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94年 第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4-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种间相关的研究
王祥荣, 宋永昌
1994, 5(2): 113-119.
摘要
(
1465
)
PDF
(685KB) (
675
)
应用X
2
检验、联结系数AC、点相关系数PCC和Pearson相关系数r公式研究了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植物的种间相关,将所测定的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分别划分为2个种组,即乔木层木荷+苦槠组和青冈+红楠组;灌木层木荷幼树+檵木组和红楠幼树+长果桂幼树组。
促进兴安落叶松天然更新的出苗条件研究
徐振邦, 陈华, 陈涛, 邵春海, 杨善勋
1994, 5(2): 120-125.
摘要
(
1381
)
PDF
(486KB) (
358
)
根据40多块标准地调查,促进更新措施后兴安落叶松1年生幼苗出现的频度及数量与种子年关系很大,幼苗更新效果最好的是种子年当年,更新频度可达60%以上,幼苗平均为1.0-2.0×10
3
株·ha
-1
,其他年份促进的效果较差。同时,也与迹地类型、种源状况和整地质量关系较大。一般在山坡中、下部,土壤湿润的杜香落叶松和藓类越桔落叶松林迹地促进效果较好,其更新频度为60-70%。绝大部分更新幼苗出现在表土裸露、无杂草灌木、土壤湿润的地方。更新频度与植被盖度呈明显的衰减指数相关。促进地块距下种林墙最好不超过60m范围。
不同树种混交林及其纯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
邓仕坚, 张家武, 陈楚莹, 高虹, 苏勇, 李锦芳, 罗桂标, 赖仲才
1994, 5(2): 126-132.
摘要
(
1713
)
PDF
(519KB) (
952
)
对针阔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表明,针阔混交林比针叶树纯林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要好,它使土壤总孔隙度增加2-19%,水分含量增加6-31%,枯枝落叶年凋落量增加2-200%;土壤养分含量全N、NH
4
-N、代换性Ca、代换性Mg和腐殖质含量分别增加45-75%、33-82%、55-85%、44-84%和37-46%.
农田林网化地区近地面层廓线特征研究
王述礼, 朱廷曜, 关德新
1994, 5(2): 133-137.
摘要
(
1439
)
PDF
(385KB) (
454
)
大面积林网化地区近地面层大气的系留气球观测发现,近地面层大气的风、温、湿分为两层,即下边界层和扰动边界层,其厚度和廓线分布与理查逊数有关,在中性天气条件下均满足对数分布规律,边界层(特别是扰动边界层)内的摩擦速度U.“与旷野对比点的摩擦速度U
0
增大1个数量级,而粗糙度Z"
0
增大2个数量级,甚至更大。
林网内蒸发水平分布规律的研究
赵焕胤, 朱劲伟, 王维华
1994, 5(2): 138-143.
摘要
(
1358
)
PDF
(431KB) (
418
)
通过水面蒸发观测资料分析,提出林网内相对蒸发变化可用分段曲线拟合,分为对数区与二次曲线区两部分。对数区相对蒸发变化服从对数规律E
h
/E
0
=a
1
+b
1
lnh,二次曲线区相对蒸发变化服从二次曲线规律E
h
/E
0
=a
2
h
2
十b
2
h+c.在蒸发水平分布特征研究基础上,对林网内平均相对蒸发强度进行了估算,并讨论了保水性能最佳防护林带距间题。
建德县南峰乡丘陵山地开发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划研究Ⅱ.不同决策方案的系统模拟
卢剑波, 王兆骞, 马岳
1994, 5(2): 144-147.
摘要
(
1439
)
PDF
(502KB) (
457
)
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6种不同的决策方案进行动态模拟和灵敏度分析,预测和分析各种决策方案的系统生产力、稳定性和持续性。结果表明,多目标规划型的系统生产力较高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好,是一种较优的选择方案;现状型的系统生产力较低,林主型的生产力很高,但经济产出水平低,柑桔、板栗和蚕桑型的系统生产力高,但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差。
松嫩平原黑土区不同养分循环结构农业经营制度比较研究
刘鸿翔, 王德禄, 张素君, 张岫岚
1994, 5(2): 148-151.
摘要
(
1380
)
PDF
(387KB) (
589
)
采用模拟养分循环开展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对黑土区不同养分循环结构农业经营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无机相结合的农业制度包括传统农业与“石油农业”两者之长,是我国农业生产常久不衰、提高系统生产力和养分循环再利用的有效途径。
河西走廊芦苇在不同盐渍生境中RuBP羧化酶的比较研究
赵相山, 张承烈
1994, 5(2): 152-155.
摘要
(
1547
)
PDF
(340KB) (
350
)
对不同盐渍生境中芦苇的RuBP羧化酶结构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芦苇的RuBP羧化酶大、小亚基分子量相同,但盐化草甸芦苇和过渡地带芦苇与沼泽芦苇相比,RuBP羧化酶的亲水氨基酸相对含量增加,疏水氨基酸相对含量降低,酶分子被PCMB滴定的SH基数亦显着减少。表明芦苇的RuBP羧化酶结构发生了变化,反映出该酶有基因表达的环境适应。
生孢噬纤维粘菌基因文库的构建和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
张立新, 刘纯强, 蒯军, 高培基
1994, 5(2): 156-158.
摘要
(
1409
)
PDF
(469KB) (
589
)
将生孢噬纤维粘菌(Sporocytophaga B29)染色体用PstI部分酶切后,连接到大肠杆菌(E.coli)质粒载体pUC8上,然后转化E.coliJM83,从而建立了B29的基因文库,并筛选一个含有内切葡聚糖纤维素酶(CMCase)的阳性克隆。从此阳性克隆中提取质粒再转化JM83,发现所有的氨苄青霉素抗性(Ap
r
)转化子都具有CMCase酶活性,证明在大肠杆菌中克隆到一个B29的内切葡聚糖酶基因。
寄生蜂种群繁殖分布时间特征的研究
况荣平, 唐业忠
1994, 5(2): 159-162.
摘要
(
1536
)
PDF
(396KB) (
597
)
运用10种寄生蜂的23张生殖力表资料,分析比较了这些种群繁殖分布的特征。结果表明,寄生蜂种群繁殖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种群繁殖集中分布在生殖头d天内,在生殖头d/2天内繁殖分布更为集中。在生殖头d天内种群繁殖对种群增长的贡献几乎均达到100%,其中大部分贡献是在生殖头d/2天内实现的。这种繁殖分布特征对于寄生蜂种群内禀增长率的测定和掌握种群数量动态的时间特性十分重要。
山楂叶螨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应用的研究Ⅱ.成螨种群密度综合估计及其抽样技术
张庆国, 徐丽, 邹运鼎
1994, 5(2): 163-166.
摘要
(
1627
)
PDF
(313KB) (
385
)
本文结合Iwao零频率法和Gerrard阈限密度法,提出一种改进的种群密度估计方法──“综合阈限密度估计法”,并由此探讨了苹果树上山楂叶螨成螨的密度估计及其抽样技术。采用零样频率来估计成螨的平均密度,并得到用概率保证的理论抽样数模型。比较结果表明,零频率法所需的理论抽样数少于直接计数法。综合阈限密度估计法的拟合效果更为显著。
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猕猴的食性
王骏, 江海声, 刘振河, 冯敏
1994, 5(2): 167-171.
摘要
(
1557
)
PDF
(511KB) (
655
)
采用跟踪观察法对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的猕猴种群的食性及其与植被类型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猕猴主要选择季雨林或次生季雨林为其觅食场所,栖息地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种类直接影响其食性,猕猴对植物各部位的采食频度随植物生长期而变化。
项圈藻的生长及其主要营养成分的研究
单振光, 吴玉树
1994, 5(2): 172-176.
摘要
(
1823
)
PDF
(2588KB) (
413
)
项圈藻是程海湖中一优势种。在实验条件下,其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光照强度为6000Lx,光照时间为24h昼夜连续光照,NO
3
-
-N 为10.00mg·L
-1
,PO
4
3-
-P 为1.00mg·L
-1
,CO
3
2-
-C为150.00mg·L
-1
,Fe
3+
为1.00mg·L
-1
,PH为9.0.其最大增长率为0.817,最短增倍时间为0.85d.其粗蛋白、粗脂肪、总糖和灰份的含量分别占干重的61.25、5.30、20.34和8.25%;氨基酸含量为52.63%.
藻-菌生态系统代谢功能的生态学研究
邓家齐, 詹发萃, 夏宜, 况琪军, 叶春芳, 陈文化
1994, 5(2): 177-181.
摘要
(
1460
)
PDF
(425KB) (
428
)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一些生态因子对藻-菌(A+B)生态系统代谢有机碳(C
6
H
12
O
6
)、NH
3
-N和无机磷(IP)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藻-菌生态系统中藻(A)或菌(B)的起始数量一定时,其代谢C
6
H
12
O
6
的速率,随与之组合的B或A的起始数量增加(数量比则相应降低)而增加。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A+B系统代谢上述3种营养物质的速率均有一定的差异。黑暗下C
6
H
12
O
6
的平均代谢速率较光照下高12.3%(P<0.05),IP和NH
3
-N的平均代谢速率则分别较光照下低14.4%(P<0.05)和16.2%(P<0.001).在A+B系统和A、B单培养物中,3种营养物质的代谢速率均随有机负荷量增加而增加,而且A+B系统的代谢速率分别高于单培养的A和B,其中NH
3
-N代谢尤为显着。文章还就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
14
C-涕灭威在旱田土壤中的降解
焦淑贞, 姚建仁, 郑永权, 钱益新, 陈英旭, T. T. Liang
1994, 5(2): 182-186.
摘要
(
1466
)
PDF
(394KB) (
433
)
研究了
14
C-涕灭威在5种土壤中(4ppm,1.22μCi·50g
-1
土壤干重)的生物降解。模拟试验为密闭系统,土壤中水分含量为22%,气温20-30℃在供试的5种土壤中,北京肖家河的土壤降解最快,为施人放射剂量的51.3%,以“
14
CO
2
形式从土壤进出;26.0%与土壤结合,只有21.6%可以被抽出。取自浙江义乌的土壤降解较慢,收集到的
14
CO
2
为施入量的23.3%.土壤中加入杀菌剂红霉素或敌茵丹降解作用明显减慢。土壤提取物中涕灭威亚砜、涕灭威亚砜肟被确认是主要的代谢产物,还发现了少量的涕灭威砜,涕灭威亚砜腈涕灭威砜腈和涕灭威砜肟等降解物。
有机络合态Cr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污染行为
陈英旭, 朱祖祥, 何增耀
1994, 5(2): 187-191.
摘要
(
1519
)
PDF
(372KB) (
414
)
研究了不同有机络合态Cr对水稻生长发育、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ED-TA-Cr、柠檬酸铬和富啡酸铬处理的土壤有效态Cr浓度明显高于无机Cr(Ⅲ)处理的,对水稻的毒性要比无机Cr(Ⅲ)大。水稻吸收的Cr大部分积累在根系中,成熟期根系中Cr浓度最高,其次是抽穗期,分蘖期最低,根内Cr含量比茎叶、糙米要高1-2个数量级。水稻对有机络合态Cr吸收能力比无机Cr(Ⅲ)大,并且容易转移到茎叶中。
农作物Cd耐性的种内和种间差异Ⅰ.种间差
杨居荣, 贺建群, 黄翌, 蒋婉茹
1994, 5(2): 192-196.
摘要
(
1577
)
PDF
(397KB) (
544
)
对8个科14个种作物的栽培试验表明,作物对Cd的耐性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禾本科作物的耐性普遍高于蔬菜类;作物的耐性与体内Cd的平均吸收量无显着相关,而与地上部吸收量所占比例呈显着负相关;Cd影响下,耐性不同作物体内的一些生理代谢变化有一定差别。
试论生态系统与生物体之间的全息关系
曹志平
1994, 5(2): 197-203.
摘要
(
1428
)
PDF
(546KB) (
379
)
提出生态系统与生物体之间存在全息关系的观点,并认为生态系统与生物体都具有保护、支撑、运动、同化、呼吸、循环、排泄、繁殖和调控功能,生态系统的次生演替与生物体的再生修复过程存在着共同点。根据全息胚重演过程中的滞育性、可简化性,可以对生态演替的多方向、多途径问题作出新的解释。
试论大渤海地区污染之区域整治
陈涛, 孙永斌, 史作民, 陈玮, 侯茂林
1994, 5(2): 204-209.
摘要
(
1491
)
PDF
(507KB) (
440
)
分析了大渤海地区污染现状和主要污染问题。应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预测了地区经济发展对未来环境影响。以生态学和区域科学的基本观点,提出了该地区污染之区域整治的基本对策。1)治理目标的整体性。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地区自然资源长期供给能力,污染治理要与经济支持能力相适应。2)因地制宜分区治理。根据不同地区的功能,实行分类管理和治理。3)建立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体系,调整工业结构,将资源利用贯穿于开发、利用、加工及产品转化的全过程,对严重缺水、污染比较严重的三大城市群严格控制大耗水、耗能工业的发展,将新建的耗水、耗能工业尽可能安排在滨海地区。4)对主要污染流域、海域和城市群实行重点区域治理。
黄土高原适生树种苗木的耗水特性
韩蕊莲, 梁宗锁, 侯庆春, 邹厚远
1994, 5(2): 210-213.
摘要
(
1494
)
PDF
(327KB) (
565
)
内蒙古奈曼草地热量平衡的研究
李胜功, 何宗颖, 申建友, 原茵芳信
1994, 5(2): 214-216.
摘要
(
1288
)
PDF
(246KB) (
449
)
莲缢管蚜生理年龄生命表及其参数分析
朱建, 戴志一, 陆自强
1994, 5(2): 217-220.
摘要
(
1370
)
PDF
(319KB) (
556
)
人工合成污水对秋茄幼苗的几个生态生理学指标影响初报
陈桂珠, 缪绅裕, 谭凤仪, 黄玉山
1994, 5(2): 221-224.
摘要
(
1389
)
PDF
(421KB) (
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