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1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4-06-15
    秦岭锐齿栎林种群生态位特征研究
    赵永华; 雷瑞德;何兴元;
    2004, 15(06):  913-918 . 
    摘要 ( 942 )   PDF (448KB) ( 132 )  
    基于秦岭林区锐齿栎群落31块400m^2的样地调查数据,以物种的重要值为生态位计算的资源状态指标,应用Levins、Hurlbert公式和Pianka公式对该林区锐齿栎群落24种主要乔木和29种灌木进行了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中主要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较大,乔木层的主要优势种群锐齿栎、华山松、漆树、山杨、油松等的Levins、Hurlbert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3.695、1.695、1.325、O.840、0.702和0.036、0.299、0.568、1.721、2.701,灌木层的主要优势种群榛子、美丽胡枝子、鞘柄菝葜等的Levins、Hurlbert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1.833、1.466、0.984和0.111、0.300、0.594.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对资源利用能力较强,与其它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一般较大;对相似环境要求的物种间生态位重叠较大.
    研究论文
    秦岭锐齿栎林种群生态位特征研究
    赵永华, 雷瑞德, 何兴元, 贾夏
    2004, (6):  913-918. 
    摘要 ( 0 )  
    基于秦岭林区锐齿栎群落31块400 m2的样地调查数据,以物种的重要值为生态位计算的资源状态指标,应用Levins、Hurlbert公式和Pianka公式对该林区锐齿栎群落24种主要乔木和29种灌木进行了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中主要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较大,乔木层的主要优势种群锐齿栎、华山松、漆树、山杨、油松等的Levins、Hurlbert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3.695、1.695、1.325、0.840、0.702和0.036、0.299、0.568、1.721、2.701,灌木层的主要优势种群榛子、美丽胡枝子、鞘柄菝葜等的Levins、Hurlbert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1.833、1.466、0.984和0.111、0.300、0.594.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对资源利用能力较强,与其它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一般较大;对相似环境要求的物种间生态位重叠较大.
    辽西半干旱区几种人工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功能研究
    罗跃初;韩单恒;王宏昌;等
    2004, 15(06):  919-923 . 
    摘要 ( 932 )   PDF (405KB) ( 189 )  
    从森林生态系统树冠截留降雨、枯落物持水及土壤蓄水3个层次对辽西半干旱区5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功能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各人工林生态系统树冠对降雨的平均截留率为14.58%~37.19%,依次为沙棘林>油松沙棘混交林>杨树沙棘混交林>油松纯林>杨树纯林;枯落物层厚度为1.6~4.1cm,枯落物贮量为1890.4~6425.2kg·hm^-2,枯落物层厚度和贮量均为沙棘林>油松沙棘混交林>杨树沙棘混交林>油松纯林>杨树纯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取决于枯落物贮量及其最大持水率,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5957.7~19332.9kg·hm^-2,依次为沙棘林>油松沙棘混交林>杨树沙棘混交林>油松纯林>杨树纯林;各人工林生态系统0~40cm土壤层非毛管蓄水量为23.70~37.85mm,依次为沙棘林>杨树沙棘混交林>油松沙棘混交林>杨树纯林>油松纯林.在5种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沙棘林的涵养水源功能最好,混交林较油松和杨树纯林有更好的涵养水源功能.
    研究论文
    辽西半干旱区几种人工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功能研究
    罗跃初, 韩单恒, 王宏昌, 刘建民, 魏晶, 吴钢
    2004, (6):  919-923. 
    摘要 ( 0 )  
    从森林生态系统树冠截留降雨、枯落物持水及土壤蓄水3个层次对辽西半干旱区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功能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各人工林生态系统树冠对降雨的平均截留率为14.58%~37.19%,依次为沙棘林>油松沙棘混交林>杨树沙棘混交林>油松纯林>杨树纯林;枯落物层厚度为1.6~4.1 cm,枯落物贮量为1 890.4~6 425.2 kg·hm-2,枯落物层厚度和贮量均为沙棘林>油松沙棘混交林>杨树沙棘混交林>油松纯林>杨树纯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取决于枯落物贮量及其最大持水率,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 5957.7~19 332.9 kg·hm-2,依次为沙棘林>油松沙棘混交林>杨树沙棘混交林>油松纯林>杨树纯林;各人工林生态系统0~40 cm土壤层非毛管蓄水量为23.70~37.85 mm,依次为沙棘林>杨树沙棘混交林>油松沙棘混交林>杨树纯林>油松纯林.在种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沙棘林的涵养水源功能最好,混交林较油松和杨树纯林有更好的涵养水源功能.
    无瓣海桑、海桑、秋茄红树人工林群落动态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陈玉军;廖宝文;郑松发;等
    2004, 15(06):  924-928 . 
    摘要 ( 947 )   PDF (324KB) ( 69 )  
    对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海桑、秋茄3种人工林群落动态及物种多样性特征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无瓣海桑群落和海桑群落的乔木层明显分为上层和中层两个亚层,上层木为无瓣海桑或海桑,中层木主要为秋茄和桐花树;秋茄群落的乔木层为单一层次,基本由秋茄组成.在无瓣海桑群落和海桑群落中,优势种群无瓣海桑或海桑仅有高龄级个体存在,未出现自然更新现象;秋茄和桐花树为旺盛增长种群,有可能成为优势种群,表明无瓣海桑和海桑为先锋造林树种,在裸滩种植可以促进其它红树植物的天然定居生长;在秋茄群落中,秋茄为旺盛增长种群,能够自然:更新演替,桐花树和海莲属初生增长种群.无瓣海桑群落和海桑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指标较接近,基本包含秋茄群落中的主要物种秋茄、桐花和海莲。表明无瓣海桑和海桑能与这些物种协调共生,同时种植无瓣海桑或海桑可以形成多样化的红树林群落;无瓣海桑群落和海桑群落在形成初期,种植密度较大时,物种多样性较高;密度相近时。形成初期随林龄的增加。其物种多样性略有提高.
    研究论文
    无瓣海桑、海桑、秋茄红树人工林群落动态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陈玉军, 廖宝文, 郑松发, 李玫, 宋湘豫
    2004, (6):  924-928. 
    摘要 ( 0 )  
    对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海桑、秋茄3种人工林群落动态及物种多样性特征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无瓣海桑群落和海桑群落的乔木层明显分为上层和中层两个亚层,上层木为无瓣海桑或海桑,中层木主要为秋茄和桐花树;秋茄群落的乔木层为单一层次,基本由秋茄组成.在无瓣海桑群落和海桑群落中,优势种群无瓣海桑或海桑仅有高龄级个体存在,未出现自然更新现象;秋茄和桐花树为旺盛增长种群,有可能成为优势种群,表明无瓣海桑和海桑为先锋造林树种,在裸滩种植可以促进其它红树植物的天然定居生长;在秋茄群落中,秋茄为旺盛增长种群,能够自然更新演替,桐花树和海莲属初生增长种群.无瓣海桑群落和海桑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指标较接近,基本包含秋茄群落中的主要物种秋茄、桐花和海莲,表明无瓣海桑和海桑能与这些物种协调共生,同时种植无瓣海桑或海桑可以形成多样化的红树林群落;无瓣海桑群落和海桑群落在形成初期,种植密度较大时,物种多样性较高;密度相近时,形成初期随林龄的增加,其物种多样性略有提高.
    热带季节雨林林窗辐射特征研究
    张一平;窦军霞; 刘玉洪; 马友鑫
    2004, 15(06):  929-934 . 
    摘要 ( 861 )   PDF (478KB) ( 86 )  
    利用不同季节热带季节雨林林窗、林内及旷地不同波长太阳辐射的实测资料,探讨了热带季节雨林林窗不同波长辐射特征。结果表明,热带季节雨林林窗中央和北侧林冠下的不同波长太阳辐射存在“突跃现象”,中午前后各辐射量值迅速达到最大后又急速下降;林窗内不同波长太阳辐射日总量值均大于林内,却小于旷地;林窗中央和北侧林冠下比较可见,在干热季、雨季和雨季后期,林窗中央的各辐射要素总量值高于北侧林冠下,但雾凉季时受浓雾和太阳高度以及方位的影响,各辐射要素总量值较北侧林冠下低;林窗中央的总辐射日总量在雨季太阳高度角最大时最高,雨季后期和干热季其次,雾凉季时最小;林窗中央和北侧林冠下的红外辐射及可见光在总辐射中所占份额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充分显示了林窗辐射环境的异质性;与旷地和林内相比,林窗内各测点的红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份额介于旷地和林内之间.高于旷地却低于林内;而可见光占总辐射的比值情况正好相反.另外,林窗可见光分配率的季节变化都大于红外辐射;热带季节雨林林窗育增加红外辐射、减少可见光的特征.
    研究论文
    热带季节雨林林窗辐射特征研究
    张一平, 窦军霞, 刘玉洪, 马友鑫
    2004, (6):  929-934. 
    摘要 ( 0 )  
    利用不同季节热带季节雨林林窗、林内及旷地不同波长太阳辐射的实测资料,探讨了热带季节雨林林窗不同波长辐射特征.结果表明,热带季节雨林林窗中央和北侧林冠下的不同波长太阳辐射存在"突跃现象",中午前后各辐射量值迅速达到最大后又急速下降;林窗内不同波长太阳辐射日总量值均大于林内,却小于旷地;林窗中央和北侧林冠下比较可见,在干热季、雨季和雨季后期,林窗中央的各辐射要素总量值高于北侧林冠下,但雾凉季时受浓雾和太阳高度以及方位的影响,各辐射要素总量值较北侧林冠下低;林窗中央的总辐射日总量在雨季太阳高度角最大时最高,雨季后期和干热季其次,雾凉季时最小;林窗中央和北侧林冠下的红外辐射及可见光在总辐射中所占份额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充分显示了林窗辐射环境的异质性;与旷地和林内相比,林窗内各测点的红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份额介于旷地和林内之间,高于旷地却低于林内;而可见光占总辐射的比值情况正好相反.另外,林窗可见光分配率的季节变化都大于红外辐射;热带季节雨林林窗有增加红外辐射、减少可见光的特征.
    磷胁迫对水曲柳幼苗叶绿素合成、光合作用和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
    吴楚 范志强 王政权
    2004, 15(06):  935-940 . 
    摘要 ( 797 )   PDF (400KB) ( 198 )  
    采用沙培试验对水曲柳幼苗磷胁迫与叶绿素合成、光合作用和生物量分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磷胁迫下,水曲柳幼苗叶片内5-氨基乙酰丙酸(ALA)合成速率和胆色素原(PBG)合成酶活性下降,但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水曲柳幼苗叶片和根中N浓度下降。P在各个部位的浓度也相应减少。表明N和P在苗木生理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叶片中N浓度下降引起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PSⅡ的光化学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以及最大光合速率(Amax)下降.磷胁迫对叶绿素合成的影响与Amax下降无关.在磷胁迫下,水曲柳幼苗总生物量下降,且生物量分配倾向于地下部分。而在P充足或过剩条件下,生物量主要分配于地上部分.
    研究论文
    磷胁迫对水曲柳幼苗叶绿素合成、光合作用和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
    吴楚, 范志强, 王政权
    2004, (6):  935-940. 
    摘要 ( 0 )  
    采用沙培试验对水曲柳幼苗磷胁迫与叶绿素合成、光合作用和生物量分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磷胁迫下,水曲柳幼苗叶片内5-氨基乙酰丙酸(ALA)合成速率和胆色素原(PBG)合成酶活性下降,但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水曲柳幼苗叶片和根中N浓度下降,P在各个部位的浓度也相应减少,表明N和P在苗木生理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叶片中N浓度下降引起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PSⅡ的光化学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以及最大光合速率(Amax)下降.磷胁迫对叶绿素合成的影响与Amax下降无关.在磷胁迫下,水曲柳幼苗总生物量下降,且生物量分配倾向于地下部分,而在P充足或过剩条件下,生物量主要分配于地上部分.
    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雪/风灾害成因及分析
    李秀芬; 朱教君;王庆礼;等
    2004, 15(06):  941-946 . 
    摘要 ( 949 )   PDF (430KB) ( 111 )  
    对2003年春发生在辽东山区的森林雪/风灾害的成因、过程、受灾情况、造成的危害、与林分结构特征的关系以及对未来次生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雪/风的发生是在一个大的降水天气过程基础上,由于气温的异常变化形成的,受灾严重区多分布于海拔高、坡度大,林型比较单一的桦树、柞树、色树、胡桃树和杨树等林分,林分密度和受灾率及土层厚度和受害株数均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受灾数量与径级和树高分别呈指数负相关和指数正相关,同时探讨了雪/风害对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内病虫害发生、林下植被、生境因子和建群种变化产生的可能影响。
    研究论文
    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雪/风灾害成因及分析
    李秀芬, 朱教君, 王庆礼, 刘足根, 侯传生, 杨焕君
    2004, (6):  941-946. 
    摘要 ( 0 )  
    对2003年春发生在辽东山区的森林雪/风灾害的成因、过程、受灾情况、造成的危害、与林分结构特征的关系以及对未来次生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雪/风的发生是在一个大的降水天气过程基础上,由于气温的异常变化形成的.受灾严重区多分布于海拔高、坡度大,林型比较单一的桦树、柞树、色树、胡桃楸和杨树等林分.林分密度和受灾率及土层厚度和受害株数均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受灾数量与径级和树高分别呈指数负相关和指数正相关.同时探讨了雪/风害对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内病虫害发生、林下植被、生境因子和建群种变化产生的可能影响.
    黑河流域荒漠绿洲过渡带两种优势植物种群空间格局特征
    何志斌;赵文智
    2004, 15(06):  947-952 . 
    摘要 ( 911 )   PDF (430KB) ( 39 )  
    应用地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降水量117.1mm、降水量和潜在蒸发量比值为0.05的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状植被优势植物泡泡刺、红砂种群的密度、盖度以及泡泡刺沙堆体积和高度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泡泡剌和红砂种群平均盖度分别为1.56±2.34%和0.23±0.22%;密度分别为1.5±1.8丛·100m^-2和2.3±2.1株·100m^-2.泡泡刺灌丛沙堆是稳定戈壁下垫面受风沙流干扰形成的一种景观,灌丛高度和体积都比较小,平均值分别为0.18±0.15m和0.10±0.18m^3.泡泡刺种群在样地内靠近绿洲和浅山区有几条明显的分布带,而红砂分布相对均匀.用半方差函数分析表明,两种种群密度和盖度的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都比较小,介于0.08~0.12之间,说明在总空间异质性中随机因素所起的作用很小。占8%~12%.两种种群盖度和密度的变程相近,基本在34m以内,其中随机因素引起的异质性对应的尺度在10m以下,而结构性因素引起的异质性对应的尺度为10~34m.泡泡刺和红砂种群盖度和密度的空间异质性均具有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特征,其中红砂种群的各向同性的范围略大于泡泡刺种群.泡泡刺种群空间格局的塑造主要受降水量及其形成地表径流的控制.
    研究论文
    黑河流域荒漠绿洲过渡带两种优势植物种群空间格局特征
    何志斌, 赵文智
    2004, (6):  947-952. 
    摘要 ( 0 )  
    应用地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降水量117.1 mm、降水量和潜在蒸发量比值为0.05的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状植被优势植物泡泡刺、红砂种群的密度、盖度以及泡泡刺沙堆体积和高度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泡泡刺和红砂种群平均盖度分别为1.56±2.34%和0.23±0.22%;密度分别为1.5±1.8丛·100 m-2和2.3±2.1株·100 m-2.泡泡刺灌丛沙堆是稳定戈壁下垫面受风沙流干扰形成的一种景观,灌丛高度和体积都比较小,平均值分别为0.18±0.15 m和0.10±0.18 m3.泡泡刺种群在样地内靠近绿洲和浅山区有几条明显的分布带,而红砂分布相对均匀.用半方差函数分析表明,两种种群密度和盖度的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都比较小,介于0.08~0.12之间,说明在总空间异质性中随机因素所起的作用很小,占8%~12%.两种种群盖度和密度的变程相近,基本在34 m以内,其中随机因素引起的异质性对应的尺度在10 m以下,而结构性因素引起的异质性对应的尺度为10~34 m.泡泡刺和红砂种群盖度和密度的空间异质性均具有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特征,其中红砂种群的各向同性的范围略大于泡泡刺种群.泡泡刺种群空间格局的塑造主要受降水量及其形成地表径流的控制.
    土地利用变化对沙地土壤全氮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陈伏生;曾德慧;陈广生
    2004, 15(06):  953-957 . 
    摘要 ( 821 )   PDF (334KB) ( 86 )  
    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科尔沁沙地东南缘草地和8年前开垦的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草地与耕地表层(O~10cm)土壤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亚表层(10~20cm)含量差异显著(P
    研究论文
    土地利用变化对沙地土壤全氮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陈伏生, 曾德慧, 陈广生
    2004, (6):  953-957. 
    摘要 ( 0 )  
    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科尔沁沙地东南缘草地和8年前开垦的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草地与耕地表层(0~10 cm)土壤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亚表层(10~20 cm)含量差异显著(P<0.05);耕地土壤全氮贮量比草地高262.36 kg·hm-2.草地与耕地比较,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格局均有明显差异,草地土壤全氮的基台值、空间相关度比耕地小,而其变程和分数维比耕地大;草地土壤全氮水平空间异质性低,水平空间分布格局比较均匀,而耕地土壤全氮水平空间异质性高,水平空间分布格局明显.草地表层与亚表层土壤全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空间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明显,但空间分布格局有较强的相关性(r=0.395,P<0.05);耕地表层与亚表层土壤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空间结构特征有一定的差异,而空间分布格局相类似,空间相关性极高(r=0.683,P<0.01).可见,农业活动不仅影响土壤中全氮的含量,还影响着其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水平和垂直空间分布格局.这对深入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氮素格局及其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松果采摘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红松天然更新的影响
    刘足根;姬兰柱; 郝占庆;朱教君;康宏樟
    2004, 15(06):  958-962 . 
    摘要 ( 862 )   PDF (384KB) ( 94 )  
    在野外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20世纪70年代未受干扰的红松天然林地面红松种子贮藏情况,分析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松果采摘后,红松林地面红松种源贮藏和分布变化,根据红松更新过程与动物的关系。探讨了松果采摘对红松更新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松果采摘后。地面红松种子主要分布在地被物下层且大多呈单粒状分布,其贮藏量1582~2640粒·hm^-2。仅为20世纪70年代的0.3%~0.5%。废种子比率67.8%~86.2%。单粒状占总簇数的46.8%~77.1%,对红松天然更新起重要作用的动物已减少或消失。表明松果采摘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红松天然更新的最大障碍之一.
    研究论文
    松果采摘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红松天然更新的影响
    刘足根, 姬兰柱, 郝占庆, 朱教君, 康宏樟
    2004, (6):  958-962. 
    摘要 ( 0 )  
    在野外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20世纪70年代未受干扰的红松天然林地面红松种子贮藏情况,分析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松果采摘后,红松林地面红松种源贮藏和分布变化,根据红松更新过程与动物的关系,探讨了松果采摘对红松更新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松果采摘后,地面红松种子主要分布在地被物下层且大多呈单粒状分布,其贮藏量1 582~2 640粒·hm-2,仅为20世纪70年代的0.3%~0.5%,废种子比率67.8%~86.2%,单粒状占总簇数的46.8%~77.1%,对红松天然更新起重要作用的动物已减少或消失,表明松果采摘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红松天然更新的最大障碍之一.
    南方山地人工草地群落结构组建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辛晓平;王宗礼;杨桂霞;李向林
    2004, 15(06):  963-968 . 
    摘要 ( 891 )   PDF (395KB) ( 86 )  
    采用CCA排序技术,定量分离了刈割和放牧下环境、空间、生物和随机因素对亚热带山地人工草地群落结构组建的贡献,分析了不同管理制度下的群落.环境关系.放牧和刈割条件下,与环境因素有关的群落结构变化分别为27.4%、25.9%(其中环境因素独立作用分别为18.9%、19.8%),空间因素解释的变化分别为32.5%、24.2%,生物及随机因素造成的变化分别为48%、56%.说明放牧削弱了生物学过程(主要是物种相互作用和种子扩散)对群落结构组建的作用,增强了空间因素的影响.空间因素主要是通过与环境因素耦合(改变直接环境的空间分布)对群落结构组建起作用、刈割条件下,群落结构和物种多度沿环境变化呈梯度分布.放牧条件下,环境因素与群落、物种的关系比较复杂,不同干扰程度的群落小斑块向不同方向演替.
    研究论文
    南方山地人工草地群落结构组建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辛晓平, 王宗礼, 杨桂霞, 李向林
    2004, (6):  963-968. 
    摘要 ( 0 )  
    采用CCA排序技术,定量分离了刈割和放牧下环境、空间、生物和随机因素对亚热带山地人工草地群落结构组建的贡献,分析了不同管理制度下的群落-环境关系.放牧和刈割条件下,与环境因素有关的群落结构变化分别为27.4%、25.9%(其中环境因素独立作用分别为18.9%、19.8%),空间因素解释的变化分别为32.5%、24.2%,生物及随机因素造成的变化分别为48%、56%.说明放牧削弱了生物学过程(主要是物种相互作用和种子扩散)对群落结构组建的作用,增强了空间因素的影响.空间因素主要是通过与环境因素耦合(改变直接环境的空间分布)对群落结构组建起作用.刈割条件下,群落结构和物种多度沿环境变化呈梯度分布.放牧条件下,环境因素与群落、物种的关系比较复杂,不同干扰程度的群落小斑块向不同方向演替.
    扦插玉米秸秆改良松嫩平原次生光碱斑的研究
    何念鹏; 吴泠;姜世成;周道玮
    2004, 15(06):  969-972 . 
    摘要 ( 920 )   PDF (291KB) ( 107 )  
    根据野外实验,提出了改良松嫩平原次生光碱斑的新方法,即通过扦插玉米秸秆截留植物种子,在玉米秸秆分解作用下,以玉米秸秆本身及其邻近区域,为植物提供生长平台,使被截留的植物种子得以顺利定居、生长;达到低成本、快速地恢复次生光碱斑植被的日的.结果表明,扦插玉米秸秆可显著提高土壤种子库,改良区土壤种子数量为4020.0±1773.6粒·m^2,次生光碱斑土壤种子库为10.0±31.6粒·m^2,被截留的种子为植被恢复提供了种源.改良区土壤理化特性得到一定改善,但仍具有高pH值、高盐分含量和低有机质含量等特征.虎尾草能在玉米秸秆周围存活,每个玉米秸秆周围可生长3.9±2.2株,产量可达68.64±38.72g·m^-2.该方法投入少、成本低、技术简单,在次生光碱斑呈斑块状、且面积相对较小的区域.具有更大的推广潜力.
    研究论文
    扦插玉米秸秆改良松嫩平原次生光碱斑的研究
    何念鹏, 吴泠, 姜世成, 周道玮
    2004, (6):  969-972. 
    摘要 ( 0 )  
    根据野外实验,提出了改良松嫩平原次生光碱斑的新方法,即通过扦插玉米秸秆截留植物种子,在玉米秸秆分解作用下,以玉米秸秆本身及其邻近区域,为植物提供生长平台,使被截留的植物种子得以顺利定居、生长;达到低成本、快速地恢复次生光碱斑植被的目的.结果表明,扦插玉米秸秆可显著提高土壤种子库,改良区土壤种子数量为4020.0±1 773.6粒·m-2,次生光碱斑土壤种子库为10.0±31.6粒·m-2,被截留的种子为植被恢复提供了种源.改良区土壤理化特性得到一定改善,但仍具有高pH值、高盐分含量和低有机质含量等特征.虎尾草能在玉米秸秆周围存活,每个玉米秸秆周围可生长3.9±2.2株,产量可达68.64±38.72 g·m-2.该方法投入少、成本低、技术简单,在次生光碱斑呈斑块状、且面积相对较小的区域,具有更大的推广潜力.
    中性景观模型与真实景观的一致性
    王绪高;李秀珍;贺红士;胡远满
    2004, 15(06):  973-978 . 
    摘要 ( 873 )   PDF (410KB) ( 103 )  
    采用RULE和SimMap中性景观模型,使其形成模拟景观的图幅大小、景观内各类型数目以及各类型之间的比例等项与真实景观相同,通过不同景观指标对中性模型系列的反应,看其在多大程度上代替真实景观.研究发现,中性景观模型在斑块数、斑块周长、聚集度、蔓延度以及孔隙度等指标所反映的格局特征方面,能很好地代替真实景观,而在校正斑块周长面积比、分维数以及边界分布均匀度等指标所反映的格局特征方面,并不能很好地代替真实景观,说明中性景观模型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代替真实景观。而不能完全取而代之.
    研究论文
    中性景观模型与真实景观的一致性
    王绪高, 李秀珍, 贺红士, 胡远满
    2004, (6):  973-978. 
    摘要 ( 0 )  
    采用RULE和SimMap中性景观模型,使其形成模拟景观的图幅大小、景观内各类型数目以及各类型之间的比例等项与真实景观相同,通过不同景观指标对中性模型系列的反应,看其在多大程度上代替真实景观.研究发现,中性景观模型在斑块数、斑块周长、聚集度、蔓延度以及孔隙度等指标所反映的格局特征方面,能很好地代替真实景观,而在校正斑块周长面积比、分维数以及边界分布均匀度等指标所反映的格局特征方面,并不能很好地代替真实景观,说明中性景观模型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代替真实景观,而不能完全取而代之.
    不同整地施肥措施对银杏构件生长及药用成分的影响
    何丙辉; 钟章成
    2004, 15(06):  979-982 . 
    摘要 ( 895 )   PDF (286KB) ( 45 )  
    研究了田间条件下不同整地施肥措施对银杏构件生长及药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银杏株高生长促进作用最大的措施依次为:施农家肥+间作>爆破整地+间作>施农家肥>爆破整地>间作,提高生长量分别为14.5%、8.6%、5.7%、3.2%和0;对银杏当年新梢生长促进作用最大的措施依次为:施农家肥+间作>爆破整地+间作>间作>施农家肥>爆破整地,提高生长量分别为58.1%、36.6%、33.1%、30.2%和14.0%;不同的整地、施肥和间作措施样地长枝数无显著差异,而短枝数量与总叶数有显著差异;施农家肥加间作措施对提高银杏药用成分含量作用最大,叶片中懈皮素和芦丁含量分别为对照的4.2倍和2.2倍.
    研究论文
    不同整地施肥措施对银杏构件生长及药用成分的影响
    何丙辉, 钟章成
    2004, (6):  979-982. 
    摘要 ( 0 )  
    研究了田间条件下不同整地施肥措施对银杏构件生长及药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银杏株高生长促进作用最大的措施依次为:施农家肥+间作>爆破整地+间作>施农家肥>爆破整地>间作,提高生长量分别为14.5%、8.6%、5.7%、3.2%和0;对银杏当年新梢生长促进作用最大的措施依次为:施农家肥+间作>爆破整地+间作>间作>施农家肥>爆破整地,提高生长量分别为58.1%、36.6%、33.1%、30.2%和14.0%;不同的整地、施肥和间作措施样地长枝数无显著差异,而短枝数量与总叶数有显著差异;施农家肥加间作措施对提高银杏药用成分含量作用最大,叶片中檞皮素和芦丁含量分别为对照的4.2倍和2.2倍.
    小麦品种氮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及其氮营养特性研究
    孙传范;戴廷波;荆奇;姜东;曹卫星
    2004, 15(06):  983-987 . 
    摘要 ( 906 )   PDF (288KB) ( 101 )  
    选用40个不同小麦基因型在2个不同生态区进行田间试验,系统地分析了不同N利用效率指标的基因型与环境差异及其与N营养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N收获指数在基因型间的变异相对较小。其余指标受品种影响较大.N吸收效率、氮流效率受环境影响较小,其余指标受环境影响较大.所有指标均受基因型和环境互作的显著影响.氮流效率与N吸收效率、植株N生产力和土壤N生产力极显著相关,综合反映了植株干物质生产和N利用状况,可作为一个有效的N利用效率评价指标.指出提高开花后,N同化量和转运量有利于提高氮流效率.
    研究论文
    小麦品种氮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及其氮营养特性研究
    孙传范, 戴廷波, 荆奇, 姜东, 曹卫星
    2004, (6):  983-987. 
    摘要 ( 0 )  
    选用40个不同小麦基因型在2个不同生态区进行田间试验,系统地分析了不同N利用效率指标的基因型与环境差异及其与N营养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N收获指数在基因型间的变异相对较小,其余指标受品种影响较大.N吸收效率、氮流效率受环境影响较小,其余指标受环境影响较大.所有指标均受基因型和环境互作的显著影响.氮流效率与N吸收效率、植株N生产力和土壤N生产力极显著相关,综合反映了植株干物质生产和N利用状况,可作为一个有效的N利用效率评价指标.指出提高开花后,N同化量和转运量有利于提高氮流效率.
    西双版纳不同演替状态热带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杨效东;唐建维
    2004, 15(06):  988-994 . 
    摘要 ( 887 )   PDF (471KB) ( 92 )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西双版纳4种不同演替状况热带次生林:中平树(Macavanga denticulate)、崖豆藤(Millettia laptobotrya)、野芭蕉(Musa acuminata)与黄竹(Dendrocalamus membranaceae)林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类不同演替状况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在数量优势类群组成上无较大差异,蜱螨目为所有4类林地的突出优势类群,膜翅目、弹尾目和鞘翅目在不同林地中分别为不同数量等级的次优势类群,而在常见和稀有类群的组成上,各林地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和DG多样性指数以正向演替的崖豆藤林最高,偏途演替的黄竹林最低,但中平树、崖豆藤和野芭蕉林的差异不大.4类林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的垂直分布分别以凋落物层和土壤表层(0~5cm)最高,其它各层分布因林地不同各异,并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各林地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的季节消长总体表现出干季和雨季初期与末期高于雨量最大的雨季中期,由于不同林地植被结构、凋落物数量和质量以及土壤水热状况不同,其季节变化显现样地差异,除了受林地降水量和温度变化影响外,食物的丰欠和栖息场所的干扰状况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研究论文
    西双版纳不同演替状态热带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杨效东, 唐建维
    2004, (6):  988-994. 
    摘要 ( 0 )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西双版纳4种不同演替状况热带次生林:中平树(Macaranga denticulate)、崖豆藤(Millettia laptobotrya)、野芭蕉(Musa acuminata)与黄竹(Dendrocalamus membranaceae)林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类不同演替状况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在数量优势类群组成上无较大差异,蜱螨目为所有4类林地的突出优势类群,膜翅目、弹尾目和鞘翅目在不同林地中分别为不同数量等级的次优势类群,而在常见和稀有类群的组成上,各林地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和DG多样性指数以正向演替的崖豆藤林最高,偏途演替的黄竹林最低,但中平树、崖豆藤和野芭蕉林的差异不大.4类林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的垂直分布分别以凋落物层和土壤表层(0~5 cm)最高,其它各层分布因林地不同各异,并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各林地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的季节消长总体表现出干季和雨季初期与末期高于雨量最大的雨季中期,由于不同林地植被结构、凋落物数量和质量以及土壤水热状况不同,其季节变化显现样地差异,除了受林地降水量和温度变化影响外,食物的丰欠和栖息场所的干扰状况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不同月龄绵羊对食物营养利用效率研究
    王钦; 任继周;王小兰;夏弘; 金岭梅
    2004, 15(06):  995-999 . 
    摘要 ( 870 )   PDF (350KB) ( 71 )  
    利用祁连山地和河西走廊绿洲作物生态系统的时空差和生产方式所提供的饲草养畜,建立资源互补效应,提高生物效率.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营养条件下,随着羊龄的增大,食入营养量、体增重、单位增重消耗的营养量均增多,但营养物质消化率、可消化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饲料报酬均有所下降.F测验食入营养物质的差异程度表明,34月龄羊的干物质和蛋白质食入量显著大于22月龄羊(P<0.01),22月龄羊显著大于10月龄羊(P<0.01),食入能为34月龄羊与22月龄羊的差异显著(P<0.05),22月龄羊与10月龄羊差异极显著(P<0.01).体增重是34月龄与22月龄羊和22月龄羊与10月龄羊差异不显著(P>0.05),34月龄显著大于10月龄羊(P<0.05).饲料转化率三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10月龄到22月龄羊的生产效率高,能生产高质量的风味羊肉,是适宰羊的年龄段.
    研究论文
    不同月龄绵羊对食物营养利用效率研究
    王钦, 任继周, 王小兰, 夏弘, 金岭梅
    2004, (6):  995-999. 
    摘要 ( 0 )  
    利用祁连山地和河西走廊绿洲作物生态系统的时空差和生产方式所提供的饲草养畜,建立资源互补效应,提高生物效率.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营养条件下,随着羊龄的增大,食入营养量、体增重、单位增重消耗的营养量均增多,但营养物质消化率、可消化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饲料报酬均有所下降.F测验食入营养物质的差异程度表明,34月龄羊的干物质和蛋白质食入量显著大于22月龄羊(P<0.01),22月龄羊显著大于10月龄羊(P<0.01),食入能为34月龄羊与22月龄羊的差异显著(P<0.05),22月龄羊与10月龄羊差异极显著(P<0.01).体增重是34月龄与22月龄羊和22月龄羊与10月龄羊差异不显著(P>0.05),34月龄显著大于10月龄羊(P<0.05).饲料转化率三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10月龄到22月龄羊的生产效率高,能生产高质量的风味羊肉,是适宰羊的年龄段.
    落叶松人工林施肥对土壤酶和微生物的影响
    陈立新
    2004, 15(06):  1000-1004 . 
    摘要 ( 849 )   PDF (301KB) ( 87 )  
    以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二代1年、一代14年和34年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地进行了不同施肥实验处理.结果表明,施肥能不同程度地促进或抑制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尤其是对根际土壤生理活性影响效果更为明显.相同处理对不同发育阶段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效果不同.二代1年生幼林地最佳施肥方案是处理9,其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蛋白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微生物总量、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和真菌数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13.49%、22.10%、20.56%、220.00%、49.46%、238.88%、247.24%、106.70%和366.67%;一代34年生最佳施肥方案是处理5。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微生物总量、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0.44%、16.91%、0.22%、43.06%、124.18%、119.92%、87.66%、17.57%、24.55%、77.01%、168.62%、251.85%、183.33%、250.0%、38.24%和128.57%;一代14年生幼龄林需要适量的氮肥和有机无机混合肥,较理想的施肥方案为处理2和处理9,处理2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蛋白酶活性、脲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44.39%、94.83%、4.62%、13.98%、10.70%和129.76%.处理9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76.49%、266.63%、198.04%、275.56%、66.67%和143.75%.
    研究论文
    落叶松人工林施肥对土壤酶和微生物的影响
    陈立新
    2004, (6):  1000-1004. 
    摘要 ( 0 )  
    以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二代1年、一代14年和34年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地进行了不同施肥实验处理.结果表明,施肥能不同程度地促进或抑制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尤其是对根际土壤生理活性影响效果更为明显.相同处理对不同发育阶段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效果不同.二代1年生幼林地最佳施肥方案是处理9,其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蛋白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微生物总量、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和真菌数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13.49%、22.10%、20.56%、220.00%、49.46%、238.88%、247.24%、106.70%和366.67%;一代34年生最佳施肥方案是处理5,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微生物总量、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0.44%、16.91%、0.22%、43.06%、124.18%、119.92%、87.66%、17.57%、24.55%、77.01%、168.62%、251.85%、183.33%、250.0%、38.24%和128.57%;一代14年生幼龄林需要适量的氮肥和有机无机混合肥,较理想的施肥方案为处理2和处理9,处理2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蛋白酶活性、脲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44.39%、94.83%、4.62%、13.98%、10.70%和129.76%.处理9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76.49%、266.63%、198.04%、275.56%、66.67%和143.75%.
    日光温室连作黄瓜根区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的变化
    马云华;魏珉;王秀峰
    2004, 15(06):  1005-1008 . 
    摘要 ( 935 )   PDF (283KB) ( 151 )  
    以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连作年限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类及酶活性的变化,并运用通径分析方法阐明其与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时,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表现明显的温室连作将就;伴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放线菌数均呈倒“马鞍”形变化,真菌数量则呈线性增长、微生物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过渡,其中氨化细菌和尖孢镰刀菌分别为温室黄瓜连作土壤的优势细菌和真菌生理群;多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也呈现倒“马鞍”形,通径分析表明,佩量元素(Cu、Mn、Fe)、有机质、速效N、容重为温室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研究论文
    日光温室连作黄瓜根区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的变化
    马云华, 魏珉, 王秀峰
    2004, (6):  1005-1008. 
    摘要 ( 0 )  
    以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连作年限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类及酶活性的变化,并运用通径分析方法阐明其与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表现明显的温室连作效应:伴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放线菌数均呈倒"马鞍"形变化,真菌数量则呈线性增长,微生物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过渡,其中氨化细菌和尖孢镰刀菌分别为温室黄瓜连作土壤的优势细菌和真菌生理群;多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也呈现倒"马鞍"形.通径分析表明,微量元素(Cu、Mn、Fe)、有机质、速效N、容重为温室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植酸钠对菌根真菌根内菌丝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根外菌丝生长的影响
    冯海艳;冯固; 王敬国;李晓林
    2004, 15(06):  1009-1013 . 
    摘要 ( 892 )   PDF (338KB) ( 92 )  
    采用三室隔网培养装置,以玉米为宿主植物,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Glomus intraradices),研究了不同用量的植酸钠对AM真菌生长和代谢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接种AM真菌的植株地上部和根系的P浓度和吸P量,比非菌根植物的提高了1~2倍.外源植酸钠的存在,显著降低了AM真菌根内菌丝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了AM真菌在土壤中的菌丝密度.结果表明,外源植酸钠对根内AM真菌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真菌根外菌丝的生长具有调控(增减)作用,并且AM真菌提高了植物对土壤固有养分和外源植酸钠中P的吸收和利用.
    研究论文
    植酸钠对菌根真菌根内菌丝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根外菌丝生长的影响
    冯海艳, 冯固, 王敬国, 李晓林
    2004, (6):  1009-1013. 
    摘要 ( 0 )  
    采用三室隔网培养装置,以玉米为宿主植物,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Glomus intraradices),研究了不同用量的植酸钠对AM真菌生长和代谢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接种AM真菌的植株地上部和根系的P浓度和吸P量,比非菌根植物的提高了1~2倍.外源植酸钠的存在,显著降低了AM真菌根内菌丝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了AM真菌在土壤中的菌丝密度.结果表明,外源植酸钠对根内AM真菌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真菌根外菌丝的生长具有调控(增减)作用,并且AM真菌提高了植物对土壤固有养分和外源植酸钠中P的吸收和利用.
    稻-麦轮作系统土壤水解酶及氧化还原酶活性对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的响应
    张玉兰; 张丽莉; 陈利军;武志杰
    2004, 15(06):  1014-1018 . 
    摘要 ( 910 )   PDF (375KB) ( 87 )  
    研究了FACE条件下(CO2浓度增加200μmol·mol^-1)水稻、小麦不同生育期0~10cm土层土壤脲酶、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脱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FACE条件下,土壤脲酶活性在冬小麦生育前期低于对照,在孕穗期高于对照;在水稻生育前期高于对照,在成熟期低于对照.磷酸单酯酶活性在冬小麦生育期高于对照;在水稻分蘖期高于对照,在生育后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低于对照.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在小麦越冬期和孕穗期低于对照,在分蘖期和成熟期高于对照;在水稻生育期间均高于对照.脱氢酶活性在小麦和水稻的生育前期低于对照,在后期高于对照.
    研究论文
    稻-麦轮作系统土壤水解酶及氧化还原酶活性对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的响应
    张玉兰, 张丽莉, 陈利军, 武志杰
    2004, (6):  1014-1018. 
    摘要 ( 0 )  
    研究了FACE条件下(CO2浓度增加200 μmol·mol-1)水稻、小麦不同生育期0~10 cm土层土壤脲酶、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脱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FACE条件下,土壤脲酶活性在冬小麦生育前期低于对照,在孕穗期高于对照;在水稻生育前期高于对照,在成熟期低于对照.磷酸单酯酶活性在冬小麦生育期高于对照;在水稻分蘖期高于对照,在生育后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低于对照.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在小麦越冬期和孕穗期低于对照,在分蘖期和成熟期高于对照;在水稻生育期间均高于对照.脱氢酶活性在小麦和水稻的生育前期低于对照,在后期高于对照.
    稻-麦轮作系统土壤糖酶活性对开放式CO2浓度增高的响应
    张丽莉; 张玉兰; 陈利军;武志杰
    2004, 15(06):  1019-1024 . 
    摘要 ( 814 )   PDF (404KB) ( 93 )  
    研究了稻-麦轮作系统中空气CO2浓度增高(200μmol·mol^-1)对土壤蔗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活性及土壤氮、磷、硫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种植小麦和水稻条件下FACE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升高;木聚糖酶活性在小麦的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以及水稻的抽穗期和成熟期显著高于对照;纤维素酶活性略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碱解态氮含量与蔗糖酶之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研究论文
    稻-麦轮作系统土壤糖酶活性对开放式CO2浓度增高的响应
    张丽莉, 张玉兰, 陈利军, 武志杰
    2004, (6):  1019-1024. 
    摘要 ( 0 )  
    研究了稻-麦轮作系统中空气CO2浓度增高(200 μmol·mol-1)对土壤蔗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活性及土壤氮、磷、硫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种植小麦和水稻条件下FACE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升高;木聚糖酶活性在小麦的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以及水稻的抽穗期和成熟期显著高于对照;纤维素酶活性略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碱解态氮含量与蔗糖酶之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水溶性有机物在水旱轮作土壤剖面中的分馏现象
    占新华;崔春红;卢燕宇;周立祥
    2004, 15(06):  1025-1029 . 
    摘要 ( 866 )   PDF (336KB) ( 46 )  
    水溶性有机物(DOM)是有机物质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在陆地生态系统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理化分析证明了DOM在土壤剖面迁移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分馏”现象,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对照、施化肥和施污泥处理土壤DOM的浓度分别由145.8、117.7和114.8mg·kg^-1降到21.57、23.23和13.78mg·kg^-l;不施肥和施化肥处理的土壤DOM随着深度的增加,极性物质所占的比例分别由19.01%和18.47%增至34.97%与44.37%,呈上升趋势,而非极性组分所占比例相应降低;施污泥处理则出现相反的规律,极性组分由36.96%降到17.07%,非极性组分由63.04%增为82.93%.土壤DOM的生物降解率由上到下对照和施化肥处理分别由24.38%和24.00%增大到54.74%和53.81%,而施污泥处理的变化规律则相反,由53.19%降到30.75%.DOM的生物降解率与DOM中极性物质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紫外光谱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果.
    研究论文
    水溶性有机物在水旱轮作土壤剖面中的分馏现象
    占新华, 崔春红, 卢燕宇, 周立祥
    2004, (6):  1025-1029. 
    摘要 ( 0 )  
    水溶性有机物(DOM)是有机物质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在陆地生态系统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理化分析证明了DOM在土壤剖面迁移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分馏"现象,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对照、施化肥和施污泥处理土壤DOM的浓度分别由14.8、117.7和114.8 mg·kg-1降到21.75、23.23和13.78 mg·kg-1;不施肥和施化肥处理的土壤DOM随着深度的增加,极性物质所占的比例分别由19.01%和18.47%增至34.97%与44.37%,呈上升趋势,而非极性组分所占比例相应降低;施污泥处理则出现相反的规律,极性组分由36.96%降到17.07%,非极性组分由63.04%增为82.93%.土壤DOM的生物降解率由上到下对照和施化肥处理分别由24.38%和24.00%增大到54.74%和53.81%,而施污泥处理的变化规律则相反,由53.19%降到30.75%.DOM的生物降解率与DOM中极性物质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紫外光谱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果.
    滩涂海水种植-养殖系统细菌生态学研究
    黄凤莲;夏北成;戴欣;陈桂珠
    2004, 15(06):  1030-1034 . 
    摘要 ( 883 )   PDF (308KB) ( 83 )  
    滩涂海水种植-养殖系统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养殖模式.对种植红树林的滩涂种植-养殖系统中细菌的生物量分布和水质的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红树林的净化作用,该系统内的水质达到Ⅱ~Ⅲ类海水水质标准,而对照塘的处于Ⅳ、Ⅴ类水质标准.系统中处理塘的异养菌、弧菌、磷细菌和产酶类细菌的数量比未种红树林的对照塘低1~2个数量级.用CORREL软件分析了细菌与水质的相关关系,异养菌、弧菌、磷细菌和产酶类细菌的数量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呈正相关.其中异养菌与弧菌的相关系数为0.9205,与氮磷的相关系数为0.6535(N)、0.8342(P),表明异养菌和弧菌可作为滩涂海水养殖系统水质的生物监测指标.
    研究论文
    滩涂海水种植-养殖系统细菌生态学研究
    黄凤莲, 夏北成, 戴欣, 陈桂珠
    2004, (6):  1030-1034. 
    摘要 ( 0 )  
    滩涂海水种植-养殖系统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养殖模式.对种植红树林的滩涂种植-养殖系统中细菌的生物量分布和水质的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红树林的净化作用,该系统内的水质达到Ⅱ~Ⅲ类海水水质标准,而对照塘的处于Ⅳ、Ⅴ类水质标准.系统中处理塘的异养菌、弧菌、磷细菌和产酶类细菌的数量比未种红树林的对照塘低1~2个数量级.用CORREL软件分析了细菌与水质的相关关系,异养菌、弧菌、磷细菌和产酶类细菌的数量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呈正相关.其中异养菌与弧菌的相关系数为0.9205,与氮磷的相关系数为0.6535(N)、0.8342(P),表明异养菌和弧菌可作为滩涂海水养殖系统水质的生物监测指标.
    温度对菊小长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段金花;张润杰
    2004, 15(06):  1035-1038 . 
    摘要 ( 843 )   PDF (263KB) ( 59 )  
    在15、19、22、25、28、31和35℃及RH80%的组合条件下,测定了菊小长管蚜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分析了温度与菊小长管蚜发育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菊小长管蚜各龄若虫的发育时间随温度的增加而缩短,4龄若虫的发育历时最长,平均为前三龄若虫历期的1.4倍.模拟分析表明,菊小长管蚜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2、3龄若虫较1、4龄若虫对极端温度的忍耐性强,发育最适温度高.2、3龄若虫的极端温度忍耐值δ为6.70,最适发育温度为21.76℃,最高发育温度为40.97℃;1、4龄若虫极端温度忍耐值δ分别为4.70和4.50,最适发育温度分别23.76℃和22.49℃,最高发育温度为39.97℃和40.56℃;龄期越高,发育起点温度相对较低,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则越高.1~4龄若蚜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93、5.02、4.58和4.46℃,有效积温分别为26.88、33.41、33.63和48.49℃·d^-1。
    研究论文
    温度对菊小长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段金花, 张润杰
    2004, (6):  1035-1038. 
    摘要 ( 0 )  
    在15、19、22、25、28、31和35 ℃及RH80%的组合条件下,测定了菊小长管蚜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分析了温度与菊小长管蚜发育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菊小长管蚜各龄若虫的发育时间随温度的增加而缩短,4龄若虫的发育历时最长,平均为前三龄若虫历期的1.4倍.模拟分析表明,菊小长管蚜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2、3龄若虫较1、4龄若虫对极端温度的忍耐性强,发育最适温度高.2、3龄若虫的极端温度忍耐值δ为6.70,最适发育温度为21.76 ℃,最高发育温度为0.97 ℃;1、4龄若虫极端温度忍耐值δ分别为4.70和4.50,最适发育温度分别23.76 ℃和22.49 ℃,最高发育温度为39.97 ℃和40.56 ℃;龄期越高,发育起点温度相对较低,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则越高.1~4龄若蚜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93、5.02、4.58和4.46 ℃,有效积温分别为26.88、33.41、33.63和48.49 ℃·d-1.
    烟蚜及其捕食性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空间结构分析
    巫厚长; 徐光曙;房明惠;程遐年; 邹运鼎
    2004, 15(06):  1039-1042 . 
    摘要 ( 911 )   PDF (267KB) ( 57 )  
    采用地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拟合了不同时期烟蚜种群及其捕食性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的空间结构模型,分析了其空间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烟蚜种群的空间结构模型均为球型,空间格局呈聚集型分布,空间相关距离在2.0252~4.1495m之间,异质系数为10281.36~300216.30,空间依赖程度为12176.81~303433.70;不同时期草间小黑蛛种群的空间结构模型也均为球型,空间格局呈聚集型分布,空间相关距离在3.7328~4.8983m之间,异质系数为1.4482~4.4134,空间依赖程度为1.6941~5.8167.该结果和方法可用于监测烟田目标害虫的时空格局动态.
    研究论文
    烟蚜及其捕食性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空间结构分析
    巫厚长, 徐光曙, 房明惠, 程遐年, 邹运鼎
    2004, (6):  1039-1042. 
    摘要 ( 0 )  
    采用地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拟合了不同时期烟蚜种群及其捕食性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的空间结构模型,分析了其空间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烟蚜种群的空间结构模型均为球型,空间格局呈聚集型分布,空间相关距离在2.0252~4.1495 m之间,异质系数为10 281.36~300 216.30,空间依赖程度为12 176.81~303 433.70;不同时期草间小黑蛛种群的空间结构模型也均为球型,空间格局呈聚集型分布,空间相关距离在3.7328~4.8983 m之间,异质系数为1.4482~4.4134,空间依赖程度为1.6941~5.8167.该结果和方法可用于监测烟田目标害虫的时空格局动态.
    棉蚜和草间小黑蛛种群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研究
    李磊;邹运鼎; 毕守东;等
    2004, 15(06):  1043-1046 . 
    摘要 ( 878 )   PDF (189KB) ( 97 )  
    应用地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石榴园不同时期棉蚜及草间小黑蛛种群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棉蚜种群的半变异函数曲线皆为球型,其空间格局为聚集型,变程在7.33~12.40cm之间;草间小黑蛛种群的拟合半变异函数曲线也表现为球型,呈聚集空间格局,空间变程在6.47~20.88cm之间,并与棉蚜种群在数量和空间上有较强的追随关系,说明草间小黑蛛种群是棉蚜种群的优势种天敌.
    研究论文
    棉蚜和草间小黑蛛种群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研究
    李磊, 邹运鼎, 毕守东, 高彩球, 丁程成, 孟庆雷, 李昌根, 周夏芝
    2004, (6):  1043-1046. 
    摘要 ( 0 )  
    应用地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石榴园不同时期棉蚜及草间小黑蛛种群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棉蚜种群的半变异函数曲线皆为球型,其空间格局为聚集型,变程在7.33~12.40 cm之间;草间小黑蛛种群的拟合半变异函数曲线也表现为球型,呈聚集空间格局,空间变程在6.47~20.88 cm之间,并与棉蚜种群在数量和空间上有较强的追随关系,说明草间小黑蛛种群是棉蚜种群的优势种天敌.
    火电厂生态工业园的能值评估
    王灵梅;张金屯
    2004, 15(06):  1047-1050 . 
    摘要 ( 824 )   PDF (280KB) ( 70 )  
    提出了反映火电厂生态工业园特点的能值评价指标:能值产出率PEYR和能值投资率PEIR考虑了园区各成员的共同贡献,即PEYR=6∑(i=1)(Fi+Ri+Ni)/6∑(i=1)Fi和PEIR=6∑(i=1)Fi/6∑(i=1)(Ni+Ri);环境负荷率PELR和能值可持续指标PESI考虑了火电厂生态工业园节省的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投入能值和减少的环境负荷,即PELR=6∑(i=1)Fi/F’和PESI=PEYR/PELR.以朔州火电厂生态工业园为案例进行了能值分析,结果表明,该能值评价指标能全面度量火电厂生态工业园及其可持续性.
    研究论文
    火电厂生态工业园的能值评估
    王灵梅, 张金屯
    2004, (6):  1047-1050. 
    摘要 ( 0 )  
    提出了反映火电厂生态工业园特点的能值评价指标:能值产出率PEYR和能值投资率PEIR考虑了园区各成员的共同贡献,即PEYR= =1(Fi+Ri+Ni)/ FiPEIR= Fi/ Fi/ (Ni+Ri);环境负荷率PELR和能值可持续指标PESI考虑了火电厂生态工业园节省的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投入能值和减少的环境负荷,即PELR= Fi/F'PESI=PEYR/PELR.以朔州火电厂生态工业园为案例进行了能值分析,结果表明,该能值评价指标能全面度量火电厂生态工业园及其可持续性.
    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经济重建模式的尺度概念和方法
    程序; 刘国彬;陈佑启;常欣
    2004, 15(06):  1051-1055 . 
    摘要 ( 873 )   PDF (424KB) ( 87 )  
    对黄土高原地区11个水土保持和生态重建科研攻关试验区近2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试区设置的区划尺度过粗和小流域治理典型尺度过小,缺乏中尺度研究和不同尺度间模式及内容转换的方法,是典型模式推广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小流域治理在尺度上的局限性,提出相似度尺度推绎和多尺度互补研究等设想,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研究论文
    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经济重建模式的尺度概念和方法
    程序, 刘国彬, 陈佑启, 常欣
    2004, (6):  1051-1055. 
    摘要 ( 0 )  
    对黄土高原地区11个水土保持和生态重建科研攻关试验区近2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试区设置的区划尺度过粗和小流域治理典型尺度过小,缺乏中尺度研究和不同尺度间模式及内容转换的方法,是典型模式推广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小流域治理在尺度上的局限性,提出相似度尺度推绎和多尺度互补研究等设想,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生态模型的灵敏度分析
    徐崇刚; 胡远满;常禹
    2004, 15(06):  1056-1062 . 
    摘要 ( 906 )   PDF (491KB) ( 144 )  
    灵敏度分析用于定性或定量地评价模型参数误差对模型结果产生的影响,是模型参数化过程和模型校正过程中的有用工具,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灵敏度分析包括局部灵敏度分析和全局灵敏度分析.局部灵敏度分析只检验单个参数的变化对模型结果的影响程度;全局灵敏度分析则检验多个参数的变化对模型运行结果总的影响,并分析每一个参数及其参数之间相互作用对模型结果的影响.目前,在对生态模型的灵敏度分析中,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全局灵敏度分析的方法.但国内仍多采用局部灵敏度分析方法,很少采用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文中详细论述了局部灵敏分析和全局灵敏度分析的主要方法(一次变换法、多元回归法、Morris法、Sobol’法、傅里叶幅度灵敏度检验法和傅里叶幅度灵敏度检验扩展法),希望能为国内生态模型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完善的灵敏度分析方法库.结合国内外的灵敏度分析发展现状,指出联合灵敏度研究、灵敏度共性研究及空间直观景观模型的灵敏度分析将为生态模型灵敏度分析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
    研究论文
    生态模型的灵敏度分析
    徐崇刚, 胡远满, 常禹, 姜艳, 李秀珍, 布仁仓, 贺红士
    2004, (6):  1056-1062. 
    摘要 ( 0 )  
    灵敏度分析用于定性或定量地评价模型参数误差对模型结果产生的影响,是模型参数化过程和模型校正过程中的有用工具,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灵敏度分析包括局部灵敏度分析和全局灵敏度分析.局部灵敏度分析只检验单个参数的变化对模型结果的影响程度;全局灵敏度分析则检验多个参数的变化对模型运行结果总的影响,并分析每一个参数及其参数之间相互作用对模型结果的影响.目前,在对生态模型的灵敏度分析中,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全局灵敏度分析的方法.但国内仍多采用局部灵敏度分析方法,很少采用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文中详细论述了局部灵敏分析和全局灵敏度分析的主要方法(一次变换法、多元回归法、Morris法、Sobol'法、傅里叶幅度灵敏度检验法和傅里叶幅度灵敏度检验扩展法),希望能为国内生态模型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完善的灵敏度分析方法库.结合国内外的灵敏度分析发展现状,指出联合灵敏度研究、灵敏度共性研究及空间直观景观模型的灵敏度分析将为生态模型灵敏度分析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
    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与植物根系的觅食反应
    王庆成;程云环
    2004, 15(06):  1063-1068 . 
    摘要 ( 875 )   PDF (500KB) ( 163 )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土壤资源,对养分的空间异质性产生各种可塑性反应.包括形态可塑性、生理可塑性、菌根可塑性等.许多植物种的根系在养分丰富的斑块中大量增生,增生程度种间差异较大,并受斑块属性(斑块大小、养分浓度)、营养元素种类和养分总体供应状况的影响.植物还通过调整富养斑块中细根的直径、分枝角、节问距以及空间构型来实现斑块养分的高效利用.根系的生理可塑性及菌根可塑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形态可塑性.生理可塑性表现为处于不同养分斑块上的根系迅速调整其养分吸收速率,从而增加单位根系的养分吸收,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变化频繁的空间异质性土壤养分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根系增生反应的不足.菌根可塑性目前研究较少,一些植物种的菌根代替细根实现在富养斑块中的增生.菌根增生的碳投入养分吸收效率较高、根系增生对增加养分吸收的作用较复杂,取决于养分离子在土壤中的移动性能以及是否存在竞争植物;对植物生长(竞争能力)的作用因种而异,一些敏感种由此获得生长效益,而其它一些植物种受影响较小.植物个体对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反应能力和生长差异,影响其在群落中的地位和命运,最终影响群落组成及其结构.
    研究论文
    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与植物根系的觅食反应
    王庆成, 程云环
    2004, (6):  1063-1068. 
    摘要 ( 0 )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土壤资源,对养分的空间异质性产生各种可塑性反应,包括形态可塑性、生理可塑性、菌根可塑性等.许多植物种的根系在养分丰富的斑块中大量增生,增生程度种间差异较大,并受斑块属性(斑块大小、养分浓度)、营养元素种类和养分总体供应状况的影响.植物还通过调整富养斑块中细根的直径、分枝角、节间距以及空间构型来实现斑块养分的高效利用.根系的生理可塑性及菌根可塑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形态可塑性.生理可塑性表现为处于不同养分斑块上的根系迅速调整其养分吸收速率,从而增加单位根系的养分吸收,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变化频繁的空间异质性土壤养分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根系增生反应的不足.菌根可塑性目前研究较少,一些植物种的菌根代替细根实现在富养斑块中的增生.菌根增生的碳投入养分吸收效率较高.根系增生对增加养分吸收的作用较复杂,取决于养分离子在土壤中的移动性能以及是否存在竞争植物;对植物生长(竞争能力)的作用因种而异,一些敏感种由此获得生长效益,而其它一些植物种受影响较小.植物个体对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反应能力和生长差异,影响其在群落中的地位和命运,最终影响群落组成及其结构.
    植物根表铁膜的形成及其营养与生态环境效应
    何春娥;刘学军;张福锁
    2004, 15(06):  1069-1073 . 
    摘要 ( 827 )   PDF (413KB) ( 68 )  
    论述了根表铁膜的形成条件、形态和矿物学组成及在根表的沉积位置,讨论了根表铁膜作为铁库改善植物Fe营养、影响P、Zn等营养状况的植物营养效应以及铁膜通过吸附或共沉淀的外在抗性机制和竞争代谢敏感位点的内在抗性机制,在提高植物抵抗Cu、Ni、Cd、As等重金属毒害和强酸、低碳的逆境环境等方面的生态环境效应.
    研究论文
    植物根表铁膜的形成及其营养与生态环境效应
    何春娥, 刘学军, 张福锁
    2004, (6):  1069-1073. 
    摘要 ( 0 )  
    论述了根表铁膜的形成条件、形态和矿物学组成及在根表的沉积位置,讨论了根表铁膜作为铁库改善植物Fe营养、影响P、Zn等营养状况的植物营养效应以及铁膜通过吸附或共沉淀的外在抗性机制和竞争代谢敏感位点的内在抗性机制,在提高植物抵抗Cu、Ni、Cd、As等重金属毒害和强酸、低碳的逆境环境等方面的生态环境效应.
    应用热技术研究树干液流进展
    孙慧珍;周晓峰;康绍忠
    2004, 15(06):  1074-1078 . 
    摘要 ( 954 )   PDF (395KB) ( 94 )  
    综述了热技术方法测定树干液流的基本原理和不同适用范围.通过各种热技术方法可以确定树干水分运输格局及其数量;与树木生理指标和环境因素联合测定,可深入分析整树水分导度、气孔导度、边界层导度、水势及树干储水与树木蒸腾之间的关系,探讨树干液流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程度及其响应,揭示树木蒸腾内在的调节机制和外在影响因素;热技术可用于长期连续测定地带性森林主要树种蒸腾耗水特征。为正确评价森林的水文效应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论文
    应用热技术研究树干液流进展
    孙慧珍, 周晓峰, 康绍忠
    2004, (6):  1074-1078. 
    摘要 ( 0 )  
    综述了热技术方法测定树干液流的基本原理和不同适用范围.通过各种热技术方法可以确定树干水分运输格局及其数量;与树木生理指标和环境因素联合测定,可深入分析整树水分导度、气孔导度、边界层导度、水势及树干储水与树木蒸腾之间的关系,探讨树干液流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程度及其响应,揭示树木蒸腾内在的调节机制和外在影响因素;热技术可用于长期连续测定地带性森林主要树种蒸腾耗水特征,为正确评价森林的水文效应提供技术支持.
    玉米化感物质异羟肟酸的研究进展
    聂呈荣;骆世明; 曾任森
    2004, 15(06):  1079-1082 . 
    摘要 ( 815 )   PDF (357KB) ( 45 )  
    介绍了异羟肟酸在玉米植株中的分布和玉米根系分泌物中异羟肟酸的分析方法.丁布(DIM-BOA)是玉米植株中含量最大的异羟肟酸.不同玉米品种之间异羟肟酸含量的差异很大.种子不含异羟肟酸;但萌发后其含量迅速增加,在萌芽几天后的幼苗植株其含量达最大值,随后逐渐下降;在玉米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幼嫩叶片内异羟肟酸含量始终较高;地上部分异羟肟酸的浓度高于根系.植株异羟肟酸的浓度受生长环境条件影响显著,在紫外辐射、黑暗条件或水分胁迫下其含量明显增加.在各种禾谷类作物中,玉米根系分泌物内含异羟肟酸较高;铁的存在能显著增加玉米根系分泌物中异羟肟酸的含量.
    研究论文
    玉米化感物质异羟肟酸的研究进展
    聂呈荣, 骆世明, 曾任森, 王建武, 黄京华, 李梅
    2004, (6):  1079-1082. 
    摘要 ( 0 )  
    介绍了异羟肟酸在玉米植株中的分布和玉米根系分泌物中异羟肟酸的分析方法.丁布(DIM-BOA)是玉米植株中含量最大的异羟肟酸.不同玉米品种之间异羟肟酸含量的差异很大.种子不含异羟肟酸;但萌发后其含量迅速增加,在萌芽几天后的幼苗植株其含量达最大值,随后逐渐下降;在玉米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幼嫩叶片内异羟肟酸含量始终较高;地上部分异羟肟酸的浓度高于根系.植株异羟肟酸的浓度受生长环境条件影响显著,在紫外辐射、黑暗条件或水分胁迫下其含量明显增加.在各种禾谷类作物中,玉米根系分泌物内含异羟肟酸较高;铁的存在能显著增加玉米根系分泌物中异羟肟酸的含量.
    土壤中水溶性有机质及其对重金属化学与生物行为的影响
    李廷强 杨肖娥
    2004, 15(06):  1083-1087 . 
    摘要 ( 786 )   PDF (420KB) ( 344 )  
    土壤水溶性有机质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很活跃的化学组分,已成为环境科学、土壤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土壤DOM对重金属化学与生物行为有重要影响。但其机理尚不清楚.文中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人为因素等方面阐述了土壤DOM产生及影响因素,总结评述了DOM对重金属化学行为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将DOM对重金属的影响机制归纳为络合机制、竞争吸附机制、酸碱缓冲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DOM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研究论文
    土壤中水溶性有机质及其对重金属化学与生物行为的影响
    李廷强, 杨肖娥
    2004, (6):  1083-1087. 
    摘要 ( 0 )  
    土壤水溶性有机质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很活跃的化学组分,已成为环境科学、土壤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土壤DOM对重金属化学与生物行为有重要影响,但其机理尚不清楚.文中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人为因素等方面阐述了土壤DOM产生及影响因素,总结评述了DOM对重金属化学行为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将DOM对重金属的影响机制归纳为络合机制、竞争吸附机制、酸碱缓冲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DOM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我国红壤区土壤钼、硼、硒元素特征及其对牧草生长影响研究进展
    翁伯琦[1] 黄东风[2]
    2004, 15(06):  1088-1094 . 
    摘要 ( 728 )   PDF (575KB) ( 103 )  
    实行肥料科学配施与红壤培肥管理是山区草业发展的重要技术环节.我国南方红壤区土壤普遍存在着硼、钼、硒元素缺乏现象,合理施用钼、硼、硒微量元素肥料对豆科与禾本科牧草的植株生长以及提高产草量和种子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文中概述了我国红壤区土壤中钼、硼、硒元素的存在形态、化学特征、内在变化、可给性及含量状况,探讨了施用3种微量元素肥料对牧草生长过程有效养分吸收与累积的影响及其相应生理功能,综述了牧草植物缺乏钼、硼、硒元素的特征症状、诊断方法及其矫治措施.
    研究论文
    我国红壤区土壤钼、硼、硒元素特征及其对牧草生长影响研究进展
    翁伯琦, 黄东风
    2004, (6):  1088-1094. 
    摘要 ( 0 )  
    实行肥料科学配施与红壤培肥管理是山区草业发展的重要技术环节.我国南方红壤区土壤普遍存在着硼、钼、硒元素缺乏现象,合理施用钼、硼、硒微量元素肥料对豆科与禾本科牧草的植株生长以及提高产草量和种子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文中概述了我国红壤区土壤中钼、硼、硒元素的存在形态、化学特征、内在变化、可给性及含量状况,探讨了施用3种微量元素肥料对牧草生长过程有效养分吸收与累积的影响及其相应生理功能,综述了牧草植物缺乏钼、硼、硒元素的特征症状、诊断方法及其矫治措施.
    根源信号参与调控气孔行为的机制及其农业节水意义
    郭安红; 李召祥; 刘庚山; 阳园燕; 安顺清
    2004, 15(06):  1095-1099 . 
    摘要 ( 857 )   PDF (365KB) ( 126 )  
    在土壤干旱情况下,根源信号一方面向植物地上部分的长距离传输,为地上部分提供了土壤水分获取能力的测度,另一方面调控气孔开度,抑制蒸腾作用并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文中综述了根源信号参与调控植物水分利用的生理机制和理论模型,指出该模型与根系吸水模型、气孔导度模型耦合,能够更好地反映植物叶片对土壤干旱以及大气干旱的响应、评述了在根源信号参与调控植物水分关系的基础上发展的调亏灌溉(RDI)、部分根系干旱(PRD)和控制性交替灌溉(CAI)等有效灌溉手段,有助于合理配置根系层供水量,通过根土相互作用和信号物质的传输,降低蒸腾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另外,根源信号在调控根系生长发育、延缓地上部分生长以调节根冠比例,优化资源分配以利于生殖生长等方面均有所为,为全面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提供节水生理基础。
    研究论文
    根源信号参与调控气孔行为的机制及其农业节水意义
    郭安红, 李召祥, 刘庚山, 阳园燕, 安顺清
    2004, (6):  1095-1099. 
    摘要 ( 0 )  
    在土壤干旱情况下,根源信号一方面向植物地上部分的长距离传输,为地上部分提供了土壤水分获取能力的测度,另一方面调控气孔开度,抑制蒸腾作用并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文中综述了根源信号参与调控植物水分利用的生理机制和理论模型,指出该模型与根系吸水模型、气孔导度模型耦合,能够更好地反映植物叶片对土壤干旱以及大气干旱的响应.评述了在根源信号参与调控植物水分关系的基础上发展的调亏灌溉(RDI)、部分根系干旱(PRD)和控制性交替灌溉(CAI)等有效灌溉手段,有助于合理配置根系层供水量,通过根土相互作用和信号物质的传输,降低蒸腾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另外,根源信号在调控根系生长发育、延缓地上部分生长以调节根冠比例,优化资源分配以利于生殖生长等方面均有所为,为全面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提供节水生理基础.
    生防细菌产生的拮抗物质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王光华; JosM.Raaijmakers
    2004, 15(06):  1100-1104 . 
    摘要 ( 867 )   PDF (405KB) ( 109 )  
    利用生防细菌防治植物病害是生物防治的一个主要内容.生防细菌防治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是产生拮抗物质.生防细菌的拮抗物质种类多,作用范围广谱.同一种拮抗物质可以由多种细菌菌株产生,而同一细菌也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结构的拮抗物质.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先进的分析测试手段可以加快对产生拮抗物质生防细菌的研究,了解生防细菌在寄主植物根围和叶围的定植效果。明确拮抗物质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拮抗物质的产生除与细菌基因型有关外,一些外在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病原菌存在与否、温度、pH和C、N营养等也影响拮抗物质产生.文中论述了生防细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混合菌剂的研制对防止病原菌抗性产生具有重要作用,应是今后生防菌剂研制中的重点.
    研究论文
    生防细菌产生的拮抗物质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王光华, Jos M. Raaijmakers
    2004, (6):  1100-1104. 
    摘要 ( 0 )  
    利用生防细菌防治植物病害是生物防治的一个主要内容.生防细菌防治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是产生拮抗物质.生防细菌的拮抗物质种类多,作用范围广谱.同一种拮抗物质可以由多种细菌菌株产生,而同一细菌也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结构的拮抗物质.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先进的分析测试手段可以加快对产生拮抗物质生防细菌的研究,了解生防细菌在寄主植物根围和叶围的定植效果,明确拮抗物质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拮抗物质的产生除与细菌基因型有关外,一些外在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病原菌存在与否、温度、pH和C、N营养等也影响拮抗物质产生.文中论述了生防细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混合菌剂的研制对防止病原菌抗性产生具有重要作用,应是今后生防菌剂研制中的重点.
    红池坝炼山后生态恢复过程中群落特征研究
    何丙辉;郝云庆; 李旭光;等
    2004, 15(06):  1105-1108 . 
    摘要 ( 911 )   PDF (263KB) ( 98 )  
    研究论文
    红池坝炼山后生态恢复过程中群落特征研究
    何丙辉, 郝云庆, 李旭光, 韩晨霞, 陈昌沛, 郑国词
    2004, (6):  1105-1108. 
    摘要 ( 0 )  
    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种群生命表及谱分析
    洪伟;王新功;吴承祯;等
    2004, 15(06):  1109-1112 . 
    摘要 ( 859 )   PDF (269KB) ( 195 )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n Longxi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nd the theory of survival analysis, a static life table of 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 population was worked out, the curves of its survival rate, mortality rate and killing power were drawn, and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was analyzed by spectr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vival curve of the population appeared to be a type of Deevey-Ⅲ, and the high mortality of seeding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which caused 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 to be endangered. The spectral analysis of the population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marked periodic regularity in the process of natural regeneration of 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
    研究论文
    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种群生命表及谱分析
    洪伟, 王新功, 吴承祯, 何东进, 廖成章, 程煜, 封磊
    2004, (6):  1109-1112. 
    摘要 ( 0 )  
    秦岭锐齿栎林种群生态位特征研究
    赵永华, 雷瑞德, 何兴元, 贾夏
    2004, (6):  913-918. 
    摘要 ( 965 )   PDF (1290KB) ( 483 )  
    基于秦岭林区锐齿栎群落31块400 m2的样地调查数据,以物种的重要值为生态位计算的资源状态指标,应用Levins、Hurlbert公式和Pianka公式对该林区锐齿栎群落24种主要乔木和29种灌木进行了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中主要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较大,乔木层的主要优势种群锐齿栎、华山松、漆树、山杨、油松等的Levins、Hurlbert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3.695、1.695、1.325、0.840、0.702和0.036、0.299、0.568、1.721、2.701,灌木层的主要优势种群榛子、美丽胡枝子、鞘柄菝葜等的Levins、Hurlbert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1.833、1.466、0.984和0.111、0.300、0.594.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对资源利用能力较强,与其它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一般较大;对相似环境要求的物种间生态位重叠较大.
    辽西半干旱区几种人工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功能研究
    罗跃初, 韩单恒, 王宏昌, 刘建民, 魏晶, 吴钢
    2004, (6):  919-923. 
    摘要 ( 908 )   PDF (959KB) ( 310 )  
    从森林生态系统树冠截留降雨、枯落物持水及土壤蓄水3个层次对辽西半干旱区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功能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各人工林生态系统树冠对降雨的平均截留率为14.58%~37.19%,依次为沙棘林>油松沙棘混交林>杨树沙棘混交林>油松纯林>杨树纯林;枯落物层厚度为1.6~4.1 cm,枯落物贮量为1 890.4~6 425.2 kg·hm-2,枯落物层厚度和贮量均为沙棘林>油松沙棘混交林>杨树沙棘混交林>油松纯林>杨树纯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取决于枯落物贮量及其最大持水率,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 5957.7~19 332.9 kg·hm-2,依次为沙棘林>油松沙棘混交林>杨树沙棘混交林>油松纯林>杨树纯林;各人工林生态系统0~40 cm土壤层非毛管蓄水量为23.70~37.85 mm,依次为沙棘林>杨树沙棘混交林>油松沙棘混交林>杨树纯林>油松纯林.在种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沙棘林的涵养水源功能最好,混交林较油松和杨树纯林有更好的涵养水源功能.
    无瓣海桑、海桑、秋茄红树人工林群落动态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陈玉军, 廖宝文, 郑松发, 李玫, 宋湘豫
    2004, (6):  924-928. 
    摘要 ( 1223 )   PDF (712KB) ( 279 )  
    对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海桑、秋茄3种人工林群落动态及物种多样性特征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无瓣海桑群落和海桑群落的乔木层明显分为上层和中层两个亚层,上层木为无瓣海桑或海桑,中层木主要为秋茄和桐花树;秋茄群落的乔木层为单一层次,基本由秋茄组成.在无瓣海桑群落和海桑群落中,优势种群无瓣海桑或海桑仅有高龄级个体存在,未出现自然更新现象;秋茄和桐花树为旺盛增长种群,有可能成为优势种群,表明无瓣海桑和海桑为先锋造林树种,在裸滩种植可以促进其它红树植物的天然定居生长;在秋茄群落中,秋茄为旺盛增长种群,能够自然更新演替,桐花树和海莲属初生增长种群.无瓣海桑群落和海桑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指标较接近,基本包含秋茄群落中的主要物种秋茄、桐花和海莲,表明无瓣海桑和海桑能与这些物种协调共生,同时种植无瓣海桑或海桑可以形成多样化的红树林群落;无瓣海桑群落和海桑群落在形成初期,种植密度较大时,物种多样性较高;密度相近时,形成初期随林龄的增加,其物种多样性略有提高.
    热带季节雨林林窗辐射特征研究
    张一平, 窦军霞, 刘玉洪, 马友鑫
    2004, (6):  929-934. 
    摘要 ( 984 )   PDF (233KB) ( 202 )  
    利用不同季节热带季节雨林林窗、林内及旷地不同波长太阳辐射的实测资料,探讨了热带季节雨林林窗不同波长辐射特征.结果表明,热带季节雨林林窗中央和北侧林冠下的不同波长太阳辐射存在"突跃现象",中午前后各辐射量值迅速达到最大后又急速下降;林窗内不同波长太阳辐射日总量值均大于林内,却小于旷地;林窗中央和北侧林冠下比较可见,在干热季、雨季和雨季后期,林窗中央的各辐射要素总量值高于北侧林冠下,但雾凉季时受浓雾和太阳高度以及方位的影响,各辐射要素总量值较北侧林冠下低;林窗中央的总辐射日总量在雨季太阳高度角最大时最高,雨季后期和干热季其次,雾凉季时最小;林窗中央和北侧林冠下的红外辐射及可见光在总辐射中所占份额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充分显示了林窗辐射环境的异质性;与旷地和林内相比,林窗内各测点的红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份额介于旷地和林内之间,高于旷地却低于林内;而可见光占总辐射的比值情况正好相反.另外,林窗可见光分配率的季节变化都大于红外辐射;热带季节雨林林窗有增加红外辐射、减少可见光的特征.
    磷胁迫对水曲柳幼苗叶绿素合成、光合作用和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
    吴楚, 范志强, 王政权
    2004, (6):  935-940. 
    摘要 ( 975 )   PDF (266KB) ( 418 )  
    采用沙培试验对水曲柳幼苗磷胁迫与叶绿素合成、光合作用和生物量分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磷胁迫下,水曲柳幼苗叶片内5-氨基乙酰丙酸(ALA)合成速率和胆色素原(PBG)合成酶活性下降,但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水曲柳幼苗叶片和根中N浓度下降,P在各个部位的浓度也相应减少,表明N和P在苗木生理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叶片中N浓度下降引起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PSⅡ的光化学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以及最大光合速率(Amax)下降.磷胁迫对叶绿素合成的影响与Amax下降无关.在磷胁迫下,水曲柳幼苗总生物量下降,且生物量分配倾向于地下部分,而在P充足或过剩条件下,生物量主要分配于地上部分.
    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雪/风灾害成因及分析
    李秀芬, 朱教君, 王庆礼, 刘足根, 侯传生, 杨焕君
    2004, (6):  941-946. 
    摘要 ( 996 )   PDF (612KB) ( 319 )  
    对2003年春发生在辽东山区的森林雪/风灾害的成因、过程、受灾情况、造成的危害、与林分结构特征的关系以及对未来次生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雪/风的发生是在一个大的降水天气过程基础上,由于气温的异常变化形成的.受灾严重区多分布于海拔高、坡度大,林型比较单一的桦树、柞树、色树、胡桃楸和杨树等林分.林分密度和受灾率及土层厚度和受害株数均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受灾数量与径级和树高分别呈指数负相关和指数正相关.同时探讨了雪/风害对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内病虫害发生、林下植被、生境因子和建群种变化产生的可能影响.
    黑河流域荒漠绿洲过渡带两种优势植物种群空间格局特征
    何志斌, 赵文智
    2004, (6):  947-952. 
    摘要 ( 904 )   PDF (874KB) ( 377 )  
    应用地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降水量117.1 mm、降水量和潜在蒸发量比值为0.05的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状植被优势植物泡泡刺、红砂种群的密度、盖度以及泡泡刺沙堆体积和高度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泡泡刺和红砂种群平均盖度分别为1.56±2.34%和0.23±0.22%;密度分别为1.5±1.8丛·100 m-2和2.3±2.1株·100 m-2.泡泡刺灌丛沙堆是稳定戈壁下垫面受风沙流干扰形成的一种景观,灌丛高度和体积都比较小,平均值分别为0.18±0.15 m和0.10±0.18 m3.泡泡刺种群在样地内靠近绿洲和浅山区有几条明显的分布带,而红砂分布相对均匀.用半方差函数分析表明,两种种群密度和盖度的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都比较小,介于0.08~0.12之间,说明在总空间异质性中随机因素所起的作用很小,占8%~12%.两种种群盖度和密度的变程相近,基本在34 m以内,其中随机因素引起的异质性对应的尺度在10 m以下,而结构性因素引起的异质性对应的尺度为10~34 m.泡泡刺和红砂种群盖度和密度的空间异质性均具有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特征,其中红砂种群的各向同性的范围略大于泡泡刺种群.泡泡刺种群空间格局的塑造主要受降水量及其形成地表径流的控制.
    土地利用变化对沙地土壤全氮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陈伏生, 曾德慧, 陈广生
    2004, (6):  953-957. 
    摘要 ( 878 )   PDF (636KB) ( 321 )  
    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科尔沁沙地东南缘草地和8年前开垦的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草地与耕地表层(0~10 cm)土壤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亚表层(10~20 cm)含量差异显著(P<0.05);耕地土壤全氮贮量比草地高262.36 kg·hm-2.草地与耕地比较,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格局均有明显差异,草地土壤全氮的基台值、空间相关度比耕地小,而其变程和分数维比耕地大;草地土壤全氮水平空间异质性低,水平空间分布格局比较均匀,而耕地土壤全氮水平空间异质性高,水平空间分布格局明显.草地表层与亚表层土壤全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空间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明显,但空间分布格局有较强的相关性(r=0.395,P<0.05);耕地表层与亚表层土壤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空间结构特征有一定的差异,而空间分布格局相类似,空间相关性极高(r=0.683,P<0.01).可见,农业活动不仅影响土壤中全氮的含量,还影响着其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水平和垂直空间分布格局.这对深入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氮素格局及其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松果采摘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红松天然更新的影响
    刘足根, 姬兰柱, 郝占庆, 朱教君, 康宏樟
    2004, (6):  958-962. 
    摘要 ( 1083 )   PDF (885KB) ( 616 )  
    在野外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20世纪70年代未受干扰的红松天然林地面红松种子贮藏情况,分析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松果采摘后,红松林地面红松种源贮藏和分布变化,根据红松更新过程与动物的关系,探讨了松果采摘对红松更新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松果采摘后,地面红松种子主要分布在地被物下层且大多呈单粒状分布,其贮藏量1 582~2 640粒·hm-2,仅为20世纪70年代的0.3%~0.5%,废种子比率67.8%~86.2%,单粒状占总簇数的46.8%~77.1%,对红松天然更新起重要作用的动物已减少或消失,表明松果采摘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红松天然更新的最大障碍之一.
    南方山地人工草地群落结构组建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辛晓平, 王宗礼, 杨桂霞, 李向林
    2004, (6):  963-968. 
    摘要 ( 1004 )   PDF (553KB) ( 374 )  
    采用CCA排序技术,定量分离了刈割和放牧下环境、空间、生物和随机因素对亚热带山地人工草地群落结构组建的贡献,分析了不同管理制度下的群落-环境关系.放牧和刈割条件下,与环境因素有关的群落结构变化分别为27.4%、25.9%(其中环境因素独立作用分别为18.9%、19.8%),空间因素解释的变化分别为32.5%、24.2%,生物及随机因素造成的变化分别为48%、56%.说明放牧削弱了生物学过程(主要是物种相互作用和种子扩散)对群落结构组建的作用,增强了空间因素的影响.空间因素主要是通过与环境因素耦合(改变直接环境的空间分布)对群落结构组建起作用.刈割条件下,群落结构和物种多度沿环境变化呈梯度分布.放牧条件下,环境因素与群落、物种的关系比较复杂,不同干扰程度的群落小斑块向不同方向演替.
    扦插玉米秸秆改良松嫩平原次生光碱斑的研究
    何念鹏, 吴泠, 姜世成, 周道玮
    2004, (6):  969-972. 
    摘要 ( 1003 )   PDF (135KB) ( 312 )  
    根据野外实验,提出了改良松嫩平原次生光碱斑的新方法,即通过扦插玉米秸秆截留植物种子,在玉米秸秆分解作用下,以玉米秸秆本身及其邻近区域,为植物提供生长平台,使被截留的植物种子得以顺利定居、生长;达到低成本、快速地恢复次生光碱斑植被的目的.结果表明,扦插玉米秸秆可显著提高土壤种子库,改良区土壤种子数量为4020.0±1 773.6粒·m-2,次生光碱斑土壤种子库为10.0±31.6粒·m-2,被截留的种子为植被恢复提供了种源.改良区土壤理化特性得到一定改善,但仍具有高pH值、高盐分含量和低有机质含量等特征.虎尾草能在玉米秸秆周围存活,每个玉米秸秆周围可生长3.9±2.2株,产量可达68.64±38.72 g·m-2.该方法投入少、成本低、技术简单,在次生光碱斑呈斑块状、且面积相对较小的区域,具有更大的推广潜力.
    中性景观模型与真实景观的一致性
    王绪高, 李秀珍, 贺红士, 胡远满
    2004, (6):  973-978. 
    摘要 ( 1170 )   PDF (549KB) ( 356 )  
    采用RULE和SimMap中性景观模型,使其形成模拟景观的图幅大小、景观内各类型数目以及各类型之间的比例等项与真实景观相同,通过不同景观指标对中性模型系列的反应,看其在多大程度上代替真实景观.研究发现,中性景观模型在斑块数、斑块周长、聚集度、蔓延度以及孔隙度等指标所反映的格局特征方面,能很好地代替真实景观,而在校正斑块周长面积比、分维数以及边界分布均匀度等指标所反映的格局特征方面,并不能很好地代替真实景观,说明中性景观模型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代替真实景观,而不能完全取而代之.
    不同整地施肥措施对银杏构件生长及药用成分的影响
    何丙辉, 钟章成
    2004, (6):  979-982. 
    摘要 ( 859 )   PDF (579KB) ( 276 )  
    研究了田间条件下不同整地施肥措施对银杏构件生长及药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银杏株高生长促进作用最大的措施依次为:施农家肥+间作>爆破整地+间作>施农家肥>爆破整地>间作,提高生长量分别为14.5%、8.6%、5.7%、3.2%和0;对银杏当年新梢生长促进作用最大的措施依次为:施农家肥+间作>爆破整地+间作>间作>施农家肥>爆破整地,提高生长量分别为58.1%、36.6%、33.1%、30.2%和14.0%;不同的整地、施肥和间作措施样地长枝数无显著差异,而短枝数量与总叶数有显著差异;施农家肥加间作措施对提高银杏药用成分含量作用最大,叶片中檞皮素和芦丁含量分别为对照的4.2倍和2.2倍.
    小麦品种氮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及其氮营养特性研究
    孙传范, 戴廷波, 荆奇, 姜东, 曹卫星
    2004, (6):  983-987. 
    摘要 ( 1018 )   PDF (873KB) ( 392 )  
    选用40个不同小麦基因型在2个不同生态区进行田间试验,系统地分析了不同N利用效率指标的基因型与环境差异及其与N营养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N收获指数在基因型间的变异相对较小,其余指标受品种影响较大.N吸收效率、氮流效率受环境影响较小,其余指标受环境影响较大.所有指标均受基因型和环境互作的显著影响.氮流效率与N吸收效率、植株N生产力和土壤N生产力极显著相关,综合反映了植株干物质生产和N利用状况,可作为一个有效的N利用效率评价指标.指出提高开花后,N同化量和转运量有利于提高氮流效率.
    西双版纳不同演替状态热带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杨效东, 唐建维
    2004, (6):  988-994. 
    摘要 ( 950 )   PDF (841KB) ( 281 )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西双版纳4种不同演替状况热带次生林:中平树(Macaranga denticulate)、崖豆藤(Millettia laptobotrya)、野芭蕉(Musa acuminata)与黄竹(Dendrocalamus membranaceae)林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类不同演替状况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在数量优势类群组成上无较大差异,蜱螨目为所有4类林地的突出优势类群,膜翅目、弹尾目和鞘翅目在不同林地中分别为不同数量等级的次优势类群,而在常见和稀有类群的组成上,各林地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和DG多样性指数以正向演替的崖豆藤林最高,偏途演替的黄竹林最低,但中平树、崖豆藤和野芭蕉林的差异不大.4类林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的垂直分布分别以凋落物层和土壤表层(0~5 cm)最高,其它各层分布因林地不同各异,并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各林地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的季节消长总体表现出干季和雨季初期与末期高于雨量最大的雨季中期,由于不同林地植被结构、凋落物数量和质量以及土壤水热状况不同,其季节变化显现样地差异,除了受林地降水量和温度变化影响外,食物的丰欠和栖息场所的干扰状况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不同月龄绵羊对食物营养利用效率研究
    王钦, 任继周, 王小兰, 夏弘, 金岭梅
    2004, (6):  995-999. 
    摘要 ( 1027 )   PDF (276KB) ( 304 )  
    利用祁连山地和河西走廊绿洲作物生态系统的时空差和生产方式所提供的饲草养畜,建立资源互补效应,提高生物效率.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营养条件下,随着羊龄的增大,食入营养量、体增重、单位增重消耗的营养量均增多,但营养物质消化率、可消化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饲料报酬均有所下降.F测验食入营养物质的差异程度表明,34月龄羊的干物质和蛋白质食入量显著大于22月龄羊(P<0.01),22月龄羊显著大于10月龄羊(P<0.01),食入能为34月龄羊与22月龄羊的差异显著(P<0.05),22月龄羊与10月龄羊差异极显著(P<0.01).体增重是34月龄与22月龄羊和22月龄羊与10月龄羊差异不显著(P>0.05),34月龄显著大于10月龄羊(P<0.05).饲料转化率三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10月龄到22月龄羊的生产效率高,能生产高质量的风味羊肉,是适宰羊的年龄段.
    落叶松人工林施肥对土壤酶和微生物的影响
    陈立新
    2004, (6):  1000-1004. 
    摘要 ( 864 )   PDF (356KB) ( 220 )  
    以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二代1年、一代14年和34年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地进行了不同施肥实验处理.结果表明,施肥能不同程度地促进或抑制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尤其是对根际土壤生理活性影响效果更为明显.相同处理对不同发育阶段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效果不同.二代1年生幼林地最佳施肥方案是处理9,其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蛋白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微生物总量、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和真菌数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13.49%、22.10%、20.56%、220.00%、49.46%、238.88%、247.24%、106.70%和366.67%;一代34年生最佳施肥方案是处理5,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微生物总量、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0.44%、16.91%、0.22%、43.06%、124.18%、119.92%、87.66%、17.57%、24.55%、77.01%、168.62%、251.85%、183.33%、250.0%、38.24%和128.57%;一代14年生幼龄林需要适量的氮肥和有机无机混合肥,较理想的施肥方案为处理2和处理9,处理2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蛋白酶活性、脲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44.39%、94.83%、4.62%、13.98%、10.70%和129.76%.处理9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76.49%、266.63%、198.04%、275.56%、66.67%和143.75%.
    日光温室连作黄瓜根区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的变化
    马云华, 魏珉, 王秀峰
    2004, (6):  1005-1008. 
    摘要 ( 959 )   PDF (884KB) ( 652 )  
    以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连作年限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类及酶活性的变化,并运用通径分析方法阐明其与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表现明显的温室连作效应:伴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放线菌数均呈倒"马鞍"形变化,真菌数量则呈线性增长,微生物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过渡,其中氨化细菌和尖孢镰刀菌分别为温室黄瓜连作土壤的优势细菌和真菌生理群;多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也呈现倒"马鞍"形.通径分析表明,微量元素(Cu、Mn、Fe)、有机质、速效N、容重为温室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植酸钠对菌根真菌根内菌丝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根外菌丝生长的影响
    冯海艳, 冯固, 王敬国, 李晓林
    2004, (6):  1009-1013. 
    摘要 ( 1144 )   PDF (619KB) ( 313 )  
    采用三室隔网培养装置,以玉米为宿主植物,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Glomus intraradices),研究了不同用量的植酸钠对AM真菌生长和代谢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接种AM真菌的植株地上部和根系的P浓度和吸P量,比非菌根植物的提高了1~2倍.外源植酸钠的存在,显著降低了AM真菌根内菌丝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了AM真菌在土壤中的菌丝密度.结果表明,外源植酸钠对根内AM真菌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真菌根外菌丝的生长具有调控(增减)作用,并且AM真菌提高了植物对土壤固有养分和外源植酸钠中P的吸收和利用.
    稻-麦轮作系统土壤水解酶及氧化还原酶活性对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的响应
    张玉兰, 张丽莉, 陈利军, 武志杰
    2004, (6):  1014-1018. 
    摘要 ( 874 )   PDF (871KB) ( 380 )  
    研究了FACE条件下(CO2浓度增加200 μmol·mol-1)水稻、小麦不同生育期0~10 cm土层土壤脲酶、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脱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FACE条件下,土壤脲酶活性在冬小麦生育前期低于对照,在孕穗期高于对照;在水稻生育前期高于对照,在成熟期低于对照.磷酸单酯酶活性在冬小麦生育期高于对照;在水稻分蘖期高于对照,在生育后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低于对照.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在小麦越冬期和孕穗期低于对照,在分蘖期和成熟期高于对照;在水稻生育期间均高于对照.脱氢酶活性在小麦和水稻的生育前期低于对照,在后期高于对照.
    稻-麦轮作系统土壤糖酶活性对开放式CO2浓度增高的响应
    张丽莉, 张玉兰, 陈利军, 武志杰
    2004, (6):  1019-1024. 
    摘要 ( 989 )   PDF (401KB) ( 269 )  
    研究了稻-麦轮作系统中空气CO2浓度增高(200 μmol·mol-1)对土壤蔗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活性及土壤氮、磷、硫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种植小麦和水稻条件下FACE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升高;木聚糖酶活性在小麦的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以及水稻的抽穗期和成熟期显著高于对照;纤维素酶活性略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碱解态氮含量与蔗糖酶之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水溶性有机物在水旱轮作土壤剖面中的分馏现象
    占新华, 崔春红, 卢燕宇, 周立祥
    2004, (6):  1025-1029. 
    摘要 ( 954 )   PDF (670KB) ( 296 )  
    水溶性有机物(DOM)是有机物质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在陆地生态系统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理化分析证明了DOM在土壤剖面迁移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分馏"现象,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对照、施化肥和施污泥处理土壤DOM的浓度分别由14.8、117.7和114.8 mg·kg-1降到21.75、23.23和13.78 mg·kg-1;不施肥和施化肥处理的土壤DOM随着深度的增加,极性物质所占的比例分别由19.01%和18.47%增至34.97%与44.37%,呈上升趋势,而非极性组分所占比例相应降低;施污泥处理则出现相反的规律,极性组分由36.96%降到17.07%,非极性组分由63.04%增为82.93%.土壤DOM的生物降解率由上到下对照和施化肥处理分别由24.38%和24.00%增大到54.74%和53.81%,而施污泥处理的变化规律则相反,由53.19%降到30.75%.DOM的生物降解率与DOM中极性物质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紫外光谱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果.
    滩涂海水种植-养殖系统细菌生态学研究
    黄凤莲, 夏北成, 戴欣, 陈桂珠
    2004, (6):  1030-1034. 
    摘要 ( 933 )   PDF (547KB) ( 333 )  
    滩涂海水种植-养殖系统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养殖模式.对种植红树林的滩涂种植-养殖系统中细菌的生物量分布和水质的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红树林的净化作用,该系统内的水质达到Ⅱ~Ⅲ类海水水质标准,而对照塘的处于Ⅳ、Ⅴ类水质标准.系统中处理塘的异养菌、弧菌、磷细菌和产酶类细菌的数量比未种红树林的对照塘低1~2个数量级.用CORREL软件分析了细菌与水质的相关关系,异养菌、弧菌、磷细菌和产酶类细菌的数量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呈正相关.其中异养菌与弧菌的相关系数为0.9205,与氮磷的相关系数为0.6535(N)、0.8342(P),表明异养菌和弧菌可作为滩涂海水养殖系统水质的生物监测指标.
    温度对菊小长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段金花, 张润杰
    2004, (6):  1035-1038. 
    摘要 ( 924 )   PDF (223KB) ( 277 )  
    在15、19、22、25、28、31和35 ℃及RH80%的组合条件下,测定了菊小长管蚜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分析了温度与菊小长管蚜发育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菊小长管蚜各龄若虫的发育时间随温度的增加而缩短,4龄若虫的发育历时最长,平均为前三龄若虫历期的1.4倍.模拟分析表明,菊小长管蚜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2、3龄若虫较1、4龄若虫对极端温度的忍耐性强,发育最适温度高.2、3龄若虫的极端温度忍耐值δ为6.70,最适发育温度为21.76 ℃,最高发育温度为0.97 ℃;1、4龄若虫极端温度忍耐值δ分别为4.70和4.50,最适发育温度分别23.76 ℃和22.49 ℃,最高发育温度为39.97 ℃和40.56 ℃;龄期越高,发育起点温度相对较低,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则越高.1~4龄若蚜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93、5.02、4.58和4.46 ℃,有效积温分别为26.88、33.41、33.63和48.49 ℃·d-1.
    烟蚜及其捕食性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空间结构分析
    巫厚长, 徐光曙, 房明惠, 程遐年, 邹运鼎
    2004, (6):  1039-1042. 
    摘要 ( 831 )   PDF (522KB) ( 262 )  
    采用地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拟合了不同时期烟蚜种群及其捕食性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的空间结构模型,分析了其空间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烟蚜种群的空间结构模型均为球型,空间格局呈聚集型分布,空间相关距离在2.0252~4.1495 m之间,异质系数为10 281.36~300 216.30,空间依赖程度为12 176.81~303 433.70;不同时期草间小黑蛛种群的空间结构模型也均为球型,空间格局呈聚集型分布,空间相关距离在3.7328~4.8983 m之间,异质系数为1.4482~4.4134,空间依赖程度为1.6941~5.8167.该结果和方法可用于监测烟田目标害虫的时空格局动态.
    棉蚜和草间小黑蛛种群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研究
    李磊, 邹运鼎, 毕守东, 高彩球, 丁程成, 孟庆雷, 李昌根, 周夏芝
    2004, (6):  1043-1046. 
    摘要 ( 851 )   PDF (202KB) ( 274 )  
    应用地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石榴园不同时期棉蚜及草间小黑蛛种群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棉蚜种群的半变异函数曲线皆为球型,其空间格局为聚集型,变程在7.33~12.40 cm之间;草间小黑蛛种群的拟合半变异函数曲线也表现为球型,呈聚集空间格局,空间变程在6.47~20.88 cm之间,并与棉蚜种群在数量和空间上有较强的追随关系,说明草间小黑蛛种群是棉蚜种群的优势种天敌.
    火电厂生态工业园的能值评估
    王灵梅, 张金屯
    2004, (6):  1047-1050. 
    摘要 ( 1033 )   PDF (896KB) ( 343 )  
    提出了反映火电厂生态工业园特点的能值评价指标:能值产出率PEYR和能值投资率PEIR考虑了园区各成员的共同贡献,即PEYR= =1(Fi+Ri+Ni)/ FiPEIR= Fi/ Fi/ (Ni+Ri);环境负荷率PELR和能值可持续指标PESI考虑了火电厂生态工业园节省的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投入能值和减少的环境负荷,即PELR= Fi/F'PESI=PEYR/PELR.以朔州火电厂生态工业园为案例进行了能值分析,结果表明,该能值评价指标能全面度量火电厂生态工业园及其可持续性.
    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经济重建模式的尺度概念和方法
    程序, 刘国彬, 陈佑启, 常欣
    2004, (6):  1051-1055. 
    摘要 ( 961 )   PDF (646KB) ( 309 )  
    对黄土高原地区11个水土保持和生态重建科研攻关试验区近2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试区设置的区划尺度过粗和小流域治理典型尺度过小,缺乏中尺度研究和不同尺度间模式及内容转换的方法,是典型模式推广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小流域治理在尺度上的局限性,提出相似度尺度推绎和多尺度互补研究等设想,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生态模型的灵敏度分析
    徐崇刚, 胡远满, 常禹, 姜艳, 李秀珍, 布仁仓, 贺红士
    2004, (6):  1056-1062. 
    摘要 ( 2445 )   PDF (1317KB) ( 761 )  
    灵敏度分析用于定性或定量地评价模型参数误差对模型结果产生的影响,是模型参数化过程和模型校正过程中的有用工具,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灵敏度分析包括局部灵敏度分析和全局灵敏度分析.局部灵敏度分析只检验单个参数的变化对模型结果的影响程度;全局灵敏度分析则检验多个参数的变化对模型运行结果总的影响,并分析每一个参数及其参数之间相互作用对模型结果的影响.目前,在对生态模型的灵敏度分析中,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全局灵敏度分析的方法.但国内仍多采用局部灵敏度分析方法,很少采用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文中详细论述了局部灵敏分析和全局灵敏度分析的主要方法(一次变换法、多元回归法、Morris法、Sobol'法、傅里叶幅度灵敏度检验法和傅里叶幅度灵敏度检验扩展法),希望能为国内生态模型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完善的灵敏度分析方法库.结合国内外的灵敏度分析发展现状,指出联合灵敏度研究、灵敏度共性研究及空间直观景观模型的灵敏度分析将为生态模型灵敏度分析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
    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与植物根系的觅食反应
    王庆成, 程云环
    2004, (6):  1063-1068. 
    摘要 ( 1441 )   PDF (855KB) ( 557 )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土壤资源,对养分的空间异质性产生各种可塑性反应,包括形态可塑性、生理可塑性、菌根可塑性等.许多植物种的根系在养分丰富的斑块中大量增生,增生程度种间差异较大,并受斑块属性(斑块大小、养分浓度)、营养元素种类和养分总体供应状况的影响.植物还通过调整富养斑块中细根的直径、分枝角、节间距以及空间构型来实现斑块养分的高效利用.根系的生理可塑性及菌根可塑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形态可塑性.生理可塑性表现为处于不同养分斑块上的根系迅速调整其养分吸收速率,从而增加单位根系的养分吸收,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变化频繁的空间异质性土壤养分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根系增生反应的不足.菌根可塑性目前研究较少,一些植物种的菌根代替细根实现在富养斑块中的增生.菌根增生的碳投入养分吸收效率较高.根系增生对增加养分吸收的作用较复杂,取决于养分离子在土壤中的移动性能以及是否存在竞争植物;对植物生长(竞争能力)的作用因种而异,一些敏感种由此获得生长效益,而其它一些植物种受影响较小.植物个体对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反应能力和生长差异,影响其在群落中的地位和命运,最终影响群落组成及其结构.
    植物根表铁膜的形成及其营养与生态环境效应
    何春娥, 刘学军, 张福锁
    2004, (6):  1069-1073. 
    摘要 ( 958 )   PDF (244KB) ( 417 )  
    论述了根表铁膜的形成条件、形态和矿物学组成及在根表的沉积位置,讨论了根表铁膜作为铁库改善植物Fe营养、影响P、Zn等营养状况的植物营养效应以及铁膜通过吸附或共沉淀的外在抗性机制和竞争代谢敏感位点的内在抗性机制,在提高植物抵抗Cu、Ni、Cd、As等重金属毒害和强酸、低碳的逆境环境等方面的生态环境效应.
    应用热技术研究树干液流进展
    孙慧珍, 周晓峰, 康绍忠
    2004, (6):  1074-1078. 
    摘要 ( 975 )   PDF (622KB) ( 458 )  
    综述了热技术方法测定树干液流的基本原理和不同适用范围.通过各种热技术方法可以确定树干水分运输格局及其数量;与树木生理指标和环境因素联合测定,可深入分析整树水分导度、气孔导度、边界层导度、水势及树干储水与树木蒸腾之间的关系,探讨树干液流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程度及其响应,揭示树木蒸腾内在的调节机制和外在影响因素;热技术可用于长期连续测定地带性森林主要树种蒸腾耗水特征,为正确评价森林的水文效应提供技术支持.
    玉米化感物质异羟肟酸的研究进展
    聂呈荣, 骆世明, 曾任森, 王建武, 黄京华, 李梅
    2004, (6):  1079-1082. 
    摘要 ( 922 )   PDF (635KB) ( 335 )  
    介绍了异羟肟酸在玉米植株中的分布和玉米根系分泌物中异羟肟酸的分析方法.丁布(DIM-BOA)是玉米植株中含量最大的异羟肟酸.不同玉米品种之间异羟肟酸含量的差异很大.种子不含异羟肟酸;但萌发后其含量迅速增加,在萌芽几天后的幼苗植株其含量达最大值,随后逐渐下降;在玉米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幼嫩叶片内异羟肟酸含量始终较高;地上部分异羟肟酸的浓度高于根系.植株异羟肟酸的浓度受生长环境条件影响显著,在紫外辐射、黑暗条件或水分胁迫下其含量明显增加.在各种禾谷类作物中,玉米根系分泌物内含异羟肟酸较高;铁的存在能显著增加玉米根系分泌物中异羟肟酸的含量.
    土壤中水溶性有机质及其对重金属化学与生物行为的影响
    李廷强, 杨肖娥
    2004, (6):  1083-1087. 
    摘要 ( 1092 )   PDF (228KB) ( 937 )  
    土壤水溶性有机质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很活跃的化学组分,已成为环境科学、土壤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土壤DOM对重金属化学与生物行为有重要影响,但其机理尚不清楚.文中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人为因素等方面阐述了土壤DOM产生及影响因素,总结评述了DOM对重金属化学行为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将DOM对重金属的影响机制归纳为络合机制、竞争吸附机制、酸碱缓冲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DOM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我国红壤区土壤钼、硼、硒元素特征及其对牧草生长影响研究进展
    翁伯琦, 黄东风
    2004, (6):  1088-1094. 
    摘要 ( 1042 )   PDF (1017KB) ( 508 )  
    实行肥料科学配施与红壤培肥管理是山区草业发展的重要技术环节.我国南方红壤区土壤普遍存在着硼、钼、硒元素缺乏现象,合理施用钼、硼、硒微量元素肥料对豆科与禾本科牧草的植株生长以及提高产草量和种子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文中概述了我国红壤区土壤中钼、硼、硒元素的存在形态、化学特征、内在变化、可给性及含量状况,探讨了施用3种微量元素肥料对牧草生长过程有效养分吸收与累积的影响及其相应生理功能,综述了牧草植物缺乏钼、硼、硒元素的特征症状、诊断方法及其矫治措施.
    根源信号参与调控气孔行为的机制及其农业节水意义
    郭安红, 李召祥, 刘庚山, 阳园燕, 安顺清
    2004, (6):  1095-1099. 
    摘要 ( 1012 )   PDF (273KB) ( 295 )  
    在土壤干旱情况下,根源信号一方面向植物地上部分的长距离传输,为地上部分提供了土壤水分获取能力的测度,另一方面调控气孔开度,抑制蒸腾作用并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文中综述了根源信号参与调控植物水分利用的生理机制和理论模型,指出该模型与根系吸水模型、气孔导度模型耦合,能够更好地反映植物叶片对土壤干旱以及大气干旱的响应.评述了在根源信号参与调控植物水分关系的基础上发展的调亏灌溉(RDI)、部分根系干旱(PRD)和控制性交替灌溉(CAI)等有效灌溉手段,有助于合理配置根系层供水量,通过根土相互作用和信号物质的传输,降低蒸腾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另外,根源信号在调控根系生长发育、延缓地上部分生长以调节根冠比例,优化资源分配以利于生殖生长等方面均有所为,为全面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提供节水生理基础.
    生防细菌产生的拮抗物质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王光华, Jos M. Raaijmakers
    2004, (6):  1100-1104. 
    摘要 ( 1094 )   PDF (156KB) ( 559 )  
    利用生防细菌防治植物病害是生物防治的一个主要内容.生防细菌防治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是产生拮抗物质.生防细菌的拮抗物质种类多,作用范围广谱.同一种拮抗物质可以由多种细菌菌株产生,而同一细菌也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结构的拮抗物质.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先进的分析测试手段可以加快对产生拮抗物质生防细菌的研究,了解生防细菌在寄主植物根围和叶围的定植效果,明确拮抗物质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拮抗物质的产生除与细菌基因型有关外,一些外在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病原菌存在与否、温度、pH和C、N营养等也影响拮抗物质产生.文中论述了生防细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混合菌剂的研制对防止病原菌抗性产生具有重要作用,应是今后生防菌剂研制中的重点.
    红池坝炼山后生态恢复过程中群落特征研究
    何丙辉, 郝云庆, 李旭光, 韩晨霞, 陈昌沛, 郑国词
    2004, (6):  1105-1108. 
    摘要 ( 914 )   PDF (782KB) ( 273 )  
    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种群生命表及谱分析
    洪伟, 王新功, 吴承祯, 何东进, 廖成章, 程煜, 封磊
    2004, (6):  1109-1112. 
    摘要 ( 988 )   PDF (761KB) ( 4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