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93年 第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3-01-2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沙地云杉苗期生长与干物质生产关系的研究
徐文铎, 郑元润
1993, 4(1): 1-6.
摘要
(
1532
)
PDF
(427KB) (
515
)
本文用不同_的模型定量地研究了沙地云杉苗期的生长规律、季节动态及不同生长时期干物质在各器官之间的分配规律.1)1年生幼苗一直保持较高的生长速度,根生长尤为迅速.5年生幼苗在接近生长上限时,增长越来越慢.2)根、茎、叶干物质的生产符合理查德模型;根、茎、叶干重与全株干重之百分比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反映了于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规律.3)不同年度各器官的干重变化反映了由于自疏造成的叶的脱落和部分枝的脱落情况.4)各模型的相关系数几乎都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
安徽马尾松人工林营养元素分配格局的研究
张旭东, 薛明华, 许军
1993, 4(1): 7-11.
摘要
(
1431
)
PDF
(406KB) (
374
)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马尾松人工林营养元素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马尾松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是叶>枝皮>干皮>枝木>干木;同化器官——针叶中营养元素含量规律为N>K>Ca>Mg>P,非同化器官为Ca>N>K>Mg>P;不同器官营养元素的贮量为干木>干皮>叶>枝木>枝皮,同化器官对不同营养元素的贮量呈N>K>Ca>Mg>P,非同化器官为Ca>N>K>Mg>P;不同立地条件下,马尾松林生产1t干物质所贮存的营养元素不同,立地条件愈好,营养元素效率愈高,贮存愈少;母岩、土层厚度和养分总量是影响马尾松林地上各器官,特别是针叶营养元素含量的重要因子,土壤N、P含量越高,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越大.
落叶松落叶病测报与防治指标的研究
王永民, 尹泰龙, 刘国荣, 王世军, 付荣华, 佟颖, 常乃庆, 张启云
1993, 4(1): 12-17.
摘要
(
1610
)
PDF
(481KB) (
637
)
1986—1989年对落叶松落叶病测报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落叶病测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本系统可预测该病测报因子当年值;继而对全省和各地区平均病情指数,轻、中、重发病面积,应防面积发出长、中期预报;并可制定防治指标,编制防治计划,预测防治效益,资料查询等.
霍山石斛的光合特性研究
徐云(昌鸟), 于力文, 吴庆生, 杨道麒, 翟立业, 程扶玖
1993, 4(1): 18-21.
摘要
(
2022
)
PDF
(444KB) (
524
)
本文研究了霍山3种石斛的光合特性、气孔日变化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石斛光合作用的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均低,要求低光强和散射光.相对湿度是影响光合作用和气孔开闭的主要因子.相对湿度降低,净光合速率也降低.白天气温在20℃以下,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气孔开闭随光强变化呈单峰曲线;气温在20℃以上,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气孔开张度与光强呈强正相关,相对湿度降低到80%以下,气孔开张度与光强无相关性.气孔日变化出现双峰曲线.叶绿素b含量略高,在短波光430nm处吸收峰较高,表现了阴性植物的光合特性.
杨树拟茎点菌溃疡病的研究
钟兆康, 赵敏, 袁志文, 李连芝, 陈玉文, 刘树怀, 邢景光, 程文儒, 张文学, 窦国玉
1993, 4(1): 22-26.
摘要
(
1742
)
PDF
(445KB) (
369
)
本病系我国杨树新发生的一种病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有2种形状,无色透明、单胞,呈纺缍形孢子大小为1.64—2.74×9.59—13.7μm.线形孢子顶端弯钩状大小为1.37—1.78×15—27.4μm.病原菌适宜生长的培养基为PDA、麦芽粉、豆饼粉培养基;温度为25—32℃和pH6—10.本病于4月下旬发病,5月中下旬分生孢子成熟,6月中下旬为分生孢子飞散高峰期.经室内采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福美砷的200倍液浸泡插穗30、60、90分钟处理均有药害,采用100—200倍液浸泡10分钟无药害,对病害有防效.造林地幼树可采用上述药剂的100倍液进行刮破病斑涂抹,防效可达87.5%.
杨树主要营养元素内循环及外循环研究Ⅱ.落叶前后养分在植株体内外的迁移和循环
沈善敏, 宇万太, 张璐, 廉鸿志
1993, 4(1): 27-31.
摘要
(
1710
)
PDF
(377KB) (
538
)
杨树落叶时N、P的迁移主要发生在叶和干枝根之间,落叶时叶中2/3的N和1/2的P可迁移至干枝根的皮层和木材之中.皮层和木材中的K在落叶时可能部分向体外排出,叶中的K贮量则几乎保持不变.落叶前后杨树体内N的总循环率可高达62—67%,且以内循环为主;P的总循环率为31—36%,内外循环各占一半,K、Ca、Mg、Si的总循环率均为50%左右,几乎全部为外循环.
温热因子和小麦产量的最优回归模型探讨
张正斌, 王德轩, 徐金锡
1993, 4(1): 32-36.
摘要
(
1434
)
PDF
(395KB) (
498
)
通过温热因子和小麦产量的相关分析及最优回归模型的建立,结果表明在降水较少的地区,温热增产作用未能正常发挥;在降水较多的地区,温热增产作用则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并针对不同地区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小麦增产措施.
种植牧草在白浆土改良中的作用
于德清, 丁庆堂, 关熙铭, 武志杰
1993, 4(1): 37-41.
摘要
(
1615
)
PDF
(457KB) (
518
)
研究了农田生态系统中引种紫花苜蓿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种植3年以后,白浆土的通气孔隙增加2.37—5.34%,渗透系数增加0.7—5.5倍,土壤有机碳增加0.349—0.600%,作物产量平均提高25%.种植苜蓿比单种作物的产投比高0.36—0.39.
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区稻米品质的地域分布
张嵩午
1993, 4(1): 42-46.
摘要
(
1648
)
PDF
(412KB) (
526
)
本文依据农业气候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和定性聚类的方法,综合评价了所研究地区影响稻米品质的生态气候因子,并把该地区分为4个区域和9个亚区域,每个亚区的生态气候条件和稻米品质各有特色,且所有区域稻米品质变化具有共同的规律性.
稻根象甲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受耕法的影响
戴志一, 杨益众, 黄东林, 黄寿山, 王春安
1993, 4(1): 47-52.
摘要
(
1401
)
PDF
(419KB) (
508
)
本文根据36块田的调查,用种群空间格局参数I、C
A
、I
δ
、m
*
/m和α、β值进行分析,稻根象甲幼虫和(X)≥0.6头/样方(每样方为0.5m
2
)的成虫种群,在稻田均属具公共k值的负二项分布;(X)<0.6头/样方的成虫种群则为随机分布.成虫聚块的大小和面积与平均密度有关.低密度时种群的聚集主要由于环境的异质性;高密度时种群的聚集则由本身的行为习性所致.随着耕作强度的增加,幼虫种群的聚集度和越冬死亡率增大.
红壤中VA菌根真菌侵染力及接种效应的研究
吴铁航, 郝文英, 林先贵, 施亚琴
1993, 4(1): 53-58.
摘要
(
1625
)
PDF
(477KB) (
938
)
本文报道了丘陵地区发育于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的马尾松林自然植被下红壤、栽种胡枝子的两种侵蚀红壤及花生-油菜轮作的耕作红壤等3种生态条件下的土壤中VA菌根真菌繁殖体数量、种类、侵染势、施用石灰石粉改土和增施磷肥对VA菌根真菌侵染的影响以及VA菌根真菌的接种效应.试验结果表明,3种生态条件下的土壤中VA菌根真菌繁殖体数量和侵染势显然不同:马尾松林自然植被下的红壤中VA菌根真菌繁殖体数量大,侵染迅速;花生-油菜轮作的耕作红壤VA菌根真菌繁殖体数量也大,但侵染缓慢,有明显的滞后期;栽种胡枝子的侵蚀红壤VA菌根真菌繁殖体数量小,侵染力很低.对侵蚀红壤与耕作红壤接种VA菌根真菌,显著提高了VA菌根的侵染率,在适当施用磷肥及施石灰石粉改土后,都能促进VA菌根侵染,从而增加了植物的吸磷量,植物生长量显著提高.
银耳及其伴生菌营养生理生态研究
王玉万, 王云, 何兴元
1993, 4(1): 59-64.
摘要
(
2337
)
PDF
(465KB) (
796
)
本文分析了银耳与其伴生菌在木屑培养基和废棉渣培养基上生长期间,栽培基质中主要成分的降解规律及其有关的酶学基础.试图从营养生理角度探讨银耳与其伴生菌之间的生态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银耳菌单独在木质纤维素上生长时,不能形成子实体.当银耳与伴生菌生长在一起时,银耳菌在木质纤维废物上生长发育良好,可形成子实体.银耳子实体生长对培养基中的纤维素降解有促进作用.
罗非鱼对微型生态系统浮游生物群落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阮景荣, 戎克文, 王少梅, 刘衢霞
1993, 4(1): 65-73.
摘要
(
2823
)
PDF
(683KB) (
647
)
本文报道罗非鱼不同放养密度对淡水微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影响的部分研究结果.罗非鱼的捕食使微型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密度下降,引起浮游植物密度、初级生产力和P/R系数的增长,同时使水柱透明度降低而pH值增高,以致于实验后期微型生态系统具有典型的富营养化水体的特征.就罗非鱼放养密度不同的微型生态系统而言,虽然其浮游生物密度和P/R系数存在显著的组(或部分组)间差异,但不同密度组的初级生产力水平和最终的理化状况相差不大,并且罗非鱼的收获量甚为接近.因此,实验条件下微型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和代谢的变化,按照营养级联假说不能很好地予以解释,表明微型生态系统是由捕食(下行影响)和理化因素(上行影响)共同调节或控制的.根据微型生态系统的实验结果推断,放养较大密度的罗非鱼,将会加速营养物负荷较高的天然水域富营养化的进程.
渤海南部牙鲆的食性及摄食的季节性变化
窦硕增, 杨纪明
1993, 4(1): 74-77.
摘要
(
1650
)
PDF
(340KB) (
453
)
1051尾渤海南部牙鲆的胃含物分析表明,渤海南部牙鲆为捕食性(游泳生物食性)鱼类,其食物成分有30余种,以底栖虾类中的口虾蛄、鲜明鼓虾、日本鼓虾、脊尾褐虾,软体动物的日本枪乌贼及鱼类中的斑(鱼祭)、鳀鱼、黄鲫、六丝矛尾虾虎鱼及焦氏舌鳎等动物为主要食物.牙鲆除冬季外,其余时间均强烈摄食,而且其摄食的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季以鱼类(重量占80.9%)及甲壳类(18.6%)为主要食物;夏季以鱼类(83.5%)及软体动物类(13.1%)为主要食物;秋季主要摄食鱼类(87.9%);冬季则主要摄食鱼类(73.2%)及甲壳类(19.7%).
凤眼莲根分泌物对
Enterobacter
sp.nov.苯酚代谢的影响
吴辉, 郑师章
1993, 4(1): 78-84.
摘要
(
1801
)
PDF
(1394KB) (
546
)
本文利用从含酚废水中筛选出新的高效降酚菌株(
Enterobacter
sp.nov.)和凤眼莲根分泌物来探讨风眼莲与细菌之间松散的、非特异性的降酚机理.研究了风眼莲分泌物及其不同的组分对
Enterobacter
sp.nov.生长、降酚酶活性和降酚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根分泌物(≤1%V/V)促进细菌生长,提高降酚效率,而高浓度的根分泌物(≥10%V/V)虽能促进细菌生长,但会抑制细菌降酚酶的诱导,降低降酚效率.凤眼莲根分泌物各组分中还原糖是影响
Enterobacter
sp.nov.降酚的关键因子.提出了人工组建凤眼莲和
Enterobacter
sp.nov.系统,提高降酚效率的可能性.
基于营养供需动态平衡考虑的种群生物量增长模型
延晓冬, 赵士洞, 宋波
1993, 4(1): 85-88.
摘要
(
1770
)
PDF
(334KB) (
555
)
本文在种群实际增长是限制性营养供需动态平衡所导致的结果这一假定下,推导出了一个单种群生物量增长数学模型.该模型在形式上与崔-Lawson模型相一致.但其3个参数的生物学意义与崔-Lawson模型有不同的内涵.该模型概括了崔-Lawson模型所不能概括的一类单种群物量增长方式,并给出了不同类型生物量增长方式与种群自身特征和营养再循环的分解条件的关系.本模型的建立和解释具有直观性.
磷酸盐在土壤中的竞争吸附与解吸机制
夏汉平, 高子勤
1993, 4(1): 89-93.
摘要
(
2062
)
PDF
(575KB) (
1219
)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磷酸盐的竞争吸附与解吸的研究成果.土壤中许多阴离子都能与磷竞争吸附点位,使得磷的吸附下降.有机质可促进或抑制磷的吸附,pH是影响竞争吸附的主要因子.磷被吸附后大多固持在表面而难于解吸,往往呈现明显的滞后现象.通常只有拟物理吸附的磷能被解吸,化学吸附的磷因与表面金属离子作用形成双齿配位而极难被淋洗下来.解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解吸剂的类型是主要因子之一.
对南方草地资源开发的生态经济效益的再认识
杨中艺, 张宏达
1993, 4(1): 94-98.
摘要
(
1765
)
PDF
(492KB) (
449
)
通过比较,从生态经济效益的角度,探讨了开发南方草地资源的意义及最佳开发途径.根据以往的研究和一系列计算,提出了在中国北方草原区应实行以保护为前提的利用和在南方草山草坡实现再利用的同时保护环境的论点,在理论上证明了南方草地具有与北方草原同等的总的初级生产力,而其生态可塑性远远优于北方.并指出由于林业的表观经济效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未能在振兴山区经济方面扮演主要角色,而林业和草地畜牧业的复合体系可望成为开发南方草地的最佳途径.
丛栽茶树树冠小气候及其对新梢生育和生化成分的影响
黄寿波, 范兴海, 姚国坤
1993, 4(1): 99-101.
摘要
(
1566
)
PDF
(311KB) (
624
)
高光效膜对人参生态的影响
孟继武, 侯尚公, 杨育华, 逄本成, 周敏, 朴永吉, 彭玉珍
1993, 4(1): 102-105.
摘要
(
1423
)
PDF
(295KB) (
459
)
鸭蛋黄颜色的生态遗传分析
陈小麟, 陈勤
1993, 4(1): 106-108.
摘要
(
2114
)
PDF
(289KB) (
469
)
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大步骤——生物多样性的编目和监测国际研讨会在哥斯达黎加召开
赵士洞
1993, 4(1): 109-110.
摘要
(
1170
)
PDF
(214KB) (
534
)
水稻主要害虫最优管理决策研究
张文庆
1993, 4(1): 111-111.
摘要
(
1171
)
PDF
(114KB) (
698
)
首先论述概论,其中包括:1)阐述了害虫综合管理(IPM)技术,明确了水稻害虫综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人的因素是IPM成败的关键.2)首先提出了害虫防治经历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以及定性和定量综合一体研究3个阶段的观点.因此,能够综合利用定性信息(包括专家知识)和定量信息的专家系统(系统中包含模型)的研制和应用,有助于作出更高层次的决策.可以认为,这将是IPM,特别是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