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7年 第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1997-09-25
    研究论文
    兴安落叶松老龄林落叶松林木死亡格局以及倒木对更新的影响
    班勇, 徐化成, 李湛东
    1997, 8(5):  449-454. 
    摘要 ( 1408 )   PDF (887KB) ( 792 )  
    对兴安落叶松老龄林落叶松林木死亡格局和死亡木对更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丛桦落叶松林和杜香落叶松林的枯立木以中径木占多数,赤杨落叶松林主要为中、大径木,草类落叶松林主要是中、小径木.落叶松枯立木主要因火烧、受压和老死而形成.丛桦落叶松林和赤杨落叶松林掘根倒木较多.杜香落叶松林和草类落叶松林的倒木以风折为主.地形、山体走向和盛行风向对树倒方向影响很大.丛桦落叶松林倒木方向杂乱,赤杨落叶松林林木均向东倒下,杜香落叶松林和草类落叶松林的掘根木分别向南、东北方倒下,两者的风折木倒向随机性较大.草类落叶松和赤杨落叶松老龄林内,倒木更新为18和40株·m-2,远远高于矿物土基质上2株·m-2的水平.丛桦落叶松林内倒木和林地上更新均相当好,约为28株·m-2.杜香落叶松林倒木更新效果不突出.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内杨桦林动态模拟
    于振良, 赵士洞, 王庆礼, 翟永华
    1997, 8(5):  455-458. 
    摘要 ( 1331 )   PDF (407KB) ( 573 )  
    利用改进的ZELIG.CBA模型模拟了长白山杨桦林的动态变化过程.根据红松种源的存在与否,将模拟分为两种方案,结果表明,红松参加演替与否决定了山杨、白桦退出林分时间的早晚;红松种源存在时,演替的最终结果是阔叶红松林;无红松种源时,演替的最终结果是阔叶混交林,两种林分的生物量和蓄积量相差很大.
    森林叶凋落物混合分解的研究Ⅰ.缩微(Microcosm)实验
    廖利平, D.K.Lindley, 杨永辉
    1997, 8(5):  459-464. 
    摘要 ( 1754 )   PDF (644KB) ( 666 )  
    采用缩微实验法,初步系统研究了杉木叶凋落物分别与火力楠、红栲和木荷3个阔叶树种之一的叶凋落物两两混合分解的动态变化,以探明凋落物混合分解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杉木叶凋落物与3种阔叶树种叶凋落物两两混合分解时所表现出不同的相互作用形式:杉木与木荷表现出抑制作用,杉木与红栲或火力楠表现为较弱的促进作用.
    东北地区植被多样性的研究Ⅰ.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垂直植被多样性分析
    关文彬, 陈铁, 董亚杰, 周以良
    1997, 8(5):  465-470. 
    摘要 ( 1662 )   PDF (677KB) ( 664 )  
    用Renyi及Hill多样性指数簇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垂直植被的区系多样性、生活型多样性及叶级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将亚高山矮曲林带(Ⅰ)、寒温性针叶疏林带(Ⅱ)、山地上部寒温性针叶林亚带(Ⅲ1)、山地中部寒温性针叶林亚带(Ⅲ2)和山地下部寒温性针叶林亚带(Ⅲ3),划分为生物多样性的特殊性植被带(Ⅰ)、过渡性植被带(Ⅱ)及生物多样性的交汇性植被亚带(Ⅲ1)、稀疏性植被亚带(Ⅲ2)和富集性植被亚带(Ⅲ1).对Ⅰ、Ⅱ带及Ⅲ1亚带的植被宜采取保护性经营对策,对Ⅲ2、Ⅲ3亚带,采取恢复和提高其生物多样性,促进植被进展演替的经营对策.
    小麦温型现象研究
    张嵩午
    1997, 8(5):  471-474. 
    摘要 ( 1329 )   PDF (688KB) ( 528 )  
    通过多年来用红外技术对不同品种小麦群体温度进行连续观测,结果发现,小麦具有温型现象.不同温度型的小麦在外部和内部性状上各有一些鲜明特点.冷型小麦的许多重要性状较暖型小麦为优.功能叶的功能期长10.8%,每株根数多20条,旗叶的叶绿素含量、蒸腾率和净光合率分别高出0.1389g·100g-1·FW、0.0035mol·m-2·s-1和4.71μmol·m-2·s-1.由此可以认为,温度型和小麦的一系列重要性状密切相关.
    夏套棉对棉花生态环境及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孙本普, 李秀云, 王勇, 张宝民, 纪家华, 史维泽, 马宪芬
    1997, 8(5):  475-780. 
    摘要 ( 1411 )   PDF (269KB) ( 499 )  
    研究了夏套棉的环境因子及其对棉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麦棉共生期,麦田畦埂棉苗冠层光照强度为单作棉苗的30%左右,麦套棉行棉苗大部分时间处在光补偿点以下,光照是影响夏套棉生长发育诸因子中的首要因子;0、5、10、15、20cm深度土壤的日平均温度,麦田畦埂比单作棉田分别降低5.1、4.0、4.6、5.0、4.9℃,比麦套棉行分别提高2.1、1.8、1.1、0.6、0.6℃;其它环境因子,麦田畦埂一般均优于麦套棉行而次于单作棉田.棉株性状,麦田畦埂的优于麦套棉行次于单作夏棉;生育期,麦田畦埂的早于麦套棉行晚于单作夏棉;经济性状,麦田畦埂的好于麦套棉行次于单作夏棉.
    田间不同条件下玉米叶片的气孔阻力及与光合、蒸腾作用的关系
    赵明, 李少昆, 王美云
    1997, 8(5):  481-485. 
    摘要 ( 1819 )   PDF (949KB) ( 564 )  
    以玉米17个自交系和10个杂交种为试材,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光强、不同叶位、不同生育期、不同源库比例和株间差异状态下的气孔阻力及其与光合(PH)、蒸腾(TR)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自交系之间RS具有显著的差异,相差最大可达2.3倍以上;光照条件变弱、穗叶位差增加、生育期推延和源/库比例改变等均可引起RS值的增加;在各种情况下导致RS变化的同时也引起TR和PH产生相应的变化,RS与TR、PH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且相关系数rRS-TR>rRS-PH;RS与WUE的相关关系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不稳定性.
    不同土壤类型蔗区甘蔗三高施肥优化研究
    梁计南, 李玉潜, 谭中文, 陈伟栋
    1997, 8(5):  486-490. 
    摘要 ( 1613 )   PDF (222KB) ( 605 )  
    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在砖红壤旱地蔗区和冲积土水田蔗区进行施肥优化试验,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和寻优,初步建立了各类蔗区的优化施肥方案.根据模型回归系数、单项性状指标的施肥方案和综合性状指标的优化施肥方案,对肥料三要素及其施用水平对蔗茎产量、蔗茎蔗糖分和净产值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
    有机无机肥混施对水稻土CH4排放的影响
    刘可星, 廖宗文, 游植麟
    1997, 8(5):  491-494. 
    摘要 ( 1345 )   PDF (711KB) ( 884 )  
    通过网室水稻盆栽试验,探讨几种有机无机肥混施方式对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土CH4排放有明显的逐日变化,在水稻分蘖末期和抽穗前期出现CH4排放高峰.不同有机无机肥混施方式对CH4排放的影响明显,最高和最低的CH4排放量分别为8.12和5.72g·m-2,两者相差42.0%.粒状有机无机复肥的CH4排放量高,但稻谷产量也高,因而其单位稻谷产量的CH4排放量反而较低.
    华东稻麦轮作生态系统的N2O排放研究
    郑循华, 王明星, 王跃思, 沈壬兴, 龚晏邦, 张文, 骆冬梅, 金继生, 李老土
    1997, 8(5):  495-499. 
    摘要 ( 1666 )   PDF (608KB) ( 730 )  
    根据对华东稻麦轮作周期的N2O排放及其影响因子的连续观测结果,分析了N2O排放时间变化以及施肥、灌溉、温度、土壤湿度和土壤速效N素含量对N2O排放的影响,同时还比较分析了稻田N2O和CH4排放.研究结果表明,稻麦轮作周期内,水稻生长季的N2O排放量仅占30%,稻田持续淹水可比常规灌溉增加CH4排放量26%,减少N2O排放量11~26%.
    3种禾草圆锥花序小穗及小花分布格局的比较
    杨允菲, 傅林谦
    1997, 8(5):  500-504. 
    摘要 ( 1478 )   PDF (585KB) ( 430 )  
    分析草芦、鸭茅、苇状羊茅3种圆锥花序禾草小穗及小花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3种禾草在各节位上的小穗、小花数量均适合于Weibull分布,随着节位序的增加均呈饱和型曲线增长.通过赋予各统计参数生物学涵义,从宏观上分析与揭示了有关生命现象与发展规律及其生物生态学机理.
    放牧影响下羊草种群生物量形成动态的研究
    王仁忠
    1997, 8(5):  505-509. 
    摘要 ( 1374 )   PDF (232KB) ( 600 )  
    在种群水平上研究了放牧对东北草原羊草草地羊草种群生物量形成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增加,羊草种群地上同化系统和非同化系统现存量、凋落物积累量及地下活根茎量和死根茎量均显著下降.重度放牧阶段,羊草种群地上同化系统、非同化系统现存量分别为轻牧阶段的48.6%和49.4%;地下活根茎量和死根茎量分别为轻牧阶段的41.3%和51.4%.同时地上同化系统与非同化系统间及地下活根茎量与死根茎量间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趋势.
    杭州郊区菜蚜种群的数量消长规律
    刘树生, 汪信庚, 吴晓晶, 施祖华, 陈其瑚, 胡红祥, 李志强
    1997, 8(5):  510-514. 
    摘要 ( 1486 )   PDF (232KB) ( 364 )  
    对杭州郊区菜蚜的数量消长规律进行了连续多年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杭州郊区十字花科蔬菜上发生的菜蚜只有桃蚜(Myzuspersicae)和萝卜蚜(Lipaphiserysimi).2种菜蚜混生种群的数量消长1年中有2个明显的高峰,分别出现在5~6月和11月前后;一般年份高峰期田间虫量可达平均每株500头以上,且第2个高峰虫量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在夏末秋初气温明显偏低的年份,8~9月作物上虫量上升迅速,最高也可达平均每株上千头的水平.盛夏和隆冬季节数量都很低.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5月以桃蚜占绝对优势,7~10月以萝卜蚜占绝对优势,而5~7月和10~12月则2种蚜虫的发生比例交错变换.温度是决定菜蚜混生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和导致2种蚜虫季节消长规律差异的一个主要因子.文中对食料、天敌等因子的作用也做了讨论.
    利用昆虫净化猪场生态环境的初步研究Ⅰ.食粪昆虫种类及优势种利用评价
    吴珍泉
    1997, 8(5):  515-518. 
    摘要 ( 1578 )   PDF (625KB) ( 600 )  
    调查表明,应用猪粪饲养昆虫对净化猪场生态环境有一定作用.诱集到的取食猪粪的昆虫种类有10种以上,大多属双翅目丽蝇科和水虻科,说明猪粪是腐生昆虫的好饵料.利用昆虫消化粪便研究共筛选出3种优势种,明确了优势种生活史、世代周期、取食习性和行为.大量饲养可以消化猪粪70%以上.饲养的昆虫可作为禽畜水产的蛋白源.
    基模势对luxAB标记的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在土壤中存活的影响
    崔明学, 张成刚, 靳素英, 李明祺
    1997, 8(5):  519-526. 
    摘要 ( 1492 )   PDF (376KB) ( 492 )  
    经接合转移将luxAB基因插入快生型大豆根瘤菌(Rhizobium fredii)染色体,取可高效结瘤固氮的R.fredii lux3 菌株用于分子生态学研究.在不同基模势下,研究了lux3 在土壤中的存活,基模势为-30和-750kPa时,lux3 在灭菌土中的生存能力明显(P<0.05)高于未灭菌土,当基模势为-1500kPa时,土壤是否灭菌对lux3 的存活影响没有差异.不同基模势对lux3 活性影响显著,在-1500kPa的未灭菌土中,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可恢复活性的细菌数量显著下降.同时比较了测定微生物活性的3种方法(即生物发光、脱氢酶活性和微生物呼吸),发光值变化与活细胞密度变化一致,PLf值(即潜在发光,Potential luminescence)反映了可恢复活性的饥饿种群密度.luxAB基因是一种比较简便而实用的标记.
    粉刺侧孢霉产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酶活性与pH值的关系
    丁佐龙, 高慧
    1997, 8(5):  527-530. 
    摘要 ( 1857 )   PDF (200KB) ( 467 )  
    研究了粉刺侧孢霉(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在以微晶纤维素为C源时,木素过氧化酶与pH值的关系.试验采用37~39°C下液体振荡培养,藜芦醇为产酶诱导剂,测试不同起始pH值所得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表明,起始pH值6.0所得酶活最高达0.126U·ml-1,说明以微晶纤维素代替葡萄糖为C源,其最佳pH值相对较高.菌丝球直径与酶活呈正相关.
    主要生态环境变化对离体瘤胃菌丛降解粗纤维能力的影响
    胡代泽, 邓茂常, 郎家文, 谭祖群, 王淑娟, 杨忠
    1997, 8(5):  531-534. 
    摘要 ( 1526 )   PDF (193KB) ( 507 )  
    瘤胃微生物动物体外发酵是在模拟反刍动物瘤胃生态环境的装置中进行的.用长期在动物体外培养和筛选、继代的瘤胃菌丛905231在人工瘤胃装置中研究主要生态条件变化对其降解粗纤维能力的影响,发现在温度30~40℃,扰动60~72r·min-1、20min·h-1和底物C/N比为10/1的生态条件下分解粗纤维的能力最强.发酵5d可达到纤维分解率36~41%的水平.
    东湖围隔(栏)中水生植被恢复及结构优化研究
    马剑敏, 严国安, 任南, 罗岳平, 李益健
    1997, 8(5):  535-540. 
    摘要 ( 1397 )   PDF (530KB) ( 556 )  
    为重建湖泊水生植被,在武汉东湖无鱼的2个大型围隔和1个围栏中进行了水生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结构优化试验,两年内,围隔(栏)中的植被均得以恢复,植物月生物量均值均高出对照区约1倍,自然增加的维管束植物比对照区多3~6种,漂浮植物易定殖,水绵和刚毛藻较易生长;自然恢复的植被常以穗花狐尾藻、野菱等为优势种,缺乏挺水层,群落结构不理想,通过合理选种植物,可较快地改善其结构,加快植被恢复进程,经初步实验,莲、芦苇、苦草、金鱼藻和穗花狐尾藻适应性较强,可作为重建东湖水生植被的先锋种,以沉水植物为主体的植被结构较优良,控制养鱼是恢复水生植被的前提.
    虾塘中新生残饵的N、P营养物质溶出速率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孙耀, 李健, 崔毅, 李锋
    1997, 8(5):  541-544. 
    摘要 ( 1423 )   PDF (355KB) ( 623 )  
    通过实验模拟的测定结果,估算了新生残饵对虾塘养殖环境的可能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两种新生残饵的N、P营养物质溶出速率及其TN与TP、IP与TP比值,随其生成时间的延长均有较大幅度变化,且变化趋势相近.贻贝新生残饵因其分解速率较快,故对养殖水体短期影响较大,但其总体影响却并不大于配合饵料.新生残饵是对虾养殖水环境及其临近浅海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土壤植物系统的生态效应Ⅱ.对作物、苜蓿、树木吸收元素的影响
    吴燕玉, 王新, 梁仁禄, 吴铁铮, 陈怀满, 郑春荣, 谢玉英, 田秀芬, 蓝中东, 李惠英, 陈素英
    1997, 8(5):  545-552. 
    摘要 ( 1430 )   PDF (1117KB) ( 881 )  
    研究Cd、Pb、Cu、Zn、As 5元素复合污染对农作物、苜蓿、树木吸收元素的影响,供试污染物浓度以接近国内外土壤环境标准值作为高剂量处理,结果表明,5种元素间存在交互作用,可提高作物对Cd、Pb、Zn吸收系数,籽实超出粮食卫生标准的超标率在低剂量处理时Cd为16.6~42.85%,高剂量时达16.6~71.42%.苜蓿茎叶中Cd、Pb含量超出饲料卫生标准,树叶中含量也有所增加,在中、酸性土壤上尤甚.
    二道坊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等元素富集特征的研究
    张淑香, 依艳丽, 刘孝义
    1997, 8(5):  553-556. 
    摘要 ( 1319 )   PDF (190KB) ( 605 )  
    以二道坊河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与回归分析综合地研究了14种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地球化学性质相近的元素,它们在沉积物中的相关系数大多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的水平;通过因子分析,求出了4个主因子,它们代表沉积物中14种元素测定信息的85%,以第一、二主因子对应的特征向量为X、Y轴将14个元素分成了3类;建立了大部分元素与沉积物性质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
    三峡库区移民环境容量分析
    袁弘任, 魏开湄
    1997, 8(5):  557-561. 
    摘要 ( 1359 )   PDF (217KB) ( 670 )  
    三峡工程淹没范围广,移民数量大,安置任务艰巨,对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本文根据三峡库区的环境容量现状,从土地承载能力及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了移民环境容量的大小,并就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发展库区经济、扩大移民环境容量、避免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