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1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3-02-1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山地落叶阔叶林优势树种米心水青冈幼苗的定居
郭柯
2003, 14(02): 161-164.
摘要
(
349
)
PDF
(304KB) (
77
)
在郁闭的林冠下、模拟林窗和林间空旷地3种光照环境中,研究了施肥和未施肥的米心水青冈幼苗生存和生长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幼苗在林下的发育受到光照不足的严重抑制,生长在林下的幼苗比生长在林窗和空旷地幼苗死亡快,死亡率高,幼苗在郁闭林下能够生存的时间不超过12周.施肥处理的幼苗比对照的幼苗死亡快,死亡率高.幼苗死亡很可能与土壤中的病原生物有关.虽然由林下光照强度增加到模拟林窗的光照强度后,幼苗发育有明显改善,但幼苗在模拟林窗环境和空旷地的生长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说明,米心水青冈新出土的幼苗在郁闭林冠下易受伤害,更新立苗阶段需要有比较好的光照条件,肥沃土壤可能也无助于改善郁闭林冠下幼苗的定居.
研究论文
山地落叶阔叶林优势树种米心水青冈幼苗的定居
郭柯
2003, (2): 161-164.
摘要
(
0
)
在郁闭的林冠下、模拟林窗和林间空旷地3种光照环境中,研究了施肥和未施肥的米心水青冈幼苗生存和生长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幼苗在林下的发育受到光照不足的严重抑制,生长在林下的幼苗比生长在林窗和空旷地幼苗死亡快,死亡率高,幼苗在郁闭林下能够生存的时间不超过12周.施肥处理的幼苗比对照的幼苗死亡快,死亡率高.幼苗死亡很可能与土壤中的病原生物有关.虽然由林下光照强度增加到模拟林窗的光照强度后,幼苗发育有明显改善,但幼苗在模拟林窗环境和空旷地的生长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说明,米心水青冈新出土的幼苗在郁闭林冠下易受伤害,更新立苗阶段需要有比较好的光照条件,肥沃土壤可能也无助于改善郁闭林冠下幼苗的定居.
研究报告
四川中亚热带扁刺栲—华木荷群系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含水率的研究
潘开文, 张远彬
2003, 14(02): 165-169.
摘要
(
390
)
PDF
(365KB) (
73
)
采用定位观测和方差分析的方法,对灌木以及10、40和200年生的扁刺栲—华木荷群落的土壤绝对含水率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10年生栲木荷群落外,群落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深度的关系极显著;不同年龄段的栲木荷林地土壤含水率与季节的关系不显著;除10余年生的栲木荷群落外,群落土壤含水率与坡向的关系不显著;土壤含水率与演替阶段的关系极显著;栲木荷群落发育10和40年后,其土壤涵养功能分别恢复到原始林的73%和85?;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土壤含水率在时空结构上具有明显的波动性与混纯性.
研究论文
四川中亚热带扁刺栲-华木荷群系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含水率的研究
潘开文, 张远彬
2003, (2): 165-169.
摘要
(
0
)
采用定位观测和方差分析的方法,对灌木以及10、40和200年生的扁刺栲华木荷群落的土壤绝对含水率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10年生栲木荷群落外,群落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深度的关系极显著;不同年龄段的栲木荷林地土壤含水率与季节的关系不显著;除10余年生的栲木荷群落外,群落土壤含水率与坡向的关系不显著;土壤含水率与演替阶段的关系极显著;栲木荷群落发育10和40年后,其土壤涵养功能分别恢复到原始林的73%和85%;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土壤含水率在时空结构上具有明显的波动性与混沌性.
研究报告
深圳福田无瓣海桑—海桑林能量的研究
咎启杰, 王伯荪, 王勇军
2003, 14(02): 170-174.
摘要
(
446
)
PDF
(330KB) (
67
)
在研究生物量、生产力的基础上,对深圳福田无瓣海桑-海桑林中2种红树植物海桑和无瓣海桑各组分的干重热值、林分能量现存量、年能量净固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组分样品干重热值有一定的差异,树叶干重热值最高,纫根干重热值最低;海桑各组分样品干重热值比无瓣海桑相应组分稍高.林分能量现存量(1999年10月)为84774.72kJ·m^2,其中无瓣海桑种群能量现存量为54693.26kJ·m^-2,占林分总的64.54%,海桑种群能量现存量为30051.46kJ·m^-2,占林分总量的35.46%.林分凋落物的能量归还量(1999年)为24549.54kJ·m^-2·年^-1,其中无瓣海桑种群的能量归还量为17223.99kJ·m^-2·年^-1,占总林分的70.16%,海桑种群的能量归还量为7325.55kJ·m^-2·年^-1,占总林分的29.84%.林分能量净固定量为50391.4kJ·m^-2·年^-1,其中无瓣海桑种群和海桑种群的能量净固定量为分别为31778kJ·m^-2·年^-1和18613.4kJ·m^-2·年^-1.
研究论文
深圳福田无瓣海桑-海桑林能量的研究
昝启杰, 王伯荪, 王勇军
2003, (2): 170-174.
摘要
(
0
)
在研究生物量、生产力的基础上,对深圳福田无瓣海桑海桑林中2种红树植物海桑和无瓣海桑各组分的干重热值、林分能量现存量、年能量净固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组分样品干重热值有一定的差异,树叶干重热值最高,细根干重热值最低;海桑各组分样品干重热值比无瓣海桑相应组分稍高.林分能量现存量(1999年10月)为84774.72kJ·m
-2
,其中无瓣海桑种群能量现存量为54693.26kJ·m
-2
,占林分总量的64.54%,海桑种群能量现存量为30051.46kJ·m
-2
,占林分总量的35.46%.林分凋落物的能量归还量(1999年)为24549.54kJ·m
-2
·年
-1
,其中无瓣海桑种群的能量归还量为17223.99kJ·m
-2
·年
-1
,占总林分的70.16%,海桑种群的能量归还量为7325.55kJ·m
-2
·年
-1
,占总林分的29.84%.林分能量净固定量为50391.4kJ·m
-2
·年
-1
,其中无瓣海桑种群和海桑种群的能量净固定量为分别为31778kJ·m
-2
·年
-1
和18613.4kJ·m
-2
·年
-1
.
研究报告
毛乌素沙地旱柳生长和生理特征对遮荫的反应
何维明, 董鸣
2003, 14(02): 175-178.
摘要
(
331
)
PDF
(250KB) (
139
)
在一个控制试验中,旱柳经历了全不遮荫、部分遮荫和全部遮荫处理.比较了全不遮荫枝、全部遮荫枝、部分遮荫阳生枝(阳生枝)和部分遮荫阴生枝(阴生枝)的生长和生理特征,结果表明:阳生枝和全部遮荫枝的叶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大于全不遮荫枝和阴生枝;遮荫处理明显影响净光合速率和夜间呼吸速率;阳生枝的分枝生物量、总校长度、枝叶生物量和枝叶重比显著大于全不遮荫枝,而阴生枝的分枝数、分枝生物量、叶面积、叶生物量、基茎、总校长度、枝叶生物量和枝叶重比都显著小于全部遮荫枝.
研究论文
毛乌素沙地旱柳生长和生理特征对遮荫的反应
何维明, 董鸣
2003, (2): 175-178.
摘要
(
0
)
在一个控制试验中,旱柳经历了全不遮荫、部分遮荫和全部遮荫处理.比较了全不遮荫枝、全部遮荫枝、部分遮荫阳生枝(阳生枝)和部分遮荫阴生枝(阴生枝)的生长和生理特征,结果表明:阳生枝和全部遮荫枝的叶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大于全不遮荫枝和阴生枝;遮荫处理明显影响净光合速率和夜间呼吸速率;阳生枝的分枝生物量、总枝长度、枝叶生物量和枝叶重比显著大于全不遮荫枝,而阴生枝的分枝数、分枝生物量、叶面积、叶生物量、基茎、总枝长度、枝叶生物量和枝叶重比都显著小于全部遮荫枝.
研究报告
红壤茶树根层土壤基础呼吸作用和酶活性
俞慎, 何振立, 张荣光, 陈国潮, 黄昌勇, 朱炳良
2003, 14(02): 179-183.
摘要
(
380
)
PDF
(319KB) (
133
)
对不同树龄茶树根层土壤的呼吸作用(包括代谢熵qCO2)和土壤酶(脲酶、转化酶和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进行了研究、不同树龄茶树根层土壤日基础呼吸作用强度(36.23—58.52mg·kg^-1·d^-1)和日代谢墒(0.30一0.68)都以40和90年茶树较为接近,分别显著大于和小于10年树龄茶树根层土壤;服酶活性(41.48—47、72mg·kg^-1·d^-1)则三者间差异不大,虽然随树龄增长而下降;转化酶活性(189.29—363.40mg·kg^-1·d^-1)也随树龄增长而下降,并且10年茶树根层土壤显著大于40和90年树龄茶树;而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444.22—828.32mg·kg^-1·d^-1)相反,随树龄增长而增强.结果表明,土壤基础呼吸作用、代谢熵和3种土壤酶活性都与茶树树龄、土壤pH、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可活性酚总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密切相关.
研究论文
红壤茶树根层土壤基础呼吸作用和酶活性
俞慎, 何振立, 张荣光, 陈国潮, 黄昌勇, 朱炳良
2003, (2): 179-183.
摘要
(
0
)
对不同树龄茶树根层土壤的呼吸作用(包括代谢熵qCO
2
)和土壤酶(脲酶、转化酶和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进行了研究.不同树龄茶树根层土壤日基础呼吸作用强度(36.23~58.52mg·kg
-1
·d
-1
)和日代谢熵(0.30~0.68)都以40和90年茶树较为接近,分别显著大于和小于10年树龄茶树根层土壤;脲酶活性(41.48~47.72mg·kg
-1
·h
-1
)则三者间差异不大,虽然随树龄增长而下降;转化酶活性(189.29~363.40mg·kg
-1
·h
-1
)也随树龄增长而下降,并且10年茶树根层土壤显著大于40和90年树龄茶树;而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444.22~828.32mg·kg
-1
·h
-1
)相反,随树龄增长而增强.结果表明,土壤基础呼吸作用、代谢熵和3种土壤酶活性都与茶树树龄、土壤pH、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可溶性酚总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密切相关.
研究报告
无菌条件下小麦氨基酸态氮及铵态氮营养效应研究
莫良玉, 吴良欢, 陶勤南
2003, 14(02): 184-186.
摘要
(
398
)
PDF
(214KB) (
40
)
对铵态氮(硫酸铵)、氨基酸态氮(甘氨酸,谷氨酸及赖氨酸)和缺氮无菌砂培条件下小麦单株干物重、全氮量及根、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均可被小麦吸收,且吸收量相当.培养30d后,甘氨酸和谷氨酸处理的小麦干物重显著高于缺氮及铵态氮处理,而铵态氮、赖氨酸及缺氮处理的干物重相近.低浓度铵态氮(0.7mmol·L^1)培养15d的小麦仅根的GPT活性显著高于缺氮处理,而高浓度(35.7mmol·L^1)处理6h对这两种转氨酶活性影响不大.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氨基酸态氮培养15d或处理6h后,小麦植株根、叶的GOT或GPT活性变化趋势有较大差异,这反映出小麦外源氨基酸主要同化部位及同化量,与氨基酸种类及浓度有较大关系.
研究论文
无菌条件下小麦氨基酸态氮及铵态氮营养效应研究
莫良玉, 吴良欢, 陶勤南
2003, (2): 184-186.
摘要
(
0
)
对铵态氮(硫酸铵)、氨基酸态氮(甘氨酸,谷氨酸及赖氨酸)和缺氮无菌砂培条件下小麦单株干物重、全氮量及根、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均可被小麦吸收,且吸收量相当.培养30d后,甘氨酸和谷氨酸处理的小麦干物重显著高于缺氮及铵态氮处理,而铵态氮、赖氨酸及缺氮处理的干物重相近.低浓度铵态氮(0.7mmol·L
-1
)培养15d的小麦仅根的GPT活性显著高于缺氮处理,而高浓度(35.7mmol·L
-1
)处理6h对这两种转氨酶活性影响不大.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氨基酸态氮培养15d或处理6h后,小麦植株根、叶的GOT或GPT活性变化趋势有较大差异,这反映出小麦外源氨基酸主要同化部位及同化量,与氨基酸种类及浓度有较大关系.
研究报告
根瘤菌在小麦与紫云英混作中的作用
钟增涛, 沈其荣, 孙晓红, 冉炜, 茆泽圣
2003, 14(02): 187-190.
摘要
(
368
)
PDF
(257KB) (
75
)
采用盆钵实验,在小麦与紫云英混作系统中,通过对紫云英接种根瘤菌,研究了小麦与紫云英生长过程中植株生长、植株生物量、植株与土壤氮素变化情况及根瘤菌的酶活性.结果表明,在有根瘤菌接种的混作体系中,植株的生长得到促进,植株及土壤全氮均有增加,酶活性比单作也有所提高.
研究论文
根瘤菌在小麦与紫云英混作中的作用
钟增涛, 沈其荣, 孙晓红, 冉炜, 茆泽圣
2003, (2): 187-190.
摘要
(
0
)
采用盆钵实验,在小麦与紫云英混作系统中,通过对紫云英接种根瘤菌,研究了小麦与紫云英生长过程中植株生长、植株生物量、植株与土壤氮素变化情况及根瘤菌的酶活性.结果表明,在有根瘤菌接种的混作体系中,植株的生长得到促进,植株及土壤全氮均有增加,酶活性比单作也有所提高.
研究报告
硫水平对玉米氮、硫代谢特性及根系活性的影响
王空军, 胡昌浩, 董树亭, 刘开昌, 刘存辉
2003, 14(02): 191-195.
摘要
(
446
)
PDF
(334KB) (
40
)
通过Hoagland营养液水培玉米,定量研究了供S水平对玉米根系活性和植株S、N代谢特性的影响.当玉米缺S时。玉米根系活性和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显著降低,植株冠/根比增大;根系与地上部对S、N的吸收均减少。S在根系和新生叶中分配相对减少、在衰老叶和茎鞘中分配相对增多;N在根系中分配增多,新生叶和完全展开叶中分配相对减少;植株蛋白质、蛋白氮、蛋白硫、无机硫的含量均显著降低,非蛋白氮比率增多,无机硫占总S的比率变小,全N/全S比增大;蛋白质中的N/S比在地上部无显著变化。而在根系中显著增大;根系对S缺乏的反应更为敏感.研究表明。缺S植株蛋白质含量与NR活性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S的缺乏或过量均影响玉米的N、S代谢;以根系作为S素营养诊断器官。以N/S比或无机S/全S比作为诊断指标较灵敏。正常条件下其数值分别为10.7和0.302.
研究论文
硫水平对玉米氮、硫代谢特性及根系活性的影响
王空军, 胡昌浩, 董树亭, 刘开昌, 刘存辉
2003, (2): 191-195.
摘要
(
0
)
通过Hoagland营养液水培玉米,定量研究了供S水平对玉米根系活性和植株S、N代谢特性的影响.当玉米缺S时,玉米根系活性和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显著降低,植株冠/根比增大;根系与地上部对S、N的吸收均减少,S在根系和新生叶中分配相对减少、在衰老叶和茎鞘中分配相对增多;N在根系中分配增多,新生叶和完全展开叶中分配相对减少;植株蛋白质、蛋白氮、蛋白硫、无机硫的含量均显著降低,非蛋白氮比率增多,无机硫占总S的比率变小,全N/全S比增大;蛋白质中的N/S比在地上部无显著变化,而在根系中显著增大;根系对S缺乏的反应更为敏感.研究表明,缺S植株蛋白质含量与NR活性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S的缺乏或过量均影响玉米的N、S代谢;以根系作为S素营养诊断器官,以N/S比或无机S/全S比作为诊断指标较灵敏,正常条件下其数值分别为10.7和0.302.
研究报告
长期施磷对黄壤旱地磷库变化及地表径流中磷浓度的影响
刘方, 黄昌勇, 何腾兵, 钱晓刚, 刘元生, 罗海波
2003, 14(02): 196-200.
摘要
(
450
)
PDF
(300KB) (
113
)
对贵州黄壤旱地进行采样以及盆栽试验,探索黄壤旱地磷库的变化及其对地表径流磷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磷后黄壤旱地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逐渐增高,Al-P、Fc-P和Ca-P积累的顺序为Fe-P>Al-P>Ca-P。长期施磷后黄壤旱地的有效磷和藻类可利用的总磷也不断积累,高磷(Olsen-P>25mg·kg^-1)旱地藻类可利用的总磷与Al-P、Fe-P和Ca-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9、0.903和0.650,Fc-P对藻类可利用磷量的影响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在模拟雨强为63.2mm·h^-1下,降雨30min后,低磷黄壤旱地(Olsen-P为4.62-15.9mg·kg^-1)径流中磷酸根磷含量仅为2.81-4.17μg·L^-1,生物有效性磷含量为0.723-0.876mg·L^-1;高磷黄壤旱地(Olsen-P)为29.4-59.2mg·kg^-1)径流中磷酸根磷含量达到0.026-0.714mg·L^-1,生物有效性磷含量增加到0.996-1.281mg·L^-1;高磷黄壤旱地地表径流磷量能加速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
研究论文
长期施磷对黄壤旱地磷库变化及地表径流中磷浓度的影响
刘方, 黄昌勇, 何腾兵, 钱晓刚, 刘元生, 罗海波
2003, (2): 196-200.
摘要
(
0
)
对贵州黄壤旱地进行采样以及盆栽试验,探索黄壤旱地磷库的变化及其对地表径流磷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磷后黄壤旱地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逐渐增高,A1P、FeP和CaP积累的顺序为FeP>A1P>CaP.长期施磷后黄壤旱地的有效磷或藻类可利用的总磷也不断积累,高磷(OlsenP>25mg·kg
-1
)旱地藻类可利用的总磷与A1P、FeP和Ca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9
**
、0.903
**
和0.650
**
,FeP对藻类可利用磷量的影响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在模拟雨强为63.2mm·h
-1
下,降雨30min后,低磷黄壤旱地(OlsenP为4.62~15.9mg·kg
-1
)径流中磷酸根磷含量仅为2.81~4.17μg·L
-1
,生物有效性磷含量为0.723~0.876mg·L
-1
;高磷黄壤旱地(OlsenP为29.4~59.2mg·kg
-1
)径流中磷酸根磷含量达到0.026~0.714mg·L
-1
,生物有效性磷含量增到0.996~1.281mg·L
-1
;高磷黄壤旱地地表径流磷量能加速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
研究报告
不同利用方式下石灰性紫色土的锌形态剖面分布特征初探
高美荣, 朱波, 蒋明富, 成延鏊
2003, 14(02): 201-204.
摘要
(
325
)
PDF
(203KB) (
44
)
分析对比了4个剖面(稻田、旱地、城墙岩群组林地、蓬莱镇组林地)Zn形态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稻田各形态Zn的剖面分布比旱地复杂,农地土层深厚,Zn各形态分配在层次间的变化较林地复杂.DTPA-Zn(有效态锌)在表层分配的相对较高,说明作物根系层及林木根系层缺Zn突出.对各种形态在不同剖面中的分配进行了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农地的碳酸盐结合态锌(3.65%)、紧结有机结合态锌(2.81%)、晶形氧化铁结合态锌(22.04%)显著大于林地(1.86%、0.84%、11.59%).
研究论文
不同利用方式下石灰性紫色土的锌形态剖面分布特征初探
高美荣, 朱波, 蒋明富, 成延鏊
2003, (2): 201-204.
摘要
(
0
)
分析对比了4个剖面(稻田、旱地、城墙岩群组林地、蓬莱镇组林地)Zn形态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稻田各形态Zn的剖面分布比旱地复杂,农地土层深厚,Zn各形态分配在层次间的变化较林地复杂.DTPAZn(有效态锌)在表层分配的相对较高,说明作物根系层及林木根系层缺Zn突出.对各种形态在不同剖面中的分配进行了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农地的碳酸盐结合态锌(3.65%)、紧结有机结合态锌(2.81%)、晶形氧化铁结合态锌(22.04%)显著大于林地(1.86%、0.84%、11.59%).
研究报告
地膜覆盖对土壤水温和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王俊, 李凤民, 宋秋华, 李世清
2003, 14(02): 205-210.
摘要
(
435
)
PDF
(403KB) (
162
)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对土壤水温状况及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土壤的增温作用在春小麦生育期内呈“U”型变化,地膜覆盖可以通过防止蒸发和提升土壤深层水分至作物可利用层来增加土壤中有效水含量,利于作物利用.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作用利于作物前期生长和水分利用,在生育后期覆膜,作物根系发育受到抑制,作物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影响产量的形成.对照(CK)、播前灌水(W)、全程覆膜(M)、播前灌水 覆膜30d(WM30)、播前灌水 覆膜60d(WM60)及播前灌水十全程覆膜(WMw)6个处理的产量分别为2554、2424、2750、3138、3305、3123kg·hm^-2,最佳覆膜时间在40—60d.
研究论文
地膜覆盖对土壤水温和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王俊, 李凤民, 宋秋华, 李世清
2003, (2): 205-210.
摘要
(
0
)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对土壤水温状况及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土壤的增温作用在春小麦生育期内呈“U”型变化,地膜覆盖可以通过防止蒸发和提升土壤深层水分至作物可利用层来增加土壤中有效水含量,利于作物利用.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作用利于作物前期生长和水分利用,在生育后期覆膜,作物根系发育受到抑制,作物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影响产量的形成.对照(CK)、播前灌水(W)、全程覆膜(M)、播前灌水+覆膜30d(WM30)、播前灌水+覆膜60d(WM60)及播前灌水+全程覆膜(WMw)6个处理的产量分别为2554、2424、2750、3138、3305、3123kg·hm
-2
,最佳覆膜时间在40~60d.
研究报告
黄绵土坡耕地大豆的水肥产量效应
陈洪松, 邵明安, 张兴昌
2003, 14(02): 211-214.
摘要
(
321
)
PDF
(213KB) (
56
)
研究了不同施肥量(N、P配施)下黄绵土坡耕地大豆的水肥产量效应.结果表明,水分利用效率(WUE)与作物产量(Y)正相关,y=0.0017l 0.0035WUE.单施磷时,作物产量和WUE随磷的增加而增大;单施氮时,作物产量和WUE随氯的增加先增大后降低,表明施用氮应该配合施用一定量的磷.施肥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WUE,与不施肥相比,施肥时作物产量和WUE分别提高了86.76%一470.16%和69.64%一438.47.与单施氦、磷相比,氮、磷合理配施能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适宜的N、P(P205)配施比例为1.3:1.
研究论文
黄绵土坡耕地大豆的水肥产量效应
陈洪松, 邵明安, 张兴昌
2003, (2): 211-214.
摘要
(
0
)
研究了不同施肥量(N、P配施)下黄绵土坡耕地大豆的水肥产量效应.结果表明,水分利用效率(WUE)与作物产量(Y)正相关,Y=0.0017+0.0035WUE.单施磷时,作物产量和WUE随磷的增加而增大;单施氮时,作物产量和WUE随氮的增加先增大后降低,表明施用氮应该配合施用一定量的磷.施肥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WUE,与不施肥相比,施肥时作物产量和WUE分别提高了86.76%~470.16%和69.64%~438.47%.与单施氮、磷相比,氮、磷合理配施能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适宜的N、P(P
2
O
5
)配施比例为1.3:1.
研究报告
刈割频次对白三叶能量分配及构型的影响
包国章, 李向林, 沈万斌, 谢忠雷, 康春莉
2003, 14(02): 215-218.
摘要
(
347
)
PDF
(254KB) (
59
)
4—10月,在亚热带高山人工草地,通过生长季割2、4和7次的刈割试验后发现,不同刈割频次对翌年白三叶能量分配、构件密度、分枝数量及分枝角度影响显著.随刈割频次的增加,白三叶葡匐茎的能量分配递增,分别为42.8%、44.9??7.7%,而单位长度茎所含能量递减,分别为13.0、12.2和11.1kJ·m^-1;叶密度、茎密度、分枝数量及节间长度出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提高刈割频次后,白三叶的分枝强度由15分枝·m^-1递增到23.7分枝·m^-1;分枝角度由49.5°。递增到60.2°,从提高了白三叶种群在刈割干扰下对土壤微生境资源的利用率.
研究论文
刈割频次对白三叶能量分配及构型的影响
包国章, 李向林, 沈万斌, 谢忠雷, 康春莉
2003, (2): 215-218.
摘要
(
0
)
4~10月,在亚热带高山人工草地,通过生长季割2、4和7次的刈割试验后发现,不同刈割频次对翌年白三叶能量分配、构件密度、分枝数量及分枝角度影响显著.随刈割频次的增加,白三叶匍匐茎的能量分配递增,分别为42.8%、44.9%、47.7%,而单位长度茎所含能量递减,分别为13.0、12.2和11.1kJ·m
-1
;叶密度、茎密度、分枝数量及节间长度出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提高刈割频次后,白三叶的分枝强度由15分枝·m
-1
递增到23.7分枝·m
-1
;分枝角度由49.5°递增到60.2°,从而提高了白三叶种群在刈割干扰下对土壤微生境资源的利用率.
研究报告
无牧草原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耿元波, 章申, 董云社, 孟维奇
2003, 14(02): 219-222.
摘要
(
329
)
PDF
(266KB) (
75
)
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的两种优势草原群落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中纬度地区未放牧情况下的草原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两类草原群落土壤-植物系统中土壤分室N、P、K、S、Ca、Mg、Si的贮量远大于植物亚系统的贮量,地上活体和枯草分室的各元素贮量小于根分室.在两类草原群落中,N、P、K、S从枯草分室中消失的速率要大于Ca、Mg和Si.羊草草原的枯草分室元素流失量大于大针茅草原.研究区草原生态系统中,羊革草原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近于平衡状态,大针茅草原处于失衡状态.物质循环量羊草草原远大于大针茅草原.
研究论文
无牧草原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耿元波, 章申, 董云社, 孟维奇
2003, (2): 219-222.
摘要
(
0
)
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的两种优势草原群落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中纬度地区未放牧情况下的草原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两类草原群落土壤植物系统中土壤分室N、P、K、S、Ca、Mg、Si的贮量远大于植物亚系统的贮量,地上活体和枯草分室的各元素贮量小于根分室.在两类草原群落中,N、P、K、S从枯草分室中消失的速率要大于Ca、Mg和Si.羊草草原的枯草分室元素流失量大于大针茅草原.研究区草原生态系统中,羊草草原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近于平衡状态,大针茅草原处于失衡状态.物质循环量羊草草原远大于大针茅草原.
研究报告
火烧对草地土壤氮总矿化、硝化及无机氮消耗速率的影响
李玉中, 祝廷成, 李建东, 周道玮
2003, 14(02): 223-226.
摘要
(
375
)
PDF
(259KB) (
110
)
采用同位素^15N库稀释技术结合扰动较小的管型取样法,测定了羊草草地火烧区与未烧区不同季节土壤氮的总矿化速率、总硝化速率、无机氮消耗速率.结果表明,火烧地的氮总矿化与硝化速率在牧草返青后的4、5月份均高于未烧地,7月份差异不显著,到生长季末的9月份又低于未烧地;火烧地NH^4—N的消耗速率7月份以前均高于未烧地,9月份低于未烧地,N03^--N的消耗4、5份火烧地要高于未烧地,7、9月份又低于未烧地;火烧地土壤NH4^ -N含量在4、5和7月份均高于未烧地,9月份基本没有差别,而N03^--N在4、5月份无大差别,7、9月份高于未烧地.
研究论文
火烧对草地土壤氮总矿化、硝化及无机氮消耗速率的影响
李玉中, 祝廷成, 李建东, 周道玮
2003, (2): 223-226.
摘要
(
0
)
采用同位素
15
N库稀释技术结合扰动较小的管型取样法,测定了羊草草地火烧区与未烧区不同季节土壤氮的总矿化速率、总硝化速率、无机氮消耗速率.结果表明,火烧地的氮总矿化与硝化速率在牧草返青后的4、5月份均高于未烧地,7月份差异不显著,到生长季末的9月份又低于未烧地;火烧地NH
4
+
-N的消耗速率7月份以前均高于未烧地,9月份低于未烧地,NO
3
-
-N的消耗4、5份火烧地要高于未烧地,7、9月份又低于未烧地;火烧地土壤NH
4
+
-N含量在4、5和7月份均高于未烧地,9月份基本没有差别,而NO
3
-
-N在4、5月份无大差别,7、9月份高于未烧地.
研究报告
栉孔扇贝生理生态学特征的实验研究
周毅, 杨红生, 张福绥
2003, 14(02): 227-233.
摘要
(
424
)
PDF
(464KB) (
118
)
基于近年发展起来的生物沉积法,在烟台四十里湾养殖海区采用室内大型流水系统对栉孔扇贝的滤水率、吸收率和生态效率等生理生态学参数进行了测定,并探讨了它们与养殖密度与食物可获得性的关系.栉孔扇贝滤水率(平均3.65L·ind^-1·h^-1)与扇贝放养密度和饵料浓度无显著关系,而栉孔扇贝摄食率随放养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与POM呈正相关.扇贝对食物的吸收效率较高(平均75.9%),这与低饵料浓度行关.扇贝氨基酸泄漏所损失的能量高于排氨的能量损失.扇贝的生长余力(SFG)、总生长效率(尺:)和净生长效率(尺z)均与饵料浓度呈正相关.扇贝对氮的总生态效率(平均9.9%)高于对碳(平均5.9%)和磷(平均4.1%).在氟的预算中,如果仅考虑NH4^ —N的排泄,而忽视其它形态氟的排泄,将会产生较大偏差(平均约20%).贝壳不管在能量预算还是在元素预算中部不应该被忽视.在沿岸养殖海域,栉孔扇贝通过大量的滤水摄食、生长、排泄、生物沉积等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产生影响.
研究论文
栉孔扇贝生理生态学特征的实验研究
周毅, 杨红生, 张福绥
2003, (2): 227-233.
摘要
(
0
)
基于近年发展起来的生物沉积法,在烟台四十里湾养殖海区采用室内大型流水系统对栉孔扇贝的滤水率、吸收率和生态效率等生理生态学参数进行了测定,并探讨了它们与养殖密度与食物可获得性的关系.栉孔扇贝滤水率(平均3.65L·ind
-1
·h
-1
)与扇贝放养密度和饵料浓度无显著关系,而栉孔扇贝摄食率随放养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与POM呈正相关.扇贝对食物的吸收效率较高(平均75.9%),这与低饵料浓度有关.扇贝氨基酸泄漏所损失的能量高于排氨的能量损失.扇贝的生长余力(SFG)、总生长效率(
K
1
)和净生长效率(
K
2
)均与饵料浓度呈正相关.扇贝对氮的总生态效率(平均9.9%)高于对碳(平均5.9%)和磷(平均4.1%).在氮的预算中,如果仅考虑NH
4
+
-N的排泄,而忽视其它形态氮的排泄,将会产生较大偏差(平均约20%).贝壳不管在能量预算还是在元素预算中都不应该被忽视.在沿岸养殖海域,栉孔扇贝通过大量的滤水摄食、生长、排泄、生物沉积等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产生影响.
研究报告
盐碱池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日变化的研究
赵文, 董双林, 张兆琪, 申屠青春
2003, 14(02): 234-236.
摘要
(
324
)
PDF
(196KB) (
72
)
用黑白瓶测氧法对盐碱池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碱池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其分布规律与光照、温度、浮游植物现存量等环境因子的变化是相关的.用黑白瓶法连续曝光24h测定初级生产力结果大大偏低于每次曝光2h的全天累积结果.对养鱼池而言,在10:00—14:00时曝光4h再推算全天的初级生产力较为适当.
研究论文
盐碱池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日变化的研究
赵文, 董双林, 张兆琪, 申屠青春
2003, (2): 234-236.
摘要
(
0
)
用黑白瓶测氧法对盐碱池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碱池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其分布规律与光照、温度、浮游植物现存量等环境因子的变化是相关的.用黑白瓶法连续曝光24h测定初级生产力结果大大偏低于每次曝光2h的全天累积结果.对养鱼池而言,在10:00~14:00时曝光4h再推算全天的初级生产力较为适当.
研究报告
食物水平和初始体重对杂交罗非鱼生长和个体生长分化的影响
王岩
2003, 14(02): 237-240.
摘要
(
399
)
PDF
(292KB) (
83
)
将72尾杂交罗非鱼分别养在12个水槽内,每个水槽内养6尾大小不同的鱼(A、B、C、D、E、F),其中鱼A的初始体重为62.69±1.46g,B为56.48±1.30g,C为50.75±1.19g,D为35.56±1.18g,E为31.05±0.88g,F为27。35±0.95g(平均值±标准误).在4周实验中,实验鱼分别被停食或每天按体重1.5%、3.0%和饱食水平投喂.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食物效率(FE)先随食物水平增加而增加,当食物水平超过鱼体重的3.0%后,继续增加投喂量,SGR不再升高而FE明显下降.按体重1.5%投喂的鱼SGR和终体重个体间变异较大.对鱼A而言,食物水平超过体重1.5%后对其SGR无显著影响,但对鱼F而言,食物水平对SGR影响较大.结果表明,杂交罗非鱼的生长和个体生长分化与食物条件和初始体重有关,当食物水平超过体重的3.0%后,鱼的SGR较高,个体生长分化相对较轻.
研究论文
食物水平和初始体重对杂交罗非鱼生长和个体生长分化的影响
王岩
2003, (2): 237-240.
摘要
(
0
)
将72尾杂交罗非鱼分别养在12个水槽内,每个水槽内养6尾大小不同的鱼(A、B、C、D、E、F),其中鱼A的初始体重为62.69±1.46g,B为56.48±1.30g,C为50.75±1.19g,D为35.56±1.18g,E为31.05±0.88g,F为27.35±0.95g(平均值±标准误).在4周实验中,实验鱼分别被停食或每天按体重1.5%、3.0%和饱食水平投喂.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食物效率(FE)先随食物水平增加而增加,当食物水平超过鱼体重的3.0%后,继续增加投喂量,SGR不再升高而FE明显下降.按体重1.5%投喂的鱼SGR和终体重个体间变异较大.对鱼A而言,食物水平超过体重1.5%后对其SGR无显著影响,但对鱼F而言,食物水平对SGR影响较大.结果表明,杂交罗非鱼的生长和个体生长分化与食物条件和初始体重有关,当食物水平超过体重的3.0%后,鱼的SGR较高,个体生长分化相对较轻.
研究报告
华北棉区各代棉铃虫生命表及南北棉铃虫发生特征研究
戈峰, 刘向辉, 丁岩钦, 王学志, 赵永发
2003, 14(02): 241-245.
摘要
(
372
)
PDF
(303KB) (
86
)
通过对以河北饶阳为代表的华北棉区棉铃虫动态的研究,建立了各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华北棉区第l-4代棉铃虫总死亡率分别为98.3%、98.34%;98.69%和9.13%,各代棉铃虫种群的趋势指数I值分别为3.97、1.50、1.41和1.09.与以江苏南通为代表的南方棉区生命表参数相比较发现,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棉铃虫的存活率曲线都属于A型曲线,即卵至2龄期死亡率较大,3龄以后死亡率较小的凹型曲线。南方棉区棉铃虫消亡的关键因子是风雨冲刷作用,而北方则是天敌的捕食作用;南北棉区的棉铃虫孵化期为1龄期,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死亡率较大,为关键虫期;北方棉区主要危害世代是2、3代棉铃虫,南方棉区为3、4代棉铃虫,由此讨论了南北棉区各世代棉铃虫的发生危害特点。
研究论文
华北棉区各代棉铃虫生命表及南北棉铃虫发生特征研究
戈峰, 刘向辉, 丁岩钦, 王学志, 赵永发
2003, (2): 241-245.
摘要
(
0
)
通过对以河北饶阳为代表的华北棉区棉铃虫动态的研究,建立了各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华北棉区第1~4代棉铃虫总死亡率分别为98.3%、98.34%、98.69%和99.13%,各代棉铃虫种群的趋势指数I值分别为3.97、1.50、1.41和1.09.与以江苏南通为代表的南方棉区生命表参数相比较发现,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棉铃虫的存活率曲线都属于A型曲线,即卵至2龄期死亡率较大,3龄以后死亡率较小的下凹型曲线.南方棉区棉铃虫消亡的关键因子是风雨冲刷作用,而北方则是天敌的捕食作用;南北棉区的棉铃虫孵化期和1龄期,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死亡率较大,为关键虫期;北方棉区主要危害世代是2、3代棉铃虫,南方棉区为3、4代棉铃虫.由此讨论了南北棉区各世代棉铃虫的发生危害特点.
研究报告
转Bt基因棉花主要抗虫黄酮类化合物时空动态的HPLC分析
张永军, 郭予元, 吴孔明, 王武刚
2003, 14(02): 246-248.
摘要
(
354
)
PDF
(191KB) (
95
)
棉花植株中的黄酮类化台物是重要的抗病虫害物质。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转Bt基因棉花主要抗虫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含量和时空动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棉花组织中主要抗虫黄酮类化台物(包括异斛皮苷、芳香苷和槲皮素等)能够用HPLC方法检测并进行定量;异树皮苷、芳香苷和树皮素的含量均以花瓣中最高,花萼、苞叶和棉铃中较少;棉花生长中后期顶端嫩叶中抗虫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明显高于苗期.不同组织不同生长期的主要抗虫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有一定的差异,所起的抗虫作用也有所不同.
研究论文
转Bt基因棉花主要抗虫黄酮类化合物时空动态的HPLC分析
张永军, 郭予元, 吴孔明, 王武刚
2003, (2): 246-248.
摘要
(
0
)
棉花植株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是重要的抗病虫害物质.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转Bt基因棉花主要抗虫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含量和时空动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棉花组织中主要抗虫黄酮类化合物(包括异槲皮苷、芸香苷和槲皮素等)能够用HPLC方法检测并进行定量;异槲皮苷、芸香苷和槲皮素的含量均以花瓣中最高,花萼、苞叶和棉铃中较少;棉花生长中后期顶端嫩叶中抗虫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明显高于苗期.不同组织不同生长期的主要抗虫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有一定的差异,所起的抗虫作用也有所不同.
研究报告
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蔬菜蚜虫和蚜茧蜂的影响
周琼, 梁广文
2003, 14(02): 249-252.
摘要
(
432
)
PDF
(258KB) (
86
)
用药膜法测定8种常见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对桃蚜(Myzus persicae)、瓜蚜(Aphis gossypii)和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的忌避和控制作用,以及时蚜虫重要天敌——菜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和菜少脉蚜茧蜂(Diaeretiella rapae)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的8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3种蚜虫都有一定的忌避作用,其中效果最好的是白花非洲山毛豆(Tephrosia vogelli)和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对桃蚜、瓜蚜和萝卜蚜的忌避率分另达0、414、0.729、0.547和0、549、0.690、0.729;除黄素馨(Jasminum mesuyi)和草胡椒(Peperomia pellucida)外,其余6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桃蚜、瓜蚜、萝卜蚜都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其中山毛豆、樟树对蚜虫的控制效果最佳,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a)和芒箕(Dicranopteris dichotoma)仅次于前2种植物,白兰花(Michelia alba)对瓜蚜和萝卜蚜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鱼藤精稀释1000倍对萝卜蚜效果很好,对桃蚜控制作用较差.8种提取物中,山毛豆对蚜茧蜂有较强的毒性,4h死亡率达63.33%,仅次于鱼藤酮精稀释100倍(4h的死亡率达80%),而樟树、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a)、黄素馨、白兰花和草胡椒的乙醇提取物与对照没有差异,对蚜茧蜂安全、无毒.
研究论文
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蔬菜蚜虫和蚜茧蜂的影响
周琼, 梁广文
2003, (2): 249-252.
摘要
(
0
)
用药膜法测定8种常见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对桃蚜(
Myzus persicae
)、瓜蚜(
Aphis gossypii
)和萝卜蚜(
Lipaphis erysimi
)的忌避和控制作用,以及对蚜虫重要天敌--菜蚜茧蜂(
Aphidius gifuensis
)和菜少脉蚜茧蜂(
Diaeretiella rapae
)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的8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3种蚜虫都有一定的忌避作用,其中效果最好的是白花非洲山毛豆(
Tephrosia vogelli
)和樟树(
Cinnamomum camphora
),对桃蚜、瓜蚜和萝卜蚜的忌避率分别达0.1、0.729、0.57和0.59、0.690、0.729;除黄素馨(
Jasminum mesnyi
)和草胡椒(
Peperomia pellucida
)外,其余6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桃蚜、瓜蚜、萝卜蚜都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其中山毛豆、樟树对蚜虫的控制效果最佳,鸡矢藤(
Paederia scandena
)和芒箕(
Dicranopteris dichotoma
)仅次于前2种植物,白兰花(
Michelia alba
)对瓜蚜和萝卜蚜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鱼藤精稀释1000倍对萝卜蚜效果很好,对桃蚜控制作用较差.8种提取物中,山毛豆对蚜茧蜂有较强的毒性, h死亡率达63.33%,仅次于鱼藤酮精稀释1000倍(h的死亡率达80%),而樟树、羊蹄甲(
Bauhinia variegata
)、黄素馨、白兰花和草胡椒的乙醇提取物与对照没有差异,对蚜茧蜂安全、无毒.
研究报告
开放式空气CO
2
增高对水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黄建晔, 董桂春, 杨洪建, 王余龙, 朱建国, 杨连新, 单玉华
2003, 14(02): 253-257.
摘要
(
437
)
PDF
(320KB) (
90
)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开放式空气CO2增加(FACE)200μmol·mol^-1的处理对水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FACE处理使移栽至抽穗后20d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使抽穗后20d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生产量显著减少,生物产量显著提高.移栽至抽穗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是由于叶面积系数和净同化率共同提高所致;抽穗期至抽穗后20d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叶面积系数的增加所致;抽穗后20d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生产量减少主要是由于净同化率的下降所造成.提高茎鞘占全株干物重的比例,降低叶片占全株干物重的比例,对穗占全株干物重的比例无显著影响,能显著提高水稻抽穗期茎鞘中可溶性糖、淀粉的含有率和含量,提高FACE处理的生物产量能极显著提高水稻产量(r=0.7825).
研究论文
开放式空气CO
2
增高对水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黄建晔, 董桂春, 杨洪建, 王余龙, 朱建国, 杨连新, 单玉华
2003, (2): 253-257.
摘要
(
0
)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开放式空气CO
2
增加(FACE)200μmol·mol
-1
的处理对水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FACE处理使移栽至抽穗后20d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使抽穗后20d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生产量显著减少,生物产量显著提高.移栽至抽穗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是由于叶面积系数和净同化率共同提高所致;抽穗期至抽穗后20d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叶面积系数的增加所致;抽穗后20d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生产量减少主要是由于净同化率的下降所造成.提高茎鞘占全株干物重的比例,降低叶片占全株干物重的比例,对穗占全株干物重的比例无显著影响,能显著提高水稻抽穗期茎鞘中可溶性糖、淀粉的含有率和含量,提高FACE处理的生物产量能极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r
=0.7825).
研究报告
开放式空气C02浓度增高对水稻冠层能量平衡的影响
罗卫红, MayumiYoshimoto, 戴剑锋, 朱建国, 韩勇
2003, 14(02): 258-262.
摘要
(
415
)
PDF
(301KB) (
42
)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冠层能量平衡的影响是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率发生变化的环境物理原因.利用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安镇的农田自由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系统平台,进行水稻冠层微气候和土壤热通量的连续观测,并结合能量平衡分析,研究了FACE对水稻冠层能量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冠层显热和潜热通量FACE与对照的差异日最大值出现在14:00左右,与空气相对湿度日最低值出现时间一致;潜热通量FACE与对照的差异日最大值变化在—15-—65J·m^-2·s^-1之间,显热通量FACE与对照的差异最低值变化在12—55J·m^-2·s^-1之间;显热和潜热通量FACE与对照的差异日最大值随冠层上方辐射平衡增加而增大.水稻冠层白天总显热通量FACE均高于对照,而总潜热通量FACE均低于对照.白天总显热和潜热通量FACE与对照的差异在同一生育期内随冠层上方净辐射增强而增大,在不同生育期随生育期推进而减少.开花期至蜡熟期,水稻冠层白天总潜热通量FACE比对照平均低6.7%.FACE使水稻冠层白天总显热通量及其占冠层上方辐射平衡的比例减少,而使总潜热通量及其占冠层上方辐射平衡的比例增大,但对土壤热通量及夜间显热和潜热通量的影响不大.开花期至蜡熟期水稻冠层白天总显热、潜热通量占冠层上方净辐射总量的比例FACE与对照之差平均为5.5%.
研究论文
开放式空气CO
2
浓度增高对水稻冠层能量平衡的影响
罗卫红, Mayumi Yoshimoto, 戴剑锋, 朱建国, 韩勇, 刘刚
2003, (2): 258-262.
摘要
(
0
)
大气CO
2
浓度升高对植物冠层能量平衡的影响是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率发生变化的环境物理原因.利用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安镇的农田自由开放式空气CO
2
浓度增高(FACE)系统平台,进行水稻冠层微气候和土壤热通量的连续观测,并结合能量平衡分析,研究了FACE对水稻冠层能量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冠层显热和潜热通量FACE与对照的差异日最大值出现在14:00左右,与空气相对湿度日最低值出现时间一致;潜热通量FACE与对照的差异日最大值变化在-15~-65J·m
-2
·s
-1
之间,显热通量FACE与对照的差异最低值变化在12~55J·m
-2
·s
-1
之间;显热和潜热通量FACE与对照的差异日最大值随冠层上方辐射平衡增加而增大.水稻冠层白天总显热通量FACE均高于对照,而总潜热通量FACE均低于对照.白天总显热和潜热通量FACE与对照的差异在同一生育期内随冠层上方净辐射增强而增大,在不同生育期随生育期推进而减少.开花期至蜡熟期,水稻冠层白天总潜热通量FACE比对照平均低6.7%.FACE使水稻冠层白天总显热通量及其占冠层上方辐射平衡的比例减少,而使总潜热通量及其占冠层上方辐射平衡的比例增大,但对土壤热通量及夜间显热和潜热通量的影响不大.开花期至蜡熟期水稻冠层白天总显热、潜热通量占冠层上方净.
研究报告
白鹭作为无锡太湖地区环境污染指示生物的研究
阮禄章, 张迎梅, 赵东芹, 董元华, FasolaMauro
2003, 14(02): 263-268.
摘要
(
417
)
PDF
(415KB) (
66
)
2000年4—6月对分布在无锡太湖地区的4种要鸟中的白鹭(Egretta garzetta)行为生态学及其生境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地白鹭主要栖息树种包括马尾松(Pnus masson±ana)、香樟树(C±nnamomum hupehanum)、麻砾树(Quercus acut±ssema)、榆树(Ulmus prm±la)和杨梅树(Myr±ca rubra).栖息地总面积为7hm^2,白鹭总巢数为4200个,每棵树平均0.38个.白鹭的孵化期为19—21d,卵重23.9±4.0g(n=41),平均卵大小(44.5±4.1)mm×(32.6±4.9)mm(n=41),平均窝卵数5.02(2—8)枚,平均窝雏数3.86(2—7)只,孵化成功率为84.25%.对白鹭雏鸟左右跗Zhe的测量分析表明不对称性不显著(P>0.05).白鹭雏鸟食物较小,繁殖期间主要以小型鱼类和虾类为食.污染物分析结果表明,白鹭卵中除例外,六氯苯、六六六、环二烯类、DDTs、DDE、PCBs、Cr、Hg和Pb均检测到.食物链(底泥-食物-白鹭雏鸟)中,有机杀虫剂和重金属都逐级富集.通过与相对无污染的鄱阳湖地区比较,太湖地区和鄱阳湖地区卵样品中的DDs(包括DDT、DDE和DDD)浓度最高(超过2μg·g^1),其它污染物浓度均较小.太湖地区白鹭卵中的DDTs、Cd和Cr浓度低于鄱阳湖地区,其它污染物浓度鄱阳湖地区均低于太湖地区.经比较分析,两地样品中有机氯杀虫剂、PCBs和各种重金属浓度都未达到影响白鹭繁殖成功率的阈值.
研究论文
白鹭作为无锡太湖地区环境污染指示生物的研究
阮禄章, 张迎梅, 赵东芹, 董元华, Fasola Mauro
2003, (2): 263-268.
摘要
(
0
)
2000年4~6月对分布在无锡太湖地区的4种鹭鸟中的白鹭(
Egretta garzetta
)行为生态学及其生境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地白鹭主要栖息树种包括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香樟树(
Cinnamomum hupehanum
)、麻栎树(
Quercus acutissema
)、榆树(
Ulmus prmila
)和杨梅树(
Myrica rubra
).栖息地总面积为7hm
2
,白鹭总巢数为4200个,每棵树平均0.38个.白鹭的孵化期为19~21d,卵重23.9±4.0g(n=41),平均卵大小(44.5±4.1)mm×(32.6±4.9)mm(n=41),平均窝卵数5.02(2~8)枚,平均窝雏数3.86(2~7)只,孵化成功率为84.25%.对白鹭雏鸟左右跗 的测量分析表明不对称性不显著(
P
>0.05).白鹭雏鸟食物较小,繁殖期间主要以小型鱼类和虾类为食.污染物分析结果表明,白鹭卵中除Cd外,六氯苯、六六六、环二烯类、DDTs、DDE、PCBs、Cr、Hg和Pb均检测到.食物链(底泥食物白鹭雏鸟)中,有机杀虫剂和重金属都逐级富集.通过与相对无污染的鄱阳湖地区比较,太湖地区和鄱阳湖地区卵样品中的DDTs(包括DDT、DDE和DDD)浓度最高(超过2μg·g
-1
),其它污染物浓度均较小.太湖地区白鹭卵中的DDTs、Cd和Cr浓度低于鄱阳湖地区,其它污染物浓度鄱阳湖地区均低于太湖地区.
研究报告
氚水在模拟水稻-水-土壤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史建君, 郭江峰
2003, 14(02): 269-272.
摘要
(
428
)
PDF
(288KB) (
53
)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HTO(流水)在水稻-水-土壤模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消长行为,并应用三库室开系统模型和非线性回归方法确定了水稻、水和土壤分室的拟合方程.结果表明,田表水中的HTO不仅在系统各分室间转移和分配,而且迅速向系统外散逸;HTO中的流以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流形式存在于水稻中,以吸湿性水流和结晶水氚存在于土壤,其中自由水氚(或吸湿性水氚)的比活度大于结合态流(或结晶水氚);水稻植株和土壤中HTO比活度随时间增加至最大值后又趋于下降,而结合态氚则呈缓慢增加;水稻茎秆中的总氚比活度高于其它各部位,而后逐渐趋于动态平衡.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田表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总氚比活度分别为Cw(t)=32.19c^-0.0353t 99.94c^-0.330t、Cs(t)=20.42(e^-0.0353t-e^-0.330t)和Cr(t)=38.49c^-0.0353t-10.13e^-0.330t-28.36c^-2.5744t。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回归方程较好地反映了HTO在水稻—水—土壤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研究论文
氚水在模拟水稻-水-土壤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史建君, 郭江峰
2003, (2): 269-272.
摘要
(
0
)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HTO(氚水)在水稻水土壤模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消长行为,并应用三库室开系统模型和非线性回归方法确定了水稻、水和土壤分室的拟合方程.结果表明,田表水中的HTO不仅在系统各分室间转移和分配,而且迅速向系统外散逸;HTO中的氚以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形式存在于水稻中,以吸湿性水氚和结晶水氚存在于土壤,其中自由水氚(或吸湿性水氚)的比活度大于结合态氚(或结晶水氚);水稻植株和土壤中HTO比活度随时间增加至最大值后又趋于下降,而结合态氚则呈缓慢增加;水稻茎秆中的总氚比活度高于其它各部位,而后逐渐趋于动态平衡.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田表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总氚比活度分别为
C
w
(
t
)=32.19e
-0.0353t
+99.94e
-0.330t
、
C
s
(
t
)=20.42(e
-0.0353t
-e
-0.330t
)和
C
r
(
t
)=38.49e
-0.0353t
-10.13e
-0.330t
-28.36e
-2.5744t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回归方程较好地反映了HTO在水稻水土壤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研究报告
福建省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可浸提性研究
张金彪, 黄维南, 陈玉森, 苏年华, 王果
2003, 14(02): 273-276.
摘要
(
362
)
PDF
(232KB) (
52
)
测定了福建省6市、县耕地土壤中的Cu、Zn、Cd、Ni、Pb、Hg、As等7种重金属元素的全量和可浸提态含量,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了数理统计。结果表明,福建省耕地土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但依元素不同而不同,重金属可浸提态含量占全量的10.0?52.2 Cu、Zn、Cd、Pb、Ni的可浸提态含量与全量之间的相关达极显著水平,Zn、Cd、Pb、As等4元素含量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而Ni则只与Zn元素有极显著正相关,Cu和Hg与其它重金属元素的相关则均不显著。
研究论文
福建省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可浸提性研究
张金彪, 黄维南, 陈玉森, 苏年华, 王果
2003, (2): 273-276.
摘要
(
0
)
测定了福建省6市、县耕地土壤中的Cu、Zn、Cd、Ni、Pb、Hg、As等7种重金属元素的全量和可浸提态含量,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了数理统计.结果表明,福建省耕地土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但依元素不同而不同,重金属可浸提态含量占全量的10.0%~52.2%,也依不同元素而不同.全省土壤中,Cu、Zn、Cd、Pb、Ni的可浸提态含量与全量之间的相关达极显著水平,Zn、Cd、Pb、As等4元素含量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而Ni则只与Zn元素有极显著正相关,Cu和Hg与其它重金属元素的相关则均不显著.
研究报告
香根草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研究
司友斌, 包军杰, 曹德菊, 彭军, 杨强
2003, 14(02): 277-279.
摘要
(
352
)
PDF
(180KB) (
100
)
采用浮床种植香根草技术研究丁香根草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香根草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COPD、BOD等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能显著改善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研究结果为发展利用陆生植物治理富营养化水域提供了新的途径.
研究论文
香根草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研究
司友斌, 包军杰, 曹德菊, 彭军, 杨强
2003, (2): 277-279.
摘要
(
0
)
采用浮床种植香根草技术研究了香根草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香根草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COD、BOD等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能显著改善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研究结果为发展利用陆生植物治理富营养化水域提供了新的途径.
研究报告
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
徐中民, 张志强, 程国栋, 陈东景
2003, 14(02): 280-285.
摘要
(
669
)
PDF
(401KB) (
520
)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领域,其核心是确定人类的生存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新近提出和发展起来的生态足迹指标是一种测算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的综合指标,该方法通过将区域的资源和能源消费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需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生态足迹),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以中国和部分省(区市)1999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中国和部分省(区市)1999年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表明,1999年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326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81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645hm^2;分省的计算结果也表明大部分省(区市)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当地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的存在表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同时,将生态足迹计算中得到的不同土地类型面积作为测算生态经济系统多样性的指标,测算了中国及部分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并采用Ulanowicz的发展能力公式分析了各省的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一个较好的预测产出的指标,增加多样性是增加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另外,还分析了生态足迹的多样性与资源利用效益的关系,讨论了生态足迹及其多样性的政策含义.
研究论文
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
徐中民, 张志强, 程国栋, 陈东景
2003, (2): 280-285.
摘要
(
0
)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领域,其核心是确定人类的生存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新近提出和发展起来的生态足迹指标是一种测算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的综合指标,该方法通过将区域的资源和能源消费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需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生态足迹),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以中国和部分省(区市)1999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中国和部分省(区市)1999年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表明,1999年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326hm
2
,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81hm
2
,人均生态赤字为0.645hm
2
;分省的计算结果也表明大部分省(区市)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当地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的存在表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同时,将生态足迹计算中得到的不同土地类型面积作为测算生态经济系统多样性的指标,测算了中国及部分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并采用Ulanowicz的发展能力公式分析了各省的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一个较好的预测产出的指标,增加多样性是增加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另外,还分析了生态足迹的多样性与资源利用效益的关系,讨论了生态足迹及其多样性的政策含义.
研究报告
分子微生物生态学及其研究进展
张惠文, 张倩茹, 周启星, 张成刚
2003, 14(02): 286-292.
摘要
(
348
)
PDF
(581KB) (
164
)
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是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应用于微生物生态学研究领域而发展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在研究微生物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功能的分子机理以及微生物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等方面显示了巨大的潜力.十几年来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证明: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向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不断渗透,为微生物生态学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在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区系分子组成及变化规律以及微生物系统进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本文根据近年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就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概念的提出、发展历程、主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法以及未来研究热点领域作以简要综述。
研究论文
分子微生物生态学及其研究进展
张惠文, 张倩茹, 周启星, 张成刚
2003, (2): 286-292.
摘要
(
0
)
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是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应用于微生物生态学研究领域而发展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在研究微生物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功能的分子机理以及微生物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等方面显示了巨大的潜力.十几年来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证明: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向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不断渗透,为微生物生态学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在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区系分子组成及变化规律以及微生物系统进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本文根据近年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就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概念的提出、发展历程、主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法以及未来研究热点领域作以简要综述.
研究报告
基因工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靳素英, 张嘉治, 王颜红, 孟书颖
2003, 14(02): 293-295.
摘要
(
312
)
PDF
(251KB) (
51
)
基因工程微生物(genctically enginccred microorganism,GEM)生态学的研究已成为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一项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随着分子标记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的引入,传统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基因工程微生物与环境及环境中土著生物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可能.基因工程微生物生态学是一门内容涉及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的新型交叉边缘学科.本文提出加紧进行转基因生物生态学和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评价的研究工作,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检测手段和评价标准,有助于我国基因工程微生物生态学的健康发展.
研究论文
基因工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靳素英, 张嘉治, 王颜红, 孟书颖
2003, (2): 293-295.
摘要
(
0
)
基因工程微生物(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roorganism,GEM)生态学的研究已成为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一项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随着分子标记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的引入,传统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基因工程微生物与环境及环境中土著生物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可能.基因工程微生物生态学是一门内容涉及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的新型交叉边缘学科.本文提出加紧进行转基因生物生态学和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评价的研究工作,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检测手段和评价标准,有助于我国基因工程微生物生态学的健康发展.
研究报告
蚯蚓养殖及蚓粪对植物土传病害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胡艳霞, 孙振钧, 程文玲
2003, 14(02): 296-300.
摘要
(
392
)
PDF
(404KB) (
136
)
利用蚯蚓养殖对有机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是一项古老而新兴的生物技术,20世纪70年代又获得了新进展.本文从蚯蚓养殖方法、蚓粪的理化性质、蚓粪的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着重分析了蚓粪对土传植物病害的抑制作用及其抑制机理.蚓粪对土传植物病害的抑制是蚓粪应用的另一个重要新途径,虽然只是初步研究,但已表现出明显的应用潜力。植物土传病害抑制作用与蚓粪中丰富的微生物区系有很大的关系,尤其大量拮抗微生物的存在是蚓粪具有抑病作用的重要机制.
研究论文
蚯蚓养殖及蚓粪对植物土传病害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胡艳霞, 孙振钧, 程文玲
2003, (2): 296-300.
摘要
(
0
)
利用蚯蚓养殖对有机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是一项古老而新兴的生物技术,20世纪70年代又获得了新进展.本文从蚯蚓养殖方法、蚓粪的理化性质、蚓粪的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着重分析了蚓粪对土传植物病害的抑制作用及其抑制机理.蚓粪对土传植物病害的抑制是蚓粪应用的另一个重要新途径,虽然只是初步研究,但已表现出明显的应用潜力.植物土传病害抑制作用与蚓粪中丰富的微生物区系有很大的关系,尤其大量拮抗微生物的存在是蚓粪具有抑病作用的重要机制.
研究报告
矿区可持续生态环境管理规划方法研究
刘平, 汤万金
2003, 14(02): 301-304.
摘要
(
360
)
PDF
(300KB) (
59
)
矿区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可为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作为矿区生态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矿区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管理规划,贯穿于矿区整个开发生产过程.以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管理的思想为基础,建立了矿区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框架,对生态环境管理指标的确定、生态环境因素的识别以及生态环境管理方案的决策提出了具体的方法.
研究论文
矿区可持续生态环境管理规划方法研究
刘平, 汤万金
2003, (2): 301-304.
摘要
(
0
)
矿区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可为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作为矿区生态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矿区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管理规划,贯穿于矿区整个开发生产过程.以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管理的思想为基础,建立了矿区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框架,对生态环境管理指标的确定、生态环境因素的识别以及生态环境管理方案的决策提出了具体的方法.
研究报告
无机氮对土壤甲烷氧化作用的影响
王智平, 胡春胜, 杨启荣
2003, 14(02): 305-309.
摘要
(
348
)
PDF
(389KB) (
75
)
无机氮输入(施氮肥和大气N沉降)对土壤CH4氧化作用的影响取决于甲烷氧化菌类型、输N种类和量以及土壤状况.这种作用既有抑制作用,又有刺激作用,但文献报道的抑制作用多于刺激作用,NH4^ 对CH4氧化的抑制作用多于NO3^-.随着全球N输入的增加,应在广泛的土壤类型和气候带观测和评价无机氯对土壤CH4氧化作用的影响.无机氮对土壤CH4氧化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立即或直接抑制、延迟抑制以及缺乏抑制等多种模式.尽管目前—些学者用酶基质竞争、增高的阈值、盐作用和离子交换、N转化率和N浓度等来解释抑制现象,但抑制机理依旧不完全清楚.因此,抑制机理是本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
研究论文
无机氮对土壤甲烷氧化作用的影响
王智平, 胡春胜, 杨居荣
2003, (2): 305-309.
摘要
(
0
)
无机氮输入(施氮肥和大气N沉降)对土壤CH
4
氧化作用的影响取决于甲烷氧化菌类型、输N种类和量以及土壤状况.这种作用既有抑制作用,又有刺激作用,但文献报道的抑制作用多于刺激作用,NH
4
+
对CH
4
氧化的抑制作用多于NO
3
-
.随着全球N输入的增加,应在广泛的土壤类型和气候带观测和评价无机氮对土壤CH
4
氧化作用的影响.无机氮对土壤CH
4
氧化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立即或直接抑制、延迟抑制以及缺乏抑制等多种模式.尽管目前一些学者用酶基质竞争、增高的 值、盐作用和离子交换、N转化率和N浓度等来解释抑制现象,但抑制机理依旧不完全清楚.因此,抑制机理是本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
研究报告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昆虫作用的研究进展
严善春, 张丹丹, 迟德富
2003, 14(02): 310-313.
摘要
(
380
)
PDF
(333KB) (
83
)
不同植物的挥发性物质对昆虫行为有着不同的调节作用,部分对害虫表现为引诱作用,部分对害虫表现为驱避和致死作用,有的则表现为寄主植物与天敌昆虫之间的互惠引诱定位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国内外有关植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概况及其对昆虫的不同作用,展望了其在未来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研究论文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昆虫作用的研究进展
严善春, 张丹丹, 迟德富
2003, (2): 310-313.
摘要
(
0
)
不同植物的挥发性物质对昆虫行为有着不同的调节作用,部分对害虫表现为引诱作用,部分对害虫表现为驱避和致死作用,有的则表现为寄主植物与天敌昆虫之间的互惠引诱定位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国内外有关植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概况及其对昆虫的不同作用,展望了其在未来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研究报告
几种景观分离程度评价指标的探讨
金卫斌, 胡秉民
2003, 14(02): 314-316.
摘要
(
291
)
PDF
(190KB) (
57
)
研究论文
几种景观分离程度评价指标的探讨
金卫斌, 胡秉民
2003, (2): 314-316.
摘要
(
0
)
研究报告
张家口市坝上地区生态足迹初步研究
胡孟春, 张永春, 缪旭波, 沈渭寿, 马荣华
2003, 14(02): 317-320.
摘要
(
398
)
PDF
(239KB) (
75
)
研究论文
张家口市坝上地区生态足迹初步研究
胡孟春, 张永春, 缪旭波, 沈渭寿, 马荣华
2003, (2): 317-320.
摘要
(
0
)
山地落叶阔叶林优势树种米心水青冈幼苗的定居
郭柯
2003, (2): 161-164.
摘要
(
797
)
PDF
(434KB) (
396
)
在郁闭的林冠下、模拟林窗和林间空旷地3种光照环境中,研究了施肥和未施肥的米心水青冈幼苗生存和生长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幼苗在林下的发育受到光照不足的严重抑制,生长在林下的幼苗比生长在林窗和空旷地幼苗死亡快,死亡率高,幼苗在郁闭林下能够生存的时间不超过12周.施肥处理的幼苗比对照的幼苗死亡快,死亡率高.幼苗死亡很可能与土壤中的病原生物有关.虽然由林下光照强度增加到模拟林窗的光照强度后,幼苗发育有明显改善,但幼苗在模拟林窗环境和空旷地的生长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说明,米心水青冈新出土的幼苗在郁闭林冠下易受伤害,更新立苗阶段需要有比较好的光照条件,肥沃土壤可能也无助于改善郁闭林冠下幼苗的定居.
四川中亚热带扁刺栲-华木荷群系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含水率的研究
潘开文, 张远彬
2003, (2): 165-169.
摘要
(
1106
)
PDF
(269KB) (
303
)
采用定位观测和方差分析的方法,对灌木以及10、40和200年生的扁刺栲华木荷群落的土壤绝对含水率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10年生栲木荷群落外,群落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深度的关系极显著;不同年龄段的栲木荷林地土壤含水率与季节的关系不显著;除10余年生的栲木荷群落外,群落土壤含水率与坡向的关系不显著;土壤含水率与演替阶段的关系极显著;栲木荷群落发育10和40年后,其土壤涵养功能分别恢复到原始林的73%和85%;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土壤含水率在时空结构上具有明显的波动性与混沌性.
深圳福田无瓣海桑-海桑林能量的研究
昝启杰, 王伯荪, 王勇军
2003, (2): 170-174.
摘要
(
1037
)
PDF
(558KB) (
409
)
在研究生物量、生产力的基础上,对深圳福田无瓣海桑海桑林中2种红树植物海桑和无瓣海桑各组分的干重热值、林分能量现存量、年能量净固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组分样品干重热值有一定的差异,树叶干重热值最高,细根干重热值最低;海桑各组分样品干重热值比无瓣海桑相应组分稍高.林分能量现存量(1999年10月)为84774.72kJ·m
-2
,其中无瓣海桑种群能量现存量为54693.26kJ·m
-2
,占林分总量的64.54%,海桑种群能量现存量为30051.46kJ·m
-2
,占林分总量的35.46%.林分凋落物的能量归还量(1999年)为24549.54kJ·m
-2
·年
-1
,其中无瓣海桑种群的能量归还量为17223.99kJ·m
-2
·年
-1
,占总林分的70.16%,海桑种群的能量归还量为7325.55kJ·m
-2
·年
-1
,占总林分的29.84%.林分能量净固定量为50391.4kJ·m
-2
·年
-1
,其中无瓣海桑种群和海桑种群的能量净固定量为分别为31778kJ·m
-2
·年
-1
和18613.4kJ·m
-2
·年
-1
.
毛乌素沙地旱柳生长和生理特征对遮荫的反应
何维明, 董鸣
2003, (2): 175-178.
摘要
(
1025
)
PDF
(217KB) (
258
)
在一个控制试验中,旱柳经历了全不遮荫、部分遮荫和全部遮荫处理.比较了全不遮荫枝、全部遮荫枝、部分遮荫阳生枝(阳生枝)和部分遮荫阴生枝(阴生枝)的生长和生理特征,结果表明:阳生枝和全部遮荫枝的叶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大于全不遮荫枝和阴生枝;遮荫处理明显影响净光合速率和夜间呼吸速率;阳生枝的分枝生物量、总枝长度、枝叶生物量和枝叶重比显著大于全不遮荫枝,而阴生枝的分枝数、分枝生物量、叶面积、叶生物量、基茎、总枝长度、枝叶生物量和枝叶重比都显著小于全部遮荫枝.
红壤茶树根层土壤基础呼吸作用和酶活性
俞慎, 何振立, 张荣光, 陈国潮, 黄昌勇, 朱炳良
2003, (2): 179-183.
摘要
(
1137
)
PDF
(666KB) (
583
)
对不同树龄茶树根层土壤的呼吸作用(包括代谢熵qCO
2
)和土壤酶(脲酶、转化酶和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进行了研究.不同树龄茶树根层土壤日基础呼吸作用强度(36.23~58.52mg·kg
-1
·d
-1
)和日代谢熵(0.30~0.68)都以40和90年茶树较为接近,分别显著大于和小于10年树龄茶树根层土壤;脲酶活性(41.48~47.72mg·kg
-1
·h
-1
)则三者间差异不大,虽然随树龄增长而下降;转化酶活性(189.29~363.40mg·kg
-1
·h
-1
)也随树龄增长而下降,并且10年茶树根层土壤显著大于40和90年树龄茶树;而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444.22~828.32mg·kg
-1
·h
-1
)相反,随树龄增长而增强.结果表明,土壤基础呼吸作用、代谢熵和3种土壤酶活性都与茶树树龄、土壤pH、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可溶性酚总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密切相关.
无菌条件下小麦氨基酸态氮及铵态氮营养效应研究
莫良玉, 吴良欢, 陶勤南
2003, (2): 184-186.
摘要
(
953
)
PDF
(176KB) (
466
)
对铵态氮(硫酸铵)、氨基酸态氮(甘氨酸,谷氨酸及赖氨酸)和缺氮无菌砂培条件下小麦单株干物重、全氮量及根、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均可被小麦吸收,且吸收量相当.培养30d后,甘氨酸和谷氨酸处理的小麦干物重显著高于缺氮及铵态氮处理,而铵态氮、赖氨酸及缺氮处理的干物重相近.低浓度铵态氮(0.7mmol·L
-1
)培养15d的小麦仅根的GPT活性显著高于缺氮处理,而高浓度(35.7mmol·L
-1
)处理6h对这两种转氨酶活性影响不大.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氨基酸态氮培养15d或处理6h后,小麦植株根、叶的GOT或GPT活性变化趋势有较大差异,这反映出小麦外源氨基酸主要同化部位及同化量,与氨基酸种类及浓度有较大关系.
根瘤菌在小麦与紫云英混作中的作用
钟增涛, 沈其荣, 孙晓红, 冉炜, 茆泽圣
2003, (2): 187-190.
摘要
(
868
)
PDF
(388KB) (
415
)
采用盆钵实验,在小麦与紫云英混作系统中,通过对紫云英接种根瘤菌,研究了小麦与紫云英生长过程中植株生长、植株生物量、植株与土壤氮素变化情况及根瘤菌的酶活性.结果表明,在有根瘤菌接种的混作体系中,植株的生长得到促进,植株及土壤全氮均有增加,酶活性比单作也有所提高.
硫水平对玉米氮、硫代谢特性及根系活性的影响
王空军, 胡昌浩, 董树亭, 刘开昌, 刘存辉
2003, (2): 191-195.
摘要
(
862
)
PDF
(611KB) (
377
)
通过Hoagland营养液水培玉米,定量研究了供S水平对玉米根系活性和植株S、N代谢特性的影响.当玉米缺S时,玉米根系活性和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显著降低,植株冠/根比增大;根系与地上部对S、N的吸收均减少,S在根系和新生叶中分配相对减少、在衰老叶和茎鞘中分配相对增多;N在根系中分配增多,新生叶和完全展开叶中分配相对减少;植株蛋白质、蛋白氮、蛋白硫、无机硫的含量均显著降低,非蛋白氮比率增多,无机硫占总S的比率变小,全N/全S比增大;蛋白质中的N/S比在地上部无显著变化,而在根系中显著增大;根系对S缺乏的反应更为敏感.研究表明,缺S植株蛋白质含量与NR活性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S的缺乏或过量均影响玉米的N、S代谢;以根系作为S素营养诊断器官,以N/S比或无机S/全S比作为诊断指标较灵敏,正常条件下其数值分别为10.7和0.302.
长期施磷对黄壤旱地磷库变化及地表径流中磷浓度的影响
刘方, 黄昌勇, 何腾兵, 钱晓刚, 刘元生, 罗海波
2003, (2): 196-200.
摘要
(
941
)
PDF
(616KB) (
390
)
对贵州黄壤旱地进行采样以及盆栽试验,探索黄壤旱地磷库的变化及其对地表径流磷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磷后黄壤旱地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逐渐增高,A1P、FeP和CaP积累的顺序为FeP>A1P>CaP.长期施磷后黄壤旱地的有效磷或藻类可利用的总磷也不断积累,高磷(OlsenP>25mg·kg
-1
)旱地藻类可利用的总磷与A1P、FeP和Ca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9
**
、0.903
**
和0.650
**
,FeP对藻类可利用磷量的影响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在模拟雨强为63.2mm·h
-1
下,降雨30min后,低磷黄壤旱地(OlsenP为4.62~15.9mg·kg
-1
)径流中磷酸根磷含量仅为2.81~4.17μg·L
-1
,生物有效性磷含量为0.723~0.876mg·L
-1
;高磷黄壤旱地(OlsenP为29.4~59.2mg·kg
-1
)径流中磷酸根磷含量达到0.026~0.714mg·L
-1
,生物有效性磷含量增到0.996~1.281mg·L
-1
;高磷黄壤旱地地表径流磷量能加速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
不同利用方式下石灰性紫色土的锌形态剖面分布特征初探
高美荣, 朱波, 蒋明富, 成延鏊
2003, (2): 201-204.
摘要
(
880
)
PDF
(551KB) (
280
)
分析对比了4个剖面(稻田、旱地、城墙岩群组林地、蓬莱镇组林地)Zn形态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稻田各形态Zn的剖面分布比旱地复杂,农地土层深厚,Zn各形态分配在层次间的变化较林地复杂.DTPAZn(有效态锌)在表层分配的相对较高,说明作物根系层及林木根系层缺Zn突出.对各种形态在不同剖面中的分配进行了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农地的碳酸盐结合态锌(3.65%)、紧结有机结合态锌(2.81%)、晶形氧化铁结合态锌(22.04%)显著大于林地(1.86%、0.84%、11.59%).
地膜覆盖对土壤水温和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王俊, 李凤民, 宋秋华, 李世清
2003, (2): 205-210.
摘要
(
988
)
PDF
(1040KB) (
653
)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对土壤水温状况及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土壤的增温作用在春小麦生育期内呈“U”型变化,地膜覆盖可以通过防止蒸发和提升土壤深层水分至作物可利用层来增加土壤中有效水含量,利于作物利用.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作用利于作物前期生长和水分利用,在生育后期覆膜,作物根系发育受到抑制,作物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影响产量的形成.对照(CK)、播前灌水(W)、全程覆膜(M)、播前灌水+覆膜30d(WM30)、播前灌水+覆膜60d(WM60)及播前灌水+全程覆膜(WMw)6个处理的产量分别为2554、2424、2750、3138、3305、3123kg·hm
-2
,最佳覆膜时间在40~60d.
黄绵土坡耕地大豆的水肥产量效应
陈洪松, 邵明安, 张兴昌
2003, (2): 211-214.
摘要
(
926
)
PDF
(456KB) (
290
)
研究了不同施肥量(N、P配施)下黄绵土坡耕地大豆的水肥产量效应.结果表明,水分利用效率(WUE)与作物产量(Y)正相关,Y=0.0017+0.0035WUE.单施磷时,作物产量和WUE随磷的增加而增大;单施氮时,作物产量和WUE随氮的增加先增大后降低,表明施用氮应该配合施用一定量的磷.施肥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WUE,与不施肥相比,施肥时作物产量和WUE分别提高了86.76%~470.16%和69.64%~438.47%.与单施氮、磷相比,氮、磷合理配施能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适宜的N、P(P
2
O
5
)配施比例为1.3:1.
刈割频次对白三叶能量分配及构型的影响
包国章, 李向林, 沈万斌, 谢忠雷, 康春莉
2003, (2): 215-218.
摘要
(
912
)
PDF
(449KB) (
334
)
4~10月,在亚热带高山人工草地,通过生长季割2、4和7次的刈割试验后发现,不同刈割频次对翌年白三叶能量分配、构件密度、分枝数量及分枝角度影响显著.随刈割频次的增加,白三叶匍匐茎的能量分配递增,分别为42.8%、44.9%、47.7%,而单位长度茎所含能量递减,分别为13.0、12.2和11.1kJ·m
-1
;叶密度、茎密度、分枝数量及节间长度出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提高刈割频次后,白三叶的分枝强度由15分枝·m
-1
递增到23.7分枝·m
-1
;分枝角度由49.5°递增到60.2°,从而提高了白三叶种群在刈割干扰下对土壤微生境资源的利用率.
无牧草原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耿元波, 章申, 董云社, 孟维奇
2003, (2): 219-222.
摘要
(
952
)
PDF
(403KB) (
333
)
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的两种优势草原群落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中纬度地区未放牧情况下的草原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两类草原群落土壤植物系统中土壤分室N、P、K、S、Ca、Mg、Si的贮量远大于植物亚系统的贮量,地上活体和枯草分室的各元素贮量小于根分室.在两类草原群落中,N、P、K、S从枯草分室中消失的速率要大于Ca、Mg和Si.羊草草原的枯草分室元素流失量大于大针茅草原.研究区草原生态系统中,羊草草原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近于平衡状态,大针茅草原处于失衡状态.物质循环量羊草草原远大于大针茅草原.
火烧对草地土壤氮总矿化、硝化及无机氮消耗速率的影响
李玉中, 祝廷成, 李建东, 周道玮
2003, (2): 223-226.
摘要
(
925
)
PDF
(463KB) (
456
)
采用同位素
15
N库稀释技术结合扰动较小的管型取样法,测定了羊草草地火烧区与未烧区不同季节土壤氮的总矿化速率、总硝化速率、无机氮消耗速率.结果表明,火烧地的氮总矿化与硝化速率在牧草返青后的4、5月份均高于未烧地,7月份差异不显著,到生长季末的9月份又低于未烧地;火烧地NH
4
+
-N的消耗速率7月份以前均高于未烧地,9月份低于未烧地,NO
3
-
-N的消耗4、5份火烧地要高于未烧地,7、9月份又低于未烧地;火烧地土壤NH
4
+
-N含量在4、5和7月份均高于未烧地,9月份基本没有差别,而NO
3
-
-N在4、5月份无大差别,7、9月份高于未烧地.
栉孔扇贝生理生态学特征的实验研究
周毅, 杨红生, 张福绥
2003, (2): 227-233.
摘要
(
979
)
PDF
(670KB) (
396
)
基于近年发展起来的生物沉积法,在烟台四十里湾养殖海区采用室内大型流水系统对栉孔扇贝的滤水率、吸收率和生态效率等生理生态学参数进行了测定,并探讨了它们与养殖密度与食物可获得性的关系.栉孔扇贝滤水率(平均3.65L·ind
-1
·h
-1
)与扇贝放养密度和饵料浓度无显著关系,而栉孔扇贝摄食率随放养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与POM呈正相关.扇贝对食物的吸收效率较高(平均75.9%),这与低饵料浓度有关.扇贝氨基酸泄漏所损失的能量高于排氨的能量损失.扇贝的生长余力(SFG)、总生长效率(
K
1
)和净生长效率(
K
2
)均与饵料浓度呈正相关.扇贝对氮的总生态效率(平均9.9%)高于对碳(平均5.9%)和磷(平均4.1%).在氮的预算中,如果仅考虑NH
4
+
-N的排泄,而忽视其它形态氮的排泄,将会产生较大偏差(平均约20%).贝壳不管在能量预算还是在元素预算中都不应该被忽视.在沿岸养殖海域,栉孔扇贝通过大量的滤水摄食、生长、排泄、生物沉积等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产生影响.
盐碱池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日变化的研究
赵文, 董双林, 张兆琪, 申屠青春
2003, (2): 234-236.
摘要
(
992
)
PDF
(371KB) (
438
)
用黑白瓶测氧法对盐碱池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碱池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其分布规律与光照、温度、浮游植物现存量等环境因子的变化是相关的.用黑白瓶法连续曝光24h测定初级生产力结果大大偏低于每次曝光2h的全天累积结果.对养鱼池而言,在10:00~14:00时曝光4h再推算全天的初级生产力较为适当.
食物水平和初始体重对杂交罗非鱼生长和个体生长分化的影响
王岩
2003, (2): 237-240.
摘要
(
938
)
PDF
(297KB) (
399
)
将72尾杂交罗非鱼分别养在12个水槽内,每个水槽内养6尾大小不同的鱼(A、B、C、D、E、F),其中鱼A的初始体重为62.69±1.46g,B为56.48±1.30g,C为50.75±1.19g,D为35.56±1.18g,E为31.05±0.88g,F为27.35±0.95g(平均值±标准误).在4周实验中,实验鱼分别被停食或每天按体重1.5%、3.0%和饱食水平投喂.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食物效率(FE)先随食物水平增加而增加,当食物水平超过鱼体重的3.0%后,继续增加投喂量,SGR不再升高而FE明显下降.按体重1.5%投喂的鱼SGR和终体重个体间变异较大.对鱼A而言,食物水平超过体重1.5%后对其SGR无显著影响,但对鱼F而言,食物水平对SGR影响较大.结果表明,杂交罗非鱼的生长和个体生长分化与食物条件和初始体重有关,当食物水平超过体重的3.0%后,鱼的SGR较高,个体生长分化相对较轻.
华北棉区各代棉铃虫生命表及南北棉铃虫发生特征研究
戈峰, 刘向辉, 丁岩钦, 王学志, 赵永发
2003, (2): 241-245.
摘要
(
1014
)
PDF
(548KB) (
323
)
通过对以河北饶阳为代表的华北棉区棉铃虫动态的研究,建立了各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华北棉区第1~4代棉铃虫总死亡率分别为98.3%、98.34%、98.69%和99.13%,各代棉铃虫种群的趋势指数I值分别为3.97、1.50、1.41和1.09.与以江苏南通为代表的南方棉区生命表参数相比较发现,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棉铃虫的存活率曲线都属于A型曲线,即卵至2龄期死亡率较大,3龄以后死亡率较小的下凹型曲线.南方棉区棉铃虫消亡的关键因子是风雨冲刷作用,而北方则是天敌的捕食作用;南北棉区的棉铃虫孵化期和1龄期,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死亡率较大,为关键虫期;北方棉区主要危害世代是2、3代棉铃虫,南方棉区为3、4代棉铃虫.由此讨论了南北棉区各世代棉铃虫的发生危害特点.
转Bt基因棉花主要抗虫黄酮类化合物时空动态的HPLC分析
张永军, 郭予元, 吴孔明, 王武刚
2003, (2): 246-248.
摘要
(
1109
)
PDF
(369KB) (
398
)
棉花植株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是重要的抗病虫害物质.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转Bt基因棉花主要抗虫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含量和时空动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棉花组织中主要抗虫黄酮类化合物(包括异槲皮苷、芸香苷和槲皮素等)能够用HPLC方法检测并进行定量;异槲皮苷、芸香苷和槲皮素的含量均以花瓣中最高,花萼、苞叶和棉铃中较少;棉花生长中后期顶端嫩叶中抗虫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明显高于苗期.不同组织不同生长期的主要抗虫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有一定的差异,所起的抗虫作用也有所不同.
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蔬菜蚜虫和蚜茧蜂的影响
周琼, 梁广文
2003, (2): 249-252.
摘要
(
960
)
PDF
(496KB) (
505
)
用药膜法测定8种常见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对桃蚜(
Myzus persicae
)、瓜蚜(
Aphis gossypii
)和萝卜蚜(
Lipaphis erysimi
)的忌避和控制作用,以及对蚜虫重要天敌--菜蚜茧蜂(
Aphidius gifuensis
)和菜少脉蚜茧蜂(
Diaeretiella rapae
)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的8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3种蚜虫都有一定的忌避作用,其中效果最好的是白花非洲山毛豆(
Tephrosia vogelli
)和樟树(
Cinnamomum camphora
),对桃蚜、瓜蚜和萝卜蚜的忌避率分别达0.1、0.729、0.57和0.59、0.690、0.729;除黄素馨(
Jasminum mesnyi
)和草胡椒(
Peperomia pellucida
)外,其余6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桃蚜、瓜蚜、萝卜蚜都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其中山毛豆、樟树对蚜虫的控制效果最佳,鸡矢藤(
Paederia scandena
)和芒箕(
Dicranopteris dichotoma
)仅次于前2种植物,白兰花(
Michelia alba
)对瓜蚜和萝卜蚜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鱼藤精稀释1000倍对萝卜蚜效果很好,对桃蚜控制作用较差.8种提取物中,山毛豆对蚜茧蜂有较强的毒性, h死亡率达63.33%,仅次于鱼藤酮精稀释1000倍(h的死亡率达80%),而樟树、羊蹄甲(
Bauhinia variegata
)、黄素馨、白兰花和草胡椒的乙醇提取物与对照没有差异,对蚜茧蜂安全、无毒.
开放式空气CO
2
增高对水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黄建晔, 董桂春, 杨洪建, 王余龙, 朱建国, 杨连新, 单玉华
2003, (2): 253-257.
摘要
(
909
)
PDF
(266KB) (
341
)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开放式空气CO
2
增加(FACE)200μmol·mol
-1
的处理对水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FACE处理使移栽至抽穗后20d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使抽穗后20d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生产量显著减少,生物产量显著提高.移栽至抽穗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是由于叶面积系数和净同化率共同提高所致;抽穗期至抽穗后20d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叶面积系数的增加所致;抽穗后20d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生产量减少主要是由于净同化率的下降所造成.提高茎鞘占全株干物重的比例,降低叶片占全株干物重的比例,对穗占全株干物重的比例无显著影响,能显著提高水稻抽穗期茎鞘中可溶性糖、淀粉的含有率和含量,提高FACE处理的生物产量能极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r
=0.7825).
开放式空气CO
2
浓度增高对水稻冠层能量平衡的影响
罗卫红, Mayumi Yoshimoto, 戴剑锋, 朱建国, 韩勇, 刘刚
2003, (2): 258-262.
摘要
(
1240
)
PDF
(260KB) (
218
)
大气CO
2
浓度升高对植物冠层能量平衡的影响是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率发生变化的环境物理原因.利用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安镇的农田自由开放式空气CO
2
浓度增高(FACE)系统平台,进行水稻冠层微气候和土壤热通量的连续观测,并结合能量平衡分析,研究了FACE对水稻冠层能量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冠层显热和潜热通量FACE与对照的差异日最大值出现在14:00左右,与空气相对湿度日最低值出现时间一致;潜热通量FACE与对照的差异日最大值变化在-15~-65J·m
-2
·s
-1
之间,显热通量FACE与对照的差异最低值变化在12~55J·m
-2
·s
-1
之间;显热和潜热通量FACE与对照的差异日最大值随冠层上方辐射平衡增加而增大.水稻冠层白天总显热通量FACE均高于对照,而总潜热通量FACE均低于对照.白天总显热和潜热通量FACE与对照的差异在同一生育期内随冠层上方净辐射增强而增大,在不同生育期随生育期推进而减少.开花期至蜡熟期,水稻冠层白天总潜热通量FACE比对照平均低6.7%.FACE使水稻冠层白天总显热通量及其占冠层上方辐射平衡的比例减少,而使总潜热通量及其占冠层上方辐射平衡的比例增大,但对土壤热通量及夜间显热和潜热通量的影响不大.开花期至蜡熟期水稻冠层白天总显热、潜热通量占冠层上方净.
白鹭作为无锡太湖地区环境污染指示生物的研究
阮禄章, 张迎梅, 赵东芹, 董元华, Fasola Mauro
2003, (2): 263-268.
摘要
(
909
)
PDF
(1092KB) (
381
)
2000年4~6月对分布在无锡太湖地区的4种鹭鸟中的白鹭(
Egretta garzetta
)行为生态学及其生境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地白鹭主要栖息树种包括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香樟树(
Cinnamomum hupehanum
)、麻栎树(
Quercus acutissema
)、榆树(
Ulmus prmila
)和杨梅树(
Myrica rubra
).栖息地总面积为7hm
2
,白鹭总巢数为4200个,每棵树平均0.38个.白鹭的孵化期为19~21d,卵重23.9±4.0g(n=41),平均卵大小(44.5±4.1)mm×(32.6±4.9)mm(n=41),平均窝卵数5.02(2~8)枚,平均窝雏数3.86(2~7)只,孵化成功率为84.25%.对白鹭雏鸟左右跗 的测量分析表明不对称性不显著(
P
>0.05).白鹭雏鸟食物较小,繁殖期间主要以小型鱼类和虾类为食.污染物分析结果表明,白鹭卵中除Cd外,六氯苯、六六六、环二烯类、DDTs、DDE、PCBs、Cr、Hg和Pb均检测到.食物链(底泥食物白鹭雏鸟)中,有机杀虫剂和重金属都逐级富集.通过与相对无污染的鄱阳湖地区比较,太湖地区和鄱阳湖地区卵样品中的DDTs(包括DDT、DDE和DDD)浓度最高(超过2μg·g
-1
),其它污染物浓度均较小.太湖地区白鹭卵中的DDTs、Cd和Cr浓度低于鄱阳湖地区,其它污染物浓度鄱阳湖地区均低于太湖地区.
氚水在模拟水稻-水-土壤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史建君, 郭江峰
2003, (2): 269-272.
摘要
(
1112
)
PDF
(228KB) (
231
)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HTO(氚水)在水稻水土壤模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消长行为,并应用三库室开系统模型和非线性回归方法确定了水稻、水和土壤分室的拟合方程.结果表明,田表水中的HTO不仅在系统各分室间转移和分配,而且迅速向系统外散逸;HTO中的氚以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形式存在于水稻中,以吸湿性水氚和结晶水氚存在于土壤,其中自由水氚(或吸湿性水氚)的比活度大于结合态氚(或结晶水氚);水稻植株和土壤中HTO比活度随时间增加至最大值后又趋于下降,而结合态氚则呈缓慢增加;水稻茎秆中的总氚比活度高于其它各部位,而后逐渐趋于动态平衡.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田表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总氚比活度分别为
C
w
(
t
)=32.19e
-0.0353t
+99.94e
-0.330t
、
C
s
(
t
)=20.42(e
-0.0353t
-e
-0.330t
)和
C
r
(
t
)=38.49e
-0.0353t
-10.13e
-0.330t
-28.36e
-2.5744t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回归方程较好地反映了HTO在水稻水土壤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福建省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可浸提性研究
张金彪, 黄维南, 陈玉森, 苏年华, 王果
2003, (2): 273-276.
摘要
(
919
)
PDF
(886KB) (
432
)
测定了福建省6市、县耕地土壤中的Cu、Zn、Cd、Ni、Pb、Hg、As等7种重金属元素的全量和可浸提态含量,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了数理统计.结果表明,福建省耕地土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但依元素不同而不同,重金属可浸提态含量占全量的10.0%~52.2%,也依不同元素而不同.全省土壤中,Cu、Zn、Cd、Pb、Ni的可浸提态含量与全量之间的相关达极显著水平,Zn、Cd、Pb、As等4元素含量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而Ni则只与Zn元素有极显著正相关,Cu和Hg与其它重金属元素的相关则均不显著.
香根草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研究
司友斌, 包军杰, 曹德菊, 彭军, 杨强
2003, (2): 277-279.
摘要
(
1025
)
PDF
(475KB) (
541
)
采用浮床种植香根草技术研究了香根草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香根草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COD、BOD等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能显著改善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研究结果为发展利用陆生植物治理富营养化水域提供了新的途径.
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
徐中民, 张志强, 程国栋, 陈东景
2003, (2): 280-285.
摘要
(
1025
)
PDF
(683KB) (
1172
)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领域,其核心是确定人类的生存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新近提出和发展起来的生态足迹指标是一种测算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的综合指标,该方法通过将区域的资源和能源消费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需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生态足迹),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以中国和部分省(区市)1999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中国和部分省(区市)1999年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表明,1999年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326hm
2
,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81hm
2
,人均生态赤字为0.645hm
2
;分省的计算结果也表明大部分省(区市)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当地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的存在表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同时,将生态足迹计算中得到的不同土地类型面积作为测算生态经济系统多样性的指标,测算了中国及部分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并采用Ulanowicz的发展能力公式分析了各省的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一个较好的预测产出的指标,增加多样性是增加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另外,还分析了生态足迹的多样性与资源利用效益的关系,讨论了生态足迹及其多样性的政策含义.
分子微生物生态学及其研究进展
张惠文, 张倩茹, 周启星, 张成刚
2003, (2): 286-292.
摘要
(
1289
)
PDF
(912KB) (
806
)
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是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应用于微生物生态学研究领域而发展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在研究微生物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功能的分子机理以及微生物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等方面显示了巨大的潜力.十几年来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证明: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向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不断渗透,为微生物生态学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在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区系分子组成及变化规律以及微生物系统进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本文根据近年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就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概念的提出、发展历程、主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法以及未来研究热点领域作以简要综述.
基因工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靳素英, 张嘉治, 王颜红, 孟书颖
2003, (2): 293-295.
摘要
(
925
)
PDF
(421KB) (
329
)
基因工程微生物(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roorganism,GEM)生态学的研究已成为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一项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随着分子标记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的引入,传统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基因工程微生物与环境及环境中土著生物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可能.基因工程微生物生态学是一门内容涉及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的新型交叉边缘学科.本文提出加紧进行转基因生物生态学和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评价的研究工作,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检测手段和评价标准,有助于我国基因工程微生物生态学的健康发展.
蚯蚓养殖及蚓粪对植物土传病害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胡艳霞, 孙振钧, 程文玲
2003, (2): 296-300.
摘要
(
989
)
PDF
(607KB) (
641
)
利用蚯蚓养殖对有机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是一项古老而新兴的生物技术,20世纪70年代又获得了新进展.本文从蚯蚓养殖方法、蚓粪的理化性质、蚓粪的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着重分析了蚓粪对土传植物病害的抑制作用及其抑制机理.蚓粪对土传植物病害的抑制是蚓粪应用的另一个重要新途径,虽然只是初步研究,但已表现出明显的应用潜力.植物土传病害抑制作用与蚓粪中丰富的微生物区系有很大的关系,尤其大量拮抗微生物的存在是蚓粪具有抑病作用的重要机制.
矿区可持续生态环境管理规划方法研究
刘平, 汤万金
2003, (2): 301-304.
摘要
(
901
)
PDF
(241KB) (
223
)
矿区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可为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作为矿区生态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矿区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管理规划,贯穿于矿区整个开发生产过程.以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管理的思想为基础,建立了矿区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框架,对生态环境管理指标的确定、生态环境因素的识别以及生态环境管理方案的决策提出了具体的方法.
无机氮对土壤甲烷氧化作用的影响
王智平, 胡春胜, 杨居荣
2003, (2): 305-309.
摘要
(
977
)
PDF
(571KB) (
387
)
无机氮输入(施氮肥和大气N沉降)对土壤CH
4
氧化作用的影响取决于甲烷氧化菌类型、输N种类和量以及土壤状况.这种作用既有抑制作用,又有刺激作用,但文献报道的抑制作用多于刺激作用,NH
4
+
对CH
4
氧化的抑制作用多于NO
3
-
.随着全球N输入的增加,应在广泛的土壤类型和气候带观测和评价无机氮对土壤CH
4
氧化作用的影响.无机氮对土壤CH
4
氧化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立即或直接抑制、延迟抑制以及缺乏抑制等多种模式.尽管目前一些学者用酶基质竞争、增高的 值、盐作用和离子交换、N转化率和N浓度等来解释抑制现象,但抑制机理依旧不完全清楚.因此,抑制机理是本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昆虫作用的研究进展
严善春, 张丹丹, 迟德富
2003, (2): 310-313.
摘要
(
1008
)
PDF
(511KB) (
970
)
不同植物的挥发性物质对昆虫行为有着不同的调节作用,部分对害虫表现为引诱作用,部分对害虫表现为驱避和致死作用,有的则表现为寄主植物与天敌昆虫之间的互惠引诱定位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国内外有关植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概况及其对昆虫的不同作用,展望了其在未来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几种景观分离程度评价指标的探讨
金卫斌, 胡秉民
2003, (2): 314-316.
摘要
(
996
)
PDF
(181KB) (
307
)
张家口市坝上地区生态足迹初步研究
胡孟春, 张永春, 缪旭波, 沈渭寿, 马荣华
2003, (2): 317-320.
摘要
(
968
)
PDF
(640KB) (
4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