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磊, 郭二民, 李忠华, 等. 加强“十四五”露天煤矿开采环境管理的建议. 中国煤炭, 2021, 47(10): 61-66 [2] 王瑶. 内蒙古中西部四个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 硕士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 2020 [3] 关凤峻, 刘连和, 刘建伟, 等. 系统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和治理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专家笔谈.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2): 290-299 [4] 于长洪, 王靖. 内蒙古全力治矿坑,恢复草原生态. 新华每日电讯, 2022-06-17(8) [5]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 绿色中国, 2021(11): 12-17 [6] 赵丹, 王祖伟, 张国壮, 等. 因子回归和交互联合探索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因素——以三江源地区为例. 中国环境科学, 2022, 42(8): 3903-3912 [7] 王劲峰, 徐成东. 地理探测器: 原理与展望. 地理学报, 2017, 72(1): 116-134 [8] 王栋华, 田义超, 张亚丽, 等. 峰丛洼地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及其归因. 中国环境科学, 2022, 42(9): 4274-4284 [9] 何清芸, 牟凤云, 李秋彦, 等. 重庆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地理学探究.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 21(28): 11955-11962 [10] 魏伟, 尹力. 东北地区“三区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地理科学, 2023, 43(2): 324-336 [11] 闫旭纲, 刘敏, 吕雅诗. 晋中市县域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2, 35(2): 208-218 [12] 李琛, 吴映梅, 高彬嫔, 等. 高原湖泊乡村聚落空间分异及驱动力探测——以环洱海地区为例. 经济地理, 2022, 42(4): 220-229 [13] 内蒙古自治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内蒙古统计, 2023(1): 1-7 [14] Yang JL, Dong JW, Xiao XM, et al. Divergent shifts in peak photosynthesis timing of temperate and alpine grasslands in China.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9, 233: 111395 [15] Yang J, Huang X. 30 m annual land cover and its dynamic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19// Elge K, ed.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Gottingen, Germany: Copernicus Publications, 2021: 1-29 [16] 苏朔, 宫兆宁, 张文静, 等. 北运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生态环境质量评估. 环境科学学报, 2022, 42(1): 19-27 [17] 王耀斌, 赵永华, 韩磊, 等. 2000—2015年秦巴山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7): 2373-2381 [18] 蔡博峰, 于嵘. 基于遥感的植被长时序趋势特征研究进展及评价. 遥感学报, 2009, 13(6): 1170-1186 [19] 严恩萍, 林辉, 党永峰, 等. 2000—2012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特征. 生态学报, 2014, 34(17): 5007-5020 [20] 辛会超, 王贺封, 张安兵, 等. 2000—2020年漳河上游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及驱动因素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 2023, 43(1): 92-103 [21] 王栋华, 田义超, 张亚丽, 等. 峰丛洼地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及其归因. 中国环境科学, 2022, 42(9): 4274-4284 [22] Song YZ, Wang JF, Ge Y, et al. An optimal parameters-based geographical detector model enhances 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explanatory variables for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alysis: Case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spatial data. GIScience & Remote Sensing, 2020, 57: 593-610 [23] 张若婧, 陈跃红, 张晓祥, 等. 基于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的江西省山洪灾害时空格局与驱动力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1, 37(4): 72-80 [24] 陈敏玲, 张兵伟, 任婷婷, 等.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土壤水分对降水格局变化的响应.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7): 658-668 [25] 沈贝贝, 魏一博, 马磊超, 等. 内蒙古草原植被覆盖度时空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2022, 38(12): 118-126 [26] 林妍敏, 李文慧, 南雄雄, 等.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宁夏贺兰山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异及驱动因子.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12): 3321-3327 [27] 张慧龙, 杨秀春, 杨东, 等. 2000—2020年内蒙古草地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趋势预测. 草业学报, 2023, 32(8): 1-13 [28] 赵传武, 郭伟, 阎跃观, 等. 典型资源型城市的植被覆盖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2, 37(2): 389-398 [29] 屈莹波, 赵媛媛, 丁国栋, 等.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锡林郭勒草原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干旱区研究, 2021, 38(3): 802-811 [30] 李晶, 刘乾龙, 刘鹏宇. 1998—2018年呼伦贝尔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生态学报, 2022, 42(1): 220-235 [31] 陈宽, 杨晨晨, 白力嘎, 等.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内蒙古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21, 41(12): 4963-4975 [32] 滑永春, 萨如拉, 王冰. 内蒙古草原NPP时空变化及驱动力. 中国沙漠, 2021, 41(5): 130-139 [33] Gu ZJ, Duan XW, Shi YD, et al.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in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ic factors in the Red River Basin, China.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8, 93: 54-64 [34] 马晓妮, 任宗萍, 谢梦瑶, 等. 砒砂岩区植被覆盖度环境驱动因子量化分析——基于地理探测器. 生态学报, 2022, 42(8): 3389-3399 [35] Wang JY, Liu YJ, Li Y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under rural restructuring: A case study of Yan’an in China’s loess plateau. Land Use Policy, 2019, 87: 104087 [36] 刘宪锋, 朱秀芳, 潘耀忠, 等. 1982—2012年中国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生态学报, 2015, 35(16): 5331-5342 [37] Ma XF, Zhu JT, Wang Y, et al. Variations in water use strategies of sand-binding vegetation along a precipitation gradient in sandy regions, Northern China. Journal of Hydrology, 2021, 600: 126539 [38] 王举凤, 何亮, 陆绍娟, 等. 内蒙古不同类型草原光合植被覆盖度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生态学报, 2020, 40(16): 5620-5629 [39] 穆少杰, 李建龙, 陈奕兆, 等. 2001—2010年内蒙古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 地理学报, 2012, 67(9): 1255-1268 [40] 朱文彬, 吕爱锋, 贾绍凤. 基于NDVI的柴达木盆地植被空间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 干旱区研究, 2010, 27(5): 691-698 [41] 张学珍, 戴君虎, 葛全胜. 1982—2006年中国东部春季植被变化的区域差异. 地理学报, 2012, 67(1): 53-61 [42] 孙艳玲, 郭鹏, 延晓冬, 等. 内蒙古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人类活动的关系.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3): 407-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