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1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0-09-25
    研究论文
    利用竞争指数评价水曲柳落叶松种内种间空间竞争关系
    王政权, 吴巩胜, 王军邦
    2000, (5):  641-645. 
    摘要 ( 0 )  
    林木之间的竞争包括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竞争影响空间的确定对预测生长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竞争影响空间划分为两部分:距对象木最近的一圈,称为内圈,包括地上和地下竞争影响;除最近一圈以外称为外圈,主要为地下竞争影响.在此基础上将竞争指数分解为不同的竞争指数分量.并以水曲柳和落叶松纯林和混交林为例,定量地分析了竞争影响空间内地上竞争和地下竞争,种内和种间竞争影响大小.结果表明,纯林中两树体最近一圈内地上和地下竞争影响大于外圈的地下竞争影响.在混交林中,对水曲柳来自种内竞争影响小于种间竞争影响,对落叶松种内竞争影响明显大于种间竞争影响.此外,水曲柳以来自外圈种内的地下竞争影响为主,落叶松以来自内圈的地上和地下竞争影响为主.水曲柳与落叶松混交可明显减轻水曲柳种内的竞争压力,落叶松可保持正常生长.
    水曲柳落叶松人工混交林中树木个体生长的竞争效应模型
    吴巩胜, 王政权
    2000, (5):  646-650. 
    摘要 ( 0 )  
    本研究从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中树木的种内种间竞争机制出发,对与距离有关的竞争模型和邻体干扰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以竞争指数分量和竞争效应系数来量化树木间的空间竞争.根据野外的实测数据,以年材积生长量为因变量各竞争指数分量为自变量,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树木个体生长的竞争效应模型,回归结果有很好的拟合优度.本研究为空间竞争模型的进一步改进和生态学研究植物竞争生长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湖南会同红栲-青冈-刨花楠群落生物生产力的研究
    邓仕坚, 廖利平, 汪思龙, 高洪, 林柏
    2000, 11(5):  651-654. 
    摘要 ( 162 )   PDF (1KB) ( 347 )  
    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亚热带湖南会同红栲青冈刨花楠群落的生物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为451.02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藤本生物量分别为426.76、17.76和1.80t·hm-2,枯枝落叶层现存量为4.70t·hm-2,乔木层净生产量和平均生产量分别为34.46t·hm-2·年-1、13.32t·hm-2·年-1.
    BP-MSM混合算法及其在森林自疏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吴承祯, 洪伟
    2000, 11(5):  655-659. 
    摘要 ( 211 )   PDF (1KB) ( 188 )  
    森林自然稀疏机制一般是非线性的、动态的.人工神经网络具有逼近任意非线性映射的特性.本文阐述了人工神经网络模拟森林自疏机制的可行性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基于改进单纯形法的神经网络模型(BP-MSM混合算法)的基本原理和算法,结合山杨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自疏实例说明了其应用.森林自疏实例应用结果表明,BP-MSM混合算法模拟森林自然稀疏机制是理想的,模拟精度较高,从而继承和发展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与理论,丰富了森林自然稀疏规律研究方法.
    远紫外辐射对紫杉幼苗针叶膜脂过氧化及内源保护系统的影响
    杜英君, 靳月华
    2000, 11(5):  660-664. 
    摘要 ( 227 )   PDF (1KB) ( 200 )  
    实验室条件下用远紫外线(UV-BC)光源照射紫杉幼苗,随照射时间延长,针叶的离子渗出率、膜脂过氧化水平、组织自动氧化速率及H2O2含量显著增加,可溶性蛋白、抗坏血酸、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下降,叶绿体光系统II电子传递活性显著下降,外源活性氧清除剂苯甲酸钠和抗坏血酸对针叶膜脂过氧化有抑制作用;甲基紫精和DDC对针叶膜脂过氧化有促进效果,远紫外线引起的紫杉伤害可能和针叶树的越冬光氧化伤害有类似之处.紫杉苗对紫外辐射的抗性远高于一般农作物.
    不同形态N素对水曲柳幼苗生长的影响
    张彦东, 范志强, 王庆成, 王政权
    2000, (5):  665-667. 
    摘要 ( 0 )  
    在温室内用砂培的方法研究了NO3--N、NH4+-N及其不同配比对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曲柳幼苗在营养液NO3--N◇NH4+-N为75◇25时生长最好,营养液中NH4+-N比例继续增加则生长下降.过量的NH4+-N可抑制水曲柳幼苗根系生长,降低幼苗的地下/地上比.营养液中NH4+-N比例增加,水曲柳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下降,体内P浓度增高,而Zn和Fe浓度下降.N素形态明显影响基质的pH值,NO3--N比例增加使基质pH值升高,NH4+-N比例增加则基质pH值下降.完全供给NO3--N时基质pH值升至7.22,而完全供给NH4+-N时基质的pH值降至4.20.
    磷胁迫条件下落叶松幼苗对难溶性磷的利用
    张彦东, 白尚斌, 刘雪峰, 王政权
    2000, 11(5):  668-670. 
    摘要 ( 208 )  
    以AlPO4为P源在温室内采用砂培的方法,研究了落叶松(Larix gmelini)2年生幼苗对难溶性P酸盐的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落叶松幼苗可以利用一定数量的AlPO4.在供AlPO4不接种菌根菌时,落叶松幼苗吸收的P可达正常供P时的35.1%和64.9%.不同菌种对落叶松幼苗利用AlPO4的影响不同.接种点柄乳牛肝菌(Suillus granulatus)时,落叶松幼苗对AlPO4的利用量高于不接种的,此时落叶松幼苗吸P量的20%和35%是来自于菌根的贡献.接种厚环乳牛肝菌(Suillus grevillei)时,落叶松幼苗对AlPO4的利用量与不接种的相近.在P胁迫条件下,落叶松幼苗的根/冠比加大,落叶松以加大根生长的方式来增加P的吸收.
    两种不同林分截留能力的比较研究
    范世香, 裴铁番, 蒋德明, 曹成有, 阿拉木萨
    2000, (5):  671-674. 
    摘要 ( 0 )  
    根据林冠对大气降雨截留的实测资料,采取同雨量下取最大值的方法近似确定了两种不同林分的截留能力与雨量的关系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林冠枝叶空间分布均匀的人工林分,截留能力随雨量增加较快,不仅对<30mm的中小雨量表现出了较强的截留作用,而且容易满足林冠的饱和截留容量.尽管天然林对<30mm的雨量截留能力相对较弱,但对超过30mm的降雨其截留能力大于人工林.林冠饱和截留容量与冠层枝叶量有关,天然林大于人工林.
    高CO2浓度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的影响
    王淼, 代力民, 韩士杰, 姬兰柱, 李秋荣
    2000, (5):  675-679. 
    摘要 ( 0 )  
    组成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主要树种红松、云杉、落叶松、大青杨、白桦、椴树、水曲柳和色木的幼树,盆栽于模拟自然光照和人工调节CO2浓度为700μl·L-1、400μl·L-1的气室内两个生长季,以生长在400μl·L-1下的幼树为对照组,在各自生长条件下测定,高CO2浓度下生长的红松、云杉、落叶松、大青杨、白桦、椴树、水曲柳和色木的高生长比对照组的幼树提高10%~40%.高CO2浓度的幼树与对照CO2下的幼树相比各树种蒸腾速率升降不一,但水分利用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树种的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对高CO2浓度反应不一,反映出幼树对高CO2浓度适应的复杂性.长期高CO2浓度环境下生长的阔叶树对CO2变化反应较针叶树敏感,供试树种均发生光合驯化现象.
    应用排序分析藓类植物分类群分布与气候因素的关系
    曹同, 郭水良, 高谦
    2000, 11(5):  680-686. 
    摘要 ( 187 )  
    以我国21个山地藓类植物区系和气象资料为基础,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比较了21个山地中藓类植物61个科,曲尾藓科(Dicranaceae)23个属、曲柄藓属(Campylopus)17种及曲尾藓属(Dicranum)35种分布与年均温度、>10℃积温、1月均温、7月均温、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雨量、年有雾天数、年有霜天数和年日照时数的关系,通过排序进行了直观的展示;同时还应用典范对应分析直观地反映了包括长白山在内的我国9个山地苔藓植物地理成分组成上的相似性及它们与气候因素间的关系.本文研究表明将DCCA和CCA应用到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上是可行的.
    两种五倍子蚜虫冬寄主藓类植物的光合特性及其与光照、温度和植物体水分含量变化的关系
    刘应迪, 李菁, 陈军, 曹同
    2000, 11(5):  687-692. 
    摘要 ( 275 )  
    使用CI-301PS(CID Inc.USA)对生长于冬季和春季的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与垂藓(Chrysocladium retrorsum)的净光合速率(Pn)及其与光照、温度和植物体水分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羽藓和垂藓的光合能力分别达到141和117μmolCO2kg-1·dw·s-1,光合能力从冬季到春季呈上升趋势.这两种藓类植物的光响应曲线比较相似,光饱和点高达800~900μmol·m-2s-1,光补偿点为40~50μmol·m-2s-1,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在春季为25~36℃,而冬季为20~30℃.同时对于低温又具有很强的抗性,在冰点以下的温度条件下(-15~0℃)能够保持一定的净光合.净光合速率的水分响应曲线表明,这两种藓类的最适水分含量为200~300(400)%dw,水分含量降低到150%dw时光合作用开始受到抑制,在40%~50%dw时净光合降低到零或略变为负数.结果表明,大羽藓和垂藓都属于耐干旱、强阳性的藓类,但垂藓在这几个方面略逊于大羽藓.
    水分胁迫下山黧豆中ABA及ODAP的积累研究
    邢更生, 周功克, 李志孝, 崔凯荣
    2000, 11(5):  693-698. 
    摘要 ( 291 )   PDF (1KB) ( 168 )  
    用PEG、PEG+ABA、ABA分别处理15d龄的山黧豆幼苗,取其叶片为实验材料,测定内源ABA、ODAP、MDA和H2O2含量以及几种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处理材料叶片中ABA和ODAP含量显著增加;外源ABA的加入降低了PEG胁迫引起的MDA和H2O2含量的增加,延缓了PEG胁迫引起的CAT活性的衰减,提高了GR活性.用外源ABA长时间处理山黧豆,发现叶片中ABA含量显著增加,随后出现ODAP的积累;ABA处理初期(0~3d)对叶片中活性氧代谢影响不大,随着ABA处理时间的延长(7~15d),可引起叶片中SOD、POD、CAT、GR活性的降低,MDA、H2O2含量的增加,表明ABA确实可促进ODAP的积累.
    磁场对羊草过氧化物酶的激活效应及同工酶分析
    夏丽华, 郭继勋
    2000, (5):  699-702. 
    摘要 ( 0 )  
    利用外磁场处理羊草种子,并将羊草进行盐(NaCI)碱(Na2CO3)混合胁迫处理,结果表明,磁场处理不仅促进了羊草的生长,而且提高了羊草的抗盐碱性.磁场使羊草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并且诱发了一条新的同工酶带.根据羊草的长势及POD活性分析,确定羊草最佳的磁处理参数是300mT处理,其次是200mT.
    GIS支持下的青石山小流域农业生态信息系统(QWAEIS)及其应用研究
    卢剑波, 王兆骞
    2000, (5):  703-706. 
    摘要 ( 0 )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了青石山小流域农业生态信息系统(QWAEIS),该系统综合了土壤、土地利用、水资源及地形地貌等空间信息和气候、人口、农业生产等基本信息.该系统能对小流域农业生态信息进行有效地分析和管理,应用此系统,进行了小流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获得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小流域规划提供了空间定位信息.
    我国热带地区胶茶鸡农林复合系统氮循环研究
    孟庆岩, 王兆骞, 宋莉莉
    2000, 11(5):  707-709. 
    摘要 ( 219 )   PDF (1KB) ( 124 )  
    以海南省文昌市典型的胶茶鸡农林复合系统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单作胶园、胶茶间作园为对照,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N循环规律.结果表明,胶茶鸡农林复合系统N循环率为43%,N输出量为196.5kg·hm-2,土壤N盈余量为237.6kg·hm-2,均最高.鸡子系统N产投比为91%,转化率较高.系统外N投入率比另两系统明显减少,系统内N循环量最大,为824.1kg·hm-2.该系统N循环活跃,具有较合理的N循环结构.
    感光性的遗传背景对水稻短光诱导雄性不育特性表达的影响研究
    陆燕鹏, 万邦惠, 陈雄辉, 彭海峰, 梁克勤
    2000, (5):  710-712. 
    摘要 ( 0 )  
    通过对双亲及F1的感光性分析和F2群体单株的感光性及短光不育特性分析表明,强感光性对弱感光性表现为显性;具短光不育特性的单株其感光性均表现为中度以上感光(短日出穗促进率>15%).对宜D1S与宜D2S的光敏性、感光性分析和不育基因的等位性测定表明,两者感光性与光敏性符合正相关的结论,它们的不育主基因是等位的.可以认为,对短光低温不育水稻,短光不育基因需要在感光性基因存在时才能得到表达,同一不育基因导入不同遗传背景的材料,育性表现不同,并非不育基因本身发生了变异,而是基因表达条件(如感光性的遗传背景)改变所致.
    不同肥料组合对冬小麦水分供需状况的研究
    曹靖, 胡恒觉
    2000, (5):  713-717. 
    摘要 ( 0 )  
    采用D-饱和最优设计对半湿润易旱区冬小麦在各生育阶段土壤水分平衡状况以及不同肥料组合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水量平衡法计算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供水量明显不同,以N、P、有机肥组合土壤供水占的比例最大为27%,单施氮肥利用降水补给占的比例最高为100%.整个生育期,单施氮肥冬小麦水分亏缺最严重,而磷肥与有机肥组合水分亏缺程度最小.N、P、有机肥组合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次为氮磷肥配合施用.
    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幼苗对水分和NaCl胁迫的反应
    任红旭, 陈雄, 孙国钧, 王亚馥
    2000, (5):  718-722. 
    摘要 ( 0 )  
    分别测定抗旱小麦8139(Triticum aestivum L.cv.8139)和干旱敏感品种甘麦8号(T.aestivum L.cv.GanmaiNo.8)在20%PEG6000和1.2%NaCl胁迫下的生长、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及抗氧化保护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抗旱小麦8139对PEG6000有较强的抗性,但对NaCl胁迫的抗性较差.NaCl胁迫下,两种小麦根的生长均受到严重抑制,而在PEG胁迫下,则根的生长不仅未受抑制,反而略有促进.PEG与NaCl胁迫下,两种小麦的净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在各时期均表现出明显差别,而蒸腾作用则在胁迫后第7天与第14天表现出明显差别.干旱胁迫下,抗旱小麦的膜脂过氧化水平在胁迫后第7天显著低于甘麦8号,而在NaCl胁迫下,各时期二者之间均无显著差别.与此相对应的是,NaCl胁迫下,两小麦品种之间除在GSH含量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外,果聚糖含量、SOD活性及APX活性在各时期均无显著差别.而干旱胁迫下,抗旱小麦8139的果聚糖含量、GSH含量及SOD、APX活性则分别在不同时期高于甘麦8号,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孕穗期渍水对冬小麦根系衰老的影响
    李金才, 魏凤珍, 余松烈, 于振文
    2000, (5):  723-726. 
    摘要 ( 0 )  
    选用耐湿性不同的3个冬小麦栽培品种,采用土柱栽培试验方法研究了孕穗期渍水逆境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32P吸收、分配及根系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渍水逆境降低了地下根系干重、根系活力和根系SOD酶活性;使根系质膜相对透性和膜脂过氧化水平(MDA含量)提高;同时,孕穗期渍水逆境严重影响根系吸收、运输和分配32P的能力,从而加速了根系衰老
    黄腐酸拌种对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捷, 李凤民, 刘洪升
    2000, (5):  727-730. 
    摘要 ( 0 )  
    在大田研究了黄腐酸拌种对春小麦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实验设4个处理:对照(CK),播种前种子不处理;FA处理:播种前用FA拌种;WM处理:浇30mm底墒水,覆膜;处理WMFA:浇30mm底墒水,覆膜,播种前用FA拌种.2个覆膜处理均在播种后62d揭膜.同CK相比,FA拌种后,根系生长良好,吸收利用了更多的土壤水分,增加了穗重、单穗籽粒重和收获指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WM和WMFA在耗水量上相差无几,都充分利用了底墒,但WMFA处理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产量也较高.CK、FA、WM、WMFA4个处理的产量分别为917.7、1275.1、1269.4、1737.1kg·hm-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6.58、7.85、6.20、9.05kg·hm-2·mm-1.
    叶片淋洗对NaCl胁迫下玉米生长和矿质营养的影响
    夏阳, 胡恒觉, 林杉, 张福锁, 陶洪斌
    2000, (5):  731-734. 
    摘要 ( 0 )  
    研究了叶片淋洗对NaCl胁迫下玉米生长和体内矿质营养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盐或低盐浓度下(0、50mmol·L-1),淋洗处理与对照的生物量没有差异,高盐浓度下(100、200mmol·L-1),淋洗处理的生物量提高,pH3.5淋洗液的淋洗效果好于pH7.0.无盐胁迫时,淋洗处理的茎叶K含量高于对照,200mmol·L-1盐胁迫时则低于对照;在高盐胁迫时,淋洗处理的茎叶Na含量低于对照;无盐胁迫时,淋洗处理茎叶中Ca、Mg含量高于对照.根系K、Na、Ca、Mg含量以及植株相对水分含量在淋洗和对照之间基本无明显差别,说明淋洗可以减轻中高度盐胁迫下玉米植株的受害程度,其原因与淋洗降低茎叶中Na含量有关.
    酸性硫酸盐土中铝的形态
    王建武, 骆世明, 冯远娇
    2000, (5):  735-740. 
    摘要 ( 0 )  
    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方法,把酸性硫酸盐土中可提取的非晶体态铝区分为交换态铝(ExAl)、吸附态无机羟基铝(HyAl)、有机配合铝(OrAl)、氧化铁结合铝(DCBAl)、层间铝(InAl)和非晶体态铝硅酸盐(NcAl),其平均值分别为1.79、2.51、4.17、4.14、4.31和18.66g·kg-1Al2O3.实际酸性硫酸盐土中NcAl>OrAl>InAl>DCBAl>ExAl>HyAl,潜在酸性硫酸盐土NcAl>InAl>DCBAl>HyAl>OrAl>ExAl.可提取Al总量平均为35.57Al2O3g·kg-1,占全Al25.04%.其显著特征是活性铝ExAl、HyAl和OrAl的含量较高.每一种Al形态的结构组成与酸性硫酸盐土相应性质和生态特性密切相关.酸化的ASS的强酸环境导致Al的过量游离,并转化为活度较大的活性Al,从而产生Al毒.
    连作障碍与根际微生态研究Ⅲ.土壤酚酸物质及其生物学效应
    张淑香, 高子勤, 刘海玲
    2000, (5):  741-744. 
    摘要 ( 0 )  
    以黑龙江省大豆重茬5年与正茬土壤和根系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土壤和根系浸提液中的酚酸物质的含量及其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重茬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和香草酸的含量(1mol·L-1NaOH提取)大于正茬土壤,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香草醛含量差异不显著;重茬大豆根系水提液中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阿魏酸、香草醛、香豆素含量均高于正茬.大豆连作条件下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于正茬土壤.重茬大豆根系水提液及在水培条件下外加对羟基苯甲酸对大豆幼苗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酚酸物质加入土壤1周后,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香草醛、阿魏酸、苯甲酸、香豆素残留率分别为10.4%、15.3%、4.1%、2.3%、5.0%、17.5%;且外加酚酸浓度与土壤中真菌数量呈极显著指数相关.
    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的抗逆性
    吕仲贤, 俞晓平, 陈建明, 郑许松, 唐健
    2000, (5):  745-748. 
    摘要 ( 0 )  
    研究了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对水稻抗性品种、若虫高密度、高温、饥饿和杀虫剂等逆境条件的抗性.结果表明,广西和云南种群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适应性比浙江种群强而广,浙江种群只能适应抗虫品种IR26而广西和云南种群则还能适应抗性更高的ASD7和Rathu Heenati.广西和云南种群较能适应高密度环境,而浙江种群的适应性较差,其雌虫短翅率与若虫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虽然广西和云南种群对高温的忍受性比浙江种群的强但对饥饿的耐性则明显较弱.对氧化乐果的耐药性浙江种群比广西种群略强,说明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对逆境条件的抗性差异主要是由于他们长期适应了各自所处的特定生存环境引起的.
    不同饥饿程度的龟纹瓢虫成虫对烟蚜的捕食作用
    巫厚长, 程遐年, 邹运鼎
    2000, (5):  749-752. 
    摘要 ( 0 )  
    试验研究了不同饥饿程度的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对烟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不同饥饿程度的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对烟蚜捕食的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 Ⅱ型,雌成虫的瞬间攻击率a大于雄成虫;不同饥饿程度的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在24h内对烟蚜的捕食量差异不显著;雌成虫捕食量大于雄成虫;饥饿时间愈长,烟蚜密度愈大,雌雄成虫间捕食量差异愈显著;未饥饿的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在24h内对烟蚜的捕食行为集中在6◇00~18◇00,雌雄成虫间的捕食速度(V)差异不显著;饥饿48h的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在24h内对烟蚜的捕食行为集中在试验开始后的0~4h,雌雄成虫间的捕食速度(V)差异也不显著.
    叶菜田节肢动物多样性系统调查与抽样技术研究
    侯有明, 庞雄飞, 梁广文, 尤民生
    2000, (5):  753-756. 
    摘要 ( 0 )  
    通过对以株和区组面积两种抽样单位,以随机取样和定点定株取样两种抽样方式下叶菜田节肢动物多样性测度的变异程度分析表明,在菜心田苗期以区组(0.11m2)为抽样单位,定苗后生长期~成熟期以株为抽样单位,采用随机抽样方式所获得的调查结果变异程度较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菜田节肢动物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等指标同样方数量间的关系分析表明,苗期、生长期、成熟期分别抽取12、30、20个样方,可以达到各多样性测度相对稳定的程度.据此,确立了菜心田节肢动物类群多样性的最佳抽样单位、抽样方式和抽样量.
    柳蝙蛾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
    迟德富, 孙凡, 甄志先, 许德兰, 张进合, 钱筱澍
    2000, (5):  757-762. 
    摘要 ( 0 )  
    于1997~2000年在黑龙江和吉林东部地区,对柳蝙蛾的生物学习性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在该地区柳蝙蛾多数个体2年完成一个世代,分别以卵和幼虫2次越冬.每年6月底、7月上旬,幼虫转移到水曲柳上危害.上树后的幼虫,在室内人工饲养条件下发育了6龄仍未化蛹.在水曲柳人工林中,主要危害2~20年的水曲柳人工幼林的干基部(20cm以下)和干部.水曲柳蝙蝠蛾的发生量与林龄和林分结构密切相关.以水曲柳人工纯林以及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受害较重,而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的受害程度最轻.
    日本沼虾生精细胞核的形态变化及其在真虾部Caridea生殖进化中的地位
    杨万喜, 周宏
    2000, (5):  763-766. 
    摘要 ( 0 )  
    应用透射电镜(TEM)技术研究了日本沼虾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核的形态变异.生精细胞的核经历了由圆形或椭圆形变为浅碟状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其核膜由原来的完整变为不完整,成熟精子仅在精子尾部具有核膜;核内染色质由松散逐渐聚合分化,在成熟精子核内形成了泡状和丝状两种形态的核物质.精子具备泡状和丝状两种核物质是日本沼虾的重要特征之一.精核的形态可以作为十足类甲壳动物的重要分类依据;研究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核的形态变化有助于分析该物种在真虾部甲壳动物生殖进化中的地位.
    生活垃圾生产地毯式草皮环境生态工程基质选配研究
    多立安, 赵树兰
    2000, (5):  767-772. 
    摘要 ( 0 )  
    以生活垃圾为基质,选用几种可行性强的材料为配材,进行了生活垃圾生产地毯式草皮基质的选配,通过几种草坪草在各选配基质上的生长效应,及对选配基质的pH值及水分胁迫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选配基质对草坪草的生长效应差异较大,锯木屑可通过增强基质的保水性能而提高草坪草的抗干旱胁迫能力,并能促进草坪草的生长,草木灰显较强的碱性,当其占基质25%时,则pH值可达9以上,细河沙可改善基质的通透性,但配施量过多就会降低基质营养水平,说明配材不同,选配的基质性能也有较大的差别.综合各项研究指标,则配材锯木屑在生活垃圾生产地毯式草皮的基质配制中,正向效应明显,应用价值较大.
    土壤镉污染对苎麻的生长毒害效应
    王凯荣, 周建林, 龚惠群
    2000, (5):  773-776. 
    摘要 ( 0 )  
    通过微区定位试验,研究了土壤添加Cd对苎麻的生长毒害效应.结果表明,高浓度Cd能够显著影响苎麻叶片中叶绿素总量及其组成,降低苎麻的光合生产力.当土壤Cd浓度达到14mg·kg-1时,苎麻地上部分生物产量降低20%;Cd浓度达到100mg·kg-1时,产量只有对照的一半.影响苎麻经济产量的主导因子是有效分蘖数.Cd对苎麻纤维品质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因此,将苎麻作为Cd污染区的替代作物栽植时,必须采取综合的土壤处理和培管技术,在降低土壤Cd的生物毒性的同时,提高苎麻对污染环境的耐受性,以实现较高的产量水平.
    西藏生态环境的氟水平
    曹进, 赵燕, 刘箭卫, 西饶若登, 旦增桑布
    2000, (5):  777-779. 
    摘要 ( 0 )  
    使用F离子选择电极法,对西藏不同地貌、生态特征的藏族人群居住区进行了水、土壤、燃料、粮食、食品、蔬菜、茶的F含量测定.西藏的水F含量均数为0.06mg·L-1,土壤可溶性F0.45mg·kg-1,主要燃料F含量0.10mg·kg-1,主要粮食、食品以及蔬菜的F含量0.06~0.33mg·kg-1,用砖茶调制的酥油茶和糌粑F含量达3.09mg·L-1和3.61mg·kg-1,产自四川、云南的砖茶水溶性F含量达到533.89~617.32mg·kg-1,可以认为,西藏有可能是砖茶型F中毒的流行区.
    新疆绿洲杨树的生理生态学研究展望
    曾凡江, 宋轩
    2000, (5):  780-784. 
    摘要 ( 0 )  
    绿洲是一类独特的生态系统,它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杨树是构成新疆绿洲防护林体系的主要树种.本文在对策勒绿洲杨树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从水分生理和光合作用两方面对国内外研究杨树生理生态学特性的一些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初步评述,以期这项工作在独特的绿洲系统内广泛开展,从而为优选绿洲防护林树种、优化防护林体系及确保绿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研究综述
    邢雪荣, 韩兴国, 陈灵芝
    2000, (5):  785-790. 
    摘要 ( 0 )  
    养分利用效率的概念是理解生态系统功能的中心.本文从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概念出发,对养分利用效率的表示与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养分再吸收的生物化学基础等进行综述,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今后应加强研究的方面.
    影响根癌农杆菌转化的因素及其在单子叶作物上的应用
    孔英珍, 周功克, 王根轩, 王亚馥
    2000, (5):  791-794. 
    摘要 ( 0 )  
    在植物转基因方法中,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应用最为广泛,进一步提高其转化频率并扩大其宿主范围到禾谷类作物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有多种因素影响根癌农杆菌的转化频率,包括植物的受伤反应、细菌的吸附、致病基因的诱导、植物细胞DNA合成及修复的活力、外植体的状态等.最近的研究结果证明在适宜的条件下,根癌农杆菌还是可以有效地转化禾谷类作物.本文试就这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论述.
    利用竞争指数评价水曲柳落叶松种内种间空间竞争关系
    王政权, 吴巩胜, 王军邦
    2000, (5):  641-645. 
    摘要 ( 998 )   PDF (687KB) ( 345 )  
    林木之间的竞争包括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竞争影响空间的确定对预测生长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竞争影响空间划分为两部分:距对象木最近的一圈,称为内圈,包括地上和地下竞争影响;除最近一圈以外称为外圈,主要为地下竞争影响.在此基础上将竞争指数分解为不同的竞争指数分量.并以水曲柳和落叶松纯林和混交林为例,定量地分析了竞争影响空间内地上竞争和地下竞争,种内和种间竞争影响大小.结果表明,纯林中两树体最近一圈内地上和地下竞争影响大于外圈的地下竞争影响.在混交林中,对水曲柳来自种内竞争影响小于种间竞争影响,对落叶松种内竞争影响明显大于种间竞争影响.此外,水曲柳以来自外圈种内的地下竞争影响为主,落叶松以来自内圈的地上和地下竞争影响为主.水曲柳与落叶松混交可明显减轻水曲柳种内的竞争压力,落叶松可保持正常生长.
    水曲柳落叶松人工混交林中树木个体生长的竞争效应模型
    吴巩胜, 王政权
    2000, (5):  646-650. 
    摘要 ( 965 )   PDF (966KB) ( 327 )  
    本研究从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中树木的种内种间竞争机制出发,对与距离有关的竞争模型和邻体干扰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以竞争指数分量和竞争效应系数来量化树木间的空间竞争.根据野外的实测数据,以年材积生长量为因变量各竞争指数分量为自变量,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树木个体生长的竞争效应模型,回归结果有很好的拟合优度.本研究为空间竞争模型的进一步改进和生态学研究植物竞争生长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湖南会同红栲-青冈-刨花楠群落生物生产力的研究
    邓仕坚, 廖利平, 汪思龙, 高洪, 林柏
    2000, (5):  651-654. 
    摘要 ( 1414 )   PDF (228KB) ( 247 )  
    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亚热带湖南会同红栲青冈刨花楠群落的生物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为451.02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藤本生物量分别为426.76、17.76和1.80t·hm-2,枯枝落叶层现存量为4.70t·hm-2,乔木层净生产量和平均生产量分别为34.46t·hm-2·年-1、13.32t·hm-2·年-1.
    BP-MSM混合算法及其在森林自疏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吴承祯, 洪伟
    2000, (5):  655-659. 
    摘要 ( 1208 )   PDF (856KB) ( 281 )  
    森林自然稀疏机制一般是非线性的、动态的.人工神经网络具有逼近任意非线性映射的特性.本文阐述了人工神经网络模拟森林自疏机制的可行性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基于改进单纯形法的神经网络模型(BP-MSM混合算法)的基本原理和算法,结合山杨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自疏实例说明了其应用.森林自疏实例应用结果表明,BP-MSM混合算法模拟森林自然稀疏机制是理想的,模拟精度较高,从而继承和发展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与理论,丰富了森林自然稀疏规律研究方法.
    远紫外辐射对紫杉幼苗针叶膜脂过氧化及内源保护系统的影响
    杜英君, 靳月华
    2000, (5):  660-664. 
    摘要 ( 1178 )   PDF (256KB) ( 287 )  
    实验室条件下用远紫外线(UV-BC)光源照射紫杉幼苗,随照射时间延长,针叶的离子渗出率、膜脂过氧化水平、组织自动氧化速率及H2O2含量显著增加,可溶性蛋白、抗坏血酸、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下降,叶绿体光系统II电子传递活性显著下降,外源活性氧清除剂苯甲酸钠和抗坏血酸对针叶膜脂过氧化有抑制作用;甲基紫精和DDC对针叶膜脂过氧化有促进效果,远紫外线引起的紫杉伤害可能和针叶树的越冬光氧化伤害有类似之处.紫杉苗对紫外辐射的抗性远高于一般农作物.
    不同形态N素对水曲柳幼苗生长的影响
    张彦东, 范志强, 王庆成, 王政权
    2000, (5):  665-667. 
    摘要 ( 845 )   PDF (487KB) ( 291 )  
    在温室内用砂培的方法研究了NO3--N、NH4+-N及其不同配比对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曲柳幼苗在营养液NO3--N◇NH4+-N为75◇25时生长最好,营养液中NH4+-N比例继续增加则生长下降.过量的NH4+-N可抑制水曲柳幼苗根系生长,降低幼苗的地下/地上比.营养液中NH4+-N比例增加,水曲柳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下降,体内P浓度增高,而Zn和Fe浓度下降.N素形态明显影响基质的pH值,NO3--N比例增加使基质pH值升高,NH4+-N比例增加则基质pH值下降.完全供给NO3--N时基质pH值升至7.22,而完全供给NH4+-N时基质的pH值降至4.20.
    磷胁迫条件下落叶松幼苗对难溶性磷的利用
    张彦东, 白尚斌, 刘雪峰, 王政权
    2000, (5):  668-670. 
    摘要 ( 1023 )   PDF (399KB) ( 290 )  
    以AlPO4为P源在温室内采用砂培的方法,研究了落叶松(Larix gmelini)2年生幼苗对难溶性P酸盐的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落叶松幼苗可以利用一定数量的AlPO4.在供AlPO4不接种菌根菌时,落叶松幼苗吸收的P可达正常供P时的35.1%和64.9%.不同菌种对落叶松幼苗利用AlPO4的影响不同.接种点柄乳牛肝菌(Suillus granulatus)时,落叶松幼苗对AlPO4的利用量高于不接种的,此时落叶松幼苗吸P量的20%和35%是来自于菌根的贡献.接种厚环乳牛肝菌(Suillus grevillei)时,落叶松幼苗对AlPO4的利用量与不接种的相近.在P胁迫条件下,落叶松幼苗的根/冠比加大,落叶松以加大根生长的方式来增加P的吸收.
    两种不同林分截留能力的比较研究
    范世香, 裴铁番, 蒋德明, 曹成有, 阿拉木萨
    2000, (5):  671-674. 
    摘要 ( 807 )   PDF (407KB) ( 212 )  
    根据林冠对大气降雨截留的实测资料,采取同雨量下取最大值的方法近似确定了两种不同林分的截留能力与雨量的关系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林冠枝叶空间分布均匀的人工林分,截留能力随雨量增加较快,不仅对<30mm的中小雨量表现出了较强的截留作用,而且容易满足林冠的饱和截留容量.尽管天然林对<30mm的雨量截留能力相对较弱,但对超过30mm的降雨其截留能力大于人工林.林冠饱和截留容量与冠层枝叶量有关,天然林大于人工林.
    高CO2浓度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的影响
    王淼, 代力民, 韩士杰, 姬兰柱, 李秋荣
    2000, (5):  675-679. 
    摘要 ( 856 )   PDF (1098KB) ( 270 )  
    组成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主要树种红松、云杉、落叶松、大青杨、白桦、椴树、水曲柳和色木的幼树,盆栽于模拟自然光照和人工调节CO2浓度为700μl·L-1、400μl·L-1的气室内两个生长季,以生长在400μl·L-1下的幼树为对照组,在各自生长条件下测定,高CO2浓度下生长的红松、云杉、落叶松、大青杨、白桦、椴树、水曲柳和色木的高生长比对照组的幼树提高10%~40%.高CO2浓度的幼树与对照CO2下的幼树相比各树种蒸腾速率升降不一,但水分利用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树种的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对高CO2浓度反应不一,反映出幼树对高CO2浓度适应的复杂性.长期高CO2浓度环境下生长的阔叶树对CO2变化反应较针叶树敏感,供试树种均发生光合驯化现象.
    应用排序分析藓类植物分类群分布与气候因素的关系
    曹同, 郭水良, 高谦
    2000, (5):  680-686. 
    摘要 ( 1207 )   PDF (1067KB) ( 384 )  
    以我国21个山地藓类植物区系和气象资料为基础,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比较了21个山地中藓类植物61个科,曲尾藓科(Dicranaceae)23个属、曲柄藓属(Campylopus)17种及曲尾藓属(Dicranum)35种分布与年均温度、>10℃积温、1月均温、7月均温、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雨量、年有雾天数、年有霜天数和年日照时数的关系,通过排序进行了直观的展示;同时还应用典范对应分析直观地反映了包括长白山在内的我国9个山地苔藓植物地理成分组成上的相似性及它们与气候因素间的关系.本文研究表明将DCCA和CCA应用到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上是可行的.
    两种五倍子蚜虫冬寄主藓类植物的光合特性及其与光照、温度和植物体水分含量变化的关系
    刘应迪, 李菁, 陈军, 曹同
    2000, (5):  687-692. 
    摘要 ( 1290 )   PDF (927KB) ( 278 )  
    使用CI-301PS(CID Inc.USA)对生长于冬季和春季的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与垂藓(Chrysocladium retrorsum)的净光合速率(Pn)及其与光照、温度和植物体水分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羽藓和垂藓的光合能力分别达到141和117μmolCO2kg-1·dw·s-1,光合能力从冬季到春季呈上升趋势.这两种藓类植物的光响应曲线比较相似,光饱和点高达800~900μmol·m-2s-1,光补偿点为40~50μmol·m-2s-1,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在春季为25~36℃,而冬季为20~30℃.同时对于低温又具有很强的抗性,在冰点以下的温度条件下(-15~0℃)能够保持一定的净光合.净光合速率的水分响应曲线表明,这两种藓类的最适水分含量为200~300(400)%dw,水分含量降低到150%dw时光合作用开始受到抑制,在40%~50%dw时净光合降低到零或略变为负数.结果表明,大羽藓和垂藓都属于耐干旱、强阳性的藓类,但垂藓在这几个方面略逊于大羽藓.
    水分胁迫下山黧豆中ABA及ODAP的积累研究
    邢更生, 周功克, 李志孝, 崔凯荣
    2000, (5):  693-698. 
    摘要 ( 1316 )   PDF (583KB) ( 340 )  
    用PEG、PEG+ABA、ABA分别处理15d龄的山黧豆幼苗,取其叶片为实验材料,测定内源ABA、ODAP、MDA和H2O2含量以及几种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处理材料叶片中ABA和ODAP含量显著增加;外源ABA的加入降低了PEG胁迫引起的MDA和H2O2含量的增加,延缓了PEG胁迫引起的CAT活性的衰减,提高了GR活性.用外源ABA长时间处理山黧豆,发现叶片中ABA含量显著增加,随后出现ODAP的积累;ABA处理初期(0~3d)对叶片中活性氧代谢影响不大,随着ABA处理时间的延长(7~15d),可引起叶片中SOD、POD、CAT、GR活性的降低,MDA、H2O2含量的增加,表明ABA确实可促进ODAP的积累.
    磁场对羊草过氧化物酶的激活效应及同工酶分析
    夏丽华, 郭继勋
    2000, (5):  699-702. 
    摘要 ( 893 )   PDF (350KB) ( 243 )  
    利用外磁场处理羊草种子,并将羊草进行盐(NaCI)碱(Na2CO3)混合胁迫处理,结果表明,磁场处理不仅促进了羊草的生长,而且提高了羊草的抗盐碱性.磁场使羊草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并且诱发了一条新的同工酶带.根据羊草的长势及POD活性分析,确定羊草最佳的磁处理参数是300mT处理,其次是200mT.
    GIS支持下的青石山小流域农业生态信息系统(QWAEIS)及其应用研究
    卢剑波, 王兆骞
    2000, (5):  703-706. 
    摘要 ( 1023 )   PDF (594KB) ( 260 )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了青石山小流域农业生态信息系统(QWAEIS),该系统综合了土壤、土地利用、水资源及地形地貌等空间信息和气候、人口、农业生产等基本信息.该系统能对小流域农业生态信息进行有效地分析和管理,应用此系统,进行了小流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获得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小流域规划提供了空间定位信息.
    我国热带地区胶茶鸡农林复合系统氮循环研究
    孟庆岩, 王兆骞, 宋莉莉
    2000, (5):  707-709. 
    摘要 ( 1231 )   PDF (998KB) ( 268 )  
    以海南省文昌市典型的胶茶鸡农林复合系统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单作胶园、胶茶间作园为对照,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N循环规律.结果表明,胶茶鸡农林复合系统N循环率为43%,N输出量为196.5kg·hm-2,土壤N盈余量为237.6kg·hm-2,均最高.鸡子系统N产投比为91%,转化率较高.系统外N投入率比另两系统明显减少,系统内N循环量最大,为824.1kg·hm-2.该系统N循环活跃,具有较合理的N循环结构.
    感光性的遗传背景对水稻短光诱导雄性不育特性表达的影响研究
    陆燕鹏, 万邦惠, 陈雄辉, 彭海峰, 梁克勤
    2000, (5):  710-712. 
    摘要 ( 959 )   PDF (373KB) ( 274 )  
    通过对双亲及F1的感光性分析和F2群体单株的感光性及短光不育特性分析表明,强感光性对弱感光性表现为显性;具短光不育特性的单株其感光性均表现为中度以上感光(短日出穗促进率>15%).对宜D1S与宜D2S的光敏性、感光性分析和不育基因的等位性测定表明,两者感光性与光敏性符合正相关的结论,它们的不育主基因是等位的.可以认为,对短光低温不育水稻,短光不育基因需要在感光性基因存在时才能得到表达,同一不育基因导入不同遗传背景的材料,育性表现不同,并非不育基因本身发生了变异,而是基因表达条件(如感光性的遗传背景)改变所致.
    不同肥料组合对冬小麦水分供需状况的研究
    曹靖, 胡恒觉
    2000, (5):  713-717. 
    摘要 ( 800 )   PDF (248KB) ( 269 )  
    采用D-饱和最优设计对半湿润易旱区冬小麦在各生育阶段土壤水分平衡状况以及不同肥料组合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水量平衡法计算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供水量明显不同,以N、P、有机肥组合土壤供水占的比例最大为27%,单施氮肥利用降水补给占的比例最高为100%.整个生育期,单施氮肥冬小麦水分亏缺最严重,而磷肥与有机肥组合水分亏缺程度最小.N、P、有机肥组合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次为氮磷肥配合施用.
    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幼苗对水分和NaCl胁迫的反应
    任红旭, 陈雄, 孙国钧, 王亚馥
    2000, (5):  718-722. 
    摘要 ( 857 )   PDF (859KB) ( 286 )  
    分别测定抗旱小麦8139(Triticum aestivum L.cv.8139)和干旱敏感品种甘麦8号(T.aestivum L.cv.GanmaiNo.8)在20%PEG6000和1.2%NaCl胁迫下的生长、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及抗氧化保护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抗旱小麦8139对PEG6000有较强的抗性,但对NaCl胁迫的抗性较差.NaCl胁迫下,两种小麦根的生长均受到严重抑制,而在PEG胁迫下,则根的生长不仅未受抑制,反而略有促进.PEG与NaCl胁迫下,两种小麦的净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在各时期均表现出明显差别,而蒸腾作用则在胁迫后第7天与第14天表现出明显差别.干旱胁迫下,抗旱小麦的膜脂过氧化水平在胁迫后第7天显著低于甘麦8号,而在NaCl胁迫下,各时期二者之间均无显著差别.与此相对应的是,NaCl胁迫下,两小麦品种之间除在GSH含量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外,果聚糖含量、SOD活性及APX活性在各时期均无显著差别.而干旱胁迫下,抗旱小麦8139的果聚糖含量、GSH含量及SOD、APX活性则分别在不同时期高于甘麦8号,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孕穗期渍水对冬小麦根系衰老的影响
    李金才, 魏凤珍, 余松烈, 于振文
    2000, (5):  723-726. 
    摘要 ( 870 )   PDF (211KB) ( 219 )  
    选用耐湿性不同的3个冬小麦栽培品种,采用土柱栽培试验方法研究了孕穗期渍水逆境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32P吸收、分配及根系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渍水逆境降低了地下根系干重、根系活力和根系SOD酶活性;使根系质膜相对透性和膜脂过氧化水平(MDA含量)提高;同时,孕穗期渍水逆境严重影响根系吸收、运输和分配32P的能力,从而加速了根系衰老
    黄腐酸拌种对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捷, 李凤民, 刘洪升
    2000, (5):  727-730. 
    摘要 ( 937 )   PDF (220KB) ( 347 )  
    在大田研究了黄腐酸拌种对春小麦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实验设4个处理:对照(CK),播种前种子不处理;FA处理:播种前用FA拌种;WM处理:浇30mm底墒水,覆膜;处理WMFA:浇30mm底墒水,覆膜,播种前用FA拌种.2个覆膜处理均在播种后62d揭膜.同CK相比,FA拌种后,根系生长良好,吸收利用了更多的土壤水分,增加了穗重、单穗籽粒重和收获指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WM和WMFA在耗水量上相差无几,都充分利用了底墒,但WMFA处理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产量也较高.CK、FA、WM、WMFA4个处理的产量分别为917.7、1275.1、1269.4、1737.1kg·hm-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6.58、7.85、6.20、9.05kg·hm-2·mm-1.
    叶片淋洗对NaCl胁迫下玉米生长和矿质营养的影响
    夏阳, 胡恒觉, 林杉, 张福锁, 陶洪斌
    2000, (5):  731-734. 
    摘要 ( 926 )   PDF (889KB) ( 281 )  
    研究了叶片淋洗对NaCl胁迫下玉米生长和体内矿质营养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盐或低盐浓度下(0、50mmol·L-1),淋洗处理与对照的生物量没有差异,高盐浓度下(100、200mmol·L-1),淋洗处理的生物量提高,pH3.5淋洗液的淋洗效果好于pH7.0.无盐胁迫时,淋洗处理的茎叶K含量高于对照,200mmol·L-1盐胁迫时则低于对照;在高盐胁迫时,淋洗处理的茎叶Na含量低于对照;无盐胁迫时,淋洗处理茎叶中Ca、Mg含量高于对照.根系K、Na、Ca、Mg含量以及植株相对水分含量在淋洗和对照之间基本无明显差别,说明淋洗可以减轻中高度盐胁迫下玉米植株的受害程度,其原因与淋洗降低茎叶中Na含量有关.
    酸性硫酸盐土中铝的形态
    王建武, 骆世明, 冯远娇
    2000, (5):  735-740. 
    摘要 ( 1006 )   PDF (1165KB) ( 269 )  
    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方法,把酸性硫酸盐土中可提取的非晶体态铝区分为交换态铝(ExAl)、吸附态无机羟基铝(HyAl)、有机配合铝(OrAl)、氧化铁结合铝(DCBAl)、层间铝(InAl)和非晶体态铝硅酸盐(NcAl),其平均值分别为1.79、2.51、4.17、4.14、4.31和18.66g·kg-1Al2O3.实际酸性硫酸盐土中NcAl>OrAl>InAl>DCBAl>ExAl>HyAl,潜在酸性硫酸盐土NcAl>InAl>DCBAl>HyAl>OrAl>ExAl.可提取Al总量平均为35.57Al2O3g·kg-1,占全Al25.04%.其显著特征是活性铝ExAl、HyAl和OrAl的含量较高.每一种Al形态的结构组成与酸性硫酸盐土相应性质和生态特性密切相关.酸化的ASS的强酸环境导致Al的过量游离,并转化为活度较大的活性Al,从而产生Al毒.
    连作障碍与根际微生态研究Ⅲ.土壤酚酸物质及其生物学效应
    张淑香, 高子勤, 刘海玲
    2000, (5):  741-744. 
    摘要 ( 1229 )   PDF (560KB) ( 675 )  
    以黑龙江省大豆重茬5年与正茬土壤和根系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土壤和根系浸提液中的酚酸物质的含量及其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重茬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和香草酸的含量(1mol·L-1NaOH提取)大于正茬土壤,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香草醛含量差异不显著;重茬大豆根系水提液中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阿魏酸、香草醛、香豆素含量均高于正茬.大豆连作条件下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于正茬土壤.重茬大豆根系水提液及在水培条件下外加对羟基苯甲酸对大豆幼苗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酚酸物质加入土壤1周后,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香草醛、阿魏酸、苯甲酸、香豆素残留率分别为10.4%、15.3%、4.1%、2.3%、5.0%、17.5%;且外加酚酸浓度与土壤中真菌数量呈极显著指数相关.
    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的抗逆性
    吕仲贤, 俞晓平, 陈建明, 郑许松, 唐健
    2000, (5):  745-748. 
    摘要 ( 1062 )   PDF (872KB) ( 273 )  
    研究了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对水稻抗性品种、若虫高密度、高温、饥饿和杀虫剂等逆境条件的抗性.结果表明,广西和云南种群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适应性比浙江种群强而广,浙江种群只能适应抗虫品种IR26而广西和云南种群则还能适应抗性更高的ASD7和Rathu Heenati.广西和云南种群较能适应高密度环境,而浙江种群的适应性较差,其雌虫短翅率与若虫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虽然广西和云南种群对高温的忍受性比浙江种群的强但对饥饿的耐性则明显较弱.对氧化乐果的耐药性浙江种群比广西种群略强,说明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对逆境条件的抗性差异主要是由于他们长期适应了各自所处的特定生存环境引起的.
    不同饥饿程度的龟纹瓢虫成虫对烟蚜的捕食作用
    巫厚长, 程遐年, 邹运鼎
    2000, (5):  749-752. 
    摘要 ( 876 )   PDF (961KB) ( 327 )  
    试验研究了不同饥饿程度的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对烟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不同饥饿程度的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对烟蚜捕食的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 Ⅱ型,雌成虫的瞬间攻击率a大于雄成虫;不同饥饿程度的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在24h内对烟蚜的捕食量差异不显著;雌成虫捕食量大于雄成虫;饥饿时间愈长,烟蚜密度愈大,雌雄成虫间捕食量差异愈显著;未饥饿的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在24h内对烟蚜的捕食行为集中在6◇00~18◇00,雌雄成虫间的捕食速度(V)差异不显著;饥饿48h的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在24h内对烟蚜的捕食行为集中在试验开始后的0~4h,雌雄成虫间的捕食速度(V)差异也不显著.
    叶菜田节肢动物多样性系统调查与抽样技术研究
    侯有明, 庞雄飞, 梁广文, 尤民生
    2000, (5):  753-756. 
    摘要 ( 880 )   PDF (227KB) ( 502 )  
    通过对以株和区组面积两种抽样单位,以随机取样和定点定株取样两种抽样方式下叶菜田节肢动物多样性测度的变异程度分析表明,在菜心田苗期以区组(0.11m2)为抽样单位,定苗后生长期~成熟期以株为抽样单位,采用随机抽样方式所获得的调查结果变异程度较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菜田节肢动物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等指标同样方数量间的关系分析表明,苗期、生长期、成熟期分别抽取12、30、20个样方,可以达到各多样性测度相对稳定的程度.据此,确立了菜心田节肢动物类群多样性的最佳抽样单位、抽样方式和抽样量.
    柳蝙蛾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
    迟德富, 孙凡, 甄志先, 许德兰, 张进合, 钱筱澍
    2000, (5):  757-762. 
    摘要 ( 1022 )   PDF (1573KB) ( 302 )  
    于1997~2000年在黑龙江和吉林东部地区,对柳蝙蛾的生物学习性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在该地区柳蝙蛾多数个体2年完成一个世代,分别以卵和幼虫2次越冬.每年6月底、7月上旬,幼虫转移到水曲柳上危害.上树后的幼虫,在室内人工饲养条件下发育了6龄仍未化蛹.在水曲柳人工林中,主要危害2~20年的水曲柳人工幼林的干基部(20cm以下)和干部.水曲柳蝙蝠蛾的发生量与林龄和林分结构密切相关.以水曲柳人工纯林以及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受害较重,而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的受害程度最轻.
    日本沼虾生精细胞核的形态变化及其在真虾部Caridea生殖进化中的地位
    杨万喜, 周宏
    2000, (5):  763-766. 
    摘要 ( 980 )   PDF (247KB) ( 263 )  
    应用透射电镜(TEM)技术研究了日本沼虾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核的形态变异.生精细胞的核经历了由圆形或椭圆形变为浅碟状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其核膜由原来的完整变为不完整,成熟精子仅在精子尾部具有核膜;核内染色质由松散逐渐聚合分化,在成熟精子核内形成了泡状和丝状两种形态的核物质.精子具备泡状和丝状两种核物质是日本沼虾的重要特征之一.精核的形态可以作为十足类甲壳动物的重要分类依据;研究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核的形态变化有助于分析该物种在真虾部甲壳动物生殖进化中的地位.
    生活垃圾生产地毯式草皮环境生态工程基质选配研究
    多立安, 赵树兰
    2000, (5):  767-772. 
    摘要 ( 888 )   PDF (877KB) ( 351 )  
    以生活垃圾为基质,选用几种可行性强的材料为配材,进行了生活垃圾生产地毯式草皮基质的选配,通过几种草坪草在各选配基质上的生长效应,及对选配基质的pH值及水分胁迫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选配基质对草坪草的生长效应差异较大,锯木屑可通过增强基质的保水性能而提高草坪草的抗干旱胁迫能力,并能促进草坪草的生长,草木灰显较强的碱性,当其占基质25%时,则pH值可达9以上,细河沙可改善基质的通透性,但配施量过多就会降低基质营养水平,说明配材不同,选配的基质性能也有较大的差别.综合各项研究指标,则配材锯木屑在生活垃圾生产地毯式草皮的基质配制中,正向效应明显,应用价值较大.
    土壤镉污染对苎麻的生长毒害效应
    王凯荣, 周建林, 龚惠群
    2000, (5):  773-776. 
    摘要 ( 981 )   PDF (563KB) ( 290 )  
    通过微区定位试验,研究了土壤添加Cd对苎麻的生长毒害效应.结果表明,高浓度Cd能够显著影响苎麻叶片中叶绿素总量及其组成,降低苎麻的光合生产力.当土壤Cd浓度达到14mg·kg-1时,苎麻地上部分生物产量降低20%;Cd浓度达到100mg·kg-1时,产量只有对照的一半.影响苎麻经济产量的主导因子是有效分蘖数.Cd对苎麻纤维品质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因此,将苎麻作为Cd污染区的替代作物栽植时,必须采取综合的土壤处理和培管技术,在降低土壤Cd的生物毒性的同时,提高苎麻对污染环境的耐受性,以实现较高的产量水平.
    西藏生态环境的氟水平
    曹进, 赵燕, 刘箭卫, 西饶若登, 旦增桑布
    2000, (5):  777-779. 
    摘要 ( 919 )   PDF (472KB) ( 281 )  
    使用F离子选择电极法,对西藏不同地貌、生态特征的藏族人群居住区进行了水、土壤、燃料、粮食、食品、蔬菜、茶的F含量测定.西藏的水F含量均数为0.06mg·L-1,土壤可溶性F0.45mg·kg-1,主要燃料F含量0.10mg·kg-1,主要粮食、食品以及蔬菜的F含量0.06~0.33mg·kg-1,用砖茶调制的酥油茶和糌粑F含量达3.09mg·L-1和3.61mg·kg-1,产自四川、云南的砖茶水溶性F含量达到533.89~617.32mg·kg-1,可以认为,西藏有可能是砖茶型F中毒的流行区.
    新疆绿洲杨树的生理生态学研究展望
    曾凡江, 宋轩
    2000, (5):  780-784. 
    摘要 ( 971 )   PDF (535KB) ( 424 )  
    绿洲是一类独特的生态系统,它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杨树是构成新疆绿洲防护林体系的主要树种.本文在对策勒绿洲杨树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从水分生理和光合作用两方面对国内外研究杨树生理生态学特性的一些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初步评述,以期这项工作在独特的绿洲系统内广泛开展,从而为优选绿洲防护林树种、优化防护林体系及确保绿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研究综述
    邢雪荣, 韩兴国, 陈灵芝
    2000, (5):  785-790. 
    摘要 ( 889 )   PDF (791KB) ( 801 )  
    养分利用效率的概念是理解生态系统功能的中心.本文从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概念出发,对养分利用效率的表示与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养分再吸收的生物化学基础等进行综述,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今后应加强研究的方面.
    影响根癌农杆菌转化的因素及其在单子叶作物上的应用
    孔英珍, 周功克, 王根轩, 王亚馥
    2000, (5):  791-794. 
    摘要 ( 1002 )   PDF (626KB) ( 341 )  
    在植物转基因方法中,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应用最为广泛,进一步提高其转化频率并扩大其宿主范围到禾谷类作物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有多种因素影响根癌农杆菌的转化频率,包括植物的受伤反应、细菌的吸附、致病基因的诱导、植物细胞DNA合成及修复的活力、外植体的状态等.最近的研究结果证明在适宜的条件下,根癌农杆菌还是可以有效地转化禾谷类作物.本文试就这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论述.
    污染生态化学:现状与展望
    周启星, 孙铁珩
    2000, (5):  795-798. 
    摘要 ( 1307 )   PDF (575KB) ( 366 )  
    随着生态学和环境化学的发展和交叉,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污染生态化学.目前,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化学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其微观生态化学过程、化学污染物的生态效应与毒理及生态风险评价、全球变化的生态化学、生态系统中化学污染物的分析与监测和污染控制生态化学等5个方面.在知识创新的科学目标指导下,污染生态化学今后的工作必须加强从理论上进行突破,在对基础研究进行深入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开展一些应用研究,从而实现该学科的技术目标和实践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