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94年 第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4-01-2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北部小杆松及白云杉立地指数与生态立地质量的关系
王庆礼, 王高峰, K. Klinka
1994, 5(1): 1-15.
摘要
(
1833
)
PDF
(1062KB) (
356
)
为在Prince Rupert林区的“亚北方”部分建立生态立地质量与森林生产力的联系,对从93个小杆松林分和77个白云杉林分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所研究的林分处于两个气候状况、8个土壤水分状况以及5个土壤养分状况。这些气候、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被视为等级变量用于林地分类和回归分析。小杆松和白云杉的立地指数随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变化而变化,但不依赖于气候变化。与土壤水分相关的变化格局对两个种来说很相似,但与土壤养分相关的变化格局则全然不同。在所建立的5类回归模型中,土壤小区模型对于两个种都显示出立地指数与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具有很强的相互关系(R
2
>0.80,SEE≤1.6m).可以认为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等级度量在大范围内可作为小杆松和白云杉立地指数的预测预报因子。
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白桦林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比较
郝占庆, 陶大立, 赵士洞
1994, 5(1): 16-23.
摘要
(
1739
)
PDF
(781KB) (
979
)
应用Simpson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及其相应的均匀度,对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白桦林的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木本植物,次生白桦林物种多样性高于阔叶红松林;而对于草本植物,情况正好相反。但在次生白桦林中,无论木本植物还是草本植物,占优势的物种都是一些常见种,而许多阔叶红松林中的珍稀或特有物种在次生白桦林中数量很少,有些甚至完全消失。对群落各种群多度分布的检验表明,2种森林类型中,无论木本植物还是草本植物,各种群的多度分布都遵从对数级数分布。
科尔沁沙地樟子松能否发生冬季“生理干旱”伤害
郑朝军, 陶大立, 靳月华
1994, 5(1): 24-31.
摘要
(
1844
)
PDF
(655KB) (
490
)
在内蒙古东部半干旱地区分别测定了春、秋两季栽植的樟子松苗越冬期间针叶含水量和蒸腾强度的变化,测定了针叶的致死临界含水量并在室内模拟了生理干旱伤害症状以探讨发生冬季生理干旱伤害的可能性。结果表明秋植苗针叶含水量1月份就已降到初始致死含水量以下而春植苗针叶含水量始终显着高于初始致死含水量并顺利越冬。含水量与蒸腾强度的对比表明甚至在冻土期内,针叶仍有某种水分补充来源。模拟实验中出现的针叶伤害症状和秋植苗野外伤害症状一致。结论认为该地区已正常成活的春季造林苗不大可能发生冬季生理干旱伤害。
4种针叶幼树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及其抗旱性研究
郭连生, 田有亮
1994, 5(1): 32-36.
摘要
(
1729
)
PDF
(392KB) (
417
)
对半干旱区4种针叶幼树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关系的分析表明,二者均有随土壤含水量下降而减小的趋势,其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A+Be
-kx
表示。依此式计算出的净光合速率(Y)等于零时的土壤含水量(X)值,各树种间有明显的差别,该值小的树种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其抗旱性顺序为侧柏>樟子松>油松>白扦。
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恢复Ⅰ.原理:不同干扰林地植物光合作用对环境因子的反应
孙谷畴
1994, 5(1): 37-42.
摘要
(
1705
)
PDF
(509KB) (
371
)
研究了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密林、中等疏密林和疏林及丘陵草坡植物光合速率(PN)和气孔传导率(g)对光强、CO
2
浓度和叶片/空气水汽压差的反应。结果表明,九节和桃金娘具有较高PN和g,且有较高光合量子产率,适于较高光强环境生长。空气CO
2
浓度增高有利于植物PN增高,九节和桃金娘较罗伞明显。C
i
为150μl·L
-1
时,苋菜PN最大。较高C
i
有利于叶片保持高的传导率。叶片/空气水汽压差增高引起罗伞和九节PN降低,但桃金娘PN降低比例较小,表明桃金娘适于空气干旱环境。干扰林地应先引入具较高PN的先锋树种,以改善立地条件。
林带阻力系数与透风系数关系的理论分析
周广胜, 朱廷曜
1994, 5(1): 43-45.
摘要
(
1821
)
PDF
(308KB) (
722
)
根据冲量定理分析了林带对气流的阻力,首次得到了林带阻力系数的估算模式(C
d
=(1.8+0.2α)(1-α)sin
2
ω,并利用有关文献发表的资料进行了验证。文章还对来流平行林带时林带对气流的阻力进行了讨论,指出来流平行林带时林带对气流的阻力仅为来流垂直林带时林带对气流阻力的0.7-1.1%,可以不予考虑。
科尔沁沙地人工植被建立模式的探讨
李进, 刘志民, 李胜功, 赵文智
1994, 5(1): 46-51.
摘要
(
1605
)
PDF
(654KB) (
664
)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的降水特性、沙地的水分状况、人工乔木、灌木、半灌木植被在沙地上的兴衰变化以及各人工植被类型的功能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该地区人工植被建立的模式。该模式包括人工植被的组成成分、结构、不同立地条件下的配置形式及不同类型人工植被的建立顺序。
铅锌矿尾矿场植被重建的生态学研究Ⅰ.尾矿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张志权, 蓝崇钰
1994, 5(1): 52-56.
摘要
(
1463
)
PDF
(496KB) (
420
)
在实验条件下,供试的林木、农作物及牧草种子均能在铅锌矿尾矿中萌发,其中萌发率与非污染土壤中的相近,多数种子的萌发速率低于对照组。供试植物幼苗出土30天内没有死苗现象,但与对照相比,株高下降28.4%,复叶数减少34.1%,生物量下降52.6%.
不同光照强度对西洋参光合特性、营养成分和产量的影响
于国华, 苘辉民, 罗文熹
1994, 5(1): 57-61.
摘要
(
1945
)
PDF
(384KB) (
647
)
在21.6%自然光强下生长的西洋参叶片,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皆比11%自然光强下的高。在恒定条件下,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为28℃。21.6%自然光强下的光合产物,较多地分配到根部,11%自然光强下则分配到果实中的高。光合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透光强度的增加而提高,以透光30%的叶片为最高。其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叶绿素含量在一定范围内随光强的增加而降低,叶绿素b含量的变化亦为同样趋势。叶片结构以弱光和强光相比,在上表皮角质层花纹、下表皮气孔数、叶肉细胞形状、叶绿体数及其基粒片层结构都有明显差别。参的产量随光强的增加而显着增加,但以透光30%时增长幅度最大,40%时增长变小。根中总皂苷和氨基酸含量在一定范围内随光强而增加,至透光40%时又下降。
石灰性土壤上植物根际中Fe、Mn的形态分布及其与植物吸收的关系
范晓晖, 施卫明, 刘芷宇
1994, 5(1): 62-67.
摘要
(
1875
)
PDF
(436KB) (
611
)
研究了石灰性土壤上5种作物品种根际微生态环境中Fe、Mn的形态分布。结果表明,交换态Fe(EX-Fe)、碳酸盐结合态Fe(CARB-Fe)、无定形氧化铁(AO-Fe)和交换态Mn(EX-Mn)、碳酸盐结合态Mn(CARB-Mn)在根际土壤中都呈现明显的累积。各品种根际中的累积量有较大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黄潮土上植株含Fe量、吸Fe量与根际土壤AO-Fe含量呈显着正相关。根际有效态Fe累积不仅是根际pH作用的结果,与根系分泌物对难溶性Fe活化有关。根际有效态Mn累积则受到根际土壤Eh的影响。
蚕豆叶片几丁质酶活性的蚜虫诱导──植物生理应激反应的趋同性
王海波, 陶芸, 金沙
1994, 5(1): 68-71.
摘要
(
1626
)
PDF
(352KB) (
618
)
在蚜虫和蚕豆构成的种群作用系统中,证实蚜虫的取食危害能诱导植物几丁质酶活性的增加,并且诱导反应的强度与昆虫危害程度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诱导效应能在植物体内传导,诱导反应随时间呈动态变化。综合目前几丁质酶的诱导研究,认为几丁质酶不是特异性的抗性蛋白,而是应激反应的伴随产物,并提出在逆境条件下植物的应激反应模式。
城市环境中树木年轮的变异及其与工业发展的关系
喻斌, 黄会一
1994, 5(1): 72-77.
摘要
(
1411
)
PDF
(582KB) (
641
)
通过对污染敏感树种油松年轮宽度和元素含量的变异与沈阳工业发展的相关分析。追溯和重建沈阳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史,揭示城市环境质量与树木年轮变异之间的相关规律。结果表明,在城市污染条件下,树木年轮宽度和微量元素含量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异,而且这些变异与沈阳工业发展显着相关。
综合生物塘中的水生生物和藻类光合放氧研究
夏宜琤, 况琪军, 詹发萃, 陈军建, 周易勇, 吴振斌
1994, 5(1): 78-82.
摘要
(
1800
)
PDF
(414KB) (
506
)
一种污水净化和资源化的中试综合生物塘系统运转了3年。调查了其中的细菌、藻类和浮游动物。塘系统对污水中的诱变活性和病原指示生物(细菌、病毒)的去除率明显(>90%).提出了一种根据藻类现存生物量估算藻类光合放氧的简捷方法。在藻菌单元的出水端设置水草小区带作生态修饰,可使出水中藻类含量下降40%左右,出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应用噬菌体控制工业循环冷却水中有害微生物的研究
陈俊芹, 吕人豪
1994, 5(1): 83-88.
摘要
(
1569
)
PDF
(444KB) (
617
)
利用噬菌体控制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有害微生物的研究表明,分离出的9株噬菌体在冷却水培养液中,其杀菌率为85.4%,而在动态模拟培养液中和挂片上,其杀菌率分别为83.3%和70%.
各种改性剂对重金属迁移、积累影响的研究
王新, 吴燕玉, 梁仁禄, 马越强
1994, 5(1): 89-94.
摘要
(
1479
)
PDF
(482KB) (
561
)
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在不同改性措施条件下,C
d
、Ph、Cu、Zn、As多元素复合污染物对水稻、大豆生长的影响及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中迁移、积累的特性。结果表明,作物根系中的离子冲量越大,对作物危害越重。酸处理对作物生长影响较大,而腐殖酸和石灰处理有利于作物的生长。改性剂对重金属迁移能力影响大小依次为酸>腐殖酸>石灰。作物的不同部位对重金属吸收的顺序为根>茎叶>籽实。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能力为C
d
>Zn>Cu>As>Pb.
宏观生态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
肖笃宁
1994, 5(1): 95-102.
摘要
(
3120
)
PDF
(915KB) (
744
)
宏观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以上层次的生态学,研究对象为大尺度复杂系统,研究内容和方法都具有不同于传统生态学的明显特点。重视对空间异质性的研究,重视人类的生态作用,注意运用等级结构理论,其研究结果常常是非实验性和非稳定性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是空间数据采集和管理、分析的主要手段,景观分析和景观模型是宏观生态研究的重要方法,定位观测试验的网络研究则是实现宏观整体研究的必由之路。
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急性生物毒性研究
谢思琴, 顾宗濂, 周德智
1994, 5(1): 103-105.
摘要
(
1434
)
PDF
(298KB) (
634
)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土壤中的优先有机污染物
刘海玲, 于殿臣, 姚家彪, 朱岩, 何东慧, 张丽珊
1994, 5(1): 106-109.
摘要
(
1452
)
PDF
(2455KB) (
391
)
美国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第三次全体学者大会及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负责人会议介绍
赵士洞
1994, 5(1): 110-112.
摘要
(
1200
)
PDF
(289KB) (
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