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92年 第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2-10-2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树木年轮的
13
C/
12
C和空气CO
2
浓度变化
孙谷畴, 林植芳
1992, 3(4): 291-295.
摘要
(
1614
)
PDF
(466KB) (
327
)
测定了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几种树木年轮的
13
C/
12
C比率(δ
13
C)。云南银柴的1962-1983年年轮δ
13
C平均为-28.53±0.84(n=5),华润楠的1951-1984年年轮的δ
13
C为-28.46±0.53(n=6)。黄果厚壳桂的1951-1984年年轮的δ
13
C为-29.19±0.80(n=6),木荷的1975-1984年年轮δ
13
C为-28.42±0.41(n=4),δ
13
C数值偏离平均值逐年增大。计算空气CO
2
浓度每年递增1.21μ1/L。
杨树主要营养元素内循环及外循环研究Ⅰ.落叶前后各部位养分浓度及养分贮量变化
沈善敏, 宇万太, 张璐, 廉鸿志
1992, 3(4): 296-301.
摘要
(
1918
)
PDF
(684KB) (
800
)
深秋落叶前后杨树各部位养分贮量发生巨大变化。叶是生长中杨树的重要养分库,叶中N的贮量可占全树N总贮量的2/3,P、K分别可占1/3。落叶时叶中N贮量的60%和P贮量的50%向外输出,因此落叶中只含少量的N和P,但K含量几乎不变,Ca,Mg、Si含量明显增加。树干、枝和根是N、P和有机养分的冬季贮存库,冬季这些部位的N、P贮量比夏季高得多,但K、Si的贮量略有减少,Ca贮量几乎不变,Mg贮量略有增加。
温度对压力-容积分析和对植物组织吸水影响的研究
郭连生
1992, 3(4): 302-307.
摘要
(
1526
)
PDF
(485KB) (
574
)
以25年树龄的挪威云杉树冠中部生长1年的小枝为测试材料,应用电子控温压力室,分别在15、20、25、30和35℃的恒温条件下进行PV分析所得到的水分参数表明;温度升高将引起π
0
和π
p
值下降,ROWC
πp
和RWC
πp
却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在不控温条件下应用Hammel逐渐升压法进行PV分析时,压力室温度比室温高1-2℃,所得结果与同样温度控温所测结果相似。在5-30℃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植物组织吸水试验表明,在一定限度内升高温度可以增强植物组织的吸水量。
油茶主要病虫害生态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洪伟, 罗顺跃, 陈顺立, 陈建忠
1992, 3(4): 308-312.
摘要
(
1617
)
PDF
(401KB) (
380
)
应用生态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研究了油茶主要病虫害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软腐病、炭疽病、油茶毒蛾为均匀分布;煤污病、白绢病,茶梢蛾为随机分布;茶蚕为聚集分布。
科尔沁沙地盐生草甸主要植物群落种群格局的研究
傅星, 南寅镐
1992, 3(4): 313-320.
摘要
(
1433
)
PDF
(630KB) (
429
)
本文采用方差/均值法,Greig-Smith格局分析法及Hill格局分析法,探讨了科尔沁沙地盐生草甸主要植物群落种群格局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羊草群落和野古草群落中的大部分种为聚集分布,羊草与野古草群落交错区中所有种为聚集分布,其最小面积为0.01m
2
,最大面积为6.4×6.4m
2
。邻接格子最小取样面积应小于0.05×0.05m
2
,最适取样面积为40.96m
2
,小规模格局是种子扩散和营养繁殖的结果,中规模起因于匍匐和长根茎的扩散,大规模则取决于土壤总盐分及pH值。
稻米垩白形成的气象生态基础研究
贾志宽, 高如嵩, 张嵩午
1992, 3(4): 321-326.
摘要
(
1534
)
PDF
(518KB) (
380
)
在全国13个点、19个品种多播期试验基础上,对稻米垩自形成的气象生态基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齐穗后15天的日均温是影响稻米垩白大小的主要气象因子。经对稻米垩白与齐穗后15天内均温关系的动态分析可知,稻米垩白随该时段温度提高而增大的拐点温度约为29℃(品种间略有差异),接近或超过该点温度,稻米垩白会突发性地增加。
稻纵卷叶螟为害损失率测定及动态经济阈值模型研究初报
张建明, 蒋学辉, 张夕林
1992, 3(4): 327-332.
摘要
(
1651
)
PDF
(490KB) (
333
)
室内饲养观察稻纵卷叶螟(
Cnaphalocrocismedinalis
)5龄幼虫食量最大,第1、2代占总食叶量的68.42%和71.60%,4龄次之,第2、3代分别占总食叶量的18.30%和15.78%。因此,幼虫消灭在3龄以前可控制为害。对不同为害程度与水稻产量损失量关系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第2代为害主要可使千粒重降低,同时对每穗粒数和空壳率也有较大影响。第3代为害主要表现在空壳率的上升和千粒重下降。第2代主要为害倒4、5叶,少量为害有一定的增产作用;而第3代主要为害剑叶和倒2叶,产量损失明显地大于第2代,是防治的关键世代。根据研究结果可得出不同世代、不同虫龄盛发期的动态经济阈值模型。
主养青鱼池塘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率的研究
吴乃薇, 边文冀, 姚宏禄
1992, 3(4): 333-338.
摘要
(
1642
)
PDF
(549KB) (
522
)
1985-1987年对苏州市郊区主养青鱼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养青鱼净产7.5、11.25、15t/ha 3个产量级型池塘青鲤团头鲂产出能占养鱼总产出能的比例分别为82.49、78.03、79.34%;总投入能(太阳辐射能+辅助能)转移到鱼的总产出能转换率分别为0.19、0.24、0.31%;太阳辐射能转移到毛和净初级生产力的能量转换率分别为0.76、0.90、0.96%和0.61、0.72、0.77%;净初级生产力转移到滤食性鱼净产量的能量转换率分别为4.02、4.63、5.27%;辅助能转移到鱼净产量的能量转换率分别为12.20、11.33。11.74%。在3个产量级型池塘中,以15t/ha产量级的能量转换率为最佳型。
重金属在根际中的化学行为Ⅲ.土壤中铁形态转化的根际效应及其生态学意义
王建林, 刘芷宇
1992, 3(4): 339-345.
摘要
(
2030
)
PDF
(661KB) (
468
)
本文研究了两种熟化水稻土和两种新垦红壤植稻后根际中铁的形态转化。结果表明,水稻土植稻后根际中无定形铁、游离铁、络合态铁及铁的活化度均低于非根际;红壤中除络合态铁的根际内外分布趋势与水稻土相同外,其余均与水稻土相反。穆斯堡尔谱特征表明,根际中氧化铁的四极矩分裂较大,内磁场较低,即根际中氧化铁被活化。差热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的持水力强于非根际土。这对根际微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物质流的调控及水分的保持和有效利用有重要作用。
苏南太湖水系农业非点源氮污染及其控制对策研究
马立珊
1992, 3(4): 346-354.
摘要
(
1461
)
PDF
(931KB) (
613
)
控制农业非点源对水体的污染是实现区域水质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为此,设计了一系列水田、旱地田间试验和室内模拟实验。试验结果表明,渗漏水硝态氮污染与氮肥施用量呈正相关,同时通过统计处理获得农业非点源氮素污染负荷量,并提出了农业非点源氮素污染的几种有效的控制对策。
慢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对沈阳西部城市污水有机污染物净化效果的研究
张丽珊, 于殿臣, 刘海玲, 姚家彪, 朱岩, 尹昭华, 姜萍, 可夫
1992, 3(4): 355-362.
摘要
(
1493
)
PDF
(695KB) (
303
)
本文研究了慢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对沈阳西部城市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和有机污染物在土地处理系统土壤中的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系统对有机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大多数有机污染物在系统输出水中未被检出,少数重点有机污染物在系统输出水中的浓度也明显降低,其中苯、氯苯、1,2-和1,4-二氯苯、苯酚,邻苯二甲酸二丁酯、γ-666等的含量已明显低于地面水水质标准建议值。系统对绝大多数重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达95-100%,而不同重点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残留率为0-3%。
青龙河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评价
蔡晓明, 任久长, 宗志祥, 尚玉昌, 杨俭美, 许崇任, 李松岗, 柯兵
1992, 3(4): 364-370.
摘要
(
1709
)
PDF
(625KB) (
432
)
本文论述了青龙河底栖生物种类、数量、分布和结构等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应用Beck、Gleason、Shannon、Simpson等生物指数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青龙河除个别断面受污染外,大部分河段属尚清洁水。
基因工程生物的生态影响及其评价
闻大中
1992, 3(4): 371-377.
摘要
(
1932
)
PDF
(621KB) (
839
)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工程产生的生物将被广泛地应用于非受控的自然环境中,这将带来诸多的环境和生态方面的问题。本文概述了基因工程生物在非受控环境下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提出了“基因工程生态学”这一新的应用生态学分支领域,探讨了该分支学科的概念、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以及当前应采取的研究策略,并就发展基因工程生态学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经济开发区生态规划与建设研究
陈涛, 孙永斌, 陈玮, 史作民, 崔秋, 张长怀, 雍德义
1992, 3(4): 378-385.
摘要
(
1808
)
PDF
(690KB) (
739
)
生态规划和建设是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关系,创造和谐的人工化环境的调控对策。木文研究了沈阳开发区生态规划和建设的理论、方法,着重探讨了开发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1)选择理想的协调发展优化方案,2)控制发展热电生产,发展集中供热和低能耗高技术产业,3)节约水资源,提高水循环利用率,4)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进行生态管理。
红松非光合器官春季的呼吸
杨思河, 文诗韵, 林继惠, 尹忠馥
1992, 3(4): 386-388.
摘要
(
1594
)
PDF
(263KB) (
380
)
树木的呼吸作用是能量消耗与转换的过程,它将有机物质氧化成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以供生长和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研究树木呼吸作用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与环境因素及生长节律紧密相关,而且也是在建立碳平衡模式中不可缺少的组分。由于对呼吸的研究不够充分,这一组分目前仍是个空缺。
刺槐接种VA菌根真菌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苏凤岩, 徐卿德, 李维光, 雷启迪
1992, 3(4): 389-391.
摘要
(
1497
)
PDF
(274KB) (
309
)
国内外众多的试验表明,VA菌根真菌侵染植物根系后,促进植物对养分吸收和物质转化,从而大幅度增加寄主生物量,但也有试验表明,接种VAMF后,寄主生物量并无明显增加,这可能与菌根接种物本身的特点及外界条件有关,其中土壤中磷的含量是重要因素之一。据报道,土壤P过高,对菌根的形成有影响。本文就刺槐接种VAMF,在不同立地环境下寄主生长变化及不同施磷量对VAMF侵染能力、孢子产生量、植株生物量等进行了研究。
建立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监测网络的重要步骤--全球监测网络研讨会简介
赵士洞
1992, 3(4): 392-393.
摘要
(
1292
)
PDF
(189KB) (
580
)
全球监测网络研讨会(GlobalMonitoringNetworkWorkshop)于1992年7月27-31日在法国巴黎南郊的Ury召开。来自17个国家的有关网络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共50名学者出席了会议。这是世界上已经建立的监测陆地生态系统变化的各个网络和有关国际组织及国际合作项目代表的首次聚会,是国际社会为建立全球性监测陆地生态系统变化(包括环境、土地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网络而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