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1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5-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关于肥料利用率的猜想
2005, 16(05): 781-782 .
摘要
(
1162
)
PDF
(204KB) (
50
)
测算肥料利用率的同位素标记法受土壤、肥料间交互作用的影响,而通常肥料试验的差值法则既受土壤、肥料间交互作用, 又可能受施肥直接抑制作物吸收土壤养分的双重影响,猜想这两种测算方法都不可能获得可靠结果.本文在给出若干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通常肥料试验估算肥料利用率的替代方法.该法可归避上述影响干扰,但其可靠性有待实验证实.
研究论文
关于肥料利用率的猜想
沈善敏
2005, 16(5): 781-782.
摘要
(
234
)
测算肥料利用率的同位素标记法受土壤、肥料间交互作用的影响,而通常肥料试验的差值法则既受土壤、肥料间交互作用,又可能受施肥直接抑制作物吸收土壤养分的双重影响,猜想这两种测算方法都不可能获得可靠结果.本文在给出若干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通常肥料试验估算肥料利用率的替代方法.该法可归避上述影响干扰,但其可靠性有待实验证实.
研究报告
东北地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凋落量的比较
李雪峰
1,2
;韩士杰
1
;李玉文
3
;侯炳柱
4
;李雪莲
5
2005, 16(05): 783-788 .
摘要
(
1107
)
PDF
(600KB) (
56
)
以东北地区不同纬度带上4个区域内的典型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收集法对森林凋落量进行连续3年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区不同林型间的年凋落量差异显著,凋落量年变化不显著;落叶量占总量的比例最大,在70%以上,落枝和花果皮各占总量的20%以下,落枝量和落叶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2;长白山区5种森林类型不同时期内凋落量统计结果显示,秋、冬季的凋落量明显大于春、夏季,前者为后者的2.62~9.14倍.不同凋落组分之间凋落动态不同,落叶以秋季为主,落枝和花果皮则年内分布比较均匀.同一林型的凋落量随纬度增加而减少,并建立了总体森林凋落量和白桦凋落量随纬度变化的数学关系式;总体森林凋落量和白桦林凋落量与温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和0.91.
研究论文
东北地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凋落量的比较
李雪峰, 韩士杰, 李玉文, 侯炳柱, 李雪莲
2005, 16(5): 783-788.
摘要
(
211
)
以东北地区不同纬度带上4个区域内的典型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收集法对森林凋落量进行连续3年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区不同林型间的年凋落量差异显著,凋落量年变化不显著;落叶量占总量的比例最大,在70%以上,落枝和花果皮各占总量的20%以下,落枝量和落叶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2;长白山区5种森林类型不同时期内凋落量统计结果显示,秋、冬季的凋落量明显大于春、夏季,前者为后者的2.62~9.14倍.不同凋落组分之间凋落动态不同,落叶以秋季为主,落枝和花果皮则年内分布比较均匀.同一林型的凋落量随纬度增加而减少,并建立了总体森林凋落量和白桦凋落量随纬度变化的数学关系式;总体森林凋落量和白桦林凋落量与温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和0.91.
研究报告
辽西人工林产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王健;刘作新;蔡崇光
2005, 16(05): 789-794 .
摘要
(
1063
)
PDF
(534KB) (
65
)
采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方法,对辽西地区人工林生产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建国以来,辽西地区人工林蓄积量整体上有显著的增长,人工林平均蓄积量达49.08 m
3
·hm
-2
,3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人工林蓄积量净增20.19 m
3
·hm
-2
,增长了5.16倍.但整体蓄积量水平仍较低,平均蓄积增长量仅为全省同期的63.9%,人工林蓄积量也只有全国森林平均蓄积量的51.1%,且区域内部产量水平差异显著,达68.47 m
3
·hm
-2
.总体上,幼龄林比例偏高,达49%,成熟林单位蓄积量低,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38%.占人工林面积主体的国有林从中龄林到成、过熟林,其蓄积增长量相当于个人和集体林的55.1%和32.3%.用材林单位蓄积量比防护林低36.4%.除了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外,人工林结构简单、树种组成单一、管理水平低下以及人为破坏严重等可能是导致辽西地区人工林整体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
研究论文
辽西人工林产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王健, 刘作新, 蔡崇光
2005, 16(5): 789-794.
摘要
(
209
)
采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方法,对辽西地区人工林生产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建国以来,辽西地区人工林蓄积量整体上有显著的增长,人工林平均蓄积量达49.08m
3
·hm
-2
,3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人工林蓄积量净增20.19m
3
·hm
-2
,增长了5.16倍.但整体蓄积量水平仍较低,平均蓄积增长量仅为全省同期的63.9%,人工林蓄积量也只有全国森林平均蓄积量的51.1%,且区域内部产量水平差异显著,达68.47m
3
·hm
-2
.总体上,幼龄林比例偏高,达49%,成熟林单位蓄积量低,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38%.占人工林面积主体的国有林从中龄林到成、过熟林,其蓄积增长量相当于个人和集体林的55.1%和32.3%.用材林单位蓄积量比防护林低36.4%.除了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外,人工林结构简单、树种组成单一、管理水平低下以及人为破坏严重等可能是导致辽西地区人工林整体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
研究报告
浙江省境内七子花天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李钧敏;金则新
2005, 16(05): 795-800 .
摘要
(
1599
)
PDF
(526KB) (
98
)
利用RAPD技术对浙江省境内的七子花9个天然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种随机引物对180棵植物进行检测,共得到164个可重复的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在14.60%~27.44%(平均为20.73%),以括苍山种群最高,其次是四明山种群,最低是观音坪种群.Shannon指数和Nei指数均反映出七子花各种群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但遗传分化明显.Shannon指数显示种群内遗传多样性只占总遗传多样性的27.28%,而种群间遗传多样性却占72.72%;Nei指数表明种群内的遗传变异较小,种群间的遗传变异较大,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7157.七子花种群间的基因流为0.1987,遗传相似度平均为0.7306,遗传距离平均为0.3150,各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明显.根据遗传距离聚类分析,大致可以将9个七子花种群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类群.
研究论文
浙江省境内七子花天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李钧敏, 金则新
2005, 16(5): 795-800.
摘要
(
272
)
利用RAPD技术对浙江省境内的七子花9个天然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种随机引物对180棵植物进行检测,共得到164个可重复的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在14.60%~27.44%(平均为20.73%),以括苍山种群最高,其次是四明山种群,最低是观音坪种群.Shannon指数和Nei指数均反映出七子花各种群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但遗传分化明显.Shannon指数显示种群内遗传多样性只占总遗传多样性的27.28%,而种群间遗传多样性却占72.72%;Nei指数表明种群内的遗传变异较小,种群间的遗传变异较大,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7157.七子花种群间的基因流为0.1987,遗传相似度平均为0.7306,遗传距离平均为0.3150,各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明显.根据遗传距离聚类分析,大致可以将9个七子花种群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类群.
研究报告
聚乙二醇模拟水分胁迫对沙地樟子松种子萌发影响研究
朱教君
1
;李智辉
2
;康宏樟
1,3
;范业展
4
2005, 16(05): 801-804 .
摘要
(
1889
)
PDF
(385KB) (
158
)
以引种区沙地樟子松种子为材料,观测了聚乙二醇(PEG)模拟水分胁迫对沙地樟子松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PEG处理胁迫对种子的萌发均有一定的延缓作用;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发芽势随胁迫强度的增加呈现明显下降趋势.30%PEG处理的种子在试验结束后仍未能萌发,表明樟子松种子的萌发的临界PEG水分胁迫值小于30%,相当于-1.0 MPa的水势.种子发芽后胚根和胚轴的生长亦受到PEG模拟水分胁迫,当PEG浓度为10%时(相当于-0. MPa水势),胚根、胚轴的长度都较短,说明樟子松种子的胚根、胚轴的生长对PEG模拟干旱胁迫更敏感;但胚根/胚芽的比值随PEG模拟水分胁迫的强度增加而增加,表明樟子松种子萌发后对水分胁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由此可见,干旱胁迫影响引种区沙地樟子松种子的萌发可能是导致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不能天然更新的因素之一.
研究论文
聚乙二醇模拟水分胁迫对沙地樟子松种子萌发影响研究
朱教君, 李智辉, 康宏樟, 范业展
2005, 16(5): 801-804.
摘要
(
231
)
以引种区沙地樟子松种子为材料,观测了聚乙二醇(PEG)模拟水分胁迫对沙地樟子松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PEG处理胁迫对种子的萌发均有一定的延缓作用;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发芽势随胁迫强度的增加呈现明显下降趋势.30%PEG处理的种子在试验结束后仍未能萌发,表明樟子松种子的萌发的临界PEG水分胁迫值小于30%,相当于-1.20MPa的水势.种子发芽后胚根和胚轴的生长亦受到PEG模拟水分胁迫,当PEG浓度为10%时(相当于-0.2MPa水势),胚根、胚轴的长度都较短,说明樟子松种子的胚根、胚轴的生长对PEG模拟干旱胁迫更敏感;但胚根/胚芽的比值随PEG模拟水分胁迫的强度增加而增加,表明樟子松种子萌发后对水分胁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由此可见,干旱胁迫影响引种区沙地樟子松种子的萌发可能是导致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不能天然更新的因素之一.
研究报告
一氧化氮对杨树耐旱性的影响
王淼
1
;李秋荣
2
;付士磊
1
;肖冬梅
1
;董百丽
1
2005, 16(05): 805-810 .
摘要
(
1233
)
PDF
(551KB) (
141
)
探讨了外源NO对水分胁迫下杨树叶片质膜相对透性、叶片光合作用和氧化伤害保护酶的影响.结果表明,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能提高杨树叶片的含水率,在水分胁迫(PEG6000渗透液处理)下,能缓解叶片的水分丢失.NO对杨树叶片光合作用具有双重性,低浓度SNP(200、500 μmol·L
-1
)能促进叶片的光合,高浓度SNP(1 000、2 000 μmol·L
-1
)则明显抑制叶片的光合.较短时间水分处理胁迫(1 h))的杨树叶片SOD和POD活性显著高于较长时间(3 h)水分胁迫下叶片的酶活性.经SNP处理后,各处理组POD、SOD活性明显上升.同时,随SNP浓度的增加,POD和SOD活性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外源NO可通过诱导POD和SOD活性的上升,延缓活性氧的积累,从而减轻水分胁迫对杨树的伤害,增强树木的耐旱能力.
研究论文
一氧化氮对杨树耐旱性的影响
王淼, 李秋荣, 付士磊, 肖冬梅, 董百丽
2005, 16(5): 805-810.
摘要
(
271
)
探讨了外源NO对水分胁迫下杨树叶片质膜相对透性、叶片光合作用和氧化伤害保护酶的影响.结果表明,NO供体硝普钠(sodiumnitroprusside,SNP)能提高杨树叶片的含水率,在水分胁迫(PEG6000渗透液处理)下,能缓解叶片的水分丢失.NO对杨树叶片光合作用具有双重性,低浓度SNP(200、500μmol·L
-1
)能促进叶片的光合,高浓度SNP(1000、2000μmol·L
-1
)则明显抑制叶片的光合.较短时间水分处理胁迫(1h))的杨树叶片SOD和POD活性显著高于较长时间(3h)水分胁迫下叶片的酶活性.经SNP处理后,各处理组POD、SOD活性明显上升.同时,随SNP浓度的增加,POD和SOD活性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外源NO可通过诱导POD和SOD活性的上升,延缓活性氧的积累,从而减轻水分胁迫对杨树的伤害,增强树木的耐旱能力.
研究报告
麻竹山地笋用林凋落物发生、分解及养分归还动态
邱尔发
1
;陈卓梅
2
;郑郁善
3
;洪伟
3
;黄宝龙
4
2005, 16(05): 811-814 .
摘要
(
1256
)
PDF
(382KB) (
101
)
对福建省漳洲市南靖国有林场山地麻竹笋用林凋落物的养分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的发生、养分浓度及养分归还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都呈双峰型;分解失重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分解剩余率与分解时间呈明显的负指数相关;凋落物分解剩余物N和P浓度呈升-降-升的变化规律,K则在前期流失强烈,中期平缓,后期略有回升.
研究论文
麻竹山地笋用林凋落物发生、分解及养分归还动态
邱尔发, 陈卓梅, 郑郁善, 洪伟, 黄宝龙
2005, 16(5): 811-814.
摘要
(
228
)
对福建省漳洲市南靖国有林场山地麻竹笋用林凋落物的养分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的发生、养分浓度及养分归还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都呈双峰型;分解失重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分解剩余率与分解时间呈明显的负指数相关;凋落物分解剩余物N和P浓度呈升-降-升的变化规律,K则在前期流失强烈,中期平缓,后期略有回升.
研究报告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栲树种子雨的时空格局
胡星明;蔡永立;李恺;张天澍
2005, 16(05): 815-819 .
摘要
(
1745
)
PDF
(418KB) (
101
)
在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中选择5株栲树,通过种子筐和地表取样,分析了栲树种子雨的时空格局特征.结果表明,栲树种子雨从11月3日到12月16日,持续45 d,存在散落的高峰期(11月18日~ 27日);散落在地表的种子雨主要集中在离母株树干1.5~5.5 m区段内,占总数的85.6%,最远不超过8 m,空间格局符合二次分布;整个种子雨期间,单株平均落果数为112.8个·m
-2
(70个·m
-2
~239.5个·m
-2
),东南向较多(135.6个·m
-2
)、西北向较少(86.8个·m
-2
),但无显著差异;种子雨中有活力的坚果占总数的27.3%、未成熟的占25.7%,昆虫幼虫侵害的占42%,松鼠啃食的占5%.
研究论文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栲树种子雨的时空格局
胡星明, 蔡永立, 李恺, 张天澍
2005, 16(5): 815-819.
摘要
(
225
)
在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中选择5株栲树,通过种子筐和地表取样,分析了栲树种子雨的时空格局特征.结果表明,栲树种子雨从11月3日到12月16日,持续45d,存在散落的高峰期(11月18日~27日);散落在地表的种子雨主要集中在离母株树干1.5~5.5m区段内,占总数的85.6%,最远不超过8m,空间格局符合二次分布;整个种子雨期间,单株平均落果数为112.8个·m
-2
(70个·m
-2
~239.5个·m
-2
),东南向较多(135.6个·m
-2
)、西北向较少(86.8个·m
-2
),但无显著差异;种子雨中有活力的坚果占总数的27.3%、未成熟的占25.7%,昆虫幼虫侵害的占42%,松鼠啃食的占5%.
研究报告
黄山松年轮硫及重金属元素含量动态特征
吴泽民;高健;黄成林;洪淑媛
2005, 16(05): 820-824 .
摘要
(
1682
)
PDF
(450KB) (
94
)
对黄山松80年的年轮序列中S及重金属元素Mn、Fe、Zn、Cu和Pb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年轮中S浓度可划分为3个等级:58.5%年轮段,S浓度<2 mg·kg
-1
;24.4%年轮段,S浓度3.65~6.0 mg·kg
-1
;17.1%年轮段,S浓度>11 mg·kg
-1
.年轮序列中S的积累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可分为波动型(1917~1960年)、相对稳定型(1961~1980年)和持续增长型(1981年以后) 3种类型; 在1935~1938年、1959~1960年以及最近10年的年轮中,S含量均>11 mg·kg
-1
,表明该时段大气中S的浓度较高.统计分析表明,近18年来,旅游人数的增加与年轮中S含量呈显著相关性,一些景点较集中的燃料消耗可能造成局部大气污染,从而影响到树木.年轮序列中Pb的积累浓度低于土壤背景值;Mn、Fe、Zn和Cu在年轮中的积累均有明显的波动性;统计上无显著的相关性,表明这4种元素在年轮中的积累是独立的;Zn和Cu在年轮序列中积累的波动与树龄无关;Mn在年轮序列中的浓度随树龄增加而降低,在最新的几个年轮段又略有增加,Fe则相反.
研究论文
黄山松年轮硫及重金属元素含量动态特征
吴泽民, 高健, 黄成林, 洪淑媛
2005, 16(5): 820-824.
摘要
(
247
)
对黄山松80年的年轮序列中S及重金属元素Mn、Fe、Zn、Cu和Pb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年轮中S浓度可划分为3个等级:58.5%年轮段,S浓度<2mg·kg
-1
;24.4%年轮段,S浓度3.65~6.0mg·kg
-1
;17.1%年轮段,S浓度>11mg·kg
-1
.年轮序列中S的积累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可分为波动型(1917~1960年)、相对稳定型(1961~1980年)和持续增长型(1981年以后)3种类型;在1935~1938年、1959~1960年以及最近10年的年轮中,S含量均>11mg·kg
-1
,表明该时段大气中S的浓度较高.统计分析表明,近18年来,旅游人数的增加与年轮中S含量呈显著相关性,一些景点较集中的燃料消耗可能造成局部大气污染,从而影响到树木.年轮序列中Pb的积累浓度低于土壤背景值;Mn、Fe、Zn和Cu在年轮中的积累均有明显的波动性;统计上无显著的相关性,表明这4种元素在年轮中的积累是独立的;Zn和Cu在年轮序列中积累的波动与树龄无关;Mn在年轮序列中的浓度随树龄增加而降低,在最新的几个年轮段又略有增加,Fe则相反.
研究报告
丰林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评价: 量化与解释
国庆喜
1,2
;王天明
2
2005, 16(05): 825-832 .
摘要
(
1739
)
PDF
(779KB) (
151
)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原始天然红松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天然林集中分布区.本研究根据景观分类图、各景观类型的属性数据库及1997年186个样地系统空间抽样数据,选用多样性、自然性、代表性、稀有性、面积适宜性、稳定性和人类干扰7项指标,建立2个层次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生态评价因子的等级化处理,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计算出各生态评价因子的综合评价指数(CEI).结果表明,区内有高等植物113科568种、高等动物近220种,物种多样性赋分3分;保护区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椴树红松林、枫桦红松林、云冷杉红松林,隐域性顶极群落云冷杉林以及仍具有原始林性质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90.0%和森林总蓄积的96.6%,代表性赋分3分;近20~30年内未受到强烈的外界干扰(人为和自然的),自然生境完好,次生化演替得到有效控制,自然性和人类干扰赋分4分;原始森林植物仍保存着很多古老第三纪的孑遗种,如红松、水曲柳、核桃楸、黄檗、紫椴和色木槭等,稀有性赋分4分;保护区总面积18 165 hm
2
,其有效面积大小适宜,足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面积适宜性赋分4分;保护区以红松为主体的红松混交林是一个稳定的群落,稳定性赋分4分.综合评价结果,该保护区生态质量
CEI
为0.87,表明其生态质量很好,保护价值高,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均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目前保护区的面积、结构及经营管理能满足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研究论文
丰林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评价:量化与解释
国庆喜, 王天明
2005, 16(5): 825-832.
摘要
(
249
)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原始天然红松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天然林集中分布区.本研究根据景观分类图、各景观类型的属性数据库及1997年186个样地系统空间抽样数据,选用多样性、自然性、代表性、稀有性、面积适宜性、稳定性和人类干扰7项指标,建立2个层次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生态评价因子的等级化处理,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计算出各生态评价因子的综合评价指数(
CEI
).结果表明,区内有高等植物113科568种、高等动物近220种,物种多样性赋分3分;保护区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椴树红松林、枫桦红松林、云冷杉红松林,隐域性顶极群落云冷杉林以及仍具有原始林性质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90.0%和森林总蓄积的96.6%,代表性赋分3分;近20~30年内未受到强烈的外界干扰(人为和自然的),自然生境完好,次生化演替得到有效控制,自然性和人类干扰赋分4分;原始森林植物仍保存着很多古老第三纪的孑遗种,如红松、水曲柳、核桃楸、黄檗、紫椴和色木槭等,稀有性赋分4分;保护区总面积18165hm
2
,其有效面积大小适宜,足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面积适宜性赋分4分;保护区以红松为主体的红松混交林是一个稳定的群落,稳定性赋分4分.综合评价结果,该保护区生态质量CEI为0.87,表明
研究报告
基于GIS的大兴安岭森林火险区划
尹海伟
1
;孔繁花
2,3
;李秀珍
2
2005, 16(05): 833-837 .
摘要
(
1146
)
PDF
(457KB) (
107
)
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育英林场和奋斗林场为研究区,以GIS技术为支撑,选取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坡向和离居住区远近作为主要林火影响因子,采用因子加权叠置法,对研究区森林火险情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将火险等级分为无、低、中、高和极高5类.结果表明,无、低、中、高和极高火险区分别占研究区的0.37%、0.63%、38.67%、58.63%和1.70%,符合正态分布;中及以上火险区占60.33%,说明研究区森林火灾管理任务仍相当繁重;森林火险等级的地域分异明显,中部高四周低,在不同林火影响因子上的分异十分明显;火险等级与1987年的火烧强度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说明火险区划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为林业部门进行森林火灾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论文
基于GIS的大兴安岭森林火险区划
尹海伟, 孔繁花, 李秀珍
2005, 16(5): 833-837.
摘要
(
225
)
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育英林场和奋斗林场为研究区,以GIS技术为支撑,选取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坡向和离居住区远近作为主要林火影响因子,采用因子加权叠置法,对研究区森林火险情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将火险等级分为无、低、中、高和极高5类.结果表明,无、低、中、高和极高火险区分别占研究区的0.37%、0.63%、38.67%、58.63%和1.70%,符合正态分布;中及以上火险区占60.33%,说明研究区森林火灾管理任务仍相当繁重;森林火险等级的地域分异明显,中部高四周低,在不同林火影响因子上的分异十分明显;火险等级与1987年的火烧强度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说明火险区划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为林业部门进行森林火灾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报告
虚拟森林景观中林火蔓延模型及三维可视化表达
李建微
1
;陈崇成
1
;於其之
2
;潘志庚
2
2005, 16(05): 838-842 .
摘要
(
1131
)
PDF
(480KB) (
103
)
传统上的林火模拟通常只选用一种林火模型,用一个简单的椭圆预测林火蔓延时火场各个位置的情况,与现实中火灾蔓延状况相差甚远,而且以往的林火蔓延是基于二维可视化表达,表达信息有限.本系统采用现今运用最广泛的Rothermel模型,利用Huygen原理,并以改进的粒子系统方法三维模拟在不同的风速、坡度下林火在火场不同位置的扩散行为.采用该方法模拟林火扩散行为,不仅能实时显示受灾面积、火势蔓延的方向、火势大小,且能给人以真实感.并将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福建漳浦林区.
研究论文
虚拟森林景观中林火蔓延模型及三维可视化表达
李建微, 陈崇成, 於其之, 潘志庚
2005, 16(5): 838-842.
摘要
(
406
)
传统上的林火模拟通常只选用一种林火模型,用一个简单的椭圆预测林火蔓延时火场各个位置的情况,与现实中火灾蔓延状况相差甚远,而且以往的林火蔓延是基于二维可视化表达,表达信息有限.本系统采用现今运用最广泛的Rothermel模型,利用Huygen原理,并以改进的粒子系统方法三维模拟在不同的风速、坡度下林火在火场不同位置的扩散行为.采用该方法模拟林火扩散行为,不仅能实时显示受灾面积、火势蔓延的方向、火势大小,且能给人以真实感.并将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福建漳浦林区.
研究报告
拉格朗日逆分析在森林蒸散模拟中的应用
王安志
1
;刁一伟
1,2
;金昌杰
1
;关德新
1
;裴铁
1
2005, 16(05): 843-848 .
摘要
(
1237
)
PDF
(478KB) (
74
)
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根据Raupach提出的Localized Near Field(LNF)理论为依据,耦合垂直速度标准差σ
w(z)
和拉格朗日时间尺度TL(z),建立林冠内水汽源汇强度和平均浓度廓线之间的关系;利用拉格朗日逆分析法(inverse Lagrangian dispersion analysis,IL)提出了通过林冠水汽浓度梯度计算林冠内的水汽源汇强度进而推算森林蒸散的方法.最终得到的结果与开路涡动相关系统的观测数据比较显示,对于白天水汽累积通量的模拟精度达到873%;IL模拟值高于EC实测值,大约高出15%~25%;林冠白天水汽通量远大于夜间,占日水汽总通量的70%以上.6~8月的水汽白天累积总通量高于5月和9月.
研究论文
拉格朗日逆分析在森林蒸散模拟中的应用
王安志, 刁一伟, 金昌杰, 关德新, 裴铁璠
2005, 16(5): 843-848.
摘要
(
197
)
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根据Raupach提出的LocalizedNearField(LNF)理论为依据,耦合垂直速度标准差
σ
w
(z)
和拉格朗日时间尺度
T
L
(z)
,建立林冠内水汽源汇强度和平均浓度廓线之间的关系;利用拉格朗日逆分析法(inverseLagrangiandispersionanalysis,IL)提出了通过林冠水汽浓度梯度计算林冠内的水汽源汇强度进而推算森林蒸散的方法.最终得到的结果与开路涡动相关系统的观测数据比较显示,对于白天水汽累积通量的模拟精度达到87.3%;IL模拟值高于EC实测值,大约高出15%~25%;林冠白天水汽通量远大于夜间,占日水汽总通量的70%以上.6~8月的水汽白天累积总通量高于5月和9月.
研究报告
黄土高原退耕草地植被根系动态分布特征
李鹏
1,2
;李占斌
1,2,3
;澹台湛
2
2005, 16(05): 849-853 .
摘要
(
1322
)
PDF
(444KB) (
65
)
采用土钻法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退耕年限和天然草地植被根系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样地上不同采样点间的根系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根系指标的合并计算结果可以代表立地上植被根系的分布特征.植被根系生物量、根系长度等指标的垂直分布特征均表现出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植被根系的生物量、根系长度等指标逐渐增加,一般在退耕年限超过20年后,植被根系的分布特征接近天然草地的根系分布特征.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根系消失系数从0.98逐渐降低到0.96,说明植被在深层土壤中的相对含量逐渐减少,根系逐渐集中在0~40 cm的表层土壤中.退耕植被根系分布特征的改善提高了土壤理化性质,有利于新物种入侵和植被演替进行.
研究论文
黄土高原退耕草地植被根系动态分布特征
李鹏, 李占斌, 澹台湛
2005, 16(5): 849-853.
摘要
(
258
)
采用土钻法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退耕年限和天然草地植被根系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样地上不同采样点间的根系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根系指标的合并计算结果可以代表立地上植被根系的分布特征.植被根系生物量、根系长度等指标的垂直分布特征均表现出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植被根系的生物量、根系长度等指标逐渐增加,一般在退耕年限超过20年后,植被根系的分布特征接近天然草地的根系分布特征.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根系消失系数从0.98逐渐降低到0.96,说明植被在深层土壤中的相对含量逐渐减少,根系逐渐集中在0~40cm的表层土壤中.退耕植被根系分布特征的改善提高了土壤理化性质,有利于新物种入侵和植被演替进行.
研究报告
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旱地生境芦苇种群的芽流和芽库动态
杨允菲;魏春雁;张宝田;刘宝
2005, 16(05): 854-858 .
摘要
(
1081
)
PDF
(464KB) (
120
)
在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旱地生境芦苇种群的根茎分布在土层约1 m的不同深度,一般可生活6个年度,个别根茎可存活7~9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通过芦苇根茎芽调查,创建了植物种群的芽流模型.提出了采用当年1龄级根茎芽的输入率与其它龄级休眠芽库存率之和估计芦苇种群芽库贮量动态的方法.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季的进程,芦苇种群芽库输入率呈不断增加趋势,而萌发输出率呈不断减少的趋势,死亡输出率则大体保持相同的较低水平.至休眠前期的9月底,芽库输入率已为输出率的204倍.在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旱地生境,芦苇种群各龄级根茎的休眠芽有一个稳定的萌发输出过程.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芦苇种群不同龄级根茎的休眠芽每年都有11%的比率萌发形成1龄级新根茎.1龄级根茎顶端翌年发育为分蘖株后,可为直接相连接的老龄级根茎就近输送养分,从而实现老龄级根茎芽的活力.
研究论文
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旱地生境芦苇种群的芽流和芽库动态
杨允菲, 魏春雁, 张宝田, 刘宝
2005, 16(5): 854-858.
摘要
(
300
)
在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旱地生境芦苇种群的根茎分布在土层约1m的不同深度,一般可生活6个年度,个别根茎可存活7~9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通过芦苇根茎芽调查,创建了植物种群的芽流模型.提出了采用当年1龄级根茎芽的输入率与其它龄级休眠芽库存率之和估计芦苇种群芽库贮量动态的方法.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季的进程,芦苇种群芽库输入率呈不断增加趋势,而萌发输出率呈不断减少的趋势,死亡输出率则大体保持相同的较低水平.至休眠前期的9月底,芽库输入率已为输出率的2.04倍.在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旱地生境,芦苇种群各龄级根茎的休眠芽有一个稳定的萌发输出过程.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芦苇种群不同龄级根茎的休眠芽每年都有11%的比率萌发形成1龄级新根茎.1龄级根茎顶端翌年发育为分蘖株后,可为直接相连接的老龄级根茎就近输送养分,从而实现老龄级根茎芽的活力.
研究报告
环境因子对西藏高原草地植物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
蔡晓布
1
;钱成
1
;彭岳林
1
;冯固
2
;盖京平
2
2005, 16(05): 859-864 .
摘要
(
1610
)
PDF
(565KB) (
152
)
对西藏高原不同草地类型建群种植物的研究结果表明,寄主植物根围土壤AM真菌孢子密度与菌根侵染率之间无相关性;不同海拔条件下温度、降水量等的显著变化对草地植物AM真菌的发育和侵染具有重要影响,不同草地类型、土壤质地对AM真菌的影响亦较明显;在一定范围内,孢子密度随土壤pH、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分别呈显著增加(r=0.5319*,n=20)和下降趋势(r=-0.1973,n=20),菌根侵染率与土壤pH、有机质含量间则分别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和正相关;高磷土壤环境对AM真菌的产孢和侵染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最适AM真菌发育和产孢的土壤pH、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范围分别为8.0~8.7、3.8~4.8 g·kg和7.8~10.1 mg·kg
-1
;中度特别是重度退化草地对AM真菌的繁殖和侵染均具有不利影响,适度放牧对AM真菌关键种的保持具有重要意义;AM真菌对沙生苔草、矮生嵩草和扁穗莎草根系均具有良好的侵染效应.
研究论文
环境因子对西藏高原草地植物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
蔡晓布, 钱成, 彭岳林, 冯固, 盖京平
2005, 16(5): 859-864.
摘要
(
204
)
对西藏高原不同草地类型建群种植物的研究结果表明,寄主植物根围土壤AM真菌孢子密度与菌根侵染率之间无相关性;不同海拔条件下温度、降水量等的显著变化对草地植物AM真菌的发育和侵染具有重要影响,不同草地类型、土壤质地对AM真菌的影响亦较明显;在一定范围内,孢子密度随土壤pH、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分别呈显著增加(
r
=0.5319
*
,
n
=20)和下降趋势(
r
=-0.1973,
n
=20),菌根侵染率与土壤pH、有机质含量间则分别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和正相关;高磷土壤环境对AM真菌的产孢和侵染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最适AM真菌发育和产孢的土壤pH、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范围分别为8.0~8.7、3.8~4.8g·kg和7.8~10.1mg·kg
-1
;中度特别是重度退化草地对AM真菌的繁殖和侵染均具有不利影响,适度放牧对AM真菌关键种的保持具有重要意义;AM真菌对沙生苔草、矮生嵩草和扁穗莎草根系均具有良好的侵染效应.
研究报告
丛枝菌根真菌对柑橘嫁接苗枳/红肉脐橙抗旱性的影响
吴强盛;夏仁学
2005, 16(05): 865-869 .
摘要
(
1263
)
PDF
(477KB) (
95
)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自然水分胁迫和胁迫解除复水条件下接种AM真菌摩西球囊霉对柑橘嫁接苗枳/红肉脐橙生长和保护系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的柑橘嫁接苗的株高、穗粗、叶面积和新梢生长量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未接种植株.在胁迫解除复水第4天,接种AM真菌的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未接种植株.在自然水分胁迫和胁迫解除复水过程中,接种AM真菌较未接种处理降低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强SOD、过氧化物酶(POD)、CAT活性,从而增强柑橘嫁接苗的渗透调节和保护防御能力,提高柑橘嫁接苗的抗旱能力.水分和菌根显著交互影响叶片SOD活性.AM真菌提高寄主植物的抗旱性机制可能与寄主植物的保护系统能力的改变有关.
研究论文
丛枝菌根真菌对柑橘嫁接苗枳/红肉脐橙抗旱性的影响
吴强盛, 夏仁学
2005, 16(5): 865-869.
摘要
(
242
)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自然水分胁迫和胁迫解除复水条件下接种AM真菌摩西球囊霉对柑橘嫁接苗枳/红肉脐橙生长和保护系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的柑橘嫁接苗的株高、穗粗、叶面积和新梢生长量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未接种植株.在胁迫解除复水第4天,接种AM真菌的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未接种植株.在自然水分胁迫和胁迫解除复水过程中,接种AM真菌较未接种处理降低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强SOD、过氧化物酶(POD)、CAT活性,从而增强柑橘嫁接苗的渗透调节和保护防御能力,提高柑橘嫁接苗的抗旱能力.水分和菌根显著交互影响叶片SOD活性.AM真菌提高寄主植物的抗旱性机制可能与寄主植物的保护系统能力的改变有关.
研究报告
应用NOAA/AVHRR资料监测松毛虫危害研究初探
张玉书
1
;班显秀
1
;陈鹏狮
1
;冯锐
1
;纪瑞鹏
1
;肖艳
2
2005, 16(05): 870-874 .
摘要
(
1132
)
PDF
(486KB) (
93
)
探讨了利用气象卫星定量监测松毛虫危害程度的可能性.以针叶被害率代表松毛虫的危害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危害分别定义为针叶被害率<30%、30%~60%和>60%.根据地面光谱观测资料,建立了归一化植被指数与针叶被害率的相关方程,无松毛虫危害时NDVI为0.8823;为了消除大气等因子影响,利用松毛虫危害与未被危害的植被指数相对值表示松毛虫轻、中、重危害程度的遥感监测指标,无危害为1, 0.78~1为轻度危害,0.57~0.78为中度危害,<0.57为重度危害.监测危害面积时,利用线性可加垂直植被指数进行混合象元分解.并分别对严重、中度、轻度3种类型发生年进行了定量监测分析,结果表明,AVHRR资料对中等以上松毛虫危害可进行定量监测分析,监测受灾面积比用同期的陆地卫星TM资料监测的受灾面积小12.1%~14.3%;对于轻度危害区域,采用气象卫星不易分辨,主要是由于不同下垫面和大气影响的差异,以及气象卫星空间分辨率较低.
研究论文
应用NOAA/AVHRR资料监测松毛虫危害研究初探
张玉书, 班显秀, 陈鹏狮, 冯锐, 纪瑞鹏, 肖艳
2005, 16(5): 870-874.
摘要
(
212
)
探讨了利用气象卫星定量监测松毛虫危害程度的可能性.以针叶被害率代表松毛虫的危害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危害分别定义为针叶被害率<30%、30%~60%和>60%.根据地面光谱观测资料,建立了归一化植被指数与针叶被害率的相关方程,无松毛虫危害时NDVI为0.8823;为了消除大气等因子影响,利用松毛虫危害与未被危害的植被指数相对值表示松毛虫轻、中、重危害程度的遥感监测指标,无危害为1,0.78~1为轻度危害,0.57~0.78为中度危害,<0.57为重度危害.监测危害面积时,利用线性可加垂直植被指数进行混合象元分解.并分别对严重、中度、轻度3种类型发生年进行了定量监测分析,结果表明,AVHRR资料对中等以上松毛虫危害可进行定量监测分析,监测受灾面积比用同期的陆地卫星TM资料监测的受灾面积小12.1%~14.3%;对于轻度危害区域,采用气象卫星不易分辨,主要是由于不同下垫面和大气影响的差异,以及气象卫星空间分辨率较低.
研究报告
长期施肥条件下潮土不同组分有机质的动态研究
尹云锋;蔡祖聪;钦绳武
2005, 16(05): 875-878 .
摘要
(
1269
)
PDF
(377KB) (
87
)
采用相对密度分组法对潮土有机质进行分组分析,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轻组有机质和重组有机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现有的施肥条件下,不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轻组有机质和重组有机质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而NPK(化肥)和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轻组有机质和重组有机质含量均随施肥年限呈增加趋势,但前者年际间波动较大,增加幅度也远不如后者.回归分析发现,NPK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轻组有机质和重组有机质均与施肥年限呈线性相关,而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轻组有机质和重组有机质则随施肥年限呈对数函数变化规律.
研究论文
长期施肥条件下潮土不同组分有机质的动态研究
尹云锋, 蔡祖聪, 钦绳武
2005, 16(5): 875-878.
摘要
(
215
)
采用相对密度分组法对潮土有机质进行分组分析,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轻组有机质和重组有机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现有的施肥条件下,不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轻组有机质和重组有机质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而NPK(化肥)和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轻组有机质和重组有机质含量均随施肥年限呈增加趋势,但前者年际间波动较大,增加幅度也远不如后者.回归分析发现,NPK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轻组有机质和重组有机质均与施肥年限呈线性相关,而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轻组有机质和重组有机质则随施肥年限呈对数函数变化规律.
研究报告
我国北方玉米品种个体产量潜力与氮利用效率研究
王空军
1,2
;张吉旺
2
;郭玉秋
2
;胡昌浩
2
;董树亭
2
;蒋高明
1
2005, 16(05): 879-894 .
摘要
(
1279
)
PDF
(500KB) (
50
)
采用大田试验,在低密度条件下, 研究了我国北方1990年以来大面积种植的50个玉米主栽品种个体产量潜力和N利用效率.探测分析和正态分布检测结果表明,单株籽粒产量(GY)、千粒重(KW)、单株生物产量(AB)、籽粒收获指数(
HI
G
)、N利用效率(NUE)和N收获指数(
HI
N
)6个指标分别符合正态分布N(265.1,44.50
2
)、N(322.3,36.91
2
)、N(515.8,64.73
2
)、N(0.514,0.06
2
)、N(43.0,5.37
2
)和N(0.643,0.06
2
),其变化范围为GY 198.35~345.22 g/株、KW 241.50~391.82 g/1 000粒、AB 402.34~712.84 g/株、
HI
G
0.39~0.63、NUE 31.18~57.35 kg grain·kg
-1
N和
HI
N
0.47~0.74.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NUE高度正相关(偏相关系数0.471**,
P
=0.01),而籽粒千粒重与NUE呈显著性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427**,
P
=0.02).对GY和NUE进行分层聚类,将北方玉米品种划分为高产高NUE型、低产低NUE型和中间型,目前高产高NUE型玉米品种相对较少,仅占24%.
研究论文
我国北方玉米品种个体产量潜力与氮利用效率研究
王空军, 张吉旺, 郭玉秋, 胡昌浩, 董树亭, 蒋高明
2005, 16(5): 879-884.
摘要
(
194
)
采用大田试验,在低密度条件下,研究了我国北方1990年以来大面积种植的50个玉米主栽品种个体产量潜力和N利用效率.探测分析和正态分布检测结果表明,单株籽粒产量(GY)、千粒重(KW)、单株生物产量(AB)、籽粒收获指数(
HI
G
)、N利用效率(NUE)和N收获指数(
HI
N
)6个指标分别符合正态分布N(265.1,44.50
2
)、N(322.3,36.91
2
)、N(515.8,64.73
2
)、N(0.514,0.06
2
)、N(43.0,5.37
2
)和N(0.643,0.06
2
),其变化范围为GY198.35~345.22g/株、KW241.50~391.82g/1000粒、AB402.34~712.84g/株、
HI
G
0.39~0.63、NUE31.18~57.35kggrain·kg
-1
N和
HI
N
0.47~0.74.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NUE高度正相关(偏相关系数0.471
**
,P=0.01),而籽粒千粒重与NUE呈显著性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427
**
,P=0.002).对GY和NUE进行分层聚类,将北方玉米品种划分为高产高NUE型、低产低NUE型和中间型,目前高产高NUE型玉米品种相对较少,仅占24%.
研究报告
不同供氮条件下水稻的化感抑草作用与资源竞争分析
熊君;林文雄;周军建;吴敏鸿;陈祥旭;何华勤;郭玉春;梁义元
2005, 16(05): 885-889 .
摘要
(
1228
)
PDF
(497KB) (
130
)
为探讨化感水稻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生物干扰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测试方法——化感竞争分离法(allelopathy and competition separation-based bioassay,ACS),成功地区分了在稻/稗共生系统中水稻化感作用与资源竞争及其在不同N条件下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水稻PI312777具有较强的生物干扰能力.在不同N水平下,其资源竞争能力较强且表现稳定,但化感作用潜力则随供N水平的下降而明显增强.水稻Lemont不具化感作用潜力,在供N水平正常或充足条件下,其资源竞争能力减弱,但在N胁迫下却明显增强.这是在环境资源贫乏时,稻/稗共生系统中生态位竞争加剧的结果.
研究论文
不同供氮条件下水稻的化感抑草作用与资源竞争分析
熊君, 林文雄, 周军建, 吴敏鸿, 陈祥旭, 何华勤, 郭玉春, 梁义元
2005, 16(5): 885-889.
摘要
(
299
)
为探讨化感水稻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生物干扰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测试方法———化感竞争分离法(allelopathyandcompetitionseparation basedbioassay,ACS),成功地区分了在稻/稗共生系统中水稻化感作用与资源竞争及其在不同N条件下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水稻PI312777具有较强的生物干扰能力.在不同N水平下,其资源竞争能力较强且表现稳定,但化感作用潜力则随供N水平的下降而明显增强.水稻Lemont不具化感作用潜力,在供N水平正常或充足条件下,其资源竞争能力减弱,但在N胁迫下却明显增强.这是在环境资源贫乏时,稻/稗共生系统中生态位竞争加剧的结果.
研究报告
几种化感物质替代物间的互作效应分析
何华勤;沈荔花;宋碧清;郭玉春;梁义元;梁康迳;林文雄
2005, 16(05): 890-894 .
摘要
(
1282
)
PDF
(472KB) (
109
)
运用正交旋转回归试验设计分析5种常见的化感物质替代物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香草酸和阿魏酸间对稗草根长的互作效应,以探明化感物质抑草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水杨酸和对羟基苯甲酸、水杨酸和肉桂酸间增效或拮抗的互作效应与各因子在化合物中浓度水平密切相关.水杨酸在浓度<0.14 mmol·L
-1
时,对对羟基苯甲酸表现为增效作用;当浓度>0.14 mmol·L
-1
时,则表现为拮抗作用.而对羟基苯甲酸在浓度为0.425 mmol·L
-1
时,对水杨酸表现为拮抗作用.在所考察的浓度范围内,水杨酸对肉桂酸都具有拮抗作用,而肉桂酸在浓度为0.14 mmol·L
-1
时对水杨酸表现出拮抗作用.在所考察的浓度范围中,香草酸与肉桂酸的作用效果都是增效的.
研究论文
几种化感物质替代物间的互作效应分析
何华勤, 沈荔花, 宋碧清, 郭玉春, 梁义元, 梁康迳, 林文雄
2005, 16(5): 890-894.
摘要
(
303
)
运用正交旋转回归试验设计分析5种常见的化感物质替代物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香草酸和阿魏酸间对稗草根长的互作效应,以探明化感物质抑草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水杨酸和对羟基苯甲酸、水杨酸和肉桂酸间增效或拮抗的互作效应与各因子在化合物中浓度水平密切相关.水杨酸在浓度<0.14mmol·L
-1
时,对对羟基苯甲酸表现为增效作用;当浓度>0.14mmol·L
-1
时,则表现为拮抗作用.而对羟基苯甲酸在浓度为0.425mmol·L
-1
时,对水杨酸表现为拮抗作用.在所考察的浓度范围内,水杨酸对肉桂酸都具有拮抗作用,而肉桂酸在浓度为0.14mmol·L
-1
时对水杨酸表现出拮抗作用.在所考察的浓度范围中,香草酸与肉桂酸的作用效果都是增效的.
研究报告
异丙甲草胺及其高效体对我国南方潮土微生物的影响Ⅰ-过氧化氢酶
周瑛
1,2
;刘维屏
1
;王婷婷
2
2005, 16(05): 895-898 .
摘要
(
1272
)
PDF
(373KB) (
104
)
研究了0、5、20和100 mg·kg
-1
浓度的异丙甲草胺及其高效体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异丙甲草胺处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不同,20 mg·kg
-1
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受到激活的程度最大,且一直处于激活状态,5 mg·kg
-
1
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在前期受到抑制,后期则100 mg·kg
-1
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受激活较强.不同浓度的金都尔对供试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先激活、后抑制、再激活,并且后期100 mg·kg
-1
处理的激活程度最大;5 mg·kg
-1
和100 mg·kg
-1
处理的异丙甲草胺对供试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可能大于金都尔,但20 mg·kg
-1
处理则表现出例外.
研究论文
异丙甲草胺及其高效体对我国南方潮土微生物的影响Ⅰ.过氧化氢酶
周瑛, 刘维屏, 王婷婷
2005, 16(5): 895-898.
摘要
(
200
)
研究了0、5、20和100mg·kg
-1
浓度的异丙甲草胺及其高效体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异丙甲草胺处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不同,20mg·kg
-1
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受到激活的程度最大,且一直处于激活状态,5mg·kg
-1
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在前期受到抑制,后期则100mg·kg
-1
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受激活较强.不同浓度的金都尔对供试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先激活、后抑制、再激活,并且后期100mg·kg
-1
处理的激活程度最大;5mg·kg
-1
和100mg·kg
-1
处理的异丙甲草胺对供试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可能大于金都尔,但20mg·kg
-1
处理则表现出例外.
研究报告
紫色土外源砷的形态分配与化学、生物有效性
苗金燕
1
;何峰
2
;魏世强
3
;刘刚
3
2005, 16(05): 899-902 .
摘要
(
1202
)
PDF
(346KB) (
98
)
采用盆栽试验与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外源As在酸性、中性、钙质紫色土中的形态分配及其化学、生物有效性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本底As 68%~86%为残留态,外源As加入10 d后50.2%~61.1%转化为残留态,至收获期(60 d)仅增1%~2%.酸性紫色土中活性态As分配为:A(交换态)-As>Al-As>Fe-As>Ca-As;中性紫色土:A-As>Al-As>Ca-As>Fe-As;石灰性紫色土:A-As>Ca-As>Al-As>Fe-As.浸提剂HCl、NaHCO
3
、NH
4
Cl对土壤As的提取能力不同,与植物吸收As的相关性也有差异.NH
4
Cl主要提取交换态As,对土壤As的原有形态影响最小,与植株吸收量呈极显著相关,可作为不同土壤有效As的通用浸提剂.多元回归表明,酸性紫色土决定植株吸As量的是Al-As和Fe-As,中性、石灰性紫色土为A-As和Ca-As.试验发现,Al-As分级时存在F
-
的干扰,1 mol·L
-1
H
3
BO
3
可有效掩蔽.
研究论文
紫色土外源砷的形态分配与化学、生物有效性
苗金燕, 何峰, 魏世强, 刘刚
2005, 16(5): 899-902.
摘要
(
222
)
采用盆栽试验与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外源As在酸性、中性、钙质紫色土中的形态分配及其化学、生物有效性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本底As68%~86%为残留态,外源As加入10d后50.2%~61.1%转化为残留态,至收获期(60d)仅增1%~2%.酸性紫色土中活性态As分配为:A(交换态)As>Al As>Fe As>Ca As;中性紫色土:A As>Al As>Ca As>Fe As;石灰性紫色土:A As>Ca As>Al As>Fe As.浸提剂HCl、NaHCO
3
、NH
4
Cl对土壤As的提取能力不同,与植物吸收As的相关性也有差异.NH
4
Cl主要提取交换态As,对土壤As的原有形态影响最小,与植株吸收量呈极显著相关,可作为不同土壤有效As的通用浸提剂.多元回归表明,酸性紫色土决定植株吸As量的是Al As和Fe As,中性、石灰性紫色土为A As和Ca As.试验发现,Al As分级时存在F
-
的干扰,1mol·L
-1
H
3
BO
3
可有效掩蔽.
研究报告
不同磷浓度对玉米生长及磷、锌吸收的影响
张富仓
1
;康绍忠
1,2
;龚道枝
1
;李志军
1
2005, 16(05): 903-906 .
摘要
(
1297
)
PDF
(312KB) (
94
)
在不同磷水平(0.1、1.0、5.0、10和100 μmol·L
-1
P)的水培液中培养玉米苗,测定不同培养时期玉米的生长和玉米植株对P、Zn吸收和利用效率.结果表明,玉米在100 μmol·L
-1
P的溶液中生长速率最大,而根冠比在0.1 μmol·L
-1
P的溶液中为最大.随着水培液中P水平的增加,植株对P的吸收速率增加,而利用效率降低;玉米根系含Zn量增加,而冠层含Zn量变化不大,说明增P使Zn在根内富集,Zn向冠层转移速率较小,玉米幼苗根系中P和Zn的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研究论文
不同磷浓度对玉米生长及磷、锌吸收的影响
张富仓, 康绍忠, 龚道枝, 李志军
2005, 16(5): 903-906.
摘要
(
205
)
在不同磷水平(0.1、1.0、5.0、10和100μmol·L
-1
P)的水培液中培养玉米苗,测定不同培养时期玉米的生长和玉米植株对P、Zn吸收和利用效率.结果表明,玉米在100μmol·L
-1
P的溶液中生长速率最大,而根冠比在0.1μmol·L
-1
P的溶液中为最大.随着水培液中P水平的增加,植株对P的吸收速率增加,而利用效率降低;玉米根系含Zn量增加,而冠层含Zn量变化不大,说明增P使Zn在根内富集,Zn向冠层转移速率较小,玉米幼苗根系中P和Zn的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研究报告
豇豆与菜豆挥发物中美洲斑潜蝇引诱成分的分析与鉴定
魏明;邓晓军;杜家纬
2005, 16(05): 907-910 .
摘要
(
1192
)
PDF
(367KB) (
92
)
应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和自行设计的挥发物收集装置以及GC-MS系统,对美洲斑潜蝇主要寄主植物豇豆与菜豆的挥发物进行收集和分析.鉴定出两种寄主植物的挥发物主要成分均为2-己烯醛、3-己烯醇、2-己烯醇、1-辛烯醇、3-己烯醇醋酸酯、α-紫罗酮、β-紫罗酮.通过与标准品的对照,测定了7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之间的相对比例,并据此配制成人工引诱剂,进行了美洲斑潜蝇成虫的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证实所配制的引诱剂对成虫具有一定的引诱效果,其中α-紫罗酮和β-紫罗酮很可能在美洲斑潜蝇成虫寻找寄主植物的定向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论文
豇豆与菜豆挥发物中美洲斑潜蝇引诱成分的分析与鉴定
魏明, 邓晓军, 杜家纬
2005, 16(5): 907-910.
摘要
(
264
)
应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和自行设计的挥发物收集装置以及GC-MS系统,对美洲斑潜蝇主要寄主植物豇豆与菜豆的挥发物进行收集和分析.鉴定出两种寄主植物的挥发物主要成分均为2-己烯醛、3-己烯醇、2-己烯醇、1-辛烯醇、3-己烯醇醋酸酯、α-紫罗酮、β-紫罗酮.通过与标准品的对照,测定了7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之间的相对比例,并据此配制成人工引诱剂,进行了美洲斑潜蝇成虫的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证实所配制的引诱剂对成虫具有一定的引诱效果,其中α-紫罗酮和β-紫罗酮很可能在美洲斑潜蝇成虫寻找寄主植物的定向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报告
黄瓜根际重要病原与其拮抗菌消长规律的研究
梁建根
1
;张炳欣
1
;喻景权
1
;石江
2
;陈振宇
1
2005, 16(05): 911-914 .
摘要
(
1334
)
PDF
(391KB) (
94
)
研究了4个不同黄瓜品种根际两类重要土传植物病原菌(
Pythium
spp.和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
)的种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生长期间种群数有差异,与通常的发病规律相吻合.统计分析可见,腐霉种群和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种群品种间差异极显著(F=495.54>F
0.01
=7.59;F=2355.57>F
0.01
=7.59).整个生育期,所有黄瓜品种种群数极显著地高于其它时期的腐霉种群数,结主蔓瓜期镰刀菌种群数极显著地高于其它时期的镰刀菌种群数.同时,2种病原菌与其拮抗菌均呈较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5和0.81.ba
研究论文
黄瓜根际重要病原与其拮抗菌消长规律的研究
梁建根, 张炳欣, 喻景权, 石江, 陈振宇
2005, 16(5): 911-914.
摘要
(
275
)
研究了4个不同黄瓜品种根际两类重要土传植物病原菌(
Pythium
spp.和
Fusariumoxysporum
f.sp.
cucumerinum
)的种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生长期间种群数有差异,与通常的发病规律相吻合.统计分析可见,腐霉种群和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种群品种间差异极显著(
F
=495.54>F
0.01
=7.59;
F
=2355.57>F
0.01
=7.59).整个生育期,所有黄瓜品种种群数极显著地高于其它时期的腐霉种群数,结主蔓瓜期镰刀菌种群数极显著地高于其它时期的镰刀菌种群数.同时,2种病原菌与其拮抗菌均呈较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5和0.81.
研究报告
苯丙烯酸对黄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吴凤芝
1,2
;潘凯
1
;周秀艳
1
2005, 16(05): 915-918 .
摘要
(
1248
)
PDF
(350KB) (
55
)
采用基质栽培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苯丙烯酸对黄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苯丙烯酸对黄瓜幼苗的光合色素、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根系活力产生了抑制作用.当处理浓度为25 μmol·L
-1
时,对类胡萝卜素产生抑制作用,对叶绿素a、叶绿素b为促进作用;当浓度为50 μmol·L
-1
时,对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根系活力均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
P
<0.05),并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当浓度为150 μmol·L
-1
时,对叶绿素a、叶绿素b产生显著抑制作用(
P
<0.05);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对黄瓜上述生理特性的抑制作用增强.低浓度苯丙烯酸(25~50 μmol·L
-1
)对幼苗根系活力的抑制强度不大,可在处理后期得到恢复;高浓度(100~150 μmol·L
-
1
)处理则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时间延长,抑制作用增强(
P
<0.05).
研究论文
苯丙烯酸对黄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吴凤芝, 潘凯, 周秀艳
2005, 16(5): 915-918.
摘要
(
199
)
采用基质栽培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苯丙烯酸对黄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苯丙烯酸对黄瓜幼苗的光合色素、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根系活力产生了抑制作用.当处理浓度为25μmol·L
-1
时,对类胡萝卜素产生抑制作用,对叶绿素a、叶绿素b为促进作用;当浓度为50μmol·L
-1
时,对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根系活力均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
P
<0.05),并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当浓度为150μmol·L
-1
时,对叶绿素a、叶绿素b产生显著抑制作用(
P
<0.05);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对黄瓜上述生理特性的抑制作用增强.低浓度苯丙烯酸(25~50μmol·L
-1
)对幼苗根系活力的抑制强度不大,可在处理后期得到恢复;高浓度(100~150μmol·L
-1
)处理则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时间延长,抑制作用增强(
P
<0.05).
研究报告
不同氮营养下炭疽病菌侵染对菜心叶片内源激素的影响
杨暹
1
;陈晓燕
2
2005, 16(05): 919-923 .
摘要
(
1426
)
PDF
(465KB) (
105
)
研究了6种不同氮营养水平下炭疽病菌对菜心叶片乙烯释放量、脱落酸(ABA)和吲哚乙酸(IAA)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感病过程中,所有氮营养处理乙烯释放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并在接种后的第4天至第6天达到峰值,适宜氮、低氮营养比高氮或不施肥可抑制乙烯产生和ABA的合成,维持体内乙烯、ABA的稳定.适宜氮、低氮处理感病后IAA含量一直上升,而高氮或不施肥处理的IAA呈单峰曲线变化,并在接种后4~6 d达到峰值,随着致病时间的延长,适宜氮、低氮营养比高氮或不施肥可提高炭疽病菌对IAA的诱导.表明氮营养-炭疽病-内源激素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维持植株体内的激素平衡是提高植株耐病的机理之一.
研究论文
不同氮营养下炭疽病菌侵染对菜心叶片内源激素的影响
杨暹, 陈晓燕
2005, 16(5): 919-923.
摘要
(
268
)
研究了6种不同氮营养水平下炭疽病菌对菜心叶片乙烯释放量、脱落酸(ABA)和吲哚乙酸(IAA)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感病过程中,所有氮营养处理乙烯释放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并在接种后的第4天至第6天达到峰值,适宜氮、低氮营养比高氮或不施肥可抑制乙烯产生和ABA的合成,维持体内乙烯、ABA的稳定.适宜氮、低氮处理感病后IAA含量一直上升,而高氮或不施肥处理的IAA呈单峰曲线变化,并在接种后4~6d达到峰值,随着致病时间的延长,适宜氮、低氮营养比高氮或不施肥可提高炭疽病菌对IAA的诱导.表明氮营养炭疽病内源激素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维持植株体内的激素平衡是提高植株耐病的机理之一.
研究报告
水稻不同生育期磷素营养对开放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响应
杨连新
1
;杨洪建
1
;黄建晔
1
;王余龙
1
;朱建国
2
;刘红江
1
;董桂春
1
;单玉华
1
2005, 16(05): 924-928 .
摘要
(
1395
)
PDF
(436KB) (
47
)
2001年和2002年利用农田开放式空气CO
2
浓度增高(FACE)系统平台,研究不同施N量条件下FACE对武香粳14号不同生育时期磷含量、磷积累、磷分配和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ACE使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含磷率和吸磷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3.9%~20.6%和28.9%~71.4%;FACE使水稻抽穗后磷在生殖器官中的比例下降9.8%~26.3%,在营养器官中的比例增加2.2%~23.9%,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FACE对抽穗前磷在叶片、茎鞘中的比例无显著影响;FACE使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单位磷的干物质生产效率、籽粒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均明显下降,降幅分别为3.7%~16.6%、6.5%~15.5%和5.4%~9.0%;氮处理以及氮与FACE处理的互作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磷素营养影响较小.
研究论文
水稻不同生育期磷素营养对开放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响应
杨连新, 杨洪建, 黄建晔, 王余龙, 朱建国, 刘红江, 董桂春, 单玉华
2005, 16(5): 924-928.
摘要
(
217
)
2001年和2002年利用农田开放式空气CO
2
浓度增高(FACE)系统平台,研究不同施N量条件下FACE对武香粳14号不同生育时期磷含量、磷积累、磷分配和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ACE使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含磷率和吸磷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3.9%~20.6%和28.9%~71.4%;FACE使水稻抽穗后磷在生殖器官中的比例下降9.8%~26.3%,在营养器官中的比例增加2.2%~23.9%,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FACE对抽穗前磷在叶片、茎鞘中的比例无显著影响;FACE使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单位磷的干物质生产效率、籽粒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均明显下降,降幅分别为3.7%~16.6%、6.5%~15.5%和5.4%~9.0%;氮处理以及氮与FACE处理的互作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磷素营养影响较小.
研究报告
南京市城乡公路蜀桧叶片中金属元素和氮、硫含量分析
殷云龙
1
;骆永明
1
;张桃林
1
;贺剑锋
2
;徐建华
2
2005, 16(05): 929-932 .
摘要
(
1110
)
PDF
(401KB) (
80
)
通过对南京市城乡公路(城市干线、绕城公路和城郊公路)和相对清洁对照点植物园环境中土壤和蜀桧叶片中金属元素和N、S含量的测定,研究了环境元素在土壤-植物-大气之间的转移.结果表明,在城市干线、绕城公路和城郊公路环境中生长的蜀桧叶片中,10种金属元素中有Al、Fe、Mo、Zn、Cd、Pb、As和Cr含量明显超过对照点,其中尤以Al、Fe、Mo和Zn最显著.公路环境蜀桧叶片中,Fe、Zn和As在土壤植物间的相关性显著,说明蜀桧可能是Fe、Zn和As的良好指示植物;蜀桧叶片中Al、Mo、Cu、Pb、Cd和Cr在土壤植物间相关性不显著,说明公路环境中其含量较高可能是受大气污染的影响.城市干线和绕城公路蜀桧叶片中的N和S含量高于对照点,而城郊公路则接近对照.相关分析表明,公路土壤含N量在土壤-植物间呈负相关,低于对照,含S量在土壤-植物间呈正相关,高于对照.因此,公路环境蜀桧叶片中较高的N含量可能是汽车尾气排放的NOx影响的结果,而较高的S含量则主要来自土壤.
研究论文
南京市城乡公路蜀桧叶片中金属元素和氮、硫含量分析
殷云龙, 骆永明, 张桃林, 贺剑锋, 徐建华
2005, 16(5): 929-932.
摘要
(
230
)
通过对南京市城乡公路(城市干线、绕城公路和城郊公路)和相对清洁对照点植物园环境中土壤和蜀桧叶片中金属元素和N、S含量的测定,研究了环境元素在土壤植物大气之间的转移.结果表明,在城市干线、绕城公路和城郊公路环境中生长的蜀桧叶片中,10种金属元素中有Al、Fe、Mo、Zn、Cd、Pb、As和Cr含量明显超过对照点,其中尤以Al、Fe、Mo和Zn最显著.公路环境蜀桧叶片中,Fe、Zn和As在土壤植物间的相关性显著,说明蜀桧可能是Fe、Zn和As的良好指示植物;蜀桧叶片中Al、Mo、Cu、Pb、Cd和Cr在土壤植物间相关性不显著,说明公路环境中其含量较高可能是受大气污染的影响.城市干线和绕城公路蜀桧叶片中的N和S含量高于对照点,而城郊公路则接近对照.相关分析表明,公路土壤含N量在土壤植物间呈负相关,低于对照,含S量在土壤植物间呈正相关,高于对照.因此,公路环境蜀桧叶片中较高的N含量可能是汽车尾气排放的NOx影响的结果,而较高的S含量则主要来自土壤.
研究报告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尾水灌溉下百慕大草抗氧化系统的反应
王如意;何品晶;邵立明;张斌;李国建
2005, 16(05): 933-938 .
摘要
(
1201
)
PDF
(558KB) (
69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渗滤液尾水灌溉下百慕大草的膜脂过氧化及酶促、非酶促抗氧化系统的反应.结果表明,低稀释比的渗滤液尾水(<25%)灌溉下,随着稀释比增大,百慕大草叶绿素a/b提高,丙二醛(MDA)、H2O2含量及膜透性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较轻;但中、高稀释比 (>25%)下,随稀释比的增大则显示出一定的负效应,表现为叶绿素a/b降低,MDA、H
2
O
2
含量及膜透性提高,从而导致膜脂过氧化水平提高.非酶抗氧化剂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类胡萝卜素(Car)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同,即低稀释比下含量升高,中高稀释比胁迫下明显降低.抗氧化酶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变化同抗氧化剂变化趋势相似,但POD对胁迫的反应更敏感;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趋势则先减弱后增强;MDA含量和抗氧化剂含量、抗氧化酶SOD、POD活性间的显著负相关,表明3种抗氧化剂和SOD、POD在防止百慕大草膜脂过氧化上可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研究论文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尾水灌溉下百慕大草抗氧化系统的反应
王如意, 何品晶, 邵立明, 张斌, 李国建
2005, 16(5): 933-938.
摘要
(
288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渗滤液尾水灌溉下百慕大草的膜脂过氧化及酶促、非酶促抗氧化系统的反应.结果表明,低稀释比的渗滤液尾水(<25%)灌溉下,随着稀释比增大,百慕大草叶绿素a/b提高,丙二醛(MDA)、H
2
O
2
含量及膜透性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较轻;但中、高稀释比(>25%)下,随稀释比的增大则显示出一定的负效应,表现为叶绿素a/b降低,MDA、H
2
O
2
含量及膜透性提高,从而导致膜脂过氧化水平提高.非酶抗氧化剂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类胡萝卜素(Car)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同,即低稀释比下含量升高,中高稀释比胁迫下明显降低.抗氧化酶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变化同抗氧化剂变化趋势相似,但POD对胁迫的反应更敏感;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趋势则先减弱后增强;MDA含量和抗氧化剂含量、抗氧化酶SOD、POD活性间的显著负相关,表明3种抗氧化剂和SOD、POD在防止百慕大草膜脂过氧化上可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研究报告
木焦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特性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杨秀虹
1
;李适宇
1
;Gran Bengtsson
2
;Niklas Trneman
2
2005, 16(05): 939-944 .
摘要
(
1095
)
PDF
(587KB) (
44
)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木焦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活性等的空间变异特征.分别采用26种主要磷脂类脂肪酸(PLFA)的总含量(totPLFA)、PLFA的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PLFA PC1和PC2)以及土壤培养过程中CO
2
-C的累积释放量(Cre)来表征土壤中的微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微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多数微生物特性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其半变异函数曲线可用带块金效应的球状模型进行拟合.变量的空间相关距离在2.50~16.60 m之间.PLFA PC1、totPLFA和Cre均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其相对结构变差(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分别为82.3%、79.6%和64.7%,而PLFA PC2 不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克立格空间插值图表明,样地中存在几处微生物相对密集分布且代谢活性较高的区域,其中优势微生物菌群是由PLFAs 16:1ω7t,cy17:0,18:1ω7 和cy19:0所表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土壤中主要污染物多环芳烃含量和空间分布是影响微生物特性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论文
木焦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特性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杨秀虹, 李适宇, Gran Bengtsson, Niklas Trneman
2005, 16(5): 939-944.
摘要
(
213
)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木焦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活性等的空间变异特征.分别采用26种主要磷脂类脂肪酸(PLFA)的总含量(totPLFA)、PLFA的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PLFAPC1和PC2)以及土壤培养过程中CO
2
C的累积释放量(C
re
)来表征土壤中的微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微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多数微生物特性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其半变异函数曲线可用带块金效应的球状模型进行拟合.变量的空间相关距离在2.50~16.60m之间.PLFAPC1、totPLFA和C
re
均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其相对结构变差(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分别为82.3%、79.6%和64.7%,而PLFAPC2不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克立格空间插值图表明,样地中存在几处微生物相对密集分布且代谢活性较高的区域,其中优势微生物菌群是由PLFAs16:1
ω
7t,cy17:0,18:1
ω
7和cy19:0所表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土壤中主要污染物多环芳烃含量和空间分布是影响微生物特性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报告
芦竹修复镉汞污染湿地的研究
韩志萍
1
;胡晓斌
1
;胡正海
2
2005, 16(05): 945-950 .
摘要
(
1546
)
PDF
(568KB) (
72
)
以湿土盆栽方法研究了芦竹在Cd和Hg污染模拟湿地中的富集能力及其在植株中的分布.结果表明,芦竹在101 mg·kg
-1
Hg污染环境中生长8个月后,对Hg的富集量是根系>茎>叶片,植物地上部分对Hg富集量为200±20 mg·kg
-1
DW;而在115 mg·kg
-1
Cd污染环境中生长8个月后,其对Cd的富集量是叶片>根系>茎,芦竹叶片对Cd的富集量在160±26 mg·kg
-1
DW.重金属在芦竹各器官内的含量随种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8个月生长期富集量比4个月生长期富集量高30%~50%.芦竹生物富集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 BCF)随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增加而减小.在污染土壤中,芦竹叶、茎对Hg的BCF为1.9和2.1、对Cd为1.5和0.3;在未受污染的空白对照湿土中(含Hg 6.8 mg·kg
-1
,Cd 8.5 mg·kg
-1
),芦竹叶、茎对Hg的BCF为6.8和12.2,对Cd为7.0和2.7,表明芦竹具有生物量大、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等特点,对Cd、Hg有较大富集量和较好的耐受性.
研究论文
芦竹修复镉汞污染湿地的研究
韩志萍, 胡晓斌, 胡正海
2005, 16(5): 945-950.
摘要
(
318
)
以湿土盆栽方法研究了芦竹在Cd和Hg污染模拟湿地中的富集能力及其在植株中的分布.结果表明,芦竹在101mg·kg
-1
Hg污染环境中生长8个月后,对Hg的富集量是根系>茎>叶片,植物地上部分对Hg富集量为200±20mg·kg
-1
DW;而在115mg·kg
-1
Cd污染环境中生长8个月后,其对Cd的富集量是叶片>根系>茎,芦竹叶片对Cd的富集量在160±26mg·kg
-1
DW.重金属在芦竹各器官内的含量随种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8个月生长期富集量比4个月生长期富集量高30%~50%.芦竹生物富集系数(Bio concentrationfactorBCF)随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增加而减小.在污染土壤中,芦竹叶、茎对Hg的BCF为1.9和2.1、对Cd为1.5和0.3;在未受污染的空白对照湿土中(含Hg6.8mg·kg
-1
,Cd8.5mg·kg
-1
),芦竹叶、茎对Hg的BCF为6.8和12.2,对Cd为7.0和2.7,表明芦竹具有生物量大、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等特点,对Cd、Hg有较大富集量和较好的耐受性.
研究报告
模拟氮沉降对杂草生长和氮吸收的影响
蒋琦清
1
;唐建军
1
;陈欣
1,2
;陈静
1
;杨如意
1
;Hu S
2
2005, 16(05): 951-955 .
摘要
(
1199
)
PDF
(455KB) (
51
)
以杂草早熟禾、黑麦草、野燕麦、天蓝苜蓿、白车轴草、北美车前、婆婆纳、无芒稗、牛筋草和刺苋为试验材料,以4.0 g·m
-2
·yr
-1
的N输入为模拟氮沉降浓度,研究了不同杂草功能类群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模拟氮沉降处理下,杂草的生物量(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生物量)呈增加趋势,但不同功能类群对氮增加的响应明显不同,C
4
禾本科、C
3
豆科及C
3
禾本科植物的生物量受到氮沉降的显著促进,但C
3
非禾本科和C
4
非禾本科植物的生物量则受氮沉降的影响不显著;不同功能类群的根冠比、植株含氮及植株吸收氮的总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无明显规律,但物种间差异显著.氮沉降提高野燕麦和北美车前的生物量的根冠比,但对其他生物种类没有显著影响.没有发现氮沉降对植物体内的含氮量有显著的影响,但氮沉降却显著地提高了除刺苋、早熟禾及婆婆纳之外的所有杂草物种对N的摄收.由于物种对氮沉降的响应不同,未来氮沉降的增加将加速杂草群落组成的变化.
研究论文
模拟氮沉降对杂草生长和氮吸收的影响
蒋琦清, 唐建军, 陈欣, 陈静, 杨如意, Hu S
2005, 16(5): 951-955.
摘要
(
270
)
以杂草早熟禾、黑麦草、野燕麦、天蓝苜蓿、白车轴草、北美车前、婆婆纳、无芒稗、牛筋草和刺苋为试验材料,以4.0g·m
-2
·yr
-1
的N输入为模拟氮沉降浓度,研究了不同杂草功能类群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模拟氮沉降处理下,杂草的生物量(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生物量)呈增加趋势,但不同功能类群对氮增加的响应明显不同,C
4
禾本科、C
3
豆科及C
3
禾本科植物的生物量受到氮沉降的显著促进,但C
3
非禾本科和C
4
非禾本科植物的生物量则受氮沉降的影响不显著;不同功能类群的根冠比、植株含氮及植株吸收氮的总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无明显规律,但物种间差异显著.氮沉降提高野燕麦和北美车前的生物量的根冠比,但对其他生物种类没有显著影响.没有发现氮沉降对植物体内的含氮量有显著的影响,但氮沉降却显著地提高了除刺苋、早熟禾及婆婆纳之外的所有杂草物种对N的摄收.由于物种对氮沉降的响应不同,未来氮沉降的增加将加速杂草群落组成的变化.
研究报告
用于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土壤微生物DNA提取方法
张于光
1,2
;李迪强
1
;王慧敏
2
;肖启明
2
2005, 16(05): 956-960 .
摘要
(
1457
)
PDF
(429KB) (
77
)
利用SDS高盐法和变性剂加SDS高盐法对土壤微生物总DNA进行了提取,然后通过电泳加树脂柱回收和连续2次树脂柱回收方法进行了纯化.结果表明,变性剂加SDS高盐法的DNA提取效率明显高于前者,电泳加树脂柱法的纯化效果更好.通过PCR扩增表明,经过纯化后的DNA,都可以进行16SrDNA扩增和nirK、nosZ、nifH等功能基因的扩增.因此,变性剂加SDS高盐法是一种更为高效、可靠且适合于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DNA提取方法.
研究论文
用于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土壤微生物DNA提取方法
张于光, 李迪强, 王慧敏, 肖启明
2005, 16(5): 956-960.
摘要
(
371
)
利用SDS高盐法和变性剂加SDS高盐法对土壤微生物总DNA进行了提取,然后通过电泳加树脂柱回收和连续2次树脂柱回收方法进行了纯化.结果表明,变性剂加SDS高盐法的DNA提取效率明显高于前者,电泳加树脂柱法的纯化效果更好.通过PCR扩增表明,经过纯化后的DNA,都可以进行16SrDNA扩增和
nirK、nosZ、nifH
等功能基因的扩增.因此,变性剂加SDS高盐法是一种更为高效、可靠且适合于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DNA提取方法.
研究报告
厦门大嶝岛海域贝类的养殖容量
卢振彬;杜琦;方民杰;钱小明;蔡清海;许翠娅
2005, 16(05): 961-966 .
摘要
(
1314
)
PDF
(591KB) (
58
)
对厦门大嶝岛海域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潮下带、潮间带和吊养区非养殖滤食性动物生产量、养殖贝类的滤水率、有机碳含量和贝类含壳重与鲜组织重的比值等模型参数的调查测定和检测分析,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沿岸海域能流分析模型估算该海域贝类生态容量,进而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生产量,估算贝类养殖容量;同时应用方建光模型估算贝类的养殖容量;采用统计分析法估算贝类及其各养殖品种的适养殖面积,以控制该海域贝类的养殖量和对各种贝类养殖量进行优化配置.结果表明,3种模型估算的贝类养殖容量为35 248~39 990 t(平均37 488 t),140 008~158 850×10
4
个(平均148 903×10
4
个);适养面积2 145 hm
2
,其中牡蛎1 900 hm
2
、缢蛏81 hm
2
、泥蚶20 hm
2
、凸壳肌蛤144 hm
2
.2000年贝类及其各养殖品种的养殖面积已超过了估算的适宜养殖面积,应予以削减.
研究论文
厦门大嶝岛海域贝类的养殖容量
卢振彬, 杜琦, 方民杰, 钱小明, 蔡清海, 许翠娅
2005, 16(5): 961-966.
摘要
(
234
)
对厦门大嶝岛海域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潮下带、潮间带和吊养区非养殖滤食性动物生产量、养殖贝类的滤水率、有机碳含量和贝类含壳重与鲜组织重的比值等模型参数的调查测定和检测分析,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沿岸海域能流分析模型估算该海域贝类生态容量,进而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生产量,估算贝类养殖容量;同时应用方建光模型估算贝类的养殖容量;采用统计分析法估算贝类及其各养殖品种的适养殖面积,以控制该海域贝类的养殖量和对各种贝类养殖量进行优化配置.结果表明,3种模型估算的贝类养殖容量为35248~39990t(平均37488t),140008~158850×10
4
个(平均148903×10
4
个);适养面积2145hm
2
,其中牡蛎1900hm
2
、缢蛏81hm
2
、泥蚶20hm
2
、凸壳肌蛤144hm
2
.2000年贝类及其各养殖品种的养殖面积已超过了估算的适宜养殖面积,应予以削减.
研究报告
培养条件对海洋假单胞菌脂肪酸的影响
叶芳挺
1
;严小军
1
;郑立
2,3
;徐继林
1
;陈海敏
1
2005, 16(05): 967-970 .
摘要
(
1593
)
PDF
(344KB) (
48
)
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一株海绵附生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sp.)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及脂肪酸变化.结果表明,该海洋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0 ℃,在以淀粉作为外加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实验菌含13种脂肪酸,主要是c16:1(n
7
)、c15:0、c16:0、c17:0、c18:1(n
6
)、c18:1(n
9
)、9,10cpc17:0和其同分异构体.在30 ℃温度条件下,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急剧减少.在有外加碳源(葡萄糖和淀粉)的培养基中生长的细菌,奇数脂肪酸和环丙基脂肪酸含量远比未外加碳源的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环境因子中,温度比碳源的影响更明显.
研究论文
培养条件对海洋假单胞菌脂肪酸的影响
叶芳挺, 严小军, 郑立, 徐继林, 陈海敏
2005, 16(5): 967-970.
摘要
(
233
)
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一株海绵附生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sp.)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及脂肪酸变化.结果表明,该海洋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0℃,在以淀粉作为外加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实验菌含13种脂肪酸,主要是c16:1(n7)、c15:0、c16:0、c17:0、c18:1(n6)、c18:1(n9)、9,10cp c17:0和其同分异构体.在30℃温度条件下,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急剧减少.在有外加碳源(葡萄糖和淀粉)的培养基中生长的细菌,奇数脂肪酸和环丙基脂肪酸含量远比未外加碳源的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环境因子中,温度比碳源的影响更明显.
研究报告
钙对植物抗逆能力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意义
蒋廷惠;占新华;徐阳春;周立祥;宗良纲
2005, 16(05): 971-976 .
摘要
(
1230
)
PDF
(622KB) (
58
)
随着酸雨的蔓延和化学氮肥用量的增加,土壤酸化日趋严重,钙流失不断加剧,而含钙肥料却因高浓度复合肥比重的增加(磷铵取代含钙磷肥) 而不断下降,使钙供应与植物需要的矛盾日渐突出.文中简述了钙对植物抗酸、盐、氨、重金属、渍害、冷害、热害、病害及酸雨等能力的影响,以及维持土壤钙供应的措施,指出植物生长过程中分泌的酸是施肥引起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根系分泌酸能力强的田菁改良盐碱土的重要机理之一是促进土壤钙的活化,增强后季作物的抗盐能力.降水中氮素含量的增加,促进了林木的生长,并使其他元素缺乏,易加剧根际酸化,可能是一些工业化地区森林退化的重要机制.基于钙在植物抗逆中的作用,建议在肥料试验设计中增加施钙的空白对照区,以便将钙的效应从其它处理效应中区分出来.磷铵不应作为我国磷肥工业的发展方向.
研究论文
钙对植物抗逆能力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意义
蒋廷惠, 占新华, 徐阳春, 周立祥, 宗良纲
2005, 16(5): 971-976.
摘要
(
383
)
随着酸雨的蔓延和化学氮肥用量的增加,土壤酸化日趋严重,钙流失不断加剧,而含钙肥料却因高浓度复合肥比重的增加(磷铵取代含钙磷肥)而不断下降,使钙供应与植物需要的矛盾日渐突出.文中简述了钙对植物抗酸、盐、氨、重金属、渍害、冷害、热害、病害及酸雨等能力的影响,以及维持土壤钙供应的措施,指出植物生长过程中分泌的酸是施肥引起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根系分泌酸能力强的田菁改良盐碱土的重要机理之一是促进土壤钙的活化,增强后季作物的抗盐能力.降水中氮素含量的增加,促进了林木的生长,并使其他元素缺乏,易加剧根际酸化,可能是一些工业化地区森林退化的重要机制.基于钙在植物抗逆中的作用,建议在肥料试验设计中增加施钙的空白对照区,以便将钙的效应从其它处理效应中区分出来.磷铵不应作为我国磷肥工业的发展方向.
综合评述
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景观生态学途径
郭青海;马克明;赵景柱;杨柳;尹澄清
2005, 16(05): 977-981 .
摘要
(
1622
)
PDF
(512KB) (
137
)
城市非点源污染是伴随城市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殊性、不透水层面积的增加,使城市非点源污染不同于农业非点源污染,而控制难度更大.治理城市非点源污染的常用方法是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主要采取一些局部修复措施在地表径流迁移过程中控制污染物.但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十分显著,结合局部的BMPs和区域的景观规划是控制城市非点源污染的一个理想途径.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景观生态学途径首先需要了解城市景观格局对非点源污染源、污染物迁移过程和受纳水体的影响,明确非点源污染与景观格局的关系,判定造成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和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根据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要求,针对性地重新组合原有景观格局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以构建新的景观格局,并将BMPs融入规划之中,将景观规划与管理有机结合,增强城市景观异质性,实现对城市非点源污染的有效控制.
研究论文
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景观生态学途径
郭青海, 马克明, 赵景柱, 杨柳, 尹澄清
2005, 16(5): 977-981.
摘要
(
307
)
城市非点源污染是伴随城市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殊性、不透水层面积的增加,使城市非点源污染不同于农业非点源污染,而控制难度更大.治理城市非点源污染的常用方法是最佳管理措施(BestManagementPractices,BMPs),主要采取一些局部修复措施在地表径流迁移过程中控制污染物.但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十分显著,结合局部的BMPs和区域的景观规划是控制城市非点源污染的一个理想途径.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景观生态学途径首先需要了解城市景观格局对非点源污染源、污染物迁移过程和受纳水体的影响,明确非点源污染与景观格局的关系,判定造成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和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根据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要求,针对性地重新组合原有景观格局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以构建新的景观格局,并将BMPs融入规划之中,将景观规划与管理有机结合,增强城市景观异质性,实现对城市非点源污染的有效控制.
研究简报
铅和镉污染对大羽藓生理特性的影响
魏海英;方炎明;尹增芳
2005, 16(05): 982-984 .
摘要
(
942
)
PDF
(235KB) (
41
)
研究论文
铅和镉污染对大羽藓生理特性的影响
魏海英, 方炎明, 尹增芳
2005, 16(5): 982-984.
摘要
(
206
)
关于肥料利用率的猜想
沈善敏
2005, 16(5): 781-782.
摘要
(
1033
)
PDF
(216KB) (
533
)
测算肥料利用率的同位素标记法受土壤、肥料间交互作用的影响,而通常肥料试验的差值法则既受土壤、肥料间交互作用,又可能受施肥直接抑制作物吸收土壤养分的双重影响,猜想这两种测算方法都不可能获得可靠结果.本文在给出若干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通常肥料试验估算肥料利用率的替代方法.该法可归避上述影响干扰,但其可靠性有待实验证实.
东北地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凋落量的比较
李雪峰, 韩士杰, 李玉文, 侯炳柱, 李雪莲
2005, 16(5): 783-788.
摘要
(
1254
)
PDF
(466KB) (
433
)
以东北地区不同纬度带上4个区域内的典型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收集法对森林凋落量进行连续3年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区不同林型间的年凋落量差异显著,凋落量年变化不显著;落叶量占总量的比例最大,在70%以上,落枝和花果皮各占总量的20%以下,落枝量和落叶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2;长白山区5种森林类型不同时期内凋落量统计结果显示,秋、冬季的凋落量明显大于春、夏季,前者为后者的2.62~9.14倍.不同凋落组分之间凋落动态不同,落叶以秋季为主,落枝和花果皮则年内分布比较均匀.同一林型的凋落量随纬度增加而减少,并建立了总体森林凋落量和白桦凋落量随纬度变化的数学关系式;总体森林凋落量和白桦林凋落量与温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和0.91.
辽西人工林产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王健, 刘作新, 蔡崇光
2005, 16(5): 789-794.
摘要
(
1057
)
PDF
(318KB) (
494
)
采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方法,对辽西地区人工林生产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建国以来,辽西地区人工林蓄积量整体上有显著的增长,人工林平均蓄积量达49.08m
3
·hm
-2
,3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人工林蓄积量净增20.19m
3
·hm
-2
,增长了5.16倍.但整体蓄积量水平仍较低,平均蓄积增长量仅为全省同期的63.9%,人工林蓄积量也只有全国森林平均蓄积量的51.1%,且区域内部产量水平差异显著,达68.47m
3
·hm
-2
.总体上,幼龄林比例偏高,达49%,成熟林单位蓄积量低,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38%.占人工林面积主体的国有林从中龄林到成、过熟林,其蓄积增长量相当于个人和集体林的55.1%和32.3%.用材林单位蓄积量比防护林低36.4%.除了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外,人工林结构简单、树种组成单一、管理水平低下以及人为破坏严重等可能是导致辽西地区人工林整体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
浙江省境内七子花天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李钧敏, 金则新
2005, 16(5): 795-800.
摘要
(
1278
)
PDF
(801KB) (
435
)
利用RAPD技术对浙江省境内的七子花9个天然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种随机引物对180棵植物进行检测,共得到164个可重复的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在14.60%~27.44%(平均为20.73%),以括苍山种群最高,其次是四明山种群,最低是观音坪种群.Shannon指数和Nei指数均反映出七子花各种群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但遗传分化明显.Shannon指数显示种群内遗传多样性只占总遗传多样性的27.28%,而种群间遗传多样性却占72.72%;Nei指数表明种群内的遗传变异较小,种群间的遗传变异较大,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7157.七子花种群间的基因流为0.1987,遗传相似度平均为0.7306,遗传距离平均为0.3150,各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明显.根据遗传距离聚类分析,大致可以将9个七子花种群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类群.
聚乙二醇模拟水分胁迫对沙地樟子松种子萌发影响研究
朱教君, 李智辉, 康宏樟, 范业展
2005, 16(5): 801-804.
摘要
(
1293
)
PDF
(1091KB) (
608
)
以引种区沙地樟子松种子为材料,观测了聚乙二醇(PEG)模拟水分胁迫对沙地樟子松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PEG处理胁迫对种子的萌发均有一定的延缓作用;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发芽势随胁迫强度的增加呈现明显下降趋势.30%PEG处理的种子在试验结束后仍未能萌发,表明樟子松种子的萌发的临界PEG水分胁迫值小于30%,相当于-1.20MPa的水势.种子发芽后胚根和胚轴的生长亦受到PEG模拟水分胁迫,当PEG浓度为10%时(相当于-0.2MPa水势),胚根、胚轴的长度都较短,说明樟子松种子的胚根、胚轴的生长对PEG模拟干旱胁迫更敏感;但胚根/胚芽的比值随PEG模拟水分胁迫的强度增加而增加,表明樟子松种子萌发后对水分胁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由此可见,干旱胁迫影响引种区沙地樟子松种子的萌发可能是导致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不能天然更新的因素之一.
一氧化氮对杨树耐旱性的影响
王淼, 李秋荣, 付士磊, 肖冬梅, 董百丽
2005, 16(5): 805-810.
摘要
(
1090
)
PDF
(779KB) (
422
)
探讨了外源NO对水分胁迫下杨树叶片质膜相对透性、叶片光合作用和氧化伤害保护酶的影响.结果表明,NO供体硝普钠(sodiumnitroprusside,SNP)能提高杨树叶片的含水率,在水分胁迫(PEG6000渗透液处理)下,能缓解叶片的水分丢失.NO对杨树叶片光合作用具有双重性,低浓度SNP(200、500μmol·L
-1
)能促进叶片的光合,高浓度SNP(1000、2000μmol·L
-1
)则明显抑制叶片的光合.较短时间水分处理胁迫(1h))的杨树叶片SOD和POD活性显著高于较长时间(3h)水分胁迫下叶片的酶活性.经SNP处理后,各处理组POD、SOD活性明显上升.同时,随SNP浓度的增加,POD和SOD活性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外源NO可通过诱导POD和SOD活性的上升,延缓活性氧的积累,从而减轻水分胁迫对杨树的伤害,增强树木的耐旱能力.
麻竹山地笋用林凋落物发生、分解及养分归还动态
邱尔发, 陈卓梅, 郑郁善, 洪伟, 黄宝龙
2005, 16(5): 811-814.
摘要
(
989
)
PDF
(269KB) (
339
)
对福建省漳洲市南靖国有林场山地麻竹笋用林凋落物的养分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的发生、养分浓度及养分归还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都呈双峰型;分解失重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分解剩余率与分解时间呈明显的负指数相关;凋落物分解剩余物N和P浓度呈升-降-升的变化规律,K则在前期流失强烈,中期平缓,后期略有回升.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栲树种子雨的时空格局
胡星明, 蔡永立, 李恺, 张天澍
2005, 16(5): 815-819.
摘要
(
1384
)
PDF
(313KB) (
449
)
在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中选择5株栲树,通过种子筐和地表取样,分析了栲树种子雨的时空格局特征.结果表明,栲树种子雨从11月3日到12月16日,持续45d,存在散落的高峰期(11月18日~27日);散落在地表的种子雨主要集中在离母株树干1.5~5.5m区段内,占总数的85.6%,最远不超过8m,空间格局符合二次分布;整个种子雨期间,单株平均落果数为112.8个·m
-2
(70个·m
-2
~239.5个·m
-2
),东南向较多(135.6个·m
-2
)、西北向较少(86.8个·m
-2
),但无显著差异;种子雨中有活力的坚果占总数的27.3%、未成熟的占25.7%,昆虫幼虫侵害的占42%,松鼠啃食的占5%.
黄山松年轮硫及重金属元素含量动态特征
吴泽民, 高健, 黄成林, 洪淑媛
2005, 16(5): 820-824.
摘要
(
1100
)
PDF
(297KB) (
499
)
对黄山松80年的年轮序列中S及重金属元素Mn、Fe、Zn、Cu和Pb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年轮中S浓度可划分为3个等级:58.5%年轮段,S浓度<2mg·kg
-1
;24.4%年轮段,S浓度3.65~6.0mg·kg
-1
;17.1%年轮段,S浓度>11mg·kg
-1
.年轮序列中S的积累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可分为波动型(1917~1960年)、相对稳定型(1961~1980年)和持续增长型(1981年以后)3种类型;在1935~1938年、1959~1960年以及最近10年的年轮中,S含量均>11mg·kg
-1
,表明该时段大气中S的浓度较高.统计分析表明,近18年来,旅游人数的增加与年轮中S含量呈显著相关性,一些景点较集中的燃料消耗可能造成局部大气污染,从而影响到树木.年轮序列中Pb的积累浓度低于土壤背景值;Mn、Fe、Zn和Cu在年轮中的积累均有明显的波动性;统计上无显著的相关性,表明这4种元素在年轮中的积累是独立的;Zn和Cu在年轮序列中积累的波动与树龄无关;Mn在年轮序列中的浓度随树龄增加而降低,在最新的几个年轮段又略有增加,Fe则相反.
丰林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评价:量化与解释
国庆喜, 王天明
2005, 16(5): 825-832.
摘要
(
1314
)
PDF
(2014KB) (
585
)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原始天然红松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天然林集中分布区.本研究根据景观分类图、各景观类型的属性数据库及1997年186个样地系统空间抽样数据,选用多样性、自然性、代表性、稀有性、面积适宜性、稳定性和人类干扰7项指标,建立2个层次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生态评价因子的等级化处理,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计算出各生态评价因子的综合评价指数(
CEI
).结果表明,区内有高等植物113科568种、高等动物近220种,物种多样性赋分3分;保护区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椴树红松林、枫桦红松林、云冷杉红松林,隐域性顶极群落云冷杉林以及仍具有原始林性质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90.0%和森林总蓄积的96.6%,代表性赋分3分;近20~30年内未受到强烈的外界干扰(人为和自然的),自然生境完好,次生化演替得到有效控制,自然性和人类干扰赋分4分;原始森林植物仍保存着很多古老第三纪的孑遗种,如红松、水曲柳、核桃楸、黄檗、紫椴和色木槭等,稀有性赋分4分;保护区总面积18165hm
2
,其有效面积大小适宜,足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面积适宜性赋分4分;保护区以红松为主体的红松混交林是一个稳定的群落,稳定性赋分4分.综合评价结果,该保护区生态质量CEI为0.87,表明
基于GIS的大兴安岭森林火险区划
尹海伟, 孔繁花, 李秀珍
2005, 16(5): 833-837.
摘要
(
1090
)
PDF
(839KB) (
497
)
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育英林场和奋斗林场为研究区,以GIS技术为支撑,选取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坡向和离居住区远近作为主要林火影响因子,采用因子加权叠置法,对研究区森林火险情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将火险等级分为无、低、中、高和极高5类.结果表明,无、低、中、高和极高火险区分别占研究区的0.37%、0.63%、38.67%、58.63%和1.70%,符合正态分布;中及以上火险区占60.33%,说明研究区森林火灾管理任务仍相当繁重;森林火险等级的地域分异明显,中部高四周低,在不同林火影响因子上的分异十分明显;火险等级与1987年的火烧强度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说明火险区划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为林业部门进行森林火灾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虚拟森林景观中林火蔓延模型及三维可视化表达
李建微, 陈崇成, 於其之, 潘志庚
2005, 16(5): 838-842.
摘要
(
1153
)
PDF
(325KB) (
569
)
传统上的林火模拟通常只选用一种林火模型,用一个简单的椭圆预测林火蔓延时火场各个位置的情况,与现实中火灾蔓延状况相差甚远,而且以往的林火蔓延是基于二维可视化表达,表达信息有限.本系统采用现今运用最广泛的Rothermel模型,利用Huygen原理,并以改进的粒子系统方法三维模拟在不同的风速、坡度下林火在火场不同位置的扩散行为.采用该方法模拟林火扩散行为,不仅能实时显示受灾面积、火势蔓延的方向、火势大小,且能给人以真实感.并将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福建漳浦林区.
拉格朗日逆分析在森林蒸散模拟中的应用
王安志, 刁一伟, 金昌杰, 关德新, 裴铁璠
2005, 16(5): 843-848.
摘要
(
1038
)
PDF
(816KB) (
437
)
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根据Raupach提出的LocalizedNearField(LNF)理论为依据,耦合垂直速度标准差
σ
w
(z)
和拉格朗日时间尺度
T
L
(z)
,建立林冠内水汽源汇强度和平均浓度廓线之间的关系;利用拉格朗日逆分析法(inverseLagrangiandispersionanalysis,IL)提出了通过林冠水汽浓度梯度计算林冠内的水汽源汇强度进而推算森林蒸散的方法.最终得到的结果与开路涡动相关系统的观测数据比较显示,对于白天水汽累积通量的模拟精度达到87.3%;IL模拟值高于EC实测值,大约高出15%~25%;林冠白天水汽通量远大于夜间,占日水汽总通量的70%以上.6~8月的水汽白天累积总通量高于5月和9月.
黄土高原退耕草地植被根系动态分布特征
李鹏, 李占斌, 澹台湛
2005, 16(5): 849-853.
摘要
(
1012
)
PDF
(290KB) (
457
)
采用土钻法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退耕年限和天然草地植被根系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样地上不同采样点间的根系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根系指标的合并计算结果可以代表立地上植被根系的分布特征.植被根系生物量、根系长度等指标的垂直分布特征均表现出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植被根系的生物量、根系长度等指标逐渐增加,一般在退耕年限超过20年后,植被根系的分布特征接近天然草地的根系分布特征.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根系消失系数从0.98逐渐降低到0.96,说明植被在深层土壤中的相对含量逐渐减少,根系逐渐集中在0~40cm的表层土壤中.退耕植被根系分布特征的改善提高了土壤理化性质,有利于新物种入侵和植被演替进行.
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旱地生境芦苇种群的芽流和芽库动态
杨允菲, 魏春雁, 张宝田, 刘宝
2005, 16(5): 854-858.
摘要
(
1134
)
PDF
(280KB) (
326
)
在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旱地生境芦苇种群的根茎分布在土层约1m的不同深度,一般可生活6个年度,个别根茎可存活7~9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通过芦苇根茎芽调查,创建了植物种群的芽流模型.提出了采用当年1龄级根茎芽的输入率与其它龄级休眠芽库存率之和估计芦苇种群芽库贮量动态的方法.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季的进程,芦苇种群芽库输入率呈不断增加趋势,而萌发输出率呈不断减少的趋势,死亡输出率则大体保持相同的较低水平.至休眠前期的9月底,芽库输入率已为输出率的2.04倍.在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旱地生境,芦苇种群各龄级根茎的休眠芽有一个稳定的萌发输出过程.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芦苇种群不同龄级根茎的休眠芽每年都有11%的比率萌发形成1龄级新根茎.1龄级根茎顶端翌年发育为分蘖株后,可为直接相连接的老龄级根茎就近输送养分,从而实现老龄级根茎芽的活力.
环境因子对西藏高原草地植物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
蔡晓布, 钱成, 彭岳林, 冯固, 盖京平
2005, 16(5): 859-864.
摘要
(
1316
)
PDF
(322KB) (
651
)
对西藏高原不同草地类型建群种植物的研究结果表明,寄主植物根围土壤AM真菌孢子密度与菌根侵染率之间无相关性;不同海拔条件下温度、降水量等的显著变化对草地植物AM真菌的发育和侵染具有重要影响,不同草地类型、土壤质地对AM真菌的影响亦较明显;在一定范围内,孢子密度随土壤pH、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分别呈显著增加(
r
=0.5319
*
,
n
=20)和下降趋势(
r
=-0.1973,
n
=20),菌根侵染率与土壤pH、有机质含量间则分别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和正相关;高磷土壤环境对AM真菌的产孢和侵染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最适AM真菌发育和产孢的土壤pH、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范围分别为8.0~8.7、3.8~4.8g·kg和7.8~10.1mg·kg
-1
;中度特别是重度退化草地对AM真菌的繁殖和侵染均具有不利影响,适度放牧对AM真菌关键种的保持具有重要意义;AM真菌对沙生苔草、矮生嵩草和扁穗莎草根系均具有良好的侵染效应.
丛枝菌根真菌对柑橘嫁接苗枳/红肉脐橙抗旱性的影响
吴强盛, 夏仁学
2005, 16(5): 865-869.
摘要
(
1184
)
PDF
(267KB) (
405
)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自然水分胁迫和胁迫解除复水条件下接种AM真菌摩西球囊霉对柑橘嫁接苗枳/红肉脐橙生长和保护系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的柑橘嫁接苗的株高、穗粗、叶面积和新梢生长量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未接种植株.在胁迫解除复水第4天,接种AM真菌的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未接种植株.在自然水分胁迫和胁迫解除复水过程中,接种AM真菌较未接种处理降低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强SOD、过氧化物酶(POD)、CAT活性,从而增强柑橘嫁接苗的渗透调节和保护防御能力,提高柑橘嫁接苗的抗旱能力.水分和菌根显著交互影响叶片SOD活性.AM真菌提高寄主植物的抗旱性机制可能与寄主植物的保护系统能力的改变有关.
应用NOAA/AVHRR资料监测松毛虫危害研究初探
张玉书, 班显秀, 陈鹏狮, 冯锐, 纪瑞鹏, 肖艳
2005, 16(5): 870-874.
摘要
(
1010
)
PDF
(677KB) (
524
)
探讨了利用气象卫星定量监测松毛虫危害程度的可能性.以针叶被害率代表松毛虫的危害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危害分别定义为针叶被害率<30%、30%~60%和>60%.根据地面光谱观测资料,建立了归一化植被指数与针叶被害率的相关方程,无松毛虫危害时NDVI为0.8823;为了消除大气等因子影响,利用松毛虫危害与未被危害的植被指数相对值表示松毛虫轻、中、重危害程度的遥感监测指标,无危害为1,0.78~1为轻度危害,0.57~0.78为中度危害,<0.57为重度危害.监测危害面积时,利用线性可加垂直植被指数进行混合象元分解.并分别对严重、中度、轻度3种类型发生年进行了定量监测分析,结果表明,AVHRR资料对中等以上松毛虫危害可进行定量监测分析,监测受灾面积比用同期的陆地卫星TM资料监测的受灾面积小12.1%~14.3%;对于轻度危害区域,采用气象卫星不易分辨,主要是由于不同下垫面和大气影响的差异,以及气象卫星空间分辨率较低.
长期施肥条件下潮土不同组分有机质的动态研究
尹云锋, 蔡祖聪, 钦绳武
2005, 16(5): 875-878.
摘要
(
1171
)
PDF
(596KB) (
502
)
采用相对密度分组法对潮土有机质进行分组分析,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轻组有机质和重组有机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现有的施肥条件下,不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轻组有机质和重组有机质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而NPK(化肥)和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轻组有机质和重组有机质含量均随施肥年限呈增加趋势,但前者年际间波动较大,增加幅度也远不如后者.回归分析发现,NPK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轻组有机质和重组有机质均与施肥年限呈线性相关,而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轻组有机质和重组有机质则随施肥年限呈对数函数变化规律.
我国北方玉米品种个体产量潜力与氮利用效率研究
王空军, 张吉旺, 郭玉秋, 胡昌浩, 董树亭, 蒋高明
2005, 16(5): 879-884.
摘要
(
1095
)
PDF
(382KB) (
545
)
采用大田试验,在低密度条件下,研究了我国北方1990年以来大面积种植的50个玉米主栽品种个体产量潜力和N利用效率.探测分析和正态分布检测结果表明,单株籽粒产量(GY)、千粒重(KW)、单株生物产量(AB)、籽粒收获指数(
HI
G
)、N利用效率(NUE)和N收获指数(
HI
N
)6个指标分别符合正态分布N(265.1,44.50
2
)、N(322.3,36.91
2
)、N(515.8,64.73
2
)、N(0.514,0.06
2
)、N(43.0,5.37
2
)和N(0.643,0.06
2
),其变化范围为GY198.35~345.22g/株、KW241.50~391.82g/1000粒、AB402.34~712.84g/株、
HI
G
0.39~0.63、NUE31.18~57.35kggrain·kg
-1
N和
HI
N
0.47~0.74.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NUE高度正相关(偏相关系数0.471
**
,P=0.01),而籽粒千粒重与NUE呈显著性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427
**
,P=0.002).对GY和NUE进行分层聚类,将北方玉米品种划分为高产高NUE型、低产低NUE型和中间型,目前高产高NUE型玉米品种相对较少,仅占24%.
不同供氮条件下水稻的化感抑草作用与资源竞争分析
熊君, 林文雄, 周军建, 吴敏鸿, 陈祥旭, 何华勤, 郭玉春, 梁义元
2005, 16(5): 885-889.
摘要
(
947
)
PDF
(697KB) (
531
)
为探讨化感水稻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生物干扰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测试方法———化感竞争分离法(allelopathyandcompetitionseparation basedbioassay,ACS),成功地区分了在稻/稗共生系统中水稻化感作用与资源竞争及其在不同N条件下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水稻PI312777具有较强的生物干扰能力.在不同N水平下,其资源竞争能力较强且表现稳定,但化感作用潜力则随供N水平的下降而明显增强.水稻Lemont不具化感作用潜力,在供N水平正常或充足条件下,其资源竞争能力减弱,但在N胁迫下却明显增强.这是在环境资源贫乏时,稻/稗共生系统中生态位竞争加剧的结果.
几种化感物质替代物间的互作效应分析
何华勤, 沈荔花, 宋碧清, 郭玉春, 梁义元, 梁康迳, 林文雄
2005, 16(5): 890-894.
摘要
(
1063
)
PDF
(268KB) (
362
)
运用正交旋转回归试验设计分析5种常见的化感物质替代物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香草酸和阿魏酸间对稗草根长的互作效应,以探明化感物质抑草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水杨酸和对羟基苯甲酸、水杨酸和肉桂酸间增效或拮抗的互作效应与各因子在化合物中浓度水平密切相关.水杨酸在浓度<0.14mmol·L
-1
时,对对羟基苯甲酸表现为增效作用;当浓度>0.14mmol·L
-1
时,则表现为拮抗作用.而对羟基苯甲酸在浓度为0.425mmol·L
-1
时,对水杨酸表现为拮抗作用.在所考察的浓度范围内,水杨酸对肉桂酸都具有拮抗作用,而肉桂酸在浓度为0.14mmol·L
-1
时对水杨酸表现出拮抗作用.在所考察的浓度范围中,香草酸与肉桂酸的作用效果都是增效的.
异丙甲草胺及其高效体对我国南方潮土微生物的影响Ⅰ.过氧化氢酶
周瑛, 刘维屏, 王婷婷
2005, 16(5): 895-898.
摘要
(
1029
)
PDF
(432KB) (
519
)
研究了0、5、20和100mg·kg
-1
浓度的异丙甲草胺及其高效体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异丙甲草胺处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不同,20mg·kg
-1
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受到激活的程度最大,且一直处于激活状态,5mg·kg
-1
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在前期受到抑制,后期则100mg·kg
-1
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受激活较强.不同浓度的金都尔对供试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先激活、后抑制、再激活,并且后期100mg·kg
-1
处理的激活程度最大;5mg·kg
-1
和100mg·kg
-1
处理的异丙甲草胺对供试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可能大于金都尔,但20mg·kg
-1
处理则表现出例外.
紫色土外源砷的形态分配与化学、生物有效性
苗金燕, 何峰, 魏世强, 刘刚
2005, 16(5): 899-902.
摘要
(
948
)
PDF
(230KB) (
332
)
采用盆栽试验与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外源As在酸性、中性、钙质紫色土中的形态分配及其化学、生物有效性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本底As68%~86%为残留态,外源As加入10d后50.2%~61.1%转化为残留态,至收获期(60d)仅增1%~2%.酸性紫色土中活性态As分配为:A(交换态)As>Al As>Fe As>Ca As;中性紫色土:A As>Al As>Ca As>Fe As;石灰性紫色土:A As>Ca As>Al As>Fe As.浸提剂HCl、NaHCO
3
、NH
4
Cl对土壤As的提取能力不同,与植物吸收As的相关性也有差异.NH
4
Cl主要提取交换态As,对土壤As的原有形态影响最小,与植株吸收量呈极显著相关,可作为不同土壤有效As的通用浸提剂.多元回归表明,酸性紫色土决定植株吸As量的是Al As和Fe As,中性、石灰性紫色土为A As和Ca As.试验发现,Al As分级时存在F
-
的干扰,1mol·L
-1
H
3
BO
3
可有效掩蔽.
不同磷浓度对玉米生长及磷、锌吸收的影响
张富仓, 康绍忠, 龚道枝, 李志军
2005, 16(5): 903-906.
摘要
(
1044
)
PDF
(468KB) (
518
)
在不同磷水平(0.1、1.0、5.0、10和100μmol·L
-1
P)的水培液中培养玉米苗,测定不同培养时期玉米的生长和玉米植株对P、Zn吸收和利用效率.结果表明,玉米在100μmol·L
-1
P的溶液中生长速率最大,而根冠比在0.1μmol·L
-1
P的溶液中为最大.随着水培液中P水平的增加,植株对P的吸收速率增加,而利用效率降低;玉米根系含Zn量增加,而冠层含Zn量变化不大,说明增P使Zn在根内富集,Zn向冠层转移速率较小,玉米幼苗根系中P和Zn的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豇豆与菜豆挥发物中美洲斑潜蝇引诱成分的分析与鉴定
魏明, 邓晓军, 杜家纬
2005, 16(5): 907-910.
摘要
(
1214
)
PDF
(485KB) (
468
)
应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和自行设计的挥发物收集装置以及GC-MS系统,对美洲斑潜蝇主要寄主植物豇豆与菜豆的挥发物进行收集和分析.鉴定出两种寄主植物的挥发物主要成分均为2-己烯醛、3-己烯醇、2-己烯醇、1-辛烯醇、3-己烯醇醋酸酯、α-紫罗酮、β-紫罗酮.通过与标准品的对照,测定了7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之间的相对比例,并据此配制成人工引诱剂,进行了美洲斑潜蝇成虫的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证实所配制的引诱剂对成虫具有一定的引诱效果,其中α-紫罗酮和β-紫罗酮很可能在美洲斑潜蝇成虫寻找寄主植物的定向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黄瓜根际重要病原与其拮抗菌消长规律的研究
梁建根, 张炳欣, 喻景权, 石江, 陈振宇
2005, 16(5): 911-914.
摘要
(
1087
)
PDF
(236KB) (
438
)
研究了4个不同黄瓜品种根际两类重要土传植物病原菌(
Pythium
spp.和
Fusariumoxysporum
f.sp.
cucumerinum
)的种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生长期间种群数有差异,与通常的发病规律相吻合.统计分析可见,腐霉种群和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种群品种间差异极显著(
F
=495.54>F
0.01
=7.59;
F
=2355.57>F
0.01
=7.59).整个生育期,所有黄瓜品种种群数极显著地高于其它时期的腐霉种群数,结主蔓瓜期镰刀菌种群数极显著地高于其它时期的镰刀菌种群数.同时,2种病原菌与其拮抗菌均呈较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5和0.81.
苯丙烯酸对黄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吴凤芝, 潘凯, 周秀艳
2005, 16(5): 915-918.
摘要
(
995
)
PDF
(595KB) (
423
)
采用基质栽培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苯丙烯酸对黄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苯丙烯酸对黄瓜幼苗的光合色素、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根系活力产生了抑制作用.当处理浓度为25μmol·L
-1
时,对类胡萝卜素产生抑制作用,对叶绿素a、叶绿素b为促进作用;当浓度为50μmol·L
-1
时,对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根系活力均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
P
<0.05),并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当浓度为150μmol·L
-1
时,对叶绿素a、叶绿素b产生显著抑制作用(
P
<0.05);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对黄瓜上述生理特性的抑制作用增强.低浓度苯丙烯酸(25~50μmol·L
-1
)对幼苗根系活力的抑制强度不大,可在处理后期得到恢复;高浓度(100~150μmol·L
-1
)处理则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时间延长,抑制作用增强(
P
<0.05).
不同氮营养下炭疽病菌侵染对菜心叶片内源激素的影响
杨暹, 陈晓燕
2005, 16(5): 919-923.
摘要
(
1031
)
PDF
(313KB) (
455
)
研究了6种不同氮营养水平下炭疽病菌对菜心叶片乙烯释放量、脱落酸(ABA)和吲哚乙酸(IAA)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感病过程中,所有氮营养处理乙烯释放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并在接种后的第4天至第6天达到峰值,适宜氮、低氮营养比高氮或不施肥可抑制乙烯产生和ABA的合成,维持体内乙烯、ABA的稳定.适宜氮、低氮处理感病后IAA含量一直上升,而高氮或不施肥处理的IAA呈单峰曲线变化,并在接种后4~6d达到峰值,随着致病时间的延长,适宜氮、低氮营养比高氮或不施肥可提高炭疽病菌对IAA的诱导.表明氮营养炭疽病内源激素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维持植株体内的激素平衡是提高植株耐病的机理之一.
水稻不同生育期磷素营养对开放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响应
杨连新, 杨洪建, 黄建晔, 王余龙, 朱建国, 刘红江, 董桂春, 单玉华
2005, 16(5): 924-928.
摘要
(
1023
)
PDF
(776KB) (
416
)
2001年和2002年利用农田开放式空气CO
2
浓度增高(FACE)系统平台,研究不同施N量条件下FACE对武香粳14号不同生育时期磷含量、磷积累、磷分配和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ACE使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含磷率和吸磷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3.9%~20.6%和28.9%~71.4%;FACE使水稻抽穗后磷在生殖器官中的比例下降9.8%~26.3%,在营养器官中的比例增加2.2%~23.9%,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FACE对抽穗前磷在叶片、茎鞘中的比例无显著影响;FACE使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单位磷的干物质生产效率、籽粒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均明显下降,降幅分别为3.7%~16.6%、6.5%~15.5%和5.4%~9.0%;氮处理以及氮与FACE处理的互作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磷素营养影响较小.
南京市城乡公路蜀桧叶片中金属元素和氮、硫含量分析
殷云龙, 骆永明, 张桃林, 贺剑锋, 徐建华
2005, 16(5): 929-932.
摘要
(
1064
)
PDF
(732KB) (
442
)
通过对南京市城乡公路(城市干线、绕城公路和城郊公路)和相对清洁对照点植物园环境中土壤和蜀桧叶片中金属元素和N、S含量的测定,研究了环境元素在土壤植物大气之间的转移.结果表明,在城市干线、绕城公路和城郊公路环境中生长的蜀桧叶片中,10种金属元素中有Al、Fe、Mo、Zn、Cd、Pb、As和Cr含量明显超过对照点,其中尤以Al、Fe、Mo和Zn最显著.公路环境蜀桧叶片中,Fe、Zn和As在土壤植物间的相关性显著,说明蜀桧可能是Fe、Zn和As的良好指示植物;蜀桧叶片中Al、Mo、Cu、Pb、Cd和Cr在土壤植物间相关性不显著,说明公路环境中其含量较高可能是受大气污染的影响.城市干线和绕城公路蜀桧叶片中的N和S含量高于对照点,而城郊公路则接近对照.相关分析表明,公路土壤含N量在土壤植物间呈负相关,低于对照,含S量在土壤植物间呈正相关,高于对照.因此,公路环境蜀桧叶片中较高的N含量可能是汽车尾气排放的NOx影响的结果,而较高的S含量则主要来自土壤.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尾水灌溉下百慕大草抗氧化系统的反应
王如意, 何品晶, 邵立明, 张斌, 李国建
2005, 16(5): 933-938.
摘要
(
1060
)
PDF
(335KB) (
417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渗滤液尾水灌溉下百慕大草的膜脂过氧化及酶促、非酶促抗氧化系统的反应.结果表明,低稀释比的渗滤液尾水(<25%)灌溉下,随着稀释比增大,百慕大草叶绿素a/b提高,丙二醛(MDA)、H
2
O
2
含量及膜透性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较轻;但中、高稀释比(>25%)下,随稀释比的增大则显示出一定的负效应,表现为叶绿素a/b降低,MDA、H
2
O
2
含量及膜透性提高,从而导致膜脂过氧化水平提高.非酶抗氧化剂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类胡萝卜素(Car)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同,即低稀释比下含量升高,中高稀释比胁迫下明显降低.抗氧化酶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变化同抗氧化剂变化趋势相似,但POD对胁迫的反应更敏感;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趋势则先减弱后增强;MDA含量和抗氧化剂含量、抗氧化酶SOD、POD活性间的显著负相关,表明3种抗氧化剂和SOD、POD在防止百慕大草膜脂过氧化上可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木焦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特性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杨秀虹, 李适宇, Gran Bengtsson, Niklas Trneman
2005, 16(5): 939-944.
摘要
(
1096
)
PDF
(1460KB) (
487
)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木焦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活性等的空间变异特征.分别采用26种主要磷脂类脂肪酸(PLFA)的总含量(totPLFA)、PLFA的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PLFAPC1和PC2)以及土壤培养过程中CO
2
C的累积释放量(C
re
)来表征土壤中的微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微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多数微生物特性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其半变异函数曲线可用带块金效应的球状模型进行拟合.变量的空间相关距离在2.50~16.60m之间.PLFAPC1、totPLFA和C
re
均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其相对结构变差(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分别为82.3%、79.6%和64.7%,而PLFAPC2不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克立格空间插值图表明,样地中存在几处微生物相对密集分布且代谢活性较高的区域,其中优势微生物菌群是由PLFAs16:1
ω
7t,cy17:0,18:1
ω
7和cy19:0所表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土壤中主要污染物多环芳烃含量和空间分布是影响微生物特性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芦竹修复镉汞污染湿地的研究
韩志萍, 胡晓斌, 胡正海
2005, 16(5): 945-950.
摘要
(
1250
)
PDF
(908KB) (
901
)
以湿土盆栽方法研究了芦竹在Cd和Hg污染模拟湿地中的富集能力及其在植株中的分布.结果表明,芦竹在101mg·kg
-1
Hg污染环境中生长8个月后,对Hg的富集量是根系>茎>叶片,植物地上部分对Hg富集量为200±20mg·kg
-1
DW;而在115mg·kg
-1
Cd污染环境中生长8个月后,其对Cd的富集量是叶片>根系>茎,芦竹叶片对Cd的富集量在160±26mg·kg
-1
DW.重金属在芦竹各器官内的含量随种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8个月生长期富集量比4个月生长期富集量高30%~50%.芦竹生物富集系数(Bio concentrationfactorBCF)随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增加而减小.在污染土壤中,芦竹叶、茎对Hg的BCF为1.9和2.1、对Cd为1.5和0.3;在未受污染的空白对照湿土中(含Hg6.8mg·kg
-1
,Cd8.5mg·kg
-1
),芦竹叶、茎对Hg的BCF为6.8和12.2,对Cd为7.0和2.7,表明芦竹具有生物量大、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等特点,对Cd、Hg有较大富集量和较好的耐受性.
模拟氮沉降对杂草生长和氮吸收的影响
蒋琦清, 唐建军, 陈欣, 陈静, 杨如意, Hu S
2005, 16(5): 951-955.
摘要
(
1133
)
PDF
(587KB) (
843
)
以杂草早熟禾、黑麦草、野燕麦、天蓝苜蓿、白车轴草、北美车前、婆婆纳、无芒稗、牛筋草和刺苋为试验材料,以4.0g·m
-2
·yr
-1
的N输入为模拟氮沉降浓度,研究了不同杂草功能类群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模拟氮沉降处理下,杂草的生物量(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生物量)呈增加趋势,但不同功能类群对氮增加的响应明显不同,C
4
禾本科、C
3
豆科及C
3
禾本科植物的生物量受到氮沉降的显著促进,但C
3
非禾本科和C
4
非禾本科植物的生物量则受氮沉降的影响不显著;不同功能类群的根冠比、植株含氮及植株吸收氮的总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无明显规律,但物种间差异显著.氮沉降提高野燕麦和北美车前的生物量的根冠比,但对其他生物种类没有显著影响.没有发现氮沉降对植物体内的含氮量有显著的影响,但氮沉降却显著地提高了除刺苋、早熟禾及婆婆纳之外的所有杂草物种对N的摄收.由于物种对氮沉降的响应不同,未来氮沉降的增加将加速杂草群落组成的变化.
用于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土壤微生物DNA提取方法
张于光, 李迪强, 王慧敏, 肖启明
2005, 16(5): 956-960.
摘要
(
1704
)
PDF
(862KB) (
782
)
利用SDS高盐法和变性剂加SDS高盐法对土壤微生物总DNA进行了提取,然后通过电泳加树脂柱回收和连续2次树脂柱回收方法进行了纯化.结果表明,变性剂加SDS高盐法的DNA提取效率明显高于前者,电泳加树脂柱法的纯化效果更好.通过PCR扩增表明,经过纯化后的DNA,都可以进行16SrDNA扩增和
nirK、nosZ、nifH
等功能基因的扩增.因此,变性剂加SDS高盐法是一种更为高效、可靠且适合于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DNA提取方法.
厦门大嶝岛海域贝类的养殖容量
卢振彬, 杜琦, 方民杰, 钱小明, 蔡清海, 许翠娅
2005, 16(5): 961-966.
摘要
(
1263
)
PDF
(717KB) (
571
)
对厦门大嶝岛海域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潮下带、潮间带和吊养区非养殖滤食性动物生产量、养殖贝类的滤水率、有机碳含量和贝类含壳重与鲜组织重的比值等模型参数的调查测定和检测分析,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沿岸海域能流分析模型估算该海域贝类生态容量,进而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生产量,估算贝类养殖容量;同时应用方建光模型估算贝类的养殖容量;采用统计分析法估算贝类及其各养殖品种的适养殖面积,以控制该海域贝类的养殖量和对各种贝类养殖量进行优化配置.结果表明,3种模型估算的贝类养殖容量为35248~39990t(平均37488t),140008~158850×10
4
个(平均148903×10
4
个);适养面积2145hm
2
,其中牡蛎1900hm
2
、缢蛏81hm
2
、泥蚶20hm
2
、凸壳肌蛤144hm
2
.2000年贝类及其各养殖品种的养殖面积已超过了估算的适宜养殖面积,应予以削减.
培养条件对海洋假单胞菌脂肪酸的影响
叶芳挺, 严小军, 郑立, 徐继林, 陈海敏
2005, 16(5): 967-970.
摘要
(
1082
)
PDF
(599KB) (
474
)
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一株海绵附生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sp.)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及脂肪酸变化.结果表明,该海洋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0℃,在以淀粉作为外加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实验菌含13种脂肪酸,主要是c16:1(n7)、c15:0、c16:0、c17:0、c18:1(n6)、c18:1(n9)、9,10cp c17:0和其同分异构体.在30℃温度条件下,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急剧减少.在有外加碳源(葡萄糖和淀粉)的培养基中生长的细菌,奇数脂肪酸和环丙基脂肪酸含量远比未外加碳源的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环境因子中,温度比碳源的影响更明显.
钙对植物抗逆能力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意义
蒋廷惠, 占新华, 徐阳春, 周立祥, 宗良纲
2005, 16(5): 971-976.
摘要
(
1361
)
PDF
(852KB) (
924
)
随着酸雨的蔓延和化学氮肥用量的增加,土壤酸化日趋严重,钙流失不断加剧,而含钙肥料却因高浓度复合肥比重的增加(磷铵取代含钙磷肥)而不断下降,使钙供应与植物需要的矛盾日渐突出.文中简述了钙对植物抗酸、盐、氨、重金属、渍害、冷害、热害、病害及酸雨等能力的影响,以及维持土壤钙供应的措施,指出植物生长过程中分泌的酸是施肥引起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根系分泌酸能力强的田菁改良盐碱土的重要机理之一是促进土壤钙的活化,增强后季作物的抗盐能力.降水中氮素含量的增加,促进了林木的生长,并使其他元素缺乏,易加剧根际酸化,可能是一些工业化地区森林退化的重要机制.基于钙在植物抗逆中的作用,建议在肥料试验设计中增加施钙的空白对照区,以便将钙的效应从其它处理效应中区分出来.磷铵不应作为我国磷肥工业的发展方向.
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景观生态学途径
郭青海, 马克明, 赵景柱, 杨柳, 尹澄清
2005, 16(5): 977-981.
摘要
(
1171
)
PDF
(657KB) (
704
)
城市非点源污染是伴随城市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殊性、不透水层面积的增加,使城市非点源污染不同于农业非点源污染,而控制难度更大.治理城市非点源污染的常用方法是最佳管理措施(BestManagementPractices,BMPs),主要采取一些局部修复措施在地表径流迁移过程中控制污染物.但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十分显著,结合局部的BMPs和区域的景观规划是控制城市非点源污染的一个理想途径.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景观生态学途径首先需要了解城市景观格局对非点源污染源、污染物迁移过程和受纳水体的影响,明确非点源污染与景观格局的关系,判定造成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和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根据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要求,针对性地重新组合原有景观格局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以构建新的景观格局,并将BMPs融入规划之中,将景观规划与管理有机结合,增强城市景观异质性,实现对城市非点源污染的有效控制.
铅和镉污染对大羽藓生理特性的影响
魏海英, 方炎明, 尹增芳
2005, 16(5): 982-984.
摘要
(
907
)
PDF
(384KB) (
4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