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宗刚. 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史略(1929—1949).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2] 《刘慎谔文集》编委会. 刘慎谔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3] Liou TN. Études sur la géographiebotanique des Causses (法国高斯山植物地理的研究). Archives de Botanique, 1929, Tome III, Mémoire No. 1. [4] 胡宗刚, 夏振岱. 中国植物志编纂史(1950—2004).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6 [5] 王战, 傅沛云, 邓玉诚, 等. 动态地植物学与未来应用生态学展望: 纪念刘慎谔先生诞辰100周年. 应用生态学报, 1997, 8(4): 337-340 [6] 王战, 傅沛云, 邓玉诚. 中国植物学、生态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纪念刘慎谔教授诞辰百周年. 生态学杂志, 1997, 16(5): 77-80 [7] 王战, 邓玉诚, 傅沛云, 等. 一代师表,风范永垂: 记刘慎谔教授. 植物杂志, 1997(6): 30-33 [8] 冯宗炜.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毕生献身科学: 纪念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 生态学家和林学家刘慎谔教授逝世十周年. 生态学杂志, 1985(6): 1-4 [9] 朱济凡. 在纪念刘慎谔教授诞辰90周年大会上的书面讲话//《朱济凡文集》编委会. 朱济凡文集.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 357-359 [10] 朱济凡, 吴征镒. 《刘慎谔文集》序//《朱济凡文集》编委会. 朱济凡文集.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 268-271 [11] 刘恕. 学习、继承、开拓: 纪念刘慎谔先生逝世十周年. 中国沙漠, 1985, 5(4): 1-2 [12] 赵大昌. 刘慎谔先生西北考察之行. 生物学通报, 2005, 40(9): 59-60 [13] 刘媖心. 在治沙研究中我对父亲刘慎谔先生学术思想的体会. 中国沙漠, 1985,5(4): 3-4 [14] 鲁德全. 刘慎谔先生的学术思想. 植物杂志, 1997(6): 34-35 [15] GBIF.org. GBIF Occurrence [EB/OL]. (2024-03-23) [2024-05-08]. https://doi.org/10.15468/dl.qz7puj [16] Zhang J, Qian H. U.Taxonstand: An R package for standardizing scientific names of plants and animals. Plant Diversity, 2023, 45: 1-5 [17] WFO. World Flora Online [EB/OL]. (2024-06-14) [2024-06-28]. http://www.worldfloraonline.org [18] 金振洲. 植物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19] 宋永昌. 植被生态学.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0] 宋永昌. 植被生态学. 第二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21] 张健, 宋坤, 宋永昌. 法瑞学派的发展历史及其对当代植被生态学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7): 699-714 [22] 徐文铎, 邹春静, 郑元润. 动态地植物学说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学杂志, 2019, 38(10): 3153-3168 [23] 刘慎谔. 中国北部及西部植物地理概论. 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丛刊, 1934, 2(9): 423-451 [24] 刘慎谔. 中国南部及西南植物地理概要. 生物学杂志, 1936, 1(1): 21-27 [25] 刘慎谔. 黄山植物分布概要. 生物学杂志, 1937, 1(4): 1-18 [26] 刘慎谔. 中国西北之植物地理. 西北史地, 1938, 1(1): 22-30 [27] 刘慎谔. 云南植物地理. 李石曾先生六十岁纪念文集, 1944: 1-37 [28] Vellend M. Conceptual synthesis in community ecology.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2010, 85: 183-206 [29] Vellend M.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Communities. Princeton, NJ, US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30] Vellend M. 张健, 张昭臣, 王宇卓, 等, 译. 生态群落理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31] 郝占庆, 邓红兵, 王庆礼. 科学精神的失落和回归: “中国'98 特大水灾” 反思.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 10(1): 80-82 [32] 沈国舫. 天然林保护工程与森林可持续经营. 林业经济, 2009(11): 15-16 [33] 刘慎谔, 冯宗炜, 赵大昌. 关于中国植被区划的若干原则问题. 植物学报, 1959, 8(2): 87-105 [34] 刘慎谔, 冯宗炜, 赵大昌. 再论“关于中国植被区划的若干原则问题”. 植物学报, 1959, 8(4): 284-286 [35] 刘慎谔. “学术独立”之我见. 现代知识. 1947, 2(2-3): 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