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7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06-05-18
    研究报告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土壤碳循环研究
    康博文;刘建军;党坤良;陈海滨
    2006, 17(05):  759-764 . 
    摘要 ( 2393 )   PDF (392KB) ( 1267 )  
    采用土壤碳循环分室模型,对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土壤碳各分室的碳贮量和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松林土壤有机碳贮量为146.071 t·hm-2,其中矿质土壤层130.366 t·hm-2、凋落物层12.626 t·hm-2,土壤有机碳储存量低于我国森林土壤碳贮量平均值,高于处在我国最低水平的暖性针叶林和热带林,与本区锐齿栎林相比也明显偏低.林地植物年凋落进入土壤的碳量为5939 t·hm-2,其中地上枯枝落叶占56.9%、地下死细根占43.1%; 凋落物层分解后每年以腐殖酸形式输入矿质土壤中的碳量为2.034 t·hm-2.油松林土壤(含植物根系)年呼吸释放碳量14.012 t·hm-2,其中凋落物层、矿质土壤层、死根系和活根系分别占林地总呼吸量的15.7%、14.5%、11.7%和58.1%.
    刺槐根系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曹扬1,2;赵忠1;渠美1;成向荣2;王迪海1
    2006, 17(05):  765-768 . 
    摘要 ( 2624 )   PDF (5434KB) ( 1327 )  
    对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刺槐根系及其林地土壤水分进行调查和监测,结果表明,在阴坡立地上,刺槐细根在距树干2.0 m范围内的水平分布无明显差异,最大分布深度均为2.0 m;而阳坡立地上刺槐细根在距树干0.5 m处的垂直分布深度可达2.0 m,且阴坡立地上细根密度特征值明显大于阳坡.根系对土壤深层水分的影响范围因不同立地条件下根系分布空间差异而不同,在阳坡立地上,刺槐根系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深度可达2.7 m处的土层,而在阴坡立地上,这种影响范围可达3.3 m处的土层.
    土壤镉污染对四种阔叶树苗木叶绿素荧光特性和生长的影响
    曹玲;王庆成;崔东海
    2006, 17(05):  769-772 . 
    摘要 ( 2448 )   PDF (577KB) ( 1340 )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土壤镉污染对白牛槭、刺玫果、金银忍冬和东北山梅花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生物量的影响.设置0、50、100和200 mg·kg-1风干土4种镉浓度处理,测定苗木在不同镉浓度土壤中生长70 d后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随着镉处理浓度的提高,4种树种的Fv/FmΦPSⅡ和qP均逐渐降低,qN则逐渐上升.4种苗木在一个生长季中的生物量累积随着镉浓度的增大逐渐降低.树种间荧光参数和生物量的变化幅度不同,白牛槭的变幅最大.刺玫果最小;以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生物量评价4树种抗镉污染能力,刺玫果最强、白牛槭最弱.
    岷江冷杉根际土壤微生物对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
    肖玲1;王开运1,2;张远彬1;吴福忠1;鲁叶江1
    2006, 17(05):  773-777 . 
    摘要 ( 2340 )   PDF (6156KB) ( 1241 )  
    应用自控、封闭、独立的生长室系统,研究了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对大气CO2浓度升高 (环境CO2浓度+350(±25)μmol·mol-1,EC)和温度升高(环境温度+2.2(±0.5)℃,ET)及其CO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 (ECT)的响应.结果表明,1)同对照(CK)相比,在6月、8月和10月,EC处理的根际细菌数量分别增加了35%、164%和312%,ET处理增加了30%、115%和209%,而EC和ET处理对根际放线菌和根际真菌数量影响不显著;ECT处理的根际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49%、50%和96%,根际真菌数量增加了151%、57%和48%,而ECT对根际细菌数量影响不显著.2)3种处理对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均不显著.3)在EC、ET和ECT处理下,微生物总数的根际效应明显,其R/S值分别为1.93、1.37和1.46(CK的R/S值为0.81).
    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茶园地温时空变化的影响
    彭晚霞1,2;宋同清1;肖润林1;杨知建2;王久荣1;李盛华3;夏艳珺1,2
    2006, 17(05):  778-782 . 
    摘要 ( 2304 )   PDF (4292KB) ( 1225 )  
    研究了亚热带丘陵茶园连续4年进行稻草覆盖与白三叶草间作对茶园地温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地温具有明显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和位相滞后现象,与茶树的年生长发育周期各阶段的最适温度非常吻合.稻草覆盖与白三叶草间作改变了土壤热量交换层(地表层)的性质,具有升温时降温和降温时增温、保温的双向动态调控作用,降低了日较差,增强了同一土层温度的稳定性,其调控效果为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13:00>19:00>7:00,降温大于增温和保温,降温幅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大,增温和保温随气温的下降而加强,间作白三叶草的降温效果大于稻草覆盖,保温效果则相反.茶园地温时空变化转换点得到调节,显著地降低了有害高温的出现次数,明显地降低了持续高温期的土壤温度,有效地缩短了极限高温时间.
    明党参幼苗存活与生长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盛海燕1;李伟成2;葛滢3
    2006, 17(05):  783-788 . 
    摘要 ( 2404 )   PDF (9378KB) ( 1226 )  
    以濒危植物明党参低温催芽形成的幼苗和常温正常萌发的幼苗为对象,对其存活及形态、结构、生物量及其分配、生长速率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明党参幼苗在较高光强(65%全光照)存活率最高,有利于幼苗建成,低光强存活率最低.低温催芽形成的幼苗和常温正常萌发的幼苗对光照强度的响应规律类似,明党参幼苗的生长参数(株高除外)叶生物量、根生物量、总生物量、生长速率和总叶面积均在65%全光照条件下达到最大值,表现出最佳生长状况,表明适宜明党参幼苗生长的光照条件是65%全光照;利用低温催芽形成的幼苗生物量约是常温正常萌发幼苗的5倍,能提高其经受不利环境的能力,为明党参的栽培和保护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
    马风云1;李新荣2;张景光2;李爱霞2
    2006, 17(05):  789-795 . 
    摘要 ( 2239 )   PDF (11339KB) ( 1294 )  
    利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区0~200 cm 之间的各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相对变异较大的层是在160~180 cm层和180~200 cm层,变异系数分别为0.72和0.73.表层0~5 cm层的相对变异也较大,变异系数为0.662)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各层土壤水分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各层土壤水分自相关部分的空间异质性占总空间异质性的程度很高,所占比例在87.7%~99.9%范围内.各层土壤水分的有效变程大小有较大差异,最小值出现在60~80 cm层(7.04 m),最大值出现在20~40 cm层(19.71 m),土壤水分有效变程从表层到深层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3)土壤水分插值图反映出0~140 cm之间相邻各层土壤水分变化较大,140~200 cm各层土壤水分变化较小;4)土壤水分在0°、45°、90°、135°四个方向的半方差函数基本上是一条直线,表明在这四个方向上半方差和距离的相关性较低,土壤水分变化是独立、随机的,是同质性的.
    钴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叶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
    焦健;李朝周;黄高宝
    2006, 17(05):  796-800 . 
    摘要 ( 2706 )   PDF (8891KB) ( 1301 )  
    报道了钴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叶片多胺含量、活性氧水平、抗氧化酶活性及细胞膜透性的影响,揭示了钴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叶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CoCl2(30 μmo·L-1)可以显著抑制干旱胁迫下乙烯的产生.在干旱胁迫0~12 d,CoCl2对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影响.当干旱胁迫持续15~21 d,CoCl2显著抑制叶片多胺氧化酶及二胺氧化酶活性的提高,使腐胺、精胺和亚精胺含量的下降幅度减小.CoCl2显著提高了抗氧化酶的活力,有效抑制了胁迫后期(15~21 d)MDA含量的增加,减轻了叶绿素含量和细胞膜稳定指数的下降.可以认为,当大豆幼苗叶片由于持续干旱而遭受较为严重的细胞伤害时,CoCl2通过抑制乙烯产生、抑制多胺含量下降以及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缓解了活性氧的累积和细胞膜透性的破坏,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叶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光照对绿豆扦插苗不定根生长硼需求的影响
    赵瑞芬;焦晓燕;杨治平;王劲松;牛山根
    2006, 17(05):  801-804 . 
    摘要 ( 2493 )   PDF (3239KB) ( 1167 )  
    研究了光照状况对绿豆扦插苗不定根生长硼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绿豆幼苗在光照强度(PAR)为50或100 μmol·m-2·s-1条件下连续生长10 d,外源供硼时扦插苗才能生长不定根,在该光照条件下连续生长6 d再遮黑4 d,无需外源供硼即可生长不定根;在PAR为180 μmol·m-2·s-1下连续生长6 d再遮黑4 d,需外源供硼才能保证不定根生长;在PAR为100 μmol·m-2·s-1条件下连续生长10 d时,每个下胚轴中自由态的硼总量仅为在此光照条件下连续生长6 d再遮黑4 d时的一半,这可能是在PAR为100 μmol·m-2·s-1时连续生长10 d需要外源供硼满足不定根生长的原因.
    不同沟灌模式对沙漠绿洲区葡萄生长和水分利用的效应
    杜太生1;康绍忠1;张霁2;杨秀英2
    2006, 17(05):  805-810 . 
    摘要 ( 2265 )   PDF (10214KB) ( 1115 )  
    在甘肃河西荒漠绿洲区研究了覆膜与不覆膜条件下隔沟交替灌溉、常规沟灌对葡萄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隔沟交替灌溉可以保证作物一部分根区处于比较湿润状态,另一部分根区处于相对干燥状态,湿润与干燥区域的交替出现可诱导葡萄的补偿生长效应.隔沟交替灌溉条件下葡萄叶片气孔开度减小,光合速率略有降低或下降不显著,而蒸腾速率明显下降,水分利用效率增大.光合作用日变化也表现出类似规律.隔沟交替灌溉与地膜覆盖技术相结合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在田间实施气孔最优化调控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温室番茄干物质分配与产量的模拟分析
    倪纪恒1;罗卫红1,2;李永秀1;戴剑锋1;金亮1;徐国彬1;陈永山1;陈春宏2
    2006, 17(05):  811-816 . 
    摘要 ( 2544 )   PDF (4689KB) ( 1105 )  
    根据试验资料及温室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作物的生长特性,构建了基于分配指数(Partitioning index,PI)和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HI)与辐热积(Product of thermal effectiveness and PAR,TEP)关系的番茄干物质分配和产量预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不同品种、基质和地点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模型对番茄地上部分干重、根系干重、茎干重、叶片干重和果干重的预测结果与1∶1直线之间的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分别为0.95、0.57、0.82、0.79和0.93;统计回归标准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分别为647.0、78.1、279.0、496.9和381.8 kg·hm-2;对产量的预测结果与1∶1直线之间的R2和RMSE分别为0.88和5 828.5 kg·hm-2;不仅预测精度较高,且参数少、用户易于获取,为温室番茄模型应用于温室番茄生产的优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黑土长期施肥及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变化Ⅳ.有机碳组分的变化
    赵丽娟1,2,3;韩晓增1,2;王守宇1,2;刘鸿翔1,2;李海波1,2,3;苗淑杰1,2,3;王风1,2,3
    2006, 17(05):  817-821 . 
    摘要 ( 2548 )   PDF (2459KB) ( 1120 )  
    应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中国东北黑土长期施肥及养分再循环的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20年间变化趋势如下:不施肥处理黑土总有机碳(TOC)含量下降了7.83%;施用化肥N和NP处理,黑土TOC含量分别下降了4.56%和1.61%,NPK处理上升了0.33%.单一的循环处理下降了5.56%;N+循环、NP+循环和NPK+循环分别提高了0.35%、1.05%和0.64%.证明了无肥、单纯的氮、磷化肥和原始的有机农业循环方式不能保持黑土TOC,呈下降趋势;合理施用化肥和化肥加有机肥模式能保持黑土TOC稳定或略有增加.黑土易氧化有机碳含量(ROC)表现为施肥高于无肥,其增加幅度为8.64%~28.4%,循环加化肥处理ROC均高于对应的化肥处理,与秸秆产量关系Y=19032 X-7950.6 (R2=0.759),与TOC关系Y=14.192 X+23.9 (R2=0.802).轻组有机碳(LF-C)变化与ROC趋势相同.黑土非活性有机碳库胡敏酸和富里酸无论在何种施肥方式下均呈下降趋势或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与试验前土壤相比,胡敏酸下降幅度在1.64%~26.23%之间;富里酸下降幅度在2.33%~28.68%之间,化肥配施循环猪圈肥能够减缓二者的下降速度甚至能够稍有增加.
    脱落酸对UV-C胁迫下小麦幼苗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李雪梅1,2;张利红2;何兴元2;王兰兰1;陈强1
    2006, 17(05):  822-826 . 
    摘要 ( 2538 )   PDF (8068KB) ( 1030 )  
    研究了UV-C辐射下短期和长期脱落酸(ABA)处理对小麦幼苗CO2同化作用、羧化效率、光合CO2响应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UV-C辐射情况下,短期和长期ABA处理能提高光合速率,比对照增加14.69%和20.46%,降低气孔导度,比对照降低14.74%和17.31%,但对胞间CO2浓度和羧化效率影响不大.当受到UV-C辐射时,光合速率、羧化效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逐渐降低.长期ABA处理变化最小,其次为ABA短期处理,对照降低最大.ABA处理能够提高小麦光合对CO2的响应,UV-C辐射抑制光合对CO2的响应.ABA处理能够提高小麦抗氧化酶(CAT、SOD、POD)活性而降低MDA含量.在UV-C辐射下,CAT活性先升高随后降低,在辐射处理1 h时活性达最大值,ABA处理的SOD和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且ABA长期处理比短期处理增加明显,对照则逐渐降低.ABA处理可能通过提高小麦CO2同化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增强对UV-C胁迫的抗性,且ABA长期处理比短期处理效果更明显.
    葡萄糖存在下选择性抑菌剂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王鸽1,2;何红波2;张旭东2;李建东1;韩琳1,2;汪景宽1
    2006, 17(05):  827-830 . 
    摘要 ( 2407 )   PDF (4456KB) ( 1073 )  
    采用2种氮源并分别加入选择性微生物抑制剂进行室内培养,通过测定样品中NH4+-N和NO3--N及土壤中氨基葡萄糖和胞壁酸含量,研究土壤微生物氮素固持时间特征及其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加入青链霉素明显地降低了NH4+-N的转化速率,且影响远大于真菌抑制剂放线菌酮;氨基葡萄糖和胞壁酸的相对比例急剧增加,而后趋于平衡;加入放线菌酮后NO3-N转化速率持续下降,氨基葡萄糖的合成受到抑制,但加入细菌抑制剂青链霉素对其转化无显著影响.培养初期,细菌在葡萄糖存在下能快速固持NH4+-N和NO3--N,并以NH4+-N为首选氮源;培养后期,氮转化主要为真菌所推动,且真菌对NO3--N的利用能力显著大于细菌.
    长期定位施肥对保护地土壤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
    张鸿龄1;梁成华1;杜立宇1;陈新之1;李纪柏2
    2006, 17(05):  831-834 . 
    摘要 ( 2336 )   PDF (933KB) ( 970 )  
    以长期定位施肥蔬菜保护地土壤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中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及其相关性变化.结果表明,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松结态腐殖质含量高于单施无机肥的相应处理,但相对含量呈现相反趋势;稳结态腐殖质相对较稳定,没有明显变化;紧结态腐殖质绝对含量及百分含量都明显高于单施无机肥处理,其中以配施有机肥与氮磷钾肥最高,为11.53 g·kg-1;长期定位施用有机肥后保护地土壤松/紧比值呈降低趋势, 其中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施处理的松紧比值最低,为1.10.
    干旱胁迫对不同葡萄砧木光合特性和荧光参数的影响
    綦伟;谭浩;翟衡
    2006, 17(05):  835-838 . 
    摘要 ( 2437 )   PDF (4337KB) ( 1296 )  
    干旱胁迫导致葡萄砧木实生苗叶片光合能力下降.在正常供水和轻度干旱下,砧木的Pn 以3309C最高,其次是1103P,420A较低,各砧木的GsTr差异不显著;中度干旱下,则以1103P的Pn最高,3309C最低;而严重干旱胁迫下,1103P的Pn比3309C高出124%,水分利用效率是3309C的1.95倍.干旱胁迫下,3种砧木的共同趋势是可变荧光 (Fo) 升高,最大荧光 (Fm)、实际光能转化效率 (ФPSⅡ)和可变荧光与最大荧光比 (Fv/Fm) 降低,但品种变幅不同.中度干旱使3309C的F o升高17.1%,Fv/Fm降低了8.5%,而1103P的Fo升高6.8%,Fv/Fm降低了5.8%;严重干旱则使3309C的Fo升高36.2%,Fv/Fm降低了20.1%,而1103P的Fo升高9.9%,Fv/Fm降低了10.2%.干旱胁迫对不同葡萄砧木光合和荧光参数的影响与其抗旱性密切相关,其中Fv/FmPn的相关系数最大(r=0.9883).
    无水分胁迫下行作物蒸发散与双涌源能量分配和交换关系
    于婵1;朝伦巴根1; 高瑞忠1;柴建华2
    2006, 17(05):  839-844 . 
    摘要 ( 2434 )   PDF (11570KB) ( 2814 )  
    以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人工草地种植的行作物——青贮玉米为研究对象,将FAO-56的双作物系数法与双涌源能量平衡模型相结合,计算了太阳入射能量按叶面积指数(LAI)分配到两个涌源(冠层、土壤表面)的有效能量AcAs、潜热通量λEcλEs以及显热通量HcHs.分析两个涌源在有效能量驱使下的潜热和显热通量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在无水分胁迫条件下,冠层HcλEc相互作用使冠层吸收微热平流,强化蒸腾作用,加大蒸腾量.蒸腾(以潜热通量表示)超过冠层有效能量的增量(λEci-Aci).最大值出现在生长发育阶段LAI为0.6的7月15日到LAI为2.4 的8月9日之间,其平均值为4.32 MJ·m-2·d-1.2)无水分胁迫情况下,λEsHs相互作用,除强湿润过程后的1~2 d外,其他各天土壤均以低于土壤表面有效能量的速率蒸发.蒸发强度取决于土壤表面有效能量消散为土壤潜热通量的百分比,这个百分比最小值出现在生长中期阶段,其平均值为11.5%;最大值出现在生长初始阶段,其平均值为51.9%.3)两个涌源潜热通量是蒸散过程中能量交换的主要成分,在生长发育、中期、后期阶段转换为两个涌源潜热通量的有效能量均占总能量的83%以上.
    高寒草场优势杂草黄帚橐吾水浸液对牧草的化感作用
    马瑞君1,2;王明理2;赵坤3;郭守军1;赵庆芳2;孙坤2
    2006, 17(05):  845-850 . 
    摘要 ( 2318 )   PDF (3662KB) ( 1118 )  
    研究了高寒草场中主要毒杂草——黄帚橐吾水浸液对同域分布的5种牧草的化感作用.将反应指数(RI)相加平均后分为一、二、三级敏感指数,分别评价不同测定指标、不同发育期和物种水平对化感作用的敏感性;从供体角度对相应RI值做同样处理,以综合评价不同水浸液及其不同浓度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5种牧草对黄帚橐吾化感作用的敏感性从强到弱依次为早熟禾>大雀麦>中华羊茅>羊茅>垂穗披碱草;牧草种子萌发期的敏感性强于幼苗生长期,尤以萌发指数受化感作用的影响明显.黄帚橐吾根、叶水浸液对牧草生物测定结果大多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物种水平的化感效应均表现为抑制作用,说明雨水淋溶是黄帚橐吾向环境中释放化感物质的途径之一.黄帚橐吾根部化感效应强于叶片,可能与其地下种间激烈的资源竞争有关.化感作用在增强黄帚橐吾生存竞争力、扩大种群和入侵草场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可能是黄帚橐吾单优势种群落形成和草场退化的原因之一.
    光强对毛脉酸模根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的影响
    王振月1;崔红花2;王宗权1;李瑞明1;康毅华1
    2006, 17(05):  851-854 . 
    摘要 ( 2134 )   PDF (3937KB) ( 955 )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观察了光强对毛脉酸模根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的影响.结果表明,较短时期的遮荫使毛脉酸模根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含量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较长时期的遮荫则使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含量降低;随遮荫程度和遮荫时间的增加,根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含量显著降低.根中白藜芦醇产量在8月份达最大值、白藜芦醇苷产量在9月份达最大值,遮荫降低根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的产量.在毛脉酸模生长后期给予短期深度遮荫可以提高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产量.
    1987年特大火灾后不同树种种植比例对大兴安岭森林景观的长期影响
    王绪高1,2;李秀珍1;贺红士1,3;解伏菊1,2
    2006, 17(05):  855-861 . 
    摘要 ( 2573 )   PDF (8452KB) ( 1028 )  
    应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模拟了1987年大兴安岭北坡图强林业局特大森林火灾后在目前种植强度下,不同落叶松和樟子松种植比例(100%落叶松(P1)、70%落叶松和30%樟子松(P2)、50%落叶松和50%樟子松(P3)、30%落叶松和70%樟子松(P4)、100%樟子松(P5)以及完全依靠天然更新(P0)条件下森林景观的长期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演替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不同种植比例均对落叶松、樟子松和白桦有显著影响;落叶松所占的面积百分比随时间的推移均呈上升趋势,而樟子松则相反;在各种植预案下,落叶松和樟子松的面积百分比均高于天然更新预案的比例,随着落叶松种植比例的增加,落叶松的多度也相应增加;樟子松在该区所占的面积百分比也随其种植比例的增大而增加.白桦在天然更新预案下所占的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种植预案下所占的比例;而不同落叶松和樟子松种植比例也对白桦面积有较大影响,樟子松种植的比例越大,白桦所占的面积百分比越高,说明落叶松比樟子松有更强的竞争能力.但P2、P3和P4预案下,落叶松和樟子松的面积所占比例相差不大,但要高于完全种植落叶松(P1)或樟子松(P5)所占的比例.
    岷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
    赵永华1,2,3;何兴元1;胡远满1;常禹1
    2006, 17(05):  862-866 . 
    摘要 ( 2298 )   PDF (365KB) ( 1118 )  
    岷江上游具有自然环境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经济发展的边缘性、社会文化的过渡性等特性,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特点可以代表我国西南山地土地资源及利用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林地和草地是岷江上游地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从1974~2000年间各个土地利用类型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林地面积持续减少,其它类型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类型间的面积变化均为双向,主要发生在有林地、灌木林地、经济林地、草地、居民用地和耕地之间,且主要在林地和草地两个类型之间.其中1974~1986年的变化大于1986~2000年.人口和经济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自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该区土地利用状况有所好转,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生态多样性模型的理论分析及应用: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地区为例
    岳天祥1;马胜男1,2;吴世新3;战金艳1
    2006, 17(05):  867-872 . 
    摘要 ( 2434 )   PDF (18977KB) ( 1069 )  
    生态多样性是诸如物种、景观元和HLZ生态系统等研究对象丰富性和空间分布均一性的综合.理论分析表明,Shannon模型存在诸多理论的缺陷和应用的局限性.例如,Shannon模型具有大样本需求,不能反映空间尺度信息,也不能表达丰富性方面的多样性信息.本文引进Scaling生态多样性模型,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阜康市为案例区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空间分辨率逐渐粗化,Shannon模型模拟结果缺乏规律性,而Scaling生态多样性模型模拟得到的景观元多样性在30 m×30 m~150 m×150 m的空间尺度范围内不受空间分辨率的影响;在150 m×150 m~480 m×480 m的空间尺度范围内,随着空间分辨率的逐渐粗化,景观元多样性的模拟结果严格递减.
    江西新建县土地利用时空动态特征分析
    陈文波1,2;崔丽娟3;赵小氵凡1
    2006, 17(05):  873-877 . 
    摘要 ( 2079 )   PDF (642KB) ( 1284 )  
    在RS与GIS支持下,以江西省新建县为研究区,采用与土地利用动态度相关的一系列时空特征指数,研究了1991、1996和2000年3个时间段上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单一土地利用动态中建设用地变化动态度最大;1991~2000年间研究区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年均变化速度为0.165%,其中前5年变化速度比后4年快,为后者1.5倍多.1991、1996和2000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别为243.68、244.08和244.87,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192.新建县1996~2000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总的空间转移量(转出或转入)比前一时段有所下降,土地利用变化逐渐由双向转移向单向不平衡转移转化.
    东台市滩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朱泽生1;孙玲2
    2006, 17(05):  878-882 . 
    摘要 ( 2280 )   PDF (13320KB) ( 1170 )  
    采用卫星遥感技术以及Costanza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对江苏省东台市滩涂生态服务系统的面积和服务功能价值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984~2003年的19年间,东台市滩涂各类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从108.54 km2自然淤积增加到171.31 km2,增加了57.83%,其中自然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从60.82 km2减少到21.64 km2,下降64.42%;人为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从47.72 km2上升到195.23 km2,增加了309.12%.同期,各类滩涂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服务总价值上升了76.96%,其中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从56.26×104美元减少到17.19×104美元,下降69.45%;人为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从40.55×104美元上升到154.13×104美元,增加了280.10%.在滩涂生态系统中,自然生态系统面积逐年减少,人为生态系统面积逐年增加,说明东台市滩涂生态系统逐年退化,其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下降与生态系统的退化和面积减少有关.
    长江口滨岸带河蚬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指示作用
    李丽娜;陈振楼;许世远;侯晶;毕春娟;史贵涛
    2006, 17(05):  883-886 . 
    摘要 ( 2286 )   PDF (18909KB) ( 1232 )  
    以长江口滨岸湿地生态系统习见的大型底栖动物河蚬为对象,研究了河蚬种群密度、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河蚬及环境中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不同采样点以及相同采样点的不同断面河蚬的分布都有差异.河蚬种群密度、生物量的季节分布趋势是春、秋两季>夏季;其中,浒浦河蚬的年度平均种群密度与平均生物量最高;河蚬在崇明中潮滩的种群密度、生物量高于低潮滩和高潮滩.研究表明,河蚬对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Cu、Zn富集能力强,对Pb、Cr的富集能力弱,其中,河蚬体内Pb含量与沉积物中Pb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924,P<0.01).
    舟山海域春季浮游植物生物量及东海原甲藻赤潮频发机制初探
    周伟华1,2;殷克东1,3;朱德第4
    2006, 17(05):  887-893 . 
    摘要 ( 2793 )   PDF (20896KB) ( 1170 )  
    通过2002和2003年春季2个航次对东海舟山群岛及其邻域大面站的浮游植物及期间爆发的大规模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的综合调查,研究了调查海区浮游植物叶绿素a和营养盐的分布特性,分析了赤潮高发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探讨了诱发和控制海域赤潮发生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2002和2003年春季大面站表层平均叶绿素a浓度分别为1.09±1.63和4.21±5.33 mg·m-3,调查海区平均为0.70±0.48和2.60±2.99 mg·m-3,叶绿素a浓度的高值区基本上位于122.5°~123°E间冲淡水形成的锋面区域,此区域营养盐可以得到充分补充,光照条件适宜,也是浮游植物生产力的高值带.2002和2003年东海原甲藻赤潮跟踪期间,表层平均叶绿素a浓度分别高达18.45±11.04和12.47±8.15 mg·m-3.赤潮发生海域盐度在26~30,赤潮藻生长易受磷的限制.光照条件适宜、营养盐(特别是磷酸盐)能得到较快的补充及锋面辐聚带的形成是赤潮形成的重要条件.
    广州海域环境质量评价
    姜胜1,2;顾继光1;冯佳和2;冯洁娉2,3;杨宇峰1
    2006, 17(05):  894-898 . 
    摘要 ( 2361 )   PDF (2105KB) ( 1181 )  
    根据2003年8月至2004年8月的水质调查数据,运用水质质量单项标准指数法、综合指数WQI法和富营养化评价法,对广州海域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广州海域主要污染物质为DIN、PO43--P、油类、Cu和Pb,其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87 mg·L-1、0.049 mg·L-1、0.107 mg·L-1、6.07 μg·L-1和1.43 μg·L-1.其中,DIN的污染情况最严重,所有监测站位DIN含量均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其平面分布呈现从湾内向湾外递减的特征.受珠江径流和陆源排污等的影响,广州海域大部分处于重度污染,且严重富营养化,其单项污染指数、综合污染指数和富营养化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22、6.80和48.44,表现为从湾内向湾外递减的趋势,高值区均出现在黄埔港至狮子洋海域.
    利用RAPD-PCR技术分析东北地区16种小卷蛾的亲缘关系
    刘延滨;迟德富;严善春
    2006, 17(05):  899-902 . 
    摘要 ( 2297 )   PDF (3956KB) ( 1140 )  
    利用RAPD-PCR技术对东北地区黄卷蛾族的16种小卷蛾的基因组进行随机扩增,构建出系统发育树,对其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系统树显示褐卷蛾属的3个种、条卷蛾属的两个种和黄卷蛾属的4个种的聚类方式和传统形态分类法基本一致.也发现了一些与传统分类结论不完全一致的现象,如同属的忍冬双斜卷蛾和棉花双斜卷蛾在系统树上没有聚在一起,而和不同属的松褐卷蛾、樱桃铅卷蛾聚在一起等.分析同属和不同属种间的遗传距离,初步得出以下结论,遗传距离0.7可以作为属的分类依据,同一属的种间遗传距离小于0.7,不同属的种间遗传距离大于0.7.
    转Bt cry1Ab基因水稻对稻田弹尾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白耀宇1,2;蒋明星1;程家安1;王敦1
    2006, 17(05):  903-906 . 
    摘要 ( 2641 )   PDF (358KB) ( 1195 )  
    以转Bt cry1Ab基因水稻克螟稻1号(KMD1)和克螟稻2号(KMD2)及其亲本非转基因水稻秀水11(XS11)为材料,于2003年9月和翌春4月,调查了KMD1和KMD2对水稻灌浆期和收割后休田期稻田土表落叶层中弹尾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KMD植株表达的cry1Ab杀虫蛋白可在稻田环境中残留160 d以上;在水稻灌浆期采用吸虫器法在稻田落叶层中采集到灰橄榄长角跳虫(Entomobrya griseoolivata)和钩圆跳虫(Bourletiella christianseni)等2种弹尾虫,其中灰橄榄长角跳虫在KMD1和KMD2稻田中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XS11稻田;在水稻收割后休田期采用网袋法采集到灰橄榄长角跳虫、钩圆跳虫、球角跳虫(Hypogastrura matura)和等节跳虫(Isotoma monochaeta)等4种弹尾虫,其中转Bt基因水稻稻田中的灰橄榄长角跳虫和球角跳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XS11稻田,且其植株组织残体生物量损失率显著高于XS11.
    黄蒿挥发油对蚊虫的毒杀活性及其化学成分
    周天1,2;郭继勋1;韩德复1,2;邢福1;田尚衣1
    2006, 17(05):  907-910 . 
    摘要 ( 2160 )   PDF (343KB) ( 1208 )  
    采用培养板浸液法和三角瓶药膜法研究了黄蒿挥发油对蚊虫幼虫和成虫的毒杀效果,采用GCMS-DS联用分析了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挥发油对淡色库蚊幼虫和成虫具有较高的作用效果,且作用速度较快.对幼虫处理后2 d的LC50值约为12.5 mg·L-1.综合毒力测定显示,挥发油对成虫具有明显的击倒和致死作用,1 μg·cm-2和10 μg·cm-2剂量24 h致死率分别为70%和100%.黄蒿含挥发油0.38%,共鉴定出38种化合物,检出物占总质量87.53%,其中萜烯类12种,占45.04%,为黄蒿挥发油的主要成分.
    药剂处理对早稻田害虫天敌群落的影响
    江俊起;缪勇;邹运鼎;李桂亭
    2006, 17(05):  911-914 . 
    摘要 ( 2296 )   PDF (813KB) ( 1177 )  
    研究了三唑磷、杀虫双、阿维菌素和Bt+吡虫啉4种药剂处理对安徽江淮地区早稻田害虫天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药剂处理对主要害虫的种群增长均有显著控制作用.三唑磷对群落多样性影响最大,其次是杀虫双和阿维菌素,其各处理区群落多样性平均值分别为1.545、1.562和1.691,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区(群落多样性平均值为1.897);Bt+吡虫啉处理区群落多样性平均值为1.915,较空白对照区有所提高.药剂处理2周后,杀虫双处理区与阿维菌素处理区的群落组成最相似,三唑磷处理区与Bt+吡虫啉处理区最不相似.从群落稳定性和害虫可持续控制的角度看,4种药剂处理中以Bt+吡虫啉最优,而杀虫双和阿维菌素又稍优于三唑磷.
    云南不同海拔花椒园昆虫群落结构及动态
    张承祚1;姚利忠1;李强1;李正跃1;宋家雄2;阮应珍2
    2006, 17(05):  915-919 . 
    摘要 ( 2311 )   PDF (3147KB) ( 1289 )  
    调查了4种不同海拔花椒园昆虫群落组成及结构的周年变化,应用群落特征参数及主分量分析方法分析了昆虫群落特征及其在时间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和时间格局.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逐渐上升,昆虫群落中种类数量逐渐减少,种群数量相对增加,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及均匀度等指数逐渐下降,随时间的变化而波动的趋势逐渐明显,主导昆虫群落变化的最主要因子由天敌亚群落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量综合因子逐渐转向害虫亚群落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量综合因子.
    蜡状芽孢杆菌菌株Jp-A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苯酚特性
    李淑彬;陈振军;丘李莉;伍娟;赖展鹏
    2006, 17(05):  920-924 . 
    摘要 ( 2406 )   PDF (4654KB) ( 1187 )  
    从某钢铁厂处理废水的活性污泥中驯化分离一株能高效降解苯酚的细菌(Jp-A).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rR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JpA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在实验条件下,该菌在16、24和32 h内能将浓度分别为5、10和15 mmol·L-1的苯酚完全降解,而30 mmol·L-1的苯酚则完全抑制该菌的生长.该菌也能以甲苯、氯酚类和硝基酚类等芳香烃类物质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双加氧酶检测表明,其通过间位途径开环裂解苯酚,该途径的关键酶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主要定位在细胞膜上,为诱导酶,补加葡萄糖能抑制该酶的产生.
    异丙甲草胺对芹菜根际与非根际生物活性的影响
    陈波;徐冬梅;刘广深;刘维屏
    2006, 17(05):  925-928 . 
    摘要 ( 2715 )   PDF (4337KB) ( 1245 )  
    通过根际袋法土培试验,研究了异丙甲草胺对芹菜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及异丙甲草胺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异丙甲草胺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土壤脱氢酶活性有激活作用.一般情况下根际土壤酶活性均要大于非根际土壤.异丙甲草胺作用45 d后,芹菜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大于非根际土壤,根际效应R/S在1.76~2.51之间;异丙甲草胺对土壤放线菌数量影响不大,根际效应不明显.异丙甲草胺在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分别为0.0217和0.0176,相应的半衰期分别为31.9和39.4 d.在根际土壤中异丙甲草胺更易降解.
    综合评述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形成机制
    尹飞1,2;毛任钊2;傅伯杰1;刘国华1
    2006, 17(05):  929-934 . 
    摘要 ( 2722 )   PDF (407KB) ( 1414 )  
    农田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服务功能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及评价方法,从农田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特征、生物特征、生态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等4个方面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认为:1)农田生态系统除具有巨大的产品服务功能价值外,还具有巨大的环境服务功能价值和维持区域生态安全价值;2)农田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特征、生物特征和生态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是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形成的基础,人类活动是其形成的最根本的驱动力;3)应加快构建能体现农田生态系统特征的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应加强人类活动对农田生态系统非产品服务功能形成机制影响方面的研究.
    景观边界影响域研究进展
    李丽光1,2;何兴元2;李秀珍2
    2006, 17(05):  935-938 . 
    摘要 ( 2246 )   PDF (338KB) ( 1195 )  
    景观边界影响域研究是景观边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景观生态学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从景观边界影响域的定量判定方法、非生物因子边界影响域、生物因子边界影响域的研究以及边界影响域的影响因子等方面综述了国外近几十年边界影响域的研究进展.并在探讨国内景观边界影响域的研究现状基础上,对边界影响域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陆生植物体内酶系统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
    姚晓芹1,2;刘庆1
    2006, 17(05):  939-942 . 
    摘要 ( 2359 )   PDF (343KB) ( 1118 )  
    臭氧层减薄导致地表中波紫外线UV-B(280~320 nm)辐射的增强,UV-B辐射能量远高于可见光,且能被植物体内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吸收.酶是植物体内起催化作用的一类蛋白质,酶的数量和活性对UV-B辐射增强有强烈的响应.本文将近年来增强UV-B辐射对植物体内酶影响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抗氧化酶、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并就今后该方面的研究提出建议.
    研究简报
    转Bt基因作物种植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孙彩霞1,2;张玉兰2;缪璐1;陈利军2;武志杰2
    2006, 17(05):  943-946 . 
    摘要 ( 2335 )   PDF (346KB) ( 1117 )  
    转Bt基因棉花和水稻的盆栽种植试验结果表明,与非转Bt基因原始对照相比,转Bt基因水稻短期种植30 d和转Bt基因棉花种植一个生长季后土壤中全碳和全氮以及碱解氮、速效磷、有效硫含量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表明转Bt基因作物的种植短期内对土壤主要营养元素循环和平衡的扰动是微小的.
    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林隙梯度变化
    闫淑君1;洪伟2;洪滔2;吴承祯2
    2006, 17(05):  947-950 . 
    摘要 ( 2327 )   PDF (640KB) ( 1183 )  
    根据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内外物种的调查数据,研究了林隙各区物种多样性的梯度变化及物种多样性随林隙级的梯度变化.结果表明,从林隙中心区到非林隙区,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生态优势度呈中间高、两端低的变化趋势;均匀度呈中间低、两端高的变化趋势.林隙各区的物种多样性在林隙面积为200~300 m2时均达到最大.
    白鹇种群分布与栖息地斑块特征的关系
    郑家文1,2;丁平1;徐肖江1;夏贵荣1
    2006, 17(05):  951-953 . 
    摘要 ( 2290 )   PDF (640KB) ( 1139 )  
    为了解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分布与栖息地斑块特征之间的关系,于1998年9月至1999年8月在浙江省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地区对白鹇种群进行调查.通过羽迹法调查并估计斑块内局部种群数量的相对大小,分析斑块内植被及景观特征对斑块占有及种群相对密度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斑块面积、总盖度、乔木层盖度和灌木层高度等对斑块内有无白鹇出现影响显著,斑块面积大、总盖度及乔木层盖度高、灌木层高度高的斑块内白鹇出现率高,斑块面积大则局部种群的相对密度也大,两者间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