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19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08-03-21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江西千烟洲不同恢复途径下白栎种群生物量
徐雯佳
1,3
;刘琪璟
1,2
;马泽清
1
;刘迎春
1,3
2008, 19(03): 459-466 .
摘要
(
2110
)
PDF
(469KB) (
1001
)
利用不同自变量和函数,建立白栎枝条和单株地上各器官的生物量模型,选择其中的最佳模型估算了千烟洲人工造林和自然封育两种恢复途径下白栎种群地上生物量及其年增长量,并利用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线性关系,估算了白栎种群地下生物量及其年增长量
.结果表明:模拟白栎枝条和单株地上各器官生物量的最佳函数均为幂函数,而最佳自变量分别为
d
2
l
和
D
2
H
.白栎种群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为天然次生林大于人工湿地松林.次生林中白栎种群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别为3.592和1.723 t·hm
-2
,其中树干生物量>枝生物量>叶生物量;湿地松林中白栎种群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别为0.666和0.462 t·hm
-2
,其中树干生物量>叶生物量>枝生物量.2004—2006年,两种恢复途径下白栎种群地上、地下及总生物量的年增长量均逐年增加.其中地上生物量年增长量占总年增长量的比重呈逐年升高趋势,湿地松林中由54.35%增至62.20%,次生林中由67.27%增至68.94%.与次生林相比,湿地松林中白栎种群各器官生物量年增长量较小,但其相对增长速率较快.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草本植物多样性季节动态及空间分布格局
李步杭
1,2
;张健
1,2
;姚晓琳
1,2
;
叶吉
1,2
;王绪高
1
;郝占庆
1
2008, 19(03): 467-473 .
摘要
(
2354
)
PDF
(935KB) (
1082
)
基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
25 hm
2
样地(CBS)一年内草本植物的4次调查数据,对样地内
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季节动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初步分析
.结果表明:样地内草本植物
物种组成丰富
,共有102种,隶属于40科84属.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
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3.52、0.96和0.75;物种组成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以初夏物种数最多
;各季节的
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较大,个体数
量从早春到秋季逐渐减少;物种丰富度和多度的空间分布连续性较差
,主要表现为斑块性分布,
说明草本植物对微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坡向是影响物种丰富度和多度的主要因素
, 在早
春、夏末和秋季
,不同坡向的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差异极显著(
P
<0.01),且早春阶段北坡
和东坡的丰富度高于南坡和西坡
,夏末和秋季则相反.
濒危植物永瓣藤的种群结构及与环境的关系
张小平
1,2
;郝朝运
1,2
;范睿
1,2
;李文良
1,2
;张昱
1,2
;谌小宝
3
2008, 19(03): 474-480 .
摘要
(
2367
)
PDF
(392KB) (
1150
)
基于相邻格子法调查资料
,分析了安徽省南部山区——祁门县棕里村次生灌丛、毛竹林、杉木林和马尾松林4种类型群落中永瓣藤种群的基径、结构以及环境因子对其种群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群落中永瓣藤种群的平均基径依次为毛竹林(10.5 mm)>马尾松林(9.1 mm)>杉木林(7.2 mm)>次生灌丛(7.0 mm),其中次生灌丛、杉木林与毛竹林、马尾松林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P
<0.05).不同群落中永瓣藤种群的结构有一定差异,次生灌丛和马尾松林群落的径级呈非典型的金字塔型分布,为稳定型种群;毛竹林群落属于纺锤形,以中等级别个体最多,种群处于衰退的早期阶段;杉木林群落属于典型金字塔型,永瓣藤幼苗数量最多.棕里村永瓣藤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Deevey Ⅱ,为增长型种群,未出现衰退迹象.永瓣藤适于生长在海拔低、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高、坡度缓和、乔木层盖度较高的生境中,频繁的人为干扰将对其种群更新产生不良影响.最后就有关永瓣藤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盘锦芦苇湿地空气动力学参数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何奇瑾
1,2
;周广胜
2,3
;周莉
3
;王云龙
3
2008, 19(03): 481-486 .
摘要
(
2240
)
PDF
(519KB) (
1037
)
应用盘锦芦苇生态系统观测场的涡动相关通量和小气候梯度系统的观测资料,采用涡动相关与小气候梯度观测相结合的方法估算了研究区芦苇下垫面空气动力学参数,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较好地估算芦苇湿地的空气动力学参数;芦苇湿地零平面位移(
d
)和粗糙度(
z
0
)的季节变化均呈先增后减的单峰曲线变化.
z
0
和
d
均在9月达到最大,分别为0.24和1.85 m; 12月达最小,分别为0.03和0.02 m.芦苇湿地
z
0
和
d
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株高(
h
)和叶面积指数(
LAI
)的影响.
d
随
h
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z
0
与
h
呈二次曲线关系.
d/h
和
z
0
/
h
均与
LAI
呈幂函数关系,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9和0.78.
大兴安岭呼中林区地表死可燃物载荷量空间格局
刘志华
1,2
;常禹
1
;陈宏伟
1,2
;周锐
1,2
;荆国志
3
;张红新
3
;张长蒙
3
2008, 19(03): 487-493 .
摘要
(
2077
)
PDF
(508KB) (
859
)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依据时滞分类标准对大兴安岭呼中林区地表死可燃物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一级地表死可燃物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占总地表死可燃物载荷量的55.54%,平均载荷量为762.35 g·m
-2
,其载荷量的决定因素是林分因子和立地年龄;二、三级地表死可燃物的平均载荷量之和为610.26 g·m
-2
,具有较弱的空间自相关性,其载荷量的决定因素为干扰历史.地表死可燃物类型和数量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空间异质性是造成插值精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但采用实地调查数据,并结合地统计学方法,可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地表死可燃物载荷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可间接为林业管理提供依据.
研究报告
樟子松针叶磷组分浓度与土壤有效磷浓度的关系
刘兴宇
1,2
;赵琼
1
;曾德慧
1
;刘金环
1
;胡亚林
1,2
;邓东周
1,2
;王红
1,2
2008, 19(03): 494-498 .
摘要
(
2146
)
PDF
(216KB) (
973
)
为弄清科尔沁沙地东南部樟子松人工林是否受土壤磷素供应的限制,找出反映土壤磷素供应状况的最佳叶片养分指标,分析了樟子松人工林不同年龄针叶中全磷、无机磷、有机磷和全氮浓度以及土壤有效磷浓度
.结果表明:研究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有效磷浓度较低,为0.12~0.63 mg·kg
-1
;土壤有效磷浓度与当年生针叶无机磷和全磷浓度显著相关,而与针叶全磷的相关性来源于针叶中无机磷与全磷的相关.与当年生针叶全磷浓度相比,针叶无机磷浓度能更为准确、直接地反映土壤的供磷水平.
苗期遮光光质对生姜光合及生长的影响
张瑞华;徐坤
2008, 19(03): 499-504 .
摘要
(
2230
)
PDF
(363KB) (
1116
)
以不同颜色塑料薄膜为遮光材料,研究了苗期遮光光质对生姜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苗覆膜期,生姜叶片叶绿素含量以蓝膜及绿膜处理较高,白膜次之,红膜较低;叶片
P
n
则以绿膜处理较高,为14.9 μmol·m
-2
·s
-1
(第4叶),分别较白膜、红膜及蓝膜提高5.7%、10.4%和18.3%.旺盛生长期撤膜后,
P
n
较幼苗期升高,但处理间的变化趋势与幼苗期相似;新生叶片叶绿素含量除红膜处理较低外,其它处理无显著差异,但下位叶片叶绿素含量则以蓝膜和红膜处理显著低于绿膜和白膜处理.蓝膜处理生姜植株茎秆增高、变细,分枝数较少;绿膜处理植株根、茎、叶及根茎鲜质量较高,白膜、红膜及蓝膜处理依次降低,收获时,其产量分别达57 000、53 709、51 487和48 712 kg·hm
-2
.说明生姜苗期采用绿膜遮光,可增强叶片光合作用,促进植株生长,提高生姜产量.
不同水稻品种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
童平
1
;杨世民
2
;马均
1
;吴合洲
1
;傅泰露
1
;李敏
1
;王明田
3
2008, 19(03): 505-511 .
摘要
(
2597
)
PDF
(372KB) (
1028
)
对12个杂交水稻品种在两类生态条件下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适应环境的能力主要由其自身因素决定,品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品种间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差异均比生态区域间的差异更显著.产量与总干物质量和净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决定系数
R
2
分别为0.584和0.590,与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茎鞘物质转换率相关不显著.与低光强地区相比,高光强地区叶片厚度和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茎鞘物质转换率降低.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产量中来自于后期光合积累物质的比例较大;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产量中来自于前期干物质积累及其转运的比例较大.
低温弱光胁迫对日光温室栽培杏树光系统功能的影响
孙山
1,2
;张立涛
2
;王家喜
1
;王少敏
1
;高华君
1
;高辉远
2,3
2008, 19(03): 512-516 .
摘要
(
2232
)
PDF
(430KB) (
1092
)
以温室栽培的金太阳杏为材料,测定了金太阳杏叶片光合速率(
P
n
)、光系统Ⅱ(PSⅡ)光下实际光化学效率(
Φ
PSⅡ
)、光化学猝灭系数(
q
P
)和开放的PSⅡ反应中心的激发能捕获效率(
F
v
′
/
F
m
′
), 探讨了低温弱光(7 ℃、200 μmol·m
-2
·s
-1
PFD)对叶片光系统Ⅰ(PSⅠ)和PSⅡ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温室栽培的金太阳杏叶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在25 ℃左右.光下7 ℃的低温可使叶片净光合速率(
P
n
)大幅下降,造成激发压(1-
q
P
)增大,进而引起光抑制.低温弱光条件使PSⅠ和PSⅡ功能受到破坏,与单纯低温胁迫(7 ℃,黑暗)处理相比,经低温、弱光(7 ℃, 200 μmol·m
-2
·s
-1
PFD)胁迫2 h后,PSⅠ活性下降了28.26%,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
F
v
/
F
m
)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表明低温弱光条件下PSⅠ比PSⅡ 更易发生光抑制.
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林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演变
薛萐
1,2
;刘国彬
1
;戴全厚
1,3
;李小利
1
;吴瑞俊
1
2008, 19(03): 517-523 .
摘要
(
2356
)
PDF
(276KB) (
999
)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人工柠条和沙棘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对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商(
q
CO
2
)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生态恢复过程中人工柠条林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微生物生物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变化显著,柠条栽植7 a后微生物生物量碳较坡耕地显著增加,随后每5~7 a的变化均达到显著水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磷在前13 a无显著变化,20~30 a处于基本稳定期,较坡耕地显著增加,但明显低于天然侧柏林;呼吸强度随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升高,20~25 a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下降,30 a时达到最低值;
q
CO
2
在恢复初期较坡耕地显著升高,随后迅速降低,30 a后回落至坡耕地之下,但仍显著高于天然侧柏林;不同灌木林对土壤质量的改善作用不同,恢复年限相同的沙棘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呼吸强度明显高于柠条林,但
q
CO
2
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
q
CO
2
与土壤养分和恢复年限显著相关.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林可通过生物的自肥作用恢复土壤肥力和增加微生物生物量,但要恢复到破坏前该地区顶级群落时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理化指标,必须加强林地管理,促进植物群落的拓殖与更替,且此过程相对于生态破坏过程要漫长的多.
柴达木盆地东缘青海云杉树轮细胞结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的指示
李雁
1,3
;梁尔源
2
;邵雪梅
1,2
2008, 19(03): 524-532 .
摘要
(
2241
)
PDF
(885KB) (
947
)
基于青海柴达木盆地东缘山地青海云杉生长上限的树轮样本,在获取树轮宽度数据的同时,获取了细胞特征指标,包括细胞个数和细胞大小,建立了树轮早材、晚材、整轮的细胞个数标准年表和细胞大小的最大值、最小值年表,并通过与附近茶卡气象站过去31年(1970—2000年)逐月降水量和温度的相关分析和响应函数分析,从细胞尺度探讨了青海云杉生长与外界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早材细胞个数与冬半年(上年10月至当年3月)温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晚材细胞个数除了与11月和12月最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外,还与生长季中7月和8月平均温度呈显著相关关系;早、晚材细胞个数同时与7月的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早材细胞个数与5月的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对于早材最大细胞大小的年表来说,其变化与2月的降水量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而晚材最小细胞的大小与8月降水量的变化同步.细胞个数和细胞大小不仅记录了树轮宽度所记录的温度变化信息,还额外记录了一定的降水信息,说明不同的树木生长指标能够记录不同的气候信息.利用同一地点同一树种不同类型的树轮指标,能够提取多种气候要素的变化信息,这对将来从同一样点的树轮资料中提取更丰富的气候信息以及发掘树轮气候学的潜力具有一定意义.
内蒙古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大气通量交换特征
杨娟
1,3
;周广胜
1,2
;王云龙
2
;王玉辉
2
2008, 19(03): 533-538 .
摘要
(
2333
)
PDF
(748KB) (
1244
)
基于内蒙古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的涡动相关观测资料和小气候梯度系统观测资料,对研究区碳通量和水热通量的日、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生长季的碳通量日动态呈U型曲线,即日出前释放CO
2
,日出后开始吸收CO
2
,正午前后达峰值,午后吸收CO
2
减弱,日落后重新转为释放CO
2
;9月白天CO
2
吸收最为强烈,8月次之,10月最低.克氏针茅草原的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日动态均呈倒U型曲线,与碳通量日动态相反,即白天感热和潜热通量多为正值,夜间感热为负值,潜热接近于零;感热通量以5月最高,潜热通量以9月最高.冬季草地为弱碳源,CO
2
通量较小,夏季表现为明显的碳汇.
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
徐侠
1
;陈月琴
1
;汪家社
2
;方燕鸿
2
;权伟
1
;阮宏华
1
;徐自坤
2
2008, 19(03): 539-544 .
摘要
(
2770
)
PDF
(448KB) (
1254
)
采用连续熏蒸培养法,测定了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高度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矮林以及高山草甸土壤中有效碳含量,分析了土壤有效碳(LOC)与微生物量碳(MBC)、土壤总有机碳(TOC)、细根生物量(FRB)和土壤全氮(TN)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碳占总有机碳的3.40%~7.46%;微生物量碳只是土壤有效碳中的一部分,占土壤有效碳26.87%~80.38%; 不同林分土壤有效碳含量随海拔增高而显著增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有效碳与微生物量碳、土壤总有机碳、细根生物量、土壤全氮之间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高海拔土壤有效碳含量显著高于低海拔土壤.
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黑垆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霍琳
1,2
;武天云
2
;蔺海明
1
;曹诗瑜
2
;唐文雪
2
2008, 19(03): 545-550 .
摘要
(
2214
)
PDF
(365KB) (
1129
)
通过2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黑垆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土壤相比,黑垆土开垦后,0~10 cm和10~20 cm土层>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下降了21.35%和38.82%;0.5 mm以上各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5 mm和5~2 mm大粒径团聚体的下降幅度最大;而0.5~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却增加了104.75%和23.13%.0~10 cm土层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高于10~20 cm土层.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5~2 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最多,>5 mm粒级次之;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和秸秆还田处理能显著增加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团聚体的结构.各处理0~10 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MD)均大于10~20 cm土层;自然土壤的团聚体MMD显著高于同层次耕作土壤,长期施肥处理MMD大于无肥对照,有机物质培肥处理明显高于化肥处理.土壤团聚体MMD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长期施肥对东北黑土酶活性的影响
王树起;韩晓增;乔云发;王守宇
2008, 19(03): 551-556 .
摘要
(
1967
)
PDF
(1318KB) (
1170
)
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黑土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及土壤全碳和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磷酸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特别是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显著增加了该3种土壤酶的活性,增幅分别为43.6%~113.2%、25.9%~79.5%、14.7%~134.4%(0~20 cm)和56.1%~127.2%、14.5%~113.8%、16.2%~207.2%(20~40 cm),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磷酸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均有所降低;长期施用氮肥对土壤脲酶、施用磷肥对土壤磷酸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长期施肥对土壤全C、全N含量及C/N也有明显影响.
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轻组有机质的季节动态
谢锦升
1
;杨玉盛
1
;杨智杰
1
;黄石德
2
;陈光水
1
2008, 19(03): 557-563 .
摘要
(
2165
)
PDF
(1452KB) (
1163
)
以次生林为对照,研究了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侵蚀退化红壤及其恢复为马尾松林、板栗园和百喜草地后土壤轻组有机质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侵蚀裸地表层土壤轻组有机质含量在0.05~0.14 g·kg
-1
,无明显的季节变化;恢复的马尾松林、板栗园和百喜草地表层土壤轻组有机质含量季节变化明显,其中冬春季节比夏季高58%~122%.夏季恢复植被下的土壤轻组有机质C含量和C/N均较低,而轻组有机质N含量较高,表明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导致轻组有机质快速分解.次生林轻组有机质的季节变化趋势与恢复的生态系统基本一致,但波动幅度较小,5~10 cm土层轻组有机质含量无明显的季节差异.土壤轻组有机质的季节动态还受小生境和植被类型的影响,与林地相比,百喜草地土壤轻组有机质数量波动幅度较高.建议采用多次取样或者综合气候、植被和经营措施等因素确定合适的取样时间,以提高轻组有机质的观测精度.
磷有效性对大豆菌根侵染的调控及其与根构型、磷效率的关系
刘灵
1,2
;廖红
1
;王秀荣
1
;严小龙
1
2008, 19(03): 564-568 .
摘要
(
2217
)
PDF
(619KB) (
1092
)
以30个不同根构型的大豆基因型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生长介质磷有效性对大豆接种摩西球囊霉属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及其与根构型、磷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生长介质磷有效性显著地影响大豆菌根真菌的接种效果.低磷条件下接种菌根真菌效果明显,菌根侵染率较高,菌根对大豆磷吸收的贡献率较大;高磷条件下接种菌根真菌效果不显著,菌根侵染率较低,菌根对大豆磷吸收的贡献率较低.磷有效性和大豆根构型对菌根真菌接种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低磷条件下,中间型和深根型大豆的菌根侵染率最高,浅根型最小.高磷条件下,根构型与菌根侵染率间的关系不明显.根构型和菌根侵染状况对大豆磷效率的贡献存在互利互补关系,磷效率高的大豆基因型一般具有较好的根构型或较高的菌根侵染率.
氯化钠胁迫对不同品种南瓜幼苗阳离子含量的影响
李卫欣
1,2
;陈贵林
1
;任良玉
1
;王鹏
2
2008, 19(03): 569-574 .
摘要
(
2185
)
PDF
(385KB) (
881
)
选择19个不同类型南瓜品种,研究了300 mmol·L
-1
NaCl胁迫条件下,幼苗地上部和根系Na
+
、K
+
、Ca
2+
含量、Na
+
/K
+
、Na
+
/Ca
2+
、钠-钾和钠-钙运输选择性系数(S
Na
+
,K
+
和S
Na
+
,
Ca
2+
值)的变化.结果表明:NaCl胁迫处理8 d后,不同品种南瓜幼苗Na
+
含量均明显增加,而K
+
含量下降,离子平衡被打破.青栗(Q
1
)南瓜幼苗根系Na
+
含量、地上部Na
+
/K
+
、Na
+
/Ca
2+
、S
Na
+
,
K
+
和S
Na
+
,Ca
2+
值均明显高于黑蜜南瓜(H
2
)和黑籽南瓜(H
3
).不同品种南瓜幼苗体内Na
+
含量、地上部Na
+
/K
+
和Na
+
/Ca
2+
、S
Na
+
,
K
+
和S
Na
+
,
Ca
2+
值变化趋势与NaCI胁迫下不同品种南瓜幼苗盐害指数的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验证了Q
1
耐盐性强与NaCl胁迫下地上部Na
+
/K
+
、Na
+
/Ca
2+
、S
Na
+
,
K
+
和S
Na
+
,
Ca
2+
值较低以及K
+
、Ca
2+
含量较高有关;而H
2
和H
3
对盐敏感与NaCl胁迫下地上部Na
+
/K
+
、Na
+
/Ca
2+
、S
Na
+
,
K
+
和S
Na
+
,
Ca
2+
值较高,以及K
+
、Ca
2+
含量较低有关.
单位面积杆数对温室标准切花菊品质影响的预测模型
杨再强
1,2
;戴剑锋
1
;罗卫红
1
;陈发棣
3
;顾俊杰
4
;丁琪峰
1
;莫丹
3
;姜贝贝
3
2008, 19(03): 575-582 .
摘要
(
2090
)
PDF
(835KB) (
983
)
通过对切花菊不同品种、不同单株主杆数、不同定植密度和不同定植日期的试验,定量分析了单位面积杆数对标准切花菊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规律和各外观品质指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冠层吸收的生理辐热积为指标的可定量预测单位面积不同杆数对温室标准切花菊品质影响的预测模型,并用与建模相独立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随单位面积杆数的增加,切花菊的叶面积指数增加,其植株的平均株高、茎粗、出叶数、花径均降低.所建模型对多杆栽培和不同密度单杆栽培的标准切花菊单杆地上部分鲜质量、株高、茎粗、出叶数、花径和单位面积出花枝数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
R
2
)分别为0.95、0.96、0.94、0.91、0.81和0.97,预测相对误差分别为16.1%、10.1%、12.8%、13.4%、15.9%和16.1%,模型模拟精度较高.该模型可为温室标准切花菊栽培密度和栽培杆数的优化以及品质的光温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根际低氧胁迫对黄瓜幼苗根系呼吸代谢的影响
康云艳;郭世荣;段九菊
2008, 19(03): 583-587 .
摘要
(
1988
)
PDF
(582KB) (
1099
)
采用营养液栽培方法,研究了低氧胁迫对两个耐低氧能力不同的黄瓜品种根系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氧胁迫下,两个黄瓜品种根系三羧酸循环显著受阻,无氧呼吸代谢被促进.与耐低氧能力较弱的中农8号相比,耐低氧能力较强的绿霸春4号根系琥珀酸脱氢酶和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的降低幅度较小,乳酸脱氢酶活性、乳酸和丙酮酸含量的增加幅度较小,而丙酮酸脱羧酶、乙醇脱氢酶活性及乙醇、丙氨酸含量的增加幅度较大;低氧胁迫8 d时,与相应对照相比,绿霸春4号根系乙醇脱氢酶活性及乙醇和丙氨酸含量分别增加了409.30%、112.13%和30.64%,中农8号根系分别增加了110.42%、31.84%和4.78%,这是两个黄瓜品种耐低氧能力差异的主要生理原因.两品种幼苗根系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和乙醛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表明低氧胁迫下黄瓜根系乙醇发酵代谢途径的增强和丙氨酸的积累有利于防御低氧伤害.
西双版纳鸡嗉果榕内一种非传粉小蜂的性比调节
宋波
1, 2
;彭艳琼
1
;管俊明
1, 2
;杨培
1, 2
;杨大荣
1
2008, 19(03): 588-592 .
摘要
(
2195
)
PDF
(389KB) (
1284
)
对西双版纳广泛分布的鸡嗉果榕(
Ficus semicordata
)雄树上寄生的一种非传粉榕小蜂
Apocryptophagus
sp.进行控制梯度放蜂实验,结合产卵行为、交配行为观察,定量研究了该种非传粉榕小蜂的性比率.结果表明:
Apocryptophagus
sp.雌蜂在传粉榕小蜂(
Ceratosolen gravelyi
)产卵后的第3天开始访问榕果,从果外完成产卵,产卵时间持续2 d左右.发育成熟以后,其雄蜂几乎与传粉榕小蜂雄蜂同时羽化,雄蜂咬开寄生有其雌蜂的瘿花并进行交配,雌蜂交配后从瘿花内羽化出来离开榕果,去寻找新的处于接受期的榕果,而雄蜂一直留在其寄生的榕果内直至死亡.后代性比与局域配偶竞争理论预测一致:性比偏雌,随着在同一榕果产卵的繁殖雌蜂数量的增加,后代性比上升;同时,单个榕果内的后代数量也上升,而平均后代数量却显著下降.在个体水平上,当1头雌蜂在榕果上产卵时,后代性比与后代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
丁程成;戴征凯;李辉信;陈小云;成艳红;周静;张斌;胡锋
2008, 19(03): 593-598 .
摘要
(
2255
)
PDF
(256KB) (
969
)
以退化红壤的侵蚀裸地、旱生性草坡、稀疏针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5种植被恢复类型及常绿阔叶林(对照)为研究对象,对各类型植被的土壤弹尾虫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弹尾虫2亚目7科23属,其中符跳属、类符跳属、小圆跳属等为优势类群.应用个体密度、类群数及多样性指数等指标,研究了植被类型对弹尾虫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项指标以常绿阔叶林为最高,裸地最低,基本没有弹尾虫存在;旱生性草坡、稀疏针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4种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弹尾虫群落得到了一定恢复,但各类型之间土壤弹尾虫群落没有明显差异,均处于恢复的早期阶段; Bray-Curtis指数显示,侵蚀裸地与顶级常绿阔叶林的差异最大(0.99),其它植被恢复类型与顶级常绿阔叶林的差异也较明显,但各植被恢复类型间弹尾虫群落的差异较小.
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耐寒性物质的动态变化
强承魁
1
;杜予州
1
;于玲雅
1
;崔亚东
1,2
;陆明星
1
;郑福山
1,3
2008, 19(03): 599-605 .
摘要
(
2329
)
PDF
(584KB) (
1160
)
为从生理生化水平上探讨二化螟越冬幼虫耐寒机制,分别对不同时期采集的二化螟越冬幼虫过冷却点及水、灰分、元素、脂肪、脂肪酸、甘油、总糖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越冬期幼虫过冷却点及游离水、游离脂肪、总糖和蛋白质含量变化均呈先减后增,而结合水、灰分、高含量元素(K、Na、Mg、Fe、Ni和Cr)、结合脂肪和甘油含量则呈相反变化;越冬期幼虫脂肪酸组分出现变化,但主要成分均为9-十六碳烯酸、9-十六烷酸和9-十八碳烯酸,其中前二者含量呈先减后增变化而后者则相反.越冬幼虫体内理化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其耐寒性强弱.
南京市城区景观特征尺度动态
黄桂芳;刘茂松;徐驰;郁文;陈虹
2008, 19(03): 606-612 .
摘要
(
2100
)
PDF
(671KB) (
969
)
利用南京市1988、1998和2006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采用小波分析技术,对1988—2006年南京市中心城区的景观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小波分析技术分析景观样带数据时,取样宽度过小易导致检测结果的不稳定,而样带过宽则易导致较小尺度特征的丢失,应采用合适的样带宽度;基于TM影像(30 m空间分辨率)的南京市城区样带宽度以4个像元为最佳.1988、1998和2006年,南京市中心城区都存在4个相对稳定的特征尺度域,分别对应于功能小区、小型街区、中型街区和大型街区;研究期间,大型街区的特征尺度几乎没有变化,而其它3个尺度域的变化相对较大,但各尺度域的变化趋势一致;各尺度域内特征尺度之间的差异性均逐渐变小,表明期间中心城区的结构特征越来越稳定,不同部位的空间结构趋同,且各尺度域的变化有较强的同步性.
内蒙古奈曼旗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区域分异
张继平;常学礼;李健英;蔡明玉
2008, 19(03): 613-620 .
摘要
(
2049
)
PDF
(584KB) (
873
)
基于内蒙古奈曼旗1975、1985、1995和2005年4期遥感影像,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区域分异进行了分析,并选取多度和重要值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75—2005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趋于多样化,年变化率较大,区域分异显著.研究区北部冲积平原区以林地面积的大幅增加和沙地面积的显著减少为主要特点,其草地和沙地的变化速度最大,居民地的变化速度最小,沙地转化为耕地和沙地转化为林地这两种变化形式在该区的分布最广泛;中部沙区以沙地分布为主,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相对较小,以耕地和沙地的互相转化为该区的主要变化形式;南部黄土区以耕地面积占绝对优势,且变化速度最小,草地和沙地的变化速度最大,该区以草地转化为耕地和草地转化为林地为主要变化形式.自然因素决定了研究区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主体特征,人为因素决定了区域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趋势.
应急输水工程对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闫正龙
1,2
;黄强
1
;牛宝茹
2
;马凯
1
2008, 19(03): 621-626 .
摘要
(
2062
)
PDF
(562KB) (
1049
)
基于塔里木河下游地区1999年TM、2002年ETM和2004年ASTER遥感影像及其基础背景数据,对应急输水工程前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和土地沙漠化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应急输水工程的实施,塔河下游地区中、高植被覆盖度的面积逐年增加,分别由1999年的 7 447.16、17 146.80 hm
2
增加至2004年的9 129.16、26 236.61 hm
2
,低、劣植被覆盖度面积分别减少了9 989.10和782.71 hm
2
;1999—2004年间,研究区沙漠化总面积由506 258.06 hm
2
减少至498 043.93 hm
2
,呈逐年缩小趋势.研究期间,部分沙漠化地区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逆转,生态环境趋于好转,应急输水工程对塔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辽宁省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
刘浩
1
;王青
1
;李秀娟
2
;宋阳
1
;李广军
1
2008, 19(03): 627-633 .
摘要
(
2343
)
PDF
(714KB) (
1062
)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辽宁省生态经济系统1990—2005年的能值流量和由于资源输入、产出、消耗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总能值用量中有74%以上是不可更新资源,2005年实际人口超过可承载人口的326倍;研究期间,能值产出率从65.40减少到10.13,环境负荷率由2.72上升到7.18,可持续发展指数从24.03下降到1.41.支撑辽宁省经济较快增长的主要是不可更新资源的大量消耗,研究区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外部资源的依赖逐渐增强,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下降.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准则,促进废物再利用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以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
碎石覆盖对河流硬质护坡土壤抗侵蚀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朱伟
1,2
;谢三桃
2,3
;阮爱东
1
;卞勋文
2
2008, 19(03): 634-640 .
摘要
(
2349
)
PDF
(663KB) (
970
)
针对河流硬质护坡生态修复中的稳定性和水分平衡等技术难点,提出了一种碎石覆盖技术,并通过抗冲刷实验和盆栽实验分析了不同碎石覆盖对土壤抗冲刷能力、保水性能及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为1.5~2 cm的碎石覆盖处理在增强土壤抗冲刷能力、提高土壤保水性能和植物生物量方面效果明显,但覆盖厚度为5 cm和8 cm的碎石覆盖处理在抗冲刷、保水和促进植物生长方面的作用均无明显差异.厚5 cm、粒径为1.5~2 cm的碎石覆盖技术是硬质护坡生态修复中一种经济有效的技术方法.
柠檬酸、草酸和乙酸对污泥中镉、铅、铜和锌的去除效果
黄亮
1, 3, 4
;周启星
1, 2
;张倩茹
1,4
2008, 19(03): 641-646 .
摘要
(
2403
)
PDF
(552KB) (
1461
)
研究了柠檬酸、草酸和乙酸对污泥中Cd、Pb、Cu和Zn等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污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变化和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和酸浓度的增加,污泥中重金属(Cu除外)的去除率也相应增加.污泥加入柠檬酸溶液反应7 h即可去除污泥中52.0%的Pb和74.2%的Zn, 24 h后可去除76.0%的Pb和92.5%的Zn,草酸和乙酸对重金属的去除率较低.柠檬酸去除的Pb和Zn主要以稳定态存在,并导致污泥中不稳定态重金属的比例上升,其中可交换态重金属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虽然有机酸对Cd和Cu的去除率较低,但反应后可交换态Cd和Cu的浓度仍有小幅增加.
外源有机质对土壤中菲的增强固定作用
任丽丽;凌婉婷;高彦征
2008, 19(03): 647-652 .
摘要
(
2047
)
PDF
(584KB) (
1032
)
从吸附、解吸、可萃取态残留变化3个方面,研究了外源有机质对粘壤土、砂粉土和粉壤土中菲的增强固定作用.外源有机质为有机商品肥和泥炭.结果表明,施加外源有机质后,供试土壤对菲的吸附等温线仍呈线性,分配作用为土壤吸附菲的主导机制.有机商品肥或泥炭能显著促进供试土样对菲的吸附.施加同量的外源有机质,土壤吸附菲的
K
d
值的增加幅度与土壤有机碳含量(
f
oc
)成正比,表明土壤的
f
oc
越大,外源有机质对菲吸附的促进效果越好.解吸实验表明,施加外源有机商品肥或泥炭能够抑制土壤中菲的解吸,解吸量显著低于原土.经64 d培养,施加外源有机质的3种土壤中的可萃取态残留菲含量降低;由于泥炭的有机质含量高于有机商品肥,施加泥炭的土样中可萃取态残留菲的降幅更大;原土的
f
oc
越高,外源有机质对菲可萃取性的抑制效果越明显.可见,施加外源有机质可增强土壤中菲的吸附固定、抑制其解吸、并降低其可萃取态残留.
铜离子和亚甲蓝在柠檬酸酯化麦草上的吸附行为
孙进;钟克定;冯敏;刘兴燕;龚仁敏
2008, 19(03): 653-657 .
摘要
(
1915
)
PDF
(590KB) (
959
)
以固相酯化法制备一种具有羧基的柠檬酸改性麦草阳离子吸附剂.用批次实验法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下(pH值、吸附剂量、吸附质浓度和吸附时间)水溶液中铜离子和亚甲蓝在酯化麦草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溶液初始pH≥40时,铜离子和亚甲蓝达到最大吸附值.≥2.0 g·L
-1
的酯化麦草能去除铜浓度为100 mg·L
-1
溶液中96%的铜及亚甲蓝浓度为250 mg·L
-1
溶液中99%的亚甲蓝.酯化麦草对铜离子和亚甲蓝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其最大吸附能力分别为79.37 mg·g
-1
和312.50 mg·g
-1
.铜离子和亚甲蓝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分别为75 min和5 h,准一级和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可分别描述酯化麦草对铜离子和亚甲蓝的吸附过程.
长江口冬季和春季浮游植物的粒级生物量
宋书群;孙军;沈志良;王丹;栾青杉
2008, 19(03): 658-666 .
摘要
(
2078
)
PDF
(2913KB) (
1118
)
根据2005年2月28日—3月10日和5月30日—6月4日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的多学科综合外业调查,报道了冬季和春季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和组成特征,并探讨了影响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冬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表层叶绿素
a
平均浓度为1.28 mg·m
-3
,高值区集中在口门附近;小粒径浮游植物(<20 μm)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率为66.7%,但在冲淡水区大粒径浮游植物(>20 μm)占据优势.春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表层叶绿素
a
浓度大幅增加,口门内、外的平均值分别为0.67和6.03 mg·m
-3
,122.5°—123.0° E间水域因水华爆发出现显著的叶绿素
a
高值区;小粒径浮游植物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高达83.5%,其优势在水华区尤为明显.典型站位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的垂向分布显示,2种粒径浮游植物叶绿素
a
浓度的差异随水深增加而减小,至底层二者浓度相当.根据所获的环境因子资料,盐度和营养盐是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分布和组成的重要环境因子.
鱼类饥饿处理量化及处理因子贡献率的神经网络随机化测试
朱艺峰;陈芝丹;关文静;吴仲宁;薛良义
2008, 19(03): 667-673 .
摘要
(
2256
)
PDF
(407KB) (
864
)
设一直投喂(SR00)、周期性饥饿2 d再投喂2 d (SR22)、饥饿7 d再投喂2 d (SR72)和饥饿7 d再投喂7 d (SR77) 4种投喂方式,将投喂方式量化为饥饿压力(
SS
)和循环率(
CF
)因子,并结合8周实验的干物质摄食量(
FI
)、鱼体重(
BW
)、温度(
TE
)、盐度(
SA
)、pH (
PH
)和生长时间(
GT
)因子,分别对花鲈增重(
WG
)、特定生长率(
SGR
)和干物质饲料转换率(
FCR
)构建神经网络并对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
WG、SGR
和
FCR
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
P
<0.05).饥饿处理组的
WG
和
SGR
均不能达到一直投喂组水平,除SR72处理组
FCR
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外(
P
<0.05),SR22和SR77组与SR00组均无显著差异(
P
>0.05).人工神经网络对
SGR
和
WG
具有极佳的预测效果,但对
FCR
无效.8个分析因子中,
FI、SS、CF
和
GT
对
WG、SGR
有显著贡献,且
WG
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FI
,而
SGR
主要取决于
SS
.随机化测试显示,实验处理因子(包括相关的
FI
因子)对
WG
和
SGR
的贡献率分别为64.9%和79.7%.
综合评述
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土壤-植物系统碳循环中的应用
刘微;吕豪豪;陈英旭;吴伟祥
2008, 19(03): 674-680 .
摘要
(
2856
)
PDF
(287KB) (
3052
)
碳作为重要的生命元素,在土壤植物系统物质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天然的示踪物,稳定碳同位素(
13
C)较放射性同位素具有安全、无污染、易控制的优点,在土壤植物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检测土壤植物体系中稳定碳同位素的自然丰度或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标记有机材料,能够较真实地了解植物的光合特性、光合产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运转及其在土壤中的分解、转化等过程.本文概述了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植物光合作用及光合产物运转、古气候重建、土壤有机质周转以及植物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展望.
小麦条锈菌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郑文明
1
;康振生
2
;蒋士君
3
;陈长卿
2
2008, 19(03): 681-685 .
摘要
(
2463
)
PDF
(192KB) (
1262
)
小麦条锈病是危害最严重的小麦流行性病害之一,小麦条锈菌的生态学研究对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和抗锈育种具有重要意义.近十几年来,DNA分子标记技术被应用于小麦条锈菌的群体遗传学研究,推动了小麦条锈菌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为揭示小麦条锈菌的群体生态特性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本文系统介绍小麦条锈菌分子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并就我国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研究简报
甜樱桃对
15
N尿素的吸收、分配和利用特性
赵凤霞
1,2
;姜远茂
1,2
;彭福田
1,2
;高相彬
1,2
;刘丙花
1,2
;王海云
1,2
;赵林
1,2
2008, 19(03): 686-690 .
摘要
(
2051
)
PDF
(218KB) (
1220
)
以5年生‘早大果’甜樱桃为试材, 研究了其在萌芽前土施
15
N尿素的吸收、分配和利用特性.结果表明:植株器官从肥料中吸收分配到的
15
N量对该器官全氮量的贡献率(Ndff)均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 盛花期细根和贮藏器官的Ndff较高; 果实硬核期,新生器官中长梢和长梢叶的Ndff增长迅速,分别达0.72%和0.59%; 果实硬核期到采收期,果实的Ndff增长迅速,到采收期达到最高,为1.78%; 果实采收后到花芽分化期,新生器官Ndff增长减慢而贮藏器官增长迅速.盛花期根系吸收的氮素首先分配到贮藏器官,粗根
15
N分配率最高,为54.91%;果实硬核期细根和贮藏器官
15
N分配率由盛花期的85.43%下降到55.11%,而地上部新生器官则升高至44.89%;果实采收期
15
N分配率变化不大,果实采收后氮素营养迅速向贮藏器官中运转,花芽分化期细根和贮藏器官的
15
N分配率升高至72.26%,而地上部新生器官
15
N分配率与采收期相比下降了19.31%.从盛花期到花芽分化期,植株对
15
N尿素的当季利用率呈升高趋势,于花芽分化期达到最高,为16.86%.
刈割对苜蓿主要害虫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
刘长仲
1
;严林
2
;魏列新
1
;张方
3
;钱秀娟
1
2008, 19(03): 691-694 .
摘要
(
2169
)
PDF
(373KB) (
979
)
在甘肃省定西市九华沟系统研究了刈割对苜蓿主要害虫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对害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在不同害虫种类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刈割对苜蓿斑蚜、豌豆蚜和蓟马的控制效果非常明显.6月初第1次刈割能极显著降低其季节平均数量,并使其保持较低的种群密度水平,7月中旬第2次刈割对其季节平均数量的影响小于第1次刈割.刈割对盲蝽种群的影响有所不同,虽然第1次刈割初期盲蝽的种群数量显著低于未刈割田,但刈割后盲蝽的种群数量回升较快,到8月上旬其种群数量显著高于未刈割田.第2次刈割对其季节平均数量的影响大于第1次刈割.