件下,测定了台湾红罗非鱼(体重25.334~26.225g)在水温为22、28和34℃时的能量收支.结果表明,温度对台湾红罗非鱼的特定生长率,转化效率和最大摄食率均有显著影响,28℃时上述各值均达到最大,分别为1.79,60.01%和2.59%B·W·d
-1
;对吸收率无显著影响,对干物质的吸收率的平均值为64.58%.温度对食物能分配于能量支出各部分的比例有显著影响,28℃时生长能所占比率最高,为26.49%,代谢能所占比率为37.23%.
铜铅被鱼吸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梁涛, 陶澍, 曹军
2000, (4): 621-624.
摘要
(
855
)
PDF
(515KB) (
247
)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彩虹方头鱼(
Paracheirodon innesvi
)对人工河水中共存的Cu、Pb的吸收以及经过Cu驯化后的彩虹方头鱼对人工河水中Pb的吸收.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Cu、Pb的混合体系,还是先经Cu预暴露后再投放到含Pb体系中,彩虹方头鱼对Cu和Pb的吸收均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
污染作物籽实中As的分布及其结合形态初探
何孟常, 杨居荣, 查燕, 宋薇
2000, (4): 625-628.
摘要
(
958
)
PDF
(617KB) (
352
)
对水稻和小麦籽实中As的分布、结合形态及加工去除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As在谷物各结构部位中的分布不均,在水稻籽实中浓度分布顺序为胚>种皮>颖壳>胚乳,小麦中As的浓度分布顺序为胚>种皮>胚乳;As在各形态部位的累积量不同,主要存留在胚乳中;As主要与蛋白质相结合的形态存在;在稻谷去颖壳、粗米糠和精米糠的过程中,可分别去除As16.51%、12.41%和10.26%.小麦也随着加工深度的升级,随粗麦麸和细麦麸的去除,可分别去除总As的22.0%和45.6%.
小麦和油菜中Cu和Zn的化学结合形态初步研究
汪金舫, 朱其清, 刘铮
2000, (4): 629-630.
摘要
(
870
)
PDF
(440KB) (
265
)
植物种群研究中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张军丽, 王峥峰, 李鸣光, 王伯荪
2000, (4): 631-636.
摘要
(
1028
)
PDF
(940KB) (
338
)
综述了植物种群分子生态研究中各种标记法及其应用,包括等位酶、AFLP、RAPD、SSR及RFLP等方法.并根据所涉及的有关研究论述及研究工作总结比较了各种方法应用在植物种群学研究中的利弊.强调应依不同的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的分子标记方法,各种标记方法对解决不同的问题在质和量上是不同的.
矿区生态规划的思考
汤万金, 吴刚
2000, (4): 637-640.
摘要
(
961
)
PDF
(214KB) (
292
)
在总结国内外生态规划研究现状、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矿区生态规划的必要性、意义,提出了矿区生态规划的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论述了矿区生态规划研究的特色.同时指出,矿区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提出与建立既是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在矿区的应用与发展,需要多学科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