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7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6-04-18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历山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研究
茹文明
1,2
;张金屯
1,3
;张峰
1
;张桂萍
1,2
;刘瑞祥
1,2
2006, 17(04): 561-566 .
摘要
(
3106
)
PDF
(560KB) (
1735
)
采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山西历山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顺序为:青榨槭+五角枫林>青榨槭+鹅耳枥林>辽东栎林>栓皮栎林>华山松+红桦林>油松+栎林>白桦林>侧柏+栓皮栎林>红桦林>华山松林>侧柏林>油松林>红桦+山杨林;森林群落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大于草本层和乔木层,而均匀度指数在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则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海拔1 000~1 920 m之间,Shannon-Wiener指数、Hill多样性指数及物种丰富度与海拔梯度均呈正相关(
P
<0.05),海拔大于1 920 m则呈现负相关;这些指数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呈现出“中间高度膨胀”的规律,即中等海拔高度上物种多样性高而低海拔和高海拔物种多样性低.这主要是由于在中海拔(约1 900 m)地段水热条件组合较好,人类活动干扰较少所致.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树种多样性的加性分配
陈小勇
1,2
;陆慧萍
1
;应向阳
1
;宋永昌
1,2
2006, 17(04): 567-571 .
摘要
(
2735
)
PDF
(453KB) (
1258
)
根据物种丰富度、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建立的物种多样性分配方法,提出分异度系数,对天童森林公园内不同森林类型的树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物种丰富度指数,总体的多样性只有小部分归功于样方内多样性,而多样性大多分配在样方间、亚群丛间或群丛间,例如在木荷-栲树群丛中,样方内只贡献了20.3%的物种丰富度.而在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中,多样性大多分配在样方内.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后两种指数不仅考虑了物种的存在与否,也考虑了其在样方内的多度.同时比较分析了加性分配与传统方法的结果.
鄂尔多斯高原北缘水分梯度下天然植被分布格局初探
杨晓晖;李朝生;于春堂;慈龙骏
2006, 17(04): 572-576 .
摘要
(
2647
)
PDF
(494KB) (
1114
)
以鄂尔多斯高原杭锦旗北部独贵塔拉镇的过渡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样线调查,研究了水分梯度下天然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TWINSPAN的分类结果表明,群落以中生和旱生为主,一些耐盐的植物散布其中;相邻样方间相似性指数的变化反映了不同类型群落在研究区内的镶嵌分布,从而形成了该区域内群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植被样方与地形地貌因子的CCA排序结果显示,植被群落空间格局的形成更多地取决于区域内的水分变化梯度.在本文的研究尺度上,这种水分变化梯度主要由微地形地貌的变化来决定,而不是由与黄河的距离因子来决定.因此,在本区域的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前已经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地形地貌单元特点,在缺乏完善的风沙防护措施和排水除盐措施的情况下,不宜采取大规模平整土地进行综合开发.
利用GIS对吉林针阔混交林TM遥感图像分类方法的初探
王立海;赵正勇;杨旗
2006, 17(04): 577-582 .
摘要
(
2645
)
PDF
(612KB) (
1209
)
为提高林区TM遥感图像自动分类识别精度,在GIS技术辅助下,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针阔混交林TM遥感图像为例,对研究区DEM、坡向等地理因子和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与森林植被分布之间的内在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结合对遥感图像预分类的定性分析,形成分类知识库,建立了适用于针阔混交林的自动分类识别专家系统.分类试验证明,该系统能比较明显地削弱混合像元和地形阴影的影响,分类精度较无监督分类法提高了14.22%,Kappa指数为0.7556,达到区别森林类型的分类目的.将GIS数据引入专家系统,应用先验知识建立推理机制,可以解决遥感图像中云区和云阴影区由于不能接收到正确的光谱值而无法进行分类的问题.
干旱区绿洲-荒漠过渡带灌丛土壤属性研究
许文强
1,2
;罗格平
1
;陈曦
1
2006, 17(04): 583-586 .
摘要
(
2667
)
PDF
(398KB) (
1204
)
以天山北坡绿洲荒漠过渡带为研究区,选择3种类型的灌丛并采集不同位置和深度的灌丛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灌丛土壤资源的聚集效应.结果表明,干旱区绿洲荒漠过渡带不同类型灌丛对土壤粒度分布的影响不显著,土壤以砂和粉砂为主,红柳+裸地灌丛土壤粒度分布的聚集效应明显;灌丛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在冠幅下最高,其次为灌丛间低矮植物下,灌丛间裸地最低,呈现出明显的“肥岛”现象;不同灌丛类型和采样位置对土壤盐分离子和总盐含量的变化影响显著,且不同灌丛土壤资源的聚集效应各异;导致不同类型灌丛土壤资源富集率不同的原因有气候因素、灌木分布的土壤环境、灌丛高度和冠幅、灌丛间有无低矮植物等.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杨弘
1,2
;裴铁璠
1
;关德新
1
;金昌杰
1
;王安志
1
2006, 17(04): 587-591 .
摘要
(
2604
)
PDF
(503KB) (
1352
)
在1990~1992年和2003年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水分动态进行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年内变化可划分为5个时期:春季聚水阶段、旱季耗水阶段、雨季蓄墒阶段、秋季失墒阶段和冬春土壤水分相对稳定阶段.利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进行分层,得出土壤水分剖面分布分为速变层、活跃层和次活跃层,并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各层次间土壤水分及其与其间降水量的关系.
武汉钢铁公司厂区绿地绿量的定量研究
陈芳;周志翔;王鹏程;李海防;钟颖飞
2006, 17(04): 592-596 .
摘要
(
2610
)
PDF
(526KB) (
1240
)
针对城市绿地结构复杂、破碎化程度高的特点,在武汉钢铁公司厂区园林绿地层片结构及其盖度调查的基础上,借助GIS对其绿量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单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差异较大,植物种的叶面积指数大小不仅取决于单叶面积,而且取决于树冠的冠形和枝叶的密集程度.该厂区园林绿地的平均叶面积指数为7.75,总绿量为1 694.2 hm
2
.其中,乔-灌-草型和乔灌型绿地的面积和绿量分别占厂区总绿地面积和总绿量的79.7%和92.3%,反映了该厂区绿化以乔木为主,乔-灌-草型和乔-灌型绿地类型占绝对优势.结构单一的纯草坪型绿地在厂区应用较少,但草本层片的绿量占总绿量的22.9%.园林绿地的绿量取决于绿地面积、绿地的层片结构、不同层片植物的叶面积指数及其盖度.城市园林绿地应在扩大绿地面积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叶面积指数较高的树种,完善层次结构,以增加总体绿量.以层片作为基础定量单元,在各层片代表种叶面积指数测定的基础上,通过绿地群落类型的层片结构及其盖度调查,并借助遥感影像和GIS提取各类群落的面积,可较为准确地定量城市园林绿地的绿量.
北京市11种园林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研究
王蕾;高尚玉;刘连友;哈斯
2006, 17(04): 597-601 .
摘要
(
2781
)
PDF
(444KB) (
1286
)
测定了北京市11种园林植物叶面颗粒物附着密度,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各测试树种叶表面微形态,测量统计了滞留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结果表明,植物主要通过叶片上表面滞留大气颗粒物,上表面滞留的大气颗粒物数量约为下表面的5倍;叶片上表面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由高到低的微形态结构依次是沟槽>叶脉+小室 >小室>条状突起,并且结构越密集、深浅差别越大,越有利于滞留大气颗粒物;测试树种叶片上、下表面PM
2.5
和PM
10
平均百分含量分别为66.7%和98.3%与 43.4%和92.9%.
紫茎泽兰和飞机草的形态和光合特性对磷营养的响应
王满莲
1,2
;冯玉龙
1
;李新
1
2006, 17(04): 602-606 .
摘要
(
2810
)
PDF
(467KB) (
1250
)
比较研究了紫茎泽兰和飞机草的生长、形态、生物量分配和光合特性对磷营养的可塑性反应,及与其入侵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入侵植物对磷营养变化表现出很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低磷时,两种植物的根生物量比增大,利于养分吸收;高磷时,两种植物的比叶面积、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单位面积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大,同化面积和同化能力增强,利于碳积累.相比之下,紫茎泽兰对磷的适应性更强.随供磷量的增加,紫茎泽兰和飞机草的相对生长速率、总生物量、株高、分枝数、叶面积指数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均显著增大,过量磷素对上述参数抑制较小,表明两种入侵植物偏好较高的磷环境,土壤磷含量升高有利于其入侵,并在高磷时,通过增大株高、分枝数和叶面积指数荫蔽排挤本地种.在本地种基本停止生长的干季,紫茎泽兰和飞机草仍维持较高的相对生长速率.这也与其入侵性密切相关.
画眉草种子萌发对策及生态适应性
李雪华
1,2
;李晓兰
1,2
;蒋德明
1
;刘志民
1
2006, 17(04): 607-610 .
摘要
(
2662
)
PDF
(404KB) (
1442
)
研究了画眉草种子在不同贮藏条件以及光照、温度和降雨等环境因素下的萌发对策.结果表明,画眉草新种子具有较强的内在休眠;4个月的干藏和冷藏处理对解除种子休眠作用不明显,但较长时间的贮藏(干藏1年)则能促进种子成熟.画眉草种子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都能萌发,但较强的光照更有利于种子萌发.种子萌发适宜温度是28 ℃,温度升高和降低都会导致画眉草种子萌发率下降;变温条件下(16~28 ℃)种子萌发率高于恒温28 ℃条件,但两个处理间的萌发率没有显著差异.种子萌发降雨阈值是10 mm,种子萌发率和萌发持续时间均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画眉草种子具有迅速萌发和推迟萌发时间超过1年以上两种萌发对策.根据种子形态特征和萌发策略,推断画眉草具有持久土壤种子库.
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王国杰
1,2,3
;廖善刚
2
2006, 17(04): 611-614 .
摘要
(
2520
)
PDF
(392KB) (
1206
)
以晋江市为例,以系统网格采样法获取研究样本,以地统计学理论和半方差函数为工具,探讨晋江市1989~2001年人类对土地景观干扰活动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研究时段人类干扰活动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尤其是NE-SW向的方向性结构突出,主要原因在于交通干线的影响;各级行政中心成为其生长极点;交通干线与行政中心联合作用,使人类干扰呈现明显的点-轴格局.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恢复和重建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龙健
1
;李娟
2
;江新荣
1
;邓启琼
1
;李阳兵
1
2006, 17(04): 615-619 .
摘要
(
2804
)
PDF
(546KB) (
1359
)
采取4种不同恢复和重建措施对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进行了13年的生态治理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严重石漠化区(对照)植物多样性极低,土壤肥力极差,生态环境极为恶劣;改为花椒种植或多种乔-灌-藤混交种植后,植物多样性明显增大,土壤质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生态系统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后,林下植被层和群落多样性恢复得最快,林地土壤质量得到较快的恢复;保留较好的喀斯特次生林中植物多样性较高,土壤质量最好.采用合适的生物措施,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是促进严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的有效途径之一.
乌梁素海沉积物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布特征
孙惠民;何江;吕昌伟;高兴东;樊庆云;薛红喜;田慧娟
2006, 17(04): 620-624 .
摘要
(
2827
)
PDF
(449KB) (
1258
)
针对乌梁素海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和湿地面积逐渐萎缩,系统地研究了其生态环境地球化学效应.结果表明,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中的全氮含量存在明显的经向和纬向分异特征;沉积物中全氮养分含量与有机质含量显著相关(
r
>0.93);沉积物中C/N的平均值介于12.07~19.95之间,表明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湖中水生植物,水体富营养化具有显著的内源性.TN和有机质在不同粒级表层沉积物中的粒度效应明显,且TN和有机质在IV粒级的含量分别为I粒级的3.1~7.6倍和2.5~8.0倍.
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温度对气温的响应特征及对CO
2
排放的影响
宋长春
1,2
;王毅勇
1
2006, 17(04): 625-629 .
摘要
(
2620
)
PDF
(423KB) (
1344
)
通过2年的野外定位观测,研究了沼泽湿地土壤温度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特征,以及土壤温度对沼泽湿地植物土壤系统CO
2
排放的影响,并对CO
2
排放的季节性变化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随融冻作用开始,沼泽湿地土壤温度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强度不断增大,根层土壤温度与气温间呈显著指数关系(
R
2
=0.94,
P
<0.01),但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变小,土壤温度对气温的响应强度减弱.沼泽湿地植物土壤系统CO
2
排放与根层土壤温度有关,二者呈显著指数相关关系(
R
2
=0.84,
P
<0.01),利用模型模拟计算出沼泽湿地2003年生长季植物土壤系统CO
2
排放通量平均值为664.5±213.9 mg·m
-2
·h
-1
,野外定位观测值为634.0±227.7 mg·m
-2
·h
-1
,二者之间差值不大,表明利用此方法可以对沼泽湿地生长季CO
2
排放进行估算.
施氮量和底施追施比例对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时空变化的影响
马兴华
1
;于振文
1
;梁晓芳
1
;颜红
2
;史桂萍
2
2006, 17(04): 630-634 .
摘要
(
2775
)
PDF
(500KB) (
1404
)
研究了高产栽培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和底施追施比例对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时空变化的影响,同时计算了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亏量.结果表明,与氮肥分期施用处理比较,氮肥全部用于拔节期追施处理降低了拔节期之前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减少了拔节期之前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余量,降低了氮素向深层的淋洗;而挑旗期土壤硝态氮含量与氮肥分期施用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加了成熟期0~60 cm土壤各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和0~20 cm土壤铵态氮含量.氮肥全部用于拔节期追施的两处理间比较,在240 kg·hm
-2
的基础上降低施氮量至168 kg·hm
-2
,降低了挑旗期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减少了挑旗期到成熟期土壤氮素的亏缺量,也使成熟期土壤硝态氮的含量降低.不同处理间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无显著差异,施氮量为168 kg·hm
-2
且全部用于拔节期追施的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
根土空间对高粱根系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张永清
1,2
;苗果园
2
2006, 17(04): 635-639 .
摘要
(
2671
)
PDF
(515KB) (
1191
)
采用尼龙袋(允许水分和养分自由通过)装土栽培作物的方法,研究了根系生长空间对高粱根系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限制根系生长空间影响了高粱的生长,不同程度地降低了高粱的株高、叶面积、花后旗叶SOD及POD活性、总根长、根系吸收面积、根系与地上部干重、养分吸收量及最终产量,但增加了根系活力及活性吸收面积占总吸收面积的百分数.施肥有利于改善高粱根系在空间胁迫下的生长,增加根系吸收面积和活力,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根系生长空间不足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春小麦灌浆期籽粒沉淀值动态变化及氮磷肥与播期的影响
赵秀兰
1,2,3
2006, 17(04): 640-646 .
摘要
(
2510
)
PDF
(647KB) (
1033
)
通过3个品质类型春小麦品种施肥和播期大田试验,建立了灌浆期籽粒沉淀值动态变化的曲线拟合方程,定量揭示籽粒沉淀值动态变化规律及氮磷肥与播期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自开花15 d始至成熟,籽粒沉淀值随时间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在灌浆期籽粒沉淀值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不同基因型特点不同,且基因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各品种沉淀值积累速度的变化决定了成熟时高蛋白强筋品种沉淀值最高、高蛋白中筋品种次之、低蛋白弱筋品种最低.氮水平增加,高蛋白强筋和低蛋白弱筋品种沉淀值和曲线最高值降低,高蛋白中筋品种则明显升高;高蛋白强筋品种曲线最高值出现时间提前,而高蛋白中筋和低蛋白弱筋品种则推后.磷水平增加,高蛋白品种沉淀值和曲线最高值普遍提高,而低蛋白品种则降低;各基因型曲线最高值出现时间均推迟.氮磷(钾)素平衡配施是形成较高沉淀值的关键.在没有水分胁迫情况下,光温互作是影响籽粒沉淀值动态形成的首要条件,其次为降水;而≥10 ℃积温则为最敏感因子,即在较高光温条件互作前提下,增加灌浆期≥10 ℃积温则提高各基因型品种沉淀值.高蛋白比低蛋白品种更易受氮磷水平和气象条件影响.
灌浆期气温与源库强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分析
陶龙兴
1
;王熹
1
;廖西元
1
;沈波
2
;谈惠娟
1
;黄世文
1
2006, 17(04): 647-652 .
摘要
(
2626
)
PDF
(568KB) (
1240
)
利用自然条件下的早、晚季种植作为温度处理,选择米质低、中、优等级的6个水稻品种(组合)作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早、晚季种植下的稻米品质、淀粉分支酶活性变化,以及温度处理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籽粒灌浆初期,高温环境下灌浆充实的籽粒,其稻米的垩白增加、透明度变差、整精米率下降,对出糙率及精米率没有明显影响.与早季种植的稻米相比,晚季种植稻米的胶稠度、整精米率、透明度增加.早、晚季种植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等没有显著影响.剪叶限源处理显著降低稻米质量,疏粒减库处理显著提高稻米品质.
遮光处理对西葫芦幼苗形态特征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秦舒浩;李玲玲
2006, 17(04): 653-656 .
摘要
(
2958
)
PDF
(345KB) (
1328
)
研究了不同遮光处理对西葫芦幼苗形态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透光率条件下,西葫芦幼苗具有较高的相对生长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单叶水分利用效率、饱和蒸汽压、表观量子效率和叶绿素含量,而胞间CO
2
浓度较低;西葫芦幼苗具有较高的光饱和点(1 125 μmol·m
-2
·s
-1
)、较低的光补偿点(15.2 μmol·m
-2
·s
-1
).弱光下西葫芦幼苗较耐低浓度CO
2
,而强光下的幼苗较耐高浓度CO
2
.60%透光率下西葫芦幼苗叶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最低,而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最高.
遮荫对夏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张吉旺;董树亭;王空军;胡昌浩;刘鹏
2006, 17(04): 657-662 .
摘要
(
2905
)
PDF
(540KB) (
1134
)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遮荫对夏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显著降低玉米产量.不同时期遮荫对其影响不同,花粒期(从开花到成熟期)遮荫的影响最显著,农大108(ND108)和掖单13号(YD13)遮荫50%、90%处理分别减产67.5%、79.4%和82.9%和86.7%,其次是穗期(从拔节到开花期)遮荫,ND108和YD13分别减产34.1%、55.3%和47.2%、65.7%,而苗期(从出苗到拔节期)遮荫对其影响相对较小,ND108和YD13分别减产16.9%、24.5%和18.9%、24.3%.遮荫对YD13产量的影响大于ND108.遮荫时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显著地大于遮荫程度.遮荫后两个玉米品种的生育进程都延迟,并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对其影响加剧.穗期遮荫显著影响玉米的穗分化,花丝数和雄穗分枝数显著降低,对YD13的影响大于ND108.苗期和穗期遮荫显著抑制玉米叶面积、株高和茎节的生长.
光温因子与杂交水稻生态群体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
周鸿凯
1,2
;郭建夫
1
;黎华寿
2
;吴钿
1
;张建中
1
2006, 17(04): 663-667 .
摘要
(
3005
)
PDF
(494KB) (
1184
)
以54个杂交水稻组合的F
1
生态群体为材料,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光温因子与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典型相关性.结果表明,光温因子与杂交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间均有显著典型相关关系,尤其是营养生长期的光温因子与产量性状的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为
λ
1
=0.9975
**
,其相关信息占两组性状间总相关信息的99.96%,引起的产量变异为99.50%;光温因子主要通过对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作用而影响杂交水稻的产量;不同生育期起主导作用的光温因子并不相同,营养生长期为积温和有效积温,生殖生长期为极端温差和日照时数;光温因子对杂交水稻品质性状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影响明显;不同生育期影响品质性状的主导光温因子不同,灌浆期前是积温,之后是极端温差和日照时数.
诱导处理小麦对蚜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小麦特异基因的表达
祝传书;赵惠燕
2006, 17(04): 668-672 .
摘要
(
2837
)
PDF
(407KB) (
1173
)
分析了麦二叉蚜在小麦98-10-30上不同诱导处理后发育时间、成虫重量和平均相对生长率,以及不同诱导处理下小麦98-10-30特异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用针刺、蚜虫取食和BTH(benzo(1,2,3)thiadiazole-7-carbothioic acid S-methyl ester)处理98-10-30后,蚜虫发育成成虫的时间缩短,成虫体重下降,平均相对生长率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对处理后小麦体内特异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
LOX、AOS、PDF1.2、PAL1、PR
-1和
BGL
2基因在mRNA的表达量或质上存在差异.
PDF
1.2基因在蚜虫取食后mRNA的量显著增加,但BTH处理却不诱导
PDF
1.2基因的表达,同时,
BGL
2基因在蚜虫取食和BTH处理后,mRNA的量增加,但对照和针刺处理后
BGL
2基因不表达.不同诱导处理表明,98-10-30诱导的抗性对麦二叉蚜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蚜虫取食诱导的防卫反应与机械损伤和BTH处理有相似或相同之处,但存在明显差异.这说明蚜虫诱导的抗性是一种特异反应,与受伤反应和抗病反应有重叠交叉之处,但又不同于二者诱导产生的抗性反应.
基于地统计学的二化螟种群时间格局分析
袁哲明;李方一;胡湘粤;张中霏
2006, 17(04): 673-677 .
摘要
(
2729
)
PDF
(452KB) (
1156
)
对常德鼎城区1960~2001年二化螟各世代的越冬后幼虫高峰虫量的时间序列资料进行了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年际间二化螟种群总虫量、第1代虫量、第2代虫量和冬后基数序列数据结构性较强,可预测性较好,特别是年际间总虫量其结构性占总变异的比例高达91.1%,可以前11年总虫量预测下年总虫量;世代间幼虫高峰虫量,年际间第1代虫量、第3代虫量和冬后基数序列数据的长期趋势较为明显,特别是冬后基数的长期趋势极为明显;世代间幼虫高峰虫量呈现3代(1年)的季节性周期.首次采用缺失某世代虫量或插入冬后基数的方法分析了各世代虫量和冬后基数对整个世代间虫量数据系列的重要程度,结果表明,各世代虫量和冬后基数单独对整个世代间虫量数据系列的影响均较小,二化螟发生量更多地受栽培制度、气候、食料和天敌等因子的影响.初步总结并建立了种群时间格局分析的地统计学方法.
间种扁茎黄芪牧草枣园害虫天敌功能团的组成与时空动态
师光禄
1,2
;刘素琪
1
;赵莉蔺
3
;曹挥
1
;苗振旺
4
;李登科
5
;冯津
5
;张久刚
5
2006, 17(04): 678-684 .
摘要
(
2702
)
PDF
(697KB) (
1110
)
为了有效地管理枣树害虫,2002年在山西省太谷地区对4种不同处理的间作牧草枣园天敌功能团的群落组成、数量时空和多样性的发生动态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间种牧草枣园害虫的天敌明显大于未间种牧草的枣园,种草综合防治园、种草常规防治园和种草不防治园的天敌比未种草常规防治园分别增加187.99%、151.82%和210.03%.种草枣园天敌功能团的恢复与重建速率、时空二维生态位平均宽度与重叠程度,以及平均多样性指数均明显大于未种草枣园;而种草枣园多样性标准误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未种草枣园;不同处理枣园的天敌功能团与物种的优势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的变化趋势均极显著相关.说明枣园种草有利于保护和利用天敌,有利于天敌的扩繁增殖;种草枣园天敌群落比未种草枣园相对稳定;不同时期、不同处理枣园天敌功能团数量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在天敌功能团中,瓢虫类恢复能力较强,蜘蛛类与寄生性天敌类较弱.用功能团来代替物种进行枣园害虫天敌群落学研究是可行的.
柑橘丛枝菌根真菌生长与根际有效磷和磷酸酶活性的相关性
吴强盛;夏仁学;邹英宁
2006, 17(04): 685-689 .
摘要
(
2678
)
PDF
(444KB) (
1176
)
通过观测田间国庆1号温州密柑/枳和国庆4号温州密柑/枳根系菌根侵染率、孢子密度、根际有效磷和磷酸酶活性的年变化,探讨丛枝菌根真菌生长与根际有效磷和磷酸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种柑橘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的年变化均呈 “Λ”形,2月和12月较低,4月和10月居中,6月和8月较高;有效磷和中性磷酸酶年变化呈“V”形.2种柑橘的菌根侵染率都与孢子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磷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较高的孢子密度和较低的有效磷对菌根侵染率有促进作用;2种柑橘的孢子密度均与有效磷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中性磷酸酶和总磷酸酶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中性磷酸酶和总磷酸酶对孢子密度有刺激作用,而有效磷对其有抑制作用.柑橘树下有机磷矿化主要以中性磷酸酶为主.
小麦内生细菌及其对根茎部主要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乔宏萍;黄丽丽;康振生
2006, 17(04): 690-694 .
摘要
(
2768
)
PDF
(467KB) (
1234
)
对小麦植株不同生育期、不同器官的内生细菌进行了分离和数量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根、茎、叶及未成熟籽粒等器官中存在大量的内生细菌,鲜组织中平均约含内生细菌5.0×10
5
CFU·g
-1
,其中根系中内生细菌数量达7.8×10
5
CFU·g
-1
,而茎秆、叶片和未成熟籽粒中内生细菌数量分别为4.8×10
5
、3.2×10
5
和2.8×10
5
CFU·g
-1
.内生细菌数量在不同生育期也存在差异,幼苗期平均约为3.1×10
5
CFU·g
-
1
、拔节期和灌浆期分别为5.7×10
5
和7.0×10
5
CFU·g
-1
.不同小麦田块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长武县一田块植物鲜组织中内生细菌的数量为6.1×10
5
CFU·g
-1
,而大荔县一田块约为3.9×10
5
CFU·g
-1
.试验结果发现,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有51株、对小麦纹枯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细菌有45株.用平板对峙法测定,有71株对两种病原真菌均有拮抗作用,对小麦全蚀病菌抑菌圈直径大于10 mm的有23株,其中来源于根系、茎秆、叶片和籽粒的分别为6株、7株、9株和1株;对小麦纹枯病菌抑菌圈超过10 mm的有20株,其中来源于根系、茎秆、叶片和籽粒的分别为7株、5株、7株和1株,说明从小麦叶片诱捕分离的内生细菌中,对小麦全蚀病菌和纹枯病菌抑菌作用较强的分离株比率最高,其次为茎秆,而根部和未成熟籽粒中比例明显较低.
黄荆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毒力及对成虫的产卵忌避作用
袁林;薛明;刘雨晴;王合生
2006, 17(04): 695-698 .
摘要
(
3017
)
PDF
(426KB) (
1205
)
系统地研究了黄荆种子和叶片的二氯甲烷、石油醚和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2龄和4龄幼虫的毒力及其对成虫的产卵忌避作用.结果表明,6种提取物中,以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对幼虫的毒力最高,二氯甲烷叶片提取物次之,甲醇叶片提取物的毒力最低.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对2龄和4龄幼虫的毒力分别是甲醇叶片提取物的2.62倍和3.09倍,对4龄幼虫的毒力达辛硫磷的0.73倍,杀虫活性较高.甲醇叶片提取物和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对小菜蛾成虫有较高的产卵忌避作用,在4 000 mg·L
-1
浓度下,处理后24 h,产卵忌避率分别为60.6%和55.2%,且持效性也较好,处理后72 h忌避率仍分别达50.9%和46.1%.
辣椒秸秆腐解物化感作用的研究
侯永侠
1
;周宝利
1
;吴晓玲
1
;付亚文
1
;王月英
2
2006, 17(04): 699-702 .
摘要
(
2764
)
PDF
(358KB) (
1307
)
以粉碎腐解的辣椒秸秆为材料研究其对自身的化感作用.按照植株干重∶田园土重为1∶100、3∶100和5∶100不同比例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腐解物中的化感物质导致辣椒植株生长减缓.在60 d时测定,植株高度、茎粗、地上和地下部分干重等生物量下降了0.0374~0.0646、0.0020~0.0097、0.0050~0.0355、0.0916~0.3584,光合指标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减小了0.0016~0.0251、0.0043~0.0242;在120 d时,腐解物中的化感物质抑制程度增加,但与对照比较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腐解物中的化感物质对辣椒根系活力、根系保护酶(SOD、POD、CAT)活性的抑制及MDA生成量、相对电导率的促进均随着处理含量加大、处理时间延长,化感作用加强,化感效应范围为0.0163~0.6507,明显高于其对生长指标的化感效应.
达氏鳇不同发育期胚胎对低温的耐受研究
尹家胜
1
;匡友谊
1
;常玉梅
1
;王金
2
;周长海
2
;崔喜顺
2
2006, 17(04): 703-708 .
摘要
(
2555
)
PDF
(537KB) (
1040
)
研究了达氏鳇12个发育期胚胎经过不同低温(2 ℃、3 ℃、5 ℃、7 ℃和8 ℃)处理12 h、24 h、2 d、3 d、6 d、10 d、15 d、20 d和30 d后的孵化率和仔鱼成活率.结果表明,卵黄栓期、隙状胚孔期、神经管闭合期胚胎在2~8 ℃水温下,处理24 h后孵化率为0;卵裂期、囊胚早期、原肠中期胚胎在2~8 ℃水温下,处理3 d后孵化率低于30%;囊胚晚期、原肠早期、眼基期、尾芽期、心跳期和尾达头部期胚胎在5~8 ℃水温下,处理3 d后孵化率、仔鱼成活率超过70%;随低温处理时间延长,胚胎和仔鱼的死亡率增加,处理时间与孵化率、仔鱼成活率呈负相关;囊胚晚期、原肠早期、眼基期胚胎在5 ℃水温下耐受力较强,处理10 d后孵化率、仔鱼成活率超过70%.本研究表明,达氏鳇胚胎发育过程中囊胚晚期、原肠早期和眼基期胚胎可以在某一低温下进行短期保存,其孵化率、仔鱼成活率与常温(16~17 ℃)下没有显著差异.这对于达氏鳇胚胎(受精卵)的长途运输有重要意义.
综合评述
森林管理在全球CO
2
减排中的作用
胡会峰;刘国华
2006, 17(04): 709-714 .
摘要
(
2535
)
PDF
(669KB) (
1159
)
综述了各种森林管理措施在全球CO
2
减排中的作用.这些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减少森林砍伐速度,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加强对现存森林的肥料、火灾及病虫害管理,以薪材替代化石燃料等.同时探讨了中国的森林管理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目前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是植被碳库,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扮演着“碳汇”的角色,但其“碳汇”功能较小.因此,如何加强对新建人工林的抚育、病虫害和火灾管理,增强中国森林的“碳汇”功能,充分发挥其在CO
2
减排中的作用,是我们面临的重要工作
研究报告
微根管在细根研究中的应用
史建伟
1
;于水强
1
;于立忠
1
;韩有志
1,2
;王政权
1
;郭大立
3
2006, 17(04): 715-719 .
摘要
(
3727
)
PDF
(613KB) (
1726
)
细根(直径≤2 mm)的周转在植物生态系统碳分配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已往细根周转研究主要采用根钻法、分室模型法和内生长法等.这些方法由于不能直接观测到细根生长动态,导致细根周转估计不准确.微根管法是一种非破坏性野外观察细根动态的方法.本文从微根管的发展、功能、安装步骤、图像采集、参数计算、影响观测因素和存在问题等方面逐一进行介绍,并通过水曲柳和落叶松微根管细根观测实例介绍在细根周转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结果表明,微根管可以比较精确地估计出细根长度、单位面积上根长密度、单位体积上根长密度、细根生长量、细根死亡量和细根周转等.微根管是一个观察细根生长、衰老、死亡和分解过程的有效工具.微根管观测精度主要取决于微根管安装的质量和数量、微根管取样间隔期和取样数量、微根管图像分析技术等.此外,土壤质地、石砾多少、微根管材料选择、减少光系统对根系的干扰等也是影响微根管测定精度的因素.如何提高微根管测定精度将成为今后微根管在细根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综合评述
大气CO
2
浓度升高对森林食叶昆虫的潜在影响
王晓伟
1,2
;姬兰柱
1
;王桂清
1,3
;刘艳
1,2
2006, 17(04): 720-726 .
摘要
(
2605
)
PDF
(709KB) (
1314
)
评述了大气CO
2
浓度升高对森林食叶昆虫的影响,昆虫对森林取食为害水平的潜在变化,以及研究中的主要实验方法.大气CO
2
浓度升高通过引起叶片化学变化进而影响食叶昆虫个体的取食和生长;但物种对环境变化反应的特异性、植物化学对高浓度CO
2
的反应强度、昆虫对植物生理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研究周期的长短、其它环境因子的协同效应以及不同实验中植物生长条件和研究方法的差异均将影响昆虫反应的方向和强度;CO
2
气体浓度增高本身可能不足以对食叶昆虫个体的新陈代谢构成影响;大气CO
2
浓度升高也可能影响森林食叶昆虫种群的大小.
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生物学特征
史刚荣
1
;马成仓
1,2
2006, 17(04): 727-732 .
摘要
(
3000
)
PDF
(672KB) (
1258
)
外来植物的入侵能力与其性状之间的关系是入侵生态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成功的入侵种常常能占据多样化的生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繁殖力和散布力.表型可塑性和遗传分化是外来入侵植物对生境异质性的两种适应策略;散布体多态型和散布途径多种化,使外来入侵植物迅速占领入侵生境,并进行远距离扩散;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并存,并根据生境和入侵阶段权衡的繁育对策不仅使入侵种群大面积暴发成为可能,而且直接影响散布机制并对种群遗传结构具有调节作用.高效的资源利用性竞争,加之以化感作用为基础的干扰性竞争使植物更具入侵性.
陆生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与全球变化
郑淑霞
1,2
;上官周平
1
2006, 17(04): 733-739 .
摘要
(
2832
)
PDF
(777KB) (
1312
)
分析了大气CO
2
浓度、温度、降水和海拔高度等环境因素对陆生植物稳定性碳同位素组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综述了国内外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进展和应用,如重建大气CO
2
浓度变化,揭示温度、降水对树木生长的“滞后效应”和“幼龄效应”,确定不同光合型植物随海拔高度的分布变化,以及通过碳稳定同位素技术揭示不同时间尺度上和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变化及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并探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前景.
研究报告
海洋碳迁移转化与主要化学驱动因子的相互关系
郑国侠
1,2
;宋金明
1
;戴纪翠
1,2
2006, 17(04): 740-746 .
摘要
(
2678
)
PDF
(784KB) (
1264
)
分析了化学驱动因子对海洋碳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海洋碳迁移转化与各种化学驱动因子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密切相关.营养盐水平、pH、溶解氧浓度(DO)、氧化还原电位(Eh)、SO
4
2-
及硫电位(Es)等主要化学驱动因子的消长导致了海洋化学环境的变化,进而对海洋碳的迁移转化产生影响.在营养盐的供给和生物吸收情况良好的海域,CO
2
由于光合作用,并通过沉降有机物的氧化,不断被转移到海水深层,使得海水中的CO
2
分压(
P
CO2
)降低,CO
2
的海-气交换量和有机碳输出通量增大,从使该海域表现为CO
2
的汇.由于CO
2
的溶解与吸收以及有机物的降解造成了海洋环境的日益酸化,引起了海水中碳酸盐溶解度增大;沉积物中酸碱环境的变化也与有机物的矿化以及碳酸盐的溶解、沉淀过程密切相关.此外,DO、Eh、SO
4
2-
及Es的变化与水体中有机碳的矿化分解过程和碳在沉积层中沉积埋葬过程相耦合.在水体中,高DO、高Eh利于有机碳向无机碳转化;而在DO和Eh较低的沉积环境中,高SO
4
2-
不利于有机碳的埋葬与保存.
综合评述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理论内涵的初步探讨
李培军;孙铁珩;巩宗强;李海波;台培东
2006, 17(04): 747-750 .
摘要
(
2501
)
PDF
(422KB) (
1498
)
污染土壤修复的目的是转移或转化土壤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消除或减弱污染物毒性,恢复或部分恢复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由于土壤污染大多属于复合污染,通常需要用多种方法联合修复污染土壤.用一种统一的方法涵盖多种修复方法,注重系统内在修复功能同外加修复功能的有机结合,以及土壤生态服务功能的全面恢复是污染土壤修复的发展趋势.本文据此提出了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概念,并指出生态修复应该遵从生态学的3个原理和3个原则.在生态修复中,生物修复的作用十分重要,但不同方法之间的组合服从于工艺优化原则.人为强化、激活土壤系统的净化功能,并实现同外加净化功能的耦合,可使修复效率大大提高.生态因子调控是污染土壤修复的必要前提,是生态修复的基本特征,是强化修复效果的重要手段.生态修复应该具有协调性、高效性与稳定性特征.生态修复的最终目标是土壤生态功能的恢复,生态修复的基准应该根据土壤的生态功能建立.生态修复理论将在指导污染土壤修复的实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简报
柳杉人工林林分不同变量大小比数研究
郝云庆
1
;王金锡
1
;王启和
1
;陆元昌
2
;钟福林
3
;吴学友
3
2006, 17(04): 751-754 .
摘要
(
2493
)
PDF
(345KB) (
1251
)
采用胸径、生物量、冠幅和树高计测大小比数对崇州林场柳杉林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胸径和生物量为度量变量的大小比数变幅最小,可信度最高,而冠幅和树高大小比数受不同树种树型的干扰而不如前两者可靠.各样地林分的胸径和生物量大小比数平均数值明显大于冠幅和树高大小比数数值,说明林木的胸径及生物量分化程度远大于冠幅与树高的分化.通过胸径的增长实现其生物量的增长,从而增强单木的竞争优势可能是林木分化的主要策略.
微孔地膜覆盖玉米的纳雨通气效应
池宝亮;黄学芳;张冬梅
2006, 17(04): 755-758 .
摘要
(
2535
)
PDF
(365KB) (
1252
)
为提高半干旱地区<10 mm降雨的有效性和改善地膜覆盖土壤环境的通气性,初步研究了微孔地膜覆盖效应.结果表明,微孔地膜覆盖处理具有纳雨补墒功能,可提高膜下土壤的含水量.随着塑膜覆盖度的增加,土壤中CO
2
浓度显著增高;孔膜覆盖处理的CO
2
浓度都较相应幅宽的普膜低,玉米植株根活力较高.根活力与土壤CO
2
浓度呈负相关.孔膜覆盖较普膜覆盖的玉米产量提高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