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1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3-01-15
    研究报告
    西双版纳热带人工雨林生物量及净第一性生产力的研究
    唐建维, 王利繁
    2003, 14(01):  1-6. 
    摘要 ( 381 )   PDF (531KB) ( 95 )  
    通过标准木法和收获法研究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人工模拟雨林的生物量及净第一性生产力。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约为390.4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达362.5t·hm-2,占总生物量的92.8%,灌木层生物量为19.3t·hm-2,占4.9%,层间植物9包括附生植物)的生物量为3.6t·hm-2,草本层生物量为5.0t·hm-2,分别占1.3%和0.9%。林分净第一性生产力为2227.3g.m-2.年-1,其中乔木层的净生产力为1553.5g·m-2.年-1,占整个林分净生产力的69.7%,灌木层、草本层及层间植物分别仅占26.9%、2.4%和1.0%,其器官分配比例以茎最高,0达42.0%;其次为叶,占30.2%;枝占13.5%。叶面积指数为7.061。同时建立了林分优势种及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的优化回归模型。
    研究论文
    西双版纳热带人工雨林生物量及净第一性生产力的研究
    唐建维, 张建候, 宋启示, 黄自云, 李自能, 王利繁, 曾荣
    2003, (1):  1-6. 
    摘要 ( 0 )  
    通过标准木法和收获法研究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人工模拟雨林的生物量及净第一性生产力.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约为390.4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达362.5t·hm-2,占总生物量的92.8%,灌木层生物量为19.3t·hm-2,占4.9%,层间植物(包括附生植物)的生物量为3.6t·hm-2,草本层生物量为5.0t·hm-2.分别占1.3%和0.9%.林分净第一性生产力为2227.3g·m-2.年-1,其中乔木层的净生产力为1553.5g·m-2.年-1,占整个林分净生产力的69.7%,灌木层、草本层及层间植物分别仅占26.9%、2.4%和1.0%.其器官分配比例以茎最高,达42.0%;其次为叶,占30.2%;枝仅占13.5%.叶面积指数为7.061.同时建立了林分优势种及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的优化回归模型.
    研究报告
    缙云山森林林隙与非林隙物种多样性比较研究
    王周平, 何正明
    2003, 14(01):  7-10. 
    摘要 ( 359 )   PDF (209KB) ( 138 )  
    运用Gleason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均优多指数和群落优势度指数对缙云山森林群落林隙与非缃隙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对群落稳定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林隙以个体数为基础的物种丰富度为12.14,Shannon-Wiener指数为4.62,均匀度为0.70,Simpson指数为13.32,灌木层所起作用较大;非林隙林分各项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低于林隙,依次为6.32、3.74、0.66、8.16。林隙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非林隙,而生态优势度和群落优势度又明显低于非林隙,表明作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的产物,林隙的存在增加了群落物种多样性,但同时也降低了群落的稳定性。
    研究论文
    缙云山森林林隙与非林隙物种多样性比较研究
    王周平, 李旭光, 石胜友, 齐代华, 何正明, 许文蔚, 邓先宝
    2003, (1):  7-10. 
    摘要 ( 0 )  
    运用Gleason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 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均优多指数和群落优势度指数对缙云山森林群落林隙与非林隙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对群落稳定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林隙以个体数为基础的物种丰富度为12.14,Shannon Wiener指数为4.62,均匀度为0.70,Simpson指数为13.32,灌木层所起作用较大;非林隙林分各项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低于林隙,依次为6.32、3.74、0.66、8.16.林隙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非林隙,而生态优势度和群落优势度又明显低于非林隙,表明作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的产物,林隙的存在增加了群落物种多样性,但同时也降低了群落的稳定性.
    研究报告
    英罗港红树林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
    梁士楚, 王伯荪
    2003, 14(01):  11-14. 
    摘要 ( 349 )   PDF (225KB) ( 109 )  
    应用分形理论分析了英罗港红树林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红树林土壤的分形维数为2.6837-2.8834,不同质地土壤的分形维数呈现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轻粘土的规律,外滩红树林土壤的分形维数低于中滩和内滩。土壤分形维数与其盐分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群落类型、土壤质地、滩位、含盐量、有机质含量等是影响英罗港红树林土壤分形维数的主要因子。
    研究论文
    英罗港红树林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
    梁士楚, 董鸣, 王伯荪, 张炜银
    2003, (1):  11-14. 
    摘要 ( 0 )  
    应用分形理论分析了英罗港红树林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红树林土壤的分形维数为2.6837~2.8834.不同质地土壤的分形维数呈现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轻粘土的规律,外滩红树林土壤的分形维数低于中滩和内滩.土壤分形维数与其盐分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群落类型、土壤质地、滩位、含盐量、有机质含量等是影响英罗港红树林土壤分形维数的主要因子.
    研究报告
    长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研究
    余新晓, 程根伟
    2003, 14(01):  15-19. 
    摘要 ( 343 )   PDF (414KB) ( 166 )  
    长江上游以峨嵋冷杉为主的亚高山暗针叶林流域土壤质地较粗,属于壤质砂土。随着森林演替的发展,林地土壤砂粒含量逐渐降低,粉、粘粒含量逐渐增加,以过熟龄峨嵋冷杉纯林的粉粘粒含量为最高。就坡积物而言。随土层深的增加,砂粒含量逐渐增加,粘粒含量逐渐减小。随森林演替的进展和土层深度的减小,土壤容重逐渐减小,土壤孔隙度和土壤贮水力逐渐增大,研究区土壤非饱和导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和土壤含水量的减小而减小,并与土壤含水量呈指数函数关系。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呈负指数递减,不同土层到达稳渗的时间有差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稳渗时间增加,平均在110min左右。该流域暗针叶林带土壤质地上的变化和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分异以及土壤水分的高入渗性是该暗针叶林流域水文循环中森林对水分传输调节的具体体现,也可以为该流域很少见到坡面径流或地表径流,而大部分以壤中流、回归流和地下渗漏等径流形式出现的机制作出有力的解释。
    研究论文
    长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研究
    余新晓, 赵玉涛, 张志强, 程根伟
    2003, (1):  15-19. 
    摘要 ( 0 )  
    长江上游以峨嵋冷杉为主的亚高山暗针叶林流域土壤质地较粗,属于壤质砂土.随着森林演替的发展,林地土壤砂粒含量逐渐降低,粉、粘粒含量逐渐增加,以过熟龄峨嵋冷杉纯林的粉粘粒含量为最高.就坡积物而言,随土层深度的增加,砂粒含量逐渐增加,粘粒含量逐渐减小.随森林演替的进展和土层深度的减小,土壤容重逐渐减小,土壤孔隙度和土壤贮水力逐渐增大.研究区土壤非饱和导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和土壤含水量的减小而减小,并与土壤含水量呈指数函数关系.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呈负指数递减.不同土层到达稳渗的时间有差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稳渗时间增加,平均在110min左右.该流域暗针叶林带土壤质地上的变化和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分异以及土壤水分的高入渗性是该暗针叶林流域水文循环中森林对水分传输调节的具体体现,也可以为该流域很少见到坡面径流或地表径流,而大部分以壤中流、回归流和地下渗漏等径流形式出现的机制作出有力的解释.
    研究报告
    长江上游峨眉冷杉林结构特征的研究
    高甲荣, 张文敬
    2003, 14(01):  20-24. 
    摘要 ( 318 )   PDF (338KB) ( 83 )  
    通过对长江上游贡嘎山不同演替阶段峨眉冷杉(Abies fabri)林的野外调查和对比分析,探讨了峨眉冷杉林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成熟峨眉冷杉林下有丰富的峨眉冷杉种源,小于20年的峨眉冷杉更新幼树幼苗数量少,但却为唯一的优势更新树种,在冬瓜杨、峨眉冷杉混交林中,冬瓜杨、桦木等树种在最初30年高生长非常迅速并能很快占据优势地位。峨眉冷杉是一耐荫性很强的树种,幼龄期生长缓慢,但将更替其它树种形成稳定群落。贡嘎山海拔2900-3400m地区大规模泥石流为100多年发生一次,在泥石流发生地,川滇柳、冬瓜杨、桦树等树种首先出现在迹地并占据优势,在自然条件下恢复峨眉冷杉林将需要较长时间,可通过人为干预措施加以促进和调控。
    研究论文
    长江上游峨眉冷杉林结构特征的研究
    高甲荣, 张东升, 牛健植, 余新晓, 张文敬
    2003, (1):  20-24. 
    摘要 ( 0 )  
    通过对长江上游贡嘎山不同演替阶段峨眉冷杉(Abies fabri)林的野外调查和对比分析,探讨了峨眉冷杉林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成熟峨眉冷杉林下有丰富的峨眉冷杉种源,小于20年的峨眉冷杉更新幼树幼苗数量少,但却为唯一的优势更新树种.在冬瓜杨、峨眉冷杉混交林中,冬瓜杨、桦木等树种在最初30年高生长非常迅速并能很快占据优势地位.峨眉冷杉是一耐荫性很强的树种,幼龄期生长缓慢,但将更替其它树种形成稳定群落.贡嘎山海拔2900~3400m地区大规模泥石流为100多年发生一次,在泥石流发生地,川滇柳、冬瓜杨、桦树等树种首先出现在迹地并占据优势.在自然条件下恢复峨眉冷杉林将需要较长时间,可通过人为干预措施加以促进和调控.
    研究报告
    粤北天然林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
    苏志尧, 吴大荣
    2003, 14(01):  25-29. 
    摘要 ( 317 )   PDF (307KB) ( 129 )  
    基于粤北始兴县罗坝保护区内2个2500m^2样地的群落分层频度调查数据,以不同林层作为一维资源位状态,以个体多度为生态位计测的资源状态指标,对天然常绿林群落中的12个优势树种(栲树、马尾松、茶木、枫香、罗浮柿、杨梅、鹿角栲、黄瑞木、甜锥、山杜英、牛耳枫及鸭公树)进行了生态位的计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的耐荫树种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值;而阳性树种(如马尾松等)同表现为较小的生态位宽度值。其中马尾松和枫香的生态位宽度值为0,与这两个种在群落演替中的衰退地位相一致,各优势树种,无论是耐荫种类抑或是阳性种类,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现有环境适应的相似性。群落1中相似性比例在0.5以上的占54.5%;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态位重叠,群落1中重叠值大于0.2的占51.5%。结合经典的森林群落分层频度分析,则可以更准确地判定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更新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把群落分层作为资源位,考虑不同的个体多度的分层中的分布情况,这些分析结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树种对生境的要求情况,不同的群落由于其中树种组成结构不同,使树种生态位宽度值产生变化,从而影响树种之间的生态位相似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值。
    研究论文
    粤北天然林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
    苏志尧, 吴大荣, 陈北光
    2003, (1):  25-29. 
    摘要 ( 0 )  
    基于粤北始兴县罗坝保护区内2个2500m2样地的群落分层频度调查数据,以不同林层作为一维资源位状态,以个体多度为生态位计测的资源状态指标,对天然常绿林群落中的12个优势树种(栲树、马尾松、荷木、枫香、罗浮柿、杨梅、鹿角栲、黄瑞木、甜锥、山杜英、牛耳枫及鸭公树)进行了生态位的计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的耐荫树种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值;而阳性树种(如马尾松等)则表现为较小的生态位宽度值.其中马尾松和枫香的生态位宽度值为0,与这两个种在群落演替中的衰退地位相一致.各优势树种,无论是耐荫种类抑或是阳性种类,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现有环境适应的相似性.群落1中相似性比例在0.5以上的占54.5%;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态位重叠,群落1中重叠值大于0.2的占51.5%.结合经典的森林群落分层频度分析,则可以更准确地判定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更新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把群落分层作为资源位,考虑不同的个体多度在分层中的分布情况,这些分析结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树种对生境的要求情况.不同的群落由于其中树种组成结构不同,使树种生态位宽度值产生变化,从而影响树种之间的生态位相似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值.
    研究报告
    松嫩平原不同生境芦苇种群分株的生物量分配与生长分析
    杨允菲, 李建东
    2003, 14(01):  30-34. 
    摘要 ( 337 )   PDF (287KB) ( 123 )  
    在松嫩平原8月中旬,4个旱地生境芦苇种群分株的生长和生产力以季节性临时积水的低洼地为最高,以碱斑地为最低,两个生境之间分株高度相差2.8倍,分株生物量相差4.4倍,其它2个生境沙地和草甸混生 少也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生境芦苇种群分株生物量分配的差异,蕴涵着重要的生长调节和物质分配策略。在分株株较小而又有充分生长空间的沙地生境和三斑生境,以及具有种间竞争的草句生境,分株将50%以上的物质分配给叶的建造上,以保证充分的物质生产;在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低洼地生境,分株将近40%的物质分配给茎的伸长生长,以提高个体对空间和光资源的竞争力。4个生境芦苇种群在分株增高与增重,以及茎、叶与分株的相对增重均具有相同的幂函数异速生长规律。
    研究论文
    松嫩平原不同生境芦苇种群分株的生物量分配与生长分析
    杨允菲, 李建东
    2003, (1):  30-34. 
    摘要 ( 0 )  
    在松嫩平原8月中旬,4个旱地生境芦苇种群分株的生长和生产力以季节性临时积水的低洼地为最高,以碱斑地为最低,两个生境之间分株高度相差2.8倍,分株生物量相差4.4倍,其它2个生境沙地和草甸混生群落也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生境芦苇种群分株生物量分配的差异,蕴涵着重要的生长调节和物质分配策略.在分株较小而又有充分生长空间的沙地生境和碱斑生境,以及具有种间竞争的草甸生境,分株将50%以上的物质分配给叶的建造上,以保证充分的物质生产;在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低洼地生境,分株将近40%的物质分配给茎的伸长生长,以提高个体对空间和光资源的竞争力.4个生境芦苇种群在分株增高与增重,以及茎、叶与分株的相对增重均具有相同的幂函数异速生长规律.
    研究报告
    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植株抗病性和生长与植物病史的关系
    刘登义, LarsEricson
    2003, 14(01):  35-42. 
    摘要 ( 372 )   PDF (499KB) ( 72 )  
    从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自然种各中采集无白车轴草单孢锈菌病史的无性系(clones)17个,有白车轴草单孢锈菌病史的无性系14个,分别作为抗病型和感受型植物实验材料;采集白车轴草单孢锈菌(Uromyces trifolii-repentis)菌系(strains)10个,作为病菌实验材料,分别设置并进行了两个温室实验、一个田间盆栽实验和一个原生长地移栽实验,实验处理上分对照、单菌系接种和10个菌系接种等3种。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用单菌系接种还是10个菌系接种,植株发病的概率和程度均与其抗病性有关,抗病型植株(无病史)发病的概率和程度显著低于感受型(有病史)植株,在相同处理的实验中(无论是田间实验还是温室实验),无病史植株和有病史植株的生长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田间实验植株的生长有显著差异,病情愈重,生长愈差,无病史植株的抗病性明显强于有病史植株,但是,原生长地的移栽实验结果表明,在无病原菌存在的情况下,有病史植株的(叶)生长显著好于无病史植株,可以认为,研究生物个体对环境因子反应性差异的实验应当在自然条件下和自然梯度范围内进行。
    研究论文
    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植株抗病性和生长与植物病史的关系
    刘登义, 王友保, Lars Ericson
    2003, (1):  35-42. 
    摘要 ( 0 )  
    从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自然种群中采集无白车轴草单孢锈菌病史的无性系(clones)17个,有白车轴草单孢锈菌病史的无性系14个,分别作为抗病型和感受型植物实验材料;采集白车轴草单孢锈菌(Uromyces trifolii-repentis)菌系(strains)10个,作为病菌实验材料.分别设置并进行了两个温室实验、一个田间盆栽实验和一个原生长地移栽实验,实验处理上分对照、单菌系接种和10个菌系接种等3种.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用单菌系接种还是10个菌系接种,植株发病的概率和程度均与其抗病性有关,抗病型植株(无病史)发病的概率和程度显著低于感受型(有病史)植株.在相同处理的实验中(无论是田间实验还是温室实验),无病史植株和有病史植株的生长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田间实验植株的生长有显著差异,病情愈重,生长愈差.无病史植株的抗病性明显强于有病史植株.但是,原生长地的移栽实验结果表明,在无病原菌存在的情况下,有病史植株的(叶)生长显著好于无病史植株.可以认为,研究生物个体对环境因子反应性差异的实验应当在自然条件下和自然梯度范围内进行.
    研究报告
    中温型和暖温型草原五种植物构件生长与水热组合关系研究
    贾志斌, 韩向红
    2003, 14(01):  43-46. 
    摘要 ( 372 )   PDF (258KB) ( 79 )  
    在暖温型和中温型草原对大针茅(Stipa grandis)、羊草(Leymus chinens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orros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hurica)和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5个共有植物种群的构件生长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应用种群统计的生长分析指标与研究站点的月平均温度、降水量和湿润度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中温型草原各共有种的相对生长速率(DRGR&DRGRa)和单位叶速率(DULA)均高于暖温型草原,显示出对中温型草原生长季短、热量条件不足的生态适应特征;而暖温型草原则以较长的叶面积及构件持续时间适应该草原区生长季长、热量较为充足的气修条件。暖温型草原各共有种的构件生长指标与湿润度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普遍高于中温型草原,即暖温型草原植物的构件生长对生长季内的水热组合更为敏感,显示出不同热量型草原区植物构件生长的响应特征。
    研究论文
    中温型和暖温型草原五种植物构件生长与水热组合关系研究
    贾志斌, 杨持, 韩向红, 洪洋
    2003, (1):  43-46. 
    摘要 ( 0 )  
    在暖温型和中温型草原对大针茅(Stipa grandis)、羊草(Leymus chinens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s quorros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hurica)和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5个共有植物种群的构件生长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应用种群统计的生长分析指标与研究站点的月平均温度、降水量和湿润度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中温型草原各共有种的相对生长速率(DRGR &DRGRa)和单位叶速率(DULA)均高于暖温型草原,显示出对中温型草原生长季短、热量条件不足的生态适应特征;而暖温型草原则以较长的叶面积及构件持续时间适应该草原区生长季长、热量较为充足的气候条件.暖温型草原各共有种的构件生长指标与湿润度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普遍高于中温型草原,即暖温型草原植物的构件生长对生长季内的水热组合更为敏感,显示出不同热量型草原区植物构件生长的响应特征.
    研究报告
    温州蜜柑叶片光合作用光抑制的保护机理
    宋丽丽, 徐凯
    2003, 14(01):  47-50. 
    摘要 ( 347 )   PDF (247KB) ( 56 )  
    晴天条件下,使用便携式调制荧光仪和分光光度计观察了温州蜜柑叶片光合作用光抑制发生过程中几个主要荧光参数(初始荧光F0、最大荧光Fm、PSⅡ的光化学效率Fv/Fm、非光化学猝灭qN及其快相qNf和慢相qNs)、电子传递速率(ETR)和玉米黄素相对含量的日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光强的增强,ETR、qN及其qNr与qNs以及玉米黄素相对含量升高,Fv/Fm、Fm和F0下降。用DTT处理后,qNs较对照明显下降,F0较对照明显上升,可以认为,柑橘在光合作用日变化中存在依赖于叶黄素循环和类囊体膜质子梯度两种非辐射能量耗散方式,而且它们在防御光破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论文
    温州蜜柑叶片光合作用光抑制的保护机理
    宋丽丽, 郭延平, 徐凯, 张良诚
    2003, (1):  47-50. 
    摘要 ( 0 )  
    晴天条件下,使用便携式调制荧光仪和分光光度计观察了温州蜜柑叶片光合作用光抑制发生过程中几个主要荧光参数(初始荧光F0、最大荧光Fm、PSÒ的光化学效率Fv/Fm、非光化学猝灭qN及其快相qNf和慢相qNs)、电子传递速率(ETR)和玉米黄素相对含量的日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光强的增强,ETR、qN及其qNf与qNs以及玉米黄素相对含量升高,Fv/Fm、Fm和F0下降.用DTT处理后,qNs较对照明显下降,F0较对照明显上升.可以认为,柑橘在光合作用日变化中存在依赖于叶黄素循环和类囊体膜质子梯度两种非辐射能量耗散方式,而且它们在防御光破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报告
    黄淮海平原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复合种植模式生理生态效应研究
    黄进勇, 孙敦立
    2003, 14(01):  51-56. 
    摘要 ( 367 )   PDF (362KB) ( 85 )  
    研究结果表明,与冬小麦-夏玉米平作和春玉米单作相比,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各作物生残生长时期均处于高空间生态位,田间光、温、气等生态条件得以改善,改平面受光为立体受光,作物群体内相对光强明显提高,而且各作物行间地温升高种植带内风速加大,均有利于提高籽粒灌浆的强度和速度。同时,在籽粒灌浆过程中,各作物功能叶片内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比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平作或玉米单作有所提高,这是冬小麦-春玉米复合种植模式主要增产原因之一。
    研究论文
    黄淮海平原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复合种植模式生理生态效应研究
    黄进勇, 李新平, 孙敦立
    2003, (1):  51-56. 
    摘要 ( 0 )  
    研究结果表明,与冬小麦夏玉米平作和春玉米单作相比,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各作物生殖生长时期均处于高空间生态位,田间光、温、气等生态条件得以改善,改平面受光为立体受光,作物群体内相对光强明显提高,而且各作物行间地温升高,种植带内风速加大,均有利于提高籽粒灌浆的强度和速度.同时,在籽粒灌浆过程中,各作物功能叶片内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比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平作或春玉米单作有所提高,这是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复合种植模式主要增产原因之一.
    研究报告
    温光型核雄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期和临界温度研究
    张建奎, 余国东
    2003, 14(01):  57-60. 
    摘要 ( 378 )   PDF (279KB) ( 75 )  
    多年人工气候箱和田间分期播种试验表明,小麦温光型隐性核雄不育两用系C49S育性温度敏感期较长,从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到成熟花粉期都有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其中最敏感的时期有两个,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和小孢子中期,当减数分裂期温度与小孢子中期温度均较低时,C49S表现为高度不育,当其温度均较高时,C49S表现为高度可育;C49S高度不育的临界温度是关数分裂其平均最低温度(Tmin1)、小孢子中期平均温度(T2)和平均最低温度(Tmin2),分别为8.5℃、13.5℃和10.5℃;C49S高度可育的临界温度是Tmin1 11.5℃、T2 15.0℃、Tmin2 12.5℃;对温光型核雄不育两用系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价值、条件及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
    研究论文
    温光型核雄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期和临界温度研究
    张建奎, 冯丽, 何立人, 余国东
    2003, (1):  57-60. 
    摘要 ( 0 )  
    多年人工气候箱和田间分期播种试验表明,小麦温光型隐性核雄不育两用系C49S育性温度敏感期较长,从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到成熟花粉期都有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其中最敏感的时期有两个,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和小孢子中期,当减数分裂期温度与小孢子中期温度均较低时,C49S表现为高度不育,当其温度均较高时,C49S表现为高度可育;C49S高度不育的临界温度是减数分裂期平均最低温度(Tmin1)、小孢子中期平均温度(T2)和平均最低温度(Tmin2),分别为8.5℃、13.5℃和10.5℃;C49S高度可育的临界温度是Tmin111.5℃、T215.0℃、Tmin212.5℃;对温光型核雄不育两用系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价值、条件及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
    研究报告
    低磷胁迫不同磷效率水稻苗期根系的生理适应性研究
    郭玉春, 林文雄
    2003, 14(01):  61-65. 
    摘要 ( 351 )   PDF (347KB) ( 86 )  
    以P效率差异显著的IR74(P高效型)、IR71331(中间型)及IR71379(P低效型)等3个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了这3类水稻在低P胁迫下P的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等P效率差异的原因以及P吸收动力学特征参数、R/S、酸性磷酸酯酶(acid phosphoesterase,简称APase)与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简称RNase)等表现。结果表明,在低P胁迫下,P效率的高低是由水稻对P的吸收率、转运率以及利用效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存在基因型差异,P高效基因型IR74和P效率中间型的IR71331具有高的P吸收率,而IR712379P的吸收率低。不同P效率水稻在低P胁迫下,其Km、Cmin、Imax、R/S与Apase相对活性等参数表现出基因型的差异,小的Km和Cmin,大的Imax和R/S及高的APase升幅是水稻对P胁迫的生理适应性特征,也是植株在低P胁迫下较为敏感生理指标。其中各类型水稻叶片中RNase活性在低P胁迫一均表现大幅度上升,在品种间无显著差异,说明该酶是逆境胁迫并非低P胁迫的特征反应。
    研究论文
    低磷胁迫下不同磷效率水稻苗期根系的生理适应性研究
    郭玉春, 林文雄, 石秋梅, 梁义元, 何华勤, 陈芳育
    2003, (1):  61-65. 
    摘要 ( 0 )  
    以P效率差异显著的IR74(P高效型)、IR71331(中间型)及IR71379(P低效型)等3个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了这3类水稻在低P胁迫下P的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等P效率差异的原因以及P吸收动力学特征参数、R/S、酸性磷酸酯酶(acidphosphoesterase,简称APase)与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简称RNase)等表现.结果表明,在低P胁迫下,P效率的高低是由水稻对P的吸收率、转运率以及利用效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存在基因型差异,P高效基因型IR74和P效率中间型的IR71331具有高的P吸收率,而IR71379P的吸收率低.不同P效率水稻在低P胁迫下,其Km、Cmin、Imax、R/S与Apase相对活性等参数表现出基因型的差异,小的Km和Cmin,大的Imax和R/S及高的APase升幅是水稻对P胁迫的生理适应性特征,也是植株在低P胁迫下较为敏感生理指标.其中各类型水稻叶片中RNase活性在低P胁迫下均表现大幅度上升,在品种间无显著差异,说明该酶是逆境胁迫并非低P胁迫的特征反应.
    研究报告
    氮肥形态和用量对藏东南地区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蔡晓布, 钱成
    2003, 14(01):  66-70. 
    摘要 ( 398 )   PDF (318KB) ( 71 )  
    在藏东南地区进行了氮肥用量和形态对烟产量与质量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施N量0-150kg·hm^-2范围内,施N量与烘烤后烟叶产量、产值、氧化钾及总N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上中等烟比例、还原糖含量则呈显著负相关,糖/碳比显著下降,氮肥用量75kg·hm^-2时,产量、质量最佳。无机氮肥对烟产量与质量的效应极显著优于有机氮肥。铵态氮、硝态氮、硝铵态氮肥处理间除上中等烟比例,其它各项指标仅略有差异,但均极显著优于酰胺态氮肥。铵态氮对烤烟产量与质量的影响略优于硝态氮,主要在于烟株吸收和同化过程的差异。
    研究论文
    氮肥形态和用量对藏东南地区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蔡晓布, 钱成
    2003, (1):  66-70. 
    摘要 ( 0 )  
    在藏东南地区进行了氮肥用量和形态对烤烟产量与质量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施N量0~150kg·hm-2范围内,施N量与烘烤后烟叶产量、产值、氧化钾及总N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上中等烟比例、还原糖含量则呈显著负相关,糖/碱比显著下降.氮肥用量75kg·hm-2时,产量、质量最佳.无机氮肥对烤烟产量与质量的效应极显著优于有机氮肥.铵态氮、硝态氮、硝铵态氮肥处理间除上中等烟比例,其它各项指标仅略有差异,但均极显著优于酰胺态氮肥.铵态氮对烤烟产量与质量的影响略优于硝态氮,主要在于烟株吸收和同化过程的差异.
    研究报告
    湖北江汉平原农田生态系统钢的循环与平衡
    林匡飞, 徐小清
    2003, 14(01):  71-74. 
    摘要 ( 351 )   PDF (250KB) ( 60 )  
    对湖北江汉平原农田生态系统8种种植模式中Cu的输入、输出和平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田Cu的输出主要是作物收获,其输出量占总输出量的85.9%-95.1%,流失和淋溶输出很少,农田Cu的输入主要是有机肥输入和降雨输入,其次是降尘、作物自然归还和灌溉,而种子种苗和无机肥输入占很少的比例。农田Cu的平衡分析表明,按照当地施肥习惯,菜田和水田Cu盈余较多,而旱地4种种植模式基本平衡。
    研究论文
    湖北江汉平原农田生态系统铜的循环与平衡
    林匡飞, 徐小清, 项雅玲, 金霞, 邵志慧
    2003, (1):  71-74. 
    摘要 ( 0 )  
    对湖北江汉平原农田生态系统8种种植模式中Cu的输入、输出和平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田Cu的输出主要是作物收获,其输出量占总输出量的85.9%~95.1%,流失和淋溶输出很少.农田Cu的输入主要是有机肥输入和降雨输入,其次是降尘、作物自然归还和灌溉,而种子种苗和无机肥输入占很少的比例.农田Cu的平衡分析表明,按照当地施肥习惯,菜田和水田Cu盈余较多,而旱地4种种植模式基本平衡.
    研究报告
    长期施肥对NO3^——N深层积累和土壤剖面中水分分布的影响
    郭胜利, 吴金水
    2003, 14(01):  75-78. 
    摘要 ( 344 )   PDF (247KB) ( 57 )  
    研究了旱地农业系统中,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降水对NO3^--N积累、剖面水分分布以及N有收量、回收率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和氮肥施用量显著影响作物产量。施用氮肥在土壤剖面中造成NO3^--N深层积累,其中NPM处理累积层位于60-120cm,累积量相当于3.0年的年度施肥量(120kg·hm^-2),NP处理累积层位于80-140cm,相当于1.4年施肥量。随着降水的年际间波动,进化论在丰水年、平水年还是干旱年,NPM处理耗水量>NP处理>M处理>P,CK处理。12年不同施肥造成了土壤剖面水分差异。冬小麦播种前不同施肥处理0-100cm水分剖面分布差别不大,NPM处理、NP处理(除丰水年外),土壤100-300cm含水量迅速降低,干旱年M处理缓慢降低,P和CK处理在任何年份变化都不大,氮肥回收率随着降水的波动也呈现相应的高低变化,NPM、NP处理的高低波动幅度最大。NPM、NP处理NO3^--N累积与N素回收率的降低、土壤水分亏缺基本吻合。由此也反映了水分-作物-施肥三者之间存在的内在制约关系。
    研究论文
    长期施肥对NO3--N深层积累和土壤剖面中水分分布的影响
    郭胜利, 吴金水, 郝明德, 党廷辉
    2003, (1):  75-78. 
    摘要 ( 0 )  
    研究了旱地农业系统中,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降水对NO3--N积累、剖面水分分布以及N素吸收量、回收率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和氮肥施用量显著影响作物产量.施用氮肥在土壤剖面中造成NO3--N深层积累,其中NPM处理累积层位于60~120cm,累积量相当于3.0年的年度施肥量(120kg·hm-2),NP处理累积层位于80~140cm,相当于1.4年施肥量.随着降水的年际间波动,无论在丰水年、平水年还是干旱年,NPM处理耗水量>NP处理>M处理>P,CK处理.13年不同施肥造成了土壤剖面水分差异.冬小麦播种前不同施肥处理0~100cm水分剖面分布差别不大.NPM处理、NP处理(除丰水年外),土壤100~300cm含水量迅速降低,干旱年M处理缓慢降低,P和CK处理在任何年份变化都不大.氮肥回收率随着降水的波动也呈现相应的高低变化,NPM、NP处理的高低波动幅度最大.NPM、NP处理NO3--N累积与N素回收率的降低、土壤水分亏缺基本吻合.由此也反映了水分作物施肥三者之间存在的内在制约关系.
    研究报告
    土壤环境中除草剂甲磺隆降解的研究Ⅰ.土壤性质的影响
    汪海珍, 徐建民
    2003, 14(01):  79-84. 
    摘要 ( 325 )   PDF (374KB) ( 70 )  
    采用方差分析,研究了各土壤中不同形态甲磺隆残留量的差异程度;通过主因子分析,选出5个主因子,它们代表了整体信息量的90.4%;回归分析后建立了土壤性质和甲磺隆残留间的多元回归方程;经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得出,土壤pH值和微生物活性是甲磺隆降解的主要影响因素。
    研究论文
    土壤环境中除草剂甲磺隆降解的研究I.土壤性质的影响
    汪海珍, 徐建民, 谢正苗, 叶庆富
    2003, (1):  79-84. 
    摘要 ( 0 )  
    采用方差分析,研究了各土壤中不同形态甲磺隆残留量的差异程度;通过主因子分析,选出5个主因子,它们代表了整体信息量的90.4%;回归分析后建立了土壤性质和甲磺隆残留间的多元回归方程;经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得出,土壤pH值和微生物活性是甲磺隆降解的主要影响因素.
    研究报告
    内蒙古托克托地区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仝川, 金蕾
    2003, 14(01):  85-89. 
    摘要 ( 425 )   PDF (319KB) ( 105 )  
    内蒙古托克拖地区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黄河中游,农业历史悠久、应用遥感影像,结合地面调查,绘制了研究区植被类型现状图,在GIS支持下,选取多种景观指数,分别从斑块数、斑块面积、班块周长和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对研究区景观结构特征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景观是一个显著的农林牧景观嵌体,农田面积281.72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64%,林地景观占22.0%,草地景观占6.65%。研究区东北部景观基底为农田景观,在该基底上,基本上以居民点为中心较密集与规律地分布着杨树+榆树林班块,共89块,斑块密度达2.568个·km^-2,斑块平均面积仅为0.39km^2,基底与斑块2种景观单元在该区域十分典型。杨树+榆树林和丘陵沟壑景观类型边界密度值较大,说明杨树+榆树林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较大,而丘陵沟壑边界切割破碎,可以认为,该地区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景观结构呈现较明显的人类干扰特征。
    研究论文
    内蒙古托克托地区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仝川, 金蕾, 周延林
    2003, (1):  85-89. 
    摘要 ( 0 )  
    内蒙古托克托地区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黄河中游,农业历史悠久.应用遥感影像,结合地面调查,绘制了研究区植被类型现状图.在GIS支持下,选取多种景观指数,分别从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周长和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对研究区景观结构特征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景观是一个显著的农林牧景观镶嵌体,农田面积281.72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64%,林地景观占22.0%,草地景观占6.65%.研究区东北部景观基底为农田景观,在该基底上,基本上以居民点为中心较密集与规律地分布着杨树+榆树林斑块,共89块,斑块密度达2.568个·km-2,斑块平均面积仅为0.39km2,基底与斑块2种景观单元在该区域十分典型.杨树+榆树林和丘陵沟壑景观类型边界密度值较大,说明杨树+榆树林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较大,而丘陵沟壑边界切割破碎.可以认为,该地区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景观结构呈现较明显的人类干扰特征.
    研究报告
    普通克立格法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
    张润杰, 周强
    2003, 14(01):  90-92. 
    摘要 ( 346 )   PDF (204KB) ( 61 )  
    地统计学是以区域化变量为基础,以变差函数为主要工龄,分析空间相关变量结构的统计方法。在对波动较大的实验变差函数进行拟合时,虽无法获得最优拟合,但运用人机对话的拟合方法来灵活选取参数,可以得到较理想的变差函数模型的参数。本文运用加权多项式回归法以及人机对话的方法,得到了较理想的1级与2级球状模型拟合结果,同时利用直线函数对实验变差函数进行了拟合,最后利用普通Kriging法,对待估计点进行各理论模型的最优、线性、无偏内插估计,得出克立格内插权重。将此方法应用于广东省四会市大沙镇富溪乡试验田稻飞观测数据,由待估点周围若干观测点的数据,有效地估计出待估点的昆虫分布密度,并讨论比较了不同理论模型的拟合效果以及估计误差。结果表明,2级球状模型的拟合最好,一级球状模型次之,直线函数的拟合最差,但直线函数计算最为简便。
    研究论文
    普通克立格法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
    张润杰, 周强, 陈翠贤, 王寿松
    2003, (1):  90-92. 
    摘要 ( 0 )  
    地统计学是以区域化变量为基础,以变差函数为主要工具,分析空间相关变量结构的统计方法.在对波动较大的实验变差函数进行拟合时,虽无法获得最优拟合,但运用人机对话的拟合方法来灵活选取参数,可以得到较理想的变差函数模型的参数.本文运用加权多项式回归法以及人机对话的方法,得到了较理想的1级与2级球状模型拟合结果,同时利用直线函数对实验变差函数进行了拟合.最后利用普通Kriging法,对待估计点进行各理论模型的最优、线性、无偏内插估计,得出克立格内插权重.将此方法应用于广东省四会市大沙镇富溪乡试验田稻飞虱观测数据,由待估点周围若干观测点的数据,有效地估计出待估点的昆虫分布密度,并讨论比较了不同理论模型的拟合效果以及估计误差.结果表明,2级球状模型的拟合最好,一级球状模型次之,直线函数的拟合最差,但直线函数计算最为简便.
    研究报告
    薇甘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对昆虫的生活活性
    张茂新, 凌冰
    2003, 14(01):  93-96. 
    摘要 ( 372 )   PDF (286KB) ( 96 )  
    用GC/MS分析和薇甘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共鉴定了22个化 的,单萜和倍半萜及其醇和酮的衍生物是其主要成分,并研究了薇甘菊挥发油对昆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在5-10μl·株^-1的用量时,它对小菜蛾、黄曲条跳甲和猿叶虫有显著的产卵驱避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触杀毒力,在500、750、1000mg·L^-1浓度时,对萝卜蚜的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50.0%、59.86%和62.51%,然而,在500mg·L^-1浓度时,对萝卜蚜、小菜蛾和黄曲条跳甲等不同受试虫态却无熏蒸毒杀作用。
    研究论文
    薇甘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对昆虫的生物活性
    张茂新, 凌冰, 孔垂华, 庞雄飞, 梁广文
    2003, (1):  93-96. 
    摘要 ( 0 )  
    用GC/MS分析了薇甘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共鉴定了22个化合物,单萜和倍半萜及其醇和酮的衍生物是其主要成分,并研究了薇甘菊挥发油对昆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在5~10μl·株-1的用量时,它们对小菜蛾、黄曲条跳甲和猿叶虫有显著的产卵驱避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触杀毒力,在500、750、1000mg·L-1浓度时,对萝卜蚜的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50.0%、59.86%和62.51%.然而,在500mg·L-1浓度时,对萝卜蚜、小菜蛾和黄曲条跳甲等不同受试虫态却无熏蒸毒杀作用.
    研究报告
    异源次生化合物对美洲斑潜蝇种群控制作用的田间试验
    冼继东, 庞雄飞
    2003, 14(01):  97-100. 
    摘要 ( 476 )   PDF (240KB) ( 69 )  
    应用作用因子生命表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法评价了异源植物次生物质在美洲斑潜蝇种群控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非寄主植物的乙醇提取物(浓度为1gDW·100ml^-1)即马缨丹(Lantana camara)、飞机草(Expatorium odoratum)、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和机油乳剂(C23)对保护菜豆免受美洲斑潜蝇为害起着明显的作用,这些作用物质处理区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136、0.163、0.213和0.222,对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效果可达86.4%、83.7%、78.7%和77.8%。同时,这些作用物质不会影响美洲斑潜蝇的寄生性天敌的寄生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强寄生蜂的寄生作用。因此,4种供试作用物质对美洲斑潜蝇种群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研究论文
    异源次生化合物对美洲斑潜蝇种群控制作用的田间试验
    冼继东, 庞雄飞, 曾玲
    2003, (1):  97-100. 
    摘要 ( 0 )  
    应用作用因子生命表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法评价了异源植物次生物质在美洲斑潜蝇种群控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非寄主植物的乙醇提取物(浓度为1gDW·100ml-1)即马缨丹(Lantana camara)、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和机油乳剂(C23)对保护菜豆免受美洲斑潜蝇为害起着明显的作用,这些作用物质处理区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136、0.163、0.213和0.222,对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效果可达86.4%、83.7%、78.7%和77.8%.同时,这些作用物质不会影响美洲斑潜蝇的寄生性天敌的寄生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强寄生蜂的寄生作用.因此,4种供试作用物质对美洲斑潜蝇种群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研究报告
    优化滩涂养殖水体生态结构和调节水质的研究
    韩士群, 张振华
    2003, 14(01):  101-104. 
    摘要 ( 333 )   PDF (262KB) ( 45 )  
    采用在滩涂鱼塘和虾池中接种小球藻和有益微生物的方法,探讨了调控滩涂养殖水体生态结构的浮游生物种群、数量、生物量及化学环境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虾池和鱼塘中接种小球藻后,小球藻数量均大幅度增加,变为优势种群,分别是其对照的16.92倍、4.76倍;浮游动物生物量为4.32mg·L^-1和2.84mg·L^-1,分别比对照增加19.3%、2.5%,同样,光合细菌、酵母菌及硝化细菌显著地改变了水体藻类和浮游动物种群的组成、数量、比例及生物量等,“酵母菌+硝化细菌”的处理,使水体氨态氮浓度下降最明显,为对照的44%,虾池生化耗氧和化学耗氧,为对照的56.5%和38.4%,增加了水体溶解氧和初级生产力。
    研究论文
    优化滩涂养殖水体生态结构和调节水质的研究
    韩士群, 张振华, 虞利俊
    2003, (1):  101-104. 
    摘要 ( 0 )  
    采用在滩涂鱼塘和虾池中接种小球藻和有益微生物的方法,探讨了调控滩涂养殖水体生态结构的浮游生物种群、数量、生物量及化学环境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虾池和鱼塘中接种小球藻后,小球藻数量均大幅度增加,变为优势种群,分别是其对照的16.92倍、4.76倍;浮游动物生物量为4.32mg·L-1和2.84mg·L-1,分别比对照增加19.3%、2.5%.同样,光合细菌、酵母菌及硝化细菌显著地改变了水体藻类和浮游动物种群的组成、数量、比例及生物量等,“酵母菌+硝化细菌”的处理,使水体氨态氮浓度下降最明显,为对照的44%,虾池生化耗氧和化学耗氧,为对照的56.5%和38.4%.增加了水体溶解氧和初级生产力.
    研究报告
    以毒性鉴别评价法评价化工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
    杨怡, 唐松林
    2003, 14(01):  105-109. 
    摘要 ( 360 )   PDF (308KB) ( 113 )  
    江苏省某化工厂废水处理设施进、出水经大型Sou(Daphnia magna)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表明,废水在处理前、后均显示毒性。采用毒性鉴别评价的试验程序,对处理设施的进、出水进行了关键毒物的鉴别和评价。发现进水中存在的关键毒物为金属铜离子并共存多种金属和极性有机毒物,而出水中存在的毒物为酸性条件下易被氧化的有毒有机物。该废水处理工艺对废水毒性去除率为77.6%。由此可见,该处理工艺对金属离子有较好的去除,而对有毒有机化合物的去除效果不甚理想,因此,该厂生产工艺和废水处理工艺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研究论文
    以毒性鉴别评价法评价化工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
    杨怡, 于红霞, 崔玉霞, 金洪钧, 唐松林, 周春宏
    2003, (1):  105-109. 
    摘要 ( 0 )  
    江苏省某化工厂废水处理设施进、出水经大型氵蚤(Daphnia magna)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表明,废水在处理前、后均显示毒性.采用毒性鉴别评价的试验程序,对处理设施的进、出水进行了关键毒物的鉴别和评价.发现进水中存在的关键毒物为金属铜离子并共存多种金属和极性有机毒物,而出水中存在的毒物为酸性条件下易被氧化的有毒有机物.该废水处理工艺对废水毒性去除率为77.6%.由此可见,该处理工艺对金属离子有较好的去除,而对有毒有机化合物的去除效果不甚理想.因此,该厂生产工艺和废水处理工艺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研究报告
    灰渣场土壤酶活笥与植被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
    王友保, 张莉
    2003, 14(01):  110-112. 
    摘要 ( 351 )   PDF (205KB) ( 75 )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研究了芜湖火力发电厂灰渣场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与土壤污染物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灰渣场植被多以单种植物组成的斑块零散布,以草本植物为主,且多为1-2年生。同时,灰渣场3种土壤酶活性和渣场的自然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3种酶活性对环境胁迫的敏感性依次为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3种酶活性与环境中因子的相关性整体表现为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由于对环境胁迫为敏感,而且其活性与植被状况和土壤化学性质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建议用脲酶活性作为废弃地复垦的一个指示指标。
    研究论文
    灰渣场土壤酶活性与植被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
    王友保, 张莉, 刘登义
    2003, (1):  110-112. 
    摘要 ( 0 )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研究了芜湖火力发电厂灰渣场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与土壤污染物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灰渣场植被多以单种植物组成的斑块零散分布,以草本植物为主,且多为1~2年生.同时,灰渣场3种土壤酶活性和渣场的自然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3种酶活性对环境胁迫的敏感性依次为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3种酶活性与环境中因子的相关性整体表现为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由于对环境胁迫最为敏感,而且其活性与植被状况和土壤化学性质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建议用脲酶活性作为废弃地复垦的一个指示指标.
    研究报告
    森林对水文过程影响研究进展
    张志强, 余新晓
    2003, 14(01):  113-116. 
    摘要 ( 415 )   PDF (294KB) ( 239 )  
    根据森林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森林水文学研究可以分为3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森林植被变化影响水量和水质定位试验研究;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循环机制的影响;旨在为资源管理和工程建设提供决策依据的基于物理过程分布式参数森林水文模型开发,定位试验研究不仅可以为森林水文模型参数化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可以揭示森林植被影响径流形成机制和进行径流成份的分割,径流形成机机制的研究则有助于改善基于物理过程模型的开发,模型研究反过来又可以为改进试验研究和径流形成机制研究提供指导。本文对以上3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概括。
    研究论文
    森林对水文过程影响研究进展
    张志强, 余新晓, 赵玉涛, 秦永胜
    2003, (1):  113-116. 
    摘要 ( 0 )  
    根据森林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森林水文学研究可以分为3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森林植被变化影响水量和水质定位试验研究;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循环机制的影响;旨在为资源管理和工程建设提供决策依据的基于物理过程分布式参数森林水文模型开发.定位试验研究不仅可以为森林水文模型参数化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可以揭示森林植被影响径流形成机制和进行径流成份的分割,径流形成机制的研究则有助于改善基于物理过程模型的开发,模型研究反过来又可以为改进试验研究和径流形成机制研究提供指导.本文对以上3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概括.
    研究报告
    植物大年结实研究概述
    陈波, 宋永昌
    2003, 14(01):  117-120. 
    摘要 ( 379 )   PDF (298KB) ( 43 )  
    大年结实指一个指物种群在不同年份同时产生具有很大变化的种子产量,这种生殖特征普遍存在于多年生植物中,是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进化对策。植物种子产量的周期性变化和种群内不同个体结实的同步程度是植物大年结实的两个重要特征。本文对大年结实的有关假说以及各自依据和缺陷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植物种群内不同个体生殖同步性的程度和时间尺度的延续和空间尺度的异质性。
    研究论文
    植物大年结实研究概述
    陈波, 宋永昌, 达良俊
    2003, (1):  117-120. 
    摘要 ( 0 )  
    大年结实指一个植物种群在不同年份同时产生具有很大变化的种子产量,这种生殖特征普遍存在于多年生植物中,是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进化对策.植物种子产量的周期性变化和种群内不同个体结实的同步程度是植物大年结实的两个重要特征.本文对大年结实的有关假说以及各自依据和缺陷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植物种群内不同个体生殖同步性的程度和时间尺度的延续和空间尺度的异质性.
    研究报告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尺度特征
    崔保山, 杨志峰
    2003, 14(01):  121-125. 
    摘要 ( 379 )   PDF (373KB) ( 78 )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是目前湿地研究领域的新概念、新问题。本文从时空尺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出发,探讨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各种表述和确定指标,较详细地阐述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时间尺度特征、空间尺度特征以及时空尺度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特别强调了尺度在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中的重要性。
    研究论文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尺度特征
    崔保山, 杨志峰
    2003, (1):  121-125. 
    摘要 ( 0 )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是目前湿地研究领域的新概念、新问题.本文从时空尺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出发,探讨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各种表述和确定指标.较详细地阐述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时间尺度特征、空间尺度特征以及时空尺度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特别强调了尺度在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中的重要性.
    研究报告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特性与环境意义
    赵劲松, 张旭东
    2003, 14(01):  126-130. 
    摘要 ( 404 )   PDF (355KB) ( 81 )  
    土壤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多介质多界面体系,尽管关于土壤溶解性有机质 研究还不完善,但现有的研究表明,它是这一环境中最为活跃的化学组成之一。由于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在C、N、P和S等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成土过程、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过程、土壤有南分解和转化过程以及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已成为土壤科学、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提取方法、来源、组成、含量和影响因素、生物有效性及环境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的论述,同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研究论文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特性与环境意义
    赵劲松, 张旭东, 袁星, 王晶
    2003, (1):  126-130. 
    摘要 ( 0 )  
    土壤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多介质多界面体系.尽管关于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研究还不完善,但现有的研究表明,它是这一环境中最为活跃的化学组成之一.由于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在C、N、P和S等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成土过程、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过程、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过程以及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已成为土壤科学、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提取方法、来源、组成、含量和影响因素、生物有效性及环境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的论述,同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研究报告
    土壤质量及其评价
    郑昭佩, 刘作新
    2003, 14(01):  131-134. 
    摘要 ( 432 )   PDF (269KB) ( 118 )  
    保持和提高土壤质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必须清楚土壤质量的概念以及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本文综述了土壤质量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土壤质量评价要以土壤的功能为基础,不同土壤的评价应采用不同的标准,土壤质量的评价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介绍了国际上几种常用的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并对耕地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选择进行了探讨。
    研究论文
    土壤质量及其评价
    郑昭佩, 刘作新
    2003, (1):  131-134. 
    摘要 ( 0 )  
    保持和提高土壤质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必须清楚土壤质量的概念以及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本文综述了土壤质量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土壤质量评价要以土壤的功能为基础,不同土壤的评价应采用不同的标准,土壤质量的评价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介绍了国际上几种常用的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并对耕地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选择进行了探讨.
    研究报告
    淡水生态系统服务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蔡庆华, 邓红兵
    2003, 14(01):  135-138. 
    摘要 ( 344 )   PDF (251KB) ( 69 )  
    对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当前淡水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不足;认为淡水生态系统服务的正常发挥离不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但少有将两者结合的综合研究,而这样的研究又是必要的。水资源应明确包括水量、水质、水能和水生生物四大要素,以此为基础,对淡水生态系统服务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论述,并简要介绍其评价方法。文章还对国内相关研究的思路及其技术路线进行了探讨。
    研究论文
    淡水生态系统服务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蔡庆华, 唐涛, 邓红兵
    2003, (1):  135-138. 
    摘要 ( 0 )  
    对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当前淡水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不足;认为淡水生态系统服务的正常发挥离不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但少有将两者结合的综合研究,而这样的研究又是必要的.水资源应明确包括水量、水质、水能和水生生物四大要素,以此为基础,对淡水生态系统服务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论述,并简要介绍其评价方法.文章还对国内相关研究的思路及其技术路线进行了探讨.
    研究报告
    河口浮游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郭沛涌, 沈焕庭
    2003, 14(01):  139-142. 
    摘要 ( 400 )   PDF (269KB) ( 76 )  
    综述了河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初级生态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同时,对河口浮游植物在水环境监测中的作用以及河口浮游植物多样性与边缘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通常河口区重要的浮游植物有硅藻、甲藻等,微型、超微型浮游植物在河口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初级生产的时空变化明显,并受到光、温度、营养盐、动物摄食以及径流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论文
    河口浮游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郭沛涌, 沈焕庭
    2003, (1):  139-142. 
    摘要 ( 0 )  
    综述了河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初级生产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同时,对河口浮游植物在水环境监测中的作用以及河口浮游植物多样性与边缘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通常河口区重要的浮游植物有硅藻、甲藻等,微型、超微型浮游植物在河口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初级生产的时空变化明显,并受到光、温度、营养盐、动物摄食以及径流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报告
    根际圈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与机理分析
    魏树和, 周启星
    2003, 14(01):  143-147. 
    摘要 ( 417 )   PDF (378KB) ( 142 )  
    根际圈以植物根系为中心聚集了大量的生命物质及其分泌物,构成了极为独特的“生态修复单元”。本文叙述了根在根际圈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生理生态作用,富集、固定重金属,吸收、降解有机污染物等功能;菌根真菌对根际圈内重金属的吸收、屏障及螯合作用,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根际圈内细菌对重金属的吸附与固定,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以及根际圈真菌和细菌的联合修复作用等,同时对可能存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根际圈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是植物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并指出利用重金属超富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筛选对水溶性有机污染物高吸收富集及其根 发泌能力强的特异植物,同时接种利于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专性或非专性真菌和细菌可能会成为有机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研究论文
    根际圈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与机理分析
    魏树和, 周启星, 张凯松, 梁继东
    2003, (1):  143-147. 
    摘要 ( 0 )  
    根际圈以植物根系为中心聚集了大量的生命物质及其分泌物,构成了极为独特的“生态修复单元”.本文叙述了根在根际圈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生理生态作用,富集、固定重金属,吸收、降解有机污染物等功能;菌根真菌对根际圈内重金属的吸收、屏障及螯合作用,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根际圈内细菌对重金属的吸附与固定,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以及根际圈真菌和细菌的联合修复作用等,同时对可能存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根际圈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是植物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并指出利用重金属超富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筛选对水溶性有机污染物高吸收富集及其根系分泌能力强的特异植物,同时接种利于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专性或非专性真菌和细菌可能会成为有机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研究报告
    动物胃肠道微生太理论与实践
    谭支良
    2003, 14(01):  148-150. 
    摘要 ( 304 )   PDF (224KB) ( 107 )  
    重点论述了动物胃肠道内与微生物群落密切相关的微生态学理论,介绍了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种类、特点和作用及其机制,并着重阐述了动物胃肠道微生太学理论与饲用微生物添加剂的关系及其微生物添加剂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研究论文
    动物胃肠道微生态理论与实践
    谭支良
    2003, (1):  148-150. 
    摘要 ( 0 )  
    重点论述了动物胃肠道内与微生物群落密切相关的微生态学理论,介绍了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种类、特点和作用及其机制,并着重阐述了动物胃肠道微生态学理论与饲用微生物添加剂的关系及其微生物添加剂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研究报告
    蒙古栎群落叶型的分析
    于顺利, 马克平
    2003, 14(01):  151-153. 
    摘要 ( 306 )   PDF (197KB) ( 88 )  
    研究论文
    蒙古栎群落叶型的分析
    于顺利, 马克平, 陈灵芝
    2003, (1):  151-153. 
    摘要 ( 0 )  
    研究报告
    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主要林分类型凋落物的研究
    曾曙才, 苏志尧
    2003, 14(01):  154-156. 
    摘要 ( 287 )   PDF (200KB) ( 62 )  
    研究论文
    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主要林分类型凋落物的研究
    曾曙才, 苏志尧, 古炎坤, 谢正生, 刘月秀
    2003, (1):  154-156. 
    摘要 ( 0 )  
    研究报告
    湿地松混交林地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的研究
    薛立, 邝立刚
    2003, 14(01):  157-159. 
    摘要 ( 361 )   PDF (186KB) ( 164 )  
    研究论文
    湿地松混交林地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的研究
    薛立, 陈红跃, 邝立刚
    2003, (1):  157-159. 
    摘要 ( 0 )  
    西双版纳热带人工雨林生物量及净第一性生产力的研究
    唐建维, 张建候, 宋启示, 黄自云, 李自能, 王利繁, 曾荣
    2003, (1):  1-6. 
    摘要 ( 1048 )   PDF (1208KB) ( 449 )  
    通过标准木法和收获法研究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人工模拟雨林的生物量及净第一性生产力.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约为390.4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达362.5t·hm-2,占总生物量的92.8%,灌木层生物量为19.3t·hm-2,占4.9%,层间植物(包括附生植物)的生物量为3.6t·hm-2,草本层生物量为5.0t·hm-2.分别占1.3%和0.9%.林分净第一性生产力为2227.3g·m-2.年-1,其中乔木层的净生产力为1553.5g·m-2.年-1,占整个林分净生产力的69.7%,灌木层、草本层及层间植物分别仅占26.9%、2.4%和1.0%.其器官分配比例以茎最高,达42.0%;其次为叶,占30.2%;枝仅占13.5%.叶面积指数为7.061.同时建立了林分优势种及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的优化回归模型.
    缙云山森林林隙与非林隙物种多样性比较研究
    王周平, 李旭光, 石胜友, 齐代华, 何正明, 许文蔚, 邓先宝
    2003, (1):  7-10. 
    摘要 ( 944 )   PDF (502KB) ( 380 )  
    运用Gleason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 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均优多指数和群落优势度指数对缙云山森林群落林隙与非林隙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对群落稳定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林隙以个体数为基础的物种丰富度为12.14,Shannon Wiener指数为4.62,均匀度为0.70,Simpson指数为13.32,灌木层所起作用较大;非林隙林分各项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低于林隙,依次为6.32、3.74、0.66、8.16.林隙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非林隙,而生态优势度和群落优势度又明显低于非林隙,表明作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的产物,林隙的存在增加了群落物种多样性,但同时也降低了群落的稳定性.
    英罗港红树林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
    梁士楚, 董鸣, 王伯荪, 张炜银
    2003, (1):  11-14. 
    摘要 ( 1006 )   PDF (482KB) ( 413 )  
    应用分形理论分析了英罗港红树林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红树林土壤的分形维数为2.6837~2.8834.不同质地土壤的分形维数呈现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轻粘土的规律,外滩红树林土壤的分形维数低于中滩和内滩.土壤分形维数与其盐分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群落类型、土壤质地、滩位、含盐量、有机质含量等是影响英罗港红树林土壤分形维数的主要因子.
    长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研究
    余新晓, 赵玉涛, 张志强, 程根伟
    2003, (1):  15-19. 
    摘要 ( 949 )   PDF (787KB) ( 463 )  
    长江上游以峨嵋冷杉为主的亚高山暗针叶林流域土壤质地较粗,属于壤质砂土.随着森林演替的发展,林地土壤砂粒含量逐渐降低,粉、粘粒含量逐渐增加,以过熟龄峨嵋冷杉纯林的粉粘粒含量为最高.就坡积物而言,随土层深度的增加,砂粒含量逐渐增加,粘粒含量逐渐减小.随森林演替的进展和土层深度的减小,土壤容重逐渐减小,土壤孔隙度和土壤贮水力逐渐增大.研究区土壤非饱和导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和土壤含水量的减小而减小,并与土壤含水量呈指数函数关系.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呈负指数递减.不同土层到达稳渗的时间有差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稳渗时间增加,平均在110min左右.该流域暗针叶林带土壤质地上的变化和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分异以及土壤水分的高入渗性是该暗针叶林流域水文循环中森林对水分传输调节的具体体现,也可以为该流域很少见到坡面径流或地表径流,而大部分以壤中流、回归流和地下渗漏等径流形式出现的机制作出有力的解释.
    长江上游峨眉冷杉林结构特征的研究
    高甲荣, 张东升, 牛健植, 余新晓, 张文敬
    2003, (1):  20-24. 
    摘要 ( 986 )   PDF (658KB) ( 338 )  
    通过对长江上游贡嘎山不同演替阶段峨眉冷杉(Abies fabri)林的野外调查和对比分析,探讨了峨眉冷杉林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成熟峨眉冷杉林下有丰富的峨眉冷杉种源,小于20年的峨眉冷杉更新幼树幼苗数量少,但却为唯一的优势更新树种.在冬瓜杨、峨眉冷杉混交林中,冬瓜杨、桦木等树种在最初30年高生长非常迅速并能很快占据优势地位.峨眉冷杉是一耐荫性很强的树种,幼龄期生长缓慢,但将更替其它树种形成稳定群落.贡嘎山海拔2900~3400m地区大规模泥石流为100多年发生一次,在泥石流发生地,川滇柳、冬瓜杨、桦树等树种首先出现在迹地并占据优势.在自然条件下恢复峨眉冷杉林将需要较长时间,可通过人为干预措施加以促进和调控.
    粤北天然林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
    苏志尧, 吴大荣, 陈北光
    2003, (1):  25-29. 
    摘要 ( 1018 )   PDF (635KB) ( 410 )  
    基于粤北始兴县罗坝保护区内2个2500m2样地的群落分层频度调查数据,以不同林层作为一维资源位状态,以个体多度为生态位计测的资源状态指标,对天然常绿林群落中的12个优势树种(栲树、马尾松、荷木、枫香、罗浮柿、杨梅、鹿角栲、黄瑞木、甜锥、山杜英、牛耳枫及鸭公树)进行了生态位的计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的耐荫树种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值;而阳性树种(如马尾松等)则表现为较小的生态位宽度值.其中马尾松和枫香的生态位宽度值为0,与这两个种在群落演替中的衰退地位相一致.各优势树种,无论是耐荫种类抑或是阳性种类,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现有环境适应的相似性.群落1中相似性比例在0.5以上的占54.5%;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态位重叠,群落1中重叠值大于0.2的占51.5%.结合经典的森林群落分层频度分析,则可以更准确地判定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更新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把群落分层作为资源位,考虑不同的个体多度在分层中的分布情况,这些分析结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树种对生境的要求情况.不同的群落由于其中树种组成结构不同,使树种生态位宽度值产生变化,从而影响树种之间的生态位相似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值.
    松嫩平原不同生境芦苇种群分株的生物量分配与生长分析
    杨允菲, 李建东
    2003, (1):  30-34. 
    摘要 ( 1048 )   PDF (475KB) ( 499 )  
    在松嫩平原8月中旬,4个旱地生境芦苇种群分株的生长和生产力以季节性临时积水的低洼地为最高,以碱斑地为最低,两个生境之间分株高度相差2.8倍,分株生物量相差4.4倍,其它2个生境沙地和草甸混生群落也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生境芦苇种群分株生物量分配的差异,蕴涵着重要的生长调节和物质分配策略.在分株较小而又有充分生长空间的沙地生境和碱斑生境,以及具有种间竞争的草甸生境,分株将50%以上的物质分配给叶的建造上,以保证充分的物质生产;在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低洼地生境,分株将近40%的物质分配给茎的伸长生长,以提高个体对空间和光资源的竞争力.4个生境芦苇种群在分株增高与增重,以及茎、叶与分株的相对增重均具有相同的幂函数异速生长规律.
    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植株抗病性和生长与植物病史的关系
    刘登义, 王友保, Lars Ericson
    2003, (1):  35-42. 
    摘要 ( 912 )   PDF (961KB) ( 373 )  
    从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自然种群中采集无白车轴草单孢锈菌病史的无性系(clones)17个,有白车轴草单孢锈菌病史的无性系14个,分别作为抗病型和感受型植物实验材料;采集白车轴草单孢锈菌(Uromyces trifolii-repentis)菌系(strains)10个,作为病菌实验材料.分别设置并进行了两个温室实验、一个田间盆栽实验和一个原生长地移栽实验,实验处理上分对照、单菌系接种和10个菌系接种等3种.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用单菌系接种还是10个菌系接种,植株发病的概率和程度均与其抗病性有关,抗病型植株(无病史)发病的概率和程度显著低于感受型(有病史)植株.在相同处理的实验中(无论是田间实验还是温室实验),无病史植株和有病史植株的生长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田间实验植株的生长有显著差异,病情愈重,生长愈差.无病史植株的抗病性明显强于有病史植株.但是,原生长地的移栽实验结果表明,在无病原菌存在的情况下,有病史植株的(叶)生长显著好于无病史植株.可以认为,研究生物个体对环境因子反应性差异的实验应当在自然条件下和自然梯度范围内进行.
    中温型和暖温型草原五种植物构件生长与水热组合关系研究
    贾志斌, 杨持, 韩向红, 洪洋
    2003, (1):  43-46. 
    摘要 ( 1012 )   PDF (367KB) ( 387 )  
    在暖温型和中温型草原对大针茅(Stipa grandis)、羊草(Leymus chinens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s quorros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hurica)和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5个共有植物种群的构件生长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应用种群统计的生长分析指标与研究站点的月平均温度、降水量和湿润度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中温型草原各共有种的相对生长速率(DRGR &DRGRa)和单位叶速率(DULA)均高于暖温型草原,显示出对中温型草原生长季短、热量条件不足的生态适应特征;而暖温型草原则以较长的叶面积及构件持续时间适应该草原区生长季长、热量较为充足的气候条件.暖温型草原各共有种的构件生长指标与湿润度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普遍高于中温型草原,即暖温型草原植物的构件生长对生长季内的水热组合更为敏感,显示出不同热量型草原区植物构件生长的响应特征.
    温州蜜柑叶片光合作用光抑制的保护机理
    宋丽丽, 郭延平, 徐凯, 张良诚
    2003, (1):  47-50. 
    摘要 ( 1105 )   PDF (361KB) ( 333 )  
    晴天条件下,使用便携式调制荧光仪和分光光度计观察了温州蜜柑叶片光合作用光抑制发生过程中几个主要荧光参数(初始荧光F0、最大荧光Fm、PSÒ的光化学效率Fv/Fm、非光化学猝灭qN及其快相qNf和慢相qNs)、电子传递速率(ETR)和玉米黄素相对含量的日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光强的增强,ETR、qN及其qNf与qNs以及玉米黄素相对含量升高,Fv/Fm、Fm和F0下降.用DTT处理后,qNs较对照明显下降,F0较对照明显上升.可以认为,柑橘在光合作用日变化中存在依赖于叶黄素循环和类囊体膜质子梯度两种非辐射能量耗散方式,而且它们在防御光破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黄淮海平原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复合种植模式生理生态效应研究
    黄进勇, 李新平, 孙敦立
    2003, (1):  51-56. 
    摘要 ( 1117 )   PDF (294KB) ( 297 )  
    研究结果表明,与冬小麦夏玉米平作和春玉米单作相比,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各作物生殖生长时期均处于高空间生态位,田间光、温、气等生态条件得以改善,改平面受光为立体受光,作物群体内相对光强明显提高,而且各作物行间地温升高,种植带内风速加大,均有利于提高籽粒灌浆的强度和速度.同时,在籽粒灌浆过程中,各作物功能叶片内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比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平作或春玉米单作有所提高,这是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复合种植模式主要增产原因之一.
    温光型核雄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期和临界温度研究
    张建奎, 冯丽, 何立人, 余国东
    2003, (1):  57-60. 
    摘要 ( 1208 )   PDF (988KB) ( 434 )  
    多年人工气候箱和田间分期播种试验表明,小麦温光型隐性核雄不育两用系C49S育性温度敏感期较长,从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到成熟花粉期都有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其中最敏感的时期有两个,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和小孢子中期,当减数分裂期温度与小孢子中期温度均较低时,C49S表现为高度不育,当其温度均较高时,C49S表现为高度可育;C49S高度不育的临界温度是减数分裂期平均最低温度(Tmin1)、小孢子中期平均温度(T2)和平均最低温度(Tmin2),分别为8.5℃、13.5℃和10.5℃;C49S高度可育的临界温度是Tmin111.5℃、T215.0℃、Tmin212.5℃;对温光型核雄不育两用系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价值、条件及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
    低磷胁迫下不同磷效率水稻苗期根系的生理适应性研究
    郭玉春, 林文雄, 石秋梅, 梁义元, 何华勤, 陈芳育
    2003, (1):  61-65. 
    摘要 ( 955 )   PDF (916KB) ( 515 )  
    以P效率差异显著的IR74(P高效型)、IR71331(中间型)及IR71379(P低效型)等3个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了这3类水稻在低P胁迫下P的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等P效率差异的原因以及P吸收动力学特征参数、R/S、酸性磷酸酯酶(acidphosphoesterase,简称APase)与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简称RNase)等表现.结果表明,在低P胁迫下,P效率的高低是由水稻对P的吸收率、转运率以及利用效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存在基因型差异,P高效基因型IR74和P效率中间型的IR71331具有高的P吸收率,而IR71379P的吸收率低.不同P效率水稻在低P胁迫下,其Km、Cmin、Imax、R/S与Apase相对活性等参数表现出基因型的差异,小的Km和Cmin,大的Imax和R/S及高的APase升幅是水稻对P胁迫的生理适应性特征,也是植株在低P胁迫下较为敏感生理指标.其中各类型水稻叶片中RNase活性在低P胁迫下均表现大幅度上升,在品种间无显著差异,说明该酶是逆境胁迫并非低P胁迫的特征反应.
    氮肥形态和用量对藏东南地区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蔡晓布, 钱成
    2003, (1):  66-70. 
    摘要 ( 942 )   PDF (253KB) ( 374 )  
    在藏东南地区进行了氮肥用量和形态对烤烟产量与质量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施N量0~150kg·hm-2范围内,施N量与烘烤后烟叶产量、产值、氧化钾及总N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上中等烟比例、还原糖含量则呈显著负相关,糖/碱比显著下降.氮肥用量75kg·hm-2时,产量、质量最佳.无机氮肥对烤烟产量与质量的效应极显著优于有机氮肥.铵态氮、硝态氮、硝铵态氮肥处理间除上中等烟比例,其它各项指标仅略有差异,但均极显著优于酰胺态氮肥.铵态氮对烤烟产量与质量的影响略优于硝态氮,主要在于烟株吸收和同化过程的差异.
    湖北江汉平原农田生态系统铜的循环与平衡
    林匡飞, 徐小清, 项雅玲, 金霞, 邵志慧
    2003, (1):  71-74. 
    摘要 ( 1003 )   PDF (227KB) ( 311 )  
    对湖北江汉平原农田生态系统8种种植模式中Cu的输入、输出和平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田Cu的输出主要是作物收获,其输出量占总输出量的85.9%~95.1%,流失和淋溶输出很少.农田Cu的输入主要是有机肥输入和降雨输入,其次是降尘、作物自然归还和灌溉,而种子种苗和无机肥输入占很少的比例.农田Cu的平衡分析表明,按照当地施肥习惯,菜田和水田Cu盈余较多,而旱地4种种植模式基本平衡.
    长期施肥对NO3--N深层积累和土壤剖面中水分分布的影响
    郭胜利, 吴金水, 郝明德, 党廷辉
    2003, (1):  75-78. 
    摘要 ( 909 )   PDF (703KB) ( 383 )  
    研究了旱地农业系统中,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降水对NO3--N积累、剖面水分分布以及N素吸收量、回收率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和氮肥施用量显著影响作物产量.施用氮肥在土壤剖面中造成NO3--N深层积累,其中NPM处理累积层位于60~120cm,累积量相当于3.0年的年度施肥量(120kg·hm-2),NP处理累积层位于80~140cm,相当于1.4年施肥量.随着降水的年际间波动,无论在丰水年、平水年还是干旱年,NPM处理耗水量>NP处理>M处理>P,CK处理.13年不同施肥造成了土壤剖面水分差异.冬小麦播种前不同施肥处理0~100cm水分剖面分布差别不大.NPM处理、NP处理(除丰水年外),土壤100~300cm含水量迅速降低,干旱年M处理缓慢降低,P和CK处理在任何年份变化都不大.氮肥回收率随着降水的波动也呈现相应的高低变化,NPM、NP处理的高低波动幅度最大.NPM、NP处理NO3--N累积与N素回收率的降低、土壤水分亏缺基本吻合.由此也反映了水分作物施肥三者之间存在的内在制约关系.
    土壤环境中除草剂甲磺隆降解的研究I.土壤性质的影响
    汪海珍, 徐建民, 谢正苗, 叶庆富
    2003, (1):  79-84. 
    摘要 ( 989 )   PDF (653KB) ( 399 )  
    采用方差分析,研究了各土壤中不同形态甲磺隆残留量的差异程度;通过主因子分析,选出5个主因子,它们代表了整体信息量的90.4%;回归分析后建立了土壤性质和甲磺隆残留间的多元回归方程;经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得出,土壤pH值和微生物活性是甲磺隆降解的主要影响因素.
    内蒙古托克托地区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仝川, 金蕾, 周延林
    2003, (1):  85-89. 
    摘要 ( 898 )   PDF (630KB) ( 374 )  
    内蒙古托克托地区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黄河中游,农业历史悠久.应用遥感影像,结合地面调查,绘制了研究区植被类型现状图.在GIS支持下,选取多种景观指数,分别从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周长和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对研究区景观结构特征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景观是一个显著的农林牧景观镶嵌体,农田面积281.72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64%,林地景观占22.0%,草地景观占6.65%.研究区东北部景观基底为农田景观,在该基底上,基本上以居民点为中心较密集与规律地分布着杨树+榆树林斑块,共89块,斑块密度达2.568个·km-2,斑块平均面积仅为0.39km2,基底与斑块2种景观单元在该区域十分典型.杨树+榆树林和丘陵沟壑景观类型边界密度值较大,说明杨树+榆树林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较大,而丘陵沟壑边界切割破碎.可以认为,该地区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景观结构呈现较明显的人类干扰特征.
    普通克立格法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
    张润杰, 周强, 陈翠贤, 王寿松
    2003, (1):  90-92. 
    摘要 ( 969 )   PDF (327KB) ( 317 )  
    地统计学是以区域化变量为基础,以变差函数为主要工具,分析空间相关变量结构的统计方法.在对波动较大的实验变差函数进行拟合时,虽无法获得最优拟合,但运用人机对话的拟合方法来灵活选取参数,可以得到较理想的变差函数模型的参数.本文运用加权多项式回归法以及人机对话的方法,得到了较理想的1级与2级球状模型拟合结果,同时利用直线函数对实验变差函数进行了拟合.最后利用普通Kriging法,对待估计点进行各理论模型的最优、线性、无偏内插估计,得出克立格内插权重.将此方法应用于广东省四会市大沙镇富溪乡试验田稻飞虱观测数据,由待估点周围若干观测点的数据,有效地估计出待估点的昆虫分布密度,并讨论比较了不同理论模型的拟合效果以及估计误差.结果表明,2级球状模型的拟合最好,一级球状模型次之,直线函数的拟合最差,但直线函数计算最为简便.
    薇甘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对昆虫的生物活性
    张茂新, 凌冰, 孔垂华, 庞雄飞, 梁广文
    2003, (1):  93-96. 
    摘要 ( 1867 )   PDF (520KB) ( 607 )  
    用GC/MS分析了薇甘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共鉴定了22个化合物,单萜和倍半萜及其醇和酮的衍生物是其主要成分,并研究了薇甘菊挥发油对昆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在5~10μl·株-1的用量时,它们对小菜蛾、黄曲条跳甲和猿叶虫有显著的产卵驱避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触杀毒力,在500、750、1000mg·L-1浓度时,对萝卜蚜的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50.0%、59.86%和62.51%.然而,在500mg·L-1浓度时,对萝卜蚜、小菜蛾和黄曲条跳甲等不同受试虫态却无熏蒸毒杀作用.
    异源次生化合物对美洲斑潜蝇种群控制作用的田间试验
    冼继东, 庞雄飞, 曾玲
    2003, (1):  97-100. 
    摘要 ( 957 )   PDF (530KB) ( 358 )  
    应用作用因子生命表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法评价了异源植物次生物质在美洲斑潜蝇种群控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非寄主植物的乙醇提取物(浓度为1gDW·100ml-1)即马缨丹(Lantana camara)、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和机油乳剂(C23)对保护菜豆免受美洲斑潜蝇为害起着明显的作用,这些作用物质处理区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136、0.163、0.213和0.222,对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效果可达86.4%、83.7%、78.7%和77.8%.同时,这些作用物质不会影响美洲斑潜蝇的寄生性天敌的寄生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强寄生蜂的寄生作用.因此,4种供试作用物质对美洲斑潜蝇种群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优化滩涂养殖水体生态结构和调节水质的研究
    韩士群, 张振华, 虞利俊
    2003, (1):  101-104. 
    摘要 ( 942 )   PDF (229KB) ( 339 )  
    采用在滩涂鱼塘和虾池中接种小球藻和有益微生物的方法,探讨了调控滩涂养殖水体生态结构的浮游生物种群、数量、生物量及化学环境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虾池和鱼塘中接种小球藻后,小球藻数量均大幅度增加,变为优势种群,分别是其对照的16.92倍、4.76倍;浮游动物生物量为4.32mg·L-1和2.84mg·L-1,分别比对照增加19.3%、2.5%.同样,光合细菌、酵母菌及硝化细菌显著地改变了水体藻类和浮游动物种群的组成、数量、比例及生物量等,“酵母菌+硝化细菌”的处理,使水体氨态氮浓度下降最明显,为对照的44%,虾池生化耗氧和化学耗氧,为对照的56.5%和38.4%.增加了水体溶解氧和初级生产力.
    以毒性鉴别评价法评价化工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
    杨怡, 于红霞, 崔玉霞, 金洪钧, 唐松林, 周春宏
    2003, (1):  105-109. 
    摘要 ( 1001 )   PDF (586KB) ( 326 )  
    江苏省某化工厂废水处理设施进、出水经大型氵蚤(Daphnia magna)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表明,废水在处理前、后均显示毒性.采用毒性鉴别评价的试验程序,对处理设施的进、出水进行了关键毒物的鉴别和评价.发现进水中存在的关键毒物为金属铜离子并共存多种金属和极性有机毒物,而出水中存在的毒物为酸性条件下易被氧化的有毒有机物.该废水处理工艺对废水毒性去除率为77.6%.由此可见,该处理工艺对金属离子有较好的去除,而对有毒有机化合物的去除效果不甚理想.因此,该厂生产工艺和废水处理工艺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灰渣场土壤酶活性与植被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
    王友保, 张莉, 刘登义
    2003, (1):  110-112. 
    摘要 ( 891 )   PDF (531KB) ( 1517 )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研究了芜湖火力发电厂灰渣场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与土壤污染物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灰渣场植被多以单种植物组成的斑块零散分布,以草本植物为主,且多为1~2年生.同时,灰渣场3种土壤酶活性和渣场的自然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3种酶活性对环境胁迫的敏感性依次为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3种酶活性与环境中因子的相关性整体表现为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由于对环境胁迫最为敏感,而且其活性与植被状况和土壤化学性质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建议用脲酶活性作为废弃地复垦的一个指示指标.
    森林对水文过程影响研究进展
    张志强, 余新晓, 赵玉涛, 秦永胜
    2003, (1):  113-116. 
    摘要 ( 841 )   PDF (472KB) ( 500 )  
    根据森林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森林水文学研究可以分为3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森林植被变化影响水量和水质定位试验研究;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循环机制的影响;旨在为资源管理和工程建设提供决策依据的基于物理过程分布式参数森林水文模型开发.定位试验研究不仅可以为森林水文模型参数化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可以揭示森林植被影响径流形成机制和进行径流成份的分割,径流形成机制的研究则有助于改善基于物理过程模型的开发,模型研究反过来又可以为改进试验研究和径流形成机制研究提供指导.本文对以上3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概括.
    植物大年结实研究概述
    陈波, 宋永昌, 达良俊
    2003, (1):  117-120. 
    摘要 ( 1032 )   PDF (453KB) ( 381 )  
    大年结实指一个植物种群在不同年份同时产生具有很大变化的种子产量,这种生殖特征普遍存在于多年生植物中,是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进化对策.植物种子产量的周期性变化和种群内不同个体结实的同步程度是植物大年结实的两个重要特征.本文对大年结实的有关假说以及各自依据和缺陷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植物种群内不同个体生殖同步性的程度和时间尺度的延续和空间尺度的异质性.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尺度特征
    崔保山, 杨志峰
    2003, (1):  121-125. 
    摘要 ( 1059 )   PDF (1150KB) ( 475 )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是目前湿地研究领域的新概念、新问题.本文从时空尺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出发,探讨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各种表述和确定指标.较详细地阐述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时间尺度特征、空间尺度特征以及时空尺度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特别强调了尺度在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中的重要性.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特性与环境意义
    赵劲松, 张旭东, 袁星, 王晶
    2003, (1):  126-130. 
    摘要 ( 1081 )   PDF (802KB) ( 638 )  
    土壤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多介质多界面体系.尽管关于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研究还不完善,但现有的研究表明,它是这一环境中最为活跃的化学组成之一.由于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在C、N、P和S等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成土过程、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过程、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过程以及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已成为土壤科学、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提取方法、来源、组成、含量和影响因素、生物有效性及环境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的论述,同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土壤质量及其评价
    郑昭佩, 刘作新
    2003, (1):  131-134. 
    摘要 ( 1097 )   PDF (500KB) ( 830 )  
    保持和提高土壤质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必须清楚土壤质量的概念以及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本文综述了土壤质量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土壤质量评价要以土壤的功能为基础,不同土壤的评价应采用不同的标准,土壤质量的评价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介绍了国际上几种常用的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并对耕地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选择进行了探讨.
    淡水生态系统服务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蔡庆华, 唐涛, 邓红兵
    2003, (1):  135-138. 
    摘要 ( 1067 )   PDF (506KB) ( 513 )  
    对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当前淡水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不足;认为淡水生态系统服务的正常发挥离不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但少有将两者结合的综合研究,而这样的研究又是必要的.水资源应明确包括水量、水质、水能和水生生物四大要素,以此为基础,对淡水生态系统服务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论述,并简要介绍其评价方法.文章还对国内相关研究的思路及其技术路线进行了探讨.
    河口浮游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郭沛涌, 沈焕庭
    2003, (1):  139-142. 
    摘要 ( 999 )   PDF (581KB) ( 635 )  
    综述了河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初级生产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同时,对河口浮游植物在水环境监测中的作用以及河口浮游植物多样性与边缘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通常河口区重要的浮游植物有硅藻、甲藻等,微型、超微型浮游植物在河口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初级生产的时空变化明显,并受到光、温度、营养盐、动物摄食以及径流等因素的影响.
    根际圈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与机理分析
    魏树和, 周启星, 张凯松, 梁继东
    2003, (1):  143-147. 
    摘要 ( 1105 )   PDF (282KB) ( 831 )  
    根际圈以植物根系为中心聚集了大量的生命物质及其分泌物,构成了极为独特的“生态修复单元”.本文叙述了根在根际圈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生理生态作用,富集、固定重金属,吸收、降解有机污染物等功能;菌根真菌对根际圈内重金属的吸收、屏障及螯合作用,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根际圈内细菌对重金属的吸附与固定,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以及根际圈真菌和细菌的联合修复作用等,同时对可能存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根际圈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是植物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并指出利用重金属超富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筛选对水溶性有机污染物高吸收富集及其根系分泌能力强的特异植物,同时接种利于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专性或非专性真菌和细菌可能会成为有机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动物胃肠道微生态理论与实践
    谭支良
    2003, (1):  148-150. 
    摘要 ( 1097 )   PDF (436KB) ( 621 )  
    重点论述了动物胃肠道内与微生物群落密切相关的微生态学理论,介绍了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种类、特点和作用及其机制,并着重阐述了动物胃肠道微生态学理论与饲用微生物添加剂的关系及其微生物添加剂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蒙古栎群落叶型的分析
    于顺利, 马克平, 陈灵芝
    2003, (1):  151-153. 
    摘要 ( 994 )   PDF (257KB) ( 308 )  
    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主要林分类型凋落物的研究
    曾曙才, 苏志尧, 古炎坤, 谢正生, 刘月秀
    2003, (1):  154-156. 
    摘要 ( 952 )   PDF (464KB) ( 389 )  
    湿地松混交林地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的研究
    薛立, 陈红跃, 邝立刚
    2003, (1):  157-159. 
    摘要 ( 929 )   PDF (390KB) ( 4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