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晓梅, 袁淑杰, 王劲松, 等. 四川春玉米气象干旱致灾因子风险性.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53(1): 83-91 [2] 葛全胜, 邹铭, 郑景云, 等. 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初步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3] 罗培. 基于GIS的重庆市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中国农业气象, 2007, 28(1): 100-104 [4] 张继权, 严登华, 王春乙, 等. 辽西北地区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区划研究.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2, 32(3): 300-306 [5] 孔坚文. 陕西省冬小麦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 硕士论文.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4 [6] 陆魁东, 彭莉莉, 黄晚华,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南油菜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中国农业气象, 2013, 34(2): 191-196 [7] 朱琳, 叶殿秀, 陈建文, 等. 陕西省冬小麦干旱风险分析及区划.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2): 201-206 [8] 陈家金, 王加义, 李丽纯, 等. 影响福建省龙眼产量的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3): 819-826 [9] 廖桂堂, 崔阔澍, 乔善宝, 等. 四川省玉米生产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四川农业科技, 2021(2): 57-60 [10] 庞艳梅, 陈超, 徐富贤, 等.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20, 28(11): 1661-1672 [11] 陈泽辉. 西南玉米生态区域划分及品种需求.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6, 35(3): 1-9 [12] 王明田, 张玉芳, 马均, 等. 四川省盆地区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10): 2803-2811 [13] 王春乙, 张继权, 霍治国, 等.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气象学报, 2015, 73(1): 1-19 [14] 王琦琪, 陈印军. 我国玉米种植的优势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 20(3): 1-9 [15] 郭延景, 肖海峰. 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及优化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 43(3): 58-68 [16] 李新河, 黄宁. 西南地区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20, 33(3): 60-64 [17] 吴双, 姜丽霞, 李宇光, 等.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的黑龙江省玉米干旱风险评价.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 35(6): 139-144 [18] 张玉芳, 吴冰洁, 郭斌. 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玉米生育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趋势. 西南农业学报, 2020, 33(9): 2102-2111 [19] 陈超, 庞艳梅, 刘佳. 四川省水稻高温热害风险及灾损评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9, 27(4): 554-562 [20] 王勤, 姚志国, 刘会斌, 等. 广元市主要农作物单产风险评估及区划.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13): 7674-7675 [21] 刘琰琰, 李柯薇, 王鑫. 旺苍县农业气候资源及气象灾害时空特征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49(4): 170-178 [22] 李心怡, 张祎, 赵艳霞, 等. 主要作物产量分离方法比较. 应用气象学报, 2020, 31(1): 74-82 [23] 张明如, 代康宁. 湖北省粮食生产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域划分. 统计与决策, 2019, 35(10): 82-86 [24] 侯奇奇, 杨柳, 张秀琼, 等. 基于GIS的水稻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以四川广元旺苍县为例.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5): 35-45 [25] 张维诚, 许朗. 基于ArcGIS的河南省夏玉米旱灾承灾体脆弱性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18, 25(2): 228-234 [26] 李香颜, 张金平, 陈敏. 基于GIS的河南省冬小麦干热风风险评估及区划. 自然灾害学报, 2017, 26(3): 63-70 [27] 张泽中, 李佳, 徐建新. 基于GIS的贵州省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7(2): 28-32 [28] 尹小刚, 王猛, 孔箐锌, 等. 东北地区高温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1): 186-198 [29] 薛昌颖, 张弘, 刘荣花.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长季的干旱风险.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5): 1521-1529 [30] 陈宇, 温晓霞, 廖允成. 不同模拟雨量下耕作措施对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8): 2211-2221 [31] 张菡, 郑昊, 王明田, 等. 基于GIS的秋季连阴雨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风险评估——以四川省盆地区为例.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28(8): 2569-2576 [32] 邓国卫, 卿清涛, 徐金霞, 等. 四川省水稻综合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20, 28(5): 621-630 [33] 邹雨伽, 张玉芳, 代昕鹭, 等. 四川省错季草莓生产区冰雹灾害分布及风险区划.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2): 49-54 [34] 张玉芳, 杨柳, 刘琰琰, 等. 1961—2017年攀西烤烟生育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7): 2352-2362 [35] 佟屏亚. 中国玉米种植区划.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2 [36] 陆魁东, 黄晚华, 方丽, 等. 气象灾害指标在湖南春玉米种植区划中的应用. 应用气象学报, 2007, 18(4): 7 [37] Pei W, Fu Q, Ren YT, et al. Study on the agricultural crop drought index based on weights of growth stages.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22, 36: 527-551 [38] Wan W, Liu Z, Li J, et al.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maize drought stress and their effects on biomass in the northeast and north china plain from 2000 to 2019.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22, 315: 108-121 [39] Hou P, Liu Y, Xie RZ, et al.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in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requirements of maize.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4, 158: 55-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