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7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06-01-18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水曲柳根系生物量、比根长和根长密度的分布格局
梅莉
1
;王政权
1
;韩有志
1,2
;谷加存
1
;王向荣
1
;程云环
1
;张秀娟
1
2006, 17(01): 1-4 .
摘要
(
3942
)
PDF
(388KB) (
4847
)
采用连续钻取土芯法在生长季内对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17年生水曲柳人工林根系取样,研究水曲柳不同直径根系现存生物量、比根长和根长密度及垂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水曲柳人工林根系总生物量为1 637.6 g·m
-2
,其中活根生物量占85%,死根占15%.在活根生物量当中,粗根(直径5~30 mm)占的比例最高(69.95%),其次为活细根(直径<1 mm,13.53%),小根(1~2 mm)和中等直径的根(2~5 mm)比例较小(分别为7.21%和9.31%).直径<1 mm活细根的比根长为32.20 m·g
-1
,直径5~30 mm粗根的比根长为0.08 m·g
-1
.单位面积上活根的总长度为6 602.54 m·m
-2
,其中直径<1 mm的细根占92.43%,其它直径等级则不到活根总长度的8%.直径<1 mm的细根生物量与根长密度具显著线性关系(
R
2
=0.923),但与比根长无显著相关关系(
R
2
=0.134).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海拔梯度上白刺花叶片生态解剖特征研究
李芳兰
1,2
;包维楷
1
;刘俊华
1,2
;吴宁
1
2006, 17(01): 5-10 .
摘要
(
2565
)
PDF
(590KB) (
1347
)
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海拔梯度上(1 650~1 950 m)白刺花(
Sophora davidii
)叶片进行生态解剖学研究.观测指标包括叶片形态特征(叶长宽比、叶面积、叶片厚度)、解剖结构(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P)、海绵组织厚度(S)、P/S比值、表皮角质膜厚度)及叶表皮特征(气孔器密度和面积、表皮细胞密度和面积、表皮毛密度和长度).结果表明,白刺花叶片面积为0.144~0.208 cm
2
,叶总厚度为171.58~195.83 μm;叶肉组织分化明显,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分别为69.83~82.42和62.00~ 80.67 μm,P/S的比值为1.14~1.01,上下表皮厚度分别为14.03~15.33和13.88~16.17 μm,上下角质膜厚度分别为2.66~4.56和2.76~2.02 μm;气孔密度为13.71~15.02个·mm
-2
,其面积为249.86~280.43 μm
2
;表皮细胞密度为160.54~178.43个·mm
-2
,其面积为557.43~626.85 μm
2
;表皮毛长度为186.51~260.99 μm,其密度为18.29~32.27个·mm
-2
.随海拔升高叶面积、叶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厚度、气孔器面积、表皮细胞面积以及表皮毛密度呈增加趋势,而角质膜厚度、表皮细胞密度和表皮毛长度则呈减小趋势;叶长宽比、P/S的比值、表皮厚度与气孔器密度无明显差异.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风时空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张一平
1
;宋清海
1,3
;于贵瑞
2
;孙晓敏
2
;窦军霞
1,3
2006, 17(01): 11-16 .
摘要
(
2414
)
PDF
(589KB) (
1184
)
利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观测铁塔不同高度的风速及风向观测资料,分析了风的年、季节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冠上风速较强,林冠下风速较弱;林内风速的日变化和垂直变化均不明显.30~50 m范围内,风速垂直变化最显著,但年变化不大;50 m以上风速年变化显著,但垂直变化稍小.干热季(3~4月)风速最大,雨季(5~10月)次之,雾凉季(11~翌年2月)最小.昼间风速大于夜间.在昼间,上午风速最小,下午次之,中午最大.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影响,风向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主导风向昼间为偏东南风,夜间为偏西风.昼间零平面位移(
d
) 值上午最大,中午次之下午最小,其年变化幅度呈现下午幅度大,上午和中午幅度小的趋势.粗糙度(
Z
0
)昼间值呈现下午>中午>上午的趋势,且下午
Z
0
值显著大于其他两个时段.
缙云山片断常绿阔叶林小气候边缘效应的初步研究
闫明
1,2,3
;钟章成
1,2
;乔秀红
4
2006, 17(01): 17-21 .
摘要
(
2395
)
PDF
(439KB) (
1239
)
对缙云山5个片断常绿阔叶林和1个连续常绿阔叶林林缘附近的小气候要素水平梯度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各片断阔叶林斑块边缘均存在明显的小气候边缘效应.林缘与林内最高和最低气温、光合有效辐射、最小相对湿度均为干季高于或大于雨季,而地表最高温度则为雨季高于干季;各阔叶林斑块的小气候边缘效应以最大斑块波及林内的深度最浅、最小斑块波及林内的深度最深.
黄果厚壳桂种内与种间竞争的数量关系
张池;黄忠良;李炯;史军辉;李林
2006, 17(01): 22-26 .
摘要
(
2458
)
PDF
(479KB) (
1379
)
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建群种黄果厚壳桂的种内、种间竞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黄果厚壳桂所受到的竞争强度随着林木径级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黄果厚壳桂种内竞争较与伴生树种云南银柴的种间竞争弱.黄果厚壳桂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云南银柴>黄果厚壳桂种内>荷木>白颜树>肖蒲桃>锥栗>红车>臀形果>柏拉木>水石梓>窄叶半枫荷>厚壳桂.整个林分及黄果厚壳桂种内竞争木对对象木的竞争强度与对象木的胸径大小之间的关系近似服从幂函数关系,而伴生树种竞争木对对象木的竞争强度与对象木的胸径大小之间的关系近似服从对数函数关系.竞争强度和对象木的胸径大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冬枣果实硬核期对
15
N尿素吸收、分配及再利用特性研究
赵登超
1
;姜远茂
1
;彭福田
1
;张进
2
;张序
1
;巨晓棠
3
;张福锁
3
2006, 17(01): 27-30 .
摘要
(
2375
)
PDF
(375KB) (
1339
)
以盆栽冬枣为试材,研究了冬枣果实硬核期土施
15
N尿素条件下N的吸收、分配和再利用特性.结果表明,果实膨大期,细根中的肥料氮比率(Ndff%)最高为10.64%,其次为新生营养器官.果实采收后,叶片和枣吊中的
15
N回撤;翌年萌芽前,粗根中的Ndff%最高(3.69%);盛花期,新生营养器官(当年生枣头枝、枣吊、叶片和花)中的Ndff%最高.果实硬核期施肥后,当年根系吸收的
15
N尿素主要用于营养生长(叶片、枣吊、根系),回撤
15
N优先贮藏于根系,休眠季节根系(54.01%)贮藏
15
N略高于地上部器官(45.99%),主要的
15
N贮藏器官为粗根(38.61%).地上部枝干中的贮藏
15
N从采果后到萌芽前含量变化剧烈,可作为贮藏
15
N营养诊断的“靶器官”,同期粗根中贮藏
15
N变幅较小,属长期 “库”.贮藏
15
N具有就近利用的特性,其分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转移.
科尔沁沙地不同密度小叶锦鸡儿灌丛水量平衡研究
阿拉木萨
1,2
;慈龙骏
1
;杨晓晖
1
;蒋德明
2
2006, 17(01): 31-35 .
摘要
(
2429
)
PDF
(503KB) (
1154
)
根据沙地水分平衡理论推算了不同栽植密度下小叶锦鸡儿灌丛的蒸散量.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灌丛生长期土壤水分含量随着植被密度增加而降低,0.5 m×1 m、1 m×2 m密度植被区平均土壤含水量低于凋萎湿度(1.55%),2 m×2 m密度植被和天然小叶锦鸡儿植被平均土壤含水量保持在1.60%以上,能够满足植被生存和生长的水分需求.蒸散量随着植被密度增加而增大,以0.5 m×1 m密度灌丛区最高,为297.81 mm,占同期降水量的97.90%;2 m×2 m密度灌丛区最低,为279.71 mm,生长期末期土壤水分节余为24.49 mm.依据生长期土壤水分状况和水分平衡要求,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灌丛适宜密度应为2 m×2 m.
上海浦东新区城市化过程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王玉洁
1
;李俊祥
1,2
;吴健平
3
;宋永昌
1,2
2006, 17(01): 36-40 .
摘要
(
2524
)
PDF
(477KB) (
1301
)
利用1994和2000年航空遥感影像资料解译的土地利用与覆盖数据,在GIS支持下,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梯度方法分析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化过程中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推进,浦东新区由原来以农业为主的格局逐渐转变成以居民地、公共设施和工厂为主的城市景观格局,农田占地比例由1994年的71.45%下降到2000年的41.32%,居民地、公共设施和工厂总占地由1994年的18.2%上升到2000年的41.9%.整体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程度和异质性都有所增加,斑块个数由1994年的4.08个·km
-2
上升至2000年28.65个·km
-2
,面积平均加权由24.43 km
2
减少到1.75 km
2
,聚集度由98.31下降为95.09,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分别由0.4697和0.5284增至0.7509和0.8343.在样带梯度分析中,景观格局指数能检测出城市化梯度及城市化程度不断向郊区递减的趋势,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以人工景观为主,表现出斑块个数多且面积小、斑块形状简单和景观多样性高等景观特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是了解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形态、结构及生态过程的基础.
乡镇耕地整理对耕地景观破碎度的影响研究
邓劲松;王珂;李君;徐俊锋;沈掌泉;高玉蓉
2006, 17(01): 41-44 .
摘要
(
3057
)
PDF
(410KB) (
1406
)
耕地整理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耕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全国各地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耕地整理工作开展迅速,但由于目前我国耕地整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地区耕地整理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动力仍是增加耕地数量,实践中往往偏重耕地整理的经济效益,而耕地景观保护则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以桐乡市3个乡镇为研究对象,以土地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和投资能力作为评价因素,采用综合评分法对耕地整理强度进行分级;在ARCINFO 和ERDA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支持下,运用景观破碎度指数、斑块数量、斑块密度等分析了耕地整理对耕地景观破碎度的影响及景观破碎度和整理强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耕地整理使得耕地景观破碎度升高,耕地被分割、破碎的程度加剧;随着整理强度的增加,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相应增加.因此,在开展耕地整理时,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注重耕地景观保护,朝着生态环境保育型土地整理方向发展.
分布式模型在流域蒸散模拟中的应用与验证
刘建梅
1,2
;王安志
1
;刁一伟
1
;裴铁璠
1
2006, 17(01): 45-50 .
摘要
(
2403
)
PDF
(508KB) (
1199
)
根据四川杂谷脑河流域上游地区1989~2000年气象站常规观测数据,应用分布式模型方法,考虑流域的空间异质性及时空变异性,选择离散单元格尺度为500 m,时间步长为1 d,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的改进形式,估算流域多年平均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分布;结合流域下垫面特点,估算逐日实际蒸散量的时空分布;并将模型模拟的多年平均值与研究区同期水量平衡法计算结果相比,相对误差为+3.47%且时空分布合理.为流域分布式降雨-径流模型提供了可靠的实际蒸散量模拟方法.
松嫩平原两个生态型羊草种群生长机制
周婵
1
;杨允菲
2
2006, 17(01): 51-54 .
摘要
(
2227
)
PDF
(327KB) (
1316
)
对松嫩平原两个生态型羊草种群生长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生态型羊草种群分株重与密度之间关系呈幂函数变化,方程中
b
值(-0.098~-0.272)大于-1.两个生态型羊草种群生物量、分株重随着密度、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它们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或直线变化规律,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水平.两个生态型羊草种群生物量和分株重随密度和高度的变化速率在营养生长期内均最小.灰绿生态型的变化速率
b
(0.7872、0.0134)在营养生长期小于黄绿生态型(0.8793、0.0222);到果后营养期,灰绿生态型(0.8048、0.0303)逐渐超过黄绿生态型(0.7796、0.0258).两个生态型羊草种群在研究样地环境中未达到环境容纳量,两个生态型羊草种群在整个生育期内不断生长,具有相同的生长规律,且灰绿生态型羊草种群具有更强的生长潜力.
退化沙质草地开垦和围封过程中的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文海燕
1,2
;傅华
1
;赵哈林
2
2006, 17(01): 55-59 .
摘要
(
2319
)
PDF
(413KB) (
1259
)
研究了科尔沁退化沙质草地开垦和围封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以及分形维数与土壤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开垦和围封年限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0~30cm)介于2.387~2.588之间.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0~15 cm层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从2.441降至2.387;围封11年后,0~15 cm层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增加到2.588.15~30 cm层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无明显变化.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是反映土壤质地的一个较好指标,重点反映粘粒含量,其次是粉粒含量.分形维数的变化能够很好地表征退化沙质草地土壤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学性状的变化趋势,可以作为评价退化沙质草地土壤性状的一个综合指标.
发生分类半淋溶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特征
于东升;史学正;王洪杰;杜国华;龚子同
2006, 17(01): 60-64 .
摘要
(
2618
)
PDF
(525KB) (
1185
)
利用最新建立的1∶100万中国土壤数据库,研究了我国发生分类半淋溶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归属及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下的空间和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发生分类半淋溶土总面积为427 843.1 km
2
,可参比归属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4个土纲,即淋溶土、雏形土、均腐土、人为土,分别占发生分类半淋溶土总面积的51.3%、35.2%、10.7%和2.8%,其中包含了系统分类的22个土类和38个亚类.对发生分类某一类型土壤分属于系统分类不同类型的面积比例及其标准偏差的分析表明,土壤参比归属的单元级别越低,越易于参比和把握.研究结果对于土壤类型的正确参比、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应用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土壤水分亏缺条件下根源信号ABA参与作物气孔调控的数值模拟
阳园燕
1,2
;郭安红
2
;安顺清
2
;刘庚山
2
2006, 17(01): 65-70 .
摘要
(
2474
)
PDF
(482KB) (
1172
)
建立了根系吸水模型和根源ABA参与作物气孔调控过程相耦合的气孔导度模型,该模型在根源信号ABA的产生项中考虑了根系吸水影响函数和根系密度分布函数.利用该耦合模型模拟大田状况下根源ABA参与玉米气孔行为调控过程,结果表明,由于充分考虑了根区土壤水势和土壤中根长密度分布对根系吸水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土壤不同层次根系吸水强度,更为确切地描述了当土壤水分亏缺时,根系合成ABA的量、各层根系蒸腾流中ABA浓度、木质部ABA浓度以及最终ABA参与对气孔行为的调控作用.
UV-B辐射增强和CO
2
浓度倍增的复合作用对番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李方民
1
;陈怡平
2
;王勋陵
1,3
;岳明
1
2006, 17(01): 71-74 .
摘要
(
2463
)
PDF
(403KB) (
1208
)
以番茄(
Lycopersicon esculeutum
)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模拟8.40 kJ·m
-2
的UV-B辐射和700 μmol·mol
-1
的CO
2
浓度复合处理下,研究了番茄的生长和果实品质变化.结果表明,UV-B辐射使番茄的株高、鲜重、干重、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及番茄红素等降低,导致果实品质恶化;而CO
2
浓度倍增作用相反.在UV-B辐射增强和CO
2
浓度倍增复合作用下,番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明显.分析认为,CO
2
倍增与UV-B辐射增强复合处理下,CO
2
的正效应作用可以减轻甚至抵消UV-B辐射的负效应.
氮肥对半湿润区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李紫燕
1
;李世清
1,2
;伍维模
1,2,3
;邵明安
2
;张兴昌
2
2006, 17(01): 75-79 .
摘要
(
2414
)
PDF
(505KB) (
1049
)
以9430、小偃6号和商188为供试材料,在年均降水量632 mm的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红油土上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施氮和施氮条件下3种基因型冬小麦的灌浆特性.结果表明,遗传差异是控制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的主要因素,最大灌浆速率持续期、活跃灌浆期和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天数在不同基因型间存在显著差异;从基因型差异看,商188、小偃6号和9430的最大灌浆速率持续期分别为17.20、14.15和14.13 d,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天数分别为28.14、23.90和23.89 d,活跃灌浆期分别为29.00、26.40和26.88 d,商188显著大于9430和小偃6号,而小偃6号与9430间差异不显著.氮肥与基因间存在互作,但总体上氮肥对这些参数的影响相对较小.最大灌浆速率持续期、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天数、活跃灌浆期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25、0.679和0.627(
P
<0.01),是影响粒重的关键因子.
枣园害虫、捕食性和中性昆虫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
师光禄
1,2
;赵莉蔺
3
;刘素琪
1
;曹挥
1
;LI Shiyou
4
;PIKE Bruce
4
2006, 17(01): 80-86 .
摘要
(
2380
)
PDF
(555KB) (
1062
)
对山西省太谷地区枣园的害虫、捕食性和中性昆虫群落结构及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份枣园的害虫、捕食性和中性昆虫种类与数量均有明显差异(
P
<0.05),且树上明显大于地面.不同年份捕食性和中性昆虫与害虫的物种数和个体数比例也不同,其物种数和个体数随季节的暖和冷而增加和减少.相同亚群落不同季节的垂直分层结构相似程度不同,不同亚群落在同一季节的垂直分层相似性也不同.总体上垂直分层明显.枣园害虫、捕食性和中性昆虫的多样性指数随季节变化而波动.捕食性和中性昆虫与害虫数量起伏跟随紧密,总体呈极显著相关(
r
=0.9833,
P
<0.05).层次间差异明显,以中层相关最显著(
r
=0.9887,
P
<0.01)
江苏沿江地区出口产品仓储昆虫群落结构数量特征研究
郭建波
1
;杜予州
1
;韩振冲
2
;陆亚娟
2
;顾杰
1,2
2006, 17(01): 87-90 .
摘要
(
2303
)
PDF
(342KB) (
1003
)
对江苏沿江地区出口产品仓储昆虫进行调查,分析了5种出口产品仓储昆虫群落的优势种.利用群落物种的丰富度、生态优势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等群落特征指数,研究了5种类型出口产品仓储昆虫群落结构的数量特征,并分析了它们的相似性.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将5种群落分为4类,草柳藤制品和羽绒制品仓储昆虫群落同属一类,其它3种产品仓储昆虫群落各属一类.除木制品群落结构相对合理外,其它群落结构都不合理,皮毛制品群落结构尤其不合理.
春小麦对大气CO
2
浓度升高的响应及其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陈法军
1,2
;吴刚
1,2
;戈峰
1
2006, 17(01): 91-96 .
摘要
(
2589
)
PDF
(535KB) (
1078
)
通过开顶式气室研究了春小麦对大气CO
2
浓度升高(542.1±24.8和738.8±25.7 μl·L
-1
vs.382.4±248 μl·L
-1
)的响应及其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
2
浓度升高有利于春小麦的生长.与对照相比,5月5日~6月14日,550和750 μl·L
-1
CO
2
浓度处理春小麦的株高分别增加2.80%~14.92%和6.30%~17.56%;4月30日~6月9日,叶面积分别增加5.68%~50.52%和6.14%~83.45%;DC
50
分别提前了0.39和0.90 d,DC
75
也分别提前了0.53和1.02 d;茎、叶、穗以及整个地上部组织的鲜、干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大气CO
2
浓度升高可显著提高春小麦的穗长和穗粒数,降低千粒重.与对照相比,550和750 μl·L
-1
CO
2
浓度处理的麦穗长分别增加0.56%和3.20%;单株穗粒数分别增加12.5%和18%;而千粒重分别降低了2.23%和6.34%.随着大气中CO
2
浓度增加,麦穗中葡萄糖、二糖、多糖、总糖、总糖与总氮的比值都显著增加,而果糖、三糖和总氮含量都显著降低.大气CO
2
浓度升高可缩短麦长管蚜的产卵前期和世代历期,提高繁殖量和平均相对生长率.与对照相比,550和750 μl·L
-1
CO
2
浓度处理麦长管蚜的平均相对生长率分别提高33.26%和74.34%.麦长管蚜种群的平均相对生长率与寄主麦穗中总糖和总氮的比值相关显著.
利用辅助变量对污染土壤锌分布的克里格估值
姜勇
1
;李琪
1,2
;张晓珂
1,2
;梁文举
1
2006, 17(01): 97-101 .
摘要
(
2542
)
PDF
(552KB) (
1061
)
采用协同克里格及与回归相结合的克里格方法,以36个下层(10~20 cm)土壤锌数据为目标变量、另36个下层土壤锌数据为校验数据、72个上层(0~10 cm)土壤锌为辅助变量,对沈阳市南郊某有色金属加工厂附近农田0.1 mol·L
-1
HCl浸提态土壤锌进行插值分析,并对这两种利用辅助变量的克里格方法在土壤锌空间分布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回归相结合的克里格的估值效果明显优于协同克里格及普通克里格法.结合回归模型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决定系数较大、残差较小,估值精度比普通克里格法提高4%,且基于回归克里格的土壤锌分布图与利用72个样点普通克里格插值图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而协同克里格与普通克里格相比未表现出明显优势.借助辅助变量,采用基于回归模型的克里格方法是进行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估值的一种有效方法.
镉处理对油菜生长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王兴明;涂俊芳;李晶;王立龙;刘登义
2006, 17(01): 102-106 .
摘要
(
2495
)
PDF
(453KB) (
1114
)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Cd处理对油菜生长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整株鲜重、叶鲜重随Cd胁迫呈显著降低趋势.逐步回归表明,叶鲜重下降导致油菜整株鲜重下降.油菜叶细胞膜渗透性和MDA随Cd胁迫增大而增加.Cd处理浓度为20 mg·kg
-1
时,叶细胞膜渗透性和MDA分别增加29.68%和15.19%,叶细胞膜渗透性和 MDA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3
*
.Cd处理浓度为5 mg·kg
-1
时,叶绿素a、b和a+b含量达到峰值,分别比对照高23.97%、33.63%和26.45%;Cd胁迫对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显著影响.几种色素对Cd敏感顺序为:叶绿素b>叶绿素a>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3种抗氧化酶对Cd敏感顺序为:POD>CAT>SOD.各生理指标IC50表明,油菜只适宜种植在Cd含量小于5 mg·kg
-1
的土壤中.
东海普通波水蚤种群特征与环境关系研究
徐兆礼
2006, 17(01): 107-112 .
摘要
(
2566
)
PDF
(600KB) (
1079
)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浮游桡足类普通波水蚤(
Undinula vulgaris
)自然种群特征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与1979~1980年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普通波水蚤优势度、平均丰度、出现频率和占浮游桡足类总丰度的百分比均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其中秋季分别为0.09、556 ind·100 m
-3
、93.69%和9.90%,夏季为0.03、86 ind·100 m
-3
、68.49%和4.08%,冬季为0.02、42 ind·100 m
-3
、53.85%和3.80%,春季为0.01、16 ind·100 m
-3
、34.35%和2.31%.普通波水蚤在东海的优势性主要表现在秋季.与20年前同海域研究结果相比,近年春、夏和秋3季普通波水蚤在东海浮游桡足类中的重要性有所降低,而冬季有所增加.冬季的增加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底层水环境变化是影响普通波水蚤种群数量分布的主要因子,说明该种数量变化与暖流势力有密切关系.普通波水蚤对沿岸水团和低温环境敏感,其高丰度分布区是暖流位置的良好指示.作为秋季东海重要的桡足类浮游动物,普通波水蚤在东海海洋渔业中有重要意义.
草甸湿地土壤溶解有机碳淋溶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杨继松
1,2
;刘景双
1
;于君宝
1
;王金达
1
;周旺明
1,2
;秦胜金
1,2
2006, 17(01): 113-117 .
摘要
(
2420
)
PDF
(439KB) (
1228
)
采用土柱淋溶试验研究了草甸湿地有机土层(2~13 cm)DOC的淋溶动态,并探讨了土壤呼吸、NH
4
+
产生速率和淋溶液pH与DOC生成速率的关系.试验第一周,小叶章湿草甸(Ⅺ)和小叶章沼泽化草甸(Ⅻ)土壤DOC的释放速率经历了一个快速下降的过程,而后达到平稳水平,其DOC的释放动态可用一次指数衰减方程进行描述(
R
2
>0.96,
P
<0.05).整个试验期间(35 d),两种草甸湿地土壤DOC的累积释放量分别为2109(Ⅺ)和506.58 μgC·g
-1
(Ⅻ),CO
2
的累积释放量为679.64(Ⅺ)和455.54 μgC·g
-1
(Ⅻ),表明Ⅺ的低DOC释放可能与高CO
2
释放所造成的微生物碳源受限有关.DOC的释放速率与NH
4
+
的生成速率呈显著正相关(
r
Ⅺ
=0.886,
P
<0.05;
r
Ⅻ
=0.972,
P
<0.01),而与淋溶液pH无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草甸湿地DOC的生成主要受土壤氮矿化潜势制约(
P
<0.05).
综合评述
藻类富集重金属的特点及其应用展望
陆开形
1,2
;唐建军
2
;蒋德安
2
2006, 17(01): 118-122 .
摘要
(
2649
)
PDF
(565KB) (
1575
)
以藻类植物为主要对象的水体重金属修复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其特殊的细胞壁结构、较高的重金属富集能力、简便的解吸附方法等特点,藻类被认为是理想的生物吸附材料.文中简述了藻类适宜高富集重金属的结构及代谢特点,包括具有较高富集重金属能力的细胞壁功能基团、胞外产物、细胞内重金属螯合蛋白,以及生活藻类、死亡藻体及固定化处理后所表现出的高富集能力及简便的解吸附方法等,并对其用于污染水体修复的优缺点及应用趋势进行分析.
增强UV-B辐射对作物生理代谢、DNA和蛋白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李元;何永美;祖艳群
2006, 17(01): 123-126 .
摘要
(
2247
)
PDF
(432KB) (
1379
)
大气平流层的臭氧层逐渐破坏导致太阳辐射中抵达地球表面的UV-B辐射增加,对作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讨论了UV-B辐射增强对作物生理代谢、DNA损伤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UV-B辐射增强,作物叶片类黄酮含量增加、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作用减弱,同时UV-B辐射诱致基因活性变化,导致DNA损伤和蛋白质含量的改变.
对虾的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
张沛东
1
;张秀梅
1
;李健
2
2006, 17(01): 127-130 .
摘要
(
2208
)
PDF
(437KB) (
1370
)
由于对虾特殊的生态习性及其在海水养殖业中的重要地位,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对虾行为生态学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对虾行为习性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不同生境中对虾的摄食、运动、防御、交配、产卵、蜕皮及潜底和浮现等行为习性,并探讨了不同生境中对虾行为习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在对虾行为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即对虾在不同生境中的摄食策略及机制、对环境因子的选择及适应能力和对虾行为学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
中国农业环境质量状况与保护对策
曾希柏;杨正礼
2006, 17(01): 131-136 .
摘要
(
2279
)
PDF
(657KB) (
1383
)
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农业水环境、土壤环境现状,提出了水环境状况较为严峻、影响区域已占耕地总面积20%、影响严重区域已达5%左右、土壤环境中必须高度关注农用化学品污染的基本思路.讨论了工业废弃物、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农用化学品、农业废弃物、土壤侵蚀等因素对农业产地环境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作了初步分析.同时,结合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及发达国家的主要做法,探讨了我国农业产地环境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农业产地环境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沙丘环境的适应机制
朱雅娟
1,2
;董鸣
1
;黄振英
1
2006, 17(01): 137-142 .
摘要
(
2465
)
PDF
(677KB) (
1356
)
综述了植物沙生适应机制的研究及其进展.一些植物的种子在刚成熟时具有休眠特性.种子需要适度沙埋促进萌发并实现幼苗定居,但过度沙埋则会抑制种子萌发和出苗.在沙层深处,没有萌发的种子会进入休眠状态,形成土壤种子库.幼苗通过增加节数和延长节间来适应沙埋.沙埋深度超过植物的忍耐限度会抑制幼苗生长,甚至导致幼苗死亡.沙生植物必须适应其他环境因子,如盐风与土壤盐分、昆虫采食、土壤养分亏缺等,才能在沙丘上成功生长.沙蚀可导致幼苗根系暴露并干燥脱水.一些沙漠植物的幼苗在萌发后可忍耐一段时期的干燥,水分条件得到满足之后,幼苗能够恢复生长.
亚热带山区红壤地碳平衡研究进展
翁伯琦;王义祥
2006, 17(01): 143-150 .
摘要
(
2333
)
PDF
(902KB) (
1310
)
碳平衡研究日益成为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亚热带红壤区是我国发展粮食作物和各种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与林木的重要基地,因该区特殊的生态地理位置,在我国碳平衡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论述了亚热带山区红壤地碳平衡研究的重要性,对碳平衡研究中植被、凋落物、土壤碳库和土壤呼吸的研究现状和主要结论等进行阐述,总结了碳平衡的综合研究方法,并对亚热带山区红壤地碳平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研究简报
荔枝-旋扭山绿豆复合种植系统对荔枝害虫的生态调控作用
欧阳革成;杨悦屏;刘德广;熊锦君;黄明度
2006, 17(01): 151-154 .
摘要
(
2568
)
PDF
(383KB) (
1238
)
对营建荔枝旋扭山绿豆复合种植系统和荔枝单一种植系统的昆虫群落结构及动态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复合种植园中荔枝害虫总数显著减少,仅为单一种植园的61.27%,在果实生长关键期的5月份的数量仅是单一种植园的50.45%.旋扭山绿豆与荔枝树存在相互协调关系:两者具较少共同害虫,其害虫却存在多种共同天敌;旋扭山绿豆冬季开花为天敌昆虫越冬提供庇护场所和替代食物,两者花期基本衔接,利于害虫天敌的生存及繁殖.在荔枝开花和荔果生长期的3~6月份,复合园荔枝树上的天敌数量与害虫数量之比分别为单一园的4.22、2.34、2.28和20.63倍,有效地发挥了对荔枝害虫的控制作用.
几种物质对苯噻草胺在水中光降解的影响
褚明杰
1
;岳永德
2,3
;花日茂
3
;汤锋
3
2006, 17(01): 155-158 .
摘要
(
2279
)
PDF
(359KB) (
1216
)
高压汞灯下不同物质对水中的苯噻草胺光化学降解的影响研究表明,NO
2
-
和NO
3
-
对苯噻草胺的光解有猝灭作用,其中NO
3
-
在10∶1的添加浓度(质量浓度)下猝灭作用最明显,照光15 min猝灭率达53.3%;卤素离子对苯噻草胺光解有重原子猝灭效应,作用最强的是添加10∶1的I
-
(质量浓度),照光15 min 猝灭率达76.9%;4种表面活性剂随添加浓度的增大对苯噻草胺光解的阻滞作用增强,除农乳404在较低添加浓度下(质量浓度比1∶5和1∶1)对苯噻草胺的光解表现出微弱的敏化效应外,其余均表现为猝灭作用;4种除草剂(杀草丹、苄嘧磺隆、甲草胺和绿磺隆)中,只有苄嘧磺隆在低添加浓度(质量浓度比1∶10)时对苯噻草胺有光敏化作用,照光25 min光敏率为18.2%,其余除草剂各添加浓度下均对苯噻草胺表现出光猝灭作用;充氮气10 min,苯噻草胺的光解半衰期由不充氮气的7.14 min缩短为6.70 min.
稀土元素对土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对蛴螬的生态毒性
李桂亭;江俊起;陈洁;邹运鼎;张新才
2006, 17(01): 159-162 .
摘要
(
2477
)
PDF
(328KB) (
1168
)
采用土施法和OECD推荐的滤纸接触法研究了稀土(ReCl
3
·6H
2
O)对豆田土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稀土对蛴螬的生态毒性.结果表明,对照与各处理之间动物种类数、主要动物种群数量、多样性指数差异均不显著;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表明,对照与各处理间的死亡率差异不显著.在稀土有效施用范围内,稀土对蛴螬的生态毒性很小,不会明显改变蛴螬种群结构.
不同小麦品种对UV-B辐射增强响应的生理特性差异
何丽莲;祖艳群;李元;吴渝生
2006, 17(01): 163-165 .
摘要
(
2648
)
PDF
(306KB) (
1159
)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模拟增强UV-B辐射(500 KJ·m
-2
,相当于昆明地区臭氧层减少20%)对10个小麦品种生理指标的影响以及小麦对UVB辐射响应的种内差异.结果表明,10个供试小麦品种中有6个品种的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叶绿素a降低的程度大于叶绿素b,从而导致叶绿素a/b的比率下降.UV-B对小麦叶片内MDA和类黄酮的影响也具有种内差异,有5个品种的MDA含量显著上升, 2个品种的MDA含量显著下降;4个品种的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2个品种的类黄酮含量显著减少.叶绿素和类黄酮含量变化与MDA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类黄酮与小麦UV-B抗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