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23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2-11-18
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目录
2012, 23(11): 0.
摘要
(
997
)
PDF
(516KB) (
325
)
研究报告
沈阳城市森林凋落物数量及动态
徐文铎,陈玮,何兴元**,徐胜,张粤,闻华
2012, 23(11): 2931-2939.
摘要
(
1664
)
PDF
(1161KB) (
452
)
在沈阳城市森林中设置20个样点,2005—2007年连续3年进行了森林凋落物数量和动态的观测.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20个1 m
-2
凋落物收集器中共收集30种树种凋落叶,占研究区树种的15.5%,种群个体数量和叶面积分别占研究区内树木的63.8%和69.9%.叶凋落量与该树种的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树种的叶片凋落开始时间相差很大, 落叶开始时间早的树种,落叶结束时间也提前.落叶开始时间与落叶持续时间和落叶结束时间极显著相关.年平均凋落量为4229.0 kg·hm
-2
,其中叶、枝和花果的凋落量分别占总凋落量的80.3%、11.0%和8.7%.凋落物的季节变化呈单峰型曲线,10月达到最大值,约占总凋落量的50.0%.大量凋落物为城市森林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
油松人工林林窗对幼苗天然更新的影响
韩文娟1,袁晓青2,张文辉1**
2012, 23(11): 2940-2948.
摘要
(
1904
)
PDF
(692KB) (
557
)
为了阐明油松人工林间伐产生的林窗对幼苗天然更新的影响,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对不同生境的生态因子,以及1~10年生油松幼苗的年龄结构、高度、基径、针叶长及根、茎、叶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并对影响幼苗更新数量的环境因子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阴坡与阳坡不同大小林窗下的生态因子存在明显差异.林下缺少3年生以上的幼苗,小林窗下缺少7年生以上的幼苗,大林窗下5、6年生幼苗较少.1~10年生油松幼苗可分为1~3年生、4~7年生和8~10年生 3个阶段,1~3年生幼苗的存活是种群能否成功更新的关键.幼苗生长总体表现为阴坡大林窗>阳坡大林窗>阳坡小林窗>阴坡小林窗>阳坡林下>阴坡林下.通径分析表明,光照强度对各个阶段的幼苗数量起积极的决定作用,灌木层盖度对4~7年生及8~10年生幼苗数量均起积极的决定作用,腐殖质干质量对4~7年生幼苗数量起消极作用,但对8~10年生幼苗数量起积极作用.在油松人工林经营中,应进行高强度的间伐,同时清理林下灌木,为油松种群可持续发育提供条件.
水氮耦合对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BT17叶片养分的影响
罗盼盼,聂立水**,辛颖,孙兆地,任忠秀,韦丹
2012, 23(11): 2949-2954.
摘要
(
1703
)
PDF
(815KB) (
300
)
以2年生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BT17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07—2009年在河北省威县苗圃布设了氮肥4水平、水分3水平的大田试验,研究水氮耦合效应对毛白杨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水氮用量组合.结果表明: 季节对毛白杨叶片N、P、K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且3种元素的季节变化均为春季>夏季>秋季;不同处理间的叶片N、P、K含量均达到显著差异,当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5%,施氮量为每株160 g时,叶片N、P、K含量最高;水与氮肥耦合对叶片N、P、K含量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对毛白杨的管理应注重水分与养分耦合的正效应;叶片各养分元素对水分和氮肥的响应不同,叶片N、K含量受水分的影响更大,P含量受氮肥的影响更大.
荒漠草原区柠条人工固沙林生长过程中地表植被-土壤的变化
刘任涛**,柴永青,徐坤,朱凡
2012, 23(11): 2955-2960.
摘要
(
1863
)
PDF
(658KB) (
402
)
研究荒漠草原区柠条人工林生长过程中土壤-植被系统演变特征,对于揭示柠条人工固沙林对沙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产生的生态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6、15、24和36年生柠条人工林为对象,通过调查每个样地的土壤性质和地表植被特征,分析了荒漠草原区柠条人工林生长过程中土壤-地表植被的变化.结果表明: 随着柠条人工林的发育,柠条的冠幅、树高、分枝数和基径极显著增加,土壤粗沙粒和细沙粒含量显著降低,极细沙和粘粉粒含量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全N和全P含量呈现线性增加,而土壤pH值则显著下降;地表植被物种数和密度显著增加,地表植被盖度和高度均表现为24年生>15年生>6年生>36年生林地.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质地、容重、土壤养分与pH值是影响柠条林地地表植被物种数、个体数和盖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在荒漠草原区,柠条人工固沙林发育过程有利于土壤条件改善和地表植被恢复,促进沙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岩溶区不同根系地下生境类型白栎叶片δ
13
C值的变化
符裕红1,2,黄宗胜1,喻理飞1**
2012, 23(11): 2961-2967.
摘要
(
1534
)
PDF
(977KB) (
318
)
选取岩溶区白云岩低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中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及高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3种根系地下生境类型中生长的优势树种白栎为对象,研究白栎叶片的δ
13
C值及其与各类型生境中土壤条件的关系,以及白栎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 3种类型中的白栎叶片δ
13
C值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低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26.35‰)>高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26.66‰)> 中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27.07‰),白栎水分利用效率依次降低;白栎叶片的δ
13
C值与根系地下生境类型中土壤水分含量显著相关,但与土壤元素含量相关性不显著;δ
13
C值随土壤水分含量和肥力水平的减少而增加.
浓硫酸处理对海滨木槿10个家系种子萌发的影响
王小雪1,2,孙海菁1**,刘芸2,陈益泰1,冯大兰3,李沙4
2012, 23(11): 2968-2974.
摘要
(
1822
)
PDF
(773KB) (
390
)
以海滨木槿10个家系种子为材料,采用浓硫酸不同时间(0、10、15和20 min)处理,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萌发过程中相对吸水率、可溶性糖、淀粉和α-淀粉酶含量,研究浓硫酸处理对海滨木槿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不同家系间种子萌发差异.结果表明: 浓硫酸处理显著提高了海滨木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发芽势,缩短了发芽时间.浓硫酸处理15 min后,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为95.7%、91.3%和13.28,萌发时间最短,效果最佳.海滨木槿不同家系间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差异显著,最高发芽指数(15.13)是最低发芽指数(7.15)的2.12倍,最高发芽势(98.0%)是最低发芽势(55.5%)的1.77倍.浓硫酸处理可加快海滨木槿种子萌发代谢生理生化进程.相对吸水率、可溶性糖和α-淀粉酶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先升后降),在萌发初期达到最大值;淀粉含量与种子发芽指数呈显著负相关.
辽西农林复合系统中杨树冠层导度特征
李峥1,2,牛丽华1,袁凤辉1,关德新1**,王安志1,金昌杰1,吴家兵1
2012, 23(11): 2975-2982.
摘要
(
1905
)
PDF
(1005KB) (
425
)
利用Granier热扩散式探针法对辽西杨树-玉米复合系统的杨树树干液流进行连续测定,并对环境因子(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净辐射、风速、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进行同步观测,结合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冠层导度值.结果表明: 研究区杨树冠层导度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季节变化表现为波动式下降趋势;冠层导度随着饱和水汽压差增加呈负对数下降,5—9月,冠层导度对水汽压差变化的敏感性逐渐下降;冠层导度与太阳辐射呈正相关关系;太阳辐射越大,冠层导度曲线下降幅度越大.不同月份,相同环境因子与冠层导度的相关程度不同.从整个生长季来看,与冠层导度相关性最显著的环境因子是饱和水汽压差.
秦岭秀雅杜鹃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的AFLP分析
赵冰**,徐曼,司国臣,李厚华,张延龙
2012, 23(11): 2983-2990.
摘要
(
1459
)
PDF
(979KB) (
366
)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秦岭地区7个秀雅杜鹃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M52E41、M62E46和M64E94等3个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82条DNA片段,其中151条是多态的,多态位点比率为83.1%.7个秀雅杜鹃种群所检测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L)、Nei的基因多样性指数(
h
)和Shannon信息指数(
I
)的变化趋势一致,其排序为眉县种群>柞水种群>镇安种群>户县种群>宁强种群>南郑种群>周至种群.POPGENE分析表明,秀雅杜鹃在物种水平(PPL=91.22%,
I
=0.7217,
h
=0.5095)和种群水平(PPL=77.56%,
I
=0.6409,
h
=0.4725)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
G
st
)为7.26%,说明有92.74%的变异存在于种群内部.AMOVA分析表明,在总的遗传变异中,85.3%的变异发生在种群内,14.7%的变异发生在种群间,说明秀雅杜鹃种群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部.UPGMA聚类分析表明,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种群间的地理距离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最后提出了秦岭地区秀雅杜鹃种质资源的保护策略.
放牧干扰对荒漠草原植物叶性状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
安慧**
2012, 23(11): 2991-2996.
摘要
(
1726
)
PDF
(814KB) (
433
)
以宁夏退化荒漠草原优势植物牛心朴子、乳浆大戟、甘草和牛枝子为对象,分析放牧干扰对植物的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SLA)、叶干物质含量(leaf dry matter content, LDMC)、叶面积和叶干质量等叶性状的影响,探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对环境改变的响应和适应对策.结果表明: 随着放牧强度的降低,牛心朴子、乳浆大戟、甘草和牛枝子的SLA总体呈显著降低的趋势;SLA在不同放牧强度间差异显著,而LDMC则无显著差异.不同植物的叶性状相关性存在差异,牛心朴子和甘草的SLA和LDMC呈显著负相关,而乳浆大戟和牛枝子的SLA和LDMC呈正相关.牛心朴子、甘草、乳浆大戟和牛枝子的SLA对生存环境改变的反应比LDMC更敏感.植物的SLA可以作为荒漠草原植物资源利用对策的指示指标.
上海崇明东滩外来物种互花米草二次入侵过程
肖德荣1**,祝振昌2,袁琳2,田昆1
2012, 23(11): 2997-3002.
摘要
(
3002
)
PDF
(725KB) (
401
)
选取上海崇明东滩“刈割+水位调节”集成技术治理互花米草示范工程样地,对互花米草二次入侵过程进行了2年的监测.结果表明: 大量互花米草实生苗在春季随潮水沿潮沟等通道向恢复自然水文区扩散定居,2年即可形成与周边群落无明显差异的二次入侵群落,而群落边缘通过无性繁殖的扩散距离有限.在保持淹水控制区,互花米草两年累计扩散距离小于1 m.在物理隔离区,2年未监测到互花米草的二次入侵现象.实生苗在春季的快速拓植是互花米草实现种群二次入侵的关键.彻底消除治理区周边互花米草扩散源,设置隔离带以阻止其向治理区的扩散,或采用种植芦苇等土著物种进行生物替代,是防止互花米草二次入侵的主要措施.
盐胁迫下外源NO对苜蓿幼苗生长及氮代谢的影响
周万海1,2,3,师尚礼1,2,3**,寇江涛1,2,3
2012, 23(11): 3003-3008.
摘要
(
2129
)
PDF
(641KB) (
454
)
为探寻增强苜蓿耐盐能力的调控途径,以甘农4号苜蓿品种为材料,采用NO供体硝普钠、NO清除剂c-PTIO及硝普钠类似物亚铁氰化钠处理苜蓿幼苗,研究盐胁迫下外源NO对苜蓿幼苗生长、光合特征、氮同化酶活性和氮代谢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外源NO能明显缓解盐胁迫对苜蓿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抑制,单株干质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外源NO能增强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酶活性,抑制蛋白水解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 降低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硝态氮含量,加快铵的同化.NO供体SNP的类似物亚铁氰化钠对盐胁迫下苜蓿幼苗生长及氮代谢无调控作用;施用NO清除剂c-PTIO加剧了盐胁迫对苜蓿幼苗生长和氮代谢的抑制,添加外源NO能缓解c-PTIO的抑制效应.盐胁迫下,外源NO和内源NO均参与了苜蓿幼苗氮代谢的调控.
干旱胁迫和CO
2
浓度升高条件下白羊草的光合特征
张昌胜1,刘国彬2,薛萐1,2**,冀智清1,张超2
2012, 23(11): 3009-3015.
摘要
(
1608
)
PDF
(580KB) (
475
)
采用盆栽控制试验,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乡土种白羊草在不同水分水平(80%FC和40%FC)和CO
2
浓度(375和750 μmol·m
-2
·s
-1
) 处理下的光合生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干旱胁迫使白羊草的最大净光合速率(
P
nmax
)、表观量子效率(AQE)、气孔导度(
g
s
)、蒸腾速率(
T
r
)、最大光化学效率(
F
v
/
F
m
)、潜在光化学效率(
F
v
/
F
o
)和光合色素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升高.水分充足条件下,与正常大气CO
2
浓度相比,大气CO
2
浓度倍增下白羊草的
P
n max
、MDA和Pro含量无显著差异.干旱胁迫下,CO
2
浓度升高提高了白羊草的最大荧光(
F
m
)、
F
v
/
F
m
、
F
v
/
F
o
、叶绿素含量和AQE,
P
nmax
比正常CO
2
浓度下高23.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MDA和Pro含量均显著降低.CO
2
浓度升高对干旱胁迫引起的白羊草光合能力下降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减轻了干旱胁迫对白羊草的伤害.
高温和湿度对转
Bt
基因棉叶片
Bt
蛋白表达的影响
张祥,王桂霞,顾超,韩勇,许映飞,陈源,陈德华**
2012, 23(11): 3016-3020.
摘要
(
1462
)
PDF
(357KB) (
277
)
以来源于美国的转
Bt
基因棉DP410B(常规种)和岱杂1号(杂交种)以及来源于中国的转
Bt
基因棉泗抗1号(常规种)和泗抗3号(杂交种)为材料,研究高温(37 ℃)条件下,大气湿度(50%、70%、90%)变化对
Bt
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温条件下,盛蕾期,温湿度对4个供试品种
Bt
蛋白表达均无显著影响;盛花期,与对照(温度25~30 ℃,湿度60%~70%)相比,常规种在50%湿度时叶片
Bt
蛋白含量显著降低2.6%~3.0%;盛铃期,DP410B、泗抗1号和泗抗3号的
Bt
蛋白含量在50%湿度处理下比对照显著降低3.3%~5.8%.4个转
Bt
基因棉品种中,DP410B和岱杂1号的
Bt
蛋白含量最高,而泗抗1号最低.
干旱对东北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纪瑞鹏1,车宇胜2,朱永宁2,梁涛3,冯锐1,于文颖1,张玉书1**
2012, 23(11): 3021-3026.
摘要
(
2696
)
PDF
(477KB) (
512
)
选取玉米品种丹玉39为供试材料,利用大型农田水分控制试验场,采用大田池栽方式,在玉米三叶-拔节期、拔节-吐丝期、吐丝-乳熟期分别开展中度干旱胁迫及复水控制对比试验,分析3个关键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分适宜对照(CK)相比,三叶-拔节期遭受干旱胁迫后,全生育期推迟13 d,至拔节普遍期,株高偏低29.8%,叶面积偏小41.2%,复水后,株高和产量得到较大程度恢复,果穗性状和最终产量差异不大;拔节-吐丝期遭受干旱胁迫后,全生育期缩短7 d,至吐丝普遍期,株高偏低18.6%,叶面积偏小14.1%,果穗长、穗粒数、果穗干质量、穗粒质量分别下降6.9%、19.1%、28.1%和29.4%,空秆率增加13.3%;吐丝-乳熟期遭受干旱胁迫后,全生育期缩短15 d,生长至乳熟普遍期,株高偏低2.3%,叶面积偏小37.3%,果穗长、穗粒数、果穗干质量、穗粒质量分别下降9.2%、24.1%、30.8%和27.9%,空秆率增加24.5%.拔节-吐丝期、吐丝-乳熟期干旱胁迫处理并复水后,玉米株高恢复不明显,产量降幅显著.
亚低温与干旱胁迫对番茄幼苗根系形态及叶片结构的影响
孙三杰1,李建明1**,宗建伟2,姚勇哲1,陈凯利1
2012, 23(11): 3027-3032.
摘要
(
2404
)
PDF
(655KB) (
449
)
采用WinRhizo 2005a根系扫描测定系统和石蜡切片法,研究亚低温(8~15 ℃)和轻度干旱(正常田间持水量的55%~70%)胁迫对番茄幼苗根系形态及叶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亚低温和轻度干旱单一胁迫促进了番茄幼苗根系长度、表面积和体积的增加,而二者交互胁迫导致番茄根系各指标下降;亚低温和轻度干旱单一胁迫下番茄幼苗通过增加0.50~1.00 mm径级比例来促进根系长度的增加,通过增加1.00~2.00 mm径级比例来增加根系表面积和体积,交互胁迫下番茄幼苗通过减少0.20~0.50 mm和<0.20 mm 2个径级的比例来延缓根系生长.叶片组织结构疏松度(SR)与组织结构紧密度(CTR)呈显著负相关,CTR与栅海比呈显著正相关;亚低温处理下栅栏组织厚度减小,轻度干旱胁迫下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均减小,交互胁迫使叶片变薄,栅海比显著降低.
外源NO对Cu胁迫下番茄Cu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的影响
姜春辉1,王秀峰2,尹博1,李晓云1,崔秀敏1**
2012, 23(11): 3033-3039.
摘要
(
2078
)
PDF
(494KB) (
326
)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处理对50 μmol·L
-1
Cu
2+
胁迫下番茄幼苗Cu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Cu胁迫下,番茄幼苗的生物量和株高显著降低33.7%和23.1%,外源NO能够显著缓解这种抑制作用,但各器官中Cu的含量和累积量仍显著升高.Cu胁迫下,番茄幼苗各器官的Cu含量和累积量大小依次为根系>叶片>茎>叶柄,幼苗根系吸收的Cu向地上部的转运大幅降低,外源NO只能缓解而不能消除这种作用.外源NO可以使Cu胁迫下幼苗各器官的液泡和细胞壁中Cu含量显著上升,细胞器中Cu含量降低,从而减轻过多Cu对胞质生理生化代谢的伤害,增强组织细胞对Cu的耐性.外源NO可以提高番茄幼苗根系中醋酸提取态铜(
F
HAc
)、茎中氯化钠提取态铜(
F
NaCl
)、叶柄中
F
HAc
、叶片中乙醇提取态铜(
F
E
)和
F
NaCl
的含量,降低水溶态铜(
F
W
)的含量与比例,以降低过多铜的生物毒性.
南方地区秸秆还田对土壤综合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杨帆1**,董燕1,徐明岗2,包耀贤2
2012, 23(11): 3040-3944.
摘要
(
2006
)
PDF
(572KB) (
372
)
以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广西等省94个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为基础,运用数值化理论综合评价我国南方地区秸秆还田的土壤肥力变化和培肥增产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SFI)和作物产量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但SFI整体以中等水平的三等地(该等级土地面积占研究区土地面积的69.1%)和较低水平的四等地(占21.3%)为主;秸秆还田后,SFI和产量较秸秆不还田平均提高了6.8%和4.4%;水稻产量与SFI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SFI可真实反映研究区土壤肥力综合水平.在当前农艺水平下,秸秆还田是有效提高我国南方地区土壤综合肥力的重要举措,应大面积推广秸秆还田腐熟.
温度对以白茶为寄主的米缟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尚小丽1,杨茂发1**,黄丽1,苟光前2
2012, 23(11): 3045-3050.
摘要
(
1833
)
PDF
(532KB) (
379
)
为探明温度对以白茶为寄主植物的产虫茶昆虫米缟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分别设置5个温度条件(31、28、25、22、19 ℃), 研究温度对米缟螟各虫态平均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和存活率的影响, 计算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结果表明: 温度对米缟螟各虫态平均发育历期影响显著, 除卵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外, 幼虫、蛹及未成熟期的发育历期均在25 ℃达到最小值, 分别为(249.53±23.83) d、(12.94±1.27) d和(273.00±24.19) d;除蛹外米缟螟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极显著相关, 其中卵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线性相关, 幼虫、蛹和未成熟期则呈抛物线相关;温度显著影响各虫态存活率, 卵、幼虫、蛹及未成熟期各虫态存活率均在25 ℃最高, 分别为94.0%、73.8%、91.3%和63.4%, 22和19 ℃次之, 31 ℃最低;幼虫及蛹存活率在31 ℃均为0, 表明米缟螟不耐高温;卵、幼虫、蛹及未成熟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21、17.12、14.76和16.47 ℃, 有效积温分别为 117.94、870.88、149.70和1442.75日·度.研究结果与米缟螟在贵州息烽地区一年发生2至3代的事实大致相符.
温度对前裂长管茧蜂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刘春燕1,2,陈科伟1,曾玲1**
2012, 23(11): 3051-3056.
摘要
(
1921
)
PDF
(582KB) (
408
)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桔小实蝇三龄初幼虫为繁育寄主,考察了15、18、21、24、27及30 ℃ 6个梯度恒温对前裂长管茧蜂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前裂长管茧蜂的世代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历期由15 ℃时的45.7 d降至30 ℃时的15.2 d.温度过低或过高对前裂长管茧蜂的生长发育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5 ℃与30 ℃时寄生蜂的幼期存活率分别为10.2%和31.3%,而在24~27 ℃时,幼期存活率维持在50%左右.在试验设定的温度范围内,前裂长管茧蜂成蜂的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雌蜂的寿命稍高于雄蜂.前裂长管茧蜂的繁殖力以24 ℃时最高,能繁育74.2个后代,其次为27、21与18 ℃,分别能繁育53.4、35.7与31.6个后代,而在其他温度条件下,前裂长管茧蜂繁育的后代不超过20个.在15~24 ℃的范围内,种群中雌性比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4 ℃时最高为0.59;在21~27 ℃范围内,后代种群中以雌性个体为主.从综合反映昆虫种群生长发育与繁殖情况的指标内禀增长率来看,27 ℃时的内禀增长率最高,为0.1318; 其次为24、21、30与18 ℃,相应的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1239、0.0747、0.0318和0.0187.而15 ℃时的内禀增长率与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0.0240和0.8,种群数量呈负增长趋势.24~27 ℃是前裂长管茧蜂生长发育与繁殖的适宜温区.
不同植被类型的滩涂湿地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刘贝贝,叶成龙,虞丽,焦加国,刘满强,胡锋,李辉信**
2012, 23(11): 3057-3064.
摘要
(
2277
)
PDF
(506KB) (
378
)
对江苏盐城湿地保护区内不同植被带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共鉴定出20科39属,优势属和常见属的数量占总个体数的90%以上;不同植被类型的滩涂湿地土壤线虫总数存在明显差异性,线虫数量范围为每100 g干土79~449条,小麦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带,光滩地数量最少.线虫群落生态指数对植被带有不同的响应,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指数
H
、均匀度指数
J
在不同植被带的分布依次为:苇草带>盐蒿带>小麦地>米草带>光滩带,而优势度指数
λ
的分布为:光滩带>米草带>小麦地>盐蒿带>苇草带,表明光滩带的线虫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小于其他植被带,土壤线虫群落趋于单一化;成熟度指数
MI
表现为保护区内未开垦植被带高于已开垦的小麦地,说明农田受外界干扰明显.不同植被带间的线虫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各植被带的最大贡献物种各不相同.土壤理化性状与线虫数量、营养类群、生态指数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表明线虫群落的变化能很好地反映植被带生境的多样性,土壤线虫可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生物指示因子.
转基因水稻
Bt
汕优63种植两年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李修强1,2,陈法军3,刘满强1**,陈小云1,胡锋1
2012, 23(11): 3065-3071.
摘要
(
1805
)
PDF
(732KB) (
390
)
通过连续2年的大田试验,对转基因水稻
Bt
汕优63(
Bt
SY63)及其亲本汕优63(SY63)种植下大田土壤线虫数量、营养类群组成、生态指标和群落组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Bt
SY63和SY63种植下土壤线虫数量均随种植时间发生明显波动,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与SY63相比,
Bt
SY63种植下捕杂食线虫百分比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出现了短暂的增加,但仅在个别时间差异显著;非度量多变量排序(nMDS)分析表明,
Bt
SY63和SY63种植下土壤线虫群落组成无显著差异.可见,大田
Bt
SY63种植2年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不显著.
高寒草甸连续围封与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张莉1,2,党军1,2,刘伟1,王启兰1,向泽宇3,王长庭3**
2012, 23(11): 3072-3078.
摘要
(
2392
)
PDF
(642KB) (
430
)
以放牧为对照,应用PLFA法分析研究了放牧、连续6年围封及围封内连续6年施肥后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 围封和围封内施肥对不同土层各菌群和微生物总量均有显著影响,其对0~10 cm土层微生物的影响大于10~20 cm土层,不同土层的PLFA种类发生显著变化.围封和围封内施肥处理不同土层的革兰氏阴性菌(G
-
)含量均低于放牧;放牧0~10 cm土层中细菌、真菌、革兰氏阳性菌(G
+
)、微生物总量大于围封和围封内施肥处理,但其放线菌生物量均低于围封和围封内施肥处理;在10~20 cm土层中,各样地土壤中的G
+
无显著差异,围封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总量显著高于放牧,而围封内施肥后各菌群生物量及微生物总量明显下降.围封和围封内施肥不同土层的细菌/真菌均高于放牧;一般饱和脂肪酸/单烯不饱和脂肪酸(SAT/MONO)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
+
/G
-
),围封处理均低于放牧,围封内施肥处理均高于放牧.连续围封和围封内施肥后降低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种群结构及其生物效应
孟品品1,2,刘星1,2,邱慧珍1,2,3**,张文明1,2,3,张春红1,2,3,王蒂2,3,4,张俊莲2,3,4,沈其荣5
2012, 23(11): 3079-3086.
摘要
(
2185
)
PDF
(842KB) (
530
)
连作障碍已成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为了探明马铃薯连作障碍的机理,减轻连作障碍对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与PCR-DGGE分子指纹图谱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马铃薯连作对根际土壤真菌种群结构的影响及其生物效应.结果表明: 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根际土壤中真菌DGGE图谱的条带数量增加,连作1~5年处理的操作分类单元(OTU)分别比对照(轮作)增加了38.5%、38.5%、30.8%、46.2%和76.9%,说明马铃薯连作使根际土壤中真菌优势种群的个体数明显增多.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各处理间真菌种群结构的相似性越来越低.通过真菌DGGE条带的克隆测序比对发现,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马铃薯根际土壤土传病害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的数量明显增加,而球毛壳菌作为一种生防菌,连作5年时数量明显减少.连作使根际土壤中病原真菌种群过渡成为优势种群,根际微生态环境恶化,从而作用于根系,使根系活力和吸收面积下降,最终导致块茎产量大幅度-下降.
中国北方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
何玲敏,胡晓磊,陈雪,张胜利,栾丰刚,李增智**
2012, 23(11): 3087-3095.
摘要
(
1885
)
PDF
(990KB) (
341
)
将在中国北方13省采集分离的622株球孢白僵菌按省份划分成13个亚种群,其中寄主可以鉴定到目的8目昆虫和蜘蛛目的568株按目划分成9个亚种群,用ISSR(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各多样性指数皆显示我国北方地区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种群的异质性较强.其中内蒙古亚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异质性最高,河南亚种群最低;鳞翅目亚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异质性最高,蜘蛛目亚种群最低.河南与辽宁亚种群间以及蜘蛛目与螳螂目亚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以及遗传距离最大,宁夏与陕西亚种群间以及鞘翅目与膜翅目亚种群间最小.按寄主目划分的亚种群间的平均遗传分化系数和平均遗传距离均低于按省份划分的亚种群.这些结果以及基于遗传距离的亚种群聚类分析都证明我国北方球孢白僵菌的遗传谱系与寄主来源和地理来源均无关系.我国北方球孢白僵菌的变异主要是由各不同寄主目内科间及属间的变异造成的,也是由各省不同采集地以及采集地内部不同微生境间的差异造成的.
高效反硝化菌aHD7的筛分、脱氮特性及厌氧氨氧化性
褚淑祎,江惠霞,肖继波**,单胜道
2012, 23(11): 3096-3102.
摘要
(
1827
)
PDF
(1017KB) (
329
)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高效反硝化菌aHD7,30 ℃静置培养3 d,脱氮率可达91.7%,且反应过程中亚硝酸盐积累量较低,3 d后亚硝酸盐氮浓度基本稳定在1.8 mg·L
-1
.显微镜观察显示,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大小为0.5 μm×(1.5~2.5) μm.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同源性分析,初步推断该菌株为门多萨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mendocina
).考察了碳源、C/N、氮初始浓度、pH等因素对菌株反硝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中低浓度硝酸盐(硝酸盐氮浓度≤276.95 mg·L
-1
),脱氮率接近100%,硝酸盐氮浓度高达553.59 mg·L
-1
时,脱氮率可达66.8%,且亚硝酸盐积累量甚微;最适碳源为乙醇;C/N为6~8和偏中性条件有利于反硝化反应.aHD7具有较强的厌氧氨氧化性,平均氨利用率达4.56 mg·L
-1
·d
-1
.
岱山盐场可培养嗜盐菌的多样性及其产酶活性筛选
杨丹丹1,黎乾2,黄晶晶1,陈敏1**
2012, 23(11): 3103-3108.
摘要
(
2019
)
PDF
(1397KB) (
336
)
从岱山盐场采集样品,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培养嗜盐菌,对盐田环境中可培养嗜盐菌的多样性及产酶活性进行研究.共分离得到181株嗜盐菌菌株,通过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对通用引物扩增其16S rRNA 基因,并采用限制性内切酶
Hin
f I进行ARDRA(amplified rDNA restriction analysis)多态性分析,共分为21个不同的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 taxonomy units, OTUs),其中嗜盐细菌有12个OTUs,嗜盐古菌有9个OTUs.选取具有不同酶切图谱的代表菌株进行克隆测序,BLAST 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将嗜盐细菌归于7个属,其中嗜盐单胞菌属(
Halomonas
)的菌株数占优势,是嗜盐细菌总数的46.8%;嗜盐古菌归于4个属,盐盒菌属(
Haloarcula
)的菌株数占优势,是嗜盐古菌总数的49.1%.对分离菌株的产酶活性进行检测表明,岱山盐田环境蕴含丰富的产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等生物活性酶的嗜盐菌, 其中盐盒菌属产酶菌株数最丰富.研究结果表明,岱山盐田环境中具有较为丰富的嗜盐菌多样性,是筛选产酶菌株的重要资源库.
桑树内生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对家蚕黑胸败血病的防治及抑菌作用
董法宝,牟志美,于奇,赵凯,刘朝阳,王彦文,高绘菊**
2012, 23(11): 3109-3115.
摘要
(
2178
)
PDF
(867KB) (
270
)
为了开发新型微生物农药用于家蚕病害防治,研究了桑树内生拮抗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
Burkholderia cepacia
)Lu101菌株对家蚕黑胸败血病的防治与抑菌效果.结果表明: Lu10-1菌株发酵上清液对家蚕黑胸败血病的预防及治疗有效率分别达到41.2%和24.0%.Lu10-1菌株的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 抑菌圈直径为18.20 mm;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56 mg·mL
-1
和3.13 mg·mL
-1
;经抗菌粗提物处理后黑胸败血菌未出现对数生长期,细胞膜的渗透性发生改变,胞内蛋白质发生渗漏,胞内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出现降解现象,直至菌体破裂,细胞内容物流出,形成空腔,最后消融.初步认为Lu10-1菌株分泌的抗菌物质用于防治家蚕黑胸败血病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镉在土壤-蔬菜-昆虫食物链的传递特征
丁平1,2,庄萍1,2,李志安1,2,夏汉平1,2**,邰义萍1,2,卢焕萍1,2
2012, 23(11): 3116-3122.
摘要
(
2828
)
PDF
(496KB) (
342
)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以两种蔬菜(小白菜和苋菜)和一种昆虫(斜纹夜蛾)幼虫为对象,研究了重金属镉(Cd)在土壤-蔬菜-昆虫食物链的传递特征以及两种蔬菜中Cd化学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随着土壤Cd处理浓度的升高,两种蔬菜生物量均显著下降(
P
<0.05),而其各器官中的Cd含量均显著上升(
P
<0.05),两种蔬菜各器官Cd含量大小顺序为苋菜茎>根>叶,小白菜茎>叶>根;食用小白菜和苋菜的斜纹夜蛾幼虫体内Cd含量随着土壤Cd处理含量的升高而升高,最高分别为36.7和46.3 mg·kg
-1
,但粪便中Cd含量分别高达190.0和229.8 mg·kg
-1
,表明斜纹夜蛾幼虫食入的Cd大部分通过粪便排泄出体外.小白菜和苋菜各器官Cd化学形态均以氯化钠提取态为主(>70%),其次为无机态和有机水溶态Cd(乙醇提取态和去离子水提取态),而不溶性Cd磷酸盐(醋酸提取态)、草酸盐结合态Cd(盐酸提取态)和残渣态均极低,这有利于重金属Cd在食物链中传递.斜纹夜蛾幼虫通过粪便排泄大量Cd以缓解Cd对自身的毒害,可有效限制Cd向下一营养级传递.小白菜和苋菜对Cd的富集性均较高,不宜在Cd高污染土壤种植.
宁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特征和季节变化
甘志彬1, 2,李新正1**,王洪法1,张宝琳1
2012, 23(11): 3123-3132.
摘要
(
1958
)
PDF
(1522KB) (
386
)
宁津海域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南北黄海交界处. 根据2007年1、4、7及10月4个航次(冬、春、夏、秋)对宁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采用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分析以及MDS标序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点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 该区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43种,其中多毛类动物96种;软体动物43种;甲壳动物77种;棘皮动物13种;其他类群动物14种.各季度优势种有变化也有重叠,拟特须虫和日本倍棘蛇尾为4个季度共有优势种.调查海域年平均生物量为9.5 g·m
-2
,最高生物量出现在春季,最低出现在冬季;年平均丰度为219.6 ind·m
-2
,最高丰度出现在冬季,最低出现在秋季.物种多样性指数(
H
)变化范围2.82~3.23,物种丰富度指数(
D
) 2.28~2.75,物种均匀度指数(
J
) 0.82~0.8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个航次群落分布格局均包含近岸群落和远岸群落;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深和底质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北京市2008年奥运前后植被覆盖变化趋势
孙晓鹏1,王天明1**,邬建国1,2,葛剑平1
2012, 23(11): 3133-3140.
摘要
(
1885
)
PDF
(1580KB) (
320
)
基于2000—2009年的MODIS-DVI数据,分析了2008年奥运前后北京市植被覆盖变化趋势的时间动态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显著增加像元比例为20.7%,显著减小像元仅占4.1%,减少速率略快于增加速率;植被的显著变化主要集中在低海拔、小坡度的人类活动密集地区,并在平原区形成2个环带,分别为五环路以内的植被增加环带、五环路到六环路外侧的植被减少环带;植被显著变化区存在明显的NDVI高值段和低值段之间的转化,中值段变化不大,主要由土地覆被类型的转变引起;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保护区主要表现为植被增加,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则兼有植被增加和植被减少的双重特征.奥运筹备期一系列的生态工程是研究区植被增加的主要原因.
基于临界氮浓度的小麦地上部氮亏缺模型
赵犇,姚霞,田永超,刘小军,曹卫星,朱艳**
2012, 23(11): 3141-3148.
摘要
(
2167
)
PDF
(735KB) (
305
)
基于3年的大田试验,选择代表性的中蛋白小麦品种(扬麦16)和低蛋白小麦品种(宁麦13),分别构建了小麦地上部干物质临界氮浓度(
N
cnc
)稀释曲线模型、氮营养指数(NNI)模型和氮亏缺(
N
and
)模型.结果表明: 小麦地上部干物质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具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小麦临界氮浓度与地上部最大干物质(DM)符合幂函数关系(扬麦16为
N
cnc
=4.65
DM
-0.44
;宁麦13为
N
cnc
=4.33
DM
-0.45
);小麦地上部氮营养指数模型可以准确诊断氮素营养状况;小麦地上部氮亏缺模型可以定量调控氮肥管理措施.利用2007—2008年的独立试验资料对小麦地上部干物质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氮营养指数模型和氮亏缺模型进行检验和测试,结果表明模型的准确性较高,普适性较强.本文所构建模型可以直接用于诊断调控小麦氮素营养,为小麦生产中精确施肥管理提供了较好的技术途径和理论基础.
平地无风条件下蒙古栎阔叶床层的火行为Ⅱ.火焰长度和驻留时间影响因子分析与预测模型
张吉利,刘礴霏,邸雪颖,褚腾飞,金森**
2012, 23(11): 3149-3156.
摘要
(
1624
)
PDF
(855KB) (
316
)
以帽儿山地区蒙古栎凋落叶的含水率、载量和床层高度为控制变量,模拟野外凋落叶床层状态,进行了100次平地无风条件下的室内点烧试验,分析含水率、载量和床层高度对火焰长度和驻留时间的影响,并建立了多元线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 含水率与火焰长度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
P
<0.01),与驻留时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显著(
P
>0.05);载量、床层高度与火焰长度和驻留时间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
P
<0.01).床层高度与含水率、载量的交互作用对火焰长度有显著影响;含水率与载量、床层高度的交互作用对驻留时间有显著影响.火焰长度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能解释火焰长度83.3%的变异,平均绝对误差为7.8 cm,平均相对误差为16.2%;驻留时间预测模型的效果略差,仅能解释驻留时间54%的变异,平均绝对误差为9.2 s,平均相对误差为18.6%.
气候变化背景下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夏季火险变化趋势
杨光1,2,舒立福2,邸雪颖1**
2012, 23(11): 3157-3163.
摘要
(
1959
)
PDF
(1236KB) (
335
)
采用Delta、WGEN降尺度方法和加拿大森林火险天气指标,分析了1966—2010年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夏季火灾变化特征,预估了2010—2099年夏季森林火险变化趋势,分析了夏季森林火灾与春、秋季森林火灾的差异,并提出了基于火环境的夏季森林火灾防控策略.结果表明: 气候变暖背景下,2000—2010年研究区夏季森林火灾呈高发态势.在可预期的未来,2010—2099年研究区夏季森林火险比基准年(1961—1990年)增加34%,增幅大于春、秋季森林火险.A2a和B2a情景下,2010—2099年研究区夏季森林火险相对于基准年均呈升高趋势,且随着时间递推,森林火险增加的区域不断变广,增加的比重不断加大.到21世纪末,A2a情景下夏季森林火险与基准年相比增加近一倍,夏季高森林火险地区将贯穿整个研究区.夏季森林火灾在火源特点、森林可燃物属性和森林火险天气情况等方面都有别于春、秋季森林火灾,研究区应严管火源,严控可燃物载量,严抓中长期森林火险预报,以控制夏季森林火灾.
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结构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其发展预测
王梁,朱利群,张四伟,张沛琪,徐敏轮,卞新民**
2012, 23(11): 3164-3172.
摘要
(
1814
)
PDF
(758KB) (
340
)
基于生态适宜性“三基点”理论,采用动态赋权和拟合的方法,建立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结构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山东省章丘市为例,对其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结构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在有限的农业生态资源下,2005—2010年,章丘市4种农业主导产业的生态适宜性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2011—2015年,则呈下降趋势,其中,2015年油料作物和水果的生态适宜性综合指数出现负值.对章丘市的应用研究证实了本文提出的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结构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及预测模型的合理性.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镇土地空间重构——以广州市新塘镇为例
钟式玉1,2,吴箐1**,李宇1,程金屏1
2012, 23(11): 3173-3179.
摘要
(
2464
)
PDF
(1760KB) (
338
)
根据源-汇景观理论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以城镇中心建设用地为扩展源,生态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率为扩展阻力系数,对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进行修正.基于此,模拟广州市新塘镇空间拓展过程,在保障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构城镇土地空间的优化路径.结果表明: 1988—2008年,模拟的城镇空间发展方向与新塘镇实际发展进程及发展强度吻合性良好;模拟结果将新塘镇空间划分为高阻力、较高阻力、中阻力和低阻力4个片区,各区面积分别为80.84、78.90、24.26、61.88 km
2
,城镇空间发展路径依次沿着低—中—较高—高阻力区进行;新塘镇生态适宜用地面积为159.74 km
2
,建设适宜用地面积为86.14 km
2
,生态冲突区面积为17.37 km
2
,生态冲突区主要分布在较高阻力区(10.38 km
2
)和高阻力区(6.99 km
2
).修正后的MCR可有效揭示新塘镇土地空间分配与空间冲突的关系,并能科学有效地判定城镇空间拓展最优路径.
基于遥感方法的大洋河口湿地环境污染风险时空动态模糊评价
孙永光,赵冬至**,张丰收,卫宝泉,初佳兰,苏岫
2012, 23(11): 3180-3186.
摘要
(
1817
)
PDF
(1855KB) (
318
)
利用大洋河河口湿地不同历史时期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借助层次分析法、遥感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大洋河河口环境污染风险综合水平进行时空评价,并探讨典型人类活动对其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大洋河河口环境污染风险综合水平在1958—2008年间呈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由陆向海环境污染风险综合水平呈下降趋势,并呈带状分布;旅游开发活动基本不会导致区域环境污染风险的加剧,而人类居住、交通运输和围海养殖会加剧区域环境污染风险综合水平.研究结论可为河口区域海域使用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和污染物防治提供参考.
综合评述
陆地水-碳耦合模拟研究进展
刘宁1,孙鹏森1**,刘世荣2
2012, 23(11): 3187-3196.
摘要
(
3275
)
PDF
(546KB) (
553
)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危机背景下,人类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的适应性管理需求推动了生态系统水、碳耦合与制约关系的研究.在多时空尺度上研究水、碳耦合关系、以及探讨全球变化下生态系统水、碳平衡及其相互响应机制是现阶段的研究热点.本文在综述不同尺度水、碳耦合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其中关键过程与参数的涵义和测算方法,分析了大尺度上基于遥感技术的蒸散发模型的构建及其对水碳耦合研究的重要性,最后展望了多源数据同化技术等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碳耦合模拟中的应用.
考虑气候因子变化的湖泊富营养化模型研究进展
苏洁琼1,2,王烜1,2**,杨志峰1,2
2012, 23(11): 3197-3206.
摘要
(
2031
)
PDF
(1079KB) (
566
)
气候因子是影响湖泊营养状态和进程的主要自然因素.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下,将气候因子的变化纳入湖泊富营养化模型中,可以为湖泊演化趋势分析和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本文首先分析了气温、降水、光照和大气等气候因子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进而对考虑气候因子变化的数理统计与分析模型、生态动力学模型、系统生态学模型及智能算法等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完善气候因子变化下湖泊营养状态变化的模型研究进行了展望:1)加强气候因子作用于湖泊营养状态的机理研究;2)选择合适的气候模拟模型,合理设置气候变化情景,在不同模型嵌套时保证时空尺度的匹配;3)以水动力学模型为基础,耦合生态模型及智能算法等,并结合良好的气候模拟模型,以精确模拟预测气候变化下湖泊富营养化的演化过程和趋势.
环境因子对海月水母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建艳1,于志刚2**,甄毓3,米铁柱3,姚庆祯2,王国善1
2012, 23(11): 3207-3217.
摘要
(
2463
)
PDF
(596KB) (
530
)
海月水母是一种广泛分布的世界性近岸种,也是我国近海海域大型水母优势种之一.近年来海月水母在世界各地频繁暴发,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沿岸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危害.海月水母有复杂的生活史(营附着生活的螅状体世代和营浮游生活的水母体世代)和多种无性生殖(出芽生殖、横裂生殖、足囊生殖等)及有性生殖方式.环境因子影响海月水母生活史的各个阶段,如浮浪幼虫阶段、螅状体阶段、碟状体阶段等.这些生长阶段尤其是早期生长阶段的状态(如附着、分布、扩散等)会进一步影响海月水母的种群动态.本文以海月水母生活史为主线,系统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关于环境因子对其生活史各阶段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以期为我国近海海域水母暴发关键因子的研究提供借鉴.
嗜热菌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崔静岚1,陈晨1,秦智慧1,2,俞春娜3,沈慧1,沈超峰1,2**,陈英旭1,2
2012, 23(11): 3218-3226.
摘要
(
2679
)
PDF
(523KB) (
612
)
有机污染物造成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嗜热菌具有高效降解环境有机污染物的潜力.嗜热菌在高温条件下降解有机污染物,代谢速度快,嗜温杂菌的竞争减少,同时高温环境下一些难降解有机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可利用性大大提高,有机污染物可得到快速、彻底降解.因此,嗜热菌对有机废水生物处理及有机物污染场地生物修复等意义重大.本文从嗜热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特点、温度的影响、降解途径、降解酶及其编码基因及工程应用等角度,介绍了嗜热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并对嗜热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菌种资源储备、技术策略及应用研发等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