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慧琴, 刘圆缓, 刘芳黎, 等. 西南特有濒危植物大王杜鹃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 西北植物学报, 2020, 40(12): 2148-2156 [2] Holeksa J, Saniga M, Szwagrzyk J, et al. Altitudinal variability of stand structure and regeneration in the subalpine spruce forests of the Polana biosphere reserve, Central Slovakia. Europe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07, 126: 303-313 [3] 宋佳佳, 李钢铁, 郭靖捷, 等. 黄土丘陵区天然杜松种群结构及动态分析. 干旱区研究, 2023, 40(8): 1304-1311 [4] 张笑菁, 赵秀海, 康峰峰, 等. 太岳山油松天然林林木的空间格局. 生态学报, 2010, 30(18): 4821-4827 [5] 刘普幸. 疏勒河中下游绿洲胡杨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3): 429-439 [6] 王明彬, 韦小丽, 韦忆, 等. 川黔地区濒危植物红豆树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特征. 广西植物, 2024, 44(1): 179-192 [7] 余潇, 代嫚婷, 普甜, 等. 珍稀濒危植物蒜头果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研究. 西部林业科学, 2023, 52(3): 8-16 [8] 康华靖, 陈子林, 刘鹏, 等. 大盘山自然保护区香果树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 生态学报, 2007, 27(1): 389-396 [9] 桂亚可. 赣中闽楠天然种群结构与生态位研究. 硕士论文. 南昌: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10] 王世彤, 李玲丽, 徐耀粘, 等.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长果安息香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植物科学学报, 2022, 40(5): 627-636 [11] 谢春平, 沈顺霆, 刘大伟, 等. 福建连城南方红豆杉古树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0(3): 379-386 [12] 朱金启. 单叶蔷薇生殖生物学及其繁殖方法研究. 硕士论文. 乌鲁木齐: 新疆农业大学, 2003 [13] 贺海洋. 单叶蔷薇花形态建成与繁殖生物学研究. 博士论文.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14] 冯策婷, 江律, 刘鑫颖, 等. 单叶蔷薇NAC基因家族鉴定及干旱胁迫响应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2023, 39(11): 283-296 [15] 欧哲, 杨宇, 冯策婷, 等. 单叶蔷薇远缘杂交中花粉管生长的荧光显微观察.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2, 53(10): 18-26 [16] 王宁, 周钢, 张珊滋, 等. 新疆8种蔷薇果中可溶性糖组分含量的特征分析.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3, 44(3): 169-175 [17] 张晓龙, 邓童, 刘学森, 等. 单叶蔷薇幼苗根系对不同潜水埋深的适应机制. 生态学报, 2022, 42(15): 6137-6149 [18] 张晓龙, 邓童, 罗乐, 等. 单叶蔷薇潜在适宜区预测及其渐危机制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21, 41(9): 1570-1582 [19] 卫波宁, 常子惠, 张永娟, 等. 雅鲁藏布江三大支流流域小花水柏枝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 生态学报, 2022, 42(24): 10241-10252 [20] 李亚, 李菁菁, 苏万红, 等. 河西走廊东端猫头刺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3, 38(4): 250-258 [21] 杨小平, 周龙, 蒋丽丽, 等. 野生樱桃李的种群统计与生存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 34(2): 154-160 [22] 卢晶, 马宗祺, 高鹏斐, 等. 祁连山区演替先锋物种西藏沙棘的种群结构及动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植物生态学报, 2022, 46(5): 569-579 [23] 陈倩, 杨晔, 史琛媛, 等. 木兰围场天然次生林优势种群的结构与动态.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28(1): 37-46 [24] 金慧, 赵莹, 刘丽杰, 等. 长白山区濒危植物朝鲜崖柏种群数量特征及动态.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5): 1563-1570 [25] 黄松, 李家湘, 谢勇, 等. 世界古老果树榅桲在中国的归化及其种群动态: 以湖南省褒忠山种群为例. 生态学报, 2023, 43(21): 8840-8851 [26] 姜汉桥, 段昌群, 杨树华, 等. 植物生态学(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50 [27] 高文强, 倪妍妍, 刘建锋, 等. 不同地理区域栓皮栎种群结构及其空间格局.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28(2): 375-381 [28] 王馨, 赵威. 区域尺度下黄背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草业科学, 2019, 36(2): 335-345 [29] 罗世家, 邹惠渝, 于盛明, 等. 黄山松种群的数量特征. 林业科技, 1999, 24(4): 3-6 [30] 郭丽珠, 赵欢, 吕进英, 等. 退化典型草原狼毒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9): 2977-2984 [31] 李苏, 张定海, 张志山, 等. 科尔沁沙地盐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 生物资源, 2022, 44(1): 63-72 [32] 杨彪, 张全建, 龚旭, 等. 雅砻江冬麻豆(Salweenia bouffordiana)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生态学报, 2020, 40(4): 1184-1194 [33] 陈云, 王婷, 李培坤, 等. 河南木札岭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特征及主要乔木空间分布格局.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11): 1179-1188 [34] 韩路, 王海珍, 彭杰, 等. 塔里木河上游天然胡杨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动态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07, 27(8): 1668-1673 [35] 梅继林, 苏晓迪, 张硕, 等. 南太行黄连木群落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 四川林业科技, 2023, 44(1): 77-83 [36] 刘学森, 李娜, 张雪云, 等. 新疆单叶蔷薇居群表型变异分析及多样性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3, 45(2): 1-11 [37] 马霞, 吴玲, 刘丹, 等. 生境破碎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骆驼刺种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21, 41(12): 4935-4941 [38] González AM, De Ron AM, Lores M, et al. Effect of the inbreeding depression in progeny fitness of runner bean (Phaseolus coccineus L.)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breeding. Euphytica, 2014, 200: 413-428 [39] Vilas C, San Miguel E, Amaro R, et al.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inbreeding depression and eroded adaptive diversity to extinction risk in small populations of shore campion. Conservation Biology, 2006, 20: 229-238 [40] 张大勇, 姜新华. 植物交配系统的进化、资源分配对策与遗传多样性.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2): 130-143 [41] Mandel JR, Major CK, Bayer RJ, et al. Clonal diversity and spatial genetic structure in the long-lived herb, Prairie trillium. PLoS One, 2019, 14(10): e0224123 [42] Ma QQ, Song HX, Zhou SQ, et al. Genetic structure in dwarf bamboo (Bashania fangiana) clonal populations with different genet ages. PLoS One, 2023, 8(11):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