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1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5-04-15
    研究报告
    落叶松幼苗光合特性对氮和磷缺乏的响应
    郭盛磊;阎秀峰;白冰;于爽
    2005, 16(04):  589-594 . 
    摘要 ( 1245 )   PDF (552KB) ( 108 )  
    为探讨落叶松幼苗光合特性对氮、磷营养缺乏的响应规律,在温室内用砂培方法培养和处理落叶树幼苗,测定了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等反映其光合能力的参数,分析了落叶松幼苗的光合特性对氮、磷营养缺乏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氮素供应不足(1 mmol·L-1)时,落叶松幼苗针叶的全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与对照相比都显著降低,分别下降了37%、31%和59%,同时,Fv/Fm(反映光系统II最大光能转换效率)和Fv/Fo(反映光系统II潜在活性)也分别下降了22%和57%,而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只有微弱下降.磷素供应不足(1/8 mmol·L-1)时,叶片全氮和全磷含量、叶绿素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Fv/Fm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著,净光合速率和Fv/Fo下降13%.氮、磷同时缺乏时,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与单独缺氮处理的相似,这意味着本实验中缺磷处理(1/8 mmol·L-1)对落叶松幼苗光合特性影响相对较小.
    黄土丘陵区人工沙棘林水土保持作用机理及效益
    陈云明;刘国彬;徐炳成
    2005, 16(04):  595-599 . 
    摘要 ( 1429 )   PDF (450KB) ( 87 )  
    沙棘是我国半干旱地区用于水土保持造林的主要生态-经济型树种,在“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对野外试验资料分析表明,7~10龄沙棘林冠年平均截留率为8.5%, 6~10龄沙棘林地枯落物层单次可截留0.89 mm降水;沙棘林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提高土壤入渗和抗冲性能作用,其中土壤中毛根数量是决定土壤抗冲能力的主要指标.沙棘林的水土保持作用随林龄变化明显,幼林(2~3龄)阶段的作用很小,降水特性是决定林地产流产沙量的主要因素;成林(4~5龄)阶段,产流产沙量受降水和林分生长的共同影响;成林后(6~12龄)阶段,降水特性的影响很小,林地产流产沙量维持相对稳定,年径流深与侵蚀模数分别为0.3~3.4 mm、0~6.75 t·km-2.幼林至成林(2~5龄)阶段,径流含沙量急剧减少,成林后(6~12龄)阶段,径流含沙量趋于稳定,含沙量变化在0~5.09 kg·m-3.
    炼山飞播造林后华山松林主要种群资源利用研究
    郝云庆1;何丙辉2;李旭光3;李宗峰3
    2005, 16(04):  600-604 . 
    摘要 ( 1028 )   PDF (457KB) ( 85 )  
    巫溪县红池坝地区于1972年采用炼山造林的生态恢复措施对退化森林植被进行了恢复与重建,现已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华山松(Pinus armandii)针阔混交林群落.采用Petraitis生态位普遍重叠和特定重叠指数,研究了巫溪县红池坝地区华山松群落中10个主要乔木种群的资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华山松与大多数乡土树种都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种间普遍重叠值为0.728,表明种群能够充分、有效地占有和利用生境资源.华山松对乡土树种的种间特定重叠值很小,而乡土树种对华山松的特定重叠值大,华山松对资源利用和竞争能力不及乡土树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乡土阔叶树种间特定重叠值普遍很小,在资源利用上生态位分化有明显优势,因此,乡土树种的生态位特征应作为植被生态恢复与重建实施过程中的有益参照.另外,本文还对Petraitis的重叠测度指数的可用性和优缺点进行了初步探讨.
    中国东北样带三种针茅草原群落初级生产力对降水季节分配的响应
    袁文平;周广胜
    2005, 16(04):  605-609 . 
    摘要 ( 1477 )   PDF (472KB) ( 154 )  
    分析3种针茅草原群落初级生产力的年季动态,并利用积分回归模型探讨其对降水量季节性分配的响应,揭示水分有效性对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制约3类针茅群落初级生产力年度变化的是水分,即前一年11月到当年8月的月降水量的年度变异是直接导致群落初级生产力年度变化的主要原因.降水的季节分配对于3类针茅群落初级生产力的形成有着不同的作用.前一年11月至当年4月降水对于植物群落的初级生产力具有正效应,从5月开始降水对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大针茅和克氏针茅群落的季节降水量格局较为相近,但是大针茅群落与克氏针茅群落相比对降水的利用效率较高;贝加尔针茅群落则表现出更高效的降水利用率.由此可见,降水量月季分配及其对针茅群落影响程度的不同是造成3种针茅草原地带性分布的原因.
    浑善达克沙地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张存厚;刘果厚
    2005, 16(04):  610-614 . 
    摘要 ( 1407 )   PDF (455KB) ( 55 )  
    对地处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地带的浑善达克沙地种子植物科的组成特征和区系地理成分进行了分析,并与内蒙古植物区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种子植物种类相对丰富,共有种子植物1191种,隶属于402属84科.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而且以温带成分为主,在诸多温带成分中北温带分布型的种数占有较高的百分比,菊科和禾本科在本区系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该区系植物属种趋向于分布大科的特点,这反映出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的分布与本地区的气候带相适应,地带性植被具有温带草原与荒漠的特征;该区种子植物的优势科也分属于各类成分,具有集中分布于大科的特点,大部分为世界广布成分;植物区系成分起源古老,区系地理成分复杂且具有过渡性;同时该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脆弱性.
    不同生态环境下水稻基因型产量形成与源库特性的比较研究
    王勋;戴廷波;姜东;荆奇;曹卫星
    2005, 16(04):  615-619 . 
    摘要 ( 1738 )   PDF (428KB) ( 79 )  
    以日本和IRRI的9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分别以武香粳9号和两优培九为对照,在江苏南京和云南丽江研究了不同水稻基因型干物质积累与源库形成特征及其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差异.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对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影响显著.高产水稻品种积累了高额干物质量,且干物质生产优势在中后期.高产品种的总颖花量、LAI及群体生长速率(CGR)都较高.稻谷产量随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增加而提高,与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总颖花量和LAI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叶比呈显著正相关.与云南丽江点相比,群体LAI、单位面积颖花量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少及生长速率(CGR)低是南京点稻谷产量低的关键因素.
    北方冬小麦产量灾损风险类型的地理分布
    薛昌颖1,2;霍治国1;李世奎1;庄立伟1;王素艳1,2;侯婷婷1,2;叶彩玲1,2
    2005, 16(04):  620-625 . 
    摘要 ( 1817 )   PDF (596KB) ( 165 )  
    根据风险分析原理,利用北方各县市冬小麦近50年的实际单产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冬小麦产量灾损风险评估和风险类型划分.以历年平均减产率、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不同减产率及其发生的概率和抗灾指数作为产量灾损风险评估指标.结果表明,产量灾损风险量化指标在北方冬麦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性和一定的连片性.在各风险评估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北方冬小麦产量灾损综合风险指数模式,提出了北方冬小麦产量灾损综合风险类型分类指标.根据分类指标将北方冬麦区划分为高、中、低3个风险类型,并进行了分类评述.分类结果表明,高风险类型主要分布在水土条件较差的陕、晋黄土高原地区和华北平原部分地区;中风险类型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部和河南南部以及太行山区;低风险类型主要分布在有灌溉条件和农业生产水平较好的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和关中地区.
    棉花生育时期及蕾铃发生发育模拟模型研究
    马富裕1,2;曹卫星1;张立祯3;朱艳1;李少昆2;周治国1;李存东4;徐立华5
    2005, 16(04):  626-630 . 
    摘要 ( 1485 )   PDF (476KB) ( 59 )  
    通过定量分析南京、安阳、保定和石河子4个试验点2002年不同播期3个品种(早熟品种中棉所36号、中早熟品种中棉所35号、中熟品种中棉所41号)的生育时期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动态关系,建立了基于生理发育时间(DPT)的棉花生育期、果枝出现时间及其蕾铃发育阶段的模拟模型.模型的热效应计算考虑了不同棉区昼夜温较差对棉花发育速率的影响以及薄膜覆盖的增温效应,在模型中引入了果枝始节系数(IFIN)、日照时数因子(FSH)和果枝节位光照系数(IFBR).利用不同年份、生态区、基因型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测试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符合度较好.不同生育时期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根均方差(RMSE)从播种到出苗、出苗到现蕾、开花到吐絮及播种到吐絮分别为0.9、2.2、1.7和2.1d,平均2.1d;棉株各果节点从现蕾到开花日期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RMSE为1.8~3.7d,从开花到吐絮日期的RMSE值为4.6~5.8d.
    李园节肢动物群落时间动态的聚类分析
    邹运鼎;丁程成;毕守东;高彩球;曹传旺;刘小林;孟庆雷;李昌根
    2005, 16(04):  631-636 . 
    摘要 ( 1191 )   PDF (474KB) ( 111 )  
    为了了解李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发挥生态系统中自然因素对害虫的生态调控作用,采用系统调查方法,在分析李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组织水平的基础上,对李园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动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对不同时期的总群落、亚群落进行模糊聚类得出结果,总群落的12次调查结果可以聚为5类,D=0.2000,3、11、7和6月初各自归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天敌亚群落调查结果也聚为5类,D=0.2000,3、7、8月各自归为一类,9月和10月归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非天敌亚群落调查结果同样聚为5类,D=0.1000,4、7、6、11月各自归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聚类结果部分反映了群落状况的季节差异,聚类交替现象反映了群落结构复杂性.最优分割结果将总群落、各亚群落均分割为5个阶段,即4月6日为第一阶段,4月27日~6月8日为第二阶段,6月27日~8月27日为第三阶段,9月21日~10月19日为第四阶段,11月22日为第5阶段.反映了各阶段物种种类、数量等其他指标在发生时间上存在的差异.
    不同烟草品种烟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研究
    巫厚长1;邹运鼎1;程遐年2
    2005, 16(04):  637-640 . 
    摘要 ( 1587 )   PDF (350KB) ( 74 )  
    应用群落结构特性参数和主分量分析对Nc89、Nc82和K326 烟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蜘蛛和捕食性昆虫构成烟田主要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其相对丰盛度分别为83.25%~86.87%和13.13%~16.38%.烟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主要类群平均密度(头/8株)品种间差异显著,K326显著高于Nc82,Nc82显著高于Nc89.皿蛛和瓢虫的个体数量在烟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Nc89和Nc82烟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丰富度(S)差异显著,其它群落结构特性指数三品种烟田之间无显著差异.群落丰富度(S)和优势集中性(C)的时序动态三品种烟田呈低-高-低趋势,多样性(H')和均匀度(E)的时序动态三品种烟田呈高-低-高趋势.
    泰山风景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的研究
    郭泺;余世孝
    2005, 16(04):  641-646 . 
    摘要 ( 1391 )   PDF (563KB) ( 102 )  
    采用1986年和2001 年两期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调查,研究了泰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并探讨了相关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15年的人为干扰是研究时段内景观格局显著变化的主要成因.80年代后期大规模纯林改造和景区建设活动,使大范围的景观斑块被分割,景观类型优势度降低.研究还表明,森林景观要素中松林面积减少最明显,大部分松林变为刺槐林和混交林.研究区景观斑块数量增加,导致部分区域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加剧,特别是裸岩面积增加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基于ComGIS的区域景观格局监测信息系统
    董有福1;全志杰2;赵永华3
    2005, 16(04):  647-650 . 
    摘要 ( 1363 )   PDF (391KB) ( 87 )  
    从区域景观生态数据科学管理和景观格局动态分析的需要入手,以陕北纸坊沟流域作为设计和应用实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组件MapX与可视化编程语言Delphi相结合的方式研制和开发了区域景观格局监测信息系统;文中首先对系统设计路线和建立方法进行简要说明,然后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该系统主要由数据管理模块、查询管理模块、景观指标分析和景观预测模块组成,实现了景观属性和景观图形数据的有机集成和高效管理,提供景观空间信息的显示、定位和交互查询,在此基础上计算景观类型和整个景观层次上的各种景观指数来实现景观格局综合分析,并且能够对景观发展趋势进行模拟预测,同时可以动态生成统计图表,形象直观地反映出不同时期内景观格局的发展变化规律.
    小城镇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分析
    周启星1;王美娥1;张倩茹1;任丽萍1;王如松2
    2005, 16(04):  651-654 . 
    摘要 ( 1855 )   PDF (346KB) ( 102 )  
    采用系统生态学方法,尤其是应用了Simpson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前后相隔10年为时间跨度,对小城镇发展典型地区浙江省绍兴县某镇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初步定量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土地使用功能的改变,导致了以绿色植物为计数的Simpson指数增加近2倍,而以土壤微生物为参照的工业和居住用地的Simpson指数均高于农业用地,反映该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并出现了局部气候的恶化(表现为镇区内年平均气温上升,而年平均相对湿度下降)等不良生态效应.
    四种北方阔叶树种苗木对土壤镉胁迫的生长反应与抗性比较
    李亚藏;王庆成;马树华
    2005, 16(04):  655-659 . 
    摘要 ( 1366 )   PDF (483KB) ( 94 )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4种北方阔叶树种茶条槭、山梨、五角槭和山荆子一年生苗木对土壤镉胁迫的生长反应和抗性.采用土壤和风化砂混合物作为栽培基质,设计5种土壤镉浓度梯度处理(对照、10、50、100、200 mg ·kg-1).结果表明,低浓度处理(≤50 mg·kg-1)刺激各树种苗木的地径、树高生长,其中茶条槭在10 mg·kg-1处理下地径和苗高增加幅度最大,分别为对照的135.8%和146.0%;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地上部生长量下降,茶条槭在最高浓度处理下,生长量降低最大,地径和苗高仅分别为对照的24.1%和28.0%.叶片和新枝生物量变化存在较大种间差异,茶条槭和山梨在低浓度处理时总体上表现增加;山荆子新枝生物量增加,叶生物量减少;五角槭表现一致减少.最高浓度处理时,叶和新枝生物量受影响最大的是茶条槭,分别为对照的4.6%和7.3%;其次为五角槭,分别为对照的5.7%和7.9%;山梨和山荆子受影响的幅度相对较小.新根生物量除山梨外,其它3个树种苗木的生物量表现一致下降,其中下降幅度以茶条槭最大,最高浓度处理仅为对照的2.3%.山梨在低浓度处理下,新根生物量有所增加,分别为对照的125.5%和117.1%.茶条槭和山梨的苗木在低浓度处理下,总生物量增加幅度提高;高浓度处理时,所有树种苗木的生物量增加幅度均显著降低.最高浓度处理时,茶条槭、山荆子、五角槭和山梨苗木生物量增加幅度分别为对照的13.7%、27.2%、36.4和40.1%.采用隶属函数对上述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4个树种对土壤镉污染的抗性顺序为山荆子>茶条槭>山梨>五角槭.最高浓度处理下,山 梨对土壤中的镉具有最强的富集能力,其根茎叶部镉的富集系数明显高于其它3个树种,山 荆子根、茎部位富集系数也较高.
    三种集约化种植体系氮素平衡及其对地下水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寇长林1,2;巨晓棠1;张福锁1
    2005, 16(04):  660-667 . 
    摘要 ( 1926 )   PDF (795KB) ( 70 )  
    选取中国北方3种重要的集约化种植体系小麦玉米轮作、大棚蔬菜和果园,研究了3种体系年度氮素输入输出关系、土壤硝酸盐的累积、不同体系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大棚蔬菜年度化肥氮、有机肥氮、灌水带入的氮和总氮输入量分别为1 358、1 881、402和3 656 kg·hm-2,分别为小麦-玉米田的2.5、37.5、83.8和5.8倍,为果园的2.1、10.4、68.2和4.2倍.不同系统降水输入的氮在14.2~18.9 kg·hm-2之间.3个体系氮输出量分别为280、329和121 kg·hm-2.氮素年度盈余分别为349、3 327和746 kg·hm-2.0~9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221~275、1 173和613 kg·hm-2,90~18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213~242、1 032 和976 kg·hm-2.在0~180 cm剖面中,小麦玉米田各层土壤硝态氮处于相对均一分布,大棚蔬菜以表层最高,30 cm以下各层也远高于大田,果园土壤硝态氮累积随土壤深度而增加.3种体系均表现出硝酸盐的明显淋洗.大棚蔬菜区浅井地下水硝态氮含量99%超过了10 mg·L-1.而大棚深井和果园浅井超标率均为5%,小麦-玉米深井为1%.大棚蔬菜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与井深呈指数函数降低关系.
    土壤不同浓度铜对小飞蓬毒害及耐受性研究
    丁佳红;刘登义;李征;王广林
    2005, 16(04):  668-672 . 
    摘要 ( 1196 )   PDF (424KB) ( 91 )  
    通过对高Cu污染区(Ⅰ)、低Cu污染区(Ⅱ)和非污染区(Ⅲ)小飞蓬盆栽实验及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生态型Ⅰ、Ⅱ、Ⅲ电导率均随着Cu浓度增加而增大,并且两者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a+b)含量随着Cu浓度增加呈极显著负相关;生态型Ⅰ的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随着Cu浓度增加均先有所升高,然后又降低,而生态型Ⅱ、Ⅲ则一直呈现降低趋势.3种生态型小飞蓬体内SOD、POD、CAT酶活性在Cu胁迫下均有所提高,与对照相比,当Cu浓度为1 200 mg·kg-1时,生态型Ⅰ的SOD、POD、CAT活性分别为194.1%、206.2%、118.6%;Ⅱ的SOD、POD、CAT活性分别为170.1%、182.9%、111.3%;Ⅲ的SOD、POD、CAT的活性分别为115.1%、155.4%、107.3%.对3种生态型小飞蓬的生理生化指标及酶活性分析表明,高Cu污染区小飞蓬的耐受性要强于低Cu污染区,两者又均强于非污染区小飞蓬,这3种生态型小飞蓬的耐受性呈现出了明显的种间差异.
    铜陵铜尾矿凤丹种植基地重金属污染初探
    沈章军;王友保;王广林;严密;李征;刘登义
    2005, 16(04):  673-677 . 
    摘要 ( 1536 )   PDF (436KB) ( 117 )  
    通过对安徽铜陵凤凰山铜尾矿凤丹种植基地土壤和凤丹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在尾矿空白地和凤丹种植地土壤中Cu、Cd、Pb、Zn元素含量、存在形态差异明显,说明凤丹对尾矿土壤的修复效果明显; 尾矿土壤中的Cu、Cd元素总量分别是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4.36~14.43倍和3.67~3.86倍,凤丹种植地重金属元素的CPI指数达到5.607,表明尾矿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污染仍相当严重.研究发现,4种元素在凤丹各部位含量明显不同: 叶和根心为Cu>Zn>Pb>Cd,茎和根皮为Zn>Cu>Pb>Cd,根皮中Zn含量最高;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各形态的变化与凤丹体内相应元素总量无显著相关; 丹皮内Cu、Cd、Pb元素含量与丹龄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42、0.993、0.992,Cu、Cd元素在凤丹体内含量约是出口药用植物绿色行业限量指标的1.43~2.53倍和1.17~3.17倍,可见缩短栽种时间可有效减少重金属元素对丹皮药效的影响.
    硒对水稻的生态毒理效应及临界指标研究
    林匡飞1;徐小清2;金霞3;邵志慧4;项雅玲4
    2005, 16(04):  678-682 . 
    摘要 ( 1897 )   PDF (484KB) ( 53 )  
    通过土壤添加硒盆栽试验,研究了黄棕壤不同浓度Se对水稻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Se(<8 mg·kg-1)对水稻根和地上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a/b有促进作用,并整体提高了作物抗氧化酶系统,使MDA下降,SOD、CAT、POD、GSHPx活性相应提高.而高浓度Se(>16 mg·kg-1)对水稻根和地上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a/b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抗氧化酶系统产生胁迫效应,使GSH-Px明显上升,MDA上升,SOD、CAT、POD酶活性明显下降.各项生理指标与土壤Se处理浓度之间相关分析表明,土壤Se浓度与地上部干重相对百分率、根干重百分率、叶绿素a/b、MDA、SOD、CAT、POD之间有显著相关性.比较胁迫效应10%值的临界指标EC10值表明,作物地上部干重抑制率作为土壤临界值制定的依据更为可靠,EC10为21 mg·kg-1.
    五氯酚在污染沉积物泥浆固液两相中厌氧生物降解
    唐全1;徐向阳1;朱有为2
    2005, 16(04):  683-687 . 
    摘要 ( 1270 )   PDF (413KB) ( 101 )  
    研究了污染沉积物泥浆液、固两相五氯酚(PCP)厌氧生物降解.结果表明,投加10 g·kg-1厌氧颗粒污泥,经31 d处理泥浆液、固两相PCP降解率达98.9%,平均降解速率达到8.0 mg·kg-1·d-1,对照处理平均降解速率仅为4.4 mg·kg-1·d-1,颗粒污泥生物强化作用明显.作为泥浆修复过程的调控因子,有机溶剂、共基质和表面活性剂对PCP降解效应不同,投加乙醇,可提高PCP解吸和降解速率,4 d内两相PCP降解速率达到54.3 mg·kg-1·d-1;而投加共基质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乙二醇-丁醚后,液、固两相PCP降解均出现迟滞,两者均不同程度地抑制PCP降解.
    2,4-二氯苯酚的矿物表面化学行为研究
    林琦;吴坚阳;陈英旭;金海峰
    2005, 16(04):  688-692 . 
    摘要 ( 1387 )   PDF (432KB) ( 122 )  
    矿物质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本实验采用动态反应和平衡反应研究氧化物矿物表面2,4二氯苯酚(2,4-DCP)的化学行为.结果表明,无定形铁氧化物、针铁矿、α-MnO2、δ-MnO2对自然的或外源的有机化合物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其中对2,4-二氯苯酚的氧化能力是:δ-MnO2α-MnO2>无定形铁氧化物、针铁矿.采用分段法估算反应系统的速率,发现氧化锰氧化2,4-二氯苯酚的反应速率是氧化铁的3~50倍,δ-MnO2氧化2,4-二氯苯酚的速率是α-MnO2的1.5~3.2倍.根系分泌物由于参与氧化物表面化学反应,对系统2,4-二氯苯酚的氧化过程产生一定影响,α-MnO2加入根系分泌物后,2,4-二氯苯酚在溶液中的消减速率明显减慢,δ-MnO2则相反,在根系分泌物共存下溶液中的2,4-二氯苯酚的转化率增加.Cu复合共存可能影响2,4-二氯苯酚在矿物表面的键合氧化过程,其中δ-MnO2对铜吸附能力大于α-MnO2, Cu复合共存对δ-MnO2表面2,4-二氯苯酚的氧化影响较大.
    不同微生物菌剂处理对猪粪堆肥中氨挥发的影响
    王卫平1;汪开英2;薛智勇1;朱凤香1
    2005, 16(04):  693-697 . 
    摘要 ( 1135 )   PDF (416KB) ( 188 )  
    研究不同微生物复合菌剂及添加比例对猪粪与木屑混合(鲜重比为鲜猪粪∶木屑9∶1)堆肥过程中NH3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堆肥过程中,NH3挥发主要产生在堆肥前期15 d的升温和高温期,添加3‰的微生物复合菌剂1、2和3对猪粪堆肥中NH3挥发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减轻氮素损失与堆肥恶臭,添加5‰复合菌剂1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
    纸浆废液中有机物资源的利用
    林巧佳;刘景宏;杨桂娣;黄彪
    2005, 16(04):  698-702 . 
    摘要 ( 1901 )   PDF (432KB) ( 103 )  
    将硫酸盐纸浆废液浓缩后,100%用作生产木材胶粘剂的原料.对废液中木素进行活化处理,用酚醛树脂、PAPI增强废液胶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废液中加入甲醛后,可提高废液中木素的反应活性;用30%甲阶酚醛树脂或20%PAPI作增强剂,可使废液混合胶代替纯酚醛树脂生产Ⅰ类胶合板;原料成本比纯酚醛树脂分别降低了55.5%和49.0%.该法充分利用了废液中的有机物资源,减少了环境污染,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文中还运用红外光谱分析了废液制胶粘剂方法的可行性.
    绥宁河生物修复中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研究
    刘冬燕1,2;赵建夫1,2;张亚雷1;马利民2
    2005, 16(04):  703-707 . 
    摘要 ( 1705 )   PDF (452KB) ( 100 )  
    通过对上海市苏州河支流绥宁河治理段与非治理段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的分析,探讨了生物修复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生物修复试验实施后治理点的浮游植物种类数比非治理点多;浮游植物细胞数、叶绿素a含量有明显下降,优势度由极度的高优势变为中度优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有明显上升;治理点绿藻和硅藻种类百分比升高,并出现一些指示β中污和寡污的种类,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有所优化,表明水体质量有一定改善.
    东海带鱼和小型鱼类空间异质性及其空间关系
    张寒野1,2;林龙山1,2
    2005, 16(04):  708-711 . 
    摘要 ( 1252 )   PDF (341KB) ( 93 )  
    根据2001年秋季东海区121个调查站位的调查资料,以变异函数为工具,分析带鱼和7种小型鱼类(黄鲫、棘头梅童鱼、鳄齿鱼、六丝钝尾-虎鱼、发光鲷、七星底灯鱼和细条天竺鲷)的空间异质性及其空间关系.结果表明,带鱼的变异函数曲线与细条天竺鲷、六丝钝尾-虎鱼和发光鲷的曲线极为相似,对不同距离的变异函数值进行相关分析,带鱼与上述3种小型鱼类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P<0.01).黄鲫和棘头梅童鱼的变异函数表现出纯金块效应,而其它几种鱼都可拟合为球状或指数模型,并且都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性,其中细条天竺鲷、六丝钝尾-虎鱼和发光鲷的变程也都接近或超过带鱼265 km的变程,带鱼与这3种小型鱼类之间具有较强的空间追随关系,因此它们是带鱼的主要摄食对象.
    南海北部白姑鱼生长和死亡参数的估算
    陈作志;邱永松;黄梓荣
    2005, 16(04):  712-716 . 
    摘要 ( 1263 )   PDF (424KB) ( 119 )  
    将南海北部白姑鱼分成南海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两个不同海域群体,根据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在南海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利用ELEFAN技术估算了南海北部白姑鱼的生长和死亡参数.结果表明,北部湾和陆架区的生长参数L、K、t0分别为382 mm、0.42、-0.16龄和315 mm、0.35、-0.23龄.体重生长拐点年龄tr分别为2.44和2.87龄; 瞬时总死亡率(Z)、自然死亡率(M)和捕捞死亡率(F)分别为3.55、0.93、2.62和3.12、0.85、2.27;当前开发率为0.74和0.73,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根据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建议北部湾和陆架区白姑鱼的最适开捕年龄应大于1.90和1.95龄,相应的开捕体长大于211和168 mm.
    杂草稻落粒粳的抗逆境特性研究
    余柳青1;A.Martin Mortimer 2;玄松南1;陆永良1;周勇军1
    2005, 16(04):  717-720 . 
    摘要 ( 1111 )   PDF (401KB) ( 79 )  
    杂草稻落粒粳(Oryza sativa)发生在我国辽宁丹东.落粒粳植株明显高于当地大多数栽培品种,颖果呈中长型,成熟后容易掉粒;果壳稻草色或黄间黑灰色,小穗无芒或有芒,芒长4~12 cm;颖果千粒重235 g,种皮桔红色.落粒粳种子在13~38 ℃条件下的发芽率均大于88%,水层2.5~10 cm处理,落粒粳植株干重减少50%~69%.在幼苗期,落粒粳对无芒稗的各项影响因子均明显大于化感潜力品种I-kung-pao,表明落粒粳无化感作用.落粒粳可以忍耐0.5%的盐碱.
    相同遗传背景不同植株形态水稻等基因系与杂草的竞争及化感作用
    余柳青;陆永良;周勇军;郭龙彪;钱前
    2005, 16(04):  721-725 . 
    摘要 ( 1730 )   PDF (461KB) ( 100 )  
    利用相同遗传背景不同株形水稻浙辐802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了IG1、IG4、IG25和IG26与无芒稗的竞争和化感作用潜力,探索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IG1和IG4的植株高度和分蘖角度显著大于IG25和IG26,但它们的根系活力却显著小于IG25和IG26.IG1和IG4对无芒稗生物量干重抑制率分别达到15%和17%,显著高于IG26的64%,表明水稻与无芒稗竞争力与水稻植株高度和分蘖角度成正比,而与水稻根系活力成反比.IG1叶片水浸提液对无芒稗根长抑制率为776%,显著高于非化感对照品种秀水63,而植株形态相近的IG4的化感作用却未达到显著水平,显示在相同遗传背景下水稻化感作用强弱与水稻株型无相关性.
    化感作用水稻对无芒稗及相关田间杂草的抑制作用评价
    徐正浩1,2,3;何勇1;诸常青4;俞谷松3
    2005, 16(04):  726-731 . 
    摘要 ( 1313 )   PDF (579KB) ( 104 )  
    对从500份水稻种质资源中用差时播种共培法的改进方法初步筛选出10份水稻化感抑稗材料进行了田间化感抑草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直播条件下,化感材料谷梅2号、吓一跳、鸡早籼、赣早籼和商糯1号等对无芒稗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水稻无化感作用材料秀水63和春江11.化感材料Milyang 54对田间总量杂草的抑制作用最强.在移栽条件下,化感材料谷梅2号、青困2号、吓一跳和鸡早籼对无芒稗的抑制作用与无化感作用材料秀水63和春江11差异及显著性水平.水稻材料间部分农艺性状差异及显著性水平,化感材料吓一跳和鸡早籼的株高较高,分蘖力较强,但顶三叶叶面积较小.
    不同化感水稻品种根系分泌物中萜类化合物的差异分析
    何海斌;何华勤;林文雄;陈祥旭;贾小丽;熊君;沈荔花;梁义元
    2005, 16(04):  732-736 . 
    摘要 ( 1145 )   PDF (415KB) ( 77 )  
    以强化感水稻品种PI312777和弱化感水稻品种Lemont为供试材料,运用“循环法”收集供试水稻经土壤和石英沙介质后的根系分泌物,并经乙醚萃取,所获萃取物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试,检索谱图库确定化合物.结果表明,乙醚萃取物中检测到含氧萜类化合物,如柠檬烯氧化物、柠檬烯二氧化物、香芹酮氧化物、香芹醇、雪松醇等,不同品种间含氧萜类化合物种类相似,但在不同介质中的存留方式和数量存在差异.文中还就不同培养方式和品种间萜类化合物的差异作了进一步讨论.
    水稻品种化感特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周少川1;孔垂华2;李宏1;卢德城1;胡飞2
    2005, 16(04):  737-739 . 
    摘要 ( 1252 )   PDF (254KB) ( 89 )  
    选用9个华南地区主栽水稻品种,用特征次生物质标记方法测定它们的化感指数,并通过田间实验确定这些水稻品种的抑草效应及主要农艺性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水稻品种的化感特性、抑草效应和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具有化感特性的水稻品种并不都能在田间表现出抑草效应,化感特性与主要农艺性状均无显著的相关性,但同时具有化感特性和有利竞争农艺性状的水稻品种均能在田间显示抑草效应.水稻化感特性和农艺性状的不相关显示化感特性转入相关的水稻品种将不影响它们的农艺性状,这意味着能培育出各种农艺性状的水稻化感新品种.
    不同植物对小麦、黄瓜和萝卜幼苗化感作用潜力的初步评价
    沈慧敏;郭鸿儒;黄高宝
    2005, 16(04):  740-743 . 
    摘要 ( 1686 )   PDF (367KB) ( 166 )  
    以小麦、黄瓜、萝卜为受体植物,用室内和田间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甘肃省农区18种植物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黄花蒿、龙葵、曼陀罗植株茎叶的水抽提物对3种受体植物化感作用最强,其抑制综合效应(SE)分别为47.66%、32.89%和26.63%;其次是苍耳、马齿苋、刺儿菜、灰藜;其SE值分别为21.71%、20.93%、20.83%、20.2%.对受体植物化感作用较弱的是野豌豆(SE 3.5%)、狗尾草(SE 2.2%)、鹅绒藤(SE 1.97%);土荆芥(SE-1.03%)、丛枝蓼(SE-1.63%)、燕麦(SE 5.33%)对受体植物无明显化感作用.黄花蒿对受体萝卜、黄瓜、小麦、玉米的苗高、植株鲜重有显著影响,其SE值分别为54.07%、38.46%、33.35%、20.88%;黄花蒿对田间小麦植株生长抑制的综合效应为44.70%.可见黄花蒿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南瓜组培根根系分泌物的化感效应研究
    李明1,3;马永清1,2;税军峰1,2
    2005, 16(04):  744-749 . 
    摘要 ( 1314 )   PDF (560KB) ( 115 )  
    使用组织培养技术、生物测试法及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南瓜组培根在不同生长时期与不同营养谐迫下(利用正交设计调节标准B5培养基中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质和激素)根分泌物对南瓜、萝卜和小麦3种受体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南瓜具有自毒作用,南瓜组培根根系分泌物对受体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呈现出高抑低促的作用表型;南瓜组培根根系分泌物产生化感作用的活性与南瓜组培根生长速度有关,南瓜组培根根系分泌物的生长抑制活性以15~17 d即生长速度指数末期为最高,21 d生物量最大时的南瓜组培根根系分泌物的生长抑制活性最低;营养元素的改变明显影响了南瓜根系分泌物的产生,并通过筛选出能诱导南瓜组培根对受体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激素种类和含量的最优化组合,为研究南瓜化感作用营养胁迫机理提供依据.
    嫁接茄子根系分泌物的化感效应
    张凤丽;周宝利;王茹华;何雨
    2005, 16(04):  750-753 . 
    摘要 ( 1343 )   PDF (370KB) ( 116 )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砧木、不同浓度和不同生育期嫁接茄子根系分泌物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嫁接茄根系分泌物与自根茄相比,促进了茄子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各砧木品种嫁接茄根系分泌物的化感效应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其中发芽率和苗高最高,增加29.1%和37.1%;不同浓度试验结果呈现“低促高抑”的规律,当浓度为0.04 g·ml-1时发芽率最高,比对照增加50%,当浓度增加到0.24 g·ml-1时,根长比对照降低了30.3%;在生长后期嫁接茄的根系分泌物对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小于前中期,而自根茄抑制作用增强.因此,生产中使用嫁接技术是缓解由自毒作用引起的连作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
    薇苷菊乙醇提取物对桔全爪螨种群的控制作用
    岑伊静1;庞雄飞1;徐长宝1;邓桥胜2
    2005, 16(04):  754-757 . 
    摘要 ( 1319 )   PDF (393KB) ( 76 )  
    研究薇苷菊(Mikania micrantha)乙醇提取物对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种群的控制作用,并比较其与常用杀螨剂哒螨灵的效果.在实验室用0.1、0.2、0.4 g·L-1 3个浓度提取物分别喷布桔全爪螨卵、幼螨和若螨,除了0.1 g·L-1浓度处理对卵没有效果外,该处理幼螨、若螨存活率以及另2个浓度处理3个螨态的存活率都显著下降.在非选择性试验条件下,用这3个浓度的提取物处理叶片饲养的桔全爪螨雌螨繁殖量显著减少,寿命也显著缩短.在田间用这3个浓度的提取物在20 d内连喷2次,桔全爪螨卵、幼螨和若螨的存活率都低于对照,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518、0.292、0.277,即对种群增长控制的效果分别为48.2%、70.8%、72.3%,比15%哒螨灵乳油2000倍处理更有效控制桔全爪螨的田间种群.田间试验结果还表明,提取物处理的叶片比对照和哒螨灵处理的浓绿,而且对桔全爪螨的天敌较安全.
    沙打旺组培根对其它作物种的生长干扰
    于福科;马永清;税军峰;李秀维
    2005, 16(04):  758-762 . 
    摘要 ( 1180 )   PDF (455KB) ( 45 )  
    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了B5培养基蔗糖和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及有机组分含量调节对沙打旺组培根生长的影响;并采用玻璃皿滤纸培养法,进行了培养滤液对萝卜和小麦幼苗生长干扰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滤液的生长干扰作用实际是化感效应;同时,营养胁迫是引发沙打旺化感效应的重要原因.有望为探明沙打旺化感作用营养胁迫机理提供初步的科学依据.
    香茅天然挥发物的化感作用及其化学成分分析
    黎华寿1;黄京华1,2;张修玉1;陈玉芬1;杨军1;黑亮1
    2005, 16(04):  763-767 . 
    摘要 ( 1254 )   PDF (462KB) ( 79 )  
    在野外香茅草丛地表和密闭容器中进行了香茅天然挥发物对玉米和稗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的试验,并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香茅挥发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生物测定表明,野外香茅草丛和密闭容器中香茅挥发物对玉米和稗草种子萌发率影响不显著,但对玉米和稗草幼苗的生物量、根长及苗高均产生显著抑制影响,表明香茅挥发物中存在潜在的化感物质.对挥发物的分析结果表明,根挥发物有10种成分,主要成分是长叶松烯,含量为56.67%,其次为芹子烯内酯(20.03%),其余成分含量都在10%以下.茎叶挥发物有12种成分,主要成分是柠檬醛,含量达53.98%,其次是z-柠檬醛,含量为34.40%,其余成分含量都在4%以下.研究表明,在香茅挥发物中存在较多的萜类化合物,茎叶挥发物中有2个单萜,9个倍半萜,根挥发物全部为倍半萜.因此,种植香茅时不应忽视它的化感作用.
    综合评述
    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王俭1,2;孙铁珩2;李培军2;李法云1
    2005, 16(04):  768-772 . 
    摘要 ( 1306 )   PDF (523KB) ( 235 )  
    进行环境承载力理论与量化方法的研究,对于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论述了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发展过程,并从“容量”、“阈值”和“能力”三方面介绍了环境承载力定义,指出了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区域性和时间性、动态性和可调控性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用于环境承载力定量化研究的指数评价法、承载率评价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多目标模型最优化等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寡营养细菌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张崇邦1,2;黄立南1;栾天罡1;蓝崇钰1
    2005, 16(04):  773-777 . 
    摘要 ( 1565 )   PDF (522KB) ( 213 )  
    寡营养细菌是生存在寡营养环境中的一类细菌,其多样性与生物量在整个生物圈组成中都具有较大的优势,因而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寡营养细菌在自然或人为环境中的寡营养机制、对饥饿的生理反应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一直是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其理论价值与应用前景已受到各国微生物生态学家与环境科学家们的广泛重视.本文综述了寡营养细菌的基本概念、营养类型、生理生态特性、可能的寡营养机制、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在医学细菌检测和环境重金属监测中的应用等,并指出了寡营养细菌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前景.
    研究简报
    荧假单胞杆菌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
    慕小倩;杨超;王硕
    2005, 16(04):  778-779 . 
    摘要 ( 984 )   PDF (196KB) ( 56 )  
    研究论文
    落叶松幼苗光合特性对氮和磷缺乏的响应
    郭盛磊, 阎秀峰, 白冰, 于爽
    2005, 16(4):  589-594. 
    摘要 ( 1465 )   PDF (1055KB) ( 467 )  
    为探讨落叶松幼苗光合特性对氮、磷营养缺乏的响应规律,在温室内用砂培方法培养和处理落叶树幼苗,测定了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等反映其光合能力的参数,分析了落叶松幼苗的光合特性对氮、磷营养缺乏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氮素供应不足(1mmol·L-1)时,落叶松幼苗针叶的全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与对照相比都显著降低,分别下降了37%、31%和59%,同时,Fv/Fm(反映光系统II最大光能转换效率)和Fv/Fo(反映光系统II潜在活性)也分别下降了22%和57%,而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只有微弱下降.磷素供应不足(1/8mmol·L-1)时,叶片全氮和全磷含量、叶绿素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Fv/Fm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著,净光合速率和Fv/Fo下降13%.氮、磷同时缺乏时,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与单独缺氮处理的相似,这意味着本实验中缺磷处理(1/8mmol·L-1)对落叶松幼苗光合特性影响相对较小.
    黄土丘陵区人工沙棘林水土保持作用机理及效益
    陈云明, 刘国彬, 徐炳成
    2005, 16(4):  595-599. 
    摘要 ( 1531 )   PDF (267KB) ( 346 )  
    沙棘是我国半干旱地区用于水土保持造林的主要生态经济型树种,在“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对野外试验资料分析表明,7~10龄沙棘林冠年平均截留率为85%,6~10龄沙棘林地枯落物层单次可截留089mm降水;沙棘林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提高土壤入渗和抗冲性能作用,其中土壤中毛根数量是决定土壤抗冲能力的主要指标.沙棘林的水土保持作用随林龄变化明显,幼林(2~3龄)阶段的作用很小,降水特性是决定林地产流产沙量的主要因素;成林(4~5龄)阶段,产流产沙量受降水和林分生长的共同影响;成林后(6~12龄)阶段,降水特性的影响很小,林地产流产沙量维持相对稳定,年径流深与侵蚀模数分别为03~34mm、0~675t·km-2.幼林至成林(2~5龄)阶段,径流含沙量急剧减少,成林后(6~12龄)阶段,径流含沙量趋于稳定,含沙量变化在0~509kg·m-3.
    炼山飞播造林后华山松林主要种群资源利用研究
    郝云庆, 何丙辉, 李旭光, 李宗峰
    2005, 16(4):  600-604. 
    摘要 ( 1645 )   PDF (269KB) ( 455 )  
    巫溪县红池坝地区于1972年采用炼山造林的生态恢复措施对退化森林植被进行了恢复与重建,现已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华山松(Pinusarmandii)针阔混交林群落.采用Petraitis生态位普遍重叠和特定重叠指数,研究了巫溪县红池坝地区华山松群落中10个主要乔木种群的资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华山松与大多数乡土树种都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种间普遍重叠值为0.728,表明种群能够充分、有效地占有和利用生境资源.华山松对乡土树种的种间特定重叠值很小,而乡土树种对华山松的特定重叠值大,华山松对资源利用和竞争能力不及乡土树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乡土阔叶树种间特定重叠值普遍很小,在资源利用上生态位分化有明显优势,因此,乡土树种的生态位特征应作为植被生态恢复与重建实施过程中的有益参照.另外,本文还对Petraitis的重叠测度指数的可用性和优缺点进行了初步探讨.
    中国东北样带三种针茅草原群落初级生产力对降水季节分配的响应
    袁文平, 周广胜
    2005, 16(4):  605-609. 
    摘要 ( 1622 )   PDF (254KB) ( 581 )  
    分析3种针茅草原群落初级生产力的年季动态,并利用积分回归模型探讨其对降水量季节性分配的响应,揭示水分有效性对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制约3类针茅群落初级生产力年度变化的是水分,即前一年11月到当年8月的月降水量的年度变异是直接导致群落初级生产力年度变化的主要原因.降水的季节分配对于3类针茅群落初级生产力的形成有着不同的作用.前一年11月至当年4月降水对于植物群落的初级生产力具有正效应,从5月开始降水对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大针茅和克氏针茅群落的季节降水量格局较为相近,但是大针茅群落与克氏针茅群落相比对降水的利用效率较高;贝加尔针茅群落则表现出更高效的降水利用率.由此可见,降水量月季分配及其对针茅群落影响程度的不同是造成3种针茅草原地带性分布的原因.
    浑善达克沙地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张存厚, 刘果厚
    2005, 16(4):  610-614. 
    摘要 ( 1515 )   PDF (656KB) ( 641 )  
    对地处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地带的浑善达克沙地种子植物科的组成特征和区系地理成分进行了分析,并与内蒙古植物区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种子植物种类相对丰富,共有种子植物1191种,隶属于402属84科.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而且以温带成分为主,在诸多温带成分中北温带分布型的种数占有较高的百分比,菊科和禾本科在本区系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该区系植物属种趋向于分布大科的特点,这反映出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的分布与本地区的气候带相适应,地带性植被具有温带草原与荒漠的特征;该区种子植物的优势科也分属于各类成分,具有集中分布于大科的特点,大部分为世界广布成分;植物区系成分起源古老,区系地理成分复杂且具有过渡性;同时该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脆弱性.
    不同生态环境下水稻基因型产量形成与源库特性的比较研究
    王勋, 戴廷波, 姜东, 荆奇, 曹卫星
    2005, 16(4):  615-619. 
    摘要 ( 1866 )   PDF (257KB) ( 421 )  
    以日本和IRRI的9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分别以武香粳9号和两优培九为对照,在江苏南京和云南丽江研究了不同水稻基因型干物质积累与源库形成特征及其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差异.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对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影响显著.高产水稻品种积累了高额干物质量,且干物质生产优势在中后期.高产品种的总颖花量、LAI及群体生长速率(CGR)都较高.稻谷产量随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增加而提高,与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总颖花量和LAI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叶比呈显著正相关.与云南丽江点相比,群体LAI、单位面积颖花量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少及生长速率(CGR)低是南京点稻谷产量低的关键因素.
    北方冬小麦产量灾损风险类型的地理分布
    薛昌颖, 霍治国, 李世奎, 庄立伟, 王素艳, 侯婷婷, 叶彩玲
    2005, 16(4):  620-625. 
    摘要 ( 1716 )   PDF (371KB) ( 484 )  
    根据风险分析原理,利用北方各县市冬小麦近50年的实际单产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冬小麦产量灾损风险评估和风险类型划分.以历年平均减产率、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不同减产率及其发生的概率和抗灾指数作为产量灾损风险评估指标.结果表明,产量灾损风险量化指标在北方冬麦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性和一定的连片性.在各风险评估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北方冬小麦产量灾损综合风险指数模式,提出了北方冬小麦产量灾损综合风险类型分类指标.根据分类指标将北方冬麦区划分为高、中、低3个风险类型,并进行了分类评述.分类结果表明,高风险类型主要分布在水土条件较差的陕、晋黄土高原地区和华北平原部分地区;中风险类型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部和河南南部以及太行山区;低风险类型主要分布在有灌溉条件和农业生产水平较好的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和关中地区.
    棉花生育时期及蕾铃发生发育模拟模型研究
    马富裕, 曹卫星, 张立祯, 朱艳, 李少昆, 周治国, 李存东, 徐立华
    2005, 16(4):  626-630. 
    摘要 ( 1735 )   PDF (269KB) ( 505 )  
    通过定量分析南京、安阳、保定和石河子4个试验点2002年不同播期3个品种(早熟品种中棉所36号、中早熟品种中棉所35号、中熟品种中棉所41号)的生育时期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动态关系,建立了基于生理发育时间(DPT)的棉花生育期、果枝出现时间及其蕾铃发育阶段的模拟模型.模型的热效应计算考虑了不同棉区昼夜温较差对棉花发育速率的影响以及薄膜覆盖的增温效应,在模型中引入了果枝始节系数(IFIN)、日照时数因子(FSH)和果枝节位光照系数(IFBR).利用不同年份、生态区、基因型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测试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符合度较好.不同生育时期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根均方差(RMSE)从播种到出苗、出苗到现蕾、开花到吐絮及播种到吐絮分别为0.9、2.2、17和2.1d,平均2.1d;棉株各果节点从现蕾到开花日期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RMSE为1.8~3.7d,从开花到吐絮日期的RMSE值为4.6~5.8d.
    李园节肢动物群落时间动态的聚类分析
    邹运鼎, 丁程成, 毕守东, 高彩球, 曹传旺, 刘小林, 孟庆雷, 李昌根
    2005, 16(4):  631-636. 
    摘要 ( 1470 )   PDF (1079KB) ( 606 )  
    为了了解李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发挥生态系统中自然因素对害虫的生态调控作用,采用系统调查方法,在分析李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组织水平的基础上,对李园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动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对不同时期的总群落、亚群落进行模糊聚类得出结果,总群落的12次调查结果可以聚为5类,D=0.2000,3、11、7和6月初各自归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天敌亚群落调查结果也聚为5类,D=0.2000,3、7、8月各自归为一类,9月和10月归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非天敌亚群落调查结果同样聚为5类,D=0.1000,4、7、6、11月各自归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聚类结果部分反映了群落状况的季节差异,聚类交替现象反映了群落结构复杂性.最优分割结果将总群落、各亚群落均分割为5个阶段,即4月6日为第一阶段,4月27日~6月8日为第二阶段,6月27日~8月27日为第三阶段,9月21日~10月19日为第四阶段,11月22日为第5阶段.反映了各阶段物种种类、数量等其他指标在发生时间上存在的差异.
    不同烟草品种烟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研究
    巫厚长, 邹运鼎, 程遐年
    2005, 16(4):  637-640. 
    摘要 ( 1479 )   PDF (706KB) ( 526 )  
    应用群落结构特性参数和主分量分析对Nc89、Nc82和K326烟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蜘蛛和捕食性昆虫构成烟田主要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其相对丰盛度分别为83.25%~86.87%和13.13%~16.38%.烟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主要类群平均密度(头/8株)品种间差异显著,K326显著高于Nc82,Nc82显著高于Nc89.皿蛛和瓢虫的个体数量在烟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Nc89和Nc82烟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丰富度(S)差异显著,其它群落结构特性指数三品种烟田之间无显著差异.群落丰富度(S)和优势集中性(C)的时序动态三品种烟田呈低高低趋势,多样性(H')和均匀度(E)的时序动态三品种烟田呈高低高趋势.
    泰山风景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的研究
    郭泺, 余世孝
    2005, 16(4):  641-646. 
    摘要 ( 1571 )   PDF (308KB) ( 428 )  
    采用1986年和2001年两期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调查,研究了泰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并探讨了相关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15年的人为干扰是研究时段内景观格局显著变化的主要成因.80年代后期大规模纯林改造和景区建设活动,使大范围的景观斑块被分割,景观类型优势度降低.研究还表明,森林景观要素中松林面积减少最明显,大部分松林变为刺槐林和混交林.研究区景观斑块数量增加,导致部分区域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加剧,特别是裸岩面积增加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基于ComGIS的区域景观格局监测信息系统
    董有福, 全志杰, 赵永华
    2005, 16(4):  647-650. 
    摘要 ( 1547 )   PDF (877KB) ( 594 )  
    从区域景观生态数据科学管理和景观格局动态分析的需要入手,以陕北纸坊沟流域作为设计和应用实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组件MapX与可视化编程语言Delphi相结合的方式研制和开发了区域景观格局监测信息系统;文中首先对系统设计路线和建立方法进行简要说明,然后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该系统主要由数据管理模块、查询管理模块、景观指标分析和景观预测模块组成,实现了景观属性和景观图形数据的有机集成和高效管理,提供景观空间信息的显示、定位和交互查询,在此基础上计算景观类型和整个景观层次上的各种景观指数来实现景观格局综合分析,并且能够对景观发展趋势进行模拟预测,同时可以动态生成统计图表,形象直观地反映出不同时期内景观格局的发展变化规律.
    小城镇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分析
    周启星, 王美娥, 张倩茹, 任丽萍, 王如松
    2005, 16(4):  651-654. 
    摘要 ( 1500 )   PDF (599KB) ( 477 )  
    采用系统生态学方法,尤其是应用了Simpson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前后相隔10年为时间跨度,对小城镇发展典型地区浙江省绍兴县某镇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初步定量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土地使用功能的改变,导致了以绿色植物为计数的Simpson指数增加近2倍,而以土壤微生物为参照的工业和居住用地的Simpson指数均高于农业用地,反映该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并出现了局部气候的恶化(表现为镇区内年平均气温上升,而年平均相对湿度下降)等不良生态效应.
    四种北方阔叶树种苗木对土壤镉胁迫的生长反应与抗性比较
    李亚藏, 王庆成, 马树华
    2005, 16(4):  655-659. 
    摘要 ( 1533 )   PDF (938KB) ( 552 )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4种北方阔叶树种茶条槭、山梨、五角槭和山荆子一年生苗木对土壤镉胁迫的生长反应和抗性.采用土壤和风化砂混合物作为栽培基质,设计5种土壤镉浓度梯度处理(对照、10、50、100、200mg·kg-1).结果表明,低浓度处理(≤50mg·kg-1)刺激各树种苗木的地径、树高生长,其中茶条槭在10mg·kg-1处理下地径和苗高增加幅度最大,分别为对照的135.8%和146.0%;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地上部生长量下降,茶条槭在最高浓度处理下,生长量降低最大,地径和苗高仅分别为对照的241%和280%.叶片和新枝生物量变化存在较大种间差异,茶条槭和山梨在低浓度处理时总体上表现增加;山荆子新枝生物量增加,叶生物量减少;五角槭表现一致减少.最高浓度处理时,叶和新枝生物量受影响最大的是茶条槭,分别为对照的4.6%和7.3%;其次为五角槭,分别为对照的5.7%和7.9%;山梨和山荆子受影响的幅度相对较小.新根生物量除山梨外,其它3个树种苗木的生物量表现一致下降,其中下降幅度以茶条槭最大,最高浓度处理仅为对照的2.3%.山梨在低浓度处理下,新根生物量有所增加,分别为对照的125.5%和117.1%.
    三种集约化种植体系氮素平衡及其对地下水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寇长林, 巨晓棠, 张福锁
    2005, 16(4):  660-667. 
    摘要 ( 1734 )   PDF (1154KB) ( 789 )  
    选取中国北方3种重要的集约化种植体系小麦玉米轮作、大棚蔬菜和果园,研究了3种体系年度氮素输入输出关系、土壤硝酸盐的累积、不同体系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大棚蔬菜年度化肥氮、有机肥氮、灌水带入的氮和总氮输入量分别为135.8、1881、402和36.56kg·hm-2,分别为小麦玉米田的25、37.5、83.8和5.8倍,为果园的2.1、10.4、6.82和4.2倍.不同系统降水输入的氮在142~189kg·hm-2之间.3个体系氮输出量分别为280、329和121kg·hm-2.氮素年度盈余分别为349、332.7和74.6kg·hm-2.0~9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22.1~2.75、1173和613kg·hm-2,90~18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2.13~2.42、10.32和976kg·hm-2.在0~180cm剖面中,小麦玉米田各层土壤硝态氮处于相对均一分布,大棚蔬菜以表层最高,30cm以下各层也远高于大田,果园土壤硝态氮累积随土壤深度而增加.3种体系均表现出硝酸盐的明显淋洗.大棚蔬菜区浅井地下水硝态氮含量99%超过了10mg·L-1.而大棚深井和果园浅井超标率均为5%,小麦玉米深井为1%.大棚蔬菜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与井深呈指数函数降低关系.
    土壤不同浓度铜对小飞蓬毒害及耐受性研究
    丁佳红, 刘登义, 李征, 王广林
    2005, 16(4):  668-672. 
    摘要 ( 1343 )   PDF (255KB) ( 453 )  
    通过对高Cu污染区(Ⅰ)、低Cu污染区(Ⅱ)和非污染区(Ⅲ)小飞蓬盆栽实验及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生态型Ⅰ、Ⅱ、Ⅲ电导率均随着Cu浓度增加而增大,并且两者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a+b)含量随着Cu浓度增加呈极显著负相关;生态型Ⅰ的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随着Cu浓度增加均先有所升高,然后又降低,而生态型Ⅱ、Ⅲ则一直呈现降低趋势.3种生态型小飞蓬体内SOD、POD、CAT酶活性在Cu胁迫下均有所提高,与对照相比,当Cu浓度为1200mg·kg-1时,生态型Ⅰ的SOD、POD、CAT活性分别为194.1%、206.2%、1186%;Ⅱ的SOD、POD、CAT活性分别为170.1%、182.9%、1113%;Ⅲ的SOD、POD、CAT的活性分别为115.1%、155.4%、10.73%.对3种生态型小飞蓬的生理生化指标及酶活性分析表明,高Cu污染区小飞蓬的耐受性要强于低Cu污染区,两者又均强于非污染区小飞蓬,这3种生态型小飞蓬的耐受性呈现出了明显的种间差异.
    铜陵铜尾矿凤丹种植基地重金属污染初探
    沈章军, 王友保, 王广林, 严密, 李征, 刘登义
    2005, 16(4):  673-677. 
    摘要 ( 1539 )   PDF (266KB) ( 432 )  
    通过对安徽铜陵凤凰山铜尾矿凤丹种植基地土壤和凤丹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在尾矿空白地和凤丹种植地土壤中Cu、Cd、Pb、Zn元素含量、存在形态差异明显,说明凤丹对尾矿土壤的修复效果明显;尾矿土壤中的Cu、Cd元素总量分别是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436~1443倍和3.67~3.86倍,凤丹种植地重金属元素的CPI指数达到5.607,表明尾矿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污染仍相当严重.研究发现,4种元素在凤丹各部位含量明显不同:叶和根心为Cu>Zn>Pb>Cd,茎和根皮为Zn>Cu>Pb>Cd,根皮中Zn含量最高;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各形态的变化与凤丹体内相应元素总量无显著相关;丹皮内Cu、Cd、Pb元素含量与丹龄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42、0.993、0.992,Cu、Cd元素在凤丹体内含量约是出口药用植物绿色行业限量指标的1.43~2.53倍和1.17~3.17倍,可见缩短栽种时间可有效减少重金属元素对丹皮药效的影响.
    硒对水稻的生态毒理效应及临界指标研究
    林匡飞, 徐小清, 金霞, 邵志慧, 项雅玲
    2005, 16(4):  678-682. 
    摘要 ( 1471 )   PDF (276KB) ( 439 )  
    通过土壤添加硒盆栽试验,研究了黄棕壤不同浓度Se对水稻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Se(<8mg·kg-1)对水稻根和地上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a/b有促进作用,并整体提高了作物抗氧化酶系统,使MDA下降,SOD、CAT、POD、GSHPx活性相应提高.而高浓度Se(>16mg·kg-1)对水稻根和地上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a/b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抗氧化酶系统产生胁迫效应,使GSHPx明显上升,MDA上升,SOD、CAT、POD酶活性明显下降.各项生理指标与土壤Se处理浓度之间相关分析表明,土壤Se浓度与地上部干重相对百分率、根干重百分率、叶绿素a/b、MDA、SOD、CAT、POD之间有显著相关性.比较胁迫效应10%值的临界指标EC10值表明,作物地上部干重抑制率作为土壤临界值制定的依据更为可靠,EC10为21mg·kg-1.
    五氯酚在污染沉积物泥浆固液两相中厌氧生物降解
    唐全, 徐向阳, 朱有为
    2005, 16(4):  683-687. 
    摘要 ( 1515 )   PDF (348KB) ( 415 )  
    研究了污染沉积物泥浆液、固两相五氯酚(PCP)厌氧生物降解.结果表明,投加10g·kg-1厌氧颗粒污泥,经31d处理泥浆液、固两相PCP降解率达98.9%,平均降解速率达到80mg·kg-1·d-1,对照处理平均降解速率仅为4.4mg·kg-1·d-1,颗粒污泥生物强化作用明显.作为泥浆修复过程的调控因子,有机溶剂、共基质和表面活性剂对PCP降解效应不同,投加乙醇,可提高PCP解吸和降解速率,4d内两相PCP降解速率达到54.3mg·kg-1·d-1;而投加共基质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乙二醇丁醚后,液、固两相PCP降解均出现迟滞,两者均不同程度地抑制PCP降解.
    2,4-二氯苯酚的矿物表面化学行为研究
    林琦, 吴坚阳, 陈英旭, 金海峰
    2005, 16(4):  688-692. 
    摘要 ( 1507 )   PDF (699KB) ( 459 )  
    矿物质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本实验采用动态反应和平衡反应研究氧化物矿物表面2,4-二氯苯酚(2,4-DCP)的化学行为.结果表明,无定形铁氧化物、针铁矿、α-MnO2、δ-MnO2对自然的或外源的有机化合物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其中对2,4二氯苯酚的氧化能力是:δ-MnO2αMnO2>无定形铁氧化物、针铁矿.采用分段法估算反应系统的速率,发现氧化锰氧化2,4-二氯苯酚的反应速率是氧化铁的3~50倍,δ-MnO2氧化2,4-二氯苯酚的速率是α-MnO2的1.5~3.2倍.根系分泌物由于参与氧化物表面化学反应,对系统2,4-二氯苯酚的氧化过程产生一定影响,α-MnO2加入根系分泌物后,2,4-二氯苯酚在溶液中的消减速率明显减慢,δ-MnO2则相反,在根系分泌物共存下溶液中的2,4-二氯苯酚的转化率增加.Cu复合共存可能影响2,4二氯苯酚在矿物表面的键合氧化过程,其中δ-MnO2对铜吸附能力大于αMnO2,Cu复合共存对δMnO2表面2,4-二氯苯酚的氧化影响较大.
    不同微生物菌剂处理对猪粪堆肥中氨挥发的影响
    王卫平, 汪开英, 薛智勇, 朱凤香
    2005, 16(4):  693-697. 
    摘要 ( 1486 )   PDF (672KB) ( 728 )  
    研究不同微生物复合菌剂及添加比例对猪粪与木屑混合(鲜重比为鲜猪粪:木屑9:1)堆肥过程中NH3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堆肥过程中,NH3挥发主要产生在堆肥前期15d的升温和高温期,添加3%的微生物复合菌剂1、2和3对猪粪堆肥中NH3挥发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减轻氮素损失与堆肥恶臭,添加5%复合菌剂1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
    纸浆废液中有机物资源的利用
    林巧佳, 刘景宏, 杨桂娣, 黄彪
    2005, 16(4):  698-702. 
    摘要 ( 1569 )   PDF (320KB) ( 402 )  
    将硫酸盐纸浆废液浓缩后,100%用作生产木材胶粘剂的原料.对废液中木素进行活化处理,用酚醛树脂、PAPI增强废液胶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废液中加入甲醛后,可提高废液中木素的反应活性;用30%甲阶酚醛树脂或20%PAPI作增强剂,可使废液混合胶代替纯酚醛树脂生产Ⅰ类胶合板;原料成本比纯酚醛树脂分别降低了55.5%和49.0%.该法充分利用了废液中的有机物资源,减少了环境污染,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文中还运用红外光谱分析了废液制胶粘剂方法的可行性.
    绥宁河生物修复中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研究
    刘冬燕, 赵建夫, 张亚雷, 马利民
    2005, 16(4):  703-707. 
    摘要 ( 1544 )   PDF (599KB) ( 459 )  
    通过对上海市苏州河支流绥宁河治理段与非治理段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的分析,探讨了生物修复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生物修复试验实施后治理点的浮游植物种类数比非治理点多;浮游植物细胞数、叶绿素a含量有明显下降,优势度由极度的高优势变为中度优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有明显上升;治理点绿藻和硅藻种类百分比升高,并出现一些指示β中污和寡污的种类,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有所优化,表明水体质量有一定改善.
    东海带鱼和小型鱼类空间异质性及其空间关系
    张寒野, 林龙山
    2005, 16(4):  708-711. 
    摘要 ( 1641 )   PDF (498KB) ( 479 )  
    根据2001年秋季东海区121个调查站位的调查资料,以变异函数为工具,分析带鱼和7种小型鱼类(黄鲫、棘头梅童鱼、鳄齿鱼、六丝钝尾虎鱼、发光鲷、七星底灯鱼和细条天竺鲷)的空间异质性及其空间关系.结果表明,带鱼的变异函数曲线与细条天竺鲷、六丝钝尾虎鱼和发光鲷的曲线极为相似,对不同距离的变异函数值进行相关分析,带鱼与上述3种小型鱼类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P<0.01).黄鲫和棘头梅童鱼的变异函数表现出纯金块效应,而其它几种鱼都可拟合为球状或指数模型,并且都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性,其中细条天竺鲷、六丝钝尾虎鱼和发光鲷的变程也都接近或超过带鱼265km的变程,带鱼与这3种小型鱼类之间具有较强的空间追随关系,因此它们是带鱼的主要摄食对象.
    南海北部白姑鱼生长和死亡参数的估算
    陈作志, 邱永松, 黄梓荣
    2005, 16(4):  712-716. 
    摘要 ( 1704 )   PDF (270KB) ( 356 )  
    将南海北部白姑鱼分成南海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两个不同海域群体,根据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在南海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利用ELEFAN技术估算了南海北部白姑鱼的生长和死亡参数.结果表明,北部湾和陆架区的生长参数LKt0分别为382mm、0.42、-0.16龄和315mm、0.35、-0.23龄.体重生长拐点年龄tr分别为244和287龄;瞬时总死亡率(Z)、自然死亡率(MF)分别为3.55、0.93、2.62和3.12、0.85、2.27;当前开发率为074和073,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根据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建议北部湾和陆架区白姑鱼的最适开捕年龄应大于190和195龄,相应的开捕体长大于2.11和168mm.
    杂草稻落粒粳的抗逆境特性研究
    余柳青, A. Martin Mortimer, 玄松南, 陆永良, 周勇军
    2005, 16(4):  717-720. 
    摘要 ( 1569 )   PDF (227KB) ( 701 )  
    杂草稻落粒粳(Oryzasativa)发生在我国辽宁丹东.落粒粳植株明显高于当地大多数栽培品种,颖果呈中长型,成熟后容易掉粒;果壳稻草色或黄间黑灰色,小穗无芒或有芒,芒长4~12cm;颖果千粒重2.35g,种皮桔红色.落粒粳种子在13~38℃条件下的发芽率均大于88%,水层2.5~10cm处理,落粒粳植株干重减少5.0%~6.9%.在幼苗期,落粒粳对无芒稗的各项影响因子均明显大于化感潜力品种I-kungpao,表明落粒粳无化感作用.落粒粳可以忍耐0.5%的盐碱.
    相同遗传背景不同植株形态水稻等基因系与杂草的竞争及化感作用
    余柳青, 陆永良, 周勇军, 郭龙彪, 钱前
    2005, 16(4):  721-725. 
    摘要 ( 1601 )   PDF (259KB) ( 968 )  
    利用相同遗传背景不同株形水稻浙辐802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了IG1、IG4、IG25和IG26与无芒稗的竞争和化感作用潜力,探索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IG1和IG4的植株高度和分蘖角度显著大于IG25和IG26,但它们的根系活力却显著小于IG25和IG26.IG1和IG4对无芒稗生物量干重抑制率分别达到15%和17%,显著高于IG26的64%,表明水稻与无芒稗竞争力与水稻植株高度和分蘖角度成正比,而与水稻根系活力成反比.IG1叶片水浸提液对无芒稗根长抑制率为77.6%,显著高于非化感对照品种秀水63,而植株形态相近的IG4的化感作用却未达到显著水平,显示在相同遗传背景下水稻化感作用强弱与水稻株型无相关性.
    化感作用水稻对无芒稗及相关田间杂草的抑制作用评价
    徐正浩, 何勇, 诸常青, 俞谷松
    2005, 16(4):  726-731. 
    摘要 ( 1524 )   PDF (758KB) ( 756 )  
    对从500份水稻种质资源中用差时播种共培法的改进方法初步筛选出10份水稻化感抑稗材料进行了田间化感抑草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直播条件下,化感材料谷梅2号、吓一跳、鸡早籼、赣早籼和商糯1号等对无芒稗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水稻无化感作用材料秀水63和春江11.化感材料Milyang54对田间总量杂草的抑制作用最强.在移栽条件下,化感材料谷梅2号、青困2号、吓一跳和鸡早籼对无芒稗的抑制作用与无化感作用材料秀水63和春江11差异及显著性水平.水稻材料间部分农艺性状差异及显著性水平,化感材料吓一跳和鸡早籼的株高较高,分蘖力较强,但顶三叶叶面积较小.
    不同化感水稻品种根系分泌物中萜类化合物的差异分析
    何海斌, 何华勤, 林文雄, 陈祥旭, 贾小丽, 熊君, 沈荔花, 梁义元
    2005, 16(4):  732-736. 
    摘要 ( 1612 )   PDF (555KB) ( 805 )  
    以强化感水稻品种PI312777和弱化感水稻品种Lemont为供试材料,运用“循环法”收集供试水稻经土壤和石英沙介质后的根系分泌物,并经乙醚萃取,所获萃取物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试,检索谱图库确定化合物.结果表明,乙醚萃取物中检测到含氧萜类化合物,如柠檬烯氧化物、柠檬烯二氧化物、香芹酮氧化物、香芹醇、雪松醇等,不同品种间含氧萜类化合物种类相似,但在不同介质中的存留方式和数量存在差异.文中还就不同培养方式和品种间萜类化合物的差异作了进一步讨论.
    水稻品种化感特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周少川, 孔垂华, 李宏, 卢德城, 胡飞
    2005, 16(4):  737-739. 
    摘要 ( 1506 )   PDF (176KB) ( 481 )  
    选用9个华南地区主栽水稻品种,用特征次生物质标记方法测定它们的化感指数,并通过田间实验确定这些水稻品种的抑草效应及主要农艺性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水稻品种的化感特性、抑草效应和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具有化感特性的水稻品种并不都能在田间表现出抑草效应,化感特性与主要农艺性状均无显著的相关性,但同时具有化感特性和有利竞争农艺性状的水稻品种均能在田间显示抑草效应.水稻化感特性和农艺性状的不相关显示化感特性转入相关的水稻品种将不影响它们的农艺性状,这意味着能培育出各种农艺性状的水稻化感新品种.
    不同植物对小麦、黄瓜和萝卜幼苗化感作用潜力的初步评价
    沈慧敏, 郭鸿儒, 黄高宝
    2005, 16(4):  740-743. 
    摘要 ( 1778 )   PDF (512KB) ( 680 )  
    以小麦、黄瓜、萝卜为受体植物,用室内和田间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甘肃省农区18种植物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黄花蒿、龙葵、曼陀罗植株茎叶的水抽提物对3种受体植物化感作用最强,其抑制综合效应(SE)分别为47.66%、32.89%和26.63%;其次是苍耳、马齿苋、刺儿菜、灰藜;其SE值分别为21.71%、20.93%、20.83%、20.2%.对受体植物化感作用较弱的是野豌豆(SE-3.5%)、狗尾草(SE2.2%)、鹅绒藤(SE1.97%);土荆芥(SE-103%)、丛枝蓼(SE-163%)、燕麦(SE-533%)对受体植物无明显化感作用.黄花蒿对受体萝卜、黄瓜、小麦、玉米的苗高、植株鲜重有显著影响,其SE值分别为54.07%、38.46%、33.35%、20.88%;黄花蒿对田间小麦植株生长抑制的综合效应为44.70%.可见黄花蒿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南瓜组培根根系分泌物的化感效应研究
    李明, 马永清, 税军峰
    2005, 16(4):  744-749. 
    摘要 ( 1807 )   PDF (717KB) ( 883 )  
    使用组织培养技术、生物测试法及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南瓜组培根在不同生长时期与不同营养谐迫下(利用正交设计调节标准B5培养基中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质和激素)根分泌物对南瓜、萝卜和小麦3种受体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南瓜具有自毒作用,南瓜组培根根系分泌物对受体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呈现出高抑低促的作用表型;南瓜组培根根系分泌物产生化感作用的活性与南瓜组培根生长速度有关,南瓜组培根根系分泌物的生长抑制活性以15~17d即生长速度指数末期为最高,21d生物量最大时的南瓜组培根根系分泌物的生长抑制活性最低;营养元素的改变明显影响了南瓜根系分泌物的产生,并通过筛选出能诱导南瓜组培根对受体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激素种类和含量的最优化组合,为研究南瓜化感作用营养胁迫机理提供依据.
    嫁接茄子根系分泌物的化感效应
    张凤丽, 周宝利, 王茹华, 何雨
    2005, 16(4):  750-753. 
    摘要 ( 1679 )   PDF (750KB) ( 672 )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砧木、不同浓度和不同生育期嫁接茄子根系分泌物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嫁接茄根系分泌物与自根茄相比,促进了茄子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各砧木品种嫁接茄根系分泌物的化感效应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其中发芽率和苗高最高,增加29.1%和37.1%;不同浓度试验结果呈现“低促高抑”的规律,当浓度为0.04g·ml-1时发芽率最高,比对照增加50%,当浓度增加到0.24g·ml-1时,根长比对照降低了30.3%;在生长后期嫁接茄的根系分泌物对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小于前中期,而自根茄抑制作用增强.因此,生产中使用嫁接技术是缓解由自毒作用引起的连作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
    薇苷菊乙醇提取物对桔全爪螨种群的控制作用
    岑伊静, 庞雄飞, 徐长宝, 邓桥胜
    2005, 16(4):  754-757. 
    摘要 ( 1583 )   PDF (632KB) ( 476 )  
    研究薇苷菊(Mikaniamicrantha)乙醇提取物对桔全爪螨(Panonychuscitri)种群的控制作用,并比较其与常用杀螨剂哒螨灵的效果.在实验室用0.1、0.2、0.4g·L-13个浓度提取物分别喷布桔全爪螨卵、幼螨和若螨,除了01g·L-1浓度处理对卵没有效果外,该处理幼螨、若螨存活率以及另2个浓度处理3个螨态的存活率都显著下降.在非选择性试验条件下,用这3个浓度的提取物处理叶片饲养的桔全爪螨雌螨繁殖量显著减少,寿命也显著缩短.在田间用这3个浓度的提取物在20d内连喷2次,桔全爪螨卵、幼螨和若螨的存活率都低于对照,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518、0.292、0.277,即对种群增长控制的效果分别为4.82%、70.8%、72.3%,比15%哒螨灵乳油2000倍处理更有效控制桔全爪螨的田间种群.田间试验结果还表明,提取物处理的叶片比对照和哒螨灵处理的浓绿,而且对桔全爪螨的天敌较安全
    沙打旺组培根对其它作物种的生长干扰
    于福科, 马永清, 税军峰, 李秀维
    2005, 16(4):  758-762. 
    摘要 ( 1403 )   PDF (279KB) ( 263 )  
    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了B5培养基蔗糖和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及有机组分含量调节对沙打旺组培根生长的影响;并采用玻璃皿滤纸培养法,进行了培养滤液对萝卜和小麦幼苗生长干扰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滤液的生长干扰作用实际是化感效应;同时,营养胁迫是引发沙打旺化感效应的重要原因.有望为探明沙打旺化感作用营养胁迫机理提供初步的科学依据.
    香茅天然挥发物的化感作用及其化学成分分析
    黎华寿, 黄京华, 张修玉, 陈玉芬, 杨军, 黑亮
    2005, 16(4):  763-767. 
    摘要 ( 2209 )   PDF (879KB) ( 907 )  
    在野外香茅草丛地表和密闭容器中进行了香茅天然挥发物对玉米和稗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的试验,并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香茅挥发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生物测定表明,野外香茅草丛和密闭容器中香茅挥发物对玉米和稗草种子萌发率影响不显著,但对玉米和稗草幼苗的生物量、根长及苗高均产生显著抑制影响,表明香茅挥发物中存在潜在的化感物质.对挥发物的分析结果表明,根挥发物有10种成分,主要成分是长叶松烯,含量为56.67%,其次为芹子烯内酯(20.03%),其余成分含量都在10%以下.茎叶挥发物有12种成分,主要成分是柠檬醛,含量达53.98%,其次是z柠檬醛,含量为34.40%,其余成分含量都在4%以下.研究表明,在香茅挥发物中存在较多的萜类化合物,茎叶挥发物中有2个单萜,9个倍半萜,根挥发物全部为倍半萜.因此,种植香茅时不应忽视它的化感作用.
    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王俭, 孙铁珩, 李培军, 李法云
    2005, 16(4):  768-772. 
    摘要 ( 1641 )   PDF (609KB) ( 721 )  
    进行环境承载力理论与量化方法的研究,对于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论述了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发展过程,并从“容量”、“阈值”和“能力”三方面介绍了环境承载力定义,指出了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区域性和时间性、动态性和可调控性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用于环境承载力定量化研究的指数评价法、承载率评价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多目标模型最优化等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寡营养细菌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张崇邦, 黄立南, 栾天罡, 蓝崇钰
    2005, 16(4):  773-777. 
    摘要 ( 1694 )   PDF (987KB) ( 1051 )  
    寡营养细菌是生存在寡营养环境中的一类细菌,其多样性与生物量在整个生物圈组成中都具有较大的优势,因而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寡营养细菌在自然或人为环境中的寡营养机制、对饥饿的生理反应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一直是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其理论价值与应用前景已受到各国微生物生态学家与环境科学家们的广泛重视.本文综述了寡营养细菌的基本概念、营养类型、生理生态特性、可能的寡营养机制、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在医学细菌检测和环境重金属监测中的应用等,并指出了寡营养细菌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前景.
    荧光假单胞杆菌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
    慕小倩, 杨超, 王硕
    2005, 16(4):  778-779. 
    摘要 ( 1345 )   PDF (135KB) ( 6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