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15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04-07-15
    利用影像判读与群落监测分析长白山针叶林动态
    刘琪璟李轩然胡理乐
    2004, 15(07):  1113-1120 . 
    摘要 ( 937 )   PDF (444KB) ( 53 )  
    基于不同空间尺度即永久标准地的群落学调查与卫星遥感监测相结合研究了长白山亚高山针叶林的结构与动态.标准地两次调查的间隔为11年.结果表明,每10年的死亡率为7%~9%,进界比率为18%~20%.鱼鳞云杉、臭冷杉及岳桦可以在林冠下顺利完成更新,而长白落叶松为先锋种,只能在林窗或裸地更新.落叶松为云杉及冷杉提供良好的更新条件,从而在维持亚高山森林的稳定性上起着重要作用.成熟林密度(1000株·hm^-2左右)变化不大.利用美国陆地卫星TM图像分析1984~1997年植被变化表明,大规模的风倒等自然干扰很容易检测出来,从景观尺度上,利用TM图像监测植被变化非常有效.不同反射强度变化的象素数量统计结果表明,群落的进展演替与逆向演替同时存在,并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但由于图像分辨率(30m×30m)的关系,林窗很难同噪声区分开来.长白山亚高山针叶林带因有大量的落叶松斑块而呈现出镶嵌结构,这种镶嵌结构被定义为亚高山植被的顶极状态,在小尺度上,例如面积仅为几公顷的标准地,特别是混有落叶松等先锋树种的群落,种类组成随时间而变化,但是卫星图像分析结果证明:整体上,亚高山植被处于稳定状态。
    研究论文
    利用影像判读与群落监测分析长白山针叶林动态
    刘琪璟, 李轩然, 胡理乐
    2004, (7):  1113-1120. 
    摘要 ( 0 )  
    基于不同空间尺度即永久标准地的群落学调查与卫星遥感监测相结合研究了长白山亚高山针叶林的结构与动态.标准地两次调查的间隔为11年.结果表明,每10年的死亡率为7%~9%,进界比率为18%~20%.鱼鳞云杉、臭冷杉及岳桦可以在林冠下顺利完成更新,而长白落叶松为先锋种,只能在林窗或裸地更新.落叶松为云杉及冷杉提供良好的更新条件,从而在维持亚高山森林的稳定性上起着重要作用.成熟林密度(1000株·hm-2左右)变化不大.利用美国陆地卫星TM图像分析1984~1997年植被变化表明,大规模的风倒等自然干扰很容易检测出来.从景观尺度上,利用TM图像监测植被变化非常有效.不同反射强度变化的象素数量统计结果表明,群落的进展演替与逆向演替同时存在,并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但由于图像分辨率(30 m×30 m)的关系,林窗很难同噪声区分开来.长白山亚高山针叶林带因有大量的落叶松斑块而呈现出镶嵌结构,这种镶嵌结构被定义为亚高山植被的顶极状态.在小尺度上,例如面积仅为几公顷的标准地,特别是混有落叶松等先锋树种的群落,种类组成随时间而变化,但是卫星图像分析结果证明:整体上,亚高山植被处于稳定状态.
    不同坡位对琉球松人工林凋落物及其养分归还量的影响
    王勤徐小牛平田永二
    2004, 15(07):  1121-1125 . 
    摘要 ( 1018 )   PDF (322KB) ( 96 )  
    对日本冲绳岛北部不同坡位的琉球松人工林凋落物量及其养分归还量进行了为期3年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琉球松成林年凋落物量为6.54~8.05Mg·hm^-2·年^-1,其凋落高峰出现在6、7月份.台风干扰对年凋落物量及其季节动态影响显著.凋落物不同组分的养分含量差异明显.年均养分归还总量为113.4~154.6kg·hm^-2·年^-1,其中氮素归还量最大,占42.2%;各养分归还量的大小依次为N>Ca>K>Mg>Na>P.两调查林分由于立地条件的显著差异,年均凋落物量及其相应的养分归还量亦存在明显差异.在立地条件较好的下坡,林分P1的年均凋落物量达8.05Mg·hm^-2·年^-1,高于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上坡的林分P2的23.1%;其相应的年养分归还量为:N66、04,P1.63,K17.42,Ca48.31,Mg14.65和N。6、57kg·hm^-2·年^-1,分别高于林分P2的39.7%、48.8%、39.4%、32.9%、24.8%和49.3%.两林分凋落物的养分利用效率分别是N为122和138,P为4934和5945,K为462和523,林分P1明显低于林分P2,这与林分P2的立地条件较差相关.可见,所调查的琉球松林是一种高效的养分利用系统。
    研究论文
    不同坡位对琉球松人工林凋落物及其养分归还量的影响
    王勤, 徐小牛, 平田永二
    2004, (7):  1121-1125. 
    摘要 ( 0 )  
    对日本冲绳岛北部不同坡位的琉球松人工林凋落物量及其养分归还量进行了为期3年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琉球松成林年凋落物量为6.54~8.05 Mg·hm-2·年-1,其凋落高峰出现在6、7月份.台风干扰对年凋落物量及其季节动态影响显著.凋落物不同组分的养分含量差异明显.年均养分归还总量为113.4~154.6 kg·hm-2·年-1,其中氮素归还量最大,占42.2%;各养分归还量的大小依次为N>Ca>K>Mg>Na>P.两调查林分由于立地条件的显著差异,年均凋落物量及其相应的养分归还量亦存在明显差异.在立地条件较好的下坡,林分P1的年均凋落物量达8.0 Mg·hm-2·年-1,高于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上坡的林分P2的23.1%;其相应的年养分归还量为:N 66.04,P 1.63,K17.42,Ca48.31,Mg14.65和Na6.57kg·hm-2·年-1,分别高于林分P2的39.7%、48.8%、39.4%、32.9%、24.8%和49.3%.两林分凋落物的养分利用效率分别是N为122和138,P为4934和5945,K为462和523,林分P1明显低于林分P2,这与林分P2的立地条件较差相关.可见,所调查的琉球松林是一种高效的养分利用系统.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及其自然干扰特征的研究
    闫淑君洪伟;吴承祯
    2004, 15(07):  1126-1130 . 
    摘要 ( 923 )   PDF (326KB) ( 106 )  
    通过对福建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96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结果表明,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50.86%和16.66%,每年干扰频率分别为0.85%·年^-1和0.28%·年^-1,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为357年.林隙形成方式由树木折干形成的最为普遍,占形成木总数58.04%。其次是由于掘根风倒而形成的,占33.48%.林隙大多由两株树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2.33株.扩展林隙的大小多在100~300m^2之间,其中以200~3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而以100~200m^2者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冠空隙的大小多在100m^2以下,其中50m^2以下所占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都是最大的.林隙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20~30cm之间。
    研究论文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及其自然干扰特征的研究
    闫淑君, 洪伟, 吴承祯, 毕晓丽, 王新功, 封磊
    2004, (7):  1126-1130. 
    摘要 ( 0 )  
    通过对福建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96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结果表明,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50.86%和16.66%,每年干扰频率分别为0.85%·年-1和0.28%·年-1,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为357年.林隙形成方式由树木折干形成的最为普遍,占形成木总数58.04%,其次是由于掘根风倒而形成的,占33.48%.林隙大多由两株树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2.33株.扩展林隙的大小多在100~300m2之间,其中以200~3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而以100~200m2者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冠空隙的大小多在100m2以下,其中50 m2以下所占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都是最大的.林隙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20~30cm之间.
    五种攀缘植物光合作用与光因子关系的初步研究
    黄成林傅松玲梁淑云纪易凡
    2004, 15(07):  1131-1134 . 
    摘要 ( 1076 )   PDF (259KB) ( 182 )  
    城市垂直绿化常用的攀缘植物爬山虎、美国爬山虎、紫藤、常春藤、洋常春藤的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光能利用率及光补偿点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5种攀缘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显示出“双峰”。第一峰值出现在10:00~12:00,第二峰值出现在14:00~16:00,“午休”现象明显;呼吸速率的日变化也表现出“双峰”,第一峰值出现在11:00~13:00,第二峰值出现在14:00~17:00;常春藤、洋常春藤、爬山虎、美国爬山虎及紫藤的光补偿点分别为5.73、5.07、9.96、6.40和18.93μmol·m^-2·s^-1;紫藤在强光下的光能利用率较高,其次为美国爬山虎,而在弱光下洋常春藤光能利用率较高,可以认为,紫藤为典型的阳性植物,爬山虎、美国爬山虎为中性植物,常春藤、洋常春藤为阴性植物。
    研究论文
    五种攀缘植物光合作用与光因子关系的初步研究
    黄成林, 傅松玲, 梁淑云, 纪易凡
    2004, (7):  1131-1134. 
    摘要 ( 0 )  
    城市垂直绿化常用的攀缘植物爬山虎、美国爬山虎、紫藤、常春藤、洋常春藤的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光能利用率及光补偿点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5种攀缘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显示出"双峰",第一峰值出现在10:00~12:00,第二峰值出现在14:00~16:00,"午休"现象明显;呼吸速率的日变化也表现出"双峰",第一峰值出现在11:00~13:00,第二峰值出现在14:00~17:00;常春藤、洋常春藤、爬山虎、美国爬山虎及紫藤的光补偿点分别为5.73、5.07、9.96、6.40和18.93μmol·m-2·s-1;紫藤在强光下的光能利用率较高,其次为美国爬山虎,而在弱光下洋常春藤光能利用率较高.可以认为,紫藤为典型的阳性植物,爬山虎、美国爬山虎为中性植物,常春藤、洋常春藤为阴性植物.
    五种丛生状棕榈植物叶热值的月变化研究
    谭忠奇; 林益明;丁印龙;廖启炓;林鹏
    2004, 15(07):  1135-1138 . 
    摘要 ( 1076 )   PDF (270KB) ( 63 )  
    对5种丛生状棕榈植物一欧洲棕、细叶棕竹、小箬棕、玲珑椰子、缨络椰子的叶片热值和灰分含量的月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植物具有较高的灰分含量,但灰分含量的月变化趋势各不相同;欧洲棕、细叶棕竹、小箬棕3种植物干重热值的月变化趋势有些差异,同属的缨络椰子、玲珑椰子干重热值的月变化趋势基本相似;缨络椰子、小箬棕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P<0.05),而其余3种植物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从去灰分热值的月变化来看,细叶棕竹与小箬棕,缨络椰子与玲珑椰子的月变化趋势相似。
    研究论文
    五种丛生状棕榈植物叶热值的月变化研究
    谭忠奇, 林益明, 丁印龙, 廖启炓, 林鹏
    2004, (7):  1135-1138. 
    摘要 ( 0 )  
    对5种丛生状棕榈植物-欧洲棕、细叶棕竹、小箬棕、玲珑椰子、缨络椰子的叶片热值和灰分含量的月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植物具有较高的灰分含量,但灰分含量的月变化趋势各不相同;欧洲棕、细叶棕竹、小箬棕3种植物干重热值的月变化趋势有些差异,同属的缨络椰子、玲珑椰子干重热值的月变化趋势基本相似;缨络椰子、小箬棕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P<0.05),而其余3种植物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从去灰分热值的月变化来看,细叶棕竹与小箬棕,缨络椰子与玲珑椰子的月变化趋势相似.
    珍稀濒危植物天目木兰(Magnolia amoena)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刘登义;储玲;杨月红
    2004, 15(07):  1139-1142 . 
    摘要 ( 807 )   PDF (266KB) ( 53 )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天目木兰(Magnolia amoena)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40个10-mer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4个能得到清晰、稳定扩增带的引物进行扩增,14个引物共检测了9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23,占24.4%,计算了12个居群之间的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并运用UPGMA法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相同严地个体间(居群内)的遗传距离较小,遗传多样性水平很低;不同产地个体间(居群间)遗传距离较大,遗传多样性水平较前者高,即天目木兰个体间遗传多样性水平与它的地理分布有关,天目木兰总体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是导致它濒危的原因之一。
    研究论文
    珍稀濒危植物天目木兰(Magnolia amoena)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刘登义, 储玲, 杨月红
    2004, (7):  1139-1142. 
    摘要 ( 0 )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天目木兰(Magnolia amoena)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40个10-mer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4个能得到清晰、稳定扩增带的引物进行扩增,14个引物共检测了9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23,占24.4%.计算了12个居群之间的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并运用UPGMA法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相同产地个体间(居群内)的遗传距离较小,遗传多样性水平很低;不同产地个体间(居群间)遗传距离较大,遗传多样性水平较前者高,即天目木兰个体间遗传多样性水平与它的地理分布有关.天目木兰总体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是导致它濒危的原因之一.
    气象因子和矿质元素对虎杖根茎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
    <A href=
    2004, 15(07):  1143-1147 . 
    摘要 ( 921 )   PDF (315KB) ( 67 )  
    对全年各月虎杖材料中白藜芦醇含量,及其Ca、Cu、Fe、K、Mg、Na、Zn 8种矿质元素积累进行检测,结合气象因子动态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季节虎杖白藜芦醇含量动态变化与其矿质元素、气象因子动态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Cu与Fe,Mg与K、Zn,Ca与月日照时数,K与Zn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0.871、0.793、0.602、0.729,呈极显著正相关;Cu、Mn与月平均气温,Fe与K相关系数分别为-0.738、-0.712、-0.766,呈极显著负相关;Cu与白藜芦醇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找出了影响虎杖白藜芦醇含量动态变化的5个主成分,其中“酶促反应促进性矿质营养因子”,“高温、强照射气象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35.539%、33.358%,合计为68.897%,二者对不同季节虎杖白藜芦醇的变异贡献率最大.同时进行白藜芦醇含量的动态变化与主成分的多元相关、回归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
    研究论文
    气象因子和矿质元素对虎杖根茎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
    曹庸, 张敏, 于华忠, 李国章, 杜亚填, 萧浪涛
    2004, (7):  1143-1147. 
    摘要 ( 0 )  
    对全年各月虎杖材料中白藜芦醇含量,及其Ca、Cu、Fe、K、Mg、Na、Zn 8种矿质元素积累进行检测,结合气象因子动态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季节虎杖白藜芦醇含量动态变化与其矿质元素、气象因子动态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Cu与Fe,Mg与K、Zn,Ca与月日照时数,K与Zn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0.871、0.793、0.602、0.729,呈极显著正相关;Cu、Mn与月平均气温,Fe与K相关系数分别为-0.738、-0.712、-0.766,呈极显著负相关;Cu与白藜芦醇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找出了影响虎杖白藜芦醇含量动态变化的个主成分,其中"酶促反应促进性矿质营养因子","高温、强照射气象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35.539%、33.358%,合计为68.897%,二者对不同季节虎杖白藜芦醇的变异贡献率最大.同时进行白藜芦醇含量的动态变化与主成分的多元相关、回归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地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A href=
    2004, 15(07):  1148-1152 . 
    摘要 ( 1297 )   PDF (315KB) ( 120 )  
    通过对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及主要影响因子的测定,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地土壤具有容重低、入渗率高、土壤水分含量垂向分布受降水影响明显等特征,灌木-青海云杉林、苔藓-青海云杉林和草地(对照)平均容重分别为0.522、0.641、0.874g·cm^-3.土壤初渗率分别为6.0、21.0、2.5mm·min^-1,稳渗率分别为3.98、11.2、0.5mm·min^-1.苔藓-青海云杉林地土壤可划分为4层:水分活跃层(0~30cm)、水分调节层(30~60cm)、水分传输层(60~80cm)和蓄水层(80ClTI以下),各层土壤贮水量分别为3.30、3.17、2.80和2.83mm·cm^-1.灌木-青海云杉林可分为3层:水分稳定层(0~30cm)、水分活跃层(30~60cm)和水分传输层(60cm以下),各层土壤贮水量分别为3.98、3.65、3.48mm·cm^-1.两种林地土壤水分含量的季节变化受降水影响较大,相比而言,苔藓.青海云杉林地入渗率更高,有较明显的蓄水层,水分传输能力更强,而灌木-青海云杉林地贮水能力更强.
    研究论文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地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党宏忠, 赵雨森, 陈祥伟, 李进军, 达光文, 朱有文
    2004, (7):  1148-1152. 
    摘要 ( 0 )  
    通过对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及主要影响因子的测定,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地土壤具有容重低、入渗率高、土壤水分含量垂向分布受降水影响明显等特征.灌木-青海云杉林、苔藓-青海云杉林和草地(对照)平均容重分别为0.522、0.641、0.874 g·cm-3.土壤初渗率分别为6.0、21.0、2. 5mm·min-1,稳渗率分别为3.98、11.2、0.5 mm·min-1.苔藓-青海云杉林地土壤可划分为4层:水分活跃层(0~30cm)、水分调节层(30~60cm)、水分传输层(60~80 cm)和蓄水层(80 cm以下),各层土壤贮水量分别为3.30、3.17、2.80和2.83 mm·cm-1.灌木-青海云杉林可分为3层:水分稳定层(0~30 cm)、水分活跃层(30~60 cm)和水分传输层(60 cm以下),各层土壤贮水量分别为3.98、3.65、3.48 mm·cm-1.两种林地土壤水分含量的季节变化受降水影响较大,相比而言,苔藓-青海云杉林地入渗率更高,有较明显的蓄水层,水分传输能力更强,而灌木-青海云杉林地贮水能力更强.
    沈阳城市绿化生态工程树种综合评价分级选择
    鲁敏;姜风岐;李英杰
    2004, 15(07):  1153-1156 . 
    摘要 ( 1136 )   PDF (290KB) ( 60 )  
    开展城市绿化生态工程建设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城市绿化树种生态适应性及生态功能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是构建城市生态工程、合理应用选择城市绿化植物的科学依据,通过专家咨询评价的方法,从生态适应能力、绿化生态效益、美化效果、抗病虫害性、抗污染性、经济效益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建立了沈阳市绿化树种生态功能与生态适应性评价应用的综合指标体系。并根据专家第一轮评价和沈阳市特定区域和范围,在对绿化树种的综合应用评价的基础上,选定耐寒性、耐旱性、耐瘠薄、抗病虫能力、抗污染能力、观赏性和生态效益7项评价指标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因子。对沈阳常见的200种绿化树种进行了综合评判与分级,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效能为1级植物有58种;2级植物为93种;3级植物38种;4级植物11种。
    研究论文
    沈阳城市绿化生态工程树种综合评价分级选择
    鲁敏, 姜风岐, 李英杰
    2004, (7):  1153-1156. 
    摘要 ( 0 )  
    开展城市绿化生态工程建设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城市绿化树种生态适应性及生态功能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是构建城市生态工程、合理应用选择城市绿化植物的科学依据.通过专家咨询评价的方法,从生态适应能力、绿化生态效益、美化效果、抗病虫害性、抗污染性、经济效益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建立了沈阳市绿化树种生态功能与生态适应性评价应用的综合指标体系,并根据专家第一轮评价和沈阳市特定区域和范围,在对绿化树种的综合应用评价的基础上,选定耐寒性、耐旱性、耐瘠薄、抗病虫能力、抗污染能力、观赏性和生态效益7项评价指标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因子,对沈阳常见的200种绿化树种进行了综合评判与分级.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效能为1级植物有58种;2级植物为93种;3级植物38种;级植物11种.
    野生扬子鳄栖息地植被多样性
    周守标; 秦卫华;江红星;等
    2004, 15(07):  1157-1160 . 
    摘要 ( 971 )   PDF (273KB) ( 89 )  
    2003年6~7月,采用样方法,对野生扬子鳄在安徽省南陵县、泾县、广德县、郎溪县和宣城地区等5县市的22个栖息地的植被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并对植物种类作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结果发现,野生扬子鳄栖息地植被均属于次生性植被,共有维管束植物92科294种;苦竹(Pteioblastus amarus)灌丛广泛分布于每个栖息地;22个调查点的植被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还初步分析了野生扬子鳄与栖息地植被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为野生扬子鳄的保护提供植物生态学基础资料。
    研究论文
    野生扬子鳄栖息地植被多样性
    周守标, 秦卫华, 江红星, 吴孝兵, 吴陆生, 汪恒英, 邵民
    2004, (7):  1157-1160. 
    摘要 ( 0 )  
    2003年6~7月,采用样方法,对野生扬子鳄在安徽省南陵县、泾县、广德县、郎溪县和宣城地区等5县市的22个栖息地的植被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并对植物种类作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结果发现,野生扬子鳄栖息地植被均属于次生性植被,共有维管束植物92科294种;苦竹(Pteioblastus amarus)灌丛广泛分布于每个栖息地;22个调查点的植被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还初步分析了野生扬子鳄与栖息地植被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为野生扬子鳄的保护提供植物生态学基础资料.
    混交林和纯竹林与毛竹害螨爆发成灾关系研究
    张艳璇;张智强;斋藤裕; 刘巧云; 季洁
    2004, 15(07):  1161-1165 . 
    摘要 ( 967 )   PDF (304KB) ( 59 )  
    报道在福建省6个不同生态区域内检查10对纯竹林与混交林受南京裂爪螨(Schizotetranychus nanjingensis)、竹缺爪螨(Aponychus corpuzae)、竹刺瘿螨(Aculus bambusae)对毛竹危害情况.结果表明,纯竹林受螨害重,危害指数达22.1%~44.7%,平均35%.混交林受害轻,危害指数为2.7%~28.6%,平均17.5%,混交林与纯竹林之间受害程度经t-测验表明均达到极显著差异.6个样地中纯竹林害螨总量高于其相对的混交林。分别达67.74%、152.47%、299.5%、857.75%、331.67%、26.55%。平均为289.28%;调查混交林天敌竹盲走螨(Typhlodromus bambusae)总量分别比相对纯竹林高95.45%、-18.13%、207.69%、837.5%、190.3%,平均262.5%.纯竹林中益、害螨比例分别达1:27、1:21、1:233、1:282、1:27,平均1:118,而其相对的混交林益、害螨比例为1:12、1:12、1:30、1:3、1:3、1:20,平均1:13.由此可见,纯竹林受螨害程度、害螨总量平均是混交林的2倍,而天敌数量少于相对混交林的2~3倍,益、害螨比例显著低于混交林(t=2.975,P=0.003).本项研究揭示了由于受人为干扰(集约化管理、劈草、垦复)破坏了毛竹林原有的益螨-害螨-寄主植物之间相对稳定的平衡。导致毛竹害螨种群突发性增长,证明了纯竹林是诱发毛竹害螨爆发成灾成因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论文
    混交林和纯竹林与毛竹害螨爆发成灾关系研究
    张艳璇, 张智强, 斋藤裕, 刘巧云, 季洁
    2004, (7):  1161-1165. 
    摘要 ( 0 )  
    报道在福建省6个不同生态区域内检查10对纯竹林与混交林受南京裂爪螨(Schizotetranychus nanjingensis)、竹缺爪螨(Aponychus corpuzae)、竹刺瘿螨(Aculus bambusae)对毛竹危害情况.结果表明,纯竹林受螨害重,危害指数达22.1%~44.7%,平均35%.混交林受害轻,危害指数为2.7%~28.6%,平均17.5%,混交林与纯竹林之间受害程度经t-测验表明均达到极显著差异.6个样地中纯竹林害螨总量高于其相对的混交林,分别达67.74%、152.47%、299.5%、857.75%、331.67%、26.5%,平均为289.28%;调查混交林天敌竹盲走螨(Typhlodromus bambusae)总量分别比相对纯竹林高95.45%、-18.13%、207.69%、837.5%、190.3%,平均262.5%.纯竹林中益、害螨比例分别达1:27、1:21、1:233、1:282、1:27,平均1:118,而其相对的混交林益、害螨比例为1:12、1:12、1:30、1:3、1:3、1:20,平均1:13.由此可见,纯竹林受螨害程度、害螨总量平均是混交林的2倍,而天敌数量少于相对混交林的2~3倍,益、害螨比例显著低于混交林(t=2.975,P=0.003).本项研究揭示了由于受人为干扰(集约化管理、劈草、垦复)破坏了毛竹林原有的益螨-害螨-寄主植物之间相对稳定的平衡,导致毛竹害螨种群突发性增长,证明了纯竹林是诱发毛竹害螨爆发成灾成因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化螟种群密度的克力格估值及其模拟抽样
    袁哲明 柏连阳 王奎武 胡湘粤
    2004, 15(07):  1166-1170 . 
    摘要 ( 938 )   PDF (297KB) ( 67 )  
    为设计可靠合理的二化螟幼虫种群密度抽样方案,从二化螟幼虫空间分布原始总体出发,另构建了一个随机总体和一个顺序总体,采用无放回随机抽样、间隔变程以上无放回随机抽样和基于克力格估值且初始点随机的顺序抽样对3总体进行了模拟抽样比较.结果表明,间隔变程以上随机抽样对原始总体平均数的估计优于随机抽样,且随总体聚集程度增加,间隔变程以上随机抽样愈优;正确识别种群空间格局极为重要,对聚集分布总体采用随机抽样和对随机分布总体采用间隔变程以上随机抽样均将降低抽样估计精度.针对随机抽样在应用上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统计学克力格估值、初始点随机的顺序抽样方案:它以初始点随机保证随机性,以顺序抽样保证可操作性,以二化螟种群空间分布的区域变量属性保证克力格样本较调查样本对局域样本和总体的平均数估计为优;且聚集范围一定时,总体聚集强度愈大,克力格样本局域估计和全局估计愈优于调查样本;取样间隔(以变程为标准)极为重要,样方的空间布局要平衡考虑相互独立的样方对数和变程范围内的样方对数。
    研究论文
    二化螟种群密度的克力格估值及其模拟抽样
    袁哲明, 柏连阳, 王奎武, 胡湘粤
    2004, (7):  1166-1170. 
    摘要 ( 0 )  
    为设计可靠合理的二化螟幼虫种群密度抽样方案,从二化螟幼虫空间分布原始总体出发,另构建了一个随机总体和一个顺序总体,采用无放回随机抽样、间隔变程以上无放回随机抽样和基于克力格估值且初始点随机的顺序抽样对3总体进行了模拟抽样比较.结果表明,间隔变程以上随机抽样对原始总体平均数的估计优于随机抽样,且随总体聚集程度增加,间隔变程以上随机抽样愈优;正确识别种群空间格局极为重要,对聚集分布总体采用随机抽样和对随机分布总体采用间隔变程以上随机抽样均将降低抽样估计精度.针对随机抽样在应用上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统计学克力格估值、初始点随机的顺序抽样方案:它以初始点随机保证随机性,以顺序抽样保证可操作性,以二化螟种群空间分布的区域变量属性保证克力格样本较调查样本对局域样本和总体的平均数估计为优;且聚集范围一定时,总体聚集强度愈大,克力格样本局域估计和全局估计愈优于调查样本;取样间隔(以变程为标准)极为重要,样方的空间布局要平衡考虑相互独立的样方对数和变程范围内的样方对数.
    苦槛蓝提取物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
    谷文祥 何衍彪 何庭玉 庞雄飞 冼继东
    2004, 15(07):  1171-1173 . 
    摘要 ( 891 )   PDF (175KB) ( 65 )  
    以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为评价指标,小菜蛾为试虫,分别对苦槛蓝茎叶的不同溶剂提取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石油醚和氯仿萃取部分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而乙酸乙酯和乙醇萃取部分活性较低.在0.01gDW·ml^-1时,用石油醚和氯仿萃取物对小菜蛾处理1d后的产卵忌避率(ODR)分别为84.69%、79.90%,3d后为76.47%、45.70%,IIPC为0.1565和0.2055.在0.05gDW·ml^-1·L^-1时,1d后为88.52%和72.25%,3d后为87.33%和58.37%,IIPC为0.1125和0.2620.进而对氯仿部分进行了柱层析分离,并鉴定了3种黄酮类化合物,它们分别是5,7-二羟基黄烷酮(Ⅰ)、5,7-二羟基黄酮醇(Ⅱ)、3,4′-二甲氧基-5,7-二羟基黄酮醇(Ⅲ),其中Ⅱ在生测中表现出较好的活性。
    研究论文
    苦槛蓝提取物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
    谷文祥, 何衍彪, 何庭玉, 庞雄飞, 冼继东
    2004, (7):  1171-1173. 
    摘要 ( 0 )  
    以干扰作用控制指数(ⅡPC)为评价指标,小菜蛾为试虫,分别对苦槛蓝茎叶的不同溶剂提取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石油醚和氯仿萃取部分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而乙酸乙酯和乙醇萃取部分活性较低.在0.01 gDW·ml-1时,用石油醚和氯仿萃取物对小菜蛾处理1 d后的产卵忌避率(ODR)分别为84.69%、79.90%,d后为76.47%、45.70%,ⅡPC为0.1565和0.2055.在0.05 gDW·ml-1·L-1时,1 d后为88.52%和72.25%, 3d后为87.33%和58.37%,ⅡPC为0.1125和0.2620.进而对氯仿部分进行了柱层析分离,并鉴定了3种黄酮类化合物,它们分别是5,7-二羟基黄烷酮(Ⅰ)、5,7-二羟基黄酮醇(Ⅱ)、,4'-二甲氧基-5,7-二羟基黄酮醇(Ⅲ),其中Ⅱ在生测中表现出较好的活性.
    土壤中毒死蜱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刘新 尤民生 廖金英 魏英智
    2004, 15(07):  1174-1176 . 
    摘要 ( 783 )   PDF (188KB) ( 129 )  
    实验结果表明,50、500、5000g·kg^-1的毒死蜱在灭菌土中的降解速度十分缓慢,60d后,仅降解20%左右。在施过毒死蜱的土壤中的降解速度非常迅速,60d后,50mg·kg^-1的降解率接近100%,500mg·kg^-1的降解率达到90%,5000g·kg^-1的降解率在80%左右。在未灭菌但未施过毒死蜱的土壤中的降解速度则介于二者之间.在各处理的土壤,50和500mg·kg^-1的毒死蜱在处理前期对真菌和细菌数量有一定的刺激作用,60d后,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而5000mg·kg^-1的毒死蜱则对真菌和细菌的数量有较强的抑制作用。60d后仍不能恢复,在同样处理条件下,施过毒死蜱土壤中的真菌和细菌数量并不比未施过毒死蜱土壤中的占优势,表明毒死蜱在施过药的土壤中降解速度的加快并不是由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决定的,而是由它们的降解能力决定的。
    研究论文
    土壤中毒死蜱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刘新, 尤民生, 廖金英, 魏英智
    2004, (7):  1174-1176. 
    摘要 ( 0 )  
    实验结果表明,50、500、5000g·kg-1的毒死蜱在灭菌土中的降解速度十分缓慢,60 d后,仅降解20%左右,在施过毒死蜱的土壤中的降解速度非常迅速,60 d后,50 mg·kg-1的降解率接近100%,500mg·kg-1的降解率达到90%,5000g·kg-1的降解率在80%左右,在未灭菌但未施过毒死蜱的土壤中的降解速度则介于二者之间.在各处理的土壤,50和500 mg·kg-1的毒死蜱在处理前期对真菌和细菌数量有一定的刺激作用,60 d后,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而5000 mg·kg-1的毒死蜱则对真菌和细菌的数量有较强的抑制作用,60 d后仍不能恢复.在同样处理条件下,施过毒死蜱土壤中的真菌和细菌数量并不比未施过毒死蜱土壤中的占优势,表明毒死蜱在施过药的土壤中降解速度的加快并不是由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决定的,而是由它们的降解能力决定的.
    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动物、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高明; 周保同;魏朝富; 谢德体;张磊
    2004, 15(07):  1177-1181 . 
    摘要 ( 1135 )   PDF (342KB) ( 251 )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动物、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20cm土壤层内大、中、小型土壤动物垄作免耕为14700个·m^-22,冬水免耕为10450个·m^-22水旱轮作为7950个·m^-22常规平作为6275个·m^-22,垄作免耕处理土壤动物的数量是常规平作的2.34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因季节而异,总体上是春秋多而夏季少,土壤酶活性表现出表层高,底层低.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及土壤酶活性不同处理间仍是垄作免耕>水旱轮作>冬水免耕>常规平作,表明垄作免耕有利于改善稻田土壤生态环境。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
    研究论文
    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动物、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高明, 周保同, 魏朝富, 谢德体, 张磊
    2004, (7):  1177-1181. 
    摘要 ( 0 )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动物、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20 cm土壤层内大、中、小型土壤动物垄作免耕为14700个·m-22,冬水免耕为10 450个·m-22,水旱轮作为7 950个·m-22,常规平作为6 275个·m-22,垄作免耕处理土壤动物的数量是常规平作的2.34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因季节而异,总体上是春秋多而夏季少.土壤酶活性表现出表层高,底层低.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及土壤酶活性不同处理间仍是垄作免耕>水旱轮作>冬水免耕>常规平作,表明垄作免耕有利于改善稻田土壤生态环境,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
    非完全淹水条件下稻田表面水体中三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王强;杨京平;陈俊; 施洪鑫;许春峰
    2004, 15(07):  1182-1186 . 
    摘要 ( 1033 )   PDF (316KB) ( 77 )  
    研究了稻田表面水体中三氮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独立排灌的稻田田面水中,每次施氮后,NH4^+和TN在1d后达到极大值,随时间推移,下降较快.NO3^-、NH4^+/TN、NO3^-/TN和(NH4^++NO3^-)/TN是先升后降,NH4^+和TN可作为农田水污染监测的主要氮素指标,NO3^-作为辅助监测指标,三氮浓度变化与施氮量呈明显正相关,施氮9d是防止三氮大量流失的关键时期.NH4^+和TN随时间动态变化的单因素模拟表达式为指数、对数、乘幂型或二次型;NO3^-的也是非直线型,却无合适的模拟模式,时间和施氮量两因素模拟表明,NH4^+和TN的模拟模式相同。
    研究论文
    非完全淹水条件下稻田表面水体中三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王强, 杨京平, 陈俊, 施洪鑫, 许春峰
    2004, (7):  1182-1186. 
    摘要 ( 0 )  
    研究了稻田表面水体中三氮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独立排灌的稻田田面水中,每次施氮后,NH4+和TN在1 d后达到极大值,随时间推移,下降较快.NO3-、NH4+/TN、NO3-/TN和(NH4++NO3-)/TN是先升后降.NH4+和TN可作为农田水污染监测的主要氮素指标,NO3-作为辅助监测指标.三氮浓度变化与施氮量呈明显正相关.施氮9 d是防止三氮大量流失的关键时期.NH4+和TN随时间动态变化的单因素模拟表达式为指数、对数、乘幂型或二次型;NO3-的也是非直线型,却无合适的模拟模式.时间和施氮量两因素模拟表明,NH4+和TN的模拟模式相同.
    东北农牧交错区绵羊的自由放养与设计饲养
    周道玮;林佳乔; 覃盟琳
    2004, 15(07):  1187-1193 . 
    摘要 ( 927 )   PDF (409KB) ( 73 )  
    探讨了在草地自由放养基础上的家畜饲养方式,提出在东北农牧交错区要进行设计饲养。即在利用草地草、农田残茬、林带草和树木落叶自由放养的基础上。按着动物的生长规律设计增重要求,同时利用能量和蛋白质饲料进行补饲,这种日常计划饲养方式有利于草地管理及家畜生产,是我国草地畜牧业的改进发展方向,在东北农牧交错区。当年生羔羊羯羊日粮中若加入20%的豆科牧草,当年体重可以增加40%~65%,即达到52~61kg.这不仅会满足商品畜当年出栏的高标准要求,缩短家畜的存栏期,增进畜牧业效益,同时也必将减轻放牧家畜对草原次年的压力。
    研究论文
    东北农牧交错区绵羊的自由放养与设计饲养
    周道玮, 林佳乔, 覃盟琳
    2004, (7):  1187-1193. 
    摘要 ( 0 )  
    探讨了在草地自由放养基础上的家畜饲养方式,提出在东北农牧交错区要进行设计饲养,即在利用草地草、农田残茬、林带草和树木落叶自由放养的基础上,按着动物的生长规律设计增重要求,同时利用能量和蛋白质饲料进行补饲.这种日常计划饲养方式有利于草地管理及家畜生产,是我国草地畜牧业的改进发展方向.在东北农牧交错区,当年生羔羊羯羊日粮中若加入20%的豆科牧草,当年体重可以增加40%~65%,即达到52~61 kg.这不仅会满足商品畜当年出栏的高标准要求,缩短家畜的存栏期,增进畜牧业效益,同时也必将减轻放牧家畜对草原次年的压力.
    雄性手术不育对布氏田鼠社会行为的影响
    张建军; 张知彬
    2004, 15(07):  1194-1196 . 
    摘要 ( 852 )   PDF (219KB) ( 71 )  
    利用输精管结扎的方法对雄性布氏田鼠进行了不育处理,并研究了雄性不育后对布氏田鼠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育组中布氏田鼠的友好行为频次和对抗行为频次没有发生显著改变,而且不育组内部不育雄性和正常雄性之间在友好行为频次和对抗行为频次上也没有显著差异,说明结扎不育雄性对布氏田鼠的社会行为影响不大。
    研究论文
    雄性手术不育对布氏田鼠社会行为的影响
    张建军, 张知彬
    2004, (7):  1194-1196. 
    摘要 ( 0 )  
    利用输精管结扎的方法对雄性布氏田鼠进行了不育处理,并研究了雄性不育后对布氏田鼠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育组中布氏田鼠的友好行为频次和对抗行为频次没有发生显著改变,而且不育组内部不育雄性和正常雄性之间在友好行为频次和对抗行为频次上也没有显著差异,说明结扎不育雄性对布氏田鼠的社会行为影响不大.
    新疆阜康荒漠绿洲景观格局动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刘新春;张远东;任光耀;潘晓玲; 何清
    2004, 15(07):  1197-1202 . 
    摘要 ( 853 )   PDF (400KB) ( 72 )  
    阜康荒漠绿洲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受自然分异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制约,通过划分景观样带和选取景观空间格局指标,重点揭示了该区域景观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987~1998年间阜康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在洪积扇上增加,在冲积平原上下降;荒地则刚好相反,林地面积在低山丘陵带和洪积扇带下降,在冲积平原上没有变化.牧草地面积在低山丘陵带上升,其它各带均下降城镇面积在各样带上都有所增加,水域各带基本不变.低山丘陵带和洪积扇带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优势度上升;而冲积平原则多样性和均匀度上升,优势度下降,景观破碎度有增加的趋势,表明了人为影响的不断增强,阜康荒漠绿洲景观格局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位于洪积扇与冲积平原的耕地和荒地面积变动上,关键影响因子是水土资源利用下的水盐动态变化,地形和土地利用是影响地下水位变化的关键因素,而地下水位的连续变化又影响了土壤水盐在空间的分布。
    研究论文
    新疆阜康荒漠绿洲景观格局动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刘新春, 张远东, 任光耀, 潘晓玲, 何清
    2004, (7):  1197-1202. 
    摘要 ( 0 )  
    阜康荒漠绿洲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受自然分异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制约,通过划分景观样带和选取景观空间格局指标,重点揭示了该区域景观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987~1998年间阜康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在洪积扇上增加,在冲积平原上下降;荒地则刚好相反.林地面积在低山丘陵带和洪积扇带下降,在冲积平原上没有变化.牧草地面积在低山丘陵带上升,其它各带均下降.城镇面积在各样带上都有所增加,水域各带基本不变.低山丘陵带和洪积扇带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优势度上升;而冲积平原则多样性和均匀度上升,优势度下降.景观破碎度有增加的趋势,表明了人为影响的不断增强.阜康荒漠绿洲景观格局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位于洪积扇与冲积平原的耕地和荒地面积变动上,关键影响因子是水土资源利用下的水盐动态变化.地形和土地利用是影响地下水位变化的关键因素,而地下水位的连续变化又影响了土壤水盐在空间的分布.
    马铃薯生育期进程的动态模拟研究
    黄冲平; 张放 ;王爱华 ;胡秉民; 杨京平
    2004, 15(07):  1203-1206 . 
    摘要 ( 885 )   PDF (269KB) ( 67 )  
    本研究系统解析和改进了前人关于作物生长温度效应的非线性模型,并对修改后的模型进行了解释,结合4年的田间试验数据和本研究提出的基于高斯方程的作物生长温度效应模型,建立了不同生态条件下马铃薯生育期进程的模拟模型.模型解析了地膜覆盖条件下土壤温度增加对马铃薯生育期进程的数值贡献,模拟了不同生态条件下马铃薯的生育期进展,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研究论文
    马铃薯生育期进程的动态模拟研究
    黄冲平, 张放, 王爱华, 胡秉民, 杨京平
    2004, (7):  1203-1206. 
    摘要 ( 0 )  
    本研究系统解析和改进了前人关于作物生长温度效应的非线性模型,并对修改后的模型进行了解释.结合4年的田间试验数据和本研究提出的基于高斯方程的作物生长温度效应模型,建立了不同生态条件下马铃薯生育期进程的模拟模型.模型解析了地膜覆盖条件下土壤温度增加对马铃薯生育期进程的数值贡献,模拟了不同生态条件下马铃薯的生育期进展,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田间不同水肥管理下小粒咖啡的生长和光合特性
    蔡传涛;蔡志全; 解继武;等
    2004, 15(07):  1207-1212 . 
    摘要 ( 837 )   PDF (399KB) ( 78 )  
    通过云南5年生田间小粒咖啡(Coffea arabica)进行2种施肥(低肥和高肥)和在干季秸秆覆盖、滴灌、秸秆覆盖+滴灌、对照4种水分处理对植株生长和叶片光合特性影响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小粒咖啡一年生长周期中最高峰期在雨季始期,次高峰期在雨季中期.水分处理对生长高峰期株高和分枝长度的相对生长率没有显著作用,高施肥量则加大了其相对生长率.干季水分处理提高了叶片的Pn、gs、Tr和WUE,而叶绿素的荧光特征没有受到影响.在湿季,高施肥量使叶片含氮量Pn增加,对gs和Tr的影响较小,从而导致WUE提高,高施肥量显著减小日间光抑制程度,加大了光合机构的实际光化学效率和热耗散能力,提高了对强光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表明,小粒咖啡需要高养分的投入和良好的水分管理,湿季是小粒咖啡进行光合和生长的最优季节,干季田间秸秆覆盖+滴灌的效果较好,滴灌和秸秆覆盖的效果相近。
    研究论文
    田间不同水肥管理下小粒咖啡的生长和光合特性
    蔡传涛, 蔡志全, 解继武, 周庆辉, 曹坤芳, 姚天全, 王华
    2004, (7):  1207-1212. 
    摘要 ( 0 )  
    通过云南5年生田间小粒咖啡(Coffea arabica)进行2种施肥(低肥和高肥)和在干季秸秆覆盖、滴灌、秸秆覆盖+滴灌、对照4种水分处理对植株生长和叶片光合特性影响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小粒咖啡一年生长周期中最高峰期在雨季始期,次高峰期在雨季中期.水分处理对生长高峰期株高和分枝长度的相对生长率没有显著作用,高施肥量则加大了其相对生长率.干季水分处理提高了叶片的Pn、gs、Tr和WUE,而叶绿素的荧光特征没有受到影响.在湿季,高施肥量使叶片含氮量Pn增加,对gs和Tr的影响较小,从而导致WUE提高.高施肥量显著减小日间光抑制程度,加大了光合机构的实际光化学效率和热耗散能力,提高了对强光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表明,小粒咖啡需要高养分的投入和良好的水分管理,湿季是小粒咖啡进行光合和生长的最优季节,干季田间秸秆覆盖+滴灌的效果较好,滴灌和秸秆覆盖的效果相近.
    渭北旱塬苹果园土壤深层干燥化与硝酸盐累积
    樊军 邵明安 郝明德 王全九
    2004, 15(07):  1213-1216 . 
    摘要 ( 746 )   PDF (247KB) ( 121 )  
    以渭北旱塬的苹果园为研究对象,对5~34龄苹果园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分布与硝酸盐累积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旱地苹果园的高投入与高产出经营方式不但导致了土壤深层干燥化,而且土壤深层累积了大量的硝态氮,累积层在40~260cm土层,最高含量达403.4mg·kg^-1.由于连续施氮肥,这些氮素被再利用的可能性很小,存在土体中的硝态氮会造成潜在的环境问题.由于土壤深层水对干旱的调节作用减弱或丧失,导致苹果产量受控于当季节降水.因此,应当控制苹果园施氮量,避免氮素的大量累积,并采取措施改善果园水分状况。
    研究论文
    渭北旱塬苹果园土壤深层干燥化与硝酸盐累积
    樊军, 邵明安, 郝明德, 王全九
    2004, (7):  1213-1216. 
    摘要 ( 0 )  
    以渭北旱塬的苹果园为研究对象,对5~34龄苹果园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分布与硝酸盐累积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旱地苹果园的高投入与高产出经营方式不但导致了土壤深层干燥化,而且土壤深层累积了大量的硝态氮,累积层在40~260 cm土层,最高含量达403.4 mg·kg-1.由于连续施氮肥,这些氮素被再利用的可能性很小,存在土体中的硝态氮会造成潜在的环境问题.由于土壤深层水对干旱的调节作用减弱或丧失,导致苹果产量受控于当季节降水.因此,应当控制苹果园施氮量,避免氮素的大量累积,并采取措施改善果园水分状况.
    稻米品质性状对开放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响应
    董桂春; 王余龙 ;黄建晔 ;等
    2004, 15(07):  1217-1222 . 
    摘要 ( 835 )   PDF (232KB) ( 57 )  
    利用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系统平台。研究大田栽培条件下粳稻武香粳14号稻米品质性状对CO2浓度增高200μmol·mol^-1的响应。结果表明.FACE处理稻谷的出糙率平均比CK高1.4个百分点,整精米率平均比CK低12.3个百分点,较低的供N水平有利于提高FACE条件下的出糙率.较高的供N水平有利于提高FACE条件下的整精米率;FACE处理的稻米垩白略有增加。垩白粒率平均比CK高11.9个百分点,垩白度平均比CK平均高2.8个百分点,较高的供N和供P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垩白大小、垩白粒率和垩白度;FACE处理稻米糊化温度平均比CK平均高0.52℃,胶稠度有提高的趋势,但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影响较小,较高的供N和供P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供N和较高的供P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稻米胶稠度,较低的供N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稻米糊化温度;FACE处理使稻米蛋白质含量比CK平均低0.6个百分点,较低的供N和供P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稻米蛋白质含量。
    研究论文
    稻米品质性状对开放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响应
    董桂春, 王余龙, 黄建晔, 杨洪建, 顾晖, 彭斌, 居静, 杨连新, 朱建国, 单玉华
    2004, (7):  1217-1222. 
    摘要 ( 0 )  
    利用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系统平台,研究大田栽培条件下粳稻武香粳14号稻米品质性状对CO2浓度增高200μmol·mol-1的响应.结果表明,FACE处理稻谷的出糙率平均比CK高1.4个百分点,整精米率平均比CK低12.3个百分点,较低的供N水平有利于提高FACE条件下的出糙率,较高的供N水平有利于提高FACE条件下的整精米率;FACE处理的稻米垩白略有增加,垩白粒率平均比CK高11.9个百分点,垩白度平均比CK平均高2.8个百分点,较高的供N和供P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垩白大小、垩白粒率和垩白度;FACE处理稻米糊化温度平均比CK平均高0.52℃,胶稠度有提高的趋势,但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影响较小,较高的供N和供P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供N和较高的供P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稻米胶稠度,较低的供N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稻米糊化温度;FACE处理使稻米蛋白质含量比CK平均低0.6个百分点,较低的供N和供P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稻米蛋白质含量.
    氯化钠胁迫下野生和栽培大豆幼苗体内的多胺水平变化
    於丙军;吉晓佳;刘俊;刘友良
    2004, 15(07):  1223-1226 . 
    摘要 ( 845 )   PDF (232KB) ( 71 )  
    以通用的较耐盐的栽培大豆Lee68品种和对盐敏感的野生大豆N23232种群为参照,研究了盐胁迫下耐盐野生大豆BB52种群幼苗体内多胺(PAs)组分、含量及多胺氧化酶(PA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盐胁迫下BB52幼苗根PAs中Put和Spm含量下降较Lee68和N23232显著,但Spd含量下降较少.BB52叶片PAs中Put含量下降,Spd上升,(Spd+Spin)/Put值增加和Put/PAs值降低幅度与耐盐性呈正相关趋势.盐胁迫下,各材料根和叶中PAO活性上升,N23232上升最明显.探讨了多胺水平与BB52耐盐性的关系。
    研究论文
    氯化钠胁迫下野生和栽培大豆幼苗体内的多胺水平变化
    於丙军, 吉晓佳, 刘俊, 刘友良
    2004, (7):  1223-1226. 
    摘要 ( 0 )  
    以通用的较耐盐的栽培大豆Lee68品种和对盐敏感的野生大豆N23232种群为参照,研究了盐胁迫下耐盐野生大豆BB52种群幼苗体内多胺(PAs)组分、含量及多胺氧化酶(PA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盐胁迫下BB52幼苗根PAs中Put和Spm含量下降较Lee68和N23232显著,但Spd含量下降较少.BB52叶片PAs中Put含量下降,Spd上升.(Spd+Spm)/Put值增加和Put/PAs值降低幅度与耐盐性呈正相关趋势.盐胁迫下,各材料根和叶中PAO活性上升,N23232上升最明显.探讨了多胺水平与BB52耐盐性的关系.
    施肥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和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徐福利;梁银丽;张成娥;杜社妮;陈志杰
    2004, 15(07):  1227-1230 . 
    摘要 ( 901 )   PDF (243KB) ( 121 )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施肥对黄土高原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发育和产量,以及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和沼肥明显促进了黄瓜生长发育,提高了黄瓜产量,叶面施肥可以降低无机化肥和有机肥用量,施肥对日光温室土壤生物学特性有明显影响,施用有机肥和叶面施肥增加了土壤细菌数量;施用无机化肥和沼肥增加了真菌的数量,施用有机肥降低了真菌的数量;施肥增加了放线菌的数量.同时施肥提高了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但对过氧化氢酶影响较小.施用有机肥提高了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施用化肥和沼肥对土壤脲酶和土壤磷酸酶活性影响差异不大。
    研究论文
    施肥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和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徐福利, 梁银丽, 张成娥, 杜社妮, 陈志杰
    2004, (7):  1227-1230. 
    摘要 ( 0 )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施肥对黄土高原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发育和产量,以及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和沼肥明显促进了黄瓜生长发育,提高了黄瓜产量,叶面施肥可以降低无机化肥和有机肥用量.施肥对日光温室土壤生物学特性有明显影响,施用有机肥和叶面施肥增加了土壤细菌数量;施用无机化肥和沼肥增加了真菌的数量,施用有机肥降低了真菌的数量;施肥增加了放线菌的数量.同时施肥提高了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但对过氧化氢酶影响较小.施用有机肥提高了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施用化肥和沼肥对土壤脲酶和土壤磷酸酶活性影响差异不大.
    秸秆还田和秋施肥对旱地玉米生长发育及水肥效应的影响
    周怀平;杨治平;李红梅; 关春林
    2004, 15(07):  1231-1235 . 
    摘要 ( 946 )   PDF (307KB) ( 119 )  
    在我国北方半湿润偏旱区的晋东豫西(寿阳)旱农试验区,持续10年进行了多种方式秸秆还田与秋季深施肥配合定位试验。探讨秸秆还田秋施肥对旱地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土壤水肥高效利用和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秋施肥较好地解决了深施肥与春季保墒捉全苗的矛盾,以及秸秆腐解与幼苗争夺水分养分而影响玉米幼苗生长的矛盾,秸秆资源丰富的区域优势得以充分利用,土壤微生物活动更为活跃,土壤水肥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表现为玉米苗全苗壮,根系发达,植株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年平均提高了3.26~4.51kg·hm^-2·mm^-1,生育期耗水量累计减少8.1~264.5mm,氮、磷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9%~13.9%和3.0%~9.1%,水肥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10年累计增加12.10~17.27t·hm^-2玉米籽粒,增产幅度达25.6%~36.5%。玉米产量年际间波动减小,同时维持了较高的土壤肥力和生产力。
    研究论文
    秸秆还田和秋施肥对旱地玉米生长发育及水肥效应的影响
    周怀平, 杨治平, 李红梅, 关春林
    2004, (7):  1231-1235. 
    摘要 ( 0 )  
    在我国北方半湿润偏旱区的晋东豫西(寿阳)旱农试验区,持续10年进行了多种方式秸秆还田与秋季深施肥配合定位试验,探讨秸秆还田秋施肥对旱地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土壤水肥高效利用和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秋施肥较好地解决了深施肥与春季保墒捉全苗的矛盾,以及秸秆腐解与幼苗争夺水分养分而影响玉米幼苗生长的矛盾,秸秆资源丰富的区域优势得以充分利用,土壤微生物活动更为活跃,土壤水肥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表现为玉米苗全苗壮,根系发达,植株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年平均提高了3.26~4.51 kg·hm-2·mm-1,生育期耗水量累计减少8.1~264.5 mm,氮、磷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9%~13.9%和3.0%~9.1%,水肥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10年累计增加12.10~17.27 t·hm-2玉米籽粒,增产幅度达25.6%~36.5%,玉米产量年际间波动减小,同时维持了较高的土壤肥力和生产力.
    木质素锌肥在粤北石灰性土壤上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王德汉;林辉东;彭俊杰;肖雄师;廖宗文
    2004, 15(07):  1236-1240 . 
    摘要 ( 969 )   PDF (256KB) ( 78 )  
    木质素锌肥是利用造纸工业副产品木质素为原料合成的一种有机微肥,通过淋溶与盆栽试验研究了木质素锌肥与无机锌肥在粤北两种石灰性土壤上的生物有效性差异.结果表明。木质素螯合锌被土壤固定、吸附量要明显小于无机锌,对于土壤B,当Zn用量为10mg·kg^-1时,木质素锌肥处理锌溶出量比无机锌高65.2%;施用木质素锌肥的处理玉米长势好,不仅生物量高过无机锌肥,而且更有利于玉米对锌的吸收,在土壤A上,当Zn用量为10mg·kg^-1时,木质素锌肥处理的生物量比无机锌增产16.3%。植株锌含量比无机锌肥高81.2%,木质素锌肥的生物有效性优于无机锌肥。
    研究论文
    木质素锌肥在粤北石灰性土壤上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王德汉, 林辉东, 彭俊杰, 肖雄师, 廖宗文
    2004, (7):  1236-1240. 
    摘要 ( 0 )  
    木质素锌肥是利用造纸工业副产品木质素为原料合成的一种有机微肥,通过淋溶与盆栽试验研究了木质素锌肥与无机锌肥在粤北两种石灰性土壤上的生物有效性差异.结果表明,木质素螯合锌被土壤固定、吸附量要明显小于无机锌,对于土壤B,当Zn用量为10 mg·kg-1时,木质素锌肥处理锌溶出量比无机锌高65.2%;施用木质素锌肥的处理玉米长势好,不仅生物量高过无机锌肥,而且更有利于玉米对锌的吸收,在土壤A上,当Zn用量为10 mg·kg-1时,木质素锌肥处理的生物量比无机锌增产16.3%,植株锌含量比无机锌肥高81.2%,木质素锌肥的生物有效性优于无机锌肥.
    发光酶基因lux AB标记硅酸盐细菌NBT菌株的研究
    何琳燕;黄为一
    2004, 15(07):  1241-1244 . 
    摘要 ( 846 )   PDF (272KB) ( 82 )  
    外源基因标记技术为研究土壤引入细菌的生态行为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通过选择不同的碳源和降低碳氮比筛选获得0.25%麦芽糖作为碳源的菌体制备培养基,对硅酸盐细菌BT菌株进行紫外诱变和抗生素抗性驯化获得—株抗利福平200μg·ml^-1的NBT-R200菌株,含发光酶基因luxAB的质粒pTR102::luxAB在辅助质粒pRK2013的帮助下转入该菌株中,从而赋予NBT菌株以发光活性和利福平、卡那霉素、四环素三种抗生素抗性.以对数生长期的菌体制备受体细胞,发现对数生长前期的细胞转移频率最高,可达6.70×10^-5,杂交比例以1:1:1适宜.标记菌株RL85的释钾能力没有丧失且有提高,发光特性稳定,连续转接20次后仍具有发光活性和3种抗生素抗性,适用于根际微生态学研究。
    研究论文
    发光酶基因luxAB标记硅酸盐细菌NBT菌株的研究
    何琳燕, 黄为一
    2004, (7):  1241-1244. 
    摘要 ( 0 )  
    外源基因标记技术为研究土壤引入细菌的生态行为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通过选择不同的碳源和降低碳氮比筛选获得0.25%麦芽糖作为碳源的菌体制备培养基.对硅酸盐细菌BT菌株进行紫外诱变和抗生素抗性驯化获得一株抗利福平200μg·ml-1的NBT-R200菌株,含发光酶基因luxAB的质粒pTR102::luxAB在辅助质粒pRK2013的帮助下转入该菌株中,从而赋予NBT菌株以发光活性和利福平、卡那霉素、四环素三种抗生素抗性.以对数生长期的菌体制备受体细胞,发现对数生长前期的细胞转移频率最高,可达6.70×10-5,杂交比例以1:1:1适宜.标记菌株RL85的释钾能力没有丧失且有提高,发光特性稳定,连续转接20次后仍具有发光活性和3种抗生素抗性,适用于根际微生态学研究.
    夏季胶州湾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初步研究
    孙军;JohnDawson;刘东艳
    2004, 15(07):  1245-1252 . 
    摘要 ( 811 )   PDF (491KB) ( 63 )  
    2002年6月至7月间对胶州湾内、外和港口3个典型站位进行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研究.按陆基半现场方式进行了4次稀释法实验,对湾外相同的站位进行了两次实验,对湾内和港口各进行了一次实验,获取了研究站位浮游植物和微型浮游动物种类、丰度、体积转换浮游植物碳含量、碳/叶绿素比率、浮游植物净生长率、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对潜在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以及碳摄食通量等参数.湾外和湾内站位的浮游植物组成相似,优势种为新月柱鞘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港口浮游植物优势种类为中肋骨条藻、浮动湾角藻(Eucampia zodiacus)和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湾外微型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百乐拟铃虫(Tintinnopsis beroidea),而在湾内为百乐拟铃虫和急游虫(Strombidium sp.),港口主要为急游虫,也有少数的百乐拟铃虫.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和对潜在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在湾内最高,其次在湾外,港口最低.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在湾外,分别为0.96和1.20d^-1,在湾内为1.33d^-1,在港口为0.36d^-1.微型浮游动物对潜在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在湾外,分别为74%和84%,在湾内为93%,在港口为53%.微型浮游动物的碳摄食通量在港口最高达到281mgC·m^-3·d^-1,在湾内为102mgC·m^-3·d^-1,在湾外最低范围在31~49mgC·m^-3·d^-1.浮游植物的细胞大小和两种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习性的不同是造成研究站位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和摄食压力不同的主要原因.同世界其它内湾相比,胶州湾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处于中等水平。
    研究论文
    夏季胶州湾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初步研究
    孙军, John Dawson, 刘东艳
    2004, (7):  1245-1252. 
    摘要 ( 0 )  
    2002年6月至7月间对胶州湾内、外和港口3个典型站位进行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研究.按陆基半现场方式进行了4次稀释法实验,对湾外相同的站位进行了两次实验,对湾内和港口各进行了一次实验,获取了研究站位浮游植物和微型浮游动物种类、丰度、体积转换浮游植物碳含量、碳/叶绿素比率、浮游植物净生长率、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对潜在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以及碳摄食通量等参数.湾外和湾内站位的浮游植物组成相似,优势种为新月柱鞘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港口浮游植物优势种类为中肋骨条藻、浮动湾角藻(Eucampia zodiacus)和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curvisetus).湾外微型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百乐拟铃虫(Tintinnopsis beroidea),而在湾内为百乐拟铃虫和急游虫(Strombidium sp.),港口主要为急游虫,也有少数的百乐拟铃虫.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和对潜在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在湾内最高,其次在湾外,港口最低.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在湾外,分别为0.96和1.20 d-1,在湾内为1.33d-1,在港口为0.36 d-1.微型浮游动物对潜在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在湾外,分别为74%和84%,在湾内为93%,在港口为53%.微型浮游动物的碳摄食通量在港口最高达到281 mgC·m-3·d-1,在湾内为102mgC·m-3·d-1,在湾外最低范围在31~49 mgC·m-3·d-1.浮游植物的细胞大小和两种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习性的不同是造成研究站位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和摄食压力不同的主要原因.同世界其它内湾相比,胶州湾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处于中等水平.
    蒙古裸腹溞与褶皱臂尾轮虫的种间关系
    陈桃英;王岩;黄长智;胡师衡;张俊
    2004, 15(07):  1253-1256 . 
    摘要 ( 853 )   PDF (238KB) ( 66 )  
    在实验室内将蒙古裸腹溞按0.06、0.10、0.30、0.60个·ml^-1的密度与褶皱臂尾轮虫(密度为0.3个·ml。)进行}昆合培养,同时按上述密度分别单种培养了蒙古裸腹溞和褶皱臂尾轮虫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蒙古裸腹溞与褶皱臂尾轮虫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当二者共存时,褶皱臂尾轮虫对蒙古裸腹溞种群产生压制作用,使蒙古裸腹溞在混合培养体系中以很低的密度存在,而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受蒙古裸腹溞影响不大.通过进一步的饥饿实验发现90%的褶皱臂尾轮虫经过144h饥饿后仍然存活,而经过120h饥饿后的蒙古裸腹溞100%死亡,褶皱臂尾轮虫耐饥饿能力较强是其在与蒙古裸腹溞竞争中获胜的原因之一。
    研究论文
    蒙古裸腹溞与褶皱臂尾轮虫的种间关系
    陈桃英, 王岩, 黄长智, 胡师衡, 张俊
    2004, (7):  1253-1256. 
    摘要 ( 0 )  
    在实验室内将蒙古裸腹溞按0.06、0.10、0.30、0.60个·ml-1的密度与褶皱臂尾轮虫(密度为0.3个·ml-1)进行混合培养,同时按上述密度分别单种培养了蒙古裸腹潘和褶皱臂尾轮虫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蒙古裸腹溞与褶皱臂尾轮虫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当二者共存时,褶皱臂尾轮虫对蒙古裸腹溞种群产生压制作用,使蒙古裸腹涵在混合培养体系中以很低的密度存在,而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受蒙古裸腹溞影响不大.通过进一步的饥饿实验发现90%的褶皱臂尾轮虫经过144 h饥饿后仍然存活,而经过120 h饥饿后的蒙古裸腹涵100%死亡.褶皱臂尾轮虫耐饥饿能力较强是其在与蒙古裸腹溞竞争中获胜的原因之一.
    普通小球藻引发水中17β-雌二醇的光降解
    葛利云;邓欢欢;吴峰;翁玥;邓南圣
    2004, 15(07):  1257-1260 . 
    摘要 ( 931 )   PDF (238KB) ( 34 )  
    研究了普通小球藻引发水中17β-雌二醇(E2)的光降解,结果表明,在250W高压汞灯(HPML,nm)的照射下,藻浓度为4.0×10^10个·L^-1时,17β-雌二醇的光降解率可达37%.藻浓度为4.2×10^10个·L^-1时,17β-雌二醇浓度在1.5×10^-5-6.0×10^-5mol·L^-1范围内,其光降解速率与初始浓度成正比,反应是假一级.另外,还研究光强、藻悬浮液浓度和17β-雌二醇初始浓度等对此反应体系的影响。
    研究论文
    普通小球藻引发水中17β-雌二醇的光降解
    葛利云, 邓欢欢, 吴峰, 翁玥, 邓南圣
    2004, (7):  1257-1260. 
    摘要 ( 0 )  
    研究了普通小球藻引发水中17β-雌二醇(E2)的光降解,结果表明,在250 W高压汞灯(HPML,nm)的照射下,藻浓度为4.0×1010个·L-1时,17β-雌二醇的光降解率可达37%.藻浓度为4.2×1010个·L-1时,17β-雌二醇浓度在1.5×10-5-6.0×10-5mol·L-1范围内,其光降解速率与初始浓度成正比,反应是假一级.另外,还研究光强、藻悬浮液浓度和17β-雌二醇初始浓度等对此反应体系的影响.
    利用漂浮植物修复系统栽培风车草、彩叶草和茉莉净化富营养化污水的研究
    刘士哲;林东教;唐淑军;罗健
    2004, 15(07):  1261-1265 . 
    摘要 ( 843 )   PDF (301KB) ( 84 )  
    在盛装容积为100L富营养化生活污水的陶缸中放置泡沫塑料板作为浮体材料,并用有孔塑料小杯作为漂浮植物修复系统,在温室内种植风车草、彩叶草和茉莉进行植物净化试验。分别测定了污水中的总磷(T-P)、水溶性磷(S-P)、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总氮(T-N)在种植这3种植物过程中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这3种植物经28d生长之后,风车草和彩叶草生长良好,生物量大,其干重分别是初始种植时的285.8%和371.4%,而茉莉生长较差,生物量增加少。其干重只是初始种植时的125%.风车草、彩叶草和茉莉对污水中的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68.0%、62.0%和45.0%,对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8.0%、80.0%和92.0%,对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78.0%、66.0%和55.0%,对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90.6%、90.5%和88.0%.风车草和彩叶草在飘浮植物修复系统栽培中具有良好的去污效果。
    研究论文
    利用漂浮植物修复系统栽培风车草、彩叶草和茉莉净化富营养化污水的研究
    刘士哲, 林东教, 唐淑军, 罗健
    2004, (7):  1261-1265. 
    摘要 ( 0 )  
    在盛装容积为100L富营养化生活污水的陶缸中放置泡沫塑料板作为浮体材料,并用有孔塑料小杯作为漂浮植物修复系统,在温室内种植风车草、彩叶草和茉莉进行植物净化试验,分别测定了污水中的总磷(T-P)、水溶性磷(S-P)、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总氮(T-N)在种植这3种植物过程中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这3种植物经28 d生长之后,风车草和彩叶草生长良好,生物量大,其干重分别是初始种植时的285.8%和371.4%,而茉莉生长较差,生物量增加少,其干重只是初始种植时的125%.风车草、彩叶草和茉莉对污水中的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68.0%、62.0%和45.0%,对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8.0%、80.0%和92.0%,对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78.0%、66.0%和55.0%,对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90.6%、90.5%和88.0%.风车草和彩叶草在飘浮植物修复系统栽培中具有良好的去污效果.
    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的方法研究
    徐海根; 包浩生
    2004, 15(07):  1266-1270 . 
    摘要 ( 839 )   PDF (349KB) ( 58 )  
    由于生态破坏和自然栖息地的丧失,造成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破碎化.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孤立的生境岛屿,目前以单个、孤立保护区为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应在广泛的时空尺度上保护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各组成成份,建立一个整体的保护网络.根据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和发展趋势,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的概念,它是综合考虑了生态、社会、经济的一种协调设计战略,首先从区域层次研究保护区网络的优化设计;其次,在网络的每个节点(保护区),研究保护区的面积、形状和内部功能分区;最后,研究网络与节点的连接(廊道).自然保护区网络设计应维持生态系统的地域完整性和生态过程完整性,采用迭代法、整数规划方法和地理途径方法,为一个或多个保护目标勾画出多种保护规划蓝图。
    研究论文
    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的方法研究
    徐海根, 包浩生
    2004, (7):  1266-1270. 
    摘要 ( 0 )  
    由于生态破坏和自然栖息地的丧失,造成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破碎化.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孤立的生境岛屿.目前以单个、孤立保护区为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应在广泛的时空尺度上保护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各组成成份,建立一个整体的保护网络.根据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和发展趋势,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的概念.它是综合考虑了生态、社会、经济的一种协调设计战略,首先从区域层次研究保护区网络的优化设计;其次,在网络的每个节点(保护区),研究保护区的面积、形状和内部功能分区;最后,研究网络与节点的连接(廊道).自然保护区网络设计应维持生态系统的地域完整性和生态过程完整性,采用迭代法、整数规划方法和地理途径方法,为一个或多个保护目标勾画出多种保护规划蓝图.
    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进展
    姜德娟;王会肖
    2004, 15(07):  1271-1275 . 
    摘要 ( 867 )   PDF (394KB) ( 60 )  
    主要从概念、分类以及计算方法等方面论述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目前.国外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流方面,并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计算方法体系;国内则主要集中于水资源缺乏的西北内陆河流域和黄河、海滦河流域的陆地和河流方面的研究.总的来说,国内外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强化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基础理论(概念、分类和计算方法等)研究;(2)加强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内在与外在影响因素及保障生态环境需水量的途径与措施等方面的研究;(3)拓展生态需水量的应用性研究等。
    研究论文
    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进展
    姜德娟, 王会肖
    2004, (7):  1271-1275. 
    摘要 ( 0 )  
    主要从概念、分类以及计算方法等方面论述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目前,国外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流方面,并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计算方法体系;国内则主要集中于水资源缺乏的西北内陆河流域和黄河、海滦河流域的陆地和河流方面的研究.总的来说,国内外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强化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基础理论(概念、分类和计算方法等)研究;(2)加强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内在与外在影响因素及保障生态环境需水量的途径与措施等方面的研究;(3)拓展生态需水量的应用性研究等.
    树木根系衰老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吴楚;王政权;范志强
    2004, 15(07):  1276-1280 . 
    摘要 ( 846 )   PDF (368KB) ( 55 )  
    树木根系是树木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传输和储存、树体的固定与支撑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树木根系形成以后,常常遭遇到养分和水分胁迫,因此,其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功能尤其重要,在森林土壤中,养分和水分具有很大的时间和空间异质性,随着养分和水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树木及时地主动调整其碳在根系中的分配,从而导致部分根系衰老或死亡,在林学上,树木根系衰老与养分和水分吸收关系密切,因而与树木生产力有直接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乃至全球尺度上,树木根系衰老影响碳循环和养分循环,因为根系对碳的消耗占树木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的比例相当大,且含有丰富的养分.树木根系衰老受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生物因子有真菌、细菌、病毒、土壤小型动物等,非生物因子有水分、温度、土壤养分、重金属等,这些因子对树木根系衰老的影响机制并不相同,尽管在树木根系衰老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假设,但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这些假设也需要更多的实验来验证,运用细胞学、生物化学、土壤科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可进一步揭示根系衰老的本质。
    研究论文
    树木根系衰老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吴楚, 王政权, 范志强
    2004, (7):  1276-1280. 
    摘要 ( 0 )  
    树木根系是树木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传输和储存、树体的固定与支撑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树木根系形成以后,常常遭遇到养分和水分胁迫,因此,其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功能尤其重要.在森林土壤中,养分和水分具有很大的时间和空间异质性.随着养分和水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树木及时地主动调整其碳在根系中的分配,从而导致部分根系衰老或死亡.在林学上,树木根系衰老与养分和水分吸收关系密切,因而与树木生产力有直接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乃至全球尺度上,树木根系衰老影响碳循环和养分循环,因为根系对碳的消耗占树木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的比例相当大,且含有丰富的养分.树木根系衰老受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生物因子有真菌、细菌、病毒、土壤小型动物等,非生物因子有水分、温度、土壤养分、重金属等.这些因子对树木根系衰老的影响机制并不相同.尽管在树木根系衰老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假设,但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这些假设也需要更多的实验来验证.运用细胞学、生物化学、土壤科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可进一步揭示根系衰老的本质.
    论转基因林木的潜在生态风险性
    康向阳;刘志民;李胜功
    2004, 15(07):  1281-1284 . 
    摘要 ( 788 )   PDF (318KB) ( 71 )  
    基因工程技术为加快林木遗传改良进程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由于林木栽培环境复杂、生产周期长、经营管理粗放,且主要为风媒传粉植物等原因,与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作物相比,转基因林木环境释放及推广的潜在生态风险性更大.如转基因林木大量种植可加速该树种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导致遗传脆弱性;转基因林木的长期持续强选择压力作用导致害虫、病菌协同进化;外源基因逃逸有可能使非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适合度增强或降低,进而影响到自然界的物种多样性等。
    研究论文
    论转基因林木的潜在生态风险性
    康向阳, 刘志民, 李胜功
    2004, (7):  1281-1284. 
    摘要 ( 0 )  
    基因工程技术为加快林木遗传改良进程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由于林木栽培环境复杂、生产周期长、经营管理粗放,且主要为风媒传粉植物等原因,与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作物相比,转基因林木环境释放及推广的潜在生态风险性更大.如转基因林木大量种植可加速该树种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导致遗传脆弱性;转基因林木的长期持续强选择压力作用导致害虫、病菌协同进化;外源基因逃逸有可能使非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适合度增强或降低,进而影响到自然界的物种多样性等.
    “一元多生态位”原理及其在棉花高产栽培中的应用
    马富裕;邵继红;李鲁华
    2004, 15(07):  1285-1288 . 
    摘要 ( 860 )   PDF (267KB) ( 69 )  
    “一元多生态位”群体是指由同一个物种(品种)构成,生态元具有不同时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温度生态位或者水分生态位等.其特征为,群体培育具有目标性,种群组成具有一元性,冠层结构具有多层性,群体形成过程具有人工调控性,群体建立过程具有简单性,所形成的群体各生态元具有特定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与生态位分离.从产量构成来看。作物“一元多生态位”群体具有群体生产能力的高效性和单株生产能力的差异性特征。
    研究论文
    “一元多生态位”原理及其在棉花高产栽培中的应用
    马富裕, 邵继红, 李鲁华
    2004, (7):  1285-1288. 
    摘要 ( 0 )  
    "一元多生态位"群体是指由同一个物种(品种)构成,生态元具有不同时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温度生态位或者水分生态位等.其特征为,群体培育具有目标性,种群组成具有一元性,冠层结构具有多层性,群体形成过程具有人工调控性,群体建立过程具有简单性,所形成的群体各生态元具有特定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与生态位分离.从产量构成来看,作物"一元多生态位"群体具有群体生产能力的高效性和单株生产能力的差异性特征.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关键及生态学问题
    华涛;周启星;贾宏宇
    2004, 15(07):  1289-1293 . 
    摘要 ( 865 )   PDF (357KB) ( 93 )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方式.然而,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性能上仍须有待发展与完善,尤其需要对其处理工艺参数进行不断改进和系统优化.本文针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中有关水力停留时间、水传导因素、表面负荷率和工程构筑物设计等技术参数,概括性地剖析、探讨了国内外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关键及其主要技术内涵,给出了一些重要的优化模型与最佳数值;与此同时,分析、提出了利用生态学方法克服人工湿地工程运行中所涉及的野生生物管理与蚊蝇控制等问题。
    研究论文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关键及生态学问题
    华涛, 周启星, 贾宏宇
    2004, (7):  1289-1293. 
    摘要 ( 0 )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方式.然而,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性能上仍须有待发展与完善,尤其需要对其处理工艺参数进行不断改进和系统优化.本文针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中有关水力停留时间、水传导因素、表面负荷率和工程构筑物设计等技术参数,概括性地剖析、探讨了国内外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关键及其主要技术内涵,给出了一些重要的优化模型与最佳数值;与此同时,分析、提出了利用生态学方法克服人工湿地工程运行中所涉及的野生生物管理与蚊蝇控制等问题.
    研究论文
    内蒙古草原放牧恢复过程地衣生物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刘忠宽, 汪诗平, 韩建国, 王艳芬, 陈佐忠
    2004, (7):  1294-1296. 
    摘要 ( 0 )  
    温室黄瓜套袋效应研究
    陈志杰;张淑莲;梁银丽;等
    2004, 15(07):  1297-1300 . 
    摘要 ( 878 )   PDF (236KB) ( 145 )  
    研究论文
    温室黄瓜套袋效应研究
    陈志杰, 张淑莲, 梁银丽, 张锋, 徐福利, 权清转
    2004, (7):  1297-1300. 
    摘要 ( 0 )  
    利用影像判读与群落监测分析长白山针叶林动态
    刘琪璟, 李轩然, 胡理乐
    2004, (7):  1113-1120. 
    摘要 ( 925 )   PDF (1318KB) ( 279 )  
    基于不同空间尺度即永久标准地的群落学调查与卫星遥感监测相结合研究了长白山亚高山针叶林的结构与动态.标准地两次调查的间隔为11年.结果表明,每10年的死亡率为7%~9%,进界比率为18%~20%.鱼鳞云杉、臭冷杉及岳桦可以在林冠下顺利完成更新,而长白落叶松为先锋种,只能在林窗或裸地更新.落叶松为云杉及冷杉提供良好的更新条件,从而在维持亚高山森林的稳定性上起着重要作用.成熟林密度(1000株·hm-2左右)变化不大.利用美国陆地卫星TM图像分析1984~1997年植被变化表明,大规模的风倒等自然干扰很容易检测出来.从景观尺度上,利用TM图像监测植被变化非常有效.不同反射强度变化的象素数量统计结果表明,群落的进展演替与逆向演替同时存在,并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但由于图像分辨率(30 m×30 m)的关系,林窗很难同噪声区分开来.长白山亚高山针叶林带因有大量的落叶松斑块而呈现出镶嵌结构,这种镶嵌结构被定义为亚高山植被的顶极状态.在小尺度上,例如面积仅为几公顷的标准地,特别是混有落叶松等先锋树种的群落,种类组成随时间而变化,但是卫星图像分析结果证明:整体上,亚高山植被处于稳定状态.
    不同坡位对琉球松人工林凋落物及其养分归还量的影响
    王勤, 徐小牛, 平田永二
    2004, (7):  1121-1125. 
    摘要 ( 925 )   PDF (943KB) ( 246 )  
    对日本冲绳岛北部不同坡位的琉球松人工林凋落物量及其养分归还量进行了为期3年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琉球松成林年凋落物量为6.54~8.05 Mg·hm-2·年-1,其凋落高峰出现在6、7月份.台风干扰对年凋落物量及其季节动态影响显著.凋落物不同组分的养分含量差异明显.年均养分归还总量为113.4~154.6 kg·hm-2·年-1,其中氮素归还量最大,占42.2%;各养分归还量的大小依次为N>Ca>K>Mg>Na>P.两调查林分由于立地条件的显著差异,年均凋落物量及其相应的养分归还量亦存在明显差异.在立地条件较好的下坡,林分P1的年均凋落物量达8.0 Mg·hm-2·年-1,高于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上坡的林分P2的23.1%;其相应的年养分归还量为:N 66.04,P 1.63,K17.42,Ca48.31,Mg14.65和Na6.57kg·hm-2·年-1,分别高于林分P2的39.7%、48.8%、39.4%、32.9%、24.8%和49.3%.两林分凋落物的养分利用效率分别是N为122和138,P为4934和5945,K为462和523,林分P1明显低于林分P2,这与林分P2的立地条件较差相关.可见,所调查的琉球松林是一种高效的养分利用系统.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及其自然干扰特征的研究
    闫淑君, 洪伟, 吴承祯, 毕晓丽, 王新功, 封磊
    2004, (7):  1126-1130. 
    摘要 ( 898 )   PDF (571KB) ( 293 )  
    通过对福建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96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结果表明,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50.86%和16.66%,每年干扰频率分别为0.85%·年-1和0.28%·年-1,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为357年.林隙形成方式由树木折干形成的最为普遍,占形成木总数58.04%,其次是由于掘根风倒而形成的,占33.48%.林隙大多由两株树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2.33株.扩展林隙的大小多在100~300m2之间,其中以200~3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而以100~200m2者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冠空隙的大小多在100m2以下,其中50 m2以下所占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都是最大的.林隙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20~30cm之间.
    五种攀缘植物光合作用与光因子关系的初步研究
    黄成林, 傅松玲, 梁淑云, 纪易凡
    2004, (7):  1131-1134. 
    摘要 ( 979 )   PDF (882KB) ( 325 )  
    城市垂直绿化常用的攀缘植物爬山虎、美国爬山虎、紫藤、常春藤、洋常春藤的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光能利用率及光补偿点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5种攀缘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显示出"双峰",第一峰值出现在10:00~12:00,第二峰值出现在14:00~16:00,"午休"现象明显;呼吸速率的日变化也表现出"双峰",第一峰值出现在11:00~13:00,第二峰值出现在14:00~17:00;常春藤、洋常春藤、爬山虎、美国爬山虎及紫藤的光补偿点分别为5.73、5.07、9.96、6.40和18.93μmol·m-2·s-1;紫藤在强光下的光能利用率较高,其次为美国爬山虎,而在弱光下洋常春藤光能利用率较高.可以认为,紫藤为典型的阳性植物,爬山虎、美国爬山虎为中性植物,常春藤、洋常春藤为阴性植物.
    五种丛生状棕榈植物叶热值的月变化研究
    谭忠奇, 林益明, 丁印龙, 廖启炓, 林鹏
    2004, (7):  1135-1138. 
    摘要 ( 898 )   PDF (968KB) ( 261 )  
    对5种丛生状棕榈植物-欧洲棕、细叶棕竹、小箬棕、玲珑椰子、缨络椰子的叶片热值和灰分含量的月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植物具有较高的灰分含量,但灰分含量的月变化趋势各不相同;欧洲棕、细叶棕竹、小箬棕3种植物干重热值的月变化趋势有些差异,同属的缨络椰子、玲珑椰子干重热值的月变化趋势基本相似;缨络椰子、小箬棕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P<0.05),而其余3种植物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从去灰分热值的月变化来看,细叶棕竹与小箬棕,缨络椰子与玲珑椰子的月变化趋势相似.
    珍稀濒危植物天目木兰(Magnolia amoena)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刘登义, 储玲, 杨月红
    2004, (7):  1139-1142. 
    摘要 ( 929 )   PDF (675KB) ( 334 )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天目木兰(Magnolia amoena)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40个10-mer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4个能得到清晰、稳定扩增带的引物进行扩增,14个引物共检测了9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23,占24.4%.计算了12个居群之间的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并运用UPGMA法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相同产地个体间(居群内)的遗传距离较小,遗传多样性水平很低;不同产地个体间(居群间)遗传距离较大,遗传多样性水平较前者高,即天目木兰个体间遗传多样性水平与它的地理分布有关.天目木兰总体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是导致它濒危的原因之一.
    气象因子和矿质元素对虎杖根茎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
    曹庸, 张敏, 于华忠, 李国章, 杜亚填, 萧浪涛
    2004, (7):  1143-1147. 
    摘要 ( 862 )   PDF (1120KB) ( 310 )  
    对全年各月虎杖材料中白藜芦醇含量,及其Ca、Cu、Fe、K、Mg、Na、Zn 8种矿质元素积累进行检测,结合气象因子动态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季节虎杖白藜芦醇含量动态变化与其矿质元素、气象因子动态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Cu与Fe,Mg与K、Zn,Ca与月日照时数,K与Zn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0.871、0.793、0.602、0.729,呈极显著正相关;Cu、Mn与月平均气温,Fe与K相关系数分别为-0.738、-0.712、-0.766,呈极显著负相关;Cu与白藜芦醇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找出了影响虎杖白藜芦醇含量动态变化的个主成分,其中"酶促反应促进性矿质营养因子","高温、强照射气象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35.539%、33.358%,合计为68.897%,二者对不同季节虎杖白藜芦醇的变异贡献率最大.同时进行白藜芦醇含量的动态变化与主成分的多元相关、回归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地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党宏忠, 赵雨森, 陈祥伟, 李进军, 达光文, 朱有文
    2004, (7):  1148-1152. 
    摘要 ( 1124 )   PDF (551KB) ( 346 )  
    通过对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及主要影响因子的测定,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地土壤具有容重低、入渗率高、土壤水分含量垂向分布受降水影响明显等特征.灌木-青海云杉林、苔藓-青海云杉林和草地(对照)平均容重分别为0.522、0.641、0.874 g·cm-3.土壤初渗率分别为6.0、21.0、2. 5mm·min-1,稳渗率分别为3.98、11.2、0.5 mm·min-1.苔藓-青海云杉林地土壤可划分为4层:水分活跃层(0~30cm)、水分调节层(30~60cm)、水分传输层(60~80 cm)和蓄水层(80 cm以下),各层土壤贮水量分别为3.30、3.17、2.80和2.83 mm·cm-1.灌木-青海云杉林可分为3层:水分稳定层(0~30 cm)、水分活跃层(30~60 cm)和水分传输层(60 cm以下),各层土壤贮水量分别为3.98、3.65、3.48 mm·cm-1.两种林地土壤水分含量的季节变化受降水影响较大,相比而言,苔藓-青海云杉林地入渗率更高,有较明显的蓄水层,水分传输能力更强,而灌木-青海云杉林地贮水能力更强.
    沈阳城市绿化生态工程树种综合评价分级选择
    鲁敏, 姜风岐, 李英杰
    2004, (7):  1153-1156. 
    摘要 ( 923 )   PDF (583KB) ( 360 )  
    开展城市绿化生态工程建设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城市绿化树种生态适应性及生态功能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是构建城市生态工程、合理应用选择城市绿化植物的科学依据.通过专家咨询评价的方法,从生态适应能力、绿化生态效益、美化效果、抗病虫害性、抗污染性、经济效益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建立了沈阳市绿化树种生态功能与生态适应性评价应用的综合指标体系,并根据专家第一轮评价和沈阳市特定区域和范围,在对绿化树种的综合应用评价的基础上,选定耐寒性、耐旱性、耐瘠薄、抗病虫能力、抗污染能力、观赏性和生态效益7项评价指标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因子,对沈阳常见的200种绿化树种进行了综合评判与分级.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效能为1级植物有58种;2级植物为93种;3级植物38种;级植物11种.
    野生扬子鳄栖息地植被多样性
    周守标, 秦卫华, 江红星, 吴孝兵, 吴陆生, 汪恒英, 邵民
    2004, (7):  1157-1160. 
    摘要 ( 1132 )   PDF (809KB) ( 270 )  
    2003年6~7月,采用样方法,对野生扬子鳄在安徽省南陵县、泾县、广德县、郎溪县和宣城地区等5县市的22个栖息地的植被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并对植物种类作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结果发现,野生扬子鳄栖息地植被均属于次生性植被,共有维管束植物92科294种;苦竹(Pteioblastus amarus)灌丛广泛分布于每个栖息地;22个调查点的植被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还初步分析了野生扬子鳄与栖息地植被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为野生扬子鳄的保护提供植物生态学基础资料.
    混交林和纯竹林与毛竹害螨爆发成灾关系研究
    张艳璇, 张智强, 斋藤裕, 刘巧云, 季洁
    2004, (7):  1161-1165. 
    摘要 ( 903 )   PDF (771KB) ( 289 )  
    报道在福建省6个不同生态区域内检查10对纯竹林与混交林受南京裂爪螨(Schizotetranychus nanjingensis)、竹缺爪螨(Aponychus corpuzae)、竹刺瘿螨(Aculus bambusae)对毛竹危害情况.结果表明,纯竹林受螨害重,危害指数达22.1%~44.7%,平均35%.混交林受害轻,危害指数为2.7%~28.6%,平均17.5%,混交林与纯竹林之间受害程度经t-测验表明均达到极显著差异.6个样地中纯竹林害螨总量高于其相对的混交林,分别达67.74%、152.47%、299.5%、857.75%、331.67%、26.5%,平均为289.28%;调查混交林天敌竹盲走螨(Typhlodromus bambusae)总量分别比相对纯竹林高95.45%、-18.13%、207.69%、837.5%、190.3%,平均262.5%.纯竹林中益、害螨比例分别达1:27、1:21、1:233、1:282、1:27,平均1:118,而其相对的混交林益、害螨比例为1:12、1:12、1:30、1:3、1:3、1:20,平均1:13.由此可见,纯竹林受螨害程度、害螨总量平均是混交林的2倍,而天敌数量少于相对混交林的2~3倍,益、害螨比例显著低于混交林(t=2.975,P=0.003).本项研究揭示了由于受人为干扰(集约化管理、劈草、垦复)破坏了毛竹林原有的益螨-害螨-寄主植物之间相对稳定的平衡,导致毛竹害螨种群突发性增长,证明了纯竹林是诱发毛竹害螨爆发成灾成因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化螟种群密度的克力格估值及其模拟抽样
    袁哲明, 柏连阳, 王奎武, 胡湘粤
    2004, (7):  1166-1170. 
    摘要 ( 852 )   PDF (252KB) ( 311 )  
    为设计可靠合理的二化螟幼虫种群密度抽样方案,从二化螟幼虫空间分布原始总体出发,另构建了一个随机总体和一个顺序总体,采用无放回随机抽样、间隔变程以上无放回随机抽样和基于克力格估值且初始点随机的顺序抽样对3总体进行了模拟抽样比较.结果表明,间隔变程以上随机抽样对原始总体平均数的估计优于随机抽样,且随总体聚集程度增加,间隔变程以上随机抽样愈优;正确识别种群空间格局极为重要,对聚集分布总体采用随机抽样和对随机分布总体采用间隔变程以上随机抽样均将降低抽样估计精度.针对随机抽样在应用上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统计学克力格估值、初始点随机的顺序抽样方案:它以初始点随机保证随机性,以顺序抽样保证可操作性,以二化螟种群空间分布的区域变量属性保证克力格样本较调查样本对局域样本和总体的平均数估计为优;且聚集范围一定时,总体聚集强度愈大,克力格样本局域估计和全局估计愈优于调查样本;取样间隔(以变程为标准)极为重要,样方的空间布局要平衡考虑相互独立的样方对数和变程范围内的样方对数.
    苦槛蓝提取物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
    谷文祥, 何衍彪, 何庭玉, 庞雄飞, 冼继东
    2004, (7):  1171-1173. 
    摘要 ( 808 )   PDF (529KB) ( 242 )  
    以干扰作用控制指数(ⅡPC)为评价指标,小菜蛾为试虫,分别对苦槛蓝茎叶的不同溶剂提取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石油醚和氯仿萃取部分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而乙酸乙酯和乙醇萃取部分活性较低.在0.01 gDW·ml-1时,用石油醚和氯仿萃取物对小菜蛾处理1 d后的产卵忌避率(ODR)分别为84.69%、79.90%,d后为76.47%、45.70%,ⅡPC为0.1565和0.2055.在0.05 gDW·ml-1·L-1时,1 d后为88.52%和72.25%, 3d后为87.33%和58.37%,ⅡPC为0.1125和0.2620.进而对氯仿部分进行了柱层析分离,并鉴定了3种黄酮类化合物,它们分别是5,7-二羟基黄烷酮(Ⅰ)、5,7-二羟基黄酮醇(Ⅱ)、,4'-二甲氧基-5,7-二羟基黄酮醇(Ⅲ),其中Ⅱ在生测中表现出较好的活性.
    土壤中毒死蜱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刘新, 尤民生, 廖金英, 魏英智
    2004, (7):  1174-1176. 
    摘要 ( 1017 )   PDF (368KB) ( 264 )  
    实验结果表明,50、500、5000g·kg-1的毒死蜱在灭菌土中的降解速度十分缓慢,60 d后,仅降解20%左右,在施过毒死蜱的土壤中的降解速度非常迅速,60 d后,50 mg·kg-1的降解率接近100%,500mg·kg-1的降解率达到90%,5000g·kg-1的降解率在80%左右,在未灭菌但未施过毒死蜱的土壤中的降解速度则介于二者之间.在各处理的土壤,50和500 mg·kg-1的毒死蜱在处理前期对真菌和细菌数量有一定的刺激作用,60 d后,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而5000 mg·kg-1的毒死蜱则对真菌和细菌的数量有较强的抑制作用,60 d后仍不能恢复.在同样处理条件下,施过毒死蜱土壤中的真菌和细菌数量并不比未施过毒死蜱土壤中的占优势,表明毒死蜱在施过药的土壤中降解速度的加快并不是由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决定的,而是由它们的降解能力决定的.
    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动物、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高明, 周保同, 魏朝富, 谢德体, 张磊
    2004, (7):  1177-1181. 
    摘要 ( 911 )   PDF (998KB) ( 890 )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动物、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20 cm土壤层内大、中、小型土壤动物垄作免耕为14700个·m-22,冬水免耕为10 450个·m-22,水旱轮作为7 950个·m-22,常规平作为6 275个·m-22,垄作免耕处理土壤动物的数量是常规平作的2.34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因季节而异,总体上是春秋多而夏季少.土壤酶活性表现出表层高,底层低.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及土壤酶活性不同处理间仍是垄作免耕>水旱轮作>冬水免耕>常规平作,表明垄作免耕有利于改善稻田土壤生态环境,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
    非完全淹水条件下稻田表面水体中三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王强, 杨京平, 陈俊, 施洪鑫, 许春峰
    2004, (7):  1182-1186. 
    摘要 ( 895 )   PDF (274KB) ( 229 )  
    研究了稻田表面水体中三氮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独立排灌的稻田田面水中,每次施氮后,NH4+和TN在1 d后达到极大值,随时间推移,下降较快.NO3-、NH4+/TN、NO3-/TN和(NH4++NO3-)/TN是先升后降.NH4+和TN可作为农田水污染监测的主要氮素指标,NO3-作为辅助监测指标.三氮浓度变化与施氮量呈明显正相关.施氮9 d是防止三氮大量流失的关键时期.NH4+和TN随时间动态变化的单因素模拟表达式为指数、对数、乘幂型或二次型;NO3-的也是非直线型,却无合适的模拟模式.时间和施氮量两因素模拟表明,NH4+和TN的模拟模式相同.
    东北农牧交错区绵羊的自由放养与设计饲养
    周道玮, 林佳乔, 覃盟琳
    2004, (7):  1187-1193. 
    摘要 ( 854 )   PDF (1720KB) ( 202 )  
    探讨了在草地自由放养基础上的家畜饲养方式,提出在东北农牧交错区要进行设计饲养,即在利用草地草、农田残茬、林带草和树木落叶自由放养的基础上,按着动物的生长规律设计增重要求,同时利用能量和蛋白质饲料进行补饲.这种日常计划饲养方式有利于草地管理及家畜生产,是我国草地畜牧业的改进发展方向.在东北农牧交错区,当年生羔羊羯羊日粮中若加入20%的豆科牧草,当年体重可以增加40%~65%,即达到52~61 kg.这不仅会满足商品畜当年出栏的高标准要求,缩短家畜的存栏期,增进畜牧业效益,同时也必将减轻放牧家畜对草原次年的压力.
    雄性手术不育对布氏田鼠社会行为的影响
    张建军, 张知彬
    2004, (7):  1194-1196. 
    摘要 ( 815 )   PDF (1074KB) ( 218 )  
    利用输精管结扎的方法对雄性布氏田鼠进行了不育处理,并研究了雄性不育后对布氏田鼠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育组中布氏田鼠的友好行为频次和对抗行为频次没有发生显著改变,而且不育组内部不育雄性和正常雄性之间在友好行为频次和对抗行为频次上也没有显著差异,说明结扎不育雄性对布氏田鼠的社会行为影响不大.
    新疆阜康荒漠绿洲景观格局动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刘新春, 张远东, 任光耀, 潘晓玲, 何清
    2004, (7):  1197-1202. 
    摘要 ( 952 )   PDF (408KB) ( 256 )  
    阜康荒漠绿洲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受自然分异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制约,通过划分景观样带和选取景观空间格局指标,重点揭示了该区域景观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987~1998年间阜康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在洪积扇上增加,在冲积平原上下降;荒地则刚好相反.林地面积在低山丘陵带和洪积扇带下降,在冲积平原上没有变化.牧草地面积在低山丘陵带上升,其它各带均下降.城镇面积在各样带上都有所增加,水域各带基本不变.低山丘陵带和洪积扇带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优势度上升;而冲积平原则多样性和均匀度上升,优势度下降.景观破碎度有增加的趋势,表明了人为影响的不断增强.阜康荒漠绿洲景观格局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位于洪积扇与冲积平原的耕地和荒地面积变动上,关键影响因子是水土资源利用下的水盐动态变化.地形和土地利用是影响地下水位变化的关键因素,而地下水位的连续变化又影响了土壤水盐在空间的分布.
    马铃薯生育期进程的动态模拟研究
    黄冲平, 张放, 王爱华, 胡秉民, 杨京平
    2004, (7):  1203-1206. 
    摘要 ( 1084 )   PDF (793KB) ( 277 )  
    本研究系统解析和改进了前人关于作物生长温度效应的非线性模型,并对修改后的模型进行了解释.结合4年的田间试验数据和本研究提出的基于高斯方程的作物生长温度效应模型,建立了不同生态条件下马铃薯生育期进程的模拟模型.模型解析了地膜覆盖条件下土壤温度增加对马铃薯生育期进程的数值贡献,模拟了不同生态条件下马铃薯的生育期进展,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田间不同水肥管理下小粒咖啡的生长和光合特性
    蔡传涛, 蔡志全, 解继武, 周庆辉, 曹坤芳, 姚天全, 王华
    2004, (7):  1207-1212. 
    摘要 ( 995 )   PDF (334KB) ( 267 )  
    通过云南5年生田间小粒咖啡(Coffea arabica)进行2种施肥(低肥和高肥)和在干季秸秆覆盖、滴灌、秸秆覆盖+滴灌、对照4种水分处理对植株生长和叶片光合特性影响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小粒咖啡一年生长周期中最高峰期在雨季始期,次高峰期在雨季中期.水分处理对生长高峰期株高和分枝长度的相对生长率没有显著作用,高施肥量则加大了其相对生长率.干季水分处理提高了叶片的Pn、gs、Tr和WUE,而叶绿素的荧光特征没有受到影响.在湿季,高施肥量使叶片含氮量Pn增加,对gs和Tr的影响较小,从而导致WUE提高.高施肥量显著减小日间光抑制程度,加大了光合机构的实际光化学效率和热耗散能力,提高了对强光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表明,小粒咖啡需要高养分的投入和良好的水分管理,湿季是小粒咖啡进行光合和生长的最优季节,干季田间秸秆覆盖+滴灌的效果较好,滴灌和秸秆覆盖的效果相近.
    渭北旱塬苹果园土壤深层干燥化与硝酸盐累积
    樊军, 邵明安, 郝明德, 王全九
    2004, (7):  1213-1216. 
    摘要 ( 906 )   PDF (518KB) ( 250 )  
    以渭北旱塬的苹果园为研究对象,对5~34龄苹果园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分布与硝酸盐累积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旱地苹果园的高投入与高产出经营方式不但导致了土壤深层干燥化,而且土壤深层累积了大量的硝态氮,累积层在40~260 cm土层,最高含量达403.4 mg·kg-1.由于连续施氮肥,这些氮素被再利用的可能性很小,存在土体中的硝态氮会造成潜在的环境问题.由于土壤深层水对干旱的调节作用减弱或丧失,导致苹果产量受控于当季节降水.因此,应当控制苹果园施氮量,避免氮素的大量累积,并采取措施改善果园水分状况.
    稻米品质性状对开放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响应
    董桂春, 王余龙, 黄建晔, 杨洪建, 顾晖, 彭斌, 居静, 杨连新, 朱建国, 单玉华
    2004, (7):  1217-1222. 
    摘要 ( 1122 )   PDF (686KB) ( 293 )  
    利用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系统平台,研究大田栽培条件下粳稻武香粳14号稻米品质性状对CO2浓度增高200μmol·mol-1的响应.结果表明,FACE处理稻谷的出糙率平均比CK高1.4个百分点,整精米率平均比CK低12.3个百分点,较低的供N水平有利于提高FACE条件下的出糙率,较高的供N水平有利于提高FACE条件下的整精米率;FACE处理的稻米垩白略有增加,垩白粒率平均比CK高11.9个百分点,垩白度平均比CK平均高2.8个百分点,较高的供N和供P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垩白大小、垩白粒率和垩白度;FACE处理稻米糊化温度平均比CK平均高0.52℃,胶稠度有提高的趋势,但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影响较小,较高的供N和供P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供N和较高的供P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稻米胶稠度,较低的供N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稻米糊化温度;FACE处理使稻米蛋白质含量比CK平均低0.6个百分点,较低的供N和供P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稻米蛋白质含量.
    氯化钠胁迫下野生和栽培大豆幼苗体内的多胺水平变化
    於丙军, 吉晓佳, 刘俊, 刘友良
    2004, (7):  1223-1226. 
    摘要 ( 813 )   PDF (620KB) ( 262 )  
    以通用的较耐盐的栽培大豆Lee68品种和对盐敏感的野生大豆N23232种群为参照,研究了盐胁迫下耐盐野生大豆BB52种群幼苗体内多胺(PAs)组分、含量及多胺氧化酶(PA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盐胁迫下BB52幼苗根PAs中Put和Spm含量下降较Lee68和N23232显著,但Spd含量下降较少.BB52叶片PAs中Put含量下降,Spd上升.(Spd+Spm)/Put值增加和Put/PAs值降低幅度与耐盐性呈正相关趋势.盐胁迫下,各材料根和叶中PAO活性上升,N23232上升最明显.探讨了多胺水平与BB52耐盐性的关系.
    施肥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和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徐福利, 梁银丽, 张成娥, 杜社妮, 陈志杰
    2004, (7):  1227-1230. 
    摘要 ( 874 )   PDF (678KB) ( 377 )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施肥对黄土高原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发育和产量,以及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和沼肥明显促进了黄瓜生长发育,提高了黄瓜产量,叶面施肥可以降低无机化肥和有机肥用量.施肥对日光温室土壤生物学特性有明显影响,施用有机肥和叶面施肥增加了土壤细菌数量;施用无机化肥和沼肥增加了真菌的数量,施用有机肥降低了真菌的数量;施肥增加了放线菌的数量.同时施肥提高了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但对过氧化氢酶影响较小.施用有机肥提高了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施用化肥和沼肥对土壤脲酶和土壤磷酸酶活性影响差异不大.
    秸秆还田和秋施肥对旱地玉米生长发育及水肥效应的影响
    周怀平, 杨治平, 李红梅, 关春林
    2004, (7):  1231-1235. 
    摘要 ( 1012 )   PDF (1047KB) ( 398 )  
    在我国北方半湿润偏旱区的晋东豫西(寿阳)旱农试验区,持续10年进行了多种方式秸秆还田与秋季深施肥配合定位试验,探讨秸秆还田秋施肥对旱地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土壤水肥高效利用和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秋施肥较好地解决了深施肥与春季保墒捉全苗的矛盾,以及秸秆腐解与幼苗争夺水分养分而影响玉米幼苗生长的矛盾,秸秆资源丰富的区域优势得以充分利用,土壤微生物活动更为活跃,土壤水肥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表现为玉米苗全苗壮,根系发达,植株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年平均提高了3.26~4.51 kg·hm-2·mm-1,生育期耗水量累计减少8.1~264.5 mm,氮、磷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9%~13.9%和3.0%~9.1%,水肥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10年累计增加12.10~17.27 t·hm-2玉米籽粒,增产幅度达25.6%~36.5%,玉米产量年际间波动减小,同时维持了较高的土壤肥力和生产力.
    木质素锌肥在粤北石灰性土壤上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王德汉, 林辉东, 彭俊杰, 肖雄师, 廖宗文
    2004, (7):  1236-1240. 
    摘要 ( 978 )   PDF (562KB) ( 302 )  
    木质素锌肥是利用造纸工业副产品木质素为原料合成的一种有机微肥,通过淋溶与盆栽试验研究了木质素锌肥与无机锌肥在粤北两种石灰性土壤上的生物有效性差异.结果表明,木质素螯合锌被土壤固定、吸附量要明显小于无机锌,对于土壤B,当Zn用量为10 mg·kg-1时,木质素锌肥处理锌溶出量比无机锌高65.2%;施用木质素锌肥的处理玉米长势好,不仅生物量高过无机锌肥,而且更有利于玉米对锌的吸收,在土壤A上,当Zn用量为10 mg·kg-1时,木质素锌肥处理的生物量比无机锌增产16.3%,植株锌含量比无机锌肥高81.2%,木质素锌肥的生物有效性优于无机锌肥.
    发光酶基因luxAB标记硅酸盐细菌NBT菌株的研究
    何琳燕, 黄为一
    2004, (7):  1241-1244. 
    摘要 ( 1014 )   PDF (520KB) ( 362 )  
    外源基因标记技术为研究土壤引入细菌的生态行为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通过选择不同的碳源和降低碳氮比筛选获得0.25%麦芽糖作为碳源的菌体制备培养基.对硅酸盐细菌BT菌株进行紫外诱变和抗生素抗性驯化获得一株抗利福平200μg·ml-1的NBT-R200菌株,含发光酶基因luxAB的质粒pTR102::luxAB在辅助质粒pRK2013的帮助下转入该菌株中,从而赋予NBT菌株以发光活性和利福平、卡那霉素、四环素三种抗生素抗性.以对数生长期的菌体制备受体细胞,发现对数生长前期的细胞转移频率最高,可达6.70×10-5,杂交比例以1:1:1适宜.标记菌株RL85的释钾能力没有丧失且有提高,发光特性稳定,连续转接20次后仍具有发光活性和3种抗生素抗性,适用于根际微生态学研究.
    夏季胶州湾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初步研究
    孙军, John Dawson, 刘东艳
    2004, (7):  1245-1252. 
    摘要 ( 892 )   PDF (1524KB) ( 360 )  
    2002年6月至7月间对胶州湾内、外和港口3个典型站位进行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研究.按陆基半现场方式进行了4次稀释法实验,对湾外相同的站位进行了两次实验,对湾内和港口各进行了一次实验,获取了研究站位浮游植物和微型浮游动物种类、丰度、体积转换浮游植物碳含量、碳/叶绿素比率、浮游植物净生长率、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对潜在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以及碳摄食通量等参数.湾外和湾内站位的浮游植物组成相似,优势种为新月柱鞘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港口浮游植物优势种类为中肋骨条藻、浮动湾角藻(Eucampia zodiacus)和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curvisetus).湾外微型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百乐拟铃虫(Tintinnopsis beroidea),而在湾内为百乐拟铃虫和急游虫(Strombidium sp.),港口主要为急游虫,也有少数的百乐拟铃虫.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和对潜在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在湾内最高,其次在湾外,港口最低.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在湾外,分别为0.96和1.20 d-1,在湾内为1.33d-1,在港口为0.36 d-1.微型浮游动物对潜在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在湾外,分别为74%和84%,在湾内为93%,在港口为53%.微型浮游动物的碳摄食通量在港口最高达到281 mgC·m-3·d-1,在湾内为102mgC·m-3·d-1,在湾外最低范围在31~49 mgC·m-3·d-1.浮游植物的细胞大小和两种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习性的不同是造成研究站位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和摄食压力不同的主要原因.同世界其它内湾相比,胶州湾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处于中等水平.
    蒙古裸腹溞与褶皱臂尾轮虫的种间关系
    陈桃英, 王岩, 黄长智, 胡师衡, 张俊
    2004, (7):  1253-1256. 
    摘要 ( 909 )   PDF (594KB) ( 313 )  
    在实验室内将蒙古裸腹溞按0.06、0.10、0.30、0.60个·ml-1的密度与褶皱臂尾轮虫(密度为0.3个·ml-1)进行混合培养,同时按上述密度分别单种培养了蒙古裸腹潘和褶皱臂尾轮虫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蒙古裸腹溞与褶皱臂尾轮虫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当二者共存时,褶皱臂尾轮虫对蒙古裸腹溞种群产生压制作用,使蒙古裸腹涵在混合培养体系中以很低的密度存在,而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受蒙古裸腹溞影响不大.通过进一步的饥饿实验发现90%的褶皱臂尾轮虫经过144 h饥饿后仍然存活,而经过120 h饥饿后的蒙古裸腹涵100%死亡.褶皱臂尾轮虫耐饥饿能力较强是其在与蒙古裸腹溞竞争中获胜的原因之一.
    普通小球藻引发水中17β-雌二醇的光降解
    葛利云, 邓欢欢, 吴峰, 翁玥, 邓南圣
    2004, (7):  1257-1260. 
    摘要 ( 895 )   PDF (230KB) ( 211 )  
    研究了普通小球藻引发水中17β-雌二醇(E2)的光降解,结果表明,在250 W高压汞灯(HPML,nm)的照射下,藻浓度为4.0×1010个·L-1时,17β-雌二醇的光降解率可达37%.藻浓度为4.2×1010个·L-1时,17β-雌二醇浓度在1.5×10-5-6.0×10-5mol·L-1范围内,其光降解速率与初始浓度成正比,反应是假一级.另外,还研究光强、藻悬浮液浓度和17β-雌二醇初始浓度等对此反应体系的影响.
    利用漂浮植物修复系统栽培风车草、彩叶草和茉莉净化富营养化污水的研究
    刘士哲, 林东教, 唐淑军, 罗健
    2004, (7):  1261-1265. 
    摘要 ( 1472 )   PDF (924KB) ( 341 )  
    在盛装容积为100L富营养化生活污水的陶缸中放置泡沫塑料板作为浮体材料,并用有孔塑料小杯作为漂浮植物修复系统,在温室内种植风车草、彩叶草和茉莉进行植物净化试验,分别测定了污水中的总磷(T-P)、水溶性磷(S-P)、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总氮(T-N)在种植这3种植物过程中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这3种植物经28 d生长之后,风车草和彩叶草生长良好,生物量大,其干重分别是初始种植时的285.8%和371.4%,而茉莉生长较差,生物量增加少,其干重只是初始种植时的125%.风车草、彩叶草和茉莉对污水中的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68.0%、62.0%和45.0%,对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8.0%、80.0%和92.0%,对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78.0%、66.0%和55.0%,对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90.6%、90.5%和88.0%.风车草和彩叶草在飘浮植物修复系统栽培中具有良好的去污效果.
    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的方法研究
    徐海根, 包浩生
    2004, (7):  1266-1270. 
    摘要 ( 857 )   PDF (616KB) ( 411 )  
    由于生态破坏和自然栖息地的丧失,造成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破碎化.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孤立的生境岛屿.目前以单个、孤立保护区为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应在广泛的时空尺度上保护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各组成成份,建立一个整体的保护网络.根据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和发展趋势,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的概念.它是综合考虑了生态、社会、经济的一种协调设计战略,首先从区域层次研究保护区网络的优化设计;其次,在网络的每个节点(保护区),研究保护区的面积、形状和内部功能分区;最后,研究网络与节点的连接(廊道).自然保护区网络设计应维持生态系统的地域完整性和生态过程完整性,采用迭代法、整数规划方法和地理途径方法,为一个或多个保护目标勾画出多种保护规划蓝图.
    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进展
    姜德娟, 王会肖
    2004, (7):  1271-1275. 
    摘要 ( 1069 )   PDF (305KB) ( 431 )  
    主要从概念、分类以及计算方法等方面论述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目前,国外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流方面,并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计算方法体系;国内则主要集中于水资源缺乏的西北内陆河流域和黄河、海滦河流域的陆地和河流方面的研究.总的来说,国内外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强化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基础理论(概念、分类和计算方法等)研究;(2)加强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内在与外在影响因素及保障生态环境需水量的途径与措施等方面的研究;(3)拓展生态需水量的应用性研究等.
    树木根系衰老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吴楚, 王政权, 范志强
    2004, (7):  1276-1280. 
    摘要 ( 1037 )   PDF (761KB) ( 433 )  
    树木根系是树木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传输和储存、树体的固定与支撑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树木根系形成以后,常常遭遇到养分和水分胁迫,因此,其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功能尤其重要.在森林土壤中,养分和水分具有很大的时间和空间异质性.随着养分和水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树木及时地主动调整其碳在根系中的分配,从而导致部分根系衰老或死亡.在林学上,树木根系衰老与养分和水分吸收关系密切,因而与树木生产力有直接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乃至全球尺度上,树木根系衰老影响碳循环和养分循环,因为根系对碳的消耗占树木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的比例相当大,且含有丰富的养分.树木根系衰老受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生物因子有真菌、细菌、病毒、土壤小型动物等,非生物因子有水分、温度、土壤养分、重金属等.这些因子对树木根系衰老的影响机制并不相同.尽管在树木根系衰老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假设,但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这些假设也需要更多的实验来验证.运用细胞学、生物化学、土壤科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可进一步揭示根系衰老的本质.
    论转基因林木的潜在生态风险性
    康向阳, 刘志民, 李胜功
    2004, (7):  1281-1284. 
    摘要 ( 865 )   PDF (614KB) ( 326 )  
    基因工程技术为加快林木遗传改良进程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由于林木栽培环境复杂、生产周期长、经营管理粗放,且主要为风媒传粉植物等原因,与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作物相比,转基因林木环境释放及推广的潜在生态风险性更大.如转基因林木大量种植可加速该树种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导致遗传脆弱性;转基因林木的长期持续强选择压力作用导致害虫、病菌协同进化;外源基因逃逸有可能使非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适合度增强或降低,进而影响到自然界的物种多样性等.
    “一元多生态位”原理及其在棉花高产栽培中的应用
    马富裕, 邵继红, 李鲁华
    2004, (7):  1285-1288. 
    摘要 ( 905 )   PDF (525KB) ( 302 )  
    "一元多生态位"群体是指由同一个物种(品种)构成,生态元具有不同时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温度生态位或者水分生态位等.其特征为,群体培育具有目标性,种群组成具有一元性,冠层结构具有多层性,群体形成过程具有人工调控性,群体建立过程具有简单性,所形成的群体各生态元具有特定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与生态位分离.从产量构成来看,作物"一元多生态位"群体具有群体生产能力的高效性和单株生产能力的差异性特征.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关键及生态学问题
    华涛, 周启星, 贾宏宇
    2004, (7):  1289-1293. 
    摘要 ( 908 )   PDF (727KB) ( 745 )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方式.然而,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性能上仍须有待发展与完善,尤其需要对其处理工艺参数进行不断改进和系统优化.本文针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中有关水力停留时间、水传导因素、表面负荷率和工程构筑物设计等技术参数,概括性地剖析、探讨了国内外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关键及其主要技术内涵,给出了一些重要的优化模型与最佳数值;与此同时,分析、提出了利用生态学方法克服人工湿地工程运行中所涉及的野生生物管理与蚊蝇控制等问题.
    内蒙古草原放牧恢复过程地衣生物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刘忠宽, 汪诗平, 韩建国, 王艳芬, 陈佐忠
    2004, (7):  1294-1296. 
    摘要 ( 952 )   PDF (605KB) ( 323 )  
    温室黄瓜套袋效应研究
    陈志杰, 张淑莲, 梁银丽, 张锋, 徐福利, 权清转
    2004, (7):  1297-1300. 
    摘要 ( 847 )   PDF (233KB) ( 2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