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0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09-03-20
    研究报告
    广东鹤山人工林群落主要优势植物的热值和灰分含量
    曾小平;蔡锡安;赵;平;饶兴权
    2009, 20(03):  485-492 . 
    摘要 ( 2282 )   PDF (732KB) ( 1198 )  
    从广东鹤山南亚热带丘陵5种人工林群落中采集20种主要植物器官及3种群落凋落叶样品,利用PARR-1281氧弹热量计和马福炉分别测定样品的干质量热值和灰分含量,再计算去灰分热值;按器官、个体和生长型等比较分析植物的热值和灰分特征.结果表明:植物各器官的干质量热值、去灰分热值分别在10.7~22.17和13.89~23.04 kJ·g-1之间,叶片的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明显高于其他器官(P<0.05).个体加权平均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分别在14.24~19.43和16.63~20.99 kJ·g-1群落各层次植物去灰分热值平均值的高低依次为:乔木(19.55 kJ·g-1)>灌木(19.46 kJ·g-1)>草本(18.77 kJ·g-1),其中,乔木层树木的去灰分热值平均值大小为:本地针叶树(19.86 kJ·g-1)>本地阔叶树(19.55 kJ·g-1)>外来桉树(19.18 kJ·g-1),灰分含量的排序则相反.马占相思林、针叶林和木荷林群落的凋落叶热值均高于所在林分各层次的热值(P<0.01),马占相思林和针叶林的凋落叶热值大于所在乔木层叶片的热值,而木荷林凋落叶热值小于乔木层叶片的热值.
    断根处理对银杏树体水力特征及生长的影响
    孙守家1;丛日晨2;古润泽2;高俊平3
    2009, 20(03):  493-499 . 
    摘要 ( 2337 )   PDF (777KB) ( 947 )  
    以8年生银杏为试材,采用不同程度的断根处理,测定处理后树体超声(ultrasound acoustic emission,UAE)信号、枝条栓塞程度(percentage loss of hydraulic conductance,PLC)、树干液流通量、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以及叶片水势等生理指标,分析断根对银杏树体水力特征及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断根处理后,在短时间内有大量UAE信号产生,且随断根程度的加重而增大,在6 h出现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枝条的PLC在起初的12 h迅速增加,24 h后增速趋于停滞;银杏树干液流通量、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势明显降低,各处理间差异显著.经统计分析,累积UAE(cumulative number of UAE, cUAE)信号量与PLC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液流通量和叶片水势呈负相关关系.次年的单叶面积、新生枝条长度显著下降,下降程度随断根处理的加重而加剧.断根处理在短时间内增加了银杏管胞气穴数量和木质部栓塞的程度,影响到水分输送和叶片蒸腾,最终对叶片和枝条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六盘山南坡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水源林生长过程比较
    王晶1;莫菲2;段文标1;于澎涛2;熊伟2;王彦辉2;王占印2;曹恭祥3
    2009, 20(03):  500-506 . 
    摘要 ( 2240 )   PDF (711KB) ( 891 )  
    以六盘山南侧的华北落叶松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标准木树干解析法,研究了21年生低、中、高3种密度(1200、1500和2000 株·hm-2)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过程和直径结构.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3种密度林分在10年生前各项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10年生后的林木直径、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生长过程明显不同;21年生时,低密度林分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中、高密度林分,但树高生长受密度影响不显著;3种密度林分直径分布的偏度系数(Sk)差异较大,高密度林分的Sk(0.338)大于中密度(0.072)和低密度林分(0.015).前者直径分布偏离正态分布,呈现顶峰偏左的现象;后者的直径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密度结构较合理;中密度林分直径分布的峰度系数(K,1.691)大于高密度(1.532)和低密度林分(0.665).说明中密度林分的林木分化程度比高、低密度林分小;林龄为21年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保留密度应为1200 株·hm-2.
    柴达木盆地东缘山地祁连圆柏林上限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要素的关系
    郑永宏1,2,4;朱海峰1;张永香2,3;邵雪梅1
    2009, 20(03):  507-512 . 
    摘要 ( 2197 )   PDF (521KB) ( 726 )  
    利用柴达木盆地东缘山地祁连圆柏林上限6个样点树轮宽度资料建立了标准年表,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样点间树木径向生长具有不同的亲疏关系.其中,北部两个样点之间有较高的一致性,而中、南部4个样点之间有较高的一致性.气候要素对两类样点树木径向生长的影响不同.其中,北部两个样点树木径向生长与当年6月降水变化呈正相关,中、南部4个样点树木径向生长与前一年11月及当年7月温度变化呈正相关.
    广东鹤山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
    孙毓鑫1,2;吴建平1,2;周丽霞1;林永标1;傅声雷1
    2009, 20(03):  513-517 . 
    摘要 ( 2225 )   PDF (435KB) ( 1021 )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广东鹤山桉林和灌草坡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后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火烧3年后,桉林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钾和pH含量明显降低,土壤有效磷、交换性镁、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和氨化速率降低,但不显著;火烧灌草坡除土壤交换性钙明显增加外,其他土壤养分均无显著变化.火烧桉林氮矿化速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其可利用基质的减少和桉树快速生长吸收大量养分所致,火烧灌草坡土壤养分的恢复速度较快.
    祁连山北麓山体垂直带土壤碳氮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张鹏;张涛;陈年来
    2009, 20(03):  518-524 . 
    摘要 ( 2494 )   PDF (1097KB) ( 1463 )  
    以祁连山北麓自然垂直带(2600~3600 m)阴、阳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分布及与海拔、地形、植被和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阴坡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101.2和6.6 g·kg-1)显著高于阳坡(61.3和5.9 g·kg-1),且随海拔上升呈增加趋势.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为:高山灌丛草甸>青海云杉林>高山草甸>祁连圆柏林;全氮含量为:高山灌丛草甸>高山草甸>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和年均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和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整个垂直带土壤碳氮比在6.7~23.3,有利于有机质矿化过程中养分的释放.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第1主成分,土壤碳氮比是第2主成分,累计解释率为71%,说明气候因子对有机碳和全氮在垂直带上的空间分布起决定作用.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气温、降水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的周期特征
    张法伟1;李红琴2;李英年1;李以康1;林丽1
    2009, 20(03):  525-530 . 
    摘要 ( 2320 )   PDF (524KB) ( 1086 )  
    依据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1980—2007共28年的气温、降水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数据,采用墨西哥小帽母函数对其进行周期特征的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气温、降水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均存在13年的主要周期,但气温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次要周期(均为2年)对其年际变化的影响较小,而降水次要周期(4年)的影响较大.三者的滞后相关分析发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在20年时间尺度上主要受控于气温,且对后者存在5~9年较弱的延迟效应;而与降水的关系较小.
    城市化对湿地松人工林氮素供应的影响
    余明泉1,2;袁平成1;陈伏生3;胡小飞3;杜天真1
    2009, 20(03):  531-536 . 
    摘要 ( 2123 )   PDF (525KB) ( 988 )  
    以位于南昌市城乡梯度(城区、郊区和乡村)的湿地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离子交换树脂袋法,估测城乡梯度森林土壤有效氮的季节动态,分析城市化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松人工林土壤有效氮的供应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其中秋、冬季铵态氮高于春、夏季,而春、夏季硝态氮、矿质氮和相对硝化速率高于秋、冬季(P<0.05);有效氮供应的季节动态与湿地松的生长节律(即需氮过程)基本吻合.城乡梯度不同位置森林土壤有效氮及其各组分与相对硝化速率的差异明显,城区均显著高于乡村(P<0.05);城市化会加快森林土壤的矿化和硝化过程,增强土壤的供氮能力,提高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建议在城市森林建设中应配置需氮能力强,特别是对硝态氮吸收偏好的地被植物,减缓城市森林中有效氮的流失及其引发的环境污染.
    中亚热带森林群落不同演替阶段优势种凋落物分解试验
    宋新章1;江洪1,2;余树全1;马元丹2;周国模1;窦荣鹏1;郭培培1
    2009, 20(03):  537-542 . 
    摘要 ( 2334 )   PDF (571KB) ( 874 )  
    选择我国亚热带森林群落3个主要演替阶段的7个优势种(其中马尾松代表演替初期优势种,木荷和香樟代表演替中期优势种,甜槠、小叶青冈栎、青冈和乐昌含笑代表演替后期优势种)的凋落物,采用网袋法进行分解试验. 结果表明:马尾松凋落物分解得最慢,年分解速率为0.51;木荷和香樟居中,分别为0.55和0.61;小叶青冈栎和乐昌含笑分解得最快,分别为0.89和1.12.沿着植被顺向演替的梯度,凋落物分解速度呈现加快的趋势. 分解速率同凋落物的初始P、N和木质素含量及木质素/N比值呈极显著相关(P<0.01),同C/N比值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凋落物的P、N和木质素含量及木质素/N比值是预测凋落物分解快慢的良好指标.
    盐胁迫对桑树幼苗生长、叶片水分状况和离子分布的影响
    孙景波;孙广玉;刘晓东;胡彦波;赵雨森
    2009, 20(03):  543-548 . 
    摘要 ( 2298 )   PDF (612KB) ( 958 )  
    以黑龙江省两个桑树品种(秋雨桑和泰来桑)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盐浓度下桑树幼苗生长、叶片水分关系和不同器官中离子的分布.结果表明:盐胁迫明显降低了桑树幼苗的植株高度和每株干物质量,且对新生叶片干质量的影响大于老叶片.随着盐胁迫的加重,两个品种桑树的叶片水势、渗透势、压力势和相对含水量明显下降,根、茎中Na+浓度明显增加,当外界NaCl浓度达到或超过150 mmol·L-1时,各器官中Na+浓度达到饱和.盐胁迫明显降低了两个品种桑树根、茎和叶片中K+ 和 Ca2+浓度,以及茎和叶片中Mg2+浓度,而对根中Mg2+浓度影响不大.Na+在根、茎和老叶中的区域化分布是两个品种桑树生长过程中表现出耐盐性的机理之一,而盐胁迫使叶片中的Ca2+、K+和Mg2+浓度降低,导致植株体内的离子亏缺,从而限制了植株的生长.
    外源亚精胺和精胺对NaHCO3胁迫下南蛇藤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刘强;王庆成;徐静;孙晶
    2009, 20(03):  549-554 . 
    摘要 ( 1879 )   PDF (779KB) ( 765 )  
    研究了叶面喷施亚精胺和精胺对NaHCO3胁迫下南蛇藤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亚精胺和精胺处理使NaHCO3胁迫下南蛇藤叶片O2-·产生速率、H2O2、丙二醛(MDA)含量和电解质外渗率显著降低(P<0.05).亚精胺处理明显提高了盐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类胡萝卜素(CAR)和脯氨酸(Pro)等抗氧化剂的含量,但对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含量没有作用;精胺处理明显提高NaHCO3胁迫下POD和APX的活性以及GSH、CAR和Pro的含量,但对SOD和AsA含量影响不显著,甚至引起CAT活性明显降低.亚精胺和精胺处理明显改善了NaHCO3胁迫下南蛇藤的生长.外源亚精胺和精胺可以改善NaHCO3胁迫下南蛇藤叶片的膜保护功能,减少叶片中活性氧的积累,从而提高南蛇藤对NaHCO3胁迫的抗性.
    科尔沁沙地不同地形小叶锦鸡儿灌丛土壤水分动态
    黄刚;赵学勇;黄迎新;苏延桂
    2009, 20(03):  555-561 . 
    摘要 ( 2179 )   PDF (23393KB) ( 1202 )  
    根据科尔沁沙地广泛分布的小叶锦鸡儿灌丛的植被调查和土壤水分监测数据,分析了沙地人工固沙灌丛的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和土壤储水量变化,并应用水量平衡法测定了灌丛蒸散发.结果表明:丘间地的土壤水分条件最好,丘中次之,丘上最低;灌丛区的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在生长季内不会发生水分胁迫.灌丛区土壤水分与降雨过程高度相关,深层(50~180 cm)土壤水分同降雨的相关性高于表层(0~50 cm)土壤,并且深层土壤水分的变异也大于表层.整个生长期内,小叶锦鸡儿灌丛土壤储水量增加,土壤水分处于积累中,估算蒸散量占同期降雨量的64%以上.
    水分胁迫对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芦苇光合参数的影响
    谢涛;杨志峰
    2009, 20(03):  562-568 . 
    摘要 ( 2247 )   PDF (699KB) ( 929 )  
    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多梯度土壤水分条件对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淡水沼泽芦苇快速生长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光能利用效率(LUE)等光合参数的影响,探讨淡水沼泽芦苇正常生长发育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结果表明:淡水沼泽芦苇的PnTrWUELUE对土壤水分的变化有明显的响应阈值.渍水状态不是淡水沼泽芦苇生理状态最好的水分条件.维持淡水沼泽芦苇快速生长期正常生长,适宜的土壤体积含水率(Wv)应大于25.7%(即相对含水率Wr>66.6%),最佳Wv为36.9%(Wr为95.6%),正常生长所允许的最低土壤含水率Wv为21.5%(Wr为55.7%).气孔限制是淡水沼泽芦苇对水分胁迫的主要响应机制.干旱胁迫下,淡水沼泽芦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 max)和表观量子效率(AQY)均显著下降,其暗呼吸速率(Rd)降低,减少呼吸作用对光合产物的消耗,提高WUE,以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
    太湖常见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的光合荧光特性比较
    宋玉芝1;蔡炜1;秦伯强2
    2009, 20(03):  569-573 . 
    摘要 ( 2251 )   PDF (422KB) ( 1024 )  
    利用水下饱和脉冲荧光仪(DIVING-PAM),原位观测太湖常见的水生植物菱、荇菜、苦草、黑藻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及在暗适应和光适应条件下的快速光曲线.结果表明:浮叶植物菱和荇菜光系统Ⅱ的潜在最大光合作用能力高于沉水植物苦草和黑藻,其最大量子产量分别为0.837、0.831、0.684和0.764;菱和荇菜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半饱和光强分别高于沉水植物苦草和黑藻,且在光适应条件下尤为显著.
    长白山哈泥泥炭地七种苔藓植物生态位
    陈旭1,3;卜兆君1,2;王升忠1,2;李鸿凯1;赵红艳1,2
    2009, 20(03):  574-578 . 
    摘要 ( 2178 )   PDF (214KB) ( 1204 )  
    采用Levins和Pianka公式,对哈泥泥炭地7种苔藓植物的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种苔藓在泥炭的全氮、全磷、Ca2+、K+、沼泽水的pH和电导率、乔木郁闭度、灌木盖度以及水位埋深9个环境因子梯度上的平均生态位宽度排序为:沼泽皱缩藓>喙叶泥炭藓>中位泥炭藓>尖叶泥炭藓、桧叶金发藓>大泥炭藓>锈色泥炭藓.锈色泥炭藓倾向于特化种,沼泽皱缩藓倾向于泛化种.在各种环境因子中,以电导率平均重叠值最高,水位埋深、乔木郁闭度、pH和灌木盖度梯度上平均重叠值最低,是影响苔藓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多数苔藓在这4个梯度上产生生态位分异.少数苔藓种对在所有环境因子梯度重叠值均较高,是由于苔藓之间存在水分协作关系.这为苔藓植物的种间竞争提供了间接证据.
    斑块尺度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维持能力
    孙贤斌1,2;刘红玉1;张晓红1;胡俊纳1
    2009, 20(03):  579-585 . 
    摘要 ( 2378 )   PDF (604KB) ( 892 )  
    基于GIS技术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1950、1967、1983和2000年挠力河流域湿地景观斑块特征与斑块内植物群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950—2000年间,研究区湿地斑块平均面积逐渐减小,能够维持2种及2种以上植物群落的斑块数量逐渐减少,最小斑块面积为10.1 km2;湿地斑块面积与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类型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湿地斑块面积越大,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的能力越强;随着湿地斑块面积的逐渐减小,斑块破碎化指数和分维数逐渐增大,形状指数和斑块内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逐渐减小;随着湿地斑块空间分离度的增大,斑块内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呈减小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湿地斑块面积大小是影响斑块内群落多样性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和分离度.
    钙和水杨酸对亚高温胁迫下番茄叶片保护酶活性的调控作用
    李天来;李淼; 孙周平
    2009, 20(03):  586-590 . 
    摘要 ( 2745 )   PDF (408KB) ( 1964 )  
    为了明确Ca2+和水杨酸对番茄耐亚高温特性的调控作用,在番茄第1花序第1花开花当天进行昼间亚高温(35 ℃)胁迫处理,并在亚高温处理区喷施10 mmol·L-1CaCl2和0.2 mmol·L-1水杨酸(SA)水溶液,以25 ℃喷施清水为对照,研究叶片保护酶活性(SOD、POD和CAT)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亚高温处理使叶片中SOD、CAT、POD活性降低,在处理结束时,SOD、CAT、POD活性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4.82%、31.84%和 26.34%.而亚高温条件下喷施CaCl2和SA可以显著降低番茄叶片MDA含量,提高SOD、POD和CAT活性,并使这些指标达到或超过对照水平.说明Ca2+和水杨酸对亚高温条件下番茄植株叶片保护酶活性具有正调控作用,这种调控作用可能对亚高温条件下番茄的光合系统起到保护作用.
    嫁接对低温弱光下甜椒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郑楠1,2;王美玲1,2;王洪涛1,2;艾希珍1,2
    2009, 20(03):  591-596 . 
    摘要 ( 2221 )   PDF (645KB) ( 1035 )  
    以‘卫士’和‘部野丁’为砧木,以‘赤峰特选’为接穂进行嫁接,在光照培养箱内对甜椒自根苗和嫁接苗进行低温(8 ℃/ 5℃)弱光(100 μmol·m-2·s-1)处理,处理7 d后在正常条件(25 ℃/18 ℃,PFD 550~600 μmol·m-2·s-1)下恢复3 d,研究低温弱光下甜椒嫁接苗和自根苗气体交换参数、羧化效率和荧光参数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弱光胁迫3 d时,甜椒幼苗叶片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羧化效率(CE)均下降50%以上,之后PnGs趋于平稳,CE持续下降;胞间CO2浓度(Ci)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低温弱光下,甜椒幼苗的暗下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下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及电子传递速率(ETR)显著降低,初始荧光(Fo)有所升高,表明其光合机构受到一定伤害,但处理结束3 d后基本恢复.与自根苗相比,嫁接苗在各处理阶段的PnGsCEФPSⅡFv/FmETR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Fo明显降低.可见,嫁接可显著提高甜椒幼苗的光合功能,减轻低温弱光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
    内生多粘类芽孢杆菌S-7对甜菜光合作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史应武1,2;娄恺2;李春1;杨良1;王杏芹1;刘文玉1
    2009, 20(03):  597-602 . 
    摘要 ( 2108 )   PDF (755KB) ( 817 )  
    研究了内生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S-7对甜菜叶片光合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内生多粘类芽孢杆菌S-7能显著促进甜菜光合作用,其中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限制值(Ls)、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 )的平均值分别提高了16.11%、23.82%、41.91%和34.80%;叶片胞间CO2浓度(Ci)平均值降低了21.09%.生物学产量和含糖率分别提高了25.63%和17.46%,促进了甜菜产量和品质提高.表明内生菌不仅影响甜菜光合参数,而且对甜菜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种生物质能源植物组织的乙醇提取液对烟粉虱生物活性的影响
    周福才1;周桂生2;李传明1;杨益众1;钦佩3
    2009, 20(03):  603-608 . 
    摘要 ( 2011 )   PDF (246KB) ( 989 )  
    为了探讨蓖麻、海滨锦葵等生物质能源植物组织的抽提物作为植物保护剂的可行性,用蓖麻种子、蓖麻叶片、海滨锦葵叶片等生物质能源植物组织的乙醇粗提物处理烟粉虱成虫,4、24、48、72和96 h后测定其体内的谷胱甘肽转移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并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烟粉虱对3种生物质能源植物组织的乙醇粗提物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3种生物质能源植物组织的乙醇粗提物对烟粉虱谷胱甘肽转移酶和羧酸酯酶均有明显影响,随着浓度的提高,其作用增强,其中250倍液的作用与1.8%的阿维菌素3000倍液作用相当.3种提取液的250倍液对烟粉虱成虫具有明显的驱避作用,其中蓖麻种子、蓖麻叶片和海滨锦葵叶片等乙醇粗提物的驱避率分别为100.0%、96.7%和79.4%.表明蓖麻种子、蓖麻叶片和海滨锦葵叶片的乙醇粗抽提物对烟粉虱具有驱避作用和其他生物活性.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杂交稻颖花形成的影响
    杨开放1;杨连新1;王云霞1;石广跃1;赖上坤1;朱建国2;Kazuhiko Kobayashi3;王余龙1
    2009, 20(03):  609-614 . 
    摘要 ( 1948 )   PDF (522KB) ( 693 )  
    依托全球唯一的稻田开放式空气中臭氧浓度增高系统平台,以汕优63和两优培九为供试材料,设置大气背景臭氧浓度和高臭氧浓度(比大气背景臭氧浓度高50%)两个浓度水平,研究FACE条件下高O3浓度对杂交稻颖花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O3浓度使汕优63和两优培九每穗颖花数分别减少28朵和34朵,下降幅度分别为15%和13%.从稻穗构成看,高O3浓度胁迫下杂交稻每穗颖花数减少主要与每穗2次枝梗颖花数明显减少有关,对每穗1次枝梗颖花数的影响较小,因此高O3浓度胁迫下水稻每穗1次枝梗颖花数占全穗的比率增加,每穗2次枝梗颖花数占全穗的比率降低.从颖花形成看,高O3浓度胁迫下杂交稻每穗颖花数下降主要是颖花(特别是2次颖花)的分化受到抑制所致,而颖花的退化数不增反降.上述结果表明,采取相应措施削弱高O3浓度胁迫对颖花分化的抑制作用可能是近地层高O3浓度条件下减少杂交稻产量损失的关键.
    农田利用方式和冬灌对沙地农田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
    杨荣1,2;苏永中1,2
    2009, 20(03):  615-623 . 
    摘要 ( 2256 )   PDF (708KB) ( 730 )  
    研究了不同农田利用方式和冬灌对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农田土壤硝态氮(NO3--N)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农田利用方式0~300 cm土层NO3--N含量平均值介于1.27~83.60 mg·kg-1;受土壤结构、施肥及灌溉的影响,NO3--N含量在0~40 cm和135~300 cm土层含量较高,40~135 cm土层含量较低;不同农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NO3--N含量差异极为明显,大棚蔬菜地各土层NO3--N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农田利用类型,土壤NO3--N累积量表现为大棚蔬菜地>番茄地>棉花地>制种玉米连作田>小麦-玉米轮作田>小麦/玉米间作田>苜蓿地>枣树园;大棚蔬菜地0~300 cm土层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高达2171.45 kg·hm-2,对地下水污染的威胁较为严重,番茄地和棉花地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次之,粮田、苜蓿地和枣树园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较小,但其污染潜力仍不容忽视.冬灌前后NO3--N含量随土壤层次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0~80 cm土层冬灌后NO3--N含量低于冬灌前,并且随灌溉量的增加NO3--N含量呈明显降低趋势;80~300 cm土层基本表现为冬灌后NO3--N含量高于冬灌前,且随灌溉量的增加NO3--N含量呈增加趋势;冬灌前后0~80 cm土层土壤剖面NO3--N的损失量基本为正值,80~300 cm土层基本为负值,并且随灌水量的增加表层土壤NO3--N损失量增大,表明冬灌是造成土壤累积的NO3--N向深层淋溶的主要原因.从减少淋溶和地下水污染的角度考虑,需要合理地调整土地利用方式,适当减少高NO3--N积累作物的种植,并确定合理的冬灌方式和灌水量.
    不同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张小莉;孟琳;王秋君;罗佳;黄启为;徐阳春;杨兴明;沈其荣
    2009, 20(03):  624-630 . 
    摘要 ( 2076 )   PDF (513KB) ( 1175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菜粕堆肥、猪粪堆肥和中药渣堆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与化肥对常优1号水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土壤供氮特征以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氮肥处理的稻谷产量(7918.8~9449.2 kg·hm-2)均显著高于对照(6947.9 kg·hm-2),其中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稻谷产量(8532.0~9449.2 kg·hm-2)显著高于化肥处理(7918.8 kg·hm-2),比化肥处理增产7.7%~19.3%;菜粕堆肥、猪粪堆肥、中药渣堆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率、氮素回收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及生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化肥处理;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明显提高了土壤矿质氮含量,改善了土壤供氮特性,提高了氮利用率;对各处理土壤DNA条带采用邻接法分析显示:5个处理土壤样品可分为三大族群,化肥与对照处理为第一族群,猪粪堆肥、中药渣堆肥处理为第二族群,菜粕堆肥处理属第三族群.表明施入外源有机物质(菜粕、猪粪与中药渣)可能会改变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而施入化肥对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小.
    不同施肥模式对蔬菜生长、氮肥利用及菜地氮流失的影响
    黄东风1,2;王;果2;李卫华1;邱孝煊1
    2009, 20(03):  631-638 . 
    摘要 ( 1888 )   PDF (379KB) ( 1272 )  
    在天然降雨条件下,通过一年三茬蔬菜(小白菜、空心菜和苋菜)田间试验,研究了7种不同施肥模式(不施肥、化肥基施、化肥基追肥各半、化肥和双氰胺基施、化肥和双氰胺基追肥各半、化肥和有机肥基追肥各半、有机肥基施)对蔬菜株高、单株质量、产量、氮累积量、氮肥利用率及菜地硝态氮和铵态氮随地表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化肥和有机肥基追肥各半、化肥和双氰胺基施2种施肥模式可改善蔬菜农艺性状,分别使蔬菜产量提高103%~219%和93%~226%、植株氮累积量增加153%~216%和231%~320%、氮肥利用率较高,与化肥基施处理相比,还可减少蔬菜种植期间菜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随地表径流的流失量,减少幅度分别为48.1%和46.5%,从而减少了菜地土壤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这两种施肥模式应在今后蔬菜生产中推广应用.
    海南岛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黄宝荣1;欧阳志云2;张慧智3;张利华1;郑华2
    2009, 20(03):  639-646 . 
    摘要 ( 2296 )   PDF (283KB) ( 1037 )  
    基于SOPAC和UNEP所建立的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从风险、抵抗力、损害与退化3个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和综合指数,对海南岛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海南岛的生态环境风险处于中等水平,其风险主要源于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包括强化农业、大众旅游业、采矿业以及岛上居民和游客所排放的大量固体废弃物等;较大的土地面积、较大的海拔变化幅度、完整的地理板块及丰富的生境类型等自然地理特征,赋予了海南岛较强的生态环境风险抵抗力,但受历史上人为和自然风险的累积影响,海南岛生态系统的损害与退化已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方面;综合考虑风险、抵抗力和损害与退化三方面因素,海南岛生态环境综合脆弱性处于中等水平,部分指标表现出很低的脆弱性,但另一些指标却表现出很高的脆弱性.
    中国西部冬油菜种植的生态效应评价
    王学芳1,2;孙万仓1;李芳3;康艳丽1;蒲媛媛1;刘红霞1;曾潮武1;范重秀2
    2009, 20(03):  647-652 . 
    摘要 ( 2231 )   PDF (298KB) ( 847 )  
    为探讨在中国西部推广种植冬油菜的生态效益,以河西走廊4月份的冬油菜、冬小麦、麦茬和春播4种农田地表进行风洞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冬油菜具有显著的抗风蚀效果,其地表粗糙度可达4.08 cm,起动风速高达14 m·s-1,而且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其风蚀模数和输沙率分别是春播农田的4.1%和485%,其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转化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等的流失量也仅分别是春播农田的1.4%、5.1%、1.6%、2.7%、9.7%、3.6%、6.3%、6.7%和1.5%.因此,在地表风蚀的我国西部地区研发、推广种植冬油菜,可有效防治农田土壤风蚀,蓄水保肥,并可增加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具有防治土地沙漠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张国平;徐晶;毕宝贵
    2009, 20(03):  653-658 . 
    摘要 ( 2035 )   PDF (478KB) ( 1206 )  
    明确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发生百分率与地学因子间的关系,对相关预报和危险度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18431个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点的定位信息,结合1 km×1 km栅格内6个环境因子(高程、高差、坡度、坡向、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数据,利用频率比数分析方法分析了这些环境因子与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关系.结果表明:滑坡和泥石流更多地分布于我国三大自然阶梯的第1和第2过渡带中海拔较低的地区;1 km×1 km栅格内高程差为300 m时,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当坡度为30°时,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爆发的可能性最大;山区林地和坡耕地是最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的两个地类;植被覆盖度在80%~90%时,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频率最高.
    华北农牧交错带农田-草地界面土壤水分影响域分析
    刘洪来1,3;张卫华2;王堃1,3;赵娜1
    2009, 20(03):  659-664 . 
    摘要 ( 2313 )   PDF (635KB) ( 900 )  
    在华北农牧交错区,选择线状边界的农田与草地典型区进行调查与土壤水分测定,采用移动窗口法,对农田-草地景观界面表层(0~20 cm)土壤水分影响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界面水分的影响域为草地6 m到农田4 m,总宽度10 m,属急变型界面;将农田-草地景观界面划分为3个功能区:农田功能区、草地功能区和农田-草地复合功能区.其中农田-草地复合功能区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剧烈,而草地功能区与农田功能区内土壤水分基本呈线性分布;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平均含水量比农田高约1 g·g-1,这主要是由于草地开垦为农田后风蚀等作用而引起的土壤毛管持水力下降所致.作为植被覆盖不同的两个生态系统,不同的植物蒸腾和地表蒸发,可使不同功能区的土壤含水量产生明显差异,从而使土壤水势发生变化,使水分跨生态系统运移成为可能.
    基于景观敏感度的猴石森林公园保护区划
    周锐1,2;李月辉1;胡远满1;张嘉桧3;刘淼1
    2009, 20(03):  665-672 . 
    摘要 ( 2053 )   PDF (449KB) ( 772 )  
    基于GIS技术,选取坡度、相对景点距离、相对游道距离、景点视觉几率和游道视觉几率5个指标分别对猴石森林公园进行敏感度评价,并建立了综合敏感度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进而确定了公园内各区域的综合敏感度等级,将公园相应地划分为4个等级的敏感区.结果表明:研究区Ⅲ级敏感区的面积最大,为495.80 hm2,占公园总面积的38.3%.这一区域在强调保护自然景观的同时,可进行适度开发,提倡利用人文景观美化和衬托自然景观.Ⅳ级敏感区的面积最小,为142.80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0%.这一区域的开发潜力最大,可开展大规模的综合性旅游设施和游道布设.Ⅰ、Ⅱ级敏感区的面积依次为297.24和359.72 h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2.9%和27.8%,Ⅰ级敏感区内景观应严格保护,禁止任何人为开发建设,维持自然景观的本色,Ⅱ级敏感区内除简易的林间小道和石阶山道外,严禁开山取石、破坏植被和水体.
    插值方法与样点数对县域土壤有效磷空间变异特征评价的影响
    孙义祥1,2;吴传洲3;朱克保3;崔振岭1;陈新平1;张福锁1
    2009, 20(03):  673-678 . 
    摘要 ( 2086 )   PDF (397KB) ( 980 )  
    与欧美大规模农场经营不同,土地分散经营使我国县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评价更加困难.本研究以安徽芜湖土壤有效磷为例,系统地评价插值方法与样点数对县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评价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多项式、普通克里格、简单克里格和析取克里格插值方法的评价效果优于反距离加权法、全局多项式、径向基插值和泛克里格等插值方法,考虑到实际操作简单,推荐用普通克里格方法进行县域土壤有效磷空间变异特征评价.随着参与空间插值样点数的增加,县域土壤有效磷空间变异特征预测的准确性增加,充分考虑评价的准确性和田间取样费用,建议县域土壤有效磷空间变异特征评价的适宜样点数应介于500~1000个.
    胶东山区县域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
    斯钧浪;齐伟;曲衍波;李乐
    2009, 20(03):  679-685 . 
    摘要 ( 2181 )   PDF (740KB) ( 853 )  
    基于RS和GIS技术,结合地形位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探讨了1987—2003年间山东省栖霞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并定量分析了该区地形梯度上的土地利用程度.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栖霞市建设用地在低地形位上的优势明显;园地优势地形位区间的下限增加了6个地形位,由聚集分布转变成均匀分布;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优势地形位基本保持稳定.根据地形梯度上土地利用程度的定量表达,将研究区地形位划分为3个区段:1~15、16~30和31~50,其面积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49.48%、43.58%和6.94%.
    黄荆提取物对蚜虫的毒力及其与吡虫啉的联合毒力
    蒋恩顺1,2;薛明1;刘雨晴1;王玉峰1
    2009, 20(03):  686-690 . 
    摘要 ( 2121 )   PDF (263KB) ( 888 )  
    采用浸渍法测定了黄荆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吡虫啉和氧乐果对苹果黄蚜、棉蚜和桃蚜的毒力,利用毛细管点滴法测定了黄荆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与吡虫啉混配对棉蚜的联合毒力,采用皿内选择法测定了黄荆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和吡虫啉等药剂对桃蚜的驱避效应.结果表明:黄荆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对苹果黄蚜、棉蚜和桃蚜的LC50分别为334.59、362.79和2685.80 mg·L-1,对苹果黄蚜和棉蚜的杀虫毒力较高.黄荆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与吡虫啉按1000 ∶1混用,其共毒系数可达177.45,增效作用显著.黄荆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和吡虫啉对桃蚜均有明显的驱避活性,处理后24和48 h 对桃蚜的驱避率分别达55.75%、39.44 %和69.89%、65.43%.噻虫嗪和啶虫脒也有一定驱避活性,处理后24和48 h对桃蚜的驱避率达16.52%~33.68%.
    土壤中六氯苯的老化特征及其在蚯蚓体内的富集规律
    郜红建1,2;蒋新2
    2009, 20(03):  691-695 . 
    摘要 ( 1995 )   PDF (350KB) ( 841 )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中六氯苯的老化特征及其在蚯蚓体内的生物富集规律. 结果表明:六氯苯在不同土壤中的老化过程呈现出先快后慢的二阶段特征,即在初始的60 d内,六氯苯老化速率较快, 随后老化趋势减缓.六氯苯在土壤中的老化作用主要发生在与土壤初始接触的60 d内,其老化速率呈现水稻土>红壤>潮土的规律.六氯苯在蚯蚓体内的生物富集量和生物富集系数也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 虽然六氯苯在土壤中的可提取态含量随着老化时间延长而下降,但在蚯蚓体内有较高的生物富集量(457.6~984.3 ng·g-1)和一定的生物富集能力(生物富集系数BAF在3.74~6.35),仍会对土壤生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综合评述
    植物对铅胁迫的耐性及其解毒机制研究进展
    黄化刚1,2;李廷轩1;杨肖娥2;张锡洲1;吴德勇1
    2009, 20(03):  696-704 . 
    摘要 ( 2430 )   PDF (350KB) ( 1847 )  
    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耐性、积累特性是利用植物修复铅污染土壤的前提,因而需要全面理解植物对铅吸收、转运、积累和解毒的一系列生理机制.本文从植物自身对铅的适应和防御机制出发,综述了细胞壁和液泡在植物细胞钝化与铅积累中的功能;根系分泌物对铅生物有效性的影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谷光苷肽还原酶(GR)、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植物螯合肽、谷胱甘肽在铅解毒中的作用,以及金属硫蛋白和铅特异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以及铅污染环境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沉水植物化感作用控藻能力评述
    肖溪;楼莉萍;李华;陈英旭
    2009, 20(03):  705-712 . 
    摘要 ( 2476 )   PDF (517KB) ( 1223 )  
    沉水植物所释放的化学物质对藻类的抑制作用是浅水湖泊维持清水状态的机制之一.本文从具有化感活性的沉水植物在湖泊中出现的频度、盖度、化感物质的种类、抑藻效应等方面对化感控藻进行了评述.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穗花狐尾藻、金鱼藻、伊乐藻等是具有很高活性的沉水植物,尤其是在其生物量达到一定程度,且湖泊中的优势藻为较敏感的种类时,沉水植物分泌的化感物质对浮游藻类的抑制作用更强;沉水植物释放的多酚类等化感物质具有控藻能力;化感物质对于不同种类藻的抑制作用具有选择性,蓝藻和硅藻比绿藻更为敏感,附生藻类通常比浮游藻类具有更高的耐受性;环境因素如光照、营养限制、温度等会显著影响沉水植物化感作用效果.沉水植物的化感控藻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关于环境因素对化感作用的影响、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选择性抑藻机理以及化感物质代谢途径等方面还有待深入、全面的研究.
    东北虎分布区土地利用格局与动态
    李钟汶1;邬建国1,2;寇晓军1;田瑜1;王天明1;牟溥1;葛剑平1
    2009, 20(03):  713-724 . 
    摘要 ( 2160 )   PDF (918KB) ( 834 )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东北虎栖息地和东北虎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东北虎分布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对东北虎种群动态的影响,本文从古代(1860年以前)、近代(1860—1949年)和现代(1949年至今)3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系统地分析了东北虎分布区最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用地、森林、城镇)的发展历程和特征.古代东北虎分布区内零星的人为土地利用对东北虎的生存没有显著影响,而近代以来广泛、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则是导致东北虎生存空间压缩、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代以来,东北虎分布区分属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土地利用格局、政策和强度的不同导致东北虎在两国生存状况的差异.东北虎分布区内土地利用的主要驱动力为人口增长、政策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
    研究简报
    高浓度臭氧对蒙古栎叶片酚类物质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张国友1,2;何兴元1;唐玲1,2;颜坤1,2;陈玮1;徐胜1;李响1,2
    2009, 20(03):  725-728 . 
    摘要 ( 2393 )   PDF (263KB) ( 941 )  
    采用开顶箱(OTC)法,研究了高浓度臭氧(80±8 nmol·mol-1)熏蒸处理对蒙古栎叶片 中总酚、类黄酮、单宁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使用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 法测定了蒙古栎叶片的总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蒙古栎叶片中总酚、类黄酮、缩合单宁和MDA的含量都有所增加,其中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分别增加了48.17%和26.77%,差异显著(P<0.05);类黄酮和MDA含量分别增加了24.66%和5.26%,差异不显著(P>0.05);蒙古栎叶片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增强(P<0.05),且与叶片中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蝗虫群落多样性
    李巧1;陈又清2;陈彦林1;陈祯1
    2009, 20(03):  729-735 . 
    摘要 ( 2160 )   PDF (277KB) ( 962 )  
    在云南绿春县采用网扫法调查了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中稻田、旱地、天然紫胶林和人工紫胶林的蝗虫群落.共采集蝗总科(Acridoidea)昆虫1426头,5科22属,计33种.4个样地的群落物种丰富度S分别为16.333、13.000、11.000和12.000,Margalef 指数分别为2.873、2.266、2.335和2.137,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2.034、1.976、1.982和1.488,Simpson指数分别为0.196、0.189、0.174和0.323,Pielou指数分别为0.728、0.787、0.829和0.599.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蝗虫多样性总体较低,系统内不同农业土地利用生境蝗虫群落具有不同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特点,农田中稻田比旱地能容纳更多的蝗虫种类和数量,其蝗虫群落多样性高,均匀性和稳定性一般;天然紫胶林蝗虫群落多样性较高,群落稳定性强;而人工紫胶林蝗虫群落多样性低、群落不稳定.系统内不同土地利用生境中蝗虫群落之间存在物种的交流.
    不同品种小白菜对镉的吸收积累差异
    陈瑛1,2;李廷强2;杨肖娥2;金叶飞1
    2009, 20(03):  736-740 . 
    摘要 ( 2137 )   PDF (209KB) ( 1077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60个小白菜品种在不同程度镉污染土壤中吸收和积累镉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土壤镉浓度为0.6 mg·kg-1时,小白菜镉含量超过国家标准的为8.33%;而在土壤镉浓度为1.2 mg·kg-1时其超标率达66.67%,表明小白菜容易受到镉污染.2种镉浓度下白菜地上部分镉含量均低于国家食用标准,且其生物量不受影响的小白菜品种为:长梗白菜、上海青、矮箕苏州青、青优四号、矮脚葵翩黑叶白菜、皱叶黑油冬儿、高华青梗白菜、早生华京、金冠清江白、夏王青梗菜、利丰青梗白菜和杭州油冬儿.这12个品种可作为在镉轻度污染土壤中种植的安全系数较高的小白菜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